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1

农村留守儿童 农民工 教育

留守儿童指的是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就业而留在农村原籍,由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留守儿童还有“留守娃”、“留守子女”、“留守学生”等称谓。据2013年5月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笔者以渭南市农村留守儿童为例,探讨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在成长教育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及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渭南是一个农民工输出大市,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非常突出。截至2013年8月,渭南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87896名,占全市农村儿童总数的21%,其中14岁以下75590名,占农村留守儿童的85.9%。根据监护情况,渭南市的留守儿童可分为四种类型:单亲监护型,即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由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监护,这类儿童占40.4%;隔代监护型,即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这类儿童占55.4%;上代监护型,即由叔婶、姑舅等亲戚或朋友抚养,这类儿童占3.1%;自我监护型,是由留守儿童自我照顾,监护责任落在儿童自己身上,此类儿童占的比例极低。由此可以看出,渭南市留守儿童的监护以隔代监护和单亲监护为主。

从年龄上看,渭南留守儿童的监护人50岁以上的占54%,65岁以上的占到30%;从文化程度上看,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1.7%,还有12%的监护人为文盲。监护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留守儿童的监管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不少监护人很难真正担负起监护的责任,这给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提高,饮食水平下降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了,饮食水平却下降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起床、穿衣、吃饭、睡觉等都需要自我料理,有时还要自己做饭、买饭,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锻炼。但是,有留守儿童反映,爷爷奶奶虽然很疼爱自己,可是他们太节俭了:即使父母往家里寄再多的钱,也舍不得做些好吃的;有时候饭菜都馊了,他们也舍不得倒掉,蒸蒸热热或跟其他饭菜一掺和照样吃。还有留守儿童反映,爷爷奶奶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要零食,就买;要零花钱,就给;不愿意吃家里做的饭,就到小卖铺买些方便面、虾片、薯条等吃。长期缺乏营养,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身体发育不良,健康受到影响。

2.学习成绩随着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

渭南市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以走读为主,长期寄宿学校的只有20%。在学习上,由于缺少父母的督促和指导,大部分留守儿童回到家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复习功课。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信心,出现了厌学、逃学的现象。

3.思想认识容易出现偏差

父母的爱是无法被替代的。由于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缺乏爱的培养,留守儿童的思想认识容易出现偏差。调查显示:渭南市大部分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见面次数不超过2次,60%以上的留守儿童平时很少与父母交流。由于与父母交流次数少,86%的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这不仅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培养,还会使他们的内心逐渐变得冷漠。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不敢管、不会管、不愿管,留守儿童极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专横,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性。访谈中还发现,部分上代监护型留守儿童总觉得在亲戚家受到漠视甚至虐待,常常出现逆反心理。

4.安全方面隐患重重

留守儿童大部分处于6-16岁之间的学龄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对―些较危险的事情缺乏理性判断,一旦监护人的监护不到位,留守儿童安全方面便隐患重重。调查显示:有32%的留守儿童受到过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从受伤的具体内容上看,一半以上是“摔伤、碰伤、划伤”等程度较轻的伤害,也有刀伤、烫伤、溺水等程度严重的伤害。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

1.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与经济相对落后的矛盾

在我国农村现有剩余劳动力近3.5亿。[2]由于农村的二、三产业相对落后,为了支付家里的生活开销及子女的上学费用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迫选择外出务工。如渭南市临渭区,全区有农村劳动力43.45万,农业需要劳动力12.57万,转移到二、三产业的10.14万,剩余的20.74万劳动力需要外出务工。[3]城镇化水平不高、经济相对落后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2.多年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是指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城市、乡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达,又称为城乡差别。[4]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入学上受到了很多限制,不少城镇学校将农民工子女堵在了门外。有些地方虽然允许农民工子女上学,但需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到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又无法解决升学问题,再加上各地教材的选用又大不相同,使得大量农民工无奈地将子女留在家乡。有学者认为“城乡二元结构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5]。

3.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冲击

数据显示:2002年至2007年,全国待就业大学生人数从36.9万增长到上百万[6],而且这一数据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呈上升趋势。面对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对孩子教育投资的积极性。在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收出的比较中,80%的农民工追求的是一种短期的经济效益,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很低,这种思想导致了部分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

