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 盈利模式 融资渠道

盈利模式是任何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媒体产业要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只有在找到了合适的商业运营模式以后才能赢得社会投资者的投资,获得稳定的经济支持,否则无法大规模大范围的发展。根据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等关于企业盈利模式的解释,发现行业的利润区,关键在于发现行业盈利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匹配度”,匹配度高,体现为高利润区,其他或是平均利润区或者是低利润区和无利润区。并进一步解释,企业的盈利方式主要是根据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与业务范围四个要素来设计的。①所以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在历经近20年的发展中,终于在客户选择、价值获取、战略控制与业务范围四个要素中逐渐寻找到了以通过提供信息、广告等产品以及提供电子商务、渠道、增殖等服务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盈利方式。

一、出售新媒体内容产品

出售内容产品,有偿提供信息内容一直以来都是传统媒体盈利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业界关于新媒体企业盈利方式的研究中一直思索和研究的重点。但是,新媒体自问世以来就低门槛、开放性且一直对受众免费提供内容产品,所以大多数新媒体企业都未能实现通过出售内容产品来盈利,甚至很多新媒体企业和理论界学者也纷纷放弃了这一盈利的方案。但是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网站或者视频服务等新媒体企业则完全可以通过在线资源如在线音乐等的有偿下载、在线视频的有偿观看、在线出版的有偿阅读或在线联机游戏的有偿参与等方式来创收,尤其是实行VIP会员制提供服务已成为诸多新媒体企业实现盈利的惯用方法之一,如学术资源数据网络企业、网络联机游戏企业等等,其中美国的在线音乐内容出售模式有流量定购模式、音乐锁定模式、苹果公司推出的iPone+iTunes模式等。②

二、出售新媒体广告资源

出售广告资源,有偿提供广告的空间与时间一直是传统商业化媒体企业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实践证明,出售广告资源也是新媒体企业的重要收入甚至是主要收入。无论是做内容的网络企业(如新闻网站等),还是买内容的网络企业(如综合性门户网站等),或者是搜集内容的网络企业(如奇虎网等),甚至是用户贡献内容的网络企业(如博客网站、社区论坛网等),或是内容搜索网络企业(如谷歌、百度等)都是通过内容吸引网民,提升点击率,从而获得商业企业的广告投放。而且新媒体广告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殷俊等的观点是新媒体广告有影视广告、动画广告、旗帜广告、植入式广告、贴片广告、网上直播广告、点播广告、按钮广告、等候页面广告、搜索引擎广告、手机广告等形式,③而学者石磊的观点是新媒体广告有品牌图形广告、付费搜索引擎广告、视频广告、富媒体广告、页面关键字广告、社区营销广告、游戏内置广告等,④其实新媒体的广告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内容的丰富与新形式的不断涌现,新媒体的广告形式也在不断增加,新的广告资源在得到不断的开发与利用,以至于不仅分流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甚至有成为主要广告媒体之趋势。但是由于消费者厌恶传统商业广告,Web2.0时代的营销人员面临着一大挑战,即必须以非广告的形式做广告——将商业广告以原始信息或新闻的形式出去。这一挑战(也是机会)的要义在于建立“真实性”——可信的内容、值得信赖的品牌、可以相信的商业信息。但是这种“真实性”完全是虚构的。⑤

三、提供电子商务

提供电子商务中介服务,就是通过为生产企业与消费者客户提供在线广告、信息、交易与支付的信息中介服务,然后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达到创造收入的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企业具备了电子商务的功能,为企业与个人提供电子商务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差异,电子商务可以分为B2B(企业对企业,Business to Business)、B2C(企业对消费者,Business to Customer)、C2C(消费者对消费者,Customer to Customer)三大类,如阿里巴巴等就可以提供以上三种类型的电子商务中介服务。美国学者安德鲁·基恩对此描述为,最大的悲哀是:随着这些实体音乐商店的消亡,可供我们选择的音乐和唱片将越来越少,亚马逊网、iTunes网和MySpace网将垄断数字经济时代的音乐零售业。⑥其次,还有线下营销也是新媒体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的常见形式,这种电子商务是将网络作为沟通的接口,而主要是提供线下的大范围的实际交易服务,如豆瓣网、大众点评、口碑网、团购网、携程网、艺龙网等等。此外,微支付(micropayment)也是新媒体特有的电子商务服务形式之一。微支付也就是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小额度资金的支付,主要有“定制与预支付”、“计费系统与集成”、“储值方案”三种形式,普遍用于网络和手机的有偿下载、有偿阅读、有偿观看与有偿参与等小额资金支付的服务,如专门提供原创文学内容阅读与写作的起点中文网就是实行极少的付费阅读,每千字仅为2~3分钱。

