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1

关键词:远程教育;开放资源;建设;应用措施

一、前言

远程教育即网络教育,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主要依靠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资源建设,以达到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学生通过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介质进行学习。远程教育资源不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优势,而且还能让不同学历层次和年龄阶段的学生充分利用。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者新媒体等平台进行学术的线上交流。远程教育资源的开放性特点能让专家学者等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在网络上向社会公众分享,同时也能让互联网受众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去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远程教育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相关远程教育部门要想开发和建设好教育资源就要重视和加大先进信息技术的投入,同时资源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开放,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以法律为准则,不突破法律和社会的道德底线,以服务大众和远程教育的学生为主。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要以构建科学知识体系为理念,以培养和提高远程教育者的知识文化水平为出发点。

二、远程教育资源现状分析

1、教育资源的有效性

远程教育允许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员自由选择时间通过教学视频或面授等多种远程教学模式学习知识,但是学员要通过学分及考试才能结束学业。在目前能被国家允许进行远程教育的试点学校并不多,而学员要开始学业前或者结束学业时都必须到所属的院校进行考试,这会对在当地没有试点院校或者跨越距离大的学员造成很大的负担,也浪费了很多时间,是现今远程教育的不足之一。因此要完善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真正实现远程教育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教学的围墙,使教育资源实现最大共享,更好地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一般情况下,远程教育资源是向社会所有采取远程教育方式授课或者学习的群体开放的,不会因为你的学历层次或者知识文化水平低而受限制。相关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和建设部门根据自身的教学理念和具体人才培养方案来建设资源,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和有效性。换句话说,通过远程教育学习的学员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满意度和“浏览量”是衡量远程教育资源是否合理和有效的重要标准。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创新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层次的不同进行建设和推广,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实现远程教育资源有效性开发和建设的目的。

2、远程教育资源的多样性

远程教育资源根据三种教学模式形式的不同而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一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似的教学模式使得远程教学资源具有权威性和稳定性;一种是通过网络或多媒体技术等平台面对面传授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资源更具备开放性和共享性;由于远程教育课堂的授课时间以及时间是不用受到限制的,相关远程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授课的主要内容传输到远程教育资源的平台上,因此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者新媒体进行远程教育资源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获取,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参与远程教育课堂。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和开发的渠道多种多样,形式也能随之而更新和变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远程教育资源的多样性特点。远程教育资源的多样性弥补了以往传统教育资源单一匮乏的缺陷,打破了之前社会信息资源只能采用一对一传播的局面。但是也由于教育资源的多样化也容易让不法分子利用其进行不良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加上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就会导致远程教育资源质量得不到保障,使得内容劣质的教育内容得以广泛传播,这不仅对远程教育部门造成名誉上的损害,还不利于社会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相关责任部门要完善好奖惩机制,制定更严格的标准来规范开设远程教育的部门,进一步改革相应的远程教学资源内容建设和应用标准,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监管力度,为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远程教育开放资源建设与应用措施

1、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创新性

线上的网络课堂是目前远程教育进行授课主要采取的形式,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及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教育资源开发者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尽可能接近生活场景制作成视频或者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依靠电子设备或者移动通讯设备获取有针对性的远程教育资源。以远程美术教育资源为例,教师可以把具有抽象性的艺术作品进行具体化讲解,借助显示生活的某个具体事例或者生活场景来表现其艺术创作的理念,同时要注重人的情感输入。对于难理解的美术理论知识点以一个具体的事例进行详细分析,简化知识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对变换不同的语境和变换不同的风格来表达,在传达知识点的时候也能赋予枯燥的艺术理论人文情感。教师更要善于归纳和总结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将艺术创作实践到日常生活中。再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艺术创作的能力,以鉴赏文学作品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个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进行讲解,创建相关的远程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到文学作品的语境当中,对做创作手法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感悟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和表达形式有深刻的认识。最后教师在开发远程教育资源的时候要注意聆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落脚点。

2、积极寻求远程教育资源拓展方式

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该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具有差异化特征,这样就能因人而异,更具有实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掌握和熟知远程教育资源的获取方式和应用方法,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积极开拓和寻找有效的途径让自己获得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和学习资源。教师也要创新和拓展教学资源建设的渠道,注重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育资源开发的有效性,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发远程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资源的创建和开设离不开相关教师,教师的知识水平决定教学资源的质量。远程教育资源内容是否有用由信息获取者也就是学生来决定,只有当学生对教师开设的教学资源有兴趣和充分利用时才能实现远程教育资源自身的价值。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群体的不同以及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可以借助大数据来对学生的偏好进行精确的分析,统计和总结出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开设个性化远程教育资源。在新媒体时代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不适应时展的教学理念排除,还要认识到每个学科都有联系性,丰富和充实教学资源,实现所有学科的有效整合,充实远程教育的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添艺术氛围,活跃课堂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欣赏力。采用新颖的课堂形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关注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时候,或者学科与学科之间交叉授课时不能舍本逐末,围绕课程主旨不变。

四、结语

物联网技术是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开放性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远程教育采用的是面授和网授或者自学的新兴教学模式,有效整合了传统教资源和互联网信息资源,使得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传播渠道突破时空的限制,而且获取远程教学资源的学习的场所和形式灵活多变,教育资源建设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分享教育资源的平台,以服务学生发展点和立足点,认识到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加强与学生进行互动,积极听取和采纳学生的建议和意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根据时代的需求发展和拓展传播教学资源的渠道,丰富和优化教学资源的内容,以质量取胜。提供更多的方式和渠道给予大众进行终生学习的机会;远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注重内容的有效性和价值性,还更要注重时代性,才能充分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开发的价值,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达到社会共享知识的目标,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倪霓.“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教育发展的特征与趋势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7,30(01):138-160.

[2]郭佳,姜志旺.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共性与差异[J].继续教育研究,2017,20(03):138-160.

[3]罗十维.浅谈现代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设计[J].科技展望,2016,36(16):563-580.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2

远程学习教学交互层次塔因深入揭示了远程学习中教学交互发生的过程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首

>> 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原理与策略 三代远程学习中的教学交互原理 基于教学交互层次塔的网络培训平台的交互功能设计 交互设计中的哲学探讨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层次递进”教学设计的哲学基础 远程教学系统中的交互方式研究 教学交互在卫星远程教育中的实现 “罗森塔尔”效应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在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学习《哲学基础知识》的兴趣 从学习者角度看网络远程教育中的交互 远程学习中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分析 市场经济学习中的哲学基础 基于远程学习交互模型的Moodle平台优化 交互白板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交互性教学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交互类型分析与策略 远程教育中重点知识点的交互式教学设计 交互性教学在计算机远程教育中的运用探寻 Silverlight技术给远程教学中的交互带来新体验 浅谈哲学基础教学中的“乐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陈丽. 2004a. 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J]. 中国远程教育(1):13-20.

