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轻工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轻工业发展范文1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以下简称《目录(2005年本)》)以来,作为重要的综合性产业政策,已成为引导信贷、土地等要素资源配置,指导部门和地方工作不可或缺的指导性文件,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轻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轻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产业链更加完整。2009年轻工业增加值3万亿元,占全国的22.3%,比“十五”末期增长126.7%,“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22.7%。坚持自主创新,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了一支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研发队伍,建立了相应科研机构,配有一定的科研基础设施。 26个行业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80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国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12.6%。“十一五”期间,全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奖654项。推进节能减排,绿色轻工业初现。陶瓷、日用玻璃、造纸、味精等耗能、耗水、污染较多的行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了水的循环利用效率,使综合消耗有所降低,造纸、发酵、啤酒等行业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发展产业集群,布局得到优化。轻工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销售、配套完整体系,具有同类产业高度集中、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特点,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和轻工特色区域发展到300多个,是“十五”期间的2倍。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目录(2005年本)》中相当数量的条目已不适应发展要求,迫切需要修订、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与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技术创新和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目录》中鼓励类部分条目已难以体现轻工业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势的要求。二是技术成熟并普遍应用。随着技术进步,《目录》鼓励发展的一些技术已经成熟、普及,没有必要再予以鼓励。三是一些条目表述宽泛、界限不清。一些条目表述宽泛,指向不明,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需要调整、准确表述。四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目录》鼓励类中一些领域已出现产能过剩,对一般加工能力不宜再行鼓励。五是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要求有较大差距。随着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性不断增强,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已迫在眉睫,需要更加充分地体现这一要求。六是淘汰落后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随着技术进步和行业产能的快速增长,抑制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更加艰巨,原《目录》已难以满足要求。
从发展环境看,尽管轻工业产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但长期困扰我国行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总体看,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较大挑战。因此,亟需通过修订《目录(2005年本)》,调整、完善轻工业相关条目内容,引导、促进轻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11年本)》的特点
(一)《目录(2011年本)》维持《目录(2005年本)》分类不变,仍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不属于上述三类,但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为允许类,允许类不列入目录
修订后轻工业相关条目增加较多。《目录(2005年本)》共有条目67条,其中鼓励类16条,限制类32条,淘汰类19条。本次修订中,《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删除2条,新增24条;限制类删除12条,调整到淘汰类1条,新增16条;淘汰类删除5条,新增19条,修订后共106条,其中鼓励类38条,限制类35条,淘汰类33条。
在条目内容覆盖的范围上,修订后的《目录》所包含的行业范围力求更加系统完整,增加了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工业、肉类加工业等内容,并对部分内容类同条目进行合并。
(二)修订后的《目录》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1、力求全面反映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内容
所列鼓励类都是轻工各行业产业升级的方向。鼓励类新增了高效节能光源、制革与毛皮清洁生产、环保型表面活性剂和浓缩型洗涤剂、生物发酵技术生产优质低温肉制品等24个符合行业转型升级方向的条目内容,占全部38个鼓励类条目的63%。先进制浆、造纸设备开发与制造等11个条目调整了鼓励内容或者采用更加准确的描述。
2、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在38个鼓励类条目中,有28个条目主要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设计与应用内容。如先进制浆、造纸设备开发与制造,新型电池及电池材料,食品质量与安全监测(检测)仪器、设备的产业化等条目,都是国内市场急需开发的高新技术与产品。
3、更加注重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限制和引导
根据2009年国发38号文件和相关行业准入条件,在限制类条目设置上加强了对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行业的限制,从产品规格、参数和生产装置规模等方面对限制范围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高了准入标准。如浓缩苹果汁生产线、大豆压榨等植物油加工项目、牙膏生产线、酒精生产线等10个条目,由于行业产能过剩,列入限制类。
4、特别注重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性社会的要求,在相应条目中,大量增加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相关内容,涉及鼓励类38个条目中的27个。如无元素氯(ECF)和全无氯(TCF)化学纸浆漂白工艺开发及应用;高效节能家电开发与生产;畜禽骨、血及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等。在限制类中,增加了16个条目,有13个是限制规模效益差、技术装备落后、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重,不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产能建设内容,如新建单条化学木浆30万吨/年以下、化学机械木浆10万吨/年以下、化学竹浆10万吨/年以下的生产线;新闻纸、铜版纸生产线;年加工玉米30万吨以下、绝干收率在98%以下玉米淀粉湿法生产线等条目。在保留的限制类19个条目中,有的扩大了限制范围,如原“生产速度低于1500只/时的单螺旋灯丝白炽灯生产线”修订为“普通照明白炽灯、高压汞灯”;有的提高了技术要求,如原“2万吨/年以下的玻璃瓶罐生产线”调整为3万吨/年及以下。在淘汰类中,新增加了3万吨/年以下味精、2万吨/年以下柠檬酸等19个条目。
