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1

一、对待高考的两种对立态度

对高考的态度大概可分两种。一种观点认为,高考是目前可行的教育选拔制度,是当今社会惟一能保证公平的制度,在没找到比高考更好的选拔方式时,我们仅需改革高考的弊端,克服其负面影响,发挥其正面功能,确保高考更有利于基础教育和高校的人才选拔。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必须取消高考,认为高考是造成应试教育的根源,严重摧残了学生健康发展,甚至说能否消灭高考关系到中国能不能成为发达国家。

本文以为,高考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据此主张取消高考的观点误解了高考缺点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肯定高考的观点虽然注意到高考保障选拔公平方面的优点,但未注意到公平有实质性公平和形式公平两方面――只看到高考维护形式公平的优点,忽略了高考保障实质性公平的不足。

二、对高考结果的滥用是高考现有弊端之源

高考的确存在很多缺点如导致应试教育,但高考的缺点不是考试本身所致,这些缺点并非高考特有,即使废除高考也难以消灭应试教育,真正原因是我们错误的使用了高考的测量结果。高考只是一种测量工具,测量工具本身并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工具。

从历史的角度看,考试的是与非同施测者的态度存在直接联系。中华文明之所以连绵不绝,既与中华民族的勤勉聪慧有关,也建立在祖先所创设的各种先进制度之上,反思历史上的文官制度及科举考试将给分析高考提供一些借鉴。文官制度是保证农耕文明既能保持开放又能做到内敛的重要工具,而这一制度的最重要环节是官员的选拔,选拔手段――科举考试具有选拔性考试的特点。众所周知,科举制度兴起的原因是士族地主阶层通过九品中正制、出身考核等不公平制度垄断了官员的进举权,导致士族门阀林立、庶族地主的真实人才不被举荐的无效率状态。隋唐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使用了科举制度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成功既得益于考试的组织合理,更与施测者即统治者的科学观念有直接关系。因为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明代,为加强专制统治,统治者的观念发生变化,不再需要贤能之士,需要的是刻板的道德模范。此刻,虽然科举考试的性质未变,但其目标发生异化,整个制度也随之蜕变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应用端正的态度对待高考这种教育测量和评价工具,按其内在规律灵活运用,避免错误的用高考衡量教师的工作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真实素质的评价;防止过分强调高考的选拔性而忽视高考矫正,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高考出现类似科举考试的蜕变。

三、形式公平保障功能是高考的突出优点

目前高考是进入高校学习的独木桥,在高校招生数量有限的情况下高考的竞争日益激烈。高校的录取竞争越大,高考的社会权重也就越大;在一考订终生的情况下,坚持使用高考是保障公平的重要手段。因为虽然高考招生容易导致千军万马奔高考,但如果取消考试或夸大非考试手段的权重比如实行推荐入学,那么情况将是千军万马奔推荐。由于高考具有更完善的程序,因此可保证选拔的公平。

在我国这样一个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下,放弃高考采用非考试形式会极大增加选拔的不公平。如果过度强调高校自主招生,则权力、财富等社会资源就会绕过高考进入选拔过程,导致无权、无钱的社会阶层在较量中失利――因为没有类似高考这样的严格程序保护,弱势群体必败无疑。高考保证凭真才实学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它摒弃了权力、出身和人际关系对选才的干扰,是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手段,在维护选拔公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此外,从教育测量统计学角度看,高考并非完全不能反映施测对象的学习成效和学习能力。从总的趋势看,在高考中化学成就较高的学生,比那些成绩较低的学生在有关化学专业的学习上应更有成效。同时,通过合理安排化学高考结构,在确保试卷实体效度的前提下,高考完全有能力考察出施测对象的理解应用能力、识别判断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等综合素质。

四、提升实质公平保障功能是高考改革的突破口

高考的公平保障功能是否无可挑剔了呢?从现在的情况看,未必如此。因为严格的程序虽然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形式上的公平性,但对实质性公平的保护方面却不容乐观。

实质和形式是相对的两个范畴,其对立恰如程序和实体、过程与结果类似。高考坚持标准化和程序化原则,施测对象面临同一试卷,考试程序及评分标准也实现了标准同一,从而实现了形式公平。这固然有利于维护形式公平,但是让不同的施测对象使用同一试题,致使统一性掩盖了差异性,过分的“求同”反而不利于人尽其才。因此,高考在保障实质性公平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高考的测量结果仅与施测对象的智商有关,在使用同一程序和同一试卷情况下,智商相对较高者与智商相对较低者的答卷情况肯定存在很大差异。这种情况很像体育比赛中让轻量级选手与重量级选手进行竞技,其结果必然不公平,这种不公平是实质上的不公平。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俄罗斯;高考制度;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9.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1-0039-03

