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影视行业;风险控制
影视行业隶属于现代服务业中文化创意类子行业,在国家经济“十三五”规划中被视为重中之重,近年来发展迅速,被视为经济发展和业务开拓的“新蓝海”。但该行业内企业规模小、资产轻、淘汰率高的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在大力发展影视行业授信的同时,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大困境。本文在梳理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归纳出该行业的风险特征,并据此提出适应商业银行风险偏好的风控模式。
一、国内影视行业基本现状
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业内惯例,本文从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剧三个维度来衡量影视行业的市场规模。整体来看,影视行业近年来呈现出从千亿级别向数千亿级别规模迈进的趋势。一是电影票房收入迈入“450”时代,单片票房记录不断刷新。自2001年《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发行放映改革全面展开,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中国电影票房达296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5年10月31日,票房总额累计达37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预计2015年全年内地电影票房市场有望突破450亿元,未来几年还将保持中高速的增长,2020年电影市场预计将达到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80亿元),跃升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与不断扩大的电影总票房相适应,单片高票房记录被不断刷新,今年七月份《煎饼侠》、《捉妖记》等以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受到市场追捧,创下了单周票房1.77亿的电影史上最高纪录。三是网剧迎来爆发式增长,话题剧层出不穷。近年来,网络剧以其方便、快捷、可互动的特点,广受年轻网民亲睐,发展迅速。如《盗墓笔记》登录爱奇艺平台后,观看剧次已达10亿级别,引发正版剧付费热潮。同时,除了专门制作的网络剧,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与电视台同步播放电视剧,也可以取得一石二鸟的收获。如在湖南卫视播出以来收视率超越其它众多黄金强档的电视剧《花千骨》,截至10月在相应视频网站上也同样获得150亿次的超高点击播放量。2014年网剧市场规模约15亿元,预计2017年网剧市场规模可达200亿元。
二、影视行业发展趋势
(一)行业规模将持续扩大
受益于国民经济增长、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重的增加,社会消费结构逐步向教育、科技、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影视文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从历史数据来看,影视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在经济低迷的时期仍能体现出较强的抗衰退性特征。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影视文化产业具有反周期调节与逆势而上的逆周期特点,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行业发展进入历史性机遇期
国家政策持续利好。2014年以来,国家层面陆续颁布关于文化产业的系列政策性文件、行业法规及财税实施细则,整体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互联网助推行业发展。互联网+为影视文化行业注入新的动力,提供了包括:热门IP、线上销售、股权众筹、BAT、网剧平台等全新的发展方向,全行业正在加速向互联网渠道迁移。资本追逐热情高涨。2014年是影视文化产业并购的井喷年,大量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投资热情延续到2015年,截止2015年6月末,影视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有85起,涉及金额约250亿元。
(三)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高
电影制作及电影发行领域长期存在格局分散,单家企业市场占有率低的问题。2013年,电视剧内容制作公司TOP10占据市场规模整体的47.7%,占据制作集数的15.67%。进入2014年之后,伴随着电视剧市场作品数目的收缩和渠道对视频内容的投资收益比考量的提升,市场的集中度开始呈现上升趋势。2014年全年,前8大制作商的制作集数占到整体的11.20%,较2013年提升7.2%,但整体仍较为分散。随着行业内并购热潮的持续升温,市场集中度会越来越高,80%以上的资源会掌握在10%的影视企业中。目前如华谊兄弟、上海文广、华录百纳、光线传媒等行业龙头已初具规模。
(四)跨界延伸和互联网化是未来发展方向
在IP多元衍生趋势下,影视企业纷纷拓展业务布局,向游戏、文学、动漫等领域延伸,从单一化的影视制作公司转向为打造多元化影视传媒集团。2014年,以跨界延伸为目的的文化产业并购案达到159起,涉及资金达到1000亿元。
三、影视行业风险特征
(一)监管风险格外显著
目前,国家对具有意识形态特殊属性的影视行业的监管较为严格,电视剧市场未完全市场化,仍受政府调控和管制。2015年电视剧市场由于受到“一剧两星”政策影响,投放量整体下滑。某新三板挂牌影视公司原计划发行的两部抗日剧受到广电总局整治过度娱乐化抗日题材电视剧的影响,被迫推迟发行,造成当年主营业务收入为零。这就要求企业实际控制人有较强把握题材的能力,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嗅觉。
(二)产品投产后现金流不稳定
单个影视作品周期较长,从启动投资到拍摄到实现销售收入并回笼资金往往需要1.5年以上的周期,且普遍存在跨期现象。在影视作品摄制和发行过程中,资金持续流出直至发行结束,而影视作品发行结束后资金的回笼往往在某几个时点发生,呈明显的间歇性。如果个别剧目未能按原定计划发行,则极有可能造成企业现金流的紧张。
(三)风险缓释措施缺乏
影视行业,与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以创意、剧本、渠道、知识产权为其核心竞争力和主要资产。上述特征决定了影视企业通常规模较小,且资产主要体现为存货及应收账款(平均占比超过60%),因此无法提供房产或其他资产作为抵质押物。存货主要为影视剧、在制剧目以及剧本,其变现渠道单一,评估价值难以把握,作为风险缓释手段效力偏弱。应收账款相对质量较好,但又由于下游电视台处于强势地位,不愿配合操作而无法实现应收账款的封闭管理,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应收账款质押对风险的缓释程度。
(四)行业竞争激烈
