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1
1临床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门诊或住院治疗老年BPPV 患者131 例,其中女83例,男48例,年龄60~82岁,平均68岁,病程1天~5年,平均1.5年。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 年的BPPV 诊断标准[4]:①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②Dix-Hallpike 试验阳性为后或上半规管BPPV;滚转试验阳性为水平半规管BPPV),且具有短潜伏期(
2治疗方法
垂直半规管(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118例,采取Epley耳石复位法:①患者坐于治疗台上,在治疗者帮助下迅速取仰卧头悬位(头超出床沿并下垂30度),并向患侧扭转45度,保持头位2~3min;②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健侧偏45度,保持头位2~3min;③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使其侧卧于治疗台。头部偏离仰卧位135度。保持头位1~2min,整个转头过程应缓慢、轻柔,不少于1min。保持该头位扶患者缓慢坐起,头转正并前倾20度,使管石回归椭圆囊。水平半规管BPPV13例采用Barbecue翻滚法:患者在治疗者帮助下由坐位迅速平卧,头向健侧扭转90度,再使头和身体向健侧翻转90度(鼻尖朝下),继续朝健侧方向翻转90度,然后再向健侧方向翻转90度回到仰卧位为一个治疗循环。上述各步骤头位转换过程要求迅速。变位后头位保持不变,直至眩晕消失30~60s后再进行下一步骤。在治疗中此法可以重复进行,直至眩晕及眼震消失。1次治疗无效,间隔7~10天重复治疗,重复3次以上无效者采用其它方法治疗。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分别在治疗后1、3、7、14、30天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①痊愈: 眩晕消失,Dix-Hallpike 试验或旋转试验阴性;②改善:仍有眩晕,但每日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或虽无眩晕,但存在不等程度的头昏、不平衡感,或Dix-Hallpike试验或旋转试验诱发眼震持续时间缩短;③无效:治疗前后眩晕发作无明显变化。痊愈和改善均为有效。
3.2结果131例中,痊愈86例,改善3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88.5%。
Epley复位法和Barbecue翻滚法的疗效见表1。
3.3疗效与病程的关系见表2。
3.3疗效与年龄的关系见表3。
3.4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见表4。表1两种复位手法治疗疗效比较表2BPPV复位疗效与病程的关系表3BPPV复位疗效与年龄的关系表4BPPV复位疗效与并发症的关系
4讨论
BPPV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是半规管结石学说,一般认为内耳缺血导致椭圆囊斑老化变薄,附在其上的耳石脱落,导致耳石进入半规管或壶腹嵴,当头位移至激发位时,管石受到重力作用,向离壶腹方向移动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使嵴顶产生移位而引起眩晕及眼震。老年人BPPV以女性多见,占73%,受累部位常见于后半规管,虽然BPPV有自限性,但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且男性患者起夜较多,夜间起床后出现眩晕症状,易发生跌倒而致骨折,晨起发作时会造成一过性的血压升高,有脑血管意外可能。老年BPPV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头部变位试验出现眩晕和眼震,不需要很多前庭实验室检查,最重要的是仔细观察眼震。尽管在Dix-Hallpike 检查和手法复位治疗中很少有不良反应,但由于手法治疗中可能会诱发患者眩晕发作,检查治疗前要充分向患者解释清楚,避免紧张引起血压突然升高。另外Dix-Hallpike 检查和手法复位会使颈部受到扭曲和牵拉,造成肌肉软组织的劳损,检查和治疗时手法要轻柔,用力得当[5]。老年人常合并许多慢性疾病,如果老年人伴有单侧听力下降、耳鸣、复视,眩晕持续时间大于1min 等不能单纯用BPPV 解释,需行头颅MRI等相关辅助检查,除外其他疾病。如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头晕亦呈波动性,表现为间断发作,可由头位及的变动而诱发,与BPPV的临床表现类似。若此类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可出现第四脑室底诸神经核如前庭功能受刺激,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剧烈眩晕、头痛、呕吐、复视、眼球震颤及生命体征的改变即Bruns(布伦斯)综合征等,甚至发生昏迷。但该患者常保持一种特殊的姿势,即所谓的强迫性头位,有助与BPPV鉴别。故老年BPPV患者建议常规头颅MR检查。
美国神经病学会于2008年提出BPPV临床治疗指南中[3],对耳石复位法(CRP)治疗各年龄段的PSC-BPPV进行A级推荐,Semont复位法得到C级推荐,而翻转复位法治疗HSC-BPPV及CRP术后的限制未得到推荐。同时,指南也不推荐将药物治疗作为BPPV的常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BPPV的有效性尚缺乏证据支持。在国内,耳石复位法治疗BPPV也已经被广泛接受。
