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范文1

关键词:室内陈设;人文艺术;文脉

中图分类号:B503.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学范畴的“人文”概念。在设计领域,“人文”应展开理解为深厚的文化性内涵以及带有广泛意义的人性化的设计要素。

一、设计的文化性内涵。

设计的文化性内涵即指设计的“文脉”(Context)。“文脉”(Context),原意指文学中的上下文,其广义的理解一般为一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恩斯特·卡西尔说:“文化的本质是人类通过人造的符号和符号系统在时间或空间中交流传递信息的行为”,在设计领域,“文脉”一词应指设计中文化层次的脉络以及在设计风格中体现的内涵,而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枚举和篡改,盲目的罗列及拼贴。设计中对文脉的承袭应建立在设计师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优秀的组织概括能力,找到最贴切、最符合、最能体现该类型文化的符号语言,通过对美的独特的把握和感知能力借助恰当的表现技法将其传递推广。

美国后现代主义最杰出的设计大师查尔斯·穆尔(Charles Moore,1925-1994)在新奥尔良设计的 “意大利广场”就是通过设计师对历史渊源的理解, 通过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运用了现代化的材料, 创造了一个另人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公共空间——他在广场的细部设计上巧妙的用了新颖的不锈钢材料包裹上古典主义的爱奥尼克式柱头——从而改变了当时人们心中国际风格的单调生硬的形象,使建筑成为更加耐人寻味的艺术品。

在东方,日本由于其独特的民族传统与文化理念,在建筑与室内陈设设计中将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天衣无缝的融合起来,形成了独具风格、自成一派的设计潮流。尤其茶室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日本早期的饮茶是为了禅教佛宗的“禅思入定”时保持头脑清醒的需要,随后,茶道的空间便也带上了鲜明的禅宗文化特色,即洁净、美观、单纯的,能使人专著的空间:白色或半透明的墙面;狭窄的家具、壁龛以及一幅意境深远的画;一只色泽黝黑的碗或是一瓶线条流畅明快的插花;甚至仅是一套茶具,但却无不体现着日本的精神和文化。

由上可看出,室内陈设设计中的文脉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产品,是通过大量的符号(物质世界的以及意义世界的)来向受众传达信息的,而且主要是通过提炼升华的物质世界的符号以意义世界的形式来对室内的特定部位进行再次装饰和设计,借此强化室内的装饰效果和特殊气氛,突出设计的内涵。

二、设计的人性化的设计要素。

正如美国设计师普罗斯所说:“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所以,任何设计都应该牢牢的把握人是第一性的原则。室内陈设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延续,是产品和空间与其受众--人的关系最直接的体现之处,作为现代设计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设计出最适宜的人性化的环境。

现代意义的人性化设计应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人体工程学,其次是人情化设计。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陈设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和各陈设用品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选择最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的装饰手法,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

如果说人体工程学更多的是将人作为一个物理实体看待的话,那人性化设计中的“人情化设计”则完全是将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感性的灵动的感情载体来看待的。在人体工程学中,也有对人体心理动态的研究,但其立足点在于以物理和数学的形式将人的普遍的精神和生理反应进行测试和量化,取得的是绝对精确和理性的数据,却忽略了人的心理的波动与不稳定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性格,此种方式测量的数据在与使用者面对面时是有很明显的差距的,尤其室内陈设设计是作为空间设计的终端项目,与使用者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本人在此提出“人情化设计”这个概念,这是个有别于人体工程学中的概念。

在某种程度上“人情化设计”更接近于近日较为热门的“环境心理学”。但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重视的是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主要涉及到空间规划和建设的工作,而室内陈设设计的主要任务不是去创建改造环境,而是强化室内气氛,改进人与空间的关系。因此,室内陈设设计中的人情化主要体现在所选家具、用品以及装饰物对使用者应当造成的最恰当、最适度的影响。同时,还要体现设计者乃至整个社会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关怀,比如绿色环保产品及技术的使用,无障碍设计以及生态设计等。