陈丽. 2004b. 术语“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J]. 中国远程教育(3):12-16.

陈丽. 2004c. 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J]. 中国远程教育(5):24-28.

丁兴富. 2000.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教学(2)[J]. 中国远程教育(08):15-19,62.

丁兴富. 2006. 论远程学习的理论和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3):17-27.

冯建军. 2001. 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 高等教育研究(6):31.

哈贝马斯. 2001. 后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M]. 南京:译林出版社.

哈贝马斯. 2004. 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 性[M]. 曹卫东,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何克抗. 2010. 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深层思考(下)[J]. 电化教育研究(6):39-54,77.

何克抗. 2011. 关于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自主创新[J]. 现代远距离教育(1):12-20.

何克抗. 2013.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3):8-31,189.

阚宝朋,杨雪. 2010. 基于“建构主义”的网络三维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J]. 软件导刊(12):127-129.

蔺艳娥. 2011. 主体间性视角下现代远程教育师生关系的建构[J]. 教育与职业(5):185-187.

刘颖,黄雁雁. 2012. 即时通讯工具对教学效果影响实证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186-187,190.

王志军,陈丽. 2015a. 联通主义学习的教学交互理论模型建构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5):25-34.

王志军,陈丽. 2015b. 国际远程教育教学交互理论研究脉络及新进展[J]. 开放教育研究(2):30-39.

王志军. 2016. 远程教育中“教学交互”本质及相关概念再辨析[J]. 电化教育研究(4):36-41.

魏志慧,陈丽,希建华. 2004. 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6):34-39.

武法提,牟智佳. 2016. 基于学习者个分析的学习结果预测框架设计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1):41-48.

肖广德,黄荣怀. 2014. 学习过程导向的网络课程教学交互设计研究――面向网络课程实施的视角[J]. 电化教育研究(9):85-90.

熊华军. 2007. 师生关系:走向身体间性――师生主体间性的本体论建构[J]. 教育理论与实践(11):33.

叶澜. 1991. 教育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岳伟. 2005. 教育归属于交往行为――交往理论视野下的教育本质解读[J]. 扬州大学学报(4):8-11.

张广君. 2000. 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J]. 教育研究(8):54-59.

张红艳. 2014. 浅析微信及微信公共平台在师生教学交互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8):22-23.

张立国,刘晓琳. 2010. 网络有效学习的理论模型构建[J]. 开放教育研究(6):33-39.

Abrami, P. C., Bernard, R. M., Bures, E. M., Borokhovski, E., & Tamim, R. M. (2012).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 and online learning: Using evidence and theory to improve practice. In L. Moller & J. B. Huett (Eds.), The Next Genera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pp. 49-69). NewYork: Springer US.

Anderson, T., & Dron, J. (2011). Three genera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pedagogy.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 12(3), 80-97.

Cooke, M., & Jütten, T. (2013).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after three decades. Constellations, 20(4), 516-517.

Collins, M., & Plumb, D. (1989). Some critical thinking about critical theory and its relevance foreducation practice[C], Proceedings of the 30th Annual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Habermas, J. (1984).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One: Reas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ciety [M]. Translated by Thomas A.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Habermas, J. (1987).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Two: Liveworld and System: A Critique of Functionalist Reason. Translated by Thomas A. McCarthy. Boston, Mass.: Beacon Press.

Habermas, J. (1989).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lated by T. Burger. Cambridge: Polity.

Hansen, K., & Gregersen, K. (2016). Habermas forum. Retrieved July 6, 2016, from http://habermasforum.dk/

Keegan, D. (1993). Re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acts. In D. Keegan (Ed.),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Kizito, R. N. (2016). Connectivism in Learning Activity Design: Implications for Pedagogically-Based Technology Adoption in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Contexts.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17(2).19-39.

Sewart. (1978). Continuity of concern for students in a system of learning at a distance. Forschungsbericht. FernUniversit?t, Hagen, Retrieved May 12, 2016, from http://deposit.fernuni-hagen.de/1738/1/ZP_022.pdf

Sumner, J. (2000). Serving the system: A critical history of distance education. Open learning, 15(3): 267-285.

Wang, Z., Anderson, T., Chen, L., & Barbera, E. (2016). Interaction pattern analysis in cMOOCs based on the connectivist interaction and engagement framework.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oi: 10.1111/bjet.12433http:///doi/10.1111/bjet.12433/abstract

Wang, Z., Chen, L., & Anderson, T. (2014). A framework for interaction 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in connectivist learning contexts.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15(2), 121-141.

收稿日期:2016-06-06

定稿日期:2016-07-21

作者简介:王志军,博士,副教授,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214122)。

陈丽,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100875)。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3

一、课题论证

1.问题的提出

时代背景: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信息、通信的时代,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繁荣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全球化与信息和通信技术的革命意味着有必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上述经济形态的变化将至少涉及以下问题:新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出现;劳动力和资本流动增加;新的农村经济和工业经济出现;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些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预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爱好和平的文化和保持良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核心特征。因此,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态度、政策与实践必须以这个模式为基础。这个模式的特点还有:技术与职业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更广,受教育的机会更大,更为重视人的发展需要,使受教育者获得有效参与劳动世界的能力。"

我国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以最快的速度发展经济,而其中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更快。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在劳动力聘用上得以反映,服务行业和工业行业服用人数的比例不断上升,在发展较快的地区和企业中,劳动力很短缺,尤其是技术型劳动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结构的急剧变化,与国营企业的改革一起,对劳动力大军的技术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对国家的教育和培训体制提出了要求。中国劳务市场的发展及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对缺乏竞争力及亏损国营企业的改造,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一个高效率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能培训系统。

所以,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响应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信息化,促进职成教育面向新世纪,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新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整合全国教育资源,培养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高水平的专门人才,教育部职成司开始了大范围的远程教育实践,包括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制定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等工作。同时地方上,也通过积极建立职成教网,推动当地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并积累了许多经验,同时也遇到许多问题。

遇到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在我国开展的历史还很短,在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也是刚刚起步。这种使用新手段、新技术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多优越性,如资源共享、提高教学和培训的质量、增加教育的投入产出比等等。但是这种方式也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的教育形式,如果没有理论研究作指导,非常容易在普及的过程中造成程度不同的失败而导致高投入,低产出。

基于目前在职成教信息化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我们从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实际工作需求出发,针对其中一些指导性、规范性等管理层面上的问题,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和研究,重点突出,在核心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住主要内容及整个体系,即把握住原创的东西,同时,又做到针对需求对象有的放矢,不做空泛的研究。通过研讨,发现几个问题比较突出,即教育信息化平台──网站建设和发展、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资源开发、远程职业教育的专业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本身专业特点决定的远程教学中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问题、学生成绩考核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急需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参考模式,是值得研究的。