进入新世纪,俄罗斯一直在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但是取得的效果不是很明显,特别是2008年实行的全国统一高考,遭遇卡壳,俄罗斯的经验及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一、俄实行统一考试的历程

在《2000年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的基础上,俄总理于2001年2月16日签署了《关于试行国家统一考试的决定》,拉开了俄罗斯统一考试的序幕。2001年6月,统一考试首先在马里埃尔共和国、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和楚瓦什共和国等4个联邦主体开始试行,并逐步扩大试行地区。2003年俄罗斯联邦89个主体中有47个参加了国家统一考试,考生人数63万人,是当年中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一半。2004年俄罗斯有64个联邦主体加入这一行列,90多万考生参加国家统一考试。2005年已经有72个联邦主体120万考生参加。另外,参与的高校也由最初的16所增加到464所,中等专业学校的数量也由最初的79所增加到928所。2006年,俄罗斯有80个联邦主体参加了国家统一考试。2008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一考试制度。据《消息报》报道,俄罗斯将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对中学毕业生知识水平进行评估的新体系,这个体系也将成为大学的入学考试形式。但是,在2008年,俄罗斯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的统一考试,很多学生并不适应,成绩不太令人满意,在全国大约有20%的考生不及格。而舆论调查显示,全国统考的支持者只占31%,多数人对于统考持负面看法。

二、俄实行统一考试的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国家统一考试制度的制定者认为,统一考试能有效地测评教育质量,为评价教育机构提供依据,为中学毕业生升入大学提供统一的录取标准。招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起点,而高校招生是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高考改革历来是各国教育改革中最具影响力的元素。

西方国家不承认俄罗斯的中等教育毕业证书,因为在俄罗斯根本没有国家统一的测评制度。各联邦主体自己单独进行考试,课程内容缺乏统一性、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再加上虚假的“教师鉴定评价”,使俄罗斯教育质量逐年下滑。这就为与国际社会进行教育接轨造成了相当大的麻烦。特别是在留学方面,别国的留学生不愿进来,俄罗斯的留学生很难出去。俄罗斯的高中、大学文凭在国际上不被认可,而俄罗斯人却一直盲目地以为他们的教育是世界上最发达的。高考制度改革有利于留学生的互派和俄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可加强联邦中央权威、重塑大国形象

进行高考制度改革的最直接动力是俄政府有感于近几年来教育质量持续下降,使得俄罗斯在科学、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影响了它的大国形象。同时,在俄罗斯实行统一考试制度也是与其政治背景相符合的。普京上台以后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实行改革,加强联邦中央对各个方面的控制,希望能够加快国家的发展,重塑大国形象。教育的国家统一考试制度是体现联邦中央权威的一个方面。

(三)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俄教育部长认为实行全国统一高考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首先是减轻学习上的负担。以前,每届中学毕业生都要进行两次大的考试,一次是中学毕业考试,另一次就是大学入学考试。’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压力,更让他们感到不可理解的是:两次考试的范围是一样的。这种重复劳动,除了折磨学生的身心以外,并无特别的意义。其次是减轻经济上的负担。中学生毕业后要想深造,必须亲自到各高校参加入学考试,这就导致一些经济困难且居住地区比较偏远的优秀学子,无法到首都或其他城市的大学参加考试,只好放弃进入名牌大学学习的机会。

(四)有利于选拔出真正优秀的考生

实行统一考试可以提高区分度,以前各个学校出题不一样、难易不一样,所以单纯从获得的分数很难看出其中所包含的能力高低。因为,毕业成绩都写着五分,都领取国家教育部发的文凭,这种考试的考分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数也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了。

(五)提高考试的公平性

预科制度有其自身的优点,却也有严重不足:为了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考生们首先应该报一个该大学的考前培训班(预科班),就像莫斯科大学的一个教导主任说的一样,大学预科班拥有自己的课程,自己的模拟考试,一般没有经过预科班学习的考生很难考进莫斯科大学。这就意味着,那些来自农村的孩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边远地区(如西伯利亚)的孩子,就很少有机会考进大城市的高等学府。原来,每年莫斯科各大学的招生数,总是其他城市、其他地区的生源占25%,莫斯科的学生占25%;但现在正好相反,莫斯科的占70%。这就破坏了考试的公平性原则,因此,必须改革。

