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

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范文1

1我国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我的的思想教育长期受到传统的教育理念所束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量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性化的培养。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思想教育的目的则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使学生从主观上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而现在各大院校的思想教育,重点没有放在思想方面,而是放在了教育方面。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习惯于凭借着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依旧采取严肃整治的态度,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或者“禁止做……”“否则就……”这样的话来对学生进行约束和管理,企图让学生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圈养的牛羊。这种教育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根本无法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某校毕业生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高的学生几乎不会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在学校经历过思想教育的学生,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会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也许,有的教育工作者会说,学生一旦离开了学校就不在教师的管辖范围之内了,教师不可能管学生一辈子。关于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的确只局限于学校之内,学生离开了学校教师对学生就失去了约束力。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在学校对学生的教导,给予学生许多受用终身的东西。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融入人性化教育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主观上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明确的定位与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单一的教育模式与校园文化环境的扭曲也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所遇到的难题。

2人性化教育管理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意义

何为人性化?人性化就是在实际的行动中表现出的符合人类要求的性质或状态,简单的说就是:以人为中心,而人性化教育管理也是坚持着“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来实行的。思想教育的重心在于引导学生朝着高道德、高品质的方向发展,其核心思想正是对人性的培养。所以,人性化教育管理对学生思想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使用人性化教育管理,可以将人性更好的渗透到思想教育当中去,使思想教育和人性化教育融为一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逐渐的完善了青少年在人格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青少年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青少年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其次,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使用人性化教育管理。可以改变思想教育本身给人的带来的严肃感和心理压力。许多青少年学生只要提高思想教育,最先给出的反应就是自己犯了错误,只有犯了错误才会接受思想教育,对思想教育存在着畏惧之心。然而,在思想教育中融入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就可以打破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中存在着的弊端,使得学生可以清楚的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明确的定位,摆脱对思想教育的畏惧之心。此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打破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同时,主张创造人性化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也使得思想教育的目的可以落到实处。

3人性化教育管理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3.1建设德育体制

思想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所以在学生思想教育中融入人性化教育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意识的培养。在学习上,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帮助;在感情上,对学生包容和理解;在生活中,对学生信任与关心。无论是从事什么教育工作,只有在工作中付出了感情,才能使得教育工作变的有血有肉。没有感情的教育是缺乏沟通的,也是失败的。所以,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应该树立平等的意识,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学服务。

3.2改变教育模式

思想教育是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人性化教育管理是为了增强学生人性化的意识。所以,在思想教育工作中,一定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多元化,教学目标不要只局限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而是要注意对学生自身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产生充分的信任,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将传统的强制化教育模式转变为主动性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价值。

3.3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方面,要积极开展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对于学校的一些公共设施,例如体育场馆、图书馆等进行人性化的开放,把这些活动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了和竞争意识,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了健康的成长环境。

4总结

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性的培养,虽然在目前看来,各大院校的教育还是以提高成绩为主,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只有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才能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融入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思想教育的人文精神气息更加浓厚,以便于培养出更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优秀人才。

作者:杨倩 单位:石家庄农业学校

参考文献:

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障碍性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居于主导、统领和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能够有效地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能够极大地抑制价值观多元化导致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思想和行为。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践行,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同程度的缺失和学生主体的抗拒等诸多原因,尤其是学校教育对当代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具体目标、形式、保障、评价及连贯性等诸多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不容乐观,从而阻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学校乃至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持久深入开展。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障碍性因素

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科学规划尚未完成,学校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具体的阶段性目标。目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直接作为各层次学生教育内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顾学生的接受水平,不考虑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直接导致学生的厌烦和逆反。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间比较短,包括“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四项基本内容之间还有交叉重复”等很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其中围绕学校教育情境科学规划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工作也正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因此导致学校教育缺乏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社会重点关注高校对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弱化中小学和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连贯性。目前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对其他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工作不够重视,在中学阶段围绕“提升高考升学率”这个目标,甚至出现了教育者以功利主义思想错误引导学生的严重现象。

教育者自身尚未完整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合格的教育者。教育者肩负着引导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神圣职责,但是目前许多教育者对价值的追求呈现出动态、多元化现象,这种现象强化了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困惑和多元。原因之一是身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者们面对社会物质层面的深刻巨变,同中国社会大多数人一样,产生了社会价值观的迷失问题,同样遭遇价值比较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原因之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者核心价值观缺失带来的危害,相关要求和措施没有到位。

