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1
一、深刻领会做好民生大文章的重要性
民生问题是政党理论的核心并贯穿于全面实践的始终,民生是国家之重,国计与民生相连。生产力的发展必须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上,综合国力的增强也必须体现在人民生计的改善上,改革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果更须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获得上。民生与民政密切相关。把握民生这篇大文章的重要性,关键是要用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武装民政干部的头脑,把各项民政工作的重点真正放在维护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和政治权益上,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将过去的特定服务群体向社会公众拓展,在切实发挥社会求助“兜底”保障的同时,努力提升社会公共水平,彻底转变临时性、分散性、应急性的传统,迈向整体制度安排和规范管理的新目标。
二、认识做好民生大文章的艰巨性
民生问题,大到社情民意表达的权益,小到衣食住行的琐事,虽然纷繁冗杂,却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并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从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深刻阐述了改善民生的着力点,涉及农村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涵盖农村的各种群体。它以农村改革发展为主题,着重提出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由此可见,做好民生这篇大文章,依靠单纯经济的路径是不能完全奏效的,因为生产力发展只是物质前提,解决和改善民生又不简单的是物质问题,不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要有农村制度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公共事业等。当前,农村改革开放促进了利益多元发展,在给农村带来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社会需求的千差万别,不同的民生诉求、不同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不同要求上的民生期待等等不断呈现,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趋于复杂化。民政工作面对的不再是固定的服务对象,并且变化大,人员和实际需求极不确定。因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目标更远大,内容更丰富。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2
关键词:幸福乡村;文化建设;群众生活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278-01
农业农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直接关系到民生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更加有效地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以及衢州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发展体制机制的有关精神,江山市委市政府在前期充分考察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2008年制定出台了以富裕、满意、美丽、文明、和谐“五村联创”为主要内容的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行动纲要和实施意见,努力把江山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之一。
一、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提升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层面和层次,包含了诸多主体及要素。具体有五项内容:一是农业产业提升创富裕乡村;二是农村环境提升创美丽乡村;三是公共服务提升创满意乡村;四是精神文明提升创文明乡村;五是基层基础提升创和谐乡村。村级文化建设是中国幸福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并为幸福乡村创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推进幸福乡村建设中,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着力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其成为幸福乡村建设的中坚骨干作用;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重振乡村精神,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建设中国幸福乡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进程。
二、创建“中国幸福乡村”的重要意义
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推动城乡结构转型升级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江山市创建“中国幸福乡村”,从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基层基础5个方面,整体推进全市农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归根结底是在农村层面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顺应“三农”发展趋势,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为实现江山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创建“中国幸福乡村”,是结合江山市实际,对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的基础上,针对现实工作中亟需调整改善的薄弱环节制定的一整套完整的切合农村改革发展方向的提升方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浙江省、衢州市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政策的有力举措。
三、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前奏曲
