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产业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产业概论范文1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产业化”由此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尽管社会各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但教育产业已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去了。
一、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困境
总的来说,由于受原计划经济体制和苏联教育体制与模式的影响以及在深层次上我国文化传统的内在作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实行的是国家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体制。在现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教育投资尤其是政府教育投资增长缓慢,总体水平偏低。按照世界有关标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00、500、600美元时,他们的平均教育预算应分别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2%、3.5%、4%。但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数字,1994年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中,中国仅为2.2%;世界平均水平为5.2%;就连一般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也分别为3.9%和3.0%。即使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经过这几教育投资的高成长,现在教育预算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仍不足5%。我国以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1.4%的财力,支撑着占世界学历教育人口22.9%的庞大教育体系。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都难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
其次,我国教育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甚高的情况下,投资基础教育能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而我国自7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急剧扩大,初等教育相对萎缩。在国家教育事业经费中,初、中、高三级教育投入的比例,90年代初为35.22:36.22:21.47。高等教育在有限的财政教育拨款中超过20%,不仅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从使用效率看,高等教育规模有限,毛入学率仅为5%,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投资相当于培养60个小学生和25个中学生,高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此这样的国家教育投资在结构上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据权威部门统计,从1994年到1996年,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中财政预算内拨款的比重从59.85%下降到54.37%,其中农村学校下降到52.63%。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中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小学从59.85%下降到51.92%;初中从56.44%下降到49.44%;义务教育中政府拨款的比重比非义务教育的还要低,是政府拨款比重不尽合理的一个方面。
还有,我国现有的财政预算体制对教育发展不利。我国的基础教育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义务教育在财政支付方面实际上由县、乡政府负担。但国家并没有实际的财税政策支持,以增加县、乡政府相应的财政支付能力。如1996年在全国义务教育财政预算中,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0.04%,非常之低。县、乡政府往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的投入,而且在实际使用中还到处被挪用挤占,所以真正投入到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中的费用少之又少。
二、实施教育产业化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目前已初步具备了教育产业化的条件。而且一些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进入到现实的社会运行之中了。
1、实际上早在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教育就被明确列为第三产业,而且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教育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构成教育市场,交换的商品是教育服务,这与传统意义上服务企业的性质完全一样。尽管由于教育服务产品的受益具有社会性和私人性,但这种复杂关系并不影响教育的产业性质。因此从产业分类学上把教育看作产业是不成问题的。
2、从需求方来看,社会和家庭居民有强烈的教育消费需求愿望,教育产业化呼之欲出。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大国,到2020年将达到16亿,这就决定了教育市场有很大的潜力和拓展空间。而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是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从居民的消费比例看,教育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是20%。中国青年报社几年前做过的一项社会调查中表明:85.6%的家庭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18-25岁青年毛入学率不足10%,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而越来越多的人期待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也导致基础教育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局面。家庭对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千方百计为子女选择一所好学校以争取高考的胜利。另外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自费出国留学,按每人每年1.2万美元的低限计算,至少每年在教育上以3亿美元的增率在流出。教育的巨大需求为教育产业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3、教育产业化是缓解我国教育经费不足增加教育供给的途径之一。按同龄青少年毛入学率计,研究生教育我国仅为0.4%,本科生为4%,专科教育为7%,高中段教育为34%,初中段为85%,小学净入学率为99%。2020年要达到本科生10%,专科生20%,高中段65—70%,九年义务教育95%以上,没有通过教育产业化增加教育供给,几乎是不可能的。首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和各级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模式单一、办学体制僵化、教育机构冗员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低,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状况。在这些公办教育机构中沉淀着相当数量的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若通过教育产业化手段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整合这部分沉淀着的教育资源存量,其增加教育市场供给的潜力是相当大的。其次,改革开放后,民办教育教育异军突起,至1999年底,全国有民办幼儿园24643所,民办小学1806所,民办普通中学1702所,民办职业中学689所,民办中等专业和技术学校1036所,民办高等学校20所,分别占相应学校比例的13.2%、0.28%、2.1%、6.9%、12.6%和1.9%,已初步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基础教育到各类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完整的民办教育体系。另外各类培训机构21309所,年培训量达600万人次。大大地满足了社会的受教育需求。
三、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尽管从理论上说教育产业化有充分的依据,教育产业化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和解决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现实中某些条件离教育产业化相距甚远,如果操之过急,可能欲速不达。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1、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从整体上把握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市场化,即是在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化。既然政府的作用是为了克服市场的缺陷,那么教育产业化在引进市场机制提高教育效率的同时,必须依靠政府的作用保证教育自身目的的全面实现。政府要建立一套全新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运行制度,并形成一整套科学的监控机制,包括法律、规章制度和政策,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手段。只有当政府具备很大的监控能力以后,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协调作用才能真正到位。
