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旅游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 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财贸经济,1998,(8).

[4] 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 白光润. 生态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范文2

引言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中国的旅游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了全面高速的发展。生态旅游景区依托于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控制,人员配置与培训,管理理念的引进与优化、环境重视与保护等方面需要景区管理部门进行不断的强化,甚至是积极的重视与建设。面对生态旅游景区发展所产生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的重视,提高相关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识,建设专业化的景区管理队伍,规范服务人员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生态旅游景区的全面管理,提高景区的综合质量。

一、生态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强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主要依托于自然基础环境,其观赏性旅游项目多,体验式旅游项目少,使得游客对于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的缺少必要的关注度,使得自然景区的旅游知名度不高,而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对于旅游宣传以及景区建设的力度不够。

(二)生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保证游客的基本旅游生活

由于生态旅游景区主要是对于自然环境的展示,其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全面,甚至有些基础开始老化,无法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得生态旅游景区缺乏旅游实务的竞争力。

(三)安全管理意识弱化,不安全事件时常出现

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以自然环境为主,其景区通常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加之面积大,相关的基础设施以及安全措施不完善,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安全的事件出现,导致生态景区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困局。

(四)景区的旅游环境下降,优秀的自然环境资源恶化

由于旅游旺季以及旅游景区热度的影响,使得生态景区容易超出他们的生态承载量,其实是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自然环境质量不断的下降,使得自然环境逐渐的恶化,无法满足生态旅游的基础。

(五)服务人员基本素质不完善,服务体系建设不全面

在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中,由于基本的旅游商业少,使得相关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没有办法得到保障,容易出现一些低素质的服务人员,同时生态旅游景区的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得无法满足游客的旅游服务要求,造成一定的消极旅游服务体验。

二、提升生态旅游景区管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景区管理队伍建设,引进新的管理理念

生态旅游景区应该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旅游景区的管理经验,强化对于旅游景区的实务的管理,成立相应的专业化、责任化的景区管理队伍,对景区管理进行全面的监控,指导详细的旅游管理细则。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

在保护旅游景区自然资源的同时应该积极强化对于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需要改善旧的基础设施设备,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建设新的基础设施,保障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基础旅游生活的有序进行。

(三)加强旅游景区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保护,强化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景区应该积极的加强对于景区自然环境哦保护意识,强化对于旅游景区的自然资源的保护,成立专业的旅游景区环境监测与保护的工作队,提高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

(四)强化安全旅游宣传,降低旅游景区不安去事件的发生

景区应该加强旅游景区的安全宣传,积极的做好各项预防不安全事故出现的预案,保障在旅游景区中如果出现不安全的事件,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保障游客的安全权益。

(五)完善景区从业人员管理,定期进行旅游事务培训

旅游景区管理工作中,应该定期的进行相关的旅游服务人员的招聘与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规范他们的服务流程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游客的旅游提高,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与好感度。

三、结束语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范文3

1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2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生态旅游 奉节 现状 建议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自然和文化资源,有着特别保护责任的旅游发展模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其核心是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减轻环境压力。它是一种集观赏、感受、研究、洞悉大自然于一体,又不破坏大自然的旅游形式。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在旅游业中,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到20%―25%,它是世界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产业,尤其对于中国中西部蕴涵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的贫困山区,其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1.奉节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奉节旅游景区幅员面积4099平方公里,总人口100万。奉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文化古迹众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首批国家AAAA级景区,重庆市最佳景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景观驰名中外。白帝城位于瞿塘峡口,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峡江两岸连峰崤峙,互斗峥嵘,江水汹涌,水势湍急,峡内古栈道、摩岩石刻、夔门古象馆、古炮台、赤甲楼等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更增添了瞿塘峡迷人的魅力。正如郭沫若《过三峡》诗赞夔门曰:“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绝世奇观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北靠长江三峡,南与湖南张家界相通,东邻巫山龙骨坡古人类文化遗址。小寨天坑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漏斗,四面绝壁,直落千丈,宏伟壮观。地缝神奇迷人,是世界上最长的地缝式峡谷。景区还分布着众多的动植物资源,中科院科学家还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天坑地缝景区已列入国家申报自然遗产保护预选名录。

