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师范毕业生 就业 市场化 应对策略

目前,国家推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随着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放开,在就业市场化边缘徘徊多年的师范类毕业生开始真正过渡到市场化,处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阶段。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如何提高师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竞争能力,在促进其充分就业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师范生就业市场形势分析

(一)师范生就业市场面临的挑战。

随着师范生就业市场化的推进,就业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师范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师范毕业生人数增多,教育部门职位饱和使师范毕业生面临膨胀性失业;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打破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界限;素质教育的推广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研究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系统受到欢迎,分割了师范就业市场份额;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一批在岗低学历师资通过接受培训和深造巩固了其市场占有地位;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基础的大学生毕业市场体系的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加剧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师范生就业市场带来的机遇。

当然,师范生就业市场化也给师范生就业带来了较大的机遇:师范生就业进行市场化改革以后,学生的就业由原来面向单一的教育系统变为教育系统和非教育系统的任何单位,大大地加强了师范生的就业面。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对扩大就业产生强有力的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国家确定“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将教育从幕后推向了前台,教育法、教师法相继出台,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从国家政策上得到了保证。私立学校的兴起与发展,为师范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师范生就业的放开,户籍制度的改革,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逐渐取消,使师范毕业生可以到非毕业生生源所在地的任何省市工作,对志愿到农村及西部地区任教的师范生国家还出台了特殊的优惠政策。

二、师范院校对师范生就业市场化的应对策略

师范院校要积极结合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狠抓落实。

(一)根据就业状况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

不断深化教学改革,采取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组织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当前,众多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与实际脱节,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些社会需求量不大甚至不需要的专业依然每年大量招生,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严重滞后。在扩招过程中,许多学校仅仅从办学效益出发,根据学校办学资源确定招生数量,对社会的需求考虑甚少,更谈不上深入研究。

为解决这一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课程改革。

各师范院校要不断开展就业市场需求分析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根据就业指导部门反馈的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模。应渗透“新课改”的精神,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把教学目标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来。在课程设置上,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通识”教育,达到学生共性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效果。

2.加强教学基本功锻炼,提高职业技能。

师范生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完成教学工作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能力等。当前师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组织能力不强、知识面狭窄、兴趣单调,难以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口头表达能力差,语言组织缺乏逻辑性,普通话差;不善于板书、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教态不自然、课堂应变能力差等。应通过有针对性地多开展诸如演讲、辩论比赛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多开展模拟课堂教学、三字一话比赛以及课件制作比赛来促进学生教学基本功的锻炼提高,多给学生独立组织活动的机会来提高其开展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3.探索开放型办学模式,开展民主教学。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师范生选择进入非教育行业工作。为适应新变化,一些师范院校已经开始尝试新的开放型办学模式:学生在学习两年或三年学科专业知识后,在第三年或第四年根据自己的志愿,选择是否接受师范教育,获得师范专业学士学位或专业学士学位。这种办学模式更加尊重学生的选择,与世界教师培养模式接轨,值得借鉴。各师范院校和教育学院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师范生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科学、完备、切实有效的办学模式。

(二)建立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学校必须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畅通用人单位信息渠道,推行全员化就业工作机制。学校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贯穿大学生涯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鼓励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从事教学工作,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一部分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引导一部分学生在教育系统以外的更广范围内就业。

1.建立新型合作的就业市场工作模式。

就业工作不仅是就业服务机构的职责,也是学生、用人单位、高校等多方面主体的互动,因此师范院校应建立校内通力协作、校外密切合作的新型就业工作模式。在这种新型模式中,学生和用人单位是主体,高校为中介和服务机构,教育和人事主管部门为组织者和协调者。

从校外合作来看,师范院校应注重提升学校的美誉度,加强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政府部门、教育、人事主管部门的沟通和支持,重视和发挥校友会的影响力和推荐作用。可以以毕业生教育实习为契机,建立教育实习基地,与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举办双选活动、基础教育改革与研讨活动等积极培育就业市场,由此与用人单位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也可以通过优秀毕业生来孕育和巩固就业市场,用高校良好的声誉来开辟新的合作关系等。

从校内合作来看,高师院校应努力建立一支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并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一方面吸收校内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从事就业指导的研究、教学和咨询工作。另一方面吸收校内心理学等专业的人员,除择业辅导外,还可进行个性分析、心理测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2.贯通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以咨询和信息为中心内容的就业指导全过程。

