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碳排放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碳排放概述范文1
摘 要:论述了燃煤电厂电除尘提效改造的必要性,介绍了多种电除尘器提效改造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适用条件,并阐述了各项技术在某些电厂的应用情况进行。电厂选择电除尘器提效改造技术时需因厂制宜,保证机组烟尘超低排放改造的成功。
关键词:超低排放;烟尘;电除尘器;提效改造
0 引 言
2013年9月,国家三部委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各地方政府尤其是被国家划入重点地区污染防控区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符合各自地方特点的“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并配套了相应的奖励政策,拉开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序幕。2014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的“发改能源[2014]2093号关于印发《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通知,明确要求东部地区稳步推进现役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和有条件的30万千瓦以下公用燃煤发电机组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基本达到燃气轮机组排放限值的环保改造,即在基准氧含量6%条件下,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分别不高于10、35、50 mg/Nm3,鼓励其他地区达到或接近该排放限值。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2020年前,对全国燃煤机组全面实施超低排放,东、中部地区要提前至2017年和2018年达标。
1 电除尘器提效改造的必要性
针对火电厂烟尘超低排放控制技术,国内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技术流派,从技术路线上可归纳为两个技术流派:一是终端处理技术,烟气先经过干式除尘,再经吸收塔洗涤,最后经过湿式电除尘器进行深度净化处理。一般改造后干式除尘器出口烟尘浓度达到
无论哪种技术流派,就干式除尘器为静电除尘器的电厂而言,效率均要求很高,出口才能保证
2 电除尘器提效技术及其应用情况介绍
电除尘器提效改造技术主要有:气流均布技术、电除尘器扩容技术、低温电除尘技术、高频电源技术、旋转电极技术及导电滤槽技术等。
2.1 气流均布技术
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气流分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电除尘器内气流分布情况与本体结构、气流调节部件的设置及管道设计等因素有关。理论计算和类比数据表明,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往往会使除尘效率变化20%~30%[1]。
气流分布不均主要对电除尘器的运行产生以下影响[2][3]:(1)在气流速度不同的区域所捕集的烟尘量不一样,因风速降低而增大的粉尘捕集量并不能弥补由于风速过高而减少的粉尘捕集量,从而导致总除尘效率大幅下降;(2)局部气流速度高的地方会出现冲刷现象,将已经沉积在收尘极板上和灰斗内的粉尘再次大量扬起,即产生二次扬尘;(3)在高流速区,可能会在局部产生涡流;(4)在低流速区,阴极线上可能积灰过多,产生反电晕现象。
改善气流均匀性,首先要对现有除尘器进行流场的数值模拟及入口烟道流场测试,根据除尘器的结构特点与原始状态下的流场特点,分析烟道弯头内导流板对气流的影响和进气烟箱内导流板的宽度、角度、数量、安装位置对流场的影响,最终优化导流板的布置方式。
对多个电厂除尘器提效改造技术的调研,采用改善流场均匀性技术来提高除尘效率的电厂还未遇到,由于目前电除尘器提效技术较多,五花八门,大家在选择各种改造技术的同时往往会忽略除尘器最本质的一些部分,而除尘器入口烟气的均布工作就是除尘器最本质的部分之一,是提高除尘器效率的重要工作之一,建议电厂对该部分进行一些工作,较少的投入可以取得较大的效果。
2.2 电除尘器扩容技术
电除尘器扩容技术是指通过增加电厂有效高度、宽度、或直接增加电场来提高电除尘器效率。比集尘面积是电除尘器的一个重要的参数,它的大小在一定程度是表示着除尘器的除尘效率的高低。由于以前排放标准要求并不是很严格,所以很多电厂的除尘器建造的较小,比集尘面积较小,已无法满足现在排放标准的要求。因此通过增加电厂有效高度、宽度、或直接增加电场是提高电除尘器效率的有效途径。江西某电厂2×1000MW机组电除尘器为6电场电除尘器,较一般电厂的电除尘器多出1或2个电场,测试报告表明该电除尘器除尘效果较好,出口浓度为10mg/Nm3左右。通过对齐分析得出,其比集成面积大是除尘效率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对于改造项目该技术受到一定的条件的限制。如原电场高度与宽度已达到最大值、电除尘器后与引风机之间距离较短而无法布置新增电场等,所以电厂需要根据自身除尘器及场地的特点来选择是否采用该提效技术。
2.3 低温电除尘技术
低温电除尘技术是指在电除尘器入口烟道上布置低温省煤器,使得除尘器入口烟气温度降低,可以:(1)降低粉m比电阻,提高粉尘荷电效果;(2)减少烟气量,增大比集成面积;(3)若将烟温降低到酸露点以下,可使烟气中的SO3析出,吸附大量烟尘,而且可以除去大量SO3。通过以上几点,加装低温省煤器可进一步提高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目前超低排放采用协同除尘改造技术路线的电厂,许多均使用了低温电除尘技术,从使用效果上来看,均可以达到改造的目标。
针对锅炉目前排烟温度情况和余热利用情况,低温省煤器的改造也有两种方案:(1)纯低温省煤器改为带暖风器的广义回热技术,低省分高、低温段布置于电除尘器前后,低温段用于加热暖风器,高温段用于加热凝结水。(2)将原低省改为MGGH的升温段,在烟囱入口增加烟气再热段,提高烟气温度至80℃左右。所以加装低温省煤器的有附带效果,对于方案(1),低温省煤器可以节省电厂能耗,节能效果可观,许多电厂作为自己的节能项目来进行改造;对于方案(2),可以提高排烟温度,消除石膏雨、烟羽、大白烟等视觉效果,对于电厂的社会效益有正面影响。
不过能否加装低温省煤器也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1)除尘器入口烟道处空间是否满足安装低温省煤器的要求,有的电厂脱硝SCR钢架会刚好占用这个地方,所以场地条件需要满足要求;(2)排烟温度是否有安装低温省煤器的必要。低温省煤器理想的温降为150℃到95℃,有个较大的温度梯度,这与电厂空预器出口的烟气温度有关。有些电厂夏天极端情况下的排烟温度仅115℃左右,而冬天时仅100℃不到,这样的排烟温度不太适合安装低温省煤器;(3)低温省煤器需要将烟气降温到多少,是80℃还是100℃,也是需要讨论的,根据目前几个接触到的电厂反应,当控制烟温在95℃以下时,低温省煤器靠除尘器侧的换热管道易腐蚀泄漏,是否是个别原因还是因为酸液凝结而产生腐蚀,目前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每个电厂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运行。
2.4 高频电源技术
将常规电源改为高频电源(或脉冲电源):(1)高频电源输出直流电压比工频电源平均电压高约20%,电流提高近一倍,增加粉尘荷电量,从而提高电除尘器效率。高频电源尤其适合于在前电场应用,由于前电场烟尘浓度较高,大量的粉尘需要快速荷上电荷,配上高频电源,提高了电流,在烟气流动下粉尘荷电效率大幅提高,避免了因粉尘浓度高而产生的电晕封闭。(2)可以为电除尘器提供从纯直流到窄脉冲的各种电压波形,可根据电除尘器的工况,提高最佳电压波形,达到节能的效果。
