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范文1
一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与指导思想
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精品开放课程的完善和升级,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高等学校应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高度来认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组织规划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时,要始终坚持量大面广的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优先建设,专业主干课程优先建设的原则,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够从中受益。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实现精品开放课程逐步向精品开放课程转型。通过建设不同类型的精品开放课程,展示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二 加强规划管理,科学组织精品开放课程建设
1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宏观规划和科学管理
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从课程建设规划和目标来说,就是分步骤实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熟一个确定一个。从课程建设的层次来说,就是逐步从单门课程建设发展扩大到系列课程,以至于更高层面的整合性、综合性课程建设。在组织管理上实行学校宏观管理,学院监督指导,课程建设岗位负责人具体组织实施的体制。学校工作的重点是经费支持、政策保证和组织验收评审。课程建设的过程和重点在学院。
2 建立科学、有效、严格的精品开放课程评估机制
实行评估――建设――再评估――完善的全过程,将立项评估、中期评估、验收评估、验收后跟踪衔接起来。在评估中,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负责人对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全面负责。对立项的精品开放课程实行跟踪评估,采取滚动竞争的方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确立后,每门课程每年必须向学校提交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接受学校组织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期评估。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果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改革措施、课程建设现状、资金使用情况、评价结果等。在评估中实行同行专家评估与学生评估相结合,精品开放课程的任课教师的同行评价应在良好以上,学生满意率应在90%以上。对不按学校要求进行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课程取消立项,对不符合精品开放课程条件的课程不予以认定。
3 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
高校应参考国家和省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与学校课程建设水平相适应的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严格组织精品开放课程的评审验收工作,做到“公正”、“公开”、“公平”。评审验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审查网上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评价和公示材料,采取听课、实地考察、查看网上教学资源、召开师生座谈会和审查申报材料等方式进行;学校组织专家按照校级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写出评定结论,并报送学校审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颁发荣誉证书,并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基础上,择优推荐省级、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对评为校级精品开放课程的课程提出进一步建设的希望和要求。
三 掌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高标准建设精品开放课程
任何事物都是由其独有的要素构成的,课程也是如此。谈到一门课程总涉及到六方面要素。一是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应符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二是课程的理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决定着课程具体的知识安排,也决定着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三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它是课程的核心,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同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四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等,不同的教学模式要求不同的教学资源和教师。五是课程的教学条件。包括教材、课件、网络资源、试验及实验资源,以及其他辅助教学设施等。六是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资源要靠教师开发。教学活动最终要靠教师实施,故教师是将各种课程要素联系起来的中枢。这六方面在精品开放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都有明确的体现,指明了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制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过硬、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尤其要重视学术(或课程)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选定和培养,要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培养青年教师是老教师应尽的职责,做好传、帮、带工作。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建设主要包括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以及实践教学的设计。课程内容要符合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且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和改革课程内容,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教学文件、教材建设和选用情况等。编写或使用精品系列教材、包含多种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要通过课程建设,使教材、教学参考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等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取得明显效果。实验室仪器、设备等要满足教学需要,扩大使用面,提高利用率。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要适时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文件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并注重提高教师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包括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实行教考分离制度,采用试题库进行命题。在教学实践中,要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实效性。
课程特色。课程特色是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课程特色指课程的特点和独到的特征,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的重大特点,这种特点应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点应是动态的、发展的、先进的。
