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范文1

    有的人以为化学只需要背背就能学好;有的人以为化学专门和有毒的物质打交道而退避三舍;有的人以为化学背的东西太多而厌恶……凡此种种,都是对化学学科本身及化学学习的误解。其实,我们人类的生活、科技、生产都与化学密切相关,我们只有学好化学,才能知道哪些是有害的物质,我们该如何规避和化解;才能知道哪些物质是有益的,我们该如何合成它。因此,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有利于我们同学将来更好地造福人类,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有利于我们同学为将来的科技进步作出有益的贡献。

    培养学习兴趣

    其实,化学跟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同学要积极寻找、发现和获取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如:钢铁为什么久置会生锈?为什么钢铁漆上油漆就不容易生锈?燃料燃烧时为什么鼓入空气,火焰会更旺?潮湿的煤炭为什么会比干燥的煤炭燃烧的更旺?在面粉中加人发酵粉(小苏打),蒸出来的馒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孔?如果我们同学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就注意结合这些实际现象,那么学化学就变得生动而有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的东西能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

    正确学习策略

    化学作为九年级的新课程,而我们头脑中的化学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毫无疑问,确实有许多基础性内容需要记忆。任何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因此,我们同学应该学会正确而有效地记忆化学内容。对于文字较少而又零乱的难以记忆的小问题要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奇特的联想,如氢氧化钠的用途是:用于制肥皂、炼制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上,可记为:“纸(织)上染了肥油。”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一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进行记忆。如实验室制氧气的七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指检查装置是否漏气;“装”指往试管里装药品;“夹”指把试管夹在铁架台上;“点”指点燃酒精灯;“收”指收集气体;“移’’指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指熄灭酒精灯。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等等。

    养成好习惯

    复习时应该注意归纳整理、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利用编写提纲、列图表等方式把知识加以系统化。同时,在记忆中可以适度多记些,如我5次记会了,再多记2次,增加学习程度可以使记忆得到巩固。心理学研究指出,一般学习程度以150%为佳,过少或过多地记效果也不好。

    同学可以采用分散记忆的方法来加强记忆,早上与晚上的学习时间由于受到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应有效利时间来记忆材料。有效记忆的方法很多,但共同点是要学会记忆,即要了解记忆过程中的动机作用、组块作用、复习作用。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可灵活运用好的记忆方法。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范文2

【关键词】地理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奇、独特、流畅和变通诸特点,其表现为思路开阔,不囿于别人的见解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局限,能迅速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新联系,富于想象和长于类比。那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依笔者之管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授之以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粘合剂”,如果我们地理教师善于寓教于乐,使教学活泼生动,情趣横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痴”情“迷”劲,使之欲罢不能,乐于探索,那么,不仅大大有益于提高当前地理教学效果,而且可能在学生心中埋下终生为之探索的种子。当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对学生一讲就懂,更应善于提出新颖的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来讲,中学地理教材涉及“时区和日界线”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师不妨在上课之初,首先向全班学生展示两个小问题:①“小华得知到日本东京访问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上海了,他了解到飞机从东京起飞的时间为早上8点,按照飞机飞行2小时15分钟计算,到达上海的时间应为10时15分。他准备到机场迎接爸爸。可是还没 有动身呢,爸爸就到家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②“一对孪生姐妹,姐姐先出生,但年龄小一岁,妹妹后出生,年龄却比姐姐大一岁。你知道出现这种奇妙情况的原因吗?”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来听老师讲课,并把这种兴趣转化为内在的学习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倡探究教学

所谓设置“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情境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要根据 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形成他们自己的概念。如在讲述北美气候部分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插图,然后设问:“北美与欧洲西部纬度相当,欧洲西部的气候 表现了海洋性的特征,而北美却普遍有大陆性特征,为什么?”学生只有通过比较、综合,才能得出确切的回答。应当强调,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地显示教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通过教师的激励(讲述)来显示的。因此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应该讲什么?而学生的思维过程又是通过对教师提问的 回答来显示的。如教师提出这么一道问题:“我国某大河流域,五月初曾连续多天降雨,引起河水猛涨,使流域内两个省区的水稻、甘蔗的丰产受到威胁,请你想一想,某大河指的是哪一条?降水属于哪一种形式?”在 学生作出正确回答之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请你给大家讲一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遇到了障碍,教师可问:“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分析,回答来予以解决。这种教法,形式上只问一个学生,但对其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样产生了激励作用。

