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1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下,各个高校也都顺应时代的潮流,网络应用体现在了学校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各个高校都建立了网络校园,都有自己的学校主页,让学生和家长通过网络就可以充分了解学校的各方面的管理。网络校园不仅仅创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平台和机制,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和课余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主页讨论区,进行学术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讨论,并且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到学校的最新动态。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可以对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疏导,并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作出及时地调整。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下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非常方便和高校,校园网的使用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体系走向网络化的发展形势。但是当前情况下,很多高校的其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1.高校教师对学校网络的利用率不高
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应得到相应转变,从传统的照本宣科和黑板板书的方式过度到利用互联网技术制作精美的ppt课件等教学方式。高校校园网上有很多可以让老师利用的教学资源,但是有些老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很低,甚至不懂得去校园网上搜寻有用的教学资源,不能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提升,以至于上课时的教学内容有些老旧,不能和学校整体的教育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模式相适应。
2.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水平不高
利用互联网对高校进行教育管理,这就需要教育管理人员对网络要有很高的认知程度,并且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专业知识和素质都必须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与当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但是现阶段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水平还不高,并且对于网络的实践性的应用不强。
虽然现阶段高校逐步在使用互联网对其教育进行管理,但是对教育管理网络化的投入并不高。一是体现在用在网络化教育管理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其基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少,不能及时对该校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和更新换代,这也影响了该校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提升。二是体现在一些高校专们的致力于网络教育管理的人才较少,因为缺少网络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使得这些学校在其教育管理模式上对网络得不到很好的应用。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出现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问题阻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的发展,也使学生不能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为了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更好地适应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因此这一部分就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做了创新研究。
1. 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意识
高校教育管理人员要及时抓住互联网时代带给教育管理的便利,要不断增强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网络意识,充分发挥网络带来的好处和优势,将网络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扩大,提升其教育管理的效率。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吸取其他高校成功的网络教育管理经验,使自己的学校逐步形成一个优质的数字化校园网络。
2. 提升高校教师对网络的利用率
由于高校教师对于网络化的认识和授课习惯等问题,导致了高校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因此,高校教师就应转变教学手段,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一些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上课体验。数字化校园在学校中逐步建立,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和学生进行远程互动,实现和学生的随时互动,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学生也可以及时的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老师。
由于高校对建立网络化校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较少,所以网络化校园的建设并没有引起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加大对网络的投入,一方面高校要从资金方面加大投入,这样才能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和升级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提升学校的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的质量;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网络方面的人才投入,吸引更多的具有专门技术的网络教育管理者,这样能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提升网络教育管理的效率。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为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管理手段和模式,同时新时代的来临也同样带来了一些问题。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在发展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同时解决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创新学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打造全新的数字化校园,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益处,提升教育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曹燕.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J]. 现代妇女(下旬),2014,04:132-133.
[2]蒋丽丽.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索[J]. 新闻战线,2015,06:87-88.