高师院校的就业指导应摆脱原来纯技术指导的狭隘,贯通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全过程,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等更高层面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使就业指导工作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就业指导应下沉至低年级,从开学伊始就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和组织有益职业训练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毕业前夕再重点进行政策、程序、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可以采用课堂授课、团体咨询、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现场模拟等形式,并根据学生的专业、气质、能力、兴趣等突出个性化辅导。

三、师范生自身对就业市场化的应对策略

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就业形势,师范毕业生应该以自身素质建设为中心,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力;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增加就业机会开拓新局面;还要进行科学、长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一)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师范类毕业生在充分掌握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外,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一些非专业课程,拓宽自己的知识面。除了掌握师范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外,还应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较高的英语及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师范毕业生就业成功的法宝。

(二)及时转变陈旧观念,打开就业新局面。

师范毕业生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能固守原来的就业观念,不能一心盯着大城市、发达地区,或者教育系统中的公办学校和知名学校。学生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的特长,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使自己真正学有所用。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积极争取到教育系统外或省外就业,拓宽就业面;部分学生也可以参加考研,待条件成熟再就业;有条件有能力的学生也可尝试通过创业就业。

(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人生新蓝图。

师范生在入学后就要规划好自己将来打算的职业,并根据该职业所要求具备的素质不断努力。准备在教育系统内就业的就要提高教师应具备的技能水平,加强教育实习,为能使自己毕业后胜任教师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准备在系统外就业的就要强化自身的个性化素质,培养某方面的显著特长;准备继续求学的就要学好外语和专业课,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总之,面对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师范院校还是师范毕业生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及时做出各种应对策略。师范院校要深化改革,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而师范生则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就业期望,将自身理想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王本贤.师范生就业市场分析及高校之应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0):45-46.

[2]刘伟,张迪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06):69-71.

[3]刁文彬,刘文文.论师范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7,(01):152-154.

[4]安静,朱玲.师范生潜在就业危机的原因与对策[J].唐山学院学报,2006,(02):80-82.

[5]李娜.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及应对策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4):101-102.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 贷款营销 市场细分 小额贷款

一、引言

贷款营销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商业银行以贷款市场为导向,在深入的调研基础上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市场,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通过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把可盈利的贷款产品和服务销售给客户,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银行利益最大化。大力开展贷款营销既是各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贷款营销的研究着眼点集中为国内整体市场以及农村市场,在小商品市场上理论研究尚不足。然而小商品市场的市场主体个体小商户普遍存在着资金需求强烈且融资难问题,这也使得研究小商品市场商业银行贷款营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拥有500年悠久历史的全国重要小商品市场汉正街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访问等形式对区域内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现状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来汉正街各商业银行在贷款营销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营销的价值并没有真正实现。因此,如何加强贷款营销,如何在充分发挥支撑作用的同时,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要求,追求和获得利润最大化,应引起汉正街区域各商业银行的重视。这也为其他小商品市场提供借鉴。

二、汉正街区域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现状

近年来,各银行对汉正街市场普遍看好,贷款业务发展迅速。在贷款总额不断上升的同时,金融品种不断增加,服务也得到不断完善。如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市江北支行贷款总额由7000多万元上升到3亿多元;武汉市商业银行推出联保贷款、户主担保贷款;各银行简化了繁琐的贷款手续等。但是,真正理解并运用贷款营销理念的商业银行还为之甚少。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银行市场细分不足

银行市场细分是指市场和客户分成若干个区域和群体,一对一把银行产品和金融服务投放到适合的位置。首先,汉正街作为一个全国重要的小商品市场,有着区别与其他市场的经济特征。这些经济特征的存在决定了汉正街市场具有自己的资金需求特征。其次,汉正街市场内部的不同行业、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甚至是不同的商城、不同籍贯的经营户等对资金的需求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然而,汉正街区域各银行却很少专门针对汉正街市场推出与其需求特征相匹配的业务,该区域的贷款品种与其他区域的产品缺少差异性,只是在某些业务上存在这一些变通。这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汉正街区域银行市场细分的不足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正街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更使自身失去了大量的优质客户,严重影响了盈利。

2.金融产品品种单一

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创新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机构创新、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其中产品创新是构成市场创新和机构创新的一个因素和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汉正街绝大多数商户属小规模个体商户,且资金需求主要为短期小额融资,这对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现阶段汉正街区域各银行的贷款品种仍然较为传统,且绝大多数针对大客户,在小额贷款方面产品创新严重不足。虽然部分银行推出了诸如联保业务、业主担保业务等,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在从银行融资的商户中,绝大多数还是采用以房产,商铺等做抵押的方式,通过担保人或自身信用来取得贷款资格的仍为少数。同时由于汉正街经营户店铺多为租用,且外省人居多,现有贷款品种适用性不强。据调查,约78%的经营户有着由于担保物不符合银行要求而:无法获得贷款的经历。

