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hhtgrth”为你整理了这篇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全面加强我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升教师的学科素养,准确把握学科课程标准,用好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提升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2021年3月13日至14日,姚安县教育体育局开展“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总结提升暨学科教材第二次研修培训活动。培训分别在姚安一中、大成中学、思源实验学校、龙岗中学、大龙口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体育局等8个培训点同时开展,来自全县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小学数学、语文及幼儿教育的1187名教师参加了此次培训活动,培训现已圆满顺利完成。

为了更好地做好“国培计划(2018)”送教下乡项目的总结提升,解读好、掌握好、运用好学科教材,专门从昆明聘请了石梦媛、邢保华、杨晓炜等15位“全国优秀班主任”“昆明市学科带头人”“春城教学名师”专家为培训班授课。专家们对初中、小学、幼儿教育的教材进行了全面梳理,做了深入细致的解读,以教学课例为案例,贴合教学实际,讲解深入浅出,分享个人经验,课堂氛围轻松而愉快。为我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用好教材,驾驭教材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帮助。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2

关键词:锻炼习惯 核心素养 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199

体育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不能变成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反之,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体育基础知识、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个人的坚持、参与协助情况),而他们的表现为乐学、会学、学以至善用。

因此,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首先应解决乐学问题。乐学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兴趣去引导他们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过渡到主动的学习状态。注意是“过渡”而不是“变成”,这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最乐意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凡是主观上不愿意做的事情他就很难做好。我们都知道在小学体育课中,如果一提到上武术这一内容,大多数同学会兴奋异常,特别是低年级的男同学更是高兴得不得了,立刻会手舞足蹈,恨不得把自己从电视、电影中学到的一点皮毛功夫立马展示给其他同学瞅一瞅,更希望能从老师那儿能学到一些飞檐走壁、高深莫测的功夫――这就是兴趣。老师在课堂上就应围绕这条线选择教学内容或组织教学。

其次,要解决会学问题,会学就是具备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体育基础知识、体育锻炼方法的能力。如果说乐学解决的是“我想学”问题,那么会学是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学习不是机械的重复,学生在课堂上的锻炼效果是短期目的,而掌握方法后自发锻炼才是长远目标。拿武术来说,小学生对武术的了解仅限于从电视、电影里看到的、经过艺术夸张的“神功”。如果仅仅从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来说无可厚非,可一到具体的练习上来,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兴趣来得快,也去得快。刚才还激情洋溢,可一个动作练习了两三次后,新鲜感一完,激情如潮水一般,就退了回去。 取而代之是他们用自创的各派武功互相进攻了。其实这一点不能怪我们的学生。没耐心、没意志、没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一点是武术的特点所决定了的:武术强调的是修身养性,缺乏像篮球、足球那样的明显的竞争性和团队精神需求且练习起来非常枯燥,这一点是不能被大多数小学同学所了解并接受的,所以才经常有以上的一幕幕在武术课当中出现。