影视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一是市场参与数量众多,供给面存在严重的相对过剩。我国共有制作机构数量超过6000家,每年制作的电影电视剧超过一万集(部),但真正能够实现电视台播出或院线上映的不足8000集(部),播出率仅为54%;二是盈利能力分化日趋严重,马太效应显著。高成本、高投资的“砸钱”行为,导致了“赢者通吃”的局面,在目前中国从事电视剧制作的机构中,能够实现盈利的仅有三分之一;三是市场集中度低,议价能力弱。以电影产业为例,2014年排名前十五位的电影制片机构市场占比合计为30%,其中占比最大的中影占比仅为4%,市场集中度极低,而同期发行市场上,仅排名前两位的发行公司中影和华夏市场的占比就达到了55%。这种上下游集中度的极大不一致,使得制作企业在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极大地削弱了影视作品本身的议价能力。
四、影视行业授信风险控制思路
从影视行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风险特征来看,风险控制要从优选客户入手,之后再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以全流程管控弥补担保方式不足。具体思路如下:
(一)关注盈利能力
借助政府平台,掌握企业历年盈利能力情况,以此实现对客户的第一次筛选。
(二)持续跟踪管理
对于通过第一轮筛选进入目标客户名单的企业,进行为期1年到2年的跟踪管理。
(三)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
要求企业质押应收账款并在授信银行开立结算账户,控制企业现金流及交易流,把握实质风险。
(四)依据企业需求定制授信方案
依据企业实际需求不同可以将产品细分为影视制作贷款、并购贷款、项目配套流动资金贷款等,满足企业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五、商业银行影视行业授信风控模式建议
根据影视行业特点,建议对客户采取“锁定范围、名单准入、分类管理、注重现金流量、深化行业龙头”的风险控制模式。
(一)采取“试点式”区域选择策略
无论是关注盈利能力、持续跟踪管理还是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都必须以充分了解行业,充分了解企业为前提,因此在区域选择上,不宜大范围推广,建议首先要借重区位优势,以影视行业集聚区为试点开展授信业务,例如率先在大部分影视企业总部云集的北京、上海以及产业链完善,云集全国90%以上影视企业的横店地区试点开展业务。
(二)实行“名单制”管理模式
依据企业历年获得的纳税返还规模制定基本准入标准,原则上准入上年纳税额超500万元客户,重点支持处于上市关键阶段的企业。在准入基础上,再按企业规模、过往作品、或有负债、实际控制人四个维度对客户分类,并提出差异化的授信支持意见和业务合作方案,最终形成目标客户名单。
(三)尝试以非标准化应收账款质押作为风险监控手段
影视制作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影视剧播放权销售收入。其下游通常为省级卫视等优质企业,普遍信用良好,付款实力有保障,但普遍谈判地位较高,配合度较低,配合企业依照商业银行现有标准应收账款质押流程操作几乎无法实现。商业银行可考虑在充分判断企业整体经营情况和把握实质风险基础上,通过接受非标准化操作的应收账款质押+约定以指定银行账户为唯一回款账户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监控。
(四)形成以“关注盈利能力+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的全流程管控为主要风险缓释手段的的审批模式
以“关注盈利能力+监管现金流+控制交易流”为风险控制核心手段,根据历史盈利情况筛选客户,采用现金流+交易流监控控制掌握企业经营动向,在传统应收账款质押模式上以非标准化应收账款融资为主要风险缓释手段,影视文化专项资金奖励返还作为补充还款来源,从而推动商业银行影视文化行业金融服务的发展。
(五)试水“商行+投行”“、表内+表外”综合融资服务模式
基于在增发、并购过程中存在“融资”“融智”需求的已上市影视企业,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并购贷款、并购基金、定增基金、员工持股计划等多元化产品,充分发挥表内资金及理财资金募集优势,通过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合作,搭建基金架构,为已上市影视公司资本运作提供结构设计、融资支持等专业化服务,提高重点客户的产品覆盖率。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综合性融资服务,提高客户黏性,加深对客户整体情况的了解,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
作者:郑胤冠 单位:中信银行杭州分行风险管理部
参考文献:
[1]郦彬,孔令超,朱俊春.国信证券新兴消费业研究系列之二:影视消费业,看似成长,实为周期[R].2015(08)
[2]徐艺.国联证券传媒娱乐研究报告[R].2015(11)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电影音乐创作;应用;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音乐制作技术也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电影行业中,这种技术受到了很大重视。现在在电影音乐创作中都会引入这种技术,期望通过这种技术来保证电影音乐良好创作。但在实际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存在,这种技术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正确认识这种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电影行业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概述
所谓的电子音乐是利用电子设备合成的一种虚拟声音,因为在对其进行制作时,需要应用到键盘控制,因此,也被很多人称之为MIDI制作。随着社会发展,电子音乐在电影行业中也受到了青睐,现在在很多电影音乐创作形式中,出现了许多这种形式,即电子音乐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在发展中,已俨然成为一种较为流行方式。这种技术的出现,是现代电子产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是伴随着计算机发展产生的一种产物[1]。在电子音乐制作过程中,要用到电子乐器和电子音乐制作技术,通过电子乐器来得到相应的电子声音,然后,再利用电子声音制作设备对其进行加工和合成。现在市面上常见的电子乐器有电吉他、电传簧风琴等;电子声音制作设备有特雷门、计算机等。在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MIDI键盘逐渐走入电子音乐制作中,它初步将电子乐器和计算机制作软件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为电子音乐制作带来了一定便利。
二、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具体应用
电子音乐作为一种比较新颖的音乐类型,在其一出现就受到了青睐,现在在很多领域中都可以见到其身影。电影也是其应用比较广泛一个领域,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对于电影和音乐的审美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电子音乐因为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受到了人们热爱,将其应用到电影中,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好地观赏性,因此,其在电影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具体的应用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电影音乐创作前期中应用