四 加强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教学网站建设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中极其重要的环节。精品开放课程网站是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也是精品开放课程网络化在线学习的平台;是精品开放课程示范
辐射的载体,也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媒介。精品开放课程网站具有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易于维护等特点,既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课程教学资源,又能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主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网上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要精心设计精品开放课程网站,使其真正成为功能齐备、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的教育平台。精品开放课程网站的主要功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教师提供优质教学资源。精品开放课程网站能够为教师提供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本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教学大纲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网站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建立起了一个由以教为主变以学为主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在线学习,也可以下载课件、作业等学习。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提前学习,上课没听懂的同学可以重复学习。教师还可通过教学网站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网站中查找资料,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网络技术的实时性和可交互性,可以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网站中,一个功能完善而且能够发挥作用的交互平台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教学网站通常涉及下述几种互动方式:(1)上网访问方式。教师在网上适时精品开放课程信息、作业题、模拟试题和在线测试题等,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直接在网上完成作业或测试后,发回网站服务器,由服务器直接评判并将评判结果发回学生。(2)电子公告板(BBS)方式。学生可以把需要解答的问题张贴到电子公告板上,教师在公告板上作答,其他学生也可通过公告板看到问题的解答。(3)电子邮件方式。学生注册后,可获得教学网站提供的电子信箱地址,师生之间通过E―mail讨论问题,提交批阅作业等。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范文2
关键词:精品课程;优化升级;资源共享;免费开放
中图分类号:G642.41?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239-03
2003年以来,由国家教育部主导,全国高等教育院校参与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截至到2011年底,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将近4000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1]。有力促进和推动了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建设。于此同时,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后期重视与投入力度不够、持续建设的方法与措施不得力、后期管理与服务不够到位、资源开放程度不够等,后期管理不善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和资源共享的效果影响有限。为了巩固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法,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此标志着精品课程建设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精品课程优化升级阶段,《意见》明确指出将原有的精品课程优化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高校师生和社会力量参与评价遴选为建设模式,创新机制,以原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多级联动、共建共享。《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2]。《意见》明确了国家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方向和措施,并以此为契机带动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将各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惠及相关的教师和社会人士,惠及中国的教育事业。本文分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及注意点,以避免转型升级的表面化和形式化,真正实现其内涵和功能的优化升级。
一、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与现状
自2003年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截止2007年,完成建设规划的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年又启动了第二期建设30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计划。据最新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年6月工作简报,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3835门,包括本科2583门,高职高专1043门和网络209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8279门;建成校级精品课程8170门;访问人次数达到1161万次[1]。经过近1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和教育资源共享模式。课程类别涉及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农学、文史、信息科学、医学、艺术及其他等各类学科。通过建设,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提高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力推动了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建设过程存在的不足。自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众多学者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据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有1553篇相关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剖析了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建设过程形式主义严重,重形式,轻内涵。通过对随机点击700门精品课程的在线浏览,笔者发现,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精品不精,为了“精品”荣誉而建“精品”课程,缺少课程内涵。精品课程的建设还主要集中在申请材料上,对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资源的积累很少。多数的精品课程是申报精品课程时,突击准备申报材料的“突击工程”。因而课程存在缺乏特色、忽视学习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堆砌资源等现象;也因为只重评审,突击成功被评为精品课程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长时间处于停止改善更新状态,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其示范效应有限。