现阶段教育产业化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里的公平是绝对意义上的公平,即无论是在宏观层次上还是在微观层次上,只要接受教育的机会增加和教育条件改善,我们都可以视为公平程度的提高。如果从相对意义上来理解公平,即把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扩大视为不公平增加,那么,在微观层次上教育产业化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的加剧。但是,追根究底,这种不公平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所致。要做到完全的、高水平的公平,那只能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政府有能力为任何一个人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和完全平等的优良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所以,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条件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现实的选择。
2、根据市场经济要求,平稳地推进教育产业化。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自身属性与特点,对各类教育进行组织与管理。
首先,就初等普通教育而言,虽然初等教育的投资可以由社会、私人承担,并由市场来决定其发展;但考虑到初等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国民教育,其发展往往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精神素质的普遍提高,并制约整个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为了在全社会范围内为初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使每一个适龄青少年都能比较平等的接受初等教育,以保证整个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初等教育的投资与管理,原则上讲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实行相对集中的投资管理体制,以加强政府对初等教育发展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初等教育这一国民教育的健康、均衡发展。而不能由私人和市场来自发地决定。当然,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适当发挥社会和个人对初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以便扩大社会对整个教育投资的来源。
体育产业概论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育产业发展
1前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体育产业伴随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体育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将会让潜在的、巨大的体育市场催生出一个繁荣的体育产业。为此,在研究市场经济与体育产业互动化的基础上,既通过刺激体育需求的政策与策略,也采取增加体育供给的政策与策略,实现培育市场、激活体育产业,推动市场经济增长的目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体育产业
2.2研究方法:文献法本文检索并参考了吉林人民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社,暨南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成都体育学报等刊物有关体育产业、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文献与报道。
3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进程
从2001年广东省举办的全国第九届运动会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在运动会前广东省和广州市政府各投入20亿和18.5亿元,新建主要场馆11个,改建、维修场馆45个,共为九运会提供122个比赛、训练场馆,完成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场馆建设工程。本届全运会在运作方式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福利型、国家对体育事业统包统揽的供给型模式,在场馆建设、大赛运作上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资金筹集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多元化市场之路。
4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生存条件
4.1体育产业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吸取其他国家的一些成功经验之后,还存在一些问题:
1.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由于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于西部内陆地区,这就导致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失调。据统计,体育经营场所资金投入额,东部明显高于西部。
2.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具有本质功能的体育健身娱乐业明显落后于体育表演业,体育娱乐业,其他部门没有得到协调发展,部门之间的关联也很低。目前我们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机构,确立各部门的发展次序,发展规模,这才会使我国的体育产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4.2生存条件
4.2.1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这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近几年,国家在普及全民健身,政府已将全民健身计划看成是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在社区、公园等一些公共场合大建一些休闲、健身、娱乐的体育设施,在政策、经费、指导人员和场地建设与使用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扶助,这必将激发人们参与健身活动,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4.2.2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展体育产业的基础
多年来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对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商品意识日益浓厚,体育市场化日趋明显,体育有着特定的生产过程和消费形式,构成体育生产和消费的各要素,只有通过市场机制的合理配置,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应。
5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
5.1体育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相关行业发展迅速
2002年,郑州市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娱乐服务、体育彩票营销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年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约为5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占全市GDP的1.7%,体育产业初具规模,全民健身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体育产业结构中,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注重发展最能体现体育活动本质功能、市场需求最大、与体育产业其它部门关联度最高的体育健身服务业(包括健身娱乐服务、健身技能培训、健身辅导与咨询、体质测试和评估、体育康复和医疗等)。
2002年郑州市体育供给水平又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娱乐服务、体育彩票营销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使体育健身服务业成为体育产业中的主体产业。
6加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
6.1更新观念
调整体育发展战略,政府职能由办体育产业向管体育产业转变。
6.2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发展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化就是让体育逐步走向市场,实行经营化管理。这是改革完全依靠国家拨款的计划型体育体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的全面实施,将对体育经济工作,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制定体育产业规划,以保证体育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就成为一项非常必要和急切的工作。
发展体育产业有赖于一支高水平的,懂经营管理,熟悉各种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及财务结算,又懂体育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队伍,有赖于一支能开发设计新产品,采用新工艺,新材料,跟上国际体育产品发展趋势的工程设计人才队伍。
6.3加快体育立法步伐,把体育经济纳入法制轨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在法制基础上,体育产业发展也要纳入法制轨道,这将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通过对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体育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存在种种不足和问题,如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域差别大、发展不平衡、资本运作能力不足等等。在国家在宏观政策上,把国家办和社会办结合起来,发掘多种资金来源渠道,使体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加大与国外企业的交往合作,大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在国际体育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竞争.
