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1
之前也根据这一研究结果所绘制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结构图”对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4.0(工业互联网)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1.物联网是互联网大脑的感觉神经系统,
因为物联网重点突出了传感器感知的概念,同时它也具备网络线路传输,信息存储和处理,行业应用接口等功能。而且也往往与互联网共用服务器,网络线路和应用接口,使人与人(Human ti Human ,H2H),人与物(Human to thing,H2T)、物与物( Thing to Thing,T2T)之间的交流变成可能,最终将使人类社会、信息空间和物理世界(人机物)融为一体
2.云计算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在互联网虚拟大脑的架构中,,互联网虚拟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将互联网的核心硬件层,核心软件层和互联网信息层统一起来为互联网各虚拟神经系统提供支持和服务,从定义上看,云计算与互联网虚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征非常吻合。在理想状态下,物联网的传感器和互联网的使用者通过网络线路和计算机终端与云计算进行交互,向云计算提供数据,接受云计算提供的服务。
3.大数据是互联网智慧和意识产生的基础
随着博客、社交网络、以及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兴起,互联网上数据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累积。互联网用户的互动,企业和政府的信息,物联网传感器感应的实时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分散在整个互联网网络体系内,体量极其巨大。这些数据中蕴含了对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领域非常宝贵的信息[52]。这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兴起的根源和背景。
与此同时,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在互联网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互联网大数据开始与人工智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结合,这其中就包括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的世界级公司,如百度,谷歌,微软等。2011年谷歌开始将“深度学习”运用在自己的大数据处理上,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互联网大脑的智慧和意识产生奠定了基础。
4.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本质上是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的萌芽,
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云计算中的软件系统控制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家庭的家用设备,办公室的办公设备,通过智能化,3D打印,无线传感等技术使的机械设备成为互联网大脑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时这些智能制造和智能设备也源源不断向互联网大脑反馈大数据数,供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决策使用。
5.互联网+,反映反映互联网从广度、深度发育成成熟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的过程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品牌关系;品牌融合;品牌创新
一、品牌的本质与品牌关系
品牌的本质就是为了建立与消费者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而建立的价值符号系统(皮尔斯)。这个定义首先明确了品牌是个符号系统,因此是虚的,是精神性的。这就需要符号系统下面的产品的“实”去支持。其次强调品牌这个价值符号系统的“价值”是基于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关系的目标是“长期稳定的”。因此短期靠广告轰炸出来的、靠远距离的辐射形成的品牌影响力都是很有限的。那么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又是怎样建立的呢?品牌关系按照凯文.莱恩.凯勒创建品牌的四部曲理论,品牌的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如图所示。第一阶段:品牌显著度建立阶段,建立品牌识别,明确什么是品牌,建立深厚的、广泛的品牌认知。第二阶段:建立品牌的功效和形象。从功能性、物质性角度明确品牌的含义,讲清楚这个品牌是什么产品,有什么用途,解决什么问题。从精神层面明确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差异点、共同点。第三阶段:建立品牌的判断和感受。一方面从物质性方面让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感觉。能确认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如何,设计风格如何,服务如何等等;另一方面从精神性层面让消费者对品牌有响应,而不是无动于衷。第四阶段:建立品牌的共鸣。这是品牌达到的最高境界。此时品牌的物质性状态已被消费者弱化了,消费者已经与品牌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关系,因此即使品牌出了点差错,消费者也会原谅。此时,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有共振效果。品牌好,消费者能感受到,品牌遭遇危机,消费者也会感同身受。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品牌面临的挑战
按照皮尔斯和凯文的逻辑来审视中国传统产业的品牌建设,会发现存在两大问题:第一,品牌或者存在表征价值与实际价值不一致,或者内部价值与外部价值不一致。即品牌在传播上表达自己能够做到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实际价值往往有一定的差距。或者品牌运营者在内部对品牌的感知觉得非常好,但外部不能达成一致的感知。前者往往与产品有关,后者往往与传播有关。第二,中国本土传统产业品牌从品牌关系角度看大部分还是处于第三阶段。有一定的显著度,消费者也基本了解其功效,有一定的形象感知。品牌有活动,消费者也能有响应,但还没有与消费者形成深度的信任关系,没有与消费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共振。品牌经不起风吹雨打,一有问题,可能就倒掉了。许多企业请些公司来评估自己的品牌资产,给自己贴上多少亿的标签,这都是一种包装出来的品牌价值。标签品牌,其表征价值与实际价值并不相符。今天,一个产品,可能没有品牌知名度,但是由于已经建立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特别是基于朋友圈口碑传播),产品迅速打开市场,其被消费者接受度甚至超过同类其他品牌,由此引发“品牌无用论”的观点。但是,基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建立起来的品牌并没有与消费者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联系,因此在今天不堪一击。而且往往这类情况的发生都是在日常的农产品或者个性化产品,因为前者的品牌化程度本来就不高,后者靠差异化取胜。而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品牌基本上都是需要规模优势的,是标准化产品。
