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人体尺寸;人体百分位;功能修正量;心理修正量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263-02

设计是以人为对象的,目的是为了人更好的、更舒适的生活,所以设计产品的尺寸时都必须以人体测量数据为基础。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引入人体工程学来解决人的舒适度、人的效率、人的安全等问题,使我们设计的产品能更好的为人服务。

产品的尺寸不仅仅是人体静态尺寸,还必须考虑到环境的变化、人的动态姿势、着装要求以及设计中经常忽略的人的心理空间尺寸。根据人的尺寸模板生产出来的物体不一定是最好的产品,只有人们愿意使用它,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和使用过程后得到绝大多数满意的才是我们最终的追求目标,因此人的心理空间尺度在设计中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人体工程学中的尺寸测量和选取

人体工程学是人性化设计的延伸,它要求考虑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功能上的满足不再是唯一的目标,还应考虑怎样使用起来更方便、更省力、更舒适。它涉及到人体测量学、行为心理学、生物力学,要求设计出来的产品必须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等承受范围,使人在环境中使用产品能够和谐匹配。总之,尊重人的行为心理需求是当今设计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

(一)人体的生理尺寸

日常生活中的桌椅、门窗、家电、家居产品、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必须根据人体尺寸设计,人体尺寸是人体工程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一把椅子的尺寸涉及到人的坐高、坐宽、脊椎弧度;一张单人床要保证人能睡在上面,必然应用到人的肩宽、人的高度;门的高宽是多少才能保证人员的畅通进出,又能大批量生产。这些产品的批量生产都是与当地人群身体尺寸息息相关的。

人体测量包括人体形态的测量、生理的测量和运动的测量。人的静态尺寸只是人体测量的一部分,它是人体静止不动时裸身测量的结果。通常情况下,人都会有运动趋势和动态空间。例如,收银柜台上的收银员,不可能静止不动,他的手部和头部都是在运动的,那么这个桌椅的尺寸就要保证人的操作能舒适、顺利的进行。人在骑自行车的时候,手把多粗才能使人操作起来安全省力,这就涉及到人体接触部位生理结构的分析,即生物力学的考虑。

人体的身高、坐高、肩宽、手部活动范围、脚步活动范围、人体曲线等等数据都是与之相关的产品设计的尺寸基础。

(二)人体百分位和满足度

由于人体尺寸数据受到地域、种族、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而商业和生产通常不允许大批量的产品按照每个人的尺寸去设计产品。满足度是产品尺寸所适合的使用人群占总适用人群的百分比。设计中尽量照顾大多数人群是提高满足度的一个举措。人体的尺寸都是分布在一个范围之内,如亚洲成年人的身高一般在151~188cm之内,而我们的设计通常只取一个确定的数值,而且并不像我们一般理解的那样采取一个平均值。在设计中通常采用人体百分位尺寸来设计产品。

把研究对象分成100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每一段的截止点即为一个百分点。百分位表示具有某一人体尺寸和小于该尺寸的人占统计对象总人数的百分比。我们设计中通常采用人体百分位数来表示人体尺寸一定的适应域,百分位数就是百分位对应的数值。例如,以身高为例,第5百分位的尺寸表示有5%的人身高等于或者小于该尺寸,第95百分位的尺寸表示有95%的人身高等于或者小于该尺寸,若是采用第5百分位的尺寸来设计门的高度,得到的结果是只有5%的人能正常通过这个门,其他人进出就必须低着头或者弯着腰,显然这一设计是失败的。

设计一个卧室门的时候,一般采用第95百分位的数值,即人体测量数据中有95%的人尺寸等于或者小于这个值,即95%的人能正常通过,这样就能保证设计在一个较高的满足度情况下既经济又能大批量生产。

二、功能修正量

根据人体数据运用准则,凡涉及人体尺寸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人的可能姿势、动态轨迹、着装等需要的设计裕度,所有这些设计裕度总计为功能修正量。

人体测量的尺寸是人体裸身测量的结果,不包括人所穿鞋子的厚度、衣服的厚度、头盔、手套等辅助尺寸,以及人体运动时的轨迹空间、操作时的手腿活动范围。

有的桌椅坐上去感觉拥挤不舒服,这可能是忽略了人体的功能修正量。人体百分位测量数据是人体裸身静态尺寸,设计时应该加上春夏秋冬的不同着装厚度、人的进出、交流所需空间。例如,大学自习室中椅子通常是紧密相挨的,但是一般人通常不愿意与他人有肢体接触,所以椅子横向的最大宽度必须比人体最大宽度长,即比人体肩宽大,这样坐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空间余量。人体的最大宽度是肩宽,臀宽只是椅子坐宽的最基本尺寸。

