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范文1
关键词:教学质量;监控;评价;长效机制;现状;举措
高等教育的扩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也为国家培养了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但是,由于高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没有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使高校的教学质量迟迟得不到提升。因而,构建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一、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现状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各大高校无论是在学校建设还是学生数量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在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却没有相应的提升,这与高校没有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长效机制不无关系。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让高校建设的结构、规模、质量等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发展,是各大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能够与世界先进国家接轨的必由之路。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仅带来了学校规模的扩大,还伴随着教学管理上的落后。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具体表现为:
1.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
特别是一些大学为了照顾本地生源而相应的降低分数线,这一结果致使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授课速度,而别的高分考生又对授课内容理解得很好甚至超过老师的授课速度,这些矛盾的因素都会影响老师教学计划的制订。
2.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且师资不足
教师的讲课风格、知识是否渊博、教学质量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接受程度,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很难衡量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建立起长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就能很好地规避这一缺点。并且学生数量的增加并没有与老师数量的增加成正比,导致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教授基础课程的老师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的基础没有打好,因而输在了起跑线上。
3.高校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校的教学设备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图书馆的书籍得不到及时更新,后勤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等多方面表现。高校的物质教学条件得不到提高,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
4.已有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的不完善
从2003年起,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学水平,建立了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它以五年为周期,教学评估制度的建立,旨在对高等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考核和检测,根据高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实现程度,得出评判结果及需要改进的措施。然而,五年一次的质量评估,并没有发挥其质量监控与评估的优势,而是导致了部分高校弄虚作假、突击应付。
二、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的侧重点
为了使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能够真正地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建立长效的机制是必不可少的,要让这种评估机制能够长期地发挥作用,而不是为了应付检查工作的敷衍行为,就必须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有几点需着力侧重:
1.设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部门
原有的监控部门大多依附于教务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部门,得不到重视,也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分管这部分工作,这些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校内部没有系统完善的监控与评价体系,部门人员之间的相互推诿、问责无法具体到个人,这些都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无法长期实行的原因。目前,国内部分高校相继成立了有关教学质量与评价的专门机构,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由此可见,建立专门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部门负责教学质量与评价工作,能使高校内部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和评价工作更加规范、正常、有效。教学监控与评价的有效实行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都有重要意义。
2.健全高校的各项制度保障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评价工作
各大高校规章制度的建立都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可一概而论,各个院系也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在学校总的规章制度下建立属于自己的规章制度。并且,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不断变化,不可能有一劳永逸的规章制度,因此,各项制度建设也要做出相应变化,要不断地使各项规章制度朝着健全、有效、协调的方向发展。
3.强化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使监督评价工作长期有效
在制度建设、部门建设不断完整规范和健全的基础上,高校内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最终目的即强化教学质量,就能够很好地实行了。要实行长期有效的监督评价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三、建立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长效机制的具体举措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要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需要社会、国家、高校、老师、学生等各方的共同努力。具体措施包括:
1.建立教师与学生互相评价的监督机制
每个学期至少有一到两次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评价工作,这样做既可以让老师知道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方法、教学质量、教学风格、教学速度等各方面的不足,也能让学生了解老师的教学安排以便调整自己的学习安排。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与学生互评机制的建立能更好地帮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完善校内评估的基本流程,使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工作更加完善
校内评估的基本流程大致包括:(1)学校及院系首先对自身工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并整理出自我评价后的相关材料,向学校提交报告。(2)组织专业人士到学校亲自进行考察,通过听取报告、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价。(3)专业人士根据现场考察的结果,整理成书面材料,提交学校。(4)根据专家组所提交的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进行复核,并找出相关不足,制定整改方案。(5)总结这一评价流程并总结相关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示,做到公开透明。(6)及时检查各项工作的整改落实情况。
3.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及评价工作
有经验的老领导大多都有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每个学期不定时地开展学校领导对任课老师进行听课的活动,能及时了解老师的授课情况并指出教师在授课时存在的不足,及时指出,这样老师也能更好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作及时改正。
4.在日常教学中建立监督反馈机制
可以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为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学号,因而可以通过教务系统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便于老师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正。
5.认真总结各方对教学质量提出的意见
建立数据库,整理日、月、年的不同数据变化情况。认真总结不足,寻找新的、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
总之,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长效机制,对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监督与评价工作不能一蹴而就,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工作坚持下来,做好各项工作的反馈工作,真正地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冰.高校档案工作与本科教学评估.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3).