三、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产业品牌价值为什么在互联网时代需要创新改变
传统产业品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呢?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工业化时代与互联网时代都经历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落期的过程。但是伴随着农业化时代,建立在农耕、手工工具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时代的结束,代之以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基础上的工业化时代。农耕时代,靠天吃饭,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因此人们只能自给自足,无法将更多的富余的东西变成商品进行交换。所以那时候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但是蒸汽机发明后,机械化、自动化技术的逐步发展,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机械化自动化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生产规模化的实现,人们能够有更多的东西用于交换。并且社会分工越细,单一产品的生产效率就越高,商品经济也就越发达。因此工业化时代的经济是规模经济,满足的是基本生存需求。而随着工业化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供应越来越充足,于是产品供大于求,这就需要营销、需要品牌了。因此品牌的竞争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将生产的产品商品化。它是一种能让自己在众多同质化的产品中胜出,被人看到,被人识别的营销技术。但是,工业化时代的品牌本质上仍然是为了消化品牌提供者多余的产品。因此它的目标就是促进销售。因此品牌商下的功夫主要是在如何让人觉察品牌的不同,从而能够在众多差不多的产品中挑选到自己,其经济特征的基本属性并没有改变,仍然是追求规模经济。因此它不可能做到真正地消费者导向,为消费者量身定做,也难以真正全面的品质化。这种条件下的品牌,其功夫主要放在外在的识别性上,而无法做到按照消费者真正想要的进行生产和销售,更谈不上与消费者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结。但是,互联网时代却大不相同。由于工业化时代生产效率的提高完成了规模的建设,完成了人们的基本生活的保障,到了互联网时代,需求开始变化了,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解决衣食住行等基本面的问题了,人们需要享受更好的东西,更有品质更快乐的生活。但在工业化条件下,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追求的是规模、数量,它无法满足个性化、品质化产品的生产,因此工业化时代后期即使出现了这种需求也是空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其内含的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却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物质基础条件。而这种满足更催生了需求的升级,促进了消费者理性的崛起。互联网时代下的消费者有了更多的信息,可以进行更多的比较,更多地选择。因此消费者比工业化时代更加理性,而基本生活的满足,也使他们开始更关注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因此企业要推广自己的产品,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去生产。品牌与消费者的联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四、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品牌融合创新的路径
时代的变革是由需求与技术两个变量催生的。因此要分析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品牌融合创新的路径还得回到这个需求与技术的基本点去思考。
1.将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进行融合创新,研发新产品由上所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新的生命周期,目前仅仅少数产品如智能手机进入了成长期,大部分产品都还处于工业化时代的末期互联网时代的导入期,此阶段为转型期。所有基于工业化时代的需求和技术设计的产品都已经与时代需求不吻合,都需要与互联网技术融合,重新设计研发,用新技术去改造老产品,用新的需求去构建产品新的价值点,这是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品牌化建设的基石。如果一个传统企业,不想在产品上下功夫,指望着通过营销推广、品牌传播来销售产品,那是南辕北辙,白费力气。所以不是产业消亡,而是这个产业的产品要变革。需要生产智能化、品质化的产品,需要将信息化的各项技术运用到产品研发中。
2.运用新的互联网技术,改变传播沟通方式品牌建设一头是物质性的产品,一头是精神性的体验。互联网时代,消费者有更加理性与感性(娱乐化)的需求。一方面因为信息沟通的畅通,所有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品牌化表现方式都被打破了。人们发现原来还有更好更便宜的东西,特别是依靠口碑进行传播的品牌,与消费者走得更近,其更愿意接受。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需要的是品质的生活。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上说,需要社交、尊重、自我实现,都是精神层面的。消费者比以前更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如果一个品牌让我感觉不到它的温度,它的情感,我就不愿意接受它。因此品牌的塑造一定以关系的近距离接触为基础。如果与消费者的距离没有走进,那么其他一切联系都无从谈起。信任关系也就只是一个概念,所以品牌的概念也从一个简单的塑造识别的工具变成了消费者信任关系的价值符号。如此品牌的建设就是以建立消费者的关系为基础。因此微信、微博等线上线下的沟通,一切可以与消费者走近的传播方式就变得十分必要。学会运用互联网技术沟通工具——新媒体表达自己变成十分重要的事。
3.做好品牌接触点管理,深化每一个节点的体验价值品牌的本质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关系,信任你所承诺的能够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点。因此传统制造型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创新过程中要同时完成两件大事:一方面研发制造智能产品,另一方面还要培育与消费者的情感关系。而情感关系的建立方式又不能像工业化时代那样。消费者需要在产品体验、购买体验、消费体验、服务体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你的真诚,才能形成对品牌真正的信任关系。这就是品牌接触点管理的理论。四维品牌接触点管理就是做好与顾客及相关利益者的每一个接触点的顾客体验,传达品牌一致的声音。这种品牌关系不是靠策划,而是靠管理实现的。所以品牌像工业化时代那样,依靠策划人想一句广告语,然后大规模传播的模式已经过去了,新的品牌塑造方式一定是细化的、落地的。这样的品牌建设方式与服务有关,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产生新的服务方式,让消费者成为你品牌中的主人,让他们自己参与到品牌建设中来,于是在品牌生态圈中,不分主次,不分你我,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品牌建设方式的一种新路径。
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4C35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卫海英,杨国亮,刘映川.三维互动行为对服务品牌关系的影响分析.预测,2010(03).
