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1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大部分独立学院均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从教学对象上看,该课程主要受众是大一的新生,其他年级学生一般是按需要和兴趣选择对应的选修课;从教学形式上看,大多高校都采取以大型公共课的形式集中教学,课堂大多以传统的传输式教学为主要授课手段。总体来讲,当前独立学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方面一般存在缺乏规范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内容随意,师资力量不足,重视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体验和切身体会等多方面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一般由以下五个密切关联的环节组成:(1)体验,学生以观察、表达和行动的形式参与设置好的活动,这是整个过程的基础;(2)分享,与其他体验过或观察过相同活动的人分享他们的感受或观察结果;(3)交流,把分享的东西结合起来,与其他参加者探 讨、交流以及反映自己的内在生活模式;(4)整合,从经历中归纳提取出精华,并用某种方式去整合,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定义和认清体验中得出的成果;(5)应用,策划如何将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具体来说,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用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需要,基于心理学的知识背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营造适当的教学氛围,设计相关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参与、体验并相互分享,引导学生审视、思考自己的情感和认知,领悟积极和正确的心理行为模式,使心智得到改善与提升,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行为上的改变。
三、体验式教学的条件和要求
(一)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和机会。体验式教学一般以行为训练和心理游戏活动为主,常规的固定座椅教室对于活动的开展就有很大制约影响因素,因此,最好是可以自行布置活动场地的教室好团体辅导活动室。而在实际的授课过程适中,体验式教学的重点是充分给予学生体情悟境的机会,让学生在去活动中有所体验,在揣摩中有所领悟,在情境中有所体会,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走进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实践的体验中不断学习。
(二)体验式教学基本内涵是以 “情境”作为情境教学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认知活动会因为个体情感而受到影响,突出表现在情感对认知活动的调节与强化功能。把情境教学理论引入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就是以“情”为经,重拾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心理要素,以“境”为纬,将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具体教学情境的体会,优化培训学生心理技能的现实途径,最终优化整体的学科教学环境。
(三)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采用体验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良好专业素养,更主要的还在于其本身对教学方法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精心设置学生体验的机会,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组织有效的心理教学活动,既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以适应教学的新要求和学生的发展需要。
四、体验式教学在独立学院心理课程教学中应如何应用
(一)体验式教学应以创设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为基本切入点。良好、适宜的教学情境是体验性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情境教学的本质在于情境教学始终以思维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各种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特点,也接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内应充分结合各个专题学习, 开展切合实际的心理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不仅如此,情境教学还有利于实现教学生态的优化,通过构建教学平衡、协同教学活动、和谐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指导助长”有机结合的理想教学情境。
(二)体验式教学设计是关键。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升,核心在于课堂,而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则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毋庸置疑,教学设计是教学思想和现实教学的联系的桥梁,是教学是否有效的根本保证。具体在做体验式教学设计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提供给学生更多的体验机会和实践活动,以情感为纽带,以对话和活动为主线,通过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心灵对话,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活动,如案例分析、团体辅导、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在做中感悟-体验-认知-改变-成长,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的目的。
(三)体验式教学应多采用体验活动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在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当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授课方式,单纯依靠传统的传输式教学来讲授该门课程,对于这些思维表现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的三本学生来说,这种“重说教,轻体验”,“重讲授,轻情感”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对心理教育的兴趣,只有充分利用多种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去操作,用心去体会,用情去领悟,让传统课堂的“说教课”变成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我内化课。而对于教师在学生的体验活动中发现或遇到特殊问题学生, 还应另外予以个别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心理素质,外化为行为习惯。
心理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2
总理曾经在剑桥大学演讲时有句至理名言:“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集中体现。初中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必须把德育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现阶段,部分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往往将德育教育作为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补充,割裂了德育与智育教育的关系,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教育方法简单、内容大而空,大多以“灌输”、“说理”为主要模式,偏重道德认知教育,忽视行为习惯养成,强调管治约束,忽视对学生的引导,不符合学生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偏重对学生道德认识的评价,轻视对学生道德情感、意志、行为的评价,造成学生的知行分离。特别是由于全社会关心、支持初中教育的风气尚未完全形成,加之一些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普遍存在,给初中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多年来,我们针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加强学校法制宣传、优化学校法制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教书育人环境,通过校内外环境治理、优化学校和谐安全环境,不断加强德育课程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丰富主题活动教育、强化校外实践教育,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有机衔接,增强了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有了明显提升。
