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本作为配置市场资源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可以投资并带来利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曾运用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研究后认为,如果各国排放权得到明确界定和严格保护,节能减排就会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将会替代传统发展模式提供强大动力。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保证长远盈利,必须保障对符合环保要求产业的投入。因而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环保标准统一提高,需要改造大批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成长,这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绿色金融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微观经济主体,其方式是引导和调节金融生态体系的资金分布,实现金融生态系统的内外环境并以此促进良性互动发展,只有建立节约资源、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业融合社会责任和可持续理念,提供能效金融、环境金融和低碳金融产品及服务来实现环境保护,以全身的可持续商务模式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为金融业集聚提供有利的条件。绿色金融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企业行为、公众投资、创业导向以及纠正市场失灵对节能减排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图1所示。更进一步说,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投融资行为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相异,其影响是直接的或间接的,正面的或负面的,长期的或短期的。如图2所示。具体表现在:一是绿色金融影响并有利于行业间的资金流动,金融机构以绿色的投资方式,改变投入产出的组合,使其向环保型高、利用率高的行业流动,积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影响并有利于企业决策,金融机构以绿色的投资方式,通过考虑环境风险获得决策支持,间接改善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影响并有利于产业发展,金融机构以绿色的投资方式,为资源利用率、新发明或被污染环境等环保产业提供投融资服务,改善生态环境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经济可持续发展又会为金融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形成互动双赢,以更好地促进金融业集聚的发展。从绿色金融实践看,国外银行业绿色金融实践发展较好、较早,而国内起步较晚且经验少,但近年来发展迅速。

二、我国金融业集聚的发展分析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际金融资源在区域间流动加速,金融业呈现出金融企业重组并购趋势,也因而引起了金融活动和金融机构在某一中心城市高度集聚的现象。就全球而言,美国的纽约、英国的伦敦和日本的东京,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产业集聚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泰国、香港,也出现了明显的金融业集聚的趋势。如表1所示。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金融集聚区域,从我国国内来看,金融集聚的现象在国内同样也有一定的表现,上海、北京、深圳的特定区域内集中了大量国内外的金融企业,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金融中心指数前10名的是上海(130.25)、北京(111.20)、深圳(73.05)、广州(42.81)、杭州(34.80)、天津(32.36)、南京(31.60)、成都(30.96)、重庆(30.80)、大连(28.78)。对于国内不同层次金融中心分布态势,如表2。在我国金融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出现了不利于形成集聚的一些问题,一是在发展过程中绿色金融创新力不强,由于我国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发展中的自主创新水平不高,不仅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环境保护对融资的要求,而且金融创新可能会带来风险,不利于减少对高污染、高消耗行业的投入。二是环境风险防范不足,目前我国金融业发展还缺乏自我调节机制、环境审查制度等,这就限制了防范风险的能力,进而无法使内外部发展达到较为融合的状态。三是市场交易平台割据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分割、市场规模狭小,增加社会成本,浪费资源,影响统一市场的形成。四是政策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这不仅缺乏机理引导机制,也增加了交易成本等,无法获取其他融资支持,缺少信息共享机制,失去了发展机遇。

三、绿色金融时代我国金融业集聚发展路径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2

摘要 绿色金融概念最早是为规避因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金融风险而提出的,后来逐步从商业银行扩展到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近年来,绿色金融开始被引入主流金融机构。本文研究了发达国家在金融产品、金融政策、核算体系等领域的创新与进展,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鼓励促进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加大对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的扶持力度、加强环境执法使环境成本内部化等建议。

关键词 发达国家;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环境风险:金融风险:核算体系改革何谓绿色金融

金融投资一般是指实业投资之外的,包括银行储蓄、商业保险、证券投资以及其他金融工程在内的全部金融服务、产品的投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内容。

