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范文1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后金融危机时代;海外并购
1.并购总额呈上升趋势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数据,2000年至2008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呈振荡上升趋势。与2000年的9.73亿美元相比,2006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增长了约15倍,达到153.84亿美元。虽然并购总额在2007年出现下滑,但到2008年时海外并购金额已回升至93.63亿美元
2.区位选择更为合理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区位选择正与国际主流接轨,从集中于并购难度相对较小的亚洲,正迅速向发达国家所在区域(如北美洲)转移。这其中有金融海啸导致国外优质资产(如矿产资源、品牌)大规模贬值所导致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国内公司通过市场经济的不断锤炼,正逐渐走向成熟。
3.行业分布日趋广泛
从141起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典型案例来看,2005年,制造业与石油天然气业占到了并购总数的一半。2006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仍然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业与电子信息产业,其他领域的并购相对较少。但进入2007年以后,石油天然气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开始大幅度下降,而金融业的并购比例则大幅度攀升,占全年并购数目的近1/3。2008年,医药、纺织、化工等行业的海外并购开始兴起。采矿业并购比例增至33%,而金融业并购则回落至8%。2009年,我国海外并购的范围几乎涉及到各主要行业,与此同时,对采矿业的并购急速上升,增至44%。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问题
1.从并购金额来看,海外并购中非国有制企业比例相对较低
虽然近些年来非国有制企业海外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其海外并购数目已经占到我国海外并购总量的40%以上。但是,从并购金额上来说,我国非国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差距依然较大。通过对141起海外并购典型案例的整理与分析,从2005年至2009年,非国有制企业的并购金额最高时仅占总金额的11%,而最少时不足1%。与此同时,2005年、2007年、2009年非国有制企业收购所占比例均不到1.2%。由此可见,从并购的金额上看,我国非国有制企业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其对于海外并购总趋势的影响仍十分有限。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依然较小
通过2000年至2008年的海外并购数据可以发现:从绝对量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外并购总额仍旧较小。我国的海外并购总额最大时为15384亿美元,最小时仅有775亿美元。而美国在2000年到2008年最小并购金额为11279亿美元。此外,其他发达国家的并购金额也能达到我国同年海外并购总额的五倍以上。从相对量来看,我国企业年海外并购金额最高时仅为美国同年度并购额的7.54%,最低时不足1%。与英国、法国、德国相比,除少数年份外,我国海外并购金额只有这些国家并购额的20%,且有一半以上的年份不足10%。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其中有历史原因,有西方国家对市场的主导因素,也有我国企业起步较晚、生产技术与管理能力相对落后等问题。
三、促进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与建议
1.海外并购中政府须要完善的政策
首先,我国政府应该为海外并购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支持。确立我国的海外并购法律适用规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我国跨国企业的利益,同时引导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方向,而不是盲目囫囵吞枣;让走出去的企业去适应目标公司国籍国法,而不是仅仅局限本国法律。其次,我国政府须通过双边合作和多边合作来规制海外并购。海外并购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不能仅仅依靠单边规制来解决。最后,我国政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在巩固关乎国计民生的国企时,也要重点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可以提供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去鼓励中小企业敢于做大,增强实力。
2.在海外并购中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我国跨国企业要学习拿来主义精神;有选择地拿,为我所用地拿,不亢不卑地拿。进行海外并购前,企业应对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愿景等进行细致分析,并由此考虑海外并购计划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然后,在企业整体战略的引导之下来评估并购目标,并就并购活动制定详尽的并购计划。海外并购活动应当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同时应当使被并购企业与母公司实现能力匹配与优势互补。
第二,加大整合力度,实现业务与文化同步整合。并购完成后,企业在对目标公司业务状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的同时,还须要关注收购企业与被收购企业的文化差异。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企业在海外并购整合中整合力度不够,整合进度缓慢拖沓,并且只有纲领性的业务层次整合方案,而没有形成同时包含业务与文化层面的强有力的执行计划。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为企业海外并购奠定基石。海外并购的整个过程,最终都须要由企业的成员来逐步完成。如果企业缺乏相关的海外经营人才,并购往往难以成功。而目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相对缺乏这一现状,对企业的人才培养战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应有计划地引进一批拥有国际化管理背景的人才,同时还应当在企业内部选拔一批熟悉自身企业运作、具有管理潜质的员工进行关于跨文化管理的相关培训,从而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l]S·H·Hymer·The International OPeration sof National Firms; A Study Of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M].Cambridge, MITPress, 1960.
[2]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叶刚,扬宇光,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422-423.
[3]林泽生.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5).
[4]王家敏.中国矿业的并购变局[J].中国新闻周刊,2009.
[5]吴培冠.企业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问题[J].学术研究,2009(s).