本研究发现年龄、疾病病程的长短、相关糖尿病、脑血管病等合并症明显影响着患者手法康复的有效率,尤其在高龄、长期慢性迁延性及多种合并症时疗效欠佳,这就为我们临床诊断及资料提出新的要求,临床上如何尽早诊断出BPPV,以及在配合手法资料基础上的其他多种治疗手段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BPPV是预后良好的自限性疾病,但很多老年患者的症状持续数周至数月后方可自行缓解。由于耳石复位法的操作可诱发眩晕发作,对于有严重心血管疾病者、严重颈椎病者、颈动脉狭窄者,应慎用或禁用。
参考文献
\[1\]Oghalai JS,Manolidis S,Barth JL,et al.Unrecognized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elderly patients \[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0,122(5):630-634.
\[2\]Fife TD,Iverson DJ,Lempert T,et al.Practice Parameter:Therap ies fo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n evidence based review)\[J\].Neurology,2008,70(5):2067-2074.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临床特点; 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 R76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9-012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9.065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青中年头晕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但随着对BPPV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老年BPPV患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1]。老年BPPV患者因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易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2]。本研究通过分析老年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效果,减少误诊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明确诊断为BPPV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排除标准:年龄80岁,合并有严重躯体疾病或颈椎病,不能耐受耳石法复位者。
1.2 诊断标准
按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制定的BPPV诊断标准:(1)头位变化时出现眩晕发作,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 min,无耳蜗受损症状;(2)没有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行Dix-Hallpike诱发试验时可诱发眩晕与向地性眼震;(3)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发作[3]。
1.3 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压测量、心电图、血常规、生化血糖、血脂方面检查并记录,均行头颅CT及彩色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查(TCD),必要时行颈动脉超声及头MRI检查。
1.4 治疗方法
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混合型BPPV采用Epley联合Barbecue翻滚法复位。
1.5 疗效评估及随访
疗效评估:(1)痊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2)有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3)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3]。所有患者均于就诊后1、3、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复况。
2 结果
64例BPPV患者中女45例(70.3%),男19例(29.7%),平均年龄(68.8±6.2)岁。合并高血压48例(75.0%),糖尿病29例(45.3%),高脂血症38例(59.4%)。所有患者均表现为左右翻身或起床时出现头晕,伴有视物旋转、视物晃动或自身旋转感,可伴有呕吐、心慌、出汗等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1 min,病程1 d~2个月。64例患者中后半规管BPPV 44例(68.8%),水平半规管BPPV 13例(20.3%),混合受累7例(10.9%)。TCD检查中显示50例(78.1%)出现血流减慢,10例(15.6%)血流速度增快,4例(6.3%)血流速度大致正常。