2.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共享程度低。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03]3号文件的规定,国家精品课程要求按照规定上网并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3]。但是在平时,也就是非评审时间,笔者在浏览国家精品课程网时,随机点击了精品课程网3835门课程中的500门时发现,高达35%的课程即有175门课存在找不到服务器、找不到网页、该页无法显示、无法链接数据库或无权查看网页等问题。而在能够浏览的325门精品课程中,也有部分课程出现文件缺失无法找到文件、非本校用户不能浏览下载等问题。就是在著名高校中无法浏览状况普遍存在,国内某著名高校2003—2009的83门国家精品课程中,竟然有35门课无法打开。以上情况反映出,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后就很少对精品课程进行完善和维护,或缺乏教育资源共享意识,未能起到教育资源共享的作用,这完全背离了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
3.重专家评审,轻学习者评价。重视获奖等申报材料,轻视课程内容充实与更新,轻视教学方法的革新。精品课程的申报一经专家评审通过,除建设中期专家检查外,鲜有对精品课程监控评估;精品课程网络中缺乏教学评价方面的设计,只有少数精品课程使用教学评价。有教学评价的精品课程也都只是列举了国内外或校内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以及在校生等对该课程的评价,并且普遍采用的是学生评教与专家、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上述的评价都是知识鉴定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目前,国家精品课程还没有建立动态的评价体系,只有为数不多的精品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网上评价的平台,并且这种评价都只是提供了对该课程内容和教学效果方面简单的调查问卷,精品课程普遍缺乏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和同伴的评价,因此,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提高完善的促动机制,不利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优化和提高。
4.缺乏统一的平台,形式五花八门。精品课程网站的形式和格式五花八门,网页的样式繁多,菜单结构不一,学习者眼花缭乱,难以快速找到自己要学的资料;同时,课程的电子教案、课件、授课录像以及案例的呈现格式也多种多样,有网页、Word文档、PPT/PPS、PDF、exe、rar等多种格式,没有统一的标准,随意性较大。比如,有些课程采用PPT文档呈现课件内容,以PDF呈现电子教案,或通过普通网页呈现电子教案等。并且许多课程的课件、教案、网络课程不齐全,三者之间有许多重复之处,未能实现互补;授课录像不完整,而且格式不一。因为许多精品课程负责人对计算机技术并不精通,自建网站既费力又不专业,浪费了人力物力。
三、精品课程优化升级的建议
1.开放资源,共享资源,实现功能转型。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逐渐流于形式化,偏离了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的建设理念。现在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更多的教师加入网上教研的行列。教师与学习者通过网络提供的平台进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精品课程资源在教学、学习以及课程建设等方面不仅起到示范作用,更起到教育资源精品化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因此,各大高校及精品课程建设者们应当改变观念,在知识产权受保护的前提下,从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精品课程平台,构建精品课程的共享资源,开放教学资源。所有国家精品课程都应该向全国高等学校免费开放,全面实现资源共享,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有教师参考型向学生学习型转型。
2.更新教学观念,促进教师专业业务发展,从而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质量,实现课程内涵的升级。高校教师作为一门特殊职业,需要广博而专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教师教研业务的提高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而且需要有效的知识增长和更新机制。教师不但要服务于教学和学生,而且也要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教师日常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能为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依据,解决目前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为了“精品”而建“精品”的问题,真正从课程内涵上提升为精品。
3.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建设立体化教材,实现教学方法的革新升级。要科学准确地认识精品课程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从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入手,带动教材建设和队伍建设。吸纳并应用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利用网络优势,建设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结合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体化教学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所指出的:未来的课程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自组织的课程,它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就应该是这样一种符合课程发展趋向的课程。
4.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和课程网络建设各司其职,并实现网络平台的升级。寻找专业网络技术公司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合作伙伴,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分工合作,使精品课程不断保持更新状态。从MIT与各大IT公司合作可以得到很好的启示。MIT OCW与Sapient、Maxtor、Microsoft、Akamai、NetRaker、Hewlett-Packard几大公司建立商业合作伙伴关系,负责MIT OCW的网站设计、运行、内容管理、出版结构、编纂服务、高质简便网络传输与储存、支持镜像网址、网络音像服务、用户对MIT OCW的反馈评估等各种服务。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也可与一些专业网络技术公司长期合作,使精品课程教师与课程网络专职人员分工合作,密切配合,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精品课的网络技术含量,使任何一位能登陆internet的用户都能方便、快捷、免费地享受精品课程,又可为精品课教师从一大堆网络技术问题中解脱出来,精心做好教育资源,这样既节约时间,又可以保证精品课处在不断更新和发展的状态,不断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育资源质量。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体系的升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个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有所侧重,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要能够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尤其在教学评价中,在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方式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数字来自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EB/OL].