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范文2
关键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98-01
经济全球化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我国各企业的海外并购在21世纪形成热潮。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一、财务风险的概述
财务风险是一个现实问题。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财务风险对企业的海外并购起着关键作用。从2013年的报告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已有14家企业因为海外并购行为而造成企业严重的财务亏损,累计金额达到950亿元人民币。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价值评估风险。价值评估风险一般是由于跟并购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环境不同,使得信息获取不对称,从而演变出财务风险。我国在海外并购这一方面的经验不足,接触时间较短,对国外的市场运行模式不熟,故而对国外经济体制的认识存在误差。
2.融资风险。融资风险是指在筹资活动中,由于筹资规划的发生而导致的风险的收益变动。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上一般选择的都是以股票并购的方式进行,虽然这会夺取被并购企业股东的控制权利,但却并不能使股东失去其股权。一旦并购实施,股东股权会随之转移,这会让股东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3.并购资金使用风险。在我国并购主要采取现金支付方式,虽然很便利,但却可能引发财务风险。为了取得并购优势,买方企业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购买现金。而大量的现金流出,会对企业的流动资金产生不利影响,很可能引发巨大的财政危机。
4.资产流失风险。在海外并购时,被并购的目标企业很有可能隐瞒其财务问题,这样在并购时,会导致我国企业的资金大量流失。另外,并购时的决策失误也会引起资金的流失,而资金流失风险往往会加剧财务风险。
5.财务机制整合风险。在海外并购中,由于跨国的原因,两个公司的经济体制、法律体制都并不相同。不只是管理层的财务处理,还有财务涉及到的日后的融资、筹资以及投资活动。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规避评估风险。企业首先要加大信息的采集,提高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及可靠性。要涵盖被并购企业的内外部信息,进行审查,确保信息准确可靠。
2.选择合理最优的融资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办法,让各个环节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统筹兼顾,为企业的并购活动提供保障。根据在前期的筹备阶段收集到的信息,采取最佳的适合的融资方案,同时随着不同的并购案例而做不同的变化。
3.采取灵活的支付方式。企业自身要选择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同时,在外部要积极培养高效的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专家对国外市场的经济法律状况更加了解,更有利于企业选择并购方式。
4.加强资产管理。资产的管理可以指外部资金也可以指内部事物。并购施行时,会导致两家企业的资产进行汇集,资产项目突然增多,对此企业应该对资产进行评估并加强管理。
5.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企业并购后面临着财务机制不同而造成的财务风险。想要迅速整合财务管理机制,首先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充分的了解,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中心,从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和融资活动三方面抓起以实现整个财务系统的快速整合。
随着全国经济的蓬勃发展,海外并购也日渐兴盛。但中国企业应该在并购过程中对财务风险保持警惕,做好预防工作,从而在海外并购活动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一凡.海尔为何联手阿里[J].新理财,2014,(3).
[2] 顾露露.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了吗[J].经济研究,2014,(11).
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范文3
关键词:海外并购;融资方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9.2;F2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91-02
在全球并购市场低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逆势前行。为了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拥有雄厚资金储备并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优势企业开展跨国并购,一部分中国企业成功的跨国并购加快了其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使企业财富绩效增加、规模扩大,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加速了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步伐。企业海外并购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如何融资是重要一环,这关系到企业跨国并购的成败而且影响着企业的整体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存在融资市场不发达,融资来源少,融资方式有限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现状
2008年末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未消散,全球经济还未整体复苏,发达国家需求萎靡不振,而我国在危机中所受影响远小于发达国家,且经济正企稳回升,当前正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良好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被再次激活。从国际经济环境看,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为了遏制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及解决就业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政策,同时,逐渐放宽外资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支持海外并购活动的开展。据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公布的报告显示,2009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460亿美元,同比增长24%;2010年中国并购交易额居全球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达400亿美元;2011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交易达到创纪录的207宗;交易总金额达到429亿美元,同比增长12%。普华永道方面预计,2012年全年,中国海外并购将超过去年,成为创纪录的一年。海外并购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随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的不断扩大,说明我国经济正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加强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的分析,有利于我国各类企业更好的开拓国际市场,有效保障资源供应、快速获取关键技术,使我国企业快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性的跨国公司。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
