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1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20-02

河南数字电影院线建立,是根据、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制定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地必须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数字化流动放映为龙头,以实现2131工程的放映目标。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看到内容新、质量好、品种多的优秀国产电影,其宗旨是落实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发展规划的实施。

一、河南数字电影发展分析

从2006年起,河南省委、省政府连续四年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承诺办好的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十大实事之一,全省各级政府成立了由广电、发改、财政部门参加的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领导小组。各省辖市、县也都把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作为当地党委政府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来抓,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在政策方面,随着国家政府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地完善和转变,电影行业的主管部门将会从现在的文化部门和广电部门双重管理的现状转变为广电部门专职管理,河南数字电影院线将会享受着更多更大的政策优惠,有着极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扩张能力。

二、数字电影优势特点分析

(一)数字电影定义

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 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现阶段,我国数字电影发行放映以影片数据输入盘、硬盘传输方式为主。目前数字电影的主要形式有两种,高端的数字影院可更好地展现视听效果,而低端数字电影放映则针对农村和社区,它强调的是存储的方便性,因为放映所需要的数字文件较小,所以也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二)数字电影特点

数字电影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新媒体,因为它有着电视、报纸、广播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像电影画面气势磅礴、质感好,声像俱佳;费用极低。而且数字电影院的观众是老少皆宜,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这也是许多商家的目标消费群体。所以,只要将电影观众和广告受众锁定一致,广告到达率是很高的。 数字电影广告是指将企业产品广告或宣传片在电影放映前播出的广告。数字电影广告因独具特色和优势尽显而备受众多商家和企业的关注和青睐。电影、电视、广播、报刊、户外POP是世界公认的五大广告优势媒体,在一些国家,电影广告的营业额排在第一位。近年来我国电影广告业发展得很快,中影大片随片广告竞标的做法说明电影贴片广告已步入规范成熟。对于商家来说,多一种媒体,多一种选择,电影广告在中国已经成为广告主流媒介,数字电影已经成为广告新载体。

(三)数字电影的优势 强制观看,电影放映环境的封闭性和声光电结合的广告信息的快速传递,开机必播的广告信息,观众对广告的关注度极高,近乎100%的收视率。河南流动数字电影放映网络化覆盖,全省1600个数字放映队就是一个可以移动的电影频道 。贯穿全年的数字电影城乡放映活动的开展,近千部数字电影国产优秀影片的播放,又是一个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媒体。

(四)数字电影广告优势分析

河南数字电影院线覆盖整个河南省并可根据客户指定社区、城镇、农村随时进行流动放映。广告形式如下:

1.无障碍公益、文明行为推广:“数字电影文化广场“项目是一个新兴的数字电影流媒体,搭载数字电影院线全国的发行和放映平台上,主要面向全国二、三级城市,将数字电影免费引入到全国文化广场、社区、学校以及广大农村市场,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沟通。广大消费者、受众群从心里不排斥、乐于接受!

2.精准广告投放: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任意挑选国内某一个省份、直辖市做投放,涵盖到每一个县城、每一个社区,及可辐射周边的每一个自然村。我们可以根据企业产品的目标消费者订制目标放映受众。如:中高端产品-城市社区/广场;低端产品-远郊区县及农村;针对性产品-大/中/小学;完全定制配套广告投放,真正做到:无处不到,精准性广告宣传!让每一分钱的广告投入都是真实有效的!

3.现场调查:设立调查问卷对客户品牌及产品进行有效的调查,对其进行及时掌控、反馈及监督。

4.简单宣传:客户进行线下活动时在放映现场可派发宣传单册/DM及产品试用装等;

5.现场促销:组织专家团队或者由客户直接进行现场促销,可以根据节日、特殊人群、消费层次的不同开展不同的促销活动。

6.完善的广告监播体系:电影贴片广告监测:

(1)现场监测报告:放映场所、广告商、放映员、观众四方代表签名的电影及广告放映监播单。

(2)现场拍摄的数码照片反馈。

(3)数字电影设备GPS全球定位,适时把握放映情况。

(4)第三方监测: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数字电影中心IC查询数据,数字电影中心场次数字查询系统。