http:///center.2011.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201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范文3
1.完善的课程建设机制,英国开放大学的课程质量水平是与它完善的课程建设机制分不开的。英开有专门的课程组,由辅导教师、媒体制作人员、管理人员、设计人员等组成。此外,还会聘请专门对教材初稿进行批评性阅读的审读员。2.课程开发规范高效,为规范课程的开发流程,针对课程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策划、编写和制作等三个流程。每个流程都经过反复讨论、征求各方意见并认真修改。通过严格的把关,一般一门课程的建设要持续2~5年时间,而且经过试用后仍然需要经过不断修改。通过各项措施的制定,充分保证了其课程开发的高质量。3.人性化的课程选择。由于学生都是业余学习者,在课程选择和课程模式设计中同样要体现高度的灵活性,以适应成人学习的特别要求。通过对课程的分级机制,学生可自由选择各种课程,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去选择课程,哪怕这些课程是由不同的学院开设。这为学习者提供了广阔的自主空间。Openlearn学习资源采用了基于活动理论的课程设计,使其具有其他学习资源无法比拟的特点。
二、实用的在线学习支持工具
英国开放大学的开放学习学习资源不仅提供优质的资源,还为学习者开展独立自主的学习提供在线学习工具。开放学习学习资源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和实验环境,为学习者提供了FlashMeeting、MSG、Compendium和LearningJournal等能够增进师生、生生实时交互、共享学习经历的学习工具,思维导图工具、学习日志、学习社区、视频会议工具、播客工具等,每种工具都附有使用指导手册,这些工具促进学习者更加灵活地开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三、共建共享的开放理念和途径
英国开放大学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建立在共建共享的开放理念之上的,他们通过吸收、吸引更多的研究者加入到开放教育资源的行列中,集众人之力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因此,开放学习学习资源允许用户在遵循“署名—非商业用途—保持一致”的创作共用协议下使用、重复利用、改编或传播开放资源,注册用户可以将课程单元以课程压缩包的格式下载,这些资源在下载以后能够方便地改编和传播。
四、开放性和规范性的技术特点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范文4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面对全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开放共享,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对课堂教学内容起到了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不受时间限制,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在线学习环境;社会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获得免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从而自主完成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
1.网络平台框架的设计思路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突破了原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机制,探索出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符合医学教育特点,体现高校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的课程平台。
1.1明确建设目标
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师生提供免费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可以自主学习基础医学课程,更好的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1.2转变教学理念
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未来发展为中心。从重视教师课堂讲授,转变为重视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从重视教师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和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培养的导师,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提高探索知识的能力。
1.3改革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开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教学重点从过去关注教师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希望怎么学,效果如何;以传授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为主旨,设置了病例单元,自测单元,增加了案例式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真正让更多师生受益。
1.4创新机制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了虚拟仿真实验单元,该平台不但应用于理论课堂教学,在实践课堂中,教师也引导学生登录网络平台,结合实践操作,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2)师生共建。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设计及制作,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协助老师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对该课程的相关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2.模块的设计
围绕建设目标,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及“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模块设计,本着突出特色,强化基础的原则,共设置了三大模块:基本资源模块、拓展资源模块和交流互动模块。
2.1基本资源模块
基本资源模块主要以强化基础医学知识为主旨,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既突出了基础医学知识的量大面广的特征,又突出重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少走弯路。该模块由若干个教学单元组成,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重点与难点、授课教材等,资源的形式主要以WORD、PPT、视频等形式为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资源。
2.2拓展资源模块
拓展资源模块为丰富教学基本要求的辅助元素,根据每门课程的特点自行设置。如系统解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设置了人文教育单元,旨在传播大爱精神,加强学习者的科普教育及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机能实验学是一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拓展资源模块主要以实验教学为主,包括经典实验、综合实验、自主实验、虚拟实验等单元,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旨在巩固和深化课堂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3交流互动模块