宾馆的走廊通道一般要求能满足两人正向相遇时正常通过,这个通道的宽度不仅是两个人的最大肩宽,还应该包括冬天穿着时衣服的最大厚度,人体在走动时手臂摆动的空间,有的还需要考虑拿着行李时的空间余量,这些都是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尺寸修正量。它们是产品能否与人体生理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最重要的体现。

三、心理空间尺寸

追求设计人性化,实际上就是考虑到人的心理感受,它包括使用前的心理评价、使用时的心情、使用后的心理感受。忽视人的心理感受,往往会造成大众对产品使用的抵触情绪。

人对产品的追求也是符合人的个人心理。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椅子不仅仅能坐就行,还应该让人坐的安全、舒服;日光灯不仅仅是照明,还应该减少人视觉上的冲击,并且节能环保。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分析了人的需求层次: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上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例如,在古代马车能够节省人的体力,满足了人生理上的代步要求,但是随着科技和文明的进步,马车在不断演变后变成现在的个人代步工具——小汽车,这也是人类需求层次不断要求的结果。从节省体力,到节省时间,再要求安全美观、易操作,更进一步就是赋予个人身份层次的象征。

人的需求是随着物质不断满足而有更高的层次追求,设计中的产品如何在大多同类中得到消费者的亲睐,关键的一点是否考虑到人的心理倾向。心理空间尺寸就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而增加的一个尺寸修正量。为了克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空间压抑感”、“高度恐惧感”等心里感受,或者为了满足人们“求美”、“求奇”等心理需求,在产品最小功能尺寸上附加一项增量,称为心理修正量。

在设计中,最佳尺寸=人体测量尺寸+功能修正量+心理修正量。在很多设计中往往容易忽视心理空间所要求的尺寸。

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大街上行走的时候,如果有人靠的你太近,你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警觉,自觉的会避开。人的这种领域性决定人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对于侵犯自己空间的行为,人会表现出压抑感和不安全感。对于自己亲密和熟悉的人群,人们会开放自己的个人空间接纳别人的进入;对于自己陌生的人群,人们会对侵犯自己空间的人产生反感和抵触。人的这种个人空间是无形的,真实的存在,它也是人的“心理安全”所需的空间。而设计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这些心理上的空间带来的尺寸修正量。尊重人的这种行为和心理才能在设计中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在城市公交车上的车站,我们经常能看到长条坐椅,为什么三个人的座椅或者两个人的座椅只有一个人坐呢?很多人宁愿站着,也不去坐。是椅子太脏吗?但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我们设计这些椅子的时候忽略了人的心理空间尺寸,人们不愿意与陌生人在椅子上有肢体接触,也不愿意与别人共享自己的个人空间。大街上的人群都是偶然聚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于入侵自己空间的行为很反感,所以设计椅子没有考虑到人的心理空间尺寸时,导致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和别人紧挨着坐在一起。

在车站候车大厅、营业厅、餐厅等服务性设施中,我们尤其要注意人体的心理空间尺寸。而公交车、火车等空间中的人群个人空间就要相对小一些,这是由于封闭空间的约束导致了个人空间的压缩。所以在设计中应尽量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间修正量让人得到心理上的安全。

四、小结

产品设计不仅仅是针对产品技术性的革新、外观审美的提高,人的行为和心理习惯也会成为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人之所需、人之所想是人性化设计的核心,追求实用功能以外的满足度往往能使该产品在众多同类中脱颖而出。为了最大满足个人的自我需求,尊重人的行为和心理,在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数据不能忽略人的心理空间。人作为一种动物,都有着自己的领域空间,对于侵犯自己安全空间的行为都会表现出反感的情绪。

因此,在设计中,对于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和人体行为心理相关的产品中,设计师不仅要考虑到人体静态尺寸和功能修正量,还会适当增加一定的心理空间尺寸来满足不同的人对这个产品的适应。

参考文献:

[1]赵江洪.设计心理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昱初,程正渭.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室内设计;室内环境

