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开发区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开发区的定义

经济开发区的定义范文1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1],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提出。低碳经济[2]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其发展会给土地利用带来的影响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城市建设中对土地的粗放利用是导致土地利用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集约利用[3]可以有效地降低单位土地利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并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碳排放。因此,深入研究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可能存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对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选用Tapio脱钩指标为评价手段,选取合适的评价指标,以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研究低碳经济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脱钩关系,并以此为理论依据,为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研究方法

1.1脱钩定义

“脱钩(Decoupling)”一词源于物理学领域,意为具有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存在[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脱钩概念应用于农业政策领域分析农业政策与贸易和市场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脱钩定义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因素耦合关系的破裂或恢复。Tapio将脱钩状态进一步细分为8大类,来研究交通业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促进了脱钩指标构建的系统性。

1.2脱钩指标

OECD脱钩指标构建模式和Tapio脱钩指标构建模式是国际上通用的两种模式。将脱钩指数用于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碳耗度是环境压力,土地集约利用作为经济驱动力,如果综合碳耗度增长率与土地集约利用增长率呈现不平行的现象,即称发生了脱钩现象。脱钩关系又分为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相对脱钩表现为二者的增长速度都为正且土地集约利用增长率高于综合碳耗度增长率;绝对脱钩表现为土地集约利用呈现稳定增长而综合碳耗度下降。Tapio根据脱钩弹性值的大小对其展开了更加细致地划分,定义了8种脱钩状态,如表1所示。从表1看出,将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增强的同时,综合碳耗度相应下降,即土地集约利用与综合碳耗度严格“脱钩”的情况称作“强脱钩”,这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互相促进发展的理想状态。而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下降的同时,综合碳耗度反而增加,即土地集约利用与综合碳耗度严格“反向脱钩”的情况称作“强负脱钩”,这是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不合理的悖谬状态[6]。其他情况虽然也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的理性增长或综合碳耗度的下降,但伴随其变化出现了综合碳耗度的增长或土地集约利用规模的同时减少,两种状态的脱钩指数均大于零(DI>0),并未出现土地集约利用和综合碳耗度的“强脱钩”或“强负脱钩”状态。因此对不同状态进行进一步界定,利用0.8和1.2两个临界值,将其他不同状态进一步定量界定出6种状态,分别称为“弱脱钩”(0<DI<0.8)、“增长连结”(0.8<DI<1.2)、“扩张负脱钩”(DI>1.2)、“衰退脱钩”(DI>1.2)、“衰退连结”(0.8<DI<1.2)和“弱负脱钩”(0<DI<0.8)。这6种状态都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脱钩分析体系构建

2.1低碳经济发展指标

低碳经济是近年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各国学术界和政府的普遍关注[7]。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8],电消耗强度反映了单位GDP的耗电量,集中体现了地区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消耗程度。由于低能耗是低碳经济三大特征之一,所以该项指标可以作为研究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低碳经济的低排放特征可以通过单位GDP的COD排放量衡量,反映的是研究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低排放的特征。高新技术企业具备低耗低排低污染的特征,所以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指标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地区的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选取电消耗强度、单位GDP的COD排放量和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作为衡量低碳发展的三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计算过程中,电消耗强度、单位GDP的COD排放量与低碳经济联系密切,所以两者的权重高于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权重。

2.2土地集约利用指标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土地利用强度和投入水平的提高[9];(2)土地产出效益的改善[10];(3)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11]。容积率、建筑密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可以有效反映上述三点的发展现状,是反映土地集约利用常用指标[12]。江苏省国土资源厅从2004年开始对全省开发区进行集约利用评价试点,并建立了江苏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007年国土资源部将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试点扩展至全部省级以上开发区。但由于省内试点时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国土资源部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005年、2008年全省开展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时对各项指标的阈值和权重均作过较大的调整。借鉴江苏省开展开发区集约利用评价的经验,根据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考虑分析的全面性,本研究提取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作为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13],分别与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指进行标测算分析。#p#分页标题#e#

2.3脱钩分析体系构建

根据评价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指标选取方法,结合Tapio脱钩指标,构建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分析体系。分析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关系,首先初步选取两者的评价因子,反映研究对象的发展状况,根据所选取的评价指标收集数据用于测算脱钩指标,对不同的评价因子计算的脱钩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反馈修订评价指标,对初步选取的评价因子过滤,筛选出合适的评价指标。针对筛选后的评价指标,得出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状态,并据此展开驱动力研究。

3实例分析

3.1研究区概况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昆太路以南、吴淞江—黄浦江路—京沪高速铁路以北、柏庐路以东、花桥镇界以西的区域,占地113.22km2,人口规模达到83万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中国经济发展“T”轴线的核心点,占据沿海和沿江两个优势。昆山市是上海市辐射江苏省的重要联结点,同时亦是苏南经济带与上海市经济区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沿江高速、沿海高速、沪宁高速3条高速公路,G312等两条国道和城际铁路、沪宁高铁等3条铁路贯穿全境,离上海虹桥机场、浦东国际机场1h车程,完全融入上海市1h都市生活圈,是江苏的“东大门”,浦东的“连接站”。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办于1985年,1991年1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开发区,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昆山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一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综合园区。2009年实现GDP437.97亿元,工业(物流)企业总收入978.99亿元,财政收入达83.91亿元,累计完成工业(物流)企业固定资产投资330.30亿元。