交流互动模块主要包括通知公告、最新动态、互动空间等单元。通知公告可以随时与课程相关的通知,如教学竞赛、在线测试通知、实验室开放通知等;最新动态主要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研究成果以及展示师生在工作学习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等;互动空间主要是为师生之间提供在线交流的平台,为学生进行在线辅导答疑等。
3.建设成效
(1)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是顺应时展潮流,推动我院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工作任务。(2)基础医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让学习者体验到自主的,与自身兴趣有关的学习方式,其资源形式的灵活性,更符合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习惯。(3)在服务本校师生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服务社会的职能,为其他高校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的课程资源。
4.保障措施
(1)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及规章制度。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建设纳人到年度工作计划及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基础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管理办法》,使课程建设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2)设置专项经费支持,每年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团队中教师的交流培训、网络平台的维护等。
(3)定期对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趋势,将这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建设中,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4)制定规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评价体系,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与完善,以保障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5.讨论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范文5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与共享”。2011年1月公布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中亦把“数字化资源共享”作为重要选题之一[1]。2011年8月18-19日,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办,中央电教馆与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承办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同志作了重要讲话[2]。会议把“总结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成功经验”“探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作为重要议题。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开放课程包括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500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3]。由此可见,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前期精品课程工程的延续与提升,突破前期精品课程建设应用的问题,促进其有效深入的建设与共享是今后开放课程建设的重点。
二、相关概念
1.开放课件
谈及开放课程,不免会将“开放课件”“开放教育资源”“精品课程”等术语与之关联。众所周知,开放课件(OCW)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启动的一项课程上网项目,免费供全世界的学习者下载使用。截至2010年已有2000余门传到网上[4]。随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数十所知名高校纷纷效仿,形成了教师开放课件(OCW)联盟,目前已有180个成员,共计4000余门课程免费开放。基于OCW项目,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巴黎论坛提出将开放课件(OCW)扩展到开放教育资源(OER)以避免内涵的局限性。UNESCO[5]、休特基金会[6]和OECD[7]也分别给出解释。国内知名学者丁兴富、焦建利等对开放课件和开放教育资源做过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累述。由MIT率先发起的开放课件项目掀起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秉承“开放共享、知识公益”的理念,构建了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新模式。
2.精品课程
我国的精品课程是国际开放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教育部正式《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印发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第二期的正式启动。该意见明确提出在原有约1100门国家精品课程基础上重新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截至2010年底,涵盖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以及网络教育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合计约3700门[8]。然而,精品课程的建设如火如荼,应用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对国家精品课程抽样分析发现,由于主机服务器异常、网址调整变更、用户没有获得授权等原因导致约8%的课程无法正常访问。这显然与国家精品课程免费开放理念有明显偏差。对各年度的精品课程进行内容浏览分析,发现课程更新率十分低下,有些课程甚至多年从未更新,重评审轻维护与更新现象凸显。对师生进行访谈以及对网站的跟踪访问发现,很多课程访问率极低,大多数课程重建设轻应用,与他校共享者更是寥寥无几[9]。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共享应用模式。
3.开放课程
无论是MIT的开放课件还是我国的精品课程,作为开放教育资源其关注的焦点都是学习材料的媒体呈现,忽略了学习活动的组织以及通过反馈互动等进行的学习支持服务的重要性,把发展性和情境性的有效学习的关键要素剥离了。开放课程则与之不同。2011年10月12日,《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1]8号)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后者。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基本覆盖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目标,通过共享系统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针对精品课程重建设轻应用且主体指向不明等问题,对原国家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课程,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0]。因此可以明确的是开放课程与开放课件、开放教育资源、国家精品课程内涵上有交叉又有区别。它在免费开放学习资源的同时,提供一定程度的原任课教师的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进而促进共享。开放课程不再是静态的资源,而是在共享中不断生成新知识的动态资源库。
