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原生家庭心理学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原生家庭心理学概念范文1
也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去年夏天,在三号别院听了一场贝妈的公益讲座。说实话,刚一听贝妈说正面管教这四个字我就有些排斥,居然对小朋友管教,而且还自诩为正面,很不以为然。但三个小时听下来,好象不是我想象的正面管教,最为重要的是被贝妈那种热情所打动,暗暗记下了简。 尼尔森的正面管教。
从去年到今年都在认真地学习心理学,忙着考证,忙着学习各种流派,忙着参加各种学习班,也忙着心理咨询师的实习,匆匆买下的那本正面管教一直也放在书柜里,很多时候想拿来翻翻,实在有太多的事情都放下了阅读。今年年初开始了心理咨询师的个案咨询,还算顺利吧,陆陆续续做了近百个小时的咨询,年龄有从20岁到50多岁,涉及的有婚姻、亲子、社交焦虑、抑郁、职业咨询等各方面,很多时候我都会陪伴着他们一起回到童年,回到他们的原生家庭去,因为现在的巨大困绕,他们不得不回去再看,不得不再去面对当年的苦恼,不得不再次重新整理,那里埋藏了造成他们现在这个样子的种子。逐渐的,对生命越发的尊重和理解,真的理解了他们成为这样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他们所希望的,是他们为了生存不得已形成的一种策略。
我在想,为什么不能在他们最初成长的时候去帮助他们呢?
这样,我再次开始关注亲子的相关教育,开始正式了解正面管教,准确地说,是开始了解贝妈所传达的正面管教。又拿起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开始正式阅读。
一看就没法停止,实在太喜欢了,这不就是我在找的感觉吗?
首先,能感觉到正面管教的基础是坚实的心理学基础,来源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我喜欢,和我喜欢的东西如此紧密的结合,是我不曾料到的。因为它来源于心理学理论,那么它更加的切合人性,首先开篇就讲了8个基本概念,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我们将要把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孩子引向哪里?是贯穿整个正面管教的理念。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经常会问来访者,你想怎样,你希望长成什么样子?所以在做这种精神类的以人为本的产品时,需要我们找到内心所坚守的东西,这是后续所有工作的基础。还有在谈到如何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第一点就是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准确的理解感受是我们人和人沟通的最基础的部分,在咨询当中叫做共情,如果没有听懂他说的话,理解到他背后的感受,谈何沟通?还有重新看待不良行为这一节,它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了四种分类,都来源于心理学体系,如此的准确清晰,在我们原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更大众化了,便于父母们进行分类执行。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二点,它把理论化的东西大众化了,其实要从心理学的基础来说,如果父母学了心理学一定对孩子的教养是有帮助的,但不可能人人都去学心理学,而且那是太理论化的一个学问,还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整理,但正面管教把它大众化,而且方法化工具化了,这个是很了不得的一点,既有整套的理论基础,又有整套的方法工具教给父母们使用,这不就是我希望能带给父母们的吗?这样我们的孩子不用在成年后还在苦苦挣扎,苦苦找寻自己。我们的父母如果能在孩子成长的时候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带给孩子一个健康的人格,那对孩子来说是一生中最幸运的事。
原生家庭心理学概念范文2
Zhang Meizhen; Xu Jian'gang; Li Linna
(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安 710068;②西安邮电学院理学院,西安 710121)
(①College of Humanities,Xidia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②School of Science,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Xi'an 710121,China)
摘要: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在发展过程中,不拘泥于学术学派的束缚,系统整合了当前国内外各种实用有效的治疗技术,因其简洁快速、实用有效的临床辅导效果而独树一帜。本文尝试系统梳理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理论基础,挖掘其内在逻辑关系,剖析其简快有效的原因所在。
Abstrac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Brief Positive Physical and Mental Therapy, it not rigidly adheres to bondage of the academic school, integrates the current various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therapy at home and abroad. Because of its simple and fast,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clinical counseling and unique effe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Brief Positive Physical and Mental Therapy, and tap its inner logic, and analyze the reason of its simple fast and effective effect.
关键词:简快身心积极疗法 NLP 家族系统排列
Key words: Brief Positive Physical and Mental Therapy;NLP;family system arrangement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314-02
0引言
阿特金森(1990)在美国著名的教科书《心理学导论》中指出,取向多元,日趋统合是当今世界心理学的一大趋向。作为应用心理学重要领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极为迅速,各种咨询技术和治疗方法也呈现不断整合的发展趋势。由香港李中莹先生发展整合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下文简称简快疗法)应运而生。简快疗法在发展过程中,不拘泥于学术学派的束缚,将当前国内外各种实用有效的治疗技术进行系统整合,因其简洁快速、实用有效的临床辅导效果而独树一帜。我国目前心理咨询技术众多,但往往技术单一,系统性不足,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本文尝试系统梳理简快疗法的理论基础,挖掘这套辅导技术内在严密的逻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论证简快疗法在临床实践中所产生简快有效的主要原因。
1理论基础
1.1 NLP(身心语法程序学)NLP(身心语法程序学)由美国学者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 格林德尔(John Grinder)于1976 年创立于美国加州大学。NLP是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三个单词的缩写。Neuro是指神经系统“看、听、触、嗅、味”五种感官收集和处理信息而形成主观经验的过程。Linguistic 指的语言和身体信号所表达的内容,编码感官经验形成意义;Programming 是借用电脑术语指出人的意念、感觉和行为是习惯性的程序,可以经由提升“思想”的软件而得以改善。
美国科罗拉多州法制部门对NLP做出以下定义:关于人类行为与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治疗模式。它本身并非一套心理疗法,NLP的重要法则可以被运用了解人类经验和行为,亦使之有所改变。NLP曾被运用于治疗方面,结果说明它是一套效果强大、快速和含蓄的技巧,能够是人类的行为和能力有广泛和长久的改变。NLP专注于修正和重新设计思想模式,以求更大的灵活和能力[1]。
NLP的起源是其创始人基于维吉尼亚・萨提亚的家庭治疗、弗里兹・ 波尔斯的完形疗法和艾瑞克森的催眠整合发展而成。NLP的基础是传统心理治疗三大势力,即精神分析动力学、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并整合了完形治疗学、催眠治疗法和家庭治疗法。另外,语言分析技术是NLP理论的核心技术,是NLP咨询师理解、分析和矫正来访者深层结构的重要工具。语言分析技术的核心概念均来自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2]。
在多年的实践中,NLP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技巧适用于广泛的精神卫生问题,临床应用于神经症、心身性疾病、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以及普通人群中的婚恋亲子关系、教育辅导、组织管理等。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在发展初期,主要以NLP为主,所以最初还被称为“NLP简快疗法”。
1.2 家族系统排列“家族系统排列”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一个新的家庭治疗理念。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宁格(Bert Hellinger)经25年的研究发展起来,目前,已成为欧美临床心理界一个盛行的心理治疗技术。从2002年开始,李中莹先生在中国内地传播推广家族系统排列治疗理念与技术。
