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中药创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1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人才培养 现代化 创新
1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环境与自身的不适应性
人们有理由预料,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时代。它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人类将逐渐突破工业经济百年来不断完善所形成的各种“成规”,借助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等生产力发展内部要素,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特征的知识产业,高等教育也应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变更自身的社会定位,在教育思想、发展水平、教育质量、布局结构、办学模式等层面全方位走向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必须以观念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关键,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师资队伍为保障,同时必须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高等中医药教育担负着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要求的高规格人才的重任,其改革与发展事关中医药事业的兴衰存亡。与此同时,21世纪也将为中医药产业和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人们对疾病的无毒(少毒)、无创(少创)、安全、有效的治疗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亚健康状态的日渐重视,对保健强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中医药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药学将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学术界、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必然会在国际间广泛开展,并不断深化。中医药将更广泛地介人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对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深人将对医学科学产生深刻影响;中药学的研究将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全面进展。中药在防治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将显著提高;中医药学将真正走向世界和实现现代化。21世纪的新科技改革的六大趋势中,把生物技术放到了十分显著的位置。21世纪将开创生命科学的新纪元,生命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将不断形成和发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微观领域和宏观领域的研究将不断加强和深人,群体医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自然医学的崛起和发展,生命科学正朝着定量、理性、数学模拟、综合的方向前进,一个新的综合科学的正在酝酿之中。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医药现代化必将走出当前几乎单一的用西医学研究中医学、论证中医学的科学性的局面,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形成新的概念体系、方法论和研究领域。这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
医学模式及医学服务的根本性转变,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后20年,随着人类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迫使医学从单纯的生物模式向超生物模式转化,形成了今天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的新型模式,医疗活动也从单纯治疗拓展为以群体保健预防和主动参与为特征,以促进健全的身心状态和对环境、社会良好适应性为目标的综合态势。
面对机遇,中医药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求中医药教育的现代化,但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性:
其一,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封闭状态尚未根本解除,中医药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对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密切融合缺乏主动性,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改革的内在动力不足。
其二,中医药单一职业教育的局面仍未打破,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情操、人文素质、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非智力因素对中医药人才价值取向的重要意义,人才适应性、针对性与超前性关系未能理顺,严重削弱了人才的发展潜力和普遍适应性。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2
关键词:绘画形式;形式主义;结构主义
关于绘画形式的创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界出现过几次激烈的争论,其中尤以吴冠中和张仃关于国画中笔墨形式运用的争论广为人知。我以为,两位艺术家关于笔墨的争论实际上是就基于个人对中国画形式创新的理解和创作过程及结果的风格化进行各抒己见而已。
但是在西方现代美术发展的过程中,此类争论似乎并未引起大的波澜;印象画派以降,架上绘画就没再引起过类似莫奈《日出・印象》那样的非议,引起争论的是艺术家前无古人的创造,比如装置艺术的鼻祖――杜尚的《小便池》。此间的许多美术理论家都在更广阔更深入地研究内容、风格、流派等属于作品本体的特征而较少从大历史的高度研究绘画形式的变迁。实际上于形式存在中探寻艺术的本质是较为稳妥的途径,但形式的存在总是受到时间的制约,它是相对的,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形式,只不过是于存在的瞬间得以呈现和回应的必要手段,形式是由里而外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内在联系的外化表现。