三、MDE开放课程校际协作应用模式
(一)MDE开放课程的发展及实施理念
“现代远程教育”(以下简称“MDE”)是教育部批准的由浙江师范大学周跃良教授主持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历经11年的发展历程,该课程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年龄梯度配备科学、学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教育技术学领域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张剑平教授、周跃良教授、黄立新博士等都是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同时,该课程从专业选修课转变为专业必修课,从普通网络课程发展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乃至进行跨省跨校协作的开放课程,积累了丰富完善的优秀资源。它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十分适合运用网络形式进行教学。因此,课程从网络学习活动、混合学习方式和多元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实施理念的创新设计,提出了利用“远程教育与远程学习的思想和方法”进行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的思路[11]。于是,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转变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这一思想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远程教育面貌,促进了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精品课程的优质性、示范性、共享性以及课程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发展成为精品开放课程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MDE校际协作的目的
协作双方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简称ZJNU-TEC)和福建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简称JMU-TEC)。ZJNU-TEC是1978年国内首批设立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专业的4个院校之一,位居国内同类专业前列;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这为MDE开放课程的开展与实施搭建了良好的平台。JMU-TEC是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队伍中的年轻成员,专业办学历史较短,教学队伍十分年轻。
但因其地处厦门经济特区,国家前沿开放城市,与台湾隔海相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与港澳台交流十分便利,发展极为迅速。从教育生态学原理分析,两校生态位重叠较少,为开展校际协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行性。ZJNU-TEC的周跃良教授及其教学团队作为此次协作活动的发起方,教学资源的建设方和提供方,对此次协作活动起主导作用;JMU-TEC作为该活动的参与方,教学资源的使用方和协作建设方,共同参与远程协作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开展。ZJNU-TEC发起协作一方面是建设和完善国家级精品课程MDE的需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基于网络远程教学的新方式,有效体现“远程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实际上就转变成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对象”的课程实施理念。JMU-TEC参与此次活动的目的旨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掌握本专业相关课程国内研究前沿,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其利用网络自主探究以及协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同时加强校际教学科研合作,促进专业发展。
这次校际协作是一次崭新的尝试,不仅为学生创建了真正的远程教育环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深刻地体会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掌握实施远程教育的基本技能,同时构建了网络协作学习新模式(如下图所示),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范例,使精品课程资源由静态资源变成动态资源,由封闭走向开放,彰显了国家精品课程开放、共享、公益的建设理念。
(三)MDE校际协作平台及技术路线
在课程建设与管理上,周跃良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了完善的课程学习专题网站(/dedu/),并且网站已经多次扩容和改版,界面友好,学习内容丰富。同时建立了支持学生进行远程协作学习的专业网络教学平台(Moodle)和QQ交流群。网络教学平台功能强大,支持在线讲授、小组讨论、在线测试、学习反思、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等,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平台拥有自动跟踪系统,可以为学生建立忠实反映学习全过程的电子学习档案袋[12]。
这也为本课程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在整个协作过程中,周跃良教授及其教学团队负责在平台中上传、编辑、修改该门课程的相关学习资料,组织开展各种教学和学习活动,并在集美大学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提供各种专业化、多方位的支持服务,如远程同伴的协助、E-tutor的帮助和指导等。整个学期,JMU-TEC有一位专任教师根据课程设计的相关内容和学习活动,组织和管理本地学生面对面的学习活动,同时参与双方学生的网上学习活动,对学习活动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MDE原教学团队的学习支持服务
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世界知名学校的开放课件,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和犹他州立大学的OpenCourseWare(OCW),以及英国开放大学的Open-learning;还是我国的国家精品课程,目前均不提供原课程教师与远程学习者之间的任何互动。在MIT的开放课件官网(ocw.mit.edu)上有确切说明:“OCW不提供与教师之间的联系。”[13]调查发现,学习者未能有效应用开放资源的原因除语言障碍外,缺少原任课教师的支持服务是很重要的一点。鉴于此,为配合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混合式学习(BlendedLearning)开展的需要,本课程除了专任教师参与网络学习活动之外,还聘请了本专业远程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以E-tutor的角色参与到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帮助课程主讲教师实施模拟远程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环境、活动和管理等方面的学习支持服务。
(五)MDE开放课程的学习活动设计