5、是力求表述严谨、界限清晰
凡列入目录中的条目,原则上均细化到具体产品、技术、工艺和装备等,能够提出技术经济指标的都予以明确,准确反映产业政策要求,确保表述准确并具有可操作性。保留的条目中绝大多数都得到细化,如限制类中原 “使用传统工艺、技术的味精生产线”修订为“5万吨/年及以下且采用等电离交工艺的味精生产线”。此外,许多条目由于已基本淘汰完毕,予以删除,如淘汰类中火柴排梗、卸梗生产工艺等。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作为重要的综合性政策,必将在引导轻工行业理性投资,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抑制过剩产能,加速淘汰落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推动轻工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三、关于“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条目的说明
一次性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以下简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由于在90年代末期造成大量的“白色污染”,我国开始在铁路车站和旅客列车、长江及太湖等内河水域航运的客船和旅游船上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后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了2000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目标。由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与其他替代产品相比价格低廉,有市场需求,上述政策颁布后国内仍有部分企业生产、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鉴于此,国家发改委2005年12月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列入了淘汰类产品。
轻工业发展范文2
关键字:中国;轻工机械行业;发展趋势
为了减少我国与外国在轻工机械行业的发展水平等差距,就必须对轻工机械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做出了解和判断,通过分析轻工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确定我国下一步的计划和目标,努力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本文就从轻工机械行业的特点和我国轻工机械行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一些分析和探究,并对能促进我国轻工机械行业发展的途径做一些讨论。
一、轻工机械行业的概念
1、轻工机械的定义和分类
对于轻工机械的定义,一般就是指能提供人们生活的一些消费品和一些手工工具的一个行业,按照轻工机械所加工的原材料的不同可以讲轻工机械行业划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材料和非农产品为远材料的轻工机械行业,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轻工机械行业一般都是对食品等衣食住行的相关产品,而对于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机械加工一般都是对一些工业产品进行加工,生产一些文体用品和医药用品等日常消耗用品。
2、轻工机械的特点
轻工机械行业是一门应用科学,因此具有多学科应用、中小企业为主、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环节等特点,由于轻工机械是轻工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方式,因此轻工机械是一门新兴的科学,随着人们对于工业设计的艺术感等方面的加强,更加加快了轻工机械的加工工艺的进步,轻工机械可以对一些材料进行精密的加工,在如今这个对消费品不仅要有物品本身的需要,还要有美学的价值,而轻工机械正好可以对这些产品进行一些美学的精加工;目前轻工机械在我国都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轻工机械占到了总轻工机械企业总数的99%以上;作为轻工业之一的轻工机械也就成了轻工业国民经济循环的一个环节,对于轻工机械加工的原料,有一多半都是来自于农产品,其余来自于矿产等,这就使轻工机械加工行业成了国民经济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与国民经济密不可分。
二、我国轻工机械行业发展趋势
1、市场和企业组织发展趋势
据相关部门统计,轻工机械在出口和生产的总量在轻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的产业,因此对于轻工机械的市场和企业组织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轻工机械在市场上主要有十一个大类,而在这十一个大类中,缝制机械在轻工机械中的发展势头最猛,是目前市场上最有代表性的轻工机械。
2、机械产品发展趋势
对于轻工机械的加工的机械产品的发展,无疑是在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高科技化,先进的制造设备是高科技的重要参考之一,也是促进相关领域技术发展的重要依据,所以对于机械产品的自动化、数控化、高精度等相关方面发展成为了目前的主流趋势。
3、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轻工机械成为了劳动密集的产业,对于轻工机械行业的技术更新就更加快了,目前轻工机械行业是一个大的概念,轻工机械行业还可以细分成十几个具体的行业,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不一样,但是对于这些轻工机械行业加工出来的产品高技术化是共同的,轻工机械行业正在向着精密化、智能化、绿色化等相关的技术方向发展。
4、管理发展趋势
随着轻工机械行业发展的加快和被人们越来越重视,轻工机械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了,因此对于轻工机械的管理也开始被人们关注,管理对于轻工机械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管理可以使轻工机械更加高效的生产,目前对于轻工机械的管理向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和以科学的管理方向发展。
三、促进我国轻工机械行业发展的路径
1、加快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轻工机械业
由于我国的经济起步较晚,因此在轻工机械行业等方面的高科技应用还不是很广泛,与西方和日本等一些发达的国家的轻工机械高新技术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对我国的轻工机械产业建立一个老旧设备和技术的淘汰机制,国家颁布一些相应的法律条文来明确老旧设备和技术的淘汰标准,使企业在执行时有条可依,并且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轻工机械产业的投入力度,这可以加快产业老旧设备和技术的淘汰速度,争取在三年内对传统的轻工机械产业完成基本的改造,对于轻工机械产业技术设备落后、资源消耗巨大、环保等不合格的产业区进行彻底的淘汰,利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轻工机械产业是我国对传统的轻工机械老旧设备和技术淘汰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轻工机械发展的趋势。
2、实现生产业与轻工机械业的协调发展
在进行轻工机械产业的发展时,不能盲目的进行技术和企业的改革,还应该注意把实现的生产与轻工机械的发展协调起来,通过拉动内需和开脱一些国际市场来提高市场的需求带动轻工机械的发展,这样的方式才是一个协调的、完整的、可持续的发展,目前过年进行的家电下乡工程在很大的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的内需,这对于轻工机械行业的带动是很明显的.