参考文献:
体育产业概论范文3
【关键词】中原崛起;河南省;体育产业;区域带动
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在许多国家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大幅度增长,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成为提高就业率,促进关联产业发展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部门之一。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初具规模,部分发达省市体育经营企业的数量成倍增长,非国有体育企业迅速增加,出现了体育产业社会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形成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入的大好形势下,发展体育产业对于提升河南省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会越来越得到凸显。
1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
1.1国家政策支持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形势下,为了改变我国目前极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中原地区崛起,实现河南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2011年10月国务院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以河南为主体,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战略。作为我国中部地区人口第一大省的河南,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中原崛起早就开始高度重视。同时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原崛起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才是实现中原崛起第一要务。在中原经济区兴建体育产业基地,符合国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中原发展战略,能够得到国家和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享受国家与地方的优惠待遇。
1.2区位发展优势
河南地处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交通和能源枢纽。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全国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之一,河南的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第一;河南的公路交通也十分发达,截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16公里,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2011年出台的《河南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方案》中提出了打造“郑州中转”服务品牌。到2015年,河南省将建成以郑州为中心、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为纽带,半小时左右通达开封、洛阳、许昌、新乡、焦作、漯河、平顶山,一小时左右通达省内其他中心城市,连接周边省会城市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格局。同时,重点培养发展国际航线。到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要达到2000万人次,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航线中转换乘中心和国际货运集散中心。
另外,全国众多的能源管道在河南交会。包括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北煤南运等。在未来,来自中亚与来自俄罗斯远东的石油管道也将在郑州交会,河南,尤其是郑州将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枢纽。由此可见,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有着促进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
1.3人力资源充沛
河南省人口在2009年已达9967万人〔1〕,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超过了总人口的80%。而且劳动力资源中有三分之二集中在农村。由于农村人均耕地较少,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员是剩余劳动力,由此形成了河南近2000万的劳务输出人口。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河南的人均GDP较低。据统计,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5930.26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5523.73元,均排在全国的第17位〔4〕。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能够适度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此外,河南省拥有30多个全国闻名的“劳务品牌”,如开封的服装加工、永城的纺织等。在发展河南省体育产业中,充分发挥这些劳务品牌的优势,根据产业的需求,对优势品牌的劳务资源进行整合,可以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人力资源软环境优势。
1.4关联产业的发展
作为体育产业两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体育制造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成功。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其中运动服装、运动鞋占世界份额高达80%。我国的体育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制造中心。与体育制造业有着强关联的纺织服装、制造业等产业部门在河南省属于优势产业,并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河南省的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十一五”期间,河南省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引进先进的纺织设备,加快淘汰落后的棉纺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轧花、纺纱、织布、印染、服装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建成了棉纺织、服装和化纤三大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18.68亿元。
近年来,河南省机械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洛阳、郑州、许昌、新乡为主体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产业规模和效益增长较快,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骨干企业快速成长,201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66.79亿元。
1.5旅游资源大开发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太行山独特的“嶂石岩地貌”和“云台地貌”,有着峰谷交错、谷深沟险、长崖长脊的特点,造就了中国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河南王屋山、关山等国家地质公园〔2〕,具备了开展登山、滑雪、漂流、攀岩、滑翔等多种体育旅游活动的良好条件。近年来相继兴建的林滤山国际滑翔基地、伏牛山人造滑雪场、大黄河漂流等均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体育休闲旅游项目〔3〕。此外,还有以少林武功、陈氏太极为龙头的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以“仰韶文化、秦汉文化和唐宋文化”为特色的人文体育旅游资源等。
2河南省发展体育产业面临的挑战
2.1对体育产业的认识落后,政府的宏观管理缺失
由于体育产业的项目跨度较大,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分类标准尚未完全确定,加之与其他产业有争议的项目和交叉部分较多,虽然2008年国家统计局和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界定和规范了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4〕,但是,包括河南在内的不少地区习惯上仍将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合并为一个产业进行统计。现有的国民经济统计制度中,直接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类别也较少,可直接利用的数据源也很少。从而,限制了本地区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以及产业政策的规划。