3.2数值分析

选取电消耗强度、单位GDP的COD排放量和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作为衡量低碳发展的三大指标,根据低碳经济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三者权重:电消耗强度(0.36)=单位GDP的COD排放量(0.36)>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0.28),测算该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表2)。因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的电消耗强度和单位GDP的COD排放量都为逆向指标,而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为正向指标,为保持一致性,用传统企业业务收入比重替代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指标,同时低碳经济水平用综合碳耗度来表示,综合碳耗度越大,则低碳经济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提取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4个指标作为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进行考核。通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和相关统计年鉴收集2004—2009年昆山地区的综合容积率、建筑密度、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出强度4个技术指标值。对指标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得到2004—2009年6a间指标的变化率,按照本研究构建的脱钩分析体系,利用Tapio脱钩指标计算6a间的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指标和脱钩状态。

从时间角度分析,2004—2009年的6a间,对于同一年份,4个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中至少有3个指标呈现出综合碳耗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指标的强脱钩状态,由此可以得出,2004—2009年的6a间,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综合碳耗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计算结果同时表明,将综合容积率和产出强度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时,2004—2009年的6a间,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综合碳耗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增强的同时,综合碳耗度相应下降,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将建筑密度作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时,2005—2006年间和2006—2007年间综合碳耗度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衰退连结,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同时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降低,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以投入强度作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的2006—2007年间。因此,较建筑密度和单位面积投入强度,综合容积率和单位面积产出强度更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土地集约利用的变化情况。从实际情况分析,由于需要考虑交通和绿化等因素,建筑密度本身存在上限,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昆山地区致力于宜居城市的目标,建筑密度不能准确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真实水平;然而昆山经济开发区一直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目标,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无必然关系,将单位面积投入强度作为评价指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昆山地区从2004—2009年,反映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碳耗度和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的综合容积率和产出强度的脱钩关系一直处于强脱钩状态,说明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二者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相反,低碳经济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2004—2009年昆山经济开发区的综合碳耗度逐年递减,该地区的低碳经济得到了有条不紊的发展,从2006—2009年间,综合碳耗度年减少率超过了10%,低碳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通过这几年脱钩指标基本上小于-1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总体来看,2004—2009年间,昆山经济开发区的低碳经济快速发展,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两者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其所采取的措施概括为以下几点:

(1)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顺应低碳经济发展,颁布了“用地定额标准”、“投资强度”等一系列措施来控制开发区土地利用规模,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2)2006年至今,昆山经济开发区适度调整开发区内产业格局,提升商业和住宅用地比例,增加公园与绿地面积,大幅提升了区域碳汇能力,降低了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同时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3)通过提高交通运输用地比例,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从而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了不必要的物质运输带来的碳排放效应,将住宅和商业插入工矿仓储用地中,达到适度混合利用的目的,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人员通勤成本带来的碳排放。

(4)近几年,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高消耗企业的“关停并转搬”,提高主导产业生产附加值和高新技术企业业务收入占整个GDP的比重,不断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以上分析进一步验证,合理的政策引导,例如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方式转变,能够有效地调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低碳经济的双赢局面。#p#分页标题#e#

经济开发区的定义范文2

9月10日,我们去了县开发区,在与夏严两个小时的交谈中,“品牌建设”、“产业集聚”、“特色园区”、“错位竞争”等,是夏严所说最多的几个词,也就是在这些词的不断闪现中,县开发区的创业定位、发展思路、存在挑战、战略目标等等,逐步的在我们脑海中呈现。

备受瞩目而必先行先试

“备受瞩目”,是夏严对县开发区在郎溪经济发展中所处地位的一个定义,他解释,因为这里已经成为郎溪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与“排头兵”,承载着郎溪34万人的殷切希望和期盼。过去的8年,郎溪县“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全力推进开发区建设”,县开发区也不负众望,为郎溪开辟了工业发展的特色之路,筑牢了工业腾飞的稳固磐石,先后获得了“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安徽省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100强”和“中国最佳投资服务环境开发区”等荣誉称号。今年1-7月,开发区各项数据再创新高,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15亿元,同比上涨27.31%;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48.27亿元,同比上涨29.6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1.58亿元,同比上涨30.07%。

“备受瞩目”,不仅仅是说你的位置重要,在夏严看来,这个词的另外一层更重要的含义,是说这个地方一举一动都牵扯着全县人的心,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各种鞭策和警醒。“二次创业,首战在我;转型升级,关键在我。”夏严深知,经济大环境趋紧,瓶颈要素制约趋重,而发展的压力却不能降低,全县人民和县委县政府的期望值也没有降低,只有把握规律,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才能实现二次创业的成功。

桎梏在哪里,主攻方向就在哪里

夏严认识到,郎溪经济开发区已经再度面临突破期,安于现状必将落于人后,如何在全省开发区中脱颖而出,是一个严肃而紧迫的问题。困局之中唯有战,束缚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桎梏在哪里,主攻的方向就在哪里。

着力打破机制体制桎梏。夏严认为,目前开发区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准政府”式的管理模式牵扯了过多的精力,主要精力不能投入到主要业务,开发区的开放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行政和社会事务中,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等主要职能方面的投入度难以集中,同时,开发区管委会兼具管理者和开发商的双重功能,容易造成职责不清,难以建立一个精干、高效、主业突出的工作运行机制。为打破这种弊端,夏严介绍,县开发区正在筹划整合部门,将社会事务组成一个大的部门,成立一个“小政府”,相对单独剥离出来,释放其他职能部门精力,主抓经济建设。

着力提升招商引资效果。对于开发区的发展来讲,最根本的还是在于招商成果。夏严说,对县开发区来讲,在各种招商方式中最有成效的,还是在于“专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在各招商地域中最应看重的,还是在于“深耕苏锡常,突破珠三角”。必须要着力挖掘、培养、历练一批专业的招商干部,给担子,给压力,给任务,给奖惩,发挥好专业招商干部的积极性;必须要注重发挥好已招来企业老板的搭桥功能,形成招来一个企业、带动一批企业的效果。同时,也要紧抓住其他机遇。比如利用上海地区土地存量盘活、工业区规划调整的契机,赴上海开展定点招商,提前谋划赴浙江东阳考察收集工业区规划调整信息,踏进东阳的招商门槛。