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在前期的时候就需要对电子音乐进行制作,一般情况下,在电影拍摄完成后,要先对拍摄完的影片进行初步剪辑。在这过程中,部分导演就会在其中加入一些暂时音轨,这时候的音乐制作都是以电影画面为基础的。在音乐创作列表确认后,就可以对音乐进行相应的制作,这时候就需要根据电影画面具体内容进行创作,以保证电影内容和音乐配乐相吻合,避免出现配乐所传达出的氛围与电影烘托得画面相冲突的情况。完成这些后,就要对所需的音乐制作设备和音乐制作流程进行准备,确保后期制作工作良好进行[2]。在准备过程中,配乐师要对以下几方面内容进行充分考虑,其中具体的内容如下。第一,配乐师需要对电影画面内容进行确认,确保电影音乐与剪辑出来的电影画面的布点相吻合。第二,对制作出来的电子音乐进行检查,避免其与电影画面中自然音效相冲突,即烘托电影气氛的音乐与描绘电影画面的自然音效存在不吻合的情况。第三,要确保制作出来电子音乐符合电影画面所想要表达的主题,通过电子音乐能够更好地帮助观众找到电影画面所想要传达的主题。因此,在对电子音乐进行制作时,需要严格根据剪辑的影片内容进行制作,以此来保证两者的匹配性[3]。与电影相比,动漫配乐的难度会更大,创作的时间也需要更久,配乐师在这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因此,前期准备工作也会更长。
(二)在电影音乐创作过程中应用
相较于前期准备工作,完成过程是一个比较次要的环节。在这个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配乐师根据已经确认的音乐创作列表进行创作。在这过程中,需要对电影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确定,同时对其功能性也需要进行确认。完成这些后就需要将声音素材导入到相关制作设备中,然后结合电影画面,按照同步点的原则来计算出音乐的时间。配乐师可以根据音乐节奏来对音乐速度进行合理控制,使其与电影画面相匹配。在这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做到音乐和画面同步,配乐师需要将音乐的播放速度、音乐配器等进行链接,确保其逻辑顺序合理。比如,音乐家汉斯·季默为了构造大气磅礴的音乐场景,会在原声汇编中结合管弦乐,以此来带给听众大气磅礴的感觉。
(三)电影音乐创作后期处理中应用
作为最后的一个环节,后期处理主要是对电子音乐制作效果进行检验,判断其是否达到了良好听感的节点。在这过程中,处理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不仅含括了电影音乐配乐中一些参数进行调节,比如相位、效果等。同时,对电子音乐创作中的一些参数也要进行调整,比如音轨、音乐特征等。通过对这些音乐参数调节,来达到一个理想听感的节点。与此同时,为了提高电子音乐的空间之感。配乐师在进行这方面处理时,需要将原声音乐分轨文件分成两部分输入DAW中,然后借用相应的设备对电子音乐进行目标到靶向的调节。通过这些调节就能够提高电子音乐的整体化。在进行电子音乐创作过程中,还会出现声场抖动、响度不均匀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配乐师在对电子音乐进行调节时,需要针对不同动态的乐器进行合理调整,比如,对于大动态的音乐设备进行亚索处理,对于小动态设备采取限幅的措施。在完成这些后,配乐师还需要根据电影具体情节以及电影画面氛围,对整部电影电子音乐的关键衔接点进行检查,确保衔接流畅性,从而保证电影的观感,给观众带来更好地观影体验[4]。
三、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发展趋势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对于音乐审美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也使得人们对于电子音乐制作技术认识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其技术越来越成熟,其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经从原先的简单结合,到现在的协同化、科技化。这些都是电子音乐技术在电影行业发展趋势,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电影音乐创作中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理念转变
在电子音乐制作技术越发成熟的情况下,对于这种技术融入电影音乐创作中也变得更加理所当然。现在国内外很多电影音乐创作中都能够见到这种技术的身影,成为当下电影音乐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在电影音乐创作中融入这种技术,使得这种创作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了过去那种电影音乐创作的模式,其中,具体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音乐创作方法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原先的总谱到后面的录音机、录音棚,都在表明电影音乐创作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第二,在技术修正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先的演奏技法到后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这些都在向人们昭示着电子音乐正在改变着创作的方式,在时代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们需要这种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能够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
(二)电影音乐创作中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完善
电子音乐技术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效解决了“人性化”方面的问题。当下很多人对于电子音乐存在着误解,认为电子音乐就是一个简单的机器,在制作过程中,也需要像那些演奏者一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这些演奏技法。但在实际中,电子音乐在制作过程中,通过MIDI精湛技术就可以有效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实现电子音乐快速创作。比如,为了增加音乐的空间质感,很多配乐师会将电子管弦乐和真实管弦乐一起合起来进行制作,这样就能够避免上述现象。第二,在记谱方式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完善。传统的记谱方式需要对音符的标记进行详细的记录,而在电子音乐制作技术出现时,就可以有效避免一些符合记录,实现快速地记谱。
(三)电子音乐制作技术的未来发展
电子音乐在电影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电影剧情来合成所需的电子音乐,因为电子音乐可以进行相应的拼接、组合。从当下电子音乐发展的情况下,电子音乐发展是非常迅猛的,从原先的人工演奏已经转变为现在电子音乐合成。在国外,这种技术的应用也变得非常普遍,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辅助技术,可以让电影音乐创作变得更加简单。在国内,电子音乐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当下国内存在着非常多电子音乐专业的人才,他们都为电子音乐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比如《鸿门宴》等。这些无不展示电子音乐在我国得到了良好发展,实现了电子音乐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3