那么,怎样能让同学们既能延续兴趣而又能很快掌握动作呢?偶然,在一次与语文老师交流中,笔者听一位语文老师讲现在有的同学背首简单的古诗都要背大半天,更不用说背长篇的课文了,但有的同学就非常聪明,看过一两遍就自然记住了,一问原因才了解到:并不是这些同学记忆力惊人,而是这些同学方法得当,前面的同学是死记硬背,后面的同学是理解、联系记忆。同时,笔者想到了我们的武术课,我们的武术套路、组合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串联起来的,就象古诗一样一句一句按一定顺序组合而成,何不把两者结合起来练习?于是,笔者在一个班做了一次实验,先教他们几个简单动作,让他们练习。刚开始单个动作的练习还可以。可一连起来练习,大多数同学就记不清了。就更不用说笔者提的形神兼备要求了。下来后,笔者在了解得知同学们都会背诵杜甫《春望》这首诗时(早读经常读),笔者就把这首诗每句诗分别与学习的几个动作联系起来。通过在一旁提示练习一两遍后,大多数的同学能记住动作顺序,但同时,同学们出拳无力、眼神呆滞的毛病又暴露出来。笔者就把《春望》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杜甫那种看到国破家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用1分钟的时间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说明以后,再要求他们练一个动作,诵一句诗并假设自己就是作者,然后把这一种悲愤的心情带到每一次练习中,悲作者之所悲,愤作者之所愤,并把宣泄的力量融入到拳头中去,结果动作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学们的兴趣也得到了延续,甚至有同学创造性地进行了诵诗创编动作或老动作配新诗的创举。在具体的运动技能学习中,我们除了老师讲解示范纠正以外,还可团队一起学习或分小组学习乃至同学间相互学习,而我们的同学要变被动为主动达到真正的“会学”,这样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前面两点解决“学”的问题,现在应注重“用”的问题。从小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就是学以致用――既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我们老师和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和督促他们,并为他们创造一切有利于锻炼习惯形成的条件。也可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两项自己喜爱的锻炼项目,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教师帮助其制成表格,让家长去督促,或去和他们一起完成。家长和老师要帮助孩子制订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注意循序渐进,并且定期检查反馈情况。经过一学期左右的坚持,笔者相信大多数小学生都会形成一定的锻炼习惯。我们的同学也可利用他们自己所学知识去帮助别人或组织一些大家认同的活动、比赛,一是锻炼自己能力;二是促进相互交流、理解。如果说,学生从了解自己身体特点,找到锻炼好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是个体的一个成功。那么,从社会实用性来讲,学有所长、长能为我用,并能从中跨专业跨学科对周边人和事施加影响,而这个影响是正面的持续的,这就是学以善用。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我们目标是:一二年级广泛开展各项运动,培养学生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这阶段主要表现在能主动要求参与;三四年级要求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运动并把它发展成为自己爱好,并能完整、独立完成一项运动;五六年级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发展成为自己的特长,并能独立组织开展至少一个运动项目,最终养成定期运动的好习惯,而如何培养学生这一锻炼习惯,是我们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Z].

[2]中国学校体育[Z].2003.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3

1、根据教科室的主题要求,“续推学本课堂建设,提高教师素养”,综合组拟定主题为:“继续有效利用预习单发挥的作用”组织教学,将教研主题渗透到常规教学的每个环节。

2、综合组成员多,科目杂,在校教科室的领导下全体成员努力工作,将出色完成教学教研任务。

(1)坚持“面向全体,分层指导、逐个提高”和“立足教材,深入浅出,拾级而上”的教育教学策略,根据自己的科目要求有效利用预习单,将预习落到实处。

(2)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有效利用预习单发挥的作用。

(3)七八年级的老师设计预习单问题时应该有梯度,层层深入,有探讨的内容。

(4)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身心都受益,每堂课都有话讲,每堂课都积极参与,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提高道德觉悟。

工作重点:

一、深入钻研教材,继续学本课堂的探讨,深入“发挥预习单的有效作用”各学科根据教学目标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1、社思:

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一样,设计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一)七年级:

(1)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学会认识自己,学会交往,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世界地理的教学教会学生认识地图的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解题的能力。

(3)同教材老师互相听课,经常同课异构,互相磨课,要集体备课,

(二)八年级:

(1)利用预习单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合理扩充教材,真正做到依标施教,依刚而考。

(2)通过课例展示学本课堂的预习单发挥的有效作用,深化提升学本课堂,有利于学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寻找方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的高效能课堂目标。

(4)新老师听课15节外加听讲座或读名作5次,老教师听10节课外加听讲座或读名作2次。

(三)九年级:

(1)紧靠中考大纲,做到有效复习,讲练结合尽量不走冤枉路。

(2)研究命题方向,把握研究学业考试,寻找有效提升成绩的方法。将solo评价渗透给学生并指导学生答题。

(3)针对中考目标有重点的记忆核心知识,指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提高答非选择题的能力,注重做题方法的引导。