除此之外,奉节旅游资源还有世界级暗河――龙桥河;有渝东道教名胜――长龙山;有国家AA级景区县城后花园――天鹅湖;有历史文化名镇――竹园镇等风景名胜。三峡大坝建成后,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已出现“高峡平湖”壮丽景观,全县又将增添许多独具魅力的新景点,同时将大大缩短到天坑地缝的里程。

2.奉节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发展现状

三峡移民搬迁、西部大开发给奉节县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1992年,奉节县委、县府为振兴旅游作出了《关于加速奉节县旅游业发展的决定》,1997年县委、县府更加明确地提出“旅游富县”的战略决策,这使奉节县的旅游业发展进入到一个重要时期。1997年,游客人数达到50万人(含天坑地缝风景区游客人数),国外游客达到47100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730万元,旅游业收入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2.1%,旅游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奉节县城内较好的宾馆、酒店已达22家。2001年游客人数达55万人,比上年增长16.8%,旅游收入7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5%。2006年全年累计接待人数达1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28亿元,门票收入201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8.1%、60.6%和25.7%。

2.2 存在问题

2.2.1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奉节生态旅游区,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危及植物植被。游人活动践踏草地和土地,使林下土壤板结,进而影响植物生长。2)惊扰动物的生活和生存。游人的活动使动物不得安宁,干扰了它们的捕食和休憩的生态环境,结果导致种群数量减少。3)受到一定污染。由于游人的增加,景区内的自用车辆和旅游用车越来越多,为满足游客吃住需要的餐馆饭店也逐渐增多,它们向环境中排放废气、废水、垃圾,增加了环境的压力。4)降低了山林的生态效应。不适度的发展旅游和大规模建设等,容易诱发边坡崩塌和水土流失。由于切断了地下水源,影响了水源对山林的涵养功能。5)部分建筑物破坏了自然美。

2.2.2缺乏环保意识,忽视先整体规划后开发原则

从目前来看,奉节生态旅游的规划缺乏系统性的整体构思,项目深度开发不够,尚未形成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导致目前的粗放型、低水平增长,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的增长不同步。再是综合开发力度不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脱钩,没有形成子系统与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目前,游览观光与其他功能设计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开发格局,造成游人停留时间短,游览方式单一(主要是观光旅游),难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2.3可进入性差

位于我国中西部的奉节,交通不够便捷,民航、铁路、高速公路不能直接到达,奉节地区的“不可进入性”阻挡了国内旅游者的长距离流动。

另外区内交通落后,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对旅游景点的覆盖不完备。奉节相当多的景点,可进入性差,景点间跨度大,交通不便。如乘车往白帝城时在渝巴路、奉草路、照镜台等地段,草堂河等长江支流的岸坡一带不断有泥沙滑入江中。当地人讲述,这一带每逢雨季,道路非常泥泞,塞车是常有的事,甚至“泥沙俱下”且每天大量运煤车辆从此经过,安全隐患不言而喻。

2.2.5资金缺乏、观念落后

奉节为我国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薄弱的经济基础奠定了旅游基础设施滞后、投资环境差、投资效益低下的现状,从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不足,旅游点的景观建设薄弱,绝大多数处于潜在或半开发状态,没有完全形成现实的旅游资源。社会公众,无论是旅游经营者还是普通公民,受封闭的地理区位观制约,观念比较滞后,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的意识,对旅游业发展前景认识不够;缺乏市场观念,对外宣传不够,缺乏国际国内竞争力。

2.2.6人才匮乏、管理滞后

旅游人才匮乏,而缺乏管理与经营的人才,缺乏科学知识与技能,真正的生态旅游则难以开展。此外,旅游管理效率低,决策随意化,各自为政。旅游市场混乱,服务质量低劣。

3.奉节发展生态旅游的建议

(1)确立“保护性开发”的主题

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自然景观、文物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大政府投入;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要完整体现资源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原貌,同时要切实加强保护。开发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在筹建旅游设施、筹划旅游线路时,应避免那些脆弱敏感的生态区域。牢记“保护性开发”的主题,切不可重蹈工业发展、城市发展的对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2)科学规划,加强监测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强调规划、建设、管理、监测等多种系统环节。首先,旅游地规模设计应与资源的环境容量相适应。重点旅游项目必须先论证评估,后开发建设,不能超过其生态稳定性的阈限,以保持其有完全的更新能力。其次,把握生态环境承载力。科学分析旅游地的空间容量,限制游人数量。同时,要建立环保奖惩制度,健全职责范围岗位责任制。

