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行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行业发展

金融行业发展范文1

第二部分 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第三部分 金融业经营状况

第四部分 货币政策综述及金融形势展望

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62万亿元,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增幅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5%。去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1.76万亿元,日均成交5112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5.0%,同比多成交1023亿元。2008年,股票市场呈现震荡下跌走势,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2008年末上证指数收于1820.81点,比2007年底下跌3440.75点,跌幅达65.39%。考虑到去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有趋缓迹象、部分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预计货币政策在工具选择以及实施力度和节奏上都会更加灵活。在CPI涨幅缓慢下降、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借款困难、资金成本高企,热钱流入规模依然偏大的情况下,我国是否加息仍将比较谨慎。2009年信贷总体将呈现“前热后冷”格局,虽然一季度流动性总体宽裕,但由于最近信贷投放力度较大,有些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可能出现些问题,央行仍可能选择继续下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预计未来一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降至10%左右,1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至1.44%和4.5%。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状况

2008年我国经济由热转冷,上半年,经济偏热,在奥运效应和国际油价高企的支撑下,高增长和高通胀并行,人民币不断升值;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我国的经济增长也迅速减慢。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和冲击,央行采取一系列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并适时把握、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由上半年从紧的政策转向适度宽松。总体看,全年货币信贷合理增长,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货币供应量出现反弹

2008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2万亿元,同比增长17.82%,增幅比上年末高1.08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3.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62万亿元,终止连续七个月的下降步伐,同比增长9.06%,增幅比上年末低11.99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2.2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2.65%。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3844亿元,同比多投放545亿元。货币供应量作为宏观经济的领先指标,其率先结束下跌之势或意味着实体经济的运行已接近底部区域。(见图表1、2)

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长19.73%

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7.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30%。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3%。全年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7.69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4.63万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2.87万亿元,财政存款增加269亿元。去年12月份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3834亿元,同比少增30亿元。

去年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各项存款余额1791亿美元,同比增长12.01%。全年外汇各项存款增加183亿美元,同比多增198亿美元(上年同期减少15亿美元),其中,上年12月份外汇各项存款增加49亿美元,同比多增67亿美元(上年同期减少17亿美元)。(见图表3)

三、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上升

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2.01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7.95%。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0.35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8.76%,增幅比上年末高2.66个百分点。全年人民币贷款按可比口径增加4.9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贷款增加70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07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10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4.2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33万亿,票据融资增加646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1万亿元。去年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7718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去年1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4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9%。全年外汇各项贷款增加259亿美元,同比少增252 亿美元。其中,去年12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减少46亿美元,同比多减55亿美元(上年同期增加9亿美元)。(见图表4)

四、银行间市场利率下降

2008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累计成交11.76万亿元,日均成交5112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5.0%,同比多成交1023亿元。去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1.24%,比上年同期低0.85个百分点,比上月低1.06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1.22%,比上年同期低1.57个百分点,比上月低1.06个百分点。

五、国家外汇储备增加

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同比少增441亿美元。12月份外汇储备增加613亿美元,同比多增300亿美元。去年12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346 元人民币。

第二部分 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8年全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银行间市场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债券品种更加丰富,中短期债券发行比重较大;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下行且阶段性变化显著,收益率曲线整体呈现下移趋势;机构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股票市场低迷,股指震荡下跌,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

一、债券发行情况

(一)债券发行量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25625.8亿元,同比增加16.9%1,短期融资券、次级债券以及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量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此外2008年4月份推出的中期票据也保持了较大的发行量。2008年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总额达10.3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10万亿元,同比增加19.7%。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在继续稳步推动金融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短期融资券发行的同时,允许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中期票据,直接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2008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量大幅增加,全年共有10 家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724亿元,发行量较前一年增长115.2%,另有两家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250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机构范围和发行规模较2007年均有扩大,包括商业银行、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在内的8家机构发起总金额为302亿元的资产支持证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迅速发展,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69只,累计发行面额4308.5亿元,中期票据41只,累计发行面额1737亿元。仅指我国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的人民币债券情况(不含央行票据),不考虑2007年发行特别国债因素。(见图表5)

(二)期限结构以中期为主

2008年,债券发行期限结构中,中短期债券发行比重较大主要原因是: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快速发展,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发行量较大,且期限均在7年以下。2008年债券发行中(含央行票据),1年期以下占56.53%,1~3年期债券占20.82%,两者合计占比为77.35%,较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与2007年相比,2008年1年期以下、3~5年期和5~7年期债券发行量分别增长了16.32%、8.83%和27.05%。1~3年、7~10年和10年期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分别降低了15.92%、51.41%和79.53%。(见图表6)

(三)央票正回购力度加大

2008年12月,央行暂停1年期央票的发行,而3个月期央票也只发行两期。去年12月共发行2期常规央票,回笼资金仅610亿元,虽然较11月的300亿元有所放大,但绝对量依然很小。去年12月正回购力度较上个月有所增强,共进行7期正回购操作,回笼资金3120亿元,回购力度较上期大幅放大。但去年12月5日和25日各有一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执行,估计由此可释放出约8900 亿元流动性。因此,市场流动性仍较充足。(见图表7)

二、拆借交易情况

(一)市场交易活跃,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

2008年全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拆借成交量15.05万亿元,同比增长41.3%,隔夜拆借品种成交10.65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0.8%。12月份,同业拆借成交13535.3亿元,较上月增加14.08%;交易品种以1天为主,1天品种共成交10400.34亿元,占12月全部拆借成交量的76.84%。(见图表8)

(二)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

2008年,货币市场利率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年初至9月份,货币市场利率阶段性宽幅波动,这一阶段基本是2007年市场利率走势的延续,货币市场利率相对高位运行。第二阶段为10月份至年底,货币市场利率持续下行。去年12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1.24%,比1月份下降108个基点;12月份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1.22%,比1月份下降159个基点。(见图表9)

三、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增幅超过60%

2008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笔数突破30万笔,结算面额突破100万亿。从结算笔数来看,全年共结算30.6万笔,同比增长62.2%。现券和买断式回购结算笔数涨幅较大,分别为100%和108%。现券和质押式回购结算笔数占比分别为60%和37.35%,与上年相比,现券交易笔数的占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交易的结算笔数占比减少了12个百分点。从结算面额来看,全年共结算104.6万亿,同比增长66%。现券和买断式回购结算面额涨幅较大,分别为142%和137%。现券和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占比分别为40%和57%,与上年相比,现券交易结算面额的占比增加了14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交易的结算面额占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见图表10)