微电影的发展特点
一、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使得关注度迅速提升。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电子显示屏等小屏幕终端的发展,打破了视频观看的时空局限,为微电影的繁荣打下坚实基础。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上传、浏览、分享、下载的自由性,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极好平台。社交网站通过转发和分享功能,产生传播的乘数效应,并通过引发话题与反馈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尤其是微电影互动性强的特点,使其用户数量日趋庞大。粗略估算,近几年来各大视频网站在播的微电影作品吸引了网民数十亿次点击。以优酷网为例,其线上微电影累计点击率逾3亿次。《11度青春》系列中的《老男孩》自2010年10月上线,至2012年11月11日,仅在优酷网就已播放5017万次。姜文2011年执导的微电影《看球记》,上线三天点击率突破1000万次。2012年优酷网新制微电影中,《冰河世纪2012》的点击量为1160万次,《交换旅行》点击量为1056万次。
微电影的巨大受众群引起传统电视播放平台关注,亦使其获得更多渠道和更广范围的接收终端。目前,央视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开始播出优秀的微电影作品,如《神魔大陆》《爱@桐乡》等。部分省级卫视频道也推出专门播出微电影的栏目,如陕西卫视的《华夏微电影》、青海卫视的《幸福微剧场》、重庆卫视的《星电影》等。
二、社会力量踊跃参与制作传播。微电影的传播效益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制片方式从由影视爱好者个人或者小工作室操刀,逐渐向由大型影视机构和资金雄厚的视频网站组织转变。传统影视制作机构、影视院校、地方政府、视频网站、视频制作团队都积极参与微电影的制作与传播。中影股份公司早在2007年就成立了新媒体工作室,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选择一家著名视频网站合作,制作播出微电影。迄今为止,该公司已完成《11度青春》系列、《7电影》系列等的创作。各视频网站也打造自有的网络剧、微电影品牌。如优酷网的《泡芙小姐》系列、腾讯网的《美丽的梦》系列、新浪网的《四夜奇谭》系列,爱奇艺网的《城市映像》系列、酷6网的《青春期》等。
微电影的传播范围日益广泛,使得其创作人员从以普通导演、演员、影视专业学生为主,发展到知名导演、当红演员踊跃介入。如姜文、范冰冰、张国立、黄磊和黄渤等,他们推出的微电影作品,往往更容易受到社会关注。微电影的投资规模也迅速提升,《伦敦魅影》等千万元级别的微电影越来越多。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各界积极举办各种活动,促进微电影创作水平提高,推动视听媒体人才成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微电影大赛逾30个。具有代表性的有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竞赛单元、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单位合办的“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单位合办的“中国微电影大典”等。
三、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艺术特征。在类型上,微电影大致可以分为情节剧类、品牌植入类和公益类等三大类。情节剧类近似于影视剧的微缩版,突出创作者的艺术理念,不以商业广告或公益广告为主要内容诉求。如2012年,优酷网邀请许鞍华、顾长卫和蔡明亮等知名导演共同创作的《美好2012之大师微电影》,风格鲜明,制作精致。品牌植入类通常是厂商定制的企宣内容,以商业营销为导向,借助社交网站和移动终端等推广,如推广某口香糖的《酸甜苦辣》系列微电影、推广某冰淇淋的网络剧《这一刻,爱吧》等。它们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提升产品的品牌认同感、影响力和美誉度。公益类追求社会效益,注重现实题材,宣扬社会主流价值。如张元执导的微电影《温暖2012》,呼吁社会关注弱势人群特别是少年儿童。根据北京“7·21”大雨中真实感人事迹创作的系列微电影《大雨》,歌颂人间真情,传递社会正能量,集中体现了微电影的追求。
微电影的表现题材非常丰富。如表现爱情的《缘定今生》系列微电影,表现青年人梦想的《眼睛渴了》,表现父子亲情的《看球记》,表现校园生活的《此间的少年》《以毕业的名义》《花儿朵朵开》等。总的来说,微电影多以现代城市题材为主,较少涉及古装、科幻、农村等题材。
微电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叙事特征。绝大多数微电影受制于经费、制作周期和篇幅,同时受带宽、电脑和手机屏幕分辨率的局限,往往更注重情节简洁,画面很少用大全景和大场面,中近景镜头相对较多,人物关系也较为简单。
微电影发展面临的问题
首先,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相对滞后。微电影制作主体多样化、生产数量海量化、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渠道分散化,增加了监管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一些网站为博取“眼球经济”,故意将作品名称和内容进行低俗化营销,或将具有浓厚商业赢利色彩的微电影与网民自娱自乐的原创视频混为一谈,在未持有相关许可证或未进行必要内容审查的情况下,制作、传播这些视听节目。这些情况要求创新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次,作品数量庞大,精品不多。多方力量踊跃参与制作,使得微电影的创作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发展趋势迅猛。据统计,2012年前7个月,仅新浪网、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等9家主要商业视频网站自制的微电影就达到236部。据业内人士估计,2012年,全国生产的微电影总数超过1万部。但是,总的来说,精品数量仍然不多。一是微电影的创作团队鱼龙混杂,使得其整体品质较低。二是企业宣传作品有过度商业化倾向,艺术品质不高。
