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1

文/胡颖森陈力

【摘要】本文立足于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及“十二五”规划期间湖北省高职发展现状,着重分析了湖北地区经济发展轨迹与高职发展互动关系中的合理选择,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携手共进的路径选择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基础性研究。

关键词 高职教育;地方经济;发展轨迹;互动关系;合理选择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 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职教集团框架下区域经济与高职经管专业人才培养的互动性研究”(2013B254) 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胡颖森,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区域经济;陈力,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区域经济。

一、湖北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湖北业已步入经济高速发展轨道,其生产总值突破两万亿元大关,跃入全国前十之列,牢牢占据第一梯队,年均上涨速度达到两位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增长幅度依旧稳定在相对高的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左右(见表1)。而且湖北省的发展优势还在不断强化,“一主两副”(武汉带动襄阳、宜昌) 发展明显加快,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了5.1个百分点。

湖北省“十二五”规划设计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即重点扶植和促进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成长壮大,助力现代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创造条件提高第三产业的现代化速度,将科技因素注入现代农业等,三次产业格局的合理化演进将被视作湖北省产业结构重新布局的核心目标。

二、“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高职发展现状2014年,湖北省有一般高职(高专) 院校总计55 所。2014 年高职(高专) 院校招生16.7 万人,同比增长0.5万人。2014 年上半年在校生大约45万人。基于利好政策的倾斜,高职教育已然成为人才输出的中坚力量,社会地位日益上升。在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专业布局方面也取得实质性突破。以2012~2013学年度为例,湖北省55所高职高专院校共开办专业343 种,大致能够对接省内各行业基层岗位群,符合人力资源的总体需求。在政策扶持与院校自我发展双重驱动之下,高职教育的教学设施硬件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也建立了一个符合教育规律的专兼互补的教学团队。

在此基础上,湖北省立足于长远目标,基本完成了与《职业教育法》等相适应的省市级职教法规,有力地推动了价值取向趋同、培养目标趋同的校企合作,实现了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实销对路。在这个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精进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示范作用突出的领军高职。

三、湖北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合理选择湖北经济对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等方面大体有如下要求。

1.以省内产业重新布局为指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经济发展输出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现在以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湖北经济格局尤其是产业布局处于重构的阶段,经济构成以及产业布局的破旧立新必定是颠覆性的。在此背景之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学科发展和配套的教学资源一定要和这种革新保持同步协调。

2. 对接重大工程项目人才需求,为湖北发展提供大批高技能型人才。在湖北省传统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全省钢铁、汽车、光电、造船等产业已超过千亿元,重大工程项目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然而,高技能人才培养却未能跟上发展需求。根据《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缓解人才紧缺状况,湖北省计划未来5年培养开发紧缺技能人才50 万人,其中紧缺高技能人才10万人。重点包括新兴行业工种在内的44个紧缺技能工种,既有车工、钳工、电工等传统行业工种,又有数控车工、汽车装调工、光伏电气安装师、电控部件工等新兴行业工种。

3.图谋地方经济以及产业布局的发展, 推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湖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显示,未来湖北将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能源、有色金属、节能环保、新材料和生物制药等13个领域为重点发展目标。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高新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无疑给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带来了新的影响。

4.高职教育的类型组成要满足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多元化培养人才。职业教育的类型组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全方位、多维度的培训教育能有效解决群众需求与学历教育供给的矛盾,并提高学历教育的专业化程度。与此同时,要根据地方经济成长与产业格局的变动,将高等教育的职业性与培训的技能性有机融合,延伸高职院校服务领域,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充分发挥其推进分流员工二次上岗、企业职工不断学习以及农村居民迁徙培训的关键作用。

5.湖北省内不同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呈现出非均衡性,因此,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鲜明的层次性特点。“1+8”城市圈所包括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在武汉的辐射和带动下,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部分城市的产业升级甚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承接武汉市产业链的配套与转移过程中,技术应用型的高职人才存在巨大缺口,而武汉市作为辐射极城市不仅需要大专水平的高职人力资源,更需本科水平的高职人力资源,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的规格也必须晋级到本科层次才能与之相适应。

6.顺应社会的教育发展,引导大学生择业的正确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非常关键的最终环节是学生完成三年学业后的工作方向。在着力培养技术过硬、脚踏实地的实用型人力资本的同时,应帮助其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当下,武汉、宜昌、襄阳、黄石等省内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依然是大学毕业生工作的主流区位选择,要引导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生产前线,走进广大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孔康伟, 陶济东. 加快湖北高职教育改革服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宋小杰, 曹晔. 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3]戴国强, 易元红. 武汉城市圈高职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2

关键词:碳金融;发展;环境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碳金融是指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是新型的能源交易市场,将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融合在一起,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能。碳金融这项新型的交易市场,构成了巨大的经济开发潜能,成为了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碳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前景

碳金融是1997年12月在日本东京所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而衍生出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它涉及了《京都议定书》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两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本着保护环境的理念,从法律的形式限制了各个国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与此同时,其开拓了一个以CO2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完善和谈论货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衍生出了碳金融的概念。它是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制度交易安排和活动,其中包含了机遇碳减排的融资活动,投资增值活动等。它是较为重要的金融创新,其最终目的在于发挥出市场环境资源配置的作用,将有限的资源融入到低碳经济中,逐渐促进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

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国际市场上的碳金融行业发展的非常迅速,2004年全国CO2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小于10亿美元,2012年,就已经突破了1800亿美元,碳交易总额从1000万吨达到了100亿万吨。这一数据表明,碳金融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不久以后必然会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商品交易市场。

同时,《京都会议书》构建了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它的内容是允许发达国家的工业投资人员,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并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在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中获得“减少排放量”完成发达国家在《京都会议书》的减排目标。

二、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意义

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目前是最具有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市场。截至2011年3月,全球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项目大约为1300个,大约增长了50%,我国通过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的CDM数量为1200多个,和2009年相比较,大约增长了85%。以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尚处于理想状态。

