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类专业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类专业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类专业前景

计算机类专业前景范文1

未来前景好的专业

1、计算机技术专业

现在基本上是网络时代,而网络时代最重要的就是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在课程设置上就是专业培养网络工程、制作、设计、信息安全与管理一体化的人才。因此这个专业算得上是高薪就业。

2、艺术设计专业

艺术设计专业也是目前毕业时长最短的专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可谓是美的代言,现在是计算机时代,而艺术设计就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出最美的视觉传达艺术。因而,这个专业也算是热门的必需专业,视觉传达应用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3、建筑类专业

土建类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不愁就业的十大专业之一,这类专业比较适合男生学,女生学建筑会很辛苦。可能会感觉自己整天都灰头土脸的。尤其是有学历的男生更吃香,坐在办公室里画图,不用风吹雨淋。但是这类工作前期也很辛苦,尤其是前期需要积攒经验,跟个好师傅学习,学好了工资会很高。

哪些专业未来发展好

1.材料学

材料学时21实际的朝阳专业,当然这个专业肯定也有很多人吐槽。其实这个专业确实非常缺高端人才,所以为了高收入,大家要努力了;

2.机械学

材料和机械都是很多理科生首选的专业,这两类专业毕业后的就业率相对来说也是非常高的。就业率至少都在90%以上。

3.精算学

计算机类专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校企合作;行业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根据目前高职高专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河南中医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图像图像制作等专业课程教学及学习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包含课程安排、教课质量、学习质量及学习态度等计60多个问题,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答卷300份,随后对其统计分析。

1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学及学习现状

从专业课教学体系讲,有77%的同学表示满意,66%的同学认为这些课程有必要学且对将来就业有用;针对专业课程教学认知现状,有 60%的同学对于本专业就业前景有压力。从课程教学难易程度讲,64%的同学认为程序设计类课程有难度,只有4%的同学认为所有课都没有难度;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79%的同学表示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氛围不活跃、缺少吸引力从而导致只有12%的同学有较大兴趣,30%的同学对自己所学课程有一定兴趣,39%的同学对自己所学课程兴趣一般,其余的则无所谓兴趣。

2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1 从教师教育的角度看,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设置广而范,未能体现高职高专类教育特色,未能体现出专业特色。截止到2010年,全国各层次高校已有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达50万人[1],各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趋同,无论是社会还是高校本身,都未能充分重视由此导致的学生就业需求结构性的矛盾。而实际上高职高专应努力努力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计算机在各行各业都有广发应用,但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往往缺少行业背景知识,从而导致计算机在很多行业实际应用中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例如在医疗信息行业,往往由于程序员不能较好的了解医疗知识和医院的管理流程而导致开发的系统不能真正满足医院等机构的需求,同样说明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业目标太空虚,应该将其放到特定的行业背景中选择合适的课题和实践任务来走“目标驱动型教学”之路。(2)在教学中未重点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的事实。软件类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技能不够熟练,二是职业能力单一。高职教育要特别注意计算机技术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要求学生不但要能做事,而且要做得好、效率高。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也日益被社会看中,但这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作支撑,高职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应当齐头并进,课程设置的功利性不能太强,应为学生长远发展负责。

2.2 从“学”的角度来看,高职生在专业认识和自我认知中也存在着问题

(1)在学习上缺少与老师沟通的习惯,缺少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目前大多数软件类高职生在学习上缺少与老师主动交流问题的习惯,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易于归结为老师的水平及讲课方法不正确,而不能养成多提问、多求助,多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的习惯,在在学习上趋于封闭。学生一直以被动形式接受教育,让学生主动的去解决困难似乎是勉为其难,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探索精神方面,较强欠缺。(2)部分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信心。由于目前软件类专业是高职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专业,人数众多、门槛较低,竞争较大且就业前景模糊,从而导致不少软件类高职生对本专业前景缺少信心,这在调查中也能够明确体现出来。一方面是由于同学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以正确态度看待,总是受外界舆论及不对称信息的影响;二是在平时学习中一旦出现了听不懂、看不懂、学不会的情况,就容易产生放弃的想法;三是高职生感觉学校、社会甚至家庭等对自己不重视,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3 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3.1 充分利用高校行业背景特色,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与行业背景相结合,培养行业背景特色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随着各类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趋同,学生就业竞争激烈,迫切需要改造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以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培养具有某一行业和领域背景的计算机复合型应用人才,将不失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就业出路的一个有益探索。

