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91-03
对未来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愿景。美国利用互联网优势,让互联网吞并制造业;德国基于制造业根基,让制造业互联网化;我国政府审时度势,基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拥抱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必将开创制造业发展的新思维。在此背景下,本文立足我国制造业现状,研究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从而为转型升级,逐步跻身世界先进制造业大国行列奠定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且有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工业互联网涵义及特点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向工业领域深度渗透的产物,是以支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平台。其本质是互联网渗透并打通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和生产线设备,将实体生产设备、物料、产品、人等相互连接,实现企业内外部生产、运营、管理等环节的互联互通及数字信息的采集、传输、集成、共享和分析,从而提升效率和决策水平、降低成本,并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等的蓬勃发展。
概括起来,工业互联网具有三个特点:(1)实现机器、数据和人的融合;(2)实现数据价值的技术集成;(3)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巨型复杂制造生态系统。
(二)研究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持续提升。随着工业互联网在企业中的应用从营销、服务端向设计、制造端深度扩散,工业互联网不断突破价值传递的平台媒介角色,逐渐转变为价值创造的重要工具,促进价值链的优化提升和体系重构。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打通了全产业链环节,加速各环节数据纵向流动和交互,通过对数据深层次分析,实现机器设备的智能运转和远程操控,为企业创新生产方式、优化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能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搭建起企业与用户、利益相关者无缝对接的平台,拉近了制造端和服务端的距离,为企业基于用户需求设计生产、无缝隙传递服务提供了支撑,推动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
2.工业互联网为不同企业搭建了信息共享与集成平台,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现和动态调整合作对象,整合企业间优势资源,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实现企业从个体生产向协同创新方向转变。
一是制造企业以品牌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上下游优势供应链资源,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扁平化管理,推动制造产业链向两端不断延伸。
二是制造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引导,通过工业互联网开放平台吸纳政府、科研、创客等资源,建立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突破创新中的孤岛局限,实现创新主体、创新各环节有机互动,为促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三是信息服务企业以提供制造服务为核心,通过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将软硬件、企业、专家、知识、技术等各类制造资源虚拟化,在统一、集中的智能管理和运营基础上开展面向制造企业用户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云制造服务。
二、工业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一是网络强国战略的部署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服务支撑。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互联网第二强国,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市场主体、技术和产业基础。制造业在保持总量第一的前提下,向高端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为融合应用的开展提供了市场。
二是工业领域互联网应用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近几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普及应用,国内互联网正从企业销售、交易服务向研发设计、产品生产、装备制造、能源供给全面渗透。众多新兴业态和服务模式快速涌现,给传统生产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开辟了工业互联网自主创新发展的新空间。
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发展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历史性战略机遇。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以更低成本吸引国际产业的双重挤压,人口红利窗口逐渐关闭和严峻的资源、能源、环境压力等问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融合有利于加快创新步伐、化解产能过剩、平衡投资消费,将更多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在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所发挥重要作用日渐显现,为工业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机遇,工业互联网的关键作用和战略地位必将进一步凸显。
(二)挑战
一是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发展需要一定的过渡期,目前侧重消费服务的互联网暂难满足工业生产性需求。当前,我国互联网服务侧重消费端,对个人用户市场的开拓比较得心应手,而对工业企业市场缺乏相应的技术与服务能力。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基因和工业生产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互联网创新强调开放、共享,而工业生产体系ξ榷ê桶踩性要求更为严苛,两者特性与体系难以契合,表现为现阶段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主要集中在下游销售和上游设计等环节,鲜少直接发生于生产过程。
二是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缺乏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供需双方存在认识差异。因行业差异与专业壁垒的影响,作为供需双方的工业企业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对互联网认识存在不同。一些工业企业或对互联网创新理解不够,缺乏开放共享的精神和自我变革的勇气,或对互联网思维认识盲目,迷失于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而一些互联网企业对工业领域创新需求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或固步于消费者端琢磨“眼球经济”,或因缺乏对工业生产的足够认识而“不接地气”。既了解工业又熟悉互联网的融合性人才缺乏,也构成了障碍。