现代社会对于“装修”一词大家并不陌生,一般而言就是进行室内设计与改造。主要指根据个人的审美要求,通过室内环境的装饰与调整,使之形成舒适、卫生、自然、安全的空间环境,并且在精神层面赋予鲜明的含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室内设计面临的要求(美观、健康、环保、舒适等)越来越高,而且室内设计已经扩展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住宅、店面、办公、旅馆、医院、学校、图书馆等等,与人们息息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天马行空,人们的想象无止境,因而人体工程学也应运而生,并且在室内设计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为你揭开人体工程学的面纱,具体的看以下的介绍:

1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与发展

(1)〖JP3〗人体工程学的含义。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JP2〗又叫人机工学、人类工程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主要是对环境中的人体活动、心理、生理等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科。工效学(Ergonomis)源于希腊文“Ergo”,是指 “工作、劳动”,“nomos”就是“规律、效果”,更可以理解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究人们的工作效果、劳动效能的规律性。[1]

(2)人体工程学的发展。人体工程学是起源于欧美,在1857年被波兰的雅斯特莱鲍夫斯基教授提出的。此概念象征着健康、安全、舒适和高效能。起初在工业社会,为了探求人与机械设备之间协调关系而大量使用与机械设备上,直到二战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在坦克、飞机的内舱中,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和方法为了有效战斗和操作,并且使人在小空间(人―机―环境)中尽量达到协调,减少人员疲劳,大大提高命中率和安全等问题。[2]二战结束后,人体工程学迅速渗透各个领域(空间技术、建筑设计、工业生产、日常生活用品)等,成为当代室内设计的参考基础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使得人体工程学在空间技术、建筑、工业生产及室内设计等领域得到有效运用。一直到当今社会,信息化自动化的发展,室内设计开始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融合理念,其中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可以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进而使得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能够适用生理学、心理学以及人体解剖学的各种特征。人体工程学是以人为主体,将先进的人体计测、心理学计测、生理学测量等手段,使得“人――物――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个系统中,让人们能更主动地、高效能地支配生活环境。并且人体工程学所涉及的学科也较为广泛,如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工程技术学、医学等诸多学科,各学科互相作用能更好适应时展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2 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重要应用

跟随时代的步伐,人体工程学在美国、英国、德国及日本等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科,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在面对紧张快节奏的压力下,想通过室内设计得到调节情绪、安全舒适的空间环境,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也尤为突出。

(1)确定了人以及人际关系所需要的室内活动的空间大小的依据。运用人体工程学知识,将人的尺度、姿势、动作、心理、人际交往等进行相关计测,来确定空间范围的大小。[3]具体分析:一般而言人所需空间既包括单人自身和心理空间,也包括两人以上平行、相对等互为交叉空间;姿势和动作不同,设计座椅或者工作台高度也就不同;此外某些国外工作环境设计注重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在空间隔断设施布置上都有多层含义的探索。

(2)确定了设施的形体、尺度、家具合理设计提供依据。家具是人们最为常见的设施,主要是实用,人体工程学确定了家具设计基准点(座位、立位),涉及生活各方面座椅、柜台、书桌及床等,运用人体工程学为指导,使得人体尺寸与家具设计相协调,才能达到安全舒适,舒缓疲劳等功效。

(3)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最佳参数。室内热环境(高温低温)、光照环境(照明参数)、重力环境(压力和温度)、辐射环境、声音环境(听得更清楚和噪音)等是室内物理环境的主要参数,通过这几方面的参数测量,来确定人体最为舒适的设计环境。

(4)视觉四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色彩环境设计提供依据。视力、视野、色觉、光觉就是人的视觉四要素,色彩的冲击力和最佳的视野区域都可以通过人体工程学的计测数据来进行最佳的室内设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3 结语

在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每天人们都在步履匆匆地为生活和工作而奔忙,身心疲惫不堪。更加之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生活、生存的空间更加缩小,人们面对残酷的现实更渴求一种有人情味、安抚情绪的舒适环境。室内设计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普通的坐、卧、睡,日常生活中的娱乐、购物、消遣、吃喝等可以通过环境一览无余。人体工程学为重心的室内设计对人们生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呈现出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截然不同的内心感受。房屋不单单是住所,更是居住者情感思想的强烈体现。通过人体工程学进行的室内设计,可以使沉重的心灵得以减压和释放,在轻松舒适的环境下心绪得以平静,更突出了人、机、环境相互协调统一,更能积极地为人们创造更安全合理的室内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浅谈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11):9191.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范文3