(4)做到基础知识重点记忆堂堂清,周周查,月月考。

(5)积极参加区里组织的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水平。

2、体育:

重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1)九年级以中考项目为目标,加强训练,提高成绩。

(1)八年级通过教学实践,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走、跑、跳、投掷以及球类等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技术水平。

(2)七年级多和学生互动,开始学本课堂的研讨,课上多安排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和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

3、音乐、信息、美术、心理活动、综合实践:

(1)利用学本课堂培养学生动手和动嘴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好学、乐学、爱学,快乐健康成长

(2)培养学生拥有面对自己和面对他人的勇气,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学会保护自己,掌握自己和他人相处的技能,以及了解各种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生活常识。

二、积极配合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努力完成本组的工作任务。

三、各科常规工作做到提前手写备课,认真上课,二次改作。实行以备课组为活动单位,进行研究,强化课堂的关键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展开和落实,促进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突出核心知识梳理、核心问题设计和板书设计,通过提高备课质量促进学本课堂研究的深化,特别是预习单的有效利用。

四、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织本组成员上好校内公开课(每人开一节),积极参加区里公开课,通过课后评课和反思把好质量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五、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多听本组和他组的课,多学习他人的长处,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勤动笔,记录实际教学中的得与失,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新老师听课15节外加听讲座或读名作5次,老教师听10节课外加听讲座或读名作2次。

六、充分发挥本组教师的个性差异,多姿多彩的开展有效活动。

(1)配合美术组完成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体育和美术组)

(2)配合政教处完成墙报设计,美化校园。(美术组)

(3协助组织开展各类艺术比赛活动。(美术组)

(5)九年级组织一次初中生情绪调控讲座。(心理老师)

(6)七年级准备举办包饺子活动。(综合实践组)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4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52-02

独立学院医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既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又有着不同于其他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普遍性特点包括: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基本上孩子需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其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造成一部分孩子自私、狭、唯我独尊的性格。独特性特点包括:由于外界过多的物质诱惑,许多医学生连基本的理论知识、思维能力尚不具备,便去专注于医学专业技能,使他们过早地失去了大学生应有的纯朴、浪漫、激情与执着,失去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文素养,心态也过早地按社会时尚定型,后果是其知识结构、个人修养、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欠缺。

一、独立学院和人文素养的概念解读

(一)何为独立学院

我国教育部26号令中明确提到:“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虽然同属本科,但是独立学院的生源大多是高考第三批录取的,俗称“三本生”。在录取分数上,他们与第一、第二批录取的学生相差较大,具一定的独特性。

(二)何为人文素养

不同的学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从世界观、人生观角度进行解读,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谓“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1]有的从词条字面意义解读,人文素养――就字面上的含义可以分为“人文”和“素养”。“人文”是人文学科,而“素养”是由精神要素和能力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就是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人的内在的品质――“和谐”的人。[2]还有的从内在品质角度解读,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3]通过以上几种概念的解读,我们不难得出:人文素养不单单是指一个人的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或其他,它是一个人通过学习自然科学文化知识和传统历史文化知识,进而内化为自身特有的基本修养与品质。

二、独立学院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虽然近年来,医学生的人文素养问题不断被提出,但在独立院校的实际育人过程中,“它”依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独立学院是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其费用的来源主要是依托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出资,在其经营过程中自负盈亏,国家不单独为其提供经费支撑。因此,多数独立学院在医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大多存在人文素养课程设置不足的现象。据了解,目前我国独立学院针对医学生所开设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也仅限于类似《护理伦理学》、《英语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学》、《人际关系与沟通》、《护理人文修养》等少量课程,学校注重更多的依然是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培养,对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二)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根据本人所做的问卷统计来看,目前独立学院医学生的学习功利性倾向比较严重,90%以上的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不重要,更认识不到这些课程对他们的就业、成长、成才起到的重要作用。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人文课程的学习热情度并不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竟然选择逃课去学所谓的医学“专业课”。

