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1

【关键词】建筑电气;优化设计;经济性

随着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电气工程成为建建筑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电气工程领域起步比较晚,在人们的思维当中真正的有这个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人们从不知道到慢慢的了解,再到真正的认识这些都是非常的漫长的过程,在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太多的问题体现出来。由于发展的时期比较的晚,直接的导致了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发展的速度忽视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考虑不够详细,在很多的方面对于未来发展速度估计不足,所以很多的方面满足不了现阶段需求,这些方面就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解决现阶段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推进行业的大力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解决,这篇文章就是针对于这些方面进行的详细的阐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弱电部分设计优化

如今的发展的趋势是建筑电气工程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在人们的使用的过程中更加的方便快捷简单。我们进行一切的研究创新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的轻松愉快,这样就要求我们在这一方向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加大投入的力度,不断地优化,这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的发展。

在弱电系统里,楼宇自控系统由设计院按照相关规范进入BAS监控或者监视的点,并在设计中进行了BAS控制器管线的预留。阀门、变送器、控制器、传感器等的控制器电源和控制线,全都会由承包商对其进行设计;其余各弱电系统,例如门禁系统、保安监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卫星电视系统等与BAS系统是相似的,事实上,在设计中会进行深化的是综合布线系统与消防联动系统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这两个部分。下面就这两方面出发对提高使用功能降低初期投资进行分析。

模块和探测器的数量会对消防联动系统以及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成本产生影响,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使模块和探测器数量减少便能使火灾报警设备投资得以降低。按照《民规》中的相关规定,当梁突出顶棚高度在两百毫米以下之时,可在顶棚上进行感温、感烟探测器的设置,可以忽略不计梁对探测器保护面的影响。我们在监控领域这一方面一定要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探讨,根据以往的实际情况对于问题进行生层次的设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由于温度等其他的原因出现安全事故的现象,我们可以采用系统的监控方法,在这一区域进行特殊数值的设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得一切的动向时时在监控的范围之内,一般的情况下安装一个探测仪,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总体的方向。

综合布线系统使开放式网络平台,它将数字信号、语言信号的配线进行统一设计,并将之综合于一套标准配线系统中,进而便于用户有所需之时,它能形成一个独立子系统。通过综合布线系统能实现个人数据库、财务管理、电视会议、电子邮件、资源共享等。要想使布线系统成本得到节约,就必须使信息点减少,因此在进行设计之时,要按照实际情况对信息点进行合理设置,如此便能使投资成本减少。

二、强电部分设计优化

弱电部分设计包括配电箱系统、低压配电系统、吊线电缆扶着、动力照明干线系统、高压配电系统等,在对这部分进行设计之时,一定要按照安全、灵活、可靠的原则来进行。

通常状况下,能按照规范要求来进行设计便能基本符合上述要求,但在对电气系统进行设计之时还需遵循的一点便是经济性原则。经济特性是我们不能够忽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进行一起活动对于商家来说是为了最终盈利而进行设定的,但是质量是我们商品进行设定的最为主要的一个方面,我们在保证产品稳定性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要很好的综合两者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整体的品质的提高。我们进行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必要真正的立足于市场的需求前提,只有产品得到了用户的,满意才能真正的提高产品的信誉度。如果我们的产品在质量的环节出现了问题将直接的影响到我们整体工程的质量,严重的情况下竟直接的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一)使低压柜的出现回路得以减少

在进行电气设计之时,一定要先明确负荷位置和种类,把同一区域中性质相同的符合,用低压母线所馈出的一回路进行供电,在这所说的同一区域是指轴线位置一样的区域,如此做能使低压柜出现回路得以减少,使低压柜台数减少,进而使设备成本降低,但它的缺点便是在出线端发生故障,又或者在对馈电回路进行检修时会导致大范围断电情况的发生。但此种状况很少在现实中产生。比如,在实际生活中通常一年之内都不大会发生停电情况,但此种住宅楼电源的进线绝大部分都是由大容量单回路来进行供电的,并且随着电气设备性能愈发的优越,往往在未发生电气故障的状况下是不需要进行检修的,所以,在非重要符合使用大容量的回路出现是可以的,它能使电气设备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二)对功率因数、同时系数和需要系数进行合理选择