三、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科书的框框内,不准他们越雷池一步,那么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结果扼杀了学生的首创精神。如何使学生认真学好前人的知识,既不受其拘 束,敢于另辟蹊径,又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这就必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思维定势”,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但是教师应该注意到,对学生的问题要推迟判断,避免武断。过早地下结论或向学生预示解决方法,都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即使学生把答案搞错了,也不必大惊小怪,要善于区分“笨拙的错误” 和“创造性的错误”。后者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有位老师讲高中地理“生态系统”时,有学生问:“假若生态系统中没有微生物起作用,地球上还有没有生物?”尽管这位老师始料未及,但对学生敢于提问的作法予以了肯定。并要求同学们就此展开讨论,促使学生形成一种特殊的求异心理状态,鼓励学生深刻回味,大胆设疑,细心思考,据理力争。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运用“变式”教学,克服学生孤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消极定势的影响,即对同一事物要善于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揭示。同时,教师所提问题也要有较大的内涵,要多提需要从不同思路去考虑的问题,以利于学生进行扩散思维,使学生产生尽可能新,尽可能多,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的 想法、解法、见解和可能性。例如:“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规模消融以解决新疆的干旱问题,采用大规模的南水北调方法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你认为这对人类的环境将会产生哪些影响?” “假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东向西,那么恒星日和太阳日哪个大?”“假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等等,所提问题的用意均是促进学生广开思路,突破“常规”,形成创见。

四、“教人以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学习地理,掌握内容是其一,掌握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因此,地理课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中作出示范,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自己读书读图,独立作笔记,并展开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整理,作出新的判断和推论,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我们地理教师都能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将会空前高涨。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 创造性解决,都与他们平时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关。要求学生具备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范文3

化学课程标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新的化学课程从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能否落实好课程标准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初中化学作为入门课程,教师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个人认为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再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既能体现知识的价值,也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也是实现课程标准的有效方法。

1.利用生活事实引发学生兴趣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说利用生活事实教学,更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兴趣盎然。奥苏泊尔有一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先要了解学生头脑中已经认识了哪些知识。在此基础上,以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联系为切入点,选择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新旧知识的顺利连结,在学习的意境中,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学生的生活经验,耳闻目睹的一些现象,若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探究对象,自然会拉近主体与内容之间的距离,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例如,在课堂上设置问题:如何清洗油腻的餐桌。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非常熟悉,当老师让学生讨论时大部分学生都有话说,不同的是不同学生的做法不同,有用抹布直接擦拭的,有用洗洁精涂抹活再擦拭的,也有用白酒冲洗后在擦拭的。这些方法都是常用的,但是哪种方法最合适呢?直接使抹布擦拭是一种物理的方法,其效果有限,而另外二种中,一种用了洗洁精的乳化作用,一种用到了溶解的相对性。由于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使学习有声有色。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景

化学知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把真实的生活情景搬到课堂上,挖掘出其所蕴含的化学原理。在教学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初中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例如:在九年级化学'物质鉴别'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小明的妈妈在做饭时不小心把盛放酱油和食醋的瓶子弄混了。你能利用化学方法帮她鉴别一下吗?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背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到食醋与酱油钠的鉴别问题中去。既能加深对醋酸性质的认识,又能增加课堂情趣。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大多用在了解决情景陌生的问题中,心理距离较远,其思考动力往往是外部力量附加上去的,大量的从事这样练习,是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知识技能在生活中,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征,认识结构与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过程还原为他们自身的活动过程,引导他们在自主积极的化学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和完善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实施探究式学习,培养探究意识