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两面性;教育技术;双重影响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80-01
一、技术的特点关系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技术具有两面性
技术来自于人类的创作,同时人们对其进行使用,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精神乐趣。但是技术所带来的双面影响不仅仅是主观方面原因所造成的,同时也是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人们对技术认识的局限性以及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所致。
1、技术的复杂性。每一项技术都由各种复杂要素构成,而每一个要素的改变都对技术系统整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其中一个发生变化,那么这项技术的最终呈现都将变得不同。
2、对技术认知的局限性。每一项技术的诞生,都需根据其服务对象的规律进行不断摸索,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熟练掌握,对其认识也是一步步发展。
3、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些利益,人们总是存在着对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比如把技术用于违法乱纪等活动中,给人们带来灾难。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信息技术有两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信息媒介。电视、计算机等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形态技术;第二,获取信息的方式。有媒介收集信息和信息系统设计两种。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处在技术的范畴中,与技术拥有共性。
2、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在教育教学上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增加教学的知识信息量,同时对教育规模的扩大具有很大帮助,也能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信息技术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所以要谨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若使用不恰当,可能会造成教育教学发生错误,所以,如何解决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错误运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获取资源迅速。但会对学习创造力产生影响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时期,各种媒介发展迅猛,信息数量大量增加,而表现出来的方式也是各式各样。资源的丰富性,让人们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因而出现各种储存信息的渠道,这给人们带来了便利。
丰富的信息知识,能让人们从互联网上轻易获取知识,部分人会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发表到互联网,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自己创造作品,所以,有些人们为图方便,从互联网上大量抄袭别人的作品,这部分人由于过于懒惰,使自身的创造性受限。同时,因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多而繁杂,对信息的认识容易发生错误。
三、获取知识的同时可能加大“知识沟”
(一)教育通过传播完成,信息技术为教育的传播做出重大贡献
通过各种渠道推广教育教学,有效的扩大了教育教学规模。互联网上各种网络课堂的开展,论坛、贴吧的出现,改变人们对传统学习的看法,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
(二)人群之间的知识鸿沟
处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取知识信息往往陕于社会经济地位低者,信息量越大,知识沟也越大。这种现象在发展快速地区与发展缓慢地区体现明显,新技术不断崛起,旧技术来不及退下,在这种知识信息丰富的情况下,知识沟越来越扩大化,教育也越来越不公平。
四、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多样。也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变化及好处
传统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碍于对老师的尊重,大多时候不会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育教学的内容长时间得不到创新,不会有所改变。而信息技术用于教学,创新了各式各样的学习方式。例如网络视频教学、移动教学等。在网络上学习,不懂的问题可以通过匿名的办法向网上老师提出,从而解决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也能解决老师重复课程内容的烦恼,只需要做出一份网络视频并上传于网上,不同学习者在不同时间都可以学习。
(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通过接触,然后才能加深彼此的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教育更为方便,不需要通过人们面对面教学,但是这样往往缺少感情上的交流,不利于人际交往的培养。同时网上信息技术可能会带来其他不好影响,比如,部分青少年对网络虚拟世界过分沉迷,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容易造成他们孤僻的性格。
五、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冲击
(一)信息技术全球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方都呈现全球化趋势,互联网全球化,在某些层次上缩短了全球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因此,有了“地球村”一说,在互联网上可以找不同国家的文化,并且可以同时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
信息技术的发达,促使了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频繁交流,因此,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不断交汇融合,部分过时的传统文化遭到冲击,甚至消失,但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网络文化。而这些网络文化不受时空限制,对教育的发展也更为有利。
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3
当前“互联网+”风生水起,教育自然不能缺位,那“互联网+教育”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会生成什么?是新的行业,还是行业的新形态?不管怎么说,改变是必然的。“互联网+教育”会让教育更具开放性和共享性,学习场变得多元,传统教室成为“未来教室”,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也会让教师与学生的界限不再分明,推进“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全面拓展与更新学校课程内容,改变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实现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互联网+教育”有很多好处,但真正推广到基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甚至社会与家庭,都需要为之准备,厘清观念,保持冷静,积极尝试,提升能力。
