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就业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就业情况范文1
(1.安徽三联学院;2.安徽医科高等专科学校;3.安徽医科大学,安徽,合肥 230601)
摘 要:目的:研究初中生学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学业情绪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及回归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对286名初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对初中生人格特征与学业情绪的典型相关分析发现,第一、二、三、四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746、0.536、0.089.症状自评量表(SCL-90)九因子及总分和中学生学业情绪的四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812;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0.667、0.424、0.072;对其进行统计学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中生人特征与学业情绪之间相关性较高;以学业情绪维度作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的三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内-外向(E)对学业情绪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神经质(N)、精神质(P)对学业情绪的四个维度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与学业情绪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典型相关性显著,说明学业情绪在所调查的初中生群体中,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 :学业情绪;典型相关分析;艾森克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18-02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308085MH168)
人格是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景特点的,对个体特征行为模式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初中生阶段是个体学业学习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1].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和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2].国内外关于情绪与人格关系方面,也有很多探讨研究,但由于学界对于学业情绪概念的界定还不
统一,也造成了在学业情绪与人格特征方面的实证研究并不多.Bracker和Mayer在情绪智力与人格五因素,16PF等关系方面做了一定的探讨研究.从初中生人格特征这个层面,本文主要想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初中生人格特征与学业情绪之间的典型相关关系,为以后改善初中生学业情绪状态,培养良好人格特征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学业情绪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从情绪和心理健康的相互影响和促进的相关研究文献中[3-4],我们发现,心理健康状况是相当稳定的,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下,心理健康和学业情绪之间的直接相关性是不高的,或者说是很低的.但是,相关的研究表明,情绪是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资源.本文主要想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初中的学业情绪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是否存在典型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探讨学生学业情绪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因素提供实证研究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合肥市区中学中抽取三所中学,再在每所中学中随机抽取七年级和八年级各两个班,共计286人.发放问卷286份, 收回符合研究条件者264份,有效率92%.
1.2 工具
1.2.1 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5]
俞国良、董妍编制,问卷由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消极高唤醒学业情绪、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四个分问卷组成,共计72个项目.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清楚、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
1.2.2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编制,由龚耀先教授修订,青年版共有81个项目,三个维度:分别为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另外还有一个掩饰倾向性分量表.
1.2.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该量表包括90个条目,共9个分量表,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和1个“其它”因子.总症状指数的分数在1~1.5之间,表明被试自我感觉没有量表中所列的症状;在1.5~2.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在2.5~3.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在3.5~4.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在4.5~5之间表明被试感觉有,且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总分为问卷原始分之和减去90.
1.3 研究过程
采用现场调查法,在学校配合的情况下,向选定班班主任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由班主任组织学生,以考试的形式发放问卷,按问卷指导语填写,依据学生的学号进行问卷编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建立数据库,进行描述性统计、正态检验、典型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艾森克人格特征与学业情绪的典型相关分析
从艾森克人格的三维度和中学生学业情绪的四维度之间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神经质(N)同积极高唤醒学业情绪、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精神质(P)同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其它各项之间相关性很低.提取出的四个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746、0.536、0.089;各典型相关系数的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典型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中学生学业情绪维度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以学业情绪各维度作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的三维度: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内-外向(E)对学业情绪四个维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3,0.030,0.018,0.021;神经质(N)对学业情绪四个维度的回归系数为0.436,0.248,0.228,0.367;精神质(P)对学业情绪四个维度的回归系数为0.248,0.330, 0.526,0.341.内-外向(E)对学业情绪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神经质(N)、精神质(P)对学业情绪的四个维度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2.3 艾森克人格特征与学业情绪的典型相关分析
症状自评量表(SCL-90)九因子及总分和中学生学业情绪的四维度之间的相关矩阵,从矩阵可以看出,各项之间均存在相关性.从提取出的四个典型相关系数的大小,可见第一、二、三、四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0.667、0.424、0.072;对各典型相关系数进行统计学检验,可见四个典型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初中生的艾森克人格三维度在学业情绪的四个维度上均有较强的相关性.通过对艾森克人格与学业情绪的典型相关分析,提取出了四对典型相关变量,计算出了这四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这四对典型相关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依据艾森克人格理论界定的个体的人格特征和学业情绪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分别以学业情绪的四个维度作为因变量,以艾森克人格的三维度: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内-外向(E)对学业情绪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神经质(N)、精神质(P)对学业情绪的四个维度均有一定的预测作用.依据艾森克人格理论,个体的内-外向人格特征是相对稳定的,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情感易于冲动.人格内向,可能是好静,富于内省,除了亲密的朋友之外,对一般人缄默冷淡,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不同的内外侵向性的人格特征对个体的情绪是有影响的,但本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人格的内外倾向性对其学业情绪基本是不具有预测性,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初中生的人格的内外倾向性去预测该生的学业情绪高或低.个体的神经质(N)、精神质(P)两个维度的人格特征是可以预测该学生的学业情绪高或低的.结果提示我们,初中生的处于人格发展期,人格对学业情绪有影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有影响[6],我们在促进初中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同时,不可独立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在提升学生学业成就的过程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调节学生的学业情绪达到完善初中生的人格,提升学生学业成就.