农村文化活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充实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农民的幸福感,为幸福乡村建设提供了新鲜血液,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实现了心身和谐与人际和谐,文化建设是以人民群众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具有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的功能。幸福乡村建设要让农民过上新生活,不仅要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具有沟通人际关系、宣泄情绪、调剂精神、陶冶情操、平衡心态的作用,建设农村基层文体俱乐部,广泛开展以农民为主体的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可以架起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施行人文关怀的情感抚慰,更好舒缓压力,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融洽,充实的精神世界,进一步促进新农村乡风文明。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乐趣感,从而为增加乡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四、文化建设是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3
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强调,今年省委1号文件最核心的方向和特点是三个“重中之重”,即一条主线、一件头等大事、一个主攻方向。“具体来说,就是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脱贫攻坚头等大事,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主攻方向。”
关键词一:供给侧改革
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
2016年,农业农村工作实现了“十三五”开门红。我省全年粮食总产达到3483.5万吨、增长1.2%,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0%;农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确权基本完成,土地流转率达30.6%;精准脱贫首战告捷,实现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2437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203元、增长9.3%,继续保持“三个高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全省GDP增速),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到2.53:1。
今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写进1号文件标题,还被确定为今年工作主线。究其原因,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高端化、个性化,名特优产品偏少,好东西供不应求,大量“大路货”又质量不高、品牌不响,不时积压滞销,问题就主要出在供给侧,因此,文件首要特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强调供给侧改革这一主线。
如何做好农业供给侧改革?文件提出,必须做到“三个更加注重”、坚持“五个着力点”、守住“三个底线”、明确“六大任务”。在促进数量平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质量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在突出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加注重体制改革,增强内生动力。
关键词二:项目落实
首次提出发展“四类”农产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工作,在着眼长远方向的同时更加聚焦今年目标任务,并通过一系列建设项目落地落实,是今年省委1号文件区别于以往的一个最大特色。”杨秀彬表示。
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安全农产品、优质专用农产品、特色个性农产品和功能农产品“四类”农产品的鲜明导向,尤其是首次提出探索开发功能性农产品。首次以单独板块强调全面拓展农业供给多种功能,提出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创意农业、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等6个新产业新业态,重点聚焦农产品加工业和冷链物流业,还把农业物流装备建设放在强化农业供给物质支撑第一条予以强调。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产品“互联网+”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推行“红黑名单”制度,实施最严格水资源、水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除了以上亮点,文件还围绕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育和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等5个方面提出了49个目标、80个建设项目。
关键词三:脱贫攻坚
今年105万贫困人口要脱贫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大事付出超常努力,取得重大成效。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750万减少到2016年的272万。
文件也对脱贫攻坚这一头等大事单章部署,提出全面落实脱贫对象后续扶持政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按年度动态调整后的国家扶贫标准等硬政策。
在巩固脱贫成果上,文件提出严格脱贫对象认定、退出和痕迹管理,建立完善脱贫对象跟踪监测、动态管理机制,全面落实对脱贫对象的后续扶持政策;要求继续对摘帽贫困县进行扶持,着力解决脱贫户持续增收和因病、因灾、因学、因智返贫等问题,增强退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
在聚焦重大任务上,文件明确提出了2017年实现16个贫困县摘帽、3700个贫困村退出、105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
在创新工作方式上,文件提出深入开展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主要内容的“四好村”创建活动的目标任务,“四好村”创建这一创新方式首次写入文件,并明确今年15%以上的村创建成省级“四好村”,25%以上的村创建成为市级或县级“四好村”。
关键词四:农村改革
新型职业农民来种地
文件提出,要坚持深化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其中要求结合四川实际,在六个方面有新突破。
我省在2014年率先全国提出农村改革主攻方向,即“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两年多推进,取得明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今年文件强调坚持这一主攻方向不动摇,提出了六个改革突破的方向。