3.知识营销推广欠缺

所谓知识营销,也就是“先教育,后营销”。随着金融产品数量、品种和技术含量的增加,客户也越来越感到迷茫。因此,各银行在努力开发出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客户进行使用。由于汉正街区域人流混杂,个体经营户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银行金融服务的知识营销显得尤为重要。在实地走访调查中,大多数商户反映他们对银行的各种传统贷款业务缺少必要的了解,对推出的新贷款业务更是知之甚少。也正是因为商户对贷款业务知识缺少必要的了解,使得部分商户在有资金需求且满足贷款条件时仍不考虑银行融资渠道。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既不利于商户融资,也必然造成了银行利润的损失。

三、对汉正街区域贷款营销缺陷的原因分析

分析汉正街区域商业银行贷款营销问题,对其不足之处的原因探求不容忽视。汉正街的市场主体为个体商户,这对银行进行市场细分以及产品创新等各方面造成了一定困难,阻碍了各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营销活动。阻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的收集存在困难,且市场调研成本高

准确细分顾客的关键在于掌握顾客的行为信息并合理的运用顾客信息。而一方面汉正街区域商户众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现占地2.56平方公里、经营户1.9万多户、从业人员10万余人;另一方面,汉正街个体经济占主导,97.27%的个体商户文化水平不高,经营管理知识落后,且家族经营色彩强烈,信息不透明。这些都给银行的信息收集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抬高了银行进行市场调研的成本。

2.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创新动力不足

解决汉正街贷款营销缺陷的关键在于解决其小额融资问题。根据抽样调查,汉正街经营户借款金额不大,100万以下占到98%,且81%还款时间为一年以内,属于短期小额融资。虽然总体来看需求规模巨大,但是由于个体规模小,单个经营户的金融需求也就相对较小,还款期较短。这种不具有规模优势的小规模、高频率贷款无疑增加了贷款的管理成本;同时,个体经营户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可供抵押的有效资产不足等使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增大。出于对风险的规避,银行通常更愿意为大客户提供贷款服务,或采用信贷配给等方法来降低风险及成本。这些都制约了商业银行进行贷款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3.营销系统战略缺乏

银行主动从事市场营销的意识不强,从具体深层理论和实践角度来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还未真正确立,在营销对象和品种上也仅限于熟人、关系户及其他客户的存、贷款营销,而忽视了诸如中间业务、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等银行产品的大营销。在机构设置、品种创新、市场销售和营销策略等方面仍然顾及自身的需求,对现实客户和潜在客户的需求特点及变化趋势分析不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广大客户限于自身知识水平,缺少对银行功能及金融产品的认识和了解。

四、改善汉正街区域贷款营销现状的对策

贷款营销是一种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也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工程。鉴于以上的分析,汉正街区域商业银行要做好贷款营销工作,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有效市场细分

汉正街各银行只有深入市场,重视商户的欲望和需求,通过详细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有效地捕捉市场的信号,才能明白客户追求的是什么。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对目标市场进行详细且准确的细分,有利于各银行设身处地的为其提供贷款服务,提升自我竞争实力。同时,细分客户市场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基础。只有准确把握目标市场的资金需求特征,才能相对应的创新出具有市场潜力的贷款业务。

2.加强产品创新

金融产品创新是商业银行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着力点,也是开展市场营销的前提和基础。汉正街个体户可被看作是微型企业,而且其资金需求具有的“小、短、急、频、高”等特征,在信贷方面存在着金融抑制问题。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各类商户的不同需求,加大金融创新力度,设计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商户的需求,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武汉市商业银行于2006年推出联保贷款、户主担保贷款在这方面就是一种好的尝试。以联保业务为例,5个经营户即组成联保小组,每组一次最多可有一半的经营户贷款,其余经营户为其提供担保。该业务大大放低了贷款门槛,简化了贷款手续的同时也考虑到了风险的控制。诸如此类的创新贷款业务应该在汉正街得到推广。

3.转变经营观念,加大宣传力度

除以上市场细分、产品创新两方面以外,汉正街各商业银行还应转变传统经营观念,提高贷款营销积极性,同时大宣传力度,树立银行的良好形象。各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把市场营销当作有效拓展业务的重要手段来抓。在调查中大多数商户对银行的评价不高,且在识别不同银行上存在混淆。因此,要拓宽思路,更新观念,不能简单地把贷款营销仅仅理解为改善服务态度、做点广告宣传、托关系拉客户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现代银行贷款营销应该包括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一系列,这就要求各银行既要结合自身的业务特色,又要考虑到面对服务群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宣传。