我国碳金融发展有其实际意义。

首先,碳金融的不断发展能够将我国经济逐渐从高碳模式逐渐转为低碳模式,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通过市场的减排侦测,排放约束相结合的机制,帮助我国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出售减排成本的指标获取额外的利益,从整体上实现污染成本的最低化。这对于实现CO2减排有一定的意义。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银行可以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不断的通过国际金融公司的合作,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将资金配置到低碳产业当中,激励企业不断地开发低碳技术,加快低碳产业的迅速发展。

其次,碳金融的高速发展能够提升我国的国际位置,美化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促进国际合作。我国在2009年11月的时候,第一次对全世界公开承诺量化减排指标,并提出了在2020年的时候,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5%左右。碳金融的发展,对我国节能减排项目工程的开发有一定的作用,能够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公信力度。同时,碳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必定会从整体上顺应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利于我国不断的融入国际市场当中,促进国际合作。

最后,碳金融市场涵盖着巨大的商机,发达国家在碳交易当中能够降低减排成本,同时将资金和技术带入到了发展中国家,这些资金的带入会衍生出更多的资产。同时,作为最具有潜力的CDM供应方,我国每年的减排交易能够达到23亿美元左右,这必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空前的影响,从整体上提高碳金融的盈利空间。

三、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非常迅速,相关的金融业务也随之衍生并且逐渐发展起来。尽管如此,我国碳金融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我国缺失对碳金融和CDM的认识,CDM和碳金融的兴起是随着碳金融交易市场的兴起而不断的扩大。在我国传播的时间较短,国内很多企业并不认识碳金融市场中所蕴含的商机。并且,国内的碳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的开发、价值、交易规则等并不熟悉,这不利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第二,不断提升我国对碳金融的重视程度。从政府的角度进行分析,企业的产业机构从低端向高端进行调整,这一现象导致了我国成本提升,盈利现象降低。在提升社会效益的同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需要制定扶持和补偿的机制。但是我国碳金融发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我国不承担减排的各项意义,部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扶持策略,导致转型企业的风险急剧增加。且很多地方政府对碳金融的认识程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通过排污权交易发展指标,认为这是限制地方发展的原因之一,这不利于全国市场的统一。

第三,我国的中介市场有待提升。CDM机制下的碳减排隶属于一种虚拟产品,在进行交易的时候,规则的要求非常严格,开发程序较为复杂,合同的期限较长,这严重性的导致了非专业性的机构不能够具有这类项目的开发能力和执行能力。从国外的角度进行分析,CDM项目评估和排放权的购买大体上是通过中介机构完成的。但是我国的中介机构尚不完善,难以开发较大的项目,同时针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缺失严重。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不足,商业银行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贷款供给量不足。这主要是因为CDM项目开发时间较长、风险因素较多,和一般的投资项目相比较来说,更需要较为复杂的审批程序,这增加了额外的交易成本。并且,开发CDM项目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其中涵盖了政策、周期、项目、CDM风险因素。周期风险,是因为CDM项目贷款的时间过长,不仅会影响到银行资金的流动,同时还给银行的宏观调控造成了未知的变数,导致了节能减排项目的复杂,增加了项目的融资难度。

第四,中国碳金融交易存在监管、法律、核查等弊端,CDM项目相关的法规并不完善,法律政策容易引起道德风险。

第五,由于我国碳金融市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价格定位也处于被动的局面。再和发达国家进行碳排放购买谈判的时候,中方作为碳排放的出售方,处于弱势地位。虽然,目前我国拥有较为强大的碳排放资源,但是从我国目前碳排放市场发展来看,尚处于落后的阶段,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碳排放交易平台,而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导致我国在国际碳市场处于末端位置,一味的接受国外碳交易机构所制定的价格。比如,目前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碳交易价格一般在每吨20欧元左右,但是我国国内的CO2排放交易的价格仅在1012欧元,这是国际市场上价格的一半。因此,我国一定要正确在碳金融市场上的位置,不断的提升我国在碳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正确碳价格的定价权。

四、我国发展碳金融的策略

碳金融市场的规模会变得越来越大,同时碳金融市场的交易金额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扩大。我国做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降低随之而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加强发展低碳经济。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第一,政府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支持。首先,要不断的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要强化政策的支持。政府要充分认识碳金融带给我国碳市场以及碳金融的价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策略,从宏观决策、政府扶持、产业规划等方面兼顾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税收、法律等政策的补偿和扶持力度。其次,地方政府要统筹兼顾长远的总体利益,立足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理念。认识碳金融市场的价值,根据行业和国家自身的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发关于碳金融市场的项目,将环境和经济利益扩大。从金融机构角度进行分析,要不断的适应碳金融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的熟悉碳金融的模式、价值、项目交易和开发工作,加大碳金融的创新工作,使资金能够更好的融入到低碳企业当中。

第二,完善碳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策略。首先,将碳金融业务风险纳入到风险管理当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和程序,全方面的控制和计量碳金融业务风险。其次,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碳金融配套的扶持工作。政府和监督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制定相关的环境保护、信贷导向、外汇管理的政策,不断的引导社会资本向低碳产业发展。最后,要针对低碳项目采取税收减免的政策,提供财政担保,帮助解决融资困难的现象,提高碳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所取得的成就,不断的实施税收优惠策略。

第三,逐渐增强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在碳排放市场的位置,提高我国碳交易的价格。从目前碳排放的市场价格来看,欧元、美元、日元、澳元、加元是主要的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这些国家不断的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中提升本国家的交易影响力,较为发达的国家利用碳交易托大本国货币的国际交易和结算能力,争取能够对碳排放进行定价。但是从我国碳排放的交易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劣势的位置,场外交易极大的降低了我国碳排量的总体价格,交易品种的缺失导致我国在国际交易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话语权。因此,我国应该不断的提升人们币在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力,使人民币逐渐成为碳交易市场中的结算货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

五、结束语

要加强碳金融的重视程度,建立碳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地加强我国和国际市场的协同合作,增强我国人们币在碳排放市场中的位置,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对碳金融市场的风险监督体系,降低碳金融体系带给我国的风险。最后,我国一定要完善碳金融市场,抓住其中潜藏的巨大商机,为我国创造出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蒋毅一,杜静.碳金融市场分析及我国的发展策略[J].开放导报,2010(12).