(三)人文类课程开设不足

“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数量上的不足。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具体课程包括哲学、法律、伦理、文学、艺术以及行为科学等。”[4]与发达国家相比,“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且大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既没有医学自身的人文特征,也未用医学模式转换的需求来进行论证和设置,思想教育与医学实践教育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5]很多医学生存在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沟通能力、理解能力较差的现象。

(四)人文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医学类的专业教师主要来源于医学院校,自身人文素养本就有所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由自主地重视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规避人文知识传授,难以将两者进行完美的结合。而专门讲授人文素养知识的老师又恰巧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不能够很好地结合医学案例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只能讲授一些“高大上”的空洞理论来填补医学生人文素养的空白。

三、独立学院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对策

对于我国独立学院来说,21世纪,既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也是一个十分具有挑战性的时代。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必需清楚地认识到,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尚未将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作为重要任务开展,社会用人单位又对医学生人文素养水平要求提高的背景下,理应抓住机遇,以发展为导向,为培育具有人文素养的医学类综合性人才而努力。那么,如何对独立学院的医学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培育呢?结合目前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转变医学教育理念,重视人文素养培育

理念转变是独立学院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前提。理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又实实在在地制约着人们的行为。“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影响,医学毕业生中重医疗、轻护理;重专业素质、轻人文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比较突出。”[6]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便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只有教育理念更新了,对人文素养培育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独立学院医学人文素养培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二)重视教师队伍培养,提升师资水平

“医学类院校缺乏一定的人文教育平台,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教材、实践教学体系与专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学科建设方面都受到现有资源的限制。”[7]教师优雅得体的教态、富有正能量的思想境界、丰富的人文知识,都将对医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塑造医学生的完美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且又富有广阔人文知识的教师队伍,才能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落到实处。医学类专业学院要重视专业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继续教育,应鼓励教师通过外出培训、增加人文知识阅读量等多种方式,来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只有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提升了,他们才能够在实际教学环节中渗透关于人文素养方面的点点滴滴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且身心健康的医学人才。

(三)以人文本,积极营造人文氛围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所有教育的主题都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学校的一草一木、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独立学院的医学生任性、情绪化、多愁善感、自控力差,他们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这就需要学生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迎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学生乐于参加的文化、体育、娱乐、艺术以及学术活动。在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自由奔放舞台的基础上还要把好关,避免媚俗和庸俗,推崇富有积极健康、格调高雅且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育人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人文素养的培育注重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培养的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学工作者,医学生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实习中学习专业知识。尤其是从2015年起,速成的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招生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5+3”培养模式,三年学徒工生活成为必经的成长之路,这足以证明临床见习和实习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独立学院要善于利用课间见习、临床实习、模拟教学以及专业第二课堂的机会拓宽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独立学院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既是一个漫长艰巨的过程,又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更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作为医学生培养的每一位管理者和教师,都要时刻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随时准备着为培养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年星、屈凯.《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培养合格中医药人才》[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02).

[2]李莹.《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求》[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

[3]刘佳、郭建灵、王素朋.《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J].高校论坛,2013,(03).

[4]余仙菊.发达国家医学人文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广西高教研究,2002,(1)

[5]多文兰,张燕.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4).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5-0066-04

1.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化浪潮在上世纪50年代兴起,在80年代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了明确说明,指出了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在我国提出教师专业化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基础教育领域的专业化趋向已比较明确,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和办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教师专业化在世界范围内依旧处于低水平阶段,而对于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问题更是关注甚少。从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存在内外两方面的限制因素。从内在因素看,多数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不强,专业自主精神淡漠,专业知能素养欠缺;从外在因素看,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不完善,职前、职后培训制度不健全、不深入、不具体,专业合作团队建设不足。可见,寻求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提高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对满足高校学生的体育与健身需求,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已尤为重要。