3、以自主创新推动轻工机械业升级
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我国轻工机械产业的技术发展,都不能离开自主创新,只有自己掌握了最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通过政府的鼓励进行重点技术的突破和轻工机械设备的生产,使轻工机械产业的高新技术自主化,通过产业与科研相结合的方式,使轻工机械产业可以持续、良好的发展的同时,加快轻工机械相关技术的自主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再带动轻工机械的升级,使我国的轻工机械更好的发展。
轻工业发展范文3
抓运行保增长,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影响依然存在,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运行环境的新变化,认真组织落实好全年经济运行调控方案,准确捕捉工业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进一步强化对四大主导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市场环境、发展走势、原料供应、产销动态、经济效益的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指导重点行业、企业规避和降低运行风险。强化生产要素(煤、电、油等)的调度,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科学组织调度,确保生产要素供应的通畅有序,保证企业的正常文秘杂烩网经营。确保全年各项工业调控目标的顺利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
抓项目保增长,不断增强工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目前,全球性经济放缓,引发新一轮的产业转移,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领导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驻点招商等方式,加大产业对接和产业重大项目招商力度,着力引进一批能使××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的引进助推产业结构战略升级。围绕四大支柱产业推进产业招商,重视四大支柱产业配套项目的引进,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聚集效应。同时,继续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和协调力度,建立项目建设进度管理体系,完善推进机制,排出项目建设进度计划,将责任落实到人,进度细化到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营造民营经济发展氛围,引导本地民营企业为外商企业配套服务,大力培育创业主体促进本地草根经济的快速发展。
抓企业保增长,督促企业练内功,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积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苦练内功、挖掘内部潜力,通过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学优、比强,争勇攀高,积极抢占竞争、发展的制高点,形成壮大一批优势企业。二是全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投资省、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的特点。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50亿元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专项资金为契机,积极争取重点企业技改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升改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三是提升企业品牌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网络营销,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企业兼并重组。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和重组,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迅速提升行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江联造船公司被瑞联集团收购后迅速做大做强,产值年年翻番,就是兼并重组的成功先例。因此,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走联合、重组之路,抓住参与市场竞争的机遇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今年重点要做好三钻公司项目的包装,通过靠大联强、重组嫁接,吸引更多有实力的投资者收购或兼并,实现企业的重组新生。
轻工业发展范文4
情况的调研报告
**工业经济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拥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对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工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发展现状
**特色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特别是近几年来的不断培育、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特色日趋明显。至目前,主要分布有特色产业板块。
1、化工产业。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新浦化工、锦鸡染料、振华油脂、常农化工、康鹏电子等企业为重要支撑,初步形成了氯碱、染料颜料、医药农药、油脂化工、电子化学品及化学助剂等精细化学品五大化工产业集群。目前,氯碱化工产业链相对完备,每年开票销售规模在100亿元左右,油脂化工以振华油脂为代表,发展势头迅速,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突破30亿元。同时有新加坡、荷兰、法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入驻园区。目前,全市共有化工生产企业2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5家,2011年开票销售收入达280亿元,占全市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比重接近50%。
2、减速机产业。以济川街道办和姚王镇为主体,以泰隆、泰星集团为龙头企业,全市有减变速机制造企业1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30家,产品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几十万种规格。仅泰隆、泰星集团的减速机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就超过20%以上。“泰隆”、“泰星”牌减速机双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减速机行业全部从业人员达10800人,2011年开票销售超50亿元。
3、医药及医疗器材产业。以济川药业、中丹制药、蓝韵凯泰为主体,全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拥有符合GMP标准的制药厂房近5万平方米。济川药业集团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医药企业百强行列,初步形成以中成药、化学药中的抗生素类药品为主,消化系统、抗肿瘤类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为辅的多元化格局,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40亿元。
4、船舶制造及配件加工产业。以虹桥工业园为主体,以港华、华泰、大洋、中旭四家船舶为支撑,全市现有船舶制造企业13家,另有船舶配套生产企业26家,主要生产吨位在5万吨以下的驳船、成品油轮、运输船、化学品船等,2011年开票销售实现50亿元。目前,计划总投资49亿元(生产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万箱级集装箱船)的扬子鑫福造船正在抓紧建设世界第一大船坞(长543米,宽147米,深13米,能容纳4条30万吨级船舶同时建造),年底投入生产,力争3年内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将成为**第一个百亿元船舶企业。
5、汽摩配件制造业。全市现有汽摩配件企业52家,规模以上企业34家,2011年开票销售达30亿元,以塑光汽车部件、幸运宝贝、华骋科技、三迪为主体,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油箱、儿童座椅、汽车灯具、摩托车整车及配件等产品。幸运宝贝、华骋科技等3家分别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
6、电子电气产业。全市现有电子电气产品企业68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4家,主要以星光发电、波瑞电气、航联、科兴、中船永志、龙溢端子等企业为主体,生产各种规格的发电机组、输变压电器、开关柜、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等产品,2011年开票销售近35亿元。星光、波瑞、航联等5家公司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航联、永昇等企业产品直接为直九飞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配套,波瑞、航联被省认定为“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永志电子、航联分别与中船重工、中兵光电等成功实施高位嫁接。
7、乐器制造产业。以黄桥镇凤灵集团为龙头,目前共有专业乐器制造企业50多家,企业规模从5万元起不等,有2万多人直接或间接地为乐器行业服务。全年提琴产量达70万把,占全国生产总量70%,占世界市场份额30%以上,2011年开票销售达4亿元。凤灵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提琴博览馆,“凤灵”乐器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黄桥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命名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