教育者受困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之中,学校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合适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目前许多教育者在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同于知识传授,并坚守客观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认为具有客观性、绝对性、终极性、中立性、实证性、确定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等特点的知识是可以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且传递得越多越好,因此采取的教育方法就是“以知识灌输为主”。这种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单一,使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

学校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系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对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激励机制有利于把握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方向,规范培育工作的过程。但是,由于核心价值观本身的建构尚未完成,系统的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同样没有形成,使得我们很难把握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绩效。

学校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工作缺乏家庭和社会的有力支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共同作用,才能促使青少年从基本的养成教育开始,逐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外显于具体的行为。然而,面对家长自身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接受程度受到了较大的抑制,降低了学校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现实路径

高度重视、加快进行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科学规划。从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要充分认识到融入不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原有的教育教学内容简单相加,而是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确定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所有教育内容中应占的比例,并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阶段设定阶段性的培育目标,围绕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活动方案,同时还要修改和完善包括学生守则等在内的原有学校教育中与价值观直接相关或者间接相关的制度和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培养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积极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积极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使分数不再成为选拔学生的唯一依据,同时在中小学、幼儿园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效保障教师有精力去研究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和方法,学生有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实践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使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

着力培养造就一代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自身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学校在招聘教职工时要将是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首要条件,在日常工作中要继续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同时还应严格考核教职工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绩效。

继承中国德育的优良传统,借鉴各门学科理论成果和最新方法,科学开展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①学校应该充分挖掘中国德育这一传统的当代价值,把培育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视为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重视认识层面、情感层面、意志层面和行为层面四位一体的教育。当代德育还注重渗透,认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课上,更重要的是贯穿于语文等其他学科的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时也注重依托本地文化和红色资源等有形化的载体开展价值观教育,这些都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学校教育必须有“百年方能树人”的自觉,避免急功近利思想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的不利影响。在具体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教育者要积极借鉴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方法。在加强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借鉴建构主义认识论的理论,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置丰富的教学情境,以活动的形式,将学生当前的认识和以前的经验结合起来,建构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形象的认识。

系统构建学校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工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校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工作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包括对学校组织的评价和激励、对教育者的评价和激励以及对青少年的评价和激励三个方面。②对于学校组织的评价主要以教育主管部门、家长、社会(其他学校、相关企事业单位、新闻传媒等)和学生为主体,侧重于评价学校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工作开展的连贯性、对教职工的教育和监督等方面;对于教育者的评价主要以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其他教职工为主体,侧重于评价教职工以身作则情况、教育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对于青少年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家长和其他同学、本人为主体,侧重于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之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通过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来强化或弱化。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及时对学校进行激励,学校应及时对教职工进行激励,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社会和家长、学生通过传媒和口碑对教职工、学校乃至教育系统进行激励,并把握好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程度,能够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浓厚培育氛围。学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应该在做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广播、影视、互联网、宣讲、报纸、杂志等媒介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反过来,浓厚的氛围又会积极促进学校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的顺利开展。(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注释

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 家庭及社会因素 困扰 教育观念 教育机制 教育内容 教育途径

目前的中职生年龄结构和文化基础决定其自身有明显的素质缺陷,心理发育容易突变,自理自律、自控能力弱,法制及伦理道德观念淡薄。受家庭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个“幼稚”的群体思想品质滑坡现象较为突出,学习的积极性差,主动性下降。加上学校自身存在的矛盾,使得中职生思想教育问题日渐突出。

1 家庭及社会因素对中职生思想品质的困扰。

1.1 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离婚、交通事故、疾病、意外情况及父母一方或双方下岗等因素带来的家庭影响,导致学生自卑、自弃,孤僻冷漠、不合群、不能正视现实,给他们心理及精神造成严重的障碍。

1.2 学生与“外界”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便是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也阻隔不了学生与外界联系,如网络聊天、主动交友、相互介绍、书信来往、电话手机等形式方便了学生与外界的联系。

1.3 网吧、书刊等场所的影响:网吧、夜市、歌厅越来越多,对学生的诱惑力很大,因此而引起的打架斗殴、吸烟酗酒、结帮拉派等现象屡屡发生,有的学生还被引入歧途。

1.4 社会上黄、赌、毒及社会治安、腐败现象的影响:黄赌毒及社会其它不正之风无时不刻不在侵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冲动好奇、良莠不辨,使他们或染上恶习、行为放荡。或过早“成熟”,自认为“看破红尘”等等。

1.5 周围个别同学过早步入社会。与社会上不良人员勾结在一起,向同学们炫耀他们的打扮穿着等的影响:有些同学青春早熟,谈恋爱,甚至做别人二奶,穿着打扮时髦,可以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这也成为一些同学的“榜样”。