海灵格认为,宇宙间隐藏的规律不但及于万物,也作用于人类的家族系统内。人们应当顺应这一规律去处事,不能违背规律人为干预。海灵格的治疗对中国道家的“无为”思想做了最好的诠释:凡事做最小的干预,只进行治疗所需的最小的介入,让事物按它自己的规律发展,允许当事人不发生变化。因此人们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或规律:①系统动力法则。在家庭系统中,有一些隐藏着的、不易被人们意识到或察觉到的符合自然的动力法则决定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些动力包括:1)连结:隶属系统的权利得到尊重。2)平衡:成员之间的施与受得到平衡。3)秩序:系统里与系统之间的尊卑秩序得以维持。②爱的序位。人类的家族就如同天上的星系,有其运作的规则与次序,称之为“爱的序位”。当家族的每一分子都能遵循这些法则,家庭成员就能够和谐相处;当家族有人违反这些法则,对于整个家族将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3]。③牵连“爱的序位”决定着个体的命运。如果我们跟随“系统的动力法则”和家人相处,生命就很和谐,大家都能够快乐和健康的成长;如果我们忽略了它,违背了系统运行的基本法则,我们就会受困扰,这些困扰就是“牵连”。这些隐藏的“牵连”影响或控制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又难以觉察它的存在,但却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伤害和痛苦。海灵格的“家族系统排列”就是由他所发展出来的方法,将“牵连”和产生牵连的原因呈现出来,并找到“化解牵连恢复秩序”的途径。
家族系统排列是系统排列的一种。系统排列是最新发展出来的应用学问,它隶属于现象心理学,是通过个案代表的方式呈现出来当事人当下的状态,进而能够帮助当事人去取得系统里隐藏的资料,因而对事情的处理有更清晰的了解。系统排列的技巧,用在企业管理、人事纠纷、未来选择等需要上,称为“组织系统排列”;用在心理治疗方面,则能够把一些深层的家族困扰找出和化解,称为“家族系统排列”。家族系统排列心理治疗方法可帮助当事人解决负面情绪、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上瘾及自伤行为和躯体疾病等问题,尤其适用于原生家族里发生过变乱、动荡、灾难引起的深层心理困扰的个案[4]。
1.3 情绪管理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李中莹先生在发展情绪管理理论及其技术时,对情绪的来源、情绪管理的四种能力和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都做了清晰的界定和解读。李中莹认为:情绪来源是本人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信念、价值观、规条),外来的事物,只不过是诱因而已,内里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改变一个人的信念系统或非理性观念,就可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的问题。简快疗法中的情绪管理理论的基本前提或原理和很多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的理论是一致的,这包括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当然简快疗法进一步发展出很多具体可行的临床辅导技术。另外,简快认为情绪管理需具备四种能力:自觉力、理解力、运用力和摆脱力。情绪不分好坏,所有的负性情绪都有正面意义,不是赋予力量就是指引方向。这些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在辅导咨询过程中能给予来访者积极有效的指导。
1.4 能量心理学能量心理学扎根于中医,对于心理治疗提出崭新的见解,并且由此发展出多种的治疗方法,把心理治疗带至一个新的境界。能量心理学能帮助我们认识到创伤和精神上的起伏事实上也都呈现在身体的能量系统,这可以包含穴位、脉流、身体几个能量集中的部位。当一个人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创伤和焦虑时,有一组相对的讯息会出现在他的能量系统,在此同时,如果我们以手指轻轻敲打相关的穴位和能量中心,就可以消除记录这些在能源系统里代表创伤和焦虑的戳记,从而可以迅速消除原来身心所经验和察觉的困厄。
能量心理学是近年来在国外流行的一派心理学,除此之外,简快疗法还吸收了一些后现代心理学的概念和技巧,比如运动机制学等。
综上所述,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是李中莹先生基于NLP(身心语法程序学)、家族系统排列、情绪管理和能量心理学等基础上整合发展出的一套心理辅导治疗技术,涉及行为、能力、情绪、信念、身份和系统各个层面,以简洁快速的辅导风格和积极有效的治疗效果见称。
2逻辑关系
2.1 生命层次、心理层次与理解层次人的生命作为一种实际存在,是身、心、灵的统一体。身、心、灵是我们生命存在的三个同时呈现的层次或者状态。具体来说,“身”,即躯体或生理,对应于英文中的body,是我们可以肉眼直观到的我们的生命存在,可以名之为“自然生理生命”;“心”,即内心或心理,对应于英文中的mind,是我们可以意识体验到的我们的生命存在,可以名之为“个性心理生命”;“灵”,即灵性或精神,对应于英文中的spirit,是我们可以直觉领悟到的我们的生命存在,可以名之为“灵性精神生命”。
从心理活动能否被大脑意识到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是一种能够认识自身与客观事物的存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现象。人们的心理活动不能被意识到称为潜意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曾以北冰洋上的冰山作为比喻:露出水面能被人们看到感知到到的部分称为意识,水面之下更大部分是不能被人看到感知到的是潜意识。“系统排列”的出现,让人们注意到在意识和潜意识之外还有第三层,即系统。以群岛作比喻,解读意识、潜意识和系统三层关系是:意识是露出水面的岛屿的顶端,潜意识则是水面之下的岛身,而系统则是岛与岛相连的基层板块,甚至更深至地壳部分。因此,“系统”的关联性特点就是:系统内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
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迪尔茨发展出来的理解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大脑处理事情和问题有六个层次,这六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为: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身份以及系统。人们在六个层次里出现的心理困扰问题,层次越低,问题越容易解决。一般说来,出现在低层次的心理问题,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出现在高层次的问题,用较其低的层次的解决方法难以产生效果。
综合上面所述,我们发现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来剖析人们出现心理困扰所在。从生命存在层面,分为身心灵,从心理活动角度分为意识、潜意识和系统,从大脑处理问题逻辑层面从低到高为: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身份及系统。简快疗法在发展过程中,自觉不自觉中将这三方面整合在一起。我们也发现这三方面只是从不同角度解读相同的问题,它们之间其实具有很强的对应关系。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2.2 简快疗法在三层次的应用综上所述,既然人们的心理问题基本存在这三个层次,那么心理辅导与治疗工作就可以在这三个层次开展。目前,虽然心理咨询和治疗技术众多,但很多技术单一,缺乏系统性。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整合发展了多种辅导治疗技术,并有机的整合成一整套心理辅导治疗技术系统。这套心理辅导治疗技术系统无论是在理解层次,还是在意识、潜意识和系统层次,抑或在身心灵都发展出相应的辅导治疗技术予以支持,其相互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3结语
李中莹先生曾自称简快疗法是一套打了包的临床心理辅导工具箱,综上所述,此言不差。他在整合发展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过程中,立足中国国内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实际情况,本着积极有效的原则,逐渐发展出这套独具特色的心理辅导治疗技术。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区别其他传统咨询技术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洁快速,当然,这套技术也会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中莹.NLP简快心理疗法[M].北京,广州,上海,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2]韩丹.NLP身心语法程序学述评[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06).
[3]海灵格.爱的序位:家族系统排列个案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
[4]牛竹青,贺俊杰家族系统排列心理治疗研究式探索[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5]海灵格.谁在我家:海灵格家族系统排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原生家庭心理学概念范文3
初次咨询,我首先撕掉雯雯给自己贴的“三级咨询师、曾有6次失败咨询经历”的标签,清空自己的预设,将关注点放在了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命处在何种状态,而不是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上。真诚倾听她的生命故事,紧贴着她的情感起伏,共情、陪伴。首次咨询的50分钟内,来访者讲了45分钟,主要是老公希望她考公务员,理由是新婚家庭需要稳定:而她自己喜欢的却是去企业做讲师,而且有成功的体验。公务员考了几次都不行,每次老公都指责她拖延、不用功,而自己远在外地的妈妈也是一样的口吻,只有爸爸不说什么,但还是让她感觉很无语、无力……结束时,她很好奇,咨询师不像以前的咨询师那样会说很多心理学的理论,甚至问的也不多,而不知道为什么她却很有倾诉的欲望,不知不觉讲了这么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很期待下一次的咨询。
首次咨询中,安全、信任关系的建立解除了她的怀疑和防御,为日后的深入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一起商定了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改善失眠和焦虑;远期目标是找到“我是谁,我要什么”,找回自己内在的力量。用10次的时间做一个疗程。根据她的认知水平,布置瑜伽放松功课,并推荐书籍《遇见未知的自己》。