关键词 人体基本尺寸;行为心理;心理空间;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33-0206-02

1 人体工程学概述

国际人类功效学会的会章中把人体工程学定义为:“这门学科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研究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交互作用(效率、健康、安全、舒适等),研究在工作和家庭中、在休假的环境里,如何实现人――机――环境最优化的问题的学科。”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而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机与环境之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与联系。因此,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给予高度的重视。

2 人体工程学与建筑室内设计

人体工程学应用到建筑室内设计,即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测量、生理、心理测量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现代设计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服务,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需要,为人们创造理想的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使人们感到生活在其中,受到关怀和尊重;一经确定的空间环境,同样也能启发、引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活动于其间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为了创造一个理想的空间环境,我们必须了解室内设计的依据和要求,知道现代设计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建筑室内设计作为环境设计系列中的一环,因此室内设计事先必须对所在建筑物的功能特点、设计意图、结构构成、设施设备等情况充分掌握,进而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室外环境等也有所了解。也就是说人体工程学在设计实践中为确定家具、设施的尺度及其使用范围提供主要依据,为确定人们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提供主要依据,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环境的最佳参数,为建筑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建筑室内空间环境与人体的基本尺寸

“够得着的距离,容得下的空间”是人体工程学应用于建筑室内设计中最为简练而精辟的概括。建筑室内设计实际上可以说是空间尺度、布局的设计与空间的渲染问题,了解人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对与合理设计室内空间是非常必要的,否则设计出的空间会给用户带来不便和心理压抑,影响工作和休息的质量及效率。

3.1 建筑室内空间

建筑室内空间是人们工作、生活、娱乐消遣的重要活动场所,它必须能从生理、心理等诸多方面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当人们的心理空间要求受到限制时,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同时低劣的工作环境也会降低人们的工作效率,不考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工作者的社会要求,同样也会影响作业者的效率、安全、舒适。根据人们对建筑室内空间的不同需要可分为行为空间、生理空间及心理空间。

3.2 人体的基本尺寸

从人体工学的角度来看,一个理想的作业空间设计,就是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作业者的不便和不适,使作业者能方便、快捷、高效地完成各种作业。因此,设计要以人为中心,以人在空间中作业的身体尺度为主要依据。掌握准确的人体基本尺度是进行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的重要尺寸依据,各种不同的功能空间,其空间尺度也有不同。见图1,以橱柜内部分区合理性的对比为例,设计中要作尺寸参考。

4 建筑室内环境与行为心理

人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由于客观环境刺激作用或是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需要而产生。人的行为与环境处于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中,人塑造了环境,同时环境反过来又会引起人的生理或心理效应,并且不可避免地塑造、影响人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就是环境行为。环境虽然不是行为产生的直接和唯一原因,但对于行为却可起到限制、鼓励、启发和暗示等作用。空间设计以人为本,只有在分析人、重视人的行为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空间设计,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4.1 人的行为习性

人类具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抄近路习性、识途性、左侧通行习性、左转弯习性、聚集效应、向光性、边界效应、从众习性等都是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常见的行为习性,在做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人们的这些行为心理,充分利用空间,完善功能,发挥方案之优势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4.2 习惯特征

人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形成了许多习惯型的动作、行为,这些动做行为具有共同性的特点。如面向门时,会下意识的推门;进入卧室多数人会选择脚朝门而不是头朝门睡等等。在空间设计中,为了在紧急时能够正确操作,有必要充分考虑人的这种习惯特性。当然人的习性特征也会因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域、宗教种族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日本人喜欢面墙、面窗而坐;西方人则相反,喜欢背墙、背窗而坐,在实地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其适用性。

4.3 环境行为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这种行为方式的转变也是购物时要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用运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

5 建筑室内环境与生理、心理空间

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色彩、声音等因素对人的感觉和知觉都具有强烈而直接的影响。在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器官对空间的大小、方向、形状、立体感和封闭感等因素,反应最敏感也是人们对室内空间作出基本判断的重要依据。了解感觉、知觉特征,对建筑室内设计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但有助于了解人的生理、心理现象,还可为建筑室内环境设计确定适应于人的标准,如良好的光线、适宜的温度、柔和的色彩环境、流通的空气等有助于设计师根据人的特点去建立环境与人的最适宜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因此,设计者在确定了空间的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的设计依据,在组织空间时对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有了参考的依据。各种不同的空间形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给人心理上的感受是不大相同,对于设计师来说,对空间形状的细致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盛璜.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9.