这三个系数会对建筑电气设备投资产生直接的影响。选择的功率因数是否准确将会对电流计算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对电缆和保护开关大小产生影响;选择的需要系数是否准确也将会对电流计算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对电缆和保护开关大小产生影响;与此同时,系数取值还会对大小变压器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假如取值偏大而使用大容量变压器之时,便会使变压器在未来运行中损耗增大。所以,在进行设计之时,一定要对同类设备的实际运行状况进行调查,使用合理的计算系数。在设计过程中,还需对发展前景加以考虑,并留有余量,但最近几年以来,伴随不断提升的建筑智能化,电量并未出现大幅度上升的情况,由于节能产品、自动调控器的选用,使得电能耗费减少,并且绝大部分的智能化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因此它所需求的电量非常低,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之时,要尽可能将系数取低一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气设备成本受设计优劣的直接影响。作为专业的电气设计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问题,在建筑中对电气设计予以不断的优化,并使用各种先进的设备,能达到节约项目投资以及满足建筑功能的目的。在对建筑电气进行设计之时,常常会出现设计时间紧、周期短、任务重的情况,而在设计经济性上不大重视,使得投资方在进行电气系统投资之时出现投资浪费的情况。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精心考虑,从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及节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不断的研究探讨、总结经验,为建筑电气设计做出应有的贡献。未来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会使我们有发展的眼光向长远的前景看,这有这样我们的设计才会更加的符合时代的需求。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更大的成绩等着我们,只要我们沿着当前的发展模式走下去。

参考文献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2

关键词:高层建筑;室外风环境;优化设计

1 高层建筑的剖面设计

高层建筑中纯粹的封闭式幕墙做法不能保证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且消耗更多的能耗。如何既能保证有效自然通风,同时又能控制在人们的舒适性范围内,这将是高层建筑解决风环境所要面临的问题。

1.1 建筑单层护表面开口

高层建筑单层护结构的开窗方式中应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气流形成一定的遮挡,减小原有风速;二是设置挡板及运用可控制开窗方式使进入室内空间的气流改变运动方向,减小行人高度的风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高层建筑可控制开窗方式分为:单面平开式、下悬式及上悬式三种模式。

1)单面平开式:窗户平开,最大开窗角度较缓,洞口较小,风从侧面进入,开启方向避开人在室内空间坐立位置。

2)下悬式:气流从底部进入室内后向上方移动,减少对人站立点高度的影响。

3)上悬式:气流进入室内后,窗户的开启使气流进入室内后向下部空间移动,这种方式对人坐立位置及高度影响较大。当高层建筑室外风速过大或其他原因而无法正常开窗而必须采用封闭窗系统时,为满足室内自然通风换气量,达到进风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协调,可广泛运用单层可控制性通风方式。

1.2 双层墙面的应用

双层墙面的应用对于调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优势,减小建筑窗户的直接开启带来风速过大及建筑能耗增加等问题。双层墙面可控制性自然通风方式最适应高层护界面设计,按照使用者舒适性需求及室内物理环境状况间接调节进入室内空间的气流量大小。双层墙面的可调节性在满足高层建筑自然通风的同时,化解了不利风的影响,并通过护界面的可变性满足不同时间内人在室内空间的需求。

1.3 竖向绿化的引入

竖向绿化作为软质景观引入建筑室内,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绿化系统,对高层建筑上部水平向强气流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特别是底部软质景观的处理将有利于减弱高层建筑下行风的速度及风量,形成气流到达地面后的缓冲。

夏季,植物绿化的蒸发作用使进入室内空间的气流在此过滤,降低夏季进入室内空间的空气温度,为蒸发散热提供水分。冬季,气流运动速度与建筑失热量成正比关系,植物绿化缓冲层降低了气流运动速度、阻挡寒气流对建筑内热工的影响,降低了建筑能源消耗;同时,绿化的引入增加高层建筑表面对气流的阻尼,相应降低了高层建筑外界面处风荷载。

2 高层建筑的形体设计

2.1 立面开口处理

自然界中物体的形体是自然力作用的结果,风、雨及阳光是构成自然力作用的原始动力。同样,建筑形体的选择是顺应自然力作用的结果。高层建筑由于结构的原因不可能通过大的形体变化来优化室内外风环境状况,形体表面的局部处理如阳台,遮阳板及韵律性开口将会有效地阻尼高层建筑表面不利气流,使气流在遇到不同的开口及不规则的立面特征时,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逐渐得以消解,风力有所减弱。但建筑立面造型中尽量避免尖锐的竖向尖角,因为这会造成强有力下沉气流。

2.2 形体退台

为减小上部风受到建筑界面阻挡后下行形成的强气流,高层形体应依据建筑高度做退台处理。城市规划法规定,沿街建筑高度与街道宽度应满足一定的比例关系,大体量建筑形体上应做退台处理,减小对街道的压抑感。这种方式恰恰缓解了高层建筑下风向的能量。退台处风力不断的受阻,能量不断衰竭。高层上部退台后,街道底部峡谷风力也有所减弱,相应化解了街道上不利的风环境。