但我们同时也应深刻地认识到,由于道德本身作为调整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德育教育必然是一项内容繁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和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随时都会发生新的改变,德育教育永无止境。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形势、新的变化,适时采取得力、有效的措施,把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努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管理。在学校管理上,牢固树立“向德育要质量”的思想,大力倡导“成长比成绩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的德育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道德观,下决心扭转“重智轻德”、“德育与教学两张皮”现象;在德育教育工作上,努力形成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构建高效的全员育人的德育教育工作格局,有效考评教职工育人的职责、效能情况,着力克服“形式单调、方法老套、脱离实际”的弊端。
第二,要进一步打造德育教育人才高地。以培养具有现代德育教育理念和务实创新时代精神的专家型德育教育人才为目标,重点抓好学校德育教育管理人才、班主任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为主体的德育骨干队伍建设,为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第三,要进一步提升德育教育课程质量。切实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改力度,不断改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育课的教学质量。结合地情校情、立足地域文化和学生实际,积极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或德育活动模式。加强和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保证每一初中学生每年不少于2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
第四,要进一步增强“五大教育”成效。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初中德育教育工作主线,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诚实守信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人格获得健全发展;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努力推进校园文明建设;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
心理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3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1]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2]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3]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4]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5]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
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由于实习期间学生没有工资,学校不包食宿,学生如果租房又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我校心理学专业实习学校多为本地学校。但由于本地学校数量有限,心理健康教育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属于主课,课时少,学生并不能在实习期间得到充分锻炼。因此,要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预计拓展的实习基地应符合以下条件:首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发展到相对成熟的水平,课时量有保障,上课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其次,该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有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和一定的心理咨询基础设施;第三,该校有学生或青年教师宿舍,能给实习生提供住宿。综上所述,提高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实践能力,既要确立师范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又要制订有助于师范类本科心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辅助策略。这样双管齐下,对于提升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升就业率有切实帮助,也为师范类心理学专业学生在未来能独当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姜淑梅 崔继红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教师教育专业)[S].2013.
[2]董开莎.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探讨——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5(08).
[3]姜燕琴.地方师范专业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构想[J].龙岩学院学报,2013(05).
心理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4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过分夸大的倾向
当代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尽管如此,也不能因此而夸大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专业性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但从总体来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学校为满足开课的需要,杂拼从教人员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从教者既不知晓心理学专业知识,也不懂心理辅导策略与技巧,因而难以取得应有的绩效。
3、德育化倾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定位不当,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必要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区分学校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界限。二是在具体操作中简单地以德育教师或思想政治工作者来替代心理健康从教人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划归在德育管理机构,并在工作开展中移植套用道德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机械呆板,收效甚微。
4.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现代医学、社会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小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以促进中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教育活动。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存有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向中小学生强行灌输有关名词、定义、概念,强行记忆心理学知识和原理,甚至于象其它学科知识教学一样,机械设定知识体系、目标任务,这种用学科知识传输的手法来操作心理健康教育,必然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如何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良的倾向
1、作为心理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必须大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此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得以真正发展。