“互联网+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存在众多的“+”,这些“+”或许对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启示。
一、“课程+”
什么是“课程+”?简单地说,是此课程+彼课程,可能是“1+1”,也可能是“1+1+1+…”,更可能是“1+2”。当然,“课程+”
不是简单地将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合在一起,而是通过课程相加,将知识和技能等重塑融合,加出别样的课程,加出课程的特色与精彩。这种相加,可能是国家课程与国家课程及和校本课程间的相加,也可能是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相加。例如,语文与学校的经典诵读,与历史知识故事,与美术、音乐等有效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如,学校“经典诵读”与“版画”两门校本课程相加,以画配文,以文助画,学生在诵读中绘制版画,通过绘制版画理解经典,可以说,“课程+”出来的是一个简洁明快、轻负高效、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李振村先生在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推进的“全课程”改革、程红兵校长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实施的“三大课程谱系”等,都是“课程+”的一个很有益的尝试。
二、“教材+”
有了“课程+”,必然会深入教材层面,从“课程+”到“教材+”。可以说,“教材+”是“课程+”的一种承载与表现形式,是推进并实践“课程+”的手段与载体。与“课程+”相似的是,“教材+”不仅是两本或两本以上教材的简单叠加与重合,而是承载“课程+”的一个新的课程教材。它注重整合,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将其融合在一门新的课程教材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整体化,并非碎片化学习。学生直面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和学习对象,让学习活动始终面对一个完整的对象。用芬兰同行的话讲,这样的学习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的学习。学生学习活动所获得的结果是完整的,如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掌握、对探究欲的满足及对知识功能和意义的领悟。
三、“教师+”
这里说的“教师+”不是指某教师与某教师的“相加”或合作,其“+”的是教师的技能、本领与能力。也就是说,“教师+”是为了适应“课程+”,为了“教材+”而储备多元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全科教师”,按照“互联网+”的特征,即能跨界融合、跨学科实施教育教学。雷夫曾说,“在小学里,一个好老师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文学和数学,而且还需要精通基础科学、历史、艺术等课程,不仅如此,还必须扮演好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的角色”。“我在大学学的是数学,但是在这所小学,我是一个全科老师,历史、数学、自然、棒球、莎士比亚戏剧、摇滚乐……什么都教。”所以,面对“课程+”,呼唤“教师+”,呼唤全科教师凭借“全科背景”捕捉学生的潜能,从简单承担多门学科到有效整合多门学科。
探索“全科”,就是要培养全科师资,这是当下教师培养很重要的改进思路。作为师范院校,应考虑调整教学课程设置;作为基层教研部门、教师进修学校和学校,要调整教师培训计划,积极指导教师立足“全科教师”的要求制定生涯规划,实现青年教师的全科培养、全程实践和全面发展。当然,全科教师不能简单等同于“全能教师”,而是“课程+”背景下的“一专多能”,是能参透学校办学理念、诠释校本课程、演绎学校“课程+”的教师。
四、“教与学方式+”
所谓“教与学方式+”,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加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列,积极改进教学方式,树立“经营课堂、经营质量”的意识。无论是启发式、探究式还是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不管是讲授灌输还是自主学习,要以“有效”作为创新实践的根本,根据知识技能培养的要求,根据教材内容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把焦点从“教”移到“学”,以学为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并且,通过游戏表演、分组讨论、思辨分享、探究、有效练习等形式,切实整合“教的方式”“学的方式”和“教与学方式”,促进三者的有效相加,有机融合,重塑课堂教学结构,让教室成为“教与学”的公共空间和师生共同的“研究室”。开放办学,开放课堂,创生富有学校、教师特色的教学模式或范式,上学生喜欢的课。
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4
1.“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冲击
当前,很多学校在研究互联网技术对传统会计教学冲击的应对策略,但认识还不是很深刻。传统教学中老师的板书变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而一张张幻灯片之间的快速切换,往往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习中依然处于被动地位;大多数学校也都开设了会计模拟实验课程,但充其量也只是多了几套仿真的软件,情景没有还原现实的本质,给学生的感觉不过是对着电脑学习而已;而校企结合的实训就更加微乎其微了,一些企事业单位不能提供真实的会计实践岗位,也不愿意让本单位的财务数据外漏,由此导致校外的实习资源呈现严重不足。同时,“互联网+”在会计工作实践中被广泛运用,如网上银行、网上报税、网上登记、网络发票、税控系统、会计电算化等。这些业务都是会计执业过程中最基本的内容,互联网的覆盖要求会计从业人员掌握并能够熟练加以运用。因此,学校在会计教学模式上要转变,要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互联网+”时代会计教学的改革:情景教学
2.1情景教学的概念
情景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或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会计情景教学是在学与教的开放系统中全面再现真实的会计工作场景,将企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交易融会贯通于创设的场景中,让学生在模拟角色中吸取知识,并在工作岗位中灵活应用知识。为了实现会计情景教学的这些效果,必须借助各种工具与手段去构建这些真实的情景,而互联网的各种移动通讯技术、云平台等能够为此提供更多的支持。
2.2会计情景教学模式的设想
会计职业的特点使得会计情景教学成为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而“互联网+”又可以给会计情景教学提供深度的发展空间。学校可以考虑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区域型的会计云平台”,并逐渐完善让其成为一个开放的会计系统。系统中包括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以课程导入为主的教师,在社会人才培养计划中起着关键影响作用的政府,情景教学中情景真实来源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把相关因素高度融合起来的市场经济环境。学生可以基于“任务――胜任――反馈――提升”模式,身临其境,从而使得会计教学更加贴近实际。
