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1

【关键词】太平湖;生态旅游;问题;对策

1 黄山太平湖风景区概况

黄山太平湖是皖南最大的人工湖,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风景区总面积312.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88.6平方公里,24亿立方米是最大蓄水量。太平湖处于合肥到黄山黄金旅游线上,有“东方日内瓦”之美誉。并获得中国热点湖泊旅游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地方、2007年获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2 黄山太平湖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安徽省虽然高度重视开发“两山一湖”,但是太平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太平湖属于高山峡谷型湖泊,所处位置是自然山谷,常年清澈。水体景观是天然水体景观,湖水景观美感度较高。植被丰富是太平湖风景区又一特点,森林覆盖率达95%,树种约400多种,花木有183种。景区中的游览区有大面积绿化,但是种植绿化植被时并没有充分考虑乡土植被的采用,大面积种植马尼拉草,违背了生态旅游区建设的原则。

太平湖使用的大部分是燃油船,参团游客基本是靠燃油车参观游览,也有部分的竹排和摇橹船。太平湖每艘游船都配有救生衣,登上游船之后会向游客讲解安全知识,湖周围有实时监控人员,安全措施较好。太平湖区较大,园内餐饮业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并未形成特色生态餐馆。

3 黄山太平湖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太平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的湖水达国家一级水质标准,水质优秀,主要源自黄山和九华山的溪水;湖的两岸山峦叠嶂,覆盖率达95%。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当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尚没有形成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对生态旅游者缺乏吸引力。

3.2 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对外宣传滞后

太平湖所在的黄山区,即原太平县,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区,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当地旅游社对太平湖的宣传不到位,网络营销很少。太平湖又处于黄山脚下,黄山是世界双遗产,名气大,吸引力强,大多数游客是直奔黄山而来,忽略太平湖风景区。

3.3 风景区面临生态旅游特色丧失

太平湖风景区建设进程缓慢面临湿地生态旅游特色丧失,观光旅游开发以及周边旅游酒店景观房产发展较快等建设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在调查中风景区生态保育区出现游客举行篝火晚会造成草地斑秃现象,这对风景区原有的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

3.4 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太平湖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层次偏低。并且没有开展相关培训,社区内没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没有明确的参与机制和社区利益分配制度模糊。

3.5 发展生态旅游没有与休闲度假旅游结合

随着未来生态旅游发展进步,旅游消费将由观光旅游转向生态旅游度假。太平湖风景区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景区内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期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个以上,是一线城市的数十倍,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太平湖水体常年达国家一级标准。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符合都市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太平湖风景区拥有的资源是非常有利于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游客在太平湖停留的时间在半天到一天左右,过夜游客很少,并没有实现休闲度假旅游。

4 太平湖风景区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开发适宜太平湖生态旅游的旅游产品

太平湖要发展生态旅游,存在潜在威胁,这就要求太平湖风景区必须要树立自己独特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出生态旅游者乐于参与的生态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周边强敌中脱颖而出,带动周边经济的长远发展。

4.1.1 观光度假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风景区内风景优美、独特,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极佳,游客来到此次必能体会轻松与愉悦。太平湖风景区应加大投资建立生态度假区,开发生态度假产品。

4.1.2 观鸟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的生态保育区是典型的河口湿地和草本沼泽湿地,约10.24平方公里。常见国家级和省级保护鸟类共52种。每年都有广受喜爱的数万只鹭鸟、雁鸭来此栖息。但每年来此观鸟的游客仅为数百人,因此需要着力开发观鸟旅游产品,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如每年举办观鸟摄影大赛,评选出优秀作品利用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形成优势产品,吸引更多观鸟爱好者前来驻足游览。

4.1.3 观猴、观蛇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湖内有猴岛、鹿岛、蛇岛旅游度假区,但名气较小,据调查70%游客来太平湖风景区之前并不知道有此类旅游产品。太平湖风景区应以此作为优势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扩大游客与动物参与度。对外加强宣传,以此作为特定客户群的吸引点。

4.1.4 垂钓、捕鱼生态旅游产品

当地居民在太平湖内养殖,作为农业之外的副业并没有对游客开放,湖区内垂钓的一般也是附近居民,游客几乎没有特地来此垂钓。此类资源可以作为参与度很高垂钓和捕鱼产品,需要当地各方面协作完成。对外同样要进行积极宣传,着重强调生态自然性和体验性。