[2]王平,张立华,谷诗梅,等.建立高校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的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2).
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范文2
关键词: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现状;问题;对策
陕西作为高等教育大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丰富。近年来,陕西省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为目标,先后出台了《陕西省教育厅关于深化改革提高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意见》(陕教规范〔2015〕9号)、《陕西省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校外教学站点管理办法》(陕教规范〔2019〕8号)、《关于加强陕西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陕教高办〔2020〕3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高等学校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管理的通知》(陕教高办〔2021〕9号)[1],不断加强和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自觉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适应人民群众高质量、多样化学习需求,着力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一、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
2016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职成〔2016〕7号),将普通高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独立设置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称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因此,所指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对已经脱离了正规学校教育的成人进行的以获得高等教育学历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对象包括通过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开放教育等来获得高等教育学历文凭的社会成员[2]。截至2020年12月,陕西省共有71所高校开设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其中:普通本科高校43所(公办高校34所、民办高校9所)、普通高职院校19所、成人高校9所(开放大学2所、职工大学6所、教育学院1所)。共设有成人高等教育和网络教育教学点862个,其中,省内教学点450个,占52.2%;省外教学点412个,占47.8%。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类型与层次包括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和开放教育等三类。在籍学生总数为844032人,其中:成人教育230538人;网络教育375593人;开放教育237901人(见表1)。2020年,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按年龄分层统计结果显示,20岁以内学生74422人,占在籍生总数的8.8%;21—30岁的学生437715人,占比为51.8%;31—40岁的学生275967人,占比为32.7%;40岁以上学生55928人,占比为6.7%(见表2)。2020年,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按职业分类统计结果显示,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有98634人,占比为11.7%;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有39332人,占比为4.6%;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138707人,占比为16.4%;从事技术辅助工作有186533人,占比为22.1%;从事服务工作有87255人,占比为10.3%;一线生产工人有60244人,占比为7.1%;从事其他职业有139691人,占比为16.5%;无职业有95886人,占比为11.3%(见表3)。
二、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目前450个省内校外教学点,基本覆盖了各地市县,600余种专业涵盖了高等教育的所有学科门类专业领域,办学基本覆盖了专科、专升本、本科等三个层次,满足不同人群学习需求。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和“高等学历教育补偿”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3]。与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新期盼相比,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适应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集中表现在办学定位不明晰、教育特点不明确、站点质量不稳定、教师队伍不专一、资源共享不充分。
(一)办学定位不明晰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办学类型之一。近年来,在具体办学过程中存在办学定位不明晰的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边缘化,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边缘形式,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在思想上不重视,制度建设、教师队伍、学生管理的水平均有待提高;二是个别高校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利益化,没有准确处理好发扬本校办学特色、面向社会需要、迎合考生提升需求的关系;三是个别高校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普教化”“职教化”,照搬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缺乏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独特之处与办学特色。
(二)教育特点不明确
“普通高等学校授予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应坚持与授予本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相同的标准,择优授予”[4]。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对象以社会在职人员为主,按需学习,注重实效,这种过高标准的学位授予并不利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良性发展。部分高校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并未紧密结合继续教育特点,忽视了成人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习内容与成人的工作实践割裂开来,影响了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学习热情。
(三)站点质量不稳定
