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范文1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音乐教育;音乐教学
一、何谓小学音乐教学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是学生满足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的需求,适应难以预测情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道德素养和能力。[1]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音乐理解力、音乐鉴赏力、学习态度、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等方面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两者结合起来,才构成了音乐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范文2
摘 要:通过反思传统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在考察当代教育现状、研究当今教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清晰的理论做指导,大量的实例做依据,探究了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多媒体视听教学。
关键词:视听;新型模式;音乐欣赏教学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音乐课堂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从上学期教学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多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上,依然采用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而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今音乐欣赏课的需要。因此,本文就现今音乐欣赏课堂中使用传统教学模式所普遍存在的弊端,提出一种新型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视听教学模式。即考虑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声像结合的教学手段,加以多元化、多视觉的音乐知识,使之与传统教学模式互补。
一、新型教学模式――视听教学的概念和实施条件
我们已经知道,传统常用的教学模式包括传授接受教学模式、示范模仿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启发诱导教学模式、游戏教学模式、参与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模式、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创造教学模式等。那什么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呢?
“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我们所要研究的就是音乐欣赏课中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一种――视听教学模式。
“视听教学”(Audio-visual Instruction),就是运用视觉和听觉作为主导手段进行教学。本文所提出的视听教学模式就是指“电化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的一种技术辅助教学模式”。而把这种模式运用到现今的音乐课堂中,就是本文所提出的音乐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
视听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依靠视听教学媒体(Audio Visual Instruction al Media),如:多媒体设施、Flash课件、PPT课件、各种视听媒体等。除此之外,音乐教师本身所具备的素质与技能也是相当重要的。它除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精通的音乐专业技能外,更要求音乐教师具备基本的多媒体设备操作技术、良好的应变能力、丰富的口头表达解说能力以及多元化、多视角的人文素养等。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适合当今的教育形势发展
按照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对一堆枯燥的乐理知识提不起兴趣,对一些复杂的音乐技能手忙脚乱。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有限的知识面,难以满足现今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欣赏课堂的需求。试问,在这样的音乐教育环境下,能让学生从音乐课堂中体会到音乐的美妙吗?显然不能。那么,既然不能,就必须改革。
本文所提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的优点(具体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的实施”这一章节展开论述)在于:
1.采用视听教学模式,可以避开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形式单一和知识面相对较窄的弊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了教学互动,全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减少维持课堂秩序所花费的时间,使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思路不易被打断。
3.增强对音乐的记忆能力。单纯的“蝌蚪文”、看谱、唱谱、记歌词,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通过多媒体进行视听强化,则更易使学生产生音乐记忆。
4.培养音乐情感体验,塑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教育。可以通过画面,使学生正确理解歌曲或乐曲的意境,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
5.塑造健康的审美观。对音乐的审美和对美术的审美,都可以通过优秀的视听教材来塑造和熏陶。
以上优点,证明了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较之传统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更符合当今教育的发展形势。当然,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除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外,还需要与现实不断磨合、改进和发展。那么接下来,我们重点来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实践过程中是如何来实施教学的。
三、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的实施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
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观察事物不够笼统、情绪易波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学习活动易依赖教师、缺乏独立性等心理特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1、2年级学段目标是“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而中、高年级,则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过渡时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自我意识强,集体荣誉感强,情绪较稳定持久,求知欲增强,独立性增强。因此在这个年龄段,教师既要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又要适当地让学生减少在学习活动中对科任教师的依赖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小学3、4、5、6年级学段目标是“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S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
下面根据具体的课堂实验,将此音乐欣赏课新型教学模式架构如下:
1.教师将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安排到位。上课铃响,教师选用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生动形象的Flash画面和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可采用模拟郊游、观看电影等情景游戏式,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本堂音乐欣赏课的音乐情景。
2.进入本课的主题,首先让学生欣赏本课的乐曲,然后请学生感受乐曲中有哪些我们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体验并说出乐曲的音乐情绪。后通过观看乐曲的演奏资料,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演奏、演唱形式,并通过观看、聆听各种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从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不同之处。
3.再次同时播放乐曲和演奏资料,通过视觉和听觉强化,使学生正确理解乐曲的风格,并产生正确的审美意识。
4.利用PPT课件,把乐曲的一小段反复播放。解决了以往无法反复播放乐曲主题部分的困难,并对此部分进行重点分析,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不断强化,使学生更容易记住乐曲的重点乐段。
5.复习此乐曲,配合演奏资料,让学生观看用线条和色块来表达这首乐曲情感的图示。通过视觉,直观地让学生理解这首乐曲的起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自己来记录乐曲,使整堂音乐课饱满丰富。
通过上述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在实际的课堂实践过程中,音乐欣赏课堂视听教学模式较之传统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更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较好地消除了传统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模式中所存在的弊端,更符合当今教育的发展形势,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和基本理念,因此,适用于现今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堂。