39例患者经1~2次手法复位后症状完全消失,20例患者经过3~4次手法复位后头晕症状及眼震完全消失,有5例患者因复位过程中出现严重头晕、呕吐症状不能耐受手法复位改为静点药物治疗,手法复位的总有效率为92.2%。随访过程中1周~1个月内复发3例(4.7%),1~3个月复发5例(7.8%),3~6个月复发8例(12.5%),半年内共复发16例,总复发率为25.0%。
3 讨论
BPPV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壶腹嵴顶结石假说和半规管结石假说,两种假说的基础都是耳石学说,都认为有耳石脱落。壶腹嵴顶结石假说指耳石黏附于半规管壶腹嵴,导致对重力变化的敏感性增加,变动时引起眩晕及眼震的出现。半规管结石假说是指耳石颗粒悬浮于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中,当头部处于激发时,内淋巴流动使壶腹嵴受牵引偏移而引起眩晕及眼震的出现[4]。随着对BPPV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BPPV已经是老年人周围性眩晕的主要原因[5],许多主诉眩晕的老年人因为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而被误诊为后循环缺血,既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又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掌握老年BPPV的临床特点可以有效的减少误诊率。
本研究显示老年BPPV以女性患者多见,占70.3%,可能与女性口服避孕药,绝经后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导致骨密度减低和骨质疏松,从而导致耳石的钙化脱落有关[6]。老年BPPV患者合并症较多,易误诊,大部分老年BPPV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在TCD检查中血流速度减慢较常见,与老年患者血管狭窄,管壁粥样硬化斑块有关。本组64例老年BPPV患者中各半规管发病情况中以后半规管多见,占68.8%。这与后半规管在迷路中的解剖位置有关,在各半规管中后半规管位置最低,且最易受到重力影响,所以发病率最高[7]。
基于BPPV的管石发病机制,目前国际公认BPPV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手法复位,通过改变将脱落的耳石进行复位。本研究结果表明64例老年BPPV患者手法复位的总有效率为92.2%,提示手法复位对于老年BPPV患者疗效确切。与郭敏等[8]研究老年BPPV患者单纯进行手法复位总有效率90.7%的结果相似。老年BPPV患者的另一特点就是复发率高,颅脑外伤、脑卒中、偏头痛、梅尼埃病、颅内或颈动脉狭窄等均被认为是BPPV复发的危险因素[9]。文献[10]表明,老年BPPV患者在治愈后的6~9个月复发率为28.3%,本研究老年BPPV患者6个月的总复发率为25.0%。相对于中青年BPPV患者而言,老年BPPV患者因大多合并有动脉硬化等危险因素,容易造成迷路动脉缺血,影响内耳微循环,导致耳石脱落。老年患者合并骨质疏松造成耳石钙化脱落也是复发率高的另一主要原因[11]。
老年BPPV患者大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医生如不能掌握其临床特点很容易造成误诊,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及经济负担。研究表明老年BPPV患者进行手法复位疗效确切,且简单方便易行。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老年BPPV的认识,降低误诊率,对诊断明确患者及时进行手法复位治疗。
参考文献
[1] Batuecas C A,Trinidad R G,Schaezk C,et al.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the elderly[J].Gerontology,2013,59(5):408-412.
[2]司爱丽,吴盛华,乔春艳,等.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65例报告[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86.
[3]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2):163-164.
[4]吴雅丽.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8):117-119.
[5]岳伟,相蕾,张雅静,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4):355-358.
[6] Yamanaka T,Shirota S,Sawai Y,et al.Osteoporosis as a risk factor for the recurrence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J].Laryngosocope,2013,123(11):2813-2816.
[7]李亚楠.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0):47-48.
[8]郭敏,江超武,李书聆,等.手法复位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6):126-129.
[9]方芳,邓晓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治疗进展[J].中国综合临床,2015,31(20):188-190.
