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组织盈利模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益组织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益组织盈利模式

公益组织盈利模式范文1

[ 关键词 ] 非营利组织 市场化运作 公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制度文化,转型期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从总体来看,非政府性、自主性和自治性缺乏,在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管理手段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严重制约了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功能发挥。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看,承担了更多社会服务职能但资金捉襟见肘的非营利组织若要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市场导向的运作模式。因此,如何实现市场化运作,提高效率与效益,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的必要性分析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国非营利组织必须扩大自主经营、彻底摆脱依赖心理,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市场化运作。针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市场化运作对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性表现为以下两大方面:

1.市场化运作是非营利组织获得发展资源、获取公众支持的有效手段。一直以来,非营利组织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缺乏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最重要原因是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意识不强,不善于开拓多渠道的获取资源的途径。只有通过一系列市场化运作手段和策略,一方面能够将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及愿景这一组织命脉简明扼要地展示于人前,让公众人士更容易、更清晰地了解该组织的理想与宗旨,突显机组织的独特性,以证明组织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加强活动宣传与引导,让受众者产生共鸣,激发其参与的热诚,才能得到更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以获得更多的组织资源,确保组织目标与战略的实现。

2.市场化运作可使非营利组织更新经营观念、提高竞争力和形象力。由于非营利组织具有非营利性、自愿性和奉献性等特点,使不少非营利组织认为自身不需要营销也不应该营销,导致人们对组织不了解,缺乏透明度、公开性和信息交流,参与热情降低。加上我国的许多非营利组织是政府机关的衍生机构.从事的许多业务都是一种政府垄断性质的服务,往往体会不到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甚至造成了人们对这类组织产生了一定的偏见。因此,市场化运作将促使非营利组织更新经营理念,并能根据顾客的需求及时修正与完善自身的准公共产品的质量,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使非营利组织进入新的循环,实现持续发展。

二、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运作思路

1.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运作观念。“思维决定成败”,作为指导组织内部管理活动基本思想的管理理念对于组织经营与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营利性的工商企业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许多实用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其中有些理念、方法和经验是值得非营利的非营利组织借鉴和利用,如市场理念、服务理念、品牌理念、竞争理念。通过这些理念的引入,转变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思想, 使非营利组织摆脱依靠政府的现状,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建设我国高效能的非营利组织。因此,非营利组织必须更新经营理念,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化运作观念,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自身的特点,以改正与完善自身的准公共产品的质量,并根据顾客的需求,进一步提供新的服务项目,采取策略性的行动以推广组织服务,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使非营利组织进入新的循环,实现持续发展。

2.引进职业化管理。 相对于政府部门和企业,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有着其特殊性,表现为:大量的志愿者参与、人员流动性大、专职及专业人才短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进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是改变过去靠大量志愿者参与管理的模式,大力倡导职业化管理,利用职业经理市场的竞争机制来改善和促进非营利组织运行效率的提高。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非营利组织所参与的领域与范围越来越广,对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然非营利的非营利组织对管理的依赖与营利性组织 (企业) 并无区别,那么和企业一样聘用职业管理者、实施职业化管理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职业化管理意味着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人员应来自职业经理人市场,并且其薪资水平由市场决定;按不同的职业技能要求进行员工的分类培训;制定明确的考核标准、按业绩表现实施员工考核工作;在员工激励方面,应采取薪酬与精神激励并重原则。

3.确立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盈利模式又称为利润模式、商务模式,是基于战略层面的以客户和利润为导向的组织资源运营方式,是组织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是探求组织利润来源、生成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人们总认为盈利是营利性企业组织的行为,与非营利组织无关,这一认识是错误的。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公益性、非盈利性不等于其不能经营,不能盈利。事实上,盈利是一种思维方式,没有利润,就意味着没有能量,就没有能力参与未来,也就没有能力建设未来。据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的非营利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靠会议、展览、出版以及会费、捐款、投资等收入,其中经营服务收入占大头。如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年收入约1.9亿美元,其中会费收入3000万美元,出版物收入6000万美元,会议收入6000万美元,其他服务收入4000万美元。该学会每年有2.5亿美元用于投资,由专门的委员会运作,现有105亿美元的储备金。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成功实践表明:非营利世界的有效经营,恰恰是需要引入营利精神和商业行为。因此,广开财源、多渠道的寻求资金、开发营利项目以弥补公益支出,已成为非营利组织实现盈利的普遍趋势。但市场化的资金来源可能使非营利组织偏离其社会使命,导致非营利组织的一切活动将不是以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以组织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从而失去了非营利组织存在的基础和原因。因而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监督,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使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更有效地完成公益性使命。

4.加强非营利组织营销管理。任何一个组织,不论是企业、政府,还是非营利组织,都有自己的顾客,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市场营销正是以顾客为中心的管理哲学。对于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也同样需要营销,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在社会服务领域的介入,非营利组织要持续运营下去,提高自身竞争力、影响力和发展力,其根本保证是在投入产出的循环中持续盈利。因此,非营利组织可以从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贯彻实施和有效控制营销活动三个方面来运用企业管理的营销理论。通过行之有效的营销活动,使其人才优势、智力和网络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获得最佳社会效益。

5.提高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水平。目前,由于非营利组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落后,财务信息不透明、筹资能力差,使得其公信度不高。因此, 在构建非营利组织企业化财务管理模式时,一方面应借鉴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地规范财务管理,追求效率,追求资源的有效使用,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降低筹资和管理的成本;另一方面,借鉴企业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主动接受国家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不断提高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除此以外,还应通过扩大组织的自创收入、争取外部援助、适度资本运营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能力,为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作应注意的问题

但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公益性基本特征所决定,非营利组织实行市场化运作时,其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定位绝对不能改变,必须注意在行为目的与行为结果与营利性组织有所区别:

1.市场化运作行为的目的不同。非营利组织追求公益性和互益性的社会目标,不能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采取市场化运作行为获取利润仅仅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社会性目标而采用的筹资方式之一。而营利性组织是以营利为核心目标,营利能力是衡量企业优劣的关键指标。