在论及形式主义之前有必要简单讲述一下结构主义,从本质上来看,结构主义是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态,或者说是一种发展。在其初始阶段,结构主义就是作为形式主义的一种延伸而出现的。将结构主义作为工具用以对艺术作品进行研究的做法首先在20年代的德国发展起来。其别重要的人物是吉多・冯・卡施尼茨・魏因贝格(1890~1958),他创造性地使用了结构分析的方法。虽然在强调单纯描述及其整体论观点方面,其结构主义美术史研究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但是颇有意思的是,这几乎与法国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非历史性方法的、功能主义的结构主义人类学研究同时出现。卡施尼茨・魏因贝格最早是对古代意大利的早期雕像进行研究,他强调史前艺术是所有的意大利晚期艺术的关键,并将自己关于结构的概念与意大利艺术的区域连续性结合起来。其所谓的“结构”概念主要指的是位于再现的表面形式的全部设计原则,特别是在雕塑中体现得更加明显。他试图分析出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形式本质,而不是作品的表面细节。他将形式从内容、意图、或者功能中挑选出来,这样他仅从形式的角度对古埃及艺术与古希腊艺术作了比较,对在不同文化中创造出来的作品之设计本质的传递过程作出描述。
形式主义理论的出现对现代结构主义文艺理论以及符号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是人们辨认它们内在含义的唯一科学依据和可靠信息。形式主义美学则是一种强调美在线条、形体、色彩、声音、文字等组合关系中或艺术作品结构中的美学观,与美学中强调模仿或逼真再现自然物体之形态的自然主义相对立。形式主义指作品的艺术价值完全取决于它的形式――它的视觉效果,它呈现使用的媒介。形式主义强调构成元素,例如材料、形状、色彩、线条和纹理,而不是现实主义的背景、内容。在视觉艺术中,形式主义的概念是指任何需要被理解的艺术就隐藏在艺术作品之中,而创作原因、历史背景、艺术家生涯等,这些都被认为是次要的,形式主义是理解艺术的一种方法、一种途径。
形式主义在国内一度处于批评的漩涡,这些批评往往在艺术范畴之外,其引申义甚至被政治化而遭大加挞伐,“双百”方针曾在很长时间内沦为口号和掩饰词。但形式主义研究却在二十世纪西方美术史学中大放异彩,史家和著作灿若星辰。简要来讲,形式主义的研究包含着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就造型艺术作品本身的一些元素,主要是形式元素进行检查;二是将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等因素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西方的一些学者通常将这两种方向简要地概括为“内在的”和“外在的”美术史研究。“内在的”美术史主要把注意的中心集中在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而“外在的”美术史研究则倾向于对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与生理、心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因素的关系进行考察。通过西方美术史学的发展趋势来看,大致经历了由“内在”到“外在”,而后“内在”与“外在”相融合这样几个阶段。形式主义在西方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中是一股强大和持久的潮流,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是一种观点,将线条、色彩、形状、材质、肌理、光、影这些因素视为内在于一件作品的本质构成,而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限制于这些因素,并且仅仅是这些因素之中。
形式分析是风格研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形式分析特别倾向于讨论一件作品、以及艺术群体、艺术流派、或者艺术时期的艺术风格。也就是说,什么是风格,或者更精确地说,如何定义风格就成为艺术研究的中心问题。美国当代艺术史家、批评家迈耶・夏皮罗说:“首先风格是包括着一个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的一个形式系统,本质和富有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可见的艺术家的个性和群体的广泛看法来实现的。风格还是在一个群体之内的表达工具,通过形式的暗示交流和确定着一定宗教的、社会的和道德生活的价值。”这一定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形式主义范围,因而它是综合的,为我们理解风格概念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基础。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形式与风格是形式主义艺术史研究的主要关注对象。
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形式。历史上绘画承担着宗教和文学的义务时,形式的结构关系由具体的人物形象、环境道具及情节瞬间等显现出来,形式结构体现出艺术家在艺术上的内在要求,而内容则是体现内在要求的媒介。在描述性绘画中(描述性绘画包括一切宗教画、历史画和风俗画,这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样式,与文学性、情节性内容和戏剧性的处理手法密不可分。在1872年莫奈创作的《日出・印象》之前,此类绘画占据西方绘画的主流,之后,描述性绘画承担的这些功能绝大部分已被1839年诞生的摄影和1895年诞生的电影及20世纪中期出现的电视等现代图像传播形式所取代),形式结构的因素隐藏在具体形象的内部,这是因为在那个历史条件下不可能采用别的手法。但是对形式极为敏感的画家,他的个性就一定会通过结构从隐藏的背后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因此很多美术史家所推崇的那些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在表现手法上都是结构严谨,边线明确,在构图上别具一格,个性特征十分明显。到了印象派之后,描述性绘画在西方艺术舞台上不再占据重要位置的时候,形式结构才成为直接表达画家感受和个性的语言。“艺术的根本不是内容,而是形式,是有意义的形式” (Significant form,也译作“有意味的形式”)。提出这一理论的英国现代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认为,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大师是塞尚。1910年,弗莱在伦敦策划举办首届后期印象画派展览,在展览结束时所作的题为《后印象主义》(“Post Impressionism”)的演讲中,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使用这一短语。此后演讲稿发表在1911年5月1日的《双周评论》(Fortnightly Review)上。
后印象派画家如何从印象派画家那里发展而来,这确实是一段令人好奇的历史。他们吸收了大量印象派的技法,吸收了大量印象派的色彩,不过他们究竟是如何从一种完全再现性的艺术向非再现性与表现性的艺术过渡的,却仍然是一个谜。这个谜存在于一位天才人物令人惊异、难于解说的原创性之中,他便是塞尚(Sezanne)。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无意识的。在以无与伦比的狂热与力量沿着印象派的探索路线往下走时,他似乎触摸到了一个隐蔽的源泉,在那儿,印象派赋形的整个结构瓦解了,一个有意义的与表现性的形式(significant and expressive form)的新世界开始呈现。
弗莱作为后印象主义理论家的声誉也是直接建立在塞尚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而且他关于后印象主义的论战也导致了新的艺术观念在英国的形成。如果说弗莱的形式主义观念源自对意大利艺术的研究,那么对塞尚绘画的辩护和分析最后完善了他的理论。塞尚的名言:“用圆柱体、球体、锥体处理自然,要使一切都处于适当的透视之中,从而使一个物体或平面的每一个边都引向一个中心点。”也直接为弗莱的理论作了注释。