以河南中医学院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日益重视和全民医保的需求,在如今的网络与信息时代,古老的中医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已成为必然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医药信息学的快速发展,市场对这种既有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旺盛。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的中医药信息人才以满足中医药信息化建设需求,是当前十分重要的问题。学院在学生低年级时在以计算机类骨干课程为主的同时增加中医课程包,涵盖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医药综合知识等;等到了高年级时,学生就能够将课程实践与中医药知识背景相关的课题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综合应用开发能力。从而使得学生毕业后,可以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以进入当前如火如荼的医疗信息化行业。

3.2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工学整合,使学校知识“社会化”。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主要原因在于应届生的校内理论素质和社会所需技能之间有较大差距并且需要较长时间的转化。为了提高广大同学的的就业竞争力,加快学生由“校园人”向“IT人”的转变,我们积极与社会相关企业联合开设校企合作班等,使我院学生离校前即可较早熟悉本专业社会需求形势、专业发展方向、实战技能要求等并开展针对性的培养。目前,该项工作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我院与河南省新星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校企人才培训计划”,合作共建了省内第一家医疗信息化实习实训基地,不仅为新星科技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更为广大学生搭建了学以致用的平台。每年有几十位同学进入该公司工作,更有在合作班接受培训的同学参加我省事业单位招考进入信阳市人民医院信息科、洛阳石化医院信息科、新安县卫生局、开封市中医院信息科等部门,这些学生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3 根据学生层次和软件类专业特点,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据此探索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创新专业教学模式。一是案例教学法,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促使老师改进和提高教学实践质量[3]。二是实战项目教学法,这是解决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症结的一剂良药[4]。三是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2]。

参考文献:

[1]董振宇,王莉莉.面向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11月.第26卷第6期.

[2]曹清洪.高职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初探[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佟卫华.高职类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2009,7.

[4]徐翠娟,王莉力.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分层次教学实践[J].教材教法,2008,7.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1A520027),河南中医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编号:XJZLGC[2010]22),河南中医学院2011年科研苗圃工程项目(编号:MP2011-57)

计算机类专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专业建设;行业特色;培养方案

1 背景

总理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强调高校办的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而学校特色的主要载体是特色专业,所谓特色专业就是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稳定的、具有鲜明个性并为社会所承认的独特风格的专业,特点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1]。我省乃至全国几乎所有学校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设置频次极高的专业。高职类学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从本科课程体系移植过来后降低要求或浓缩而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相似,人才结构失衡,课程设置较少反映不同行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导致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近年来,各学校又纷纷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效果如出一辙。研究表明,形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但对高职院校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没有针对行业应用领域的需要,呈现明显的趋同现象,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

2 专业建设实践探索

2.1 专业培养目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

高职教育的任务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要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为了满足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拓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岗位范围,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目

标必须注重行业特色。我院是山西省以土建类专业为主干专业、服务于建设行业的一所行业特色非常明显的高职学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于2001年开始设置计算机类专业,最早申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个专业。从近几年的办学情况来看,呈现出发展不力的状态,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需求脱离,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培养目标没有考虑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本行业的需求,行业特色不显明,就业市场的倾向性不明确是主要的问题。

2.2 构筑与行业融合的专业培养方案

针对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应用需求,构筑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为行业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的方向。为使计算机类专业能够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主要进行了如下改革。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新加坡创新计算机学院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引进该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并加以改造,形成适合本地经济需要的实施性强的教学方案。同时引进原版英文教材,对方定期派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强化了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为学生去外企、合资企业、软件外包企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申报了“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两个新专业,与学院的优势专业相呼应,建设了各具特色的三个专业,保证了