2 学校自身矛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制约。

2.1 招生规模的增大与有限的教育管理力量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各类学校都在抢抓机遇、扩大招生,而教师队伍、学管队伍没有相应地壮大。

2.2 班级多、专业多与师资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教师疲于讲课,来不及教研,更谈不上思想教育,只讲课,不育人,教育效果差,有的甚至课堂纪律都难以保证。

2.3 办班种类的增加与入学把关不严的矛盾:各种类型的职业班、成人班使得本来就不成熟的中职生群体显得更加“脆弱”,学校为争取生源,无法把好入学关,根本谈不上政治思想审查,因此也为某些问题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2.4 教育机制不健全与保证教育质量的矛盾:思想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明确,很多是口头上喊喊,会议上讲讲,且标要求根本落实不到实处,思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不适应青少年发展的特点。由于一部分青年教师刚刚离开校园,自己本身所受教育就有限,因此忽视思想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滞后于时展的要求。

3 对策。

3.1 转变教育观念。现在学校大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作为工作指导思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终结点,注重教学设备的投入和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往往导致教师只“教”不“研”,只“教书”不“育人”,教学质量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滑坡。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树立并增强“育人”意识。学校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他足以走完以后奋斗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教育者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的情操,铸造健康的人格。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公德意识、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2 健全教育机制。一些学校往往把团组织、学工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组织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构。而把任课教师这一主要力量忽略了。任课教师是搞业务的,是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则是团组织、学工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的事,这似乎成了“合理分工”。这就使得教师的基本职责变得残缺不全。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与教师的教学实际、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脱离。应当发挥任课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实现这支主要力量和团组织、学工处、政治课教师、班主任的有机结合,切实做到责任到岗、到位、到人,不要把职责、制度当做检查的摆设,应该使思想教育工作有目标、有制度、有措施、有考评、有反馈,正确发挥好任课老师的主导作用。

3.3 充实教育内容。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应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做人教育、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教育、热爱劳动、爱护公物,节约粮食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创业与奋斗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学会做人,健全人格,团结拼搏,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3.4 拓宽教育途径。

3.4.1 谈心教育:团委、学工处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下班辅导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谈心交心,使学生能敞开心扉,消除师生间的心理隔阂与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如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违反纪律的学生、家庭有困难的学生、生活有压力的学生、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等,只有通过耐心细致的交流、体贴入微的关怀,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

3.4.2 灌输教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现代化的电教系统及各种会议,对学生进行宣传讲解、教育引导。近几年,“效益”、“利润”、“资金”“下海”、“高薪”、“下岗”、“破产”等字眼通过多种媒体几乎是时刻充斥着人们的耳目,往往被青少年片面地理解,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被扭曲。所以,必要的思想灌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4.3 实例教育:经常邀请英模人物、创业先锋、学校的优秀毕业生等到学校作事迹报告、讲创业、就业经历等,通过实例现身说法,让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心。无论怎么样的社会,怎么样的人,总会有适合自己的一个位置,只要努力,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3.4.4 实践教育:组织学生上街头社区,深入农村基层,到工厂矿山,搞义诊咨询、参观学习或社会调奁,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每逢重大节日或纪念日t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使其抒感、寓教于乐,通过切身实践激发学生弘扬刻苦学习、发奋读书、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精神。

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中学阶段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期。德育教育工作指的是对青少年思想及品德方面的教育,是目前素质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对促进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育改革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现状来看,青少年对此并不太适应,目前的德育教育工作进行了不适应目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本文浅析目前中学德育教育现状,进行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的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研究。

1目前我国中学德育教育方面的不足

据观察,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明显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中学德育教育现状也不尽人意,教育方式的落后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学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对其特点、作用及提高其实效性并没有一个深度的研究,只一味侧重单方面;对德育教育研究虽然多,但是对中学德育教育及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研究不够;对中学德育教育研究方式单一,研究教育现状的比较多,但是对中学生德育发展及核心素养培养的趋势研究较少。[1]

2学生核心素养及中学德育教育研究

2.1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对此也表明了观点,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全面对学生的德、智、体、美方面进行有机统一的教育。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其中就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这使学生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所以,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一部分,还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2.2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灵魂

德育教育工作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完美形象的灵魂工程,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德育教育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养,也间接地使中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高,所以德育教育工作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是有重要作用的,那么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可以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