第三,微电影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在微电影的发展实践中,融“视频、新媒体和广告”于一体的商业模式正在探索。这种模式试图整合专业视频制作团队或联合知名影视人才,由实力强大的视频网站负责推广营销,并取得广告商投资,通过柔性广告植入等方式“消化”部分制作和推广成本。如网络剧《Mr.雷》吸引的广告主有手机、通讯、电子、饮料、汽车及服装等多个类别;《11度青春》系列微电影邀请11位新导演执导,由某汽车公司全程赞助。这种模式能为影视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容产品的艺术原创性,又整合了多元化的社会资金,能有效解决融资问题。但业内也担心,相比每年1万部左右的制作量,获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微电影数量太少,企业的投资热情难以持久。如何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成为行业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促进微电影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发展。2012年7月6日,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可以由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自审自播、先审后播。该通知强调要从鼓励生产制作、强化播出机构准入管理、强化内容审核、加强内容审核队伍建设、强化视听节目监管和退出机制等几个方面,对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制播加强监管。建议在现有法规基础上,针对微电影的制作、审查、发行与播映等环节制定管理细则,使行业发展有法可依,促使微电影市场得到有效规范。同时,要加大对未持证传播、未获授权传播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使版权交易和内容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 动漫;动漫业;发展趋势;《捉妖记》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二为一称之为“动漫”,是中国(大陆)地区的特有的合成名词,认为动漫就是动画,这是错误的理解。“动漫”其实是“动画”和“漫画”的结合称谓。
“动漫”(animation & comic)在1996年以前在我国还没有出现统一的概念,1998年随《动漫时》杂志的出现,“动漫”一词才得以出现,动漫就是建立在漫画和动画的基础上,因两者的相似性而产生的一个名词。1997年《漫友》杂志创刊,“动漫”一词才正式首创。
漫画与动画的结合,从艺术的角度展示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反映人类的精神,从一开始就吸引了^众的目光和兴趣,这方面美国、日本等国家起步较早,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喜人,《捉妖记》就是其中一例。
“1个小妖,上映2天,票房3亿,感谢有你。”电影《捉妖记》上映的第二天,其官方微博了这样的“致谢”。可以说,至少从商业的角度讲,这部电影是成功的。
《捉妖记》“真人+虚拟”的模式并非国产动画的首次尝试。在此之前,《钟馗伏魔》、《狄仁杰之神都龙王》、《西游降魔篇》、《画皮》等国产电影都将一线明星与虚拟形象结合起来。综观这类电影的共同点――动画制作精良,剧情紧凑起伏,声画效果震撼,奇幻的故事结构和全新的荧幕形象带给观众感观层面的冲击,至少在观看过程中很难觉得这类影片“沉闷”或“无聊”,这也是奇幻电影相较于文艺片更易吸引票房的原因之一。
从技术的层面讲,国产动画电影似乎已经完全有实力冲击国际市场。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动漫行业发展迅速,不论从科技手段、人才储备还是创意设计的角度,国产动画都是有实力、有优势的。对于奇幻动画电影来说,视觉的冲击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现在已经能够做到设计出观众喜爱的形象,并在荧幕上赋予它鲜活的性格和生命力。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国产动画仍然有刻意模仿的痕迹,以《捉妖记》为例,剧情无功无过,全片“笑点”与“泪点”兼具,小妖王胡巴的萌点更是吸引眼球,但在观影过程中,剧情发展的伏笔和悬念功力仍显不足,故事主线的一些疑点并未交代清楚,尤其小妖们突然开始的歌舞略显生硬,歌词旋律的创作与试图幽默化的展现形式似有西方国家梦工厂和皮克斯喜剧动画的痕迹,而妖怪们整齐列队载歌载舞的场景,又颇有印度宝莱坞的风格。在这一点上,美系奇幻电影诸如《霍比特人》、《复仇者联盟》、《变形金刚》乃至近期热映的《侏罗纪世界》的制作与呈现都要计高一筹,但值得可喜的是,我们已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对前景我们充满期待。
如果说“真人+动画”的奇幻电影是国产片的有益尝试,纯动画制作的国产动漫则还在艰难的探索中。近年来,国产片的产出和票房惊人上涨,在这方面,动漫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但与迪士尼、梦工厂出品的《冰川时代》、《驯龙高手》、《神偷奶爸》、《超能陆战队》、《冰雪奇缘》、《疯狂原始人》等相比,还有一段路要走,上述作品出色的人物设计、紧凑的剧情铺垫和美式幽默的表现形式已经打造出动画电影独具一格的风格。与此同时,日系动漫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海贼王》、《火影忍者》、《哆啦A梦》、《樱桃小丸子》、宫崎骏动漫等各有风格,事实是不少日本动漫陪伴了我们一代人童年的成长。这是否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另当别论,相比之下,国产动画却显得后劲不足,就连中国题材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动画电影也交由美国来制作,这值得我们深思。
一、传统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不能丢
前段时间,一部叫做《山水情》的国产老动画片被人们重新瞩目。这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动画作品,被公认为水墨动画至今无人超越的典范,其诗一样的气质、幽远清淡的画面已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风格相似的动画电影还有《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牧童》等经典国产动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赋予了动画人物中国特点和人文情怀。相比之下,今天的一些动画作品反而显得浮躁与追求单一商业化了。对中国的动画电影来说,我们缺乏的不是技术与金钱,而是一种观念和定位。探索和打造动画电影的中国性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若有一天,中国的动漫作品能走出国门,让国外观众一看便知“这是中国动画!”,那便是国产动画的胜利。
与此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动画电影最初与最重要的受众群体是儿童,好的动画应以启蒙性和教育性的完美结合为宗旨,以“正能量”为导向,要有营养、有启发。今天的动画尤其是院线上映动画,在市场化的竞争潮流中,难免会受到商业浪潮的影响,唯票房马首是瞻也成为了诸多电影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的动画电影需要更多的沉淀与思考,在寻求和打造中国性格的同时,也不应丢掉动画电影原本的价值意义和审美追求。
二、注重产业链开发
像《捉妖记》这样的好动漫作品问世后,其庞大的动漫产业链也就正式形成了,以动漫为主题的周边产品随即而来,在为投资商带来动漫以外丰厚利润的同时,动漫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也应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三、注重环境营造和创新