8、牛仔布织造及服装产业。以黄桥镇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分界、古溪、广陵、元竹等镇。全市现有纺织服装生产企业400余家,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近10亿元,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全市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之一。其中,以黄桥镇牛仔布织造为主,已形成织机1600台,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加工牛仔布8000万平米生产规模。
另外,像古溪的拉丝业、曲霞的纽扣业、黄桥的液压机械制造业、张桥镇的消防器材和麻将业、宣堡镇的制鞋和绳网带业等产业,虽然起步较早,有的曾经辉煌,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盘大做强,现在这些产业的开票销售一般在5000-8000万元之间。
(二)基本特征
1、产业集群优势初现,但龙头型、基地型大企业不多。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特色产业和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规模,但由于缺乏完备的规划和布局,导致现有的产业集群不是靠专业分工合作占领市场,而是在同一层面上无序经营,互打价格战。这些产业虽有集群的雏形,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缺失拥有行业话语权和能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型、基地型的大企业。
2、具备了一定技术工艺基础,但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近年来,全市积极引进、开发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技术工艺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但总体来看,全市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源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中低档、外协配套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研发力量薄弱,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
3、培育了一批产业能人,但做大做强欲望不强。随着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汇集了一大批产业熟练工人,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的产业能人。但不少企业负责人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缺乏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家族式管理企业多,现代化管理企业少;作坊式生产企业多,科技成长型企业少;求稳守摊型企业多,开拓创新型企业少”,企业机制活力不能充分释放,企业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4、生产要素基本具备,但软实力建设较弱。经过长期的自身积累,不少企业和特色产业已基本具备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生产要素,仍难以在行业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相当一部分负责人过分地以挤压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品牌建设、领军人才、研发创新等软实力方面建设不够,最终造成企业人心不齐、效益不优、销售不畅、前景不光明,长此下去,将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扩张和产业的加速集聚。
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十二五”期间,**的特色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世界投资看好和聚焦中国,国内制造业由南向北转移,**地处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产业基础条件具备,医药、机械电子、乐器制造等产业已初具特色,且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重点产业,加上“468计划”的快速推进,都有助于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迅速扩张,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起跑,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的总体思路,以全球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推进**特色产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1、坚持在空间布局上彰显区域特色。坚持按照“三城四片五重点”空间布局整体规划,围绕各自功能定位,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优化调整四大片区产业结构,推进片区与园区发展互动并进,不断提升片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东片区坚持以黄桥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乐器制造、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古红旅游等产业。南片区坚持以城东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设备、电子电气等产业。西片区坚持依托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船舶及配件、机电、医药等产业,实施与城区联动发展。北片区坚持以农产品加工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交易、物流等产业。
坚持“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留足空间”的原则,高标准实施“一区四园”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现代大化工为目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高新技术领域,努力建设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虹桥工业园加快推进扬子鑫福造船项目投产达效,努力实现船舶产业向船型差别化、技术高端化、行业领军化发展,全力推进总投资86亿元的天星洲整治开发及沿江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使天星洲在未来5-10年内打造成为支撑**沿江发展的大型现代化核心港区;黄桥工业园以省级开发园区为标准,积极规划建设中奥(**)绿色技术科技产业园,加快引进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城东工业园立足节能环保产业,加大龙头项目开发实施和科技研发力度,促进产业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加工园以雨润、百汇项目落户为契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加快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真正把“一区四园”打造成集科研、制造、商务和现代服务为一体的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能量、有级别的高品质特色园区。
2、坚持在产业集群上突出特色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产品结构调整将由过去的适应性调整转为战略性调整,由对单一产品的结构调整转为产品链的调整,通过实施招大引强、政策扶持、突出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着力培育减速机产业集群、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油脂产业集群、船舶制造产业集群、电子电气产业集群、汽摩零部件产业集群、乐器制造产业集群、牛仔布织造及服装产业等特色产业,抓好各园区、乡镇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服务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
“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1300亿元。
3、坚持在乡镇发展上体现“专精特新”。依据**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各乡镇要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扶优扶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以“专精特新”求发展、求竞争、求实力、求质量。元竹镇要以精密铸造为发展方向,逐步改进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古溪镇要以星光发电为龙头企业,打造省级发电机组工业园区;黄桥镇、宣堡镇主要围绕旅游业着力在乐器、食品、银杏系列产品上打造**品牌;新街镇、分界镇、广陵镇、珊瑚镇主要在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上求突破;曲霞镇主要围绕粮食深加工做好延伸发展文章;济川街道办、张桥镇、姚王镇、河失镇、根思乡主要围绕减速机、电子电气产品系列化生产、延伸上出精品。