1.银行仍是现券交易的主体,占到3/4。从交易券种来看,央票和金融债占到了80%,国债和中短期票据分别占8.89% 和8.76%。资产支持证券的现券交易量增幅最大,结算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增长了5 倍和14 倍。涨幅居次的是金融债券和中短期票据,其现券结算笔数都增长了1倍,结算面额增长了1.5倍。在参与现券交易的各类机构中,银行的交易占比为75%,其次是基金和证券公司,两者的占比分别为7.5%和6.8%。从债券流向来看,基金和信用社分别净买入1万亿和1700亿元,银行和证券公司分别净卖出1.3万亿元和3800亿元。

2.质押式回购中银行仍是资金净流出方。从交易券种来看,国债和金融债券的占比较高,分别占全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33.47%和63%,两者合计占到96.47%。资产支持证券的质押式回购增幅最大,增长了32倍。中短期票据和金融债券的结算量分别增长了41.44%和22.42%。在参与质押式回购交易的各类机构中,银行的交易占比为72%,其次是基金和信用社,两者的占比分别为6.62%和6.34%。从资金的流向来看,保险、基金、证券公司和信用社分别净流入2.5万亿、1.6万亿、1.1万亿和3.7万亿元,银行资金净流出5.25万亿元。

(二)交易所债券市场成交额增长46%

2008年,交易所市场债券成交共2.69万亿元,成交金额比上年增长46%。其中,回购成交金额为2.43万亿元,占总成交量的92%;现券交易2212.51亿元,占总成交量的8%。(见图表11)

(三)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成交继续萎缩

2008年,商业银行柜台市场更加清淡,全年成交2.85万笔/30.43亿元,分别较上年减少45%和15%。个人投资者仍以卖出为主,全年净卖出4.3亿元。

四、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中债综合指数大幅攀升创新高

2008年初,债市持续了上年平稳小幅反弹行情,这波行情并未持续太长时间,到3月底,随着通胀预期恶化,债市继续走熊。直到8月,这波行情才出现转机。随着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市场预期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转向,这为债市走牛带来了生机。此后,中债指数一改萎靡态势,大幅攀升,至2008年11月开始屡创造2002 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中债综合指数(财富指数)2008年12月31日收于132.0502点,与上年年底相比(118.0418 点)上涨14.0084点。2008年最高达132.1012点,最低达118.0966点,年内振幅区间14.0046点,为上年的5.67倍,全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1.87%。(见图表12)

(二)收益率曲线大幅下降,先扁平后陡峭

2008年,在债券市场经历了一波从熊市向牛市转变的大行情。收益率曲线经历了先降后升,到8月开始大幅下降的变化趋势。银行间国债收益率曲线各关键期限品种平均下移202个基点,银行间金融债收益率曲线平均下移216.67个基点。截至去年12月31日,国债收益率水平为:1年期1.102%(本年下跌257.12个基点),5年期1.8084%(跌242 个基点),10年期2.7521%(跌168个基点);政策性银行债收益率水平为:1年期1.283%(跌280 个基点),5年期2.1971%(跌262个基点),10年期3.1785%(跌193个基点)。(见图表13)

五、债券余额分析

2008年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面额达到15.1万亿元,比前年增长22.3%,增幅小于上年。从券种结构来看,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金融债仍然是市场存量的主体,三者分别占市场总余额的32.27%、31.85%和24.30%,三者合计88.42%,该比重较2007年降低了两个百分点。与2007年末的债券存量结构比较,国债的占比降低了5.18%,央票、政策性金融债、中短期票据和企业债市场占比分别增加了2.08%、1.06%、1.12%和0.89%。(见图表14)

从存量债券的剩余期限看,2008年,各期限的债券余额都有所增加。其中,1~3年期债券存量的增幅最大,达28.70%。与2007年末的债券存量的期限比较,2008年末1~3年期债券的存量占比增加了3.1个百分点,10年期以上债券存量的占比降低了2个百分点。(见图表15)

六、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指呈震荡下跌走势

2008年,股票市场呈现震荡下跌走势,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2008年末,上证指数收于1820.81点,比2007年底下跌3440.75点,跌幅达65.39%。2008年,为了保持股市平稳健康发展,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股票市场短暂反弹后仍然呈现下跌走势。23 个行业呈现不同程度下跌态势,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汽车汽配三个行业跌幅均在65%以上,电气设备、医药保健、农林牧渔跌幅相对较小。(见图表16)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8年12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包括A、B 股)数量为1625家,比上月增加1家;总股本为24522.85亿股,同比增长9.39%;市价总值为121366.44亿元,较上月减少1117.8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45213.9亿元,较上月增加2267.98亿元。12月份股票有效帐户数10449.69万户,较上月增加92.81万户。(见图表17)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8年全年,企业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和配股累计筹资3656.7亿元,同比下降58.9%。其中A股首发筹资1036.52亿元,H股首发筹资38.09亿美元,A股增发2092.71亿元。12月份,A股增发再筹资276.26亿元。H股再筹资1.22亿美元。(见图表18)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8年,股票市场成交量大幅萎缩。以上证A股市场为例,全年累计成交18.03万亿元,日均交易量732.94亿元,较2007年分别下降41.48%和42.43%。(见图表19)

七、外汇市场

2008年四季度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汇率结束了连续数月的升值态势,本季度累计贬163个基点。去年四季度第一个月美元保持强势,促使人民币兑美元出现少有的贬值,一个月内累计走低75 个基点。第二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保持稳定,并出现一段时期的大幅贬值态势,但在当局维稳的言论刺激下,又迅速回落并保持稳定,一个月内累计贬91个基点,连续两个月呈现小幅贬值的态势。第三个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小幅走强,一月内微涨3个基点。本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跌163个基点。(见图表20)

八、期货市场

2008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363887102手,累计成交额达719141.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7.24%和75.52%。其中12月份共成交期货合约155296994手,成交金额为62156.3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81.54%和18.93%,环比分别增长了14.87%和12.54%。

(一)分交易所情况

2008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3.6亿手,累计成交额7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76%。其中12月份共成交期货合约1.6亿手,成交金额6.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和19%,环比分别增长了15%和13%。分交易所看,上海期货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量为2.8 亿手,同比增长了64%;全年累计成交额为28.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5%。到12月末持仓总量107.6万手,较上月末增长了17%。郑州商品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量4.5亿手,同比增长139%;全年累计成交额15.6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去年12月末市场持仓总量为94.9万手,较上月末下降了9.6%。 大连商品交易所全年累计成交量6.4亿手,同比增长72%;全年累计成交额27.5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去年12月末市场持仓总量为122.5万手,较上月末下降了20%。(见图表21)