2.教师专业化概念解读

教师专业化是基于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教师个体作为专业人员这一基本前提的,“专业”意味着经过系统培训而拥有一套专门的“知识”,具备从事特定职业的专门“能力”,并形成体现职业特点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具有不可代替性。而“专业化”是个社会学概念,强调由不专业到专业的过程,是指一个普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人员,并获得专业地位的过程,即群体成员获得“知识”、“能力”、“价值观念和态度”的过程。

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标准大纲》,这是一份迄今为止最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它明示了如下制定专业化量表的基本准则:(1)教师接受社会的委托负责教育学生,照料他们的学习。(2)教师了解学科内容与学科的教学方法。(3)教师负有管理学生的学习并作出建议的责任。(4)教师系统地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英国教育专家把教师专业化的标准概括为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认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这三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其中专业知识是基础、专业能力是保证、专业精神是动力。我国著名学者谢维和教授认为专业化教师的知识主要包括三类:关于课程的知识,即掌握任课专业的知识,知道与自己专业课程相关的课程知识;关于教学实践的知识与技术,即使自己的教学成为其他人可以接受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即发现和认识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

从上述国内外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虽然对教师专业化标准的认定在具体表述上有些不同,但内涵基本相同,都包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情感态度、职业道德等几方面的内容。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不断的学习、训练、反思、更新教育科学的知识及技能,体现专业道德,提高从业素质,使之成为良好的体育教育专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主动学习和努力,还需要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如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定期的考核及公平公正的评职晋级制度等。

3.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3.1实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内在因素

3.1.1树立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精神 高校教师的专业精神是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内在自觉,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在因素中的核心力量。所谓专业精神是指个体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与活力。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精神则表现为教师对高等体育事业的热爱、追求以及对专业知识的理性自觉。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应由职业的满足提高到对事业的追求,对自己的要求应由传统的教书匠提高到具有专业精神的教育家。这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必经之路。

3.1.2培养高校体育教师自主教育意识 自主教育是主体有意识地、主动地对自己施加的教育。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自身不断接受新知识和增长专业能力与提升精神涵养的过程。一名真正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师都应具有体育教学技能的自主学习和自主专业发展的意识以及提高自身竞技水平或经验的追求。及时反思、更新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教学交流、相互听课等活动,借鉴别人的经验以完善自己。同时积极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这是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态度前提。

3.1.3努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知能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能素养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古人云:“学高为师”,学高即知识渊博、学术水平高。高校教师首先意味着是一名专家,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其学识在专业领域内要求达到学科发展的最高水平,其次又是一名学者,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必须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种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中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基本内容,及时吸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体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解剖学、运动医学、力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所以体育教师应具有较为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高校的体育教师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更要推广体育人文精神,注重体育的育人功能。体育教师还应具备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正所谓学高才能为师,传道、授业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推广体育人文精神也要以此为依托和平台。再次,体育教师也要具备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心理学等,正所谓“工要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

3.2实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外在因素

3.2.1严格高校体育教师准入制度,完善高校教师资格评定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执业许可制度,旨在保证教师队伍达到基本的素质要求,对新世纪的教师在师德、文化素质、教学水准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我国自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来,教师资格制度开始在全国全面实施。但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制度还不尽完善,当前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完全由政府来管理且流于形式。仅凭每年各地教育部门对获得相应学历的人员组织的几科考试及面试来评定,且这种评定又是相对性评价(如合格者达不到一定数量,就会降低合格分数段)。发达国家对于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非常严格,只有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担任。美国高校对于刚入职的博士,一般有为期六七年的考察时期,然后由学校对其进行评定。即使是教授职位的教师,如果几年内拿不出新的科研成果,也要被降职或解聘。这样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的用人机制,保证了大学教师的质量。高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应坚持高标准、高要求,招聘具有较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因为他们除了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知识技能水平外,他们还经历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也可以尽快的适应新任工作。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人事制度就应该在相应程度上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师资格选评制度。