在接下来的每周一次的咨询中,前5次,我将咨询重点放在她的原生家庭,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上。雯雯反馈对《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很有感觉,一口气读了3遍,似乎隐约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主要出自家庭和小时候的经历。在真诚、陪伴、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咨询氛围中,雯雯敞开了心扉,讲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时的经历:她一家四口人,除了父母,还有个小自己4岁的妹妹。妈妈任性,爸爸宠爱、迁就妈妈,在家没什么地位。妹妹出生之前,自己是小公主,深受父母喜爱。而妹妹出生后,有一次,她撒娇要妈妈抱,不小心碰到了妈妈的,妈妈感觉很痛,之后就一直拒绝抱她,让她很伤心。
一旦问爸爸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他们一直说她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意识到只有妹妹才是他们亲生的,自己是捡来的,于是很痛苦,经常跑到邻居家去哭诉。小学成绩很好,几乎都是100分,别人都夸她,唯独父母从来不以为然。而妹妹成绩一般,父母经常要提醒辅导。只有一次她六年级数学考了99.5分,被妈妈狠狠地指责了一番:而舅舅家的表弟一向不及格,这次却考了75分,得到了全家人(包括妈妈)的表扬。她非常困惑。
初一的时候她不想努力读书,成绩下滑,开家长会时,妈妈当着众多家长的面说:“你真给我丢脸!”那个画面让她永远难忘(说到此处表情很痛苦)。我问她那时的感觉,她答:“被当众羞辱,她不是我的亲妈,我恨她!”打那之后,她的成绩就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我问她分数高低对她都意味着什么?她答每当分数高的时候,父母没有表扬,只是说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而分数低的时候他们却非常关注,跑过来问是怎么回事。说到这,雯雯一下子醒悟到,原来成绩好可以得到外人的赞扬,而那似乎不足够,只有自己成绩不稳定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为此,她不惜以不再做老师同学喜欢的好学生为代价,直至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考不上梦想的大学——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雯雯痛哭流涕,开始数落对父母的种种不满,为什么自己无论做得多棒都得不到他们的表扬?为什么妈妈对她开口就是指责?想起上个月回家举办婚礼,在举办婚礼仪式的前一晚,妈妈过来抚摸她的头发,她竟然非常抗拒,躲开,感觉浑身起鸡皮疙瘩,那种感觉让自己既害怕又自责,怎么可以抗拒自己妈妈的抚摸呢?她突然意识到已经有24年和妈妈没有过身体、皮肤的接触,又开始痛哭。
我适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她找一个物品代替母亲,与她对话。她随手拿了一个闹钟,在滴答声中,盯着它说:“妈,从小到大,你为什么总是指责我?我永远没有犯错误的权利?”我让她想象妈妈听了会说什么,她思索了一下,回答:“因为不想你骄傲啊!”“我做得再好也得不到你的肯定,我表现优秀有什么用?”“妈是想让你在社会上少吃苦,工作好,生活好,不像妈一样,工作不稳定,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女儿,妈就靠你了,你要给我争口气!”说到这里,雯雯放声大哭,把闹钟抱在怀里。我问她的感觉,她说她知道妈妈是爱她的,因为妈妈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自己比妹妹优秀,所以妈妈对自己抱以很大的期待,想替她活得好!我问她28年的人生在为谁而活呢?雯雯沉默良久,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大声说:“我要过我自己的人生,我才不要为别人活呢。”我借用家庭系统排列的导语让她跟着我,对代表妈妈的闹钟说:“妈妈,谢谢你给了我生命,把我养育成人,我知道你不容易,但是,这是你的命运和人生,从现在开始,我要为我自己而活,请你祝福我!”然后转过身去看着窗外的远处,想象仿佛看到一道温暖的光,自己带着微笑走进光里,慢慢前行。雯雯此时感觉不像从前那样内心总是有两个声音在作对,现在统一了,她感到很轻松。失眠、焦虑的情况改善很多,就是偶尔还是跟老公争吵,感觉烦,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3次咨询中,在梳理了雯雯和妈妈关系的基础上,主要是启发她去觉察自己和老公的关系。我问她在老公指责她那一刻看到了谁的影子?她似乎开窍了,马上觉察到原来自己一边很排斥妈妈的指责,一边又鬼使神差地找了个性跟妈妈一样的老公,怪不得妈妈和老公特别对脾气,原来自己一开始就是带着希望妈妈喜欢的想法去找老公的呀!而对老公指责的不满就是来自对妈妈指责的排斥。我抓住机会,适时与她探讨“区分”的概念,强化她不是排斥妈妈、老公,而是排斥他们的指责,是排斥被指责的感受。雯雯松了口气,如释重负,认同应该把人和问题分开,开始整理自己人生中诸多此类问题。我将思路引回她最初的问题——缺乏动力、拖延。她明白了这也是她这个人遇到了问题,而不代表自己就是问题,又松了口气,感觉压在心头多年的一块石头不见了。
原生家庭心理学概念范文4
原生家庭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我们调查后发现,个性、价值观不同,是导致离婚的第一大原因,其次才是第三者介入和性生活不和谐。
所谓价值观不同,就与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人的个性、价值观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特别是中国式家庭。
婚姻不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一桩婚姻背负着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利益的沉重包袱。对“婚姻”这两字的解释,婚就是指男方家庭,姻则是指女方家庭。
王海瓴的小说《新结婚时代》在这方面就有生动的描写,顾小西和何建国“城乡结合”的婚姻冲突就是在两个家庭的影响下升级,成功地演绎了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巨大影响。
一种情况是:对父母婚姻模式的继承
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婚后,很多人都在有意无意沿用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如果处理不好与对方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势必会影响到夫妻二人的婚姻关系。
场景一 新结婚时代
北京女孩顾小西是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出身于高知家庭,父亲是退休的大学教授,母亲是医院的主任医师。在大家的反对声中,她嫁给了从山东农村考入北京的大学生何建国。格格不入的两个家庭结合到一起,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矛盾。
结婚以后,何家不断地有人到家里吃住,找小西在医院的母亲看病,这个家俨然成了一个何家村“驻北京办事处”。有一天,何父又带着村里的几个远房亲戚找到小西家,找顾母帮忙看病,还让他们出4万块钱在老家盖房子。何父说,儿子是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理应为家里做些贡献,建国只好点头答应。但小西却认为,家长培养孩子不应要求回报,这让建国觉得在父亲面前很没面子,他第一次动手打了小西。这次是他们婚后的第一次争吵,小西感到特别委屈,一个人跑了出去……她现在才发现,自己当初的想法太天真了,爱一个人是一回事,爱他的家则是另外一回事。
还有一次,小西因为习惯性流产而被公公误会不想为何家生儿育女,于是他到顾母所在的医院找她理论,刚好碰上顾母抢救病人未能接待他。何父便认为是小西母女看不起他,埋怨建国没本事,管不住老婆。顾母却认为是何父蛮不讲理,关系太难处理,便鼓励女儿与女婿离婚。这件事在何家引起了更大的风波……
各自家庭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处事态度常常会在两人之间引发争执。尽管他们经常吵架,但小西还是深爱老公的。但令她困惑的是,建国老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事:大哥娶媳妇要盖新房、老乡进城汽车被扣、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迁坟纠纷……小西永远不懂他们,他们也不懂小西,最终小西和老公选择了离婚。
分析:
小说中何建国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家庭中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母亲对父亲俯首听命。
因此,何建国虽受过高等教育,他的“原生情结”却是要求自己的配偶一切围绕着自己转,因为他从小接受的婚姻概念就是如此。恰巧他遇到的那位女性顾小西,是来自父亲照顾母亲的家庭,因此,顾小西不会认同一切由丈夫说了算的想法。
顾小西对家庭的影响力使丈夫的权力欲、权威受到了挑战,一有机会他就会有从父亲那儿习得的强势行为。
何建国和顾小西离婚了,不是因为不爱对方,而是因为两个家庭观念不能融合。高素质却有些冷漠的城里人和封建贫穷的农村家庭的结合,种种矛盾使得婚姻生活不堪重负。
场景二 裸婚时代
童佳倩和刘易阳是一对相恋八年的情侣,本以为结婚生子水到渠成,但到最后还是遭到了家人的强烈反对。原因是:与童佳倩殷实的家境不同,刘易阳出身于工人家庭,没房没车,现在还跟奶奶、爸爸、妈妈蜗居在一套小两居里。而这对小情侣却全然不顾,他们打着爱情至上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加入了裸婚族。然而,爱情终究不能当饭吃,婚后,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显现出来。
佳倩以前在家是娇生惯养的小公主,自从搬到刘易阳三代同堂的平民之家之后,和家里人产生了很多矛盾。婆婆一生勤俭节约,为家里勤勤恳恳奉献一生,她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媳妇。可是,她没想到嫁过来的这个千金小姐,不会做饭,不会生活,花钱大手大脚,怀孕了仍然坚持化妆、穿高跟鞋。所有这一切,都被婆婆打上了“不懂事”的标签。而这些,也渐渐成了两人感情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有一天,佳倩逛街时感觉肚子疼,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见红了。童母非常愤怒,她误会是怀孕期间的夫妻生活导致了童佳倩的见红,她逼着刘易阳写下保证书,怀孕期间不再和佳倩进行夫妻生活,刘易阳欲哭无泪,只好签字。这件事导致了夫妻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在女儿刘锦心出生以后,童佳倩背着婆家,在女儿的户口本上写了另外一个名字,刘家人开始责备佳倩,认为她自作主张,最后一家子人闹得不欢而散。童佳倩跟刘易阳再一次争吵起来了,童佳倩觉得刘家人对她的态度不好,刘易阳觉得童佳倩不可理喻,随意更改女儿名字,再加上孩子出生,一家人的生活压力突增,恰巧又赶上刘易阳失业,因此,离婚的事情被提上日程。
