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瘫的康复训练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脑型瘫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脑型瘫的康复训练方法

脑型瘫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1

【摘要】小儿脑性瘫痪(cercbral palsy)是指由于胚胎形成缺陷或者妊娠到分娩,生后1个月以内的某种因素损害了未成熟的脑组织,导致运动障碍的器质性病变,是中枢神经系统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是广义的“脑机能障碍症候群”的一种病变。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搐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1】。我科自2009年9月至 2010年9月收治的300例脑瘫患儿在进行药物、针灸、按摩、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康复护理的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 小儿脑瘫;门诊康复

1 临床资料

我科共收治患儿共300例,其中男性196例,女性104例:年龄:4个月-9岁。进行药物、按摩、支具训练、针灸法、功能锻炼等治疗,加强了对患儿的日常生活康复护理。

2 一般护理

病室内光线应充足、温暖、安静,进行保护性隔离,室内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病房清洁,患儿病床应加防护设备,防止坠床。尽量减少探视人员,防止院内感染,各治疗室每天应按时进行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

3 日常生活护理

3.1注意脑瘫患儿的抱法 家长抱患儿时间不宜过长,头控制能力差而双手能抓握的患儿可令双手抓住家长的衣服,搭家长的肩。怀抱痉挛型下肢瘫痪患儿时,家长将一手托其臀部,一手扶其腰部,将患儿竖直抱怀中,将其两腿分开放于家长两侧髋部。怀抱软瘫患儿时,要使其背部依靠在家长胸前,以防日后发生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

3.2 脑瘫患儿的睡眠姿势 痉挛型脑瘫患儿多采取侧卧位,患儿手放于胸前。手足徐动型的患儿睡眠时紧张消失,在床上易多动,通常盖被子困难,可以穿长袖睡衣或在毛毯上系带子固定在床上。对于伸展型患儿可将患儿放在悬吊床上,悬吊床中间凹陷部应能够使他们躯干和四肢过度伸展。

3.3脑瘫患儿进食方法护理 正确的喂食方法是患儿语言发育的重要基础。患儿在母亲的怀里处于半卧位,将头部放于母亲身体前,这样患儿全身的肌张力可相对正常些。如果患儿已具有一定的头部控制能力和躯干直立能力,母亲可让患儿坐在自己的一条大腿上,使膝关节屈曲搁在母亲的另一条腿上。有利于正确姿势的发育。口腔闭合困难的患儿,可用食指与中指托住患儿下巴稍向上抬,使患儿的嘴闭合。如患儿含食物不吞咽,家长可用两手指刺激舌根促使他产生吞咽动作。

3.4脑瘫患儿的如厕护理 选用适合脑瘫患儿的便桶。脑瘫患儿的皮肤易过敏,要防止皮肤湿润,尿布湿的选择很重要,一定要选择柔软吸水的。脑瘫患儿便秘者较多,必须防止习惯性便秘,必要时找医生商量。当患儿脸红憋气,或仰卧位呈屈膝压腹样子,可短时间按压或揉腹部有助于排便。注意男孩比女孩子训练时间要长,白天比晚上易训练。

3.5 脑瘫患儿的日常姿势护理 正确的姿势相当于一种治疗,最好每40-60min变换一次姿势。错误的姿势有:仰卧位,头会习惯性歪向一侧;背呈反弓。侧卧位,背呈反弓。坐位:凳子太高时,脚踝僵直下垂。脑瘫患儿很不好的坐法就是跪坐。坐在学步车中的患儿会以脚尖踢地前行,这也是患儿很不好的动作之一。

3.5.1 正确的卧位姿势 不能保持坐位的脑瘫患儿往往长时间卧位姿势不当地躺在床上,这样会使肌张力强化。治疗师或家长要帮助患儿变化,白天尽量减少卧床时间。

3.5.2 侧卧位 适合各种脑瘫患儿。优点:(1)痉挛型患儿症状可有所改善。 (2)抑制了有ATNR异常姿势反射的患儿。(3)两手易伸向中线位。但有严重TLR异常姿势反射持续存在时,不宜长时间采取俯卧位。