四、提供渠道服务

提供渠道服务,就是为新媒体企业,尤其是信息渠道运营商,在搭建好通往用户的有效渠道后,通过这个特有的渠道向用户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从而获取收入,包括会员费、流量下载费、收视费、月租费、通讯费等。其中SNS社区以及手机媒体、数字广播、数字电视与网络媒体等具有垄断性的新媒体信息传输网络渠道运营商等主要是通过渠道服务实现盈利的,如电子邮箱的VIP收费,游戏币、Q币、数字广播、数字电视、IPTV等收取收视费,手机运营商收取月租费和短信息服务费,甚至有些新媒体企业还收取一些特殊服务费等。

五、提供增值服务

关于增值服务(Value-added logistics service)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一般通俗的理解是,其核心内容是指根据客户需要,为客户提供的超出常规服务范围的服务,或者采用超出常规的服务方法提供的服务。既可以以客户为核心,也可以以促销为核心,或以制造为核心或以时间为核心来提供增值服务。所以新媒体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也就可以说是新媒体企业以客户为核心或以促销为核心向消费者所提供超出其常规的服务范围或服务方法的服务,以此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因为受众习惯了对新媒体内容的免费消费,所以新媒体的收入来源更多甚至主要是来自于增值服务的附加收入。正如《连线》杂志的“特立独行者”凯文·凯利所指出,将来作者的收入不是从售书中得来的,而是来自于“原创者的权利、个性化、附加信息、广告价值、赞助、订阅收入——简而言之,就是那些不能复制的权利或价值”。⑦具体而言,殷俊等的观点是,新媒体所提供的增值服务主要有销售相关道具、提供定向服务、提供个人网络出版、代收代付与桌面饰品等。⑧尤其作为网络和手机媒体的渠道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常常与众多的内容提供商合作为其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如彩铃、来电显示、呼叫转移、GPS导航、代收代付等。其实随着网络与手机等数字媒体形式与内容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各种新的增值服务也将不断出现。

在新旧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新媒体的优势非常明显、前景看好,在数年的实践摸索之后,新媒体企业已经实现了盈利模式的相对固定。

参考文献

①[美]亚德里安·斯莱沃斯基 等,凌晓东 译:《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②吴小坤、吴信训:《美国新媒介产业》[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50-51

③⑧殷俊 等:《新媒体产业导论——基于数字时代的媒体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126-131

④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66.

⑤⑥⑦[美]安德鲁·基恩 著,丁德良 译:《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85-86、102、115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出版社;盈利模式;数字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2-0062-03

一、引 言

目前,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出版业也进入了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十一五”期间,数字出版的产品形态基本显现,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出版总产出2006年为213亿元,2007年为362.42亿元,2008年为530亿元,2009年已达799.4亿元,预计2010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1]。

面对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空前挑战,出版社应加快步伐,加速转型,依靠高科技手段和数字化信息迅速占领市场,谋求更多的盈利和新的发展模式,已成为目前出版单位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陕西数字出版现状分析

陕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较强的科技教育资源,近年来,陕西省新闻出版业抓住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产业发展,使得陕西出版业的实力不断增强。我省出版社最早于2002年涉足数字出版,多数出版社从2003年开始介入数字出版,有些出版社还在自己的网站上设立专栏用于电子书的下载和销售。目前,我省每年有约千种电子书出版发行。近年来,我省数字出版的品种数量和销售利润,都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

据《2011年陕西省互联网发展报告》,我省网民人数1429万人,域名93282个,网站30041个,全省互联网用户389万户,手机上网用户1000.3万户。由此可见,随着我省互联网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的增长,接触和使用数字产品的用户势必会越来越多,这为数字出版消费创造了条件[2]。

(一)出版平台现状

在传统出版业之外的数字出版领域和传媒领域,并没有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应打造出版产业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平台价值。2012年6月,在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导、西安高新产业开发区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西部领衔”的西安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基地将发挥陕西的区域和文化资源优势,整合国内外数字机出版产业在版权内容、编辑、印刷、发行、技术、终端、广告等各环节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构建产业战略发展平台,发展新兴战略性数字出版产业,打造西部数字出版产业高地。