现代室内陈设设计已将人性化设计作为今后若干年的设计重点。如今年3月在韩国LG家居展上,来自埃及的著名设计师Karim Rashid展示了自己的名为“头脑、身体、灵魂”的数码时代的家中,直接根据人的需求将房间分为三个功能性的区域:头脑——玩耍、工作、放松、社交、忙碌、学习、阅读、界面和互动;身体——吃饭、身心健康、穿衣打扮、清洗、锻炼;灵魂——沉思、睡眠、重新焕发生机。在这个现代化的带有实验性质的空间中,房间不但是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机器,它还是人们与陌生人、数据和图象交流的界面,是人们精神的延展,它可以感知人们的思维、情绪以及感情的起伏,而这一切,又需要设计师具有前卫的设计概念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空间各界面采用了透明或半透明的人工聚合物材料,可以随数码控制而改变;地板和墙纸的图案和造型是可以重组的,以求最符合人们的使用要求;室内的家具电器都具智能化;窗户由特殊晶体制成,可以随室外的光线变化而变化;植物是由生物工程制造的;织物是太空材料制成……。

总之,社会越来越进步,人类也在不断挖掘自身的规律和内在外在的需求。室内陈设设计作为一门综合多行业的新兴学科,其人文因素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并将成为该行业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世界建筑艺术史》帕瑞克·纽金斯(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2、《室内设计与装饰》金珏等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范文2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啦啦操服装;应用性研究

1前言

当今社会愈加关注人类健康与环保的生活方式,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中国掀起一股啦啦操浪潮,在校园、广场、健身房或比赛现场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啦啦操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普及。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强调的是服装设计中把人、物、环境这三大要素融合于各类设计中,在满足人的生活及心理需求的同时,强调产品设计的功能性与舒适性是当代设计的主题。如何根据啦啦操特点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功能性强又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的啦啦操服装成为当前急需要研究的课题。

2人体服装设计

服装可以理解为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离人身体最近,能穿着,能感觉得到东西。服装设计就是指把服装的各种构成要素合理运用,根据服装制作的目的,把各种必要条件综合后制成服装生产计划的系统。服装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可以避免一些考虑不周和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误。要实现服装设计的合理化,首先,要以考虑穿着的目的为前提,通过对市场,穿着者的层次和所处的各种环境,从人的因素和服装的组成要素两个方面来进行调配研究,并以此基础来调整服装构成要素,逐渐形成服装款式。

3啦啦操与啦啦操服装

啦啦操按照运动类别可以分为技巧和舞蹈两大类。技巧啦啦操运动的动作包含翻腾、托举、金字塔、抛掷四类难度动作。其动作特点表现为手臂动作在身体冠状轴前、动作快、定位准确,对手臂爆发力要求较高;舞蹈啦啦操:西方式的啦啦操主要体现于健美与性感,而中国式啦啦操是有别于西方啦啦操的,它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内涵,目前在我国比较推广舞蹈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主要是由转体、踢腿、跳跃等难度动作和手位对比以及个性舞蹈等组合构成,通过多种空间,方向与队形变化展示舞蹈啦啦操的团队风采。啦啦操的审美要素主要体现在身体美、技术美、难度美、音乐美、节奏美、道具美和口号美等方面,它所产生的基本动因是煽动别人,激励别人。啦啦操表演讲究服装和舞台效果,动作美和视觉美效果,具高度的时代感和艺术性。啦啦操特点决定了啦啦操服装应该具有以下功能:(1)由于啦啦操练习的运动量较大,练习者的体温升高较快,排汗较多,服装应具吸汗效果好的特点;(2)啦啦操的动作幅度较大,应选择弹性好的紧身运动衣裤;(3)如参加正规比赛,全队服装应统一,自然大方。

4人体和服装设计要素的关系

人体与服装设计可以同时融合于一件衣服上,在穿着效果上和整体上不可分离。虽然说服装设计是自由的,但是还是要避免功能和装饰两者之间侧重点不同的问题,啦啦操服装属于运动装是侧重于功能性的。

4.1设计中人体的形态处理

可以将设计中的人体归类成以下三种形态:(1)人体静的形态;(2)人体动的形态;(3)人体美的形态。人体的形态系列:即人体的姿势。是人体的形态和服装的造型关系。人的形态系列是指人体静态时整体的形态,而功能系列是指人体各部分功能形态和运动动态所引起的人体的变化对服装结构形态的作用。它们之间都希望与服装达到美的效果。