着力解决项目建设不快的问题。夏严认为,作为开发区,项目建设多不多、好不好、快不快,是二次创业必须要解决的重中之重的问题。下一步,县开发区要全力以赴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一是强化督办服务机制。按照“双百”活动目标任务中的项目分类,区分轻重缓急,明确责任人、办结时间。严格按照活动节点进行抽查考核,坚决予以兑现奖惩。二是建立健全一组一企一策机制。将“双百”活动任务分解表、“三进三解三推动”活动、党政领导进企业分配表、在职党员指导非公党建活动分配表进行整合,成立一名党政领导、一名二级机构负责人、一名党员为成员的帮扶小组,每小组联系一个进度缓慢项目,根据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给予具体政策。三是建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促建机制。

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服务

县开发区的创业发展,实际上就是各开发区之间的竞争,而开发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各自综合优势的比较,要在竞争中胜出,便需要拥有和打造属于自己独特的优势,那么县开发区的优势在哪里?夏严认为,县开发区有很多比较优势,比如说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优势等等。

“但是这些硬件方面的优势,很多开发区也都不缺,有些还比我们更好,县开发区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培育出自己独树一帜的优势。”夏严说,“这个优势,就是服务。”

县开发区的服务,应着力体现在三个方面:

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资源要素瓶颈。在用地保障上,做到应供尽供。在用工保障上,加快合格产业工人的培育和引进,并积极与辖区内两所职业技能学校协调,有重点的培养专业人才。特别是在资金保障上,县开发区积极帮助企业协调金融机构的贷款。在资源盘活上,积极通过嫁接、购并等方式盘活项目。

全力为企业开展“一站式”服务。夏严介绍,县开发区积极转变服务理念,牢固树立“帮办就是包办,服务就是招商”的理念,加强同县政务服务中心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项目推进合力;强化落实开发区手续帮办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快速帮助企业解决各项问题。

全力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加快道路及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标准化厂房建设,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大力推进区内居住、娱乐、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让来投资的企业老板和来工作的产业工人,愿意定居的有地方住,休闲时间有地方去。

打造特色园区

与产业集聚的品牌高地

县开发区的发展定位在哪里,二次创业的目标在哪里?夏严和开发区领导班子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打造成特色园区与产业集聚的品牌高地。这种定位,也直接促使开发区的发展理念,由原来的拼政策、拼土地成本,转化为拼服务、拼品牌。

在夏严心中,开发区的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概念,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企业品牌,即打造一批规模大、产值高、带动力强,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型企业;第二是园区品牌,形成数个有较强影响力和辐射力,可以相互融合支撑的特色工业园,比如无锡工业园、常州工业园;第三就是产业品牌。

经济开发区的定义范文3

1月20日,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就我区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区政协领导参加了视察。副区也应邀参加。

一、基本情况

从视察的情况看,我区工业园区建设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地位和作用已被社会各界认同。目前,我区共有工业园区9个(含小区),规划建设面积已达36.7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2家,从业人员13476人,1—6月创收8亿余元,利润8000余万元,实缴税金4700余万元。

本次视察的三个工业园区正在抓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其中经济开发区和sanling园区已经成为项目集聚的新载体,初步形成了设施规范、机构健全、产业聚集、思路清晰的局面。吴地工业园区也正进入项目引进、全方位、多层次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全区工业园区已形成办园区、兴园区、服务园区的良好氛围。各园区牢固树立了“项目是园区生命”的观念。为下步发展积累了成功的经验。镇街领导充分认识到建设必须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高标准,招商引资、服务管理必须高质量。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行政区域分割带来园区布局分散。我区最典型的工业园区就是经济开发区、长城和吴地园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行政区域上的分割,出现了单独规划、自行开发、相对分散的局面。从建设工业园区的角度看,存在着布局小、零散的现象,制约了园区的建设规模。

二是建设水准不高,规划档次偏低。明显表现在园区规划前瞻性、科学性欠佳、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项目引进上缺乏对产业发展具有辐射作用的龙头企业,因而难以形成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

三是缺乏园区建设与城市建设统筹考虑,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没有完全配套。包括园区内交通、供电、供水、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没有做到科学、长远规划。

三、建议

园区建设是加快我区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必须用全面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工业布局的调整,全面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抓龙头园区,努力构建区镇(街)两级工业园区体系。确立以建设区级工业园区为龙头,以镇(街)级工业园区为网络的园区建设策略,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分主次轻重先后规划和建设。

一是合理设置工业园区。首先是分层次建设园区。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和发展。作为省市级的工业园区要举全区之力,推进发展。重点发展经济开发区、南路软件园和长城吴地工业园区。各乡镇及周边应逐步延伸纳入开发区总体规划之列。通过界定园区的产业特色和覆盖区域,充分发挥重点园区的功能,树立全局观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本着招商引资、项目同等,保证重点园区建设的原则,真正形成加快产业集聚、资源优化的新局面。其次是对镇级园区应合理定义,实际应为工业小区。要实事求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健康发展。

经济开发区的定义范文4

中国的行政成本之高,即使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也无出其右者。

据统计,国家行政管理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德国(1998年)2.7%,英国(1999年)4.2%,美国(2000年)9.9%,中国(2000年)25.7%。中国的行政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且长期居高不下。

政府不该履行企业职能

政府的职能是什么?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在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交给它设置在自身上面的统治者,附以明确的或默许的委托,即规定这种权力应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洛克认为,政府的职能是向公民提供服务,公民需要什么,政府提供什么,而不是政府想提供什么就提供什么。因此,政府必须是节约型政府,最大限度地把减少行政成本,把资源用于为公众服务。

