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1
【关键词】腰1、2椎体包虫病;前路椎体包虫清除;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085-02
Treatment of The 1, 2 lumbar vertebral hydatid disease in 16 cases
收集我院骨科2009年10月一2013年l2月腰1、2椎体包虫病手术资料16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效果均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7例;均为腰1、2椎体,年龄22~ 65岁,平均36.6岁。合并腰椎结核6例。
1.2 治疗方法:
术前经抗结核治疗后患者椎体压迫症状无任何改变,在阿苯达唑药物治疗及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等治疗下行手术治疗。取胸腰段腰椎病灶清除术切口,依次切开露出背阔肌及腹外斜肌,切断背阔肌、下后锯肌及部分骶棘肌,显露出胸12横突及第12肋骨、切开第12肋骨骨膜,于肋骨膜下剥离肋骨骨膜,注意保护胸膜,提起肋骨端,切开肋椎关节,切除第12肋骨,留备植骨,暴露出胸12椎体侧面,切除第12肋骨后自其远端开始切开肋骨床,并切开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可见囊性组织,进一步显露肾周围脂肪囊将其向腹侧牵拉,显露出膨隆的腰大肌,在腹膜外充分显露腰大肌及病椎的侧面(腰1、2病椎及间隙);切断并结扎腰升动脉,将整个病椎充分显露,见胸12-腰2水平椎旁干酪样组织,将病灶显露清楚后,用细针抽出乳白色干酪样液体,囊液抽出(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轻轻剥离并摘除,完整取出内囊送检。将病灶剥离干净后用椎体撑开器将腰1、2椎体撑开,将预先修整好的肋骨条整理并放置于适度长度的钛网内植入椎间隙内,在腰1、2椎体侧方中心精确定位后,于椎体侧方放置钢板,拧入4枚螺丝钉加强固定。术后给予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及坚持服用阿苯达唑联合治疗。
1.3 结果:
本组病例均随访,随访时间为6―20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随访术后x线片及脊柱活动等情况,得出术后患者胸腰背部疼痛及下肢疼痛、麻木症状消失,发热症状消失,能正常行走,复查核磁共振发现病灶完全消失,16例均获得病灶彻底清除,达到骨性愈合,骨折愈合平均19周,未出现包虫病复发或内固定断裂。
2 讨论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Genus echinococcus)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 (E. multilocularis)、伏氏棘球绦虫 (E. Vogeli Rausch)和少节棘球绦虫 (E. oligarthrus)。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该病直接感染主要由于与狗密切接触后经口感染,若狗粪中虫卵污染蔬菜或水源,人畜共饮同一水源也可造成间接感染。在干旱多风地区,虫卵随风飘扬也有经呼吸道感染的可能。人感染主要与环境卫生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因包虫囊生长缓慢,一般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期才出现明显症状。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该病在我国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四川西部、陕西为多见,河北与东北等省亦有散发病例。骨骼包虫较为罕见,国外报告约占全身包虫病的1%~2%,国内报告远低于国外,仅占0.2%左右。以骨盆和脊椎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四肢长骨、颅骨、肩胛骨、肋骨等。人感染包虫病后,常因少量抗原的吸收而致敏,如囊肿穿破或手术时囊液溢出可致皮疹、发热、气急、腹痛、腹泻、昏厥 、谵妄、昏迷等过敏反应,重者可死于过敏性休克。一般患者感染该病会出现厌食、消瘦、贫血、儿童发育障碍、恶病质等毒性症状; 晚期泡型包虫病病人可能会出现黄疸、上腹部疼痛、腹水症状。
骨包虫病是指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骨骼中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发病率占全部包虫病的1%~2%(国外),0.2%(国内)。很多患者在儿童期受感染,到30~50岁发病。据统计骨包虫的发病率:骨盆36%、脊柱29%、股骨17%、肱骨10%、胫骨9%。骨包虫病病变多从松质骨或骨髓腔开始,沿髓腔或骨质薄弱处蔓延,形成多房性包囊。在X线上早期表现为囊状、虫蚀样、蜂窝状、泡状、斑点状溶骨性骨质缺损等多种征象。核磁提示母囊呈高信号,子囊较母囊信号更高,呈现非常典型的多囊状结构,囊壁不明显。脊柱包虫囊具有膨胀性生长、多囊型改变的特征。脊柱包虫病可对脊髓形成压迫,对周围组织呈膨胀性压迫,区别于恶性肿瘤的浸润性生长。包虫囊内呈现多个小囊状结构,生发层不明显,这是包虫病在MRI上的特异性表现。骨包虫病非常少见,很容易误诊和漏诊。骨包虫病的影像学表现与常见的肿瘤及瘤样病损有非常明别。有对本病的认识和意识,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
鉴于骨包虫病发病率在全部包虫病中的发病率较低,我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占22%,在国内我省为包虫病的高发地区,在治疗包虫病方面我省有着较其它地区丰富的经验,在脊柱包虫病方面我科自2009年以来先后有16例患者使用前路腰椎体包虫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内固定术,术后治疗效果明显,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考虑该方法安全性好、耐受性好,疗效好,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大力推广。