研究内容:针对我们开展远程职业教育的经验不足,我们需要借鉴国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制及国内其他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远程教育开展经验,并且,关键是从我国职教现状和教育需求出发,针对以上的几个问题,从课题研究的角度,对以上几个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系统组织,并界定为如下几个研究子课题。①对教育信息化平台行政管理研究(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职成网的建设和发展)和远程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校园网建设和使用的管理研究;②对远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研究③对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的开发和管理研究④对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及对学生评价方式的研究⑤国外相关专题的研究。

2.研究意义(现实意义、理论意义)

希望通过参加职成教网站、职成教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对国内外远程教育的现状考察和研究,为实际的远程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指导,并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本课题成果对我国远程职教工作开展有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双重意义。

在实践方面,本课题要通过在国家级网站上实施远程教育,对职业学校校园网环境下进行网络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并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试验基地,通过试验开展研究,找到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的方法,积累经验;通过网站远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培训的实施,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项目下开发的素材库及网络课程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出适用于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素材库与网络课程开发方法;通过对目前较为流行的网络课程支持系统的使用,研究并提出适合于远程职业教育的网络教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通过中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站的运行,以及远程职业技术教育的开展,与公司一起研究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开发、试用以及改进和推广,由项目办公室组织评估,形成一整套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建立师资培训基地,形成一套培训远程职业教育师资的体系和管理办法。

在理论方面,基于上述实践内容,利用第一手的数据和经验,结合国际上已经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现代远程职业教育宏观、中观层面研究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大范围实践的环境下,尤其是通过校园网环境下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和利用卫星数据广播开展职业培训,摸索出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教学或培训目标与远程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试图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归纳出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系统的设计流程和框架以及系统中主要两大模块学生和课程的构建,还有系统的组织实施方案,即教学系统的设计等子系统的规划,从中概括出几种系统模式,总结其推广的可能性及困难,形成我国远程职教的典型及通用模式和相应的学习策略。

二、文献综述

首先来探讨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问题。长期以来,各国和国际职教界各执己见,有的称职业技术教育,有的称职业教育。狭义来讲,职业技术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活动,主要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199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概念。职业教育被确定为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被拓展了。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两种教育系统,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门的技术人才,所以有更大的实践性和专业性。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经济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质量,反过来,职业技术教育又对经济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社会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一支能满足经济发展、懂技术和管理的高素质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明显的与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或滞后,无法及时更新人才结构,提供人才素质,扩大人才种类和数量,满足许多新兴的职业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

其次来看一下成人教育的概念,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为不在正规学校和大学系统学习、通常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的需要和利益而设计的有组织的教育计?quot;。而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成人教育的定义为:任何专门为满足已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而且其主要活动已不再是受教育的公民一生中任何阶段的学习需要和利益所提供的学习活动和计划,其范围包括职业的、非职业的,普通的、正规的或非正规的学习以及带有某种社会目的的教育。

下表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分类:

对象 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后继续教育 专业证书教育 各类岗位培训 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职业高中 中专教育 中技 高职教育 大学本专科 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 未成年人 义务教育/普通初等教育 中职 高职 普高 - 成人教育 成年人 - - - 学历补偿教育 面向成人的教育 主管 基教司 职成司 高教司 职成司

我们来分析一下职教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和背景。第一,经济全球化导致人才结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国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将分别处于半工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不同的阶段,由此中国的产业结构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从而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也要做相应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从各方面统计数字看,中等人才仍占大部分比例,对发达国家也一样。第二、知识社会引发的职业资格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把能力看得要高于学历,人们的能力将是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综合。所以职教的培养目标将是既适应市场动态性需求,又满足个人生计发展要求。从以上两点都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必须适应社会发展、人类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方向和方式上都应该做创新性改革。其中的核心,在于专业改革的观念转变和教育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由此引发的新的思考有,关于职业教育结构的系统化层次定位、关于职业教育管理的服务型职能转变、关于职业教育资源的国际化重组整合、关于职业教育办学的开放型体制模式以及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前瞻性预警机制等五个方面。在这些新的发展需求的引导下,能否借助远程教育,利用它的开放性、资源多元性、管理灵活性、规模效益等诸多优势,适应职教的改革趋势,开创一种全新的远程职业教育新局面呢?

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做一个了解。远程教育使用的概念在国外和国内都经历了许多演变。

1980年,基更给出远程教育一个描述性定义,远程教育是具有一下特征的教育形态:

(1)教师和学生分离,学校和学生分离;

(2)有教育机构组织实施远程教育,即提供学习计划、学习材料。这种材料应比常规教育的材料准备得更充分;

(3)应用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多类教育技术和媒体。技术媒体的作用为:承载教学内容和联系师生;

(4)在师生间提供双向通信交流;

(5)为社交和教学目的,组织必要的会见和讨论。即学生除独立学习外,还应有小组讨论,但以个别化教学为主,小组集合活动为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准永久性"地不设学习集体;

(6)工业化的教和学的形式。

1986年,基更在《远程教育基础》中,去掉了最后一个要素。

丁兴富在《远距离高等教育学导论》(1988年)中给出的远程教育的定义为准,它做了五项描述性定义:

* 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

*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

* 有组织的系统工程;

* 自学为主、助学为辅;

* 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

远程教育的发生在产业革命后的工业化社会中、并且随着近代科学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那么这背后支撑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有哪些呢,丁兴富提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动力基础理论的'五原理'说,由这几个动力,我们可以论证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的必然性和与优势。具体分析来看:第一,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对各级各类大量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大军的需求构成了远程教育发展的社会历史动力。而最直接培养这些专业人才和劳动大军的职业教育更是尤为有必要引入远程教育方式,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为远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印刷术、交通运输、邮政业的兴起开创了远教的先河,再到电视广播、录像录音等大中媒介的普及掀起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期,直至世纪之交,以微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这些技术发展而来的交互式网络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革新提出了挑战、提供了机遇。同样,职业教育体系也面临这样的机遇。第三,教育民主化和学习终身化成为各国教育决策的指导原则之一,并构成发展远程教育的思想理论基础。由于职业教育内涵和外延的拓展,职业教育也将覆盖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所以职业教育开展远程教育也是教育需求所带来的必然结果。第四,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和构建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的共识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政治决策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及其对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教育投资的认识。教育经济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然而,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巨大压力于教育投入的不足依然困扰着各国政府和教育界。传统学校校园教育因其课堂面授性质和成本结构特点需要投入大量高水平教师和巨额资金,这就局限了传统教育在短期内大规模发展的可能性。传统校园教育也难以实施在职成人教育和面向全民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这些基本矛盾使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增强了优先发展远程教育的共识,优先投资发展远程教育正在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教育发展决策的战略方向。我国政府教育部职成司也积极发展我国职成教系统的远程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和研究项目,以此探索我国的职成教的远程教育发展道路。第五,现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发展,也构成了发展远程教育的当代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基础,为实施远程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上分析,就构成了职教系统开展远程教育的原动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开展远程职成教育,同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已经开展远程教育的教育类型如下表所示:

学历教育 非学历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教育 大学后继续教育 专业证书教育 各类岗位培训 社会教育等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职业高中 中专教育 中技 高职教育 大学本专科 研究生教育 普通教育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无 无 无 无 成人教育 有 有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从该表可以看出,我国远程教育主要分布在学历教育的成人高等教育(以大学本专科为主)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和培训,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会经济依然不发达并且发展极不平衡的穷国办大教育,远程教育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密切关系,更有必要开展远程教育,为全国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和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适合当地需求的各类职业技能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我国目前的远程教育体系是一种三重体系;单一模式的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双重模式的普通高校函授高等教育和标准模式的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这三种体系均面向成人教育,而只有电大开展远程职业教育,可以说远程职业教育的专门体系还没有发展和建立起来。而且随着第三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也面临着新的变革和突破,所以,职业教育如何利用已有的远程教育体系,再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下新一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探索远程职业教育的实践模式,建立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是职教领域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课题定位于需求应用型研究。目的是为推行远程职业教育的领导提供科学决策的基础。所以主要是从管理的层次,就基础设施建设、人员队伍建设、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按远程教育体系的结构和功能来看,各个子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最基础的要求,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指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厅、教育局等部门)必须建立起信息化办公、协作式管理的基础设施;若具体到指导和管理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职成司和地方教育厅职成处就需要建立起本系统的信息化教育平台,来指导和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所以,基于本课题主要研究的问题──现代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我们首先来探讨管理部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一──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的一种实用、高效的信息平台的有关问题,包括建设规范、功能定位、运营机制,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协调,对全国远程职业教育所起的作用、如何实施管理等方面,并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将这个教育信息平台拓展为当地的一个信息资源中心,积极发挥教育对经济的先导作用。因此,这个信息平台就构成研究的起点。同时,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由校校通工程所带动的一批职业学校校园网的建设,也为实施校园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平台。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网是建了,可不知道如何利用,所以,为了全国范围内推进职教信息化,为实施远程职教铺路,我们也有必要,就如何规范和指导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建设,如何使用校园网,探讨出多种可行性较好的模式,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满足学校管理、教学、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有了最基本的管理信息平台,我们就从远程职业教育管理层面来探讨有关问题。从丁兴富所著的《远程教育学》中了解到,这个层面内容主要包括:远程教育行政管理、远程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管理、远程教育教学管理、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分类框架如下所示:

教育行政管理(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远程教育院校的管理) 远程教育学校管理

(远程教育院校内部管理)

学校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决策、控制、评估) 后勤管理 教学管理 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开发的管理 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 人员管理 学生管理 教师管理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就放在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远程职教教学开发和管理,远程职教的质量保证体系这几个方面。

第一,远程职教的行政管理,包括国家行政管理部分和学校行政管理部分,前者指国家对远程教育院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政府分权体制和对院校的分类管理体制,主要讨论体制、机制、立法和财政等专题;后者依据对世界各地远程教育院校和组织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讨论不同模式院校的组织机构设置、规划决策和财务管理等主题。从教育部职成司职责来看,这个问题应该是值得研究的。它对规划和管理我国远程职业教育,会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第二,对师资的培训与管理,在远程教与学中,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强调对学习资源过程设计和开发,然而,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并实现了角色和职能的转换,同时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是实现高质量的远程教学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师资培训与管理展开研究。首先要对远程教师的职能和职责进行界定和分析。其次,研究培训的目标、方法和考核及管理的办法。通常,远程教育教师队伍分为两科专家,即所属专业的学科专家和远程教育专家。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专家探讨其培训方案。另外,在世界各国,远程教育教师队伍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远程教学院校的在编的专职教师和外聘的兼职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不同的职能、不同的管理体制。作为职教领域,传统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就很灵活,没有统一的培训模式。所以,在培养和培训远程职教教师的方式和管理体制上,也就更有其特殊的地方。所以,研究这个问题,就成为实施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远程教学管理,这是指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的管理。作为远程教育系统的核心部分──教和学系统,主要强调的两大功能就是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发送,以及包括双向通信交互在内的对学生远程学习的各类学习支助服务。所以,远程教育的教学系统管理主要包括对课程教育资源开发与发送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支助服务的管理。在教学(仅指教)子系统中这部分,结合职成司已经进行的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实践经验,我们主要研究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和发送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资源开发规范和管理办法,并协调相关的电信、交通部等部门,为资源的发送提供基础设施条件,并进行管理。另外,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许多实操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远程手段得以实现,是实施远程职业教育尤为需要突破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学习子系统中,主要研究实操能力的培养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第四,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远程教育的发展史来看,远程教育从其最初的函授教育的边缘地位和质量声誉较差,到20世纪末成为有地位、有声誉的教育大家庭成员,以至到现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的第三代电子远程教育能否保证提供高的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并保持令人信服的地位和声誉呢?远程教育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应用技术于高等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质量观念的挑战比应用技术于社会其他领域引发的变革更深刻。其次,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远程教学和远程学习是可以实现的,但这从来不是依靠任何一种技术或媒体自动赐予的,而是同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一样,远程教育的质量只能是精心设计、精心计划、专业实施和精细评估的结果。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职成司管理部门研究的问题。通过初步了解,由于各国的远程教育体制不一样,所以质量保证体系也各不相同,但其评估内容却不会脱离远程教育系统及其与外部环境等的相关性。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具体每个课题的研究都是从理论分析、比较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的。

(一)基于网络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网站的发展和管理政府教育网站

理论分析:

1.对教育网站的定义。

2.网站的建设规范

3.网站的功能设计。

4.网站的运作机制和经营机制的

比较研究:

1.国外网站的相关资料

实践研究:

1.调研国内相关网站的设计和运营策略。

2.教育部职成司主办的中国职成网的设计和发展状况,研究国家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全国整个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如何进行指导。

3.地方省市的职成网建设和经营发展情况,探讨地方级网站的功能设计,运营机制,探讨中央和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的关系,并如何利用网站来统筹本地区职成教系统信息化和远程教育的工作。尤其是西部地区,如何利用职教网的建设,建设当地的信息中心,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

校园网建设

理论分析:

1.校园网的定义

2.校园网的建设规范

3.校园网的建设模式

4.校园网的应用

比较研究:

1.国外的相关研究

实践研究:

1.通过全国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实际建设和运作及使用情况,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引入外来资金,并合理利用资金建设校园网,以及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等进行探讨,形成一套规范的,可借鉴的职业学校校园网运作机制和建设规范。