虽然有杭州动漫产业基地等密集动漫产业群,但在大的环境中,动漫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市场环境也不够成熟,从孩子的角度讲,大多数家长认为动漫影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教学培训机构和文化场所对动漫创作并不重视,人才很难找到用武之地,作品很难找到归口平台,受此环境影响,人才的能力严重受制约,创新受到限制,在制作理念上始终显得过于保守,许多动漫作品没有新意,情节平淡,缺乏创新,动漫衍生产品原创于我国的不多,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规定各动画频道和少儿频道国产动漫节目的播出比例不得低于60%,但从日常播出的情况看,动漫受众的最爱还是日本、欧美的动漫作品。许多动漫只针对幼年儿童导致动漫观众顾客群年龄层次单一,动漫世界“中国制造”的牌子还不够亮、不够响。
“学步”难免会磕绊,有差距意味着有前进的空间。虽然国产动画依然在摸索着前进,但我们也更多的看到了动漫人发展中国动画产业的决心和努力。在十二五规划中,动漫产业已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对象,在国家政策的推动、社会各界的关注、业界的努力下,一时间,动漫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各个城市纷纷建立动漫产业基地,举办动漫展,制作动漫作品。据中国动画产业年报课题组统计,2003年全年国产动漫作品总产量不到3万分钟,而进入2005年第一批共收到全国68家制作单位报送申请剧目173部、25659集,长度为258314分钟,经审查批准立项164部、24244集、长度为226585分钟;第二批共收到全国93家制作单位报送的申请剧目251部,25097集,长度为358794分钟,经审查批准立项239部,24534集,长度为349133分钟。如此规模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愿好的故事能一直讲下去,愿再次看到“胡巴”时,我们能听到更多的掌声。我们应该坚信,中国动画一定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丁培卫.全球化与中国民族动漫产业[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06.
[2] 卢斌,郑玉明,牛兴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09.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电影;三维动画;高校教学
随着影视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三维动画设计技术在我国的影视动画作品中也逐渐增多。虽然我国的三维动画产值占GDP的比重远远不及美国、日本等动画电影发达国家,但拥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虽然三维动画技术近几年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三维动画电影行业发展与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要改变这个状况,高校必须肩负起推动我国三维动画电影发展的重担,努力提高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三维影视行业输送可用的人才。当前,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面临与行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理顺我国三维动画电影与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关系。
一、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与社会需要接轨,高校也要将先进艺术观念与高端的三维技术融入到教学之中,培养动画影视行业急需、实用的人才。当前,严重滞后的传统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已经无力承载我国三维动画电影发展的重任,致使动漫文化市场与高校动漫设计教育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衔接。人才的培养是与高校三维动画设计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高校必须尽快提升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质量,才能跟上当下我国三维动画电影快速发展的脚步。国家主管部门对动漫产业寄予了厚望,希望动漫产业能在政策的扶持下逐渐壮大起来。但是对于整个影视动画行业来说,既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去打造影视动画精品,又要做好自身经营,其发展状况与政府对影视动画行业寄予的厚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几年随着影视行业的多维化发展,很多的电影作品开始大量应用三维动画技术,三维动画人才日渐紧缺,这就更加凸显了高校三维动画设计教育的重要性。三维动画人才的培养如果断链,三维动画影视产业必将陷入困境。目前,三维动画技术在影视作品里越来越火爆,关注的群体也越来越多。众多的高等院校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也瞄准了商机,认为三维动画设计教育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纷纷加入大潮之中。然而过去一成不变的三维动画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我国三维动画影视产业的发展。在过去的一年中,一些高校动漫设计专业开始停招,一些动漫公司也相继倒闭。和过去的几年相比,今年的三维动画影视行业发展情况必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于那些中小型的动漫公司来说,因为行业拔尖的人才都流向大的、一流的动漫公司,未来的发展必定会更为困难。如果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持续下去,三维动画设计教育质量是无法提高的,紧接着就会殃及到影视行业与动漫延伸产品的企业,乃至整个动漫产业市场。这些不得不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教学从业人员的高度关注与反思。
二、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教育工作者去推广、传播。上世纪的60年代至80年代我国的水墨动画在国际上就声名远播,受到国际动画界的关注。无论是以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创作的电影,还是现在的三维水墨动画短片都获得了国际动画界的认可。笔者认为,如果我国的三维动画能与水墨画相结合,其视觉冲击力不言而喻,进一步开发三维水墨动画必将带来巨大的艺术与商业价值。当然这种艺术形式不但要传承下去,还要进一步创新,以便于与国际接轨,同时更需要高校在动漫设计教学中贯穿、继承与创新。从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到“十二生肖”主题被国外动漫公司开发,在享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荣誉感的同时,我国高校动漫教育工作者也应认真反省,为什么这些题材不是被中国动漫公司开发出来的呢?可见,我们的“拿来主义”还没有学到位,但我们的文化却被别人“拿去”了。