4.2 加大投资,加强宣传力度

4.2.1 政府应重视对太平湖风景区的投资

太平湖是安徽省旅游发展战略重要内容之一,太平湖作为湖泊生态旅游极具旅游发展优势,当地政府应增加投资力度,对提高当地知名度和增加财政收入有很大促进作用。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2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价值;作用

收稿日期:2011-06-10

作者简介:张祖成(1972―),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园艺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7-0180-03

1引言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目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一种科学、高雅、文明的旅游方式[1]。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强。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2]。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发展应与自然和谐,并且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旅游目的和旅游的持续发展。限于篇幅,本文仅以信阳市为例探讨。

信阳地处北温热带向暖亚热带过渡地带,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大别山、桐柏山。森林覆盖率达到32%,在主要的风景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有高等植物2 100余种,陆生脊椎动物390余种。截止2009年,信阳已建立自然保护区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6处,建立森林公园1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省级湿地公园1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已构成了信阳旅游资源的主体,在信阳的整体旅游开发建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2008年全市生态旅游收入达2 387.6万元,为缓解林业景区经济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3]。

2森林生态旅游所面临的问题

2.1认识上存在差距,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森林生态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缺乏吸引外资的“短、平、快”优势,建设资金筹集困难,景区、景点、食、住、行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招商引资中,主要的招商项目基本上集中在消耗资源的工、矿业,而对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资源的生态旅游业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开发建设速度较慢。

2.2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个旅游者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状态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4]。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以信阳南湾水库为例,库边大量兴建旅游设施、农家饭,致使湖水受到污染。

2.3旅游资源的挖掘程度不高,各种旅游资源缺乏有机结合

在信阳,生态旅游资源的挖掘还是停留在资源的单一观赏性,缺乏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如漂流、保健、娱乐等项目,没有体现资源的多功能价值。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开发开放上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线路,使各地的旅游资源呈散乱状况,无法形成合力。

2.4专业旅游人才缺乏,服务质量不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5]。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人而过渡的,加之起步较晚,导致专业旅游人才缺乏,2010年11月份,信阳市各景区仅有100多人有导游证,还不足1%,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游客来了只是简单象征性地介绍,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

3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环境资源退化[6]。森林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模式,否则,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7]。

3.1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强化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教育

坚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值并重,将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值、保护目标纳入森林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计划,并进行统一核算。通过综合开发,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使绿色企事业3大效益同步增长[8]。同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必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的和谐,有序,体会“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9]。

3.2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保护景区环境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态旅游区应普及太阳能、沼气、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为主,在满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应尽量减少对空调、汽车、饭店等奢侈消费的需求,对生活污水及垃圾的处理应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到物质的循环利用[10]。

豫南大别山森林生态旅游是一个整体,要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由于旅游资源涉及不同的县区、不同的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政府的主导下,进一步深化经营机制改革,各森林生态旅游经营单位或森林生态旅游资源所有者,在不涉及单位的隶属关系和法人地位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不变,经营权统一的原则,通过资本重组和优化配置,组建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公司,作为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经营、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公司对出资者和股东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3.3培养和引进人才

森林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队伍素质。因此,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提高至关重要。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11]。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12]。

3.4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应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及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地方特色,有条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树上旅馆”。景区内尽可能限制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较原始的交通工具为主,如步行,马车,自行车及利用自然能(风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体现生态旅游活动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13]。购物方面提倡购买不影响当地自然的土特产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开发森林景观资源,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战略,调整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结构,改变观光旅游单一产品结构的局面,使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内容多样化[14]。

3.5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景点、景区建设。

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投资上,建议各级政府制订优惠的投资政策,吸收方方面面的资金来共同开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景区的旅游接待服务、休闲娱乐项目、商业网点等全面推向市场。广泛调动不同所有制主体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改善服务质量,全面提高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水平。