分析:
再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都要归于平淡。童佳倩和刘易阳离婚了,八年的感情生活、曾经的山盟海誓还有那张来之不易的结婚证,最后都被现实的柴米油盐瓦解了。
佳倩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全家人围着她转,在母亲的影响下,她树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然而,婆婆在家里勤勤恳恳奉献一辈子,她要求媳妇能像自己一样任劳任怨,甘当服务角色。因此,当她发现媳妇只会花钱什么都不会的时候,矛盾产生了。随着婆媳关系的冲突,小两口的矛盾也不断升级,最终只有走向离婚。
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和父母兄弟姐妹一起的这个家;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生子的那一个家。
童年时从家庭所受到的影响,会延续到日后所经营的新家庭、塑造出的下一代。有个甜蜜温馨的家作为避风港,是人的基本需求;不把成长过程中负面的影响扩及到新的家庭,而让“家”成为更温暖、更滋润的地方,是人生的重要课题。
再一种情况是:对父母婚姻模式的排斥
如果一位女儿从小看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很强的处事能力,在生活中处处受到他人欺侮,她长大后,可能就会期望自己的丈夫是一位很强势的男人。在她的头脑中,父亲的懦弱是自己痛苦生活的根源,所以,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就无论如何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因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原生情结”会在成长后在夫妻相处中不受意识控制地重复出现。从而使很多夫妻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了父母的行为方式,以致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行为、认知、情绪等也起了连锁反应,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毫无防备、意想不到的时刻,以超凡的强度,被我们生命中最亲近的人(通常是配偶)引爆。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
场景一 娘家的故事
女主角何小西的出身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父亲是小学退休校长,母亲是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舞蹈梦想的贤妻良母。作为女儿当中最小的一个,她聪慧灵巧,比唯一的弟弟更得父亲的宠爱,因为她的个性和父亲极为相似,父女之间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因此,小西的出嫁让父亲最为不舍,除了这个原因,他更为小西即将踏进一个复杂的环境忧心忡忡,但依然用他惯有的亲切口吻鼓励女儿:“用爱心和宽容来面对未来。”同时他也不忘暗示她:“嫁出去的女儿不是泼出去的水,娘家永远是你的依靠。”
相比小西家庭的简单与温馨,丈夫沈建弘的家庭情况却比较特殊,父亲沈万海年轻时与妻子春燕将祖先传下来的猪蹄店打理得有声有色、极具规模。结婚数年,妻子春燕始终不孕,后来春燕发现万海与秋萍有染,且秋萍已有孕,她决定成全秋萍与万海,与万海离婚。不料,离婚后,万海才发现春燕有孕,他十分愧疚,接回春燕同住,就这样,万海的前后任妻子,两家子相处在一起。但一山不容二虎,万海对两边的家总是公平以待,但总有一方有怨。
而建弘作为秋萍的儿子,比春燕的儿子建明小几个月。因此,秋萍总是有一种神经质的不安感,总认为将来沈家的一切会被春燕母子夺去。作为儿子的建弘,母亲的神经质和不安全感让他从小就承受许多压力,造成他个性有些压抑,因此在长大后建弘急于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想要走出自己的路,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
秋萍为了不让建明夫妻独占厨房,要建弘到店里帮忙,建弘不肯,提到当初秋萍答应让他出外创业的事。秋萍反悔,表示当时只是缓兵之计安抚建弘。建弘非常气愤,小西则鼓励建弘开创自己的事业,同时为了安抚秋萍,辞掉在银行的工作回家帮忙。
但创业初期,建弘因为太过莽撞而受挫,秋萍将一切归咎于小西,而建弘却明白小西为自己所作的牺牲,一直站在她那边。虽然遭到母亲的不谅解、兄嫂的打压,但幸而有小西在一旁提点及安慰鼓励,他最终坚持下来并且获得了成功,与小西的婚姻也很圆满。
分析:
过去原生家庭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作的每一个选择,都要自己负责任。
在何小西家中,父亲处于中心地位。作为一个退了休的小学校长,教书育人了一辈子,父亲看问题透彻,且通情达理。在小西婚前,便与她沟通一番,让她明白自己在婆家将要面临的问题及该怎么做,而母亲则为家庭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应该说何小西将父母对待婚姻的态度的优势方面结合起来了,一方面,她鼓励丈夫创业:另一方面,她为了让丈夫无后顾之忧,主动辞职回家帮忙,以缓解丈夫和家人的矛盾。
而沈建弘因为被家庭关系和母亲所影响,极力想要摆脱那种不安全感,因此非常想要拥有自己的事业。不得不说,他是明智的,他并没有像哥哥一样,眼睛只盯着家里的产业,而是想要在外面开辟新天地。面对家人的不解与刁难,他没有退缩。面对妻子,他极力摆脱父亲那种尴尬的家庭模式,与妻子小西互为依靠。在妻子小西被家人为难时,不惜与家人决裂也要保护她,最终家庭事业都很美满。
场景二 媳妇的美好时代
急诊室护士毛豆豆和写真影楼的摄影师余味在几次相亲中都奇妙相遇,颇有缘分的两人慢慢互生好感。在相处中,善良的毛豆豆被余味的爱心和责任感所感动,两人感情渐浓,很快到了见双方父母的阶段。在此之前,余味事先将自己有“两个爸爸、两个妈妈、一个结婚第二天就丧夫的妹妹”的复杂家庭状况告诉了毛豆豆,他说父亲和母亲离婚后又分别再婚,且两个妈妈势不两立。毛豆豆犹豫再三,还是鼓足勇气请余味安排了双方父母的见面,接受了这份感情,让余味心底十分感激。然而家长见面的场面却火力十足,毛豆豆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余味和毛豆豆总算结婚了,然而婚后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性格古怪的余味妹妹余好搬来与他们同住,不断挑刺、肇事,但都因毛豆豆的宽容和大大咧咧顺利过关。而两个婆婆的存在却着实让毛豆豆为难,甚至连毛豆豆分别拜访的次数、买的礼物数量等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被当作厚此薄彼的证据。
这边是战火迭起,那边毛豆豆的不靠谱弟弟毛锋又接二连三地谈恋爱,此间毛锋惹出的麻烦也是姐夫余味不断地出面料理。毛豆豆的父母均是知书达理的本分人,一方面为女儿的尴尬处境委屈,一方面又为不成器的儿子操心。
余味的继父病逝,对余味生母打击很大,为了方便照顾,余味将母亲接来同住,此时豆豆的“磨难”才正式开始。神经质的婆婆和没事就作的妹妹让豆豆吃尽了苦头,但她常常委屈却也自己宽容释怀。余味夹在其中,经常要故作幽默去安抚两位,一方面为母亲和妹妹的遭遇而心疼,一方面也感恩妻子的体谅与付出。
这之间虽然一直状况频出,但余味和豆豆这对小夫妻在双方家庭的麻烦事中一直并肩作战,这份担当与责任感让毛豆豆感觉找到了依靠。而两个婆婆也在豆豆怀孕期间达成和解,至此生活开始美好起来。
分析:
如若原生家庭中的父母相处模式不和谐,子女便期望在未来自己的婚姻家庭中能突破父母这种不幸福的婚姻模式,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在原生家庭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相处模式已经在潜意识的状态下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思维模式、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已经养成,想要破除原生家庭的影响,就需要站在客观、他者的立场上,冷静审视和反省自己。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代价。
剧中的余味,身处一个复杂的家庭背景之中,父亲是知名画家,文雅有礼,却也因为年轻时的一段婚外情,给生母带来了伤害;生母性格直爽火辣,眼睛里容不得沙,也是这样的性格导致了她不能很好地处理婚姻中的问题,造成自己婚姻的不幸。因此,余味深知对爱情忠贞的重要性,也深知能够妥善处理夫妻问题的重要性,两者结合才能最终得到幸福。余味和毛豆豆的婚姻生活中,他们二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分歧出现,主要是复杂的家庭成员关系之间的矛盾。但是余味却能在其中来回斡旋,妥善调和,理解但并不偏爱,批评又不失手段,使得大家能在磨合中渐成一家。虽然原生家庭不幸福,但他却能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并在自己的身上改正验证,最终得到了幸福。
原生家庭与夫妻关系解决对策
不同的原生家庭,在家庭文化、关系模式、家庭规则方面自然不同。两个来自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的人,带着各自家庭的影子组成新的家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也处理不好这种差异的话,上演的不是两败俱伤,也是心力交瘁的生活剧。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就在不知不觉间复制着前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代代相袭,进入无法挣脱的死循环。这就需要我们将潜意识主宰状态转成意识主宰状态,了解过去带来的影响,并学会如何从“原生情结”中剥离出来。
第一、心灵回溯住婚姻中成长
“心灵回溯”即当事人由当前人际关系引发的强烈情绪深入意识,探讨过激的情绪在原生家庭中的根源。
个人特别愤怒或过度受伤的“情绪过激”反应,通常与小时候的原生家庭“原生情结”有关。
夫妻双方可以借着“原生情结”被引发的机会,做一次哪怕是痛苦的心灵回溯,了解自己在成长历程中曾发生的事。学习用现在的、较为成熟的、更客观的立场检视探寻自己和对方性格形成的源头,走出父母婚姻的阴影,帮助彼此成长,在成长中重建美好、和谐的婚姻关系。
因此,认识彼此内在心理状态,也是解决冲突、建立亲密关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特别指出,“心灵回溯”是相当情绪化的过程,有些人甚至会暂时产生心理退化的现象,重新经历儿时的伤痛,陷入强烈的情绪当中,一下子分不清楚自己到底人在何处、身处何时。
在你深入探索心灵脆弱的部分时,任何“批评”、“论断”、“越界”,或对你所吐露的心事做种种负面臆测与阐释,都可能使你再度受伤。所以,身旁最好有人关心你、支持你,懂得细心倾听,给你安全感。