2.市场化运作行为的结果不同。利润是营利的结果,非营利组织与营利性组织在利润的处理上是有明显差异。非营利组织的利润必须服务于组织的社会公益目标,不能用于成员间的分配和分红,而“资源提供者” 既不能获得利润分配,也没有处置利润和财产的权利。营利性组织的“ 资源提供者”参与企业投资, 根本是为了获得利润,按照出资比例享有利润,并能参与对利润的处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时期,政府逐渐退出市场,市场自身的作用日益凸现,这既带来了制度的变迁、观念的转变,也促进了非营利组织运行模式的变革。非营利组织从完全由政府投资包办到个人缴费,利用民间资本兴办非营利组织,本身就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市场化过程与趋向。非营利组织市场化只不过是社会转型时期非营利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形式,最终会在与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之间达成均衡、和谐。

参考文献:

[1]曾 旗 王 冠:非营利组织构建企业化管理模式的分析.商业研究,2009(6)

[2]阂学勤,丁宏:城市社 区仿企业化管理的路径研究.江海学刊,2007(5)

公益组织盈利模式范文2

现在,他遇上了麻烦,第一批收割的30吨大米还没卖完,距离目标尚有一大段距离,而春耕又近在眼前,他预设了自己会碰到很多困难,却低估了营销的难度。

从公益到社会企业

刘尚文一直喜欢环保,2007年他进入北京绿色和平组织。决定创办社会企业来于现实冲击:一是市场上卖的有机粮食假货充斥,销售渠道难以让人信赖;二是刘尚文在SEE基金会工作期间,接触到很多公益组织开展“农村生态扶贫”项目,他由此意识到公益组织缺乏专业化能力解决问题,但是一旦公益组织退出,农民和资金将对接不上。

现实的冲击让刘尚文回想起2005年做过的一次农村调查,他在2个月内跑了山东、湖南两省的近80个农村,至今忆起还是“触目惊心”。农民长期接触化肥农药,普遍患上皮肤病,因为反复感染,很多是顽固性皮肤病,手臂的皮肤烂得严重,医生都说没法医治。“我们常说农药蔬菜有害身体,其实城市人不是最大的受害者,农民才是,他们接触农药的频率、浓度和时间是我们的数倍。”

2011年底,刘尚文和好友姜伟洪筹办天地人禾。什么是社会企业?内地至今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社会企业法人。刘尚文理解的社会企业是“用商业方法决社会问题”,相比于传统的公益模式,是否能够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以及这种方法能否规模化地使用,“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是最重要的”。

承担风险

刘尚文决定找一块地方种水稻,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大米。2012年3月,他和姜伟洪开车从广州出发,寻找合适的村庄合作,查看水土、植被、是否有化工厂和矿区,然后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互动,最后选定与向阳村合作。

为了让农民放心地把大米交给天地人禾,他们承诺承担生态种植风险,提前下订单,预付收购价近30%的订金,并免费提供一部分有机肥料、鸭苗、生物农药。

按照协议执行,农民收入要比此前翻一番,唯一要做的就是按照天地人禾的标准种稻米。刘尚文等人测试土壤、水和稻米,“把抽样送到广东省农科院土壤研究所,检测镉、汞等重金属污染物”。此外,农民要投入更多的人力拔草,不能用除草剂,而是通过养鸭子之类传统的方法除虫。现在,签约的农民为16名,刘尚文和姜伟洪每月去向阳村三次进行检查,并由村委会出面协调。“村委会起到背书的作用,对村民来说,我们是外人,他们对外人肯定有戒心,特别是在一个以宗族为主的村庄里。”尤其是村委会副主任唐振清,既在当地家族里有名望,又是种田能手,由他出面向农民解释项目内容,负责发放有机肥、种子和紫云英。

营销瓶颈

选种之前,天地人禾调查了广州消费者喜欢的大米口感。口感主要跟两个因素有关―品种和种植环境。向阳村海拔约600米,大部分是梯田,气温较低,水稻生长周期长,有先天优势。在品种选择上,“广东人会更喜欢干爽的米,譬如丝苗米,以及相对有饭味的米,像常规稻就比杂交稻的饭味好,然后结合油性、香味,我们选择了现在的品种。”

刘尚文还走访了市场,确信中产阶级中有一群人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买更贵的大米,只是找不到可信任的渠道、企业提供服务。

然而,产品有了,市场有了,让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似乎并不容易。

2012年10月底,水稻收割后,天地人禾的仓库里有了30吨大米,零售价每公斤30元,会员价为每公斤24元,免费送货上门2.5公斤“透明”包装,包装袋上清楚地写着这包大米由哪个农民种植、播种及收割时间、种植方式、肥料使用信息等。

天地人禾的客户分为有两种:零售客户和会员。会员被称为谷东,需长期订米,每月确定数量,可选择糙米、精米、婴儿米粉三种组合形式,服务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货上门。目前有30多个谷东,主要依靠口口相传发展。此外,也通过淘宝零售和微博网上直销。刘尚文承认,他们预计了创业前期资金、组织等方面的困难,但对营销考虑不够,“直到10月份产品出来才开始销售,太晚了,使得后面的营销工作很被动”。

当谷东达到300人时,天地人禾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否则将很难发展。说起第一批客户,刘尚文露出一丝苦笑:“我以为找到这些消费者不难,但现实是很难。”他眼中的消费者,不仅对天地人禾的产品、服务有需求,还很注重食品安全,同时对原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有共鸣。他清楚这是细分市场中的细分市场,要走社群营销,不需要大量消费者,只需要一群小众消费者。但刘尚文还没有找到方法,聚拢这些小众消费者,有时甚至看到消费者就在那里,却不知道如何靠近。

“对社会企业营销我们没有系统地思考,它跟普通企业营销没太大差别吧,都是建立品牌形象、找到核心的卖点、传播的覆盖面和转换率。”刘尚文说,“消费者会向身边的朋友传播、推荐我们的活动,慢慢建立社群营销的氛围。但要让雪球滚起来,我们还要咬紧牙关过一年。”

也是一种现实

收割完水稻,向阳村农民开始种紫云英养田,紫云英在冬天有固氮作用,以后就不用施太多的有机肥。而春耕紧接着到来,刘尚文启动了新一轮的种植计划。

消费者合作社是一种消费者自发组织、自己出资、自己拥有的零售单位,也就是消费者联合下订单、以销定产的模式。作为社区支持农业的一种方式,天地人禾希望能像台湾的主妇联盟,集结家庭消费力量,以共同购买方式直接向农民订购,消费者可在社区取货区、门市提货。“我们愿意成为中间对接角色,为消费者找放心食物,举办体验活动,让会员知道农作物的产销过程。”