3.2.2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职前培训、职后轮训制度,大力开发校本培训 我国从1997年开始正式推行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学习四门着重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与培养教师教育技能的课程,用来弥补高校教师在教学专业上的不足。但对于高校新人职的体育教师来讲,这种岗前培训存在许多问题,如学期短、学时少;班额过大,质量难以保证;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技能的训练;理论知识也难于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所以岗前培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育教师的需求。文章认为,岗前培训应按专业增加学科教学法的内容,使教育科学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严格考试制度,能上能下,严控不合格人员进入新教师队伍。

教师轮训制度是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在一定时间内(几年)分批次送全体教师到校外轮流培训一次,或脱产学习或做访问学者,以促进其提高素质、增强能力、开拓视野、学术交流。已有学者提出校外轮训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五年作为一个轮训周期,但我国高校并没有真正开展教师轮训。轮训的目的是让教师走出去,多学习、多见识、多交流。尤其在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更新思想、更新知识、提高能力才能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教师。当然,校外轮训会提高教师培训的成本,这也是轮训制度没有在高校中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为此可以采取“三个一点”的原则(即培训学校少收点,受训学习拿一点,受训个人出一点)缓解学校的财务压力。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高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财力紧张、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不能派出多数教师外出接受培训,校本培训就成为最经济、见效最快的培训方式。所谓校本培训就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进行的培训,以教师所在学校为基本的培训单位,把培训和组织各种教学、科研活动结合起来的职后培训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人员、财力的问题。实施校本培训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如相互听评课,新老帮带,教学技能评比,教师报告会,师生座谈、教育专家讲座,各种研讨会等。其中教育专家讲座应给予高度重视,定期组织教育专家讲座,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引导教师不断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然而,我国高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并没有蓬勃的开展起来,更是缺少个性化的培训内容。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其专业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诸如职业道德、教学技能、学科研究以及普通文化等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需要。在对高校体育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时,应该主动了解教师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活动,积极开发个性化的培训市场。高校体育教师的个性化培训坚持自愿与实效的原则,自愿其实是建立在实效之上的。目前,大学教师培训市场没有形成起来,根本原因是缺乏实效,假如没有外在的行政指令或与晋级等直接利益挂钩,那么,大学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几乎没有。可见,校本培训既要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又要满足教师的需要。

3.2.3加强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组织建设 在我国,建立高校教师专业组织,扩大教师专业自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许多体育学会对学科建设的探讨,科研成果的交流,教师权益的争取,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教师队伍的整合,影响甚微,力度不够。为此,在加大现有专业组织在教师权益与专业发展方面投入的同时,还需继续建立一些全国性、地方性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组织,制定职业公约,发挥专业自律精神,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规划自身发展中的自主能力,加强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高校体育教师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

3.2.4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评价体系 评价机制已在我国高校内部普遍应用,诸如高校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与聘任等。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的各种评价机制尤为突出选拔、甄别、比较的功能,很少从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高度来思考和推行。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主要由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并已经发展动较为成熟的阶段。为了激励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进程,还应进一步完善教师的评价体系,增加发展性评价机制、教师自我评价机制以及校外专家评价机制。

发展性评价机制蕴藏着重要的功能和价值。要从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来审视与完善,将发展性评价机制作为我国高校当前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实现评价机制的常规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促进高校教师不断走向成熟与专业。高校体育教师较为豪爽、开放,喜欢自由、随性,发展性的评价制度,可以为他们的专业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其主要精力用于教学、训练以及自身发展,减少非上即下的恶性竞争带来的人际关系的恶化,也防止一些专业教师的随遇而安。可以采取档案袋评价的方法,把教师的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以及发表的科研成果、各种奖励、个人反思都存放到个人发展档案袋中,由统一部门负责管理,周期性地为教师提供本人的成果清单,使教师看到自己日积月累的进步,也看到自己阶段性的发展成就。管理部门也可针对个人专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对其职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和支持。