金融投资与可持续发展似乎是两个毫不相干的问题,但实则不然。在金融投资领域,风险分析是制定决策的重要根据。传统金融分析师仅将焦点放在财务报表上,而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表明这样的做法十分危险。因为一些可能产生严重污染的项目、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项目都将使投资人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但却不会反映在财务报表上。这便促使投资者不得不关注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对资源的公平配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几乎所有不可持续发展的现象都是因为对资源的不当配置造成的。譬如,小造纸厂生产效率低下,利润也不高,但污染却非常严重,这其实是生产要素未能得到有效配置的后果。要解决这类问题,除了强制关闭企业以外,还可以从投资者人手,即建议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工艺技术先进、盈利能力较好且环境污染较小的造纸厂,从而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格局,利用经济手段缓解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金融投资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可持续发展可以左右投资收益,金融投资也可以反过来影响可持续发展。人们习惯性地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投资称为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或者通俗地称为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

绿色金融与各类金融机构都有关,银行、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都可以实施相应的绿色金融举措。但在不同类别的金融机构中,绿色金融的作用机理、重点和方法大不相同。譬如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的一个重点是对信贷业务进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保险公司的重点则是提供污染责任险的金融创新产品。

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环境风险融发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概念最早是为规避因环境污染问题所造成的金融风险而提出的。近达国家经济腾飞的时间早,环境污染集中爆发的时间也早,所以环境风险触发金融风险的现象也是先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美国爱河事件(Love CanalTragedy)及因此诞生的超级基金是环境风险触发金融风险的经典案例。

爱河是美国纽约州北部的一个居民区。1942年至1953年,Hooker化学工厂及Plastics公司在该区掩埋了大量高毒性及致癌性的化学废弃物,最后覆上一层黏土层和表土以利植物生长。1953年Hooker化学工厂将掩埋地以一美金的代价卖给纽约市政府,并要求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免除法律责任,随后该地区经过处理和建设,开发为住宅区,并有九百多户住户及一座小学。1976年,附近居民开始抱怨化学异臭味、药物灼伤、居民生出畸形儿等,接着在地下室、雨水收集管线及花园里均涌出黑色浓浆状的有害废弃物,某些地面的下陷逐渐暴露出装着废弃物的铁桶容器及废弃物本身。1978年,卡特总统宣布此地区进入紧急状态,纽约州政府将该地区封闭、迁出两百多户住户并关闭学校。由于附近居民持续抗争以及媒体大幅报导,此事件成为全美甚至全世界皆知的大新闻。为此,美国政府动用了联邦基金处理这一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综合环境响应补偿及责任法》(ComprehensiveEnvironmental Response Compensation andLiability Act,简称CERCLA),并建立名为TheHazardous Substance Response Trust Fund的基金,由于数额庞大,该基金被称为超级基金,该法案也被戏称为超级基金法案。该法案最具威慑力的地方是认定环境责任具有可追溯性,极大增加了商业企业的环境风险。金融机构如果贷款或投资此类企业,可能会血本无归,甚至因为承担连带责任而背负清偿污染的费用。1990年,美国Fleet Financial公司因接受其贷款客户抵押的治污设备,被法院认为“有削减客户环境保护能力从而导致环境污染的倾向”,最终被处以罚金。发达国家的银行关注环境风险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关注环境风险,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渐从规避风险转向管理风险,探索建立更系统性的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防控体系。世界银行及国际金融公司是这类金融机构中的佼佼者。1998年,世界银行开始制定《污染预防与消除手册》,完善环境评价程序。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在伦敦组织了一次金融机构环境、社会影响评估的研讨会。会后,与会代表都积极支持筹建一个关于项目融资中环境、社会影响评估的框架平台,赤道原则(the EquatorPrinciples)因此应运而生。2003年6月,花旗银行、荷兰银行等7个不同国家的10家银行正式达成协议推动赤道原则。赤道原则根据国际金融公司的政策和指南制定,使用了参照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筛选程序建立的筛选过程。至今,赤道原则已经历三次改版,成为被商业银行最广泛认可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工具。

从银行到更广泛的金融机构接受绿色金融

环境风险并不止于银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基金公司也会面临环境方面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绿色金融了解的深入,绿色金融的实施主体从早期的商业银行逐步延展为更广泛的金融机构。这从UNEP FI(联合国环境署金融计划,也称金融行动机构)的发展历程可见一斑。