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制定系统与配套的体育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5〕。河南省的体育产业目前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幼稚产业,省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中很少提到体育产业,缺乏了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河南的体育产业很难形成大的发展。
2.2体育消费水平偏低
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最终取决于居民对体育商品的消费水平,而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又取决于消费能力和对体育产品的消费偏好。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更趋合理,体育消费的支出不断增加。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的差距以及同一地区居民的贫富差距,制约了我国体育消费水平的提升。
虽然2010年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13958元,恩格尔系数下降到了33%,生活水平已经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但是,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且中低收入人群占多数。调查显示,河南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随不同层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而出现较大的差距,高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00-500元,中等收入人群年体育消费平均为100-300元,低收入人群的年体育消费多数少于100元。与经济发达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6〕,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且居民的体育消费依然以实物性消费为主。
2.3体育产业发展滞后
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自然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与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本地区社会投资的热点,体育消费也十分活跃。而河南省的体育产业还基本处于萌芽阶段,2010年,河南省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为243个,其中单产业法人单位238个,多产业法人单位5个,产业活动单位255个〔1〕,其中大部分属于健身娱乐性产业,规模普遍较小。从事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大多是进行产品代加工和生产仿冒品,自主创新能力差,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缺乏产业竞争力。
3“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思路
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空间和实践的非均质性。即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要素具有差异性以及同一区域不同阶段体育产业演进的动态变化。因此,发展体育产业首先要考虑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其中,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产业定位的基础和方向,使优势产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成长;环境资源优势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决定优势产业的结构层次。两种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利于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7〕。因此,处于起步阶段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以资源优势为基础,明确目标,科学定位,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
3.1利用区位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一个立足郑州、辐射全国的体育用品集散中心,并通过体育用品贸易带动周边地区体育制造业的大发展以及体育服务业水平的提升,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依靠我国体育制造业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充沛的基础上,省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沿海地区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内迁,以及通过对现有相关企业与资产的整合、升级,推动本地区体育用品制造业由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转变。以中原经济区为依托,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并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用地等措施支持。同时以企业集团为主体,协调区域内各种企业资源,形成产品生产链的垂直分工和横向协作体系〔8〕,逐步把河南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做大做强,并具备国际竞争力。
3.3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太行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在科学规划,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户外运动、极限运动等新的健身服务项目,并积极组织申报国际、国内的相关赛事,打造国际化体育旅游品牌,从而以竞技娱乐化的方式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4促进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对本地区新办以及沿海内迁的体育企业,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二是加大财政、信贷的支持力度。三是加快发展体育企业的非银行金融业务,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快发展债券市场,鼓励外资以及国内资本对本地区体育产业的投融资,完善合作经营和招商引资的相应机制,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2)制定完善的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计划,明确产业定位,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率,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3)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品牌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品牌战略。通过增加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引导和鼓励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营销手段创新等。逐步建立起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中原综合体育产业基地。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逐步打造出具有自主产权的名优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
(4)引进国外发达国家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模式,强化企业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完善的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质量保证体系,做好体育用品产品的质量认证和专利申请工作,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