该手术治疗效果明显,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善患者的压迫症状,能防止出现囊肿破损囊液溢出导致皮疹、发热、腹痛、昏厥 、谵妄、昏迷及过敏性休克,患者的厌食、消瘦、贫血、恶病质等毒性症状能在术后很快改善;打破了既往考虑术后出现截瘫、加重中毒症状、丧失正常生活的陈旧观念,且有望能配合药物化疗达到根治脊柱包虫的目的。存在的问题是该手术在国内有几家医院已开展,但在我省这个地处偏远的高原,经济落后,牧区百姓尚不能解决温饱,生活条件艰苦、困难,患者的文化水平低及健康意识差,导致就诊率低,不能长期坚持服药化疗,更不能实施手术治疗,近些年上述情况有不同程度的改进,患者就诊率提高,病源有增加,但医疗费用仍然是牧区百姓的第一困难,再者该病复发率高,目前仍不能彻底治愈。该手术方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疗效佳。
参考文献:
[1] Helfet DL,Koval K,Pappas J,et a1.Intraarticular“Pilon”fracture of thetibia[J].Clin Orthop Relat Res,1994,(298):221-228
[2] Pedrosa I,Saiz A,Arrazola J,et al.Hydatid disease:radiologic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complications-[J].Radiographics,2000,20(3):795-817.
[3] 谢增如,李纲,骨包虫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J],实用骨科杂志,2003.9(1):65-66.
[4]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56
[5] Kralinger F,Lutz M,Wambacher M,et a1.Arthroscopically assistedreconstruction and percutaneous screw fixation of a Pilon tibial fracture[J].Arthroscopy,2003,19(5):E45.
[6] 包根书,史大中。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现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3,21(6):363-365.
[7] 侯树勋,王继芳,张伯勋,等.现代创伤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l 231
[8] Sirkin M,sanders R,Dipasquale T,et a1.A staged protocol for softtissue manag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complex Pilon fractures.JOrthopTrauma,1999,13(2):78―84.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2
脊柱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其中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尤为多发。据统计80%以上成年人有过腰痛的经历,而在某些职业如伏案工作或长期从事某一特定姿势的劳动者,其中,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甚至高达90%[1,2]。区别与封闭治疗的学位注射,我科于2010年起开始把此技术运用到腰椎疾病引起的腰疼。腿疼的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取的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院疼痛科治疗的68例腰疼患者,平均年龄(35—65),并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36人;B组:32人。排除标准:①鞍区麻木、膀胱无力者。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③脊柱结核、肿瘤、强制性脊柱炎及椎管狭窄者。④严重的病理改变,皮肤病的。⑤牵涉痛:临床常见的涉及腰背部的牵涉疼主要是由盆腔疾病引起,如女性月经、妇科疾病、男性前列腺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疾病和胃肠疾病等内科疾病。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治疗方法。A组:常规治疗:中频脉冲点治疗一次每日,10至15次为一个疗程。6次每周,连续治疗四周,同时配合腰背肌训练。注意腰部保暖,避免重体力劳动,避免弯腰过久。B组:常规治疗方法同A组,同时配合维生素B150mg、维生素B120.5mg、地塞米松针0.5mg、10%氯化钠针1ml一共4ml,穴位注射,取穴:①无下肢症状者取穴:双肾腧、双大肠腧/双关元、双阿是穴,每次每穴0.3ml—0.5ml,余下针水病侧臀大肌肌注。②带有下肢疼痛、麻木症状者取穴:双肾腧、双大肠腧/双关元腧、双委中穴、痛侧承筋穴,每次每穴0.3ml—0.5ml,余下针水痛侧臀大肌肌注,隔日一次,10到15次为一疗程,一般治疗两个疗程后休息一个月后继续下一个疗程。连续治疗四周。
A,B组同时常规治疗,B组同时加以穴位注射治疗,隔日一次。
1.3评定方法及标准。治疗时、治疗一周后、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评定患者腰部疼痛的主观感受,0分:无疼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10分:表示难以忍受。采用日本骨科学(JOA)[4]腰疼评分:包括症状、体征、日常生活功能的评分,总分29分。