4.2人体运动产生的形态变化

人体运动会引起的变化,它主要体现在:(1)关节运动会所引起的长度,高度的变化;(2)运动所引起的肌肉隆起和变形的部位变化;(3)在支撑服装部位所引起的知觉感受变化;(4)运动产生的皮肤伸展方向和程度的变化;(5)运动过程中服装滑移部位的变化;(6)还有变化而引起的脂肪变体和变位的变化等等。在进行啦啦操服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变化所带来的服装结构变化,在满足设计目的及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衣人合一”的原则。

5人体工程学在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5.1人体工程学在技巧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技巧啦啦操系列动作对前肢轴线以上部位的服装设计要求很高,简单来讲是肩部和手臂部位的设计。分析动作及结构变化发现:手臂在人体上半身部分,要满足手臂快速变位的动作,便涉及到如何减少服装对手臂及前肢轴线部分所产生的压力及阻力问题。无论是翻腾、托举、金字塔还是抛掷等肢体动作,其无一没有使用臂力。通过人体的研究找出其发力点及人体对服装的支撑点,融合于服装结构设计中,以达到合理减少压力和提升爆发力的目的。根据目前的市场调查,技巧啦啦操服装一般以无袖设计或工字背的结构设计为主。当手臂进行向上拉伸,左右扭转、变曲时,人体三角肌位置的肌肉鼓起,身体上半部分的皮肤被强烈拉伸,如果是带衣袖设计的设计,应考虑到在手臂位置增加放松量或通过弹性大且轻薄具有吸汗性的面料来实现。

5.2人体工学在舞蹈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舞蹈啦啦操有别于竞技啦啦操,其偏重于运动体态的观赏性。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首先要考虑其动作会产生的体态变化,通过分解其动作。如转体、踢腿、跳跃等来对服装进行设计。该运动的人体美主要体现于腰部周围及腿部连接部位在运动中产生的美感,通过以衣服为媒介形式而表现出来。因此,对该服装设计应考虑如何去体现这些部位的美感问题。啦啦操的服饰美在表演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属于一种情感的直观表达,在人体与服饰的融合,并配合其运动道具,音乐等场景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而且能够做到刺激观赏者眼球,带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真正做到设计中人、物、环境的完美结合。

6结语

关于啦啦操服装设计,已不单纯是追求结构造型及色彩搭配的表相设计,而是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以服装为媒介的,充分结合人体工程学中人、物、环境三大要素的设计活动。由此而知,人体工程学在啦啦操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作者:陈小葵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一帆.论服装结构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作用与影响[J].新西部,2011(04).

[2]陈晓玲.服装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功能关系[J].消费导刊,2010(08).

[3]一心.舒适的人体工程学设计[J].个人电脑,2010(07).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作业研究、机械设计、适宜作业

中图分类号:TU991.34+1 文献标识码:A

1人机工程学设计

许多机械与操作者直接接触,甚至长期在机器旁进行操作,如机床、汽车、和许多仪器、仪表等。这些机器的尺寸、形状、色彩等不但影响操作者的工作效率和是否能够持久工作,而且当设计不合理时会产生各种职业病,甚至人身事故。而且机械是否适用,操作者的舒适性,也对该产品在市场上面的竞争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人机工程学”受到广泛重视。人机工程学又称人机学,也称为人类工效学;它是在设计机械时,考虑如何使人获得操作简便而又准确的一门学科。

1,1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内涵和目的

举车床设计为例。车床里的传动系统、各种机构、材料及热处理、系统,电动机及电路系统、床身、底座和其他零部件的刚、强度,等等,都不是人机界面,因此不属于人机工程设计的对象,而是工程技术设计的工作。而车床操作部件的尺寸、位置、操作方式、操作力、操作方向、照明系统和刻度盘等标识系统等等,才是车床人机工程设计的内容。至于车床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一般地属于工业设计(工业产品艺术设计)的范围,但造型和色彩显然与人的心理因素、精神因素有关,可见与人机工程学设计也是相关的。

1.2人机工程学设计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设计时考虑人体的尺寸、动作特点、感觉器官的要求、人体力学的要求、美学要求(形状、尺寸、颜色等)、作业安全和习惯要求。