3.5.3 正确的坐位姿势 家长可将患儿坐于自己的大腿之间,并用耻骨和小腹部顶住患儿的腰背部,患儿的髋部呈90度。

3.5.4正确的跪位姿势 双膝靠拢,大腿与小腿成直角,髋关节充分伸展。躯干与大腿呈一直线方可。最后要求达到独立地直跪。有了直跪的基础,进一步需要半跪的训练。

3.5.5正确的站立姿势 是正常行走的基础,一般小儿到了12月技能独立站立,主要还是训练髋骨伸展能力。再介绍一种髋部训练法。使患儿处于俯卧位,家长一手按住臀部,一手握膝部,将大腿缓缓上提,这样可使髋关节充分得到伸展。 3.6 脑瘫患儿的饮食与营养 脑瘫患儿大部分伴有咀嚼或吞咽障碍,饮食方面要注意: “鲜”、“细”、“烂”、“软”。少量多餐,每日1-2次淡盐水,以补充电解质。婴幼儿脑性瘫痪脑细胞的发育、修复离不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

4 推拿按摩与功能训练结合法

推拿按摩与功能训练起辅助作用,针对不同局部表现采用轻揉、搓、捏、拍打等法,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循环,降低肌张力,缓解痉挛,增强肌肉活动,并贯穿于功能训练过程中。功能训练:按照正常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结合患儿实际运动能力及各个脑瘫儿的程度类型,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促进正常运动发育和平衡反射,抑制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增强肌力,降低肌张力。4个月~1.5岁的婴儿采用诱发带压迫刺激,诱发反射性翻身及腹爬,促进正常反射和运动,从而抑制异常反射和运动。

5认知训练和手功能训练

脑瘫儿常合并智力发育落后及手运动障碍,根据各个患儿智力水平,利用各种玩具、图片通过训练师反复教,训练手眼协调,双手协调,促进上肢功能发展及促进感知觉运动功能的发育,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扩展认知,促进语言发育。

6理疗

根据各患儿不同病情,给予小脑循环刺激仪、肌肉痉挛仪、神经损伤仪治疗。

7健康教育

该病发病率高,对家庭和社会负面影响大必须加以预防,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做好产前保健,做好新生儿期的预防,做好脑性瘫痪儿的特殊教育,对他们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和职业训练。

8 小结

脑性瘫痪的护理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脑瘫患儿需要经过长期、系统、正确的康复训练,才可能使其肢体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因为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短期住院治疗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许多治疗需要在家里完成,家长和医生密切配合,共同制定训练计划,在医生指导下纠正不合理的训练方法对患儿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脑性瘫痪患儿的康复靠的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给患儿进食、穿衣、睡眠、如厕、营养等方面,家长如果能够进行正确、良好的护理,对脑性瘫痪患儿的全面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康复护师指导下,采用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经过家长和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将会使脑瘫患儿的康复取得较佳效果,培养其克服困难的信心。

脑型瘫的康复训练方法范文2

出血性转化(HT)是指在原脑梗塞灶的范围内转化为有出血证据。HT是脑梗塞后梗塞灶内常见的出血性病变,包括自然发生和药物治疗后发生的出血,可能是一种自然机制所致。尸解发现死于栓塞性卒中者51%~71%有HT。急性脑梗塞后自发HT的发生率为10%~43%[1]。HT是脑梗塞病情加重、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1 HT分类、危险因素及早期发现的意义

HT分为出血性梗塞(HI,无占位效应出血)和脑血肿形成(PH,有占位效应出血)两类。HI和PH是指脑梗塞缺血灶内发生的HT,为梗塞区内血管再通所致,即在脑梗塞基础上继发的出血。梗塞后出血:包括HT及脑梗塞后非梗塞灶内出血,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与由缺血导致血管壁性损伤、闭塞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建立、高血压病、高血糖、开始溶栓时间及溶栓药物的用量等引起血液外渗有关。

HT危险因素包括心源性脑梗塞、大面积脑梗塞、高龄、高血压病、高血糖、溶栓及降纤治疗、脑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HT预测和早期发现的意义:71%心源性脑栓塞可能发生出血,大约95%出血性脑梗塞由心源性栓塞所致。动物实验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后24 h,微血管床受到破坏,可见血液外渗为间接证据。其机制为:局部血管痉挛解除;血栓溶解再灌注;血栓部位动脉夹层。对HT预测和早期发现可影响对脑梗塞的治疗策略,及早药物干预可给脑梗塞的预后带来新希望。故研究HT,对脑梗塞的治疗和预后有重大意义。