临床疗效评定[5]:①痊愈:腰疼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②显效:腰腿疼痛症状减轻,体征明显好转,能恢复工作,不影响正常生活;③有效:腰腿疼痛减轻,体征改善,生活自理;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记录患者的治疗时间,生活,锻炼。
2结果与讨论
结果见表2、3。
本治疗统计结果显示,配以穴位注射治疗的疼痛患者疼痛缓解明显,疗程较短,进而使得腰部功能评分较高。平且却又巩固疗效的作用;治疗一疗程后,痊愈指标差异较显著,因此在较短的时间内,B组体现的有效率要比A组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B组治疗周期较短。
从治疗方式来看,以往我科常规治疗以推拿,物理治疗为主,主要是对症治疗,而穴位注射疗法则是中西医结合,使VitB1、VitB12与地塞米松针配合传统针灸疗法,通过西药的营养调节神经功能,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功能,达到更好的治疗目的,对中老年退行性腰腿疼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我们还发现常规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后第一天腰疼减轻,第二天又恢复原症状,疗程较长,疗效难以维持;但治疗组的穴位注射治疗在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减轻明显,维持时间较长,疗程较短,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王小亮,译.7步告别颈椎腰椎烦恼[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2]sazuma T,Masuoka K,Motosureye T ,et al.Posterior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sing dense hydrox yaptiteblocks and autogenos uiac bone: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s[J].J Spinal Disord Tech.2005.18:541-547
[3]罗卓荆,译.骨科检查评估[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6-7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3
【关键词】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早期功能锻炼;康复;疗效
作者单位:123000辽宁省阜新市中心医院骨二科
笔者观察了52例骨质疏松(OP)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后疗效指标变化,并与同期未参加锻炼的同病患者(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骨科住院治疗的OP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OP和骨矿盐疾病分会编制的原发性OP诊治指南中“OP诊断标准”;②有椎体压缩性骨折(一个以上椎体压缩高度≥20%)影像学和临床、体征表现。排除标准:①骨肿瘤或骨结核者;②合并有其他严重躯体性疾病患者。OP椎体压缩性骨折组共入选 103例,男48例,女55例,年龄47~73岁,平均(55.28±10.70)岁。
1.2 方法
1.2.1 早期功能锻炼方案 入选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和随机数字表分为锻炼组(52例)和对照组(51例)。参考有关文献设计了“OP脊柱压缩性骨折早期功能锻炼方案”,主要包括肌力练习和有氧运动,肌力锻炼有:①腰背部肌力练习:由坐位到俯卧位,5~10 min/次;②腹肌等长肌力练习:仰卧位、单膝屈曲,另一腿伸直,举起伸直腿10 cm高10 s,重复15次。坐位或站位收缩腹部和骨盆肌肉,3~5 min/次;③上肢肌力练习:主要为轻度到中度抗阻运动,肌力练习5~10 min/次;④负重下肢肌力练习:步行15~20 min/次;股四头肌等长肌力练习,5~10 min/次;⑤等长练习法:四肢屈伸肌收缩 10 s,休息10 s,重复5 次为1组,5 组/次练习,共做25 次。以上运动强度以次日不感疲劳为准,3~5 次/周,6~8 周为 1个疗程。有氧运动在骨折愈合后能够弃拐负重时进行,包括健身跑、步行和体操等。对照组在采用卧硬板床休息 6~8 周。两组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饮食治疗方案相同。
1.2.2 疗效指标 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估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测试内容分10项,满分为100分,分别为尿、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床-椅)、活动(步行)、穿衣、上楼梯、洗澡。每项根据测试内容不同满分为5~15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好;②疼痛评估表(主诉分级法,Verbal rating scale CVRS):①0度为无痛;②1度为轻度疼痛,但可耐受,不影响睡眠,并可正常生活;③2度为中度疼痛,较为明显,睡眠受干扰,需要一般性止痛、镇静和安眠药物;④3度为重度,疼痛剧烈,难以忍受,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受到严重干扰,需要麻醉性药物;③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量使用北京产SD-1000型骨矿测定仪,选择受试者股骨中1/3处为测试点,测量值以g/cm2表示。上述各指标测试时间均在治疗前和结束后3 d内进行。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试。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疗效指标变化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疗效指标变化比较(x±s)