1992年,里约环境会议前夕,联合国环境署联合知名银行在纽约共同了《银行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标志着联合国环境署银行计划(UNEP BI)的正式成立。1995年,联合同环境署将该计划延伸到保险业,与瑞士再保险等公司《保险业关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书》。1997年,联合国环境署保险机构计划(UNEP III)正式成立。同年,为适应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联合国环境署银行计划对声明书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正,从单一银行业务扩展到一般性金融服务,其后银行计划更名为金融机构计划(UNEP FII)。2003年,在UNEP III和UNEP FII的联合年会上,保险计划和金融计划正式合并为金融计划,简称UNEP FI,工作范围覆盖全部类型的金融机构。后来,随着基金公司成员的不断增加,以及基金行业在绿色金融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UNEP FI在2006年与另外一家联合国机构全球契约(UN Global Compact)发起成立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UN PRI是一个以基金公司等资产管理机构为核心会员的组织,倡导会员机构遵循责任投资的各项原则。近几年,UNPRI发展迅猛,会员已有摩根、美林、花旗等1300多家机构,会员管理的资产总额达45万亿美元。

绿色金融逐步融入主流金融机构

步入21世纪,绿色金融开始被引入更多的主流金融机构,从小众思维变成大众潮流。早在1999年,知名指数公司道琼斯就率先推出了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JSI),该指数不仅考察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也考察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因为他们相信具有更好环境绩效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2001年,另一家知名指数公司富时指数也迅速跟进,推出了富时社会责任指数( FTSE4GOOD)。此后数年,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圣保罗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恒生指数公司也先后了类似指数。

2006年,高盛集团旗帜鲜明提出了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投资理念,这一理念以绿色金融为核心.扩展了绿色金融的外延,将投资者最关注的公司治理因素也纳入进来,比较容易得到主流金融机构的认可。因此,这一理念一经推出便在金融市场上引起极大关注,标志着绿色金融融入主流。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绿色金融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统计,2011年底,欧洲绿色金融的资产总额达到6. 76万亿欧元,是2002年的19倍多;美国绿色金融总额达到3. 74万亿美元,较2003年增长了7390,较1995年增长了486%。发达国家绿色金融的创新与趋势

金融产品创新

荷兰学者Marcel Jeucken提出绿色金融的四阶段理论,认为金融机构对待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抵制( Defensive)、规避(Preventive)、积极( Offensive)、可持续(Sustainable)。按这一理论,当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多数已经跨越抵制阶段,正从规避阶段向积极阶段迈进。这一进程的显著特征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频繁,金融机构希望由此创造新的收入来源。譬如银行推出能效融资产品,帮助借款客户提高能源效率;基金推出水主题、碳主题基金产品,满足不同投资群体的需求。

当前绿色金融产品的新宠是绿色债券。2013年11月,法国电力公司(EDF)发行了19亿欧元的绿色债券,获得市场两倍的超额认购。仅一天之隔,美国银行发行了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旨在支持银行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业务。2014年3月,联合利华和丰田汽车先后分别发行了2.5亿欧元和17.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5月,美国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Regency Centers发行了2.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法国苏伊士集团发行了25亿欧元的绿色债券,打破了法国电力公司19亿欧元的记录。据标准普尔(S&P)估计,2014年全球企业绿色债券规模会增加至200亿美元。

金融政策创新

2008年发达国家的金融海啸刺激了人们的神经,促使人们反思华尔街文化,也促使联合国环境署反思金融政策的顶层设计: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和经济秩序,并未能有效引导私人资本流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因此,经济越发展,自然资源消耗越多,碳排放也越多。解决的根本办法是重构国际金融的政策和秩序,将金融体系与一个健康经济体的长期需求更好地统一起来。然而,从职责分工来看,改革国际金融的国际机构应当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而不是联合国环境署。为了突破这一障碍,联合国环境署在2014年初发起了UNEP Inquiry项目,计划用18个月的时间遍访联合国内外的相关机构,包括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推动高水平的开放式辩论,提出有深度、有成效的金融政策顶层设计改革建议。