三、河南电影市场竞争分析

在数字电影放映市场上,分为固定院线和流动院线两大类。流动院线又分为商业院线与公益院线两类。同时随着国家对电影市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代表着电影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数字电影市场更是极为重视。

1.固定电影院线市场

河南省电影公司。1984年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2002年,以河南省电影公司控股成立了“河南省奥斯卡电影院线有限公司”,通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自建影城为主,联营加盟为辅的放映、发行经营管理模式。奥斯卡电影院线在全国院线的排名由成立之初的第29位升至第10位。目前正常经营的奥斯卡影城32家、银幕123块、座位27217个。2008年营业收入9183万元,利润总额909万元,企业资产总规模达12460万元。

省辖市级电影公司。截止到2009年3月底,河南省18个省辖市级电影公司都在持续经营,70%的电影公司仍以电影放映为主,除三门峡、济源电影公司加入星美电影院线外,其余省辖市电影公司皆加入奥斯卡电影院线公司。省辖市级电影公司中南阳、信阳、平顶山、许昌、三门峡等经营状况较好,2008年票房收入均超过100万元。开封、驻马店公司经营状况较差,基本的电影放映设施已不存在。

县级电影公司。大部分已不能正常持续经营,县级影院放映大都处于停业或半停业状态,其收入来源主要是面向中小学生放映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及出租房产设施。县级电影公司80%属于事业单位,20%属自负盈亏的企业。但自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以来,县级电影公司逐渐向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上转,在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的领导下,重新组织人员进入农村电影放映市场。乡镇一级的电影放映基础设施从目前情况看已基本不存在。

由于历史原因,近年来河南省的电影院、剧场等文化设施呈现萎缩和消亡现象,全省大中城市电影院也有新增和改造,但电影院放映方式仍以放映胶片电影为主,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二级市场数字电影院线开发前景可观。基层群众的观影条件和观影质量十分落后,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固定院线市场的疲软却给流动院线的市场极大的市场占有机会。

2.流动数字电影院线市场

我省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和放映队的基本情况。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了19个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共有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622套,其中国家配置1246套,院线公司自购376套;农村电影放映队2600支,其中数字电影放映队1622支,胶片电影放映队978支;农村电影放映员4800人,其中数字电影放映员3200人,胶片电影放映员1600人。院线公司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是郑州、洛阳、焦作等9个市的院线公司,是由市电影公司出大股牵头,所属各县(市)电影公司及个别自然人参股组建的院线公司;第二类是济源市这样以一家民营演出公司为主体,多名自然人为股东组建的院线公司;第三类是开封县这样由多名自然人入股组建的院线公司(即河南新华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各院线公司主要负责经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服务、数字影片传输服务、放映设备维修和经营等。郑州、洛阳、济源、焦作、许昌、驻马店、信阳7个市,全市乡镇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100%,其他省辖市数字电影放映覆盖率达60%以上。

四、整合数字电影资源打造文化产业航母

河南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全省下辖18个省辖市、158个县(市、区)、2123个乡镇、48000个行政村,河南省人口9800万人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前列,其中城市人口3000万,农村人口6800万。根据河南省的面积、人口、电影市场份额、观影人次、观众需求分析,1600多个流动银幕,河南目前在全省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网络覆盖已经形成。

在全省范围内整合数字电影院线资源,开展流动放映活动,实现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网络对全省各地区的无缝覆盖、高频次放映、独占性资源垄断、构建统一的流动性放映平台。

(一)政策整合资源

目前全省流动数字院线,都是国有资产,有少数民营资本入股,以新农村院线为主,规模也都局限在各地市农村市场,以放映一场电影政府公益补贴100元,生存状态艰难,大都是松散经营,缺少集约化经营管理能力,目前根据政府要求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地完善和转变,电影业由广电部门统一管理,特别是数字电影资产的也有文化部门转移到广电,这就给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了政策依据,可以规划一个以公益养公益,数字电影设备可持续发展的资产保值存量管理标准,制定一个放映模版,影片采购统一,广告价格统一,设备管理统一,公益补贴统一,整体合一的运营管理模式。

数字电影院线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鼓励民营资本进军影视界,尤其是数字电影的发行和放映环节,国家政策更是大力扶持的,国内一些民营资本几年来也是大举进军电影界,所以国家政策方面的风险为零。