在美术批评中,不论哪一种形式主义理论,其基点都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根本上是通过形式的直观来领悟作品内在的含义。模仿的艺术只具有形式的潜在因素,因为它表现的只是事物的原型,不构成形式的直观。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审美情感产生于形式欣赏的过程,而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是形式的创新。形式结构不是艺术家的随意选择,而是艺术家的心理结构在感情上的物化形态,也就是说艺术家对视觉材料的吸收和改造都是由他的心理结构决定的,而心理结构的基本因素是艺术家特有的个性、感情强度和视觉敏感性,最重要的是社会、历史意识和审美心理上的层积。正因为艺术家对形式的表现是一种直觉判断,因此观众在画面上看到的不仅是使形式显现出来的物象,同时也感受到了艺术家在形式上显现的个性和感情。这样,形式才成为艺术家向观众传递感情信息的载体。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审美情感就是对形式欣赏的感悟和体会,而艺术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最终表现就是形式创新。
形式作为个体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对形式的直觉把握,同样,观众对形式的接受也主要依赖于直觉的通感。形式的审美价值在于“有意味的形式”,形式的意味界定为情感,即艺术家通过形态、线条和色彩来传达感情,而观众又从艺术品的形式中感受到情感。情感来自艺术家对自然与社会的凝思,这种情感是无法言传的,只有用形式来表达,而形式感又是艺术家的直觉本能。形式的意味主要取决于社会审美心理背景,个性审美心理通常服从于一个更大的审美心理结构。
当下绘画形式的创新,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已很难有大的突破,各时期各流派艺术家的作品浩如烟海,仰望都来不及谈何超越?但是艺术家可以从小处着手,突破描述性绘画的界限,从画面结构、色彩、线条、形状、材质、肌理、光、影等要素入手,进行有别于他人绘画形式的运用,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形式创新的绘画不去展现自然和社会中美的事物和现象,不去进行情节性的描绘,而是倾向于思想和感情的表现,艺术家的目的不是要以令人悦目的造型和漂亮的颜色来装饰画面,而是要表现感觉的结果以及视觉中最有力量的感受。绘画作品所引起的审美情感就是对形式的欣赏,把审美情感界定为不依赖于理性的直觉判断,也就意味着把形式创造的过程建立在直觉判断的基础上,尽管在这种直觉判断中沉积着理性的历史因素,但是,不论这些因素对人的心理是否有某种直接反应,孤立的线条或色块并不构成复杂的感情层次和心理结构,艺术家直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此将会大有用武之地,他们的才华将最终表现在作品形式创新上。
参考文献:
[1] M・苏立文(英).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陈瑞林,译.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 沈语冰.20世纪艺术批评――美术史文丛[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3
关键词:信息中医学;信息中药学;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药理学;方法学;生理病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95-02
中医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也在于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中药学是中医理论在药学上的具体应用和体现,所以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的关键也在于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是中药现代化开发研究的基本前提。近年来,笔者提出并阐述了信息中医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实现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的突破,以此为基础创建信息中药学,将实现中药基础理论现代化研究的突破。
1.信息中医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信息中医学是以信息方法为主要方法,主要研究人的生命整体层次信息的内容及其运动规律,扩展人类处理生命信息的智力功能的医学。 根据中医形气神理论,结合现代生理学,信息中医学把气血理论中气血的有形部分,诠释为生理学意义上血液和组织液。
信息中医学认为气血(血液组织液)是人的生命整体层次信息的天然载体,为研究和应用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丰度;直接从气血获取生命信息将减少信息失真;在日、年等完整的生命节律时段内,通过连续提取人血液指纹图谱信息,以中医藏象理论为框架,构建动态的人整体层次的生命信息模型体系即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来实现中医学的理论表达,并在此基础上以信息技术实现中医学的研究与实际应用。藏象信息模型充分的体现了信息中医学的内涵,克服了既往四诊提取信息方法信息量不足而且稳定性差、客观记录不便的缺点,充分证明了中医数学模型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了对传统中医最充分的继承和创新。
信息中医学及藏象信息模型体系不仅充分的实现了对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创新,而且从人生命信息的整体层次充分整合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实现了对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升华。
信息中医学及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应用到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将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1实现中药基础理论客观化 药性理论是中药研究和应用的基础,这里所说的“药性”是指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与性能的统称,它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等。以信息中医学和藏象信息模型体系为平台,根据每一味药物在藏象信息模型体系中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不同反应,可以实现对药性客观的定性与定量。
同理也可实现用药禁忌、品种鉴定等理论客观化和实现复方理论和研究方法客观化,即实现中药基础理论的客观化。
1.2创造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生理病理模型 藏象信息模型体系的建立,创造了适合中医药研究的生理和病理模型(病理模型即中医“证”动物模型),实现了以中医的方式进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突破,提供了实验和临床的药效学及药代学研究平台。
1.3实现了中医学对实验动物属性的划分 西医药普遍利用实验动物做临床前的药学研究,并通过临床研究来验证临床前研究的有效性。能否通过对既往临床研究药学研究与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一个公式,直接根据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的数据对临床研究药学研究进行准确的预测?