从目前众多电厂改造情况来看,该技术在电除尘器提效方面是有一定的效果的,有许多电厂不仅电除尘效率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2.5 旋转电极技术
旋转电极式电除尘器其收尘机理与常规电除尘器相同,而与常规电除尘器所采用的清灰方式不同。常规电除尘器清灰方式通过振打、声波等方式来清理集尘极上的粉尘,在清灰过程中,有一部分已被收集到的粉尘会重新返回到气流,最终逸出电除尘器,导致排放增加。有研究表明,在高效电除尘器出口粉尘中,有约20%是由清灰过程中的二次扬尘造成的。而旋转电极其采用清灰刷来进行清灰,附着于集尘极上的粉尘在随旋转阳极板运动到非首次区域后,被正反旋转的一对清灰刷刷除。由于集尘极能保持清洁状态且粉尘在非收尘区域中被清除,能有效克服困扰常规电除尘器对高比电阻粉尘的反电晕及振打二次扬尘等问题,大幅提高除尘效率。
根据调研的几个电厂的应用情况来看,该技术对控制二次扬尘具有一定的效果,有利于除尘效率的提高。但较多电厂对旋转电极的运行故障率有一定的担忧,因此应用并不广泛。
2.6 导电滤槽技术
导电导电滤槽技术是近几年研发出来的电除尘器提效技术,该技术为在阳极板后增加垂直于气流的收尘装置,可以在不对原电除尘器造成较大的影响的情况下,有效抑制二次扬尘,增大收尘面积,提高电除尘器的收尘效果。其原理为:当烟尘刚进入电收尘器的电场时,流通断面的粉尘浓度分布基本一样均匀,但到电场的末端,由于电场力的作用,流通断面的粉尘浓度分布发生较大的变化,趋势是:在收尘板与放电极之间的空间中,越靠近收尘板附近粉尘浓度越高,而放电极附近的粉尘浓度相对较低。尽管大部分粉尘都靠近收尘板,但由于获电粉尘的相互排斥及存在粉尘有的获电不足,使部分粉尘不能被收尘板捕集,而随气流逃逸出电场的现象。另外,当电场振打清灰时,大部分的二次扬尘也是沿阳极板表面逃逸出电场的。若能有效地捕集电场末端沿阳极板表面逃逸的粉尘,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将会大幅提高。导电滤槽可有效捕集低比电阻粉尘,获电的低比电阻粉尘在电场力和风力的作用下,其运动方向指向导电滤槽进口,而进入槽内的粉尘在静电吸附和拦截过滤双重作用下,均会被有效捕集。即使低比电阻粉尘被捕集后会有反弹的现象,大部分也不会被气流带走。
该技术已在多个电厂应用,起到一定的提效效果,而且导电滤槽技术改造工作量较小,投资少,工期较短,比较适合于受场地限制的除尘改造项目,而且基本不增加运行阻力。
2.7 烟气调质技术
烟气调质就是在烟气进入电除尘器之前对烟气进行调质处理以降低粉尘比电阻,提高粉尘颗粒的荷电性能,使之易于被电除尘器捕集,以提高电除尘器效率,降低粉尘排放。常用的调质剂如:SO3或NH3等化学调质剂,也有特殊配方的其他调质剂。
该调质系统的工作机理:就是以一定的工艺流程产生SO3,将SO3与空气的高温混和气体喷射到电除尘器的入口,SO3与烟气中的水汽迅速结合,在粉尘表面形成一层硫酸薄膜,致使粉尘颗粒的比电阻下降,荷电性能提高,易于被电除尘器收集。调整SO3的喷射量,可以将粉尘比电阻调节到适合该电除尘器的理想范围,使用本系统可使电除尘器效率达到设计效率。该工艺所用的原料可以有两种:一种是硫磺,另一种是SO2。应用最广的是以硫磺为原料。
但加装烟气调质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是否降粉尘排放的同时增加硫氧化物的排放;(2)对管道和设备会不会造成腐蚀;(3)烟气调质后是否影响灰的综合利用;(4)运行系统的可靠性,即不会因为该系统而造成工作环境恶化,进而导致系统无法正常投运。
通过对几个应用该技术的电厂调研可知,该技术在对除尘器提效方面有一定的效果。某电厂电除尘器在调质前的效率为96.15~97.3%,调质后电除尘除尘效率达到99.77~99.80%,效果是很显著的,而且该技术的特点是投资小,效果好,运行维护费用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已投运电除尘的机组。
3 总结
本文对目前应用较多的燃煤电厂电除尘器提效改造技术进行了介绍,并且分析了各项技术的适用条件以及介绍了部分电厂的应用情况。当然,电除尘器提效改造技术不仅只有以上的技术。
电除尘器的各种改造提效技术均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没有任何一种提效技术是适用于所有电除尘器的,电厂可以根据机组条件、除尘器本身条件、改造场地、烟气综合条件及投资预算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改造技术,而且各种技术并不互相排斥,可以进行各种改造技术的组合,来达到电除尘器提效改造的目标,保证机组烟尘超低排放改造的成功。
参考文献
[1]⒑笃簦林宏.电收尘器[M].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61-176.
碳排放概述范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碳排放;相关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开展,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在逐渐提高。FDI对东道国带来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东道国,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污染工厂。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至2010年FDI达到1057.352亿美元,连续二十多年持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环境容量有限,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比较大,环保任务比较重。我国在“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减少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要控制主要污染物。如何更好地协调引进FDI与降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有必要对全国近十几年来引进FDI的碳排放效应进行评估,分析FDI规模与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相关性,探讨FDI的产业结构分布与我国碳排放之间的关联性,为今后进一步优化外资政策和节能减排提供依据。本文所选取的时间范围为1996-2010年,从总量和产业结构方面,分析这一时期我国FDI的碳排放效应。
一、全国引进FDI的规模与行业分布
(一)全国引进FDI的规模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际引进利用FDI增长迅速,由1996年的417.26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1057.32亿美元,引资规模在波动中不断扩大,1996-2002年在波动中缓慢增长,2002年至2008年有较大增长幅度,一定程度上验证了2001年入世后由于更加开放的政策,带来FDI的迅猛增长。2009年有一定程度地小规模地下降,2010年呈现恢复性增长。
(二)全国FDI的产业与行业分布特征
1996年以来,全国三次产业引进FDI的情况表,投资于第一产业的FDI规模很小,多数年份所占份额不足 第二产业引进FDI的规模居绝对优势,但其比重有所下降,从1996年的76.4%下降到2010年的50.9%,第三产业引进FDI规模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比重从1996年的20.9%增加到2010年的47.3%,而第一产业农业引进FDI的比重总体上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最终从所占比1996年的11.393%增加至2010年的19.120%,期间有所波动。