(5)依法贯彻体育产业政策,加强体育产业的立法,强调公平、自由的体育竞争秩序〔9〕。查处违法违章体育经营活动,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营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市场秩序。
(6)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吸纳在科技、金融、法律及贸易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河南省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M〕.河南统计年鉴-2011,2011.
〔2〕樊克锋,杨东潮.论太行山地貌系统〔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7(1):51-53.
〔3〕冯文昌、徐新保.浅析河南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与不足〔J〕.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27(2):56-58.
〔4〕常丽英,杨永强.我国体育产业价值链整合及其策略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4):35-39.
〔5〕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14.
〔6〕将东升,魏曙光.河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天中学刊,2010,25(2):52-54.
〔7〕张贵敏,王艳.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基本定位—基于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3-7.
体育产业概论范文4
关键词: 体育 经济 发展
一、引言
对于体育工作者来说,体育与经济结合早已经不是陌生的话题,体育经济的概念引入我国已经20多年了。在这20多年中,我们的生活环境早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振兴中华”的口号早已变为现实,然而没有哪一个学科、观念可以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头。20多年前体育工作者辛勤研究的成果,很多不得不被放进历史的柜台。面对新世纪的春风,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使我们的事业跟上时代的步伐。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国内外20多年来体育的发展史,重新阐释了体育与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互关系,国内外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旨在为我国的体育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对20多年来国内外体育经济方面的专著、论文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推理,结合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中的实际经验和教训,对体育与经济相结合做出全新的叙述和阐释。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育经济学说的由来
(1)体育起源于劳动,自人类开始有目的的劳动就有了最原始的体育。萌芽时期的体育,严格地讲不能称之为体育,其根本目的是生存,将体育称为生活或是劳动更为贴切。体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出现在奴隶社会,如我国西周时期的“六艺”教育中的射、御就是以体育为主的教学内容。在古希腊,无论是斯巴达教育体系还是雅典教育体系,体育都是其中的基本内容。
(2)经济学所说的经济,指的是如何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发挥其最大的效用。经济一词源于古希腊语oikonomia,意思是“家务管理”。虽然管理家务和经营跨国公司相去甚远,但是两者的目的都是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在体育领域中,同样存在着这种与资源的分配效用等相关的问题。
(3)将体育和经济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现象早在2700多年前的古希腊就已经出现。那时的人们在奥林匹克日,即休战日,停止一切政治和军事活动,很多人在奥林匹斯山上的竞技场外进行货物交易,开始最原始的体育经济活动,从此体育与经济便走到了一起,而且紧密地结合。
(4)上个世纪70年代,前苏联和美国等体育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体育经济”这个术语,并着手探讨其中规律。我国引进体育经济这个概念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源于西方的经济理念难以在我国找到合理的地位,以致我国的体育经济一直局限在的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之内,带有很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理论才得以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真正利用西方先进的文化理论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
(5)任何理论没有实体的支撑,都无法得到抽象和上升。宏观经济离不开国民,微观经济离不开个体的行为,离开了载体,人们便无法对事物进行概括。体育经济也是如此,离开载体的支撑,经济就成了一句空话,不着边际。其实经济学的发展就是这个载体发展的见证,换句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马就要配什么样的鞍,反过来,经济学的发展也催化着这个载体发展的节奏。体育与经济之间的这个载体究竟是什么呢?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是产业和人。
2.体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有了载体再谈经济,便不会空泛。产业是社会的产业,社会是人的社会,其实所有问题围绕的中心都是人。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改善人的生活质量,而发展体育则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人这个归属点上,体育和经济便联系在一起。
(1)经济对体育的作用。首先,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生活条件,取决于人们在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取决于人的社会性需要。正是由于人的这种社会需要,才使得体育有了发展的可能。至于个人和社会对体育的需要程度与所能达到的程度,则是受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制约的。例如: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场,不可能拥有当今任何一家体育场馆的现代设施、设备;远古时期的人也不会产生对现代某些体育运动的需要,如赛车、航空、射击等。
其次,经济还制约着体育的性质,有什么样性质的经济就有什么样性质的体育。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的体育是政府包办的体育,体育缺乏自身发展的空间。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步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大力地吸收西方先进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的道路。对于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这一敏感的话题,在我国的学术界曾产生过激烈的争论,虽然没有结论,但其结果是体育正朝着产业化和商业化的方向蓬勃发展。例如:各学校的体育场馆开始实行收费制、会员制;体育赛事寻求合作商、赞助商、媒体招标等。
最后,体育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体育发展史所证明了的一般原理。不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不论是体育竞技的水平还是运动比赛的规模,都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2)体育的经济功能从体育的角度来看,它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首先,体育可以促进社会再生产。人作为劳动力,是社会生产的要素。体育促进社会再生产其实就是通过促进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提高物质资料和物质产品的再生产,并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状况、体力精力、生命力和寿命等方面,而这些方面正好是体育功能最直接的体现。体育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其次,体育也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体育运动的发展,不仅可以促使体育的本体产业迅速发展,而且可以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领域内的器材、设施、服装、食品、服务等产业的质量和数量均随着体育的发展不断提高;体育领域外的金融、旅游、建筑、交通等相关产业也随着体育规模的扩大而扩大。在当今世界,体育和经济已经密不可分,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与体育相关的庞大的产业和工业体系。