完善的资本市场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海外并购等活动提供丰富的企业融资渠道。如果没有来自资本市场的外部融资,企业只能依靠自身积累和向金融机构的贷款等途径融资,必然限制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而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时间不长,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我国债券市场发展不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企业债的发行主体有明确规定,只能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所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能源、交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第二,债券的发行约束多,审批程序复杂,审批周期长,即使可以获得债券融资,但为此错过了最佳的收购时机。
其次,我国股票融资市场起步较晚,并购融资成本较高。股票融资不仅要支付股权资本成本,而且要受到严格的发行条件、股票发行规模和昂贵的股票发行费用的限定和约束。正是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能够获得资本市场融资资格的企业占比很少,相当部分的企业无法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融资。这阻碍了企业海外并购业务的发展,使得企业失去扩大规模、跨国发展的机会,使企业在全球并购浪潮中处于不利之地。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的相关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于海外并购融资缺乏完善的法律政策支持。在已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有针对于企业并购方面的规定,而对于融资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规定。另外,我国与海外并购相关的法律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多为“条例”、“规定”、“暂行办法”等行政性法规,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且适用对象限制性较强,多数仅限于国有企业,而对于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
(三)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方式单一
表面上,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单一,并购融资工具不缺乏,似乎可选择的并购融资方式众多,但实际上能够用到的却很少。企业并购融资来源主要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方式主要是运用自有资金进行并购,其优点是融资成本低、风险小,但受并购企业规模、盈利水平的制约。一般情况下,海外并购融资采用内部融资方式的较多。外部融资包括债券融资、银行贷款、可转换债券融资、普通股融资等。由此可见,目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商业银行贷款和国际银团贷款等渠道,而国外企业在并购融资中常用的方式是发行债券、换股并购、杠杆收购等,但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中不常用到。
三、完善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方式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健全的资本市场是企业海外并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容量小,所以我国证券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证券市场,促进我国债券和股票市场协调发展,这也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一条有效地解决融资渠道的途径。因此,我国应当加快资本市场建设,让其壮大完善。
(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
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投资银行作为企业的财务和风险顾问,在并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海外并购活动起步较晚,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原因,投资银行业务还存在着诸如规模过小、业务范围狭窄、缺少高素质专业人才、过度竞争等各种问题。因此,有必要大力培育我国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的服务能力,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知识、技术及经验。作为企业融资直接的参与者,我国投资银行应当运用自身的资本实力和信息资源为企业并购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
(三)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
企业并购融资渠道的拓宽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背景下,国家应加大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首先,修改和完善《企业债券条例》、《公司法》和《证券法》,加快我国企业证券市场的建设。对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企业并购,国家可适当放宽企业债券发行条件,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渠道。其次,加强企业海外融资的保障措施,建立诸如海外投资保险等制度,以及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担保,使我国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这一平台,实现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保驾护航
(四)丰富和完善金融工具,加强并购融资方式的创新
丰富和完善金融工具可以使企业在并购融资方式上有更多的选择,从而获得最好的资金来源和最低的资金成本。与国外成熟的投资基金合作不失为一条重要渠道。我国企业应主动与国际知名的PE(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简称)合作,利用其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和管理人经验丰富、承受和管理风险能力较强的特点,淡化并降低并购相关方拒绝被购和政策延迟批准的可能性,增加交易的成功性。与国外相比,垃圾证券、认股权证、票据等在国际并购融资中被广泛使用,而在我国并购融资中基本是空白。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我国并购融资方式创新问题的研究与开发力度。在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金融工具,综合使用多种并购融资方式,推动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洪萍.企业并购融资视角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8).
[2] 田美花.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研究[D].太原: 山西财经大学,2010.
[3] 张向钦.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融资方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2012,(03).
[4]曾瀚.我国企业并购融资方式及其存在的问题的探究[J].金融视线,2012,(05).
[5] 高维凯、王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性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2008,(09).
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范文4
关键词 金融危机 海外并购 风险 控制
受金融危机冲击,全球并购市场急剧萎缩,跨国并购额从2007年的10227亿美元急剧减少至2009年的2497亿美元,收缩76%。与全球并购市场表现低迷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表现强劲,并购规模日益扩大,并购额从2007年的44.52亿美元上升至2009年的214.9亿美元,增长80%。2009年,中国企业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海外并购投资者。金融危机虽为中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带来难得机遇,但也遭遇巨大风险,海外并购成功率较低。有效控制和规避海外并购风险,成为后危机时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后危机时期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点和趋势