(六)可以减少腐败现象

由于大学升学考试是由各高校自主命题,缺乏有效监督,因此为腐败提供了温床,也使许多优秀学生无法进入名牌大学学习。为了能进入名牌大学或者吃香的专业,学生家长经常通过行贿方式收买这些学校考试委员会的成员,而这些成员收受贿赂后在考试时就给学生打高分。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的许多考试都是口头的,因此即使弄虚作假也很难找到证据。这就更为腐败提供了方便之门。因此国家给予高校自的同时也衍生了严重的教育腐败现象。莫斯科内务局打击经济犯罪处副处长鲍里先科说,2001年有42名莫斯科各大学的教师因收受贿赂而被,这一数字是前年的2倍。即便如此,被的人只占收受贿赂的教师的少数。据相关人士透露,有些校长每年通过收受贿赂而得到的收入加上应得的工资可达1万英镑。国家统一考试的实行将使他们从此失去由收受考生贿赂而获得的可观收入。

(七)给考生提供了更多的上大学的机会

各高校单独出题,学生只能选择所报的学校,其他学校一般都不愿意接受。如果第一志愿没被录取,就很可能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统一考试可以让考生填报三四个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有录取,可以依次考虑其他志愿。

(八)促进高校间拨款的公正分配

实行改革后,国家对国立大学的拨款额度将根据学校的学生人数以及学生成绩而定。按目前的改革试点,今后国家给大学生的拨款数额将分为四个等级,拨款额多少取决于该学生中学毕业时的统考成绩。统考成绩达到国家规定分数线的中学生将免费上大学,而没有上分数线的中学生,国家将根据其统考成绩高低确定拨款数额,分数

越高,拨款额就越多。采取这一措施可以促使各大学为争夺优秀学生和国家拨款展开竞争,从而保证优秀大学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学生。

三、俄统一考试面临的困难

(一)来自部分专家和学者的反对

俄罗斯部分著名大学的校长和学者坚决反对实行国家统一高考。面对统一高考,甚至有学者疾呼:“俄罗斯的教育毁之易、建之难!”莫斯科国立大学校长萨多夫尼奇认为,统一高考将扼杀精英教育理念,并将高等学校体系变成“平庸的培养所”。他认为,根据高考分数无法确定中学毕业生是否有能力和潜力从事科学事业,因而必须有多种选拔方式。在2005年,俄罗斯考试中心主任赫列普尼科夫、全俄教育基金会主席科姆科夫院士等人态度鲜明地反对实行国家统一高考。他们认为国家统一高考将使学生失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西北地区一些重点大学的校长认为这会影响俄罗斯民族的发展。而教育部长则向校长们保证说,国家统一高考不会是升学录取唯一的评价形式,还必须有其他形式,如创造性的奥林匹克竞赛等。

(二)来自考生和考生家长的反对

2008年,俄罗斯首次举行了全国范围的统一考试,为高等学府选拔人才。但是,很多学生并不适应,成绩不太令人满意,在全国大约有20%的考生不及格。而舆论调查显示,全国统考的支持者只占31%,多数人对于统考持负面看法。28%被调查者认为,全国统考的负面影响首先是“新的制度不能有效照顾学生特长”。22%被调查者预测,统考制会加重中学的腐败程度;20%被访者担心,统考对知识的考查会形式化和表面化。

由于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学生自杀的极端事件。俄罗斯教育部官员称,来自愤怒的家长们的申诉书几乎有2万份之多。此外,部分学生家长还准备向俄罗斯联邦提讼。这些家长认为,对全体毕业生进行统一考试是不合法的。

四、俄统一高考给我们的启示

(一)明确教育理念,让入学考试回归育人

借鉴俄罗斯高考改革的经验,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高考改革的教育理念,考试的功能是检验不是淘汰,考大学不是教育的目标,成才应该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不能因俄罗斯2008年高考出现了问题就否定统一考试。高考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为高校选拔出真正有才能的中学生,高考改革的理念就是通过对考试措施、方式、手段的改革为育人创造有利条件,产生育人效果,使高考回归育人。