(二)分品种情况

2008年,各品种期货交易运行平稳,其中白糖、铜、大豆、豆粕、天然橡胶等品种成交相对活跃;新上市的黄金期货成绩不错,全年成交额达到1.49 万亿元。(见图表22、23、24)

第三部分 金融业经营状况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大幅下滑

截至2008年12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681.8亿元,比年初大幅减少7002.4亿元;不良贷款率2.45%,比年初大幅下降3.71个百分点。从不良贷款的结构看,损失类贷款余额570.6亿元;可疑类贷款余额2446.9亿元;次级类贷款余额2664.3亿元。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944.9亿元,比年初减少7065.0亿元,不良贷款率2.49%,比年初下降4.2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08.2亿元,比年初减少6941.3亿元,不良贷款率2.81%,比年初下降5.24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36.6亿元,比年初减少123.7亿元,不良贷款率1.51%,比年初下降0.64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61.0亿元,比年初增加28.8亿元,不良贷款率0.83%,比年初上升0.37个百分点。

二、保险业总资产增至3.3 万亿元,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占比降至13.3%

截至2008年12月底,保险业总资产3.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5.2%;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3%;股票(股权)和证券投资基金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13.3%。保险资金运用结构根据市场变化进一步调整。2008年末,银行存款和各类债券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84.4%,较年初上升16个百分点;股票(股权)和证券投资基金占13.3%,比年初下降13.8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08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是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336.7亿元,增长17%;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658.4亿元,增长49.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85.5亿元,增长52.4%;意外险业务203.6亿元,增长7.1%。(见图表25)

三、券商盈利水平下降,但继续保持整体盈利

统计数据显示,107家证券公司2008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251亿元,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882亿元、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77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15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82亿元,95家公司实现盈利,占行业公司数量的89%。与2007年的数据相比,2008年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资产比上一年下降了30%,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下降40%,营业收入下降了50%,但净资产仍然微增了4%。

根据统计数据,2008年证券行业财务健康,流动性较为充足,继续保持了行业整体盈利,各项风险控制指标全面达标。其中,截至2008年12月31日,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资产为1.2万亿元、净资产为3585亿元、净资本为2887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为919亿元。

第四部分

货币政策综述及金融形势展望

一、货币政策方向发生根本转变

(一)货币政策10余年来首变宽松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去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财政和货币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即由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二)央行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2 月2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8年10月9 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从2008年12月23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

国务院决定从去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本季度央行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支持经济增长,央行近9年来首次下调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且连续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去年11月27日存贷款基准利率下调1.08个百分点,调整力度之重,为近1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历史上所罕见。各项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经济正在加速下滑,市场通缩预期增强。从9月份开始降息以来,央行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连续5次降息,这也说明我国经济形势非常严峻。

从世界范围来看,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多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发达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均创数十年之最,这将对我国出口造成重创。在这种国际环境下,拉动经济增长只有靠国内需求,因此,央行本次大幅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必然。

(三)央行停止对银行信贷规模硬管控

去年11月3日,央行表示,为灵活有效应对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2008年年初,针对2007年下半年开始出现的物价上涨、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央行一改往年按总规模调控商业银行信贷的方式,采取了按季度调控商业银行放贷规模。商业银行根据宏观调控的要求,根据各自需求提出信贷规划,央行从宏观政策层面加以指导。随着经济形势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使企业信贷需求开始减弱,出于风险防范考虑,银行惜贷,因此,贷款规模已不再是银行放贷的障碍,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加以限制也失去了必要性。

(四)个人房贷利率下限针对性下浮30%

中国人民银行在《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住房》中明确,自2008年10月27日起,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其中,五年期以下(含)由现行的4.32%调整为4.05%,五年期以上由现行的4.86%调整为4.59%,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二、金融形势展望

(一)经济周期下行趋势已经确立

2008年9月15日,以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迅速扩大,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引发全球性的信贷紧缩,从而加速了实体经济的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机构虽然受美国次贷冲击的直接影响有限,但由于它们经济增长的引擎主要依赖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因此发达国家目前出现的需求快速萎缩将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中国而言,从2008年第3季度开始出现了经济增长迅速下滑的迹象,中央政府迅速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庞大的投资计划拉动内需以防经济过度下滑,但在全球经济处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很难独善其身,预计2009年经济增长速度将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商业银行也将面临不良资产反弹和经营业绩下降的巨大经营压力。

(二)资本市场总体走势低迷,但会有阶段性较大反弹

从总的来看,2009年全球经济将处于衰退之中,我国经济增长也将处于低位,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基本面都不支持中国股市持续走强,但在去年下半年,可能会因为政策面的改善或对2010 年全球经济走出衰退的预期而出现阶段性较大反弹。

(三)双率仍有下降空间

2009年,信贷总体将呈现“前热后冷”格局,虽然一季度流动性总体宽裕,但由于最近信贷投放力度较大,有些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可能出现些问题,央行仍可能选择继续下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预计未来一年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能降至10%左右。银行“惜贷”将使流动性继续收缩,央行将进一步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鼓励银行贷款,缓解实体经济资金紧张的局面。预计未来一年内还有降息空间,1 年期存贷款利率分别下调至1.44%和4.5%。这次中国经济下行是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生的,下行程度显然要高于1997年。

(四)2009年人民币汇率以“稳”为主

央行2009年工作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密切关注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金融行业发展范文2

金融脱媒最早发生于上个世纪中期的美国,是指在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的条件下,市场支付的利率高于银行可支付的利率时,银行存款资金流向收益更高的证券从而限制了银行业务发展的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脱媒的概念发生了变迁,一般理解为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进行资金交易的现象,具有交易跳过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的特点。金融脱媒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逐利性和追求便利性,从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分为,金融交易的脱媒、理财的脱媒及融资的脱媒。

(一)货币支付领域

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逐渐开始改变金融机构支付服务方式,而第三方支付则带来了金融支付领域的颠覆。第三方支付业务实质上就是金融业务中的货币资金清算业务。在国内整个货币支付体系中,第三方支付则是整个国家货币支付体系中的有益补充。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11.8万亿元,同比增速46.9%。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网民经常使用的支付方式中,第三方移动支付和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占比分别排在第一、二位,??27.1%和25.4%,超过位居第三、四位占比18.3%的网上银行和占比15.8%的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显示出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的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理财产品

2000年以来,国内银行理财产品蓬勃发展,拓宽了居民的投资渠道,银行理财产品具有门槛不高,收益较稳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理财以其更加人性化和更加便利的特点,获得了不少网民的热捧。特别是余额宝等金融产品,没有理财资金门槛,收益高于银行同期利率,对银行存款形成了强大的分流作用。