(一)并购规模迅猛增长
人世后至金融危机爆发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由2001年的4.52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6年的149.06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企业海外并购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2007年并购金额降为44.52亿美元。但经过短暂调整后,企业海外并购迅速反弹。2008年、2009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分别迅速升至379.41亿美元和214.9亿美元。根据普华永道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活动呈现强烈反弹,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到23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50%,达到了历史最高峰。原因在于:一是全球金融危机使很多境外企业市值严重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海外并购成本大幅降低,为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良机;二是中国的资本市场运转基本正常,高达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人民币升值,为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政府加大企业海外并购的政策支持力度,为海外并购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
(二)并购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
由于大型国企拥有不可比拟的资金优势和政府支持优势,最初的海外并购主体集中于少数实力雄厚的超大型国有企业,如中海油、中石化、中石油、中信、首钢等。随着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融资成本下降,政策待遇趋于平等,民营企业逐步成为海外并购的新生力量,海外并购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相对弱小的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低,风险规避意识强,多数属于风险厌恶型,海外并购趋于谨慎,而大型国有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强,海外并购相对活跃,大型国有企业仍然是海外并购的主体。在海外并购中,国有企业更多地集中于海外矿产资源等上游行业,而民营企业则集中于加工制造等下游行业。
(三)并购动因以获取战略资源、技术和市场为核心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主要有资源获取型、技术获取型、市场获取型三种类型。
第一,资源获取型并购。在金融危机下,欧美等资源消费大国经济停滞不前,资源加工开采型企业前景黯淡,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机。由于我国人均资源贫乏,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短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类商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外资源依存度不断上升。为了减少对海外资源的依赖,集中在铁矿石、石油等资源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海外并购,不断获取发展所需资源,资源获取型并购迅速增加。
第二,技术获取型并购。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相比,中国大部分企业技术相对薄弱,自主品牌缺失。通过海外并购,很大程度上可获取对方的先进技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2008年下半年以来,欧美一些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领先企业先后陷入财务困境。国内一些高科技企业、装备制造企业成为技术获取型海外并购的主力军。
第三,市场获取型并购。在金融危机时期,国际上贸易保护加剧。国内处于成熟期的产业,如家电、服装、纺织等行业,为了进人和拓展海外市场,绕开贸易壁垒,通过海外并购获得在当地生产、贸易的机会。
(四)并购领域向上下游延伸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业以矿产资源和传统能源行业为主,但并购行业趋于多元化,由最初的石油化工等能源行业,逐步延伸到金融业、家电、机械、电力、医药等行业,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领域更加广泛,更多行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寻求发展。同时,中国企业对能源业的海外并购已从原来的石油天然气业逐步转为对多种矿产资源业并购,并且采矿业的海外并购比例迅速上升。据德勤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至2010年上半年间,矿业、油气业及汽车业三大行业在境外并购总交易量中占到27.9%,占总交易额的61%,并购领域正在向制造业的上下游延伸拓展。
(五)并购区域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
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亚太地区。其原因如下:首先,这些地区要么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美国、加拿大、秘鲁、澳大利亚),要么拥有比较成熟和发达的产品市场、要素市场或金融市场(北美、西欧、日本);其次,这些地区市场准入壁垒较低、开放程度较高、对外国投资限制较少,容易操作;此外,这些地区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为中国企业境外融资提供了方便。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风险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并非一帆风顺。尽管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然而,由于跨国并购过程中本身蕴藏着诸多风险。而且,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刚刚起步,在海外并购方面积累的经验比较少,在海外并购中不乏失败案例,如中铝收购力拓股份,腾中收购悍马、上汽收购双龙、TCL收购汤姆逊、平安收购富通等等。据麦肯锡公司的统计,过去二十年里,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失败率高达67%,远远超过世界平均50%左右的水平。控制海外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治风险
各国法律对外资并购均有管制性规定,以防止垄断,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一些西方国家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提出所谓的“中国”,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常常以“经济威胁”、“经济安全”为由进行政治干预和阻挠。2009年上半年,中国铝业注资力拓遭到澳大利亚财政部和商务部
等政治势力的阻挠而失败;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因美国国会以“国家安全”为由反对而失败;五矿收购诺兰达由于加拿大政府的反对而未能成功;华为收购马可尼遭遇英国保守势力的阻击而失败;中石油两次收购俄罗斯石油资源均由于俄罗斯政府的反对而以失败告终,印度政府以安全为由搁置中兴增加在印子公司股本和进入印度电信设备批发市场的计划等等。这些失败的案例表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政治风险,尤其是对于涉及到国家战略利益相关行业的海外并购,如资源能源行业、传统优势行业、国家安全行业,通常会遭受到被并购国政府的政治干预和阻挠。
(二)法律风险
跨国并购涉及法律众多,如公司法、劳工法、证券法以及反垄断法等等,关系错综复杂。目前,世界上已有60%的国家有反垄断法及管理机构,但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费用,并购过程耗费时日,增加并购成本。