分组
CVRS疼痛评分ADL总分骨密度(g/cm2)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功能锻炼组(n=52)1.89±0.430.53±0.18bc70.53±19.1889.36±22.56bc0.50±0.180.55±0.19ac
对照组(n=51)1.92±0.550.77±0.25b69.43±20.6781.76±21.92b0.47±0.130.51±0.17a
注:与治疗前比较:aP
3 讨论
早期功能锻炼是各种骨关节损伤治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活动锻炼,就无骨折后功能恢复,将康复干预治疗前移,并贯穿骨科治疗全过程的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骨科专家共识[1]。对OP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而言,由于长时间固定和卧床制动所带来的骨骼失用性改变,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骨质疏松症,并影响到骨折断端的骨质愈合。一般认为,骨质所承受应力和负重是维持正常成骨活动的重要刺激,如果刺激不足,则成骨活动减少,新骨形成不足,而破骨活动却依旧进行,引发骨质疏松加重。长期卧床制动引起力学负荷减少导致一过性骨吸收亢进,持续性骨形成减少,甚至骨量迅速丢失。本研究选择52例OP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发病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内容包括肌力练习和有氧运动,而对照组仅卧床接受OP常规治疗,6~8周后锻炼组CVRS疼痛评分、ADL总分和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数据支持另一些作者[2,3]观点,运动疗法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手段,肌力练习和有氧运动负荷促进了骨生长、发育和成熟。多数作者发现,运动增加骨负荷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和肌肉的间接作用两种方式完成,对骨骼施加的力学负荷能够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增加骨量,不同负荷决定骨的适应性变化,影响骨量的增减。运动对骨的牵张和纵向挤压作用还可使得骨的微细结构发生改变,使骨小梁的排列更加合理,这也是决定骨量增加与否和骨质量的又一关键因素,对应于负荷,骨应变有一个阈值,下限时骨量减少,中间位骨量不变,超过上限骨量增加,超过阈值的牵张作用增加骨形成率。人体活动不同,所产生的牵张作用也不同,骨科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有利于促进骨形成。
总之,运动疗法干预OP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除可以有效预防失用性骨质疏松症,促进骨折修复及增加骨量外,还能够帮助患者获得较满意的日常生活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蒋成志.功能锻炼在骨折治疗中的地位及作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1(9):1027.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4
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微创手术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医生的欢迎,随着胸腔镜手术技术发展,传统的开胸手术逐步被取代。胸腔镜下手术具有创伤小,切口小,患者恢复快,缩短住院时间,节约手术费用等优点,但不等于护理随之简单和不重要,相反对护理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院自2006年―2010年共施行胸腔镜下手术103例,在手术室护士的精心护理配合下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术中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03例,其中肺部手术72例:肺大泡切除28例、肺肿瘤切除44例;脊柱手术31例:结核病灶清除术9例、胸腰椎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22例。
2 护理体会
2.1术前准备
2.1.1胸腔镜手术是一项新的微创手术,患者和家属比较陌生,有不信任感,应做好术前访视工作,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的优点及其与常规手术的区别,减轻患者及家属的顾虑。介绍成功病例,增强病人的信心,使患者在最佳的状态下积极地配合手术。
2.1.2检查手术仪器是否正常,腔镜器械是否备齐。以免给手术操作带来不便。
2.1.3常规备开胸器械一套,以备术中意外而中转开胸时使用,为开胸赢得宝贵时间。
2.2术中护理
2.2.1患者进入手术室应认真进行查对,避免接错病人,查对病变部位,确保病人安全。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一般取健侧上肢静脉套管针进行穿刺。
2.2.2安置适宜的手术,本组手术全部采取90度侧卧位,安置胸科患者前要严格核对手术部位,健侧腋下垫厚度适宜软枕,以防压迫臂丛神经和腋窝血管,也可使患侧胸部抬高,肋间隙增宽,以便插入套管,妥善固定病人,防止病人坠床.而骨科病人,一般采取右侧卧位,在腋下放置一个4-5CM高软垫,以防压迫臂丛神经和腋窝血管,但不抬高胸部,并且要在胸骨、肩甲骨、耻骨联合及尾骨处有腰托固定,以防止病人前后摇晃,影响脊柱解剖定位.注意病人勿与金属接触,放好电刀铅板,防止灼伤病人皮肤.