(三)融资的脱媒

随着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工具不断丰富并不断挤压银行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市场。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留在交易端和负债端,而是拓展到了融资端。借助向与金融机构的不断融合,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出互联网金融模式,成为信息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融资模式分析,互联网融资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对比传统的直接融资模式,互联网融资具有信息量大、效率及风险较高等特点。证券直接融资市场具有体量大、历史长、管理较为严格的特点,是传统的直接融资市场;互联网融资平台是新兴的直接融资市场,具有受众面广、管理较为松散的基因,具有草根性,两种方式分别是精英金融和普惠金融的代表。

二、金融脱媒对经济社会管理及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使得银行业明显受到资金脱媒压力,负债超常规增长风光不再,普遍经受存款压力。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难度增加,成为利用其它方式融资的先行者,进一步加剧了金融脱媒效应。

包括互联网金融等方式在内的金融脱媒具有明显的外部性:从正外部性来看,市场规模的扩大会产生规模经济;从负外部性来看,随着市场规模的剧烈扩张,加之监管滞后,市场失灵问题凸显,金融市场的功能可能出现紊乱,金融及经济社会风险增加,众多P2P公司资金链的断裂就是这种问题的现实反应。金融脱媒凸显的问题及影响较为广泛,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金融业监管相对滞后

结合发达国家金融发展经验,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等多重因素,将不可避免的促使银行业综合经营发展。就目前我国银行经营模式来看,政策面上是分业经营,但现实中已经在逐步向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近年来银行业通过销售理财产品,贵重金属,保险投资以及介入投资银行业务等,不断向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扩张。而我国资本市场和其他金融监管发展相对滞后,存在诸多薄弱区。混业经营趋势下的传统分业监管架构导致监管相对滞后。金融混业经营已成为现实,但相应的综合监管体制却一直没有启动,各司其责的分业监管,往往出现监管的缺位。相对于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监管制度却往往不是无能为力就是疲于应付,亡羊补牢的措施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损失。

(二)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负债资金来源受到影响,负债结构呈现出短期化趋势。近年来,居民储蓄存款大量流往股市、楼市和民间借贷市场,银行吸收存款的功能逐步弱化,随之而来的流动性风险和存贷比突破监管要求日益严重。

2.银行业风险管理日益复杂。随着金融脱媒的深化,金融产品也不断推陈出新,这就对银行业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3.客户渠道不断消减。商业银行传统的优质大客户贷款被直接融资市场分流,大客户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轻。

4.利率市场化不断挤压银行业的利润空间。金融脱媒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价格发现功能,而且在互联网金融的推波助澜下不断加剧。互联网金融作为交易平台,资金借方报价,贷方依据对流动性、风险等因素偏好选择贷款对象,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推进,金融机构不能再依赖央行的基准利率指导,只能主动在市场上寻找利率基准,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5.互联网金融具备相当强的替代能力,进一步加深了金融脱媒现象。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中,具有资金中介的重要特点,而互联网金融使商业银行的中介功能弱化。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平台,充当资金信息中介,资金供需双方利用平台撮合,融资交易过程由双方参与完成。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已能为客户提供收付款等结算服务,挑战传统银行结算业务。

(三)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不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转型的机遇

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市场对银行传统中介功能提出的挑战,倒逼银行开展业务转型,调整经营策略和模式,挖掘新的业务空间和利润增长点,提供优质的服务。脱媒的校正效应将会减轻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商业银行摆脱对传统收入渠道的依赖,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开源节流,增强非传统业务盈利能力。

一些研究及目前发展的现实状况表明,虽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会对金融市场、传统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稳定形成一系列冲击,但纯粹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如不设物理网点的网络银行)无法从根本上取代传统的金融机构与服务。具体来看,金融脱媒带来的积极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同业业务方面的机遇增加。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同业机构增长也越来越迅速,银行业的业务机会如同业存款、同业托管等也随之增加。

2.证券质押贷款、并购贷款等新型金融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资金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将有机会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证券承销业务、金融同业公司等提供更多的资金服务。

通过资产证券化、互换期权、发行债券等工具,银行业可以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补充流动性。

3.借贷资产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转让。利用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丰富投融资工具,银行业可以摆脱传统信贷业务的桎梏,利用债券、证券等新型资本市场工具满足融资需求及转出信贷资产,优化财务报表和资金来源,改变对存款业务的过度依赖。

4.拓宽银行业务的客户和渠道。客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基础,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拓宽银行的客户群体。

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电商市场规模达22.1万亿美元,2013年到2018年,全球网购人数将增加50%,从10.78亿增加到16.23亿。互联网金融浪潮下,银行传统目标客户群可能发生改变,追求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参与各种金融交易。能够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金融机构会得到新兴市场和商务人士的青睐。

此外,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在互联网时代仍有优势。商业银行认知和诚信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物理网点分布广泛,实体银行可建立看得见摸得着的信任。传统商业银行除提供存贷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和支付结算通道外,一些特定金融业务需要专业人士经验判断和操作,信息技术无法完全替代。

三、银行业应主动迎接金融脱媒的调整与挑战

随着科技及社会的加速变革,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局势及金融危机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金融脱媒态势加剧,对银行业产生较大冲击,须正确应对,因势利导,顺应金融脱媒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将加速金融交易的脱媒,并对现行的法律与监管框架提出挑战。

(一)建议监管机构对金融脱媒采取的对策

金融脱媒是经济金融发展过程必然现象,是资源配置追求效率的必然要求,对宏观经济调控、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企业管理具有重要影响。监管机构及市场参与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预判,科学规划,才能趋利避害,获得最大效益。我们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应对脱媒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一是有效的统计、监测和监控。准确的判断来自于准确的数据,准确统计预测表内外业务对社会融资总量和货币供应的影响规模,提高顶层政策的前瞻性和有效性;关注银行业表外业务,控制银行业表内外资产的整体杠杆率,避免过度创新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强化对风险源头的预测、预判和防范。

二是高度关注混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风险。国内金融已经显现混业经营趋势,金融监管体系亟需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同时平衡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

三是加强协调机制,实现金融监管全面覆盖,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金融监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赋予央行更大的系统性监管职能,建立央行主导下的常设金融监管协调架构。建立并完善跨界交叉性金融业务的标准和规范,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业务统一监管标准。

(二)银行业应对金融脱媒的几个策略

金融脱媒仍将进一步深化,银行业需要不断更新经营理念和模式,加强业务创新,提升服务能力,降低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多方面开拓发展途径。