2 HT的分型

2.1 临床分型

HT发生时间6 h~10 d不等,50%发生在9 d内,第14天最多见。

2.1.1 轻型脑梗塞7d后出现HT,表现为神经症征不好转或加重,或神经症征一度好转又出现加重。

2.1.2 中型脑梗塞

4~7 d出现HT,表现为神经症征不好转或加重,头痛但多无瞳孔改变和意识障碍。

2.1.3 重型脑梗塞

3 d内出现HT,表现为神经症征加重,瞳孔改变和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2.2 病理分型

2.2.1 毛细血管型(非血肿型)多灶性、分散的淤点或融合成淤斑。

2.2.2 小动脉型(血肿型)单个血肿,或多个血肿。

3 HT辅助检查

3.1 脑脊液

无色透明转为血性,黄变或镜下较多红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为支持证据。脑脊液也可正常。

3.2 CT检查(首选)

3.2.1 CT分型

血肿型:原有梗塞灶内继发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不整,呈片状或团块状;

非血肿型:原有梗塞灶内散在血点状,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

3.2.2 HT的 CT分度

轻度为分散点状出血;重度为血肿占梗塞范围一半以上;中度为介于两者之间。

3.2.3 HT与非HT的CT差异

HT水肿明显,占位效应多见,非HT则水肿不明显;HT多发生在皮层支动脉供血区,非HT多发生在皮层下区;HT增强扫描中强化效应显著,非HT则不显著。

3.2.4 HT的CT预测

有早期梗塞表现多预示动脉主干或近端闭塞,神经症征严重,溶栓治疗难以再通血管,且出血发生率高。故对CT有早期征象者不推荐溶栓治疗。CT平扫出现基底节区的低密度灶,预示早期梗塞或更多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低密度灶越大,溶栓后预后越差。灰白质交界消失,脑沟浅,提示侧支循环差,大脑半球高度缺血。

4 HT诊断依据[2]

4.1 在原脑梗塞灶的范围内有出血证据;

4.2 可无新出现的神经症征,或原有神经症征好转;

4.3原有神经症征短期(多为7 d后)进行性加重或无好转。有或无头痛,瞳孔改变,意识障碍等;

4.4已好转的神经症征在2周内再次恶化;

4.5 动态脑脊液或影象学检查有出血证据,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

5 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治疗[3]

5.1 急性期(发生HT后30 d内)

中、大面积脑梗塞,尤其是栓塞性脑梗塞急性期病情变化多端,发展迅速,易发生HT其临床特征为中经络,或中腑、中脏、中脏腑,或由中经络逐渐加重转为中脏腑,或由中脏腑逐渐减轻转为中经络。此期HT急救治疗及分型辨证施治,对改善HT的预后至关重要。生命体征稳定者,尽早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5.1.1 第1时段治疗(发生HT后14d内)

此时段主要是发生HT后脑水肿、病灶周围半暗带、脑损害及脑内脏综合征等,正处于病情危重时段,治疗关键是急救治疗,并应重视实施中药治疗。生命体征稳定者,实施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

5.1.1.1 急救治疗

立即停用抗血小板积聚、溶栓、降纤等药物:出血量少的毛细血管型(非血肿型)病理特征为多灶性、分散的淤点或融合成淤斑,可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小、作用缓和的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治疗。如丹参、三七或银杏叶制剂等。出血量大的小动脉型(血肿型)病理特征为梗塞灶内出现单个血肿或多个血肿,暂不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适时适量个体化脱水降颅压治疗:选用速尿、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等,中梗塞灶HT脱水432方案(半、全量)7~10d,(以甘露醇为例,即20%甘露醇250 ml,q6h,连用2 d,20%甘露醇125 ml,连用2d,减为q8h,连用3 d,减为q12 h,连用2 d停脱水。甘露醇总量应<1 000 g,为减少甘露醇的用量,避免发生副作用,可与白蛋白加速尿、或速尿、或甘油果糖等交替使用)[4]。大梗塞塞灶HT脱水6432方案(半、全量)12~14d,(以甘露醇为例,即20%甘露醇250 ml,q4 h,连用2~3d,20%甘露醇125 ml,连用2~3 d,减为q6 h,连用4 d,减为q8 h,连用3 d,减为q12 h,连用2 d停脱水。甘露醇总量应<1000 g,为减少甘露醇的用量,避免发生副作用,可与白蛋白加速尿、或速尿、或甘油果糖等交替使用)[4]。有脑疝危象脱水无效者,可适时手术减压。