4.教育经费的不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有学者明确提出:实行寄宿制管理有利于合理安排农村留守学生课余生活,规避安全问题及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7]然而由于经费不足、人员配备等原因,渭南市留守儿童中长期寄宿学校的只有20%。同时,农村学校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把精力全部放在“尖子生”身上,留守学生这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成了学校和教师漠视的对象,造成这部分学生逆反心理增强,出现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

5.父母教育职责的弱化乃至缺失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父母的教育职责主要体现在监督子女学习和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自控能力。渭南市留守儿童中,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占34.6%,父母中有一方外出务工的占65.4%。父母外出务工显然弱化了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留守儿童自控力的形成。父母外出务工还带来亲子关爱的缺失,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无法估量的。

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对策的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社会问题,当前及今后一定时间内仍将长期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就近就业机会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父母有效监护与亲子关爱的缺失。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尽可能让外出务工农民回到孩子的身边。为此,农民工输出地人民政府首先应转变观念,变一味鼓励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为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二、三产业。其次,在调查摸清本地区优势的基础上找出适合发展的道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再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父母回到家乡自主创业或在农村专门创办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的就业机会增多,就能有效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现象,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

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政府应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等,从而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入学待遇。长期从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王开玉教授说:“越来越多的农民举家进入城市,对于农村来说或许并非好事,但这对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某种新思路。”[8]要在各种工作中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人保护法》的要求,细化和明确具体的处罚条例,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从而形成全社会都关心和保护留守儿童的良好环境。

3.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营造尊重知识的氛围

市场并不能解决人才就业的所有问题,在涉及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某些特殊情况时,需要政府的强力介入。因此,政府必须担当起“看得见的手”的责任,推出强有力的举措,促进他们积极就业。在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上,政府不仅要做到招贤、敬贤、让贤,还要创造条件使各类人才能在公平竞争中充分发挥作用,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这样,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动力才会加大,积极性才会增高,农民工也愿意为子女的教育加大投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差的现象也能逐步扭转过来。

4.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创办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各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国家的要求。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群体中学习生活,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也要教育创新,在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配备心理指导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加强与监护人联系等途径,提高对他们的教育服务质量。

5.改变农民工外出务工方式,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建议农村基层教育部门与团委、妇联、工会等部门联合,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情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其他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使外出务工农民工逐步认识父母亲情以及家长有效监护在儿童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增强其培养、教育自己子女的责任感,统筹考虑外出务工挣钱与孩子成长教育的问题,要么将孩子一同带到务工城市就读,要么留下一人在家陪伴照顾孩子。如果父母都需外出,则要选择可靠的监护人,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内容上,不仅要谈生活、学习,还要全面了解其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情况,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只有党和政府及社会、学校、家庭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监管中承担起各自应尽的职责,才能标本兼治,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廖启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泽淮,李翠英.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的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 徐玉霞,李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分析――以渭南市临渭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5).

[4] 蒋太岩,刘芳,谷颖,等.从歧视走向公平: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分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5] 刘辉,许慧,曾海霞,等.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