以社会利益为企业目标,是“营销4.0”。菲利普・科特勒认为:“‘营销4.0’的企业本质上更多是一个社会企业而不是经济意义上的企业。此时企业也会寻求盈利或至少打平成本,但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为增进社会福利做出贡献。・尤努斯让自己的格莱珉银行与达能公司共同成立了一个酸奶品牌企业,生产穷人消费得起的酸奶。他们希望那些有同情心的人会投资进来,但公司不承诺分红或分享股息,唯一的承诺是在投资者需要时将其投资予以返还。显然,如果‘营销4.0’概念成立的话,不会成为经济的主流,而只会成为一些‘行善’企业的利基做法。”

刘尚文也承认,有时同事会被他疑惑,分不清哪时是公益,哪时是商业。天地人禾运行半年,已经投入了几十万,企业要进入回报期,起码还要坚守两年。但这是一件正确的事,“市场上的食物真的有问题,而我们每天都在吃,包括我个人和家庭。如果我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也许也能解决别人的问题。”商业模式尚未明朗,但消费者和农民的反馈给了他信心,通过一年探索,刘尚文深信一个人只要真想把事情做好,在朋友、合作伙伴的帮助下,总会度过难关。

天地人禾的工作才刚开始,刘尚文将要走过一段漫长而艰辛的路,它会只是看上去很美吗?或者正如尤努斯在《企业的未来》中所说:“开发这些企业的雏形需要花费些时间,但是一旦在某种社会企业的设计方面出现新的创意,同时其雏形得以成功开发,这种形式就能一直复制下去。设计每个小型的社会企业犹如研制一粒种子。种子研制出来之后,任何人都可以将其种在需要它的地方。社会企业不只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构想,它也是一种现实,一种已经开始使人们的生活发生积极改变的现实。”

专家视点

社会企业营销

心创益传播机构创始人、总裁Diana

我认为做企业,就应该秉承高效和专业的商业操作手法。比如商业模式设计、专业化营销、资金运作等,即使短期依靠政府或基金会支持,也要有完整的盈利模式,以便在未来独立自主地运营并自负盈亏。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社会企业家论坛,大家讨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分配利润上,但是现场参与讨论的社会企业至少有95%离盈利还很远,其中一大部分企业是由NGO或非营利机构转型而来。因此,社会企业要调整思路,比如预算概念、商业模式概念等等。当然,利润分配是基础,也是社会企业区隔于商业企业的根本,鉴于中国目前没有相关的标准,而国外的标准各不相同,我建议中国社会企业根据自己的现状制定利润分配准则并写进公司章程或其他文件,立此存证并执行。毕竟,切实解决社会问题才是一个社会企业的立身之本。

只要社会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健康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目标人群所需要的,就不存在做营销难的问题。我接触的社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更多是在盈利模式层面,比如对目标群体的界定不够清晰、用户需求或支付能力不足等。我理解的社会企业营销与商业企业营销没有本质的不同,可能预算和资源相对少一些,但这其实是商业企业同样面临的问题。

我认为,一般性的营销概念在社会企业的运营中是通用的,即使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服务,也要从市场、竞争对手、用户需求等方面充分考量,制定精密的策略和计划,并不是说好心地提供了服务,社会企业就一定能发展。

目前很大一部分社会企业依靠政府、基金会甚至社会创业比赛的奖金维持运营,对营销有需求但基本处于基础阶段,在我看来营销最大的两个问题在于:一是缺乏战略规划,二是资源导向型。

缺乏战略规划是指一些社会企业很困惑,觉得自己这也做了那也做了,但是效果为什么不理想,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做营销前没有清晰地规划,并界定衡量营销目的的指标。资源导向型是指由于没有太多的营销预算,少不得四处找朋友找资源做营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有了资源如何使用,因为与资源对接、磨合同样消耗人力和时间成本。这就需要社会企业做出清晰的判断,哪些是有效的资源(为实现营销目的而服务),哪些是负资源(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却无助于达成营销效果)。

公益组织盈利模式范文3

随着“中星9号”的成功发射,直播卫星(DirectBroadcastingSatellites,DBS)再次在国内引发热议。几年前人们还在认识直播星的覆盖、成本、容量优势,讨论其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的意义,如今发展直播卫星是我国广电业发展的必然逐渐成为共识。美国DirecTV、英国BskyB等的大踏步发展,更是或多或少让我们对当初没能抓住时机尽早发展直播卫星感到些许遗憾。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有“迹坚求通,钩深取极”的表述,意即在分析问题的时候,紧紧围绕重点、难点进行深入探求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探求万事万物规律性的一个基本方法。那么我国的直播卫星在未来发展中“迹坚”之处何在,又如何“求通”呢?

一、确定盈利模式

“中星9号”的升空恰逢我国广电、电信领域的数字化浪潮,在有线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IPTV等的重重包围下,为直播卫星的社会角色和业务范围作出定位,是使其能够“盈利”——既收获应有的社会效益,也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

国外直播卫星电视大多为付费的商业频道,我国则不同,目前被定位为公益平台。卫星采购、发射及维护成本全部由国家财政支出,一期48套标清数字节目、48套立体声数字广播和数据广播业务全部免收上星费,购置了终端接收设备的用户可免费接收。换句话说,作为完全出资人,国家对直播星一期建设的要求很明确,即扩大农村地区覆盖,解决全国已通电但广播电视不通达的20户以上自然村收听、收看的问题。

国家“十五”规划要求解决50户以上自然村的广电覆盖,“十一五”规划则把这一要求提高到20户以上自然村。多年来,政府依靠地面推进“村村通”,这一做法初期取得了一定得效果,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复杂,最后5%左右的人口覆盖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利用直播星传输节目是提高我国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改进信号传输质量、避免与境外节目共星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政府首先把直播卫星定位为公益平台,计划调拨13亿专项资金支持直播星“村村通”的原因。