[2]王旋.中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

[3]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研究探讨,2010(12).

[4]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专刊,2010(3).

[5]魏笑蕊,贺欣,谭琳.碳金融对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启示[J].商业经济,2011(6).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3

2.广西制糖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朱世杰,蓝拥军,韦隽群

3.北部湾南珠产业发展战略分析郭恩松,牛春光

4.全球背景下泛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合作何

5.电信运营商移动互联网运营策略浅析何玉莹

6.浅论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机遇和挑战黄延君,阎伦,兰慧京

7.梧州人工宝石产业集群发展探析赖小冬,蒙灵爽,方志军

8.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卢妮,王节,胡宇航

9.浅谈中国高校网络教育发展战略构想孟小莙,李媛,沈飞岑

10.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缓慢复苏闵敏,蒋皓

11.构建大型企业集团对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意义及建议宁卫东,凌玲,黄红霆

12.电力需求预测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魏炎初,蒋建波

13.探索企业战略双向动态管理模式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何永权,林革,王璐

14.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翁宇

15.房地产贷款风险主要表现及检查方法研究杨玉冰,李建国,于璐璐

16.我国对外贸易模式所面临的挑战张维,陈钦

17.辐射理论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中应用的思考周丹,苏腾

18.近期信贷投放刺激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分析周月娴

19.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初探吴云德

20.浅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李俊双

21.金融风暴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启示韩俊丽,马燕

22.论知识管理在软件企业中的应用李宾

23.建筑设计行业成本分析与控制许颖,杨智慧

24.浅谈中国即时通讯的发展张守凯,李鑫霞

25.台州市民政局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对策黄铭,杨玉莉,梁景辉

26.国有企业监事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南宁市为例黄孝林

27.从"重农抑商"政策探中国古代宏观经济学思想黄雅青,李婷,刘芳

28.中国传统消费观念与信用卡恶意套现行为探析黄映艳,唐静,禤彦玲

29.加强成本核算促进广播电视行业发展蒋琰,莫晓岚

30.关于建立职工远程网络技能培训系统的探索管叶霞,王翠花,何桂珍

31.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吴莉萍,张彤

32.中国银都发展战略研究许以平,周顺家,王健

33.泛珠,促进西南经济发展钟贞,严波,陈海燕

34.低迷期的人力资本管理李平,韩莉,吴磊

35.浅析中国汽车金融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周向华,汤振兴

36.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策略研究徐人生,葛学,田原源

37.从上海市拟启动"交通拥挤收费政策"引发的思考蒋海娟,滕伟宁

38.南宁市农民工返乡原因及就业创业对策研究易玲,郑军

39.人力资源管理是车间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陈国局

40.CECA认知差异及两岸经济合作的若干战略问题吴业明

41."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范贵德

42.谈领导艺术与企业凝聚力高枫,杨凯

43.金融危机下高职毕业生如何应对就业问题黄蓓佳,梁静,文雯

44.整合资源走管理扩张型公路施工总承包企业之路探析段美旺,吴剑锋,雷衍纯

45.浅析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之路张明俏,邱利军,沈键

46.借鉴广东经济建设经验发展广西经济——广东经济发展考察报告罗建国

47.在金融海啸下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韦薇,文雯,黄蓓佳

48.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研究分析冯文光,伍敏

49.对国内关于WTO保障措施的建议樊慧霞,罗峰,李松

50.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问题与对策牛思源,姜晓坤,廖晓华

51.我国国债发行与通货膨胀相关性研究何兰涛

5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探讨翁冬青,甘宏记,陈剑文

53.金融危机下玉柴集团成功之道陈曼华

54.关于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方式创新的探讨陈莲,徐翀妤,何春林

55.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研究韩文静

56.浅谈如何在广西的国有投资集团中建立品牌危机防范机制韩皓,李嘉

57.关于江州区发展蔗糖循环经济的思考——对湘桂糖业有限公司发展蔗糖循环经济的调研报告廖应灿,蔡健

58.薪酬的公平性原理浅析黄艳,陆智群

59.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思考李东

60.金融危机过后的中国经济如何持续稳定增长李敏,陈樟城,潘军

61.浅谈电视节目成本核算朱海娟,罗泽宇

6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雷坚

63.浅论广西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丘恩明,覃刚

64.企业征信系统应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启示乔玉梅

65.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何杨光,岳建民,张健

66.抢抓机遇,迎接新一轮经济增长——广西合资铁路发展战略研究廖刚,刘仁会

67.论全球经济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运作李砚哲

68.经济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创新李燕,胡永红

69.企业年金与金融危机形式下的人力资源策略梁靖,李琨,张敏

70.广西集团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优化之路刘媛,莫弋翔

71.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管理探讨——浅析广州移动客户关系生命周期管理罗有攀,谢素静,江其文

72.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的思考马雷,颜卢,林风

73.金融危机下对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管理的思考梁晓曦

74.企业中有效激励的研究马武立,付凤英,杜思璇

75.工程劳务分包管理的探索莫宁

76.从保民生角度看中国就业问题穆竟男

77.华尔街金融危机引出的深层思考钱凤茵,张婷婷,史小莉

78.浅析如何建立服务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彭桂明,许杨苑

79.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形势下监理行业的发展沈志献,陈俊飞,黄清叶

80.中国当前经济下的节能减排——以中央空调节能为例谭鸿雁,曲卫涛,钟淑杰

81.我国汽车工业地区专业化水平实证分析王雅坤,冯娟,周新柠

82.整合及利用财政干部培训资源问题研究肖东海,梁昊,张晓露

83.促就业是保民生的根本唐语,赵剑萍,曾志军

84.新形势下广西小水泥出路何在王瑞燕,赖炳,唐小军

85.国企改革中的管理创新探析谢丞,谢利坤

86.论谈判风格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和适调苏春华

87.跨国石油企业在苏丹面临的雇员管理问题王海霞

88.人力资源管理在XX公司的应用夏湘泠,王兴燕

89.关于如何建立规范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探讨——以A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为例邵黎军,方晓敏,巨辰