意大利13世纪的著名神学家、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政府的职能在于“殚精竭虑地增进公共利益”,只有增进公共利益的政府才是正义的政府,否则便是非正义的政府。而要增进公共利益,减少行政成本、降低损耗,无疑是最重要的前提。

英国18世纪的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对政府职能做了更明确的划分。他认为,政府的职能是保护国家安全和个人安全、建立基本的法律秩序、保护产权、促进技术创新,建设和维护私人无力做或不愿做的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简而言之,政府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用保护和正义来交换收益,其职能上限由国家设定的目标和政府面临的约束决定。亚当,斯密特别强调,政府应当是节俭的政府,不能让人民感到负担沉重, 尽管在经济危机后,西方如凯恩斯这样的学者,对政府职能的界定有所调整,但也仅仅是小的调整而已。政府职能的最核心内容,即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公共福利的内容是永恒的,相应的,政府在履行自身职能和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必须做到行政成本的最小化和行政效率的最优化。

以诸如此类的理论建立起来的政府,自然也是运行成本最小的政府。因此,整个西方世界虽然政府的具体职能有所有差异,但在这些方面基本上是大同小异。

我国各级政府的职能划分,虽然在理论上也借鉴了西方的基本定义,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大相径庭。如果说西方世界是一个有限政府,而我国的各级政府则是一个全能或者无限的政府,而且,其发展经济的职能远远超过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我们习以为常的是,各级政府都在为发展经济而忙忙碌碌,政府成了一个有明显逐利倾向的经济体,而非单纯的服务机构。这与当下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机制密切相关。凡是在经济发展方面成绩突出,GDP增长迅速的地方,官员就会赢得更高的评分和更多、更好的升迁机会。于是,把GDP拉上去,就成为各级政府努力的核心目标。

发展经济是需要成本的,而政府的职能虽然定位于发展经济为主,具有企业的一些功能,但它并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企业那样具有成本核算概念,因而,也没有降低成本的动力。比如,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的货币表示,是衡量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企业的生产成本对应着具体的支出项目,比如,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支出,等等;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而这些成本要素对于政府显然没有约束力。

于是,就陷入了一种悖论当中。政府在履行企业职能,成为市场中一个强烈追逐利润的主体,而它本身不擅长于此,这种职能的扭曲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一一不仅是行政开支的巨大浪费,更是对纳税人税收的巨大浪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毛昭晖教授曾指出,从国际的视角看,我国的决策失误率达到30%,西方发达国家却只有5%左右。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河南中原制药厂,这家国内医药行业“七五”、“八五”期间投资规模最大的重点企业(总投资18亿元),还没有生产运行即停产关门。该项目竟然是从瑞士一家没有专利技术、仅20多人的皮包公司引进的。由于决策失误导致的这些巨大损失,同样要转化成“行政成本”,由纳税人来承担,政府不该成为“扒手的手”

假设政府的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那么,这种服务的成本是非常容易核算的,也是非常容易监督的。但是,在政府以经济主体面目出现的时候,其权力对应的就是一个难以制约和衡量的领域。哈佛大学教授费斯坦(曾任里根总统首席经济顾问)认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会带来惊人的资源浪费”,导致行政成本上升而素质下降。费斯坦所指的仅仅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当政府就是市场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时。就意味着更为惊人的资源浪费。

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的全能政府角色得到了更进一步强化,在经济领域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以GDP为目标的经济活动进一步膨胀,各地政府相继推出的大工程、大项目计划令人触目惊心。重庆发出了“今年开始要大干,三年大变样,十年脱胎换骨”的号令,开始猛推“大投资、大基地、大支柱”战略,2010年,天津市固定资产投资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再增加1000亿元。河北省提出2010年要下力气抓好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安排1300项,总投资1.6万亿元;江苏省计划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1.7万亿元,增长24%,其中,100亿元以上的特大项目达到28个,50亿元及以上的大型项目81个;浙江宁波一个市计划全年100个大项目,涉及总投资2800亿元,投入的力度历史空前;2010年,四川已确定重大项目650个;截至2009年11月底,安徽省投资增幅已连续56个月运行在30%以上的增长区间,照此速度,2010年,安徽的投资额将超过GDP总量,这在全国是第一个,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

从事经济活动从来都不是政府的强项,这应该是由企业和个人做的事情,当政府的职能走向扭曲,就必然从“看不见的手”变成“扒手的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莱斯特,瑟罗语),带来整个行政运行成本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成本的上升,同时,挤压企业尤其是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使整个经济运行效率大大降低。

政府本身是没有钱的,它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本钱都源于纳税人。在我国,主要源于两个途径:一是投放基础货币――这必然稀释民众的财富,导致民众购买力的下降和生活压力的上升。二是以发行国债或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从民众手中借钱。而实

践证明,这实际上意味着,资金从效率高和相对安全的地方,转移到效率低和风险更大的地方,大大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埋下了巨大的经济安全隐患。

2007年,中央财政赤字20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8%;2008年,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0.6%,而2009年,中国财政赤字规模为9500亿元,占GDP的比例为2.8%。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赤字率3%一般设为国际安全线,2.8%的比例看似仍在安全线内,但是,如果考虑到GDP的注水因素,中国的赤字率其实已经突破安全线。比如,2009年的GDP中,实际上就包含着房价上涨、庞大信贷资金催生的因素,这其中的泡沫成分是显而易见的,2010年,中央财政赤字计划为10500亿元,赤字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