三、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措施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突出比较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着力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围绕“一个调整”,推进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一个调整”即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早调早主动,晚调就被动”的意识,及时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节奏,在保持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一是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实现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产业集聚度。二是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现由政府管理、行政推动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转变,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四是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实现由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转变,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整合“两大优势”,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两大优势:一是区域和资源优势,二是机制和环境优势。从**的区域和资源优势来看: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居于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承上启下的节点,地处上海、南京两小时经济圈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一小时经济圈内。**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全面对外开放,已建成5万吨级通用码头及化工、建材、煤炭等10多个专用码头,江海联运四通八达。“一区四园”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产业集聚功能日趋完善,整体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另外,**岸线资源方面,拥有24.2公里的长江岸线,其中深水岸线8.8公里,是发展大型港口和大工业项目的理想岸线。江滩资源方面:8.3平方公里的天星洲经过综合整治,将形成6.3km深水岸线、10km二级岸线,可规划建设5万-10万吨级泊位25个。地热资源方面:地质勘探查明,多处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水层在1500米左右,温度为50-60摄氏度,有一定的含硫量,非常适合开采利用。
矿产资源方面:境内全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气田,已探明储量1000多亿立方米,出井即为液态,纯度99.9%,伴有黄金气体“氦气”,储量1000多万立方米,极具开采价值。另外全市银杏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以上,未来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从**的机制和环境优势来看:**作为省管县试点,工作节奏变得更加快捷、高效、灵活,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大。黄桥镇作为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已全面实施,同时配套黄桥老区扶持政策,极大地推进东片区提速发展;“工业强市、工业兴市”主导地位确立,“三城四片五重点”发展方向明晰,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强势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生产业、小微企业升级、新兴产业等发展计划全面实施,各种扶持、上争积极开展,政府机关致力于服务企业、服务园区的“高效服务活动年”全面展开,所有因素叠加,都有助于特色产业、特色企业集聚发展、快速发展。
3、抓好“三个保障”,提升特色产业的组织服务程度。一是做好一个特色产业规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资源优势,制定全市及各园区、乡镇(街道办)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建设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金融担保、工商税收、鼓励扶持政策等环节为特色产业提供各种便利,鼓励金融机构向特色产业及园区进行“打包贷款”、“封闭贷款”,设立政府专项资金,用于特色产业的贷款贴息和再担保,努力改善特色产业经营环境,降低经营成本,使**特色产业逐步向国际化迈进。三是组建一批特色产业自律性行业组织。协会成立之初,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服务的形式积极介入,通过引导搭桥,结成行业联盟,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自律,减少磨擦和矛盾,随着协会功能的完善再逐步退出,使协会成为特色产业的自治组织,有效解决和防止**很多产业存在互相拆台、恶性竞争的问题和现象。
4、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特色经济强市,以特色产业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围绕“468”计划,坚持不懈地推进“四大”发展战略。
一是坚持建设“大园区”。坚持突出以“一区四园”为特色产业核心区,高起点规划,选准特色定位,创新招商模式,调强发展活力,培大特色产业企业,抓好功能承载配套,实现园区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力争到2015年“一区四园”特色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000亿元。
二是坚持发展大产业。加快化工、机电、医药等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产业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化工产业要瞄准世界500强和央企,招引一批大化工、大企业、大项目,以增量调优总量,盘活存量,促成氯碱、油脂、煤焦油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的接长接粗;机电产业重点要以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为发展方向,通过实施战略合资合作,加大技术改造,强化科技创新等,做大做强减变速器、电子机械及器材、船舶制造及配件、汽摩配件等产业链,构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制造基地;医药产业要突出生物化、绿色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和扩大中成药生产规模,加快生物医药、原料药的研发生产,提升产业档次,进一步构建以济川、中丹为龙头,集医药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生产、医药物流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要走本土化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化、生态化、安全化”生产,加快发展粮食、油料、畜禽产品、银杏产品等产业的深度开发,实现利润最大化效应;新兴产业要坚持走人才兴业之路。重点要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在招引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以人才和团队推进企业和产业跨越式、突破性发展。
轻工业发展范文5
一、2010年全市乡镇工业发展情况
全年乡镇工业完成现价产值257.6亿元、销售收入242.8亿元、利税12.7亿元、利润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9%、61.1%、65.8%和62.9%,完成扬州市局下达目标的111.1%、110.7%、137.5%和167.5%。乡镇规模工业完成产值133.8亿元、销售收入124.2亿元、利税6.7亿元、利润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9%、74.2% 、96.1%和110.3%。其特点主要有:
1、经济总量屡创新高,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为实现乡镇工业经济总量提升、运营质态改善和企业做大做强、创优创新的战略目标,2010年我们实施了工业经济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和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创优创新”奖励办法。一年来乡镇工业持续高位放量增长。乡镇全部和规模工业分别完成产值257.6亿元、133.8亿元,同比增长61.5%、79.9%,对市辖工业增幅贡献了10.5、10.4个百分点。
全市10个乡镇中月塘、马集、新城3个乡镇工业产销增幅超过60%,真州、新集两镇总产值分别突破40亿元和30亿元。月塘、新集、谢集狠抓大企业大项目建设,振通电工、金陵船舶、杭万汽配等重点企业的大项目很快投产见效,带动区域经济迅猛发展。到2010年底,乡镇规模企业达286个,亿元企业26家,年产值千万以上企业达235个,分别比去年新增28个、12个和33个。振通电工和金陵船舶两企业年产值分别突破20亿元和10亿元大关。乡镇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51.9%,同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26家亿元企业累计完成产值66. 5亿元,同比增长158.82%,占全市乡镇规模工业产值的49.7%。振通铜业和金陵船舶两个十亿元企业完成产值30.7亿元,分别拉动全市乡镇全部和规模工业产值增长19.7和43个百分点。
2、运行质态明显改善,利税大户贡献突出。
全市乡镇全部工业迅猛发展,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均超60%,规模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同比增幅均超70%,呈现了规模工业领先全部工业增长,效益增幅快于产销增幅,乡镇工业领先市辖和全市发展的喜人局面。
经济效益的攀升,主要得益于利税大户的贡献。1-11月我市乡镇工业有振通铜业、金陵船舶、新型建材、金派内燃机配件等9家利税超过千万,22家利税过500万的企业完成利税近3亿元,达去年同期的2.5倍,占同期乡镇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一半,我市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振通铜业实现利税高达8610万元。1-11月我市利润超百万元乡镇企业有59家,比同期增加24家,共实现利润2.2亿元,达去年同期的3倍,占同期乡镇规模工业利税总额的78.6%,金陵船舶1-11月实现利润3334万元。
3、集中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2010年全市9个集中区完成营业收入131.6亿元、利税7.7亿元和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77%、65%和60%,分别占乡镇全部工业的54.2%、60.6%和63.9%。新集、月塘、真州三乡镇工业集中区产出规模均超20亿元,分别占所在乡镇全部工业的76.2%、82.9%和55.1%。乡镇工业集中区年内开发利用土地共计3842亩,完成基础实施投入1.3亿元,工业投入44亿元,新建标房面积50.7平方米,年内新增入园企业227个,目前共有入园生产企业892家,其中投产企业715个,从业职工数达4万多人。