[2]张绮曼.郑曙杨.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工程应用型人才学习产出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唐立国(1971-),男,广西桂林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管理;郭庆(1964-),男,陕西武功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学管理。(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新世纪教改工程2010年一般B类项目“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构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JGB03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7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适应这一要求,许多高校都开展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培养面向现代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转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有一定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来保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呼唤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的创新。作者拟从以学生学习产出为质量标准,探索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方法,并整合到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中去,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

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人才竞争的加剧使得高校把工程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摆在了突出位置。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工程专业和工程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及技能基础、系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知识、突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具备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现代工程应用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备以下的基本特征:第一,综合的工程知识结构。工程教育专业具有高度综合、交叉与渗透的特点,这就必然要求工程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数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第二,全面的工程素质。工程素质就是从事工程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包括专业素质和社会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认知能力、知识的沟通与融合等。第三,较强的实际工程能力。工程教育不再仅仅局限在工程专业知识领域,现代工程师应该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工程实践中要有进行识别、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运用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的能力以及多学科团队协作的能力。第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提出“知识价值理论”,认为未来社会将是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是未来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战略资源主要不再是资本和劳动力。因此,学会学习并能及时吸收、灵活运用和迅速更新知识已成为现代工程师跟上时代变化、开拓新领域以及进行创新工作的重要保证。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开展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智力。

二、以学生学习产出为质量标准的评价工作思路

学生学习产出,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各种行为的能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无法回避学生及其学习的质量问题,而能体现学生学习产出质量的证据是被国家、社会以及家长所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以往传统学生质量评价方法(如考试、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就业等)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学生学习产出及质量。如何将学生学习产出质量评价整合到高校培养体系和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之中是今后评价学生质量所要关注的重点。

(一)更新观念,建立并完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工程性”和“应用性”,因此在工程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要抓住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两个关键点。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学习产出为质量标准,建立并完善课程体系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体系。

1.根据工程教育特点,构建“2+X”课程体系。实现工程教育专业科学性和合理性的知识结构,就要有优化的课程体系。信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是知识、智力和技术密集的工业,有着知识变化快、创新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工程教育中要把握知识的变与不变的规律。学科的基础知识是不变的,包括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变的是工程技术手段、实现的方式和方法、使用的器件和设备。“2+X”的核心课程体系如下:“2”指核心公共基础课、核心专业基础课。核心公共基础课是工程专业学生 必须学习的,能为下一步专业知识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核心专业基础课是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将学生领入未来从事的工程职业领域的作用,同时内容要满足工程专业训练需求,并保证学生在将来工程领域里有高度的职业机动性,它决定着专业课程知识传授的广度。上述两类核心课程内容和体系相对稳定,实现厚基础。“X”指专业课程,强调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工程类各专业可列出专业的多门核心课程组,学生可根据爱好和专长进行选择,选修更能发挥其优势的专业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X类课程突出的是变,即主动适应技术发展、适应社会需求、适应企业需要,从而实现需求牵引。

2.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完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体系。实验教学环节是工程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学目标是树立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来评量和选拔人才,它直接关系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本,采用分层次、分目标教学,每一层次都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目标的学习,从而达到专业培养要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建立“课内课外、教学科研、学校企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工程应用教育。联合企业从三个方面介入实验教学过程:第一,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实验教学指导专家组成员,使实验教学具有更强针对性;第二,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联合申报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开发更适合实验教学的仪器,增强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第三,企业资助学生项目或学科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

(二)构建工程应用型人才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质量标准是质量监控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抓质量,就必须建立质量标准。为此,高校根据工程教育的特点、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以学生学习产出为标准构建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见右图),保证工程教育教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探索以学生学习产出为质量准则的教学评价方法