(二)市场整合资源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电影;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41-01

一、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电影发展趋势出良好,国产影片的海外交易情况令人欣喜;大电影产业收入持续增加;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快速增长;数字电影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影逐渐成为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的中心话题。如今,国家也开始对电影产业加大了扶持力度,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且对于有些重大意义的影片进行了专项补助,并且鼓励投资方拍摄影片。由此可见,中国的电影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必须重视。

二、电影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思想观念的滞后。在中国,大家都知道很多的文化产业都隶属于国家的政府机构,就连一些很小的剧团或小型电影院也是归属于事业单位。他们的我危机意识和市场意识都比较薄弱。当产业变成国家政府机构时,其行使的管理手段必定是行政手段,将国家的资金用于投如电影产业,可却缺少相应的市场经验。这样必定亏损。然而在国际上,由政府直接资助的文教卫生行业只占很小部分,相当一部分是由民间投资和运作的,即使由政府直接资助的这部分现在也有私有化的趋势,逐步被推向市场。

2.电影品质整体不高。随着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需要的扩大,于是就出现了票房论英雄的场面,所以很多的电影制片人开始着眼于部分人的审美情趣,为了这些消费群众,就出现了一些不被全社会认同的电影。这些电影缺少思想,没有内涵,却充斥着中国的电影市场,不仅破坏了中国内地电影生态,也误导了观众的审美情趣,损害着中国电影的形象。

3.盈利模式相对单一。社会发展迅速,人们追求的也越来越多。可是电影产业还是按照原始的盈利模式进行。缺乏有创意性的营销模式,这样导致利益也收入甚微。记得万达集团的数据说“万达院线的卖品已成为影院的主要收入和利润指标,2013 年爆米花收入 3.9 亿元,占卖品收入的 72%、总收入的 9.5%。”可见电影产业大多的利益来源于卖品,再加近几年来,房屋租赁、水、电、气价格和人工成本的上涨,3D、IMAX 影院增长带来的运营维护成本的上升,城市影院数量持续增长带来的上座率和在线购票带来的电影票价的降低,单一的盈利模式让中国内地电影产业投资风险越来越大。

三、对策和建议

1.正本清源内容为王。精神文化价值是电影的核心和灵魂。所以,一部电影若没有丰富的故事情节、浓厚的文化底蕴,就算其场面再过华丽,效果再绚丽。,也无法撑起电影这片蓝天。中国的电影产业必须摒弃以票房论英雄的概念,让电影产业重新回归本真,采取一些措施,让中国电影文化产业迸发出的伟大时代精神,创作出既“营养”又“美味”、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2.丰富产品满足需求。政府应该从国家电影业发展战略出发,加快落实支持电影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政策支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和专项资金扶持等措施,大力支持电影企业和电影人开展艺术电影、微电影、手机电影的创作生产,支持兴建艺术电影院线以及互联网企业发展网络院线和手机电影院线,加大发展手机电影院线产业,积极培育互联网艺术电影、微电影、手机电影市场,构建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微电影、手机电影相互补充、均衡发展、共同繁荣的产业格局。

3.净化环境规范市场。说到电影市场,很多人都知道“炒作”这个词,为了加大电影的知名率,很多产业开始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跟风“炒作”,而且还有网络水军的出现,这样不仅影响新闻的客观事实,也破坏了电影宣传报道的管理,所以我们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影评价体系和电影评论员队伍,让电影评论回归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架框内, 突出中国文化内涵、文化基因和文化标识,营造电影产业发展的绿色、生态、阳光的舆论环境。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影文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奋斗的关键时期,深化电影的认识,面对加入WTO以来的新挑战与市场化,提升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用电影讨论社会,展现时间性维度与发展思 考,向世界说话,并坚持一种动态的稳定性原则,实现电影报国的理想。

参考文献:

[1]赵朔苇.中国超过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N].环球时报,2013-03-22.