近几年我国在三维动画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先是《秦时明月》的出现,再到《熊出没》的播出,以及风靡一时、票房突破10亿的《大圣归来》,这些优秀的动画电影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从动漫电影《木兰花》到《功夫熊猫》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从来就不缺乏优秀的题材,只是我国动画工作者没有去深入挖掘,没有很好地正视我国民族文化的价值。由此可见,民族文化的推广与传播对我国三维动画电影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与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我国高校在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中必须加强民族文化与中国美学的教育,让中国文化在中国人自己的三维动画电影中开花结果。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自己的独创精神,我国三维动画教育自开设以来大多是照搬国外高校的做法,严重缺乏自主性与本土特色,其结果是生搬硬套地照搬外国的三维动画作品形式,体现民族文化的三维动画片寥寥无几。近几年,虽然有受全国观众喜爱的三维系列动画影片《熊出没》,但与美国的三维系列动画影片《功夫熊猫》相比较,不管是艺术内涵还是三维技术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残酷的现实见证了我国三维动画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肩负着动漫人才培养的高校动漫设计教育更是任重道远。能否培养出适应我国动漫产业向三维动画转型的人才,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中加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三维动画技术的推广改变了现代电影的格局,近几年我国很多的电影制作都应用了三维动画效果,并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的真人与三维动画相结合的电影《捉妖记》(2015年)、《盗墓笔记》(2016年)、《微微一笑很倾城》(2016年)等均收获了可观的票房,《捉妖记》甚至刷新了电影票房纪录。三维动画技术给观众带来了如此多的惊喜,高校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势必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改革势在必行。
(一)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要紧跟时代
2016年12月上映的由张艺谋导演的作品《长城》堪称真人与三维动画完美结合的代表,且得到国际电影市场和影迷的肯定。其以中国美学的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让中国古代神话巨兽饕餮首次以三维动画的形式在电影中亮相,将我国古代的“五禽戏”融入到无影禁军的五支部队中并以五种颜色展示出来,向全世界传递我国传统文化内核。时代的进步让三维动画技术与我国神话故事在电影中相会,无疑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好的诠释与展现。诚然,动画电影技术已在悄然发生变化,其发展已成燎原之势。因此,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必须紧跟时代要求,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环节中的技术;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三维动画设计的艺术能力,自始至终遵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民族文化与三维动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三维动画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认识
从我国三维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可见,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括造型学、色彩学、原动画原理、视听语言、美学等,还涉及到科学技术。目前,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如下两种倾向:一种是纯艺术类的教学,注重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侧重于纯艺术性的三维动画创作,但对三维动画技术不够重视,致使培养出的学生有好的想法却不能展现出来;另一种是纯计算机类动漫教学,强调科技引领三维动画电影,侧重三维动画技术,轻视传统文化与艺术知识,导致培养的学生因为缺乏文化艺术思想而成为技术工人。其实,这主要还在于三维动画教学师资的问题,目前的现状是多数从事三维动画设计教学的教师自身能力远远不能胜任其教学工作岗位。为了培养出能真正推动我国三维动画电影发展的人才,高校引进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又要有精湛的三维动画技术,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适合我国影视动画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结语
我国三维动画电影产业正在拉近与世界三维动画强国的距离,如果要想更好、更快地融于世界三维动画电影产业之中,必须要依靠整个动漫行业的共同努力、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最为重要的是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要跟上三维动画电影发展的步伐,及时将业界的新知识、新技术通过微课、网络媒体等新兴的教学手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适时地掌握三维动画设计能力。高校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对我国三维动画电影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改进三维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使课程体系进一步规范合理,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三维动画电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勋.高校人才培养成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关键[N].北京:北京商报,2013-9-10.
[2]陈汝敏.中国象形文字在水墨动画中的演绎[D].东南大学,2012.
[3]木德夏.基于博弈论的动漫产业合作研发模式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4]蒋璐,薛文峰,江杉.浅析造型在三维动画设计中的作用[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
[5]朱仝翔.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与教改总结[J].艺术科技,2016(12).
[6]吕茜,王志鑫.三维动画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3).