3 高层建筑的平面设计

3.1 平面形式的选择与建筑室内能耗

1)建筑的基本形体

能耗与建筑形体之间的大致关系,建筑底面积相同,护表面积越大,建筑的散热面积就越大,能耗相应就越多;相反,建筑护表面积越小,通过太阳辐射及通风引起室内温度增加的升幅就越小,冬季通过围护结构及窗户的气密性散失的热量就越小。

2)交通核心及附属空间

建筑布局中,使用需求决定空间规模。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而言,满足不同功能使用的前提下,合理的流线组织将有利于室内气流畅通。

双极气候区内,建筑周边的开敞相对于周边封闭的布局模式更有利于夏季室内气流的运行;冬季,北向房间的小尺度划分,南向房间的大空间安排更有利于保持室内热量的稳定。

高层建筑中,交通核心的位置决定建筑空间的安排,不同的平面布置对双极气候区建筑的室内风环境带来不同的影响。交通核心筒的布置包括四种模式:分别布置在建筑北向、东西向或靠面几何中心。不同的位置产生的风环境效果是不同的。核心交通布置在北向有利于冬季室内热量的稳定,夏季也同样降低了纵向穿堂风的通过;布置在东西向可抵挡室外热辐射造成的室温升高;但在冬季,南北向的开敞贯通导致室内热量散失,增加室内空间额外能耗;核心筒及附属空间布置在建筑的几何中央时,南北空间划分及中部走廊的相隔阻碍了气流的串通,对建筑通风最不利。这种模式下,应在建筑平面的南北两侧一定位置直接开启面向走廊的通风窗。

3.2 高层建筑的平面形式与室外风环境状况

1)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与室外风环境

不同平面形式对周围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气流运动与建筑形式的结合存在对外和对内两种方式。相同基底面积的状况下,圆形平面对周围风环境的影响程度比方形要小,凹口平面特征比凸口平面特征更容易形成向上或向下的强气流。在相同的气流运动情况下:

以方形为基础,建筑迎风面跨度相同,建筑背风面所形成风影区大小相同,不同的气流运动方向在建筑的角部及背风向产生不同的风速及风压状况,产生不同的风影影响范围;

建筑边界越光滑,接近圆形,建筑背风向形成的压力越趋于稳定,风环境影响对于方形体量稍微复杂;

板式竖向布局时,来流方向与板式建筑布局平行,建筑的存在对改变周围风环境状况影响最小;随着角度增大,对周围风环境造成的影响也相应增大。

2)群体建筑的平面形式与室外风环境

现代高层建筑多以群体布局模式出现,群体中各单体建筑之间微气候环境相互干扰。实际上,由于城市风向及风速处于不停的变化中,高层建筑的群体风环境状况也是在不停的变化,无法形成比较准确的量化指标及环境边界条件。

建筑迎风向处,越靠近建筑物外界面,风速越小,在建筑背风向风影区内,距建筑最近点风速相对于原有风速变化最大,随着测试点不断的远离,衰减后的风速不断得以恢复。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建筑上风向气流在运动中遇到封闭界面的遮挡后,向两边分流,中部气流密度及风量减弱,迎风面两侧风速增大。

两栋建筑物相距较近时,由于建筑的狭管效应,风量不变,风道变小,气流在此加剧,速度增高。

气流运动方向与建筑物布置成一定角度时,建筑群所形成的室外风环境状况比平行或垂直布置时都要复杂。

4结束语:高层建筑设计不仅包括建筑结构、体型及空间研究,而且包含建筑风环境的研究与分析。在双极气候区内,根据建筑特征选择相应的通风方式,增加夏季室内空间的舒适度的同时,保持冬季最小室内换气量,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阻止通风换气带来的热量散失。

参考文献: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3

关键词:有机化学及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共享;协同创新

“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从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开始[1],经过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近十年的建设,顺利实现转型升级[2],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上线接受社会的评价。总结近十年的建设体会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一、深化精品资源建设是关键

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关键是结合课程的特点建设精品资源。包括深化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研究教学方法,探索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研制课程教学的新资源。

1.深化教学内容建设

(1)引入学科发展的新内容。“有机化学及实验”是技术基础课,在引进学科发展新内容时要有选择,既要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又不能增加课程的教学学时数。