考试本身以及围绕考试的各项活动就是一个育人过程。通过考试考生可以获得深造机会,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这是教育的社会个性化功能。考试推动改进教学育人,考试引起社会关心育人。考生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思维水平都可能会出现质的飞跃,一部分学生会产生方法论的思考,对人的成长相当有益。既然是考试,就会有竞争。竞争对考生的意志也是一种磨砺。

(二)理性对待统一考试,减轻学生的压力

俄罗斯2008年统一高考遭遇“卡壳”虽是意料之外,但也是情理之中。家长向高考,考生出现了自杀行为,也反映出家长和考生还是有压力的,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起码在心理上还没有准备好。

当前我国中学生也面临着严重的考试压力。考试压力是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学习潜能的主要因素,因此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增强学生的考试适应性,促使学生自身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3

随着高考新方案的出台,给广大考生带来些许惊喜。这是惠及千家万户、意义深远、影响巨大的又一新举措,备受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作为革命老区农村教师的思考,面对新的高考、新的举措,我们农村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一新的变革和如何应对,本人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高考“新”在何处

1.考试科目及内容发生新变化

新高考方案为保持其延续性,除保留传统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外,又有新的要求。“新”表现为:

一是文理不分科。

二是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三是考生的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外语听力)三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三个选考科目考试成绩组成。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分值不变。

四是改革录取方式。从2017年起,本科三批与本科二批合批录取,逐步减少普通本科录取批次,克服简单用录取批次来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倾向。加快推进基于考生总成绩、专业志向和学习特长的考生志愿填报方式和投档录取方式改革。

五是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简称“选考科目考试”)。合格性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高中所有学习科目的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三科。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同一科目的两次合格性考试、一次选考科目考试。

2.考试方式发生新变化

一是合格性考试和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选考科目考试。

二是“3+3”高考模式。语、数、外三科和学生自主选考三门。

三是招录形式变化。招生录取实行基于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机制。

3.高考科目、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高考内涵发生新变化

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进入高校录取范畴。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也进入高校录取考虑的范畴。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高考方案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很大不同,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语数外三科的“3”,到学生自主选考的“3”,新“3+3”的高考模式,再到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录取机制,可谓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巨大的,改革的影响和意义是空前的。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新高考

由上可知,新高考的考试科目及内容、考试方式、新录入机制都发生了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必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及时适应新高考的进程。

1.提升教育理念

农村教师要认真学习和领会新高考方案,吃透精神,把握内涵,全面落实。学校对教师除要求学好教学大纲、教材外,更要全面掌握新高考方案。打破不适应新要求的旧教育观念,树立新教育观念,全面领会新高考精髓,强化我们农村教师的思想和观念,提高认识,做好引领,认真贯彻新高考的难度标准,把握好教学“标高”,竭力打造高效课堂。

2.创新教学模式

应对新高考,不可完全照搬原有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结合校情、师情与学情推陈出新,创新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满堂灌”“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地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了。变以教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主、主动、合作和探究的精神贯通教学始终,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提升。发挥教师的引领、合作、推进和协调的作用,师生互动,共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提高业务能力

针对新变化,提升农村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已迫在眉睫,头脑要清醒。这要求在新的教学中不能新鞋老路,对教材的掌控和内容深度的把握应有新的认识。对于高考科目,尤其是语文学科,语文是基础学科,对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语文学好了,就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了基础。英语一年两考,表面上英语的地位降低了,其实是更加重视英语,这也更符合英语的教学规律,重在实际应用,避免突击应对。这些都给我们农村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简单套用老办法,知识要更新,能力要提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利用各种国培、网络媒体和名校资源共享的平台,进行师资培训,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加强教科研究,组成学习型学科团队,提升科研能力,以此来强化我们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

4.加强师德师风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规定,要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首先规范自我的言行,率先垂范,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种信念会不断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加强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这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这样才能提升其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水平。

5.强化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学科的素质与修养。教师良好的学科素养既是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程与适应新高考的需要,所以各科教师必须强化其学科素养。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雅的言谈举止等语文学科素养,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提高其语文高考成绩。外语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流畅的语言交际与表达能力、较强的外语自学能力、较强的理解和尊重异国文化的能力等外语学科素养,以促进学生外语学科素养的发展,提高其外语高考成绩,并依此类推到各科。