[6] 马征杰.打开就业思路的钥匙[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7] 程方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江西的案例[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把自己的子女扔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夫妻双双外出打工,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却让自己的子女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最头疼的就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的温暖,与父母聚少离多,祖辈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近人意之处,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亲情、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对教师队伍力量的补充,但对于我校来说,地处偏僻,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固然心有力而力不足,对学生在学校所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及时与家长取得沟通,导致学校和家庭难以实现共同教育的目的,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学校资金不足,没有校舍与食堂,致使一部分离家较远的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在上学来回的路上,体力透支,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又加上在缺乏家庭温暖的情况下,难以得到学校与老师的关爱,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差,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隔代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有的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顾及儿女的成长情况。而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伴随孩子的一生,将对孩子的智力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因素;在情感方面,与父母长期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导致有的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出现了情绪消极、性格孤僻、行为叛逆等现象;在祖辈中,由于有的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文化程度低,是文盲或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他们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他们只管让孩子吃饱、穿暖,学习就由着孩子自己,想学就学,不学就算,甚至有的祖父母对孩子过有于溺爱,养成孩子放任自流的习惯,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撒谎、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等行为偏差,严重影响了健康成长。例如:我班有一男同学鲁某,父母外出打工几年,就和爷爷在家。他爷爷年纪已大,耳朵又聋,除了照顾他,还要顾于生计,根本没时间管他。有一次,他没来上课,我打电话去他家,他接了电话,我问他是什么原因没来上课,他说他肚子疼,刚去打针回来,可到了第一节课课间,他爷爷却来学校找他要钥匙;还有一次,他一整天没来上课,我打电话去他家一直没人接,直到晚上,我才打通电话,这次是他爷爷接电话,我问他爷爷:鲁某为什么没来上课?他爷爷说:他昨晚跟别人去接新娘,到今天早上八点才回来,鲁某说他已经跟老师请假了,事实上他没有和任何老师请假。直到接到我的电话,他爷爷才知道他没跟老师请假。这种情况,如果鲁某的父母在家,就可能会跟老师配合,纠正他的坏习惯,不允许他再次犯错。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我自己教学实际,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与建议:

1、在班上酝造氛围,每月开展一次亲情体验。

采用一生带一生,让有的留守儿童到父母都在家的同学家去生活一天,感受家庭的温暖;另外,我们还可以一师带一生,密切关注他的生活与学习,采用多种方式与他交流,慢慢走进他们的心灵,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使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他的周围还有很多关心他的老师和同学。

2、建议家长就近打工。

现在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发展,在此政策下,地方政府也在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增加了本地就业的机会。例如:刘官历来是我区粮食主产区,除此之外,大多数农户还以种植山药为主。去年,刘官政府就争取到了山药产业化的项目,国家每年直拔100万元来发展此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外出务工的人就可以回来发展种植业,既可挣钱也可以照顾家庭,照顾孩子。

3、开通家长热线。

建议家长每月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还是爱他的,而且,每年回家一次,加强与孩子的联络。

四、开办寄宿制学校。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①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②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③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所以留守儿童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一是孤僻内向。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渠道不畅,留守儿童难以向外界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此外,留守儿童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由于显性与隐性的现实差距,自己的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内心容易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受挫情绪。二是冷漠乏信。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亲情呵护的缺位,使得孩子们不懂得去享受爱,去关爱别人;心理支持的缺失,导致孩子自信心不强,以至对成功的期望值偏低。三是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这使得他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行为。

(2)学习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在学业上不断取得进步,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3)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学生,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庭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学生,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着维持温饱的生活。另外,优秀的劳动力大部分都离开乡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残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留守儿童在其稍有一点力气的时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劳动者的队伍中去,即使他们不去干那些高强度的体力活,也要承担各种家务劳动。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极大。

(4)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加之节假日又是孩子们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样使得原本薄弱的学校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大打折扣,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节假日他们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等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很多孩子正在成为问题少年甚至已经开始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应逐步实施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让更多的留守儿童进城上学。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应该认真贯彻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关爱“留守儿童”。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在此基础上,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解决他们平时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其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再次,家长学校制度正常化、规范化。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3)用关爱、亲情营造温馨生活环境。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还要经常与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发家致富与养儿育女两不误,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城市化  留守儿童  问题解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有的进城务工,有的进城经商,但是大量的农村儿童被滞留到了农村。他们缺乏监护人的监管与照料,在思想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在学习与行为上更是无人问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与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农村社会现状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一、我国留守儿童现状

在2013年5月10日全国妇联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超过了6000万。他们大部分由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来抚养,有的被托付给朋友或者亲戚照顾,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根本无人照顾。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和发育阶段,他们与亲人聚少离多缺乏亲情的温暖,亲人的抚慰;在隔代教育的背景下他们有诸多的不尽人意之处无处倾泻,由于在教育与管理上的缺失,他们的心理健康、性格和学习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护管理的缺位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监护人,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那些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老一辈人在充当第一监护管理人的角色,少部分有亲戚、朋友来充当监护人的角色。儿童渴望亲情却无以言表,只能深深的压制在心里,父母之爱的缺失用其它的方式是难以弥补的,隔代的教育方式更是让他们难以接受。父母的关心与抚慰,在他们而言已经成为奢求。家长对学习漠不关心,忽视孩子的教育,进一步影响了孩子的价值观与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在性格和心理健康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学习兴趣低下,成绩较差