聚焦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用地保障、推咏饩觥八来种地”、改革推进机制等6个方面,今年的省委1号文件,在激活“人地钱”三要素上提出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和高含金量政策。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4
扩大内需的现实障碍
“轻消费,重积累”是中国人长期以来一直引以自豪的价值观念。为什么中国人自己不消费,而美国人敢于借钱消费呢?除了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消费不足的确有现实的障碍。难上加难。而这样的人在中国并非少数,再加上城市的低收入群体,他们也几乎被消费市场挡在门外。如果不能让多数人具有消费能力,内需提高的可能性很低。
2、中国税赋比例偏重
中国税收从1994年开始计算,平均每年增长20%以上,连续13年税收增长速度几乎是GDP增长速度的2倍。2007年税收收入同比增长31.4%,GDP增长不过11.4%。2008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未扣减出口退税)稳定较快增长,累计完成3255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5%,增收7606亿元。税收增长率大大高于GDP增长率和居民收入增长率,财富大量积聚在政府手里,不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
3、中国居民存在较大的后顾之忧
美国人敢于借钱消费,除了其借贷利率低、贷款条件宽外,主要是美国人社会保障系统比较完善,老百姓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后顾之忧不多。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则不然,普通农民秋天卖粮手里赚到了几千元钱,他们不敢去买高档时装、名牌包,城市普通的退休职工,积攒了几万元钱他们不敢出国旅游,城市的白领阶层看似高薪阶层,可由于房贷、子女教育等压力,也必须节省消费。归根到底就是目前中国的养老、医疗、教育给居民的压力太大了,人们不是不愿消费,而是不敢消费。
扩大内需的新举措
扩大内需,短期可以靠投资,长期还是要靠消费。在当前较复杂和紧迫的形势下,扩大内需是促进中国经济向良性转变的必要举措。这些新举措也必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前景。
1、国家要加快基础建设和民生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
中国城乡、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仍比较大,一些地区和领域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需要大量投资。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住房、基础设施、城镇、产业和生态的重建构成了地震灾区重建的主要内容,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投资需求。
2、依靠财政政策,减少税收负担
首先要推进增值税转型,扩大中小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减轻企业税赋。企业税赋减轻后,既可以增加投资,也可以提高职工收入,而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消费。但仅仅减免增值税和利息税力度还很有限。为了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中国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减税,比如再次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等。在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逐步富裕的同时,让全体国民享受到应有的福祉。努力实现财税收入与GDP、财税收入与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财税收入与企业的平均利润的同步增长,这不仅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
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且目前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任。从启动消费、拉动内需上说,农村潜力巨大。2007年,中国农民全年纯收入平均为4140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的30%。如果农民全年纯收入平均增加1000元人民币,那么,农村8亿农民将净增加8千亿人民币收入,对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拉动国内需求的作用和威力可想而知。同时,城乡差距很大,新农村建设有许多项目可做。农村一直处于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投资前景广阔。
4、全面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要扩大内需,单纯靠税收、利息优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目前不到人口10%的富裕阶层其消费总额占到总消费额的60%以上,广大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而低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当高,也就是说普通居民增加的收入基本都变成新的消费了,而富裕阶层的新增收入只是账户上的一组数字而已,多半不会用于消费。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5
关键词:社会;经济发展;;征地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土地制度指明了大方向,就是把更多财产权给予农民,构建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 会议对应通过相关决定指明,用途与规划在符合管制的情况下,允许农村入股、租赁及出让集体建设用地,与国家土地一起实行同价同权、同等入市。要将征地程序合规、征地范围缩小,对被征地农民规范、合理保障机制。改革在国家、个人及集体之间分配土地增值的机制,将个人收益适当提高。将更多财产权给予农民,确保集体经济中农民的权利,广泛引导农民股份合作,在集体资产中赋予农民占有股份、有偿退出、收益,以及继承、担保、抵押权,稳妥慎重的推进农民转让、抵押住房产权,摸索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更多道路等。如此举措皆是为了推进改革农村土地、对农民确保土地权,最终实现同价、同权的城乡土地,让农民共同分享城市化后的土地增值。
1 对农村改革土地制度的经验
1.1 对土地公有制坚持不动摇,贯彻基本经营制度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中国特色经济制度的基础,亦是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与全面所有制。在农村土地必然是重要生产资料,坚定不移的贯彻国家拥有农村土地与类型不同的集体所有制,这样农村公有性质的经济制度才可确保。在对农村土地制完善、稳定中,即使农村实现多元化形式的土地使用权,但一定要不动摇农村公有性质的土地制度,在农村深化改革土地制度时,这根红线丝毫不动摇。
1.2 对经营制度完善,促成生产关系相适生产力发展