电影行业发展趋势范文6
摘要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数字网络技术不断得到推广,推动了媒介时代的来临。媒介时代的来临丰富了视听的领域,使得视听逐步转型,原有的单一的广播影视传播形式的视听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使得视听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得到丰富与发展。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视听媒介”这个新的概念逐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本文就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出新的媒介背景下的视听转型的意义。
关键词 媒介融合 视听转型 背景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介融合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出现的,是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需求的推动而得以发展的。各种媒体的功能逐步得到统一,将各种传统的媒介的功能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媒介之间的联合发展,通过这种媒介之间的融合介入可以使得资源得到整合,媒介功能得到加强。当代媒介所依靠的技术手段日益趋同,使得各种媒介的功能可以在同样的平台上进行整合。当代新的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的新概念出现并逐步得到推广,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媒介布局,通过这种新旧媒介之间的不断融合逐步实现媒介功能的一体化,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视听盛宴。本文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讲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通过对于概念的转型、价值的转型、产业模式转型的分析,阐明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带来的影响。
一、概念的转型
事物的变化是一种由外至内,再由内到外的过程,受到新技术、新科技的推动,使得视听转型开始进入人们的视线。要想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进行分析了解,就必须首先对内在的视听转型进行了解,了解其内在的本质、特点,这就我们常说的概念的界定。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首先是概念的转型,视听概念的转型是人们对于其认识不断的加深。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可以从信息、文化、媒介这三个方面来了解概念的转型。1.信息。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动画、视频以及图像对于信息进行表现,将一些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的东西消除。而信息技术则是指通过借助现代新型科技将信息进行传播并对于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信息技术的实现主要是依赖于对于其他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通过各种现代技术的综合手段来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及相应的处理。
信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由最开始的语言的产生,再到后来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产生,逐步发展到无线电的使用,实现了文字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后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各种新型媒介的出现,为信息的传递与处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保障,将通信、信息业、大众传媒相结合,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信息的传递由最开始的听说时代逐步发展为阅读时代,再到现在的视听时代,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在听说时代,人们通过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传递还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得以实现。发展到后来的阅读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文字交流,以及通过文字创作出无数的文学作品,使得信息可以利用文字这个媒介进行流传,通过这种文字的交流来实现相互之间的社会交流。当电子介质兴起之后,视听时代逐步到来,最为原始的视听就是广播电影以及电视。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媒介的不断出现,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视听时代的发展逐步加快,逐步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文字、信息的传播均可以通过视听得以实现,这就是新时期下视听转型的重大改变。
2.文化。文化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获得的物质财富以及收获的精神财富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而对于文化的狭义的分类,则只是侧重于对于人的精神文化的探求。在新的时期下,文化的范围不断得到延伸与发展,能够为社会民众提供相应的文化服务以及享受的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这是新时期的文化所显现出来的包容性。
3.媒介。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视听媒介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媒介的概念与内涵也得到了延伸与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强,视听媒介这一概念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视听媒介作为媒介融合下的一种新的概念,既可以作为信息的载体,又可以作为媒介,对于信息进行传播与处理。而视听也逐步走向正规化,并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与监管。
当今,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的主流趋势,同时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媒介结构得到了重组,各个组织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所以在新形势下,企业要不断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挖掘自身优势,合理定位,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价值转型
1.经济价值。当今世界,视听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经济力量,逐步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广播影视作为视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经济主体可以通过相应的视听文化的传播来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通过视听媒体获得相应的经济价值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一定经济保障的基础上才能够带动相应的产业发展。广播影视是视听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价值。美国的广播影视世界闻名,虽然其每年的电影产量只占据世界总电影产量的10%不到,但是其电影的票房却占据世界总票房的70%,美国每年可以通过广播影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润。在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下,视听媒体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的GDP 中的比重逐步增加,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只是视听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新形势下,社会媒介融合趋势的不断加强,媒介功能的不断完善,能够有效地带动视听文化的发展,给予人们高质量的视听享受,这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趋势的,对于促进社会发展,优化社会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化价值。视听已经逐步转化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各个社会主体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视听媒介来进行文化的创造与传播,这是一种新的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这种新的表现形式能够扩大文化的受众面,使得更多的人来接受这种文化,有利于国家文化的传承。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视听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通过这种通用的语言,可以实现世界各地之间相互的文化交流。同时视听的转型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革,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的文化传播以及接受方式,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当今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人们接受文化以及参与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于视听媒介的利用,使得文化的变现更具活力,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革新,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具有活力,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表现形式。
3.人文价值。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通过不同的视听媒介的推广,可以有效地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满足人们在新形势下对于文化的需求。同时视听媒介的发展是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通过各种视听媒介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扩大视听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种新的视听媒介是一种较为便利的社交媒体,公民可以通过这种社交媒体来实现个人的人际交往,各种视频传播活动可以让公民在社交活动中使得自身素养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完善,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新型媒介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信息沟通不断升级,逐步变化为人和物、物和物,物人融合的交流网,这种依靠互联网作为支撑的人际交往实现了线上的人际聚合。
三、产业模式转型
1.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对于盈利模式的探讨,一般是以经济管理的角度去进行的。借鉴相应的行业发展案例去对相应的盈利模式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中国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收取广告费以及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已经不能够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广播电视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新媒体的连接尤为紧密,所以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中国的传统广播电视盈利模式是通过广告与网络收费来获取收益,虽然近年来,比例略有下降,但是依旧占据了主体地位,是整个电视广播行业的主要的收入来源。但是随着新媒体的介入,传统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了,急需对盈利模式进行改革,支撑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单一的盈利模式成为了阻碍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对于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进行改革,通过不断的研究与改革,新的广播电视盈利模式逐步出现并适用于行业的发展。
2.视听媒体形式下的多元盈利模式。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逐渐由传统的单一的盈利模式开始向多元盈利模式发展,除了从广告、网络收费获取收益之外,更多的新的收入渠道的出现,使得广播电视的盈利模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线视频广告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利用新技术手段建立起完备的广告体系,建立起定向的、智能广告的新模式,对于市场做出细致分析,了解群众需求,从而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通过这种市场细分、通过智能化的操作手段,带来了新的广告时代。利用在线视频的付费模式实现了媒体的完美转变,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APP 模式的广泛运用也为广播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前景,利用苹果公司所开发的APP平台进行客户端以及应用程序的设置,是当今世界广播电视行业的主流趋势,通过APP平台可以为全球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收取费用。而智能终端消费也成为了电视广播行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拉动了电视广播行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媒介概念的出现必然会带来相应的改革,本文对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的概念转型、价值转型以及广播电视行业的盈利模式转型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当今社会媒介融合背景下视听转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庞井君.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视听转型[J];东岳论丛,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