初中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在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随时都可能扑捉到化学原理。因此在初中化学学习中把生活实例设置为实施探究学习的素材有十分广泛的基础。在实行探究性学习时,根据学生智力和个人经验的不同,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与其个人能力相适应的问题,逐步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课堂生活化的做法有不可代替作用。例如:在学习木谈的吸附性后,引导学生探究'木炭是否可以脱色、除臭'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解决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怎样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能不能设计出除臭鞋柜,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巩固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勤于思考探究的良好习惯,扩大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范围,我们经常所说的技能尤其是实践能力在此也可以得到锻炼。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探究意识的形成是从一件件的小问题的解决开始的。是以个人需要为基础的,选择生活中的内容作为素材更容易适应这一要求。再例如,当学生学习了过滤的操作后,为了对过滤本质的认识,不仅可以让学生从认识自来水的净化过程入手,也可以进而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易过滤器,特别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制作净水器有现实的需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后者正是探究意识的体现。

4.体现知识价值,提高学生能力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范文4

据上海青浦教改经验论述:“只有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调动自己的全部经验激起全部参与意识、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造意识的时候,这种学习才会有效。”自读文为学生提供了有效学习的重要实践园地,如果学生在讲读教学中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在自读文阅读实践中得到迁移应用,这种学习就会是有效的。因此,探索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授以会学“自读文”的方法

(一)速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自读文在一般情况下,安排的课时少,通常是一节课或不安排课时,要想在短时间内捕捉所学信息,必须加强速读能力的训练。速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只摄取主要信息,对次要信息有所忽视。只要能抓住揭示主题的文字与段落,快速了解文章全貌,如主要事件、人物、观点等,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速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精读,精读时需要理清文章层次,弄清重点段落,紧扣重点段进行分析和揣摩。运用讲读课得到的学习方法去体会文章重点,概括知识点,揣摩阅读规律,注意理解关键句子和词语的深层次含义以及写作上的独到之点。这样速读与精读结合,不但能快速完成自读任务,而且也能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

(二)梳理归纳法。

完成自读文教学任务,必须要有讲读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应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规律性。如在讲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语文课本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样式反映客观事物这一规律,之后又让学生基本了解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要方式有:记叙、说明、论说。就记叙文而言又包括: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这样就能理清课本内容形式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发挥单元教学的优势,使学生理清单元课文的一般规律,根据单元内容列出知识点,梳理单元内的相似系统与类别,通过学几篇文章梳理出同类文的共性。如记叙文中无论记人、写景、状物都要抓特征。通过找一类文的规律特点来体会本篇课文与同类文的方法规律特点。如:第二册里的第七单元的五篇课文(《荔枝蜜》《小麻雀》两课是讲读课文,《猫》与《挖荠菜》是自读课文,《榆钱饭》是练习课文),在表现手法上都是运用托物抒情方法,在线索上都是以对小事物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在写作目的上,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揭示一个哲理,教师讲读前两课时,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梳理归纳出这三条规律性的知识,学生自读其余课文时有了自学入门的钥匙,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容易自学成功。

(三)比较阅读法。

在学生梳理归纳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相似课文作详细的解剖分析、比较。如《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巍巍中山陵》、《海光》都同属第三册第二单元,其相同点都是抓住事物特征来说明事物道理的,都用了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方法,但说明顺序不同。《蜘蛛》是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特征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是按蚕生长过程说明的,这两课都是对生物习性的说明,而《巍巍中山陵》是按空间顺序说明的,是对静态建筑物的说明。《海光》是对动态事物并以小标题形式按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在梳理归纳基础上进行比较阅读,就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四)目标阅读法。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提出的“小步子”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内容分解成前后联系的一连串的小问题,并要使相邻的每两个问题之间的坡度不陡,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就不大,如同迈了一个“小步”,容易掌握。教师把学期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里再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划分识记、理解、简单运用、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等不同程度的具体目标,可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下达各自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自读文”中进行达标阅读,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五)边读边思法。

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发展学生智力。他认为“智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智力”,“学生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该为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上”。很多学生读书只“读”不“思”,不会边读边思,多读多思。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好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自读文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训练学生以自学提示和学习重点为指导,以课后练习为思读线索,在边思边读中,逐渐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有根据自读文课型的特点来授以科学的自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自学规律,积累自学经验,打好自学基础,才能达到自读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但是,作为课内自读文就要体现课堂的教学形式,自读文课堂教学形式主要靠导读来体现,课堂上既不能放任自读,又不能面面俱到的讲授。要使学教结合,彼此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就必须抓住导读设计的契机,因为科学的设计导读是自读文教学成功的保证。