三是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缺少一批引领全球的工业互联网信息服务企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较,目前我国工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国际化程度较低。为工业领域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企业多属中小企业,虽然创新意识很强,但服务层级和技术含量参差不齐。一些专业服务集中于中低端市场,缺乏高端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复合型服务,使得工业创新发展产生的很多新兴互联网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
四是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标准不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缺乏统一标准。如何在保证高度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将既有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更好的与互联网结合,是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转型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此外,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融合性产品或服务,相应的标准体系目前在行业上下游间暂未统一,接口困难,各方自行推动的标准建设带来较高的重复建设成本,相关的政策法律也有所缺失。
三、工业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实现自我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我们要充分把握“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给全球制造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第一,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美国推进“工业互联网”基于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产业,德国“工业4.0”的实施则基于其全球领先的制造技术水平,中国要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的制高点、主攻方向、突破口,加快部署和利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即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动工业2.0、工业3.0、工业4.0并行推进,力争实现战略性重点突破、重点跨越。
第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是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不竭动力。美国与德国在发展制造业的战略行动计划都将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国要进一步优化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建立和完善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弥补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中间环节缺失造成的创新效益外溢,形成政、产、学、研、用、金的有C创新组合体,提高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强化智能制造基础。智能装备是制造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工业软件直接决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和先进制造业的水平。我国要加快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和工业软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强化智能制造网络信息平台、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的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能制造发展基础。
第四,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建设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无论是“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报告还是“工业4.0”的实施建议都强调人才的重要性。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难以适应制造强国建设要求。要改变目前工科教育理科化的倾向,加强高等工科学校学生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各层次(从领军人才到高级技工)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第一线技能人员的培养。
第五,加强制造业国际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制造业资源、技术、人才的全球性配置。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转移,从提供廉价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引领行业发展转变。中国制造由大到强必须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与理念,推动中国制造产能走出去,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 纪成君,陈迪.“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联网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6,02:50-55
[2] 丛力群.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业的生存之道[J].上海信息化,2016,07:18-22
[3] 高婴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持续提升[N].中国证券报,2015-08-17A13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2
工业4.0这个话题是德国人首先提出的。其实真正谈“工业演进”应该从英国说起。欧美文化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法国人从来不挤对美国人,都是挤对英国人,“没文化”的美国人根本不在“傲慢”的法国人视线内,但德国人的态度、感受则必须重视!因为现代社会的两次世界大战都与德国人的“情绪”相关:一战之前,德国人不太自信,于是就有了一战;一战之后,德国人极端痛苦,于是就有了二战。现在,我们看到德国人对自己在未来世界中的生存、发展感到绝望, 这岂不是很危险?!