3.“互联网+”时代会计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及应用
在会计情景教学模式中,可以更大程度地利用互联网的各种技术、各种思维充实到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学习能力。情景教学要有必要的物质条件,比如办公场所等,让真实场景生动还原;还要有学生模拟会计角色,在演绎中体会,在演绎中升华;同时,良好的会计教育生态环境的建立与维护还需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共享互联网时代的红利。
3.1物质情景:模拟真实的会计场景,还原真实的会计生态环境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模拟企事业单位面临的真实的市场环境、会计环境与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设计企业现行的会计制度,并按照真实发生的交易全方位地去演绎企业的经营过程。同时,可以参照企业财务部门实际运作情况,在网络媒体的应用下,划分专门的区域,设立企业结构、办公场所、厂房机器设备、财务道具、财务制度、财务软件等物质情景,用实物演示情景最大的好处是在视觉上可以造成强烈的冲击,让学生置身于企事业真实的经营状态中,提升实践能力则不言而喻。
“互联网+”的会计情景教学模式不仅仅是还原企事业单位的物质情景,而是在此基础上搭建会计教育教学生态环境。在此生态环境中,企事业单位可以将财务难题释放出来,学校通过互联网的“会计云平台”组织情景实训教学,用情景还原现实,用情景演绎现实,用情景来解决现实。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应用的能力都?⒌玫教岣撸?从而为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助一臂之力,实现了学校、政府、社会的资源共享。
3.2实践情景:扮演会计角色,完成游戏式会计实训
学生仅仅依靠会计情景教学的物质情景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重塑会计角色,让学生不再只是观众,而是要成为演员,那么就要求将会计真实发生的业务体现在情景教学的剧本中,而互联网技术将是会计剧本设计重要的手段之一。有了剧本,演员还要入戏。会计情景教学中,结合具体的任务情景,运用互联网的互动思维,让每个学生饰演一个角色,可以是同业伙伴,也可以是交易双方不同会计主体,或是以政府服务监管的角色介入到经济事项中。总而言之,通过设立不同场合下仿真的会计情景,让人物生动化。还可以让学校老师作为企业的财务顾问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并由学生协助企业财务部门的运行。从以上情景剧本的设置到人物角色的拟定,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创设的会计情景游戏中,通过游戏中人物角色的扮演,展示现实真实的场景,还原人物的真实内心,实现会计主体特定的目标。就象玩一场游戏一样,教学变成了立体式教学,充盈着各种互联网资源、技术、平台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构建。
3.3管理与控制情景:“学校――社会――政府”三维管理参与其中的过程管理与控制,实现共赢的发展目标
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5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校外语教师;新兴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9
在信息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每天都发生着变化,这其中,以互联网和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慢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改变,高校的教育模式同样也需要变化。传统的课堂形式已经逐步被信息化的教学方式所替代,那么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就亟待提高。
1教师个人情况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目前,在该市有普通高等院校13所,每年招生数4.94万人,在校生达15.53万人。调查中发现,秦皇岛市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外语教师的年龄层多分布在25-45周岁,多为中青年教师,占70%;职称方面,被调查的外语教师大部分拥有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的比例不高,占15%;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的外语教师拥有硕士以上学历,近几年新进教师都拥有博士学历。
通过前期访问和该分析汇总表格,我们可以不难发现秦皇岛市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握能力现状有如下特点:
(1)对于如PPT等相对较为传统的信息工具,老师们掌握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都会使用课件等教学工具,第一项数据中由于有部分教师对于FLASH课件制作方法不熟悉所以导致“掌握熟练”的比例减少。在访谈中,有些老师提出了对于PPT等课件使用的一些看法:他们认为有些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过于依赖课件的使用,完全抛弃了黑板板书,这对于课堂教学是不利的。传统的黑板板书在某些内容的教授时,可以更好地体现老师的思路,由浅入深,而不是全部都通过课件呈现在学生眼前。借助黑板板书的讲解,重点知识更突出,也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在此问题上,笔者是认同这种观点的,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不是最完善的,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及工具来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在某些高校每年举办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对于板书的书写都有明确的要求。
(2)高校外语教师对于一些新兴的信息工具如声音/视频剪辑、Photoshop等掌握情况在各年龄层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大体上的情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师们对于新兴信息技术的主观了解使用愿望反而降低。年轻老师对于上述软件了解较多,但是能够熟练掌握的老师还是比较少的。
(3)在语料库的使用上,笔者发现年龄大职称高的老师在这个领域的教学经验要更丰富一些,年轻教师对于此类信息工具的使用率相对较低,他们很多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科研能力较弱,对于使用语料库等信息技术方式来提高科研能力了解较少。
(4)除了图表中列举的信息工具之外,对于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在访谈中,笔者也做了一些统计。例如,电脑编程,微课制作等,对于这些较为新兴的信息技g,年轻教师接触会更多一些,一些老师还考取了C语言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但是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老师对于此类信息技术没有接触过。
2“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外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除了通过调查问卷分析高校外语教师目前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外,笔者还通过访谈等方式了解了一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看法。得到的信息汇总如表2。