90.国际金融危机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新探潘昌文,曾强

91.浅析金融危机对广西高职教育的影响梁志明,韦佳慧

92.西江流域物流节点设计与比较法选址模型黄飞宇,韦春香

93.网吧的服务营销策略探讨雷庆文,梁文清

94.金融危机下现代物流对出口型企业的影响雷震霄,张君良

95.探析钢材市场当前形势下的技术营销沈建涛,裴荣,王皎洁

96.广西沿海港口物流发展模式探析唐凤范,赵昱

97.结构化面试程序及其应用杨强荣,张华,朱维勇

98.部门预算改革研究叶修廷,冯磊

99.论工程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张铃

100.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朱小洁

101.会计师事务所员工心理契约问题初探张程,莫尧

102.中国邮政电子商务下第三方物流发展战略研究苏宇建

103.大型制造业生产基地选址影响因素浅析——以《武钢江北钢材加工配送基地项目》选址为例黄晓红

104.电子制造业制造执行管理系统(MES)绩效评估研究王强林,欧阳志军

105.浅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谢琳,陶秀萍

106.论中国3G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王薇

107.北部湾发展战略下广西高科技企业激励机制的建设谢子春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4

关键词:金砖国家 服务贸易 比较研究

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金砖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所占世界贸易份额逐年增加。但较之货物贸易而言,金砖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尚处起步阶段。2012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的5.78%,进口占16.18%,但分别同比增长5.73%和3.79%,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60%和1.85%,体现出金砖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全球服务贸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国家的第三产业已经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支柱。可以预见,未来服务贸易在推动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还将继续扩大,而金砖国家能否有效推动服务贸易发展将成为决定其未来经济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动力的主要决定因素。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外针对金砖国家贸易往来的研究较少,而且大多集中在货物贸易及宏观经济发展领域,对金砖国家之间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较少,而分行业进行微观层面探讨的研究就更为鲜见。

从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来看,近年来金砖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发展较快。贸易额方面,2012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总额达10639.7亿美元,较2000年的1659.7亿美元增长逾6倍。其中,进口增长6.4倍,出口增长6.3倍。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额有所下降之外,其他年份均保持增长态势。

从贸易增速方面来看,2000年-2012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年均增速为15.79%,远高于世界和发达国家9.18%和7.93%的增速。2004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增速达到30.14%的峰值,随后出现下滑,并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但之后迅速反弹,随后两年均出现两位数增长。同时,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5.43%提高到12.34%,提高近7个百分点,并呈现不断上升之势。总体而言,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轨迹相似,但发展速度在2000年以后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体现出金砖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较好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但也必须指出,2009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出现了10.04%的负增长,高于发达国家8.93%的负增长,这一方面体现出金砖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更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稳定性较之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构成中,旅游与运输两项占比高于发达国家,而这两项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具体情况将在下详细分析。

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构成分析

为清晰阐述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构成及变化,本文将运输、旅游两大类定义为传统服务贸易,将其他服务定义为现代服务贸易(本文的定义方法为,取消“其他服务”一项,将运输和旅游两项定义为传统服务贸易;将通讯、建筑、保险、财务、计算机及信息、特权使用费、其他商务服务、文化及创造、政府服务等9项定义为现代服务贸易)。此外,为更直观分析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结构性问题,本文引入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四个传统服务贸易强国与金砖国家进行比较,以期在全面了解金砖国家服务贸易构成及竞争力的同时,找到与主要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结构异同及发展差距。

(一)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比较

从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出口总量来看,出口额依然较小。2000-2012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出口存量为30866.75亿美元,大体与英国持平,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金砖国家中,中国的出口额最大,达到13163.26亿美元,也是唯一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印度位居第二,为9344.79亿美元;巴西、俄罗斯、南非的出口较低,均低于5000亿美元。

从服务贸易出口结构来看,不论是金砖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传统服务贸易均占据较大的份额。但若分析这两个行业在服务贸易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便可发现,除法国这两个行业占比达到55.66%外,其他发达国家的占比均低于50%,并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而金砖国家中,除巴西和印度这两个行业的占比为36.9%和27.51%外,其他金砖国家的占比均超过50%。这说明,第一,中国、南非、俄罗斯的旅游资源以及依托货物贸易进出口产生的运输服务依然是其服务贸易出口的主力军,服务贸易结构依然以传统服务贸易方式为主;第二,印度和巴西虽贸易额较小,但贸易结构较为优化,现代服务贸易占比已经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第三,发达国家传统服务贸易出口比重在下降,而现代服务贸易在其整体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这也体现出未来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方向。

从现代服务贸易出口构成来看,各国的情况既有趋同性,又各具特色。趋同的一面表现在,不论金砖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现代服务贸易中的其他商务服务(其他商务服务包括:商业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经营租赁服务;杂项业务;专业技术服务(包括法律、广告、咨询、会计、研发等))一项在总体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除巴西达到46.55%,南非仅为8.28%外,其他国家该项出口所占的比重均在20%-40%区间。不同之处表现在金砖国家除其他商务服务一项的占比较高外,现代服务贸易领域中其他行业的发展并未全面展开,但也不乏亮点。例如,巴西在财务服务和政府服务方面相对突出,占比达4.59%;印度在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的占比很高,达到32.12%,体现出该国在计算机及软件工程方面的突出优势;俄罗斯在建筑服务、通讯服务方面均有一定的规模;中国在建筑服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也相对较为突出(见表1)。