4信阳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的思考

4.1因地制宜开展观鸟旅游活动。

观鸟旅游是在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高层次生态旅游方式。在台湾、香港,许多市民旅游都选择了观鸟这种方式,欧美国家观鸟旅游的人数更多。2003年,美国发展观鸟旅游,当年消费额就达到200多亿美元,观鸟旅游周期长,有利于增加生态旅游的附加值,观鸟者为了看到一种鸟可以在一个地方呆一个星期甚至更长,同时对境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观鸟旅游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载体。豫南大别山区特别是鸡公山、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处区域是国内森林鸟类分布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北京“自然之友”每年都组织国内外观鸟爱好者来此观鸟,并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在罗山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鸟类摄影年会,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台北、香港等几十个城市和地区的观鸟爱好者参加了年会。2007年 5月,中国鸟类学会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举办了“第4届中国珍稀濒危动物保护论坛”,来自中科院动物所、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鸟类专家齐聚信阳,并实地考察董寨、连康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湾湖鸟岛。中国科学院士、国际知名鸟类学家郑光美教授、台湾著名学者刘小如教授参加了学术交流活动,并对信阳大别山区丰富的鸟类资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009年董寨就接待观鸟游1 000余人次。董寨、鸡公山、连康山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的豫南大别山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观鸟胜地,“观鸟旅游”已成为信阳生态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

4.2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景观,发展休闲度假游

景观设计要突出“精、奇、美、特、新、秀”等特色,体现特色和“亮点”,使其能打动人,愿意花钱到此一游。如鸡公山的避暑闻名、商城汤泉池的温泉等,都可以大做文章,打造具有“震憾力”的景观,使游客流连忘返。当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现代人一种高品味的追求。豫南大别山区气候凉爽宜人,生态环境原始古朴,森林景观幽奇独特,是开展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场所。应充分利用这些生态环境优势,整合鸡公山、南湾、罗山董寨、新县连康山、金兰山、商城金刚台、黄柏山等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统一规划,综合开发,精心包装,突出诗画山水、山地避署、健身休闲等优势,倾力打造豫南大别山休闲度假知名品牌。

4.3提高森林旅游的文化品位,积极引进科普教学游

科普教学游就是利用自然保护区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向公众特别是大专院校、中小学校的学生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开展自然学科的教学实习等活动。信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颇具豫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如楚王遗址、红色文化等。在开发设计森林旅游产品时,把生态与文化、民风、民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游客在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的同时,还能满足了他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信阳的鸡公山、董寨、连康山、金刚台等自然保护区由于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复杂的地理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逐渐成为中原地区大专院校自然学科主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也曾到鸡公山、董寨、连康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实习活动。同时,每年都有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物夏令营到保护区内开展活动,中国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的营地就设在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保护区内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优势,进一步提高接待水平和接待条件,开展科普教学游,使豫南大别山区逐渐成为中部地区,辐射北京、武汉、南京、西安地区的大专院校教学实习基地和中小学校的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 池丽月.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林业经济问题,1999(1):37~40.

[2] 张逸.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2(1):57~59.

[3] 信阳市林业局.信阳市森林生态旅游业发展情况汇报[R].信阳:信阳市林业局,2009.

[4] 陈逢珍.试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1998(2):22~24.

[5]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103~106.

[6] 罗美安,向风行.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管理浅析[J].旅游科学,1999(1):5~7.

[7] 赵新民,杨松茂,马兰.陕西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1):40~43.

[8] 马泽斌.浅谈国有林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林研究,2001(3):63~64.

[9] 王尔康.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J].旅游学刊,1998(2):14~16.

[10] 于法稳,尚杰.实施生态旅游认证的紧迫性[J].生态经济,2002(5):48~50.

[11] 张秋根,万承永,熊冬平.南昌市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03(3):20~23.

[12] 吴楚材.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J] 中国地理,2000(11):43~45.

[13] 徐嵩龄.旅游业建设面临的14个问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87~91.

[14] 李晴.发展重庆的森林旅游[J].生态经济,2006(7):81~82.