但细思量,这一定位还有许多值得推敲之处:首先,实现偏远地区人口覆盖意义固然重大,但放弃城市人口显然没能使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巨大的经济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二,“中星9号”一期运营只使用了22个转发器中的4个,剩下的18个转发器长期闲置,不仅将面临资金压力,也让人对没能充分利用直播星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感到惋惜;第三,仅完成政府要求的“规定动作”并没能充分发挥直播星在大容量、交互、移动等方面的性能,而缺乏真正的直播星业务的广播电视业是不完整的;第四,从带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的角度看,发展直播星及相关产业潜力巨大,如按全国20户以上的71.6万个自然村,每个村以20户、每台接收设备以300元计算,仅“村村通”带来的终端硬件销售额就近43亿元,此外还有卫星制造、发射、维护,节目生产、销售,直播星增值服务等等产业链上巨大的“作为”空间。因此,直播卫星电视显然不能只是作为有线电视覆盖上的补充、解决偏远地区的“村村通”,也应该进入城市,参与数字电视市场的竞争;不能只是作为公益性的平台,而应定位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皆有所获,从而摆脱依靠“输血”的状态,形成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直播卫星的管理、运营通常分为空间段和地面段两部分。空间段相对简单,主要负责卫星发射及运行测控;地面段负责的内容比较庞杂,包括接收终端、节目内容、用户体系、各类服务等等。空间段和地面段的运营关系构成了直播卫星不同的管理运营模式:合一运营,即卫星的正常运营、用户管理、售后服务各环节都是运营商独立运作,以美国为代表;分段运营,以欧洲为代表,欧洲各国有关卫星的法规不甚相同,因此一般都是各国卫星公司租用国际卫星组织的转发器,然后自行运营地面段。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直播卫星的空间段和地面段将分开运营。根据国家规划,空间段实施公司体制的市场化运营,2007年12月成立的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是直播星空间段运营的惟一主体(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占50%股份);地面段则由广电系统负责。借鉴推行付费电视的经验,有关部门必须尽快明确地面段的运营主体和开办条件,并在开办主体、合作主体方面有所突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地面段运营竞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直播卫星电视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从“公益平台+商业运营”的定位出发,地面段也可以分为公益运营和商业运营两类。

目前公益部分采用“专营、专控”的方式运行,还没有涉及内容生产。问题在于,直播卫星电视应该不会永远只是地面频道和节目的上星,有朝一日直播卫星开办新的公益性频道靠什么运行?政府投入?还是广告?法国总统萨科齐今年初提出一项针对广播电视领域的动议,意欲打造可与BBC国际频道和CNN比肩的法语新闻频道。为了提升公共频道品质,禁止其播放广告,由此造成的每年6亿美元广告收入的流失,将通过对法国私营电视台广告收入、手机通信费或互联网接入服务费收税来弥补。公共电视台员工担心广告取消后收入将难以跟上,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为此,萨科齐已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研究法国公共广播电视取消广告后的资金来源问题。法国公共电视面临的问题中国也迟早要面临。公共广播电视中广告的口子一开,公众利益便难免受到商业的侵蚀,那么拒绝广告如又何生存?我国直播星作为公益平台如何运营的确需要认真研究。

商业运营部分则应按市场规律、行业提点和观众需求出发,实现通过“订制费+增值服务费”发展自身、服务公众。在节目销售方面,卫星直播电视要比有线电视更灵活。前者既可以将若干频道组合在一起打包(Package)付费、也可以选择频道个别签约(Premium)或者按次付费(PPV),价格亦可以依据频道和节目的质量分级;而后者则是捆绑销售,每年必须缴纳固定的收视费,为自己不喜欢的节目掏钱容易导致用户流失。

实现直播卫星电视商营部分“订制费+增值服务费”的盈利模式,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其对整个电视产业盈利模式的影响。电视的传输模式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三种,不同的传输模式有不同的盈利模式:无线主要靠广告,有线主要靠收视费,直播星主要靠订制费。我国已有的无线和有线电视基本上属于免费收看(有线电视的收视费只是一种象征性收费),近30年来,媒体依赖垄断性资源在相对封闭的经营环境中靠广告收入维持运行。这种单一结构的盈利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一是广告市场总量有限,一旦广告市场告别高速发展或有更多的竞争者进入,电视媒体的收入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滑坡;二是媒体经营开拓的重点一旦集中于广告,难免会忽略对内容的挖掘和新技术的探求,我国电视业节目市场迟迟培育不起来和数字技术推进的不尽如人意,不能不说与单一的赢利模式没有关系。国际上成熟的直播卫星产业多数由用户付费支撑,大容量、多样化的内容和互动性的服务使付费电视的现实产出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电视广告。面对不进则退,甚至是进得慢则退的国际媒体竞争态势,中国广电业迫切需要增强自身实力迎接挑战,而寻找新的收入来源是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已经习惯于免费或低收费的无线和有线电视来说,改变既有的盈利模式绝非易事,而直播卫星电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如果能在最初定位时恰当地把握好盈利模式,将有可能带来整个产业链条的深刻变革,促成电视业结构更为合理的“广告收入+收视/订制费+增值服务收入”多元盈利模式。

二、处理竞合关系

直播卫星电视必然带来收视市场的重新分割,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有线电视受到的冲击最大。的确,直播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存在不可回避的竞争关系,两者的市场交集明显。长期以来,以一地一网模式发展的有线电视一直没有竞争对手,虽然国家目前把直播星作为有线的延伸和补充,但有线已感受到了竞争的压力。按照目前的态势看,广电部门有意借直播星的技术准备和运营磨合,为有线再保留一段发展时间。如果说这是因为有线电视正处于数字化的关键阶段,还可以理解,但若意欲长期通过行政指令规定二者的竞争空间和业务领域,最终会错失产业发展的契机。毕竟,竞争并不仅仅来自广电业内部。

当前,全球有三个较为普及的信息入户终端:电视机、计算机和手机。广电、电信、互联网等行业拓展业务、掌握终端、争夺用户、占领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电信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正在由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了能在未来的“三网融合”中取得优势地位,电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利用“村村通”工程的契机,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光纤网络建设,开展IPTV实验等等。一旦政策放开,若广电地面网络和卫星只能传输广播电视基本业务,不具有综合数据业务能力,电信网络便能够以“装电信宽带,能打电话、上网、看电视,还能享受综合服务”的优势,将广电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用户。互联网企业则跃跃欲试,不仅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的终端,还力图凭借自身内容丰富、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把电视机、手机作为自己的终端。

然而,这些依旧不是竞争态势的全部。

英国的经历颇值得借鉴。长期以来,公营的BBC与商营的ITV(英国独立电视台)竞争激烈,并逐渐形成了BBC1台对ITV、BBC2台对第4频道的双头垄断体系。随着有线电视和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1990年天空卫视与BSB合并为BSkyB,默多克成为BSkyB的最大股东,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改变花较少的钱收看公共电视台节目的习惯,愿意花订制费收看BSkyB的节目。BBC和ITV终于意识到他们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对方,而是那些想尽办法去赢得观众的国际商业媒体,而此时BSkyB已经从他们手中抢走了大量的用户。