(3)立足资源优势,面向市场需求,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在保护的前提下,重点发展白帝城和天坑地缝为特色的传统观光旅游。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市场竞争力。针对国内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积极开发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要充分发挥白帝城、长江三峡、天坑地缝等旅游产品的世界知各度,发展森林公园、城郊游、农家乐等休闲度假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节日旅游,利用库区高峡平湖开辟会展旅游,发展水上娱乐旅游项目。

(4)吸引资金、重视人才,进行形象工程建设

拓宽投资渠道,完善资金投入方式和投资机制,建立环境修复资金的补偿机制。

人才是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的关键和保证。管理者、操作者的态度、能力和方法会影响预期目标的实现,可调集、招聘或培养生物、农、林、渔、牧、环保等专门技术知识的人才,再给予旅游业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素质建设和队伍建设。

加快通往部分著名景点的交通设施的改造升级力度,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把发展商业性的旅游业和旅游地生态旅游计划结合起来,帮助旅游地居民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并有意识地组织起来去保护它,从而塑造一个重视旅游业、重视人才、思想解放的旅游业发展的区域形象。

(5)推出生态旅游产品,加强游客教育

生态旅游是高层次的旅游,要求旅游者有较高的欣赏层次和较强的环境意识。为此,必须加强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并规定旅游途中的允许操作行为,使其旅游行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有利于环境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和文化保护。要贯彻生态意识,开发生态旅游产品。如餐饮结合本地物产,以地域产品特别是当地的绿色食品为主。

参考文献:

[1]李庆雷.房干生态旅游区存在问题及对策[J].人文资源网,2008.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范文5

【关键词】太平湖;生态旅游;问题;对策

1 黄山太平湖风景区概况

黄山太平湖是皖南最大的人工湖,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风景区总面积312.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88.6平方公里,24亿立方米是最大蓄水量。太平湖处于合肥到黄山黄金旅游线上,有“东方日内瓦”之美誉。并获得中国热点湖泊旅游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的地方、2007年获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2 黄山太平湖风景区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安徽省虽然高度重视开发“两山一湖”,但是太平湖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太平湖属于高山峡谷型湖泊,所处位置是自然山谷,常年清澈。水体景观是天然水体景观,湖水景观美感度较高。植被丰富是太平湖风景区又一特点,森林覆盖率达95%,树种约400多种,花木有183种。景区中的游览区有大面积绿化,但是种植绿化植被时并没有充分考虑乡土植被的采用,大面积种植马尼拉草,违背了生态旅游区建设的原则。

太平湖使用的大部分是燃油船,参团游客基本是靠燃油车参观游览,也有部分的竹排和摇橹船。太平湖每艘游船都配有救生衣,登上游船之后会向游客讲解安全知识,湖周围有实时监控人员,安全措施较好。太平湖区较大,园内餐饮业分布较散、规模较小,并未形成特色生态餐馆。

3 黄山太平湖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太平湖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的湖水达国家一级水质标准,水质优秀,主要源自黄山和九华山的溪水;湖的两岸山峦叠嶂,覆盖率达95%。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当并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尚没有形成别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对生态旅游者缺乏吸引力。

3.2 发展过程中政府支持力度不足,对外宣传滞后

太平湖所在的黄山区,即原太平县,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区,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当地旅游社对太平湖的宣传不到位,网络营销很少。太平湖又处于黄山脚下,黄山是世界双遗产,名气大,吸引力强,大多数游客是直奔黄山而来,忽略太平湖风景区。

3.3 风景区面临生态旅游特色丧失

太平湖风景区建设进程缓慢面临湿地生态旅游特色丧失,观光旅游开发以及周边旅游酒店景观房产发展较快等建设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在调查中风景区生态保育区出现游客举行篝火晚会造成草地斑秃现象,这对风景区原有的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相关的保护措施滞后。

3.4 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太平湖社区居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层次偏低。并且没有开展相关培训,社区内没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没有明确的参与机制和社区利益分配制度模糊。

3.5 发展生态旅游没有与休闲度假旅游结合

随着未来生态旅游发展进步,旅游消费将由观光旅游转向生态旅游度假。太平湖风景区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景区内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期稳定在每立方厘米20000个以上,是一线城市的数十倍,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太平湖水体常年达国家一级标准。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符合都市人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太平湖风景区拥有的资源是非常有利于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的,但是现实的情况是游客在太平湖停留的时间在半天到一天左右,过夜游客很少,并没有实现休闲度假旅游。