如果细分各大产业的行业来看,第二产业中的几大行业一直是外资比较集中进入的行业,例如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而第三产业FDI比重上升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全球市场,尤其是入世以后,逐渐放开了服务领域,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引进FDI的规模在逐渐增大,增长率在提高。
二、全国1996―2010年碳排放的评估
(一)计算公式和数据来源
本文简单利用主要一次能源的消耗量来计算碳排放量,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而不选取电力等二次能源,主要是为了避免重复计算。运用简单的计算公式:碳排放量=三次能源各自的消耗量*各种化石燃料折标准煤系数*三次能源各自的碳排放强度系数。
关于能源排放强度系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2003)的相关显示,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碳排放强度系数分别为0.7476,0.5825,0.4435。各种化石燃料折标准煤参考系数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7》,原煤、石油和天然气折合成标准煤的系数分别为0.7143,1.4286,1.3300 ,而各种能源的消耗量数据根据历年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二)全国1996―2010年碳排放的特征
经过上述计算后,我们发现1996年以来,全国年度碳排放规模逐年增加,由90172.049万吨增至2010年的207714.256万吨。同期,全国万元GDP碳排放量由1996-2002年期间数值平稳逐年增长,之后在03年经历小幅度下降之后,在2003-2010碳排放又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并且最终由1996年的0.778吨/万元增至2010年1.914吨/万元。这说明我国的粗放型经济并没有很好地得到改善,节能减排措施没有有效得到实施,甚至有恶化趋势。
并且,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三种一次能源消费均呈现逐年上涨趋势,煤炭能源消费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三种一次能源的增长率分别为,煤炭消费增长了55.09%,石油消费增长了58.95%,天然气消费增长了82.61%。这三次能源的消费增长变化将直接影响碳排放的变化甚至是环境的变化,因为煤炭的碳排放系数最大,导致碳排量增长较快。
三、全国FDI规模与碳排放量的相关性
(一)数据选取
本文把1996―2010年全国年碳排放量作为因变量,选用同期全国年度实际引进FDI作为自变量,并对其进行同期汇率换算。
为消除数据中存在的异方差,分别对两个变量取对数为LNT与LNFDI。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避免谬误回归,在最终确立计量回归之前,必须对所涉及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具体步骤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利用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FDI和LNT的平稳性;二是利用两变量的Engle-Granger的检验方法(EG两步检验法)来确定LNFDI与LNT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若存在,则给出两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三是利用EG检验考察LNFDI与 LNT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上均采用EVIEWS6.0计量分析软件进行回归。
(二)相关性分析
(1)单整性检验。首先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分析时产生“伪回归”问题,然后建立非平稳时间序列的回归模型。为了判断LNFDI和LNT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首先要进行单整检验,只有二者的单整阶数相同时,才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
单整性检验结果
从单整分析来看,只有LNT二阶单整在1%水平下未通过平稳检验,其余的检验水平下均通过。可以总体上判断LNT和LNFDI基本平稳,并且单整阶数相同。
(2)协整关系检验。应用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第一步,将需要的变量进行回归得到残差;第二步,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如果没有单位根,则表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否则,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对LNFDI和LNT进行回归分析,LNT为因变量,回归结果如下表
LNT和LNFDI的回归结果
从上表回归结果看,总体上回归非常好。拟合优度相当好,t检验值也通过了。
根据Engle定理,如果一组变量之间有协整关系,则可以用误差修正模型(ECM)进行协整回归。误差修正模型克服了协整关系只反映变量间长期的均衡关系,建立短期的动态模型以弥补长期模型的不足。由上述回归分析表可知,LNT与LNFDI的方程式:LNT=1.680386+0.102662LNFDI+u,通过了检验。根据e=LNT-(1.680386+0.102662LNFDI)计算残差序列,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下表:
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由上表可知,残差序列的ADF统计量为-2.658921,除了较为严格的1%显著性水平通不过外,均小于5%和10%的临界值。因此,可以总体上说明残差平稳,说明LNFDI和LN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LNFDI和LNT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验证,滞后期分别取1、2、3,检验结果显示:
由分析可以看出,滞后期为1-3时候,FDI变化和碳排放变化没有显著性的因果关系,即碳排放变化不是引起FDI变化的原因,FDI变化也不是引起碳排放变化的原因。
这一分析结果并没有达到理想预期的结果。1996―2010这15年来我国引进FDI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尤其是在中国2001年入世以后,外资对中国的直接投资规模逐渐加大,而且我国现阶段仍处于工业化前期,在国际分工中承接的仍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按理论分析应该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结果并没有很好地反映这一因果关系。原因可能是:首先,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地区实际FDI的不平衡性。本文研究的是数据是基于全国范围内的数据,而我国中西部地区实际引进FDI与环境的碳排放,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这一因果关系,从而导致检验不显著。其次,三次产业发展的实际引进FDI的不同,三次产业发展对环境影响不同,导致实际引进FDI与碳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总体上不显著。例如,农业引进FDI较少,并且处于比较初级的农业发展状态,机械化程度很低,碳排放较少。最后,可能是碳排放数据搜集计算整理过程的偏差,本文计算碳排放,比较简单粗糙,主要是利用一次能源消耗量乘以各自的碳排放强度系数,这可能导致最后的数据不准确,从而,导致因果关系不准确。