纵览我国农村变革土地制的辛酸史,生产力发展的身影伴随每次变革中,而每次变革又促成生产力不同程度发展。伴随变化的农村经营模式、组织形式及发展方式,农村正在渐渐完善土地制度,对农村经营制度赋予新蕴意,使农业生产要素激发出强大动力,实现农村高级化的生产关系,最终达到现代化农业生产。
1.3 维护农民利益不放松
农业生产中土地是重要生产资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又是农民的饭碗与命根子。在农业大国的我国,农民没有土地社会必然不稳。对农村改革土地制度的落脚点、出发点就是增进与维护农民利益,操作层面上一定要紧密结合维护农民利益与创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既要相适农村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又要保障农民稳健提高收益。
1.4 对群众创新精神要切实尊重
农村生产力中农民是最为活跃的,他们是直接经营土地的人,农民的基本生产要求反映在农村土地制度上。我国农村历次创新土地制度,皆是生产实践中基层群众首创试验的,经验积累后,由国家以立法或政策形式推广到全国,土地经营的新制度才渐渐构建起来。在农村继续推进改革土地制度,必须将群众创造力尽可能发挥到极致,采取结合政府推动与农民自发探索的方式。
2 我国农村当前土地制度的缺陷
2.1 集体土地不清的产权主体
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与别的生产要素相同,必须产权明晰、流动自由,这样结合起土地与科技、劳动力及资本就可创造更多财富。土地在我国是实现公有制,亦是农民集体拥有土地与国家拥有土地共存。具体而言,国家拥有城区土地及法律规定的其它土地,农民集体拥有城郊、农村土地,以及自留地、宅基地及自留山。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归属农民集体,应由村委会或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经营;已归属多个集体经济组织的,应由村民组、不同集体经济组织来管理、经营;归属乡镇农民所有的,应由乡镇一级集体经济组织来管理、经营。我国透过集体土地所有制内容可知,实际上拥有集体土地的主体在法律上被认定为三种:一是村里所有农民;二是村民小组或各个集体组织的农民;三是乡镇所有农民。显而易见,这些主体有较强复合型,并且此复合性特征将使主体在把握所有权转让时机、行使方式及分配收益上通常会直面选择决策的难题,正因如此发挥各项所有权的功能将失效。实际上虽然农民对有些土地有产权,亦是承包土地经营权,然而实际上农民在财产关系上仍不具备独立主体地位,作为另外的集体土地产权所有者的集体经济组织只有收取承包费的权益,没有处置集体土地的权利。因而实际上集体土地并无真正意义上的产权主体。
2.2 征地引发的农民失地严重
据统计当今社会由征地引发的矛盾骤然增加,全国各地有七成以上土地上访案件是征地引发的。一般征地都是偏低的补偿标准,并且多地使用货币一次性补偿方式,并不给予就业岗位,农民失地后就此结束分配土地收益权。这些农民在转移非农就业中,绝大部分人是较低的劳动技能、文化素质,相对来说就业面相当窄。这些众多农民均未参加医疗、养老保险,往后确保基本生活无忧都成问题。并且失地带来的贫困对他们下一代会直接有传代影响。征地补偿中十分猖獗的无偿占有、截留、少报农民征地款情况常有,以及寻租、暗箱操作频现都加重了农民失地后的困境。混乱的补偿款分配,浪费土地数量惊人,并且与民争利的政府以低价征收高价卖出的方式赚取巨额土地差价,极大损害失地农民权益。很难妥善安置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未来走向。
农村改革的举措范文6
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央、省委和市委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重要部署。全市供销社系统以恢复经营网点、健全网络体系、夯实基层组织为重点,积极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适应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的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将在“五个着力”上下功夫,实现“五个突破”。
全市供销社系统按照“试点先行、带动全面”的思路,在全市选择16个乡镇作为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乡镇,坚持“缺什么就发展什么,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改革思路目标,细化综合改革举措,突出经营性与公益紧密结合,着力新建庄稼医院、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全面恢复经营网点,夯实基层组织。围绕服务规模化、流通现代化,探索农村合作金融和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组建专业化的农机、农技服务队伍,率先走出一条供销社(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村两委“三位一体”的供销社改革发展之路,实现组织体系和服务机制创新。
围绕全市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调整农业结构要求,全力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储备、供应和调剂,保证农业生产需要。以县(市、区)供销社农资企业为龙头,整合农资网络资源,通过联合合作、加盟等形式,建立区域农资物流配送中心,在乡、镇建立农资配送站、村级建农资放心店,大力发展庄稼医院,面向农民开展各种农资商品经营和开展农业技术咨询、病虫害诊断防治等技术服务。大力推行“产销对接”,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按照“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销售终端”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参股入股等方式,加强专业性、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配套完善冷链设施、物流设施,组织全市特色农产品优势资源直接进入大市场,实现基地农产品与大中型市场、与老百姓餐桌的无缝对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促进基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重点加快安岳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简阳市空港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
着力推进社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密切城乡联系、促进农村和谐发展。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从资产运营、资本运作、管理体系、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整合政策资源,推行股份制改革,加快社有企业发展步伐,增强社有企业竞争能力。重点做实做强做大供合农产品公司、鸿泰再生资源公司以及各县(市、区)供销社的直属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参股入股、技术带动、经营引领等办法,吸引经营好、带动农户多、讲诚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家庭农场加盟供销社,实现企业和供销社“双赢”,增强供销社为农服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