4 太平湖风景区发展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开发适宜太平湖生态旅游的旅游产品

太平湖要发展生态旅游,存在潜在威胁,这就要求太平湖风景区必须要树立自己独特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出生态旅游者乐于参与的生态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在周边强敌中脱颖而出,带动周边经济的长远发展。

4.1.1 观光度假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风景区内风景优美、独特,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极佳,游客来到此次必能体会轻松与愉悦。太平湖风景区应加大投资建立生态度假区,开发生态度假产品。

4.1.2 观鸟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的生态保育区是典型的河口湿地和草本沼泽湿地,约10.24平方公里。常见国家级和省级保护鸟类共52种。每年都有广受喜爱的数万只鹭鸟、雁鸭来此栖息。但每年来此观鸟的游客仅为数百人,因此需要着力开发观鸟旅游产品,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如每年举办观鸟摄影大赛,评选出优秀作品利用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形成优势产品,吸引更多观鸟爱好者前来驻足游览。

4.1.3 观猴、观蛇生态旅游产品

太平湖湖内有猴岛、鹿岛、蛇岛旅游度假区,但名气较小,据调查70%游客来太平湖风景区之前并不知道有此类旅游产品。太平湖风景区应以此作为优势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扩大游客与动物参与度。对外加强宣传,以此作为特定客户群的吸引点。

4.1.4 垂钓、捕鱼生态旅游产品

当地居民在太平湖内养殖,作为农业之外的副业并没有对游客开放,湖区内垂钓的一般也是附近居民,游客几乎没有特地来此垂钓。此类资源可以作为参与度很高垂钓和捕鱼产品,需要当地各方面协作完成。对外同样要进行积极宣传,着重强调生态自然性和体验性。

4.2 加大投资,加强宣传力度

4.2.1 政府应重视对太平湖风景区的投资

太平湖是安徽省旅游发展战略重要内容之一,太平湖作为湖泊生态旅游极具旅游发展优势,当地政府应增加投资力度,对提高当地知名度和增加财政收入有很大促进作用。

生态旅游存在问题范文6

一、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作为当前世界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民旅游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国内、国际旅游都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团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考验。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之下,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抉择。我国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多数省份都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辽宁省作为沿海省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较为到位,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目前,辽宁省生态旅游基本以海滨和山地为主,无论是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大连旅顺口游览区,都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环境较好的旅游胜地。在辽宁,山地与丘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无论是千山山脉还是半岛地区,都能够以生态旅游作为主打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辽宁省的山地资源中,如松岭、黑山等地,其海拔主要集中于300米到500米左右,较为适合参观者进行游览,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在当地受到环境的支持。而辽宁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在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此为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不仅能够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发展,还能够令游客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

总体来说,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海边文化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辽宁省依然不能被称为我国旅游大省,无论是当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还是客源与市场发展不足,都导致在辽宁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令辽宁省基本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退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现状,令辽宁省的旅游发展难以与其丰富的资源相匹配,想要保证提高当前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合适的对策,全面改变当前辽宁旅游业发展弊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旅游发展良性转化。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来说,因为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阻碍着旅游资源的利用,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资源平衡,保证在遵守一定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辽宁省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综合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辽宁省作为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一个省份,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但是,生态旅游开发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保证商业用途与保护用途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再进行发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基本的资源保护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减少人为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从最大限度上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现旅游资源及市场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为今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从开发方式及开发观念入手,探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实现更大的、更好地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使资源利用能够对当地的居民以及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保证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够令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总体来说,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保护和利用资源,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使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可持续进行。

(二)适度开发原则

纵观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因为巨大经济利益和多方面影响力,导致了各地都在对于当地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从多个方面开发可能受到旅游市场欢迎的旅游景点,作为国内旅游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更应该以适度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的开发中,都能够给与传统的文化和环境留下适度的空间,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在进行资源发掘的同时,设置旅游。一般来说,一个旅游地并不能开放全部的地区作为游人参观的景区,一些较为敏感或者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设置为旅游,相关的管理者保证能够较好的控制旅游的游览范围,对于未开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保护。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开发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一定意义上还是通过不同手段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能够以设置禁地的方式令普通游客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在保证了旅游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有效的人身保护。对于辽宁省来说,因为其自然生态资源大部分是森林或者海洋,所以可能出现危险的因素,保证适度开发,开放能够正常游览的区域作为游客的探索之旅,是其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双赢原则