在商业模式方面,数字出版和新媒体的商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大规模定制服务是基本特征,其基础是海量的数据和对微内容的微付费。2008年陕西师大出版总社通过参与网络文学征文活动、筹建作品资源数据库等方式,积极探索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平面阅读、分媒体阅读进入媒介融合、移动互联阅读时代之后,受众对出版产业提出的创新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二)E-book出版

数字出版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迅速,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面广,数字出版的具体产品有:CD、VCD、DVD、电子书(E-book)、网络、MP3以及通过手机下载小说、游戏等,2009年陕西省手机报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万元,通过互联网销售期刊收入约40万元。

近些年,陕西省出版社通过E-book出版试水数字出版,但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在陕西出版业中都无足轻重,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陕西E-book出版销售图

如图1所示,2007年陕西数字出版的E-book出版制作品种数为975种,在2008年为1093种,2009年E-book出版制作品种数为1051种,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型的出版类型,并且随着电脑技术、手机上网的发展,近些年的出版品种数在不断增加,同时销售量也跟随着提高,例如,2007年E-book出版总销售数为13774万元,2008年为13062万元,到了2009年陕西E-book出版总销售数为14547万元。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等通过尝试E-book出版,为数字出版积累了选题资源、人才资源,拓展了数字出版市场。特别是2006年成立的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发挥专业优势,成为继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之后的第三大医学专著和教材E-book出版大社。

(三)陕西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由于陕西数字出版产业出现时间并不长久,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规则来引导和约束。因此在数字出版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版权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目前,中国有数百个提供电子书阅读和下载的网站,大多数都存在版权争端,有些甚至存在侵权行为。实际上不仅在国内,即使在国际上版权问题依然是数字出版的一个大问题,就连全球最大电子书提供商之一的亚马逊也是麻烦不断。

2.未形成确定的盈利模式。目前我省的数字出版还未形成规模效益,出版社大体的做法是把一些已经出版的图书转变为数字格式——电子书出版,很少有出版社把数字出版当作是新书的平台。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出版本质缺乏认真研究,几乎找不到赢利点。

3.行业缺乏统一标准。我省数字出版虽然在文化和学术研究资源上有优势,但是针对专业的数字出版转化技术,仍有所欠缺。再加上我省出版社都处于进军数字出版领域的初级阶段,因此在系统装备上离数字出版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尤为突出的是缺乏数字出版的行业统一标准。

三、陕西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选择

(一)盈利模式的类型

在数字出版行业中,盈利模式已经初步形成,就我省实际结合外省经验,我省的出版社盈利模式大致有以下四种模式:内容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和版权盈利模式。

1.内容盈利模式。内容的盈利模式是指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通过一定途径向出版物的使用者收取费用的一种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出版条件下的盈利模式相类似,比较容易被传统出版机构采用,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出版形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内容的盈利模式也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在线销售、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等形式[3]。

2.广告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是指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向出版物的使用者免费或低价提供内容,其利润来源于第三方,主要是广告商向内容提供商支付费用。这种盈利模式与传统报刊的盈利模式有相似之处,即都是通过内容吸引读者,从而吸引广告的投放,并通过收取广告费来保证经营和盈利[3]。

3.服务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是指出版物的生产经营者通过向读者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实现盈利的模式。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教育类出版社就是利用其具有的教育专业教育优势和资源优势,通过提供一些相关专业服务来实现盈利,比如建立在线教育数据库和在线信息搜索来实现盈利[3]。

4.版权赢利模式。版权是出版社的核心资源,在出版过程中,合理开发与利用版权资源,可以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在这一赢利模式下(在获得作者的授权下),可以转让作品改编权或其他衍生产品的开发权以及国外发行权。

(二)盈利模式的确定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由于我省数字出版还没有确定的盈利的模式,为了得到最适合陕西出版单位的盈利模式,可以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种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进行分析。

表1 陕西数字出版社盈利模式指标及权重

目标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陕西出版社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U

内容盈利模式U1(0.25) 在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U11(0.3)

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在线销售U12(0.2)

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多媒体期刊U13(0.5)

广告盈利模式U2(0.1) 按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U21(0.3)

按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购买U22(0.4)

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U23(0.3)

服务盈利模式U3(0.35) 建立在线数据库盈利模式U31(0.8)