所以,我们要关注德国人关于工业4.0的思考。
如果把问题简化一下,剔除社会因素聚焦工业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工业1.0和2.0解决的是“生产”的问题。工业1.0是“工业生产”通过能源、技术的发明与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是现代工业的起步阶段。工业2.0的核心,是在能源与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叠加了“管理革命”特别是“流程管理”的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方式,实现了量产使工业产业化,是人类真正进入“工业化”时代。量产使人类社会从物质匮乏逐步过渡到物质丰裕,市场供求关系开始颠倒,工业3.0的焦点已经不是生产而是市场!无论是德国人说的工业4.0,还是美国人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还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互联网思维,有一个高度契合点,即互联网的技术和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产品和市场的关系。原来我们常说客户中心、客户导向,如果没有互联网,说得再好听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却无法实现,从客户到产品两端间距巨大,从一端几乎看不到另一端。互联网最大的好处就是把用户和产品间的距离瞬间缩短!最典型的就是小米的运营方式,它把互联网的优势充分地呈现了出来。
人类工业化的标志性产品就是汽车。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物流方式的出现,改变的不只是出行方式,更是人类的时空观念。当洲际旅行可以以小时为单位计算成本时,只要日程可以安排,一切就都不是事儿――行的概念解决的是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把地球理解成一个生态系统,工业4.0则改变了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之前的生态系统相对人类的认知能力而言太大,是让人类因未知而充满恐惧的东西。现在,随着信息流通效率的大幅提升以及能获取到的信息总量的不断加大,人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越来越自信。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帮助构建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新关系。工业4.0构建了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在网络环境下的另一种可能。
2014年四季度我关注了几部电影,国外的是《超体》《星际穿越》,主要探讨物质与意识、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国产的是《黄飞鸿――英雄有梦》,徐克的《智取威虎山》,基本还是励志加怀旧,而姜文为其新作取名《一步之遥》,听着就有些力不从心。对比之下就会发现,即使中国有最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甚至互联网标准都是中国人定的,但是这些技术优势并未转化为价值优势,甚至并未改变中国人的思维习惯。虽然互联网把产品和消费者的距离拉近了,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互联网价值的距离还是很远,互联网的优势还没能真正转化为价值。现在更多的是碎片化阅读、移动购物等“边角料”在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已经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对工业管理、产品生产以及物质需求的作用与价值尚未被开发,对社会生活产生的价值还没有充分显现。
从社会进步、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带来的“效率”提升还没有转化为“效益”。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3
中国工业现状:2.0-2.5
“工业4.0”在国际上有很多版本:18世纪下半叶工厂取代作坊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生产。20世纪初流水线普遍应用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规模生产。21世纪初用数字化制造技术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定制分散的生产。
一个美国人提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是两个驱动新经济模式的轮子,然后导致第三次工业革命。
真正比较有影响力的是《第三次浪潮》这本书,由华盛顿大学教授托夫勒所著。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人类历史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农业阶段,二是工业阶段,三是现在面临的信息化阶段。