总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推进中还将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农村教师必须锲而不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提高自己,把改革推向前进。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考接轨;新课改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目标设计和课程结构设置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给人的信号是:不能仅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是要与过程性评价挂钩,以引导学生健康和谐地学习和发展。这也与当代高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统一起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与高考接轨,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与高考之间如何接轨,旨在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以使其更好地与高考接轨。

一、高中Z文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得以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同时它也是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学生便有了一定的素质,而学生所具备的这种素质是经得起高考考验的。具体而言,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1)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了解自己在学什么以及学习到何种程度,使其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之中;(2)注重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现成的语文知识的习惯,并使其养成动笔、动手以及动脑的好习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学习;(3)积极培养学生反思与总结的好习惯,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4)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有条不紊;(5)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其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和个性等心理因素。

二、依据新高考命题走势采用科学的复习方法

1.新课改要求与高考的要求一致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出,高中语文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能力,不断地开阔其观察事物的视野。而对于高考语文的要求也是如此,也是在开阔学生视野以及加强学生的社会洞察力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而言,已经不适应新高考的根本要求和考试目的。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就提出了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与备考模式,注重与高考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应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务必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仅限于教学课堂以及语文复习的怪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对当代文艺给予高度地关注与重视,关注时代的发展以及人生,尤其是重要的社会主流媒体报道或者探讨相关问题,努力做到语文课堂内外的有机整合以及导学与自学之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

2.出课改亮点,变“镣铐”为“鲜花”,举着鲜花跳舞,让新课改为高考添彩

比如,“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改的亮点,但是许多学校都称师资不足,班级太大太多,无法开展,综合性学习名存实亡,以至于高考一遇到综合性的试题就头疼,认为考试的难度太大,要求降低难度。这是理解的误区,仿佛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上大课,要语文与音乐、体育、美术等各科目综合,其实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三、注重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变化

有人曾经说过,一堂课“像不像样”,主要是看“一课”有没有“一得”,即该堂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预习课最后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不结巴,不错,不漏,明白文章大致意思;教读课就是要学生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写作课就是要学生会使用一种文体完成800字左右的文章,等等。现在,新课改赋予了语文教学新的内涵,但是我们教师仍然不能忽视课堂以及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课堂效果。新课改后,我们仍然要改变对“灌输知识”这一词的看法,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现实中,直接灌输不仅少不得,而且要加强,不然,鉴于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完全自学达不到预期效果。语文新课程的重心是回归课堂。所以说,我们既然强调“回归”,就必须要考虑“课堂”定位:只有将教读课、自习课、写作课、语文活动课的课堂定位准了,才能考虑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比如,有老师认为,作文就是将文章提供的材料抄在开头,中间加上平时背诵积累的文章片段,结尾再将文章材料稍做改造,使之形成“照应”,就算完整;也有老师说,改高考作文卷,凡卷面不整洁或者字体不工整的一律“不及格”。而我认为,就作文指导而言,应该是平常或总复习的某节课怎么上,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有可能会提高。

四、新课改的教学内容能够与高考考点相融合

对于新课改而言,紧紧地抓住了高考考点,在高考考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内容进行改革。例如,高考语文中有找出词语中的错别字这一项,语文新课改内容中对这一项也有所反映,并以专题的形式对这个考点加以练习与训练。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高考要考好只靠解题能力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必将使应试能力得到增强。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与高考没有突出的矛盾。那种认为只要高考不变就谈不上课改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所谓的解题技巧等是与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分不开的。

五、结语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5

一、命题意图 :阅读表达旨在对考生的阅读理机表达能力相结合能力进行测试,以检测器效度。其所设问题多角度,且呈开放式,更要晓得测试了考生实际理解、运用能力,有助于克服单项选择的弊端,由于它是让考生在持定语言环境下按要求表达,从而又检测了考生的书面表达,又规定了数字限制,所以又检测了考生的归纳和 能力。从更高层面说,也是对外语学习的输入和输出能力的培养检测。

二、命题方式:该题型与传统的阅读理解的体裁和 短语没有太大区别。通常字数不少于200词,难度系数略低于阅读理解题,但文章的层次性跟强,结构清晰。问题 点多样,所给问题通常按文章结构层次和发展方向命题,命题方式通常为七种类型:1、主旨大意2、主观回答3同意句替换4、猜测词意5、及其他类型。改革如下:

命题改革 问题要求 问题模式

主旨大意 概括大意或作者意图或给文章标题 What’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writer writing the passage?