[10]王春燕,夏菲,王彦君,等.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7):796-799.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甲磺酸倍他司汀;手法复位
[中图分类号] R76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3(c)-0061-03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HUANG Hai-qiong
People′s Hospital of Hey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Heyuan 517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edication-assisted manual redu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selected,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group of 30 cases,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ceived oral betahistine mesilate + manipulative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ceived manipulative treatment.The clinical efficacy was compared.Results 1 day 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v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83.33% (25/30),the control group was 80.00% (24/30),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0.05); 10 days 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67% (29/30),the control group was 73.33% (22/30),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etahistine mesylate;Manipulative reduction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主要症状为患者头部活动到一定位置后突然眩晕,有漂浮感[1]。该病治疗存在一定难度,患者常常辗转于不同医院,花费大量医疗费用却难以得到有效治疗,频繁发作的眩晕也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日常风险。本院应用手法复位结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标准;②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②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耳炎患者,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严重颈椎病患者,梅尼埃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③不合作者及正在参加其他医疗实验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1~72岁,平均(45.00±13.29)岁,病程6 h~3年,其中病程<1周者19例,2周~2个月者7例,>2个月者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2~72岁,平均(45.0±14.12)岁,病程7 h~3年,其中病程<1周者18例,2周~2个月者8例,>2个月者4例。两组患者均临床资料完整,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①头部活动到一定位置后出现短暂眩晕;②变位性眼震试验下具有典型性特点,且具有疲劳性与潜伏性。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采取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手法复位治疗,第1天给予手法复位,10 d内给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
Epley复位法:①患者取坐位,在治疗者的帮助下向患者转头45°,然后迅速取仰卧悬头位;②逐渐转正头部,继续向健侧转向45°;③向健侧翻转患者头部连同身体,使其仰卧在治疗台上,头部偏离仰卧位约135°;④使患者坐起,头部前倾20°。以上4个步骤为1个治疗循环,每取一个,眼震消失后继续保持30 s~1 min。
Barbecue翻滚法:①患者坐于治疗台,治疗者帮助其迅速平卧,头部及躯干向健侧扭转90°;②头部及躯干再向健侧扭转90°,鼻尖朝下;③头部及躯干再向健侧扭转90°,此时患者仰卧于患侧;④头部及躯干再向健侧扭转90°,此时患者仰卧,然后坐起。完成4个90°翻滚为1个治疗循环,每取一个,眼震消失后继续保持30 s~1 min。
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药品名敏使朗,由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提供,国药准字H20040130,6 mg/片,10片/板×3板/盒],1~2片/次(甲磺酸倍他司汀一次量6~12 mg),3次/d,饭后口服,可视年龄症状酌情增减。
1.3.2 对照组单纯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方法同观察组。
1.4 疗效评价标准[4]
①痊愈:眩晕完全消失,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②有效:眩晕及位置性眼震有所减轻,但未消失;③无效:眩晕及位置性眼震未出现改善;④复发:治疗有效者在复查时再次出现眩晕或位置性眼震。总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1 d后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1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33%(25/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10 d内的复发率为4.00%(1/25),对照组在10 d内的复发率为29.17%(7/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治疗1 d后两组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5
2.2 治疗10 d后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10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22/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内观察组复发率为10.34%(3/29),对照组复发率为68.18%(15/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治疗10 d后两组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限性疾病,有50%~70%为原发,无明显病因,30%~70%属于继发,常继发于迷路炎、偏头痛、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等病理条件下。该病病因包括内耳缺血、睡觉时的、内耳手术、骨质疏松、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应用及不良情绪等,特点在于患者头部迅速运动到某一位置后出现眩晕,并伴随眼震,持续时间一般短于30 s[5-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活影响,但大部分患者对该病认识不足,就诊时往往前往神经内科、骨科等,因而常常得不到有效的诊断与处理。