九年义务教育虽然保证了农村儿童上学,但是学习的效果如何,则要另当别论了。据了解,大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平平,有少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甚至有的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校方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期间违反课堂纪律、不参加集体活动、撒谎逃学等现象不断出现,有的还存在抵触学习和厌烦学习的心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知识改变命运成为一纸空谈,在他们而言学习成绩没有实际意义。

(三)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随着中小学布局工作的调整,有的学校距离留守儿童家庭较远,学校又没有充足的寄宿条件,走读就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父母在外地务工,老人年龄偏大,很少有人接送。一些低年级儿童的安全问题就成为了隐患。儿童上下学途中被拐卖、受侵害、遭意外的事件屡见不鲜。由于缺乏家长的有效监管,学生斗殴、沉迷网络,吸烟喝酒的不良嗜好难以有效遏制。

(四)道德缺失与价值观的扭曲

由于第一监护人正当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在情感上难以获得满足,在思想上得不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基本的道德教育难以灌输,无组织无纪律的思想得不到有效控制。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已经偏离了社会主流,自私自利、以强凌弱、好逸恶劳的思想在他们身上隐现,有的开始走上了犯罪的道路。1600

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家庭教育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外务工和经商的家长应该创设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正确处理家庭教育与打工致富的关系。亲情是一种难以模仿和取代的教育资源,家长要经常通过写信、频频对话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还要多向教师询问孩子最近的生活与学习情况,让他们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爱心缺一直在身边围绕,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治不消极思想侵袭。

(二)引导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农村留守儿童因为身在特殊的环境中,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儿童阶段与之俱来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某些事物存在兴趣,但因为对事物的辨别能力较差,难免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和家长要在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培养健康爱好方面努力,这也是学校和家长与儿童进行思想沟通的最佳时机,不但能弥补儿童空虚、无助的心理,使他们的内心充满正能量,还能起到培养良好品德、树立远大志向的作用。

(三)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国家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把政府、学校和家庭的对于留守儿童的职责明确下来。义务教育的具体内容规定过于笼统,尤其是面对留守儿童这类特殊群体,学校应当有什么的义务和责任必须进一步细化,尤其是安全问题。家长的监护责任必须履行,针对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有一项关键的原因是亲情的缺失,建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中突出父母亲情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强制性措施,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四)建立城乡结合的教育资源配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与教育资源配置也有一定的关系,针对目前农村务工流的现象,城市的教育资源要有幅度的放开和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权,国家还可以充分利用城市闲置资源开办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使他们的子女就近上学,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来农村建设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建设者,他们的成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蒲永明.近十年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9)

 [2] 黄宝中,闭文彩.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9)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 键 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美术心育 策略研究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他们在为城市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村带来了我国现时期特有的“留守族”和“留守现象”。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征

留守儿童在情绪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三个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因缺少父母的引导、关爱和教育,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锁、寂寞空虚、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这种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由于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便形成了留守儿童一些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二、美术心育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

1.美术与心育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不仅要进行美术知识的传授和美术技能培训,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任务。美术教学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冲突等精神压抑,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并获得放松、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为实现“完整的人”奠定基础,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同样具有心育治疗作用,同时也为人类治疗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一种方法。通过美术活动及美术心育治疗模式,为我们从事探索、分享与回馈,促进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行途径。

2.美术心育治疗对策研究

美术心育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方法,即利用美术媒介、美术创作来帮助个人或团体达到身心整合目的的一种艺术疗法。治疗的重点在于创作中内心历程的探索,通过治疗的过程、方式、内容和联想,显示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征和相关的潜意识。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治疗”,美术心育治疗可以从他们的创作中了解和排除各种心理疾患,并借助创作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疏导焦虑情绪,改善儿童的心理状态。

