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1
人类想要统治自然、主宰自然是不行的,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本事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因此,我们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研究自然,以文明的方式对待大自然和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使城市发展建设不致造成大自然的生态失衡而带来城市的生存危机。这是一个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城市发展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是“十”报告中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和重要部署,亦是城市文明建设应当全面考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明进步的标尺。我国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大发展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十”又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选择,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城市文明建设的应有高度来考虑。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城市发展建设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是我国总结历史经验,针对现实实践,面向美好未来的战略思想和科学论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发展保持一致,内在地要求城市发展建设能够为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内在地要求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作为基本原则,并成为共同衡量和检验城市文明建设的准绳与进步的标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当代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建国之后,一穷二白,人口多,家底薄,困难大,首先需要发展经济,大上工业项目,进行粗放型生产,以至中的“先生产、后生活”“,先污染、后治理”,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损害和城市非生产性建设项目的滞后发展,以及风景名胜、园林绿化、城市文化发展事业的一蹶不振,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理念非常薄弱。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举世瞩目,城市发展建设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发展迈开步伐,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观念有了极大增强,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纲领。透视当前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现实,尚存在不少问题,离党和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并越来越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汽车越来越多并越来越堵,城市硬质化(水泥化)土地越来越多,城市水系和园林绿地越来越少,城市地下水位越来越深,城市的碳排放量越来越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强,城市自然净化能力越来越弱,城市自然承载能力降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显现十分脆弱的局面。比如,2007年7月8日济南一场大暴雨,积水成灾,造成30多人死亡和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2012年7月21日北京的一场大暴雨,雨水不能及时排除,发生城市内涝,造成大量汽车被淹,78人死亡,160多万人受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样的事例,近年来在我国不少城市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它说明了我国许多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不足。
下一场暴雨,由于城市硬质化地面过多和园林绿地少、原有水系减少以及城市汇水面积大,再加上不少开发建设项目缺乏防洪排涝工程系统的建设和已有的排洪设施不到位,以及河道淤积,雨水不能及时渗漏和流失,怎能不积涝成灾呢!有的城市,将不少房屋建在江(河)滩、山脚下、低洼地、行洪沟上,甚至采空区,一遇洪涝,就会受到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以及地面沉陷的袭击。有的城市,由于河流和水源地受到工业企业废水废渣的严重污染,致使城市居民的饮用水发生困难。有的城市,由于地下水(包括温泉)的超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到城市地质的稳定、水的循环,树木的生长和泉水的存在以及井水枯竭。城市中钢筋混凝土森林(楼房)大增和林园绿地的相对减少,加上大量汽车尾车排放、空调室外机气体排放、工业企业废气排放,使碳排放量增加,氧气量减少,空气净化和调节能力削弱,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尤其在一些盆地城市往往形成逆温气象,致使大气中的污染物和烟雾不能向上向远处扩散,造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污染危害。城市自然生态(空气、土壤、水、树木的光合作用等)循环和平衡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人们在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驱使下自觉和不自觉地以野蛮方式对待大自然,触犯自然生态规律,势必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和警告,使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它呼唤着城市发展建设必须以文明的方式自觉地敬畏大自然、正确对待和利用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社会生态状况出现失衡随着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进入城市优越地区,市区不少工薪、原住民由于房地产开发的拆迁移居边缘地带,加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进入市区,使城市社会人口结构和布局发生很大变化,这是我国跨世纪以来城市社会状况形成的明显特征和现实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是城市中的贫富悬殊、生活居住差别显现。高档居住区集于市内,普通市民经济适用房及其社区市内少而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散居和挤住在的廉租房屋。一部电视连续剧《蜗居》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热议和反响,说明了社会生存居住状态的不平衡、不平等已经存在并引起人们的关注。二是城市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难、住房难、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等令人纠结。
大量的中低收入(包括农民工)人群是城市社会的主体,如今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使大多数工薪阶层背负上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制约了中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的增长。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找到合适的工作出现困难,购买一套住房能压垮一个中产阶层,大城市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并出现医患关系紧张,中小学幼儿园择校成本昂贵,大城市中由于就业与居住的距离很大而乘车出现费时费钱并忍受拥挤和堵车的煎熬,农民工的工作、居住、子女上学、就医等得不到保障,这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城市社会生态能够合理、有机、协调、正常地平衡运行和和谐发展。三是城市的社会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城市社会应当是一个文明的人际世界,我们看到2011年10月佛山一个两岁的女孩童被两辆汽车先后碾轧。过路的18个人没有援手相救而殒命,引起全国民众的震惊。当然这是个例,但它折射出了社会人际关系存在冷漠和道德问题。尤其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2013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比重的14%以上,城市老年人将超过1亿,其中空巢老人将超过5000万人。如何关怀老年人“老有所养”的问题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而我们现在尚没有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是空巢老人存在忧虑,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道出期冀。城市社会生态应当是一个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能够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和健康发展而不应当失去平衡。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作者:任致远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2