[2]刘柳,陈启宁.微博营销效果研究:基于品牌关系的视角.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06).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3
互联网世界必将在不远的未来诞生“智能”,并深刻地影响着整个现实世界。
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论断,更进一步的“想象”甚至到达未来人工智能“面貌”及与人类“关系”。但是,再陈旧的观念,也不妨碍《断点》成为一本有趣有益的读物。
斯蒂贝尔在生物学的自然与互联网的虚幻之间游走,用简练生动的笔触描绘他所解读出来的世界。我沿着他的引领略作梳理。
二十年,29头驯鹿在地衣充沛的圣马太岛迅猛繁衍到6000头,仅仅两年之后,又锐减为42头;五年,一只完成的成熟雌蚁,创造了一个10,000只左右的群体,并保持这一平衡,然后,蚁群变得“更有智慧”斯蒂贝尔用翔实的案例阐述生物网络遵循的规律:指数式增长,接着到达断点开始数量上的降低,最后达到平衡并转向质量增长。他用这个规律来解读互联网世界,MySpace被facebook超越的缘由,雅虎与谷歌兴衰成败的原因,众包领域的运营规则。他更以人脑类比互联网,从而推演出互联网智能的未来。
除了自然网络所遵循的断点式发展轨迹,在斯蒂贝尔的世界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更有趣的现象――资源匹配原则。网络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必须与它所能获取的资源相符。其中蕴含“阴阳和而智慧生”的韵味。
如何精确地预知断点的到来?平衡状态中为什么会产生智能?斯蒂贝尔无法给出答案。虽然有诸多存疑,但他的表述依然有趣可信,引人深思。尤其是,他解读世界的方式,极具启迪性。简而纳之,可得其二:
一、师法自然,哪怕在互联网领域中完全“人为创造”的技术,也可以从自然界中找到可以“模仿”的对象,譬如“邓巴数”之于社交网络,“上下文”之于搜索引擎。
二、共性类比和规律推演,从已知的世界里寻找与问题具有共性的可类比对象,并清晰地描述出其发展规律,然后用之推演出未来世界的镜像,哪怕这种规律产生的缘由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当然,视角很重要!这是切入点,也是解读出来的世界的原点。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解读一下互联网世界,是否会有更有趣的发现呢?
譬如,站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角度。
互联网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将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应该已然成为一种共识,也被清晰地感知。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历程。
1765年,珍妮纺纱机出现,机器时代拉开序幕;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进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机器开始大面积地取代人工操作;随后的五十年里,机器向运输、采矿、治炼等领域延展。
1866年,西门子制成实际可用的发电机,电气时代来临;1885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费拉利斯完成交流电“异步电动机”的设计;同年,卡尔・本茨制成第一台用内燃机驱动的新型交通工具――汽车,电气开始向交通运输扩展;而几乎在同一时间段里,贝尔电话及可尼无线电报也在改变着世界的信息传递。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次工业革命的前二十年,核心技术一路领跑高歌猛进,而后近半个世纪趋于成熟的技术开始向其他应用领域延展,并深入改造整个世界。
我们把1995年NSFnet退役当作互联网的诞生之始,那么,这次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驱动的革命,应该也到达拐点了――从技术迭代转向应用革新。
我们假设现有互联网开始接近“断点”,步入平衡的状态,那么,接下来应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可以向“蚁群”学习,把成熟的技术移植到其他领域,开始构建一个个“新的网络世界”?