调研发现,陕西省教育厅在抽检2020年校外教学站点中,确定395个校外教学站点合格、21个限期整改、24个不合格[5];在抽检2019年校外教学站点中,确定420个校外教学站点合格、6个限期整改、27个不合格[6]。虽然大部分站点年检合格,但是部分校外站点存在设站不严格、管理不到位、投入跟不上、师资条件弱、教学条件差、有专业无学生等情况,甚至还有未经审批备案的站点违规招生现象,教育主管部门给出了整改或撤销的决定。
(四)教师队伍不专一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当前,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存在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部分从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都是由从事高校普通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兼任的,各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缺少足够的专业化教师,更缺少继续教育理念先进、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育人水平高超的复合型教师队伍。
(五)资源共享不充分
资源建设是继续教育,特别是网络继续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陕西省设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高校都积极致力于资源建设工作,产出了一批优质的学习资源,但是这些教育资源一般都仅限本校学生使用,在资源的跨学校、跨区域、跨时空共享方面严重滞后。同时,共同建设、共同开发教学资源的力度也不够。
三、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高,质量意识淡薄
面对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部分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存在“重创收,轻管理;重规模,轻教育,忽略高质量人才培养,注重经济收益”的教育理念,对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办学定位不明晰。部分高校办学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真正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纳入总体规划、纳入改革领域,没有把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纳入保障体系和监管范围,人才培养方案照搬照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方案,专业设置盲目性与滞后性并存,课程建设投入不足、开放不够,导致办学质量不高。
(二)办学治校不严,站点管理松散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以经济利益为重,不注重教学管理和办学质量,招生宣传不规范,高校所设函授站、教学点的招生人员在宣传过程中夸大宣传、混淆概念、违规承诺。在教学管理中,个别高校对学生管理松散,未严格落实相关教学标准,对站点的教学管理存在监管盲区。如在网络教育方面,对学生学习监管不够,过度依赖平台的技术手段管理学生学习;在函授教育方面,不按培养方案落实相应面授辅导课时,仅开展单一的网络教学,缺乏对学生平时自学的管理和服务。
(三)评价机制不完善,师资建设乏力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普通高校扩招,加之教师科研任务重,导致教师工作负荷加大,上课冲突时有发生,教学质量严重下滑;高校现行人才评价体系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师资建设不利,有的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量不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挂钩,有的课时酬金低于普通教育授课报酬标准等,影响了教师参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制约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四)平台建设不足,共建共享滞后
长期以来,各高校各自为政,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资源共享方面做得不到位,导致各高校资源重复建设,这既浪费人力物力,又不利于优质教育资源推广共享,不利于教育公平。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缺位以及企业、产业参与不够,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建机制不完善,导致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优质资源共享不充分。
四、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对策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提高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社会认可度的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加大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的引导、管理和监控力度,努力推进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完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位的含金量,必须建立政府管教育、高校办教育、社会第三方评教育的良性互动机制。教育行政部门从制度层面建立地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的监督机制、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年报年检、质量评估与监控等工作。高校自身细化继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健全校级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客观有效地开展自身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评价与监管工作。充分发挥第三方———陕西省高等继续教育学会的质量评价和监测作用,从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制定科学而切实可行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评估指标体系。
(二)大力建设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线上管理系统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改变着教育教学的方式,信息技术更广泛、更深层次地应用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线上统计系统,完成包括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陕西校外教学站点备案及自检、主办高校年检、办学信息审核(招生人数、教材使用、教师情况、办学条件等)等管理功能,及时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政策动态,掌握高校及站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实施情况,通过线上系统实现陕西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指导。
(三)协同打造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优良办学秩序