一旦那些大项目建设后,也许将重蹈河南中原制药厂的覆辙。这是不能不考虑、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安徽阜阳总投资3.2亿元建成的机场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讯设施,预计年客运量50万人次,但实际年客运量只有几千人,全市民众不仅无法从机场的运营中获益。还背负起了沉重的负担。类似的悲剧,一直在各地重复上演,教训一个接一个,真正汲取教训者却寥寥无几。

政府不该成为

经济发展的主体

政府职能错位的最直接弊端是,加剧暗箱操作和腐败的蔓延。政府投资的项目,大多是“三超一拖工程”――超标准、超规模、超预算、拖工期。深圳市纪委在调研时曾发现,超投资最多的一个项目,由2980万元变成2.95亿元,历时十年还未竣工结算。一个投资项目追加的投资,几乎是计划时的10倍。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

由于缺乏民众的直接监督,财政预算的执行隋况不透明,大工程、大项目的运行游离于民众的监督之外,暗箱操作大行其道几乎是必然的,而由此增加的成本自然也由纳税人承担。

2009年3月17日,《检察日报》刊发了对重庆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原主任唐文峰腐败案的报道。里面有这样一段:“和谁关系‘铁’就给谁好处”(小标题),其中提到:2002年下半年,唐文峰在高中时的班长、重庆市某区计生委原副主任吴某的介绍下,认识了何下。吴某多次告诉唐文峰:“何下很有经济实力,有意在经济开发区投资。”而事实上,当时,大雅公司办公室租用的是不足60平方米的普通民房,月租金仅为200元。但由于老同学的力荐,唐文峰对大雅公司的情况深信不疑,草率地同意了何下进入经济开发区承揽“中国西部建材城”这个总投资16亿元的工程项目。2004年7月,何下因大雅公司还不起银行贷款找唐文峰救急,并承诺给予其“中国西部建材城”项目10%的股份。在唐文峰的帮助下,2004年12月至2005年9月,唐文峰在未与经济开发区其他领导商量的情况下,擅自决定以土地储备整治中心自有资金人民币1.1亿元,为大雅公司在银行的5次贷款共1.1亿元作全额质押担保……

一个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就可以擅自把一个总投资16亿元的工程项目交给一个没有任何经济实力的皮包商,结果可想而知。唐文峰挪用公款2,Ⅱ8亿元、受贿982万元,但他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则必然由纳税人埋单。

唐文峰腐败案只是我国诸多腐败案中的一个,解剖这只“麻雀”,让我们深深感受到“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一规律的普遍性。在房地产市场如火如茶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出让中的腐败问题更加令人触目惊心。而所有的这一切,都传导到了终端。导致房价高涨。民众承受着因高房价和保障性住房缺位所带来的沉重负担。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政府的职能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扭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主体的时候,必须有更加严格和系统的监督机制予以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节约成本。但遗憾的是,我国官员的任免是由上级决定,而非源于民众的选举,如此,就形成了森严的上下级关系,随之而来的,就是迎来送往、请吃请喝送礼开支的大幅增加,从村、镇一直到上面,都如此。每年公款吃喝6000亿元的惊人开支即因此而起。这是导致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经济开发区的定义范文5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摆到全国及国际经济的舞台上,每个地区都需要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融入国际分工格局之中,并在区域及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开发区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并形成了较为密集和配套程度较高的产业群,这为开发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融合进程的加快,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浪潮,这为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契机。目前,开发区企业依靠本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已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模式和成长道路,面对区域竞争的加剧和国外企业及产品的冲击,开发区企业如何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和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实现进一步发展是面临着巨大问题。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已经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题,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是我们的趋势,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实现规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在增强开发区经济发展后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加快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步伐,使企业在开发区有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对开发区企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目的在于全面掌握开发区企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开发区企业发展经验和分析开发区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其它开发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开发区企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尤其在品牌战略、土地使用和园区带动发展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开发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意见。另外,此次调研也为建立健开发区企业数据资料做基础性工作。

本报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大量的数据,重点阐述开发区企业的发展现状,展现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全貌和特点;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阐述开发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晰企业面临的挑战和竞争态势,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的契机,结合开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为解决开发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政策建议和对策。

第一部分:开发区企业现状

一、开发区企业概况

截至12月,开发区企业431家。从资金总量来看,企业注册资本达到151亿元 ,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有140多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有33家,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有5家,超亿元的集团公司有3家。开发区实现产值125.3亿元,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33多家。从上缴税收看,开发区企业纳税总额为3.12亿元,占南浔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从提供的就业机会看,开发区企业从业人员合计为2万人。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为5012万美元,占全区贸易出口总额的27%。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企业涉足的主要行业;从科技实力来看,开发区企业科技企业达到73家,实现产值23.65亿元,经过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有8家,占开发区企业科技企业总数的11% 。

从98年以来,企业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近6年间企业数年均增长率在10% 左右,新增企业迅猛增长,截至12月,开发区企业总数达到431家,其中,到,新增加企业近150家,总投资高达40466万美元。

二、企业注册资本情况

注册资本普遍较低,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下(含500万)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5.8%,其中,100万以下占了67%,100万-500万占18.6%;500万-1000万之间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8.1%;注册资本在1000万-5000万之间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6%;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只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1.2%。从分析可以看出,企业还是以中小规模为主,注册资本在100万元左右的占据开发区企业80%左右的比例,说明开发区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上的只占开发区企业总数的1.2%,这我们的经济总量不符。从行业结构来看,开发区企业的经营范围覆盖了行业,具体包括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物流运输业、房地产、建筑业、及服务业和其它行业。其中制造业合计占总数的90%。