参考文献:

[1]何志红陈正达:寻找商业可持续的小额信贷模式――台州市商业银行“小本贷款”试点[J].中国金融,2007,(01)

[2]赵祺:对加强农村信用社贷款营销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7)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4)11-0075-07

一、引言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最直接的影响是业务结构的改变。目前来看,利息差仍旧是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下降的趋势,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有可能大幅减少。张(Chang-Hsing Chang,2009)运用回归模型分析利率波动对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表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且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要远高于大银行。根据麦肯锡金融机构的相关预测,未来3―5年,我国银行业平均利差水平将下降11%―27%(周茂清,2012)。根据2013年国有五大行年报统计,工行和交行利息净收入的增长率已经降至个位数,分别为6.1%、8.77%,其他银行在10%左右。因此,利率一旦完全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依赖高利差的盈利模式将无法持续。

存贷款利率的进一步放开将拓宽银行竞争途径,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波特、许,2009)。金融创新致力于交易成本、搜寻成本和营销成本等的最小化,在突破“内在约束”的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利润。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种倒逼机制,迫使商业银行调整传统金融产品定价,同时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

首先,出于避险动机,我国商业银行会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日益体会到利率风险的存在,并进行了大量的金融产品创新,如房贷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改善银行业存贷期限错配,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并进而规避风险(卜亚,2010)。金玲玲等(2012)的研究表明利率管制时期,美国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总体低于20%,然而,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金融创新步伐加速,非利息收入占比在1979―2000年期间上升了24.86%。

其次,商业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缓冲利率波动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力,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产品创新。通过对2007―2012年我国四大行中间业务占比进行分析,我们发现,2007―2009年,我国四大行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中间业务平均占比由14.45%增长到22.78%;2009―2012年,中间业务占比基本稳定在23%左右(张永祥,2014)。据测算,中间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每提高5%,风险资本回报率将提高0.9%,中间业务占比如果在当前基础上提高10%―15%,则可有效对冲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

第三,商业银行会进一步发挥结算中心和中心功能,使其产品创新向以金融衍生品为主的知识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以便在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利率风险面前,保证其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依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测算,利率互换及其他衍生品的价值在2007年底比10年前增加了7倍,达到6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年度GDP的11倍;利率期权价值在1998―2007年间也从8万亿美元增长到57万亿美元。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金融衍生品日渐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展空间极大。据上市银行年报计算,2008―2011年,上市银行衍生品交易收入达到478亿元,从往年的1.5%上升到2012年的4.8%。

然而,利率交由市场决定后,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斯普瑞格(Sprague,1986)表明,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银行由于对利率预测错误最终导致经营失败,所以美国的商业银行把利率风险管理看作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伴随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风险将可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其中以成熟期不匹配风险最为显著(黄金老,2001)。一般情况下,银行的负债主要来源于客户存款,而资产大多来源于商业贷款。

二、实证检验

(一)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的商业银行样本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

数据来源于近10年各银行年报,部分数据缺失。

本文选取以下4种指标来衡量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影响程度的大小。

1. 非利息收入占比。

非利息收入占比=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

非利息收入主要由中间业务收入构成,这部分收入并非由传统借贷业务产生,而是来源于银行为客户提供相关金融服务而收取的服务费用。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这一指标体现了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2. 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100%

营业利润增长率代表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表明银行的成长能力越强。

3. 资产收益率(ROA)。

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资产收益率是应用最广泛的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之一,反映了银行全部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代表一个银行的综合盈利能力,同时也反映出银行的经营能力。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常用指标还有净资产收益率(ROE),而ROE易受资本基数的影响,所以本文选取资产收益率(ROA)作为衡量指标。

4. 利率敏感性缺口(GAP)。

利率敏感性缺口(GAP)=利率敏感性资产(IRSA)-利率敏感性负债(IRSL)

利率风险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产生的恒久性风险,这种风险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采用缺口分析法测量利率风险,若GAP>0时,为正缺口;GAP<0,为负缺口。当利率上升时,正缺口会增加银行收益,负缺口反之;当利率处于下调时期,负缺口给银行带来正面影响,正缺口反之。

(二)基于经营角度的实证分析

1. 对业务结构的影响。根据以上文献综述可知,利率市场化将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由于存贷利差的缩窄,表内业务的盈利能力被削减。商业银行将着重拓展表外业务来提升长期获利能力。