耳石症假说最早出现于1969年,一些眩晕患者行半规管手术时,发现半规管里的内淋巴中存在一些可移动颗粒物质,即耳石。随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病理机制才被阐明,一是壶腹嵴顶说,椭圆囊内的耳石脱落到半规管内,活着黏附在壶腹嵴上,导致内淋巴与壶腹嵴顶的密度不同,使得比重出现差异,壶腹嵴对重力异常感知,从而出现眩晕[8-10];二是半规管结石说,各种原因导致的耳石脱落,或变性耳石聚集在半规管近壶腹处,但头部位移到激发位后,在重力作用下耳石向离壶腹方向移动,形成离壶腹内淋巴流,导致嵴顶出现移位,引起眼震和眩晕[11]。
手法复位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主要方法,虽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耳石复位方法较多,但都是根据其发病机制而设计,通过沿特定空间平面进行头位变动[12]。Epley手法复位与Barbecue翻滚疗法是手法复位的常用手法,有研究者认为,两者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疗效,且同一复位手法多次应用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单次应用,可以有效缩短治疗周期[13]。有报道认为,两种方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有效率可达80%左右,与本次研究的结果相符。
有文献认为,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见,本组60例患者均属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这主要是因半规管解剖不同导致的。站立位时,后半规管在前庭后下方,耳石移动后,易落在前庭后与基底,也就是后半规管处。而上半规管的后臂由于直接与总脚、前庭相连,因而其内的耳石可以自行排出,因此,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很少发生。
临床治疗中,发现有的患者在经手法复位后眩晕立刻就能消失,而有的患者仍感觉头脑昏沉,有胀满感,甚至走路不稳。经分析,出现这些症状可能与耳石返回椭圆囊后椭圆囊斑的敏感性发生改变有关。有研究认为,耳石返回椭圆囊后,椭圆囊复合动作电位升高或降低。也有研究认为其与耳石碎片附着在椭圆囊新的位置导致耳石压力发生变化有关,机体对新刺激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AAO)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应用指南提出,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耳石颗粒复位的短期疗效要优于前庭康复,但长期疗效相近。其次,耳石复位方法存在一定复发率,可增加其他药物辅助治疗并加强对患者的随访。
甲磺酸倍他司汀的作用主要是减轻膜内迷路水肿,改善内耳微循环,临床常用于梅尼埃病所致的眩晕。甲磺酸倍他司汀是循环改善剂,能特异性地增加大脑和脑干内的血液循环,以及内耳微循环,消除内淋巴水肿,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眩晕与头晕。甲磺酸倍他司汀的化学结构与组胺相似,因此具有类组胺作用,例如增加血管通透性、扩张外周血管、收缩平滑肌、加速腺体分泌等。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甲磺酸倍他司汀对维持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复发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际治疗中,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尤其是有基础病的患者,其复发率明显高于无基础病的患者。对于该类患者,应全面分析其原因,考虑进行手术治疗,可实施后半规管阻塞术或后壶腹神经切断术。
本次治疗的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全部治疗结束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同时,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认为手法复位结合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效果良好,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智英,李颖,邹静,李焰生.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1):86-88.
[2]吴婉玉,廖俊,李庭梅.改良Epley复位法联合倍他司丁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3):1928-1929.
[3]冯智英,李颖,季伟华,等.手法复位治疗垂直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变位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6(1):21-24.
[4]曹效平,王天生,顾东胜,等.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2例[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09,7(5):10-12,30.
[5]姚晓喜,田涛,杨期明,等.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42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3):14-16.
[6]田君海,薛海涛,董凯峰,等.不同类型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及耳石复位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12(8):413-415.
[7]赵园园,刘俊艳.同类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治疗[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9,36(4):324-328.
[8]雍先毅,单利华,朱志鑫.消旋止晕片联合改良Epley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北方药学,2013,10(11):28-29.
[9]张忠南,卜明强.舒血宁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1951-1952.
[10]杨道荣.11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3):80-81.
[11]章燕幸,吴承龙,钟芳芳,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45.
[12]张学东.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2例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3,33(7):470-472.