(1)美术创作中的心育治疗

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流露出他们内在的潜意识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愿望投射在作品中。教师要从中细心观察,通过美术作品深入儿童内心世界。一旦发现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应该争取多接触他们,与他们达成心理沟通,在充分尊重其个性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隐患,通过自由创作,使内心的冲突投射在作品中,使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应该尽可能让这些学生画出心中的恐惧、焦虑和不快,宣泄郁积于他们心里的伤痛。当这些留守儿童表达和宣泄心中的不快时,内心激烈的焦虑能通过绘画宣泄和释放,以维持心理的平衡,从而矫正异常心理。

(2)团体活动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在团体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对留守儿童加以引导,通过团体生活,使他们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及进行各种美术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融合游戏的竞赛机制,培养他们的个性化审美趣味和敢于尝试的精神。通过手工制作、构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在合作中形成尊重、关怀、友爱等品质,使他们的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和谐发展,以达到协调、整合其身心的治疗目的。

采取不同的方式让留守学生融入生活,如激励和引导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美术展览、美术兴趣小组、校园美化活动等,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爱心、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展,学生之间产生感情上的共鸣。研究表明,在实践中进行团体治疗有很多优势,当事者在活动中宣泄潜意识,取得成功的体验,教师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理活动信息便于引导和治疗,当事者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获得了治疗,从而让他们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

(3)艺术活动评价中的美术心育治疗

信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美术心育疗法提倡从表现性评价和档案夹评价两方面来实施。

在美术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留守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实施适度的鼓励性评价,维护和强化他们学习的内驱力,使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高度融为一体;通过激励,帮助他们树立在美术活动中的自信心;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或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还应调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从多方面、多角度完成表现性评价。

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是一种在学生美术学习全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评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成为对自己美术学习历史具有思考评价能力的人。美术档案夹的评价特别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探索过程,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艺术实践的有机联系,学生自身就是艺术档案夹内容和形式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通过制定美术成长过程的资料夹,在学习美术的探索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与教学活动和美术实践的有机联系,促进学生美术学科的主体性发展。而美术活动档案夹评价的主要意义就在于留守儿童作为档案夹创造、开发、评估的参与者,使他们能够学会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从而使他们的创造力和自信心得以提高。

结语

美术这种安全的自我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儿童宣泄情感,更有助于提升其独立性和满足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从美术创作、团体活动、艺术活动评价三个方面探索消除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培养与增强留守学生的自我调节、自尊、自信等良好的心理,使其焦虑、自卑、偏激等心理得到矫正。因此,渗透美术心育艺术治疗的方法能够进入留守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完善,能有效地减少留守儿童的不良情绪和行为,提高留守儿童与周围环境相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消解对策

1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正如洛克的“白板说”中提到,儿童就如一张白纸,正处于一片空白的儿童正是进行教育的关键时刻,但对于特殊的留守儿童群体来说,父母不在身边而缺失了很多教育机会,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值得关注。首先,家庭教育的缺位。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所接受的教育基本属于单亲式、隔代式、委托式或兄长式。这些教育形式都体现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隔代教育的老人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与当代有一定的差别,他们大都关注于吃饱穿暖的问题上,因此无法在孩子的学业上给与帮助。其次,学校教育针对性欠缺。相对于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缺少了父母的及时教育,认知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学校教育也是一个群体教育,无法顾及每一个学生,不能根据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给予特殊的帮助,更没有设立相应的心理课程帮助疏导和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的教育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另外,辍学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如今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不断发展,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很多农村儿童辍学的现象。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离得太远,过于注重满足孩子生活上的需要而忽视孩子的学习,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不可能有效监督他们的学习情况,导致其学习跟不上、厌学,辍学现象屡见不鲜。