止血:出血量少的毛细血管型(非血肿型)一般不主张使用止血药。出血量大的小动脉型(血肿型)可给予止血药7~10 d。

管理血压:调整血压到发病前水平。给予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缬沙坦、螺内酯等。血压降至160/10OHmg以下为宜,降压不宜过快过低。

改善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疗效可疑。

控制血糖:早期应用胰岛素,定时监测血糖。高血糖可破坏血脑屏障,促进脑梗塞后HT发生。动物实验表明;高血糖大鼠比正常血糖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HT发生率高5倍。

手术治疗:重度HT内科治疗无效者,可作血肿引流清除术或减压术。

其他:积极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积极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加强护理,危重病人作重症监护。

5.1.1.2 分型辨证施治

中经络:①淤血阻滞、经络不畅证:表现为突发偏侧瘫痪、麻木,口眼歪斜,失语,或偏盲,无意识障碍。舌红苔黄,脉弦。治宜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方用丹红通经活络汤(丹参、红花、川芎、赤芍、丹皮、秦艽、桑枝、桂枝、鸡血藤、丝瓜络等)。此型HT病灶较大(中梗塞灶3.0~5.0cm或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影响至半球运动和感觉传导束。②血淤生风、肝风内动证表现为突发偏侧瘫痪、麻木,口眼歪斜,失语,或偏盲,躁动不安,时发抽搐,无意识障碍。舌红苔黄,脉弦。治宜活血化淤,镇肝熄风。方用丹红熄风汤(丹参、红花、赤芍、天麻、地龙、钩藤、生龙牡、生石决明、菖蒲、琥珀等)。配合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此型HT病灶较大(中梗塞灶3.0~5.0cm或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血肿型)影响至半球运动和感觉传导束,并发癫痫发作。

中腑(证属淤血阻滞、热郁腑实证):共有症状表现为呕吐、烦躁不安或喜睡,昏睡,轻度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闭,舌红苔黄,脉弦。局灶症状表现为偏侧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治宜活血化淤,泻热通腑。方用丹红通腑汤(丹参、红花、瓜蒌、大黄、枳实、炒莱菔子、川朴、芒硝等)。胃管注入中药煎剂。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此型HT病灶较大(中梗塞灶3.0~5.0cm或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或出血量较少血肿型)脑水肿较明显、颅压高。病灶影响至半球运动和感觉传导束,且干扰内脏功能,合并脑内脏综合征,轻度昏迷,病情较重。

中脏(证属淤血阻滞、脏气衰竭):共有症状表现为频繁呕吐、或呕吐咖啡样物,气促,痰多,中度意识障碍,二便失禁,舌痿等。局灶症征表现双侧肢体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治宜活血通脉,益气复脏。方用丹红复脏汤(丹参、红花、当归、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此型HT病灶范围大(中梗塞灶3.0~5.0cm及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或出血量较大血肿型)脑水肿及颅压高明显、中线结构移位或脑疝形成,合并脑内脏综合征,有中度昏迷,病情危重。在内科抢救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无好转应适时手术减压。

中脏腑(证属淤血阻滞、脏衰阴竭):共有症状表现为频繁呕吐咖啡样物、深度意识障碍,鼻鼾息微,痰多,肢冷汗出,二便失禁, 舌痿,脉细数或脉微欲绝。局灶症征表现为双侧肢体萎软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治宜固脱复脏,回阳救阴。方用固脱复脏汤(制附子、干姜、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或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此型HT病灶范围大(中梗塞灶3.0~5.0 cm及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或出血量大血肿型),严重脑水肿及颅压高、中线结构明显移位或脑疝形成,生命征异常,有重度昏迷者,病情极危重,合并脑内脏综合征,脏腑功能衰竭。在内科抢救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应及时手术减压,或可挽救生命。

5.1.1.3 “辨经论治,随症配穴”[5]

刺针治疗中风病的方法疗效较好。生命体征正常者,实施针灸治疗。具体针治方法为:

病中(在)手三阳经者:上肢伸侧瘫痪,主穴选用天鼎;随症配穴取肩井、肩三针、天宗、曲池、四渎、八邪。口角歪斜:主穴选用牵正;配穴取四白、地仓透颊车、夹承浆、合谷。

病中(在)手三阴经者:上肢屈侧瘫痪,主穴用选天泉;随症配穴取侠白、青灵、前臂内三针(尺泽下一寸、少海下一寸、曲泽下三寸,三穴成三角形)、鱼际、劳宫、少府等。

病中(在)足三阳经者:下肢外后侧瘫痪,主穴选用环跳、髀关;随症配穴取阳陵泉、承扶、梁丘、承筋、陷谷透涌泉、昆仑透太溪、足临泣等。腰软不能端坐,配穴取肾俞、大肠俞,颈软举头无力,配穴取风池、百劳。

病中(在)足三阴经者:下肢内前侧瘫痪,主穴选用冲门;随症配穴取急脉、箕门、阴包、血海、三阴交、太溪、行间等。

病中(在)任督脉者:舌强失语返呛,主穴选用上廉泉、哑门、神门。伴纳呆、二便失常者,配穴取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

操作:务使气至病所。如天鼎穴针感要求遍布手阳明经,放射至手及手指;环跳穴针感要求遍布足少阳经,放射至足及足趾。选3~5穴/次,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1次,10次为1疗程。间歇3~5 d,继针第2疗程。

5.1.1.4 康复训练

生命体征正常者,实施康复训练。具体训练方法为: 平衡训练法包括静态、自动态、其他动态平衡训练;被动运动法包括四肢伸屈肌群按摩,四肢关节运动,肌肉韧带张力运动,背部及骨突出部位按摩等;主动运动法包括手指运动,上、下肢运动等。1次/d,40~60 min/次。

5.1.2 第2时段治疗(发生HT后15~30d内)

此时段为HT的脑水肿颅压高好转,应停止脱水降颅压治疗,可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小、作用缓和的改善脑微循环药物治疗(如丹参、三七或银杏叶制剂等),改善脑营养代谢的治疗,基本是第1时段治疗措施。生命体征已经稳定,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

5.2 恢复期(发生HT后2~6个月内)

此期为HT的脑水肿及颅压高消退、出血及坏死组织逐渐吸收,受损脑功能逐渐恢复。此期仍应重点实施中医辨证、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脑血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尤其对偏瘫、麻木、失语、吞咽障碍者,针灸、康复和辨证施治是十分有益的。据病情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治标宜行淤化痰,疏通经络。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并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脑梗塞的治疗。

5.2.1 第1时段治疗(发生HT后1~3个月内)

根据HT临床情况,继续给予改善脑血循环,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等治疗。重点实施中医辨证、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此为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的关键时段。

5.2.1.1分型辨证施治

淤阻经络,闭塞语窍:表现为舌强,语言不利,失语,或兼见偏侧瘫痪,麻木,口眼歪斜。舌红苔白,脉弦。治宜活血化淤、解语通窍。方用丹红解语汤(丹参、红花、川芎、郁金、菖蒲、白附子、远志、木蝴蝶等)。

气虚血淤,经络不畅:表现为偏侧软瘫,肢软无力,麻木,或兼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失语。舌红苔黄,脉弦弱。治宜活血益气、疏通经络。方用丹红还五汤(丹参、红花、川芎、赤芍、当归、黄芪、地龙、桃仁、鸡血藤、桂枝、桑枝等)。

肝肾亏虚,经筋失养:表现为偏侧硬瘫,肢体僵硬,拘挛变形,麻木,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失语。舌红苔白,脉弦硬。治宜活血柔筋、补益肝肾。方用丹红柔筋汤(丹参、红花、川芎、僵蚕、全虫、蜈蚣、地龙、鸡血藤、牛膝、杜仲、熟地、山萸肉等)。

5.2.1.2 针灸及康复治疗

重点实施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5.2.2 第2时段治疗(发生HT3~6个月内)继续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5.3 后遗症期(发生HT后6个月后)

此期特点为HT中经络者,经过以上两期治疗后基本康复;中腑、中脏、中脏腑者,遗留不同程度偏瘫、麻木、失语,认知等神经精神功能缺损,给予中医药(同恢复期)、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法适当,持之以恒,大多可改善。此外,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梗塞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陈立云,王拥军,赵性泉.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06,1(12):904.

[2]李国忠,尹燕红,王德生. 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12):907.

[3]杨光福,王宏健.脑梗死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辨证施治[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2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