2作业研究与机械设计

2.1作业与工效

作业是具体的劳动动作,是为完成一定工艺过程而作出的一系列动作的联合,是通过作业手段把材料变成合乎工序要求的活动。

通常作业的要素包括作业对象(材料)、作业手段(人的劳动、设备的运转,信息的流通等)和作业成果(产品)。由于作业手段主要是人或机器,故作业可分为手工作业与机器作业两类。分类的目的是为确定作业研究的重点。例如对手工作业,主要考虑操作方法、技能的研究,对机器作业则以机器设备设计作为研究的重点,对人机系统作业则应以系统特性、功能作为作业研究的重点。

为了进行作业,必须形成作业区域。作业区域是根据作业需要、设备体积和人的活动范围来确定的。人在作业中要采取或保持―定作业姿势,要同作业对象、机械设备和作业成果在作业区域内保持一定的空间关系。

功效(工效)指工作效率或作业效率,这是指为达到工作或作业的目的所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人机工程学中所谓的工效,因为其研究目的已由效率逐渐转向安全、舒适,满意等人类生存目标,所以当我们说工效学时其工效的意义是比较广泛的。

工效即使在作业研究中,也不是仅仅由作业姿势、作业区域等因素决定的,它同作业的速度、精度、强度、复杂度有关,又同作业主体的功能,作业环境条件和各种激励因素有关。所以,只有人机工程学才将各种影响作业工效的因素作了综合全面的考虑,并提出比较全面的解决办法。

2.2作业研究与设计

作业研究是以作业系统为对象的工程活动。任何一种工程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设计、建立或改进目标系统,使之更为经济有效。作业研究的目的正是为了寻找最经济有效和使作业者胜任愉快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时间,以有效利用资源、增进系统的工效。

机械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作业的目的是为人机工程学设计提供设计依据,使设计的机械达到作业要求(即机械的使用与维护)。“适宜作业”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人机工程学设计的目标。

3适宜作业的人机工程学设计

3.1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于一个运行成功的系统而言,仅有机器的高效运转是不够的,机器还必须在系统操作者的范围内使用方便或者可用。

人机环境系统的性能并不是系统中各要素本身性能的简单叠加,而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匹配关系,取决于系统的整体协调。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整体协调,适宜作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系统的人-机器-环境系统,要以人为中心来进行设计; 机器和环境的设计,要考虑作业人员的心理,心里特征及其限制; 机器和环境应首先适应人,然后才是人要适应机器和环境; 始终关注人的工作效绩。

3.2人机工程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

人类工效学家的目标是将设备设计在大多数人的强度、耐力、可及性、敏感性和信息处理能力的范围之内。应该在概念阶段考虑操作者与设备之间如何交互。这一问题不能在已有设计中得到有效解决,或者不易于结合进已有设计中考虑。

人类是一个系统中最灵活的部分,因而操作者能够在有设计缺陷的设备周围工作,但这要求使用者付出额外的努力,只能留出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工作,因此未充分使用人力资源。

机械的设计对人们在工作中的安全和操作有极大的影响。机械设计工作者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有:

总体考虑(如身体要求和安全):作为制造系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系统,可通过两个途径来设计生产机械设备以提高人类这一系统因子的操作技能:第一,合理地分配人或机器的任务;第二,设计设备使其符合人的能力范围以便优化其操作。

可维护性:生产设备从开始设计时就要考虑可维护性问题。因为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且系统内各部分更加相互依赖,维护必要性的评价和及时提供故障检修方面的帮助变得更为重要。

显示器的设计:为了使生产设备高效运转,必须向操纵者提供了解机器状态的信息并使其能使用机器上的控制器对这些信息作出适当的反应。生产系统中使用显示器的目的是给操作者提供关于设备功能状况或过程的信息。

控制器的设计:信息通过显示器提供给操纵者。操作者对显示的反应通过控制器或资料输入装置来实现。如果控制器的操作与人们的期望一致(符合人群的习惯模式),它们的尺寸与人体相适应,以及它们的运行特征在大多数人力量和精确度所能达到的范围内,那么系统的性能将得到加强。

工具设计:在大多数工作中手持工具是用于执行所要求的精度和力度非人手可完成的任务。很少有手持工具的大小设计可满足不同操作者的首部特征;通常把柄的大小根据电动工具产生的扭矩而定,而双炳工具的跨距设计要求与所使用的扣件大小相匹配。