1.2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

儿童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和精神方面发展,包括个体体质的正常发展、体质的增强、认知和意向方面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研究表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存在的问题要比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同龄儿童的问题多得多。1.2.1心理失衡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的时期是他们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缺少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一必要的外在条件,对于他们的人生将会有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相隔两地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也越发突出,性格发展不健全,比如性格孤僻、缺乏自信、缺乏爱心、情感冷漠。有研究显示,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六方面,留守儿童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1.2.2德行失范问题儿童时期也是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由于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教育指导以及父母亲的支持,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影响。据统计,留守儿童的操行得分往往低于非留守儿童。没有父母在身边,监护人在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中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年纪偏大的监护人与儿童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其他类型的监护人也不可能像自己的父母那样毫无顾忌的管教孩子,最后出现“不好管,管不住”的现象。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较差,没有父母监管,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部分留守儿童尤其是男生放任自流,不服管教,缺乏道德感、责任感,没有爱心,染上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教育问题的成因

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留守儿童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各个因素共同促成的。家庭方面,亲子监护责任恩德放弃和监护的失效造成了父母教育的缺失,这种父母教育的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学校方面,农村的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有限,再加上受教育理念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始终是不够的,没有设置对留守儿童有针对性的课程,学校老师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社会方面,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文化向农村渗透,学校周围到处充斥着网吧、电子游戏室等,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课光顾这些地方,痴迷凶杀游戏,观看黄色内容,这些都严重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2.2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在个性心理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缺席导致的。父母不在身边,儿童会缺乏安全感,遇事表现出焦虑、胆小、自卑的消极心理,而遇到困难时无法找人寻求帮助也会使他们感到害怕,长期心里有事却没有父母倾听,压抑自己的情绪会使他们形成孤僻的性格,人际关系上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并且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是隔代抚养,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祖辈,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当然,除了家庭因素外,学校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

3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3.1加大政府对农村的经济支持

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即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虽然我国一直在不懈的解决农村发展问题,但如今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应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创业。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不仅使留守儿童的数量增多,而且也使城市人口数量、就业压力增大,但农民工通过在外打工实践,学会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开阔了眼界,思想观念有了转变,有了一定的资本,很多农民工有着饱满的创业激情,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或者是回乡自己创业,不仅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家减少一定的就业压力,而且可以让父母回到家乡陪伴子女的成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服务业等。根据当地的特色,开发旅游区,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各类经济共同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完善,才能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3.2增强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于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临时监护人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大部分临时监护人都存在“重养轻教”的现象,只关心儿童是否吃饱穿暖,是否安全,而忽视了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与人格的教育,因此造成了大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缺少道德品质的问题。为此,应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指导,首先要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营造一个全社会关爱儿童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明确临时监护人的职责不仅是“养孩子”,更重要的是“教孩子”,要言传身教,经常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次,要指导临时监护人运用科学、恰当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提高监护人的监护能力。

儿童受教育是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效结合,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就应该从学校得到更多的关爱与帮助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目前农村中小学大都实行寄宿制管理教学,但普遍寄宿条件较差,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政府应加强学校的寄宿设施建设,更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管理,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寄宿制管理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而且寄宿在学校能够让留守儿童在老师与同学群体中成长,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3.4加强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帮助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除了发挥政府、家庭、学校的作用之外,还需要发挥社会的作用,人的成长过程离不开社会,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有着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我国能够帮助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太少,其发挥的作用也不明显,尤其是在农村,所以帮助青少年儿童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组织,多关注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开展各种支持活动,帮助贫困家庭解决看病、上学等问题。也可以在农村建立生产和互助小组,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压力。可以在农村设立爱心站,对留守儿童的家长进行引导教育,帮助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强化家庭观念,转变家长重视给孩子提供物质需要而忽略精神需要的错误观念,给家长提供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留守儿童的安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村社区应设立相应的组织,针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对监护人进行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也可以直接对儿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增强他们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在治安方面,需要结合政府与农村社区组织的力量,加强对农村治安管理,保证青少年儿童有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流动人口理论与政策综述报告[M].北京:人口出版社,2010.

[2]刘霞,张跃兵,宋爱芹,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68-70.

[3]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29-33.

[4]范先佐,郭清扬.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回顾与反思[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1):55-64.

[5]李振堂.农村社区建设要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J].天中学刊,2011,26(1):56-58.

[6]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69-72.

[7]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