国企改革都是以通过企业自身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升员工生活水平,推进企业长远发展,带动地域或省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在此过程中,许多经营管理理念、经营管理制度都必须随之及时更新,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经济形势的需要。
企业政工队伍的工作必须适应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必须首先冲破那种以政治为主、经济为辅的思维定式,增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意识,牢固树立服从服务于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彻底摆脱"自我循环"的工作模式,努力找准与生产经营的结合点、切入点,全方位、全过程、多侧面、多层次地向生产经营"渗透"。此外,还要有一种效率意识,政工活动不能以牺牲生产力为代价来换取工作的表面活跃,而要以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前提,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二、充实符合企业制度要求的新的工作内容
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先进性、有效性,是企业政工工作的必修课。企业政工工作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当前,在新形势下企业政工队伍要做到不仅围绕企业经济建设开展活动,而且要直接进入经济领域发挥作用。首先要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做文章,维护员工利益。如在股份制企业,许多员工既是股东又为企业所聘用,企业效益的好坏与员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只有围绕发展生产力做文章,从关心员工的经济收入到提升他们的整体生活幸福指数,从关心员工的政治成长到关心他们的技能成长,从关注员工潜能的发挥到为他们储备知识,提升他们的知识架构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代表和维护员工的最大利益,才能更加广泛、紧密地把员工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其次在围绕为员工服务上做文章,构建政工工作的新思路。只有服务员工,才能谈得上政工队伍团结员工和凝聚同工。如果不能适应员工的需要,为之提供多方面、有实效的服务,政工队伍存在的价值就不会被员工所发现,进而员工也就不会选择政工队伍。
三、要尽快转变工作方法,积极适应企业转制要求
任何时代,任何企业改革、新制度的形成,都会首先从思想层面上形成冲击波。而思想层面的工作就是政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企业政工面临许多全新的问题,如:企业定岗、定员、定权、定责后,如何把人员集中起来开展既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又为员工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就是一个直接而又现实的问题,既不能占用生产时间集中大量人员去搞活动,客观上既不允许,也不可能不搞活动;高效、精干的企业运行制度,必然使管理人员得到较大削减,必然使专职政工干部减少而兼职政工干部增多。因此转变政工队伍的工作方式、方法,提高政工队伍的工作效益、效率,既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完善政工队伍的自身运行机制的迫切需要。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3
Abstract:The strengthening of rural cultur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to address the "three rural" issue key to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deological guarantee, motivation and cultural support.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Key words: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大多数农村摆脱了贫困,走向了小康,但农村文化建设普遍呈现出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因文化建设落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贫困已日趋明显,即使过年过节,农村的文化娱乐项目也少得可怜。在农村不少地方,赌博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不仅制约着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制约着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新世纪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既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通过文化的滋养,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明进入并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中央把农村文化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这为我们加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全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家日益重视乡村文化建设,通过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科技卫生下乡等活动,通过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乡镇文化站建设,以及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改善了乡村文化发展条件,维护和规范了乡村秩序,有效促进了乡村文化发展。
同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需求强烈与供给不足。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活动日趋减少,以前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庙会、唱戏等民间优秀文化活动逐渐衰弱,而国家主导的送戏下乡、电影下乡等供给数量和质量与农民需求不一致或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传统文化阵地年久失修,正逐步消失。二是组织管理体制不顺。一方面以婚姻、孝道为代表的家庭伦理呈现微幅衰退,礼貌谦让、诚信善良和勤俭持家等社会道德规范急剧滑坡,另一方面封建迷信开始活跃,打麻将、斗地主等赌博之风禁而不止,传播有一定市场。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弘扬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增强农村文化的凝聚力。以弘扬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为抓手,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为方针,塑造农村新风貌。一是培育一批民间艺术和民俗传统文化接班人。针对农村中民间艺人年龄普遍偏大的状况,采取以老带新的办法,为农村留下传统特色文化人才资源,扎根农村,亦农亦艺。二是对县乡村优秀文化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群众文化骨干进行系统化培训、专业化辅导。三是为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保护和发掘地方传统特色文化,提高地方传统特色文化的凝聚力。四是以特色传统文化为基础,创新文化样式,组建一支“农民演戏、演农民戏、为农民演戏”的农民演出队,利用“旧瓶装新酒” 的传统文化形式传播社会新风尚。
2.加快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农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解决当前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基本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一是新农村建设加快村庄整治,在大型村落社区建设“农家书屋”和书报阅览室,收藏科技、法律宣传、文化、体育、卫生、农村实用技术、报刊等各类图文资料,免费向村民开放借阅,让文化之“水”解农民之“渴”。二是加快新农村社区文化、休闲、体育活动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提供场所,增强农户休闲、娱乐、体育锻炼和日常生活交往。三是充分利用社区活动中心场所设施,发挥文化阵地作用,开展科技文化、经营致富本领培训和移风易俗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摒弃旧风俗、树立新风尚。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4