设备的选择和评价:无论是识别工作场所设计中的不足还是计划购买新工具,对所选择的干预措施或候选工具的评估将有助于作出更合理的决定

3.3符合人机工程学设计准则

根据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和要求,从人类工效学观点可归纳出以下五条适宜作业的人机工程学设计的一般设计准则:基于人体形态学的设计准则; 基于人体感觉器官要求的设计准则; 基于人体力学的设计准则; 按美学造型要求的设计准则; 确保作业安全的设计准则

4 结语

二十一世纪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必然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人机工程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与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设计生产出更加人性化、高效能的设备、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是努力的目标。“适宜作业”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人机工程学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燮正.赵树智主编.人类工程学.浙江教育出版社.杭州.1987

[2]阮宝湘.邵祥华编著.工业设计人机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

[3]吴当时.盛菊芳.童和钦编著.以人为本的维修――人类工效学在维修中的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6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汽车造型;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美学

1汽车车身造型发展历程

自1886年第一辆汽车诞生以来,汽车车身造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汽车车身造型从其成型开始,大致经历了一下七个发展阶段:马车型汽车、箱型汽车、甲壳虫型汽车、船型汽车、鱼型汽车、楔型汽车和流线型汽车。在每一个发展阶段,设计师们从机械工程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各个方面着手设计汽车车身外形,力求从汽车造型过程中对汽车的实用性、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得到改观,尽可能多地满足更多的人的需求。本文从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和美学三个方面简要阐述了汽车造型设计方法。

2汽车车身造型中的空气动力学

汽车行驶过程中,空气与汽车车身处于相对运动状态,汽车车身将受到来自空气的各个方向的作用力,这就要求工程师们在设计汽车车身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空气动力性能的影响,以保证汽车行驶过程中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保证乘客及驾驶员的乘坐舒适性。

2.1汽车前端外形对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原汽车外形的示意图,在此基础上,对汽车前端外形进行改进,汽车各改进后的前端所受到的空气阻力系数如图1下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车头前端造型的不同,将影响汽车运行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大小。研究表明,汽车前端横向边角倒圆角,将减小汽车前部受到的气动阻力;从整体上看,车头前端整体为流线型形状的汽车要比车头前端局部倒圆角的汽车受到的气动阻力小;在设计汽车前端为流线型结构过程中,降低图中的倾角,可以有效减低汽车前端受到的气动阻力系数,但是该倾角一般不低于,当其值低于时,继续降低该倾角,对汽车前端受到的气动阻力的影响变化不大。

2.2汽车顶部形状对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汽车顶部形状的不同,其受到的气动阻力将发生相应的变化。汽车顶部设计过程中,与汽车前端挡风玻璃以及后端车窗玻璃处形成平滑过渡,同时,顶部具有一定的曲面造型,可以使得汽车运行过程中,有利于气流平滑地通过汽车顶部,从而降低汽车顶部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在顶部曲面设计过程中,其正面投影增大,这反而会使得空气阻力增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同时考虑这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图2展示了汽车上挠系数与气动阻力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上挠系数的增大,正投影面积引起的阻力逐渐增大,而实际车顶所受到的阻力随着上挠系数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所以,在设计汽车车顶时,要综合考虑汽车车顶上鼓程度及相应的正投影面积,尽可能地降低车顶部所受到的空气阻力。

2.3汽车侧面形状对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汽车侧面外形形状的不同,其受到的气动阻力也会发生变化。研究表明,气动阻力大小与侧面外形形状的正面投影成正比,同时,汽车侧面流线型可以降低气动阻力。图3展示了汽车俯视外轮廓线与气动阻力及正面投影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侧面流线型外形在一定程度下有利于降低气动阻力,但由于曲面弯曲越大,对应的正面投影面积增大,反而增大了气动阻力,因此,在汽车外形设计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尽可能平衡两种因素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选择出最佳的气动外形。