英国的经历提醒我们,切不可缺乏战略眼光,人为地压缩自身的发展空间,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使整个行业陷入内耗局面。有线网络整合就是一个教训,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且耗资巨大,但目前仍是一张没有互连互通的散网,毫无整体优势;“三网融合”也值得反思,不少国家在天上也初步实现了三网合一,而我们还在因为不同部门的利益难以调和而裹足不前。我国广电业应该一开始就将事业的发展置于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加以考量,既要积极竞争,也应善于合作,要在竞争与合作中增强行业的总体实力。有关部门也考虑到了这一点,试图将卫星与地面的优势结合起来,走联合发展战略。但这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技术上如何将机顶盒做成“地面+卫星”双模产品,或者通过电视一体机实现双模接收?直播星与有线的成本相差甚大,利益如何分配?两者联合,会不会因缺乏竞争丧失活力并伤害公众利益?等等。

直播卫星的发展还需要许多“合作”。节目制作及提供商、节目集成及播出机构之间需要合作,设备与软件的制造商以及网络建造和运营商之间需要合作,广电、电信、互联网也需要合作……,这样才能使产业链条顺畅,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

三、实现政策法规匹配

直播卫星电视发展十余年来,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数十个国家都开展了DTH(Direct-to-Home)业务。各国政府也都适时修改相关法规或出台政策,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在我国,有线电视在政策法规上得到了很多支持:《广播电视有线数字频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更多体现出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三部委(发改委、财政部、税务总局)为鼓励有线数字化的积极性,在税收、财政上给予了一定的照顾……而直播卫星电视的发展却首先面临着是否合法的问题。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管理规定》(129号令)及其《实施细则》,明确指出:未经许可从事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安装和使用均属违法行为,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收、传送电视节目,必须取得接收许可证;禁止利用各种传输载体向居民住宅传送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卫星电视广播节目。从该规定出台的背景看,其监管的核心重点主要在“境外频道”,因为当时我国没有上星节目,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接收到的都是境外节目。但“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客观上限制了直播星的发展,致使十几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几近于零。因此,有关部门已着手进行129号令的修订,这是直播星正常运营的基本前提。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此次修订有必要为直播星的商业运营预留下发展空间,否则政策滞后将使已经落后一大截的我国直播星事业越落越远。

商业运营部分首先面临着凭借什么吸引用户掏“订制费”的问题。对于包括直播星在内的整个数字电视产业来说,内容是盈利之本。直播卫星电视对节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都很高,没有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内容,付费收视就无法实现。这在有线电视数字化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验证:有关部门靠付费电视推动有线数字化的设想并没能达到预期效果,其原因说白了就是用户对现有的付费频道的内容不买账,这才有了“青岛模式”、“佛山模式”带有政府色彩的整体置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美等国家直播卫星电视恰恰就是依靠的内容赢得一席之地的。比如BSkyB将市场细分,对200多个频道实施专业化定位,其中,定位于原创节目和剧集的天空1频道、侧重关注重大国际时事的天空新闻的、长于提供赛事直播的天空体育以及天空电影类频道最受用户欢迎。BSkyB丰富而细分的内容获得了回报,上一财年(截至2007年6月)订户接近860万户,成长率约5%,本财年(2007/2008)仅第一季度公司总收入就达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1%。

可见,必须大力解决广电业内容市场发育不良,内容生产和发行机制残缺不全,内容管制手段相对僵化,内容经营在经营活动中所占比重不足等问题,否则直播星靠订制费运营的设想就无法实现。其实,有关部门早已意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定,特别是2004年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管理暂行规定》开始允许外资媒体公司入股中国的广电节目制作经营企业,开展节目制作发行业务。但是几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分析原因,与节目平台、传输平台开放程度不配套相关。可见,单纯鼓励内容生产、交易还不够,政策出台还要讲究配套。另外,在制度供给上还应改变以往“鼓励”、“提倡”等偏“虚”特点,通过一些具体的规定加大可执行性。比如英国政府早在1987年出台了一项规定,要求国内两大广电垄断媒体组织BBC和ITV播出的节目中必须有25%来自独立制作公司。几十年来该节目配额政策有效地保证了电视节目在形态、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多样化,并有助于BBC和ITV在竞争中保持活力,值得我们在为直播星发展供给制度时借鉴。总之,要尽快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在保证公益平台不受侵害的基础上,打破媒介资源垄断,改变我国电视业传统的“前店后厂”的生产方式和“自产自销”的播出方式,推动社会力量介入直播星的节目制作,打造公开、公平和畅通方便的市场环境,完善节目市场和流通渠道。

直播卫星产业的另一个盈利点是增值服务。在这方面,特别需要通过政策、法规推动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因为新技术及其应用直接影响着增值服务的种类与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其转换成巨大的现实效益。2007年美国两大直播星公司DirecTV和EchoStar就通过开展高清电视业务赢得了订户数的迅速增长。目前美国直播星用户已占到电视家庭的1/3,在与有线电视的竞争中已经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就我国直播星的发展策略来说,用好节目推动其发展这一国际上普遍的发展思路不一定最快见效,因为在中国,相对稀缺的高质量原创内容集中在开路频道中,因此通过为用户提供包括节目预约、节目背景信息、逛商店、银行、交友、游戏、公共信息、远程教育和电子邮件等增值服务寻找盈利空间未尝不可作为一个发展思路。这就需要用政策推动宽带、移动性、交互、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晨

公益组织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24小时书店;经营模式;盈利机制;创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商平台的兴起、物流系统的完善以及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和阅读消费的多元化,实体书店遭受重大冲击。为了免于倒闭,许多书店纷纷在困境中谋求转型,于是涌现出了24小时书店、社区书店、大学书店、主题书店等不同形态的实体书店。这些书店的模式创新和运营机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光明日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文汇报》等30多家报刊媒体纷纷报道。笔者将从图书情报学、市场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的角度,对24小时书店的功能定位、经营理念、经营模式、盈利机制等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有关研究提供借鉴。