(二)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比较

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来看,与出口相比,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进口额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缩小。2000-2012年,金砖国家服务贸易进口存量为35989.95亿美元,仅略低于美国的42743.19亿美元。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总额在金砖国家中居首,达15960.35亿美元,并已超过法国。同时,金砖国家各成员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差距很大,特别是南非和巴西,分别仅相当于中国进口额的10%和30%左右,即便是在金砖国家中排名第二的印度,其进口额也仅相当于中国的一半。

从贸易结构方面来看,传统服务贸易依然是各国进口的重点。除巴西和美国传统贸易行业进口比重较小外,其他国家的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占比均超过50%,特别是南非和中国,分别达到71.58%和60.79%。从总体数据上来看,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在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方面具有很强的趋同性,但若从细分行业角度分析,便可看出其中的差距。在传统服务贸易中,金砖国家运输服务领域进口的份额较高,而发达国家在旅游方面的进口份额较高,这就造成了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传统服务贸易进口结构总体趋同的假象。相对于旅游业而言,运输业属于更为传统的服务贸易行业,因此不难看出,即便是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发达国家的发展也要快于金砖国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金砖国家均属货物贸易大国,大量的货物进出口导致运输领域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双高”,而在经济出现波动,进出口减少时,运输业也会随着市场形势有较大起伏;第二,受制于基础设施薄弱、运输成本较高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运输业方面的竞争处于劣势,进口增加成为必然;第三,由于金砖国家经济发展、人均收入等方面还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旅游又在服务贸易中属于弹性较大的一项,因此发达国家的旅游进口要高于金砖国家。但应该指出,金砖国家中除印度在旅游进口方面占比较低外,其他国家的旅游业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南非、巴西的旅游业进口占比均超过20%,而俄罗斯更是高达41.50%。

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进口依然集中在其他商务服务方面,但在其他方面又各有特色。巴西在政府服务、特许权使用费、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较为突出,三项占比总合近20%;俄罗斯在建筑服务方面进口较多,占比达8.21%;印度在保险服务、财务服务方面进口较多;中国在保险服务、特许权使用费方面的进口较多,特别是保险服务,占比达到7.86%。发达国家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的结构与金砖国家较为相似,细微的差别体现在财务服务、通讯服务方面进口占比高于金砖国家,而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比金砖国家略低(见表2)。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金砖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并与部分传统服务贸易强国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世界服务贸易方式正在转型升级。发达国家中,传统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现代服务贸易已经取代传统服务贸易,成为发达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主线。并且,即便在传统服务贸易中,旅游产业的占比也已经超过运输产业,成为传统服务贸易构成中的主要部分。这表明,世界的服务贸易发展方式已经由传统的交通和旅游服务向现代服务贸易方式转化。

其次,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差距仍然明显。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虽然在2000年之后快速发展,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但从国际竞争力比较来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同时,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结构仍然以传统服务贸易方式为主,而在传统服务贸易中,运输产业的占比超过旅游产业。在现代服务贸易中,金砖国家除个别行业外,在国际竞争中总体处于劣势。并且,金砖国家在某些现代服务贸易行业中仍然存在垄断及市场保护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反而有加大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风险。

再次,在现代服务贸易构成方面,金砖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建筑服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产业,仍属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则主要集中在通讯、财务、保险、特许权使用费、文化及创造等资本技术密集型领域。这表明,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金砖国家也与发达国家存在层级化差距。

最后,从金砖国家内部服务贸易发展比较来看,巴西、印度的服务贸易方式相对较为先进,现代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传统服务贸易。特别是印度,其计算机及通讯服务、通讯服务方面已经具备较强的比较优势。而中国、俄罗斯、南非三国仍然以传统服务贸易方式为主,其中俄罗斯的运输服务,南非的旅游服务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中国则在建筑服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

(二)建议

为金砖国家在未来更好发展服务贸易,结合前文分析,本文给出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总体而言,金砖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尚处起步阶段,但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因此在继续发展传统服务贸易的同时,应注重向现代服务贸易方式转变。寻求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取代现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金砖国家应在服务贸易领域减少监管,更大程度上开放国内市场,使本国的服务贸易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不断提升发展水平,提高竞争力。

第二,巴西应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推广其国内旅游项目,以2014年世界杯、2016年奥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同时,巴西的财务服务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巴西应在把持现有优势基础上,大力拓展国际财务服务市场。

第三,受益于前苏联完备的交通运输网络,俄罗斯在运输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俄总体服务贸易发展在金砖国家中较为滞后。因此,俄政府应在继续发展交通运输服务的基础上,向其他服务贸易领域倾斜,尽快缩小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差距。

第四,印度在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一枝独秀,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印度服务贸易虽总量不高,但结构较为优化。较为先进的服务贸易结构为其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印度应在继续保持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通讯等其他与之相关领域的产业建设。同时,印度也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业推广,带动印度服务贸易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南非在旅游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已经充分体现。下一阶段,南非应充分利用其国内发达的金融市场,发展策略向财务、保险等领域倾斜,减轻在服务贸易领域对旅游业的过分依赖。

第六,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量在金砖国家中排名第一,并且已赶超部分发达国家,体现出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在传统服务贸易方面,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货物贸易国,货物进出口量很大,因此运输服务领域的发展前景巨大。中国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提升运输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地大物博,旅游文化丰厚,应进一步扩大中国旅游海外宣传,扩大中国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在现代服务贸易方面,中国在建筑服务、计算机及信息服务方面也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因此中国在建筑服务领域继续推动建筑类企业走出去,赢得更大的海外市场;在计算机及信息服务领域,中国可以借鉴印度的发展经验,提升研发和科技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带动该领域的全面发展。

此外,服务贸易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然而我国在专业型人才培养和聚集方面仍有不少欠缺,建议我国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从国内现状出发,加强国内人才的培养。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配合财政资金扶持,提高高校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在专业设置、师资配置上给予倾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鼓励职业培训,加强企业培训力度,调动多种资源,加快本国专业人才的培养,力求做好各个层面的人才储备,为我国服务贸易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加大国外人才引进力度,提高海外归国人员待遇,增加高端就业吸引力,为有归国工作意向的专业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相应的生活配套。发挥归国人员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提升国内从业人员参与国际服务业竞争的经验和能力。通过内部提升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服务贸易人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品德,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缓慢,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升我国开展服务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 MANDELSON. External aspects of competitiveness[Z].European Services Forum, Brussels, 2006.