最后,体育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平衡。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往往会吸引大批的外地游客,促使货币的流通和区域经济繁荣。如第四届农运会在四川绵阳举办,有效地促进了绵阳的经济发展,给西部地区的经济带来了无限的生机。绵阳市委书记杨海清认为,农运会不仅是体育盛会,更是发展盛会。它对于绵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世界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影响
(1)目前国外体育经济的发展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体育运动的普及,体育产业正在成为21世纪最具前景的新兴产业。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和一些相关产业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支柱性产业,如意大利的足球及足球彩票业,法国的赛马业,美国的NBA、棒球、拳击职业联赛等,其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正在迅速加大。另外,与之相关的媒体、旅游、交通、服装、食品、电子、保险、金融和建筑等产业,也因体育市场的扩大而呈现出繁荣景象。随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正在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体育休闲娱乐已经成为欧美家庭和个人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2)目前我国体育经济的状况。经过20多年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我国体育产业正在繁荣兴起,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为加速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和商业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是我们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体育产业的规模小,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缺乏组织国际大型体育比赛的经验;群众的体育消费能力低;体育产业化和商业化运作管理的人才严重匮乏;缺少有力的理论支撑,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已经出台推进体育产业化进程,促进体育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其目的正是为了促进建立一套能够支撑体育产业管理和理论的框架体系。
四、结语
体育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仅仅20多年,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体育及与之相关的领域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资源的分配和效用问题,经济学要解决的实际上就是资源的分配和效用。对体育来说,怎样开发体育市场,怎样促进体育消费,怎样改善全民健身等问题,要解决的都是资源的分配和效用。不论在体育的哪一方面,实物型体育产品也好,服务性体育产品也罢,全民健身也好,竞技体育也罢,围绕的还是资源的分配和效用。在各门学科紧密联系的今天,体育与经济的结合将会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尚权,张岩.体育经济学概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体育产业概论范文5
[关键词]体育彩票营销发展改善
一、前言
彩票业作为一项可以为福利、体育、环境及教育各项事业进行公益性筹款的产业,在我国显示勃勃生机。体育彩票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其他体育产业,发展体育彩票事业意义重大。体育产业的主体就是体育自身,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有着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自身的价值。体育彩票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体育彩票的营销现状的研究意义重大,体育彩票发行的方式关系着体育彩票的发展,一个好的发行方式能事半功倍的提高体育彩票的发量,从而快速的发展中国体育彩票。作为有价证券,其营销应以市场为导向,以彩民需求为出发点,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本文立足于江西省目前体育彩票的发展状,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阐述体育彩票营销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江西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南昌市、九江市、赣州市、萍乡市、上饶市电脑体育彩票销售点进行调查。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体育彩票的报刊、网上资料查询,以及江西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的一些资料。
(3)实地考察法:在体育彩票站做实地考察,与销售员及彩民进行一系列信息交流。
三、结果与分析
1.对体育彩票的认识
(1)对体育彩票的解释。在《体育产业经营》中“体育彩票是指以抽签给奖的方式进行体育筹款所发行的凭证”。在《体育彩票概论》中指出:“体育彩票是指以筹集国际或全国性大型体育运动会举办资金等名义发行的、印有号码、图形或文字的、供人们自愿购买并能够证明购买人拥有按照特定规则获取奖励权利的书面凭证。1998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体育彩票发行与销售暂行办法》中对体育彩票做的界定,是体育彩票是指“为筹集体育事业发展资金发行的、印有号码、图形或文字、供人们自愿购买并按照特定规则取得中奖权利的书面凭证”。
(2)体育彩票的分类。目前,世界各国体育彩票的种类繁多,玩法也多样,在我国,体育彩票的种类可以按不同标准划分。依据购买者的参与度,体育彩票可分为被动型和主动型两种;依据销售方式可分为人工销票和电脑销票两种。
2.影响江西省体育彩票发行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体育彩票是相辅相成。体育彩票的发行是一种公益性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性较强且能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活动。体育彩票属收入弹性较大的消费形式。因此,地方消费水平和可支配水平是体育彩票发展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江西地处中部,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经济水平是制约江西省体育彩票消费和市场规模的最根本因素。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江西省的差距很大,人均体育彩票消费额明显偏低,低于全国水平。
(2)体育彩票与福利彩票竞争激烈。我国彩票业发展历史较短,彩票的品种主要是中国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两种。在财政部的监督下,由体育总局和民政部门负责发行。两种彩票比较相似,属同类产品,彩民在购买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市场竞争激烈。影响体育彩票的销量。
(3)提留资金少,缺乏发展资金。体育彩票发行单位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国家财政不投入一分钱,完全靠体育彩票发行成本中很少的一部分来维持运营。除去发行成本,扣除工作人员工资和日常开支,所剩资金不多。但需要资金的地方很多,如对体育彩票的宣传等。另外,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体育彩票是公益性的,体育彩票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体育彩票管理部门就应该拿出资金支持社会活动。