牵住站点管理这个“牛鼻子”,直击关键、敏感关节,以检查、清理、年检和评估为主要手段开展教学站点管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会多管齐下,久久为功。对各类校外教学站点实施全覆盖、拉网式评估,开展定期年检和不定期抽检。落实高校主体责任,严查办学权、招生权和教学权转移、下放、外包等不规范行为。
(四)全面加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水平即学校水平,良师垂范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保障[7]。加强专兼结合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足专职的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人员,将校外教学中心辅导教师、兼职教师一并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和管理中,确保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普通高校、高职院校要统筹安排校内教师承担全日制教育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教学工作,将专任教师承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和教师教学业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建立本校教师到校外教学中心巡回教学的制度。
(五)协同发挥行业协会育人功能
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范文3
该部分主要涉及它涉及无线传播、路径损耗、阴影、区域覆盖等方面的知识。移动无线电传播-小尺度衰落该部分知识点较多,主要对无线传播中小尺度衰落、多普勒扩展、多径衰落等知识点展开,并且适当提及了分集技术。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播多址接入该部分主要对多址技术中的FDMA、TDMA、CDMA等技术进行简介。LTE及LTE-advanced技术该部分为新增内容,主要对最新的4G技术(TD-LTE、LTEFDD)进行介绍[5]。
2改革教学方法
2.1授课模式的改进思路
“无线通信原理”双语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由于该英文教材有700页左右,但是因为课时限制,我们的教学大纲仅覆盖其中250页左右的章节。由于学生往往忽略剩余的其他章节(在学习英文教材时学生缺少主动性),这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培养。我们今后可能需要引入网络大学堂等改革到此类课程中[6],把部分章节内容转化为网络学习资源,以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自学。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课堂授课、课间讨论、课后自学等方式组合授课,这样有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将考虑引入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以改进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
2.3考核方法灵活化
在“无线通信原理”双语课程考核时,采用课堂表现分、作业完成分、考试成绩分等组合打分的考核方式,改变以往单一依靠考试成绩考核的局面,从而全面考察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其次,我们也可能考虑引入辅助的线上考核方法。
3教学成果展示
为了更好地评估2014年度教学方案,本文对随机选取的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修习该双语课程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该班级共有学生38人,对学生成绩画出对数曲线拟合图及成绩分布的饼状图(如图1所示),从图1可见看出学生成绩多分布在70-90分数段(该分数段人数占比超过70%),与预期学生考试评价范围吻合。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下双语教学方案还是可行的。
4结束语
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范文4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
食品安全面临的首要问题即食源性疾病,其发病率可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水平的直接指标,是食品安全问题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成为食品安全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共同的重要任务,必须运用流行病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在食品学科中进行具体应用的分支学科,在食品安全相关事件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华中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利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对食品安全与卫生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及评价。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涵盖大量的概念和公式,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授课经验要求较高,教学中需要丰富的案例和充分的讨论,仅依照教材开展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外教育研究与实践者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已经探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E-Learning的发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受到普遍关注,并在众多的课程中进行了大量研究。混合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整合各种教学模式和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和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在食源性流行病学课程中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现实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多种形式的优质资源,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对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进行探索实践,教学效果获得提升,为今后开展进一步的教学改革和建设相关平台提供参考。
1优化教学资源,改革教学设计