[2]杨明品,李岚.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3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中国3位合伙人的命运在“最大的骗子,其实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总是想改变别人,而拒绝改变自己。”这句旁白被念出后开始改变。可以说,影片中的新梦想集团由此开篇,而在现实中,中国电影行业的新梦想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合伙人自5月17日在大陆上映以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总票房已突破5亿人民币,这一成绩创下陈可辛执导的电影在大陆的票房纪录,陈可辛也因此被台北电影节选为重量级“焦点影人”及“台北电影奖”评审团主席。

实际上,这一数字虽然亮眼但并不绝艳,在继贺岁档《泰》和《西游降魔篇》12亿高票房后,中国电影进入了票房轻松过亿的时代。3月上映的《北京遇上西雅图》成功跨越5亿票房,4月上映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票房也成功超过7亿……这样的成绩让美国电影机构嫉妒不已。不久前,高盛集团副总裁斯蒂芬·斯蒂茨预测说,中国电影票房将在四年内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电影票房最高的国家。

当中国经济从外贸到内需一片冷清的时候,电影行业却在不断地创造着奇迹。据估计,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将在220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一数字比去年170亿的总票房大约增长30%。而据行业人士透露,今年5月份,大陆电影市场总票房已突破20亿元,这也是今年第二次出现单月票房超20亿元的盛况,而今年前5个月总票房突破90亿元。在电影方面,今年前5个月有22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仅《西游降魔篇》、《钢铁侠3》、《致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4部影片的票房累计就已达32.17亿元,陈可辛新作《中国合伙人》更是有可能成为今年上半年最大的黑马。

这颇有些当年梅兰芳远渡重洋在纽约唱响《汾河湾》时的影子。当时,美国经济正处在大萧条中,于是出现了这样一幕,一面美国人在街上领救济面包,另一面,这些人却疯抢梅兰芳的戏票。据说,5美元的票价被炒到十五六美元,创下萧条年代百老汇的天价。“我们或许可以做这样一个假设,越是经济萧条期,娱乐的受欢迎程度越高。”电影行业研究员高晓东告诉记者。今年,高晓东所在机构重仓的光线传媒股价大幅上升,相比去年年底涨幅已近四倍。

中国电影进步了吗

“我们这代人最重要的是,最重要的是……死缠烂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中国合伙人的这句台词都像是在描述中国电影的现状。这样的评价或许让很多人觉得苛刻,但如果能够静下来观察中国电影行业的现状,你就会发现,这句话还真是无比贴切。

相比于目前《云图》、《霍比特人》、《星际迷航2:暗黑无界》等主打特效影片的水土不服,中国的国产电影主打幽默或怀旧,这很符合主体观影人群疗伤的心态,它就犹如美国影评人评价喜剧片潮时所说的那样:“大笑!它真是疗伤的良药。” 2013年1月至今,成功的影片大多借鉴喜剧《泰》的逻辑,在搞笑之余加入青春、怀旧和梦想等元素,用这样形式引起观影者的共鸣。这一逻辑正是美国经济下滑时的套路,经济不景气时拍一些励志与梦想的片子,往往会有不错的表现。一位影评人一针见血地评价说:“这时人们往往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现实的问题已经不允许他们拥有过多的梦想,于是看电影便成为一种实现梦想的假设。”

不过,这并非是中国电影的成功。有人就评价说,票房上的成功与艺术的成功完全是两码事,现在中国电影充其量只能视为电影营销有所提升。与欧美乃至印度、伊朗相比,中国几乎没有一部片子能在海外主流电影市场获得认可;中国电影生产整体水准依旧偏低,那些能收获高票房的电影,要么完全是用钱“烧”出来的,要么是占据了档期优势。包括去年的贺岁档“黑马”《泰》、票房大卖的《西游降魔篇》以及近期引发热议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影片本身或者其后将出现无数跟风的影片,但它们都不具备成为传世经典的潜质,并且还会越来越粗糙。

未来的挤泡沫风险

实际上,目前中国电影的繁荣与资本蜂拥而至息息相关。据有关资料,目前中国电影行业的各种资本、潜在基金约为1,000亿至2,000亿元人民币,大大超过现在的电影票房。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坦承,2009年以后金融行业对电影行业进一步开放,目前整个行业已经摆脱了“缺钱”的状态。对一家影视企业来说目前最重要反而不是票房,而是如何摆脱对票房的依赖,实现收入多元化。