2..2.3仪器的维护和使用:胸腔镜仪器设备结构精密,价格昂贵,因此一定要重视胸腔镜的保养与维护,手术配合人员相对固定.器械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根据手术进程准确,稳妥地将腔镜器械传递给手术者,随时擦净器械上的血迹,保持电刀头及器械尖端的清洁,及时清洗超声刀的刀头,爱护每一件器械,做到轻拿轻放,防止污染和损坏,保持镜面清晰,及时擦净镜面血迹,保证手术清晰,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2.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胸腔镜手术时间长,若传递和使用不慎容易造成污染.因此应谨慎操作严防污染.
2.2.5认真清点器械敷料,由于手术切口小,术中常用小纱布擦试血迹,也用小纱布剥离组织,因此要仔细清点,防止遗留胸腔,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痛苦.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5
[关键词] 急诊;漏诊;骨折;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5(c)-172-02
及时准确的诊断是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治疗及恢复的关键。骨折依据创伤史、出血、畸形及功能障碍等专有体征及X线片并不难做出诊断[1]。但急诊科接诊骨折患者常病情复杂、创伤重,就诊时问诊短暂及部分医生临床经验不足、X线摄片不规范等诸多因素,都会造成急诊漏诊。漏诊不但会延误创伤骨科疾病的治疗,也直接关系患者的预后,甚至因为漏诊而导致残疾,引发医疗纠纷。为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避免因漏诊引起的医疗事故和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现将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17例急诊创伤性骨折X线摄影漏诊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例漏诊患者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4~75岁,平均44岁。漏诊延误诊断时间为1 h~10 d,平均3.8 d。
1.2骨折漏诊标准
急救初次评估时未怀疑或未发现骨折;入院记录中与创伤复苏记录中未被记录的骨折;二次评估或查房后发现的骨折;在复诊时发现与创伤有关的骨折[2]。
1.3调查方法
按照1.2骨折漏诊标准挑选出骨折漏诊的病例,结合临床病例记录,对其漏诊原因进行分析并作统计性处理。
2 结果
2.1骨折部位与骨折漏诊的关系
17例漏诊患者中,其中,四肢骨折7例,占41.2%;肋骨3例,占17.6%;脊柱3例,占17.6%;骨盆骨折3例,占17.6%;髋关节骨折1例,占5.8%。结果表明,漏诊的骨折部位主要以四肢为主。
2.2损伤严重程度与骨折漏诊的关系
17例骨折漏诊患者中ISS25分1例,每组损伤程度两两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3.1漏诊原因
3.1.1 病史采集由于急诊接诊的骨折患者大多病情紧急,特别是在急诊量大的时候,全面详细询问收集病史对急诊医生存在很多困难。骨折患者一般具有典型体征,特别对于四肢骨折,肢体畸形往往显而易见,诊断容易。而医生将询问病史往往侧重在开放伤口或疼痛严重、畸形明显的部位,从而忽视对疼痛较轻、畸形不明显部位的询问,以至遗漏合并伤,特别是比较隐蔽的损伤。