三、开发区企业特点

1、行业性强

开发区目前已经形成木业、电机、电子、电梯、通信电缆、轻纺等几大支柱产业。尤其是木业行业迅速崛起给南浔带来了很好的市场知名度,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开发区目前拥有木业企业111家,其中规模企业20家;木业企业实现产值40亿元,占据开发区经济总量的32%;已有一部份企业脱颖而出,在地板行业有较高的知名度,规模集聚趋势明显;尤其是在实木地板方面垄断了全国市场的

60%之多。电机、电子行业在出口经济总量中占据半壁江山。2、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多企业的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抗风险能力弱。

3、企业的外向型经济总量不够

虽然开发区企业依赖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加工、制造企业中涌现出一批外向型企业,利用低成本优势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也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产品已拓展到香港、东南亚、澳洲、欧盟、美国、日本、东欧、中东、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仅为5012万美元, 只占开发区生产总量的3.3%。

四、开发区企业对南浔发展贡献

开发区企业对南浔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成为南浔经济发展新的亮点。据统计,企业纳税总额达到3.12亿元,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37%,提供就业2万个。不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而且成为科技创新的新锐。截至底,开发区企业431家,实现产值125.3亿,经过认定的高科技企业有8家,占南浔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9%。在出口创汇方面,开发区企业也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发区企业出口额为5012万美元,占全区贸易出口额的27%。开发区企业已经成为南浔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南浔区整体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进我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挥重要影响,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给南浔及周边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促进了南浔市场经济繁荣与发展。

一、国际及周边环境分析

1、国际经济环境

世界经济在经历连续三年的不景气之后,目前终于显露出加速增长的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为4.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有出色表现: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四季度gdp年增长率为3.6%;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调整和转移掀起新一轮浪潮, “中国制造”已经席卷全球的任何角落。开发区依赖区位和地缘优势,在世界产业转移和产业调整中迎来空前的发展机会。

2、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有望维持在8.5%左右的增长水平,投资、消费和出口均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尤其是民间投资的活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新的引擎。工业增长速度继续回升,消费物价指数也出现回升势头,进出口保持良好运行态势。这一切意味着宏观经济健康、持续、良性的发展状况。

二、南浔开发区自身环境分析

1、南浔开发区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

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相比,南浔开发区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尽管发展速度迅猛,但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目前南浔开发区企业规模和产品档次较低,未能创造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有知名度的企业或产品名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少。

2、南浔开发区后发优势

(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南浔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30°52′- 30°53′,东经120°25′-120°26′。位于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之中心,江苏-浙江两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省苏州市接壤,南与杭州相望。南浔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20万,其中常住人口10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7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700元/年,经济科技信息灵通,地理优势十分明显。浙江南浔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12月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首批批准设立的经济开发区,也是国务院侨办批准的全国三个华侨投资区之一,享有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2)发达的交通网络

南浔经济开发区既面向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也可面向国际市场。驱车从南浔经济开发区出发,到附近主要城市上海、杭州、苏州的港口、机场时间均在1小时20分钟以内。南浔背靠大中城市,辐射华东平原,又处于“200公里公路运输半径”的中心,在南浔投资设厂既有辐射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大中小城市之便利,又有利用上海吴淞港、宁波北仑港、嘉兴乍浦港,将产品直接出口海外之优势。

位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交通便利,318国道穿区而过。在建的申一苏一浙一皖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建成通车。

(3)密集、配套程度高的产业群

经过10多年的开放和经济发展,开发区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商品化、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并聚集了大批加工、制造业的产业群,形成了完整、高度配套的各行业的产业链条,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南浔开发区企业的成长空间

尽管开发区发展速度迅猛,但在产业规模、产品档次、核心技术、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品牌战略方面还处于较低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完善的基础设施、处于市场前沿和邻近上海的优越区位经济等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与先进地区企业在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的差距,通过学习模仿先进地区的技术、管理、体制安排等成功发展模式,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开发区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企业土地使用难 地价高

南浔开发区经济是典型的加工、制造型经济结构,这种类型经济的特点是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在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下开发区土地越来越稀缺的状况下,地价上涨,用地难问题就越显突出。尽管企业可以依赖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捕捉到许多发展机会,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土地,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制约企业规模经济的发挥,使企业错失难得的发展机会。

2、企业信用体系欠缺 融资困难。

企业由于规模普遍较小,在目前国家缺乏相应的信用体系保障下,根本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制约了开发区企业的成长、壮大。开发区企业一方面平均规模较小,有的还因为房地产手续不全等历史遗留问题,均无法达到银行要求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贷款需求额度小,需求频率高,提高了银行经营成本,所以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3、企业品牌缺失 产品附加值不高

尽管南浔开发区企业发展迅猛,产值不

断提高,但是,我们拥有全国及国际影响的企业和品牌很少,产品质量和档次较低,即使具备一定规模的加工、制造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大多数产品都在抵档市场徘徊,利润很低,产品附加值很低。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影响了南浔开发区区域经济特色的树立。对比其他发达地区知名品牌的集合效应给地区经济带来的影响和效益,南浔开发区在培育品牌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4、企业人才缺乏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但南浔开发区企业由于规模、信用等原因,在引进人才方面受到与国有、外资不平等的待遇,政府应该给企业在人才引进、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同等的政策。另一方面,还是企业当家人的思想意识不够,在南浔开发区的企业中公司,没有一家有象样的人力资源部门,在对员工管理和绩效考核上存在凭感觉,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测评工具来解决问题,造成企业难于留住人才,特别是企业急需的技术、管理类人才欠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影响南浔开发区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部分:开发区企业如何做大做强几点建议

按照“开发、开放、合作、互利、互惠、共赢”的方针,“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全面开拓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一、开发区企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我区企业要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企业加快发展;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全面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