1.建立健全金融脱媒环境下的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好管理机制和人力资源两大关键问题。使经营机构的体制和机制能更好地适应金融脱媒背景下转型要求,打造一支能适应金融脱媒市场环境的人才队伍。

2.调整现有客户结构,在巩固大型客户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集中度高企时虽然能带来较高利润,一旦该行业或大企业信贷萎缩,将产生较大不利影响。结合国际经验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分析,信贷投入最终以广泛分布在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客户为主,这样的均衡结构有利于稳定的利润形成和降低风险。国内银行业要逐步加??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的基础夯实,而对大型企业则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发展投行机创新业务的力度。

3.大力推动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主要依靠规模的扩张实现增长,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

国内银行盈利能力低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优质和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特别是非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产品。因此,产品问题实质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向客户群体提供无差异产品,转到精益价值分析提供差异化产品,为客户提升服务体验和效益,为银行带来更高利润,是中国银行业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金融行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支付

一、互联网金融步入蓬勃发展阶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最初的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到近年来兴起的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理财等业务,受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迅猛发展,并逐步向传统金融深层渗透,为传统金融注入活力,对金融市场格局产生了广泛影响。可以预见,传统金融将逐步与互联网金融实现深度融合、优势互补。2015年5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2014年,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215.30亿笔,业务金额17.05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52%和90.29%,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53.31亿笔,8.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5.9%和592.44%。支付服务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支付清算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行业,是以通讯技术对传统支付结算的丰富、以“大数据”应用对传统金融产品(服务)的补充,使得交易更便捷、信息更对称、成本更低廉、普及更广泛。虽然互联网金融的新业务、新产品不断涌现,但无论演变成什么模式和类型,互联网金融对现代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统的依赖程度只会是越来越高。支付是交易的核心环节,支付清算体系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根基。随着各种金融交易规模的扩大,畅捷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对便捷民众生活、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都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支付系统建设近年取得显著成就,已经建成大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为中枢,银行业金融机构内业务系统为基础,行业清算组织和互联网支付组织为补充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如何把握住未来机遇,控制风险,保障新兴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仍有待于探讨和解决。

三、相关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支付基础设施建设

业务量快速增长,业务模式不断的创新,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机构、电子商务平台、P2P公司、银联等都是互联网金融市场参与者,每一方都在产业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有支付服务基础设施中,可供支付机构接入并使用的有限,市场迫切需要提供效率多样化、低成本的清算服务支持。建议搭建为各参与方所共享的基础设施,鼓励参与各方有序的健康稳健发展。同时,采用安全可控技术有效扩大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特别是填补农村及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让社会公众享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普遍性、安全性和便利性。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和立法工作

传统金融业务在机构准入、新产品报备、跨业产品销售、客户风险偏好评估、敏感信息披露等等方面受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产品受到的监管较为宽松,创新层出不穷,变化快,形式多样,其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比传统金融产品更高;部分客户规模庞大的机构,募集或管理的资金已经到了千亿人民币的级别,同时关系到亿级客户的投资收益水平,如管理不善或对风险事件处理不到位,会导致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包括了网络支付、网上小贷、P2P、股权众筹等多种业态,由于各种业态的内容不同、特征不同、风险点不同,在我国目前分业监管的背景下,应当由不同的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的监管措施并实施监管,既有利于行业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一方面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要求金融服务提供者充分披露产品和服务信息,充分揭示风险,增加透明度。另一方面必须引入结构性保护措施,要求对消费者的资金进行监管和稽查,落实第三方存管制度,杜绝平台自身建立资金池,以有效控制消费者风险损失,防止欺诈。

(三)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规范虚拟支付账户管理

网络支付发展之初,自然人客户在平台进行身份信息登记时,网上商家没有强制要求进行实名身份信息核实,双方都以虚拟昵称登录网络支付平台系统,非实名支付账户比例较高。2012年,《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规定,网上支付账户的开立应实行实名制,要求支付机构应登记客户的姓名、性别、国籍、职业、住址、联系方式以及有效身份证件等身份信息,并对其真实性进行审核。《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5)》指出,目前完成实名认证的支付账户共有9.45亿个,占支付账户总量的43.07%,占比较低。与传统交易方式相比,第三方支付用户的虚拟账户可以和任意一家签约银行账户相关联,只需通过虚拟账户就可以转移资金。在提供便捷支付的同时,其也带来了网络黑客盗用资金、信用卡非法套现、洗钱等风险。建议进一步落实虚拟支付账户实名制,实现对虚拟资金帐户的资金往来、交易记录的可追溯性,引导虚拟账户向小额、便民、风险可控的方向发展。

(四)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市场主体应深入研究,以用户为中心、以需求为驱动,通过改进技术,在支付工具、支付方式以及支付环节等方面进行突破、整合或重组,逐步减少或消除原有业务环节上存在的约束、不足或缺陷,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用户体验。2015年2月,人民银行《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是央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明确给出的移动金融发展业务流程标准、技术创新规范和市场导向原则。参与各方应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遵循安全、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合作,支付技术创新、移动应用创新、平台服务创新,逐步建立互联网支付生态圈,构建竞争优势,给终端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捷和更优惠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7).

金融行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钻石模型;江苏家具业;产业集聚;品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11502

1江苏家具产业现状

江苏是近年来中国家具增速最快的地区之一。这里制造产业基础比较好,人才集中,交通便利,信息业发达,不仅文化积淀深厚,传统产业自古发展态势良好,家具市场不仅容量大,营销模式也比较灵活。

不过江苏家具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丰富且工资普遍偏低,因此在低级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高级要素,如设计、营销等几乎没有竞争优势。近几年来,随着新劳动法的出台,各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普遍调高,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家具生产的这些优势正在逐渐减弱。省内一些生产家具的小企业面临着停产、转产、合并调整的巨大压力。

从表1显示的情况来看,从2002年至2007年江苏家具市场一直呈不断发展的趋势,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的市场个数和摊位个数均有所下降,2009年数量又有所回升。但商品成交额一直不断增长,从2002年38.07亿元到2009年128.46亿元,翻了2倍多。木材市场从2002年到2004年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的阶段,到2005年经历了3年的高速发展,不论是摊位数还是商品成交额都增长迅速,2008年后开始逐渐下降,不仅仅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木材的供给减少和价格的上升也影响了木材市场的发展。