作者简介:魏怀明,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体系结构、高等职业教育。

多渠道生源和就业市场空间,扭转了与其他学校专业设置趋同的现象。

2.3 专业培养方案实践

我们从职业岗位出发分析职业能力要求,进而分

解出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由此推导出支撑课程体系。我院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专业和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分别如图1、图2所示[2]。

3 专业建设改革成效

经过近年来的专业建设工作,本系的招生专业数由原来的一个增加到现在的三个;学生数由2006年最低谷时的28人增加到现在的500余人,形成了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从高考填报志愿情况、第一志愿录取学生数、就业情况、新生入校后专业思想的稳定性等方面都说明,具有行业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前景广阔。电脑艺术设计(建筑动画方向)第一届学生已毕业,实习期间学生均有千元以上工资,就业情况非常喜人。今年计算机信息管理(建筑信息管理方向)第一届毕业生也在实习,持有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的有多人,学生都在建筑行业顶岗实习,实践证明本专业毕业生在建设行业有了就业市场。从招生就业的反馈信息来看,专业的特色及行业倾向性吸引了不少生源,扩大了就业空间。有很多外地学校通过校园网了解到我系关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建设方案后,来校访问学习。我们承担的“依托优势专业建设特色计算机类专业群的研究与实践”科研课题于2010年11月通过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审核结题。

4 实践中的问题

1) 专业教育目标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来实现的,由于专业跨度大,师资是由多个教学单位(院、系)选派的,对培养方案的整体性把握有一定难度,构建融合性课程体系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从培养方案、课程、教材、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2) 由于行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市

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要面向市场建立以需求导向的动态教学机制[3]。

3) 人才培养方案的“复合型”决定了带头人本身是“复合型”的,要求带头人对相关专业领域有较深的了解。

4) 建设一个复合型优秀教学团队是特色专业强有力的保障。这要求教师队伍学缘关系广泛,团队不是多学科专业方向或课程类别的松散组合体,而是集成团队中各成员的强势,形成跨专业跨课程的有机整体,要能够形成为特色专业教学服务的合力。

5) 要将建立毕业生就业的跟踪机制作为一个长期任务。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进一步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使岗位设置更加适应市场需要。

6) 简单的堆叠课程对于教学是不利的。教学改革工作深入开展的任务是整合师资资源,编写适应融合性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使融合性课程真正地融合起来。

5 结语

把计算机类和土建类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利用学校专业师资、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资源,面向行业就业大市场背景,针对人才的岗位要求,使本校优质教学资源最大化,面向行业经济设置专业,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建筑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群,为建筑行业IT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道路。这个理念为其他具有行业特色的职业院校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专业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贾宗璞,杨波,王海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6):101-103.

[2] 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证课程”教学方案汇编[M].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129-167.

[3] 王陆海,王忠民. 计算机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3):16-18.

Specialty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WEI Huaimi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Shanxi Architectural College, Taiyuan 030006, China)

计算机类专业前景范文4

专业选择的四大必要

如果热情活泼,能吃苦,可以考虑销售、管理类专业;

如果内向、热爱技术,可以考虑机械类、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类。

不可替代性越强,进入门槛越高,工资相对越高。

现阶段与互联网+行业相关联的专业都有市场的需求。比如技术岗(IT码农、物理专业、市场营销、策划设计类专业)以及嫁接在互联网上的传统行业等。

比如,医科大学就读医学类专业等。

专业选择的注意事项

你可以不知道自己特别喜欢什么,但是一定得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一定不要选择自己完全不感兴趣的专业!

不少家长会将热门专业堆3、4个在前面,最后2个才填保底的专业,指望万一冲进热门的专业。事实是,分不够高的情况下,很难进入院校的王牌专业。为了避免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将3、4个自己能够接受的、往年分数不那么高的专业填满志愿栏,也是种策略哦!