流行病学教材及课程均是针对医学专业而建设的,目前缺乏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系统资料,学生对各种资源也缺乏甄选能力。为避免该现状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首先,教师广泛搜索和查看流行病学在线课程,确定一门流行病学MOOC为主要在线课程资源,并为英语基础好、有深造意愿的学生推荐一门英文MOOC,以便后续实施进阶性教学。网络课程及医学院校教材的内容并非完全契合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教学计划,教师在推荐MOOC资源的同时还要制订学习指导计划,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熟悉、了解的章节内容,为学生精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供明确指引。其次,教师精心选择了现场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等教学视频、案例资料,自编部分教材,使学生能够得到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更为密切贴合的理论指导。最后,教师紧扣课程教学大纲,将各章节学习要点及要求详细列出,并分别链接到相应的学习资源,如教材、MOOC、自编教材、视频地址等渠道,编写学习手册(handout),明确每次课程的任务和重难点。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为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提供充足可靠的资料。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的实践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经验,在教学设计层面转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革新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1]。在进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类阐述,确定各章教学和学习的重难点。在知识层面,注重由真实问题引发学习要求,结合学生自己收集到的食源性疾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重要概念及方法特点,为后续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夯实基础。在能力方面,借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下来的食源性疾病调查研究实践,运用课程相关知识进行食源性疾病分布特点描述、病因分析与推断并提出防控建议,检验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将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为人民健康负责的职业担当、团结共进的协作能力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当中,使学生不仅在专业上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同时在思想道德修养上也获得成长。在改革现有教学设计的基础上,教师团队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目的,采用基于课堂环境的讨论辩论式学习和课下真实任务驱动的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围绕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设计。以雨课堂为主要载体,完成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单布置,网络学习资源和预习课件,课中试题能够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通过弹幕发送未理解的知识点,然后完成课后自测、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等任务;以多媒体课件和文献节选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素材,增加动画演示环节和案例解析及问答互动设计,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混合式模式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和灵活切换[2],将线上学习资源的碎片化知识点通过课堂里的启发和讨论从逻辑上串联起来,侧重讲解“为什么”“如何做”等深层次内容,使学生融会贯通,再辅以课后的在线测验、问卷调查,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进一步熟悉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2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实践
雨课堂以PowerPoint这款教学中最常用的软件和师生均熟练使用的微信为基础。作为混合式教学的一种工具,雨课堂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联系且不增加教与学的负担。在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团队充分使用雨课堂的预习、随机点名课堂问答、随堂考试、弹幕、课后测验及研究成果评价等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能够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优化过程考核。具体实施过程中,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当次课程的学习手册、预习课件、MOOC链接及相关文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知识点和基本概念,鼓励学生提出疑问,促进学生思考。课中,教师先借助3个左右的选择题及简答题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把握课堂教学进度和重点内容,发现需要特别关注的个别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为后续进行针对性学习指导做好准备;结合课件与文献指导学生深入学习流行病学方法学、设计原理与实施原则,通过案例讨论、文献评析等方式强化流行病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讲解课程的难点内容后,及时布置相关的拓展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注意力,提高对课堂的关注度;学生可使用弹幕功能提出需要进一步讲解的知识点或发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要及时给予解答或组织讨论,以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课后,教师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情况,经由雨课堂自测题、案例分析汇报、文献汇报、研究方案设计等作业,帮助学生把握自己的学习效果,不断复习巩固课程知识。在疾病的分布、病因及推断、预防策略与措施等章节,学生通过课前布置收集各自感兴趣的食源性疾病真实案例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在课上分享,可组织小组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引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深对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并为实践应用打牢基础。在食源性流行病学暴发调查等章节,教师通过雨课堂在课前推送案例资料及学习任务,在课上讲解调查步骤等理论知识,播放案例视频,模拟调查现场,在课后指导学生依据各小组讨论确定的食源性疾病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开展实地或网络调查研究,完成结果判断和汇报交流,学生身临其境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安排后续的教学任务。通过评阅课程布置的文献阅读报告、研究设计、调查报告等作业发现,学生在作业规范性、批判性思维、理论联系实际等各考核环节的成绩都较以往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雨课堂提交课程作业时,教师可在系统设置时间限制,使学生无法延迟完成,促进其按时完成复习、讨论、调查等任务;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业并按时提交之后,可以在线查看他人的作业情况,当教师完成作业批改之后,学生也可以在线了解到他人获得的成绩及教师点评的内容。