3提高中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3.1跟上社会的进步,创新德育教育观念

要想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就要跟紧社会的进步,与时俱进,创新及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念,充分了解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理念,不要一提到德育教育想到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要将德育教育与政治教育两者相混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不同的。现阶段我们要了解到德育教育不仅是政治教育,还要使中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德育教育来教学生将来要怎样做人,做一个适应社会发展具有高素养、高道德的人。以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提高中学德育教育时效性。

3.2教师能够换位思考进行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起到引导作用,还要起到模范作用。所以,教师本身就要有一个教人求真的思想,清楚自身的定位,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另外,教师要做好榜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及素质,为学生起到一个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使德育教育工作的作用可以在中学生身上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3将德育教育工作融入生活

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大都是教师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责任感、创新力及实践力。所以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可以使其回归日常生活,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创建多元化的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注重接受知识教育,以此来形成正确的做人做事价值观,实现德育教育工作目标。

3.4创建德育教育网络机制

在新课改背景下,德育教育工作以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全社会都关注的事业。提高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也离不开来自社会的支持。学校可以建立健全的德育教育网络,使其可以面向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并且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使社会都可以正确的认知德育教育,让其深入人心,让青少年可以在社会中健康成长和发展,使青少年都可以有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3]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叙述,我国应该加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可以满足我国在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工作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任务,相信在今后,我国可以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培养更多的综合型发展人才。

作者:张培炜 单位:重庆市巴蜀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江涛,闫广慧.浅谈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德育实效性[J].读书文摘,2016,(7).

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德育 生命教育

伴随着新教材的启用,中等职业德育教育的课改已走过两年。这期间有拿到新教材的迷惘,有初上课改课的忐忑,也有得到肯定的喜悦。

在课改的同时,笔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课堂上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课后却懒懒散散、冷冷清清。学生仍然整天喊着无聊,班主任也经常抱怨。这不是个别现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说德育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德育课的课改是否可以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课上课下都体会生命的活力,不再让学习无聊。因此笔者在德育课堂开始尝试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他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二、生命教育的内容

1.认识生命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的箴言,就是要告诉人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认知胸怀。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这是我们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也是他们学习职业技能乃至生活的动力。

在《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这本教材中模块八——审视自我便是很好的体现。在这一模块中有两个话题,话题一 ——我能干什么。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职业兴趣、特长等做一个解剖。然后让身边的同学结和对这位同学的了解给他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非常认真地倾听同学给他的建议,说明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只是平时很少有机会认真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感悟中去认识自己,为后继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除此以外,教材中模块十——成功就业。“自我包装”、“自我推销”等话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中第一课——塑造良好形象等都是对生命的关注。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设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悟中对自己的言行、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尊重生命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在教材模块六——博弈生存中有话题——生活中的博弈。告诉学生如何在与他人的博弈中取得胜利。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将学生分组,在规定时间内每组完成搭纸桥的任务,然后看哪组纸桥承受的重量最重即为胜者。在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小组的创意被其他组剽窃,却互不承认,后发生口头冲突。借此机会告诉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要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推而广之,人与人的交往也是如此,你要关心、尊重、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超越生命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新时期 学校德育 必要性 可能性 重要性

之后,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社会确实有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同时,中国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方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新的危机与矛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缺乏,或者说社会信仰的缺失,反映在社会现实中就是社会不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德育不仅很有必要,而且在中国教育不断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也具有这个可能。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直接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

一、学校德育的必要性

学校德育真的必要吗?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而且大部分学校都会说自己是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学校大量的工作还是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上面,致使学校德育形式化,甚至缺乏学校德育。在新时期,为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机遇与挑战,学校德育显得更有必要。

1.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需要。

在中国,学校德育主要是采用“大德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密不可分。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教育要培养的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为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

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由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改革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要打碎旧体制的障碍机制,而且要更新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根本和最艰难的,是变革人的价值取向,所以体制的转轨必然呼唤着相应的深层次价值观念的改变。”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都要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那么,学校作为一个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机构,一方面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应对未来生活、工作的技能和道德、情感、价值观,让学生在走向社会时,能够顺利地适应社会,适应与人交往合作,能够为人处世。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但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精神方面,社会道德建设明显滞后,出现了很多尔虞我诈、唯利是图、不诚信、不道德的现象,整个社会呈现一种“信仰缺失”的状态。那么,学校德育承担着对祖国青少年的培养重任,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需要。