124小时书店的经营状况

24小时书店最早出现在1997年的上海,当时在上海建国西路上有家名叫“席殊书屋”的书店,实行24小时营业[1]。2006年位于深圳中心书城二层的24小时书吧开业,2012年该书吧探索出了“书吧+动漫 +旅游+创意”的跨界平台经营模式,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但24小时书店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却是在2014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三联书店创办的北京首家24小时书店“三联韬奋书店”正式通宵营业,该店营业110天后,零售额比上一年增长2倍。总理在世界读书日前夕,给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回信予以肯定和鼓励。此后,24小时书店在深圳、广州、青岛、杭州、郑州、西安、山西、成都等地纷纷进入夜读市场。2014年7月29日,由北京“三联韬奋”、杭州“悦览树”、深圳“24小时书吧”共同发起的“全国24小时书店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出版集团有关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1家“24小时书店”代表出席。11家书店决定成立“全国24小时书店联盟”,发表了《共同宣言》,表达了服务读者、创新经营、推进全民阅读的强烈愿望[2]。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国24小时书店已发展至17家。这些书店开业后取得的超预期人气和社会关注度,源于其经营模式的创新。

224小时书店的经营模式

2.1价值取向与社会功能定位

书店作为公共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图书售卖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载体,是城市人加强自身文化品味和文化修养的一处精神家园,是一座城市展现自身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标志。薛原在其著作《独立书店,你好!》中说:“书店被称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风景的窗口,也是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3]作为书店转型和创新模式的24小时书店,它打破了原有陈旧、僵化、固定的经营模式,开辟了“图书+文化+阅读+展示+娱乐+休闲+生活+商业+……”的多功能复合商业模式,它更加注重文化价值的属性,把公益性作为24小时书店的普遍追求和文化担当,它为顾客提供立体的、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提供文化交流、思想对话和文化休闲的平台。因此,24小时书店的价格取向是把自身利益与社会公益有机结合,在不断追求市场利益的同时,力争做到社会公益最大化。24小时书店的定位应当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业态和活动空间。它在功能上兼具了图书馆和文化馆的一些许特征,是对城市区域性文化服务不均衡的一种补充和创新。它从人们的自我追求和价值实现角度出发,通过细致入微的环境、文化氛围、艺术体验空间营造,为顾客创设了一种净化心灵、提升品位的多元文化服务新模式,符合城市文化生活方式转变的新潮流。

2.2经营理念与模式创新

一个企业真正的创新是价值理念和经营模式的创新。24小时书店摒弃了原有的只注重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价值理念,转而追求社会公益、客户利益与企业利益相结合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取向引导着24小时书店向推广阅读、激发创意、深耕文化、提升心灵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和经营模式的创新,为其获得市场竞争地位奠定了基础。24小时书店的模式创新主要表现在经营和服务方面。它实现了单纯卖书向卖文化的观念转变,通过“图书+”模式,融合咖啡馆、音乐馆、文化展厅、影剧院、美食屋等多种文化业态,为顾客营造体验式的书店氛围、创意性的文化服务、小众化的书目选择、对话式的文化活动、网络化的营销方式,从而找到了城市与书店、读者与书店、文化与书店的契合点。这也是24小时书店的成功所在[4]。如诚品苏州店在近5万平方米的空间里,融入了商场、诚品书店、美食餐厅和咖啡厅,还特意打造了画廊、多功能视听展演厅等,是一个包括书店、文艺沙龙、实验剧场、画家工作室、音乐空间、文化公寓的综合体[5]。杭州的24小时书店“悦览树”与菲比咖啡联合经营,将轻柔的音乐、丰富的书籍和可口的食物相结合;敞开的Wi-Fi为读者提供上网冲浪的免费体验,开设了近400平方米的时尚文化用品区,安装大型投影仪,用影像陪伴读者熬夜[6]。深圳的24小时书吧,书都是由书城专业人员精心挑选出来的人文社科精品;店里95%的商品都是书,其他是一些创意产品,跟一家时尚餐饮企业合作,提供面包、咖啡等;还组织大量的读书活动,读者可以买书读书,也可以在这里进行写作创作,或约朋友清谈、参加讲座等文化交流活动[7]。

324小时书店的盈利机制

3.1体验式营销

体验式营销是指通过看、听、用、参与等手段来调动消费者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并经过重新定义、设计,让消费者产生良好的体验和深刻的记忆,从而带动图书营销。24小时书店实现24小时营业,这本身就是一种营销策略的改变,也是一种经营特色,它给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24小时书店不打烊,无疑给夜猫族、白天无暇光顾书店的城市白领以及外来打工者提供了契机。同时,24小时书店也为城市的夜空点亮了一盏灯,丰富了城市的夜生活,成为彰显城市文化的重要元素。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自2014年4月23日开业以来,通过文化装饰、阅览环境营造、推出文创产品、培育艺文空间、上架高品位图书、举办文化活动等,给书店聚拢了人气,带来了销售活力。截至2014年底,该店实现销售实洋2052万元,同比增长58%,利润同比增长111%,全年共接待读者28万余人次,比上年增长68%[8]。太原“夜读时光”为了增强读者进店的阅读体验,对新阅咖啡的图书配备、营销方式、体验氛围、服务手段进行一系列适合夜读的调整,除了能在此读书、查询、买书、上网外,每晚20:00后进店的顾客可享受购书8.5折优惠,还可参加“夜读时光”定期举办的文化沙龙、专题演讲、时尚Party等活动[9]。2014年10月底,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8.3%的受访者所在城市有24小时书店;49.8%的受访者去过24小时书店;82.6%受访者愿意去24小时书店;60.9%受访者感觉24小时书店是很好的夜生活方式;69.2%受访者认为24小时书店引领了一种热爱阅读的生活方式[10]。

3.2创新主业+副业盈利模式

24小时书店最大创新之处是开创了主业+副业的盈利模式,扩展了书店的经营概念,书店不再被定义为单纯的零售业,而是集文献服务、阅读学习、文化交流、教育培训、休闲聚会为一体的多元的、动态的复合文化场所,这种复合经营业态极大地减少了书店的经营成本,也扩大了书店的盈利渠道。“24小时书吧”创设了“以优品图书+阅读分享+文创精品+时尚餐饮”的多元盈利模式,同时探索出“书吧+动漫+旅游+创意”等跨界平台经营模式,通过做平台、提供复合服务、搭建公共空间、培育艺文空间,实现了公益性与经营性相互补充的全新的商业模式,给24小时书吧找到了更多的盈利点[11]。“1200bookshop”“悦览树”“明月岛”“夜读时光”“博书屋”等这些24小时书店,基本上都采取了主业图书+副业的模式,通过副业来反哺主业,进而获得盈利。而德思勤24小时书店不光经营多种书籍,还汇集了全球创意创新设计,把24小时书吧、名人区、外文书店、文化讲堂、咖啡吧、旅游摄影吧、新知书吧、音乐区、工业设计展示长廊、创意集市等融入同一空间,通过情景式布局,将购、逛、玩相结合,最大化提升读书体验和盈利空间[12]。还有诚品书店,则是通过“诚品戏剧节”“诚品音乐节”“诚品讲堂”“设计展览”“诚品空间”“公共艺术”等大规模、长时间的主题营销活动和文化企划活动,强化了书店与读者间的对话与交流,提高了书店与读者的黏合度,使得书店的盈利更加稳定。