“工业4.0”是西门子提出的发展战略,经过研究专家论证,上升为德国国家发展战略。说明德国是由企业主导。像我们中国是政府主导推《中国制造2025》。电子、IT、工业机器人是工业3.0,重点解决自动化问题。“工业4.0”最核心的是信息物联系统CPS。重点解决智能化的问题。信息物联CPS是美国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并且预言CPS作为21世纪引领性的关键技术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中国工业4.0,也有人说我们中国离得太远。这个话对不对?既对,也不对。西门子自我评估还没有到4.0,是3.8。
中国工程院对中国的企业进行了调研评估,认为大部分企业目前还处于2到2.5的水平。最近听说华为邀请了一些国际上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他是2.7的水平。应该说华为代表中国最具有创新性的企业,是水平最高的企业之一。我们工程院提出中国工业4.0智能制造应该是2.0补课,3.0普及,4.0示范。我们很多企业还处于粗放型生产,还需要补2.0的课。3.0要推广应用。而4.0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在制造业范畴里,国家层面提出这么一个宏大的计划,还是第一次。证明国家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提出十个优先重点发展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与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机械、农业机械装备。
这十个优先重点发展领域跟之前提出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六个专项有些是重合,有些是交叉,有些是整合过的。比如第二个,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本身就是十六个专项之一,根据现在形势发展,现在与机器人整合在一起。
《中国制造2025》跟“工业4.0”有很大的联系,但是也考虑到中国企业现状和特点。
《中国制造2025》是工程院向工信部、国务院建议的。起源于两个:第一,周济院士提出的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由50多个院士和100多名专家经过调研分析,向工信部、国务院建议;第二,路甬祥牵头的创新设计发展战略。他是搞液压的,他认为中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最薄弱的就是创新设计。现在搞“工业4.0”、智能制造最大的问题是就是我们做什么产品。
工业4.0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做什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整体来说,我们全国特别是江苏、浙江、广东沿海几个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基本上是仿制为主,真正原创性的产品基本没有或者不多。所以我们做智能制造第一个前提就是要解决创新设计的问题。
“+什么”与“怎么+”
目前来看,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中国,所提出的新型制造业发展战略其实都聚焦于两大技术领域:互联网和智能制造。那么,应该是“互联网+制造”,还是“制造+互联网”,对此我持三个观点:第一,谁加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者相加的和,即应用效果;第二,推广“互联网+制造”就是要用互联网技术支撑制造全业务流程;第三,互联网与制造业相互渗透,谁加谁要由企业主体来定,对互联网类企业而言,应该是互联网+制造更合适,对于制造类企业而言,应是制造+互联网更适合。其中,两个关键点不变,一是互联网技术应跟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二是希望用互联网技术来解决制造业当中的问题。
制造技术有设计、加工、装配、制造服务、故障诊断、市场预测六大技术应用,这六项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会产生深刻变化。对企业而言,需要解决“+什么”、“怎么+”这两个问题。
对于江浙地区民营企业发展快、发展好,但大部分企业还处于产业链中下端这一现状,转型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例如富士康做一个苹果手机只赚到9美元,相当于仅占苹果手机市场售价的1%。因此,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那么互联网技术就是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这也是我认为的第一点,互联网应该“+转型升级”。
第二,互联网应该“+创新设计”。企业应用互联网后,生产效率提高了,但产能过剩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所以推广“互联网+”应解决一个核心问题,即创新设计。做什么产品才得到顾客欢迎,需要从设计源头上来解决。以浙江为例,浙江是制造大省,浙江制造业占全国制造业总量的18%~20%,但目前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困难。这是因为浙江制造业的特点是区域经济,嵊县是家家户户做领带,永康是家家户户做小五金,而在奉化,气动是个大的产业。这些区域的经济在市场经济初期是好的,但现在已经出现过剩现象。关键问题是什么?是没有创新机制,形成了仿制为主的技术路线。因此,我们要利用“互联网+创新设计”,并将其摆在一个重要位置。
第三,互联网应该“+工艺提升”。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都是粗放型生产、粗放型工艺,能源、资源耗费较大。