二、“自读文”导读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导读的设计要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自读文导读的前提,训练的关键在于把握课文的知识点。要依据大纲和教材特点设计问题,使问题的设计具有可思性、可辨性、可学性、可考性,是全文的精要处。例如《美猴王》一文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喜欢美猴吗?为什么喜欢?你认为美猴具备哪些做王的条件?这个问题牵动了全文的主线,学生从美猴入洞前后的表现中很容易找到答案。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从而实现了导读目的,达到导读要求。

(二)导读设计力求“因势利导”。

有经验的教师,驾驭教材能力强的教师很善于因势利导的设计问题。例如《怎样写读书笔记》一文可让学生以读带练,以练带读,读练结合,既完成阅读任务,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画蛋,练功》一文可设计从《画蛋,练功》谈成功的问题。这样根据教学自读文知识点,因势利导地设计问题,不仅突出自读重点,也强化了自读重点。

(三)导读的设计力求提出引起争议性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提出能引起争议性的问题,或在无疑之处提出疑问,或对传统观念进行批判,这无异于向一潭死水投一石子,必激起学生参与欲望,掀起课堂的波澜。如:《干将莫邪》一文,在学生充分阅读原文基础上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干将之妻莫邪在故事中起什么作用?为何莫邪的名字要与干将并列?一般学生对课文理解限于表面,认为莫邪在情节上起过渡作用,是引起以后人物和情节的联结点,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只能起到陪衬作用,没有分析必要。但通过争议,从故事里人物关系的分析中,学生会得出很有深度有质量的见解。莫邪虽在故事中没有惊人之语和惊人之举,但她嘱儿实现父亲遗愿,命儿报杀父之仇,显然儿从母命后凶多吉少。莫邪已经痛失丈夫十几年,又要舍出含辛茹苦养大相依为命的儿子,面临抉择,她忍痛割爱,宁忍今后孤寂无依之苦,也要报杀夫之仇,忍离子之痛也要铲除暴君。干将之妻莫邪铲除暴君的决心和牺牲精神,不也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吗!不能不说莫邪也不失作者笔下的一除暴巾帼。她的名字与干将并列是当之无愧的,决不是人物陪衬而是作者匠心所在,是表现中心不可缺少的部分。

这样,通过争议不仅能有效地强化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且也能提高学生分析、议论、鉴赏文章的能力。

(四)导读的设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有经验的作家一向强调作品的含蓄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给读者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意不浅露,语不穷尽”,以便给读者以想象和再创造的机会。如《干将莫邪》一文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试根据故事情节编写莫邪嘱儿实现父亲遗嘱前后的心理和行动语言描写。这对于提高学生想象力和联想力无疑是有益的,对自读文的理解也起到了深入强化作用。

这样,教学人员根据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调动自己的教学机智,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宗旨,根据自读文的特点、大纲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恰当、灵活、科学的导读设计,从导读设计中探索导读“自读文”的途径,这是教好“自读文”的关键。

心理学入门小问题范文5

一参与型教学法的内容及形式

参与型教学是指老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互动,从而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是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1]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运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加强学习过程中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与型教学法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正规的参与型教学法,另一种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型教学法的元素。正规的参与型教学法的特点是小讲课和分组活动相结合,以学习者和教学内容为中心,鼓励学习者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参与,最终设计出项目的研究或实施方案。每个小讲课后,进行分组活动。分组活动可以采用编故事、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教学者要求制定研究计划或实施方案等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形式,学生小组活动后,对活动结果进行互相评论,并由教学者或专家进行评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加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元素,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根据课程特点、学生特点,适当地采用参与式教学法,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例如教学过程中应包含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即除了讲授该学科已经有定论的内容外,还要注意给学生介绍一些人未能解决的或者教师正在研究中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入一些解题方式和最终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使学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思考,探讨新的结论。在课堂讲授中可以穿插辩论、小组讨论、竞赛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二在会计学原理课程中运用参与型教学法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填鸭式教学法只是一味的老师教学生学,在参与式教学法中,可以存在学生教的方式,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章节内容等进行教学设计,例如通过有丰富趣味的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性的内容,或通过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由“被动型学习”向“主动参与型学习”转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参与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根据章节特点,有些内容可以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学习中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并能够自觉地利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提问、和同学讨论、总结,最终提出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并与老师进行交流,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模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参与式教学法中,部分教学将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既要恰当地表达自己,又要倾听其他组员的想法,同时与小组成员进行协商。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倾听、理解、分享,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学会分工、合作、协调、互相帮助。学生在主体参与的频繁交往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从而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参与型教学法在会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选用参与型会计学原理教材