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4年,除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外,其他7家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小于10%,其中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及南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负数,原因在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 由于商业银行管理经验落后,表外业务仅作为配套业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2004―2013年期间,10家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明显提升。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调整,由单一依靠存贷款模式转变为多元化金融服务模式。在存贷业务基础上,商业银行大力开展特色业务,推出多样化金融服务产品,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也避免了由于业务同质性过高带来的恶性竞争。由2013年的数据可以看出,10家样本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均超过10%,其中中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已超过30%。

由图1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处于上升阶段,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提高。其中城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能力相对缺乏,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总体看来,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已着重发展中间业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提高,综合盈利能力增强。

2. 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已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造成巨大影响。由各家银行损益表可以看出,目前利息净收入仍然是营业利润最主要的来源,但根据上文可知, 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在这种转型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受到很大影响。

由图2对比可得,国有银行的营业利润增长率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国有银行规模庞大,各项业务相对稳定,很难实现营业利润的高速增长。特别指出,2003年国家选择中国银行作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两家试点银行之一,这导致中国银行2004年营业利润增长率仅为5.49%。另外,2008年中国银行的营业利润出现了负增长,一方面是受到金融危机波及,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是由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2007―2008年期间利率变动频繁,中国银行由于规模庞大,相对缺乏灵活性,未能及时有效地施行防御策略来减小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营业利润增长率无明显规律,这与其自身特点有关,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规模较小,业务稳定性相对较差,受经济环境影响波动较大。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会受到强烈冲击。

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坚持特色化经营,减小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例如,北京银行为应对利率市场化,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打造“平台+数据+科技”的新型金融生态链;二是以小微企业和中低端零售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三是从注重互联网发展逐步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并重发展趋势转变。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将是小型城市商业银行重塑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由图3可以看出,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整体资产收益率水平相当,而城市商业银行则略胜一筹,但波动幅度较大。一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相对较大,业务模式已形成,发展比较稳定;另一方面城市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经营模式灵活,可充分根据市场需求调节自身策略,但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城市商业银行无疑将面临巨大考验。近10年来,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已有大幅提升,尤其是在2007年的连续加息过程中,商业银行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由图3可以看出,在2007―2008年间,三类商业银行的ROA均有大幅提升。但在随后的降息周期中,多家银行ROA增长放缓甚至出现下降。201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ROA基本维持在1.1%―1.4%之间,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综合资源利用效率较过去已有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业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本利用效率提高。另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了中间业务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提高,而非利息收入基本不占用资本,所以非利息收入越高,资产收益率越高。此外,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已有大幅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深远影响。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其地位将更加巩固。首先,大银行在规模、网点数量、知名度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其次,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大银行可以动用相对较低的金融资源,通过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巨大影响力改变存贷利率来抢占更多传统业务市场份额;最后,由于其综合经营、交叉销售等优势条件,大银行可以顺利地转变业务结构来适应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金融市场机制。对中小型银行来说,由于大型银行在抢占市场份额中更具有优势,中小银行市场份额和市场影响力被进一步削减。所以,我国中小银行应充分发掘特色业务,坚持差异化、多元化发展道路。

(三)基于利率风险角度的实证分析

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从各家银行年报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从2006年才开始普遍管理利率风险。考虑到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取样本商业银行2006―2013年利率敏感性缺口来分析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恒久性风险。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变化源于两方面:一方面,在客观上是由于资产负债业务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观上是银行管理层在一定利率风险限度内根据其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偏好,相应地扩大或缩小利率敏感性缺口,以追求净利息收入的最大化。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在短期指标方面, 7家银行在3个月以内均为负缺口,若利率上升,将遭受损失。

在长期累计缺口方面,一年至五年期利率敏感性缺口数据77个,其中19个为负缺口,58个为正缺口,若一年至五年期利率下降,这些银行将有77%的可能遭受损失。在五年期以上77个缺口数据中,只有两个负缺口,这与我国银行业多采用“借短贷长”的期限结构有关,以短期负债业务作为长期资产业务的融资来源。