由于中外法律环境的差异,中国企业不熟悉东道国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规定,导致海外并购功败垂成。而且,法律风险不仅体现在并购前期,在签署投资协议后依然存在。中化国际曾拟以5.6亿美元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并签署了排他性的谅解备忘录。但未意识到应该增加附加条款,以便用法律手段限制对方再提价,结果该公司的最大债权人美国花旗银行在债权人会上提出要抬价至8.5亿美元,超出了中化集团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并购失败。
此外,并购中劳工保护问题也是典型的法律风险。在完成并购后,对被并购企业人员进行调整或裁减时,可能遇到当地劳动法规对裁减人员的限制,以及雇用当地人员的比例要求限制等。如TCL并购汤姆逊时,由于不了解当地的规定――裁员超过10人以上必须与工会谈判,最终导致并购失败。
(三)财务风险
首先,由于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引起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本损失,从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筹集并购资金,承担被购企业的债务,并购过程中需追加资金,以及并购后整合与发展所需资金投入等引发的风险。受金融危机影响,由于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使得与金融资产投资相关的企业的经营状态以及债务状况信息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致使我国企业对境外被收购企业的金融资产和债务的估值面临着更大风险。2008年,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由于高额的负债率和现金流的短缺,导致企业不得不面对资金链断接的考验。
其次,汇率风险不容小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汇率市场的动荡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所有的货币汇率波动幅度都在加大,汇率风险大幅增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着巨大的汇率风险。以中铝、中信泰富因汇率波动巨额亏损为例。2007年,中铝并购澳大利亚昆州奥鲁昆铝土矿开发项目,总投资约29,2亿美元,澳元兑美元汇率当时一直在0.68左右,而2008年7月却一度攀升至0.9848,升值约40%。由于中铝外汇存款以美元为主,澳元升值使得该项目投资额高达40亿美元。而2008年7月之后,随着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澳元兑美元迅速贬至0.64,跌幅近40%,此前用澳元定购的设备遭受巨大贬值损失。2006年3月,中信泰富以4.15亿美元收购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该项目总投资约为42亿美元。为了锁定美元开支的成本,用澳元、欧元从澳大利亚、欧洲购买设备和原材料,中信泰富签订了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以及人民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四种杠杆式外汇合约。其中澳元合约与澳元兑美元汇率挂钩,合约规定,中信泰富可以行使的澳元兑美元汇率为0.87,即当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0.87的汇率获得澳元。其他三项合约与之类似。而当澳元兑美元汇率低于0.87时,中信泰富也必须以0.87的高汇率水平,继续向其对家买入澳元,不能自动终止协议。而2008年7月之后,澳元兑美元迅速贬值,中信泰富只能不断地以高汇率接盘,造成巨额亏损。
再次,利率风险逐步增加。跨国并购交易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货币的利率问题。当国际利率发生波动时,被并购目标公司的股票、债券和价值随之发生波动。当目标公司价值以所在国货币标价且该国货币利率趋于下降时,其股份、债券的价格会上涨。自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各国央行动辄就注入数千亿美元的流动性,并相继拉低了市场利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地利率波动将加剧,我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可能遭受支付更多资金利率的风险损失。
(四)经营管理整合风险
并购交易完成后,并不意味着并购的成功。并购是否取得成功,关键还要看能否对并购后的公司进行有效整合。而有效的整合不仅仅是两个企业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两个企业的文化、人力资源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整合,以获得协同效应。
首先是文化整合风险。并购后的文化整合是整合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文化冲突在跨国并购的过程中更为明显。跨国并购不仅涉及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微观文化层次,更牵扯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法律、制度、习俗、宗教等宏观文化层次。因此,跨国并购的文化整合难度很大。上汽并购双龙后因文化整合不利最终导致海外并购失败。2004年10月,上汽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2005年5月,上汽增持双龙汽车股份至50.91%。当时,此次并购被视为中国汽车企业海外成功收购第一案。然而事与愿违,并购后的企业文化整合失败,管理层与工会劳资谈判屡次破裂,工会多次进行罢工集会,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经营。2009年11月,双龙汽车协同会债权团接受了双龙汽车于9月提出的公司回生计划,双龙汽车正式进入破产重组程序。双龙汽车资本大幅度缩减,上汽集团持有的双龙汽车股份也被稀释至11.2%,上汽对双龙汽车的资产减值损失约30.76亿元人民币,上汽收购双龙汽车最终彻底失败。联想和TCL在海外并购中也出现了严重的文化整合问题。联想与IBM之间的企业文化融合至今还没有完成,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联想的决策速度和执行力度;TCL并购阿尔卡特手机后意图强势推行自身文化,导致在TCL和接手的阿尔卡特手机业务部门之间出现严重冲突。
其次是人力资源整合风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后,海外企业管理人员的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联想并
购IBM后,曾招聘了一批美国精英担任中层职务,但不久后这些人却纷纷辞职,究其原因是他们难以接受联想的行为方式。
第三是经营管理模式不同引发的风险。中外企业在经营理念、决策程序、考核体系等存在一定差异。当中国企业按照自身的战略意图和经营管理模式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时,双方经常出现冲突。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规避与控制
为控制海外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成功率,必须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构建风险控制体系。在政府层面,要建立海外并购机制,完善海外并购法律法规,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引导企业海外并购良性发展;在企业层面,要建立风险控制和监督机制,严格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企业整合能力,将金融危机转化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良机。
(一)构建政府层面的风险控制机制
一是强化海外并购管理机构职能,完善海外并购政策支持体系。可参照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海外投资委员会负责管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统一协调、规划国内各行业的海外投资,制定海外投资相关的行业政策、投资国别政策和扶持鼓励政策。
二是完善海外并购法律法规体系。虽然我国已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但是协定内容更多的是考虑保护外商在华投资的权益,对于保护中国对外投资的权益内容涉及较少,我国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海外并购法律法规体系及实施细则,引导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良性发展。并通过积极参与制定跨国并购国际规则,加快在多双边框架下签订投资保护协定,把保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利益纳入签署双边或者多边投资保护的议题,以维护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