[13]鲁杰,谢珂,孙民.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291-293.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疗效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眩晕, 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 可单侧发病, 也可双侧发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约占全部眩晕性疾病的1/3。其中后半规管BPPV 最常见, 其次为水平半规管BPPV, 前半规管BPPV 和混合型BPPV临床少见[1]。当代, 由于对其高发病率的充分认识和复位治疗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使这一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成为眩晕系列疾病的一大突破。但因种种原因其在临床上误诊率极高。2012年1月 ~12月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62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BPPV 患者的诊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在本院耳鼻喉科确诊为BPPV的患者共62例, 其中男28例, 女34例, 年龄22~75岁。
1. 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 包括眩晕发作情况、既往史( 尤其是相关的耳科疾病史、耳毒性药物应用史、外伤史) 、家族史, 并进行常规耳科检查。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 或MRI、颈椎X 线、心电图检查, 颈动脉彩超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所有患者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2007 年) 的诊断依据[2]。Dix-Hallpike 试验是确定后或上半规管BPPV 常用的方法, 眼震垂直向上为后半规管BPPV, 垂直方向向下为前半规管BPPV。Roll 试验是确定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方法, 诱发眼震为双侧方向变换的水平眼震, 向地性眼震者以诱发强烈眼震的耳侧为患侧, 背地性眼震者则相反。Dix-Hallpike 和Roll 试验同时诱发不同的眼震判断为混合型BPPV。
1. 3 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方法: 后半规管、前半规管BPPV 的复位方法为改良Epley 法。水平半规管BPPV 的复位方法为Barbecu 翻滚法。混合型BPPV 两者均做。若仍有发作, 一周内再进行1~2次复位治疗, 直至症状缓解。
1. 4 疗效判断标准[2] ①痊愈: 眩晕完全消失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 ②有效: 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 但未消失; ③无效: 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 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BPPV。
2 结果
2. 1 BPPV 类型比较 62 例BPPV 患者不同类型中, 后半规管BPPV 共50 例, 其单纯右侧39 例, 单纯左侧8 例, 同时双侧3 例。上半规管BPPV 共2 例, 均为单纯右侧。前半规管 BPPV 共8 例, 其中单纯右侧5 例, 左侧4 例, 同时双侧1 例。混合型BPPV 2 例, 其中同侧后半规管及水平半规管BPPV 1 例, 另外1例是右侧后半规管 BPPV 伴左侧水平半规管BPPV。
2. 2 BPPV疗效观察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 治疗1月后复查, 痊愈58例(93.5%), 其中, 1次性治愈53例, 2~3次治愈5例, 改善2例(3.2%), 无效2例(3.2%), 总有效率96.8%
3 结论
BPPV 是最常见的眩晕之一, 是指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诱发的短暂性眩晕, 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周围性前庭疾病, 可有家族史, 可为原发, 也可为继发性。常于卧倒、坐起、在床上翻身或者快速低头或扭头、过度抬头时出现眩晕。研究报道BPPV发病男女比为1∶1. 5~1∶2. 2, 女性更易患病, 发病高峰在40~70 岁, 且右侧半规管受累明显多于左侧[3]。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1952年Dix和hallpike首先描写了BPPV的特征, 提出诊断的基本依据。1960年Schukneckt首先提出嵴顶结石症学说, 认为内耳, 嵴顶的结石增加了比重, 使嵴顶与内淋巴间的比重发生了变化, 然后使嵴顶对重力及直线加速度的敏感性增加而引起的。1979年Hall等提出管结石症学说, 他认为耳石脱落于半规管受重力作用牵引内淋巴引起嵴顶偏移而导致眩晕。大家比较认可这个学说, 但是BPPV的机理和病理至今还不是完全清楚。但是根据这种推理, 临床上很符合, 治疗也很有效。1980年, Eplev提出了管结石症理论;1988年, Semnot设计了管石解脱法, 也就是复位治疗。1992年, Eplev提出了管石复位法, 治疗很有效。经过手法复位治疗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它的治愈率能达到90%左右。这样就解决了三分之一的眩晕病的治疗问题。所以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
BPPV从开始逐步被认识到目前被广泛接受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尽管有重大突破,但是仍有很多需要再认识再研究的问题,如如何解决难治性及复发性BPPV的治疗难题, 以期待更加有效的治疗。这需要各学科眩晕治疗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子明, 刘博. 实用眩晕诊疗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38-38.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42( 3) : 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