1、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关于比较优势原理和自生能力的定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是无须刻意培养和扶持的,那些真正好的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只要充分尊重它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权利,只要给它创造足够开放的市场环境,提供足够公平的竞争条件,它是能够经受市场风险的考验的。借用一句民营企业家的话,民营企业只要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露就滋润,其实政府不要遮住民营企业应享有的阳光和雨露,它就能茁壮成长、做大做强。相对于发达地来说,南浔开发区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水平不高,体制落后、品牌缺失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成为我们在市场准入、投融资等方面有意无意地给企业设置障碍的重要理由。就是对于规模不同的企业,我们也习惯于扶强扶大,而对于中小规模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重视、关心不够,对他们存在的困难没有热心解决。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都是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大有大的规模效应,小有小的灵便机动,任何企业都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对于企业自身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和政策。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2、政府在企业发展中角色定位

这就要求政府必须“管得住”自己,对自己的角色归位有着清醒的认识,该管的管,不该管的就不要插手,华裔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曾经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详细论述过政府和市场的边界问题,指出了市场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应干预。政府一方面要“无为”,思想上放胆,政策上放活,管理上放手,并自觉地从一般性的竞争性领域中退出来,让企业在更广阔的空间大显身手;另一方面要“有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帮助企业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政府着力营造企业创业与发展环境,形成全社会鼓励、支持创业和发展的环境和文化氛围;增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水平和层次,改善政务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建立企业信用体系,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合作。

3、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生长的环境

在经营活动中,企业家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是培育维持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承担人,他激发创新能力,推动知识共享,承担不可还原性投资,是使土地、劳动力、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创造社会财富的第四大要素,企业家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兴衰。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中企业家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他敏锐的指出,企业家促进了经济的增长、造就更多有活力的企业,在促进地区经济总量增长、带动就业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发展。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工作重点应主要落在如何搭建好一个促使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舞台上。

二、南浔开发区企业发展目标

加南浔开发区企业的出口力度,增强南浔开发区经济自我发展能力,降低对外资经济的过分依赖度,实现南浔开发区国民经济的综合性、平衡性、持续性发展,把目前开发区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30多家企业培育成年产值亿元的15家、5 亿5家 、10亿2家,使开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企业发展任务

鼓励企业运用资本扩张和企业合作等手段迅速做大做强;积极推动建立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引导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拓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降低生产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资格的条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放宽限制、鼓励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为守法经营的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进一步提高检验检疫管理服务水平、加快企业出口退税进度、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加强业务培训以及建立督察和通报机制。

四、对开发区企业发展的建议

1.充分认识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制造业龙头企业作为开发区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在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政策中切实加以体现。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大扶持力度,创新机制,营造环境,搞好服务,为制造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土壤、温度和水分”。

2.进一步扩大开发区制造业的生产规模,使其生产总量和人均产出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以在整个经济增长中保持相当的贡献份额。首先要制定规划。既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还要制定优势行业、重点产品的专项规划。注意防止片面追求数量、搞低水平重复的倾向,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复辙。其次要优化结构。在保持相当数量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发展大公司、大集团,组建一批能代表行业先进水平、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努力形成一大批有技术特色、富有活力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群,使主要产品达到合理规模要求。

3.大力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一是重点突破。加大投入,集中资金,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技术、重点产品、重点工程的技术创新,力争在点上实施跨越式发展。二是引入新机制。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管理方法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开发,集中优秀人才联合攻关。对制造业中的关键问题,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为制造

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4.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从业者队伍。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体系,联合杭州、上海高等教育机构,共同打造教学实验基地,加快培养、培训高级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强化技能教育,完善继续教育,使新增从业人员达到一定技能水平,对现有人员进行终生培训;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改变目前制造业存在的既缺少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又缺少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的“两头缺”现状,保证制造业不断升级,长盛不衰。

经济开发区的定义范文6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新余市物流产业得到迅速提升。要建设和谐秀美的新余,实现进位赶超,绿色崛起,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产业。目前,新余市物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本文针对新余市物流现状的优势和不足,对发展新余物流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和研究。

物流的基本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型服务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新余地处快速发展的中西部中心位置,是江西省重点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全市已形成了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我市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唱戏、商业运作、自管自养”的模式,加快建设新余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由中新物流有限公司、春宇运输集团长青有限公司合作负责承建和运营。目前平台建设进展顺利,运行良好,平台网站已建成投入运行,网络各模块信息内容逐步完善,与江西电信新余分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物流信息系统客户端投入使用,进行了大量的市场宣传与推广,发展企业会员近300余家,GPS车辆监控管理系统成功上线,车辆的实时跟踪定位、网上查车等20项功能得到完善,顺利实现与江西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

2 新余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2.1 优势与机会分析

2.1.1经济环境优势

近年来,新余市致力于打造钢铁、新材料、光伏、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为主的战略,建设新余经济开发区、分宜城西工业园及渝水区良山、袁河、下村工业平台,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010年,新余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800亿元,全市年货运量超过5 000万吨。而到2011年,全市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500亿元。

早在几年前,新余市就提出“对接‘珠三角’、‘长珠闽’”的经济发展战略,着力做好沿海城市产业梯度转移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如今经济开发区内像全省“千亿工程”之一的赛维LDK太阳能、春龙集团、飞宇电子、华腾地毯、诚信纺织、中铁利达等有实力、有远景的企业都来自沿海地区,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2.1.2 政府大力扶持

现代物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不言而喻,它是经济发展的“引擎”,生态型“无烟工厂”。早在2006年,新余市就做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决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不断优化环境,整合物流市场资源,拓宽发展空间。2007年9月,天润物流大市场进驻经济开发区,先后引进76家物流企业,日均产值3 500多万元,货物吞吐量7 500吨,成为目前赣西地区最大的物流集散地。2011年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1.3 各部门齐抓共管促发展