Strategies and Thinking about Development of Forest Ecology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Xinyang City

Zhang Zucheng,Liu Daochun

(Traveling department,Xinyang Agriculture College,Henan,Xinyang 464000,China)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3

【关键词】生态旅游;喇叭河;对策分析

一、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态势喜人,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在生态旅游问题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的层面,游客在旅游时没有自觉学习和积累生态知识的意识,不知道自己对环境究竟负有什么责任,许多人仅仅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二是来自旅游开发和管理部门,为了满足物质享乐型旅游的社会需求,并借此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热衷于在生态旅游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兴建宾馆饭店。

当前,我国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的应有之义,研究生态旅游,分析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和问题并用以指导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喇叭河概况

喇叭河景区地处天全县西部,由省级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和二郎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两部分组成,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相对高差在5000m以上,立体气候明显,植物垂直分布带谱完整,保留了许多古老、珍稀的动、植物种类,是一座独特的宝贵基因库。素有“天然氧吧、绿色家园、动物乐园、生态基因库”之美誉,雅安境内的大熊猫占全国大熊猫活体总数一半以上,景区内有大熊猫保护区,因此有“熊猫故乡”的美誉。

雅安旅游业以“康藏前客厅,成都后花园”的独特区位优势近年来发展迅猛:香格里拉旅游线、攀西阳光之旅两大旅游线路的门户,适宜大熊猫居住的优良生态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旅游资源复合性强、组合性好,也将成为震后四川新的旅游热点。喇叭河地处雅安市,因此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应该凭借雅安在国内较大的影响力和震后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大好机遇。把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与周边旅游景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为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坚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对策建议

对于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必须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开发规范,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展旅游活动应以开发促进保护为前提,实现“保护―开发―更好地保护”的良性循环,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应尽可能“生态技术”,以不污染、不破坏环境为前提,为旅客提供优质、文明、高尚的绿色旅游服务。

(一)合理确定环境容量和制定科学的景区发展规划

开发生态旅游后,景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光顾,倘若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合理环境容量是在既满足游客的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同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时风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是旅游资源的合理承载力。因此要以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分析景区环境承载力,确定与生态相通应的旅游发展速度,确保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在计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时必须避免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时,应建立生态环境响应定位监测系统,对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适时监控和预报,为管理决策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二)大力发展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

重点建设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和通讯设施。加快旅游设施的改造,增加硬件设备。提高旅游宾馆饭店的软硬件标准和水平,改善接待条件,提升接待能力,建立不同层次需要的接待体系,使“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开发打造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寻找合适的商业合作伙伴,争取有经济实力的实体或个人整体开发,实行一体化经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投入景区开发,实行边经营边建设发展方针,采取滚动开发策略;生态旅游设施应包括生态知识宣传中心、生态保护标识、警告和标语、宣传于册、环保交通工具、生态食品和住宿。景区建筑尽可能采用木制结构,保持生态环境的原始性,要精品打造、完善功能、提高档次。喇叭河景区周边有海螺沟、贡嘎山、卧龙、乐山大佛、峨眉山等世界级的生态旅游精品。必须找准且针对自身的特点,合理开发利用气候、生物、社会风情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近程生态旅游的潜力非常大,特别是发展休闲度假业,如消夏游、水上游、自驾车探险、藏乡风情游等,打造属于喇叭河景区的旅游品牌。

(三)强化管理者和游客的生态管理和生态教育

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意识教育,采取鼓励措施,发展参与式生态旅游。严厉制止不文明行为、非生态的旅游行为,提高景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应控制游客量和车流量,加强景区内“三废”的治理,防止生态资源被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旅游景区的管理方式,努力做好景区的管理工作,针对景区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加强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和培训,提高其整体的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把景区打造成四川省一流的生态旅游公园。

(四)加强景区宣传力度,进一步打开省内和国际市场

把景区融入雅安生态文化宣传范畴进行整体形象宣传。立足雅安、辐射成都地区、面向全国,通过网络,广播,平面广告等展开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宣传促销。也可以举行具有主题性质的文化节,树立精品意识,以独具特色的高起点的旅游项目,与一流的精益求精的旅游设施,精心组织和开辟现有几个景观好、品位高的景点进行重点宣传,有计划的推向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旅游要求。尽管国外和省外游客数量有所增加,但国际和省外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可挖。可采取多渠道和灵活多变的方式,针对知识分子阶层,大力促销,提高喇叭河景区的知名度,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五)加强区域合作型发展战略