2江苏省家具行业所受影响

经过这次金融危机,江苏省的家具行业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钻石模型来进行分析。

2.1江苏家具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1生产要素:要素层次偏低

虽然江苏家具业在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简单落后,工人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现在家具市场上中多为中低档次的家具,但同时高档家具却不能满足需求,市场上的高端家具多为进口。现在江苏省家具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1)不重视品牌培育。

不仅仅是江苏省,我国的家具行业普遍不重视市场培育,不愿意花时间和资金研究市场,引导消费者消费倾向,急功近利、只重视眼前利益的短期生产销售行为严重。市场上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本土品牌屈指可数。

(2)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不足。

从表3中可以看出来,江苏省的软木及木材进口额远远大于出口额,从总体上来看,进出口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9年开始进口额和出口额开始下降。

江苏省乃至全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木制家具是以实木家具为主,对木材的消耗巨大(朱光前,2003)。江苏省森林资源相对有限,木制家具所需原材料依赖进口,由于国际市场的木材价格持续上涨,而且美洲、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的地区出于本国森林资源保护及促进本国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开始控制原木出口,随着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和国际社会对环保意识的增强,原木进口逐渐下滑。

2.1.4产品需求力:外需下降,内需不足

由于金融危机,国外需求大幅缩减,导致许多小企业损失惨重,这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主要出口国是美国,所以美国的经济形势一有变化,我国家具企业直接受到影响,而且出口的集中也会使家具业受到反倾销的伤害。

2.2后危机时代江苏家具业面临的机遇

经过了这次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一批本来利润空间就低,没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逐渐失去市场,退出了我省的家具行业,一些幸存的企业则会进行合资重组,只有规模扩大后,才能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从分散管理走向规范管理,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化经营。近年来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江苏省建设了越来越多的廉租房,这也为江苏家具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江苏家具行业的改进措施

3.1培养设计能力、创新能力

江苏省家具业要想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要培育一批有原创精神的职业家具设计师。这不仅仅是各家具企业的责任,更是各个开设家居设计类专业的学校的责任。企业本身的实战需求和经验可以指导院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目标。江苏家具产业在生产的基础上,可以纳入设计、装潢、施工、居家整合等,提高服务业的比例。

江苏家具企业可以借鉴瑞典著名家具品牌宜家的经营方式,宜家的经营理念是提供种类繁多、美观实用、老百姓买得起的家居用品。而围绕这一核心理念的实现,宜家创造了宜家产品目录、宜家样板间、宜家设计团队及自己动手DIY概念等“秘密武器”。宜家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源源不断的设计方案和创新能力。

3.2培养产业集聚力,集团化经营

一个优势产业无法单独存在,它必须同一定区域内相关强势产业一同崛起,为了克服家具企业目前这种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的弊端,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建立工业园区的形式来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与配套,通过专业化生产的方式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集加工、销售、商贸、物流、科研研发、展览、网络信息、辅料市场于一体,创立品牌,才能使江苏家具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

3.3政府发挥作用

虽然江苏省的家具业在不断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市场主体的脆弱和本地资源的匮乏,使得市场调配资源发展地区产业的能力比较弱,从而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投资,帮助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培养高级要素。在金融投资、上市融资、银行贷款等方面,对具有良好资质的家具企业、产业基地和特色区域予以重点扶持,促进家具企业的优化重组以及产业的高级化。

3.4打造品牌

一个比较发达的产业集群中,企业品牌与地区品牌都非常重要,而相对来说地区品牌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区域品牌的促销效应会吸引更多的外部企业加入进来,有助于进一步壮大集群的实力。家具是人们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的载体,具有文化特质的产品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江苏作为中国的一个文化大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工艺技术的结合将使新中式家具具有出口优势。如果江苏省能在一定时期内培育出若干个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这对树立江苏家具业崭新形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冉,程宝栋.关于乐从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J].企业,2010,(02):4748.

[2]雍娟,刘友来,冯勋.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木制家具产业竞争力分析[J]林业经济,2010,(9):6972.

[3]霍志勇,胡景初.家具产业集群的升级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9,(03):121122.

[4]王昭,宋维明.中国家具出口贸易增长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26(2):181184.

[5]胡景初.论家具、家具专业和家具产业[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4,(08):1317.

[6]宁萍.顺德家具产业转型与产品出口的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12):2021.

[7]胡景初.中国家具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木工机床,2005,(04):15.

金融行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142-01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很好的与金融行业发展融入到了一起,这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形式大大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发展的格局,对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

1 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第三方支付,以支付宝等支付平台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发展极为迅速。一方面随着当前我国移动设备的增加,人们基本上实现了移动设备的普及,而出门在外的人大多数都喜欢通过支付宝以及网上支付的方式来消费,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第三方支付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目前来看,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竞争平台是非常多的,对于一个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来说,如果企业没有一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是很难在市场中立足的,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程度是非常高的,也就是说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激烈市场竞争促进了第三方平台的发展,反过来,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又作用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虽然我国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实际上具有一定市场竞争能力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数量是非常少的。一方面当前第三方支付平台主要被几大巨头所盘踞,很难有新的竞争者出现,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潜力。当前虽然支付平台的信誉问题值得保证,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其他安全隐患也是非常多的。一方面当前网络黑客盛行,人们会通过手机病毒以及计算机病毒的方式窃取客户的信息从而导致客户的损失。另一方面客户的一些不合理操作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损失。

因此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需要一定的创新手段,保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安全,从而降低客户的损失。而且有必要提升人性化的操作,使得人们能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操作。

2 直销银行的发展现状

对于我国当前的直销银行发展来说,由于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存在的问题是较大的。直销银行主要就是指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来实现资金的转让、理财以及支取等。直销银行不同于传统银行的最大特点就是直销银行没有实际的营业点,也就是说客户在进行资金的转让和理财过程中都是通过网上操作来实现的。

相比与传统银行的发展,直销银行大大降低了客户的成本,而且也提高了客户资金转让等业务的办理效率。但是由于直销银行大部分都是通过网上操作来实现业务的办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业务风险。当前互联网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是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因此直销银行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如果受到黑客以及计算机病毒的攻击,很容易造成客户的损失。

也就是说直销银行的发展需要网络安全监管部门的辅助,在进行一些重要业务的办理过程中需要相关监管人员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保证直销银行的业务办理安全性。[1]

二、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前面我们对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主要从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直销银行两个模式进行探讨,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下面我们主要来分析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

1 与传统金融业有机结合

虽然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未来发展如果完全脱离了传统金融业这一基础性行业,那么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一定不会长久。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业来说,应当合理有效的与传统金融实现共生。