在当前资本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各个行业的经济收益,保证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当前各个领域经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双赢作为开发的基本原则。旅游业是通过接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本地区的游览来赚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取收益不仅需要令当地的居民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还需要保证能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在这项庞大的额外支出之下,辽宁省各个旅游公司都在寻求不同的游客接待方案。在双赢原则中,要尽量的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探究发展的路径,将开发过程中的各方利益进行很好地整合,建立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中,双赢策略是基本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如何以最小的开发利用来完成最为舒适的旅游体验,其实施过程较为艰难。但是,各个旅游单位并不能忽略这一基本原则,一旦忽视了对于当地居民收入的保证,减少了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与普通大众旅游难以进行区分,令旅游者难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大自然的美景和乐趣,这样的行为可能令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走入困局。

三、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给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生态旅游并不同于其他基本的旅游方式,其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管理者进行平衡,保证其能够以最为合理的方案达到最为合适的效果。以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不同的原则,如何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旅游发展,对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依法管理生态旅游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中,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在改革开发之后,旅游也迅速腾飞,突然爆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法律还存在一定漏洞,相关法律对于经营者的管理力度不强,令各种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资源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辽宁省的生态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其开发力度过度而导致的周围环境受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未来的生态旅游经营策略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法律对于环境进行保护和维修,令其能够适应在当前旅游环境下景区的需求。一旦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了相关法律以及管理措施的维护,那么过度开发问题将会是困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纵观不同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历史,因为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约束以及国家的法律维护而导致的资源破坏问题,还是难以解决的弊端。在这样生态旅游发展历史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加强管理与法律维护,能够极大促进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旅游开发者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以辽宁省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的制定,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规划方案,对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规划体系采取完善且详细的方案,保证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发展生态旅游,从根本上改善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的弊端,保证生态旅游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

(二)突出生态特点与产品特色

对于辽宁省来说,其生态旅游发展不能够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从自身拥有的生态环境类型出发,保证生态旅游能够突出属于辽宁省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色,借此在我国的生态旅游景点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有许多风景人文独特的山地资源,就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辽宁鞍山附近,其药山就属于有着辽宁本地特色的一大旅游景点。该景点因为在古时盛产药材而出名,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不仅植物资源费丰富,其生态美感所受破坏较小。在这样的环境资源影响之下,天然植物园是其生态旅游重要的一个宣传和发展特色。因其有着环境生态美和历史上以药材出名的产品特色,无疑能够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从这样的发展实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突出环境与产品特点,尽力打造不同于国内其他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风景,以特殊的产品特色来吸引游客,是辽宁省当前发展的重要措施。

除了山地资源之外,辽宁滨临黄、渤海,有许多海滨生态资源。例如大连作为辽宁一个较为特色的海边城市,有着自然的海上资源,不仅气候怡人,还能够欣赏山地与海洋相互交错的美景,是辽宁重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景点特色背景之下,发展旅游度假村,能够保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度假进行完美结合,将各个风景集中到一起,使旅客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行程,得到更好的生态旅游体验。在突出特色的同时,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减少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旅游资源的重复性开发,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问题,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在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中,其旅游开发还不甚完善,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停滞。目前,辽宁省境内的多数生态旅游景点无论是在交通条件方面还是在基础服务水平上,相对我国当前热门生态旅游省市都有着一定差距,这样的问题令顾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其生态旅游口碑在业内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旅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享受较为体贴完善的服务,是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对策。在交通方面,辽宁省需要保证将国道、省道质量进行改善,减少因为交通堵塞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到各大生态旅游区的交通方便。在辽宁省主要的四个山地之中,建设和完善主干道的开发,在保证旅客安全的前提下令各个主干道能够适合高峰人群流量。

在辽宁省生态旅游服务接待方面,应该以不同生态旅游景点作为重点开发的对象,在各个景点周围建设具有地方生态特色的接待宾馆,保证外观和内部服务管理都能够达到良好水平。增加目前辽宁省各生态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床位数量,保证旅客能够享受到良好的住宿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引进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保证能够以科学管理来提升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基本服务质量,保证全面提高当前环境下辽宁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回头率”,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入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