三是培育海外并购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法律、会计、咨询等市场中介组织,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规范的中介服务。政府和驻外机构可利用海外智力资源,为国内企业寻求境外合作伙伴搭建信息平台。
(二)建立企业层面风险控制体系
一是建立内控和相互制衡的风险控制机制。要想在国外站稳脚跟,就必须建立健全风险识别、监测、控制和化解机制,加强海外风险监管。企业在设计、制定各项并购的战略规划、管理制度时要同步考虑建立监督机制,要成立高层团队来管理监督并购,监督的责任要到位,确保制定的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二是明确并购战略目标,充分做好并购前市场调研工作。企业要明确并购的战略目标是为增强核心竞争力服务,要使并购成为吸纳利用全球优势生产要素的重要渠道。因此,首先要确定被并购目标公司是否符合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切忌盲目冲动,追赶海外“抄底”潮流,为并购而并购。实践证明,成功的跨国并购大多是选择与自身经营高度相关的并购目标,这样即可以通过并购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便于风险控制。而缺少明确战略目标的跨国并购往往最终失败。并购前要做好详尽的调研分析。要熟悉东道国的政治制度、民族理念,掌握东道国有关外国并购的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尤其要加强对被并购企业财务、资信情况的调查。
三是熟悉国外并购法律环境。我国企业深入了解和研究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制度,高度关注东道国的反垄断法、政府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外汇管制的问题,尤其对后危机时期一些失业率高、劳工问题突出的国家和地区,更要认真考察东道国的劳工、工会和福利状况,对并购可能带来的雇工风险给予足够考虑,避免带来新的劳资纠纷。在并购过程中要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律师介入,切实规避上述问题和风险。
四是加强对现金流量的监控和审核,严格控制财务风险。企业要加强重大投资决策的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对从事高风险业务以及对外收购兼并和担保等资本运营活动。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严格控制财务风险。首先,在海外并购前,尽量对目标企业进行财务审查,要做好评估海外并购目标的真实价值和收购的前期准备工作,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财务并购风险,充分利用、依靠有资信、有经验的国际专业中介机构,客观判断其真实价值。其次,在制定融资决策时,要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改善资本结构状况,优化融资结构,合理组合不同的融资渠道,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在资金运作方面,应尽量规避国内企业资金的外流,用并购的资产做抵押向海外银行贷款;利用在海外资本市场发债、发股的方式筹措海外扩张资金,避免后期经营资金链的断接;在企业进行融资时,对融资方式应充分考虑成本因素与可行性,既要考虑并购成本,又要比较不同融资方式的利弊。最后,为有效规避汇率风险,必须加强银企合作。企业应联合金融机构,积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新品种、新手段,从汇率、利率人手,开发债务保值、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等新业务品种,为并购企业化解汇率风险,有效规避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并购风险。
五是提升自身的管理和整合能力。企业并购意味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管理整合并不是对两个企业管理经验简单的兼收并蓄,要根据并购后变化了的企业内外环境,逐步对原有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使之更适合于并购后的企业,使之融合不同国家不同员工之间的价值观念,减少利益分歧与冲突和企业整合中的阻力。同时,必须重视文化差异,面对不同的文化基础,中国企业不能寄希望于迅速改变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应学会建立起和谐共生的企业文化,在相互融合中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企业文化。
六是通过各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如果在跨国并购中出现了政治化问责的苗头和倾向,企业必须采取及时有效的公关游说。公关游说在国外是很正常的商务活动,即通过游说获得政客及媒体的支持,获得有利的舆论导向,最大限度地消除舆论偏见和政治阻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要学会政府游说和媒体公关的技巧。
参考文献:
常怀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与挑战,《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
杜奇哲: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因素分析与控制。《企业导报》,2010年第4期。
李自杰、李毅、曹保林: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4期。
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范文5
世界金融危机对于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战略实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压力,在困难重重的状况下重整旗鼓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实现经济上的不断进步与超越。本文将针对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问题进行讨论,对实施海外并购战略的必要性以及遇到的机遇和障碍进行研究,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危机下的海外并购战略。
关键词:
金融危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
一、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因素
(一)恰逢时机
金融危机的出现给世界经济带来了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在这场经济灾难中我国企业找到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迅速制定海外并购的战略。在2008年我国海外并购的资金就达到了208亿美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融危机的出现给我国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而我国牢牢把握了这次机遇并将其发挥到最大效用。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之所以在金融危机下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是因为当时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之多,其次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我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些有利条件都在呼吁着我国实行海外并购战略。
(二)我国竞争力的提高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飞越,也表明我国有这个实力和能力拓宽海外市场,这也是我国企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尤其是在政治和经济层面上,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企业正在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其在资源整合和成本控制工作上都有着出色的进步。不断提高的竞争力也不断帮助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并购的实施,不仅如此不断降低的资源价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国降低了投资成本。