开展集中区规划推进和环境治理达标活动,保障集中区科学发展。真州工业集中区围绕化纤无纺和箱包等特色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万吨涤纶长丝、短纤和无纺织物的生产能力,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22.5亿元,利税1.5亿元,同比增长40%和34%。新集工业集中区发挥地域优势,通过腾笼换鸟的方法盘活闲置标房,全年投入6.7亿元,重点发展船舶和汽车制造、服饰加工产业,集中区完成营业收入28.9亿元,利税1.1亿元,利润59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112%和103%。2010年先后有百家丽造明、苏港造船等3个亿元以上项目和华藤印染、新能源混凝土等一批千万元以上项目落户集中区竣工投产。
4、开展创业辅导活动、推进创业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积极搭建信息、人才、资金、技术、厂房场地和公共设施等创业服务平台。真州镇、新集镇、马集镇和市工业总公司等四单位按照资源节约利用、服务便捷高效、要素合理配置、功能配套完善、信息交流顺畅、技术合作共享、人才有序流动、企业集群共生的工作方针,建成的创业基地。大仪镇、市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苏杭万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创业基地正在启动。
已建的4家创业基地累计投入21.2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13.6亿元,累计建成厂房27.8万平方米,入基地企业数达16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3家,就业人数6435人,2010年可实现营业收入15.9亿元,利税过亿元。多元化投入,多渠道融资,兴建标准化厂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全市4家创业基地新建标准化厂房面积17.8万平方米,利用改造旧厂房3.6万平方米,现有建筑物及配套设施面积达23.5万平方米,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6200万元,真州、新集两个省重点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资产总额已达1.8亿元。 (1) 2010年邮政局个人工作总结
2010年度法庭工作总结
财政局创建“五优”机关工作总结
2010年科协工作总结
档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教育局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地税局税政科工作总结
工商所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5、协调生产要素供给,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联络28个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政策扶持、经贸合作、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融资担保等方面服务和支持。二是经过努力省开行直贷资金已由3000万元提高到4000万元;不断增强担保公司实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资本金由5653万元扩充到1亿元,全年共为中小企业提供85笔贷款担保总额为1.7亿万元,累计担保余额达1.5亿元;开展企业资金需求状况调查,及时向银行提供市场好、信誉佳的企业;会同市人行召开了3次银企签约会,促成154家企业与各主要商业银行签定了资金总额23.46亿元的贷款意向书。三是畅通信息服务渠道,通过经贸网站和《仪征经贸信息》,及时国家产业政策、原材料市场供求变化以及中央扩大内需、保经济增长的重大信息。四是实施人才培训,组织7家单位参加扬州市重点企业发展论坛,动员6家企业参加扬州中小局“定位定天下”讲座,落实22名企业高管到扬州参加清华总裁班领导力提升系列讲座,牵头实施了省中小企业“视训365”工程等等,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五是组织会展交流活动,落实谗神食品、史福特光电、澳凯金属制品等8企业参加对接洽谈活动,促成了6家企业与省内8家大型商贸企业签定了近千万的购销合同和680万元的意向协议。上工业投资项目竣工投产,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6、技改投入明显加大,发展后劲不断积蓄。
2010年乡镇工业共完成技改投入74.9亿元,同比增长58.1%,占年计划的101.9%,其中大仪、青山、谢集、马集等4个乡镇同比增幅均超过70%,新集、马集年内完成技改投入均超10亿元。全市乡镇2010年在建的479个项目中,已有428个项目竣工投产,总投资11亿元的金陵造船扩建项目,预计年后完工。真州百家丽的光伏电池和金达无纺的双绒棉、马集永辉公司散热管制造等23个五千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2010年总投资50.4亿元的166个乡镇千万元以。谢集重点培育壮大杭万汽配集团,完成项目建设投入3.4亿元,为产业集聚发展增添后劲。总投资4亿元的月塘乡振通电工新建项目竣工投产,2010年实现产值20.2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7、技术创新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稳妥实施。
及时分解落实“双创”工作目标,加强高新产品、高新企业申报工作,全年乡镇工业完成新产品开发任务190个,共申报高新技术产品39项,申请专利805项,授权专利276项,新产品产值率达33.6%。指导帮助企业实施信息化项目,组织了金派内燃机配件、润扬机械等3企业申报省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其中金派内燃机公司获得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单位。构建推广《商务仪征》电子商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已注册200多家企业用户。恒通车材、苏港造船两家均通过扬州市级技术中心认定,旺海数控、威龙活塞环、森泰化工等企业分别与北京化工大学、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启动企业创牌,赛格、润韵已获省著名商标,威龙活塞环申报省名牌产品,组织起重机械厂、宏达科工贸等10余家企业申报扬州市知名商标、扬州名牌。多科特水性涂料公司获得省中小局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资助,另有6个项目获得扬州市“双创”扶持。
尽管我市乡镇工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周边地区先进县市区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有:一是产业结构升级不快。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化程度高的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二是规模工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51.9%,规模企业平均年产值不足5千万,两相指标在扬州县市中最低。三是集中区总体水平不高,主导产业带动效应不明显,特色产业优势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项目建设需要。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克服。
二、2010年乡镇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2010年,我局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四年小康”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信心,应对挑战,立足“保增长、调结构”,继续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以做大做强为目标,以推进创新型经济为重点,突出运行组织,以工业“双创”、“三重”、节能降耗、融资服务为抓手,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10年乡镇工业目标任务为:
1、工业总量:全部工业产值330亿元、销售305亿元、利税16亿元、利润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29.8%、28%和25%,其中规模工业产值180亿元、销售166亿元、利税8.2亿元、利润3.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33.7%、22.7%和12.5%。
2、企业规模:新增规模企业45家,新增亿元企业8家,新增5亿元企业1家。
3、工业投入:工业投入97.2亿元,同比增长29.8%,实施五千万元以上项目54个, 亿元以上项目10个。
4、科技创新和品牌创建:全年开发新产品200个,新品销售率33.8%,认定扬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30个;新增扬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5家,培育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家;争创扬州市级以上品牌15个。 2010年邮政局个人工作总结
2010年度法庭工作总结
财政局创建“五优”机关工作总结
2010年科协工作总结
档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教育局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地税局税政科工作总结
工商所工作总结暨工作计划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5、集中区建设:营业收入170亿元,基础设施投入1.4亿元,工业项目投入36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10个,新增入园企业160个,新建标准厂房40万平方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的工作措施主要有:
1、保目标,抓监控,实现经济平稳增长。一是尽早将全年主要经济指标分解到各乡镇,落实到企业项目。近期要重点抓好一季度指标的分解落实工作,把所有考核目标排细排实、一并下达。二是定期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分析问题,排找差距,提出对策措施;同时,经常深入乡镇及企业,组织专题调研,了解掌握经济运行中苗头性、倾向性动态,落实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加强经济预警预测,防止工业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三是抓好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增产增收,积极组织名企、名品、名牌参加国内外经贸展销洽谈活动,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抢抓订单,增产扩销。四是督促乡镇对所属企业规范统计行为,配合税务、统计等部门加强督查,促使企业真实反映实际产出,做到应报尽报,确保应统尽统。