信息中医学及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可以实现这一理想。中医理论有对动物划分五行属性的内容,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在人和不同实验动物上一定有区别,而且是可以客观化定性定量的区别,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公式,直接根据临床前研究药学研究的数据对临床研究药学研究进行准确的预测。 藏象信息模型体系数学实验的开展也将支持这一目标的实现。
1.4创新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 近年来,国内相继有证治药动学、时辰药动学、血清药理学、药动学一药效学(PK-PD)模型、胃肠药动学、中药指纹图谱药动学、药效-药动-时间三维模型等中药药理学新方法的提出和应用。
指纹图谱方法是处理海量信息的适宜方法,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拥有海量信息的复杂系统和开放式复杂巨系统。因此,信息中医学认为无论中药化学还是中药药理学,指纹图谱方法都是目前为止最适宜的方法。
综合以上内容和方法,信息中医学提出指纹图谱-证象-药效-药动学研究方法,其中指纹图谱包括中药指纹图谱和血液指纹图谱,证象包括血液指纹图谱藏象信息模型体系,其中也包含着时间因素。指纹图谱-证象-药效-药动学研究方法。从分子水平上和药物整体信息层次与人生命信息的整体层次上对药和证进行客观的定性与定量的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治疗最主要的特点之一,研究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规律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方法实现了这一研究的方法突破。
2.创建信息中药学
2.1信患中药学的概念 传统中药学是以中医学为理论基础的中药学,信息中药学是以信息中医学为理论基础的中药学,根据信息中医学为理论,信息中药学解决了中药基础理论客观化的问题,更解决和发展了中药应用理论,大大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及开发新产品。 信息中药学还将解决更多的药学问题,以下试举两例。
2.2扩展了传统中药学的范围 岳凤先教授曾经多次撰文倡导西药中药化研究,信息中药学的提出和新的中药药理学研究方法的创建为这一倡议提供了技术保证,因此,信息中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实现了对西药体系的包容。
另外,现代医药学中经常应用的生物制剂和微生物制剂、酶制剂、免疫用品和组织学组织工程学制剂等等,也因为以上原因,由信息中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实际上实现了其的中药化。
2.3对中药学进行了的重新分类 根据信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将以药物的信息属性为标准对传统中药和对被包容进来的西药体系进行重新分类。
3.创建信息中药学的意义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4
1970年初,袁教授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调查入手,深入民间调研,数十次前往不育症多发区的41个市县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率先发现集中不育症人群与食用棉籽制品密切相关,提出棉籽食品可致男性不育,进而分离出男性抗生育有效成分棉酚。嗣后,国家组织全国18个省市千余名多学科科技医药卫生人员协作攻关,袁教授作为全国棉酚研究协作组化学制药组负责人和山东省棉酚研究组组长带领科研团队对棉酚的理化性质、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与规格、抗生育效果、作用环节、吸收分布、毒理、临床用药方法及剂量、棉酚的拆分、衍生物及络合物的制备和筛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1974年2月在探寻高效低毒棉酚衍生物的过程中,研制成功“男性避孕药甲酸棉酚”,袁教授亲自执笔起草了棉酚、醋酸棉酚、甲酸棉酚质量标准[3]。棉酚是迄今国内外男性抗生育作用最为确切的一个药物,作为非甾体类药物的新发现,填补了国内外男性避孕药的空白。1972年,袁教授首次分析测定出青蒿素的分子式与分子量,为“抗疟新药—青蒿素”研制成功做出了关键技术贡献。
2系统生态观的中药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其生态环境保护是袁教授长期关注的课题,他指出:“中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物质基础,要发展中药事业,首先要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4]。”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期,他多次深入山区、药材产地和道地药材产区开展中草药资源调查,搜集民间中草药方剂,编著出版《山东中草药手册》《中草药避孕方剂汇编》和《山东省中草药资源调查报告》。80年代初,面对中药使用量激增,中药及天然药物野生资源日趋减少的现象,袁老认为中药资源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应对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进行研究与科学利用。为摸清山东中药天然药资源现状,积极配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袁教授组织开展了山东中药资源普查,切实推进中药道地药材研究和人工栽培研究。针对中医和中药发展不平衡和“重医轻药”,以及临床用药不规范,中药炮制不当,或调药有误、分量不准,药材霉变,以伪充真、以劣充优等问题,深入分析中药及中药学科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适时地发表了“振兴中医事业必须同时发展中药事业”的重要论述。90年代,袁教授立足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竭力倡导中药现代化、标准化、规范化、客观化,组织山东道地药材研究,开展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及质量研究[5],从混乱品种甄别、本草考证入手,就其化学成分、饮片规格、质量标准等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荆芥全面系统研究,明确了荆芥入药历史沿革,澄清了荆芥入药品种[6],首次探讨了135种常用中药所含微量元素与中药性效相关性,保障了临床用药安全。24大科学观塑中药产学研经贸战略架构中药为复杂体系,其突出特征是整体性,袁老对中药现代化有着系统思考和独特见解,认为:“中药现代化要立足大科学观,从系统整体观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从战略高度着眼,基础与应用研究、实验与临床并重,科学技术与人文经济融合,产学研科经贸并举,多学科联合协作攻关,实现中药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还分析说:“应重视中药基础性研究,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更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要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依据,以临床效果为前提,以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为核心,破行业界限,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协作,探索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从根本上使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中药的水平。”1990年,他在20余年中药生育调节研究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从战略发展着眼,系统梳理古今文献,开展专题调研,首次在国内外全面总结中草药节育成果,独立完成了“中药节育的预测研究”,准确客观分析了国内外中草药避孕及抗生育研究思路与进展,前瞻性的提出了我国中药节育研究的发展趋向、目标,尤其强调应着力加强中药复方抗生育作用与有效成分及中药双向调节系统研究[7]。1998年,他综合分析中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水平,着眼于山东厚实的中医药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及在国内外所独有的优势、地理环境特点,增强中药国际市场竞争力,建立中药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高速路”,提出发挥山东居环渤海经济带区位优势,建立集产学研经贸于一体的“北方中药港”的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设想和围绕“北方中药港”建设核心,以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自主发展模式创新为着力点,增强中医药科技自主创新力的发展策略建议,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和“国家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基地”的建设进程[8]。