一件新事物,开始时往往优缺点共存。但发展是社会的脚步,在传统中求创新,以适应时代的步伐,这是对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考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媒体视听教学新模式,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欣赏课堂的发展新趋势。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教学;音乐素养
一、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音乐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音乐教育则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广义的音乐教育在人类音乐诞生之日就已产生。从《吕氏春秋·古乐篇》关于“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历史传说中,我们可以想象到昔日葛天氏之民载歌载舞的情景。儿童与成人在参加或观看这类音乐歌舞表演时,自然地就接受了音乐教育。
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和《音乐课程标准》,这些改革举措都是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新浪潮。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基础音乐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为我国当今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对我国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以及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音乐教学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在音乐教学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各种体裁、题材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表现和创造能力。
(二)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
音乐教育的内容应该是一种具有平衡性、节奏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美音响运动形式。在这样的状态中,受教育者参与的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过程可以在一种自由、和谐的状态中发展。
(三)选择恰当的、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工作方法,它包括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决定教学方法的基本要素是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教材)。这三者中教学对象处于中心的位置,学生的实际状况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教学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器乐、律动、欣赏、创作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而学生的不同状况也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
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重要作用。注重对音乐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动和实施创新教育,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修养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应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必要的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修养。
(二)音乐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第一个方面是音乐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第二个方面是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教育实践)方面的素质。第三个方面是音乐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素质。音乐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具有许多特殊性,这些特殊性既有别于音乐工作的其它领域,又未被普通教育理论所涉及,它是跨于音乐与教育之间,体现音乐教育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的知识体系。
(三)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
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从事音乐课堂教学的能力。普通学校的音乐课具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因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歌唱教学、器乐教学、律动教学、欣赏教学、创作教学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的能力。音乐教师要具备组织辅导课外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从事音乐教育研究的能力。由于教育理论和音乐教育实践的迅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学体系,是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自我完善”的能力,尤其是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音乐教育的理论与技术,进行音乐教育实践的研究方面,应是当代音乐教师所具备的一项重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范文4
一、设置艺术学(艺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必然性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为了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综合性,一方面强调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教学的综合化,另一方面设置了与美术课程、音乐课程平行的综合艺术课程。学校可选择同时开设美术课程、音乐课程,也可选择只开设综合艺术课程。2002年4月28日,陈至立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各级师范院校在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同时,还要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师职前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力求为中小学输送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师资。”①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从2004年开始,在一至九年级,凡是有条件的学校都要实施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施综合艺术课程的治本之策在于设置本科专业,解决教师的职前教育。当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学科的门类设置专业,培养的师资完全吻合分科课程的需要。如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美术、音乐课程教学,但往往由于知识面狭窄以及缺乏综合能力等因素,不适应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因此,设置相应的四年制本科专业——艺术学(艺术教育),培养合格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艺术课教师,势在必行。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明确为:让学生既具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善于发现不同艺术学科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寻求各科连接与沟通的方法,而且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能积极独立地实施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构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要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艺术课程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强调综合化、宽口径、厚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认为艺术学(艺术教育)教师教育课程在结构上可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每一个模块内的课程又形成各自的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培养具有高等教育层次的基本素养及艺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课程。可由三类课程组成:一是工具类课程:以英语、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计算机等课程为主。二是德育类课程:以“两课”为主,主要是政治、经济、思想品德、法律等课程。三是素养类课程(含身体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教育课程):以体育、美学、艺术概论、艺术心理学、科学概论等课程为主。
学科专业课程