(三)占领海外市场的渠道
不断开拓我国企业海外市场的方式之一,就是实施海外并购战略。这是由于从大的局面来看海外并购战略的实施不仅是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可遇而不可求的战略机遇,恶劣的经济形势反而促成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的大展宏图。除此之外在当时的情形下要是一味的进行对外出口,只会导致贸易保护的局面出现。而对外投资和并购行为则促进了国际需求的增加,贸易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
(四)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
通过海外投资和并购的方式,帮助我国企业迅速找到市场地位的同时,也在一定层面上帮助我国企业获取了更多的资源。这主要体现在海外并购会促进全国企业向着价值链的研发和设计等上层领域发展,不仅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巩固了我国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虽然金融危机背景下实施海外并购战略是一项十分冒险的行为,但是若是能够成功就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效益,因此这个挑战我国企业应勇敢接受。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一)机遇
1.促进我国产业升级。金融危机的出现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其并不完全代表的是灾难,若是能够充分利用这个时机,则会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而国内产业的升级就是其中一个主要益处。我国企业在二级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并购其他企业,相对重置企业资产来说其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同时可以获取海外较多的优良资产,由此可见企业海外投资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2.减少跨境并购的政治障碍。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海外并购监督力度明显大不如前,这在无形当中给我国企业跨境投资增加了机会,同时也扫除了一些不必要的政治障碍。这是也是因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很多外国企业疲于奔波抽取资金,而企业也为了资金问题忽略了我国企业跨境投资和并购问题,因此这才给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实施提供了契机。
3.巨额外汇储备的需要。金融危机爆发当下我国储存了大量的外汇储备,这也促成了我国实现海外并购行为的发生。由于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非常不合理,尤其是在美国国债的比重上较高,这也使得我国必须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将资金进行“分流”,从而合理地提高我国资产的流动性。
(二)风险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海外并购风险的发生也是在所难免的,虽然我国海外并购战略能够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动力,但是风险的爆发会将我国经济陷入两难的境地。为此我国企业在实施海外战略时,要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的出现并做好风险预防工作。
1.前期准备。在进行海外并购之前要对并购的目标实行战略评估,即对企业的生产能力、资金融通能力、技术水平、人才部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若是在这一步上出现细微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个并购陷入僵局,因此我国企业一定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实施过程。在海外并购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对方国家的政治、文化阻碍,因此面对这些问题企业必须树立较高的警觉。最为重要的是面对法律风险,企业可能会花费较高的法律和行政费用,这些都是海外并购过程中我国企业可能承担的风险。
3.整合。最后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整合的内容包含了方方面面,这其中主要包括文化的整合、品牌的整合以及组织的整合等,这些整合工作在企业海外并购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若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则很可能会对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战略
(一)企业正确看待金融危机
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国企业应正确和辩证的看待金融危机。除此之外企业更加应该运用恰当的时机,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优势充分发挥,用科学的手段和技术将风险有效地规避。
(二)关注国外高新技术产业
我国企业在实施海外并购战略之前,需要不断加强对国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关注。国外享誉世界的文化品牌以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是我国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如果我国企业能在金融危机的条件下获取高新技术产业的合作机会,则在很大程度上会调动我国企业的结构调整与发展。
(三)并购传统支柱产业
除此之外在海外并购的战略实施中要注重对传统支柱型企业的并购,这是因为传统型的支柱行业之所以能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屹立不倒,必然有其存在并不断发展的原因,若我国企业能够成功并购国外支柱型产业,便能够从中学习到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管理办法。
(四)海外并购后的整合
1.文化整合。一个新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另一个企业当中,这需要时间的积淀和调和。因此我国企业在成功并购海外企业后,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调整,从而确立一个适应于两个企业之间的文化理念。
2.人员整合。进行人员的整合为的是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在并购工作完成后需要加强对人员的安排。并购过后的人力资源队伍将会更加庞大,因此对于人员整合工作也要做到事无巨细。具体措施为:首先企业应建立科学的领导小组;其次要筛选出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人员;最后要促进人员之间的交流。
3.战略整合。以上所谈到的文化整合以及人员整合都是企业并购工作后的重点内容,而战略整合应当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企业应给与充分的重视。在战略整合工作中企业首先要设立战略发展目标,并对设置的目标设计计划书;其次企业上下管理部门和成员之间应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长久发展的战略实施。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海外并购问题研究,希望能够给予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战略些许帮助。从中也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局面,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危机与挑战,在艰难的经济情形下不断超越自我,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和意义。总而言之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企业发展,应努力做到激流勇进、用于开拓,不断拓宽我国在国际经济上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术.中国资源类企业海外并购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胡浩,葛岳静,王姣娥.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民航企业跨国并购的探索分析———以海航为例[J].经济地理,2013,04:88-93.