基于以上几点,本文接下来具体分析三次产业FDI的引进与碳排放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三次产业FDI的引进与碳排放的相关性
按照前述检验的三个步骤,分析中国这近十年来三次产业实际利用FDI与碳排放的相关性。首先,对三次产业利用FDI数据进行单整性检验,FDI1, FDI2, FDI3和LNT之间的协整关系。表显示,三者是二阶平稳数列,可以进一步分析LNFDI1、LNFDI2、LNFDI3和LNT之间的协整关系。
接着,采用恩格尔――格兰杰两步法进行协整分析,对LNFDI1、LNFDI2、LNFDI3和LNT进行回归。其中LNT为因变量,分别得到回归方程,通过回归结果,进行平稳性检验,除了LNFDI1、LNFDI2和LNFDI3和LNT的方程通过了检验。然后,根据残差序列的表达式,进行单位根检验。
最后,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进行验证,滞后期数分别取1、2、3,检验结果显示:
平稳序列LNFDI1、 LNFDI2 、LNFDI3和LN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表明三次产业FDI规模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第二产业FDI的变化是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不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第一产业FDI的变化与碳排放的变化不存在因果关系;当滞后期为2时,碳排放的变化是第三产业FDI变化的原因。
五、结论
本文概述了1996-2010年我国引进FDI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特征,应用简单的碳排放计算公式,评估了1996-2010年期间年度碳排放量。结果发现,在这一时期,我国碳排放总量在逐步增加,并且万元GDP碳排放这一指标数据也在逐步增加。这表明,我国并没有很好地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经济发展结构依然是粗放型的高污染高能耗型经济。单整检验和EG两步检验结果表明,1996-2010年期间全国FDI规模与碳排放量存在协整关系,说明了FDI和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结果。但是,格兰杰因果检验并没有很好地显示FDI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本文指出可能是由于全国范围FDI引进不平衡性导致的。应用这一思路,进一步地分析全国三次产业FDI的碳排放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滞后期为1-3时,第二产业均是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而第一、第三产业并不能很好地显示这一因果关系。
因此,今后我国在引进FDI时候要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碳排放的效应。要学会充分绿色利用FDI带来的效益,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转型,减轻环境污染压力,更好地更绿色地承接FDI。
参考文献:
[1] 江心英、陈志雨.1998-2010年江苏省引进FDI与碳排放的相关性评估国际贸易问题[J].2012(04)
[2] 傅元海.我国引进FDI质量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J].2008(10)
[3] 王家纬、伊藤敏子.我国碳排放权市场发展路径之研究.国际商务[J].2011(03)
碳排放概述范文3
(一)碳排放权 碳排放权又称“温室气体排放权”。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以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的碳减排任务。议定书为帮发达国家顺利实现减排,制定了三种灵活机制,其中一种涉及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机制是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允许附件1国家的政府或者私人经济实体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以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和全部温室气体减排额度,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项目获得的“经核证的减排量”(emission reduction credits,简称CERs),即碳排放权。CDM的主管机构是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国家发改委是我国政府开展CDM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每个发达国家缔约方都有一定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表现为一种排放权利,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权”。
(二)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上世纪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由于京都议定书的约束,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鉴于温室气体的全球性,也就是说只需要对碳排放实现总量的控制,因此在各国各企业进行减排,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各国各企业减排成本却又大不同,发达国家国内减排二氧化碳成本很高。因此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出现在商品贸易中,可以进行商品交换。碳排放权交易方式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从而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的,在一国内部,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排放权交易市场由此应运而生。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一)碳排放权的确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可以控制拥有的排放权,能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带来经济效益,此外,企业也可以直接出售剩余的碳排放权。综上,碳排放权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