通过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与学业情绪的典型相关分析,提取出了四对典型相关变量,计算出了这四对典型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这四对典型相关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依据SCL-90得到的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初中生的学业情绪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相当稳定的,在一定的心理健康水平下,心理健康和学业情绪之间的直接相关性较高.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初中的学业情绪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典型相关关系.在很多的研究文献中,我们发现,情绪和心理健康之间是存在相关关系的.
参考文献:
〔1〕雷晓梅,刘灵,杨玉凤.中学生艾森克个性问卷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572-574.
〔2〕陆桂芝,庞丽华.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教育探索,2008,210(18):124-125.
〔3〕潘明军,钱兵.大学生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43-44.
〔4〕王振宏,吕薇,杜娟,王克静.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人资源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7):521-523.
心理学就业情况范文2
首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呢?从概念上讲,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
积极心理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与一直以来的消极心理学相对立,消极心理学一直以来占据心理学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消极心理学的弊端也慢慢显现出来,它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消极的层面,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如主观幸福感。我们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始对大学生幸福感培养进行研究与探索。
现代社会,时代在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大学生的幸福感不但没有因此而增加,反而降低了,因此,当前我们需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而积极心理学正是可以对此进行一个理论的指导与帮助。
从概念上讲,到底什么是幸福感呢?它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幸福感是大学生对自身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与感受,从它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是高还是低。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必须先找出导致大学生不幸福的因素,再用正确并对应的科学对策,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提高幸福感,这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二、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为了充分了解常州各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情况,为了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幸福感,为了给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我们对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常州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理工学院等高校,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3份,回收率为95.5%。调查从15个方面展开,14道选择题,一道主观题。
我们这次的调查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即收集、整理、分析文献资料,形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认识。
(2)理论指导法,即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形成一个理论指导。
(3)问卷调查法,即运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有意识地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主观真实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4)数理统计方法,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所用分析软件为Excel和spss。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主观幸福感的感受
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今天在大学里的努力就是为了能有一个幸福的未来。而就目前的状况来讲,大学生在大学里是否幸福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能否更好地生活与学习,所以大学生幸福感至关重要。经过调查,发现:
1.就总体感觉来说,46.15%的人选择了对大学生活感到幸福,25.64%的人选择了经常感到幸福,23.18%的人选择了偶尔会感到幸福,5.03%的人选择了不幸福。
2.就大学学习课程的学习心态来说,38.46%的人选择了积极乐观,48.28%的人选择了充实自我,10.82%的人选择了无所谓,2.44%的人选择了比较厌倦。
3.就人生价值是否得到实现来说,20.51%的人选择了得以实现,51.28%的人选择了偶尔实现,29.48 %的人选择了没有实现。在大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幸福感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的有以下几个因素:自身外貌状况、家庭情况、人际交往、恋爱经历、生活消费、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等等。
1.就外貌方面,11.54%的人选择了相当自信,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48.72%的人选择了自我感觉还行,32.01%的人选择了无所谓,5.13%的人选择了很难过,不自信。
2.就恋爱与幸福感的关系来说,32.05%的人选择了恋爱会增加幸福感,51.28%的人选择了有时会有时不会,16.67%的人选择了恋爱与幸福感没有关系。
3.就在大学中的生活消费情况(金钱)来说,69.23%的人选择了生活消费少不会不幸福,29.49%的人选择了偶尔不幸福,5.13 %的人选择了无所谓。
4.总的来说,就最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45.67%的人选择了就业压力,20.62%的人选择了情感问题,21.07%的人选择了金钱权利问题,12.01%的人选择了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讲,最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就业压力,而恋爱、外貌等方面的因素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只能说是对其有影响。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1)就业:近几年,随着各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毕业生人数也随之增加,显而易见,就业比率呈下降趋势。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般挤进大学,却还要面临竞争愈加激烈、就业矛盾愈加突出的社会现状,所以大学生们承受的心理压力相当大,有的甚至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反而更加影响就业,从而恶性循环。大学生不幸福感的产生是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所以大学生应该摒弃错误的就业观念,调整自己的就业理念,正确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2)恋爱:为爱跳楼、跳江做出傻事的例子屡见不鲜,值得大学生好好反思。大学时期的爱情最纯真、最干净,也最让人渴望,但是同时,它也是温室里的花朵,最脆弱,最容易夭折。大学生虽然是一个在生理上已经成熟的群体,但他们在心理上还是未成熟的,在感情上遇到问题容易产生自卑、伤心、迷茫、失落甚至想不开的情况,对学习、生活等产生不良的影响,还会影响生理与心理健康。所以,情感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原因。
(3)金钱:金钱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一个人没有钱,整天为了生活而不停奔波,享受幸福的机会就会小得多。大学是个小社会,当然离不开金钱与消费。有资料显示,大学生的消费高于社会的平均消费。如今的大学里,盲目消费、互相攀比的现象无处不在,许多大学生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幸福,不惜做出各种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令人叹息。可以看出,金钱也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因素。