这样的说法并非是为华谊兄弟在股票市值上被光线传媒超越找借口。如今,相对于较高的电影票价,诞生出很多廉价甚至不用付费的娱乐替代品,比如电视、网络、DVD……就记者所知,周围的朋友大多很久(一到两个月)才会选择一部影片去电影院观看,剩下的通常会采用买DVD或者网上下载的方式进行观看。

这就很容易解释中国电影票房近些年为什么连续飙升,主要原因还是由于之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基数较小。随着近几年电影院线终端的快速建设,宣传增大和新技术的运用,票房增长在情理之中。可问题是,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开发,中国电影市场增速将逐渐放缓,这时中国电影行业可能将产生很大风险。北大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就认为,电影院线到年底基本会达到峰值,现在观影人群以大学生、年轻白领为主,若观影人群不变而荧屏继续增加,便可能陷入价格战,而一旦票价下降,整个产业的成长性就比较少。

在这方面,美国电影业的情况值得警惕。金融危机时,美国好莱坞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从“两房”危机开始,投资银行纷纷撤出好莱坞。银行和基金正在纷纷削减甚至取消电影预算。影业大亨派拉蒙当时宣布搁置与德意志银行一项4.5亿美元的交易。此项交易原本要为30部影片提供资金,在此情况下,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都融资艰难,最终,印度的Reliance Big Entertainment公司以3.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梦工厂电影公司的50%股份。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4

传统发行模式遇阻

传统的发行思维定式是——根据经验和市场调研的结果,拿到一个或多个影片成片后,在影片上映前半个月甚至前一周才与各院线洽谈发行业务及具体商务条款,然后通过统一的机构发放数字硬盘及密钥,再通过设定票房指标等考核及激励手段向院线争取同一档期内极为有限的排映空间。

电影制作及发行放映环节全部数字化后,影片数量急剧增多,而各发行方采取的宣发模式相同,致使影片发行及产品投放处于无序状态,发行方之间的“宣传大战”、发行方与院线之间的“排映场次大战”层出不穷,如此种种让中小投资规模的影片处于“水深火热”的市场困境中。

在影片宣传“资源战”和影院排映“空间战”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电影发行公司仅以循规蹈矩的传统宣发模式,试图凭勇气和运气在激烈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寄希望于像《失恋33天》那样的票房“黑马”爆冷,几乎不可能。电影市场“血雨腥风”的现状让业界开始寻求变革,去开创符合市场现状、链接上下游之间的发行合作新模式。其中“订单式”发行将是打破目前传统发行模式、促进市场良性运行的有效方法之一。

所谓“订单式”发行,即发行方在影片未投入市场运营之前,选择有合作意向的院线公司进行商务洽谈,将上、下游的影片资源、影院阵地资源、放映档期、院线排映空间等以商务条款的方式有效捆绑和结合起来,并签署合作协议(即“下订单”),该种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各种资源前置,进而实现充分整合。

由于有院线提前参与,影片制作过程中被忽略掉和浪费掉的电影素材等资源均可以被院线提前发掘和运用,影片上映时的院线排映空间及场次,发行方也可以提前预订,从而使前期投入资源与后期排映空间相匹配。同时,在影片未正式投放市场之前即可达到上下游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流,有利于影片正式投放市场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运作。

避免影片排映“空间战”

在国内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影片竞争异常激烈。虽然“好档期”绝不只会上映一部“好影片”,但发行方如果没有有效的营销手段,影片没有过硬的质量,单纯指望“好档期”和影院的排映来提升票房难度极大。

春节档期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在今年正月初六《碟中谍4》上映之前,影院在映影片已高达22部,以每部影片片长在120分钟、每个影院8个厅计,每影院日均场次在50场左右,其中影厅周转率稍高的影院,50场的总场次中也仅能排映出6场-8场的黄金场次,而对于同时在映的22部影片而言,能够占据2场左右的排映空间就已是幸存者,追求黄金场次的排映更是难上加难。

当多部影片角逐同一档期时,影片数量供过于求,影片质量不平衡,就会使排映向强势影片集中的态势更加凸显,其他影片因空间有限而被迫减场,甚至出现“零排映”。虽然发行方想尽各种方法和手段争夺排映空间,但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