与基础教育阶段的综合艺术课程相对应,艺术课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也必然体现出“综合性”,其必定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在学科内容上又涉及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艺术创作等。可见,增加课程门类是必然的,这就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和不能过多增加课时相矛盾。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同时使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杂而不乱,博而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优化整合课程。对内容相近、有关联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开设综合课程,这样既可以精简课程,丰富课程的知识容量,减少教学中不必要的内容重复,同时又可使各门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协同合作,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美术欣赏、音乐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四门课程,就是将原来的中、外艺术史论和欣赏三门课程合并而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史论角度和审美角度来赏析作品的文化性、艺术性。又如自弹自唱课程,将声乐、演奏两个学科交叉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确定核心课程,突出主干课程。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可以把素描、色彩、声乐、钢琴、音乐欣赏、美术欣赏、舞蹈欣赏、戏剧欣赏等确定为核心课程。其中素描、色彩、声乐、钢琴课程必须达到美术教育、音乐教育专业的学术水平,而四门欣赏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从而确保学科专业课程的整体水平。
第三,更新课程内容,压缩授课课时。有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②因此,我们要把握好课程体系及内容的深度,压缩一些专业课的授课课时,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内容的广度。教师专业课程
教师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艺术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这一模块内可设置递进式的四个层面课程。
第一个层面是基础理论课程,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坚定的教育信仰。可开设:心理学(含普通心理、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学内容)、普通教育学、新课程理念与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四门课程。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教育课程,以让学生认识艺术教育的目标、内容、规律、特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艺术教育的能力,掌握艺术课的教学技能。可开设:艺术教育学、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技术学课程。主要包括: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课程。
第四个层面是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对学生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专业知识整合运用的检验与训练,对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层次递进上可分为: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试教与模拟实习教育实习。为了提高教育实践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增加总学时,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各个环节的指导作用,并注意与教师专业课程模块内其他层面课程加强联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作用和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集体力量。
三、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要开办新专业,改革是必然的,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要避免只是形式上改变,但实际实施起来毫无变化的情况发生。艺术学(艺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办学理念要转变。认真领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的价值及其带来的新教育观念,例如,艺术课是怎样的课程?艺术课如何实施?我们培养怎样的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艺术课程?这些问题是我们办学者(包括领导者及每一位从事艺术课教师教育的大学教师)都要思考和明确的。二是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需要改革。比如,在欣赏课程教学中,注意加强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以及与文化、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联系;美术欣赏课中,注意与音乐、与舞蹈的联系等。让我们的师范生在大学课堂中也受到综合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艺术通感与联觉能力。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法,结合使用对话、体验、探究、合作参与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积极主动学习,获得知识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
注释:
①陈至立.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行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2年5月14日.
②陈其龙,陈永明等.科学研究课程与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教师教育课程的目标比较[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2]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范文5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下简称“中考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保障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维护教育公平,市教育体育局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拟制了《宜宾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现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欢迎各界人士通过电子邮件或书信等形式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7年3月28日至4月7日。
联系地址:宜宾市翠屏区南广路197号(市教育体育局)
邮编:644000
联系电话:0831-8210356
邮箱:312544190@qq.com
2017年3月28日
宜宾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深化我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下简称“中考改革”),依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等文件精神和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宜宾市作为中考改革试点市州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回应群众对基础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更高要求,充分发挥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导向作用,整体设计,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切实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过重等热点、难点问题,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阳光招生”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部署、把握节奏、稳妥实施、有序推进。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中阶段教育。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
(三)改革目标
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多元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普通高色化多样化发展,保障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维护教育公平。
二、实施步骤
为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实行分年实施,逐步到位的办法。具体分年度安排如下。
(一)2017年,进一步规范中考体育考试、艺体特长生专业考试。进一步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减少加分分值。完善优秀运动员的录取办法。依据省教厅对中考改革相应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制定下发《宜宾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宜宾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宜宾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宜宾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细则(试行)》《宜宾市学生艺术素养测评细则(试行)》,依托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电子管理平台。
(二)2017年至2019年,中考仍按2016年模式进行。
(三)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实施全市统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综合改革,2020年按中考改革方案进行录取,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多元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管有力的管理机制。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组织实施。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所设定的科目全部列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范围,每门课程学完即考。从2017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一年级起,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生物、地理等考试科目实行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卷、统一公布成绩。体育考试、科学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上机考试由各县(区)根据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要求组织实施。音乐、美术、书法、综合实践活动(含劳动技术操作)等科目由学校根据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实施。