2、健全队伍,组建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教人员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3、全员参与,共建良好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在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时,伴随此项工作的普及,它现已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必将成为每位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此理念将渗透在现代教育质量观和学生观之中,并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得以体现,成为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内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专业从职人员的事情,并非针对哪一个学生的问题,它指向于全体师生。
三、对于小学心理教育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教学进行
1、教师要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孩子的言行既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孩子;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把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教学的诸多环节,诸多形式中。
⑴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因素的课文。例如:有些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有的是要培养学生有集体荣誉感;有的是与他人和睦相处;也有的是要勇敢、要有毅力等。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主阵地,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⑵、在“课文内容”中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有了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在读、说中认识人生观和世界观。
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课堂上不失时机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分工合作、小组交流及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要想小组成功,必须要共同克服各种困难和要维护集体荣誉感等道理。
⑷、在习作教学使学生进行“心灵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班级秘密“知心信箱”,让学生通过写信、写作文将自己的心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原委,从而做到能与学生更好的沟通,起到更好的心理调解作用。
心理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5
民办高校 特色 德育管理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国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探索构建民办高校有效的德育模式对民办高校乃至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青岛滨海学院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一、以德立校,思路明确,鲜明的指导思想是民办高校的根本办学指南
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思想,把德育放在首位,并视为学校的生命线。这取决于二方面:一是民办高校起步晚,在办学经验、办学条件等方面和公办高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民办高校要想赢得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必须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确保学校的方向、声誉和学生的水平和质量;二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多是无法进入国办高校,高考受挫,学习、行为习惯相对较差,心理压力相对普遍较大,自卑感影响较大,多数缺乏更高的追求,给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要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精神状态开始新的生活和拼搏,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需要更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所以,民办高校更需要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二、科学管理,严导相济,特色的管理原则是构建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的必然选择
严导相济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所谓“严”,即为严格管理,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做到严格、规范、有序,照章办事。所谓“导”,即为疏导管理,是指德育工作者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做到疏通、疏导、耐心、关爱,是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使受教育者心服口服。“济”就是相互依存、相互辅助,共同发挥作用。离开了疏导管理,而仅仅一味地要求严格管理,就会出现管“死”、管僵的局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离开了严格管理,而仅仅一味地要求疏导管理,就会出现管而不实、管而无效的局面,甚至出现没有章法、管理混乱的后果。细致耐心的疏导工作,可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者的想法和希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严格按照规定办事、规范学生的行为,才能完成塑造人、培养人的使命。
三、重在建设,提高素养,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二支队伍是构建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的组织保障
1.重在培养,深入实践,以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推进德育工作
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其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德育的效果。重视和发挥辅导员在德育工作中的教育主体地位和对学生的主导作用,是推进德育工作的可靠保证。坚持辅导员例会制度、学期培训制度、谈话制度、主题班会制度、“以科研促工作”和“以老带新”的结对子制度,强化辅导员的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改进管理态度、管理方法和教育水平,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普遍性,探索德育规律,有效提升德育效果。
2.培养锻炼,榜样示范,以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带动德育工作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力军,在学生德育工作中成为对普通学生教育示范和接受教师教育的双重主体。着重提高学生干部素养和指导其工作方法,严格要求,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培养学生干部的团队精神、榜样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培养“公平公正、民主求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努力形成一支务实高效、团结奋进、朝气蓬勃、自主管理的学生干部队伍,以学生干部影响全体学生,以学习锻炼为核心,以以服务奉献为主旋律,充分发挥其自我教育的功能。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先进的德育理念是构建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的根本依据
1.“以人为本”是构建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的根本理念(教育观)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核心是强调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和根本的位置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和努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即自己学会发展自己,达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以师友的平等身份、用“人”的方式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待学生、关怀学生;把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内在需求的生命体对待,突出其主体地位。