而订单式发行可以将发行方与院线公司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影片的类型分析、市场定位、票房预测及走势分析等,共同商讨及确定影片投放的最佳档期,并以此各自展开针对性的宣传。在这种模式下影片上映前有院线放映空间的支持与保证,所以发行方不必担忧影片上映后与众多影片发生排映“空间战”。

资源前置,充分整合

现阶段,由于电影上下游信息不对称,在发行方与制片方确定发行方案时,院线方并不能提前参与,院线公司仅是“被通知”与“被分配”,没有话语权。

由于各发行公司采取的宣传策略大同小异,即“重一线城市,轻二、三线城市”,致使各类影片首映式、明星见面会、广告投入等宣传资源在同一时刻过于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使这些城市影院在同一时段内各种宣传资源“大撞车”,而其他极具票房潜力的市场却无人问津。

其中,二、三线城市近两年在影院建设、票房产出等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影片宣传资源相对匮乏,再加上当地观众对信息的敏感度较为滞后,致使许多从一线城市延续下来的口碑性影片刚刚在二、三线城市“崭露头角”,便因“体力不支”迅速被下一轮新映影片所覆盖,造成票房严重流失。正因如此,很多发行公司大量的宣发投入“落地”无声,最后影片轻轻“飘”过,黯然退出市场。

订单式发行可以把发行方的渠道作用发挥到极致——因为有院线提前参与,发行方可及时从院线方面知悉与影片相关的市场需求,并根据需求提前与制片方约定,为院线“量身打造”电影资源,以利于后期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从而打破目前的固定资源分配方式。电影院线公司也会据此将这些稀缺的电影资源在旗下各城市影院间进行科学分配和灵活运用,以其规模效应将电影资源利用最大化。

促进影院预售

影片预售情况的好坏能有效检验片方与发行方前期营销的效果。频 发的“档期之战”致使发行方“擅于”观望,等待对手先行确定档期,再“随机应变”。这导致上映档期确定过晚、档期临时变更等问题,进而严重影响到影院的预售工作——无法围绕确定的档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预售,这也是众多影片排映出现“三日游”、甚至“零排映”的重要原因之一。

订单式发行让上下游之间紧紧围绕双方既定的影片档期开展工作,因此院线可结合当地市场情况提前几周甚至一个月便展开各种预售工作和会员促销工作,甚至团体包场、大客户销售等,将前期资源进行集中沉淀并最终落地执行,以达到影片上映当天的轰动效应及放映首周的高上座率,为影片后期的平稳、持续放映做好铺垫。同时,发行方也可通过影院前期预售情况的好坏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并采取应对措施,为影片的正式上映投石问路。

促进产品差异化

在近两年每年完成制作的五六百部国产影片中,本应有更多的影片可以进入院线市场。但由于电影发行渠道的粗放、发行模式的单一,致使一些可能存在商业价值的影片未能与观众见面。

影片节目单一化也造成国内院线竞争仍属同质化竞争,很难在节目源上独树一帜。所谓的院线竞争力大多只体现在影院的数量和质量上,而在影片放映方面没有根本性区别,于是价格战成为了各影城最倚重的竞争策略。体现在管理上就是粗放式经营——院线往往过分关注旗下影院的数量和所产出的票房,而忽略了利润和资本收益。

另一方面,优质影片仍属稀缺资源,由此也导致了垄断性的高票价问题。改变电影票价“刚性高企”问题,订单式发行也大有可为。当订单式发行这一模式逐渐成熟时,发行方可以根据自身产品类型、市场定位选择不同院线合作,而不同院线也可根据自身需求采购不同产品,产品的差异化将会打破当前的票价刚性,票价将会真正由市场决定并形成一个从高到低满足不同偏好人群的价格体系。

此外,由于现有院线之间“贫富差距”较大,也会促使中等偏上投资规模和制作水准的影片逐渐向大院线倾斜,而中小院线想要生存和发展,相互之间的联合及战略重组将成为题中之义。