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学生学习产出为重要的质量准则建立工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把工程教育教学质量的维度(构成要素)组成一个综合的系统,来研究其中的控制与评价方法,继而制定出相对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具体分成四个部分:第一,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的评价。通过教学委员会的论证、企事业单位的评价等方式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等进行评价。第二,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通过督导听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等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第三,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教师评学、审阅学生的作业、考试质量分析报告、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后端课程检验、学生学习行为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第四,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主要通过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相结合的机制以及实时监控与后端课程检验相结合的机制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多层次、互相渗透评价。内部评价包括各实验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外部评价包括大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的校外送审、毕业生质量评价、各类资格认证等。实时监控包括学生信息反馈、同行听课交流、理论教师听课、专家指导小组评议、院级教学评估等。后端课程检验指利用知识链的构成规律及内容,通过后端课程检验前期已学课程,实现对已学课程的考核。以上四个部分包含了评价工程教育教学过程的具体环节和评价方法。在制定具体的评价内容时,必须切实地将学习产出的概念引入到这些环节和方法中,同时在内容的设计中应体现学生学习效果在何种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

四、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期,随着《纲要》的实施,我们在深入思考和探索工程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时,在教育理念上要创新,要树立“三个观念”:其一,树立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仍要有“精英教育”(拔尖创新人才)质量的观念;其二,树立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核心的观念;其三,树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观念。此外,在工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要把握工程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将学生学习产出融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开发适合工程教育和学生实际的评估工具和评价方法,为测量和评价工程应用型人才质量奠定基础,从而推动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

[2]朱永东,叶玉嘉.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9(3).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范文5

一、缺乏实践机会以及课堂情景模拟流于形式等问题,以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为目的,本文引入心理学中的团体辅导形式,通过分析“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的可行性及其操作方案,认为可以将团体辅导作为提高“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一项辅助教学模式。

工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团体辅导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已经意识到竞争的根本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必备资源和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政策、制度和管理实践,以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潜能,进而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企业中的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都应当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知识。

目前,高校毕业生已成为各企业每年招聘吸收员工的主力军。那么,为在校大学生开设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课程,为其奠定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已成为学校和教师的职责所在。我校的“工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一门针对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通过学习,学生要初步系统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锻炼学生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毕业后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校“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模式单一。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课本讲授式教学,学生在受教过程中被动地接受较为生硬的课本知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2)授课学时有限,缺乏实践机会。作为非管理专业学生,本课程学习时间仅32学时,在课程教学计划中并未设置实践环节,学生所学知识仍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通过实践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机会;(3)缺乏技术指导,模拟实践流于形式。为解决缺乏实践机会的问题,有教师考虑将课堂情景模拟的教学形式加入到具体教学过程中,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容易因为缺少相应的技术指导而使模拟实践流于形式,无法获得期望的实践效果。因此,对目前“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求一种有效的、便于操作的辅助教学模式,提高“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已成为本课程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团体辅导的内涵及其特点

团体辅导(group counseling)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类咨询辅导形式,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范畴内使得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个体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共识,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从而有效地完成工作。团体辅导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教育功能,即团体辅导的过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通过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来帮助其增进自我了解、自我抉择、自我发展,进而自我实现的一个学习过程。有资料统计,团体辅导的应用领域在教育部门包含了学业辅导,团体辅导的理论与技术可以较好地设计和指导团体性的课堂模拟实践活动,其功能根据成员的组成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此外,团体辅导还具有如下特点:

1.感染力强,影响广泛。这是因为群体的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在团体中,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团体成员也是靠着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2.效率高,省时省力。相对于个体一次只解决一个人的问题,团体在解决问题方面,时间和精力是很有效率的。并且,团体中的复杂性,也会给团体成员其他的收获。

3.效果明显且容易巩固。团体辅导通过创造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增强了实践作用,使得辅导较易出现成果而成果也较易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三、团体辅导应用于“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从表面上看来,团体辅导和“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分属于心理学和管理学的范畴,二者之间没有契合点。但从内在上深入分析,二者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

1.团体辅导和“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对象性质具有相似性。团体辅导按照团体成员的问题性质可以分为“同质性团体”和“异质性团体”。“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对象是工业工程专业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诸多性质符合“同质性团体”的特征,如他们的年龄相近、学历相同、学习和生活环境相似、专业背景和基础一致、需要解决的课程问题相似等。因此,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团体辅导,能够充分发挥学生间容易沟通和理解、凝聚力强以及支持性较高的特点,从而获得较好的辅导效果。