一方面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实现了消费者的虚拟化操作,大大降低了消费者在进行相关业务办理中的时间并且大大降低了成本,但是这种成本和时间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承担相应的安全风险。因此客户在进行一些重要业务办理的过程中一般还是会到一些传统的实体金融企业中办理。

另一方面当前传统金融业面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冲击也发展了许多副产业,例如各个银行开展了自己的手机银行,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的方式直接与实体营业厅实现业务的办理以及资金的转让等。这种传统金融业所派生出来的相关网上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在进行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安全。[2]

2 向移动终端的转变

随着当前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移动设备在人们的心目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基本上人们的出行必须至少要有一台移动设备,移动设备对于当前人们来说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在通信业务,在线路查询,旅游出行,网上支付等都有所涉及。并且移动设备不同于计算机设备,其最大的优势之处就是方便,人们出门在外可以方便的通过移动终端来实现相关业务的办理。

因此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应当积极的向移动终端设备上进军,发展相关移动终端设备的电子业务,建立相关的移动金融平台,增加消费者通过移动终端来实现对资金的控制手段。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移动终端设备必然将超过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移动设备的移动化以及开放化的趋势都很好的体现出了这一点。当前云处理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是为移动终端设备增添了发展动力。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行业需要重视移动设备,发展相关移动设备的服务平台。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我们主要对当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中我们主要从第三方支付平台以及直销银行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当前互联网金融业的发展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后面我们在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展望中主要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互联网之间的关系和互联网金融向移动终端设备的转型两个方面展开讨论。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能够实现更加合理有效的转型。[3]

参考文献

[1]陈聪,王斌.浅析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4,(1):46-46.

金融行业发展范文6

我国银行业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

央行提出社会融资总量概念并修订M2口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发生变化。鉴于商业银行表外贷款和非金融机构融资规模成为重要的融资来源,长期以来新增人民币贷款已不能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2011年初人民银行在其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社会融资总量的概念。这一指标纳入了委托贷款、信托贷款、企业债券发行、非金融企业股票发行、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及其他金融创新等多种融资形式。目前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经非常庞大,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主要以数量工具为主,而非价格工具,这和发达国家更多依赖基准利率等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形成鲜明对比,于是数量化的调控必然要求调控对象的精确化。从历史来看,央行往往在固定时间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并根据数据情况适时实施调控。但近年来金融总量快速扩张,银行体系外的直接融资比例增速很快,其他信托贷款等各种形式的融资规模上升,新增人民币贷款指标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因而,为了精确定位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强化货币政策效果,需要引入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补充指标。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仍占主导地位,银行信贷在整个社会融资总量中仍占据较大比重,调控银行信贷仍是央行重要的政策目标。从过往做法来看,央行主要将货币供应量指标M2作为货币调控目标。但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市场上重要兴起的支付形式的背景下,修订并扩充M2指标就成为央行面临的现实选择。根据央行设计的具体方案,扩充后的M2在现行现金、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计算口径之外,还将增加了一些口径。例如其他金融性公司在存款性公司的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委托存款,以及实体经济部门持有的银行理财、外汇存款、地方政府存款等。近年来,中国金融创新呈加速之势,很多金融产品实质是银行存款的一种替代,例如处于繁荣中的银行理财产品和货币市场基金等。这些存款替代工具的出现,导致传统的M2统计口径已经不能真实反映货币流动性的创造。事实上,我国货币政策框架一直对金融市场的关注程度不高,但近年间国内金融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经济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居民的金融资产迅速增加以及企业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占比迅速扩大,导致传统统计口径造成了对货币供应量的低估。这客观上要求央行革新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标,监测并反映这些金融创新的内容,以便增加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社会融资总量概念和M2的扩充统计,将使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发生相应的变化,而作为政策调控的关联方,商业银行必须关注这些变化对自身的影响。

央行取消贷款规模转而采用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工具,银行信贷管理和调控方式发生转变。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率高企,全年CPI达到了3.3%,超过了政府此前预设的目标值。尤其是下半年CPI节节走高,并呈难以控制的势头,并迫使政府将2011年CPI的控制目标提升为4%。在控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政府当前工作首要任务的背景下,为了从货币政策角度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冲动,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基础,从2011年开始,人民银行一改以往在年初匡定各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做法,转为采用动态差别准备金率进行信贷管理和调控。鉴于历史上每年年初银行业信贷投放的冲动较为明显,银行对于信贷规模管理往往能够变通执行,在央行的信贷规模管制并不十分有效的背景下,动态差别准备金工具很大程度上是一项转变银行信贷管理,有效体现监管当局流动性控制机制的常规工具。

根据人民银行的计算方法,

动态差别准备金率=银行稳健性调整参数×(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银行实际的资本充足率)

这一式子反映出央行还是将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银行信贷行为的主要参考因素,并通过对稳健性参数的调整,区分针对各类银行的具体监管行为。具体而言,银行稳健性调整参数主要考虑银行的稳定性状况和信贷政策执行情况。稳定性状况主要用流动性、杠杆率、拨备率等指标和年度审计结论,以及信用评级变动、内控水平和支付情况及案件等因素进行衡量。至于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则用银行的信贷投放领域,“三农”及中小企业方面的信贷投放等进行衡量。在计算公式中,按照宏观稳健审慎要求测算的资本充足率为8%的法定最低资产充足率、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三者之和。而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正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变革中“巴塞尔协议Ⅲ”引入的监管指标。根据央行的设计,确定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将考虑一系列因素,如银行资产规模、金融市场关联程度、交易对手种类及交易量、市场份额、客户群体影响程度以及替代性(提供支付、清算、托管等服务)。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涉及到系统性重要银行的确定,目前主要为工农中建交,其他银行是否列入这一范围则以交行为分界参照系确定。而对于逆周期资本缓冲,计算公式为:

逆周期资本缓冲=银行对整体信贷顺周期的贡献度×[银行贷款增速-(GDP目标增速+CPI目标增速)]

其中银行对整体信贷顺周期的贡献度,参考全部贷款/GDP的比率偏离长期趋势值的程度和银行对整体信贷偏离度的贡献两个指标。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的提出,体现出央行希冀借助这一指标将资本充足率监管和货币政策结合起来,起到抑制银行信贷的过度增长和波动,回收过多流动性的目的。虽然这一指标一度被认为过于复杂,操作也不够方便,但央行运用其作为新的信贷管理与调控手段的意图并没有因此改变,商业银行势必需要关注这个指标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