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改进工艺,甚至替换原有工艺。针对目前比较火热的机器人应用,一部分企业积极性很高,效果也很好,但一部分企业的实际应用效果不太理想。我觉得原因有两点,第一,机器人要与企业产品工艺过程深度融合,第二,因为企业原有生产工艺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特点基础之上的,使用机器人不能简单地替换人,而要根据机器特点重构工艺流程。
第四,互联网要“+强化质量”。产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但目前我们的产品质量、性能及指标还不及发达国家,因此“互联网+”对于我们强化产品质量十分重要。
第五,互联网应“+衍生服务”。现在很多制造企业都想做服务,但他们对服务的理解可能还有一定偏差。我认为制造服务有两个基本点,首先必须做高技术服务,而非辅助,其次必须要围绕产业价值链来做服务。要做到第二点很难,因为很多企业做的制造服务并没有提升产品价值,而是将服务理解成产品售出后的一种附带服务,这种理解并不全面。我认为,制造服务应该是一种新的模式、产品和市场,当然也需要有高技术来支撑。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4
过去十几年中,以房地产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重化工业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回调,一方面是增速放缓,一方面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各行业的优胜劣汰正在加速,“互联网+”为行业整合创新和企业转型提效提供了重要机遇。国际上,德国、美国等先发国家先后提出了新的制造业国家政策,力图打通“微笑曲线”的左右两端,再执全球制造业之牛耳。作为应对,我国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客观上符合我国门类齐全但发展参差不齐的产业结构现状,为突破单纯依赖规模化和低成本的竞争模式创造了可能。
当下,以“连接一切”为特征的“互联网+”已经实现了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人、人与商品的连接,正在开始物与物的连接,呈现出“万物互联”的大趋势。这种新的生态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物联化、智能化构建了基础。与信息化初期的“+互联网”不同,“互联网+”不是传统经济借助互联网沟通信息、改善服务的物理反应,而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融合创新的化学反应。它不仅会创造出新业态,催生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还将打通工业化与信息化、互联网与传统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通道,乃至在微观上也会推动企业的组织调整,重塑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个体与组织的关系。
“互联网+”的价值能被挖掘出多少,取决于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也取决于它面对的风险与挑战。实现“互联网+”,不能靠想象,要靠实实在在的人才与技术。当前,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信息技术的跨界人才十分缺乏,深度的人才开发需求十分迫切;“万物互联”对信息安全的要求极高,如果技术不达标或者标准不统一,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则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容易危及国家利益;此外,科技发展会同时加剧科技危机,而高科技的正负效应不能相互抵消,因此,防范科技发展的负效应仍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尽管如此,“互联网+”依然是可以期待的新增长动力。未来,智能化的工业互联网或许将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一招定乾坤”的决定性力量。以此为起点,中国或可在“互联网+”所开启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率先发力,争取自己在全球工业制造业新发展阶段中的领先地位。
经济领域之外,“互联网+”为建立共享共治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因此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的运用空间也相当广阔。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必将深刻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其想象空间巨大,未来发展还要拭目以待。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5
最近一些新新人类提醒我注意―马上将要成为“前沿”的创意经济,实际已经老朽了。所以要在创意经济概念还没有普及之前,先提出“新创意经济”以正视听。昨天我在万圣书园的醒客咖啡厅被他们洗了脑之后,现在就现学现用,采用新创意经济理念,重新解释“新”知本主义。