在Web2.0时代,e-Learning更加提倡协作与人际互动。正如著名远程教育专家TonyBates所言:“开放内容本身并不能对开放学习起到巨大作用,因为教育不单单是传输内容,价值往往在内容之外。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个人反思、同伴交流互动、专家指导与反馈等。这些发展性的、情境性的以及环境性的活动才是有效学习的核心要素。”[14]学者黄荣怀认为:“目前的网络课程以材料的媒体呈现和播放形式为关注焦点,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而不是互动性的教学过程,缺乏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学习过程的组织。”[15]学者余胜泉也撰文阐述“活动设计是网络课程的核心之一”[16]。
正因为人们逐渐领会到获取了学习对象并不能表明有效学习的发生,应该针对学习对象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学习设计专家认为活动是学习设计的重要载体和核心要素,提倡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e-Learning设计新取向[17]。“现代远程教育”既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其核心内容又是介绍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的。因此,它与其他网络课程相比,在呈现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设计适合课程内容的学习活动。课程根据理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内容设计了六个主要学习活动(三个调查活动和三个研究性实践项目),每个活动又分设若干子活动(见下表)。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将学生在网上分成若干小组,组员进行本地同伴和远程同伴混合编组,小组成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CSCL)。学习活动为针对学生在MDE课程学习中涉及的相关学习理念与学习技术而开展的设计性和开放性活动,重在对现代远程教育过程的探索、学习与研究。调查针对远程学习中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开展协作学习,形成基于共同的学习任务与目标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验远程学习的特点与优势,实现资源共建与知识交流。
网上学习活动中,除了专门设立的六个规定项目之外,还为每个小组设立了小组讨论区和每个单元的讨论区,并建立了“词汇表”和师生共同建设的资源上传区。每个一级活动又分为若干子活动,以“按国别调查远程教育的发展状况及其主要应用”活动为例,首先各小组面对面讨论确定调查国别,小组成员利用网络分别搜集资料,面对面讨论和网络讨论相结合汇总分析资料形成报告,通过课程平台展示结果,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在活动中,既体现了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互动,也包含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面对面和同校网上互动、跨校网上互动)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面对面互动和课程讨论区互动)。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科专门知识和认知技能,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专业技能以及交流协作等关键技能,是对英国开放大学基于四种学习结果的课程设计理论的实践尝试。
(六)MDE开放课程的多元评价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应用开放课程进行网络远程学习和实践,课程对传统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最终学习成绩由网络交流参与度、实践环节成绩和最后笔试成绩三部分按3:3:4的比例所组成,即网络交流占30%,实验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40%[18]。网络交流的评价是借助Moodle系统中的电子档案袋功能实现的,记录了学生发起讨论、跟帖回复、与他人共享成果的真实情况。本课程考核注重学生平时学习实践的参与情况,弱化期末考试的比重,引导学生从“以考试为中心”向“以学习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避免有些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的现象。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开展远程实践活动,从而使本课程设计理念得到有效执行。
四、MDE开放课程校际协作之思
MDE开放课程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建设,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大胆改革,在系统总结国内外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基于Moodle网络教学平台,运用混合式学习学习方式,采用“远程教育与远程学习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教学,率先采用跨省跨校协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改变了以往远程教育枯燥难懂、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困境。课程讨论区中大量帖子表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资源的动态生成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尽管如此,协作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性质与学时安排差异阻碍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这次校际协作学习过程中,ZJNU-TEC开设的MDE课程是54课时必修课,JMU-TEC开设的MDE课程是36学时选修课。学时不一致导致双方教学进度不能同步,阻碍了学习活动的开展,ZJNU-TEC协作学习活动要滞后以适应JMU-TEC的教学才能够使活动同步,两校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协作。课程性质不一致,学生采取自愿参与的方式选修该课程的协作学习活动,难以约定中途是否可以退课,因此导致参与者人数不稳定,给协作学习活动管理带来诸多不便。随着国内教育信息化不断向纵深推进,且逐步由教育信息化走向信息化教育,各种与远程教育相关的职业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渠道。因此,集美大学的MDE课程从专业选修课转变为专业必修课,由36学时纯理论课增加为54学时(36理论和18实验)是必然趋势。这彰显了远程教育在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也体现了目前的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认知能力差异制约协作学习活动的参与
尽管不同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总体一致,但由于硬件设施、教学环境、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细微差别。因此学生所具备的先序知识有差异,致使认知水平有所不同。例如“活动一:Moodle系统的搭建与应用”,ZJNU-TEC学生在前期很多课程中使用了Moodle平台,大家对Moodle平台有一定的认知,而集美大学网络课程是基于Sky系统的,学生对Moodle平台相对陌生。因此在这个活动中,集美大学学生遇到的问题较多,花费了较多的精力,许多同学产生了认知负荷。Sweller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如果学习材料设计失当,容易导致外在负荷升高,就会令学习者付出较多的认知资源,进而阻碍其学习[19]。访谈时部分同学感觉难度太大,学习收益与精力付出的性价之比较低。第一个协作学习活动结束后部分同学退出课程。究其原因发现,认知负荷过高是引起部分同学要求退课的主要原因。该活动提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从大学低年级起将Web2.0新工具渗透到日常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学习支持服务不及时降低协作学习积极性