2.WEBER M.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M].T PARSONS(tran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299-302.

3.杨丽琳.“金砖四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与贸易相似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8)

4.李怀政.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国家竞争优势战略[J].国际贸易问题,2003(8)

5.董小麟,董苑玫.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产业结构缺陷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2)

6.周中林.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及竞争力分析[J].开发研究,2009(5)

作者简介: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5

关键词林木种苗;产业现状;发展对策;江西九江

近年来,随着江西省委、省政府大力倡导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全市苗木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苗木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1 333.3 hm2发展到2010年的5 333.3 hm2。林木种苗的品种、质量和数量都大幅提高,为九江乃至全省的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九江市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苗木供应。为此,九江林木种苗产业将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

1产业现状

九江区域优势独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历史悠久。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造林绿化、庭院绿化建设对苗木的需求越来越大,促使九江市多种经济成份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发展迅速。2009年冬至2010年春,全市育苗面积达5 333.3 hm2,产值超过4亿元,销售收入近5亿元。全市现有保存面积4 000.0 hm2,其中6.67 hm2以上的34户,总面积1 000.0 hm2,6.67 hm2以下的4 534户,总面积3 000.0 hm2,初步形成环庐山周边和沿昌九走廊的花卉苗木产业带,构筑了永修县以培育高位换冠嫁接茶花为主,德安以珍稀植物繁育为主,九江县以培育乡土树种和城镇绿化大苗为主,庐山周边以城市综合用苗和观赏盆栽植物为主的产业格局。

1.1国家政策的支持,各级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

近年来,国家实施生态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给花卉苗木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项目之一。2008年开始实施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掀起造林绿化。对杨树、泡桐、红心杉等部分树种实行财政补贴,极大地促进了九江市花卉苗木的发展。庐山区赛阳现已发展花卉苗木近666.67 hm2;德安县引进江苏阳光集团在高塘乡兴办江西国丰生态苗木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苗木1 333.3 hm2,投入资金亿元;九江县马回岭镇林木种子苗木经营闻名全国,也带动苗木生产,2009发展苗木1 666.7 hm2,收入过50万元的有几十户,已成为江南苗木重镇。

1.2积极引导,搞好服务

各级林业部门大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引导农户将发展苗木生产与退耕还林相结合,实施苗林一体化。加强苗木市场引导,组织苗农定期举办培训班40余次,参训苗农达3 000余人,讲解育苗技术,通报市场行情,完善了苗木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立了市林木种苗协会、市花卉协会、市兰花协会。湖口、永修等县相继成立了县苗木协会,马回岭、莲花、赛阳成立了镇苗木协会,30余户生产经营户建立了自己的种苗网站,利用互联网种苗供求信息,扩大了信息交流和宣传,加强了沟通协作,引导和服务苗农拓宽市场,有效推动了九江市花卉苗木产业发展。

1.3规范市场,强化监管

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审批发放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公开办证程序和条件,对申请办证的单位和个人派员实地核查,严格审查,条件成熟一户核发一户,杜绝无场地、无苗圃地、无资金、无采种林分的领取证件。二是加强质量监管。12个县(市、区)建立了县级林木种苗管理机构,建立了较完备的种苗质量检验网络,市、县2级配备了省林业厅核发质检证的质检人员46人,苗木生产、经营单位质检员186人,实行了两证一签制度。三是加强市场监管。2009年,九江市开展了种苗行政执法专项检查,对长期以来一些生产经营者在电视、报刊以及户外媒体虚假广告,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企业名称不规范,非法经营销售伪劣种苗等行为进行清理整顿。活动期间九江市林工种苗站举办了一期种苗质量监督培训班,发放有关林木种苗法律、法规的宣传资料500余份,共抽检种苗经营户136户、苗木生产户68户。依法规范申办生产经营许可证程序,加大对申报材料的审核,实地核查圃地面积、苗木数量、等级等情况,对无圃地、无经营场所、无资金的经营户一律不颁发证件。

1.4科技兴苗,推进产业良种化进程

一是加强科学研究。庐山植物园,建园70余年来,引进国内外植物3 400种;九江市林科所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引种珍稀植物180余种,形成了成熟的引种驯化、繁育技术,为九江市花卉苗木品种更新、繁育起到了技术支撑作用。二是实施种苗工程建设。国家投资1 200万元的江西省林木良种繁育中心2003年落户德安县,已育苗逾66.7 hm2;投资130万元的修水林木采种基地已建成;投资达1 000万元的彭泽县海形林场耐瘠薄树种采种基地、九江市天花井林木良种基地、瑞昌市林科所林木良种基地正在建设之中。三是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和保护。自2004年6月开始,全市组织150余人,对全市主要树种的优良林分、优良单株,古树、珍稀、濒危植物、引进树种等进行普查,为搞好林木种质资源的清查、收集保存和管理工作,推进林木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2存在的问题

2.1生产结构不够优化,科技含量低

品种杂而全,不成规模,出现“二多二少”现象,即绿化苗木多,观赏花卉少,绿化小苗多,大苗少,竞争优势不强。苗木跟风、盲从现象突出,缺乏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栽培技术和生产设施,管理粗放。

2.2龙头企业少,规范化程度低

户型分散生产经营较多,从品种上来看,在全国市场规模种植的九江市只有马褂木,但品种规格不全,市场竞争力不强。

2.3政策支持不到位

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九江市花卉苗木种子在全国小有名气,却从未举办过苗木交易会,又无花卉苗木交易大市场。国家实行良种优价、良种补贴政策和苗木生产、流通环节的税收减免政策落实不到位,种苗工程项目的配套资金难到位。