3.江西省体育彩票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制度和管理水平较低。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是影响彩票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省体育彩票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机关、企业、事业三位一体的体制,这种体制在体育彩票业初创时有利于组织和管理,但当体彩业高速发展后,这种体制的弊端已显露出来。由于体育彩票业在我省发展时间很短,管理部门缺乏经验,管理水平交低。本次调查表明,管理人员大部分为原体育系统管理人员转型而来或是小店带销售,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缺乏彩票管理经验。
(2)发行网点少;人员素质,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江西省体育销售网点的数量还偏少,并且主要分布于地级市,仅南昌市与九江市就占了全省的一半。农村地区销售网点仅达县一级城镇,基层销售网点建立不完善,出现很多销售盲点。再者我省的体育彩票销售还处于摆摊设点销售的发行阶段,是一种较落后的发行方式。由于电脑型体育彩票在江西省上市时间不长,组建放行时间短,对发行人员的培训较简单,很多销售点的环境条件,卫生状况,服务质量等有待提高。
(3)宣传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媒体的宣传对体育彩票的销售起很大作用。据调查体育彩票在江西获准发行的时间较短,江西媒体对体彩的宣传力度有限,加上很多的彩民对体育彩票的作用何功能不了解,影响了体彩的销售。
4.对江西省体育彩票发行政策的探索
(1)加强彩票市场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国务院要求彩票业要适应市场,适应彩民的需要,在加大发行力度的同时,也要给彩票业一个相对宽松环境。因此,一方面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与完善彩票法,置体育彩票于法律的监督和保护下,使体育彩票的发行有法律保障和稳固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认识到发行体育彩票不仅仅是体育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发行体彩可以增加地方的税收、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大力支持体育彩票的发行,简化即开型彩票的审批手续,支持电脑型彩票的发行,通过市场调节彩票市场的供求关系。
(2)改善销售点的条件,提高上岗人员素质与服务水平。江西体育彩票发行时间短,在发行中存在各种不尽完善的问题是正常的,但必须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如销售点的形象设计,发行人员的素质、服务水平等,这些软硬件本身就是体育彩票最直接的促销措施。要建立品牌意识,中国体育彩票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不好好地维护,将无法立足彩票市场,竞争力必然下降。为此,应加强现有销售点的管理,加强培训,建立站点考核评比和淘汰的机制和制度,培养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3)重视宣传,引导健康的彩票消费行为。应加强体育彩票的正确宣传,端正人们对体育彩票的认识,培养正确健康的彩票消费行为,引导人们健康购买彩票。体育彩票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宣传的投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体,大力宣传体育彩票的公益性,让彩民正确对待中奖与奉献、娱乐与投机的关系,使体育彩票市场健康发展,让更多的人关心和支持江西省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总体来看,江西省体育彩票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体育彩票的发展空间很大。
(2)江西省体育彩票在取得一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管理水平不高;整体宣传力度不够;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
2.建议
(1)抓住2008年奥运会热潮,拓展体育彩票市场;创造良好的体育彩票市场的投资环境。
(2)加大宣传,在各大媒体上除了对体育彩票的玩法、选号技巧、中奖情况及彩民故事进行宣传外,更应加强对体育彩票公平、公正的特点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宗旨进行宣传。
(3)和其他商品一样,体育彩票也需要一些新品种和新花样的出现,应开展一些大型的体育彩票的知识竞赛、社区体育活动。只有这样才可以给彩民更多新的心理体验,最终实现江西省体育彩票市场持续、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吉龙:《论中国足球产业化》.《体育科学》,2001,21.31-35
[2]韩彦白柯:《体育产业:20世纪被忽略的投资热点》.《中国经济报》,2001,1.45-50
[3]赵燕:《新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回顾与思考》.《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39),11-13
[4] 林金彭连清:《体育产业结构的发展与演变的理论与实践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22-25
体育产业概论范文6
[关键词] 企业 营销 体育市场 开发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要“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首次提出了“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已成为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全民健身工作一直未摆脱按计划经济办事和政府包揽的思维定势,在未来群众体育工作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思想指导下,我们应对全民健身服务业进行全面的市场开发。本文试图从体育营销学的角度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模式,为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咨询参考的依据与借鉴。
一、全民健身服务业的界定
关于体育产业的分类,Pitts,Fielding,and Miller提出三部门的分类模式,他们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表演、体育产品和体育促销。所谓的产品包括与体育运动、健身锻炼、娱乐和休闲相关的活动,体育商品及服务、人员、场地或策划。曹可强教授提出体育产业部门分类,选择具有使用相同体育资源或相同技术,或相同产品用途的特性,作为划分体育产业不同部门的标准。
根据以上关于体育产业的分类,同时参考莫冬丽对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定义,我们认为:全民健身服务业是指为大众提供与全民健身有关的服务、场地、人员或策划的体育服务产业部门,是体育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二、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服务模式
目前在全民健身领域中,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健身意识增强,健身参与率提高,体育人口和体育消费增加,不同档次的消费群体已初见层次化格局,但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尤其是全民健身服务实施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群众体育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人们的消费意识薄弱、体育消费水平不高、场地设施及资金短缺问题依然是困扰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关键问题。当前,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的服务模式由计划经济下的职工体育单一模式转变为单位体育、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学区体育、俱乐部等多元化健身服务模式。
1.职工体育
职工体育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的国家政策下全民体育健身的重要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当职工体育作为企事业单位的福利事业之一被剥离出体制外,这一变化冲击了中国特有的单位制职工体育体系,职工体育活动发生了时空转移,最明显的变化是,职工体育正在走向公共领域,并呈现出向社区体育、体育俱乐部、体育活动集散地、体育娱乐中心发展的趋势。日本职工健康活动存在以“健康管理中心”牵头和以“人事部和健康保险工会”联合牵头两种主要形态,是通过“医疗治病”和“体育强身”,在增进职工健康的同一目标下共同构建了一个互助、互补、互动的完整系统。我国的职工体育应借鉴其做法,企事业单位应将职工体育作为职工基本社会福利的一部分。
2.单位体育