教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一本好的教材能够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图文并茂、文字优美的教材会让读者流连忘返,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要实施参与型教学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应选用一本适合参与型教学法的会计学原理教材。参与型教学法特点之一是开放式,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开放式的习题。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是指教学内容中应包含一些前沿性的知识,或未成定论的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知识,有部分教材本章习题后有一部分阅读材料,其中包含大量和本章内容相关的管理知识或管理常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对实施参与型教学颇有益处。有部分教材章首和章尾都有相关案例,章首案例作为本章的引导案例,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本章内容,有趣、发人深省的案例往往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章后的课后习题中,除了客观题还应有案例分析,会计学原理和实际操作结合紧密,以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既拉近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的距离,又可加深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为本章学习起到一个巩固提高的作用。另外,在章节内容中可随时穿插小贴士、小阅读资料,让学生感觉阅读教材的过程趣味横生,学习兴趣自然会更加浓厚。

2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参与型教学模式

在大学本科教育中,既可运用正规的参与型教学法,又可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加入参与型教学法的元素。根据会计学原理理论性强、理解难度大的课程特点,选择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加入参与型教学法的元素模式较合理。参与型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是学前引导,也可以是过程引导或学后跟踪[2],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目的进行选择。

在总论部分,主要教学内容为会计的含义、产生、种类等会计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会计学原理,所以这部分适合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学生不用预习和复习。

会计循环属于基本理论部分重点内容。会计前提、会计基础工作、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均属于约束会计具体工作的大前提,属于会计核算的指导性指标,如果这部分不懂,以后会计学原理的学习会遇到很大困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学前引导,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把握方向和学习的重点、难点。由于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自学后,必然对部分内容心存疑惑,他们带着问题来到课堂,听到教师的讲解之后,对得到的解答将更加印象深刻,自然可以在教学中起到强调重点的作用。

会计要素、等式、科目、账户、复式记账部分属于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这部分是“企业主要经营过程核算”的基础,也属于本书的难点,学生需要在课堂紧跟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本部分主要是纯理论知识,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较差,所以应主要对学生进行“过程引导”,即注重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针对这部分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尤为注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参与,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在课后设置一些小问题,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作答,另一组对回答结果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对答和评进行总结和评分,两组答与评的角色可时常对换,并对两组进行得分累计。这样,最终选出胜利的一组并给与奖励。在这样的参与型教学模式中,学生既是答题者又可以从教师的角度进行评价,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两组进行竞赛的方式又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增进教学效果。最核心的具体核算部分只是一个充分运用基本方法的过程,在基本方法部分打好基础后,核心部分的教学将非常轻松。

实务中的核算程序部分主要是将之前的理论部分和实际的会计工作相联系,也比较适合使用过程引导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授过程中,应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会计核算工具,例如学习会计凭证时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凭证实物,讲会计账簿时让学生传阅生活中的帐页,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清晰。实务教学结束后,应对学生进行模拟实训,例如给学生一套基本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进行实际核算,最终编制会计报表,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由证到账、由账到表的具体核算过程。通过实训,学生对会计学原理的框架可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且能够深入地理解实际的会计工作。

对于会计人员、法规、机构等较易理解的会计知识,完全可以采用学后追踪的方式,即要求学生以自学为主,有不理解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解答,或者教师介绍一些阅读资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是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精心准备,课前引导时需要把讲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思考方向。过程引导时教师需随时针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和疑问进行解答、点拨和启发,运用适当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并且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学后追踪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地追踪,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并帮助学生总结、回顾,加深印象。参与型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教学过程有较强的掌控能力,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例如可对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可派遣教师到著名高校进修,学习教育教学方法,可举办参与型教学大赛,激发教师创造力,可鼓励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熟悉会计实务等。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