2、扩规模,调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全面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在汽车船舶制造、化纤无纺织物、电器照明、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大力推动企业自主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开发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优势明显的新产品,拓展产品发展空间。二是改造提升机械、轻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依托资产重组、股权转让等方式、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品牌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做大传统产业规模。三是培植壮大企业梯次群队,选择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实行分类指导、梯次培育,在项目建设、资金扶持、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培植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小巨人”、产品“单打冠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特做优,进而带动产业扩张。
3、增投入,攻项目,提升工业发展后劲。一是大力引进和加快建设高水平重大项目,对上年结转的金陵造船和杭万汽配等亿元项目,加大服务协调力度,推进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对在手在谈的项目,尽快落地落户。重点落实谢集的元胜纺织、青山的东盛国际废品处理等年内开工的十个亿元项目和总投资1500万美元的谢集乡摩泰克汽车电子助力系统等外资项目。二是做好项目储备报批,在项目的产业链开发、集聚开发和整体开发上做好文章,不断充实项目库;对照国家和省里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精心包装谋划,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协助企业报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的“笼子”,获得政策资金的扶持。三是加快集中区建设,按照“拉开框架、拓展空间、做强基础、不断配套”的要求,鼓励有实力的经济实体参与园区开发经营,新增基础设施投入1.4 亿元,提高集中区档次,增强吸附能力,提升项目承载力。
4、创品牌,求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扬州市“8631”创新计划以及我市科技创新方案,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一是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集中资金、设备和人才,着力在新光源、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领域和重点骨干企业中建成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争取全年新建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家。二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开发关键技术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的过程,全年促成产学研项目12个。三是鼓励创新创牌,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大力开发关键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鼓励企业重视品牌效益,加强质量管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加快培育名牌、创建品牌步伐,全年新增省级以上高新企业3家、高新产品15个、品牌2个。
5、把关口,降能耗,推进科学和谐发展。一是强化基础管理。指导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制度,帮助用能企业完善基础台帐、能耗定额和计量统计等工作。二是严控能耗增量。从源头把关,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准入。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成熟节能技术,鼓励企业进行节电、节能技术改造,减少或降低能源消耗,全年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造项目不低于8个。三是推行清洁生产。争取明年再有3家企业通过验收。争取8家企业通过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和年检、更多的企业进入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程,确保全年节能降耗目标顺利实现。
6、整要素,解难题,营造加快发展环境。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整合土地、资金、信息等要素资源,努力缓解企业发展瓶颈制约。一是加强宏观经济信息跟踪,定期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重大信息、积极的财政政策及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信息、国家产业政策信息以及原材料价格变动等信息,为企业提供参考。二是推进银企沟通,加强银企互动对接,重点帮助优质企业落实和扩大授信规模,全年组织银企签约活动不少于3次,稳步提高银企合作履约率;同时发挥融资担保机构作用,争取更多的放贷资金,多渠道扩充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三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落实人才培育相关政策,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创业能人、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
7、兴调研,提效能,打造创先争优团队。一是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效能型机关为目标,有计划地开展素质培训,提高机关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和把握复杂经济形势、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加强调查研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基层一线,掌握情况,研究思考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商业欺诈等专项行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治乱减负工作,治理各类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的行为。四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学习先进单位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大力开展“示范科室”、“示范岗”活动,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努力争创全市标兵文明单位。
3 2010年邮政局个人工作总结
2010年度法庭工作总结
财政局创建“五优”机关工作总结
2010年科协工作总结
档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10年教育局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地税局税政科工作总结
轻工业发展范文6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3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385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实现营业收入13171.0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279.88亿元,税金总额583.66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7.57%、31.47%和29.77%,成为拉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企业集群的形成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全省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等一系列措施,壮大和形成了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省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截至2011年底,全省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875万户,年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789个,全省农产品加工已发展到24个行业、23个门类,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汤圆等面制速冻食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全省17家企业的21个产品荣获“中国名牌”;30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商标被国家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截至2011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吸纳180.15万人就业,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的30.91%,全省各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近500元,占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
二、主要特点
1.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各类龙头企业6300多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0家,省级562家。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789家,超10亿元66家,超30亿元13家,超50亿元5家,超100亿元的4家。
2.部分行业增长势头强劲