对于碳排放权属于哪一种资产,目前存在一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碳排放权应确认为金融资产;第二种观点确认为存货;第三种观点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有学者认为按照不同市场的成熟度来分别确认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各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对于提供会计信息来说,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上,不论确认为哪类资产,都不影响企业的资产总额,但是不同的资产分类会面临不同的后续计量,后续计量的不同会对企业各期的损益带来影响。碳排放权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具有不同的持有目的不同的经济性质,不能一概而论,本文通过对会计主体持有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实质分析,认为应该按照会计主体持有碳排放权的不同目的以及不同的获取方式对碳排放权进行分别确认与计量。
(二)企业自用的碳排放权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具有实物形态;具有可辨认性;非货币性资产;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无形资产。对于企业自用的碳排放权是政府无偿分配或者通过有偿竞争而来,企业持有目的是为了正常的运营,符合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因此企业应在“无形资产”科目中核算该项目。
(1)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排放权。类似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收入,在“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碳排放权”二级科目。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排放权,对应科目设置为“递延收益——碳排放政府补助收入”核算,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贷记“递延收益——政府补助收入”;企业排放时直接作为费用进行核算,对使用的排放权进行摊销,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摊销——碳排放权”,并对递延收益进行分配,借记“递延收益——政府补助收入”,贷记“营业外收入——排放权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对碳排放权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发生减值时,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碳排放权 ”,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企业出售剩余碳排放权,按照实际取得借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并相应借记“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按排放权的账面余额,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按其差额,贷记“营业外收入——排放权收益”。同时分配剩余的递延收益。借记“递延收益”,贷记“营业外收入”。
碳排放概述范文4
关键词:碳排放;量化;建筑给排水系统;MRV
1 概述
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相气候变化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大规模的共同行动,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相同的。在我国将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以来,国家主要通过行政及经济手段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据我国水利部《2013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统计,我国年用水量大约为7548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占21.7%。同时,建筑给排水系统节能减排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领域,是可持续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文章也只是管中窥豹,以期在这个领域中的更大发展。
2 建筑给排水系统碳排放量化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3,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是我国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可知,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源头;也是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好、成本最低投资收益最高的行业。目前,我国正在积极的建立碳市场,试图通过碳市场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机制促进我国各行业的节能减排。2011年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建立碳交易区域试点,要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其中北京、天津、上海等成为我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区域。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建筑给排水系统碳排放量化标准。
3 建筑给排水系统碳排放量化
3.1 确定项目边界
项目边界指的是一个物理和地理的边界,它包括项目参与方可控的、数量巨大的、而且合理归因于项目活动的所有温室气体排放。划定项目边界的目的是准确全面的确定项目涉及的排放源,避免遗漏相关排放源,保证项目减排量计算的准确性。
3.2 确定项目排放量
项目的碳排放量是在建筑正常运行一个计入期(通常为一年)内的排放量,现阶段的计算的项目排放量只是估算值,监测阶段将对估算过程中不确定参数进行实际监测,在核查阶段用监测的实际数据代替预估值计算出项目的实际的排放量。
3.3 项目碳排放量化方法
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碳排放量计算如下:
PEn=PEp+RE (1)
式中:PEn-项目活动中,给排水系统排放量(tCO2e/a);PEp-项目活动中,给水泵的排放量(tCO2e/a),按照式2计算;RE-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tCO2e/a),按照式3计算。
项目活动中,给水泵的排放量计算如下:
(2)