2.“人人有才,人人成才”是构建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的基本理念(人才观)
“人人有才”是对学生潜力和特长的充分肯定,是育人工作的出发点。“人人成才”是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的高度概括,是育人工作的归宿。坚信人人都有才,就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坚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找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潜能就会被充分发掘出来。“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就是成才,即一个人只要在社会的某个工作岗位上发挥了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益,就体现了他的人才价值。
3.“整体德育”是构建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的关键理念(方法论或策略观)
“整体德育”有二层含义,一是从学校内部来讲,应有“三全”的整体德育机制,即树立德育对象是全体的,一个也不少,一个也不歧视;德育人员是全校的,人人都做德育工作,都是育人的老师;德育活动是全方位的,德育内容是多方面的,多种形式的。二是德育应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五、从严治校,和谐发展,特色的系统工程是构建民办高校德育模式的有益探索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党的建设是民办高校德育的核心工程
校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负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了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即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处和团委共同负责,下分两条渠道:一是各系(部)德育工作渠道(包括系主任、专职学生干事、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和各团支部成员),让德育进班级;二是公寓德育工作渠道(包括公寓科科长、各公寓楼专职学生工作干部、管理员和各楼层团支部成员),让德育进公寓。
2.环境育人,渗透熏陶,校园文化建设是是民办高校德育的载体工程
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举。建设了以“两院院士风采”“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校园先进典范”等为主题的文化长廊。每一座楼,都用带“德”的词语命名,在学生的心目中突出德育的重要性;精心塑造人文景观,广场上、甬道边、楼道里、洗手间,到处都是名人名言、温馨提示,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修建了名人广场,有上百座古今中外各行各界的名人雕像,每座雕塑都刻有名人格言;建成了8000多平方米的艺术博物馆,成为学生的艺术殿堂和精神家园。同时,提升社团文化品味,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各种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和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广泛开展进社区等公益性活动和专业顶岗实习;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系统中,规定读书目录,并开发了专门的网上读书考试软件系统,使读书活动蔚然成风。
3.探索创新,注重实效,理论教育是民办高校德育的灵魂工程
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我校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生校本德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获山东省德育创新集体奖。课题的研究实施,大大增强了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国家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根基,以“课堂活动”为载体,以学校资源为基础,课题开发实施了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使学生在“活动、体验、探究”和师生间性互动中获得鲜活的亲身体验,更好地实现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到道德品质的有效转化。
4.身心并重,全面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民办高校德育的基础工程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健康的体魄,我校实施了体育达标测试制度,每学期都对全校同学进行体育达标测试,学校明确规定达标者方可毕业,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
针对民办高校学生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学校建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配有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指导教师队伍,各学院建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室,各班级配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加强跟踪辅导,做到了心理问题及时发现,提前干预。学校还通过系列专题讲座、心理漫画展等方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学校还建立健全了个人、宿舍、班级、学院、学校五级信息反馈制度,建立了与大学生家庭联系制度,并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五级”预警机制,促进了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5.优秀习惯,体悟规范,生活教育是民办高校德育的特色工程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我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出发,全面适应当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深入探索生活教育的实施途径,拓展养成教育,构建了特色的生活教育模式。多年来,我校坚持每天有序开展专业学习、身体锻炼、环卫劳动、宿舍内务整理、文明习惯培养、普通话训练、时事政治教育,为“滨海学子”每天的生活配备了既丰富多彩又受益终身的“营养套餐”。通过坚持不懈的生活教育,学生在自我体悟中养成了优秀习惯,形成了优良品质。
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是民办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推进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基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德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广大民办教育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课的核心素养范文6
创建特色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学校注重文化环境的营造,“让一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人文的气息”是学校文化环境建设的目标,逸夫楼、致和楼、致远楼、致学楼、博知楼、励丰楼、求实楼等各楼层都安装了美观亮丽的文化展牌,且做到了一楼一风格,一层一主题,可谓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其中更不乏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同时,展板定期更换,使师生受益颇多。影壁石、景观灯柱和小品景都流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使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让师生走到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多元文化的熏染。学校斥资50万元修建了“励园”,这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青石小径,廊桥亭台,池水轻柔,鱼儿闲游,绿草相拥,名植点缀,翠竹映墙,美不胜收。
学校打造信息资源平台,在教学楼各个楼层都为每个班级配备了电脑,为学生查阅信息、获取知识带来了便捷;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图书角,图书配备丰富。同时,周末继续开放阅览室,满足众多学生的阅读需求。
树立师生榜样,打造典型文化