2.利用校园网的信息、教学、交流等功能,高效、切合实际地将校园网利用起来,为学校的管理、教学、后勤等服务,从而探讨某些可行度较高的校园网使用模式。

(二)远程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理论分析:

教师相关素质、专业能力的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职业教师的培训方式、管理方式经验

实践分析:

1.分析远程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知识和素质要求

2.结合国家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建设当地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联合企业、高校和学校的力量,针对当地的职教发展需求,培养和培训发展远程职教的教师。

3.培训资源建设,结合企业的需求和职业知识、相关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来设计和制作远程职教所需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资源。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法规,建立一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管理规范和标准。

(三)远程职业教育教学系统开发和管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针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开发和管理进行的研究,针对职成教系统的特点,分别针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特点,通过不同的远程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归纳和总结出适合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远程教学模式和管理办法。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远程教育系统进行一般的分析。即通过对远程教育系统和传统教育系统进行比较,探讨这两种教育系统在构成因素、结构和功能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进而讨论远程教育系统的设计。这里的系统设计是指在对社会环境、市场、教育需求、学生、课程和资源等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决定采用哪种类型的远程教育系统。然后讨论远程教育的规划,即在对远程教育系统设计和决策的基础上具体规划远程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及其构成成分,并制定系统开发的组织实施方案。远程教育系统的主要本课题主要对其中的两个核心系统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1.远程职成教育教学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分析

1)设计媒体教学模式(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在远程教育中,基于信息技术的媒体教学代替教师课堂联系面授成为远程教与学的主体,媒体教学模式成为远程教与学模式的重要内容。其核心,是在远程教与学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和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及其与学生和教师教学的交互作用关系。在每一代远程教育中,由于以教学媒体为核心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方式和特征的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媒体教学模式。

2)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发和教学系统设计开发模式(远程教育的教学子系统的设计)

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进步就在于教学思想、理论和实践突破了原来的教材设计的局限,发展为课程设计并进而发展为教学系统设计。就是说,教育革新的方向,包括远程教育,不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要以教与学的全过程、整个教与学的系统为对象,以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为核心,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要将课程和教材(课程学习材料)的教学设计和开发放在整个教学系统的整体设计和开发之中。

①远程教育教学系统开发

②远程教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

③远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开发模式设计和分类

3)远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资源开发管理

比较研究

主要是国外的资源开发机制、管理体制、评估体系等方面的经验

实践模式

1)通过这次资源建设,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2)通过教学系统的运行和管理实践,探讨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2.远程学习系统(远程学习、远程学生和学习支持服务子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

理论基础

1)远程学习和远程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主要对远程学习的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远程教育学生的分析方法以及远程教育学生的共同特征,来论述远程学生特征信息与远程教学系统设计开发和运行管理的关系。

2)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总论──以学生为中心和双向通信的概念和原理

对远程学习和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双向通信和人际交互进行考查,并对它们与学生自治和自主学习的关系进行讨论。

3)远程学习组织模式和基础设施建设

讨论远程学习的组织模式(个别学习和班组学习)和包括社区学习中心,网络教育环境在内的学习支持体系的技术设施建设,并分类讨论各种类型的学习支持服务。

比较研究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

实践研究

1)通过在远程教学实验基地的试行,总结各种不同远程学习开发模式,并对其适用范围进行探讨。

2)通过探索不同的管理体制(比如学习中心或社区中心,当地教学站、教学点或教学班,当地教育院校或机构)的实践效果,来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远程教育实施提供不同的学习模式。

(四)现代远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

理论分析

1)远程教学模式分析

2)远程职业教育的优势

3)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实操能力培养问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实操能力培养和远程职业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如何用远程职业教学模式解决某些实操能力培养问题。对利用仿真技术实施实践教学的研究。

(五)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理论分析

4)质量保证体系的含义、分类

5)远程职业教育系统分析

6)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开发与管理

比较研究

国外的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践研究

试开发并试点适用于我国的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六)远程教育的学习策略研究(比较研究)

理论分析

1)学习策略理论分析

2)e-learning学习策略分析

比较研究

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

实践研究

根据职成司的目前多个远程职教项目开展情况,从实践上对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七)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理论分析

从典型案例入手,经归纳、分析将其中涉及的远程职业教育理论提炼成专题

比较研究

国外的典型案例

实践研究

根据各地区、各学校或单位的实践情况,选择其中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分析。

四、课题组成员

姓名  性别

工 作 单 位 及 职 务(职 称)

负责人 组长 余祖光 男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副所长(研究员)

副组长 王文槿 女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信息室 副主任(副研究员)

课题组主要成员 刘培俊 男 教育部职成司学校管理处 副处长

包宇宁 男

教育部职业技术中心研究所信息室(助研)

罗辉  男

四川农业大学信息中心 主任(副教授)

陈东  男

清华同方网络事业部企业发展部经理

畦平  女

北京市教委(副处长)

欧阳河 男

湖南省职教研究所(研究员)

安宝生 男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

课题组其他成员 李晓苓 女 北京联合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讲师)

于双和 男

大连海事学院 (教授)

张少刚 男

中央电大 (校长助理)

武怀海 男

北京市教委职成处

薛建国 男

上海职成教育在线副总经理

殷崇德 男

宁波市教育科研研究所

刘以群 男

大连市教委职成处

余中俊 男

四川省教委《当代职校生》总编、职教网站负责人

廖丽娟 女

广西易龙信息产业公司董事长、职教网站总策划

王秋生 男

宁夏教育厅职成教处(调研员)

潘鸣  女

科利华公司职教所 副所长

武马群 男

北京市计算机工业学校 校长

邬宪伟 男

上海化工学校 校长

荀莉  女

北京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

五、课题分解

子课题 成果形式 承担人单位 负责人 职教信息化管理平台──网站的建设与管理 方案及报告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王文槿、陈东 职业教育师资的远程培训与管理 文章及方案、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 安宝生 远程职业教育资源开发模式及研究 课程案例及论文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包宇宁 现代远程职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实操能力培养) 调查报告 中央电大 张少刚 远程职业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 案例和论文 四川农业大学 罗辉 比较研究 案例和调查报告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王文槿 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 报告及论文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余祖光

六、参考文献

专著:

1. 《远程教育学》丁兴富 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2. 《网络教育应用教程》祝智庭 编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3. 《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清云 主编 2000.4.1

4. 《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乌美娜 主编 2001.1

5. 《职业技术教育学》张家祥 钱景舫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6

6. 《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黄克孝 主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3

7. 《比较职业技术教育》石伟平 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1.3

8. 《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嘉格伦 [美]著

9. 《学习策略》蒯超英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1

10. 《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顾英伟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10

11. 《与时代共振──企业知识经济攻略》郭志强等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7

12. 《e-learning》 Marc J.Rosenber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Magazine Series 2001.