2.团体辅导丰富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改善“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单一的现状。目前本课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尤其自身的优势所在,但不可避免的存在如下不足:①内容多,课时少,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较严重,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和交流互动的机会;②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受教师经验和风格、内容难易程度及自身兴趣的影响较大。这些不足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和活动形式来弥补。通过团体辅导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等,最终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此外,在整个团体辅导过程中,不同内容、不同时间、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团体活动,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学习的目的。常用的团体活动形式有:书写练习、角色扮演、团体对抗、集体讨论、运动练习和脑力激荡等。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配以团体辅导丰富的技术手段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3.团体辅导的组织原则与“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原则相吻合。在团体辅导组织过程中,一个保证辅导效果的重要原则就是: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与“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所期望的不谋而合。因为,本课程所涉及的部分知识点和技能(如职位分析、员工招聘、员工甄选等),不是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能够真正掌握的,必须融入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讨论等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并学以致用。在这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引入团体辅导,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需要发挥指挥、引导和控制的主导作用,课程学习的主体由学生担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不同团体活动形式,完成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

因此,基于两者的功能属性与实际需求,团体辅导可以作为一类体验式教学模式融入“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环节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团体辅导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只能起辅助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取代主要的讲授式教学形式。

四、团体辅导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讨论

目前,“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安排了32学时的理论教学,没有单独的自学与实践教学。但是,依据课程教学特点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情况,课程教学大纲中可以单独设置4~8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当选择团体辅导的组织形式运用于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预判涉及的课程内容、观点、适用范围、主要的论题、设计步骤和评估方法。或者可以考虑将两类学时穿插糅合于一体,从而提升课程教学体验的立体感和参与度。具体运用步骤可以有如下考虑:

1.确立团体辅导类型

“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位分析与胜任素质模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十一个章节部分,基于课程特点,主要选用“任务/工作团体”这一类型的团体辅导。这种团体是以完成特定任务或工作为目的,目标明确而非改变个人为宗旨,通常只会面1次或少数几次。如工作团队、讨论团体、学习团体等,团体运作历程可区分为开始、转换、工作及结束阶段。任务完成时,团体也就解散了。领导者的角色在于使团体成员将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并促进成员间的讨论和相互作用。

2.搭建方案框架

团体辅导类型确立后就要进行教学团体方案框架搭建。首先要明确团体主题,这是方案的核心部分。除此以外,方案框架还包括与课程结合方式、参与人员、目标内容、辅导技术、具体活动步骤、评价体系等方面。表1为初步拟定的团体辅导教学步骤举例。

3.课堂模拟设计与实践

课堂模拟的设计主要是对方案框架进行具体细化。团体辅导与课程的结合方式主要考虑三种类型:①课前体验式,是将团体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篇序曲,引人入胜,使学生对后续学习有所期待;②课后体验式,是将团体辅导作为章节教学的课后尝试性体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回顾;③核心贯穿式,是将团体辅导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部分,形成整个章节课堂教学的组织架构,同时在团体辅导开展过程中逐一融入课本章节的知识要点。团体辅导参与者由任课教师和学生组成,一般情况下,任课教师在活动中担任督导师或指导师的角色,学生作为团队领导者和成员,个别情况也可角色调换。目标内容主要为课程章节知识,具体活动步骤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可将团体辅导不同技术的目标特点与课程分类章节内容相互比较,确立结合点,但团体辅导的目标内容原则上应该围绕以上章节拟定。表2中列举了几类团体辅导技术与课程章节内容对应的示例。

其中,活动设计理念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可以从首因效应、光环效应、从众与社会促进等方面进行选择。辅导的最后环节要完成效果反馈,融入了团体辅导模式的“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需要在课程或课程章节结束时增加效果反馈环节,以此检验团体辅导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正负向作用情况,可以借用团体辅导中的体验分享、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估团体辅导融入教学后的实际作用。

4.规避误区

团体辅导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多加注意和避免。“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团体辅导不是传统的参与式团体辅导,而是借助团体辅导的形式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劳动力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是以心理咨询为目的的团体辅导,而是借助心理调控的原理与优势从而丰富课程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记忆;不是简单的课堂模拟,而是考虑了实践过程中心理因素对参与者的正向影响。

五、结语

团体辅导在“工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讲授式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的尝试性结合,以此规避讲授式教学的单一性和枯燥感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样可以保留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体验,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克用,李超平.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范文6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属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及理论性,但是这门课程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且相当繁杂,导致很多高校开展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成效低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人体工程课程教学现状,并且提出了几点教学改革和实践建议.