可以切换的视角非常之多,人文、历史、政治我们可以将互联网世界解读出无数种面貌与形态。
如果,这种解读再掺杂进个人或组织的“功利诉求”,那么,神佛妖魔鬼漫天遍地,互联网世界光怪陆离!无数的新定义、新理论、新概念、新思维应运而生,令人目不暇接,晕头转向。
一个成熟的人,必定有自己的世界观。如何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视角和思维模式,去解读出属于自己的互联网世界,非常重要!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世界的本质终究不变。关于互联网的思索,还是应该回到最基本的层面上,毕竟工具的生命、价值在于使用。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4
读者观点:如果真的凭着一种本质上属于网络促销手段的理念,就能够带着自己的小公司大杀四方,这有违商业逻辑。
这段时间,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受到了互联网思维的强烈刺激。因为在网上,谈这个“玄学”的人太多太多,大有“无互联网思维不欢”的架势。而在很多人的盲信盲谈中,我又确实看不清楚马佳佳和黄太吉的商业前景。如果真的凭着一种本质上属于网络促销手段的理念,就能够带着自己的小公司大杀四方,这有违商业逻辑。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互联网技术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在商业层面的逻辑。工业社会的构成单元是有形的原子,而构成互联网世界的基本介质则是无形的比特。这意味着,工业文明时代的经济学是一种稀缺经济学,而互联网时代则是丰饶经济学。根据摩尔定律等理论,互联网的三大基础要件――带宽、存储、服务器都将无限指向免费。在互联网经济中,垄断生产、销售以及传播将不再可能。因此,无论是黄太吉、马佳佳、雕爷牛腩,还是Roseonly,或“西少爷”肉夹馍店,以及未来还可能出现的,由“互联网思维”包装出来的生意,都不可能霸气永续。
这样一想,摆在黄太吉面前的一些问题就很明显了。第一个,煎饼果子是一种北方的普通食品,其地位远远比不上包子、馒头和油条,并非多数中国人喜欢的口中之物,如果如黄太吉所言要做到100亿的流水,光靠卖煎饼果子、无矾手工油条、豆腐脑和豆浆是绝对做不到的。接下来,黄太吉就面临着品类扩张的一步,这一步其实很凶险,一步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凡客即在这上头吃足了苦头,因此,是扩张,还是维持现状,这也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100亿销售流水需要黄太吉在中国大面积地铺设连锁门店。但是,它毕竟是食品不是小米手机,很难用“无线下销售门店”这种模式来解决。一旦涉及到线下门店铺设,人员管理、地段选店、质量保证,等等等等,都是绕不过去的问题。如果要搞电子商务,则又会碰到类似生鲜物流的问题: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热气腾腾的食品送到顾客手中。
所以,不能把这些问题弄清楚,互联网思维的神话就总有被戳穿的一天。而在我看来,这一天并不远了。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5
要想彻底弄明白一件事,必须要抓住它的本质,而不是在表象绕来绕去,人云亦云。什么是本质,就是离开它这件事就玩不转。什么是表象,就是它的存在会让事情转的更快。
其实万法归宗,任何事只要你抓住了本质,你就抓住了核心,你就可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那么“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连接。互联网连接一切可连接的人或物,彻底改变了信息流通的方式,消除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实现零距离的自由连接。
我们从B AT布局来彻底看清互联网:百度从人与信息的连接转型到人与服务的连接;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城实现了人与商品的连接;腾讯的宗旨就是连接一切,马化腾语:“腾讯专注做互联网的连接器”;58同城、大众点评、滴滴快车等企业连接的是人与服务;小米等类型企业则实现了人与智能设备的连接……因此,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只是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连接。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社会就是由人和人组成的。人和人之间最根本是信息传递。信息传递是一切运作的根本。互联网的出现,无疑大大地提高了连接的效率,速度和范围。
在互联网时代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要的变化?世界水平化,用户个性化,组织去中心化。面对个性化的用户,如何让用户来选择,实现与用户的强连接是我们要思考的。工业时代连接的是产品和功能;互联网时代加入了很多趣味和情感。
未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与外界连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也就是所谓的三度修炼。舍此无他耳,那么作为个体的我就要思考,既然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那么怎样才能确保自已屹立潮头竞风流呢?我通过什么方式与外界建立连接呢?我的产品和服务与外界连接的粘度如何?是不是需要通过混各种圈子和论坛来与外界建立连接?如何与外界建立强链接?我们看看小米的成长轨迹,小米从一开始就是在构建顾客社区,而不是卖产品或建平台。而这个社区是从100个人开始的,4年之间,从100人到6300万人,从小米网、到同城会、到小米之家,米粉线下社区与活动策划:2011年9月-2013年10月,小米官方统计的活动469次、事件58次,平均每月21次营销活动!利用互联网直接与用户建立连接,跨越经销商、分销商。
搞清楚了这个,就不难理解我们经常听到的“产品是入口”、“场景营销”、“共享经济”、“社群营销”这些词汇。即为了最广大的用户,我们要实现最密切全方位的连接。”
那么连接有什么影响呢?