13. Ruth Clark, Intellectual Capital: The New Wealth of organizations. New York: doubleday,1999,p.165.

14. Educational Technology _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论文:

1.伟平. 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M].《全球教育展望》2001(6)

2.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概览[M]. edu.cn

3.王希文. 边远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思考[M]. 《中国高等教育》

4.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M]. edu.cn

5.李士杰. 多媒体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与模式[M].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6.江伟.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新理念[M]. 《教育与职业》

7.孙琳. 发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思考[M]. 真源在线

8.张社字.高职的发展:任重道远[M]. 中国教育报

9.李建求. 工业化、信息化与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M]. 中国职业教育网

10.于洪文. 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M]. 《教育与职业》2001(5)

11.黄尧 刘京辉./edu.cn

12.陶文庆. 简析职教的现状和对社会的特有价值等特点及其发展思路[M]. 中国教育先锋网

13.科林 鲍维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技术[M]. 中国职业教育网

14.张晓明.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产教结合[M]. 成都教育信息网

15.苏民. 面向21世纪社区教育模式探索M].《北京成人教育》2001(7)

16.杨启亮. 适应与改造:学习化社会的职业教育M].《职业技术教育》2001( 6)

17.许卫.校企合作发展高职教育M].《北京成人教育》

18.[德]Volker Ihde./edu.cn

19.王兰.英国大学成人教育模式的演变及现状M].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

20.Margaret Driscoll, "Industry Repaot:1999", Training Magazine, October 1999,p.46

21.1998 ASTD State of the Industry Report.

22.Gloria Gery, "What is Your Web-Based Learning Strategy?" Learning Circuits, an ASTD Webzine about digital learning, Feb. 2000

23.Brandon Hall,Opinion and Arts Section,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Vol.48,Aubust 1999,p.B8

24.Marc J. Rosenberg,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McGraw-Hill, 2001

25.William Horton, Inside Technology Training, January 2000,p.17.

26.Roger Schank, "The Attack on ISD", Training Magazine, April 2000,p.48

27.Online Learning(kmworld.com)

28.E-Learning_Advanstar Publications(elearningmag.com)

29.Knowledge Management Magazine(kmmag.com) and KM World(kmworld.com)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4

关键词:网络教育;传统教育;要素;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36-02

网络的出现,使整个地球成为了一个“村”,也使教育变得纷繁复杂。在今天,教育必须在现实教育和虚拟教育之间、集群教育和个性教育之间、产业化和非产业化之间、学校教育和机构教育之间做出选择或进行融合。但不管如何选择或融合,在信息时代,网络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制约因素。

一、网络教育的起源

每一种新事物的出现总有它的起源。网络教育发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因特网的出现及其所具有的强大的交互功能:从文字到图片、影像、动画乃至声音的交互,从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的交互,从一对一的交互到多对多的交互,这几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交流方式。当然,网络教育的发生并不仅仅是技术独立作用的结果,而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作用。网络教育的发生是技术、文化、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方面面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网络教育的定义

尽管网络教育已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个名词,但对如何理解网络教育却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网络教育就是因特网在线教育,也有些人将网络教育等同于继第一代函授教育、第二代广播电视教育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2001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南国农对网络教育进行了初步定义,他认为网络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的教育方式[1]。而我国学者程智专门对网络教育的概念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的一种网络教和学的服务,这种服务体现于用数字化技术传递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2]从这个定义中,我们看到,网络教育融合了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念,并以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提供交互式的教学;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不受限于时空,学习者可以随时进行自主学习,这既充分体现了个性学习,又充分满足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需求。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网络教育是随着技术和思想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发展观来认识网络教育。

三、网络教育的要素及其基本要素

在教育活动中,构成教育的要素在教育理论研究者中有大量的论述。叶澜教授认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其中,教育物资又可以分为教育活动的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三大类。[3]在这些要素中,教育的基本要素至少包括学生、教师、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介。其中教育媒介指在教育活动中为了实现有效学习所采用的语言、文字、视频、音频、图片、幻灯片和动画等媒介。这四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因为没有这些要素的“教育”就不是教育。没有学生或教师或教育内容或教育媒介的“教育”情形会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呢?不难想象,这已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所以缺少其中任何一项基本要素,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了。那么,在网络教育中,其要素及基本要素又有哪些呢?“网络教育的构成要素至少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因特网和网络课程以及网络资源,从事网络设计、开发、维护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商、因特网服务提供商和服务器、卫星光纤等。其中,学生、教师、因特网和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基本要素。”[4]这些要素在网络教育中缺一不可,它们彼此关联,连成一个整体,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网络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在网络教育中,教师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专家,他们可能是集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多面手,也可能是一个包括了多名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群体,他们共同工作,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比起传统教育来,网络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难。网络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对网络熟悉甚至需要精通,另外还要有更强烈的敬业精神,因为网络学习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对受教育者和学生进行适时的答疑,同时也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友善的空间。同样,学生在网络教育中不再只是传统教学中被动的接受者。在网络教学中,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组织、加工,甚至创造者。在虚拟课堂中,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更为放松的互动教学,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

网络教育是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形式。那么,它与传统教育比较起来,有哪些优势和不足呢?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显著差异在于网络教育的时空分离特性,它能够向路途遥远的学生、身体状况不佳的学生或时间安排不开的学生提供远程教育课程,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另外,超大容量的知识储备,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一切都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同时,网络教育中的知识信息不仅仅包含文字,还有与文字信息相关的声音、视频、动画、图片等信息,摆脱传统教育中只依赖文字等较为单一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枯燥乏味,使学习者能从多个信息渠道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增强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从而保持学习者的学习注意力[5]。网络教育相对传统教育的另一明显优势在于其互动性,这也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本质的一个区别。在大多数传统教育形式中,往往是由教育者单方面地将信息“倾销”给学习者,学习者只是被动的在接受信息。而在网络教育中,教与学依然是一个整体,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会得到更大的提升,这是因为网络教育互动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学习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组织、加工、甚至创造者。但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即便网络教育有如此之多的优势,却也难免有其局限性。在网络教育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其主要特征及优点。但与此同时,纯粹人机交互的学习途径使得在线学习缺乏传统课堂教育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交流,这使得学习者很容易产生孤立感。另外,许多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的教学内容的正确性或深度令人怀疑。

网络教育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教育和生活,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随着“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口号的提出,网络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网络教育正在开辟着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尽管它还不完善,但却毫无疑问地预示着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1,(8).