关键词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70-02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2012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2012YX31)

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利用艺术设计方法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室内外环境的一门艺术.这门课程自身就具备科学性、艺术性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备理科教育以及文科教育的特点,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人体工程学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是研究人和环境、机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在休假、家庭生活、工作的过程中如何高效统一人的健康、舒适、安全、工作效率等相关问题.由此可见,环境艺术设计和人体工程学之间在内容、思想方面存在诸多共同点,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以及工作需求,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习中,人体工程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

1 当前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体工程学课程内容非常多,涉及到美学、人体生理学、工程心理学、工程技术、营销学、环境工程学等多门学科,属于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研究广度较广的在边缘、综合学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人体工程学教学质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然而目前人体工程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1 课程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人体工程学的相关书籍大多数是参考工业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作为基础的,实际上很少有真正适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书籍真的很少.同时,不同书籍里的内容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课程内容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并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无法完全满足实际教学的多样化需求.很多专家也逐渐开始意识到课程内容差异较大的问题,虽然陆续编写了一些人体工程学课程教材,但是仍然缺乏真正的精品.

1.2 传统的教学手段滞后、老旧

“人体工程学”课程主要属于工程技术领域,因此该课程的理论体系比较大,涉及的内容较多.以往人体工程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师过于强调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主要以数据、公式、原理、理论等相关内容为主,这些内容也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久而久之很容易出现厌学心理.目前,大多数高校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都是以教学为主导,由教师单向的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被教师当做接受知识的储存器,而且该门课程的考查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闭卷考试为主.大多数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平时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很少会主动深入理解、分析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就相对较差.其次,平时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课,教师也很少提问问题,课后作业安排也比较少,这样很难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学生只是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很少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 各专业课程之间缺少贯通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他的课程时,并没有真正的融合人体工程学教学,在很多情况下应用人体工程学仅仅是停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的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同时,在学习人体工程学的相关内容时,也没有有机结合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其实践环节内容基本上都是以人体工程学这门课程为教学目标,基本上实践教学内容都主要是以本课程的相关要求设计的,并没有考虑到每一个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思维体系,各课程之间也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更不用谈灵活运用了.

2 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实践建议

2.1 明确定位课堂主体

传统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课堂上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学效率低下,而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很容易形成惰性思维,缺乏竞争意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也不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真正的掌握、应用教师传授的相关知识.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实践学习后,教师应该增加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多设计一些主题讨论活动,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了提高主题讨论活动的实施效果,教师应该向学生们布置任务,在课后自己花费一些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近年教学中,我们已逐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课题,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家具到小型室内环境到公共室内外环境,学生也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也应该树立对学生学习负责的态度,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和指导,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2.2 合理调整、更新人体工程学课程内容

只要是和人相关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被归纳到人体工程学的研究范畴中.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多研究方向,其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倾向于研究人体测量学以及人体测量学应用、环境行为学理论、环境心理学等,应该将人体生理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删减掉.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应该在保留一些必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有机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本特点,将环境艺术专业应用人体工程学的应用性以及实用性特征充分突出出来.总体整合方向主要是将部分人体生理学知识、工程心理学、工程技术等相关内容删除.因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具有多样化,因此可以从多种途径适当增加消费心理学、空间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方面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拓宽教学内容的广度,也可以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联系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3 丰富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手段

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环节.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满足人体工程学课程的使用功能要求.比如,在讲解“人体测量学”的相关内容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人体测量实验,设计座椅的宽度、深度、高度等尺寸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人体测量方法以及统计数据的方法,同时掌握设计应用.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插入眼动实验、混色实验、错觉实验等一些小实验,这样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人的视觉特性.在近两年的教学中,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尺寸来制作人体模型,这样很好的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并且对很多人体尺度具有深刻印象,从而为之后的室内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尺寸基础.

教师也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可为学生们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教师也应该多引入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案例分析,这样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通过多媒体技术或者是生动、形象的图片向学生们展示一些经典案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到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应该具有什么特征,一份优秀的设计作品是如何灵活运用相关的人体工程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多注意观察生活实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解人体工程学的实际应用.比如,在学习“人体工程学与室内空间”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首先应该拟好一个调查项目,然后组织学生们自由分组合作探究,确定一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探究课题,然后到饭店、商场、校园以及宿舍等空间上主动发现问题.待学生完成相关调查后,再和教师以及其他同学共同讨论、分析,最后针对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并且制作一个改进效果图.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传统的人体工程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教师应该积极创新、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合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为日后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