(4)学习: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大学里的生活。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在学校里的评奖评优。虽然大学与中学相比,学习不是唯一,但学习目标的确立与成绩的优劣还是影响了大学生在大学里的幸福感。
(三)启示与建议
1. 调查启示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积极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沟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的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2. 调查建议
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分析,并针对常州市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我们建议从学校方面和大学生本身进行改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首先,从学校方面来讲,需要加强教育,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认识教育,并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有许多同学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幸福,对幸福感这个词语很茫然,何谈感到幸福,加强对幸福感的认识是培养幸福感的基础与前提。
(2)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知识与素养的教育,在教育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社会,关注自然,有利于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学会用乐观向上的积极姿态面对生活当中的各种不如意。
(3)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正确定位工作,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引导大学生对自己在学习、金钱、恋爱、就业等方面有个全面而正确的了解,让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目标与期望,从而能够获得幸福感。
心理学就业情况范文3
关键词:师范类心理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046-03
心理学专业是我校2000年新开设的师范类本科专业,根据教育部对师范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省内外师范院校对心理学专业的办学历程与经验,结合我校自身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确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专业素养,能在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社区服务机构等部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2012年1月,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相对于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并没有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总体素质不高,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都有所欠缺,尤其是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偏低。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原因
(一)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的若干意见》曾明确指出: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里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增设了心理学专业,许多高校纷纷设置了心理学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截至2010年10月,全国已经有超过25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心理学相关专业。但是,由于很多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为了保证毕业生能够胜任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偏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实习见习的场所多在中小学;平时的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多延续了师范学校的讲课、说课方式。正是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这种师范性窄化了心理学实践能力的范围,在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趋于饱和的现实条件下,学生带有浓重师范性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广泛的心理学就业的市场需求。
(二)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
由于就业难,当前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的考研热情空前高涨,在课程设置别重视学科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验课等课程的比例,如考研中占分数比例较大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学兰等对该校心理学系1986年以来的历届本科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校中最欠缺的技能是“心理治疗技能”和“心理咨询技能”,且学生期待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认为心理学应用技能课程的学时数应占52.38%,基本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应占47.62%。可见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实践能力重视不够,应加大重视力度。
(三)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以考试考查为手段,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
近年来,由于心理学专业就业需要拓宽了就业范围,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单一就业方向的局限,也开始不断地增加实践能力培养类的课程。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外,还有心理咨询方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及临床心理学方向。但由于受传统考核方法及学生学习方法的局限,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最终实现的是知识上的积累,而非能力上的转化,很难达到实践能力水平提升的目标。
(四)见习实习时间相对短暂
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教育见习一般选在第四学期的第七周,中小学已经接近期中考试,学生在见习期间中小学生正在复习;教育实习虽然预计是14周,但实际在中小学的时间仅为四周,其余的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的讲课练习并参与学校组织的统一考核。在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量都很少,学生很难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
二、确立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2015年,我校在2012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新方案的修订工作。在这次修订过程中,心理学专业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如下改动:
(一)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
心理学的学科基础理论课主要有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测量学、实验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对于心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进一步的专业课程学习有重要作用,对于实践类课程的掌握有重要帮助,对于学生考研有重要作用,所以,要保证学科基础理论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具体体现在,在培养方案中合理规划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开课学期,保证各门学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比重,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二)突出实践类课程设置