3对策措施

虽然目前苗木产业处于结构调整转型期,发展态势趋缓,但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广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高花卉苗木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1]。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四大转变:即从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向科技方向转变,从生产园林绿化植物为主向园林绿化植物、切花、切叶、盆景、盆花等协调发展转变,从“小而全”粗放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从自产自销向产销分离转变[2]。

3.1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品种档次

针对花卉苗木市场越来越强调品种的新颖性、广适性、抗逆性和乡土化的需求趋势,应立足全市,瞄准长江三角洲,面向全国市场,在品种上增加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和生态功能良好的品种面积,适当发展耐盐碱、耐水湿的常绿乔木树种面积,大力引进新品种,开发乡土树种,增加盆花、切花种植面积,满足市民生活及节庆的需要;在产品类型上,培育大规格苗木,发展容器育苗,适当发展整型苗木,提高苗木附加值。

3.2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级花卉苗木协会,通过苗农自发联合,与大户联合,创建新的生产和销售组织模式,解决苗农零散生产模式与千变万化的市场难以对接的问题,同时培育发展花卉苗木经纪人队伍,推行产销分离,组织参观学习考察,走出去,请进来,把握市场动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市、县2级花卉苗木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成立市种子质检站(或中心),加大质量检验和监督,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3]。

3.3实施龙头带动,推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

以再就业示范园、江西国丰苗木、永修茶山等为龙头,实行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科技创新、加工增值和组织销售的优势,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建立示范区,每区以几个主要品种为主,实现连片种植,规模化、规格化、批量化生产,提高商品化生产进程。

3.4实施科技创新,提高花卉苗木科技含量

坚持以种为先,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良种推广、良种繁育基地、种子贮备、种子质量检验等公益性、基础性建设。以企业为主,加强与科研院所联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推广,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基地发展,加大苗农培训,提高育苗水平[4]。

3.5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

花卉苗木是短、平、快的朝阳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各级党委、政府继续重视和支持,从实际出发,指导产品结构调整,从技术、信息、市场等多方位服务于苗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完善和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对花卉苗木生产企业实行“两免一补”,即免征农业税、特产税,对良种实行补贴。对批发零售的免征增值税;对中介组织提供技术服务或劳务服务,免征所得税;对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加大政策性金融对花卉苗木产业的投入,扶持花卉苗木产业,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4参考文献

[1] 许国海.青海林木种苗发展现状及对策探析[J].林业经济,2008(11):73-74.

[2] 施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开创全省林木种苗工作新局面[J].云南林业,2008(6):11-12.

金融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6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发展对策;安徽肥西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9-0148-02

肥西县地跨江淮流域,大别山余脉横亘中部,分为低山丘陵、岗区、湖河平原3个部分。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长淮林工程、绿化大会战工程实施,该县林地面积迅速增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9 073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7 470.8 hm2,苗木花卉逾12 000 hm2,森林覆盖面8.74%,林木绿化率26.53%,是全省苗木花卉生产大县和家禽养殖大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为该县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天然条件。

发展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农民真正获得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既增加了有形资产,又增加了农民依托林地的发展空间[1-2]。肥西县按照有关林改政策,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一条主要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为主的多种生态模式。

1 发展现状

1.1 发展规模

该县林下种植、养殖主要分布在紫蓬山管委会、紫蓬镇、铭传乡、花岗镇、上派镇等山场和苗木种植大镇。现有林下种植面积约1 200 hm2,林下种植户550家。林下养殖面积1 000 hm2,养殖企业20多家,带动养殖户4 100户。林菜(瓜果)等模式266.67 hm2。

1.2 发展模式

1.2.1 林苗模式。该县林下种植主要是大树苗圃地套种小苗,俗称“大苗套小苗”,可以优化苗木种植管理模式,而传统苗木种植模式密度高、管理粗放,很难培育出规格较大的优质苗木。采用大树株间未利用的空间套种小苗,经过1~2年的培育便达到上市销售规格,从而实现年年有收入,同时以短养长,更好地培育大规格优质苗木。传统种植模式,苗圃年均收入一般在3 000~4 000元;大树套种小苗模式,苗圃年均收入一般在6 000~8 000元,收益提高近1倍。

1.2.2 林禽模式。该县林下养殖主要在林地较大空间进行,依托林荫优势养殖土鸡以及部分养殖鸭、鹅,主要养殖场地位于现有成林、退耕还林杨树林、岗地稀疏松树林。在林间空地里发展林下养殖,可提高单位林地产出效益。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投放密度为900~1 200只/hm2,林下青草、草籽、枯叶、昆虫等可补充鸡饲料,鸡的粪便可作林地的肥料,优势互补,循环相生。此类型是该县林下养殖的主要模式。目前,全县林禽经营面积近1 000 hm2,占林下经营总面积的41%,年收益3.3万元/hm2左右。

1.2.3 林菜(瓜果)模式。该县小庙、高刘镇在大苗下套种瓜果、蔬菜,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喜光性选择种类以及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异性选择适宜品种。冬、春季在林下种植大蒜、圆葱等,夏、秋季在林下套种香瓜、冬瓜和南瓜,有的还套种玉米、黄豆等,效益可观,提高了利用率。目前,全县林菜(瓜果)经营面积266.67 hm2,年收益2.25万元/hm2左右。

1.3 发展事例

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种植、养殖,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路子[3]。该县在倡导发展林下经济中,涌现出一些典型事例。

1.3.1 林下种植。亚新生态科技示范园是安徽省亚新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苗木生产基地,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紫蓬镇。该公司苗木基地146.67 hm2,其中相对集中连片的苗木基地100 hm2。在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上,侧重发展大树圃地内套种地被色块苗木植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营收入,同时有效地改善了苗圃地墒情,控制了苗圃地水土流失,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在广玉兰、桂花、高杆女贞、枫香、马褂木等大苗的圃地,套种红叶石楠、金边黄杨、金森女贞、红花檵木等小苗,这种大树圃地套种小苗,每年可增加收入4.5万~6.0万元/hm2。