喇叭河景区周边有雅安天河风景名胜区、蜂桶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龙苍沟森林公园、夹金山森林公园、国家大渡河峡谷地质公园、蒙山风景名胜区等著名的生态旅游景区,喇叭河景区应该加强与这些景区的交流和合作,联合打造,形成集团优势,提高喇叭河的知名度,树立优秀的旅游品牌,增强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地处雅安的喇叭河景区更是有着独天地厚的优势,必须在持续开发旅游资源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打通绿色旅游公路,完善旅游信息资源网,扩大旅游资源配置空间,全面充分整合旅游资源,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融入中国西部精品生态旅游大格局中。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作为“中国温泉之都”和“世界温泉之都”的重庆,发展低碳旅游是打造温泉休闲文化软实力,建设“世界温泉之都”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旅游低碳开发是低碳经济理论中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二、重庆市低碳温泉旅游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SWOT是一种企业或组织竞争态势分析方法,通过评价企业或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用以制定企业或组织的发展战略前深入全面的分析其竞争优势的方法。重庆市低碳温泉旅游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如下: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1、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

目前,在重庆市全市8.2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已探明的温泉分布区域有一万平方千米,温泉点约100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五方十泉”:东有东温泉、桥口坝温泉;南有南温泉、保利小泉;西有天赐温泉、贝迪温泉;北有北温泉、统景温泉;中部有海棠晓月温泉、融汇温泉。这使得重庆温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2、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

重庆大多数温泉基本处于主城区及周边地区,交通发达,可进入性强。其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为发展温泉旅游奠定了广大的客源地空间。

3、温泉开发初具规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统景温泉和东温泉就已得到开发。2002年底,海棠晓月温泉度假村开业,成为重庆现代温泉旅游产业的肇始者。2005年以后,“温泉之都”“一圈百泉”的战略相继提出,重庆市的温泉旅游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2011年和2012年,重庆市分别荣膺“中国温泉之都”及“世界温泉之都”的美誉。温泉开发初具规模,温泉旅游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1、缺乏独具魅力的温泉文化

国外如日本有独特的“钱汤文化”,国内如珠海御温泉以健康休闲为主题,大量运用中医理论设计具保健作用的“个性化泡汤”产品。而重庆市温泉旅游发展虽然历史悠久,但缺乏独具魅力、具有重庆特色的温泉文化。

2、产品设计缺乏创新

目前,虽然重庆市温泉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开发商基本上都集中于“休闲”的主题。无论是天赐温泉推出的“温泉旅游季”还是西温泉的“温泉旅游节”,都仅限于节假日的促销,除了增添一些娱乐项目外,与平时的温泉旅游产品无太大差异。产品设计单一、缺乏创新。

(三)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

1、政策的推进和实施。

2012年两会上, 市政协委员李庆建议:“温泉旅游是重庆旅游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建设低碳型温泉旅游景区,是重庆打造‘世界温泉之都’的重要内容。”

2、温泉旅游热潮的持续升温

目前,中国已步入休闲时代的门槛,温泉旅游作为一种集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在国内温泉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的大环境下,重庆温泉旅游发展将充满无限商机。

(四)外部威胁(Threats)

温泉旅游属于资源依赖性较强的旅游类型,资源破坏和衰竭将对温泉旅游业产生毁灭性影响,当前,重庆温泉旅游发展多呈现粗放式的开发状态,资源保护并未得到足够重视,随意开采,浪费、污染温泉资源现象时有发生在发展温泉旅游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是温泉旅游开发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重庆市低碳温泉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应用低碳技术节约能源和物资

笔者网络调查了重庆市温泉旅游建筑设计,了解到大部分景区在建筑设计上,都能适度利用自然光源采光节能。但在能源系统方面,却没有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而造成大量的碳排放。温泉景区尤其要充分利用温泉水的热能,提供景区生活用热水、夏季空调冷媒水兼冬季热媒水等功能。在设施设备的配备上,也应该尽可能的使用节能、水、电设施。如照明使用声控灯、LED灯等;用水使用感应水龙头等防止水资源的浪费。

(二)减少污染物、废弃物排放,实施碳中和措施

笔者在调庆市温泉系统设计的时候发现,很多温泉景区对中水是直接浪费了,并没有用于二次生产。其实温泉水中的大量微量元素可以用于浇灌、种植等的用途。避免浪费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其次,景区内的大量生活垃圾应飞类处置,遵循“再循环”原则,加大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工作的力度,设立垃圾、废弃物分类回收系统,对其分门别类进行处理,使其最大程度地重新变为资源。