单位体育是有别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工体育。单位体育与原来职工体育相比,活动的开展呈现出自主化的趋势,单位不再单独依靠行政手段组织体育活动,员工参与体育活动也明显带有自觉自愿的特征,员工的主体意识也在逐渐增强。我国的单位体育依然保持着计划经济年代职工体育的样子,也存在着职工体育的种种弊端,如:相对封闭、体育资源的不平衡、较强的依附性依然存在等,因此,单位制的体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逐步衰落。但同时又指出,单位体育不会立即消失,单位体育仍是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职工体育、单位体育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体育形态,社区体育已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全民健身服务的重点领域之一。社区是体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的本质在于福利性、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结构应由领导、协调及操作三个子系统以及市、区、街道、锻炼点四个层次组成。街道社区是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关键层次。
4.俱乐部
俱乐部是国外社区体育服务的主要表现形式,近几年,业余体育俱乐部不仅是大众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和全民健身计划的落脚点,也是我国体育娱乐市场发展的主要依托。群众性体育俱乐部的组建原则是自下而上,组建形式有:经营性商业体育俱乐部、准经营性公益体育俱乐部、社区型体育俱乐部、单位型体育俱乐部。商业健身俱乐部是体育事业产业化、市场化最突出的产物,是体育产业结构中的主体产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一部分。随着健身体育的普及,这一行业已成为了国际体育产业的支柱性行业。
5.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的兴起是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一大特点,家庭体育的基础性、早期性、全程性特点,使得家庭体育在体育健身服务模式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全民健身体育服务的形式中,还存在有结合型的全民健身服务。此外,农村体育是我国全民健身服务工作的难点,也是重点,是全民健身服务发展的制约瓶颈。农民体育健身的服务不仅仅要涉及到体制改革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整个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城乡的统筹发展问题。因此,要改变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村体育格局,应根据不同的发展环境和目标,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如特色体育、单位体育、家庭体育和体育旅游。
三、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市场开发
1.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
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是一个过程,借鉴体育营销管理模式,我们设计了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图,如下图所示。该模型展示了各市场开发要素、各要素和职能的顺序、开发过程以及要素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图 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模式图
2.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研究
由于缺乏市场营销的理论和经验,有很多全民健身公司纷纷的倒闭和下马。在经济大潮中,只有了解经济规律,按照市场的运作模式去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力地研究全民健身服务业的营销理论和管理理论,已经受到了所有全民健身公司老总们的关注。用现代化的商业营销理念去经营全民健身服务业是大势所趋。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研究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与定位等几个方面。
所谓市场细分就是营销者经过市场调查,依据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性,把某个产品市场划分为若干个消费者群体的过程。所谓市场定位是树立企业及其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在特定目标市场中的特定形象和地位。[13]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都是以差异化为基础的。市场细分是以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为基础进行细分,而市场定位是以差异化营销为手段进行定位的;市场定位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才能使企业的营销获得成功。
根据不同人群需求确定目标市场和定位,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富裕阶层和步入小康家庭的人们提供有偿服务的健身、休闲和娱乐市场。因为这类人具有支付和消费能力。这个市场可以由经营体育休闲服务部分承担。另一类是为贫穷、低收入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重在健身的市场。因为这类人口有体育活动的需要,却很难有机会,这个市场应由政府提供各种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
四、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1.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对策
(1)加强全民健身服务市场理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全民健身市场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我们要加大对全民健身服务市场化的研究,从商业的角度对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规律、营销手段和市场开发进行深入地研究。
(2)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体系
体育虽然是一项生产性事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必然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其运作和经营都要依照商品流通规律来进行。形成以全民健身服务产品的买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仅从经济效益来考虑还是不够的,更要注重其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扭转把全民健身事业作为纯消费性活动的思想观念,以市场经济的理论和方法实施改革,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以国家调控,依托社会,面向市场为指导方针,形成政府职能由“办产业”向“管产业”转变的全民健身服务市场体系。
(3)引导、强化全民健身意识,促进全民健身消费
引导强化群众全民健身意识,加强职能部门的领导,提高服务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利用体育传媒大力宣传参加全民健身的意义、作用和益处,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激发和培养群众的兴趣,以便养成经常参加健身休闲的习惯,进一步拉动潜在的消费。
2.对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开发的建议
(1)贯彻市场营销观念 培养全民健身服务业市场营销人才
树立以全民为消费者,以全民健康需求为出发点的理念,对消费者的需求应有贴切的了解和把握,随时把握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针对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的趋势,应适时开展一些“量身定做”的项目。和高校、科研机构、专业管理咨询公司等合作,一方面可请其为企业把脉开方,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另一方面可帮助企业培养既懂全民健身服务,又懂营销的专门人才。
(2)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业营销体系
加强市场调查,注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市场信息,必要时可借助专业的市场调查机构。以市场需求为指导,制定适合全民健身企业自身的目标市场、品牌定位及市场竞争策略。灵活运用包括广告、公共关系、体育赞助、体验营销等在内的多种营销手段。
(3)加强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可通过产权联结、战略联盟、业务外包、加入行业协会等多种形式与其他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开发体育市场。
参考文献:
[1](美)李明苏珊・霍华斯丹・马宏泥编著:体育经济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2]曹可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