1、互联网的内在结构决定了去众中心化。网站互联网结构里面,是没有中心点的。那么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呢?如张瑞敏提到:扁平化、平台化。对组织结构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去中心化反映在商业模式上:众筹、众包、众贷、人人教育……等模式都出现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2、社区化
即不管身处天南海北,大家只要志同道合,都可以建立社群进行连接。
3、数据化。不多说。
二、中小企业互联网+落地方法论
互联网+包括哪些内容?有三方面:
1、互联网+政务,即智慧城市和政务电子化。通俗地说,就是原来需要去政府办的事情,未来都可以在网上进行。
2、互联网+行业研究,实现产业互联网化。
3、互联网+企业。在企业,无非是人和事。那么就存在:人的互联网和事的互联网化。人的互联网化就是互联网思维,而行为的互联网化就是在线互动等方式。在线就是指产品和服务,尤其是关键流程要在线;互动指的就是与用户互动;还有联网。
方法就是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模式。可以用于企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战略到管理、从生产到管理、从组织到营销、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等……
具体来说:
1.0:优术,即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是工具。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关键业务流程要上线。
2.0:明道。即互联网精神:“平等、开发、协助、分享”。我们要用互联网精神去净化企业的管理体系。互联网思维不仅是工具,它真正的冲击力是对商业生态的颠覆,对企业战略的影响,对组织结构的挑战,对企业管理的冲击和对内部营销的重购。
3.0:取势。用互联网模式重构商业价值链。我曾提出过互联网六大商业模式:免费、社区、长尾、跨界、平台、O2O。我们可以用这些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重构商业价值链。
我上述提出的“互联网+”方法论,是在至少研究了国内二十位大佬对互联网的理解、思考、探索之后提出的。举例来说,阿里参谋长曾经说过:“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可以有四类事情可以做,一是现有体系竞争力建设,二是用互联网工具改进业务流程,三是用互联网精神进行自我革命,四是重新按互联网模式建立新业务。”
社会有一种看法,认为互联网思维只是把把爆款、产品做好就可以了,我不敢苟同。我认为,作为企业,把产品做好是你的本分。商业和企业最核心的特征是诚信。作为一个企业你就应该给社会提供一个好的产品。好产品已是标配,产品最多是个入口。产品做得再好也只能说你有这方面的优势。而互联网时代企业最大的优势是取势,即要和用户建立强连接。
因此,互联网+不仅是技术层面,而是思维层面和商业模式层面的,把握了这三个方面,你就等于把握了互联网的本质。至少做个互联网网站、APP之类,那只能是说明你在技术上实现了+互联网。
我们再谈谈互联网的冲击力。
2010年前,中国的商业主角是传统企业。2010之后,传统企业增长速度放慢,互联网企业开始一路猛进。到了2014年,我们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传统三驾马车:联想、海尔、万科,全部市值达六百亿美金市值,而成立才四五年的BAT,全部市值达到了六千亿美金。也就是说互联网企业只用了传统企业一半的时间取到了十倍的市值,两者在财富创造效率方面整整相差了二十倍。
再看胡润排行榜,2014前,七十大富豪有一半来自房地产;2014年之后,有一半富豪来自互联网。同时我们可以看看小米,短短四年发展,市场估值达450亿美元(对450亿的理解,大家可能觉得还比较抽象,实际上这相当于三个联想集团)。很多大佬包括柳传志,马云,都认为,小米的营销很厉害。不可否认,小米在营销方面确实做得很厉害。但是手机行业已成国内外的红海,难道仅仅靠营销这种战术层面的成功就能做到这一点吗?