2.4汽车尾部形状对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

汽车运行过程中,气流流经气流前端后,通过汽车顶部后会在汽车尾部形成混合气流,从而在汽车尾部形成尾涡。根据汽车尾部形状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阶梯背式、斜背式、短背式、直背式。对阶梯背式而言,气流流经阶梯形状的汽车尾部过程中,在阶梯倾斜面,气流流动较为平缓,但在阶梯交接处,汽车流动出现了分离现象;对斜背式而言,由于斜背式与车顶过渡较为平缓,气流流经斜背式车尾过程中,基本上能够紧贴斜面流动,而不出现分离,这种情况下,汽车尾部收到的空气阻力相对较小;对短背式汽车而言,由于汽车尾部下端倾角增大,导致汽车底部气流通道在该处增大,气流流速减小,能量也降低,使其受到的阻力增大;对直背式汽车而言,气流流经顶部后,顶部与尾部过渡更大,这使得气流在流经尾部过程中出现了分离现象,在汽车尾部形成分离涡,导致气动阻力增加。总之,不论是汽车整体造型还是局部造型,不同的设计使其在行驶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影响不同,所以,在设计汽车外形过程中,要运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综合性的设计具有最优化的汽车造型。

3汽车车身造型中的人体工程学

人体工程学,是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内涵是将人和机械有机地结合起来,其目的在于研究和解决工程设计与人之间的关系。汽车作为人所应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其设计过程中要考虑驾驶员的操作方便性、安全性、舒适性,同时还要考虑成员的乘坐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因素,在设计过程中,人性化的理念贯穿于汽车造型设计的始终。汽车发展过程中,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最早体现在船型汽车的设计上,之后,在汽车设计过程中,强调人为主题的设计思想。在汽车造型设计过程中,汽车整体尺寸的设计大小,综合考虑了人的尺寸,这一应用使得汽车设计过程中更为人性化,同时,也满足了大多数人乘坐汽车的需求。在汽车设计过程中驾驶员视野设计过程中同样也应用了人体工程学。根据对人眼视觉特性、视野效果的研究、试验,确定汽车外观造型件的设计满足驾驶员视野要求的尺寸关系和位置关系,以保证驾驶员获得正确的驾驶信息。

4汽车造型中的美学

汽车造型设计过程中的美学不仅仅指汽车造型上的美,而是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汽车物体本身,另一方面是它的精神功能,在设计过程中与艺术相结合,带给满足不同群体对美的追求,成为汽车设计过程中追求的准则。首先,在汽车造型设计过程中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汽车的技术生产,同时,结合时代审美观念,将艺术应用于汽车造型中。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体现了汽车的物质功能,造型设计和美学艺术相结合,体现了各个发展时代过程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其次,要体现功能美和时尚性。从功能上说,汽车作为人类的交通工具,它的使用是以人为载体,这就要求汽车在驾驶过程中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作为汽车内的乘客,要求汽车具有乘坐舒适性、方便性和宜人性。从时尚性来说,时代在发展,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对审美的追求或多或少都有差别,这使得汽车在发展过程中,造型设计也要跟随时展的要求,满足当代人们对审美的追求。如果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形”“色”“质”不再产生悦人的效果,就会引起陈旧、单调和乏味,从而失去了心理上对美的追求,为了追求“形”“色”“质”带给人们的新颖,促使汽车造型设计发生演变。最后,要体现创造性和经济性。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前提,汽车的发展也不例外。从最早的马车型发展至现在的楔形汽车,都是在每一次的创新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任何产品的畅销,都是集实用性、美观性、经济性于一体,汽车也不例外。汽车的实用性在于其性能、空间等适合于人们的要求;美观性根据时展的特征,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要求;经济性是从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材料、能源等各个方面降低成本,但同时要保证质量,同时,在汽车使用过程中降低油耗,从而降低成本。在今天,汽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只有充分考虑经济性,才能在汽车行业中获得竞争力和生存力。综上所述,汽车造型设计并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而是在造型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门综合考虑空气动力学、人体工程学、美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设计出的汽车外形尽可能地降低气动阻力带来的影响,同时保证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安全性。之后,从人们的精神层面出发,引入美学中的人们对审美的要求,让设计出的汽车造型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康全.基于空气动力学的轿车外形设计[D].长春:吉林大学,2008.

[2]傅立敏.汽车空气动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杨易,聂云,徐永康等.车尾造型对凹坑型非光滑车身气动减阻的影响[J].汽车工程,2015.