心理学的实践类课程是依据可操作性目标设置的,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临床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我校心理学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共分为三个方向:一是心理咨询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向课程,如心理诊断技术、行为矫正技术、团体心理辅导、认知矫正技术、学校心理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实际需要,本次修订培养方案又增开了沙盘游戏治疗、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课程。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向课程,如管理心理学、人事与领导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关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培训与开发、人才测评、职业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临床心理学方向课程,如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治疗学、临床心理学、临床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等,结合心理学最新热点,在这次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增开了积极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专业学生可以就一个方向选课,也可以分别从不同方向选课。
(三)加大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
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心理学专业加大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本科专业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0学分方能毕业。心理学专业实践类课程要求学生修满38学分,其中实验课程12学分,教育实习、见习由原来8学分增至14学分,毕业论文(设计)由原来4学分增至6学分,专题实践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增至4学分,具体课程除原来的专业需求与就业、就业心理咨询与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增开了一门青少年咨询方案与案例报告,军事理论及军事训练为2学分。
三、师范类心理学本科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辅助策略
(一)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传统心理学专业的授课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目的,但学生一是由于脱离具体情境,二是由于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考试,三是由于学习和实践之间间隔的时间过长,导致学未所用。可以依据心理学具体学科的实际特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多种授课方式,如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通过案例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产生联想,较快地将所学转化为能实际应用的能力。而在学生未来的从业生涯中,由于在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时曾对情境进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会在其遇到实际问题时重新启动,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解决,而非经验解决,对未来提升学生的素质也有益处。
(二)改革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方式
推进实践类课程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考核制度的转变。考核制度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方向引导,如仍按照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核,重视知识再现,忽视实践操作能力检验,学生仍无法走出应试思维带来的高分低能的怪圈。因此,制定严格而规范的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考核方法,是提高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在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可以实行教考分离,成立专业实践技能考核小组,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将口试、面试、笔试、心理测验、专业实验、角色表演、情境模拟等考核形式有机结合。在考核过程中不仅重视检验实践技能的真实水平,还要重视检验理论基础是否扎实,是否能用心理学的视野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合理增加见习实习时间
目前我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第四学期要进行为期一周的教育见习,在第七学期进行为期14周的教育实习,在这14周中,在学校实习期仅为四周,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相对短暂,可以适当增加。尤其是实习时间,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比例本来就小,并且学生在真实课堂中得到的锻炼远远超过在大学模拟课堂中得到的锻炼。因此,可高效利用这14周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在中小学实习的时间。
(四)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
心理学就业情况范文4
关键词:“双证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双证书”人才培养,即学生在毕业时可同时取得毕业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目前已成为普通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双证书”人才制度源于高职高专类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一种教育模式。近年来,宁波大学实施了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我校心理学专业尝试开展“双证书”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并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实施了一些改革设想与做法,旨在提高心理学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实操技能与就业竞争力。本文将对心理学专业“双证书”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分析与阐述,以期为高校的相关课程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确定心理学专业“双证书”课程培养目标
制订满足“双证书”教育教学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瞄准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发展方向,要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办学特色;培养面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必须从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来确定高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经过连续几年对心理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宁波地区对心理学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发现目前就业市场对心理学人员需要的是既掌握较好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心理学实用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因此,本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缺口较大的学校心理咨询教师、企业心理咨询师和专业的临床心理咨询师等相关领域。