雷军自己也说过,小米的成功不是靠营销,而是把互联网不是当成一个方法,而是把互联网当成一个思想,即互联网精神和互联网模式。
时下还有一些人把互联网转型的焦点,都放到电商上。如微商、开个淘宝店,做个APP,因为很多企业都供过于求,很多东西都卖不出去,销售乏力,这样做也为了扩大销量和拓展销售渠道。如果把互联网比做一个棋局的话,电商只是其中棋的一部分,我们还有研发、生产、战略和组织等多方面。雷军语:战略转型不仅仅只是电商化。电商确实提高了渠道效益。便更为重要的是用互联网思想武装自己,而不只是把产品放到互联网上。互联网精神的八个字:“平等、开放、协作、分享”需要仔细体会。你和用户是否平等?你的生态商业价值链是否是和谐的协作关系?你是否足够开放?你的用户是否愿意把你的产品和服务分享给更多的人?
三、关于互联网思维
关于互联网思维,雷军的七字法则——“专注,极致,口碑快”,已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
我理解的互联网思维也是七个字“搭台,架桥,玩社区”。
对于企业而言,第一我搭台,你唱戏,把主导权交给用户,演什么内容,怎么演由用户决定。第二架桥,为大家架起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交流的桥梁,像红娘一样为天南海北的有缘人牵线搭桥。第三玩社区,用社区的方式把大家组织起来,一群人,一条心,做一件事,能成否?何况一群有相同价值取向,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如吴晓波所言,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也算是对生命的一个交代。在互联网+时代,好产品是标配,产品顶多就是个媒介,社区才是核心,至于商业那只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毕竟这帮人在一起总要衣、食、住、行吧。管理泰斗包政老师也说,大家在一起,守望相助,荣辱与共。虽然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毕竟有情人终成眷属。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6
全球经济正在从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创新和服务逐渐成为整个经济的价值核心[1];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这两股力量驱动下,制造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1 引子:四个文件引起的问题
长期以来,依赖于能源、资源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实现快速增长的中国制造业,是典型的粗放型经济,迫切需要转型升级。2015年国务院印发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指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是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在第三部分战略任务和重点里,提出“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接着,国务院颁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将“互联网+”协同制造作为重点行动之一,提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在主要任务上,推动制造业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相向而行”: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其后,2016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共同《中国制造2025》规划体系中11个指南之一:《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指出“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微观制造业企业层面,推进“互联网+”与制造服务化是两项密切相关又独立的活动,但就企业战略或者商业模式创新上来讲,不仅都是无法回避的大势所趋,而且方向一致――提质增效。那么,就带来了问题:在制造业企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怎么协同推进以免顾此失彼;制造企业一直都在向用户或者客户提供服务性质的活动,譬如主要包括产品的安装、调试、维修和使用人员的培训乃至融资等等。那么在“互联网+”背景下,今天的服务化又有什么不同;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下,“互联网+”起到什么作用、扮演了什么角色,制造业服务化为什么需要“互联网+”?
2 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工业化和信息化三者之间关系
制造业服务化是指制造业企业由仅仅提供有形产品或有形产品及其售后服务的运营模式向提供“产品+服务”包的运营模式的转变过程[2]。服务业工业化是指按照工业方式的开展的服务活动在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服务业活动中融入更多的工业设备作为中间投入要素,服务走向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自1980年以来传统工业与服务业出现了明显的融合趋势[3]:一方面工业产品的生产融入越来越多的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要素,工业企业产出中实物要素比重下降 , 服务要素比重上升[4],工业逐步向服务化发展;另一方面,服务业逐渐摆脱过去的小生产方式而融入更多的工业化元素,服务业进一步向工业化发展。
在1967年,鲍莫尔(Baumol)最早指出了服务业成本病问题:服务劳动密集的内在本质使得服务业生产率的提高比制造业更难实现;服务产业的“成本病”理论主要观点:服务产业需要劳动力的直接参与,劳动力节约型的生产率很难提高;服务产业无法标准化,规模经济效应无法实现;与其他产业相比,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滞后,服务就业增长就相对较快。相对于产品,服务更具有收入弹性,对服务需求的增?L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如果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进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部门,经济增长最终将趋于停滞[5]。来自我国的经验研究[6]确实观察到鲍莫尔服务业成本病假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分析,2008~2015年,劳动生产率增长8.16%,比高峰增长期间有所下降,而预计“十三五”期间则下降到6.9%,原因是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是比较快的,增长速度为7.4%,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只有5%;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那就意味着大量资源转向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不是提高而是下降[7]。