网络学习活动中,学生遇到问题需要指导或解答,若不能及时得到教师、E-tutor或者同伴的帮助,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访谈时L同学说“遇到问题小组成员帮助不够积极,觉得挺无助的,就想放弃。”W同学说:“及时得到支持和指导会有解决问题的成就感。”X同学说“很盼望得到周教授的点评,希望开展网络视频会议。”Z同学说“教师的参与会让我们感到兴奋,学习可能会深入一些。”90%的同学都认同学习支持服务是否及时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今后的协作过程中,E-tutor应加强学习支持服务,做好小组之间、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协作互助,尤其是跨校成员的协作支持尤为重要,分阶段公布突出贡献小组和杰出贡献成员,采取适当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知识和智慧共享。课任教师要适度参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进行深度学习。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措施范文6
关键词: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46-02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背景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课程拓展资源能充分反映本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
二、课程建设思路和改革的方法途径
课程以“改革课程,服务专业,强化能力,厚德育人”为课程建设理念,以专业需求为目标,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构建了“模块化、专业订单”的课程结构,功能定位从原有单一基础转变为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基础课程如何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支撑服务方面探索示范,并建成完整的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资源。
1.德育为先。本课程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尽快从普通大学生转变为医学生,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社会能力做好早期铺垫。
2.准确定位。通过早与专业结合,多与专业结合,反复与专业结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专业建设发展中的定位。有针对性地为专业课程做知识的铺垫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其有能力有信心进行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
3.整合设计。及时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根据后续课程及各专业的需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解构和重组课程内容,完成了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内容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为学生提供完整、立体、统一的正常人体知识框架。同时针对专业对本课程的需求,针对不同专业选取的“一对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整合设计,在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与专业培养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对接。
4.有效实施。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增强与专业结合的有效性,形成以理念为导向、教学为中心、育人为宗旨、教学条件为支撑、网络为平台、教师为保障的课程改革建设思路。在教学实施方面以“精理论,多实践,理论够用,技能练透”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模拟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学、练”同步教学、启发式讲授、主题讨论、病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学课件、挂图、标本、模型、尸体解剖及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将抽象难懂化为易学易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资源建设。将课程改革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结合起来,贯穿在教学文件、教材开发、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动画、图片以及教学案例等资源建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方便地选择最好的教学资源,设计最好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其他社会学习者,可以快速灵活地获取资源,为渴求知识的学习者和想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求知者打开第一扇学习之门。
三、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1.学校政策与措施保障。学校将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纳入重点工作,出台了《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奖励办法》将课程建设纳入职工绩效考核指标,设立专项资金,激励课程建设。教务处以此为抓手,推动课程建设,信息网管中心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人力资源、资产管理等职能处室全力配合,对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课程的可持续建设。
2.教学观念转变及提升。课程组教师不断学习领会职业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逐渐改变原有学科教育理念,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形成以理念为导向、教学为中心、育人为宗旨、教学条件为支撑、网络为平台、教师为保障的建设思路。课程组教师分别参加国家、市级及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学习,多次开会研讨,力争全面、深入和准确把握工作要求,使课程顺利完成转型升级。
3.加强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强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网络教学能力,将课程改革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结合起来,贯穿教材开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工作,为课程网络资源共享提供保证。
4.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资源。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开放是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组对教案、讲稿、教学大纲、课件等基本教学资源进行了严格细化改进,建有人体解剖图库、人体视频库,多媒体动画演示库等。课程涉及的知识及技能为临床专项技能应用提供依据,建设适应各专业的教学案例库,基于临床工作过程的临床应用技术库等,为学习者提供大量清晰直观的各种教学资源,实现全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