到目前为止,UNEP Inquiry项目已经与欧盟、美国等十多个经济体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包括央行、商会和智库在内的各类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绿色金融的未来之路。

核算体系改革

与金融政策创新推动顶层设计改革不同,核算体系改革着眼于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即对价值的衡量。人们发现,传统的财务核算体系尤其是会计准则并未能恰当地衡量和纳入自然资本的真实价值。很多自然资源因为被视为公共品,价值是被严重低估的;很多企业经营所造成的负面的环境与社会影响因为难以量化,也未被纳入财务报表。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价格信号不能准确反映自然资本的稀缺性,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为此,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核算体系改革,尤其是自然资本的价值核算并将之纳入财务分析。2008年,德国和欧盟发起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经济学(TEEB)行动倡议,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进行量化评估,该倡议迅速得到了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响应。此外,201 0年,在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的支持下,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 IIRC)成立,旨在建立全新的企业年报架构,使其不仅能描述企业财务资本的变动,也能描述自然资本、社会资本等的变动。这样一来,企业年报就可以更加综合地反映企业的价值。2013年,IIRC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综合报告框架》。

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方面已经有了较大发展,运用金融政策和金融工具撬动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成效显著。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自2007年推出绿色信贷政策以来,绿色金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面临一些挑战。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实际,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进一步鼓励促进环境保护的金融创新。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和种类都还比较单一,最为常见的是商业银行能效融资,而其他绿色金融产品屈指可数。我国可以梳理、借鉴发达国家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经验,形成更加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仅就商业银行能效融资而言,若能仔细挖掘还有进一步的创新空间。美国银行在零售银行业务的绿色金融创新可资借鉴。美国银行和美国环保署、运输部合作向小型运输类公司提供无担保、还款周期灵活的贷款,帮助这些企业购买节油设备,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统计结果显示节油率达到15%以上。

其次,政府应大力扶持金融机构探索绿色金融。我国金融机构普遍缺乏绿色金融方面的经验,尤其是将环保融入到传统金融业务对于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来说还存在意识上和技术上的诸多难题。因此,这些金融机构还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技术支持,甚至提供财税、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在这些方面,我国可借鉴韩国政府对绿色金融所采取的税收、罚款、奖励并行的措施。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green-credit policy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form in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s important in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natur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meaning of green-credit policy, analyz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credit policy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关键词: 绿色信贷;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

Key words: green credit policy;green economy;sustainable development;social respon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117-01

0 引言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的步伐,我国的商业银行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经济日益突飞猛进,经济与环保之间的相互博弈,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信贷是指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对进行信贷的产业和项目进行控制,以期更有效达到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相对于传统的信贷政策,“绿色信贷”的核心在于其把环境与社会责任融人到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管理之中,突出体现了金融机构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

1 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因素

1.1 绿色社会 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巨大的压力: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资源浪费、能耗量位居世界前列;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都表明了走绿色经济之路已经成为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共识。

1.2 绿色消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成为调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市场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居主导地位。同时,消费者是市场上最活跃的中坚力量,作为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的消费,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居民们绿色意识的增强更是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青睐,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的支持已逐渐成为不可抗拒的市场消费主流。

2 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内部因素

2.1 金融风险要求绿色信贷 一般来说,银行等金融业均是属于高风险的行业,银行借贷也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产品市场价格的变动,在交易活动中最易发生市场风险。对于投资绿色信贷,虽在短期内不一定会带来较大或是明显的企业经济效益,但是长期看来,绿色信贷行业必定有很大发展空间,且社会风险低。尤其是鉴于现今我国的环保产业一方面面临着资金投入的巨大缺口,另一方面社会不断要求节环保绿色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这都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打下广阔的生存空间。