式中:pi-项目活动中,i型号给水循环泵的功率(kw);Ti-项目活动中,i型号给水循环泵的运行时间(h);Ψ-项目活动中,变频终端的节电率,若采用变频终端则取值为0.2-0.25,若无变频终端则取值为0;EFe-电网排放系数(tCO2/Mwh),按中国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取值。
全日制有集中供热水供应系统的耗热量按下式进行计算:
(3)
式中:RE-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tCO2e/a);RE1-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上限值(tCO2e/a),按式4计算;RE2-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理论值(tCO2e/a),按式5计算。
(4)
式中:p-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设备i的功率(tCO2e/a);Ti,j-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设备i的运行时间(h/a);i-项目活动中,生产热水设备的型号;j-项目活动中,i型号生产热水设备的数量;EFe-电网排放系数(tCO2/Mwh),按中国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取值。
(5)
式中:q-项目活动中,该建筑热水用量(m3)取值参照GB50015-2010《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ρr-项目活动中,热水密度(1000kg/m3);Cp-项目活动中,水的比热(4.187kJ/(kg*℃));tr-项目活动中,热水温度,tr=60℃;to-项目活动中,冷水温度,取值参照GB50015-2010《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CF-项目活动中,GWh到TJ的转换因子,为常数3.6;EFe-电网排放系数(tCO2/Mwh),按中国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取值。
4 项目实例
4.1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北京市某14层的综合办公楼,给排水给排水系统采用分区供水1-4层为I区,由市政给水管网直接供水;5-14层为II区,由给水泵供水,在屋顶设有水箱供水。排水系统在底层的单独排放,排水立管设伸顶通气管,最后在排入市政管网。
该建筑的给水系统中耗能设备有两台(一用一备)11kw的II区给水泵,2台0.75kw的循环泵对整栋楼供热水,一台12kw电热水锅炉为整个建筑提供热水。
4.2 项目碳排放量计算
根据文章提出的建筑给排水系统碳排放量化方法,该项目的碳排放计算方如下所示:
项目活动中,水泵排放量计算如下:
(6)
式中:pi-热水给水泵的功率2*0.75kw,生活用水给水泵的功率11kw;Ti-给水循环泵的运行时间2860h/a;Ψ-变频终端的节电率0.25;EFe-电网排放系数0.81145 tCO2/Mwh;PEp,z-循环给水泵排放量估算值21.75tCO2e/a。
热水制备的碳排放量计算:
(7)
式中:p-生产热水设备i的功率12kw;Ti,j-生产热水设备i的运行时间2860h/a;j-i型号生产热水设备1台;EFe-电网排放系数0.81145 tCO2/Mwh;RE1-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上限值27.86 tCO2e/a。
(8)
式中:q-该建筑热水用量565.06m3;ρr-热水密度1000kg/m3;Cp-水的比热4.187kJ/(kg*℃);tr-热水温度,tr=60℃;t0-北京市冷水计算温度15℃;CF-GWh到TJ的转换因子,为常数3.6;EFe-电网排放系数0.81145tCO2/Mwh;ηrs-热水设备的效率90%;RE2-生产热水所产生的排放量理论值26.67 tCO2e/a。
所以,项目活动中,建筑给排水系统排放量PEn为48.42 CO2e/a。
碳排放概述范文5
关键词:碳排放权 资产特性 会计确认
2009年12月召开的《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上,中国提出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2013年6月18日,我国首家碳排放交易所——深圳市碳排放权交易所正式启动成立。深圳市率先在全国启动并完成企业碳排放核查,并颁布了全国第一部企业碳排放量化、报告和核查的地方标准化技术文件,为全国的碳排放交易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减排政策与相应机制的发展,碳减排任务的落实必然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与此同时,企业针对碳排放交易的会计核算问题成为理论及实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碳排放权及交易概述
在《京都议定书》中,为了督促发达国家完成碳减排,联合国引入了三种灵活机制:国际碳交易机制(IET)、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约机制(JI)。其中涉及到发展中国家的只有清洁发展机制。现行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任务,通过此机制,发达国家的多排放者可以向发展中国家生产者提供资金和先进技术,来购买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提升所带来的减排量。在此减排量即碳排放权就形成了一种有价资源,在交易的过程中成为碳商品在资本市场上流通。
2005年,为保证CDM项目的开展,我国政府制定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根据规定,CDM项目的实施主要有七个步骤:项目设计和描述,国家批准,审查登记,项目融资,监测,核实/认证,签发排放减量权证。以北京环卫集团为例,作为我国政府批准的第一个CDM碳交易项目,2002年,国际能源系统公司(荷兰)、北京市环卫集团——北京市二清环卫工程集团公司对填埋气体收集及CDM项目达成共识,签订《合作意向书》。随后,安定填埋场的填埋气收集利用项目开始启动。2004年,该项目拿到了全国首个CDM批准证书。2006年,联合国有关部门到填埋现场核定减排量。直至2008年,企业才拿到第一笔项目收入,整个过程历时五年多。CDM项目仅前期投入就达1 200万元,加之后期维修等总投资高达2 000万元。综上可知,目前我国CDM项目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
二、碳排放权的资产特性
(一)碳排放权归属于资产
早在2003年,FASB下的紧急任务小组讨论中就已经对于碳排放权归属于资产达成了共识。目前国际普遍认可将碳排放权定义为资产。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是在联合国的共同协作下,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总排放量而形成的。各国政府根据这一制度分配排放权,企业根据该制度进行碳排放权的相互交易,这两种形式都满足了“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条件;不论取得的排放权是用于自身碳排放需求还是出售,都可以为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符合资产定义中“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条件;在我国,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国家拥有碳排放权的所有权,碳排放权取得的收益由国家和企业按一定比例分配,这符合资产定义中“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条件,因此,我国碳排放权也应归属于资产。