猜测词义 对文章中划线

进行词义猜测 The underlined word can be replaced by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__”

英文译意 根据所给的英文句子寻找短文中意义相同的句子 Please find out the sentences which can be replaced by the following one

封闭性问题 结合文篇

回答问题 Regular Wh_Questions? based on the passage

开放性问题 结合个人观点

加以表达 What advice would you give?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What is your opinion towards?

其他类型 结合不同类型的文章给出其他题目

三 解答方法: 每年的高考试题将会从以上七种类型中选五类问题顺序通常按文章行文顺序而设,字数要求一般在50词以下(代替和翻译除外)以控制考生作答时间,每个问题都有一个具体数字要求,怎样回答这些题?现结合2013年江西高考卷及四川高考谈谈本对该题作答的几点看法:

1. 主旨概括: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概况和归纳,分清主旨和细节,概括出来的中心要覆盖全文,防止以偏概全,文章标题格式可以是完整的句子,可以是简洁的短语。也可以是问形形式,如:江西高考2013卷76题: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no more than 4 words)从第一段中的:“Fishing lovers believe……others say that……”第二段中的 “Supporters of fishing say that it is a nice hobby”及六段中的 “Those against fishing also say that it is a blood sport”这些可知,本文主要讲的是人们对钓鱼的的看法,所以标题应取为:Different views on fishing.

2 同义替换:该题型就是用同类的词语替代或句型变换,解释句或段的意义,做该题时要注意正确答案的固定特征,正确答案可能和原文用词不同,句式不同,但表示同一意思,要从整体把握,对句子正确理解,并从文中找出文中意义相同的句子,抄在相应位置,一般来说,该题型简单,争取不丢分,如:Which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one?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annoyance results from our inability to sort our e-mails由inability to sort our e-mails可迅速锁定答案范围在“we haven’t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discrimin ation

in dealing with it”中,因此答案判定是If this is the case, it is only because we haven’t developed an appropriate discrimination in dealing with it.

3 词义猜测: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特别是一些连接词,如

对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6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与我们现在实施的“3+3(综合)”有了很大不同,即统一考试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但分值有了变化,物化生史地政不再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将来所报考高校的要求,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新疆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进行高考改革,那怎样在新的高考体制下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查阅了资料后,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在传统高考3+X的选拔方式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中的一门,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待历史学科还是相对比较重视,而对于高一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喜欢听历史课但又不喜欢记忆历史知识,再鉴于社会的就业导向等问题选择文科的孩子数量较少,所以历史学科地位相对较低。高考新方案中语数外的比重依旧大于“副科”,但是相对于当下的高考模式,历史的地位提高不少,这点应该领我们历史老师欣喜的,可是鉴于我们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历史作为副科受到的重视肯定远不如语数外。在率先进入新高考的浙江省,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14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我们可以发现选考历史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第一次参加选考最迟应在第三个学年第一个学期的10月底。复习时间大约缩短了4-6个月。从考试范围看,所有选考历史的学生都要复习五个半模块内容,与以往报考二本的学生复习内容相比,足足增加了两个模块。如果把考试难度提高这一因素考虑进来的话,复习量就更重一点。我们历史教学在高中阶段是时间紧,任务更重了,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1.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关注高考先行省市的历史教学动态,研读考试标准,研读各类新高考的试题,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自己未来的历史教学工作未雨绸缪。2.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毋容置疑,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高考方案、如何展开教学,这才是关乎高中历史教育发展前途的大事。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现实体现。但这一亮点与传统历史教学形成了激烈的碰撞,“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理念仍植根于此。3.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新高考来说,考的是鉴于基础知识之上的基础能力,是历史思维语历史素养。只学会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学生是绝对考不了高分的。那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呢?就需要我们老师转变教学方法。要加强历史教学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是指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联系,横向联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同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有很好的把握,形成一个体系,从而有利于对历史整体的把握。纵向联系是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是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系,教师恰当地运用纵向联系,不但能够举一反三,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贯穿古今的历史思维。 要密切历史教学的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开阔人的视角。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世界相联系,从历史中总结提炼前人的经验、教训,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指导当前的社会生活。 如本学期101中学的王森月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节《》就做了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注重构建历史不同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由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子系统所构成的,一般来说,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这可能就要求我们在历史复习中打破模块学习的分割,将历史还原为一个整体。

二、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们要帮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被迫学习变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以改革学法作为突破口,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的翻转课堂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尽可能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摒弃“满堂灌”。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