3系统整体观和非线性科学理念融合构建符合中药
自身规律和特点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体系中药质量是中药事业发展的核心,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袁教授便着力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的系统方法学探索。80年代初,组织了紫外、红外、荧光、色谱、电泳和细胞核型分析等中药鉴定与质量评价现代方法技术的系列研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确立了该领域领先地位。遵循中医整体观和中药复杂体系的特点,融汇系统学和非线性科学理念,将现代分析技术引入中药领域,指出中药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种质、原药材、饮片、制剂、中成药、辅料及环境土壤等的多维标准规范和综合集成控制。创建性地提出中药全成分分子动态变化整体性、综合性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理论“中药质量全成分控制论”,即:中药具有整体性、非线性、模糊性、时空序列等特征,单味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更为复杂。并且这些成分存在着极大的可变性。它既有植物生长时由于生物变异及基因表达的可变性,又具有采集加工后成分分解转化的可变性。因此,只选用其一种成分,甚至选用几种成分定性定量,进行评价与控制中药质量,难以反映出中医中药的特色,与中医辨证用药重视整体药效相距甚远。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以中药全成分为基础,以其全成分分子的整体效应为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方法获取标准量值,达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9]。袁教授首创了“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中药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和“全成分宏观总体效应表征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方法”等系列新方法[10-12]。1994年,他将热力学理论引入中药研究领域,采用微量量热法新技术,运用生物热效应表征黄连、黄芪药效作用机制,探索建立中药质量评价的热力学方法[13-14]。袁老在长期系统的中药质量控制与评价方法研究基础上形成的成果,完善了中药及其生产质量控制体系。
4复杂巨系统理论与集成统一分析方法解析中药复杂体系
20世纪80年代,袁教授以阐明中国特色生命科学———中医药学的本质为根本目标,开始了以方剂配伍规律和“方-药-证”相关性研究为核心,运用多学科研究模式,以中医方剂的功效为指标,采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剖析方剂的物质基础,揭示方剂的作用机理,阐明其科学内涵的艰辛求索之路。系统的自然科学理论与技术修养和长期的中医药文化积淀与中药实践,使他对中药方剂有着精深的认识,作出了“中医药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工作是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中药配伍理论,研究中药复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功效关系和物质关系,研究复方中药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物理的、化学的和活性的),从而探讨中药的协同、拮抗和双向作用,对于发病机体治疗疾病的机理,以阐明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揭示中药作用的本质,进而阐述中医药理论”的论述。形成了“中药配伍化学关系论”,其核心内容是:中药的化学成分是中药的组成,中药化学成分包括有机化学成分和无机化学成分,包含微量元素以及两者形成的络合物成分等。单味中药中具有多种有效成分,每个有效成分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多以复方形式,它体现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复方的中药配伍是以“君、臣、佐、使”及功效方面的“七情”的组方原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味中药组合而成,并在机体内作为一个整体而起作用,即复方作用的最大特点是复方中所含中药的综合作用和整体作用。中药通过方剂配伍,可以提高与促进疗效,减低毒性与不良反应,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中药汤剂多是复方,配伍煮后,各种成分多数相互作用,发生多种化学物理变化,含量上升或下降,甚至产生新物质,只有极少数成分保持原有状态,由此反应而产生的新物质,足以导致量或质的变化;汤剂进入机体内又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中药配伍组成的复方,其汤剂的功效作用,不能简单地用单味中药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功效作用普遍进行解释,也就是说复方的药理作用并非简单地等于各味中药及所含某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加合,显示出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作用的总和,体现了祖国医药学在直接治疗疾病的同时,重在调动机体内在的抗病因素和通过对其他药物的影响使得机体恢复健康。中药复方汤剂中各单味中药所含化学成分有的保持原有状态,有的因相互影响而产生量的增多或减少,有的则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物质。由于单味中药就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单味中药中不同化学成分可以具有不同的生物活性,它们间可以相互协同、拮抗或又协同又拮抗[15]。率先采用色谱指纹图谱技术及效标成分与药效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将智能色谱专家系统用于中医方剂分析,开展了中医传统名方四物汤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四物汤其成分变化与药效的相关性和配伍减毒增效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确证全方补血药效最佳。继而提出“中药方剂分子合式作用学说”,合式,即合乎一定的规格、程式,指有序、有规律的作用。中药方剂是一个多种化学成分的复杂体系,含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成分。中药配伍制备汤剂的过程中,则可能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由此反应而产生新物质(沉淀物和非沉淀物),导致量或质的药效变化。当汤剂进入机体内部形成一个随病症可发生协同或拮抗的动态平衡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复杂体系,在机体内活性成分分子包括原有活性成分分子、代谢产物活性成分分子和间接产物活性成分分子,一种活性成分分子在机体氛围中可改变状态,如形成络合分子等,随病症可呈现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活性作用,其活性成分应能被机体吸收,可发生因配伍而产生的协同或拮抗作用。起作用的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又可划分为Ⅰ类活性分子,即已作用在靶点上的活性分子;Ⅱ类活性分子,虽未作用在靶点上,但可协同或拮抗Ⅰ类活性分子的活性;Ⅲ类活性分子,是Ⅰ类和Ⅱ类活性分子的作用基础或后续分子。在机体内,多种活性成分分子可作用于多个部位、多个靶点或几种活性成分分子作用于同一部位、同一个靶点,其作用呈现层次性、有序性、整体性、综合性和调节性,使机体重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病症得以治愈。