这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较难实现的实时相互监督和自评互评环节使学生各项任务的完成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学内外的师生互动也以混合式模式进行呈现。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将遇到的疑难困惑提交至课程群,形成自主学习反馈,主讲教师要利用网络进行解答和针对性指导,有共性的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解析。课中,学生可以利用雨课堂随时在存疑的课件上进行标记并发送弹幕,教师得到提示后根据问题的种类或性质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问题答案,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深入探究能力进行锻炼。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3],并在此过程中体会批判性思维与自我反思及评价的作用。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更利于基于问题探究和案例研讨的学习方法革新[4]。课后完成作业期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自发进行朋辈学习及相互评价,线下线上交流频繁,非常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进行高效传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多回归线上,学生在雨课堂讨论区提出问题或发起讨论,教师及课程助教和学生一起作为讨论组成员参与其中,并根据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或错漏及时进行释疑、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概括和深度理解。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学习评价,对表现优异的同学提出表扬,激励其继续努力并带动全体同学;对表现欠佳的同学进行点对点辅导,既要及时关注其学习效果,又要对其自尊心进行保护。通过探索实践发现,在课程中,师生互动力度增强,学生自主高效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反映课程主讲教师较为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重难点会进行详细讲解,通过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有利于过程性考核,教学方式新颖。
3结语
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概念多,研究方法种类复杂,学时相对较少,缺乏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输出为主,虽然也运用了Flash、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但教学效果仍然欠佳,学生主动参与度低,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充分灵活利用和整合各种新颖的教与学范式,并尝试较深层次地融合各种教学策略,完成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转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提高了教学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不同发展方向开展个性化指导,将课程高阶内容和最新科研成果到学习平台,学生可按照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高质量学习的要求,也对教师提出了高质量教学的要求。在线教学实践的引入要求教师先要提升自身能力,学习和熟练使用在线教学工具与课程平台,能够科学选择各种网络资源,合理组织高效的在线讨论,对教师的能力完善要求是持续的。教师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一准则,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和组织教学,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点,确定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的学时分配,高效且统一质量地完成在线学习辅导,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建设课程网站,设置讨论课,开展优秀作业自评与互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提高在线教学环节的水平之后,教师仍需要持续提升自身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的能力和更高水平组织及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利用翻转课堂、问题中心教学法等为保障线下教学质量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同时重视学生的个体学习和总体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全体学生学习能力为目的,最终实现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丹.疫情防控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8(03):87-91.
[2]徐长永.后疫情时代“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1):62-64.
[3]刘雄伟,刘畅,俸婷婷,等.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21,48(01):185-186.
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范文5
县教育局副局长 王**
(2014年3月24日)
各位校长:
我县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质量正逐步提高,这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我们村小(教学点)的老师们,虽然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差一点,但是你们能够坚持在村小为我县的教育事业付出,确实辛苦。目前,我县共有村小(教学点)96个,学生一万多名,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为了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刚才我们参观了村小双塘小学和完小贝溪小学。在这里我强调3点意见。
一、加强反思,查找问题