我们根据相关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参照相关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来确定教学计划,相关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确立也突出了职业操作能力的培养,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根据各专业特点将有关的职业技能课纳入教学计划,努力使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际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并切实改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真正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二、以岗位技能需求为导向融入职业证书要求重新构建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双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计划方面除了注重宽口径的基础课程体系之外,还融入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引入到本科生教学计划之中。在制订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时,我们根据企业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三类主要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从学生可能从事的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和问题情境中分解出一系列必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此为核心确定课程知识体系。
新课程体系主要包含四大模块:综合素质模块、职业基础知识模块、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和职业技能训练模块,并系统规划相关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实训课程的学时比例。我们非常注重将一些较为成熟的相关领域新技术,企业、行业发展前沿知识、技术与职业标准等内容纳入到教学计划中,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并在学生课程教学的后期确定一个相对稳定的实践、实训教学模块,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在全部教学时数中的比例,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知识、实践实训相结合的“双证书”人才课程结构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应用心理学专业“双证书”人才课程体系的结构图
三、强化实训教学环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
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我们首先加大“双证融通”课程实训教学的比重,确保实训时间充足。实践和实训教学的设计以心理咨询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需要为导向,以心理咨询相关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托,进行小组合作制的项目化教学,指导学生依次完成多个逐层深入的模拟或真实环境的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实用技能水平。同时,积极拓展与校外实训基地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给学生提供暑期社会实践、课外实训、顶岗实习的“三实一体化”综合实践实训平台,强化岗位技能与综合(下转第65页)(上接第63页)职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心理咨询技能的实训教学中,要求教师始终坚持将相关职业素养的培育与训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敬业、执著和坚定的职业信念,使其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同时,注重建设条件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这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培养合格“双证书”人才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购置了最新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软件和心理训练仪器设备,包括128导脑电分析仪、视线追踪分析系统、多道生理记录仪、生物反馈训练系统等等,开阔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增强和扩大社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与相关行业、机构紧密合作,增加校外心理学专业实践基地的规模与数量,并探索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公共实习实训基地,为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提供有力的保证。
四、与国家职业资格认定机构接轨以提高学生获得“双证书”的通过率
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出台,进一步明确获得合格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基于此,除了要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上考虑与之相协调之外,我们还结合国家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的考核标准,专门设计增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的辅导课程,及专门开辟了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应用技能的相关训练科目。例如,带学生到学校和心理咨询专业机构走访调研,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开展相关的调研和实习,增加学生的企业心理咨询实践经验,为学生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打下坚实基础,使他们真正满足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定要求。
“考核评价是检查学校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也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教学改革工作的依据。因此,针对“双证书”相关课程的考核引入“以证代考、以训促学”的多元化课程评价理念,重点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掌握程度。相关课程的考核涵盖了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从事心理学职业的态度。其中,知识和能力考核包括:是否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学习任务与实训项目完成的情况,而职业态度考核则采用奖惩机制完成,根据学生在实践实习中的表现给予一定比例的附加分数。通过多元化考核评估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既突出了相关职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双证书”的通过率与含金量。
参考文献:
[1]叶一舵.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2]谢倩,辛勇.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8).
[3]林良华,姜发利.双元制理念下的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开发[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1).
心理学就业情况范文5
关键词:教育学专业;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271-02
新学期伊始,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招生工作又针对高校学生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许多大学生更是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相关培训机构的资料,积极了解行情,参加培训或者报考。人力资源管理师证书、心理咨询师证书、理财规划师证书、软件工程师证书、会计师证书等等,诸如此类常见的备受大学生追捧的证书不胜枚举。“考证热”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导致的毕业高峰加剧,为了“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行应运而生,并成为高校校园里迅速蔓延的一股强劲“热浪”。时至今日,大学生考证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几近疯狂,考证已然发展成为大学时期的重要“课程”。大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换来的一纸证书真能成为有效的“就业通行证”吗?他们如此热衷于考证到底有哪些深层原因呢?以教育学专业学生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考证热”的原因进行探析。
一、教育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有紧密联系