3.3成本抵偿收入和政策性收入

所谓成本抵偿是指24小时书店通过特殊的合作模式降低成本实则增加收入的方法。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与连锁咖啡店雕刻时光、悦览树24小时书店与菲比咖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借助各自的知名度和品牌优势,把阅读和日常文化休闲相结合,营造人与书亲密接触、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和人性化的阅读氛围,吸引了超乎预期的人气和关注度,为双方带来了人流量的大幅增加和利润的增长,在文化和商业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投资回报,达到了互利共赢的效果。还有诚品书店与文化用品经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风格文具店,与新锐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合作建立艺术家工作室,与欧洲葡萄酒和香槟经营商合作,建立诚品酒窖;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书店与豆瓣网建立合作关系,在豆瓣网上设立宣传板块,聚拢粉丝,扩大影响,这些都扩大了24小时书店的营销范围,也为其带来了潜在的营业收入。作为公益性浓厚的公共文化企业,如果能够得到政府的财税支持和政策支持,无疑会给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下经营困难的24小时书店带来福音。近几年国家财政通过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的形式,对全国的实体书店进行资金支持。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政策,对所在省市的实体书店通过资助和补贴、贴息贷款、奖励等方式,予以资助扶持。如杭州每年拿出300万元以房租补贴、贴息贷款和奖励等形式为实体书店“输血”;上海市书刊发行企业在2012年至2014年间共获得中央和本市专项资金6696万元;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也受惠于国家600万元的专项补贴。2013年底国家利好消息,连续5年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的增值税。总之,虽然实体书店受网络书店增加、数字阅读普及、受众消费多元化、经营成本上升、城市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冲击,其经营面临困境。但它通过重新定位自身功能,挖掘实体书店的内在价值,在延续文化积累、推动文化传播、扮演文化广场的现实功能方面找到了自己新的立足点。它创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被动坐等客户上门向主动吸引客户服务转变,从单一图书零售服务向多元文化服务转变,从传统营销向体验营销转变。这种模式转变为客户带来了快乐阅读、互动交流、思想碰撞的文化体验价值,吸引众多顾客纷纷走进24小时书店,伴随着咖啡香、奶茶香静心翻阅自己喜欢的图书,临走时再心甘情愿地掏钱带走几本,24小时书店盈利了。从24小时书店的发展可以看出,一个企业的发展,除了注重政府支持、技术变迁和人文精神这些影响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外部因素外,还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准确的市场定位,要探索内部各要素和外部市场的结合点,重新进行业态组合与配比,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建立品牌优势,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者:车凯龙 单位:西北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晓东.全国首家24小时营业的席殊书屋[J].出版参考,1997(3):7.

[2]张健.11家24小时书店发表“共同宣言”[N].人民日报,2014-07-30(12).

[3]薛原.独立书店,你好![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85-90.

[4]黄馨.国内独立书店生存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11-15.

[5]吴亚松.台湾诚品大陆首家旗舰店苏州开业[EB/OL].

[6]吴振宇.不打烊“悦览树”打造多功能艺文空间[EB/OL].

[7]姜梦诗.中国内地坚持最久的24小时书店[EB/OL].

[8]邹昱琴.三联24小时书店2014增长57.8%[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03-10(13).

[9]原建猛.山西首家24小时书店现状实录[N].发展导报,2014-11-07(08).

[10]师文静.24小时书店模式能否长存[N].齐鲁晚报,2014-11-03(05).

公益组织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大同市;公交企业;运营模式;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作为一个企业其最重要的内部结构保证就是他的运营模式一个好的运营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完成最终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这样方面作为公交企业更应该注意相应的运营模式研究,做到运营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F有公交运行企业的运营模式简析――大同市公交公司

(一)大同市公交公司简介

大同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唯一一家国有公交企业,公司下设7个运营分公司、大修厂等12个基层单位。现有在册职工3621名,运营车辆983台,运营线路50条,300米站点覆盖率达62%,线路总长度890.15公里,线网长度412.95公里。年客运量2.2亿人次。主要担负着大同市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开发区的公共交通客运任务,同时承担着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免费乘车等)和完成政府指令性的任务。

(二)运营模式整体性研究

从上文可知在整体运行模式下大同市公交公司兼顾有盈利性与公益性两方面的任务。在公益性方面承担着社会福利(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军人免费乘车等)的责任,同时在盈利性方面其必须保证相应的运行资金以及再生产的能力。在进行运行模式中保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进行运行模式整体作用的重要条件,在此过程中进行运行模式的作为公司员工利益与社会利益实现和谐共存。在整体运行模式中,地域性划分明显同时不同地域的人员所需要的服务在服务细节上也各不相同,尤其在现在的条件下整体上满足相应的服务需求,已经形成必要的服务条件。

(三)运营模式优势

在现在的运行模式下,主要的运行优势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全面性,一方面是人员全覆盖,所谓人员全覆盖,是指在现在的运行模式中基本上所有的人员都能够接收到服务而这些服务的覆盖范围相对于之前的运行模式是全面的,这是人员的全覆盖;其次是地域全覆盖,所谓地域全覆盖指的是在现在的环境下整个大同市,基本上通公路的城市以及附近的乡村都有相应的公交站;其次是就业性,现在的运行模式下带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充分就业的原型状态,每个人在公司中都是平等的劳动者,这其中人们的地位相较于其他的私营企业来说更加的平等,这样的平等也有利于此种模式下人们积极性的发挥;第三,执行任务的多样性,在现在的模式下公交公司既有社会公益任务又可以执行政府任务,在此过程中公交公司的职能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多样,而且这样的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也有利于保证公交企业存在的意义。

(四)运营模式存在的不足

现有运行模式存在的不足主要是一定程度上政企不分,企业的基本属性没有得到发挥同时在进行相应的活动中内部存在一些制度性制约导致其中耗费巨大而收效甚微。其次在现在的运行因模式下很多的人因循守旧,得过且过,根据资历作为自己在企业内部完成任务的工具,更严重的是这样的状况下,严重压制企业内部的创新积极性,影响企业服务社会与基础盈利的能力。