5系统动力学方法剖析中药学科内生机制与动力
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功能的平台,是造就学术领军人物与科技拔尖人才的舞台,数十年的学科工作经历,使袁教授体会到高水平学科是实现高质量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础,是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中医药学发展的载体与基石。他立足于建立中药现代学科教育体系,着力构建“中药光谱鉴定学”学科体系,其专著《中药鉴别紫外谱线组法及应用》作为学科建设的开篇之作,为中药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开辟了一条新径[16],成为新学科的理论奠基。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提出:“人才智力资源是学科发展的根本、物质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学术研究是学科发展原动力、理论知识创新与技术创造是学科发展的关键”的“学科建设发展四要素”和“构建方剂学二级学科群”及“方剂化学”学科的发展目标[17]。1985年初,就学科建设提出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三者的关系为“首、主、重”三要关系。袁老注重优秀中药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倡导科学人文精神的塑造与医药并重、医文合一的人才教育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重视培育文化底蕴深厚的复合型中药创新人才,在他的努力下形成了从本专科、研究生教育到博士后人才培养层次完备,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健全的五个层次的中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6结语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5
【关键词】:临沂市;中药材;中药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R2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有近千年的中药文化历史,中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民族产业。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对传统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行业企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转型的机遇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一、临沂市中药药材种植情况
临沂中药药材种植地集中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区东南部和鲁东丘陵南部,气候适宜,自然条件优越,主要分布于平邑、蒙阴、郯城县区,主产道地金银花、丹参、银杏叶、黄芪等,中药材质量高、产量大,占山东省中药材产量的1/2,尤其是郯城县的银杏产业基地,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银杏资源。目前已形成初步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平邑、郯城、费县、蒙阴被省科技厅、财政厅命名为山东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县)。通过国家GAP认证基地2处,GMP认证企业7家,GSP认证12家。中药材产区地区一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化规范化种植基地,建立金银花、银杏叶中药材GAP基地和示范园区,这对区域中药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临沂中药材
二、临沂市中药制药企业情况与生产现状
临沂市以中药材为原料的中药制药企业有鲁南制药、绿茵药业、罗欣药业、翔宇制药、百草药业等8家制药企业,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6家,占山东省的一半以上,其中半数以上企业是经济规律下自发形成的原始产业链。随着中药产业社会分工的深化,逐渐暴露出诸多不协调的现象,譬如药材生产管理粗放、基本环节不够完善、信息传递不连贯、核心主体不明确等诸多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工程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
临沂市虽然中药资源丰富,但中药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仍处于起步阶段,基础研究与开发薄弱。中药制药企业大多数以中草药材的初加工为主,生产工艺落后,工程化水平低,中药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状况,即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及自动化生产水平低,一些技术成熟的品种,如金银花提取绿原酸、银杏叶提取黄酮甙、聚戊乙烯醇,有3家企业同时生产,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不良市场竞争,市场风险抗击力差。
(二)中药引片企业存在的产品质量问题
中药引片生产企业,普遍存在标准零散、水平较低、技术薄弱、市场不规范等问题,除了康源药业有较为完备的引片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等的饮片加工车间和引片管理制度外,县区引片企业多为作坊式的加工点, 其生产条件简陋, 生产、质量检测设备落后;企业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及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生产过程中药材的有效成分易流失, 使饮片质量难以保证。中药饮片在整个采收、加工过程中, 基本没有进行严格的卫生处理规范或标准, 这样对饮片的有效成份影响根大, 造成质量差异,阻碍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少配套科研研发机构和企业创新平台,新药研发能力滞后
临沂市大部分中药制药企业多以普药为主,中药剂型落后,一般是感冒、止咳药、心脑血管药品,产品技术含量低,利润低,市场占有率低。企业对新药研究开发能力落后,一般都是依托北京、上海等地的研究所,实施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或依靠隶属集团单位提供科研资金,融资能力弱,其本身的技术完善和研发能力不足,缺少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调研的几家企业中,拥有博士以上学历科研人员的企业只有2家,并且没有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严重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对新药开发能力和自身提升能力滞后。
三、探寻临沂市中药制药企业发展突破点
临沂丰富的区域药材资源优势为中药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建立的种植示范基地起到到良好的宣传和示范作用, 使发展中药材种植来发家致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医药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医院对中药引片的需求量急剧萎缩。在企业发展前景趋势方面,企业普遍认为从中药中提取有效的化学成分,然后依照西药的标准将其制成各种西药制剂,把传统的中药剂型膏、丹、丸、散改成片剂、胶囊,实现中药现代化是未来中药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市中药制药企业针对银杏叶提取黄酮甙、聚戊乙烯醇、白果内酯,金银花提取绿原酸、丹参提取丹参酮方面有丰富的实践。针对如何继续提升产品质量及附加值,拉长产业链,建议有以下几点:
(一)药材种植突出“道地”特色。开展药材地道性的现代化研究,通过对地道区域的生态因子群内涵的研究,包括生态因子群经年变化与药材内所含物质质纹图谱变化的关系,确立因子权重关联,建立不同药材地道性的生态因子群特征谱,为地道资源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二)规范生产标准,保障药材质量。药材质量和道地性是决定药材效用的关键。引导药材的生产源头企业,加强药材规范化的种植管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标准化、国际化的药源基地。积极探索组织农民的多种模式,因地制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中药农业在地道性基础上的现代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积极开展野生药材研究,把野生药材资源纳入可控的可持续发展范围。
现代中药创新范文6
当前,中药工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提取分离工艺粗放、装备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贫乏、缺乏系统集成优化、自动化水平低,直接导致中成药质量和疗效不稳定、服用剂量大等问题,这是造成我国中药工业至今落后于世界天然药物制造业水平的主要原因。
“**公司”自20**年成立以来,致力于制约中药产业发展的三大领域(提取、分离纯化和质量控制)八项技术的研究。一方面成功地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分子蒸馏等新型提取分离技术应用于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及其产业化。另一方面通过开展项目合作,逐步在中药生产的关键工艺、技术和装备等方面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并进行推广应用。**公司的建设成绩及发展构想,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赞同。按照这个思路,**公司走出了一条注重自主创新,促进现代中药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之路。
一、充分发挥优势技术作用,打造技术品牌,确立学科地位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作为我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通过“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的建设,成功实现了高新技术、先进制药设备与大产品的完美结合和创新,在中国制药企业起到示范推广作用。
(一)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该技术是**公司优势较强且较为成熟的技术。“八五”以来,广药集团一直从事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及广东省、**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项;在国内率先对近70多种中药开展超临界CO2提取工艺的系统研究,证明了该技术可用于中药领域,提出并总结了该技术在中药中应用的优势,并对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在中间体、单味或复方中药的提取及新药开发、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经验;发表有关该技术应用于中药的论文70余篇;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成果奖励6项。有关的论文、成果和技术推广极大地推动了该技术在全国中药领域的应用。目前,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形成了以葛发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人才梯队。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国内领先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生产线(萃取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萃取设备的工作压力设计在国产工业化装置中最高,萃取系统采用集成优化技术,集成了结晶、干燥等技术,与后处理设备形成了超临界萃取-结晶-干燥成套技术生产线),陆续将青蒿素、成熟品种成套技术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
(二)以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为核心的中药提取分离成套新技术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通过与股东单位的强强联合,成功对中药水提-浓缩-干燥过程的关键技术和装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克服了传统水提醇沉存在的“用水量大、能耗高、劳动强度大”等缺点,同时重点解决了中药浸膏喷雾干燥出现“粘壁”的技术难题,其技术工艺及装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已先后在15个省市35个中药生产企业得到应用推广。并起草和制定了全国仅有的三项中药浸膏工艺装备标准,填补了我国中药工业生产无装备标准的空白,具备实现产业化的技术要求。
通过与四川中药研究所等单位的技术合作,对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技术进行了大孔树脂尤其适用于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精制分离。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1600吨/年罐组动态逆流提取技术-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技术成套生产线(二罐套用提取技术、全程自动化控制、关键工段实现闭路监控、有CIP自动清洗、自动报警、自动跟踪功能),并将成熟的品种及成套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二、在发挥成熟技术优势同时,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形成技术储备
密切关注国内外新兴技术的研究,选取适合应用于中药、天然药物提取分离的新型技术进行研究,建立技术储备,形成技术梯队。
传统的中药提取由于存在很多问题,急待升级。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提取分离新技术在其它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各具优势。**公司选择了有应用前景关键性技术、共性技术、适用性技术进行研究,包括:超声提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在线检测技术、指纹图谱技术等等。通过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别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医药集团为依托,结合企业产业化的需要实现创新成果的转化
高技术企业发展很容易陷入过于追求高技术含量,而不重视产业化需要的困境,其后果是在盲目“烧钱”的同时,却收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最终导致企业走向衰退,作为广药集团下属中药企业重大产品研发平台,**公司的最主要任务就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的产品升级,提高其产品科技竞争力,因此决定了公司创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业化。我们在注重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要。我们已经成功地通过应用高新技术为广药集团下属企业**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奇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难题。通过与**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潘高寿战略发展技术合作委员会”,围绕企业“打造上呼吸道用药第一品牌”的发展目标,全面负责潘高寿药业的新产品研发、名优品种二次开发、新工艺与新剂型研究与应用、传统制药设备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升级等工作。在名优品种二次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方面,**公司已与**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对名优大品种——清热消炎宁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开发,将指纹图谱技术、近红外在线检测技术应用于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工业化大生产。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提升,受到企业的好评,也使得我们更加明确了发展定位:立足企业发展,实现技术升级。