此外,为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达到减碳目标,景区可以通过控制游客数量来实现,也可以大量植树造林,提高景区绿化率。通过提高绿化来增加碳汇,实施碳中和措施,不仅成本较低,技术性要求不高,操作简单,而且能美化景区环境,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

(三)注意保护温泉旅游区的生态环境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5

关键词:旅游人类学;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收稿日期:2010-12-2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研究――以桂黔湘边区为例”(编号:09BMZ038)资助

作者简介:丁春玉(1972―),女,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旅游、民族经济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112-03

1 旅游人类学与生态旅游

旅游人类学主要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游客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旅游人类学就是从文化和美学的角度,研究旅游地居民、社会团体、旅游开发者与旅游者之间关系的科学。它融合了文化人类学中考古学、民族志、民俗学、社会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旅游现象进行了综合考察。 在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的生态旅游实质上就是在生态学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和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的一种转向旅游活动。旅游人类学虽然是综合性的研究旅游现象,但是其基本落脚点是分析和研究旅游中所存在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的核心之一是生态旅游文化。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探寻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保护、传承当地生态文化,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重新认识并提升本民族生态旅游的文化价值,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旅游人类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平台。同时旅游人类学也是分析旅游者动机的有效工具,用旅游人类学的视野来探视生态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够设计出更适合旅游者口味的生态旅游产品,为生态旅游市场开拓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另外运用旅游人类学能够分析生态旅游给民族地区带来的社会、经济及文化影响的形成机制,从而能够指导发展生态旅游的各个主题兴利去弊,刺激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2 旅游人类学视野下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2.1 生态旅游开发的问题

(1)文化涵化与变迁导致对生态旅游的文化的异化与失范。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吸引的是作为外来文化群体的旅游者,这些旅游者与生态旅游所在地的居民产生文化交流,有可能发生文化涵化现象。同时运用产业化手段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也将导致产业化这一手段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生态旅游文化变迁的异化与失范。

从旅游人类学角度来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文化涵化,也称文化同化,根据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定义(SSRC),是指由两个或更多的文化系统之间长期持续的接触所发生的文化变化。 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一般在我国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地方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造成自然隔离,文化相对落后。外来旅游者往往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其行为、态度、消费方式往往体现现代意识,成为一种具有示范效应的强势文化,对生态旅游地区的本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形成了对原生态文化的扰动,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生态文化向强势的现代文化的趋同,从而产生了文化的涵化,造成本地传统文化的严重丧失。

(2)生态旅游开发造成生态旅游文化变迁的异化与失范。文化变迁一般是指由于文化自身的发展或异文化间的接触交流造成的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 在当代社会中,最常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词语,就是现代化。现代化的要求使得生态旅游选择产业化作为其文化变迁的路径,并谋求在这一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实质,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按产业的要求组织生态旅游的各种生产要素,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功能,形成生态旅游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过程。

(3)外来文化的入侵给当地社区和旅游者带来的不利影响。当地社区对生态旅游及生态旅游者的不满会同因为建立保护区而失去家园和资源的不满联合起来,或者与对这些损失的补偿不够而感到的不满同时出现。旅游目的地主要暗示了对旅游者的消极态度和行动会导致不好的社会影响,并且由于旅游次数的减少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4)旅游者对当地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敌对而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的行为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都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即使在 如果当地的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者的期望和标准不符,那么冲突和负面的社会影响便会出现。

2.2 发展生态旅游有可能导致某些“真实性”缺失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秉性真实性原则,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真实符号的收集”的经历与过程。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生态旅游的真实性往往被歪曲,从而导致生态旅游非可持续发展。真实性作为旅游人类学研究中探讨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核心概念。生态旅游的真实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但展现在生态旅游者面前的生态旅游的“真实性”可能不完全等于原生性或原始性。

2.3 生态旅游的中的文化生态体系缺乏完整性

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生态旅游中的文化生态体系也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它的内部是由不同层次的系统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成的,它们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例如饮食、服饰、居住、语言、信仰、习俗和观念等就构成了类型多样、稳定有序和互动共生的整体。所以“生态观”可以看成是一种整体观、协调观,更是一种运动的发展观。现代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相对的、整体的文化相对平衡,即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保持相对平衡。文化形态的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和活力的体现。在发展生态旅游中,由于自身因素和外来因素的影响,由可能会导致该地域文化种类的减少,甚至灭绝,生态旅游中的文化环境遭到破坏,故生态旅游中的文化生态就会遭到威胁。以至于价值观念方面的缺失和失落。最终使得生态旅游文化生态体系不完整和生态旅游不能可持续发展。