企业海外并购的研究范文6
【关键词】并购动因 困境 对策
近两年中国企业面临着种种海外并购的机遇和诱惑,不断有企业走出国门,参与海外并购,引起媒体及业界广泛关注,然而种种原因导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体上是败多胜少,一些企业甚至是屡败屡战。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近两年热衷于海外并购的动因,并分析了中国企业参与海外并购所面临的困境,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所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思考,以期引导中国企业理性参与海外并购。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困境分析
(一)中国企业缺乏清晰的并购战略 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没有很清晰的并购战略,是被”市场低价”吸引,抱着”抄底”的心态,而不是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考虑。对所购资产是否有价值较少思考;对其价格走势较少预测,自身定位不清,战略方向不明,对并购风险的认识不足,不能专注于自身主业,忽视自身在新行业中的实力与经营能力,在跨行业的经营管理中不能实现有效地协同,整合乏力,享受不到并购后的规模经济效益,对并购企业的控制乏力,从而给企业带来极大风险。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种种法律风险 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博弈对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文化的多样性与非共容性等因素,都使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法律风险。如:市场准入风险、选择收购对象的决策风险、法律专业化操作的风险、工会与劳工组织的风险、资产评估风险。财务系统不匹配风险、投资回报预测假设条件存在缺陷、税收及其他未登记风险、资产的定价、融资成本等财务风险、企业文化融合风险、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同管理、企业经营、税收等方面的风险。而企业在走出去时对这些风险往往估计不足,缺乏应对措施。
(三)中国企业陷入文化整合困境 中国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由于存在地区、规模、历史传统、信仰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差异,难免在企业文化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从而带来基本信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管理制度、经营哲学、经营战略、价值取向,以及由此体现的企业员工的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和共同情感等各方面的冲突。它们的影响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特别是对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并购,以上冲突显得更加明显,从而影响到并购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对策
(一)中国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中国企业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并购整合不仅涉及到资产、人员、战略等方面的组合,还涉及到文化的整合,最关键的是文化整合。文化整合的内容主要是在并购双方创造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促进双方员工的有效沟通与充分信任,减少并购给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创立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企业文化。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宣传企业价值观。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培训,以加强人们对不同企业文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促进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问的沟通与理解,维持并购后企业内部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部信息流的畅通,从而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凝聚力,以期实现相互理解、沟通和企业文化的真正融合。
(二)中国企业应从战略高度思考并购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必须有清晰的战略思考,要研究并购后能否产生协同效应。并购不仅仅是产品、市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是战略布局。降低成本、获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培育知名品牌以及开发和获取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必须成为企业对外并购所关注的重要目标。很多企业的并购往往更过于看重规模的扩大,对通过并购来强化核心竞争力这一并购的真正目标缺乏认识,从而使一些企业并购徒有”大”的外表,单纯提高产业集中度对于掌握定价权和话语权并没有太多的帮助,在”做大”中突出”做强”应成为我国企业经营的新理念。企业只有把并购和企业的自身有机成长结合起来,加快在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把自己做大做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在并购中占据优势,才能在海外并购中走得更远。
(三)拟订并购规划,审慎选择目标企业 并购企业要在自我评估及对备选目标企业基本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并购的依据性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并在分析并购所能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选择目标企业。不仅要看到目标企业良好发展前景的一面,更应关注其负面信息,如负债情况、财务报表真实情况、表内表外资产情况、有无诉讼、抵押担保情况等,还应对目标企业的资产利用价值、富余人员、市场占有率和开拓能力等方面尽可能地了解和合理评估,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并购对象的选择一定要做深入的调查与仔细的研究,挑选出符合并购双方长远的利益,能够使中国企业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综合竞争力的并购对象,尽可能避免购并无关产业或关联度不大的企业,尽可能不要进入增长慢的产业,尽可能并购市场份额高的公司。
(四)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保证并购方案的合理性 并购是一项复杂而专业性又很强的工作,需要各方面专家和机构发挥作用,如执业律师、注册会计师、评估师以及熟悉国家产业政策并具备资本运营实际操作经验的投资银行机构等。这些人士提供的专业调查和咨询意见是防范风险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律师的工作,专门从事并购法律事务的律师,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而且对并购双方减少交易风险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包括律师的尽职调查、律师对交易中合法性的审查、起草相对完备的法律文书、提供法律意见、参与谈判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