(二)碳排放权的资产特性分析
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新型的资产形式,近年来国际上学者对其具体归属于哪项资产争论不断。要确定碳排放权资产的界定,首先就要了解其特有的资产性质。目前碳排放交易已经在国际上运行多年,我们可以因此了解到碳排放权实际对企业资产的影响与其作为资产的实际性能。笔者根据其交易过程和应用目的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分析(见表1)。
抵消自身产生碳排量为目的的碳排放权形成了一种非流动资产,是因为CDM项目发展到现在所涉及的减排期限都在五年,即其授权在规定的时间段内都是有效存在的,预计今后的期限范围也将大于1年,因此我们可以界定在此情况下产生的碳排放权不是流动资产,而是非流动资产;用于交易的碳排放权是在一年的任何时候都由企业持有,因此可以定义碳排放权为流动资产。
三、碳排放权会计确认
2007年由普华永道与国际排放交易协会共同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对于碳排放确认处理的方法共有15种之多。具体到资产的确认方面,其中免费获得排放权的:有15%的受访者初始确认碳排放权为存货,65%的受访者将其归于无形资产,剩余的20%把碳排放权归入其他资产。对于外购获得排放权的:有11%计入存货,58%受访者将其纳入无形资产范畴,其余31%的受访者初始确认为其他资产。由此可以总结出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三种确认方法,即无形资产、存货、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确认为存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企业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活动。就CDM项目而言,是生产型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附加产生的一种资产。在全球碳减排的背景下,碳排放权形成了市场价值。尽管企业生产的产品和碳减排量都可以进行出售交易,但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生产产品,没有产品就没有碳减排量的概念,所以碳减排只能属于企业经营的副产品,并非日常活动中主要经营的产品。对于以弥补自身生产企业的超额排放量为目的的碳排放权交易,并不符合以备出售的概念,在此情况下就不能定义为存货。因此,无法解决不同方式取得碳排放权的确认问题。综上所述,碳排放权并不能较好地符合存货准则的规定,缺少相关存货特征。
(二)确认为无形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首先,碳排放交易实质是转让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其中温室气体减排量这一资产没有形态,符合没有实物形态的概念。其次,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国家拥有碳排放权的所有权,其中,“鉴于温室气体减排量资源归中国政府所有,而由具体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归开发企业所有,因此,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中国政府和实施项目的企业所有。” 这基本符合了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定义。最后,碳排放权未来的交易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目前交易收益的金额无法确定,满足了非货币性资产的最基本特征。综上所述,将碳排放权归于无形资产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在我国,由于发展中国家没有限制碳排放量的制约,目前企业参与的CDM项目都与发达国家购买碳排放权的目的不同。国外企业的目的是在之后持续的经营其所有的碳排放权,而我国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对外销售,这点和无形资产的意义相悖。例如,北京市环卫集团的CDM项目,持有的碳排放权从项目建立就是为了对荷兰企业出售碳排放权。
(三)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 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为了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例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
在外购并以交易为目的的企业中,碳排放权可以在国内乃至国际资本市场之中相互流通,其价值根据自由交易市场内的特定机制为依据随交易量等因素的变动而变动,企业买入并以换取差价为目的,在近期卖出,并且可以进行现货、远期、期货和期权交易。该方法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其他情况下,如抵消自身生产的碳排放量等就不符合其定义。可见,金融工具模式并不能定义会计确认中的碳排放权。
四、排放权会计确认的设想
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可知,无形资产和交易性金融工具分别可以代表用以抵消自身产生碳排量和以交易为目的的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碳排放权的资产特性,既有流动资产的性质又有非流动资产的性质。但是碳排放权作为一个核算整体并不能只选择其中一个概念来定义。也就是说不论选择资产上的哪个科目都不能代表碳排放权的全部意义。因此笔者设想以下两种处理办法:
(一)分别核算碳排放权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在持有以出售为目的情况下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更具可行性,在持有用于抵消自身碳排量情况下确认为“无形资产”更具有可行性。目前存在的会计科目都不能融合碳排放权的所有特性,则可以选择依情况分别确认的办法。根据企业获得碳排放权的目的不同,其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不同属性,下设“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和“无形资产——碳排放权”分别核算。该方法可以充分体现不同情况下碳排放权在资产负债表中真实的资产特性,为企业更加清晰地了解自身的资产结构及财务情况、合理评估企业与营运计划等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外部人员衡量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提供了保障。
(二)单独列示“碳排放权”项目
分别核算碳排放权不能合理地表达碳排放权作为一个单一的核算整体的概念。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在全球企业的普及,是否可以设想在资产负债表中加入一项“碳资产”,“碳资产”的概念中既不单独列示为流动资产,也不单独列示为非流动资产。以一个单独个体的形式确认、计量碳排放权,及时记录“碳资产”的变动情况,利于企业对其“碳资产”的整体把握,及时买入或者卖出“碳资产”,从而起到增加企业收益和减少损失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彩平.碳排放权初始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04):34-43.