二、现有公交企业运营模式下创新性研究――大同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

在近年来,公司领导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经营理念,弘扬“团结奉献、务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以“办人民满意公交”为目标,转变观念开拓进取,全力开新线、建新站、更新车,着力引进科学新技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积极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为公众提供了安全、便利、舒适、快捷的出行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面对着这样的情况,在现有模式下公司也积极进行创新策略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发挥现有优势并增强现有优势,其特点就是在更新过程中及时进行必要的全面性覆盖提升,一方面促进公交车向更多的偏远山区深入,另一方面也促进公交车向更多的人群开放;其次,就业性上就是进一步提升就业水平,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将一部分社会困难人安排到公司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此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对他们劳动的承认与自身尊严,实现他们自身的社会效益。

三、公交企业运营模式未来发展方向

(一)社会性增强

在现在的情况下,未来运营模式进行创新的着力点的社会性上,并且社会性作为公营企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的社会中起着保障就业的作用,毕竟现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公交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美好的前景。大同公交上下合力同心,积极作为,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正努力在建设“美丽大同、富裕大同、幸福大同”的征程中做出新的贡献。同时在此过程中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在模式中实现细节化有效化的管理。

(二)盈利在模式中占的比例合理化

在现在的盈利模式中很大程度上分配不是很合理,企业作为整体在盈利分配中的地位并不高,在此过程中企业的基本盈利无法承担扩大再生产的任务,导致企业再生产不得不依赖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在未来的创新中公司将尽力使盈利与社会服务双向调节,完成社会服务与盈利整体回报化使社会盈利与社会企业实现相应的整合,从整体向社会公益型企业转型。在这样的企业转型中完成企业意义。

四、小结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大同市公交公司的介绍认为在现在的情况下,公交运行模式创新应该放到企业社会性与盈利性的调节中,并且在此过程中发挥企业科技水平提升的有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公益组织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企业 公益责任 社会责任 机制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公益责任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存在的价值只在于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社会经济学提出企业应承担其社会责任。按照利益相关人理论解释:企业的生存依赖于与企业相关的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对各种类型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Freeman(1984)将“利益相关人”定义为:“能影响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的个人或团体,或者受组织行为、决策、政策、活动或目标影响的人或团体。”利益相关人具体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竞争者、政府、当地社区、环境、及整个社会关系等。

利益相关人理论虽然清楚的解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产生的原因(企业不是独立创造利润,而是依赖于利益相关人),但是其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有必要分类认识。Carroll(1979)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类: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公益责任。经济责任指企业必须进行经营活动,通过生产、销售、服务等创造财富,获得利润以获得市场生存;法律责任指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制度的约束;伦理责任指企业在法律责任之外,要符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对企业的期望;Carroll 解释的公益责任是社会对企业“酌情而定的期望”,可以理解企业承担公益责任是一种量力而行的自发行为。本文探讨的公益责任即是企业按照自身意愿,主动承担超出外部的要求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主要行为是以慈善捐助、设立基金、义务工作等方式从事有利于大众的公益事业。

比较公益责任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其存在显著的差异特征:

1.公益责任是企业的主动意愿。企业承担“经济责任”、 “法律责任”、 “伦理责任”时都有来自外部的压力,“经济责任”本身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有来自市场压力;“法律责任”的压力来自政府监管的强制力;“伦理责任”的压力来自社会舆论、消费者选择等方面。而企业承担公益责任应属于一种主动意愿,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小。

2.公益责任的内容不确定,具有差异性。公益事业是从整个社会角度帮扶弱势群体、改善社会福利,涉及教育、医疗、救灾、扶贫、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其它的企业社会责任相比,公益责任的内容同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的关联性不大。应该说任何一项公益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一的企业完成,也不可能对应为哪个具体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众多公益事业中,企业一般是根据自身的价值观,选择投入一些自己比较关注的社会公益事业。既使在同一项公益事业的投入中,企业选择的方式、投入的多少也是各自不同。因此,承担公益责任,一家企业可以选择为零,也可以是无穷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二、企业负担公益责任的逻辑性

由于公益责任是自愿性和差异性的,那么“要不要承担公益责任,承担多少公益责任”便成为企业伦理思考的问题。Friedman认为企业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这些成本又带来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的损失,既违背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又降低整体经济效率。国内学者张维迎也认为“在一个完美无缺的制度下追求利润就是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如果要划分一个企业基本社会责任的边界,公益责任显然可以不在其列。增加企业成本,不能产出利润,企业为什么还要选择负担公益责任呢?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是具有层次的,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将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低层次的需求主要是生存的物质需要,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关系、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从两个方面看,这个理论可以借鉴为企业行为的分析。第一,企业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决策,如果企业家个人的需求层次符合马斯洛的理论,那么企业行为应该具有相似性。第二,如果企业行为被理解为群体共同决策的行为,可以认为企业的需求是内部个体需求意愿的累加,同样也可以认为需求层次理论对企业适用。

借用马斯洛的理论分析,企业在已经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后,其对单一经济利润的需求将会有所减弱,而对获得社会尊重,社会地位,赢得社会权力的需求会有所增加。戴维斯(1960)认为:“商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同他们的社会权力相称,对社会责任的回避将导致社会赋予权力的逐步丧失。”可见,自愿负担公益责任,正是企业满足社会尊重、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等高层需要的基本途径。

另外,企业负担公益责任能够提高公众形象,对企业品牌具有潜在的价值。受儒家思想中:“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观点影响,社会价值观念中都认同强者承担更多责任的道理。一方面基本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应该普遍承担的,比如纳税、保护劳动者权益、诚信等。另一方面,各个企业发展程度不同,生存难易不同,在市场中所处的强弱地位也有差异,优秀企业自愿承担更多的公益责任更符合大众的道德伦理。优秀企业在资金、人力、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对公益活动也能发挥较好效率,不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影响,还可以改善公共关系。“现代公关之父”艾维·李就提出:“凡是有利公众的事,最终必将有利于企业和组织。”可见,投入公益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三、企业承担公益责任的现状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产生了一批的优秀的企业,据《财富》杂志2008年的统计,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经有26家(不含港台地区),而最新的中国500强企业的年营业都已达到70亿元以上。企业在经营上成功的同时承担公益责任的状况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