专业选择5大标准

1、经济不优越的可以优先选择能迅速回现、持续投入小的专业,尽可能不选基础学科。

2、如果学计算机类的专业,建议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

3、如果本科就想就业,选择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会计、车辆工程、电气工程等。

4、如果想要出国深造,可以考虑理学(数学、物理、大气科学等)。

计算机类专业前景范文5

关键词: 产业升级; 高职;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12-59-03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l of computer specialty adapted to the industrial upgrading

Wang Qiankun

(Wuxi C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5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the demand for talents is changing. Take Wuxi C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e target of the computer specialty's training model, adjusting structure of specialties, modular curriculu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nd optimiz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researched in order to form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l which can adapt to the upgrading industrial.

Key words: industrial upgrading;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specialty;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根据“十二五”《无锡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无锡市近年来不断进行产业调整与结构优化,此次产业调整对象中涉及计算机类的有电子信息、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随着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无锡市的各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急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为例,对计算机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构建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无锡市产业结构升级现状

“十二五”期间《无锡产业升级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将形成以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1]。因此,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层次,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新一轮无锡经济发展的着力点[2]。

根据无锡市的产业集群规划,电子信息业将成为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集群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又包括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这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向都有利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

2 产业升级下无锡市计算机行业的人才需求趋势

2012年,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紧缺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出台了《无锡市2012年紧缺专业人才调查研究报告》,并在此基础上了《2013年度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研究报告与目录内容显示:①行业需求市场特征明显随着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软件与服务外包、物联网与云计算、电子信息、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行业净雇佣前景指数分别为+85%、+80%,+64%、+58%,位居前列;②随着无锡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突破,这些新兴产业对具有合适技术专长与就业能力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③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市场分工愈加细化,除了对高技能人才重点需求外,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专业咨询人才、网络营销人才开始紧俏。当网络营销成为新趋势,熟悉行业业务、又具有营销素养的商务服务型人才成为新一类企业紧缺型人才。

3 无锡市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发展形势分析

据调查,目前无锡市范围内高职院校均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专业方向涉及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电子与信息技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但是这些专业设置比较常规与传统,没有和原学校的特色专业交叉融合,针对性不强,没有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而且各学校之间的专业设置缺乏互补性,布局不合理,热门专业方向争相开设,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与浪费,短缺专业方向却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的缺乏依旧受到冷落。一些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专业(如物联网与云计算专业)始终紧缺,高职院校中还没有或很少有与其相关的专业。

正是由于各高职院校之前在开设计算机类专业时对市场分析不够,不能有效进行专业调控,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人才培养计划缺乏针对性,就业人才的市场适应性较差。调查发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大趋势下,计算机行业人才的需求在类型、数量和能力层次方面有较大调整,而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与产业升级有效而全面的对接。因此,为适应人才需求方面的变化,各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应积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大力培养无锡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形成适应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模式。

4 基于产业升级的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院为例)

4.1 适应产业升级需求,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现包含计算机专业(动漫、软件)、会计专业、商贸专业等,这些专业各有特色。为培养适应当前无锡市因产业升级所需的计算机类专业技术人才,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我们适当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布局,构建计算机专业群,包括:①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软、硬件维护,数据处理及信息维护,Web与手机端开发人才;②数字媒体专业,主要培养平面设计、广告创意、三维设计、影视动漫人才;③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设计与管理,企业信息化、网络营销人才,以适应产业升级中产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网络营销等)所需。