订单式发行模式的核心是发行方与院线在商务条款的设立上达成一致,如分账模式、盈利模式、制约罚责以及战略合作等。当然,订单式发行模式必然要经历市场发展的几个阶段。在现阶段银幕数量少、影院发展不平衡、高质量影片稀缺的情况下,高投资大制作的影片可继续采取全国发行以覆盖市场有限的银幕资源这一传统模式,而质量较好却面临无空间发挥的众多中小投资规模影片绝不能依靠“遍地开花”的固有发行模式,而应努力开创有特色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影片发行模式——让宣发工作前置是重点,以资源集中方式走差异化路线则是生存之道。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5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电影制作做不到的镜头,需要借助电脑完成,或者运用了电脑技术会使影片更完美.于是传统电影引入了数字技术。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又了《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国电影将在5~10年内完成由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过渡。

为了推广数字电影放映,目前国家在整个放映流程中都有政策上的支持。在片源方面,国家已拿出2亿元用于电影数字化工程,在这些数字化的电影中,国家精选出160部特别适合农村和基层放映的影片,免版权费交给院线公司向放映点推广,同时在影片传输的过程中准许片源提供方免费使用广电总局的公共卫星传输系统[1]。

2 数字电影与传统电影区别

所谓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可视为完整意义上的数字电影。目前数字电影的主要形式有两种,高端的数字影院可更好地展现视听效果,而低端数字电影放映则针对农村和社区,它强调的是存储的方便性,因为放映所需要的数字文件较小,所以也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换之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数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电子放映机依托宽带数字存储、传统技术实现的。

数字化电影技术进入到了微观世界,它将图像分解为最小的单元――像素,然后再重新组合,以改变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创造出一般摄影方法根本达不到的扣人心弦的镜头,在创作上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

3 数字电影技术原理

数字电影是以数字方式(即“0”和“1”方式)制作、传输和放映的。它有三种制作方式:一是计算机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数字摄像机拍摄;三是用胶片摄影机拍摄完成后,再数字化到电脑硬盘里,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终端再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象与声音。

数字化电影技术它将图像分解为最小的单元――像素,然后再重新组合,以改变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创造出一般摄影方法根本达不到的扣人心弦的镜头,在创作上几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地[2]。

4 数字电影的特点和优点

数字电影不仅避免出现胶片老化、退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使观众再也看不到任何画面的划痕磨损现象。此外,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胶片,既节约发行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以数字方式传输节目,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也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使不同地区的观众同时欣赏到同一个高质量的数字节目。

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等。改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多渠道、多方位的经营模式转变。数字电影技术的巨大潜能,使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电影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数字电影的优点:数字电影能演绎全新的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极大地扩展了电影声音的表现空间,使电影声音的感染力、震撼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图像效果看,色彩更加鲜明、饱满,清晰度大大提高。数字电影改变了胶片放映时银幕中间亮、四边暗的缺陷,其均匀度近乎完美。此外,数字技术营造出极度的虚拟空间和各种匪夷所思的景象,这些都是普通电影制作手段无法展示的[3]。

数字电影最大程度地解决了电影制作和发行过程中的损失问题,数字技术避免了传统电影从原始拍摄的素材到拷贝发行经过多次翻制及电影放映多次后出现的画面、声带划伤,即使反复放映也丝毫不影响音画质量。

制作好的数字电影可以通过数字软盘进行发行或通过国际卫星发送到世界各地的影院放映,省去了费时费力的拷贝复制和运输过程。

5 数字电影技术的未来发展

电影院线行业现状范文6

举措振兴文化产业

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于加快振兴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注意到,“规划”明确了文化产业振兴的八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推进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四是统筹规划,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八是落实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这些举措的出台,其实与我国文化与传媒产业的发展现状紧密相关。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产业虽然也出现了快速发展,但实际GPD占比仍然较低,尤其是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没有影响力。据统计,时代华纳一年营业收入远高于中国广电行业和图书出版业的销售收入之和。其实,政府对这些问题早有所关注,从2008年1月到2009年7月22日,已先后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文化产业改革,当然,“规划”算是支持力度最大的一项政策。

可以说,“规划”为今后两至三年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指出了方向,跨区域重组、新媒体、文化体制改革将成为其中的热点。

文化大重组可期

在“规划”的重点工作中,“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培育骨千文化企业”、“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的跨地区整合”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相信随着“规划”的进一步推进,相关部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对改革和发展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将掀起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并购重组的。目前的传媒企业基本上是一省一个单一的媒体集团,行政分割和区域分割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配置失效。国家如果要培育世界一流的传媒集团,首先要通过并购重组,从规模上培养几个大的传媒集团,“规划”将很可能带来文化企业的上市高峰。