3 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3.1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根据当前生态旅游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认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和手段要和谐统一,这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础;合理选择生态旅游的真实性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构建完整的生态旅游相关体系是使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性基础(图1)。

3.2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在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确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目标。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因此,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的总体目标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塑造生态友好产业形象,推动全国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尽快成为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迸入生态旅游先进国家行列,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宏伟目标。

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的主要目标包括广泛形成负责任的旅游发展理念和生态友好的旅游服务,广泛普及尊重生态的旅游行为,使生态旅游消费深入人心;在旅游领域内广为应用节能环保技术,使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充分保护,从而使生态旅游得到持续增长,并形成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制度、标准与技术体系;形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产业链和企业群以及一批具有世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经营机构和具有国际示范性的生态旅游者;使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小,对生态资源保护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使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更为和谐。

(2)以“文化本真”构建生态旅游的真实性,确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真实性”问题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态旅游当中游客对真实性的追求、目的地人对真实的理解和真实的创造,一直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焦点。当“真实性”一词被扩展到生态旅游的活动和理解当中时,人们外出旅游,其目的都想亲眼目睹和经历“真实”的东西,没有哪一个游客会说我要看“假”的东西。文化的本真性是指文化发展和展示中的真实性和自然性。文化的本真性和文化的商品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文化的商品化往往又导致文化失去本真性,并最终遭到腐蚀和破坏。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本真与商品化的均衡。

发展生态旅游,首先应使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注意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当地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为代价,以利于旅游资源的长期持续利用,并做出相应的规定,禁止各种掠夺性的旅游开发和经营活动。事实证明,在旅游过程中联系眼前景物,对旅游者进行生动的生态学教育,不仅能增加游客的知识和游兴,还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从而自觉地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这是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责任。目前,我国的导游人员往往偏重于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导游,不大重视生态学等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导游内容的科技含量不够,特别是对自然景观的导游词,往往充满着形象的形象比喻和神话传说,显得内容空泛,品位不高。为了做好生态旅游,必须在旅游过程中加强生态学的科普驾驭。为此,要充实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的科技知识,使他们成为生态保护的积极宣传者。

(3)构建完整的生态旅游文化体系,完善生态旅游符号与体验的相关体系。文化种类的多样性和文化结构的复杂性影响着生态旅游中的生态文化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所以生态文化建设的内容是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因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历史沿袭积淀而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复合体,包括思想、道德、艺术、生活方式和风俗等。生态文化建设本身是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能脱离传统文化内涵,也不能机械地把传统文化移植于生态旅游的生态文化中去。传统文化是生态旅游的资源,进行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不断的同传统文化对话,并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才能从中获得信息和能量,完善其文化生态系统,满足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在生态旅游中,旅游体验与旅游符号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态旅游体验过程中,生态旅游者如果认识不到生态旅游符号之所指,就不能赶到生态旅游的“畅爽”。其期望与感受之间的差距就会拉大。而生态旅游符号不能被旅游者所解读,一切将变得毫无价值,所开发出来的一切物象价值也将会荡然无存。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体验实际上就是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产品的认知反应,生态旅游的象征符号如果不能被旅游者完全解读,那自然会产生一种消极情感反应。因此,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注意生态旅游的符号需能满足生态旅游者的兴趣需求,让生态旅游者能解读“符号”中的奥妙,力求使游客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反应。为此,提倡大力挖掘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突出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设计一系列供生态旅游者参与的生态旅游项目,以丰富生态旅游者的经历,提高生态旅游者的满意度。还要突出生态旅游的多种功能,使生态旅游者在参与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文化风情,同时,身心也得到了和谐发展。另外,生态旅游开发在坚持民族性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到生态旅游者作为现代都是生活中的群体或个体所具有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因而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应适当加入现代社会的娱乐、生活设施或者一些与生态旅游相互相成的服务项目,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在构建生态旅游“符号”的具体实践中,可以通过查阅和梳理与本民族生态旅游有关的各种历史文献,通过田野调查对当地居民进行深入的调查和通过访谈和观察生态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认识程度,从中提炼出生态旅游地中的生态旅游的精髓,形成具有真实性的“符号”价值,客观而充分地体现出生态旅游地区独特的生态旅游文化现象。另一方面由于生态旅游只有包含更多被生态旅游者所认同的“符号”价值,才能激发潜在生态旅游者的出行欲望。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研究生态旅游者行为,了解生态旅游者所关注的生态旅游及象征符号的内涵所在,明确其所要求的符号价值所在,这样开发出来的生态旅游产品才能打动旅游者,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1] David Weaver.生态旅游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晓萍.旅游人类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 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 肖洪根.对旅游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的认识-兼评国外旅游社会学研究动态(下)[J].旅游学刊,2002,17(1):63.