教育学专业主要学习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的中、高等师范院校师资、中小学校教育科研人员,教育科学研究单位研究人员,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理学专业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具备进行心理学实验和心理测量的基本能力,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学科,两者有一定的交叉,但研究的主体不尽相同。教育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在教学方面有部分课程是重叠的,尤其是在部分师范院校,这两个专业可能隶属同一个学院,也是因其有诸多共同点。随着国民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也成为必要条件。另外,本着教育学和心理学“同属一家”的原则,许多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并且通过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来证明自己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
自1993年我国采取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后,各行各业都把资格证书当作了就业人员能力限定的标准。而这一制度的介入,又增强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长久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教育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是到相关科研单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各级各类学校从事研究、管理、教学等工作,或者到出版社、传媒机构做教育类的编辑工作。然而,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残酷现实下,许多教育学专业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同时,有些学校在教师招聘条件里明确提出有心理咨询师证书者优先,因此,他们多考一个证书就等于是给自己加重了一个就业的砝码,也正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三、高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差距
虽然高校扩招固然导致就业压力增大,但如今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难辞其咎。许多高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专业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都成为导致毕业生缺乏竞争力,与社会实际生产生活脱节的主要原因。教育学专业属于文科理论性强的专业,所学内容很难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和生活当中。因此,大学生为了能在毕业时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与金钱在考取证书上,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来换取考证的顺利。
通过查阅文献及南京农业大学吴虹雁等人的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考证基本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通过考证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推动我国人才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调查还发现,大学生考取的资格证与所学专业背景一致时最受欢迎。接受调查的人普遍认为这类学生理论基础扎实,分析能力强,进入角色快,容易接受新事物,具有前瞻性思维;若所考取的证书与所学专业背景不一致,但符合用人单位职位要求时也会受到欢迎。接受调查的企业主管认为,如果大学生的专业背景符合职位要求,有准入证的会被优先录用。企业考虑这样可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以最少的资本投入获取最大的利益产出。可见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同时,用人单位特别看重所考取的资格证与本人的实际能力是否相符。被调查者认为,资格证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持证者的能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会只看重证书和学历,同等条件下肯定是注重实践能力较强的人。调查中70%的企业主管反映,大学生如果只追求证书,忽视对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无异于舍本逐末。
四、培训机构的大力宣传
培训机构大力宣传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主要原因简单说来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商业机构,他们以盈利为目的无可厚非。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多地招收学员是他们最便捷直接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在态度上对大学生考证是比较赞赏的,这说明大学生已经开始认清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的区别:文凭更多的是知识的证明,而职业资格证则是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基于上述两点,许多大学生便纷纷加入考证大军。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虽然考证本身是好事,却不该不分时间,什么证都考。大部分证书的培训课程只是学校专业知识的延伸,并不等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且,人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都有限,大学生应该尽量选择专业对口、实用性强的培训,这样的课程才能拓展知识,提高能力,对求职有所帮助。
五、大学生对考证缺乏了解,功利化心理和从众心理比较明显
如今,拥有毕业证、学位证、英语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的大学毕业生太多了,这些证书在求职应聘时已经不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毕业院校知名度越高,文凭越高,证书越多,越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有部分大学生考取的证书与自身的实际能力或所学专业不相符,甚至相差甚远,应聘时并无丝毫加分价值,所以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根据湘南学院卢俊霖等人2011年做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有41%的大学生决定去考证的时候其实对于“考证不太了解”,36%的大学生则认为“证书数量越多越好”,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于考证非常盲目,对考证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误区,对考证与未来择业的方向缺乏规划性,考证功利化的心理比较明显。
现代社会,人们在生活工作中经常提到“潮流”、“时尚”这些词,学某种技术成为潮流,懂某种外语就时尚,从服饰搭配到房屋装修,再到度假旅游,别人怎样我也怎样,事事都想“随大流”,否则,如果别人有的我没有,别人知道的我不知道,就容易被认为是落后于时代,是另类,不入流,网络称之为“out”了!。尽管很多年轻人整天喊着张扬个性,追求创新,其言行仍大同小异,终究还是因为别人这样,自己才如此。当代大学生也是同样的一群人,缺乏主见,又爱面子,从众心理严重。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着以下现象:寝室室友都要考计算机等级证书,我虽然没这个兴趣,但他们都参加培训了,我也不能被落下,否则显得我学习不积极;班里几个同学在准备考人力资源管理师,听起来就很“时尚”,虽然我以后不打算从事这方面的职业,但人家都考了,我也得考一个;身边某个好友加入了学生会,显得很威风,作为他的朋友,我不能落后于他,便也去参加学生会了。如上,许多教育学专业学生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也不过是因为有些同学考了,所以自己也要考一个而已。
六、大学生自身的兴趣使然
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大学生所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与自己的专业并不相符,甚至毫无关联,其中不乏有些人真的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单纯为了了解和学习某一门学科或专业知识技能而去参加证书培训和考试。由于教育学专业学生也会上一些心理学专业课程,进而培养或提高了他们对心理学的兴趣,尤其是对于心理咨询和教育方面,因此,有一些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积极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参加培训,认真学习,以丰富自己的兴趣和业余时间,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综上,以教育学专业学生报考心理咨询师证书为例,简要分析了大学生如火如荼的“考证热”现象。笔者希望教育部门尤其是高校能帮助大学生认清考证的利弊,要符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能拓展知识切实提高从业能力的证书。
参考文献:
[1]卢俊霖.大学生“考证热”现象透析――以湘南学院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1,(3).