有机化学课程引进了下述新内容:①有机化合物旋光性的螺旋理论――结构与旋光性的关系。国内外的有机化学教材中都没有解决有机化合物产生旋光性的原因,我国化学工作者提出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螺旋结构使分子产生旋光性[3]。将这一观点引入教学,填补了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旋光性的空白。②邻基参与反应――某些反应分子构型保持。邻基参与反应是1942年提出[4]、近年被有机化学工作者所共识,把这个反应引入教学,纠正了对某些反应的构型、构型保持的错误解释。③LDA低温反应――实现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反应。一直认为两种羰基化合物交叉缩合是没有合成意义的,近年发现强碱LDA在低温下先与一种羰基化合物反应,然后加入第二种羰基化合物,实现了两种羰基化合物选择性地交叉缩合[5],变成了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④科研新成果――酚羟基快速醚化。笔者科研专利成果,酚羟基在适当的溶剂中,可以在室温下,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快速地被醚化[6],增添了教学新案例。⑤室温离子液体――多用途的新化合物。室温离子液体的概念很早就被提出来,一直没有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注意,近年来其合成、反应、应用都发展很快,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新案例。⑥有机氟化合物――有特殊性能的卤化物。有机氟化合物是近年有机化学研究的热点领域[7],其性能特殊,有特殊用途,引进教学拓展了卤烃的性质。⑦双氧水――绿色氧化剂。随着绿色化学的发展,发现双氧水能氧化多种官能团化合物,有的已实现工业应用。因此引入用双氧水替代污染严重的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的教学案例。诸如这些内容的引入保持了教学内容鲜活性,又没有增加学时数。

(2)全面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内容。有机化学一直重视石油加工及其化学,而忽视煤、生物质加工及其化学。我国煤储量多于石油,近年来,煤加工生产有机化学品发展很快;生物质是绿色化学品来源,生物质炼制工程包括生物柴油、天然有机化合物的转化等。增加这两方面的内容,体现了《21世纪有机化学发展战略》所提出的有机化学的定义[8],也体现了有机化学发展方向。

(3)引入反应控制的基本概念。动力学控制/热力学控制是高等有机化学的内容,将这一概念引入有机化学,既提升了教学内容,又简化了一些繁琐的解释,如共轭二烯的1,2-加成与1,4-加成、芳烃的定位规律、迈克尔加成反应规律等的解释。

(4)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使用。过去用鲍林提出的抽象的共振杂化体表示离域体系,如烯醇负离子的结构和性质,学生很难理解;现在使用可视化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表示,很容易理解离域体系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5)简化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如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不再讲解,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不仅加深了对物理性质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2.研究课程新体系

新体系把有机化学课程分成三部分,基础知识(或称概论)篇,主干内容篇,前沿交叉知识运用篇。

将分散在整个课程的各章节的化合物的结构与基本性质、命名、同分异构体、结构表征(四大谱)等内容集中,构成课程的基础知识篇。好处是提高了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内容学习做铺垫,节省学时,集成了知识模块。饱和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构成有机化学的主干篇,主要介绍各类官能团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其中通过(2n+2)个π电子规律将具有芳香性的芳烃和杂环化合物组合成一章,由加成-消除反应机理将羧酸及羧酸衍生物融合成一章,卤烃/金属有机、含氧/含硫化合物、含氮/含磷化合物分别组合成一章,天然化合物分散到相应的章节中。组合结果强化了课程内涵联系,缩减了篇幅,节省了学时。糖、氨基酸蛋白质、类脂核酸、有机合成基础为前沿交叉知识应用篇,改用反应原理为主线组织课程,知识连贯顺畅,内容容易理解,前两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反应得到了巩固、应用和深化。

改革后的课程体系,体现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课程的起点提高,内容深化,学时减少,体现课程的基础性,符合认知规律,为自主学习留有空间。

3.研究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式教学方法起源于问题式教学的方法(PBL),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只要是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课堂单一教学形式向以图书馆、实验室、科学实践多种教学形式转变,以灌输的方法向以启发、引导、研究等多种方法转变,以“一次成才”为目标向培养“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转变的教学都属于研究式教学方法范畴。不同的课程会衍生出多种形式,有机化学教学团队探索实践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包括:

(1)研究式讨论课。基本做法分六个步骤:教学设计、提炼问题、公布问题、集中讨论、教师总结和提炼新问题等。多数学生对研究式教学模式是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构建的引导者。不仅训练学生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与人沟通合作及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综合能力。

(2)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对比迁移式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将已学的知识在变化的情景中对比分析并加以运用,以实现掌握新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特别适合有机化学课程,例如:以反应规律为主线将烯烃的知识迁移到二烯、炔、小环烷烃,芳烃的知识迁移到杂环化合物、酚、芳胺、芳酸等,卤烃的知识迁移到醇、醚、环氧化合物,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羧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的知识迁移到糖等。每组前面的内容精讲、细学、讨论深透,后面的内容粗讲、引导讨论,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探索出“重点讲解-对比讨论-提高终身学习、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机化学教学新路子。