通过该数据汇总表格,笔者发现:总的来说高校外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去,还是持肯定态度的。绝大部分老师都谈到通过各种信息技术,老师能够查找到更多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不再只局限在教案、课本和参考书目,视野更广阔,能够展示给学生的内容也更多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音频、视频等信息手段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有好处的,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但与此同时,笔者也注意到了,高校外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是否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持比较两极化的态度。尤其是些资历较深的老教师认为切不可完全抛弃传统教学的方式,有个别教师过度依靠课件,上课没有板书只播放课件,不利于师生互动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更不要说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成绩。
3“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策略
3.1继续对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意识方面的培养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问,我们看到当前高校外语教师对于教学当中的信息素养提高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还不足够,老师们大多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但对于信息技术素养的意识还是不全面,不足够。意识提高不上去,老师们对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信心就不足,或是说并不完全信任。要通过培训让老师们能够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在培训当中,继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意识,从根本上相信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是有利于高校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
3.2高校外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互联网+教学”的培养模式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更是离不开互联网。所以把高校教学和互联网联系在一起是大势所趋。所谓建立互联网+教学的培养模式,就是把日常教学、学生的学习交流和社团活动等内容通过互联网有效地联系起来,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把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内容整合起来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比如,以系为单位,建立QQ群,微信群等方式互相评课或是转发最新的教学资讯。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沟通,方便学生课后讨论和对教学提出建议。通过前期的走访,笔者也了解到学生对于这种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和老师沟通是认可的,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更为放松,不像课堂上那么拘谨,时间也更灵活,可以在充分思考之后和老师进行有效地沟通。
除了通过互联网在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联系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自我学习。例如,现在很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慕课”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让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课下的时间开阔视野、自我提高。
3.3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高
近些年来,无论是教育部对于高校教师提出的要求还是教师自身在实际的教学当中,都意识到了要不断地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效果显著但是在某些细节方面还不足够。有些教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并不强,有的则是过分依赖。所以针对这些问题,从学校的高度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显著的提高。
首先,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教师如何正确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逐步改变有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相结合这种培养模式的不信任感。为了提高老师们学习的热情,可以不定期的举办一些观摩课,竞赛等,让教师们真实地w验到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好处和乐趣。
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来督促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提高,例如,在信息应用方面的竞赛获奖的教师可以在年终评定时加分;或是评定职称时老师们需要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考核等等。
上述方式只是督促高校外语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提高的一些建议方式,最好的方法还是老师们能够自觉地,从本专业的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
4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高校教育势必要广泛发展,高校外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也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师们只有教育理念上认同信息化发展,拥有教学所需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根据时代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跟得上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才能被称为具有现代信息素养观念的高等教育者。
参考文献
[1]马玉红.海南省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与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
[2]郭强.论信息时代高校英语教师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4).