创意经济,是凯夫斯在即将流行的《创意产业经济学》中,给我们指出的未来方向。而新创意经济,是对“创意产业第一理论权威”凯夫斯的批判,要给人们指出有区别的未来方向。我认为,北京和中关村,如果能看出我们下面将指出的凯夫斯的盲点,发展新创意经济,可以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中关村问题”。
开门见山,先说结论。凯夫斯创意经济的致命伤,是没有把信息革命内生到创意经济中,所以说它是“旧”创意经济或现代版创意经济;新创意经济要把网络革命内生于生产方式来搞创意经济,所以是后现代版的创意经济。或者说,凯夫斯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一版(“互联网除外”版);新创意经济是创意经济第二版(“互联网2.0”版)。
凯夫斯的“硬伤”
凯夫斯这种激进理论,在我们看来已经保守了。这是站在不耽误少年儿童前程的立场上的特殊思考。少年儿童在未来10年内,可能实现的最大奇迹,就是在结婚之前成为中国首富。试想,丁磊、张朝阳,在这个天旋地转的时代,如果不靠互联网,能在结婚前进入首富榜吗?门儿也没有。可凯夫斯偏偏在创意经济这么大一个关系少年儿童前程的事业上,只字不提互联网,这不充分说明凯夫斯理论过于保守吗?这里说“只字不提互联网”,当然是一种比喻。不是说凯夫斯没有注意到互联网、没有致力于互联网创意产业(如游戏、动漫之类);而是说,没有把互联网当作方法论,用于有效发动“‘创意’转化‘经济’”的商业革命。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其实是很前卫的理论,但更适合30岁以上的人阅读。如果说它有值得推荐的理由,在于它是对更传统的观念的冲击。更传统的观念,还停留在物质生产和有形资产的玩法上。而《创意产业经济学》说的是文化生产和无形资产的玩法。通过这本书,人们可以认识到内容的生产与物品的生产,具有许多不同规律。区分这一点很不容易,但也仅此而已。
凯夫斯注意到了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的特殊产业规律,这是他的贡献。但他的一大败笔,是没有留意到,不仅内容特性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且技术革命特性也决定创意的独特生产方式,而后者是更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新创意经济理解的创意,要比创意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为宽泛,更具普遍意义。它更接近知本的原始意义,即活的精神创造,而不光是指生产内容。对于中关村来说,它要发展创意经济所面对的问题,不光是形成内容文化产业;更具战略意义的问题,是如何将中关村蕴含的创意资源,也就是人头脑中的“湿件”资源,利用互联网新的游戏规则,迅速释放成经济能量,形成区位优势,完成现代化转型。因此这里所涉及的创意,就不光限于文化产业的内容创意(或者说凯夫斯意义上的创意产业),还包括把广义的知本,也就是可以运用于各行各业的创造性的头脑活动,作为生产要素,以互联网的核聚变方式,迅速形成社会生产力,创造财富。新创意经济可以包容文化创意产业之外的许多经济形态。比如自主创新的技术研发产业,比如提升传统制造业价值的各种创意策划,比如缺乏资源的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在相关孵化平台上发挥创意优势低门槛创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文化产业问题,但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都是要务,是新创意经济的题目中应有之要义。
中关村拥有全国最宝贵的资源,即创意资源。中关村单个人看,都极富创造力,汇合到一起,却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经济”。单纯用凯夫斯的路子,也解决不了主要问题。中关村搞创意经济,不是缺“创意”,而是缺“新……经济”,缺少“网聚人的力量”这一新创意经济的路子。
新创意经济要重点提醒人们的,就是将创意转化为经济的新方式、新玩法,特别是跟互联网的爆炸性增长有关的新玩法。而这却正是凯夫斯的思维盲点,他光注意在互联网兴起前上个世纪文化产业中早已有之的木乃伊级、骨灰级的老玩法。
创意生产方式的特性
互联网是什么?如果回答是TCP/IP,人们可能什么感觉也没有。我们要换一种对社会、经济、文化都通用的语言,把互联网说成是从集中模式向分布模式的转变。从经济角度理解,农业经济是分布模式经济,工业经济是集中模式经济,信息经济是集中模式复归分布模式的经济。“新”创意经济的“新”,在根子上与利用这一特点有关。
在传统的创意经济中,“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规模”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创意成为经济的问题,主要还是“通过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这样的老问题。只不过创意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实现规模经济的逻辑有所不同,这是凯夫斯致力剖析的问题。但在新创意经济中,“经济”的含义本身发生了变化,“经济”的主要含义是与“大规模定制”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是“规模经济”,与同它相反的“定制经济”的结合,是两个性质完全相反的东西的结合。规模经济,意味着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和较低的成本;定制经济,意味着较高的个性化程度和较高的价值。用传统的方法,是无法实现二者结合的;只有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新经济,才能达到这种经济效果。因为互联网一头通向社会规模,一头通向个性节点。有什么样的工具,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范文6