虽然,
“心灵回溯”可以在一个人独处时自行运用,不过,身边若有专业的人来帮助我们一步步经历上述过程,将会更有效果。
第二、清理各自的原生家庭
夫妻双方各自会从自己生长的家庭里带来不同的规则。如何把两个家庭版本的规则变成一个版本,是婚姻中非做不可的功课。
分析各自原生家庭里的种种弊端,结合二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公平合理又容易实施的双边协议,最后成功实施双方达成的协议。
第三、觉察过度强烈的情绪反应
某些特别敏感、一触即发、人际杀伤力特强的“痛点”,往往最容易被亲近的人引爆。许多人在外面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但一回到家就会大发雷霆。
日常生活中,每当自己对某些事或情境产生超乎寻常的情绪反应时,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别强烈,又一再出现的情绪,很可能背后掩藏着“原生家庭”里的“原生情结”。
第四、分清此刻和过去的界限
一种强烈情绪宣泄出来后,要留意哪些是针对现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题发挥的,属于过去的。不要把属于过去对父母的情绪掺杂进来,投射并发泄在丈夫(妻子)身上,令对方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
在过去和现在的情绪之间设一道防火墙,不让过去的情结继续纠缠在现在的婚姻里。
第五、找出新的应对模式
与所有的社会系统一样,家庭有它基本的需求:价值感、安全感、成就感、亲密感等等。我们的小家庭缺什么补什么,多什么去什么。丈夫自己仅有的那点价值感、成就感还不够,还需要妻子的欣赏,妻子就给他一点,这可是事半功倍的机会。丈夫想成为决策者,就送他点权力。他想成为父亲那样的权威者,就多给他点面子……这些招式省心省力成本还低,不妨试试。
我们每一个人从小生活的家庭,不仅塑造了我们的形象、性格,还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生活模式。有反省能力的人,会对这些模式进行修改、取舍,这样的生活会过得有滋有味。
在相处中创造幸福婚姻模式
要知道,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幸福,要把它传承下来。
场景一 经营婚姻
女主角罗青鸟和叶小鱼是典型的80女与70男的结合。罗青鸟是家里的独生女儿,深受家人宠爱。作为家庭中心的父亲罗炳勋是一位大学教授,一个相当民主,懂得生活,且深谙夫妻之道的人,教导女儿非常开明。因此罗青鸟个性强,比较自我,结婚后便把丈夫叶小鱼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想融入婆家让他们打扰自己的小家庭。怕有了孩子会抢夺丈夫叶小鱼对自己的宠爱,甚至想要成为丁克家族。
叶小鱼则出生在一个比较传统的家庭,三代同堂,上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作为家里的中心人物,叶小鱼的父亲叶大海比较传统专制,教育孩子严厉,从不滋长孩子的骄傲气焰。孩子有了缺点就加以批判,而且毫不留情,甚至在亲家面前也极力数落儿子的不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叶小鱼的观念也相对比较保守、随和,为人比较孝顺。婚后视做家务为已任,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在他的脑袋里面根深蒂固。
“现代”的罗青鸟融入“传统”的叶小鱼家碰撞不断,叶小鱼不得不在老婆和家人之间周旋。第一个冲突便是家具问题:叶小鱼父母给罗青鸟他们的新居送了一套家具,但是罗青鸟不喜欢这套家具,便瞒着公公婆婆换了一套,叶小鱼知道了很生气,怕自己的父母不高兴。但是后来父母真的知道了这件事,不高兴了,叶小鱼怕父母责怪罗青鸟,便将此事承担下来,说是自己换的家具,以此来缓和罗青鸟与父母的关系。
叶父叶母要求小两口过年过节什么的要回家吃饭,但是罗青鸟不会做饭又引来他们的不满,叶小鱼便亲自下厨做菜,获得爷爷奶奶的夸奖,父母也就不好意思再说他们。
罗青鸟曾经怀疑叶小鱼与人有染,后来监视他却发现什么也没有,惭愧的罗青鸟跟叶小鱼坦承了,叶小鱼不但没有怪她,反而还认为这是罗青鸟爱他才会这样做的……
罗青鸟便是在这样的包容与爱下,渐渐成长起来,理解了出嫁前父亲对她说的话:“善待婚姻,互相谦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懂得如何经营婚姻。”与婆家人、与叶小鱼之间的关系都进入了一个良好的模式。
分析: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做不肯成长、不肯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在罗青鸟家中,因为有个民主、开明的大学教授父亲,罗青鸟的生活一直是自由而且自我的,即便是结婚了,她依旧没能从原有的家庭生活观念中转变过来,而且她也不觉得自己需要转变。她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没能处理好与婆家的关系,让丈夫叶小鱼左右为难。
而叶小鱼家,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为人严肃而传统,母亲是典型的以家为主的贤妻良母,因此,叶小鱼身上有着从父母身上继承的优点:孝顺、重视并且忠于家庭,在父母与罗青鸟之间充当了很好的剂。罗青鸟做了惹父母不高兴的事,他会在私下里责怪罗青鸟,但是面对父母,他又会将所有的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而罗青鸟在叶小鱼、父亲和婆家的不断影响下,最终成长起来,明白了婚姻该怎样经营。
结论
人们最深刻的改变是情感层面上的改变,觉察彼此的情感,寻找良性的情感互动,满足彼此的心理需求,就不会被动地复制原生家庭的婚姻模式了。有了上述的认知后,我们应警惕自己,莫让过去的创伤延续到现在,勿用愤怒向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讨债”,而要以理性、爱心慢慢解决问题,就可能一不小心创造出一份天下独一无二的浪漫婚姻模式。
另外,再生家庭与原生家庭的交往,要保持平衡状态。国内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可见,要想保持幸福稳定的婚姻关系,必须从原生家庭影响中走出来,建立一种以小家庭为核心的再生家庭关系,并经营好它。
“婆媳问题”是原生家庭关系的典型“遗传”
在一个健全的家庭系统中,最主要的关系是婚姻关系,而非亲子关系。自己家庭和睦的婆婆会将媳妇作为女儿看待,并给她自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她会将媳妇看作是自己小家庭中的女主人以及自己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并给予媳妇的这个新角色所需的尊重。
很多婆婆,自己的婚姻关系不和谐,就希望儿子成为自己所有的情感依托,而不是依托于丈夫。这类从丈夫到儿子的情感转移往往是由于婆婆自身的婆媳问题或是婚姻中未解决的伤痛所引起的,导致她对自己的丈夫失去了信任和应有的安全感。因此,当新媳妇加入她(婆婆)原有的家庭,她就无法将自己原来是儿子生命中最要女人的地位让给媳妇,因为这样,自己的基本情感就无从寄托了。因此,假借孝敬父母之名,婆婆就会希望儿子仍然把自己作为关注的重心,而非妻子。此类现象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在各种文化背景下都可以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
一个幸福的家庭应具有的特征
1.家庭不仅提供生存所需,也提供生长空间。
2.它能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包括自主和依赖之间的平衡,也能提供社会化训练以及性别角色的认同。
3.它让每一个家庭成员一包括父母一都有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4.它是一个建立自尊的地方。
原生家庭心理学概念范文5
母亲对儿子和对女儿来说,概念并非完全一样,虽然同样是赋予了孩子生命,但母亲对孩子的感受有可能完全不同。大多母亲更容易和女儿较劲,对儿子则天生会有更多包容。女儿迫于孝顺的压力,即便对母亲有怨怼,甚至是怨恨,也不敢有过激反抗,她们最多的想法是:等将来有了自己的家庭,一定不能像母亲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子女。
只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影响根深蒂固,即便已经脱离父母组建家庭,却脱离不了家族系统的影响。通过自我觉察能帮你看清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让你不再重复家族系统中不好的相处模式。所谓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于女儿而言,更大程度是受自己与母亲关系的影响。当一个人开始恋爱,尤其是结婚后,就启动了一段新的亲密关系。虽然在自己的家庭中,表面上是在上演与丈夫、与子女的关系,可实际上母女关系无处不在。
你与丈夫的亲密关系非常容易激活母女关系中未处理的创伤,这些创伤有可能是大创伤,也可能是日积月累的小创伤。不少女人觉察到,自己脾气不好时对待丈夫的方式,与儿时母亲脾气不好时对待自己的方式非常相像,这便是原生家庭中母女关系在现在家庭里的投射。当小孩出生后,与小孩的互动更容易激活这些创伤,也同时激活你早已忘记的,小时候曾经经历过的无力感。
化解母女关系中的疙瘩,不仅能让你与母亲的关系更融洽,更重要的是,你得以重新面对内心那个被你忽略的,受委屈的小孩,帮她抚平内心的“钩子”,从而学会更好地与自己相处,拥有一段健康明朗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
我一直害怕妈妈,尽管她很爱我
我的妈妈几乎为我付出了一切,她把所有最好的都给我,也很爱我。但是,我非常害怕她,她每次来我家小住,我都觉得很别扭,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她很善于用爱给我施加压力,“你看妈妈这么爱你,你怎么能忤逆妈妈的心意”。
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不听妈妈的话,她对我说,“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你如果不听我的,那你把我给你买的衣服通通脱下来。”于是她逼着我将身上的衣服一件件脱下,刺身地面对她,我觉得非常羞愧。上初中时,我曾将妈妈给我买课外书的钱偷偷买了零食,后来被妈妈发现,她说一定要去学校当着同学的面拆穿我。初中时期的我已经有很强的自尊心,很怕在同学面前丢脸,那段时间我每天过得提心吊胆,生怕妈妈出现在学校里,因为我知道,她真有可能这样做。
我知道妈妈很爱我,可每每想到这些让我羞愧的事,我都很怕她并在心里责怪她,可每当责怪妈妈的念头出现,又觉得自己怎么可以怪妈妈,反而更加责怪自己,内心很纠结。