2.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命题原则和要求。
义务教育音乐核心素养范文6
关键词:湖南农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湖南私塾;启示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8-0069-02
一、农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目标具有高尚性与理想性,存在现实性不强的倾向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明确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七个“具有”的课程目标旨在使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完人”,而这种成人式“完人”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却难以真正完全落实到位,现实性不够强,属于一种理想化的抽象教育。
2.课程结构仍强调学科本位,以“城市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
2001年课纲要求“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一要求是针对“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然而这种现状在短时期内是无法得以解决的,学科本位现象依然严重,而且课程门类和课时安排也是以“城市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如“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这些课程门类的安排,大部分与农村的生活实践相脱离,有些课程则形同虚设,如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活动课程。学校课时的安排也是依照城市的作息制度来制定的,不符合农村当地的生产与生活习惯。
3.课程内容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缺乏关注学生的生活层面
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精英教育的基础,也是国民生计教育的基础。2001年课纲为了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强调“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课纲的这些举措旨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但有一点没有意识到,目前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截然分开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总是把读高中升大学看做是成才和有出息的唯一途径,不愿意让孩子去接受职校教育,而普通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又重在强调选拔与升学的功能,其就业准备的功能几乎为零,从而导致农村许多未能升学的孩子离开学校之后就业困难。书本知识是学生未来生活的发展基础,而脱离生活实践层面的书本知识却仅仅面向学生的未来,忽略了学生现在的现实生活与生存状态。
二、平江五峰私塾的课程设置颇具特色
1.两所具有代表性私塾的课程设置情况
在湖南平江县五峰私塾,老先生朱执中根据学生学习时间的长短和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内容。私塾传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诗经》、《四书》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另外还适应当地实际的需要教授书法、对联、作文、礼仪等内容。大多数学生学习两年便能晓古文、会对联、懂应酬,能做到“竭其力,致其事,言而有信,和睦四乡”。[1]在湖南平江新私塾,执教的是2004年毕业于福建师大物理系的上海籍硕士张志勇,他的新私塾教学内容丰富:沿袭传统蒙学教育,开设了“三百千千”、《弟子规》、《笠翁对韵》、“四书五经”等课程;加入了电脑、英语、数学等当代教育内容;每天有一节近似于“成功学”教育的课程,颇受学生欢迎。这些课程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还懂得做人的道理。[2]
2. 两所具有代表性私塾课程设置的特色之处
平江五峰私塾使用的教材整齐押韵、通俗易懂,主要为传统的人文科学知识,如历史地理、治学为人、吟诗作文等,虽然缺少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但与当前农村中小学教材突出的“城市中心倾向”相比,私塾的教材更适合当地农村学生的实际,且长期以来是学以致用的。[3]平江新私塾的教学内容则更为全面,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既让学生初步掌握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书本知识,还让学生学会做人的一些基本礼仪,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各有特长,基本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私塾先生张志勇因教学效果显著,远近村落都邀请他去办学,并获得平江县教育局的表彰与支持。[4]总之,这两所私塾的课程设置符合农村生活实际,且能让学生有升学与就业的两条出路,这也就是它们能得以在农村扎根的主要原因。
3. 两所私塾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
“我国教育的现代转型,从一开始就是采用'在传统外变'的模式。即它不是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在传统上的转型,而是另立一套学校系统,先创办新式学校,再对传统教育机构进行近代化(现代化)改造,将之纳入到学校系统”[5],与这种外来教育相适应的课程设置虽然历经百年之久,但仍有某些难以适应本土的地方。如何去除弊端,我们不妨“在传统中变”,而这传统,就是支撑我国古代基础教育的私塾,现代私塾则是古代私塾与时俱进的产物。我们可以从湖南私塾中寻求药引,以期优化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
三、平江五峰私塾对湖南农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启示
1.课程目标应具有现实性与基础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人,成为于家于国有用之人,但这个过程是终身的,并不一定能在义务教育阶段达成,而且更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理想中的完人。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就是很理想很抽象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塑形时期,他最关心的是小我、小家的一些身边事,而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这类成人化的理想标准却很难有自己的一些直接经验与体会,因此要求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学生具有高尚理想的人格,现实性不够强,落实起来难度大。其实基础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学生发展个性,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诚实、守信、有爱心、负责任的人,正如私塾启蒙课程设置的目的就在于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的训练。因此在义务教育时期,学生的品德与个性应重在熏陶与践行,先修身后齐家,这才符合未成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
2.课程结构应有具灵活性与实用性,适应于农村生产与生活
灵活的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应成为课程结构改革的总体趋势。课程结构在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应重视其灵活性与实用性,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发展的需求。有些形同虚设的课程如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一定要落到实处,可以将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纳入“学分”,在中考和高考录取时也可纳入总成绩,从小让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助人为乐的精神和自食其力的思想。在完成九年学历教育和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以适当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课程与农村所需课程,如古典诗文诵读、武术、国画、书法、法制、常识、珠算等多种特色课程。农村学校课时的安排不必依照城市的作息制度来制定,应符合农村各地的生产与生活习惯,可以象私塾那样在农忙时节学校放假,有利于学生与家庭的生产活动。
3.课程内容应具有技能性和生活性,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
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培养人的劳动技能、形成人自立谋生的劳动素养。教育与课程是为学生的未来而准备的,但更是为学生现在的生活或生存而准备的,这才是教育与课程的全部内容与意义。义务教育虽是全国统一的一种形式,但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元化的义务教育模式。建立和健全渗透职业教育的义务教育,应是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的合理选择与地方特色。而当前的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内容脱离农村生活,只注重选拔功能而忽视就业功能,这是直接导致农村学生大面积辍学与“读书无用论”的重要原因。因此,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参与职业学习和创业技能计划,让职业教育与培训成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技术课程的选修课程,比如金工、木工、财会、塑料加工、缝纫、烹饪、美容美发、机械修理、电器、电脑、消费与理财等课程,并采取有效的监督机制,真正能为学生的就业作好技能培训,做到毕业即能就业,从而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处境,杜绝辍学反弹和读书无用论的蔓延,使我省农村义务教育真正走上为“三农”服务之路。
参考文献:
[1][3]王顶明.中国最后的私塾--湖南平江县五峰私塾的存亡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0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