4.探索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

依据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当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本课程实施大课化小课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和开卷两种考核形式。大课化小课考核也可以期中考核50分,期末考核50分,考过的内容不再特意考核,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平时知识积累上,减轻学生的负担。闭卷考核增加主观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展示知识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从课程整体高度掌握知识体系。开卷式考核是一个包含所学过大部分内容的合成题目,给学生较长的时间,查阅资料,相互讨论,写出报告,完成考核。组织集中交流典型的试卷,相互借鉴,是一次复习深化过程。

5.研制课程教学新资源

配合研究式教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出版了一批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的教材和教学辅助资料。

(1)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四套立体化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第2版、《有机化学学习指导》、《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软件》2.0版和《有机化学电子讲义》,共四部),其中《有机化学》第2版被评为2008年精品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十一五”国家规划有机化学实验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有机化学实验助教性课件》2.0版、《有机化学实验助学性课件》附在书后,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实验》第4版获得大连市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双语教学示范课用书立体化教材(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s,共二部);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课教材中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学习指南》、《有机化学简明教程电子教案》,共三部)。

(2)研制新世纪“有机化学网络课程”,获国家优秀网络课程荣誉称号。这是精品课程之前的工作,“有机化学网络课程”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也是精品课程顺利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

二、共享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特点

1.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教学队伍是关键

有机化学及实验现有教学师资队伍包括六名教授、四名副教授、两名讲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其中一人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两人为辽宁省教学名师;一人在国外教学进修过一年,负责电子资源建设和网上传输技术处理;一人负责国家双语示范课教学;五人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过课,直接学习的有机化学教师上千人,录制了一批授课实况。优秀的教学队伍保证了课程能够实现共享。

2.基本资源系统丰富,适合网络传播

课程介绍、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程结构、重点难点解析、习题作业、课程总结、试卷、重要参考资料(网络链接,纸质资料目录)、讲课录像等资料齐全,网上传输流畅。除此之外,还提供了有机化学及实验课程特有的基本资源:实验教学录像,实验整体安排要求讲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的制备与应用授课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有机化学双语教学部分录像(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授课录像),2005年、2008年二次出版的电子讲义(高教出版社免费赠送)和开放实验教学等资源介绍。

三、协同创新建设教学资源

协同创新是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要求,研制拓展资源。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下述新资源。

1.研制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库

研制了有机化学教学常用的近500个化合物的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每个化合物有8种分子模型,并用于教学,既是教学新内容又是教学新手段。在国外,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用于教材编写仅限于近十年几本流行的优秀教科书,用于教学也仅是几所名校。将静电势能图模型的彩色标改成黑白色标,用于纸质教材可降低印刷成本。

2.研制模拟计算实验

随着教育教学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是从单纯动手实验转向动手实验和模拟计算实验两方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为此,有机化学教学团队研制了一批模拟计算实验,经少数学生试用效果较好。

3.校际联合编写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

参考“化工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用)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指导性培养规范”(草案)的要求,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无机化学)、浙江大学(分析化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物理化学)联合研究编写了工科基础化学系列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经过2年使用,反映很好。有机化学教学团队负责编写有机化学立体化教材(共三部)。其中《有机化学简明教程》是按精品课程研究的新课程体系编写(学时数为60左右),数字化模拟分子模型贯穿全书。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教高[2003]1号.

[2]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教高[2011]8号.

[3] 尹玉英,刘春蕴. 有机化合物分子旋光性的螺旋理论[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4] S. Winstein et al. J. Amer. Chem. Soc. 1942, 64: 2780.

[5] Graham Solomons T W. Organic Chemistry,9th Ed[M].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8.

[6] 高占先等. ZL 2007 1 0158795.9(2008),申请号201110097447.1(2011),申请号201110233332.0(2012)[Z].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4

摘 要:随着新课程向纵深方向推进,“减负”的声音铿锵有力!优化作业设计更是减负的重头戏。《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更应该一马当先。本文尝试着从作业设计差异化、趣味化、自主化、随堂化的角度,由课后走进课堂,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从而实现减负增效。

关键词:减负;作业设计 ;差异化;趣味化;自主化 ; 随堂化

《历史与社会》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学生练习,是反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基本方式。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服从于老师。作业更是如此。学生没有发言权,没有选择权,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有执行、完成的责任。这样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力的培养更成了空中楼阁。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从突显“四化”(差异化、趣味化、自主化、随堂化)的角度,浅析“减负”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与实践:

一、作业布置差异化――“淡妆浓抹总相宜!”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差异性作业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不同数量,不同要求并给予不同评价标准的作业。因为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采取分层的差异化作业,根据学生自身素质,将作业分为ABC或难中易等不同的几个等级,对于自觉性较好的学生实行作业自主差异化的选择;对于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则采取定量化作业的同时增加部分自主选择作业,在规范他们行为规范的同时,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的能力。如在复习浙江省历史与社会考试说明中主题二《我们传承的文明》第24考点《列出秦王朝到清王朝更替的时序》时,我将作业分为如下几个等级:A级(易):识记秦到清主要朝代的更替时序及主要朝代的时间、都城、建立者;B级(中):A+主要朝代的异同点、都城相同的朝代的整理;C级(难):B+古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制度的演变进程+自主拓展部分。(温馨提示:可以根据前面角度纵横深入)以上差异化作业,请同学自主选择。本次作业既有规定动作又有自选模块,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从作业反馈的情况来看,出现了部分本应该选B级,却主动选择了C级题。甚至有部分基础非常薄弱的同学也主动选择了B级作业,并悄悄留言:“老师,我觉得选A级作业有的没面子,也想挑战一下自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精心设计、优化作业设计,让每一位学生多一点空间去探索,多一点时间去思考,多一点机会去体验,让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多一点自由去呼吸,真正实现作业的“质的增效,量的减负”,实现“浓妆淡抹总相宜”。

二、作业设计趣味化―― “五味调和百味香”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尽量放进一些“作料儿”,使作业形式灵活多样、生动有趣。我在九年级的日常教学中,让学生收集不同主题的漫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充分缓解了毕业班的学习压力。还可以设计辩论赛式作业,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对课本知识进行再认再现和评价,既可以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上八上《秦朝一统》这一课是,课前布置预习作业。(秦始皇“千古一帝”PK“暴君”)通过辩论赛,学生不仅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而且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不仅拉近了学生和课本知识的距离,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仿佛都能嗅到知识的“香”味,都积极主动的跟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三、作业选择自主化――“我的地盘我做主”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中,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让学生像逛超市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那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作业。这样既能使学生带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完成作业,又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有效发展,作业设计由形式自主到内容自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业的主人。1.形式自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尽量为各方面、各层次的学生提供几种适合他们特点和需要的作业形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我在上毕业班复习课时,关于对每主题知识进行整理归纳时。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整理学生消化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样化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如:展示式、成果汇报式、网页式等形式作业。这些作业经过我的修改后,再让全班同学共享整理成果。(前几届学生作业电子稿仍然珍藏在我的电脑里。2.内容自主:笔者在上《文明的起源―城市的形成》时,我布置了如下作业,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完成。选择的范围如下:(1)可以任选一古城按世博会展示的方式来介绍形成过程。(2)可以通过不同侧面来了解城市发展的来龙去脉。(3)可以古城与今城古今对比的方式发现异同。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来看,就充分显示了他们课后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思考探索,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我们把学生的地盘交还与学生,让他们“我的地盘我做主”,还有谁愿意不交作业呢?

四、作业适度随堂化――“怎一个随字了得”

“课堂上,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叶澜老师的话,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应时刻将它记心中,践行中。作业的随堂完成与反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它能起到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双赢功效。作业随堂化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作业不仅可以课尾随堂,还可以课前随堂。笔者经常将一些基础类的复习、预习作业,课前以选择、填空方式呈现在ppt上,由纸质化向无纸化转变。特别是在近几年的毕业班授课时,采取温故知新――先学后教你更棒――实战演练等流程进行,把随堂作业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从“行”动到“心”动,最大化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们一定要走出“作业=课后作业”的误区,将课后部分作业适度随堂化。当然适度随堂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随”字了得,要创造性、有选择的精“随”。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作业的设计上,也应立足于这一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可见,优化作业设计是一门学问,是更是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 新华出版社. 1999.

[2]赵亚夫著.中学历史教育学[M]. 中国建材上业出版社. 1997.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5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优化技术

随着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加快,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稳步的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房地产行业的带动,可以说房地产与建筑事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行业,这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及进步,在对房屋建设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房屋结构的优化设计自始至终都是重点内容之一,可以说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需要以经济性的建筑作为设计中的重点,并且不断完善以及更新相关的设计理论,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让建筑事业呈现出突飞猛进的进步。

1、房屋建筑结构的优化技术的内容

在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保证房屋自身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安全设计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经济性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对房屋进行整体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从经济性的角度出发来确定设计的主要内容,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可以将其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作为子结构,子结构还可以进行不断的细分,例如主体结构、围护结构等,通过对这些子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最终就能实现对整体结构的优化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