综合看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虽然资金量庞大,无法迅速改变资产负债结构,但由于自身资本雄厚,其对抗风险的能力较强,一般损失不会对他们造成巨大影响;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注重风险管理,资产负债业务调整较大型银行更具有灵活性,面对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能够充分采取有效应对策略,增加收益或减少损失;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自身规模较小,利率波动对其影响较大,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总体来说,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识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已有较大提高,这也为利率完全市场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已日趋明显。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本文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强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融资成本的上升,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对投机性较强的业务应保持清醒,谨慎对待,避免出现资产质量的急剧下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在利率市场化之前,银行的贷款对象受政府影响较大,资金往往以低利率流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支持。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应制定以经营效益为核心的战略思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银行盈利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应开辟新的盈利渠道,利差缩窄,不占用资本的中间业务将成为最有效的盈利手段,中间业务的开展可以弥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息收入的损失。在利率市场化以后的新型金融环境中,我国商业银行应以提高非利息收入作为重点,结合自身优势开拓特色中间业务。

利率市场化将银行同业竞争带到了新的高度,银行间的竞争由单一的存贷款规模扩张演变成银行信用水平、定价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比拼。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新型金融工具、优化现有金融模式来增强自身获利能力,挖掘更多的潜在利润。例如,充分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渠道,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努力开展新型金融产品营销;以客户为中心整合营销资源,打破目前银行业存在的内部业务之间的隔阂,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为保证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长期盈利能力,加快金融创新,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创新逐步摆脱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

(二)提高定价能力

存款定价将决定银行的融资成本,定价过低会降低银行的融资竞争力,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资产负债规模、运营成本、产品收益和风险补偿等方面制定合理的资产定价决策机制。一方面,商业银行可灵活运用价格杠杆进行产品定价,比如通过降低利率来支持国家重点扶持项目、提高利率来控制高风险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以提高商业银行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契合度,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提升资产定价能力可以有效规避利率风险,降低由于利率不利变动带来的损失。

(三)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虽然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已大幅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尚不健全。主要原因是利率风险决策机制缺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使我国商业银行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否完善决定着商业银行对抗利率变动冲击的能力,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采用以下措施:(1)建立规范的利率风险衡量和评估体系;(2)设立专业的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3)积极开展不受利率风险影响的中间业务,以保证在利率不利变动时银行的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James B. Ang,Warwick J. McKibbin.2007.Financial liberalization,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 and Growth Evidence from Malays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4).

[2]Feyzioglu,Tarhan,Nathan Porter and Elod Takats.2009.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in China,IMF Working Paper[N].(171).

[3]Chang-Hsing Chang.2009.An examination of interest rate risk of mercantile banks in China,Journal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 Systems,Vol.12 (1).

[4]Tufano,P.2002.Financial Innovation,in Handbook of the Economics of Finance,edited by George Constantinides,Milt Harris and Rene Stulz,North Holland, Chapter 6.

[5]毕芳.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影响与商业银行的对策[J].经济问题,2006,(11).

[6]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7]戴国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8]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3,(3).

[9]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1).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on China’s Commercial Banks

Guo Yimiao Dong Jigang

(School of Economic Management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andong Tai’an 271018)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4

一、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前景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社会财富大规模地增长,人均收入随着GDP的上升也稳步地提高,这一系列变化都为个人理财服务市场的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客户角度分析,中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繁荣将会使中国的富有人群数量快速增长,中国高资产净值人群所拥有的流动资产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这表明在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在社会财富高速增长的同时,随着社会分配制度的变化,社会财富分配日趋“两级分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个人客户可以支配的金融资源普遍增加,个人客户价值全面提升,个人理财业务需求旺盛,发展市场前景更加广阔的同时,个人客户所持有财富的差异造成的客户价值差异也日趋明显。这就要求银行改变原有的人人平等的服务模式,而转变为差异化的客户服务模式,同时进行有效的客户分层,将银行的资源尽量投放到高价值客户之上。

从业务发展的角度分析,个人理财业务相对于银行其他一般金融服务而言,属于附加值高,收入来源广泛,盈利能力持续的业务。根据国外银行的发展轨迹来看,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包括亚洲的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这些商业银行利润率最高,成长最快且最有前景的核心战略业务。根据相关资料,欧洲私人银行业务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0%,年均盈利增长率为12%-15%。对于中国台湾、香港等银行的理财机构,其增长率已经达到了19%,相比国外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的高利润,国内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来自于存贷差,这也说明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内银行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个人理财业务差异性分析

对于个人理财业务来说,并非只有银行可以完成,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都是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竞争者。要充分发挥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优势,必须分析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异,扬长避短,从而创造更大的利润。