心理分析:有一部著名的奥斯卡获奖电影《黑天鹅》,剧中女主角Nina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母亲,她强迫女儿按照她的意念生活,穿她喜欢的衣服,完成她的舞蹈梦,并且为培养女儿倾尽所有。Nina不敢辜负母亲的厚爱,一直小心翼翼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中。电影总是高于生活,它所表达的冲突也比较极端,可是却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像Nina母亲那样完全让女儿成为自己复制品的很少,可是将自己的焦虑情绪转嫁到女儿身上的却很多。她们会抓住女儿的错误不放,让她惴惴不安,实际是母亲自己内心非常焦虑,不自觉将内心的焦虑转嫁给女儿。母亲焦虑的对象是自己,与女儿无关。当内心有责怪母亲的情绪时,请你不要再自责,因为这是一种正常反应,并且,并非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才让母亲变得焦虑,是母亲自己需要面对她的焦虑。
你可以试着不接受母亲“焦虑的投射”,而是将自己健康积极的心态“反投射”给她。现在越来越多旅游妈妈、瑜伽妈妈就是这样产生的。母亲能影响女儿,女儿反过来也能影响母亲。小时候力量小,只能被动接受母亲的投射,成年后如果还只是被动接受,那说明你一直都是母亲的“小孩”,即便已成家立业,还是尚未长大。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妈妈就会有什么样的女儿,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女儿,就有什么样的妈妈。不要企图改变她,试图影响她,让她学会自己面对焦虑。
我渴望妈妈的爱,行动上却表现出反抗她的爱
我和妈妈不是很亲,我的闺蜜告诉我她几乎什么都跟妈妈说,老公的事,孩子的事,而我什么都不可能和妈妈说,尤其是自己家里的事。从小妈妈便看不惯我,我也看不惯她,这造成了我们几乎没什么交流,每周打电话除了互相说一下天气,加衣还是减衣,几乎没有其他话题。
我小时候一直有个感觉,觉得妈妈一点也不爱我,因为她总是打我。我不敢犯一点错,妈妈内心似乎有一股莫名其妙的巨大的愤怒,只要抓到一点出口就会淋漓尽致地爆发,所以我的记忆里留下了很多被妈妈打,被妈妈丢在路边,或者关在小黑屋的画面。我记得第一次带老公回家见父母时,妈妈突然对老公说,“她脾气很倔强”,并且指着我爸爸说,“她的脾气都是被你惯的”,弄得现场气氛很尴尬。
如今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渐渐变老的妈妈似乎想要和我亲近一些,更多对我表达关心。只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矛盾:我非常渴望妈妈来爱我,却本能地对她的亲近举动有些排斥。她过来挽我的胳膊时,我会特别不自在。我最害怕过年回家时,她提出要和我一起睡觉,因为我特别接受不了和她那样亲近,却又害怕拒绝她,让她心里不舒服,总以感冒怕传染推脱。另外,我发现我脾气坏时的样子和我妈妈很像,老公也这样说,有一次我冲老公发脾气,他突然说,你这个样子好像你妈,我听到之后非常难受,因为我不想像她。
心理分析:你的自我觉察能力很好,你已经很清楚地看到你与母亲之间的问题,并且清醒地认识到,儿时妈妈对你“看不惯”,不是因为你有多让人讨厌,而是妈妈内心有“一股莫名的、强大的愤怒”,需要找出口发泄。你还清晰地看到了一点:母女的相处模式会投射到你和爱人的相处中,比如,你对爱人发火的样子,很像你母亲表达愤怒的摸样。
既然你已经看清原初母女关系对你的影响,试图调整它会是自然而然的事,你不用太着急和担心。可喜的是,你的母亲自身也意识到她与你之间的问题,并试图与你变得亲近,这对于思维定势的长辈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事。虽然你觉得和母亲有亲密的身体接触让你别扭,不妨试着打开自己,接受母亲的示好。你会发现,与她亲近不如你想的那样难受,并且,这个举动意味着,你开始接纳内心那个你觉得不被母亲喜欢、受委屈的小孩,你已经开始在抚平内心的“钩子”了。
我找的男朋友,我妈都看不上
我妈妈总唠叨,为什么我都30多岁了还不结婚,可我找的男朋友,我妈又都看不上,她说我眼光有问题,找的人都和我爸爸是一个类型,将来注定走不长久。我父母在我上小学时就离异了,我一直跟着妈妈生活。其实小时候我和爸爸要更亲一些,他们离婚时,我其实是想跟爸爸的,可潜意识里觉得如果不选我妈,她会受不了。
不知道是我的男朋友确实都有问题,还是无论我找怎样的男友,我妈都看不顺眼。我现在很困惑,想找个人结婚,却又不知道找什么样的。
心理分析:父母关系不好的家庭,尤其妻子“看不上”丈夫,而小孩又觉得父亲不像母亲说得那样不堪的家庭,女儿在择偶问题上会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因为女儿潜意识里觉得“父亲委屈”,想要替父亲出气,她往往不自觉会找与父亲类似的男人,希望在自己的恋爱关系中,可以实现“救爸爸于妈妈魔掌”的愿望。
不知道你是否与之前的男友有很深入的交往,还是都很快分手?只有与他有深入的交往才会知道你母亲的判断是否正确。这段交往无论结局好坏对你来说都会是一件好事,如果你的母亲判断正确,你会明白自己投射在男友身上的是父亲的形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果母亲判断错误,你在做判断时更容易关注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母亲的看法,这样也有利于你找到适合你的人。
通过深入的恋爱经历看清问题所在,你会更理解你母亲的担忧。有很多女人在多次恋爱失败后,会突然明白,这个世界上最懂自己的人原来是母亲。这个时候,她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女人,开始打破原生家庭关系的情结,踏实地建立一段稳定的感情。
原生家庭心理学概念范文6
关键词:本土化;经济学范式;中国经济学;儒家文化;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8)06―0040―08
一、引言
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规范性和本土性,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本土行为机理的契合性基础之上;而“所谓‘本土契合性’,就是指研究者的研究活动及研究成果与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及其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脉络密切或高度符合、吻合及调和的状态”。然而,现代经济学产生、成长并壮大于西方社会,从而是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行为心理的基础之上;特别是随着20世纪30年代之后主流经济学在美国最终形成,从而深深地打上了美利坚民族的行为和心理烙印。正是基于这个角度,现代主流经济学也就是真正的“西方”经济学,而且,即使已经为广大非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和接受的马克思经济学,它也是“西方”非正统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们都是建立在西方人行为心理之上的,并体现了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思维。杨国枢(2004,自序)曾指出,“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但在近代史的不同阶段,中国心理学却曾先后将这些国家的本土心理学当作‘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甚至将之视为可以照样适用于中国人的心理学。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放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显然,这里把心理学一词换成“经济学”一词,意思同样存在。正因为当前的经济学根基于基督教文明下的心理及相应的行为机理之上,因此,当前的经济学仅仅是“西方”经济学;这里不仅从地域上是指其源于西方,更主要从文化上是指它适应于西方人的心理和行为机理。
正因如此,长期以来,能够在经济学领域作出较为显著贡献的大多是西方人或者是具备西方化的人: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英国人就是在英国工作的外国人;而20世纪30年代以后,世界上著名的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是美国人就是在美国工作的外国人。这些著名经济学家的国籍和工作地点之所以会有这种时间和地域上的相对集中,显然,并不仅仅是因为如林毅夫所说的是“由于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相反,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经济学本身就具有非常强的本土性,而当前的经济学话语权已经被世界经济中心的国家及其本土学者或具有相通文化背景的学者所掌握。事实上,如果仅仅从国籍和工作地点的角度,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如此多的华人(甚至是日本、韩国等)在美国的大学中却一直没有取得较为“令人刮目”的成就,而像以色列、印度乃至拉美、东欧以及来自非洲一些国家的教授却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取得的“非同凡响”的声誉,甚至造就了一批“世界性”的顶级大师(这些地区出生的人都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而如果从文化角度,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学本身就是建立在微观心理学和宏观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而这些国家与美国文化更为接近,更容易基于本身的行为心理发展某些经济学理论。而华裔的学者根本没有这一切身的文化感受为基础,无法把理论推理和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因此,往往只能在与经验事实相对脱节的数理或计量方面有所发展,而对以社会经济现象为对象的理论研究则力不从心。默顿就提出了一个“内部人原理”:“外部人”不论是多么小心或有学养,原则上都无法接近社会或文化的真理,因为存在一种结构性的限制使他没有能力了解异己的团体、文化和社会。是以本文尝试就女性主义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思以及对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启示作一分析。
二、女性主义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反思
在当前西方经济学界,女性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有成就的女性经济学大家则更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主要不在于流行的说辞:女性的逻辑抽象能力较低,因为女性在经济学领域中所占的比例要比在数学或自然科学领域所占的比例还要小;相反,根本上在于主流经济学本身的特质,因为它具有明显的性别结构缺陷。事实上,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心理之上,但却并不是反映了所有西方人的共同心理,而主要是建立在具有强烈扩张和征服欲望的男性的心理基础之上,从而具有非常强的偏见,这严重限制了女性对经济学的贡献。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