然而, 来自特里普利特和博斯沃思的实证研究分析显示, 在1995年以后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制造业增长得更快;而且服务业中多要素生产率(MPF)的增长也超过了制造业,“ 鲍莫尔弊病” 不治自愈了[8],其原因在于服务业生产率的增长与知识和创新紧密相关,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动态部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成为服务业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大量引入新技术,开始类似工业化的产业经营[9-12]。由此,信息化极大推动了服务业发展壮大。传统上认为服务是无形的,具有生产与消费不可分割的特性,是不可贸易化的[13],而在信息化条件下,服务的自动化、自主化、远程化有利于实现服务的规模聚集,实现规模经济,促进了服务业现代化发展[14]。信息与通信技术降低了服务交付对物理空间上临近性的要求,增强了服务的可贸易性[15],199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的20%,2015年世界服务贸易额(以出口额计算)达到9.245万亿美元,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56.21%(国家商贸司网站)。
信息化和工业化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需求之源,是新经济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必须同样认识到,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最新发展阶段和“引擎”,它赋予工业化以崭新的内容和现代的意义[16]。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入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制造业服务化遭遇到两化深入融合,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出现了新的制造模式或者服务业态,譬如,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云制造(如图2所示)。采用传感和物联网技术在产品智能化基础上,制造商得以开展智能化服务,英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公司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推出针对其航空发动机产品的Total Care包修服务:按飞行小时收费,确保航空公司的飞行可靠性和在翼飞行时间,实现了与航空公司的双赢。
3“互联网+”对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
“互联网+”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与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应用深化的过程的所谓息化有根本的不同。信息化如果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有裕?促进信息、数据在跨组织、跨地域的广泛分享使用,就会出现“IT黑洞”陷阱或者“信息孤岛”,信息化效益难以体现。而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正在回归“信息为核心”这个本质[18],即,不仅企业要做到数字化、而且要内外互联互通。互联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看到的信息处理成本最低的基础设施,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信息化成本被大大降低,对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产生三个方面的正面影响:
第一,有效破解制造业企业开展服务性业务遭遇的“成本病”问题。过去十年,制造业呈现从采购和销售向企业内部逐步互联网化的过程。在制造业企业价值链层面上,表现为一个个环节的互联网化:从消费者在线开始,到广告营销、零售、到批发和分销、再到生产制造,一直追溯到上游的原材料和生产装备。借助互联网开展这些服务性业务大大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业务成本,以互联网广告为例,真正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比传统广告手段投入少,传播面广,投入产出比高。
第二,“互联网+”为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创造出更多新业态、新的商业模式、新服务。对于装备制造企业,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生产模式正在蓬勃发展,悄然出现设备状态监测、在线计量、在线检测、生产运行分析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服务,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平台为客户提供实时、专业和安全的产品增值服务。在服装、家电等消费品行业,制造企业开始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开展在线支持和数字内容增值服务,提高自身盈利水平。随着消费类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未来还可为客户提供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生活服务、在线教育等高端服务[19,20]。
第三,“互联网+”的本质是传统产业经过互联网改造后的在线化、数据化[21]。只有制造业企业、其供应商、客户与用户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易行为迁移到互联网上,才能实现“在线化”;只有“在线”才能形成“活的”数据,随时被调用和挖掘。在线化的数据具有最强的流动性,随时可以在产业上下游、协作主体之间以最低的成本流动和交换,使得制造业企业精准化找到市场、精准的满足客户或者用户的需求成为可能。
4 “互联网+”制造业企业沿着价值链转型升级的路径分析
一般认为,制造业高盈利的业务模块主要有研发、分销或营销,因此价值曲线多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微笑形状:价值曲线两端的业务模块分别需要高端的技术优势和行业洞察能力。行业洞察衡量了企业对顾客的了解程度、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以及市场推广能力,技术优势则衡量了企业能以怎样的质量、成本和速度实现产品创新以满足所感知到的市场需求[22]。一般的,制造行业都是由若干业务模块构成的,不同的业务模块往往具有不同的盈利能力,价值曲线形象地展示了这些业务模块盈利能力的差异。根据业务环节对技术优势、行业洞察能力要求的强弱及其附加价值的高低,价值曲线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区:技术优势区、成本优势区和市场优势区,如图3所示,不同的区域分别需要企业不同的优势。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企业沿着价值链转型升级的路径(图4):首先诊断企业处于价值曲线的位置, 以创造客户或者用户最大价值为导向,判别哪些业务是自身的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强项契合客户或者用户的“痛点”,以最小化实体成本和数量的方式设计并提供捆绑产品/技术和服务的系列产品服务系统(PSS),根据竞争优势对产品或服务依赖程度的不同以及交易过程中产权是否发生转移,可分为面向产品的PSS、面向方案的PSS、面向应用的PSS和面向效用的PSS等四类。