[4]穆存远,张伟.人机工程学在汽车造型设计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

[5]李松岭.浅谈汽车美学[J].汽车工业研究,2004.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医学;职业技术教育;生物医学工程

【中图分类号】R318.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6-02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0SKS02)

随着近20年来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在形式和数量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基于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推出最新版本“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1997,虽然将高等职业教育仍定位于ISCED5为“第三级教育第一阶段”,但是作为“不直接通向高等研究资格证书”(not leading directly to an advanced research qualification)获得的教育层次,它将初版中分属两个不同层次的大学专科(原ISCED5)和本科(原ISCED6)以及“所有博士学位以外的研究课程”(原ISCED7中的博士前课程部分)纳入了同一层次之中,从此突破了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在中国)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教育瓶颈,为各类职业教育建立本科乃至硕士层次的教育提供了可能[1]。与普通本科教育并行的“立交桥式”发展之路由此拉开序幕。目前我国由于临床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等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以达到“能进入一个高精技术要求的专门职业”。医学本科院校在医学主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水平上均高于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本文将以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国内外现状为例,来探索职业教育互补于普通医学本科教育的发展之路。

1生物医学工程国内外发展现状

生物医学工程学是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领域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促进健康提供新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的高技术学科。

1.1 80年代起生物医学工程学步入新起点 50年代是生物医学工程学发展的初期,工程技术与生物医学间的交差、渗透是从临床医学开始的,其中尤以人工器官的出现,可视为现代医学的一个重大特征。在经历了60年代的早期发展和70年代以医学影像技术为代表,所标志的生物医学工程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80年代起,生物医学工程学除继续向临床领域横向扩展外,开始在向纵深方向发展方面出现新的转折。如医学影像技术中的MRI、DSA、EC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装置、图像文档与通讯系统等;出现了全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体外碎石机和除颤器等治疗装置以及微波、射频、激光、超声等各种治疗技术。

1.2 90年代与更多的学科交叉、融合 组织工程:是生物医学工程、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生物技术、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学科间的不断交叉、渗透与融合,而形成的新的前沿科学。所涉及的组织有软骨、皮肤、胰腺、肝脏、肾脏、膀胱、输尿管、骨髓、神经、骨骼肌、肌键、心瓣膜、血管、肠、等,其中皮肤已有初步产品进入临床应用。我国自90年代初开始了有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并列入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成为国家的重点支持项目。生物芯片:在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DNA微探针阵列的基因芯片是最重要的生物芯片之一。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分析大量的基因,实现生物基因信息的大规模检测。微米/纳米技术:是指量度范围分别在0.1?100微米(?m)和0.1?100纳米(nm)内的物质或结构的制造技术。其最终目标是,人们将按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纵单个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小于10nm)、分子团,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包括纳米材料学、纳米电子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纳米显微学等等新的高技术群。我国在大尺寸纳米氧化物材料制备方面,已成功地研制出致密度高、形态复杂、性能优越的纳米陶瓷,从而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日本研制出的“万能医用微型机器人”,可在不损害任何人体器官的情况下,沿着血管或胃肠道行进到发病部位进行检查,医生可指令机器人取组织样品、直接释放药物、清除血栓、切断或接通神经和进行细胞操作等精细手术。家庭保健工程(Home Health Care, HHC):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均已将HHC作为重要内容列人21世纪的生物医学发展战略,成为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即将家庭保健管理系统、疾病早期预报、家庭治疗和康复仪器、家庭急救支援系统等技术和产品作为重点开发项目。我国开展HHC的研究与开发以家用治疗产品为最多。通过采用电话传输监护网的方式进行心脏监测和急救,已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开展起来。

1.3 生物医学工程学传统领域的发展 生物材料:自50年代出现合成高分子材料以来,生物材料取得了很大发展;如今,合成高分子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医用金属材料,无机生物医学材料,以及由活体材料和非活体材料构成的杂化生物材料,几乎在临床医学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最终导致了标志着本世纪现代医学重大特征之一的人工器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90年代生物材料又在向着复合/杂化型、功能型和智能型的方向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学中,像X射线、超声波、磁共振、放射性核素、红外线等物理源的医学影像技术,对医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数字化、网络化、综合化已成为目前医学影像技术的总体发展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学所涉学科尚有生物力学、医学电子学、人工器官等等。