2.2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绿色信贷 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想法,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政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的考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已经明确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统一,发展绿色信贷,不仅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同时也对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与政府关系,改善与公众关系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2.3 产业结构的优化要求绿色信贷 任何的一个企业,依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需制定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及相关产业发展目标。作为以盈利性为目的的商业银行同样也不例外。银行的信贷客户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银行的盈利和资产质量的优劣。经济发展的大潮已一次次验证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只谋取一时利益的发展模式必定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摒弃,这也不断提醒银行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借助绿色信贷理念,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导向,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的“夕阳”企业,转而向绿色产业进军,发展绿色信贷,优化银行茶叶结构,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和资产质量。

3 面对绿色信贷发展大潮

3.1 依法监管 加强相关绿色信贷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银行绿色贷款。我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接受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督管理,要有法律保证,不得例外,同时管理当局实施监管必须依法进行,进以保证管理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从而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3.2 强化银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短期看来,银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或许需要投入大量成本,但从长期看,践行社会责任可以提高银行竞争力,在为社会提供福利的同时,不断增强银行社会地位和形象,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极大帮助。我国各银行应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尽快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匹配的商业银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监督、激励体系。

3.3 加强银行自身经营管理 银行切实提高环保意识,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银行的战略层面关注环保问题不仅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也关系到银行业务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银行应加强自身建设,进行活动时坚持以一定的经营管理理论指导,通过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有效的提高运作机制和资金的融通,实现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三者统一,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的一致。

3.4 强化信息传动机制 各银行与社会企业等部门之间应强化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同时相关环保部门可以建立和完善环保信息库,力求提供有效的借贷信息,为借贷双方提供双向便利。并且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共同致力于绿色经济的发展。

4 总结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识不断加强, “环境风险”正不断地深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绿色信贷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构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绿色信贷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同时努力做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祖杰.现代货币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P136-138,P332-335.

[2]格里高利,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王飞.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研究.国际贸易学[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业论文.2009.

[4]高D.对发展我国绿色信贷的思考(辽东学院会计学院,辽宁丹东 118001).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4

【关键词】环境经济 可持续发展 真实储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现象在我国的屡次发生使得可持续发展、绿色GDP这些环境经济概念再次充斥到人们眼前,随着1987年WCED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这一概念就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和共鸣,使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整体福利更加集中于环境资源问题上,而中国也与91年发表《北京宣言》,并在95年将其最为国家基本战略。而这一系列概念的提出都建立在人们发现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不论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所表现出来的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所产生的矛盾。

经济的发展总是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之上而又受环境制约的,根据环境污染指数与经济发展速度关系模型: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在达到一个临界值后会随着开发的加大而减少甚至阻碍经济发展。[1]因此为了实现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共生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从现代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创造和保持财富的过程。[2]而为了对各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准确地评估,世界银行在21世纪初形成了国民财富和真实储蓄两种有代表性的成果。

二、绿色GDP与真实储蓄率

绿色GDP作为世界银行在80年代初提出的绿色核算指标而迅速被人们所接受,绿色GDP又成为可持续收入,基本思想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只有当全部的资本存量随时间保持不变或增长时,这种发展途径才是可持续的。我们现行的GDP的衡量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存在一定弊端的,它是“好坏不分”的指标,在一些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使得GDP增加,例如发生洪灾或地震,在对城镇进行修缮、人员迁移安置增加投资都会使得GDP数据增加,更有甚者环境污染例如石油在海上运输时发生泄漏,GDP核算会算入石油运输实现的价值并且在泄漏后为治理而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会被记入GDP。甚至可以说污染越大造成的损害越大,GDP增加就越多即污染也会成为GDP的增长点,这是明显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而绿色GDP的计算公式是GDP-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损失-资源、环境恢复费用支出(恢复支出)-环境损害预防费用支出(预防支出)-由于非优化利用资源而进行调整计算的部分。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绿色GDP使在传统的GDP基础上考虑了环境和资源成本,它是可持续发展的货币化评价指标,但是在绿色GDP的核算中,资源环境资产损失的评价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3]

与此相对的另一指标真实储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其含义简单,可操作性强而最终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又一重要指标。所谓真实储蓄率是指一个国家的净储蓄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后的一个国家真实的储蓄率。[4]Kirk Hamilton与Michael Clemens(1999)提出的计算真实储蓄率公式为[5]:

GS=GNP-C-δK-n(R-g)-σ(e-d)+m (1)

GSP=GS/GNP (2)

其中GS为真实储蓄;GSR为真实储蓄率;GNP-C为传统的国民储蓄;δK为生产线资产折旧,GNP-C-δK为传统的国民净储蓄;n(R-g)为自然资源枯竭损失,其中n为边际资产的租金率,g为开采量,R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σ(e-d)为污染损失量,σ为污染的边际成本,e为污染的排放量,d为污染的自然净化量;m为人力资本投资量。

从计算的公式来看,真实储蓄是传统国民净储蓄减去自然资源枯竭损失和污染损失后的净值,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消耗了自然资源所创造的收益不是用于投资而仅仅用于消费,只会减少真实储蓄使得人民生活日益贫穷,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相反如果将新创造的收益充分应用于投资、开发,就会增加真实储蓄实现可持续发展。

真实储蓄政策含义十分明显:真实储蓄率持续为正,社会福利水平会最终提升;相反若持续为负,最终会导致福利水平的下降。真实储蓄为正表明政策实行达到正储蓄功能,使环境与经济达到“共生”,维持可持续发展。并且由于该指标容易被理解并且基础数据也较容易取得因此也常被用于时政分析,它的计算结果可以横向也可纵向比较是一种实用的综合分析指标。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衡量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重要指标绿色GDP、真实储蓄率的简单介绍及分析,认为真实储蓄方法是货币化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可以从横向(不同国家之间)也可纵向(不同时间)进行比较,强调各系统之间的互补和联系,是一种综合分析方法,它可以充分反映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本质创造并保持财富,而且该方法是给予国家的资产平衡账户,能为重要的决策提供帮助。[6]

参考文献

[1]张亚鹏.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2(07):10-11.

[2]J·迪克逊等(张坤民等译).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1997年)[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3]修瑞雪.绿色GDP核算指标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7(07):07-13.

[4]薛慧芳.真实储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指标[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05).

[5]刘渊.“真实储蓄”真实吗?—从世界银行“真实储蓄”测度理论与方法谈起[N].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12).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5

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信贷;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206-02

当今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在努力谋求经济复苏的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不断形成共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经济或低碳经济方兴未艾,日益成为后危机时代各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现了经济增长率年均约9.8 %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同时还消耗了世界45%的钢铁和44%的水泥,这种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是难以为继的。资源的大量耗费和环境的急剧恶化,不但影响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使得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我国履行全球气候共同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经济发展催生绿色金融,绿色金融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动力。

一、绿色金融的内涵

绿色金融是伴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全新概念。关于绿色金融的界定,目前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各方面观点,绿色金融是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业务和市场,开展支持环境保护等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金融活动。从具体操作来看,绿色金融促使金融机构将环境保护作为决策评价的主要因素,在投融资决策中将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考虑在内,通过金融业的杠杆和利益传导机制影响市场主体的投资取向和行为取向,从而引导金融资源向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合理配置。

二、绿色金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绿色金融伴随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探索运用市场手段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减缓气候变化而生,相关立法与准则不断完善,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推出,绿色金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金融立法不断完善

伴随着金融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各国纷纷制定或修改国内法律,进行绿色金融改革。从主要发达国家来看,美国于1980年提出超级基金法案,要求企业必须为其引起的环境污染承担责任,促使为企业提供贷款的银行不得不高度关注和认真防范因放贷可能引起的潜在环境风险;1997年,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协会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2001年,澳大利亚通过金融服务改革法案的修正案,要求所有金融机构向国家披露有关环境保护因素在选择、保留或实现投资中被考虑的程度和范围的汇报。从国际来看,联合国于1992年在“21世纪议程”中提出,发展中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要根据各国情况实行经济政策改革,必须提高银行信贷、储蓄机构和金融市场领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联合国环境署于1992年和1995年相继推出了银行业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和保险业环境举措;2003 年6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在国际银行业发起了赤道原则(Equator Principles),并由花旗银行等7个国家的10家国际领先银行率先宣布实行。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对融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进行审慎评估,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赤道原则确立了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最低行业标准,为金融机构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提供了可参照的一般准则和操作指南。