[2]叶青.从“考证热”看大学生跟风学习.网络财富[J].网络财富,2010,(11).
[3]吴虹雁.从大学生“考证热”看高校教学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06,(6).
[4]林蓉.大学生“考证”现象分析[J].决策探索(下半月),2008,(11).
[5]康忠伟.大学生“考证热”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3).
[6]葳蔓.大学生“考证热”面面观[J].职业技术,2007,(17).
[7]张胜利.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分析及应对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1,(9).
[8]温■戎.大学生“考证热”的心理透析――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心理学就业情况范文6
20世纪上叶,世界接连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长期而严酷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幸福生活。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对各种问题的修复和解决便显得日益重要。而对于心理学而言,其主要任务也就随之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的秘密,找到治疗或缓解的方法。虽然心理学家们也从未放弃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虽然对积极心理学也产生了影响,但很可惜的是,在这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使积极心理学始终处于消极心理学的阴影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人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取向的期待也发生了变化,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manM.E.)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积极心理学开始重新回到心理学家和公众的眼前。
2.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它是对病态心理学的"扬弃"与价值转向,它更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指出心理学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问题消除并不等于获得健康,人不是为了没有问题而存在,人是为了生活幸福而活着。因此它主张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挖掘人的积极力量与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它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次的积极体验的研究;二是个人层次的积极个人特质的研究;三是群体层次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2]
3.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上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主要从主客上来分析。客观上主要体现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有脱节,学科知识的滞后性,毕业生人数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性,这些都造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从而造成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而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一、期望值过高,即大学生自己的高期望与社会的低接纳之间出现不一致,导致他们的心理上严重失衡,从而产生了压力;二、是功利化倾向,过于强调工作给予自己的回报;很多毕业生对于工作的要求没有把关注点放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上,而更多的是要求当前的工资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三、社会实践能力弱,现在很多单位的负责人都反应现在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太差,就容易让大学生到单位后无所适从,不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也容易导致他们心理上产生压力。
4.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很多现象,来解释一些问题,那么我们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探讨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策略。
4.1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专业知识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具备了走入工作岗位的能力。可能有些人会说"学校所学的知识根本与社会不能接轨,没必要那么认真"。其实不然。首先,一个人不管他所掌握的知识还是技能是否是很尖端,但至少这些知识会让他信心十足,他会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能力,自己不是一个一无所长的人;其次,所有的知识都是一脉相承的,任何一门知识或是学问都不可能独立存在,就拿学心理学的学生为例,毕业后他可能做的是销售的工作,按大家的理解这是与他的专业也是相去甚远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经验的人说,做销售你要学会察言观色,要抓住对方的心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的,他以前所学的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对他的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最后,我们可以说在所有的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中,没有一个是永久不衰的,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有不同的要求的产生,所以我们要坚定一种信念:那就是我所学的专业就是最好的,我一定要把它钻透。
4.2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各方面的能力。现在很多的用人单位普遍反应现在的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太差,嘴上说的头头是道,但却不能用于实际,不能用这些知识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因此,为了能在就业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要具有其他人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实践能力。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还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处理事情的应对能力,以及与同事伙伴的团结协作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同时参加社会实践也可以锻炼一个人勇气与胆量,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其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点。现在也有一些大学生,面对自己心仪的工作单位没有勇气去敲门,那这样就只会与机会擦肩而过,空留遗憾了;有些同学是好不容易进去了,却始终不知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找出创新点。
4.3提高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有一句话大家耳熟能详:失败乃成功之母,从哪跌倒再从哪爬起来,但实际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却寥寥无几。现实的情况是,一次的挫折就有可能让一个大学生从此消沉,这也可能是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关,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在家都是家里的中心,从来也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再加上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自负,因此一次的挫折就可能打跨他们。因此大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受挫能力,正确看待每一次的挫折,一次挫折一个经验,用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那么挫折就不算什么了,而且还会让他们在经历了挫折之后变得成熟稳重,懂得思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挫折是一笔财富,只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认真对待,变压力为动力,那么就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用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相信自己是最棒的,想信自己的能力,那么你就一定能收获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况志华,任峻.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02)
[2]张惠霞.积极心理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转向的启示.科教文汇.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