河南省100家规模以上蔬菜、水果及坚果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9.69亿元,同比增长52.05%,高出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增速15.7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4.62亿元,同比增长53.79%,高出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增速25.03个百分点;上缴税金总额4.66亿元,同比增长36.62%,高出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平均增速11.52个百分点。2011年农产品加工业分行业营业收入增速情况见图1。
3.农产品加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
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但省辖市之间增速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有12个省辖市的增加值增幅高于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其中,许昌市位居第一位,增幅26%;其次为鹤壁、平顶山、商丘、驻马店市,增幅分别为24.5%、23.5%、22.5%、22.4%。同时,有6个省辖市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幅平均水平,其中,郑州增幅仅为7%,与河南省平均水平相差12.1个百分点,济源市增幅为13.5%,与河南省平均水平相差5.6个百分点。2011年各省辖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速情况见图2。
4.出口产品交货值增幅持续下滑
受国际金融环境影响,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增幅从4月份开始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截至12月底,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同比增长15.3%,比第一季度24.1%的增幅下降8.8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平均增幅16.6%下降1.3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但2011年的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各种因素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经济增幅逐季回落,稳增长压力大
在工业增速放缓、投资增幅回落、内需贡献乏力、外部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增速呈现前高后低发展态势。2011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增幅为36.33%,一至三季度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增幅为37.05%,全年增幅比前三季度分别回落0.72个百分点。据省统计局企业景气监测结果,四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2.0,比三季度回落7.4点;企业经营景气指数为73.6%,较上季度下降2.5个百分点。
2.成本上涨过快
2011年,河南省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同期上涨8.0%,工业企业原料购进价格总指数上涨11.3%,劳动力成本同比上涨了10%以上,加之能源等多种要素价格同步趋涨,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涨较快,利润空间严重压缩,部分微利企业甚至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
3.较多企业遭遇资金困境
为抑制通货膨胀,国家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央行连续6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减少放贷资金,融资贷款难度加大,造成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受金融政策调控影响,少数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原本贷款困难的小型微利企业更是雪上加霜,甚至面临停产的危机。
4.肉类加工企业利润和增速下滑较为明显
由于饲料及人工成本上涨,加之生猪出栏数的减少,导致生猪收购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了近50%,而肉类加工企业的产成品出厂价格却与同期基本持平。截至2011年10月,河南省规模以上肉类加工实现营业收入1084.89亿元,同比增长27.37%,低于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速9.8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4.49亿元,同比下降1.21%,低于河南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速29.97个百分点。据了解,由于利润空间的极度萎缩,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通过内部挖潜等措施,少有盈利,而中小企业的发展更为困难。
5.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增加
受欧债、美债危机影响,国际市场萎靡不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增添变数,今明两年的全球增长预期均向下调整,如果世界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将不可避免的从贸易、资本等市场传导至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对出口型企业受国家贸易需求减少的影响,出口贸易交货值仍将存在持续下滑趋势。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结合河南省开展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重点引导支持10个农业产业化示范集聚区建设,在省已明确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应享受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对进入农业产业化示范集聚区内的企业,在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省级龙头企业认定和推荐国家级龙头企业方面,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二是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方面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发新产品,采用先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技术进步。大力发展节能型、减排型、成长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淘汰落后、粗放型的企业,最终走高端取向、集约发展的路子。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层次的科研合作,不断拉长产业链。积极争取农业部的工作支持,力争在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较为集中的区域继续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三是大力开展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工作。以调整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为目标,以扩大开放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地为依托,以驻马店市举办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平台,以国内、外500强企业,亚洲、港澳华裔,沿海发达地区的知名食品企业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抓招商,围绕发展现代物流抓招商,围绕现有龙头企业、突出大项目招商,围绕观光农业、休闲食品抓招商。采取以专业小分队的招商,赴境外和沿海发达省份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商,为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发展优势主导产业
一是充分利用河南省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果蔬、饮料、冷链物流、休闲食品、调味品等生产企业,尽快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依据目前在全省已初步形成的主导产业,力争 “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建成一个生产基地,拉长一个产业链条,富裕一方群众”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理念。培育以商丘、新乡、漯河、南阳、周口、驻马店等市为主的粮油加工业;培育以郑州、商丘、三门峡、安阳、鹤壁等市为主的果蔬加工业;培育以郑州、焦作、商丘等市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培育以漯河、南阳、许昌、鹤壁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工程。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科学的品牌发展规划,强化内生机制和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宣传,不断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争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三是推进行业十强的评比工作。对进入行业十强龙头企业,在推荐国家级龙头企业,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方面,优先给予支持,充分发挥行业十强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3.解决企业融资难和推进涉农企业上市
一是积极协调省内各家银行和省中小企业担保集团,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贷款担保。二是与省金融办、省证监局搞好合作与配合,积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采取一企一策的方式,摸清涉农上市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协调解决,争取河南省更多的涉农企业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