在线信息搜索模式U32(0.2)

版权盈利模式U4(0.3) 单篇文献权利转让U41(0.6)

整本期刊的部分权利的转让U42(0.4)

设定目标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的确定为U。可以分为内容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和版权盈利模式四种。即 。

内容盈利模式U1,包括在其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U11,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在线销售U12,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多媒体期刊U13三个因素;广告盈利模式U2,包括按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U21(0.3),按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购买U22,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U23三个方面;服务盈利模式U3,包括建立在线数据库盈利模式U31,在线信息搜索模式U32两个因素;版权盈利模式U4,包括单篇文献权利转让U41,整本期刊的部分权利的转让U42两个方面。

即:

从上所述,建立决定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的因素指标体系 。本文应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确定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整体的盈利效果U进行评价。

2.一般模型求解。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模型为 。其中A为指标权重,R为单因素评判矩阵。

首先进行一级评价。由发展因素U1的三个因素(出版社资源U11,技术创新U12,人员技能U13),评出发展因素的综合评价B1由内容盈利模式U1的三个方式(自有网站上直接销售U11,传统期刊互联网出版商在线销售U12,受众付费下载与订阅多媒体期刊U13);先由专家确定这三个指标的权重 根据内容利益模式下的三种方式的盈利效果,把评语分为非常好,好,较好,一般,差五个评语,打分为5,4,3,2,1。再由专家对三种方式的盈利效果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得出隶属度评判矩阵R1。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基本为好和较好,各占50%的可能性。

由广告盈利模式U2的三个方式(传统的方式购买版面U21,按广告被读者打开的次数购买U22,以多媒体期刊的形式U23),评出广告盈利模式的综合评价B2。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为一般。

由服务盈利模式U3的两个方式(在线数据库盈利模式U31,在线信息搜索模式U32),评出服务盈利模式的综合评价B3。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为好。

由版权盈利模式U4的两个方式(单篇文献权利转让U41,整本期刊的部分权利的转让U42),评出服务盈利模式的综合评价B4。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由 最大,得出我省数字出版的内容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为较好。

根据上述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可以得出服务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最好,其次为内容盈利模式、版权盈利模式,盈利效果最差的为广告盈利模式。

接下来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目标层评判结果: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我省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在好阶段占数值最高,为0.3555,说明总体上来说我省数字出版的盈利效果还是很好的。

四、结 论

就我省出版社盈利模式而言,一般有内容盈利模式、广告盈利模式、服务盈利模式、版权盈利模式四种。而各种盈利模式下又细分为多个方式。并且在市场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确定何种盈利模式时最适合陕西出版社的盈利模式,对于我省数字出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服务盈利模式的盈利效果最好,其次为内容盈利模式、版权盈利模式,盈利效果最差的为广告盈利模式。总体上来说我省数字出版的盈利效果还是很好的。我省出版社应进一步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完成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过渡,实现出版社的战略性转移。

参考文献:

[1] 廖小珊.数字出版五年突变 集聚跨越发展能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11-11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3

2009年底,微博服务开始在中国流行起来。由于微博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其用户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增长是以社交网站用户的流失为代价的。

中国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研究显示,2011年微博活跃用户数量将达到1.5亿,中金公司预计新浪的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超过8000万。相信微博将成为具有媒体和社区特征的扩展性平台。虽然市场更为关注微博的名人效应,但中金公司的研究显示,即使对于新浪而言名人账户占注册用户的比例也不到千分之一。

重在长期竞争力

微博是一种同时具有媒体和社区要素的服务平台。借助众多名人用户带来的名人效应以及新浪作为领先门户网站所积累的媒体优势,市场开始认同新浪微博的影响力。无论是独立第三方还是中金公司的研究都显示,新浪在微博的社区性质方面也是市场领先者。

评估一个微博平台的竞争力至少要看四个要素:注册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用户活跃程度以及用户浏览时间。

新浪微博在活跃用户数和用户浏览时间方面远远领先。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0年新浪在活跃用户数方面占有56.5%的市场份额,在浏览时间方面拥有86.6%的市场份额。

由此可见,一方面,对拥有多个微博账户的名人来说,新浪微博是他们的主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微博粉丝是草根用户,新浪微博用户较高的转发和评论率预示着新浪微博很有机会成为一个具有更多社区功能的互动平台,这对维持新浪微博的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