教师自我评价是指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积极调解自己的行为,促使自身不断进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开展自我评价首先应进行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包括科研能力、教学技能技巧、专业知识、自身的意志品质、性格特征等。其次,为自身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时刻提醒自己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同时还要及时调整目标,找到实现自身提高的途径。高校的体育教师急需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

在高校可以尝试校外专家或同行评价机制,在高校教师评职晋级中,可以一定程度地参考校外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他们对参评对象的学术水平的评价往往具有说服力,而且这种评价可以避免人际关系中利益冲突的影响。

4.结语

总之,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的阶段,完善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促进体育教师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高校学生体育健身意识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既要依靠教师自身的理性自觉,树立专业精神,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也需要外在制度的积极引导,包括严格高校教师准入制度、制定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制度、组建教师专业团队、完善教师评价机制等措施,通过内外两方面因素的齐抓共管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崔秀明,中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200-201.

[2]孟中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7(3):121-122.

[3]王艳玲,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的核心理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29-34.

[4]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12-16.

[5]何芳,论高校教师的专业精神及其专业发展——英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策略及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1):130-135.

[6]曹海敏,当前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31-33.

[7]赵本全,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思考[J],江南大学学报,2008(3):27-29.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范文6

一、建设美雅和谐的生态花园――优美雅致和谐的生态校园

学校文化可分环境-符号、组织-制度、人际-心理和理念-价值四个层面,呈现形态有静态的和动态的、物化的和精神的,区分为可感知的、外显的和需感悟的、隐形的。校园物化环境及其设施、制度等都是显性的、静态的学校文化的表现,是首先可知的文化的营建。学校文化应富于教育性,学校教育当道法自然,春风化雨,教化若水,重视柔和的力量、无声的启迪。根据《“美丽文园”学校文化建设行动纲要》的总体要求,学校把校园设施和制度的建设、教辅、后勤工作放在文化的视野中思考,于要件铸造、细节雕琢之中见育人涵养,努力让校园的设施、粉墙、花树都“自己说话”。建筑、植物以及所构成的环境无声表达教育意念,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它们说话”。解读校园设施和花木的教育内涵,以及与学校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的关系;“供师生说话”。廊间柱面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展现教师的教育思考和情趣,呈现学校发展的历史和追求。

走进文园,都会感慨这是座花园,虽没有古建筑,但有园林的雅致美。学校立了亦兰亭、品竹轩和文魁阁,一副对联表达出教育情怀:承香山文脉亦兰亭雅聚虚怀若竹,耕英才园圃续杏坛故事桃李芬芳。走进文园,会见到楼梯旁、走廊间悬挂每届学生的毕业照、师生书画手工作品;会见到廊柱上有学生书写的、教师们的教育感言;会见到学校专设教师“悦读空间”和廊间休闲式“悦读空间”书柜书桌、学生习作展示;会见到红继木Y成的硕大的一颗“心”――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还会见到巨幅的“笑脸墙”:展示了全校师生的笑脸,每位师生的笑脸,笑脸中用红色勾勒出大“爱”字,分别出自苏轼和欧阳中石两位今名家手笔,笑脸中镶嵌有“爱上微笑的文园”和“爱在微笑的文园”中英文句子、和以“文园”二字合成的篆刻印章,它和“爱”墙一道彰显着学校“爱的教育”理念。课间,假日经常看到学生驻足图前,兴奋地寻找往日的自己、同学和老师的笑脸。

学校设计了“品格人生”文化墙,在连廊横柱上序列化展示50种品格核心词、名言及其中英文解读,为学校增添了一道丰富内涵的风景线。为了“笑脸图”和“品格人生”文化墙的释义和翻译,语文、英语科组以此作为学科校本研究,字斟句酌,发挥着学科优势和集体力量。学校搭建平台,每学期语文学科活动周都有百人现场书法大赛,有书法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负责誊写老师所撰写的教育感言等,还有校园的宣传、提示用语。