刚才,*市长作了环保工作报告,就做好全市环保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部署了工作任务,讲的很系统、很全面、很有针对性。*市长代表市政府与各镇、开发区及相关部门签订了环保目标责任状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责任状。下面,就做好新时期的环保工作,我再讲三点意见: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应该说,这几年全市上下对环保工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创成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在大力整老污染的同时,新的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花大力气关闭了一批采石宕口、砖瓦石灰窑,对环保难点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保护了真山真水的生态环境,“双创”工作先后通过国家技术评估,到了评估组的充分肯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全市的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从上级领导到基层群众评价都很高,成绩来之不易,与全市上下特别是环保部门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北部矿山的开采对资源保护及生态景观破坏比较严重,全市在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水污染、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仍然存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同时新的环境矛盾和问题也会不断产生,我们面临的环保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健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国家从上到下高度重视环保问题,总书记和总理就环境保护工作分别做了强调讲话,对江苏等东部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月13日,召开了全省环境保护大会,李源潮书记和梁保华省长分别作了重要讲话,李源潮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转变,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一起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一起发展。力争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落实环保优先方针,要重点解决好发展方针上的三个认识问题,做到“十个优先”,并在制度执行和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去年底,国务院专门作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今年,省委、省政府把“环保优先”作为“十一五”期间“四个优先”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即将出台《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两个文件,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二是加强环境保护*自身发展的需要。真山真水的生态优势是*的独特优势,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这种资源,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内在要求,更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子孙负责的必然选择。三是加强环境保护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新的发展时期,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标准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细,从现在起,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两项关键指标将以市(县)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绝对不能超标,否则有排放的新项目就不能上,要上就要向富余的地区购买指标。我们必须要适应这一新变化,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环保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始终坚持“环保优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二,坚持环保优先,切实抓好环保工作重点
落实环保优先的重要原则是“不欠新帐,多还旧帐,当前,我们既要坚持和加快发展不动摇,巩固和扩大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又要努力减轻发展对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控制新污染源产生。越是在大开发、大发展的形势下,越要注意优化经济增长,不以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增长,要打破常规思路和老的办法,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中之重,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要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把好市场准入关,有效控制新增污染源,集中优势资源,加快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两高两低”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我市的产业层次和水平。要严格控制农业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积极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商贸流通等产业,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二是要认真落实各项规定,积极治理老污染。要按照省政府要求,对化工企业逐步实施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坚决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三无”以及污染排放不达标的小化工企业。特别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污染排放以及市区烟尘、噪声污染等问题的监管,按要求限期整改。要加大饮用水源地和矿山保护力度,今年省政府要求关闭的采石宕口9月底之前必须不折不扣地全部关停到位。三是要大力推进各项创建活动,建设生态*。“两个创成”是今年我市强力攻坚的目标之一,也是今年我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国家技术评估的情况看,总体是好的,但在环境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解决。各镇、各相关部门必须加快推进各项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对存在环保问题的整改,确保在国家考核前建设到位、整改到位,确保“双创”工作一次性通过国家考核。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六清六建”、绿色村镇建设等活动,不断提高农村环境质量,真正让老百姓看到环境变化,得到环保实惠。建设生态*是我们“十一五”发展四大目标之一。必须大力实施各类绿化工程,加快植树造林,加快采石宕口复绿,加强城镇和村庄绿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的森林覆盖率和绿化覆盖率,把*的生态优势放得更大,确保生态*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坚持齐抓共管,形成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5
——写在新疆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
塔西南公司职工医院塔西南公司武装部(844804)作者:张自修魏贵芳
唱响“三爱”主旋律,构筑和谐大家园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在我们新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地区,民族团结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共筑和谐大家园的本质所在。民族团结工作搞好了,社会就安定,经济就发展,各族人民生活就会进一步改善。反之,就会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就会遭受挫折。
“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三爱”教育是今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的活动主题,也是我们新疆进一步发展、提速的航标灯。
经济建设的内在要求范文6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我们党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由“快”字当头到“好”字为先,全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的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理论认识的深化,顺应了时代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解决影响又好又快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是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自主创新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深化体制改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抓好这两个重点,也就抓住了全部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