盈利模式持续创新

新浪微博目前出现了六大盈利模式,分别是:

一、关联广告;

二、实时搜索盈利模式;

三、捆绑销售盈利模式;

四、与新浪其他业务结合,进行交叉销售盈利模式;

五、同第三方网站分享流量,尤其是在线电子商务和在线视频盈利模式;

六、同应用程序开发商和内容提供商收入分成。

随着平台的规模不断扩大,盈利模式将有持续的创新和变化。对于以用户为主的平台而言,随着平台规模不断扩大和用户粘性不断提高,可以对接各种新兴业务和盈利模式。尽管运营时间不长,但新浪微博平台已经在整合团购、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等新兴服务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现在仅仅是开始

微博的发展不仅可以持续,还会继续升温。在可预见的未来,微博将会更加流行,功能会更加强大。使用频率更高、互动性更强使微博更有机会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媒体平台。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4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5

最主要最常见的网络在线盈利模式,国内比较好的是各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也包括行业门户,而且大多数个人网站的盈利模式也是这样,靠挂别人的广告生存。

新新兴的在线短视频网站,通过影音载入前后的等待时间播放广告主的在线广告(优酷,土豆等) yixieshi

盈利模式二:彩铃彩信下载、短信发送等电信增值形式

最疯狂的网络盈利模式之一,几乎每个进入全球排名前十万的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都在通过sp获取经济回报,目前由于sp收到中国移动等运营商的限制,盈利率有些下降,以此类模式为主的上市公司市值有所缩水。

盈利模式三:产品交易性网站

A.通过网站销售别人的产品(C2C和B2C模式)比如,淘宝(C2C),卓越(B2C)

B.通过网站销售自己的产品(包含B2C) yixieshi

盈利模式四:提供独特的资源,位会员提供服务而获得收益(个人觉得知乎会向这方面发展)

此类模式代表有阿里巴巴(中国B2B的典范)

盈利模式五:网络游戏运营,虚拟装备和道具买卖

代表有:网易,盛大

盈利模式六:搜索竞排,产品招商,分类网址和信息整合,付费推荐和抽成盈利

代表有:百度,Hao123等

盈利模式七:广告中介

广告联盟网站通过给为广告主和站长服务,差价销售广告,获得利润互联网的一些事

盈利模式八:企业信息化服务一些事

A.帮助企业建设维护推广网站

B.销售各大公司的网络产品

C.网络基础服务提供

D.网络营销策划和搜索引擎优化的专业顾问公司

盈利模式九:融资

web2.0的网站一般都是用户制造内容,有了社区活跃度,自然会吸引VC的眼光,不过最终归属应该是被google,微软等巨头收购。

盈利模式十:建立会员数据库,为企业提供精准营销服务

通过网络大量的会员,为一些企业提供大量潜在消费者。

代表有:51job一些事

盈利模式十一:建立网络产品,通过销售产品服务来获得收益

比如一些信息化系统厂商,通过开发开源软件或者做asp系统服务,这些网站本身就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网民可以购买一些技术服务,如视频会议系统租用服务等。

另,新媒体观察者魏武挥也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回答:

两方模式:网站与用户之间的电子商务(B2C类)以及网游、虚拟物品交易等,以赚差价为标志

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电影产业;电影市场;盈利模式;改革发展

1 我国影视产业盈利的具体现状

就目前我国的电影产业实际情况来说,电影的盈利主要体现在影院的票房收益、电影录像带的发行销售额以及电视频道或网络媒体购买的电影播放版权三个方面。虽然这三大途径能够给国产电影盈利模式注入一些效益力量,但是它们自身都有一定的缺陷。

1)从影院的票房收益方面来说,影院的观影人数就是电影票房的直接保证,但是根据相关部门对实际观影人数的统计调查,除去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电影新片火爆上映的特殊情况,中国每年平均只有5个人走进电影院,而且年龄层的分布都集中在18到30岁左右的青年人当中。其中,针对不选择去影院看电影人群的问卷调查当中,“没有时间”和“票价较高”这两项选择率分别占据了63%和57%,是人们不参与影院观影活动的主要原因。这说明,电影消费在人们的日常必需品消费当中还不占据重要的位置,电影制作要想收回投资成本,仅仅靠票房收入这一种盈利模式是难以保证的。