合肥绿森园林有限公司位于肥西县上派镇中国中部花木城,生产基地位于肥西县花岗镇。该公司苗木基地53.33 hm2,合作社苗木基地53.33 hm2,合作社位于花岗镇红堰村和孙集社区。近66.67 hm2的林下套种面积,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大苗稀植套种了红叶石楠、红花檵木、茶花、地被。在退耕还林杨树林地,除去杂草,开垦了林中空地,套种了红叶石楠、海桐以及红花檵木等,改变当初杨树林杂草丛生,每年都会发生火灾的现象。这种以短养长的优化管理模式,不仅这不但增加了收入,而且更好地保护了杨树林。

1.3.2 林下养殖。肥西老母鸡已是远近闻名的品牌,位于花岗镇英山林场肥西老母鸡家园有限发展公司,占地173.33 hm2,其中70%属于松林灌木丛林,林间空地面积大,林下养鸡具有场地优势。目前,有林下养殖基地2处,年出栏优质鸡45万只,创造产值2 000万元,获得效益200万元,带动养殖合作社社员150人。其养殖基地获得“国家标准化养殖示范项目区”称号,其养殖的“肥西老母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地理标志”称号,提升了林下养殖品牌。

合肥市良成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花岗镇叶岗村林场养殖土鸡,取得显著成效。该公司位于花岗镇叶岗村林场,拥有林地80 hm2,现有33.33 hm2生态林内的散养鸡,年出栏10万只,年产值620万元,良成牌土鸡和土鸡蛋已畅销合肥市场。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模式,带动农户年出栏林下生态鸡30万只,种养户平均每人年纯收入增加1 800元。该公司于2011年被命名为“省农科院林下鸡养殖示范点”,在省农科院夏伦志等专家的指导下,为安徽地方优质鸡“林—草—鸡”立体生态养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广作用。

1.4 发展成效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使肥西县林业经济增长取得一定突破,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通过林权流转,壮大林业产业化龙头、林业专业合作社和林农大户,极大提高了营林水平,规范了管理模式。通过典型示范,有效地带动周边农户,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步伐,增加林产品、林业附加值,全县年增加产值6 500万元,种养户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 500元,实现林业、养殖业双增长。事实表明:有针对性地发展林下种(养)植,不仅能解决林业效益周期长的问题,还能拓宽林农增收渠道,提高林地的单位产出效益。

2 存在的问题

由于林下经济是一个新兴产业,是一种崭新的农林业生产方式与经济现象。肥西县在发展林下经济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4-5]:一是发展模式比较单一。如林下养殖主要为林禽模式,以养鸡为主;林下种植主要为大苗套种小苗模式。二是科技支撑不够强大。在种养过程中尤其是在林下种植方面,农林户大多数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对科学种植技术掌握不够,致使种植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三是产业化水平不够高。一方面林下种植、养殖大户不足,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另一方面由于林下种、养户经济实力差,承受风险能力弱,有的还不能起到龙头和带动作用,无法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不能形成全面开花的优势,产业化水平仍需提高。四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肥西县林木种植较多的地方大多为丘陵或岗地,这些地方普遍存在水、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不配套的问题,致使一些先进的种养方式无法推广,从而制约着林下经济规模发展和集约化经营。五是政府扶持资金不足。缺乏资金支持和必要的政策,成为制约林下经济发展的瓶颈。比如,林权抵押贷款不够完善,森林政策性保险业务尚未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林农没有足够的发展资金,没有“定心丸”的保险,造成林农不能解放思想,不敢突破发展模式,不能扎根林下经济发展。

3 发展对策

3.1 政府重视,逐步推进

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政府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在扩大苗木花卉生产面积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林地空间,探索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把发展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

3.2 加强引导,强化服务

新模式的发展,需要靠政府加强引导,行业推动,围绕林下经济发展服务,发挥桥梁作用。以科技为支撑,不断创新、强化服务,因地适宜,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引导全县苗木生产从单纯的规模扩张向效益提高转变,改变单一品种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实行大苗套种小苗、苗木结合花卉等种植模式,可在现有成林、退耕还林杨树林、岗地稀疏松树林的林间空地里发展林下养殖,提高单位林地产出效益。

具体做法为:一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突出林下经济发展成效,大胆引进推广适宜肥西县的林间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搞好技术培训,对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进行专业培训。二是在资金服务方面,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支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实施小额信贷等形式,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林下经济,加大上级扶持资金整合力度,科学合理使用项目,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同时可通过招商引资来造林兴林。三是在购销服务方面,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推动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等行业协会,帮助群众与大中型企业签定购销协议,减少市场风险,使全县林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争取上级政策可适度或试点森林保险业务开展,降低生产、市场风险[6-8]。

3.3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现场观摩、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坚持示范带动、典型引路、集中发展的原则,坚持实行龙头企业带动的方式,稳步推动林下经济发展。

3.4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流转、林权流转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培植重点龙头企业,并在技术改良、规模扩建等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的支持;选择2~3个种养企业(大户)作为典型基地或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加快推进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3.5 以奖代补、创新思路

通过项目支撑,对规模大、示范带动强、成效显著的林农大户、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提高其积极性。创新思路,引进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4 结语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增加林农收入,也解决了林下大面积闲置土地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扩大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因此,有必要树立“加强生态建设,推进产业发展”主题,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发展林下经济的新思路、

新模式,做大做强林下经济产业,推行林下种植、养殖生产模式可成为该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5 参考文献

[1] 李元龙.云阳县林下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3):195-196.

[2] 祝友春,江广华,李治芬,等.五峰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12(2):55-57.

[3] 农忠献.浅谈西林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吉林农业:学术版,2012(5):151-152.

[4] 赵军红.陵川县林下经济模式及产业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9):239-240.

[5] 但德忠.霍山县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9):244-245.

[6] 粟政良,陆松全,张弼,等.通道县林下经济发展探讨[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