在近几年的年中报督导考评和日常检查中,我们发现村小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管理监督不到位。虽然,每校安排了一位副校长分管村小,但是有的副校长责任心不强,没有去管,一个学期难得下村小两次,有的副校长不懂业务,没有制定管理方案,下村小去不知道查什么,吃餐饭就走了,也有的副校长督查只单一的查教学常规,安全管理和养成教育等其它日常工作没有过问,查教学常规也没有留下查阅印章。县里很多文件、会议精神校长没有传达到村小。二是办学条件极为简陋。相当部分村小残破不堪,有些没有围墙、校门和玻璃,有些没有乒乓球台等基本的娱乐活动设施,有些没有一株花草树木,有些没有校牌、升旗台、校训,根本不像学校。三是日常管理相当混乱。部分村小教师责任心不强,不改作业,不备课,有的甚至师德败坏,参与买码、赌博,群众反映大,有的学校学生在校时间短,上午9点钟到12点钟,下午2点半到4点钟,只有4.5个小时。教师走通教,平时学校没有人看守,一点教学设备设施,被外面的人偷完。有的学校为了节省开支,挤出公办教师上学前班的课,学前班的收入全部私分,既没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对老师也没有奖惩之分。四是教育教学质量较差。村小教师对教学质量淡薄,平时上课不认真,考试弄虚作假,加之有的中小没把村小的教学质量纳入中小的奖惩范围,老师积极性没有调动,每天上完几节课就行了。及格率不足20%的普遍存在。有的学校抓质量出现误区,老师只上语文、数学,其它课程就不开设。五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各村小的特岗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又未形成一对一的教学指导,甚至有些村小全都是新进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完全靠新教师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出好成绩。
二、认清形势,明确目标
大家都知道目前是城区小学拥挤,村级小学空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因为我们的村小实在太弱,家长把孩子放在那里不放心。假如,我们把村小办好了,留住了学生既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又减轻了城区学校的就学压力。
懂教育的人都知道村小的薄弱,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早两年省里还下发了《湖南省小学教学点办学标准》,我们局里也下发了村小管理实施方案。上周国务院专门召开了薄弱学校改造会议,说明高层认识到了问题严重性,对农村学校高度关注。基于这些现状,村小的管理到了非加强不可的地步了。为此我们要明确三个目标。一是做到条件改善。即村小要逐步达到基本的办学要求。二是做到管理规范。即村小的日常管理必须要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不能太随意。三是做到质量有提升。即要力争让每一名学生合格,不输在起跑线上。
三、强化措施,提升水平
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
一、高等教育质量面临的现实问题
1.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
好的质量必定耗费较高的成本,因此投入的资金、人力等都需要与目标质量成比例,早在21世纪初世界银行统计发现,高收入国家其所投入的教学经费占国内总GDP均值的4.8%,但是低收入国家投入的教学经费占国内总GDP均值的5.6%。近些年来,我国投入的教育经费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些差距,投入的不足还会导致人才的流逝和质量的下降,师资力量是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中坚力量,国际评估体系认为效益最好的师生比为14:1,但就目前观察师资队伍的人员远不及学生的成员数增长迅速,那么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了。
2.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
课堂质量除却教师的影响就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高等教育的普及导致招生人数直线上升,其规模不再只是招少部分的优秀学生,而是对大多数普通学子来设定的,因此生源质量在逐步下滑,导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其结果也未必满足目标的需求,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兼顾生源质量与教学质量为统一的教育,不应该为了数量而降低质量,不顾学生质量而盲目办学的教育,只会让高等学校的特色逐渐抹去,存在教育质量下滑问题。
3.高校培养模式的矛盾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以金字塔形态构成,位于顶尖的为研究型,为培养一流的精英而存在,中层是为社会需要而培养的大部分人才,而最下层是对专门的、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所设置的学校,但许多高校忽略自身学校的特性,盲目向精英教育靠拢,制定的教育方案不适用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符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时就需要对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构建一套与自身特点相匹配的高校培养模式,以期更好的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路径
1.以人才培养为核心
对于高等学校而言,人才培养是始终如一的任务,但是也需要兼顾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教育的重点不单是对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对能力的培养,例如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借助多种渠道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实践操作基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使其更好的满足时展需求。因此注重科研的发展,要明白科研是学习的生命线,在科研的过程中锻炼了教师对新知识的创造量和实用性,也提高了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对待科研的意识,范海斯指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因此在履行科研的教学上还要兼顾对社会服务职能与文化传承职能的发展,利用社会推动大学的变革和发展。
2.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
通常情况下,对人才进行高质量的培养一定要基于一定的经费支撑,小到教材大到实验室器材购买、实验室的建立都需要财力的支撑,对于教师的有效奖励以及让优秀的科研人员驻足的利益政策都涉及到经费的投入,有了足够的资金,就可以发展多元化的教育,提供给学生更优质、完善的教育服务,例如各个针对各个学科配备的基本设施,满足学科研究需要的实验环境等都需要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尽最大可能从全方位考虑,以此来确保高等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树立正确高等教育质量观
在不同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观具有不同的特性,之前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入学率,现在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高等教学的扩大,其教育质量需要面临更多挑战和问题,此时就需要各个高校和师生树立与现代化建设和时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并从可持续发展、改革创新的视角,树立发展的、全面化的、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多样化体现在不再一味追求“精英教育”和整齐划一,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发展性体现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追求量的同时也要制动质的规定;而全面化指不再去单一的、片面的看待高等教育的质量,不单一的从某一个方面去确立其质量的高低,因材施教,认清楚学校本身的定位,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