(二)绿色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绿色经济发展促进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日益丰富,这些产品覆盖了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绿色信贷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在政府财税政策扶持下,结合市场需求,采取贷款利率、贷款额度、贷款审批等优惠措施,开发针对企业、家庭和个人的绿色信贷产品。例如,英国巴克莱银行向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的信用卡用户提供折扣,并提供较低的借款利率;澳大利亚银行向低排放的汽车车型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绿色证券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运用证券市场工具支持大型环境基础设施或节能减排项目融资,为企业提供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避险工具,如绿色资产抵押支持证券、气候衍生品等。绿色保险方面,许多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制定费率差异化的保险产品和专门为清洁技术以及节能减排而定制的保险产品,如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节能减排保证保险等。

(三)碳金融体系逐步建立

碳金融的兴起源于两大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确立。气候政策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同时也催生出以二氧化碳排放权或排放配额为主的权益交易市场。碳金融体系是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领域的金融活动,包括直接投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市场和工具。目前,碳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国外各大金融机构陆续开发、推广关于碳排放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在碳排放权的卖方和终端消费者或贸易商之间提供中介服务;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设立碳基金为碳减排项目提供融资;设计碳金融零售产品、创新碳金融衍生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等。伴随着碳排放权的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全球碳金融体系逐步建立。

三、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较早关注绿色金融的国家之一,早在1995年就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级金融机构将信贷发放与保护环境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贷款的发放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影响。然而,我国真正践行绿色金融是2007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现国家环境保护部)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联合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发展。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式建立并进入探索阶段,将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积极作用。目前,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实践来看,绿色保险和绿色证券的规模和作用比较有限,绿色金融的主要方式是绿色信贷,我国已有多家商业银行开办了绿色信贷业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体上来看,我国推行绿色金融理念、践行绿色金融业务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绿色金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不完善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尚不完备,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绿色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2007 年以来,国家环保总局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相继推出一系列指导意见,初步建立了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领域的基本制度框架。但绿色金融发展仍缺乏强制性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指引,造成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管理存在困难,削弱了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绿色金融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规范尚不统一,导致不同机构和不同区域在执行绿色金融政策中存在较大差异。同时,绿色金融的规范标准多为综合性和指导性的,在实践中缺少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金融机构难以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及内部实施细则,降低了绿色金融业务的可操作性。

(二)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不完善

绿色金融的实施过程需要金融机构、企业、环保部门的相互协调配合,及时进行信息沟通,依据金融政策、企业环境影响、环保标准制订相应的金融服务方案。这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前提条件。然而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认知程度有限,对其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对绿色金融缺乏认识和了解。企业对自身的环境信息采取隐瞒或虚报的方法,以推卸环境责任,导致环保部门不能及时、全面相关环保信息,也不能实现与金融机构的环保信息共享。这些都导致难以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和共享机制,无法满足绿色金融发展的需要,以至导致金融机构在环境评估、绩效审核、信贷资金发放与绿色金融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偏差。

(三)绿色金融业务风险和成本较高

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往往也是高利润行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大多数金融机构为了追逐短期利益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仍将金融资源倾向于投入“两高”企业,忽略了社会经济和自身的长期持续发展。同时,绿色金融支持的环保项目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期限长、管理成本高、风险较高,对于追逐利益最大化的金融机构来说,缺乏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动力。再加上当前绿色金融政策以限制性和约束性的政策居多、激励性和补贴性的扶持政策不足且落实不到位,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机构积极性不足,不利于绿色金融的长期发展。

四、推进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保障。一方面,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遵循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与规则,适时制定、完善和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相关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为推进绿色金融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实践经验,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和绿色保险的管理制度和项目融资技术评估与风险评估标准,保证绿色金融业务的规范有序发展。