[2]程智.对网络教育概念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3,(7).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5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电影教育; 电化教育起源; 阶段划分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炳林(1981—),男,河南驻马店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及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

学科历史研究不仅是一门学科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种反思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该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近几年,在南国农先生、李龙先生、桑新民教授等一批专家的引领下,在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电化教育历史的研究中,也许是研究视角的差异,也或许是对学科理解的不同,电化教育的起源及早期阶段的划分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

一、对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解

(一)电化教育的起源

“起源”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①事物产生的根源;②发源”。根源指事物最初的发生形态,发源多指江河等开始流出的地方。学科的起源常理解为第一层意思。追溯起源就是探究某事物之成为某物的根源。电化教育的起源指电化教育最初在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产生的,也就是最早的电化教育事件诞生的情况。电影学探索电影起源时认为电影诞生于1895年。当时“电影”采用了伊斯门软片,安迪生“影像映出管”和“电影摄影装置”及勒根、亚玛脱“银幕”映射技术,具备了“电影”的基本属性,标志着电影真正的诞生。而1891年核心理论申请专利及1833年人生之轮机械发明,还不完全具有“电影”的属性,作为电影的起源不够确切,这是一个“度”。探索电化教育的起源也要把握这个“度”——符合电化教育本质事件的出现。

(二)早期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

美国教育技术历经“视觉教学—视听教学—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早期主要关注视听媒体及其应用。我国电化教育也起源于视听教育,确切地说是电影教育。电化教育的起源也有其他较有影响的说法——泛化说。1995年,《电化教育研究》发表《教育技术学的AECT1994定义及启示》一文,开启了对教育技术的大讨论。[1]我国学者开始从美国AECT定义的视角勾画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从AECT1994、1997、2005定义来看,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一切学习的过程和资源。电化教育的历史起源被向前“延伸”了千年,因为自从有了教育,就有“技术”在教育中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电化教育的本质是“电”化设备在教育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我国电化教育源于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2]尤以电影教育为重。[3]播音与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只用于新闻传播。我国最早的播音教学出现于1930年大夏大学理学院。我国最早的广播出现于1926年,很多年后才结合无声电影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因此,追溯我国电化教育起源的核心就是探寻早期电影教育的起源。

(三)早期电化教育的取向

早期电影理论催生了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大教育”取向。电影教育先驱们在电影出现不久便意识到电影的科学传播功能,并将之与抵抗外来文化入侵、唤醒民众爱国精神、发展民族实力结合起来开展教育活动。[4]这奠定了早期电化教育(电影教育)大教育取向的基础。

早期人们对电影教育的理解主要是:“广义的观念,凡是市场上供映的影片,施设教育的目的,都属于电影教育。狭义的电影教育,则只限于教育影片”。[5]前者认为影片在电影放映的场合,加以利用都可发挥教育的价值和效果。电影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影片自身设计的理念和目的,而在于使用者的出发点和应用目的。按照这种观点,电影教育的边界被模糊掉,起源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事件。后者认为电影教育是运用基于教育目的设计制作的教育影片开展的教育活动。作用对象可以是一般观众也可以是其他参与者;影片设计者可以是教育机构也可以是商业机构,更加强调设计的“教育”目的性。这种观点代表了早期电教者对电影教育的普遍理解——基于教育影片的大教育活动。商务印书馆早在1918年也指出电影发展的这种取向,认为我国必须自行制作教育影片,“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风,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以裨益社会教育的目的”。[6]

二、民国电影与教育电影的起源

(一)第一部国产电影

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概论范文6

[关键词]视觉文化 师范教育 视觉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22-03

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经历了图画―文字―图像的发展过程。人类在早期的图画交流中诞生了文字,而如今文字信息越来越多地被转化为电视、电影、动画、摄影等视觉信息进行传播,特别是多媒体和互联网出现以后,通过图像进行传播、依赖于视觉获取信息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人们的交流方式正在全面地由文字向图像转变,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交流文化――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人类文化形态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的转变。当前,从小学到大学,学习资源的可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知识能力的获取对视觉感官的依赖越来越强,视觉的表达方式正在渗透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视觉化思维日益成为现代人把握信息的重要途径。显然,人类已经从“阅读时代”进入“读图时代”。面对这样一个认知信息方式的变化,直观地思考所呈献图像的能力已成为现代人的关键性技能之一,由此而形成的对图像综合解读的能力,即视觉素养则变成一个人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综合国内外专家对视觉素养的研究,可将视觉素养的构成分为4个能力层次:即视觉感知能力、视觉理解能力、视觉交流能力和视觉创造能力。视觉能力是一个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正常人都具有正确感知、理解、交流和创造图像的视觉信息的能力。因为,这种视觉信息的能力是后天形成和逐步发展的,也正是视觉素养的培养过程。在印刷时代,文字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读与写的素养则是当时最重要的素养。而在视觉文化时代,视觉素养则与印刷时代的读写素养一样,是现代人最重要的素养构成。我们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视觉资讯,如果缺乏视觉认知能力,将成为现代“视觉信息文盲”;如果没有敏锐的视觉批判认知能力,就难于解构包含在这些信息中的深层次含义,更难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由于视觉素养的发展依赖于成长过程中视觉信息的刺激、教育和训练,如果缺少这种教育和训练,必然会影响到视觉素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一个人在“读图时代”对信息的学习、表达、解读、创造与传播能力。

一、国内外视觉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国外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可以说,美国是视觉素养概念及视觉素养教育运动的发源地。从20世纪20年代的“视觉教育运动”到201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颁布的《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美国一直引领着视觉教育的发展,不断促使人们重视图像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视觉素养的培养。特别是20个世纪60年代后,美国掀起了以“荧屏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视觉素养运动”,在政府资金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视觉教育逐渐进入从小学到大学的课堂。1980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教育资源陆续被开发和应用,并成立了众多的视觉素养教育组织,这些标志着视觉素养教育运动进入蓬勃发展时期。美国的视觉素养教育过程从培训教师开始,首先提升教师本身的视觉素养,让各级教师在提升自身视觉素养的同时,掌握科学的培训方法,逐步使视觉教育成为从小学到大学的正式教学科目。视觉培训模式包括探索、记录、表达、激发、交流和想象6种模式。经过这些模式的培训,能更具体、更明确地要求学习者正确理解图形、图像、图表、图标和视频等视觉现象背后的含义,且能够解释视觉材料的制作者如何使用这些视觉工具来表达思想。加拿大视觉素养教育与美国类似,但其主要通过学习资源的视觉化来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英国视素养觉教育在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其培养模式或作为一个科目开设,或与其他课程整合开设。最值得借鉴的是英国,它在大多数师范教育中,都将视觉素养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开设或嵌入其他课程中,同时有大量的视频学习资料和网络信息。澳大利亚被认为是最重视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国家之一。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其培养模式与英国类似,分科学习或整合进其他科目中。此外,其还非常重视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生活中,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制作大量内容生动的视觉教材,学生在课堂之外也拥有很好地发展视觉素养的途径。