与国内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而言,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优势很明显。一是可以吸收储蓄存款,这是目前中国居民财富存放的最主要方式,这也作为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业务涉及了个人的所有资金活动,为银行与客户建立了最为紧密的联系。二是资金规模大,在2011年底,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达到35万亿,通过如此大规模地资金支持,个人理财业务也才具有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三是商业银行在各个金融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拥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又具备最大的规模优势,其人才、渠道、信息、投资技能、风险防范体系、管控体系等各方面都为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保障和支持。四是银行众多的网点数,方便快捷的服务渠道,可以为个人客户提供快捷,灵活的理财服务。五是众多的理财产品。六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银行拥有最广泛的客户基础,由于银行可以进行储蓄业务,这就决定了绝大多数客户打交道最多的是银行,使得个人客户与商业银行建立了长期且稳定的金融业务关系,这是银行开展个人银行理财业务最基本的保证。

但银行也有其不利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监管相对严厉,在目前银行投资渠道狭窄,不能直接进入股市,也不能投资于实业投资以及各种类似于国外理财业务的结构化理财产品,这就直接影响了理财品种的收益率,也就降低了银行对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的吸引力。二是银行理财人员的素质和人才储备差于现在的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缺乏全面通晓各方面金融知识的专业理财人员。三是银行目前的理财产品还是以代销为主,主要是代销证券、信托、保险等理财产品,这就决定了银行的客户经理缺乏对相关产品的更深了解,难以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

通过以上个人理财业务差异化分析,银行可以利用其优势的客户资源,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研究和专业优势,更大力度开发个人理财业务市场。

三、银行个人理财服务营销策略分析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次级债;市场约

一、我国银行业次级债市场发展现状

(一)发行规模及其分布

自兴业银行2003年发行第一笔30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券以来,截至2010年4月,我国先后有42家银行发行了6184.7亿元次级债,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额为3726.3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额2130.5亿元,城市商业银行发行额为315.9亿元(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商业银行年报及其他公开消息整理,下同。)

二、我国银行业次级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市场约束角度的分析

基于上述统计数据,从次级债市场约束的角度看,我国银行业次级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次级债发行目的单一

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的目的对其市场约束功能存在直接影响。理论分析表明,次级债券是一种具有资本属性的长期债券,因此可以用来补充资本金;次级债还具有特殊的市场约束功能,商业银行不仅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融资,还可以藉此调节其负债结构,实施长期负债管理,充分发挥次级债券的市场约束功能。

(二)实际期限偏短

附带赎回权是我国银行业次级债的一个重要特征,赎回权的存在使得次级债券的实际期限大大缩短(例如,由10年缩短为5年),当然,这也与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单一目的有关系。国外商业银行将次级债券作为一种长期融资工具,发行的次级债往往不附带赎回权,而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旨在解决短期内的资本充足率问题,往往通过设定赎回条款缩短次级债的实际期限。然而,过短的期限直接影响了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效应。

(三)发行价格偏低

与美国银行业次级债与国债50bp-100bp的利差相比,我国银行发行的次级债券与国债平均利差只有不到50bp,这说明我国银行业次级债定价普遍偏低。

由于有政府的隐性担保,投资者不会因为次级债的“非优先偿还性”而产生监督银行行为的激励,因为银行根本就不可能破产,由此导致银行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成功发行次级债。Flannery and Sorescu(1996)基于83家大型美国银行发行的422只次级债的研究发现,次级债的评级和银行风险是正相关的,并且这种相关程度在政府担保减弱时得到加强。

三、增强我国银行业次级债市场约束效应的政策建议

理论研究表明,次级债有效地发挥市场约束效应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BIS(1997)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市场约束”取决于三项制度安排:(1)市场参与者提供信息的充分准确性;(2)对管理层进行奖惩激励的适度性;(3)投资者了解其决策后果的充分性。Karacadg and Shrivastava(2000)认为,提高新兴市场次级债的市场约束作用, 为进一步增强我国银行业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效应,应着重从如下三个层面加以完善:

(一)树立正确发债理念

从国际经验看,通过发行次级债改善资本充足率并非长久之计,没有任何一家银行通过发行次级债从根本上解决了其资本金不足问题,因此,不宜将次级债作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长期途径,对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债融资理念。

(二)优化次级债券设计

次级债自身的设计特征是影响其市场约束效应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我国银行业次级债的设计:

(1)延长次级债期限。鼓励银行发行长期限次级债,期限选择应以10-15年为宜①,并逐步取消赎回条款,使次级债能够更好的与银行的资本结构相匹配,强化其长期融资功能和市场约束功能。

(2)以固定利率次级债为主。国际经验表明,以固定利率为主发行次级债有利于发债银行锁定负债成本,在必要的时候适当配合浮动利率发行,通过部分浮动利率次级债来反映发债银行的风险信息,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强化次级债市场约束功能。