新余市的现代物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后来居上,这与各职能部门营造的齐抓共管氛围是密不可分的。新余市从有关部门抽调专业人员,在交通局设立现代物流业管理办公室,对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进行规划、指导,代表政府行使发展现代物流业职权。自2007年起,新余市致力于做大做强物流产业,进一步划行归市、规范管理,加速了物流产业的快速集聚。目前,全市物流市场以火车站、明星五金城、桥下村居民区为中心,主要有京九物流、华通物流、鸿福物流、磊鑫物流、双建物流、新余联运等企业。主要货源来自于新钢三期技改、赛维LDK太阳能、诚信纺织、电子衡器、五金、机械、华腾地毯等。经营整车短途零担的主要货源则是广东电子产品及周边长沙、株洲、南昌地区的生活用品等。

加快人才培养,是确保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新余充分发挥民办职业教育优势,在渝州科技学院、中山电子计算机学院、赣西科技学院等设立现代物流班,有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构建物流人才高地。同时,利用新余职业教育发达的优势,开展国际物流资质认证的培训、考核工作,协助新余学院、渝工学院等高校开设物流课程及本、专科学历教育,实施产学结合的定向培养计划,开展国家物流师资格认证的培训考核工作,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

2.2 新余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2.1 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物流企业规模小

新余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交通、信息等物流基础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在行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上也与国际发达的现代物流系统存在较大的差距。现在物流企业大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能够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物流解决方案并具有全国服务网络、能够提供全程网络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新余物流企业规模小、营业收入有限、仓储面积不足,很难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物流增值服务。

2.2.2 信息技术和物流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前提之一,新余物流业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应用较少,应用范围有限,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在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多以手工作业为主。

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卫星定位技术(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新余物流产业中的应用少,大多数企业的物流设施比较陈旧,技术水平较低,资源闲置,采取的是传统的看板记录物流相关信息,这种物流信息处理方式存在盘点麻烦,工作量大,准确率低,时间长等劣势。大部分企业采用原始的管理手段使其提供的物流服务很难符合现代物流业JIT的要求,很难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物流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新余物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新余设置物流专业的高校很少,开设物流专业的学校更少。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据统计,新余市每年只有少数物流专业的大学生,高端研究创新型人才匮乏,新余物流人才的储备无法满足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3 新余物流业发展的策略

根据新余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发展新余物流必须充分发挥新余的区域优势,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顺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积极借鉴国内和国际发达地区在物流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并遵循系统、协调、突出重点、规范和讲求实效的原则,作出符合江西省的战略选择。

3.1 统一规划部署,完善现代物流业管理政策体系

在《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框架下,建立和形成符合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与管理机制,为物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做好统筹规划协调、改革相关体制、完善相关政策、加强企业重组、优化产业布局、新余市提出“大物流”的发展战略,努力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物流优势和产业优势,着力构建物流业发展的服务高地、投资福地,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千方百计招大引强,吸引外地物流企业落户。由深圳万商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开发经营的赣西万商红(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去年落户开工建设,占地1 500亩,总投资35亿元。项目建成运营后,预计市场年交易额逾百亿元。为适应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的快速节奏,该市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唱戏、商业运作、自管自养”的模式,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物流行业效率。目前,由该市中新物流有限公司和春宇运输集团长青有限公司合作承建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投入运行,为23万多个认证会员提供物流信息、会员服务、车辆定位以及货主车主一站式跟踪等多项服务,已成为集电子商务、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总部、物流招投标中心、物流结算中心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平台。

3.2加快网络建设,形成高效快捷的物流通道

加快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陆、水立体大交通,建立公路、铁路、水路高效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赣西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加快铁路网络建设。建成杭南长高铁新余段及新余北站工程,完成新余铁路洋坊站扩能改造。加大宜丰至上高、至新余、至吉安铁路建设力度,建成新余至吉安铁路,打通新余铁路南北大通道。适时启动新余火车站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铁路口岸作业区,扩建标准集装箱堆场100亩,达到1万箱堆放能力。推进公路网络建设。着力构建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五纵五横一环”高等级公路网,全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枢纽、贯通各乡镇的“半小时公路交通网”,打造新余至周边市县的“一小时交通经济圈”。加快建设主城区、县城至各中心镇的城乡快速通道,市域内各乡镇、中心村与赣粤、沪瑞、大广三条高速公路连接的快速干道,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道路沟通网,旅游公路网,以及覆盖所有自然村的“五大交通网”。建立乡村公路维修基金,继续抓好农村公路改造。实施航运口岸建设。加快启动袁河四级航运建设工程,完成袁河新余至荷湖馆IV级航道开发和新余港的建设,争取完成袁河梯级开发。加快新余至新干口岸通道建设,在沪昆高速公路新余出口新建公路口岸作业区,在袁河新建新余港口岸作业区。加快建设电子口岸步伐,建设赣西进出口物流中心。

3.3 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扶持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

推进赣西物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分宜物流中心、良山物流中心的总体规划,落实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用地空间等。以物流园区为建设契机,改造传统仓储、批发设施,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鼓励整合资源,促进互联互通,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形成集产品开发、加工、展销、交易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供应链,引导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

3.4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人作为组织中最关键的因素,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物流企业应把人才战略作为首要战略,目前新余市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及其缺乏,要鼓励各大高校开办物流专业相关课程、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或学校进行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依托高校的理论创新平台,加速物流理论创新向生产力转变。最后,政府应提供相应的科研经费,鼓励教育部门开展物流职业培训。

参考文献:

[1] 李福学.我国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M].物流技术及应用,2005,(1).

[2] 万华.江西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定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5).

[3] 林瑛.江西省物流发展现状及思路[J].企业经济,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