一般来说,男女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一般地,女性更为现实,更注重人情,更富同情心,更愿意进行合作而不是争夺,从而行为上也更少破坏性。这也可以通过圣经中的两个故事加以说明:亚伯拉罕为了某种抽象的上帝之命令而情愿牺牲自己的儿子,而所罗门王时的那个妇女在儿子命在旦夕时宁愿放弃真理也不愿目睹儿子被杀。然而,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却逐渐形成了男性主义中心观,以至人类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概念也按性别呈现出等级形态,其中,男子特质占上层,在主体和方法上被评价较高的东西都与男性特质联系在一起,而被评价低的则与女子气联系在一起。究其原因在于,西方世界深受斯多葛主义的影响:世界是遵循数学法则和“自然”法则合理地运转的,每个人都可以认识并掌握这些法则,因为他们都拥有上帝赋予的理性才能,都可以以同一种机械的方式进行思维,从而得出相似的推论。后来,牛顿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牛顿模式:整个宇宙决定于几条简单的、永恒的数学规律;由此推演,人类凭借理性就可以认识支配道德领域、政治领域以及美学领域的规律。同时,尽管上帝制造了理性之钟,但还是有一部分被遗漏了,这构成了情感和非理性王国;为此,牛顿模式又将世界分成两个部分:被理性统治的主要部分和统摄非理性的次要部分。正是基于这一学说,所有不遵循理性、不遵循机械论的数学原理的事物都是他者,是不重要的、第二位的、不真实的,它受到理性世界的监管;显然,由于男性往往具有更硬的“理性”,而女性也是第二位的,因而男性就有权把“理性”强加给那些缺乏理性的创造物。
尽管主流经济学提倡的科学化路径以期排除价值和道德因素的干扰,或者将道德问题存而不论;但
是,它并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而是存在强烈的规范色彩。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经济学论文往往体现了经济学家的个人、社会以及政治位置等特质,有人甚至说,所谓的客观知识其实不过是那些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拥有更强大势力人的知识。显然,由于经济学领域男性占了比在物理学或其他社会科学中更大的比例,因而主流经济学实际上也就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处事态度。譬如,根据纳尔森等人的看法,经济人一词“economic man”本身就是男性经济学家群体的产物,他体现了男性“masculine”的行为方式,而无法涵盖女性“feminine”的行事方式。因此,我们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先天就是有缺陷的,它并不能说明全部人类的一般行为;尽管经济学界热衷于使用“经济人”一词,但却很少对它的真实含义以及起源进行梳理。在某种程度上,“经济人”一词本身就已经成为实用性和政治性的,目前许多人以此来装扮其研究的客观性,只不过是借此来推行他们自己的主观观点,其中就包括男性对女的控制。因此,女性在经济学界之所以数量少、贡献低,这主要与不同性别和文化下的学者对主流经济学的自发认知有关,从而与主流经济学本身的特质以及它与不同类别的人的亲和性有关。
一方面,就男女双方在行为特征上的差异而言。一般地,与行为相联系的个人内在心理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从而表现在学术上也会有所差异;显然,女性与男性在行为特征上往往相差很大,从而也就会对其学术取向产生影响。譬如,女性忍耐性更高,往往会克制自己内心的冲动,在人际关系中也更为忍让,以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更愿意采取迂回沟通而不是争夺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女性的道德推理显示出“相互冲突的责任”意识,而不是发自“竞争的公理”,这种认知能力决定了“它是一种与周围关联的、叙述性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有条理的、抽象的思维模式”;为此,女性特别注重“关爱的行动”,往往围绕着对“责任和关系的理解”,往往设法建构“联系之网,人际之网,它们通过交流得以维系”。正因如此,女性往往不热衷于抽象规则的研究,而更关注规则带来的社会后果,关注人的应得权利;相应地,她们往往偏好于政治经济学、社会经济学、人本经济学、心理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以及福利经济学等的研究,而这些方面则属于经济学的边缘分支。
另一方面,就理论本身隐含的修辞特征而言。一般地,如果理论内含的修辞与研究者的行为特征相符,那么就更有利于该研究者在该领域的发展;因为他从事此方面的研究是源于内心自发的,而其他人则需要经受刻意模仿和学习过程。显然,当前主流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基本上反映了男性的看法和处事态度,因为它强调人的控制、征服、机会主义等。事实上,与女性的“责任道德”相反,男性明显地表现出“权利道德”的倾向,它立足于“对分离的而非联系的情调”,立足于“对个体而非基本的关系的思考”;并且,男性还使相互冲突的秩序保持一种机械的、量的平衡,而这种秩序又是以等级化的价值观为基础的。正因如此,尽管女性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可以取得显著成就,但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取得的成就却要小得多;究其原因,男性从事主流范式的经济学研究是源于内心自发的,而女性则需要刻意地进行模仿和学习。当然,这不是女性的错,而是主流经济学所内在的偏见所导致的,应该归咎于当前经济学的畸形化发展,因为主流经济学包含了太多的男性主义特征。而且,女性在现代主流经济学领域建树不多的现状,并不意味着女性并不适合从事经济学研究;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将有助于优化经济学的基本特质,使经济学回到更为合理的研究轨道上来。
其实,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主要与早期工作场所(工厂)和生活场所(家庭)的分离有关,而主流经济学源于对市场争夺行为的刻画,“经济人”也是与当时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男特质相符的。早期社会中,男性从事市场的竞争,从而日益变得好斗;而且,由于在企业组织等工作场所的活动往往都是被规定好的,男性的性格也逐渐被异化:价值理性日益萎缩而工具理性日益偏盛,从而产生了类似经济人的人格。相反,女性则被孤立在家庭之中从事家庭实务,尽管重复性的家务劳动不利于理性思维的发展,却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时间以培养多样化的性格;特别是,在妇女的主导下家庭往往成为置身于残酷争斗的市场之海中的无数个相对平和宁静的栖身岛屿,从而女性的性格更为平和和宽容。而且,盛于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并没有像兴盛于美国的现代主流经济学那样以工具性的经济人为理论基石,也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美洲早期殖民者主要是一批极具扩张冲动的新教徒,他们世俗化功利主义心理更为突出;后来尽管有大量的其他移民进入,但由于缺少了原先共同体的庇护,从而也只能遵守业已树立起来的市场争夺规则,从而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特征。
当然,随着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充足以及女性越来越从家庭走上社会,社会行为主体成分的这种变化也就会对市场上的行为机理产生影响;与不断变化的实践相适应,经济学的行为假设也应该有一个相应修正过程:应该越来越多地把女机理纳入进来,不能把女视为非理性的而排除在经济学研究之外,而是要通过借鉴女性的行为来重新界定理性的内涵。然而,主流经济学却顽固地维持着传统的自然主义思维及其经济人假设,在这种传统下,妇女基于本性的理解当然就与之不相适应;这正如费波尔和纳尔森指出的,正是由于人的社会性别影响了他对社会事物的感知,影响了对问题相关性和重要性的评估,从而也就影响了认知原理的解释。正是由于主流经济学打上了深深的男性沙文主义,它的评价标准有利于男性而不利女性:不仅主流经济学主要体现了男性的话语和思维,而非对女的刻画和世界;而且,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学术规范和原则也是由男性创造或制定的,这种规则和思维也就支配了学术的发展走向和学术人员的构成。事实上,当今西方学术界已经看到了这种现象,但不幸的是,男性主导的西方社会观念却往往把男女之间的这种行为差异仅仅归因于他们的生理差别,从而确立了经济学研究对女性和女性活动排斥的合理性;只是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性别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建制,与纯粹生理意义上的性别没有必然联系。
可见,正是由于社会心理上的差异,导致了男女双方在经济学上截然不同的表现;这不是因为女性本身的行为有问题,而是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维和规范本身就是片面的。费波尔和纳尔森就指出,“无论如何,承认经济学的人文因素和社会影响,就意味着对主流范式的总体否定和对客观性追求的放弃”,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提高经济学的客观性”;事实上,“女性主义经济学之所以出现,并不是因为经济学太客观了,而是因为它还不够客观,因为太多的假设和方法论思想在没有经过全面的批判性审查之后就开始被主流经济学团体视为普遍而客观的了”。正因为如此,一些女性主义学者对数学化、客观化的科学认识论发出了深深的质疑,他们认为,当前这种流行的科学至上主义会把整个世界无论是物
质世界还是生活世界物化为它者,女性注重协作的互动行为对社会的破坏性更小,更适应于与自然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正因如此,他们强调科学本身就是主观的,应该把人的认识和情感结合起来,要强调科学的整体性、和谐及复杂性而不是简化轮、统治和直线。推而广之,不同的社会文化下的人们的行为机理也是不同的,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也应该存在差异,否则必然是有局限的,这从东方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上可见一斑。
三、中国经济学的本土化要求和思维