4.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与发展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中国提出了更加艰巨的挑战。当前,世界的主流是发展,但是世界资源具有稀缺性,这加剧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我国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一个学生仅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强健的身体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否则,不但不会为社会、为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还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新时期进行学校德育,是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作为个体,非常必要在学校接受德育。个人的思想道德如何,或者说做人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人的发展。所谓要做事,先做人。笔者认为,个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得到一定的训练的,或者说,学校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的道德,只是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值得研究并改进。

二、学校德育的可能性

对于“德育的可能性”问题,黄向阳博士在《德育原理》的第四章开篇就提到:“美德(道德)可教吗?”在钟启泉、黄志成编著的《西方德育原理》和檀传宝的《德育原理》中,都认为“德育的可能性”就是“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来源于源《柏拉图对话录》美诺篇,是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问题。“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美诺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的美德自何而来?美德是教来的,还是天然所赋,还是人以别的某种方式得来的东西?’”

美诺向苏格拉底提出的这个问题,理解为“人是如何具有(获得)道德的?”会更加恰当,而不是“将德育可能性问题简化为‘道德可教吗’,事实上只是提出了构建二者关系的一条思路,即人之德能否通过教而获得,否定了人之德的先天由来渠道和其他可能渠道,比如通过‘学’获得”。在学校实施德育,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或者渠道具有(获得)一定的道德是有可能的,而且,在学生时期接受学校德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关键。

1.学校德育的优越性。

一般来说,中国学生在6—12岁接受小学教育,12—15岁接受初中教育,15—18岁接受高中教育,18—22岁接受大学教育。6—22岁,正是青少年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并基本定型的时期,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后天培养的“较为可控”的时期。这段时间,青少年大部分时间会在学校接受教育,和老师、同学交往相处,在这种时空条件下,使得学校在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上,具有家庭和社会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学校时时刻刻、处处都有德育,学生潜移默化中都会受到德育。学生在学校、在班级要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学习并遵守一些行为规范,并逐步感知到自己的行为是受到一定的约束的,要遵守游戏规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就在接受学校德育。

其次,学校会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现实的平台,因为学校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机构,使得学校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安排的系统性和较强的可控性。

再次,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在学校,学生要与教师交流,学生要与同学相处,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着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在接受着一定意义上的德育。

2.“教师的教”。

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道德熏陶。“教师的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显性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理论等方面的传授,另一个方面是隐性的道德影响,即教师在言传身教中,以及自身的榜样示范、个人魅力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道德影响。

显性的知识传授,尤其是关于爱国主义、道德理论等方面的知识,是可以教给学生的,这种教,可以通过课堂,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德育活动。笔者认为,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善或者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因为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更多”,而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在改造着人,使人向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隐性的道德影响,也是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一方面,在教师具体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就会潜藏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另外,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风格和魅力也会感染学生,尤其是一些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加显著。

3.“学生的学”。

通过“学生的学”,学生也可以获得一定的道德教育。“学生的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有所体悟,并内化到自身行为方式和道德体系中;第二个是在“教师的教”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更加具有理性和社会性的人,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第三个是在与老师、朋友、同学的相处过程中,懂得一些行为规范,懂得为人处世的准则。总之,“学生的学”也是获得道德或者提高道德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正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即通过“学生的学”,使得德育成为一种可能。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的对象,即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和改进的能力,这种主观能力使得学校德育不会成为对牛弹琴,不会成为空中楼阁。

三、学校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社会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不成熟的条件下,出现了诚信危机和信仰缺失等问题。当前,我国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在机遇增加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具有深刻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1.有助于抵制西方腐朽文化,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安全。

开放,使我国得以广泛地同世界各国进行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吸取其先进技术和一切优秀成果。但与之相伴随,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其实,西方敌对势力从未忘记过从社会主义阵营争夺人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把和平演变战略重点转向我国,尤其是高等院校。他们不惜任何代价培养“亲西方的下一代”。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有助于抵制“西化”及其文化侵略,保障社会主义国家安全。

2.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校德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互助友爱、互相尊重等优良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而且,通过学校德育,有助于学生抵制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样,学生作为市场主体时,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遵守市场经济的规则,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和稳定,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有助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

4.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是祖国年轻的一代,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和理想道德,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有助于教育青少年学会适应社会,从而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5.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青少年在学校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不仅仅是把学习成绩搞好了就可以了。“实践证明,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才成长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才的首要条件”。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有助于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助于青少年将来更好地发展,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爽.关于“德育可能性”问题的思考——从柏拉图美诺篇说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梁继光.论强化高校德育重要性的认识[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7,(2).

[3]刘彬.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核心位置[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3).

[4]陈瑞瑞.新时期加强高校德育的重要性及对策[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