首先,数字电视的跨区域整合已经是大势所趋。目前,有线电视数字化已在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展开,已有200多个城市进行了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面对全国1亿多有线电视用户,最大的运营商才拥有几百万户用户,市场份额也就3%,行业集中度非常低。随着“规划”的推进,预计2009年至20儿年将是有线电视行业收购兼并的高峰年,行业内有实力的地区龙头、行业外有资金的投资企业,都将加大对有线电视行业的收购整合。

目前,歌华有线、东方有线、陕西广电网络、江苏广电网络等已经完成了区域内的整合,湖南电广传媒也将于今年底完成省内网络整合(除中信国安网络外)。在完成第一步后,有线网络公司已经或者正在启动第二步的整合,如歌华有线已经收购了涿州有线网络,扩大对涿州歌华持股比例;东方明珠收购了太原有线50%的股权;江苏广电更是与昆明有线达成了合作协议;前不久,李长春赴陕西广电网络考察就提出“鼓励广电网络走出去”;近日,电广传媒成立华丰达网络投资公司,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成为跨区域网络整合的平台。可以说,有线电视行业的跨地区重组已经拉开帷幕。

不过与有线电视网络的重组相比,图书出版行业的机会无疑更大。实际上,在“规划”出台前,新闻出版署就比其他部委先行一步,在出版行业进行了犬规模改革,明确要求2009年底必须完成所有省级及高校出版社的改制,中央部委出版社到明年底也要全部改制完毕,目前来看效果显著。这为出版行业的重组和跨区域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体制改革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就曾透露要“集中打造大公司,通过上市造出市值过千亿元的文化产业‘航母”’,而未来的“干亿航母”,很有可能在出版传媒企业中诞生。我们也希望有关部委向新闻出版署学习,锐意改革,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振兴。

众所周知,图书出版企业前几年经历了集团化、企业化、公众化的过程,目前正在推进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的进程。据统计,2002~2007年,国内图书出版行业仅实现了年均5.6%的增长,2008~2010年,一般图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测仅有8.1%,行业总体更仅为4.3%。但随着民营策划机构与国有出版社大量合作以及激励机制的逐步建立,行业未来将走上由畅销书驱动的增长之路,预计2010~2020年,一般图书销售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14%,由此带动整个行业向好发展。

在出版行业的重组过程中,由于编印发是图书出版价值链上不可分割的环节,同时出版与发行的割裂不符合“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型出版传媒企业”的改革思路,所以出版与发行集团的融合将是大势所趋。目前包括世纪出版、凤凰出版、湖南出版等在内的国内几大出版集团均已明确提出了上市愿望,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一旦这些规模出版集团有了资本的支持,发动跨区域、跨行业的整合势在必行,由此将带动中国出版行业的整体升级。

新媒体政策明显倾斜

对数字内容、动漫、移动多媒体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的重视也是本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规划”第一点中就明确提出加快“影视制作、数字内容、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关统计显示,进入2009年以来,电影、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等呈现“逆势上扬”的强劲态势,尤其是湖南、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年增加值已达到10%~30%,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媒介即信息,随着3G网络为代表的杨心技术的推广引用,以及CMMB等移动广播技术的推进,传统的文化产业业态将发生根本转变,现有的新闻出版发行业、广播电影电视业、网络文化服务业、娱乐业、广告业等多种产业类型可能整合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产业。传媒业也将突破传统媒体的单―形态,朝着跨媒体方向发展,即实现报纸、广播、电视、杂志、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等媒介形式深度融合,实现信息的跨媒体共享、资源跨行配置、文化跨域交流,并且凸显以新媒体为核心的关联产业发展。

尤其是“规划”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这无疑为传媒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传媒业发展的制高点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领域,媒体只有顺势而为,才能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准入门槛降低

毫无疑问,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前,我国大部分传媒机构还属于“事业单位”,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某些地方保护主义尚在等因素,造成我国传媒业在吸纳社会资本和外资,在上市融资,在跨地区、跨行业运作等方面困难重重。

此次的“规划”在管理体制上放宽了对文化产业领域的限制,提出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