(二)营造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环境

倡导宣传绿色经济和绿色金融理念,改变企业和金融机构传统的经营模式,促使企业和金融机构提高对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环境保护信息的披露,由环保部门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环保信息库,及时充实、更新环保信息,确保环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促使环保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实现信息共享,为绿色金融推进提供现实依据。

(三)创新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

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低碳为核心的绿色经济转型的发展机遇,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金融机构可依托现有金融市场体系,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加强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贷款、股票、债券、理财、担保、租赁、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探索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环境保护优惠贷款、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保护基金、环境保险业务、环境融资租赁、环境产业创业资本、环境顾问服务以及碳权质押融资、碳期货、碳期权等,为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仁杰.绿色金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金融,2011,(10).

[2] 冷静.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J].时代金融,2010,(8).

[3] 天大研究院课题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1,(39).

[4] 王兆星.积极实施绿色金融战略[J].中国金融,2012,(10).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范文6

笔者通过近期参加的一些责任投资交流活动,对金融领域如何发挥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以责任投资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做一些简单的分享,以飨读者。

全球社会责任投资规模巨大,收益持续上升。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上世纪80年代末,西方开始从投资角度考量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责任投资”就是一种可持续的投资策略,它主张投资者在做投资选择时不仅关注投资对象的财务业绩表现,同时还关注其社会责任绩效水平。由于金融行业在经济运行中的特殊作用,可以通过影响经济运行方式进而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在11月14日于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年会上,英国绿色投资银行董事、亚洲可持续发展投资协会(ASrIA)董事会成员及创会主席、联合创立了英国首只绿色证券投资基金的Tessa Tennant女士指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推动责任投资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资本市场需要看到一种新的投资机会,可持续投资要求企业社会责任向更加审慎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过渡,将资本向清洁科技、资源效率、运输和物流、水资源和废弃物管理等领域转移。

近年来,全球责任投资的规模逐年扩大,碳金融市场等的发展非常迅猛,环境基金系列新型产品大量涌现。2012年美国责任投资已达3.74万亿美元。截至2013年底,采用赤道原则的机构已达78家,分布于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总额的比例超过86%。2014年,这一趋势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球1250 多家金融机构签署了联合国责任投资倡议,这些公司的资产总额达14万亿美元。根据国际碳排放信息披露项目(CDP)的分析,过去四年间,气候绩效领导力指数(Climate Performance Leadership Index,CPLI)相比彭博社世界指数(Bloomberg World Index)提高了9.6%。同时,2014年气候绩效领导力指数企业披露的碳减排量总计达到3300万吨。这表明责任投资正在促进企业实现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的“双赢”。

中国责任投资虽尚处起步阶段,但理念意识明显提升,责任关键议题日益突显。中国在经历了粗放式经济发展阶段之后,环境问题面临严峻挑战,空气污染更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社会话题。金融机构在通过发挥资金配置主体作用改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力正在得到重视。我国社会责任投资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正在得到积极推进。银行、保险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责任投资理念认识正在逐步提升。兴业银行于2008年开始实施赤道原则,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是中国责任投资领域的先锋。近年来国家银监会在推进银行实施责任投资方面也做了积极努力。2012年银监会制定了绿色信贷指引,此后还制定了12个领域的绿色信贷指标。据第二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年会上的《2014中国基金业责任投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基金公司对责任投资理念的认识有了明显提升。在寻求管理资产增值、保护持有人利益的同时,基金公司的责任投资行为也越来越重要地影响着上市公司,推动着上市公司在整个生产链条上做得更加有益于社会,推动其履行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

截至2014年10月,国内社会责任相关主题类股票型投资基金共18支,市场规模为226.44亿元人民币。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社会责任投资仍属起步阶段。据《2014中国基金业责任投资调查报告》统计分析,“社会责任投资”理念已经一定程度上得到市场的认可。受访的基金经理中有89%关注社会责任问题。

但同时,多数基金经理对新兴产业能否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和稳定的现金流,是否能实现规模发展仍持理性审慎态度。

《报告》分析显示,社会责任投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规范化、标准化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透明度的提高,则需要包括政府监管部门、交易所、行业协会、民间团体以及基金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