(二)我国视觉素养培养现状

我国视觉素养教育整体起步较晚,徐亚男等对香港、台湾及大陆视觉素养教育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香港地区早在1973年就出版了系列媒介素养教育普及读本,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从青少年到成人的培训网站、视觉资料及课程,几乎在所有高等院校均设有与视觉文化相关的硕士和博士专业。台湾地区不仅政府重视视觉素养教育,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参与视觉素养教育的普及。1998年,在政府的倡导下,他们将原独立设置的艺术类科目整合成“艺术与人文”科,在这种整合中融入了视觉素养的教育内容,并在学者“视觉素养大众化”的呼吁下,从幼儿教育到成年人的培训,设立了系统的视觉素养教育活动,建立了内容丰富的视觉素养学习网站,为培养大众视觉素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笔者曾参观过台湾多所高校,已感受到学生视觉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普及情况。在大陆,视觉素养教育明显滞后,虽然已有一些学者撰文呼吁,一些研究机构针对中学生视觉素养设计开发了视觉素养训练软件,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已写入 “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但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西部偏远地区,从教师到管理部门均未给予视觉素养教育应有的重视,其他科目的教学活动更没有形成视觉素养教育的自觉行为。

二、视觉素养在师范教育中的现状及意义

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而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在视觉文化时代,其培养对象视觉素养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的视觉素养水平。当前我们对未来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包括三个方面,即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在查阅目前大陆许多高等师范院校所施行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后,我们发现无论是在哪类知识或培养方案中均难觅对视觉素养教育的具体要求,绝大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有关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教育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包括色彩、图形、图像及其编辑处理技术等有关视觉素养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软件操作,这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无疑起到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常常是本科目知识传授中的副产品。可以说,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尚未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各科教学活动中的自觉行为。

视觉素养的基础来源于艺术教育,特别是美术教育。在我国大陆,美术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美术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实用技能、审美教育到现在把美术教育作为人文学科,强调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等发展阶段。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国家标准》中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来说,学习活动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这为师范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在视觉文化时代,仅依靠九年义务教育的美术基础来应对读图时代的各种信息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目前中小学教师视觉素养尚处于懵懂阶段。对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视觉素养的调查显示,除对视觉信息表达能力表现良好外,其视觉信息认识能力、视觉信息解读能力及视觉信息的评价能力均表现较弱。笔者接触一些教育技术专业的师范生,发现他们对色彩、图形的一些基本含义缺乏理解,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其完成的多媒体图像或视频作品在意义表征和界面构图设计美化方面远不如文科学生。

学生素养的缺乏往往是源自于教育和训练的缺失,师范生对视觉信息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同样也需要经过培养训练和文化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因此,在师范教育中,纳入系统、完整的、自觉的视觉素养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师范教育中加强视觉素养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重视视觉素养教育

首先,正确的思想认识是指导行动的前提。开展视觉素养教育不仅关系到师范教育的质量,同时也关系到未来国民的整体素质。要想跟上时展和国际上视觉教育发展的步伐,提高未来教师的视觉素养,必须让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管理者和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认识到新的时代对学生素质的新要求,从政策和管理层面给予倡导、引导和支持。其次是培训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的视觉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视觉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对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或将视觉素养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使教师有自我提升视觉素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敦促有基础、有能力的教师开设视觉文化类校性选修课程,逐步将选修课程发展为教师通识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并使之成为师范生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教育技术、艺术类等专业将视觉文化类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师范生视觉素养教育的氛围和体系,并将视觉素养教育写入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

(二)编写系列教材,专设视觉素养教育课程

有关在高等院校开设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被阐明和呼吁多年,但实际情况很不乐观。目前,仅个别院校形成视觉素养的教学和研究团队,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在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了视觉素养教育,而绝大多数院校没有相应地课程或培训,这是令人焦虑的。究其原因,除从管理者到教师自身认识不到位外,直接原因是师资缺乏。视觉文化或视觉素养教育课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的课程,涉及视觉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广告学、文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对网络文化的敏感,不经过系统学习和长期积累,很难胜任。因此,要实现在高校普遍开设视觉素养课程,教育管理部门要计划、有步骤地培训教师,组织该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写教材,根据国外的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确定教材的基本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引导和助推视觉素养教育的普及。

(三)将视觉素养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中

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当前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投影、多媒体、各种视觉资源的运用,已呈现出读图时代的教学特征,这给视觉素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为视觉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师范教育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的问题是多数教师尚处于视觉素养教育的无意识阶段,若加以引导和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视觉素养、强化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意识,而且可成为高校视觉素养教育的主力军。

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兴趣,借助于计算机等媒介精心制作课件,合理添加图片、视频、Flash以及特效,灵活使用概念图、关系图、流程图、树状图等。理科教学对一些变量关系数据的呈现,根据需要正确使用折线图、柱状图或饼图等。这样做不仅能充分展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和有趣味,而且可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升教学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让学生懂得如此运用图形、图像来传递信息和表达的意图,以培养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和解读能力。

在学生方面,要给予学生视觉表达的训练机会。对能以图形、图片、图像表达的内容则尽量少用文字。如植物生物学教学中,对细胞的内膜系统在发育上和功能上的联系、碳三和碳四植物叶结构和光合效率上的差异等内容,教材中已有部分文字描述,布置作业则要求学生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对一些实验步骤的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则要求学生以流程图的方式呈现。这样要求,学生不仅有兴趣,而且通过画图可让学生理清思路,把原来感到模糊的各要素间复杂的关系理解清楚,帮助学生简化学习信息,深刻领会和记忆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可促进学生语言符号与视觉符号的相互转换,有效地培养学生视觉信息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只有这样,视觉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深入课堂,使学生的视觉素养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张舒予.视觉文化概论(第2版)[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 雷要曾,袁冬梅.美国中学生视觉素养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7A).

[3] 聂黎生.读图时代的视觉素养概念及其视觉素养教育[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 王帆,张舒予.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8(2).

[5] Bernard Cesarone. Visual Literacy[J].Childhood Education, 2005(82).

[6] Elkins,J.Visual Literacy[M].New York:Routledge,2007.

[7] Peter Felten,Visual Literacy[J].Change: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2008(40).

[8] 张舒予.视觉素养、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教师,2010(9).

[9] 王志强.视觉素养对现代戏媒体艺术教学的新要求[J].视觉杂谈,2009(2).

[10] 罗双兰.解读美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

[11] 蒋海琳.英国高校视觉素养培养特色及其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

[12] 黄宁宁.澳大利亚中学视觉素养教育的特色分析与启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0).

[13] 徐亚男,蔡冠群.中学视觉素养教育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4).

[14] 孙芳芳,任永祥.基于视觉文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