管理体系的改变,意味着目前经济生活的主体被彻底改变。
虽然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生活,但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正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正在从工业文明社会走向信息文明社会。其差距与鸿沟,就像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与鸿沟一样。
作为农业文明顶峰的中国,曾经因为在工业文明面前的落后,有长达百年的挨打、屈辱和更长时间的追赶。同样,在信息文明面前的落后,也是要挨打的。
颠覆逻辑: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
互联网和电商现在有一股庸俗化的趋势:互联网等于电商,电商等于淘宝,淘宝等于低价。
对互联网的很多误解,对电商的批评,都源于上述简化理解。互联网时代刚刚展开,一两种成功的互联网现象,很容易被简化为互联网的全部。
我们先看看工业文明时代的颠覆逻辑。工业文明崛起时,无论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首先影响的都是实业,然后才影响商业。
因为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所以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大规模生产又需要相应的管理体系,所以现代管理应运而生。因为产品的丰富和城市的发展,现代商业格局才成为可能。所以它的逻辑是先实业,后商业。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文明崛起时,首先影响的是商业,然后才是实业。互联网首先是信息传递工具,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天然工具,而商业恰恰源于信息不对称。因此,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巨大,甚至是颠覆性的。互联网对商业的颠覆反过来又挤压了实业,在一定阶段影响了实业的发展,特别是中国需要产业升级的时刻,电商却拉低了价格,出现了“潘磕嫦”。因此,互联网和电商的价值被严重误解了。
信息文明时代,需要一场新型的管理革命为这个时代的正向价值证明。
新型实业的基本构件
马云与王健林,雷军与董明珠,他们并不适合做对赌的对立面。他们不是颠覆与被颠覆的对象,马云和雷军以电商取胜,王健林和董明珠是做传统实业的。
海尔张瑞敏的“小微主”,韩都衣舍的“三人团”,红领的“C2M模式”,这些才是王健林和董明珠的革命者。一个是信息文明时代的新型制造,一个是工业文明时代大规模制造的产物。
我把这个时代称为信息文明时代,就像蒸汽机、电力和内燃机创造的时代是工业文明时代一样。信息文明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不是互联网,而是基于微电子技术的IT。
进入信息文明时代,新型实业的基本构件已经与典型的工业文明时代不一样了。
第一,跨界技术的出现。IT(微电子技术)不再是一个行业的技术,而是能够跨界并与其他行业技术融合的技术。其他领域的产品将随着IT技术的渗透而发生改变。颠覆发生在行业之外,没有这样的跨界技术是不可能的。
第二,世界经济的模块化。工业文明达到顶峰,世界经济模块化了。比如,中国是世界制造中心,硅谷是研发中心,伦敦是设计中心,印度是呼叫中心,纽约是营销中心。世界经济的模块化,一个模块可以独立生存,没有任何模块但能够整合也可以生存。
第三,各类创新门槛的降低。过去,创新是门槛很高的活动。虽然小创业的创新比例很高,但真正商业化几乎是大企业的专利。现在,个体或小微组织创新经常比大企业更有爆发性,更有颠覆性。
第四,企业成长模式发生了变化。工业文明时代的行业格局形成以后,颠覆者极其困难。现在,金融与创新的结合,风投介入创新,企业能够以指数级数发展,不再需要滚动发展。
管理的颠覆
几乎在每个管理的要素上,信息文明时代的管理都与工业文明时代的管理形成了反差。
分工VS跨界
现代“经营管理之父”法约尔把“专业分工”作为“管理十四原则”之首。分工提升效率,是现代管理的基石之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也是从分工开篇的。
专业分工的结果,每个个体都是整体的微小细分,细分后很难还原整体。现代管理的KPI考核之所以那么重要,就是专业分工的结果。
信息时代的小微主和创客则不同,他们通常是跨界的。比如,韩都衣舍的“三人团”,几乎就是一个传统的服装企业,每个人都是跨界的。在信息文明时代,既需要有专业分工,又需要有跨界。如果没有横跨多个专业,可能很难生存。
大组织VS小微组织
把更多的人组织在一起,形成规模经济,这几乎是现代组织的基本特征。不论何种组织形式,都有官僚组织(层级组织)的特征存在。
2014年,海尔辞退了约1万名中层管理人员,把组织改造为“平台+小微主”,小微主又分为转型小微和创客小微。小微主是独立核算的创业者,创客是合伙人。
这么说,难道规模经济不存在了吗?其实,在世界经济模块化的今天,企业专注于一点,然后整合社会资源,才是基本生存方式。
集中式VS分布式
过去企业的逻辑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的高铁是分布式动力,每节车厢都有独立动力,车头只是控制系统。高铁反而比普通火车跑得更快。
信息文明时代的组织形式是“平台+个体”。海尔、韩都衣舍都是如此。平台承担公共服务职能,个体承担创新和经营职能。即使是作为商业组织的商,现在也纷纷转向“平台+个体”的组织模式了。
规模经济VS创新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