3.1.2 多发伤患者漏诊由于多发伤的患者就诊时伤情复杂,伤势严重,甚至有致命创伤。因此在诊疗过程中往往注重危重疾病的抢救,有时往往来不及做全面、细致的检查,是漏诊的主要原因。合并昏迷、休克的患者不能叙述其病史、症状,没有明确主诉;许多专家认为,在病情不稳定、意识不清、查体不合作和多发伤等情况下,造成一定数量的漏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对多发伤患者在急救治疗中要进行动态观察,只要病情允许就应及时做全面仔细的检查,条件许可时要做必要的X线摄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3.1.3医源性因素医生临床经验急诊科医生并非全部是专业骨科医生,对骨科疾病的诊治经验不足,对一些少见、罕见的骨折缺乏认识。由于经验不足,加之X线片摄片不规范,易漏诊。①对于一些儿童的骨外伤,其X线表现与成人有一定的区别,一些年轻医生因经验不足而不能认识,从而产生漏诊。儿童的骨折因其生理因素,有时单纯患侧的X线片不能确诊,此时可以加摄健侧对照,常有意外发现。例如,儿童的骨骺分离骨折和长骨两端的撕脱骨折有时候必须加摄健侧对照。②有时读片时不够全面,重点只放在了临床医生申请的部位上,而忽视了X线片包含的其他信息,产生漏诊。如本科的一个胸部外伤病例,诊断时只注意了肋骨骨折,而很明显的锁骨骨折却视而不见。③不结合临床,有时候患者临床症状十分明显,功能障碍十分突出,对这类患者X线检查阴性的,应要求其作进一步检查或短期内复查。④不重视骨折的间接征象,即关节积液和脂肪线的移位。例如,肘关节骨折出现脂肪垫征。在肘关节侧位片上很容易看到被推移向前或向后的透亮脂肪条状阴影,尤其是后方的“脂肪垫征”应强烈提示有骨折的可能。
3.1.4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不规范,包裹范围不够也是造成骨折漏诊的常见原因。虽然X线片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骨折,但仍有不少骨折因部位比较特殊或骨折征象不明显而漏诊,当临床上骨折症状比较明显而X线片上无明显骨折征象时,必须注意短期复查的重要性。某些骨折因断端无移位或投照位置关系等原因,骨折当时骨折线难以显示,骨折7~l4 d后因断端骨质吸收或断端错位而易于显示骨折线,尤其对于局部疼痛等症状不消失者必须复查。
3.2骨折漏诊的部位
多见于躯干及邻近部位的损伤和同一肢体的多发骨关节损伤。客观上,骨折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对相邻部位损伤的症状和体征有一定的干扰和掩蔽作用,如不认真查体,很容易发生漏诊。这些部位活动范围小,功能障碍及畸形表现不显著,伤势较重的患者不能翻身配合,难以检查,往往一种损伤掩盖了另一损伤,易发生漏诊[3]。
3.3 漏诊的预防
3.3.1 仔细体格检查系统仔细的体格检查是防止漏诊的关键为减少漏诊的发生,Enderson提出“创伤病人的三次检查法”[4]。对不能主诉的患者尤为重要,不能满足于明显创伤的诊断。临床经验显示系统全面的体格检查是减低漏诊率的有效措施。
3.3.2 注意小骨及关节部位对多发伤尤其是交通伤的患者,在关注主要创伤的同时,不能忽视手、足、脊柱等小骨部位及关节部位的检查,以致漏诊造成延误诊治。
3.3.3 早期检查对可疑部位要早期行X线检查,许多骨折部位往往不在同一平面,这就要求拍片的范围要够大,能包括上下关节,以免漏诊。
3.3.4 培养临床医师严谨的工作习惯文献指出78%漏诊的发生与医师的工作态度是否严格细致、工作作风是否科学认真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总之,由于急诊医疗工作复杂,以及以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许多急诊骨折的漏诊是很难避免的,但应该尽量避免多次犯同样的错误,降低漏诊率。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总结临床经验,提高临床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降低骨折漏诊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东升,王俭.急诊骨折漏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5(2):121-123.
[2]黄小林.多发性创伤急救中骨折漏诊原因分析[J].Aerospace Medicine,2010,21(8):1398.
[3]李孝香,李新,马印祯.32例骨折漏诊分析[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17):12285.