4.2 依据产业升级需求,明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经过专业资源整合和专业结构优化,我校已初步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定位。通过对产业升级后的一些相关企业行业所需计算机类高职人才类型的调查以及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我们发现,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如电脑录入员、电脑等级操作员等)的社会需求逐渐饱和,行业性质或专业性质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相对短缺[3]。特别是产业升级后,市场分工更加细化,除了对高技能人才重点需求外,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较强的, 以及具备较强综合素质的跨岗位甚至跨职业能力的毕业生更适合企业需求。因此,根据专业群确定的三个专业方向,我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多层次”培养方式,即在培养适应大多数计算机企业所需的技术工人型人才基础上,重点培养产业升级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所需的生产维护和售后技术服务型人才,加强培养高端计算机企业所需的辅助研发型人才(图1)。

4.3 构建动态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职业能力

专业群建设中包含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数字媒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虽然表面上分属三个不同的专业,但在起始阶段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程,随着专业知识的深入课程才会逐渐分化。因此,我们对原来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根据专业需求的变化,形成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4]。

专业通用课程模块,集合了计算机类相关职业所必需的入门知识、理论和技能,侧重培养从事计算机类企业基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由“基础核心模块” 和“提升核心模块”组成,属于深一层次的学习,包含计算机专业必需的核心知识和专业理论,重在培养从事各计算机岗位所必需的专项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开发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强调理论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从事计算机行业中某职业方向所必需的综合应用能力。

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关注产业升级后相关产业的技术内容,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方式将技术发展的内容引入专业教学,并结合不同的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考证与常规教学有效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

各专业方向的模块化课程可以按照实际需要进行模块组合与取舍,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多样性。

4.4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教育教学计划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能否适应产业升级需求的前提。构建能服务于区域产业升级的师资建设方案,包括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企业支撑等,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引进新教师时要考虑到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做好青年教师的 “双师型” 梯队培养计划;可聘请新兴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或让教师到高新企业兼职,形成适应产学紧密合作的“互通、互融、共建、共管”的师资队伍模式。

4.5 携手新兴企业,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携手新兴企业,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是适应产业升级的根本之路,能更好地强化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校企双向参与,产学紧密合作,有效跟踪新技术,使学校比较深入、真实地了解产业发展需求,增强与企业相适应的主动性,进而使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等更贴近产业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即学生在校实训过程采用企业化管理方式,而对于实训管理实行市场化运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5 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预期效果

第一,在区域产业升级时,密切关注政府的经济发展决策和产业发展动态,淘汰旧专业,开办新兴专业,同时考虑到相关专业、衍生专业,以保证一定区域内各类人才的“生态平衡”,有利用于高职学校及时形成有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依据适应产业升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类型、层次和数量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结构与劳动力需求协调发展,从而使专业结构得到调整与优化;依据适应产业升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还可以及时科学地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防止高职学校毕业人才的结构性失业,并与企业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实现有效对接[5]。

第三,在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开发的契合区域产业升级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并能在市场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能使学生具有多方面就业能力,从业后更好更快地适应新技术新经济形势,也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四,新人才培养模式能深度推动校企合作,将学生的培养过程与产业升级中的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紧密结合,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企业岗位所需的职业知识和素质,形成职业能力,也有利于学校形成更可行、更适应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无锡区域产业升级的大趋势,我校进行了计算机专业集群建设,构建了适应产业升级所需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培养了师资队伍,完善了校企合作方式。专业集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从而进一步验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以及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融合性和合理性等。

参考文献:

[1] 无锡市政府.无锡市产业升级行动计划[N].锡政办发,2011-10-25:

〔2011〕288号

[2] 阙明坤.基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实践――以江

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1-12

[3] 张学军.试论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J].新课程(教师版),

2007.9:53-53

[4] 浦慧忠.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高职计算机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49-51

计算机类专业前景范文6

1、软件工程,不是太原理工大学的优势专业,但该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重点专业,软件工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依托计算机学科也是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2、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经过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学校已经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文、管、经、法、体、美、军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府,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也是国家中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五所高校之一。现任校长谢克昌博士,是我国煤化工领域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是山西本土培养的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3、太原理工大学始终致力于培养“思考人类、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秉承百年学府“敢为人先、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传统精神,努力构建多层次、多规格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业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10万余名栋梁之材。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