2)从电影录像带的发行销售额方面来说,随着电脑的普及和智能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录像带产业已经逐步走向末路,购买正版DVD影碟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少。相反,一些影像盗版商为了从中牟取利益,私自制作贩卖刚上映影片的盗版光碟,这种行为对我国正版影像制品行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甚至能够诱惑人们采取更廉价的手段选择观看电影,而不用去影院支付高额的电影票价,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影院的票房收益自然就减少了。

3)从电视频道或网络媒体购买的播放版权方面来说,购买电影版权还不是电视和网络视频媒体投入资源所花费的主要成本,所以电影行业过于依赖电视行业和网站媒体来创造盈利模式是行不通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影视产业只有找寻最佳的盈利模式才能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2 欧美国家电影产业盈利模式的经验

2.1 美国电影产业的营销发行工作

相比较中国的电影产业而言,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在电影行业里的产业化发展要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美国的电影产业在世界电影行业中是被公认为首屈一指的,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自电影商业化的营销思考和盈利模式,凭借这样一种方式,美国电影在近五年的发展中迅速占领了各国的电影票房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制造业和电影票房市场并举的王国。虽然我国的电影产业还无法在短时间内追赶美国,但是美国电影产业的营销发行盈利经验是值得我国来引用学习的。

传统的电影产业认为,只有电影制作在表现内容上更加精致,才会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拍出来的电影口碑好、受观众的追捧和欢迎,电影票房才会取得可观的程度。但是,美国电影产业却颠覆了这种传统想法,即他们宣传的是电影拍得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电影卖出去。根据这种情况来看,在美国电影产业里,他们采用的是营销策略,通过这种新型的发行行销模式,美国的影院票房收入虽然只占整体的20%,但是电影产业收入的另外部分由组建起来的发行结构获取到了更大的收益,只要有一部影片在电影市场上获得了巨大反响,电影的发行将是一笔源源不断的财源。

美国电影营销发行的策划工作早在电影的创意初期就已经有一个基本的构架,电影人物严格按照市场需求来设计,以便在后续推出同名款的电脑游戏,电影音乐也可以作为独立原声带唱片单独发行。当该影片在影院上映之后,电影公司也会根据受众市场将电影剪辑制作成高清的蓝光DVD,并在录制光盘中添加一些电影片花、导演制作专访、演员访谈内容等,这样的影像制品对于电影迷们来说,无疑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由此看来,美国制作一部电影绝不仅仅局限在电影制作的本身范围内,在其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经济效益链条。这些能获取到巨大经济效益的电影附带产品被称为电影产业的衍生品。

2.2 电影衍生品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启发

电影衍生产品作为电影产业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美国电影市场占领世界电影行业的关键。通过对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也就是对与影片相关的海报、玩具制品、电子游戏、纪念邮票、音乐原声带等各种产品的发行将不仅仅只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加工制造业、广告行业、媒体行业等都在其中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种连带的品牌效益,使得电影衍生品的开发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和美国大量的电影衍生品开发相比,中国在这一领域仍处于空白状态,在电影产业的背后还没有形成这种规模巨大的经济产业链条。随着国内电影产业的票房收入减少,电影制作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中小型电影制造厂商在电影投资当中常年处于亏损状态而被迫倒闭破产。或许,电影衍生品的开发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盈利模式的改造能够探索出一条新道路,其具体措施表现如下:

(1)电影产业可以配合媒体和社会制造行业,在市场上引领消费者产生一种衍生品的消费习惯,当人们从影院走出的那一刻心中肯定还对剧情内容产生一丝回味,特别是在动画剧情电影当中,孩子们肯定会渴望与电影里的卡通形象来次亲密接触。通过媒体的大力宣传,玩具制造厂将这些人物玩偶从虚拟的荧幕电影当中搬到社会现实生活里,使人们虚拟想象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2)电影产业争取寻求更多的商业性合作,将商业性广告植入到电影当中,带动衍生产品的销售份额。现在电影的盈利模式不再是光靠电影制造方一人来控制整个产业,而是得到了更多企业参与到电影投资方当中。这一方面壮大了整个电影产业的整体经济实力,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也更容易获得较好的票房收益;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在电影里的植入广告也推销了该企业的生产产品,拉动了市场消费需求。

3 结束语

在当今国产电影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借鉴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发电影衍生产品对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赵莹.我国电影产业投融资现状探析[J].现代传播,2013(1).

[2] 王玉明.观众为本:中国电影产业亟待市场细分[J].东岳论丛,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