马志香老师于2016年被评为沧州最美教师。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深化拓展“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的开展,学校工会组织实施“善行功德榜”评选活动,评选出了“敬业之星、孝敬之星、互助之星”,这深入推进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人人重道德、时时存善念、处处有善举”的良好风气。
自2008年学校启动“感动二中”十大学子评选活动以来,涌现出了考上清华的刘家振、迈进北大的吕瑞佳、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董平、大爱无疆背残疾同学刘晓八年上学的全国美德少年吕希庆,有荣获河北省自强之星的李家合,有身残志坚、顽强拼搏考入重庆大学的刘杰,有挺身而出,扶起摔倒老人,被授予“最美二中学子”“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的陈隆等优秀学子,同时还有连续十七年荣获沧州市冠军的篮球队,以及热心服务默默奉献的学生会集体等。他们的事迹教育影响着二中一批批学弟学妹,他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榜样。
开展教育培训,提升人文素养
学校多次开展人文教育培训,如“名师讲坛”。曾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顾问刘润清、全国著名课堂教育专家周卫、北京四中刘葵老师等教育名家讲解课堂智慧和境界,他们把人文教育融入课堂,升华课堂,使学校教师境界大开,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还十分注重挖掘本校教师资源,如组织历史教师、语文教师开展相关历史、人文知识的讲座,其中陈晓东教师还走进沧州电视台《文化沧州》栏目,讲解古典文化。总之,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选修课的开设上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推行励志教育,实现低进高出
本校生源水平层次低,但学校领导带领全体师生拼搏进取,砥砺前行,推行“三大步”励志教育,让全体师生展现昂扬的姿态。“三大步”励志教育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以及本校常规的励志教育整合为励志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精神,形成了学校发展的一大特色,并实现了本校的低进高出。
“三大步”励志教育――通过召开励志主题班会、填写励志成长册、励志宣誓等系列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随着此活动的推行,学生的自信心逐步强大起来,积极进取的意识明显提高,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校园里洋溢着和谐、关爱的气氛,同学间互帮互助,师生间理解尊重,整个校园呈现着井然有序、崇文尚德的面貌;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捷报频传,在2016年举行的全国各个学科竞赛中,学校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奖项。2016年5月,“三大步”励志教育全国现场会在本校举办,与会的各地市教育局和学校领导达572人观摩励志班会、励志操、励志成长册的填写等励志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成果。
学校近几年高考实现了质的飞跃。201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2%;2016年高考实现惊人跨越,本一上线人数比2015年翻了一番――达453人,本科上线率达95%。如此喜人的成绩,再次奏响了学校“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乐章,不断创新着沧州教育的品牌。
强化德育功能,丰富育人内涵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原则,确定了“德智合一、协调发展、育人先育德”的育人理念,全力丰富育人内涵。
本校针对师生开展“道德大讲堂”活动,曾聘请沧州国学院常务副院长田松林老师和沧州国学院中道管理研修院副院长高秉健等德育专家做了“道德大讲堂”专题讲座,各位专家的讲座结合学校发展的现状和新时代育人精神,为师生奉献了一场场精神上的饕餮盛宴;学校定期组织师生到敬老院开展帮扶工作,沧州市运河区银鹤老年公寓已经成为本校的德育教育基地;学校定期利用“国旗下讲话”组织德育演讲,各个班级也定期召开德育主题班会;树立榜样,学习典型,大爱无疆背残疾同学刘晓八年上学的全国美德少年吕希庆,被授予“最美二中学子”“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的陈隆等优秀学子已经成为本校学生的德育楷模。
系列德育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师生身心健康的水平,全校范围内形成了“人人重道德、时时存善念、处处有善举”的良好风气,此活动也正契合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师生的精神和行为层面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关注心理教育,培育阳光心灵
关注心理健康成为本校特色办学的又一大亮点,学校创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成为河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沧州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该中心旨在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走出心理的困惑,让学生的心里充M阳光。
中心配备了多名专职心理教师,设置心理办公室、个别辅导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沙盘室、心理放松室和心理宣泄室,购买了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团体辅导箱、团体活动桌椅、心理自助终端、沙盘、放松椅和宣泄器材以及其他相应的设备设施,并配置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图书和报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心每周一至周五对学生开放,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如会谈、心理测评、沙盘、放松、宣泄等,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咨询服务,并利用团体辅导箱内的工具及团体活动桌椅,在团体辅导室内开展团体辅导,在室外开展心理团体活动。至今该中心已经成功开展了“考前减压”“人际关系之爱的抱抱”等团体心理o导,及“扬起自信的风帆”“人际关系之情比金坚”“增强学习动力”等心理团体活动。该中心还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如霍兰德职业测评,心理健康普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如“女生悄悄话”“生命教育”等。该中心的创建,帮助了一些学生走出了心理的困惑,解决了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注重艺体发展,丰满发展羽翼
近几年艺术和体育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校注重对艺术生的培养,多年来为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四川美院、鲁迅美院等全国著名美院输送了大量优质生源;2014年学校专门成立美术班,建立了600平米的专业美术教室,对在校美术专业学生实施全封闭培训和管理,并设置特色课程,引进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优秀师资,强化对艺术班学生的专业辅导。
体育教育更是成就辉煌,学校男子篮球队朝气蓬勃、作风硬朗、团结一致,连续17年荣获沧州市中学生篮球比赛冠军。且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获奖,2015年获得全国重点高中篮球比赛冠军,2016年获得河北省中学生运动会第三名,2015年队员李林岳入选中国国家青年集训队,2016年被篮球传统名校太原理工大学录取,即将接过CUBA球星王洪的权杖出任太原理工的核心后卫。2015年学校成立女子篮球队,同年获得沧州市亚军,2016年女篮不负众望,如愿以偿,获得冠军。足球项目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2―2015年连续获得沧州市中学生足球比赛第一名,曾获得河北省中学生比赛亚军。
同时,本校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学校举办的“二中情,学子梦”体育节、科技节、合唱比赛,学生会多次举办的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知识竞赛,菁华文学社组织的征文比赛,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举办的宿舍文化节等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展现了学生风采,丰富了校园生活,使本校育人管理的作用发挥得更全面。2014年,学校荣获全国最具内涵特色学校荣誉称号。
加强对外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学校秉承“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战略,把学校发展的目光投向国际教育舞台,积极探索着教育国际化途径。学校和多国多所学校开展互访学习交流活动,开发新加坡公派留学项目,与英国国王中学建立友好姊妹学校,与美国“中美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签订合作协议,与韩国、日本、比利时开展交流培养合作项目。对外交流打开了学校和学生的视野,在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