银监会启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工具,银行业面临新的监管框架。我国的信贷调控一般由央行制定规模计划,再由各银行执行,而很多年份商业银行均突破了这一指标,调控效果存在差异。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政策信号来调节预期,效果有一定的滞后性,不足以立竿见影地遏制商业银行投放冲动,这也是央行开始创新调控工具的原因。而鉴于银监会在逆周期资本监管和微观风险监管方面有更多的指标和手段,可以在特殊时期有效调节商业银行的投放节奏和行为,更能直接控制效果。如2009年银监会在银行信贷投放大潮中实施了一系列逆周期监管手段,对于银行业在快速扩张中守住风险底线,防范系统性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保障信贷均衡投放的同时,也有助于商业银行防范风险和稳健经营。在这一背景下,2010年银监会首次被赋予了信贷投放的调控职能。根据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趋势,以及“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的现实,银监会自2010年底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新型监管工具,主要涉及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流动性四个监管工具。与以往相比,除了资本充足率之外,其他三个指标均是首次引入,属于新的监管指标。如对于拨备,目前国内普遍使用拨备覆盖率来衡量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多数大型银行计提比例已经超过150%。在此基础上,此次又引入动态拨备率指标。这一指标定义分为拨备/信贷余额,初步的监管指标设定为2.5%,并对各类银行达标指定了期限。另外,此次引入的杠杆率指标定义为银行的一级资本除以表内外总资产。其中表内资产按名义金额确定,表外资产则通过换算纳入表内计算。而更为细化的是,对于非衍生品表外资产按照100%的信用风险转换系数转入表内,对于金融衍生品交易采用现期风险暴露法计算风险暴露。至于流动性指标,则用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衡量,这一指标主要用于维护银行的流动性不至于因为“黑天鹅”事件受到影响。可以预计,银行业采取新的监管指标体系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约束将更为具体,对业务方面的影响也将较以往更为明显。

金融监管新格局下银行业的策略应对

资本充足问题将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依托资源,这将促进银行业经营更多地考虑资本约束和资本管理。在新的金融监管格局下,资本是商业银行最重要资源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如央行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的一大创新,就是在差别准备金率方面引入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甚至将其作为重要考量指标,银行若要避免被执行差别准备金,要么减少贷款投放,要么只能提高资本充足水平或稳健程度。两相比较取其轻,银行要赢利就难以减少信贷投放,那么资本充足率就成为重要的业务保障。通过此举,央行完美地将资本充足率监管与货币政策相结合起来。可以预期,差别准备金率将成为今后央行制度化和常规化的政策工具。同时,银监会的四项新型监管工具也首先强调资本充足率,这使得对于资本的消耗考虑将成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关注因素,今后银行资本约束和资本管理的难度将越来越大。从国际层面来看,2010年末的“巴塞尔协议Ⅲ”的主要内容,一是增加了由普通股和利润留存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指标,要求不得低于4.5%,并将一级资本充足率从现行的4%上调至6%,而资本充足率保持8%不变。二是为平滑经济周期和信贷周期带来的银行资本波动,引入资本缓冲运行机制,包括应对可能出现的经济危机的资本留存资本缓冲,以及与信贷过渡增长挂钩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目前可以看出,随着国内各项监管工具的逐步落实,商业银行的资本要求逐步增加是一个趋势,银行的资本已经是非常重要的资源。短期看,由于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整体资本实力较强,流动性充足。如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达12.2%,比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1%,比年初上升0.9个百分点。截至2010年末,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符合“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表面看起来形势似乎比较乐观。但我们也应看到,目前国内经济增长对银行信贷的依赖程度并没有减轻,银行对公业务仍占据业务份额的绝大部分,导致银行的资本消耗仍很大。我国目前属于“巴塞尔协议Ⅱ”与“巴塞尔协议Ⅲ”同步实施的时期,今后一段时期也正值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严重不确定时期,银行发展中面临的资本约束问题可能越来越突出,必须特别关注银行业的资本约束和资本管理问题。如果银行的资本管理工作赶不上,此前信贷扩张的势头将就此打住,银行的高速赢利势头势必受到抑制。

银行业目前强调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受到挑战,现有发展思维和业务结构可能发生改变。银监会的动态拨备率和杠杆率两个指标的计算对象均以银行的全部资产余额为基础,这可能会影响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战略。如,不同于现行的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即将启用的动态拨备率指标以银行全部信贷余额的2.5%计提。另外,杠杆率指标的计算基础也明确为银行的表内外资产,表外资产也需要按照一定系数折算到表内。这两个指标的引入可能会引发银行对于发展思维和业务模式的重新思考。例如,现在各家银行强调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协调发展,纷纷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目的既是提高中间收入占比、改善收入结构,也是寄希望于通过发展零售业务降低资本消耗、缓解资本压力。但如按照动态拨备的监管要求,对公和对私业务均一视同仁,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一些优势将不可避免的丧失。另外,由于银行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深入,表外资产变得越来越复杂,表外业务已经成为银行一项重要的中间业务。而杠杆率指标在防止银行从事大量表外产品交易引发的风险,特别是复杂衍生品投资所带来风险的同时,也可能降低银行从事表外业务的积极性,并进而导致各银行中间业务战略的改变。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引入的新监管工具,保持了国际监管中强调前瞻性和长期稳定性的特征,但这也会造成银行的放贷行为受到一定干扰。新的监管框架在加强银行风险控制,指导银行科学合理进行信贷投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将抑制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冲动,尤其是对于贷款效益相对低下的中小企业和涉农服务,未来银行可能会表现得比较谨慎。再加上中国银行业股东分红结构和未来再融资的情况也将会被新的监管指标所改变。这些将最终反映为银行发展思维和业务结构上的变化。

金融监管纳入宏观调控体系成为一种趋势之后,银行业现有风险管理的要求将增强。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范围内的一些会议,例如G20峰会、IMF和巴塞尔委员会等,除了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问题,这些会议的议题开始关注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监管,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管政策、实现更为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等内容,监管政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将监管政策提升至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同样重要的高度,并将其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组合的一部分,已经逐渐成为趋势,我国目前也正在顺应这一趋势。银监会的四大监管新工具和央行的一系列概念的提出,实际上也在遵循这一理念,商业银行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如央行在社会融资总量统计口径中,引入了企业债和股票发行两项重要的证券资产来源,这预示着未来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可能出现转变。即从控制通胀或经济增长的单一实体经济目标转移兼顾实体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上来,重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虚拟经济的调控则离不开金融资产价格,尽管目前我国的金融调控还未将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独立调控目标,但央行已将资产价格作为辅助监测指标纳入了货币政策操作的视野,这将影响银行风险管理的视角。而在银监会的监管取向中,四大监管工具的出台也正是在对房地产信贷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进行风险控制的背景下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