上面的分析表明,女性在经济学领域贡献之所以不足,主要不是因为抽象数理能力的欠缺,而是一种与文化相联系的社会性别属性差异所造成的;显然,如果男女之间这种社会性差别推广到不同特质的文化之间,那么,就可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文化适用性进行反思。
其实,尽管一些海归学者将国内经济学水平低归咎于经济学人的数学功底差,但这却不是主要原因;事实上,不少海归经济学者却都曾承认,海外的中国人没有因为数学不好而学不下去的,林毅夫更是认为,“外国的经济学家相比,我国年轻的经济学者通常数学较好,在这方面有比较优势”。同样,主要也不在于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事实上,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正越来越大:不仅近年来在自然科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华人在逐渐增加,而且,在数学领域华人的贡献也有目共睹。相反,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人士在行为方式和社会气质上的明显差异,而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思维、理论和分析工具都以西方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为基础的,从而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走向和人员构成也必然受西方所支配。事实上,我们可以把男女的社会性征和东西方人的行为机理联系加以分析:从整体上讲,西方人具有明显的男性特征,这表现为侵入性、个体性和占有性;而东方人则更多地表现出女性化的行为特征,这表现为合作性、社会性和共享性。例如,东方人更为强调抑制自己的需求,强调社会和谐与合作,也特别注重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因而中国社会相对于西方社会来说历来也要平和得多。正因如此,当前中国人学习和研究体现西方心理的主流经济学也面临着与女性学习和研究那种体现男性认知观的经济学的相同困境。
因此,中国经济学人对经济学贡献不足,不是因为中国人的数学水平不高,不善于使用计量回归等分析工具,更不是中国人的英语水平不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对社会的认知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制度与主流经济学宣扬的存在巨大差距。正因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假说与儒家社会的行为机理相差很大,这种学说是外在于中国人自身的生活的;因此,中国人没有西方人那种深入肺腑的感觉,无法把理论与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往往难以产生能够燎原的思想火花。而且,即使深受儒家熏陶的学者花了很大努力去学习现代主流经济学,但对“经济人”的行为特征的刻画以及由此推衍的社会现象的认识依然无法达到西方人那样的深度,从而无法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作出被主流“认可”的贡献。实际上,儒家文化一直强调“知行合一”和“主客同体”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试想:如果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不是从自己切身的体认出发,而是可以接受外来的一套假设和学说,怎么可能深入地剖析社会行为的内在机理呢?由此可见,强调普遍适用性的现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着如何重构其脆弱的文化基础这一问题:正如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出现是为了揭示并消除经济学研究中的性别偏见,使经济学更好地反映整个人类社会的现实世界一样;为了消除当前主流经济学中对东方社会文化和行为的歧视,也有待于真正建立在中国人行为机理之上的中国经济学之振兴。
一般地,现代主流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它根植于西方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一元论思维:一方面,它强调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和社会后果中的物竞天择,并通过还原论把人的心理还原为动物心理;另一方面,它把人仅仅视为一个经验客体,是自然的一部分,终极价值判断是给定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先验理性和经验实证的色彩。但显然,中国人的思维却完全不同于西方人:人一直被视为思维和认知的主体,中国社会本质上也是人本主义的,它首先关心人类社会,儒家文明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就是由人而物、由内而外、由社会而自然,将从对社会秩序的探究中获得的知性逐渐反思到自然社会中,这是天人感应乃至于天人合一哲学的基础。而且,基于先验的理性主义思维,西方社会对事物的理性认知往往是脱离经验的,也可以游离于实践之外;正因如此,尽管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与现实远不相符,但主流经济学依旧把它视为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并以此来建立模型探究人的行为。相反,儒家社会往往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对人类行为的认知,从而特别强调知行合一,理论不能脱离实践;正因如此,它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不合理的假设,使得理论日渐逼近实践,并为实践提供指导。事实上,在盛洪看来,经济学与科学存在着重要区别:经济学惟有提出对所有人都有利的方案才能为人民服务,而科学则可能会被部分人用来损害别人;显然,由于中华文化中蕴含着“天下主义”的精神,因而如果能够将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文化有机融合起来,那么就可以使得经济学更像“经济学”,并能够抑制西方科学和工具理性膨胀所潜在的两方面危害:一、利用科学方法通过损害别人来增进自己的利益(如改进武器),二、诸如对社会的建构等对科学的不当应用而损害所有人。
但不幸的是,当前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特别是其基本微观行为基础都是西方的,以致当前的经济学也只能是“西方”经济学;显然,在没有搞清楚中国社会现象的内在机理,不将理论契合在中国人的行为机理基础之上,即使出现了本土化的声音,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本土化理论,仅仅是将研究对象本土化而已,而其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思维依然是西方的。譬如,林毅夫在《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一文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他对如何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具体的经济问题的看法,但他依然认为我国经济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国际化,而研究的对象的本土化则是研究成果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通道。当然,他认为,在对本土现象进行研究时,需要“弄清楚哪些是产生我们所观察到的重要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背后的主要经济、政治、社会变量,然后才能构建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来说明这些重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已经意识到了社会现象背后的内在机理的不同。但是他并没有深入到经济学的理论前提――人性和行为机理问题,而仅仅是关注约束变量的不同。
杨国枢指出,“美国心理学因能有效探讨美国人之个人主义文化内的心理与行为,所以是一种本土心理学――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这种本土心理学是从美国自己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中自然发展出来的,所以是一种原生性的‘自发心理学’或‘内发心理学’。与此不同,西化的中国人的心理学是一种被美国人本土心理学所扭曲的知识体系,而不是从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中自然发展出来的知识体系,因此是一种次生j生或衍生性的‘外发心理学’。外发性的中国人心理学难以有效探讨中国人之
集体主义文化内的心理与行为,所以不能算是真正的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只有内发性的中国人心理学,才能提供有效了解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知识,才能作为发展全人类心理学的良好基础”。显然,在西方的“内发心理学”基础上产生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同样,也只有以中国化的“内发心理学”为基础,才能产生更适用中国的本土化经济学。正因如此,尽管林毅夫…等人都曾预言,“最迟到下个世纪30年代,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随着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地位的提升,中国经济研究在世界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将随之提高,而当我国的经济成为全世界最大最强的经济体之一时,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很有可能转移到我国来”;但是,笔者却认为,如果不改变当前盲目照搬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范式的风气,不能将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社会文化有机契合起来,那么,即使中国经济如目前一般再持续发展20年,中国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仍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更加不要提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
四、简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