脊柱骨科和骨科区别范文6
关键词:骨关节骨折CT三维重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交通工具的急剧增加,骨关节损伤在临床就诊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如何在手术前对病人较复杂的骨关节损伤作出全面、直观的显示,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诊断学意义,可使医生避免术前漏诊,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作者收集了12例复杂骨关节损伤的病例,行常规X线片,CT扫描,CT三维重建(CT—3D)检查,结合手术资料,比较三者的诊断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
1.1材料与方法: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71岁。其中髋关节损伤5例,膝关节损伤3例,胸腰椎损伤4例。治疗前均行X线片、CT、CT—3D检查,X线片为常规正侧位片,CT为横断面平扫,CT—3D采用表面轮廓重建(SSD)。CT扫描仪为皮克PQ6000
螺旋CT,扫描层厚为2~3mm,重建间隔2~3mm。12例中,全部进行手术治疗。
2结果
12例骨关节损伤病人的X线片、CT、CT—3D显示关节骨折或脱位情况如表1。12例手术病人手术中所见骨折,骨片移位情况与CT—3D相符。
3讨论
3.1X线片、CT、CT—3D在复杂骨关节损伤中的各自价值:骨关节损伤多是一种复杂型的骨折,X线片检查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诊断骨折方法,它方便、普及、费用低,大多数骨折可以用X线片确定,但常因为关节区多骨重叠而致骨折的遗漏或观察骨折范围及移位情况困难不清楚。CT能比较清楚地显示骨折线,骨折移位,且对移位的方向、程度及骨碎片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CT—3D可在不移动病人的情况下,甚至不需要折除石膏就可以得到立体的,多层的骨关节结构,诊断骨折准确、直观,清楚了解骨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手术计划方案的制定,内固定的选择帮助很大,从而提高手术质量。
3.2CT—3D技术其特点为处理后得到的信息量大,图像直观清晰。目前较为成熟和常用的CT—3D有SSD、MPR法。SSD是按表面数字模式进行计算处理,将超过预定的CT阈值的相邻像素连接而重组成图像,图像表面以灰阶值区别,该技术在骨骼系统应用最为常见,其空间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缺点为容积资料丢失较多,细节不够。MPR则是在横断面图像上按要求任意画线,然后以此线重建三维体积层厚重组,可冠、矢状面和任意角度成像,由于为容积扫描并经小间隔重建处理,所得到的图像细小结构清晰,堪与MRI的冠、矢状面图像嫓美,它的缺点为图像的准确性依赖于操作者画线准确与否[1]。文中的病人所用CT—3D均采用SSD法。3.3CT—3D在骨关节损伤诊断中的价值:在人体六大关节中,髋、膝、踝、腕、肩关节负伤率偏高,肘关节受伤机率虽然偏低,但一旦受伤则较重并带来很多功能障碍。髋关节骨折包括股骨头、股骨颈及髋臼骨折,其中髋臼骨折最为复杂。X线片可确定骨折与否,但难以显示骨折的确切程度以及与关节的关系,髋臼的小骨片撕脱很易漏诊,虽然髂骨斜位片和闭孔斜位片可以带来更多的髋臼骨折资料[2],但常因病人伤后疼痛不能合作,难以得到理想的X线片。CT显示骨折没有困难,但各骨片的相互位置较难确定,多条骨折线的走向易混淆。CT—3D多轴重建有助于显示隐匿性骨折线或小骨片,同时可判断小骨片位于关节囊内、襄外,前者多需要手术治疗。髋臼的骨碎片移动多变,利用去骨方法移去股骨头,完全暴露髋臼,仰、俯位观察骨折位置,立体感强,利用手术入路的选择[3]。12例手术病人的术中所见与术前CT—3D的诊断相符。膝关节胫骨平台骨折,特别是边缘撕脱与平台塌陷骨折以X线片中非常容易遗漏,CT—3D可弥补可能的漏诊,而且显示骨折清晰、直观,便于内固定方式的选择[4]。脊柱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椎体轻微骨折,附件骨折的轻度脱位在X线片中难以发现。CT诊断线性或粉碎性骨折均无困难,但立体感不强。CT—3D的图像注重显示解剖结构,多角度,多层面显示其解剖关系。
3.4CT—3D的不足,因为CT—3D的强大优越性,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CT—3D在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要求较高,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与图像结果有很大的关系。相信随着CT—3D技术的不断进步,必定能为临床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CT—3D图像。
4随访及结论
本组病人均得到1—8个月随访,治疗效果满意,随访复查X线片内固定良好,骨折部位恢复解剖位置。经回顾性分析,我们认为三维CT重建在复杂的大关节骨折损伤中为手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及预后康复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为术者有效避免术中意外情况及器械准备不足而引起手术时间延长有一定意义,进一步减少手术翻修率及医疗纠纷。
5参考文献
1.周康荣,主编,螺旋CT,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2-23。
2.CURYRL,HOIDERP,BructonRN,otal.TheroleofCT-3Dinthe
assessmentofacctabularfracturcs.JRadial(Br),1992,65(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