公共场所湿度点缀的花卉盆景、教室里的黑板报、读书角,教室外的班级铭牌,每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所有这些既改变了空间、色彩的单调,更营造了文化的氛围,让学生常常有松弛的片刻、常常有随目视而达致的审美,情感的触动、心灵的净化。所有这些构成了校园美雅的风景线。用意至深、内涵致美,期待长期美雅的熏陶、浸润,经年呼吸着充满文化的空气,会有越来越多的文明文雅文质彬彬的文园新人。

在学校管理中发扬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教育教学氛围,建立宽松、高洁、清新、富于人文关怀的文明环境;在组织-制度层面,学校倡导严谨的教师文化、自主的学生文化;树立微笑快乐,昂扬明快的生活情怀;以三理(讲情理循法理有条理)两化(规范化、精细化)来追求高效卓越。

二、打造读书求知的优质学园――建设学风浓郁,追求卓越的校园

课程和课堂、教与学重重地承载着学校文化。教师文化、教风学风是优质教育的关键。在每一堂课里,教师的文化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

对于教育质量文园教师有着共识:“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对于教风,文园教师有着的“严谨负责高效协作”的传统。学校实施校本研修,体现“专家引领”,“课题引领”“学习引领”:继续教育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文园大讲坛――专家培训”、“同伴互动,共同提高”、“校际教研节”、撰写教育案例、“教育教学大家谈”、“教师阅读”等活动,以德艺双馨鞭策教师的精进发展,要求在教学中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学相长。

学校重视课堂,聚焦课堂,紧抓教学常规,规范有效开展集体备课、阶段检测和学情分析,规范课堂行为,课程、课堂组织管理精细化,转变讲授灌输大量练习密集考试的传统教学方式,以学为本、以学定教;磨课赛课、打造规范有效―合作对话―自主探究--互动高效的课堂;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特别是起始年级)、方法的指导;“考后100分”,强调过程和方法,重视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会学习,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相长、追求卓越!

课程是学校的构成要素。文园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坚持学科周活动;文园将校园环境美化与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社团活动和课题研究相结合。两个校区分别正建设成开放的植物园。生物科组发挥学科优势,全程参与系列建设活动,为植物挂说明标牌、绘制校园植物地图等。同时,充分利用校园生态资源,设计具有探索和实践性的校本课程,如《文园的四季花卉》、《本土的药用草本植物》、《你认识吗?――校园里可见到的鸟类》等。学校进行《美丽文园植物知多少》的课题研究,在师生参与下,开展 “我是校园植物小导游”和“爱心种植区”的种植、标牌设计、管理等系列实践活动。

三、构建自主锻炼的成长乐园――学生自主活动丰富、愉悦的校园

校园活动是外显的、动态的学校文化,其中隐含的是品格人生、生命教育,个性特长综合素养的发展提高。公民的养成、英才的奠基都与校园氛围息息相关。

学校文化有怎样的品味,也意味着将有怎样气质和品格的师生。校园应最富有理想,应该是文明高雅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读书思考没有文化就会很粗俗,只注重仪表,就会显得虚浮。文园以文化人,夯实人文根基,坚持书香校园建设,设立“悦读空间”、进行图书漂流;举办经典诵读、欣赏“三名”(名著名曲名画)讲堂传递传统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国家认同、体验生命价值、学会理解包容。 “志远行近”,“行胜于言”,把握好知与行,培养文明文雅好习惯,快乐阳光好心态,有责任感、有想象力、有高远追求的健康优雅、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的文园学子。

文园视课程为学生的一种生存和成长方式,校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考虑到是学生综合素养、个性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社团活动创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校本课程体系:涵盖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等8个领域的50多门选修课;以学科周活动延伸拓展课堂,营建能力锻炼体系,还建立了以学生命名的“李晨天工作室”,让“信息技术社团”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李晨天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高士其”专项奖,并和一批学生在国家、省市各类青少年科技发明竞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