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制造的产品积压、产能过剩,但是服务永远不过剩;因此竞争优势的重点代表了在产品上附加了多少服务;而不转移产权则代表了产品以服务的形态进行交易,即产品的服务化。四类产品服务系统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对于某些面向产品的PSS 而言,虽然其最初状态是以产品为主,但它的侧重程度可能会向服务转移,处于服务与产品并重、相互促进的状态;面向效用的PSS 是面向产品的PSS、面向方案的PSS 以及面向应用的PSS 的最终演化目标[23],这个过程也是服务在制造企业产品服务系统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的过程。与此同时,以服务化转型为牵引,制造业企业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并加快与互联网融合,不断衍生出创新设计服务、个性化定制、卖产品功能、系统解决方案、自动化集成服务、供应链专业化服务、再制造、信息增值服务、网络化协同制造、工业金融、基于互联产品的智能服务、AR/VR工业服务新应用等等服务型制造业务新模式,围绕客户或者用户需求,持续创新,企业“应需而变”会成为常态。
互联网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已经广泛安装,并通过物联网和传感技术应用正在加快向生产制造环节渗透融合。微观上讲,“互联网+”是制造业企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线下业务进行深度融合(部分线下业务完全消失),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内在需求的推动下,制造业企业实施“互联网+”路径[24]。
第一,企业平台化。互联网时代是双边市场,企业不仅仅卖产品赚取利润,同时还需要客户保有量,即客户流量,有了客户流量才能保证持续盈利。制造业企业为避免被淘汰,选择自建平台或者利用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该平台需要具备的基本功能有聚合交易功能、社交功能、移动平台功能和支付功能。
第二,企业内部结构的扁平化和去中心化。随着平台功能完善丰富和在企业内部普及,使得企业内部的结构必须适应平台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的“中心化”和层级制,颠覆所有的领导是中心,每个员工都有上级,甚至多中心,多上级的状态;还有要颠覆企业内外部的中介,实现企业员工与企业客户或者用户的直接对接,逐步把员工从雇佣者、执行者,转变成创业者、合伙人。
第三,用户参与创新和产品制造。互联网时代用户不是简单的购买,而是要参与企业的前端设计,企业采集用户个性化定制需求,把用户个性化需求通过互联网在企业实现,并通过物联网视频等监控手段看到产品制造过程。
第四,相关者协同共享。互联网时代其实就是社会协同共享,协同共享就是每个人都是产销者,企业或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很多商品或服务大家在共享,不再要求个人的所有权,只要求使用权。
第五,线下与线上融合:利用O2O网络效应,一方面所有线上和线下的商品统一统合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同时产品服务系统越来越多的部分在线上进行;与加工制造、使用维修等线下活动融合,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O2O模式。
5 协同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和“互联网+”政策建议
人类从农业经济社会走到工业经济社会,未来一定是走进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服务经济社会。随着“互联网+”深入推进,三次产业的划分将越来越模糊,从一定意义上讲都可以看作是服务业,其共同特点是智能、互联、服务人。在“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是大势所趋。在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的企业占制造业企业总数比例的58%,而我国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仅占所有企业的2.2%――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重要原因[25,26],关键制约因素就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和互联网化水平偏低。
制造业企业服务化转型牵涉到制造系统的创新,具体包括全生命周期的思维、互联网思维、新的价值主张、营运模式、内外组织流程与能耐、人力训练等配套措施。“互联网+”背景下推进我国制造业企业服务化的几点思考:
第一,将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列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首要事项。多管齐下大力深入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把制造业服务化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任务。首先。信息技术与制造环节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及产品设计、客户定制、集成制造、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测试认证、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活动。因此制造业信息化的过程也是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过程[26]。 其次,当今新一代信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核心科技,在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大部分都多多少少与信息技术类成果推广与产业化相关,因此,两化融合可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提供巨大需求,从两化融合入手加快科技创新,正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捷径”。
第二,加快促进职业教育由生产型技能人才向服务型或者设计型技能人才转变。随着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深入推进,智能制造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劳动的工人进一步被机器代替。在物联网支持下,基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的“人的劳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少,直至人的劳动量消失;与此同时,产品本身包含的人的因素,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追求个性的消费者将深度参与产品的设计和销售中,但是往往缺乏设计能力,所以更多专业的服务型或者设计型技能人才出现,一方面与消费者沟通理解他们的想法,另一方面,能够运用智能的制造系统,让消费者的想法能够顺利变成真实的产品。这种情况需要现行的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更多具备主观的创造和分析的能力的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