2、房屋建筑与经济性关系处理

在对房屋建筑以及经济性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结构部分和建筑物层数之间的关系加以进一步的处理。因为在这样的关系中,一个建筑物中只有一个公用屋盖。无论建筑层数如何增加,公用屋盖也只能是一个。但是建筑物的层数越高,对于基础部分而言就会让上层承受较大的荷载力,基础构件的承载能力也就因此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对基础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就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与此同时,房屋在进行内部梁柱墙的设计过程中,也会因为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而让成本出现提高的状态,其不同之处就在于不同构件在设计成本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建筑物屋盖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随着建筑物高度的增加而令设计成本不断的增加,二者之间是呈现出正比例关系的。

另外需要处理的关系是建筑用地面积和建筑物层数之间的关系,在处理这一关系的过程中,如果不考虑外界的因素,只是从层数与用地之间的关系进行考量的话,那么建筑物层数的增加必然会让单层用地面积减小,但是在实际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并不能忽略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不能让建筑保证良好的光线,就会造成购买者购买意愿的境地,有些楼盘甚至还会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对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进行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随着建筑层数的不断增加,用地面积也就会增加,只有加强对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才能最终满足建筑层数与面积之间的优化发展。通常情况下采用的方法是尽可能的减小建筑上部的面积,这样对整体的光照效果有好处。

在对建筑结构以及建筑设备之间的经济性关系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如果是对高层建筑的施工,那么不仅需要完善给排水管道,还应该对电气设备进行建造,这样才能让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但是建筑物层数的不断增加,会让建筑设备也不断的增加,那么整体的建筑成本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出现了增长的趋势。

最后是对建筑结构外观以及经济性之间关系的处理。在修建建筑时,首先是对安全性进行考虑,其次才是外观的设计,当然外观设计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安全的环境,那么再美观的外表也必然会留下不利的隐患。所以应该以安全性为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保证建筑结构在外观的设计上处于一种方形或者圆形的状态,保持一种平衡的受力状态。进一步讲,如若将一定用地面积的方形房屋建筑外观设计为圆形,由于圆形建筑物相对方形建筑物周长小,因此建筑物墙体面积也会随之变小。

3、优化技术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3.1重视结构建造数字技术应用

对于建筑物的结构布置方式而言,存在着多种选择,即便是同一建筑物结构布置方案也有多种结构分析方法。进一步讲,基于不同的建筑物结构分析方法,建筑物设计所选用的设计参数及其建筑材料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差异性。而随着数字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模型和平面图纸的取代,利用数字化软件得以快速解决设计结构方案和设计参数影响分析等难题,如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鸟巢”便是建筑结构技术的突破,由盖里科技公司研发而成的DP软件的鸟巢设计更是数字技术在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创新。因此,建筑结构设计处理需要大力依靠计算机软件来实现。另外,设计人员要予以重视概念化设计。不过由于设计人员在设计方式和设计经验的不同,概念设计模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设计人员对于方案及设计参数的合理选择,实质上就是概念优化设计的技术过程。

3.2房屋建筑结构设计问题的解决

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目的主要是基于在设计规定年限内实现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并最大限度提高外部作用因素的抵抗能力和减少房屋建设成本。其中,外部作用因素之中,荷载作用r间、地点及强度都不可准确预料的地震作用较为特殊,一旦发生能量等级高的地震作用时,建筑物破坏必然无疑。故而,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地震的荷载作用。基于结构对称的建筑物其荷载承受处于均匀状态,结构的危险截面较少,并通过多道设防思想即通过次要构件来保护主要构件,来达到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明显效果。

4、应注意的问题

一是房屋建筑结构优化技术并不是必然运用于建筑结构设计全过程之中,而是主要应用于最初期的结构设计之中。这是缘于前期结构设计方案的确定直接影响着设计成本的高低,这样才能实现建筑物成本的最合理陛。二是房屋建筑结构优化技术更多的是应用于结构细部的优化工作。如矩形现浇板块设计需要现浇板的合理分析,以便避免现浇板的拐角处裂缝出现。

5、结语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无非是实现房屋的安全、稳定、美观功能。并最大限度节约建筑成本,而实现这些目的就非常有必要对建筑物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并将其技术应用于结构设计的各个阶段。

参考文献:

[1]马魁,刘庆贵.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优化技术[J].现代商贸工业.2013(05)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范文6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 气候适应 环境性能优化

随着人类不断地繁衍与对物质要求的提高,全球变暖与冰川融化现象,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地震的发生、动物的濒临灭绝、资源的短缺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醒我们要重新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当今绿色建筑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和口号,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它列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不同气候自然采光的设计与效果比较

在现实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建筑环境对建筑的整体形状、进深采光庭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考虑。进而对高侧窗、反光板等进行改善,增加了自然光的进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在建筑施工前,往往对建筑图纸进行设计。建筑师根据建筑原理,在图纸上对建筑的采光设计进行模拟优化,其中包括反光装饰、高侧窗等采光技术。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以光性能为控制目标,对建筑整体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不同气候自然通风设计策略比较与优化技术措施