四、实现高附加值产品的自主产业化,为公司的良性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赢利,有稳定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公司的各项发展,所以,我公司在保证科研任务的同时,为了我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选择一部分高附加值的成熟产品实现自主产业化,实现“青蒿素”、“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的产业化,实现“自我造血”,为公司的发展及新产品开发提供经济保障。
被称为首创绿色提取青蒿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青蒿素”于20**年10月已成功投产。该品种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万,20**年预计销售收入6000万。并按照**医药集团的青蒿素产业链战略部署,开展青蒿素系列衍生物的研究,该产品群将成为广药集团“十一五”新的经济增长点。
**公司独立研制开发的“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功产业化。**公司除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外,还就该产品的提取工艺申请了3项专利,利用核心提取技术将产品质量标准提高,成功阻断了行业内企业同类产品的注册,使“广药牌灵芝孢子油软胶囊”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目前唯一批准的灵芝孢子油类产品。该产品已实现销售收入1000万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
利用已建成的2×300L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设备及将建成的注射用蛋黄卵磷脂专用后理生产线将实施药用辅料注射用蛋黄卵磷脂的产业化。成功解决进口产品注射用蛋黄卵磷脂国产化问题。
充分发挥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优势,为社会同行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中药标准提取物。利用建成的罐组动态逆流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喷雾干燥的示范生产线已成功完成陈李济药厂风湿平提物的试生产。
五、利用自身优势,为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的实施发挥作用
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并制定“建设中医药强省”的中医药振兴计划,给广东中医药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公司结合省政府的有关要求,依照本公司的技术优势及实际情况,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特色,取得突破:
(一)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其推广技术平台:发展新型单元技术、在线检测与质量监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及装备;融合传统和新型提取分离技术,提供现代中药提取分离成套实用技术;加速推进现代提取分离新技术在中药新产品中的应用,促进传统提取分离工艺及装备的技术升级;实现工程化验证、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应用,不断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工程化研究成果。积极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速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在中试和产业化规模上推出国产化的装备。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型适用的技术及装备。
(二)中药新药研究及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服务平台:利用自身优势,在多项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新药、天然植物药的深层次研究开发和应用及名优品种的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重点放在广药集团名优品种上,目标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等,努力使广药集团的产品进入世界医药市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广东省的医药产业提供高档次中药品种。
(三)成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训基地:利用国家工程中心已建立的专业培训机构,作为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应用、技术改造、产业管理的人员培训基地。同时与国内外一批著名的大专院校联合培养中药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广东省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中药提取分离现代化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
六、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一点体会
用短短4年的时间,**公司从一家注册资金仅百万元的地方性研发机构发展成为国家和地方中药现代化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坐标,戴上了“四级中心”的桂冠———“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医药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市政府“十五”规划“十百工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这得益于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及在建设过程中给予的关注和监督。也有赖于广药集团公司领导对当前行业发展的充分认识及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准确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中药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中药产业近年来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提取分离技术严重滞后于制剂技术,不仅工艺粗放、装备水平和自动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质控手段,而且制造过程以落后的单元操作为主,远未实现整个工艺过程的集成和优化,严重制约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及国际化。为提高我国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优先解决单元工艺技术、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优化等关键技术及装备,迫切需要建立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系统地研究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技术,通过工程研究中心的运作和辐射作用,建立中药工业过程先进技术研发体系,全面提升中药生产技术及其管理水平。
根据《广药集团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方案》,依托**公司“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条件基础,将**公司发展成为广药集团所属企业中药现代化提取技术攻关及实施中药大项目研究创新与产业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