(三)壮大投资者队伍

在我国次级债市场上,商业银行是最主要的投资者,持有量占债券余额的比例超过65%。为了更好地防范金融风险,确保次级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让商业银行以外的更多机构参与进来,以分散银行体系的风险,达到发行次级债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的目的。

此外,要加强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的市场约束效应,还需要大力改善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增强透明度,使得次级债持有人能够获取有“信息”和“价值”的消息;与此同时,还应尽快建立独立、权威、市场化的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使得不同次级债券的风险差别真正得到揭示(葛兆强,2004)。(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注解

① 在发行期限上,Wall(1989)认为次级债券的期限应不低于5年,Evanoff(2000)则表示,既要使银行能经常与市场接触,还要让次级债持有人与银行能保持紧密结合,因此次级债券期限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一般宜在5-10年左右。

参考文献

[1] 邓学忠.商业银行次级债就够设计的国际比较[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

影视行业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对策

作者:曲长余,烟台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上具有相对的市场营销优势,曾经也是垄断买方市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商业银行垄断局面被打破,商业银行的数量日益增多,消费者选择方向也就变得更多,那么商业银行该如何拥有更多的客户,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当下商业银行最关注的话题。只有不断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确认客户的需求,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内容。

一、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市场营销观念

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方式来说,缺乏明显的主动性,没有完全认识到客户和市场的重要性,对营销理解不足,更没有认识到市场营销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缺乏严重的创新性和主动性。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本身的特征和所处的环境影响。商业银行没有积极的影响思维,也没有长久的营销计划,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对顾客信息进行系统的、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没有充分认识到顾客的需求,对顾客了解不足,从而导致顾客流失。随着市场竞争局势加重,大部分商业银行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不断发行各种产品和提供各种服务,但是对顾客营销不足,导致销售效果较差。

(二)未能准确定位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上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市场定位不准确。对市场定位和市场分析都是针对眼前,缺乏长远计划,商业银行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市场竞争上,却忽视市场定位。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分别从产品和服务上进行了创新,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但是由于市场定位不准,没有对市场进行研究和分析,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而针对性提品服务,且每个商业银行提供的产品相似度很高,无法吸引更多的客户。

(三)市场营销工作不足

随着银行市场竞争加剧,各大商业银行为了发展,推出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可现实却没有较好的经营效果,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市场营销工作不足。商业银行内部缺乏营销氛围,没有在整体上形成一个良好的营销氛围,商业银行推出的产品只在营业厅展示,甚至是在宣传电子屏上展示,没有进行主动推销,但是在现实过程中,顾客办理相关业务时都会有一定的等待时间,银行可以完全利用这个时间对顾客进行产品介绍。商业银行没有走出营业厅进行主动推销,缺少营销活动,我国的银行产品基本上是不出门推销的,营销模式主要依靠关系进行销售的,导致销售范围小和力度低。

(四)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

我国部分商业银行是没有营销人员的,有的商业银行即使配备了营销人员,也都是非专业人士,一般都是新员工上岗后对其进行简单的培训然后上岗作业,没有专业知识、销售技巧,从而导致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需求,出现销售效果较差的现象。作为商业银行营销人员就必须具备专业的销售方法、销售技巧并了解银行市场,更需要了解本行的产品和服务,还需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消费心理知识、推销技巧知识,只有拥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才能拥有较好的营销效果。

二、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改善措施

(一)改变市场营销观念

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市场竞争的后果是优胜劣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要改变市场营销观念,采取主动营销方式,实现全面营销和多元化营销,这样才能满足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改变,了解客户的需求,最先抓住消费者,才能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开展个性化营销服务

商业银行首先要尊重消费市场,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形式和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需要各种各样的产品,而传统市场营销不能满足时展的基本需求,商业银行必须要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比如VIP服务、上门服务、个性定制产品等等,要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竞争力,在产品和质量上留住客户发展客户。

(三)建立专业的营销团队

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必须要拥有专业的营销团队,这也是满足银行自身业务发展的必要条件。首先在人才招聘上就要选择有营销专业经验的人才,然后注重培养,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懂管理和战斗力强的高质量营销团队。定期对营销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让每一位营销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营销理念,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熟悉掌握产品和服务的相关知识,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实现全面的营销。

(四)创新营销渠道

在网络信息计划发展的环境下,电子银行服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网络渠道,建立方便快捷的银行网站,向消费者展示各种产品,提供网上交易和信息查询等服务,注重对电子银行业务的宣传,充分把柜台服务和网络银行相互结合,并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避免顾客的权益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