自然通风是一种不需要消耗人工能源,既经济又环保的一种通风方式。利用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有效地通风换气。人们利用自然通风,主要是利用其两大功能:一是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发展;二是利用自然通风解决夏季或过渡季节的热舒适性问题,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

一般情况下,建筑的自然通风是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的节能。建筑的自然通风要通过建筑内部的气流通道,建筑内部的气流主要有垂直气流通道与水平气流通道两种。

垂直气流通道在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的外形特征,如建筑屋顶的形状、建筑高宽比例、建筑的高度、通风效果以及太阳能烟囱的增加等,都要做综合性的分析。在垂直气流通道中,热压通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水平气流通道则是以风压通风为建筑单侧通风,不同建筑的环境性能设计的使用范围不同。因此在同一环境下,同一建筑项目的实际运用效果也有所区别。在寒冷的地区,有一定的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开启天窗,增大自然采光面积。利用池塘水作为冷却水,收集雨水,实现水的循环利。

三、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原则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同样,在现实中也没有两个雷同的建筑项目,这也表现了不同建筑环境性能所设计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建筑环境性能设计时,要求各项设计都要与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项目本身的实际条件而进行。公共建筑作为人流密集、使用功能复杂、能耗大的建筑,对建筑环境性能与节能设计上的要求更为迫切。

1. 适用优先原则

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的适用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到所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不同的建筑所消耗的能源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设计的使用程度也大不相同。在设计的同时,使用风模拟软件、节能软件等辅助工具优化调整,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建筑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对建筑环境性能设计权衡的方法,主要有建筑环境负荷与投资经济性两方面。

2. 因况制宜原则

所谓因况制宜,就是建筑项目从立项决定开始,不受外界任何自然与人为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特征以及能源与资源等方面;人为因素包括经济条件与技术条件等,这些因素为建筑后期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3. 被动优先原则

在建筑节能方面,许多国家和个人都做了零能耗建筑的尝试。不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建筑正常使用,这些就是建筑节能中被动化设计。在建筑节能环境优化中,被动技术是建筑物是资源设计范畴。通过利用建筑手法,如建筑的形状、方位与朝向等,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光、自然风)解决建筑的采光、通风等问题,减少对设备的依赖,节约能源。

四、 公共建筑环境性能设计优化新流程

根据传统的建筑设计,可以提出正向设计和反向设计的新流程,继而有效的提升建筑环境的性能,并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实现能好的合理降低。反向设计优化思路和正向设计优化思路能够促进建筑的节能目标。

1. 正向设计优化流程

开展正向设计优化流程,需要将优化目标先设定出来。此目标需要将节能设定为导向,也能够将环境性能在极大程度上升华为导向。在优化目标的前提下,开展气候特征的分析以及技术体系的优化。在最后,需要选取此目标下的被动设计对策或者主动技术对策,继而达成正向优化的目的。

2. 反向设计优化流程

反向设计优化流程的开展是一个具备反馈流程的闭合回路,具体要将优化目标有效设定,其中包含环境性能指标、热舒适以及能耗等方面。要将节能目标和建筑环境性能作为建筑当中参数的主要函数,利用性能参数和几何参数的深入,来获得极佳的建筑优化结果。并且还需要把得出的结果中反馈的信息和早期所规划的目标开展细致的对比,再一次开展方案的调整。同时开展极大层次的优化,为的是将设计目标实现。

总之,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准备阶段中,就用节能和环境性能的提高作为主要的目的,与该地区的地段优势和气候特征有效的融合。在表面、空间、形体这三个方面中,将适合应用在建筑方案的被动式技术优先设计,分析反向或者正向开展性能优化设计的对策,增进建筑体型空间中的建筑性能参数和几何参数的有效结合。利用现有技术软件模拟修改,有效的提升环境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五 结语

绿色公共建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能源的节约与可持续道路的发展。本文针对不同气候绿色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的研究,分析出了气候适应性绿色公共建筑在建筑环境性能中能源节约的技术对策,将气候适应性与建筑空间平面、建筑形体设计相融合。结合建筑师的设计思维与建筑创作的规律,逐步改变了利用高成本、高端技术才能达到的建筑节能的思维误区,研究出了具有气候适应性的绿色公共建筑。

参考文献:

[1]刘小虎,冯勇.LEED 指标、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Ray Cale 教授访谈[J].中华建筑,2009.

[2]林波荣,田军,刘加根,王若愚,肖娟.被动优先――华侨城体育文化中心绿色技术集成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