[5] 孙俊华.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57~58.

[6] 张晓萍.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目的地负面影响研究述评[J].青海民族研究,2010,21(1):11~12.

[7] 威廉R,布莱克本.可持续发展实践指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生态旅游及发展对策范文6

【关键词】湿地公园 生态 旅游 对策

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及开发

(一)湿地公园生态旅游。

湿地就是海洋和绿地二者相互作用积累形成的一种生态交错带,这类地区具有比较高级的净初级生产力,并且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也更加能够保持生态系统平衡,拥有较强的调解气候、涵养水源,以及净化污染物质等等不同的生态功能。湿地公园是指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兼具自然生态保护和人工游憩开发两方面的基本功能,是自然与人工的结合体,是人们理想的自然生态旅游地之一。正是因为湿地公园具有这方面的生态环境优势,其旅游价值也逐渐得到体现。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对于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内容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定义以及狭义定义。其中,狭义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指的是对于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以及资源进行开发,而广义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则指的是由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检测这主要的四个部分组成,不仅仅需要通过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具有的吸引物实施开发,并且还应该促使所有的旅游者都能够进入到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旅游以及观光游览,并且还应该根据所拥有的旅游资源以及市场,还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具有的特点以及发展需要,开展对旅游产品开发以及旅游市场开发,还有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等方面的内容。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一)生态旅游开发一般模式。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和一般的传统旅游开发在开发理念以及开发目标,还有开发措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区别。生态旅游开发需要在保证能够实现社会以及环境等相关目标的基本前提之下进一步实现经济目标,使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能够使开发商以及游客,还有社区居民都能够共同获益。在开发理念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比较注重加强对生态保护,并且在对旅游资源以及产品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实现最大的利润追求,尤其是应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够始终做到坚持保护湿地生态自然环境为最重要的目标,重视保护以及维持自然,还有文化生态系统方面的完整相关以及真实性,在这基础之上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最后,在开发措施方面,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能够更加合理地控制正常发展规模,尤其是能够做到限制旅游人数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能够做到有选择性地能够尽量贴合所有旅游人员的基本需求,可以采取必要的广告宣传。

(二)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产出的旅游产品

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应该坚持以保护湿地为基本前提,并且还应该依托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方面的资源以及市场需求,能够做到有选择性地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并且还应该构建起更加合理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不同的开发模式,始终做到坚持科学规划以及适度开发,还有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实现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最优开发以及可持续开发。能够通过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以及产品进行合理开发,获得更加贴近真实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以及生态养生等等不同的旅游产品。

2.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运作模式

对于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生态旅游安全,并且还应该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人数方面做好控制,尤其是应该保证生态方面的安全评估,以保障所有旅游人员的生命安全。可以通过比较科学的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生态监测以及生态补偿等不同办法来实现。完善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开发,并且还应该做到在对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保护好湿地较为脆弱的稳定性差的生态环境,尤其需要对湿地生态旅游容量以及生态安全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做好保障。

三、总结

湿地公园生态旅游是以湿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基础,原有社区参与和寓教于游的旅游活动。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活动包括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旅游配套系统开发、湿地生态保护与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生态技术开发应用等内容。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要在保证社会和环境目标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目标。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为基,适度开发,综合治理等原则,开发出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度假、生态养生、生态探险、生态科普、生态文化体验、环保教育等湿地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综上所述,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运作一定要保证生态安全,要在旅游容量和生态安全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生态监测和环境补偿来实现开发目标。

参考文献:

[1]David Weaver,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生态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2.

[2]张建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态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4.

[3]陈玲玲,严伟,潘鸿雷.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