3.吕燕.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7):88-89.
4.王艳,李亚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管理观察,2008,(25):122-123.
5.王艳龙,孙启明.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析[J].经济纵横,2010,(12):117-120.
作者简介:
碳排放概述范文6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会计;企业会计体系;策略
随着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人们的生活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为切实做到降低碳排放,从根本上遏制气候环境朝着更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状态发展,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落实低碳经济就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落实低碳经济绝不能仰赖各企业的自觉,而是应该建立完善的碳会计制度,采取综合措施,贯彻低碳理念。
一、发展碳会计的必要性
1.低碳经济和碳会计概述。
低碳经济是通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以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减少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以缓解温室效应的经济发展形态;碳会计则是以能源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的以货币、实物或文字表达形式对企业履行碳责任的确认、计量和考核制度。目前,低碳经济的热潮已经席卷了全球,这股热潮给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较为沉重的经济发展压力,它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虽然国内产业转型无法在一夜之间完成,但通过践行低碳经济的理念,我国大量企业势必能够找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
2.低碳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种种迹象表明,低碳经济将成为人类继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又一次革新,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大潮,已经开始纷纷推出碳会计相关决策,并将低碳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低碳经济形势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开始从负债、资产、收益等各个角度分析低碳带来的影响,并建立了碳会计的核算机制。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社会各界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低碳环保布局,企业也将因此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
二、构建企业碳财务体系的策略
1.计量碳会计。
碳会计的核心工作是计量并确认企业的碳排放权利,为企业后续工作的开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低碳形势下,企业应将和自身利益相关的成本变动计入到企业的整体财务系统中,从而获取准确的计量数据。当前的计量工作最常见的三种观点包括存货、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排污管理企业参与到排污交易中有可能因此投资而增值。排污权本身是一种无形资产,为避免超限排污的情况出现,企业一定要在生产过程中获得排污权,企业只有在产生了排污量并履行排污权的企业才应付费。
2.披露碳会计信息。
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可能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一定的风险,企业的碳会计体系也要将此因素考虑进去。企业应该拟定详细的计划或策略分析碳排放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收益,详细分析并披露企业的碳会计信息,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碳会计信息的主要披露内容包括温室气体的减排管理和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核算,另外还包括单独贡献、减排责任的气候化治理以及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减排目标、战略、风险、机遇等。审计、核算以及管理将共同构成企业碳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框架,此三项工作之间联系紧密,对碳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三、构建企业碳管理会计体系的策略
1.交易、核算与管理。
交易、核算与碳排放的管理是最重要的三项工作,是企业实现低碳减排的关键,企业应更多地重视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并切实落实好节能减排相关工作,从原材料的购进到生产、运输,直到销售等过程采取全面完善的管理措施。低碳管理会计主要包含生产于运行、交易、贸易、成本控制等内容,只要切实履行职责,做好以上工作,就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企业效益,提升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同时推动企业生产和经营理念的创新发展。在目前的传统财务管理工作领域,对企业周围的环境暂时不需要考虑,但随着低碳经济下碳会计制度的建成,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企业必须综合全面考虑问题,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优化企业的财务决策方案,分析研究核算碳成本的有效方法。
2.提供合理的核算框架。
核算框架可以说是整个碳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领域,企业应从环境成本会计的角度出发,对循环利用成本、处理排放污染物成本、管理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原料成本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从这些成本中分离出和碳排放有关的交易成本,先分类,再累计计算。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采用核算成本的方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完全一样,而不同的核算方法也会给企业财务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企业的环境经营管理中,根据战略管理的会计、战略成本管理,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和交易等内容来看,企业如果能够对碳会计核算的框架进行全面的分析,就更有利于形成完善的交易管理系统和碳排放管理框架。此外在整个碳管理会计核算体系中,会计人员本身也是应该考虑的内容,他们可以设计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并协助管理者对各项措施的效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四、结语
市场具有足够的自我调节功能,但也有缺陷,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法律约束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帮助企业实现低碳经济。通过税收,国家可以有效控制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而这也是企业实行碳会计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孟晓俊,谢慧珍.基于低碳经济下的碳会计体系构建[J].生产力研究,2013,(8):171~173.
[2]李坤蓉.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思路研究论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70.
[3]辛宇琦.从低碳经济看企业碳会计体系的构建[J].消费导刊,201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