[3]于爱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6).
互联网教育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小学德育;网络时代;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21-0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近年来,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不仅使得大学生的上网频率增加就连小学生上网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而网民当中最大的人员群体是学生,学生的占比达25.1%。且19岁以下网民占比为25.7%,仅次于20D29岁网民的30。4%。而网络中的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中各种复杂资源的汇聚,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处于一个发展中的阶段,如果没有对其网络的文化的吸取进行正确的引导,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必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网络时代小学德育的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它虽然可以在人们的文化交流与知识面的拓展上有着显著的贡献;但是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思考方法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小学生及其教育工作带来积极影响和机遇的同时,也给其带来极为严峻的负面影响和挑战。
1.1 冲击德育理念。网络作为一种以虚拟为主的社会交流平台,其信息的扩散有着多元化、复杂化等问题。我国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而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必然会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强大的冲击。经济生活方式与社会的交流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网络上涉及到网络暴力,黄色信息等,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有着很大的危害。而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思想层面上的教育,所以必将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
1.2 减弱德育意识。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上的沟通与交流都是通过虚拟的数据来得以实现的。所在这种方式的交流下,没有有效的办法对其言行进行监督,在生活当中人性被压抑的一面会在这种几乎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得到宣泄。而这种宣泄必然会产生许多不良信息的传播,这种传播会使得学生的的思想变得离经叛道,对于道德与法律意识不断淡化。信息垃圾的泛滥,也会造成上网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道德意识弱化。
2.网络时代小学德育路径探析
网络本身对于小学生的德育思想工作是有着一定的好处的,但是没有正确的引导则会使其这种方式被缺失,充分利用其改善德育内容、方法提高德育效率,又要采取措施消除网络对中小学德育的消极影响。
2.1 互联网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小学生在互联网中的德育教育的开展。同志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舆论宣传,其发展方针的主要内容是,在小学德育开展中要对互联网中知识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互联网中知识传递与知识面拓展的特性充分利用起来,对于网络宣传的力度与监督程度要积极的实施,使之成为党和国家德育工作的新阵地,成为我们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2.2 优化小学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网络技术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但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而言也是一种制约,其主要的变现方面是对教学方式与手段造成一定的冲击。在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上面来f。要对小学生的上网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另外也要规范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开展网络德育活动。在小学德育教育手段上,也要发掘网络作为现代德育的重要载体的作用,将网上的德育教育与网下相结合,既调动学生的德育知识也调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方向、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行提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
3.教学团队素质决定学生道德理念
3.1 道德情感冷漠。我们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困难,那就是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冷漠是当今社会中思想扭曲的一种重要体现,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对精神需求向往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人就像社会当中的动物一样,人际交往对于人类来说是本性。而网络社会中的交流受到的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制约相对而言比较小。当小学生在生活与学习当中受到情感上的压制时,往往就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但是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当中,当进入社会面对正常的人际交往时就会不知所措,久而久之就会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与思想观念造成极大的影响。人际交往的缺失使得学生处于一个自己的世界当中,对于身边所发生的问题采取冷漠的态度,而道德情感的冷漠则是这种方式长期压制下最后的结果,并失去现实感和有效的道德判断力。
3.2 加强小学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道德情感的冷漠取决于当今的社会现状,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涉世未深,在心里还是比较天真的,其道德情感是否冷漠,完全受到家长或者我们教师的影响。所以,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意味着一点,过去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科技发展之后对于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生的现代科技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文化使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和个性化,有不少人的政治意识、民族意识、本土文化意识逐渐淡漠起来,但是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同时期运用的方法也越来越复杂,如果没有一支优秀的教育团队对其工作德育工作进行指导,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在学生的思想政治这块阵地将很难守住。所以,对于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结束语
我认为,互联网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是知识传播的平台又是思想扭曲的病原体,虽然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的成长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也会使小学生的思想陷入"误区",作为教师,面对这种方法我们绝对不能不做任何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