2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情况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属工科专业,具有很强的多学科交叉性和前沿性,强调数理科学、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等理工科知识与生物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本专业课程设置除数理化及工程基础课外,主要专业课程有:电路、信号与系统,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单片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生命系统分析与仿真,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仪器,医学成像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超声波,工程生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自动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系列课程等,并开设多个专业课程设计,做到教学与实验设计并重。目前国内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校,一部分是医科院校,一部分是各大综合类院校。排名前十的有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而在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由工程学院与医学院合办,学生将学习到有关工程和生命科学的原理,理解不同类型的先进医学工程系统之设计和运作,掌握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3医学职业教育可以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中寻找“立交桥式”发展契机

医学职业教育类院校,应该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例,应该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服务和各类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方面的专业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包括:数字化医学中心,医学图象处理及多媒体在医学中的应用,生物信息的控制及神经网络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处理。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理论医学与工程相结合的科研能力,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研究,医疗仪器研制,产品开发以及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管理等问题,同时也能胜任其他领域的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学生主要学习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

3.1 生物信息技术 实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其他学科的有机结合,发展生物信息高通量、高效、快速的提取方法,发展疾病检测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发展研究药物与靶标作用的新方法,发展基因组数据、蛋白质组数据和结构基因组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分析和可视化方法,解析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等,提高生物信息处理、分析和利用的水平,为我国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源头创新奠定基础。

3.2 医学图像与医学电子学 医学图像处理和分析、计算机辅助诊断和治疗、医学物理等,以及生物、医学和工程学等领域理论和方法,并通过这些学科的交叉形成了新型学科。

3.3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 包括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生物器件研究、纳米生物技术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纳米材料与器件的计算模拟。

3.4 生物与医学纳米技术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用于人体、器官的诊断、修复、替换或增进其功能。

3.5 医学信息学及工程 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

4以生物医学工程为例,探讨医学职业教育的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或五年。授予学位是工学学士。就业前景良好,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大型医疗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型医疗设备的操作、维修及管理人员是各大医院及公司急需的人才。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机构中医疗器械的维护、使用、销售和和医疗电子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辅助医生观察、诊断、治疗疾病。职称由卫生部组织统一考试评定,颁发临床医学工程技术(初级士、初级师、中级等)证书。

医学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国家发展急需的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区域经济向先进领域拓展,提升地方行业水平。建设西部教育高地,需要在技术类专业中大胆创新,走别人没有走过或者没有走出规模的路。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虽然具有办学成本高、难度大等不利因素,但也具有技术含量高、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优势。②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走向产业化,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地方行业布局和提升地方行业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③医学应用技术类人才培育专业群的建成,将为地方输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能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岗位,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整体提高地方生产力。④医学应用技术类专业人才的聚集,与提高区域人才质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进程直接相关。斯坦福大学在成立之初不被看好,但坚持将硅谷建设与学校成长联系在一起,最终成为世界名校就是例证[2]。

5结语

在国家拉动内需、教育优先的有利政策指引下,在医学职业教育领域大力发展医学应用技术专业是切实可行的。用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医学技术专业人才,为地方医学应用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其意义也是深远的。创立医学应用技术专业基本原则是按照专业设计,分步骤解决专业基本格局,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生产性实训基地,逐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内涵质量,最终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专业群。在全国众多的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同质化办学的现象非常突出,上海医疗仪器高等专科学校涉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外,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生物医学工程的相关专业[3]。现代医疗活动是建立在庞大的医疗仪器设备的辅助诊断和治疗基础上的,急需医学工程技术的大量人才。只有大力拓展医学相关技术领域的办学,才能真正在传统医学专业之外办出既有生命力又有制高点的医学职业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Issenberg SB,Mcgaghie WC,Petmsa ER,Gordon DL,Scalse AJ.Features and uses of high―fidelity medical simulations that lcad to effective learning:a BEME systemic review.Medieal Teacher,2005;27:10-28.

人体工程学的内涵范文6

【关键词】课程 教学方式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50-01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今的我国在科学、技术、艺术领域不仅得到发展,而且得到了相互交融。在建筑领域,其主要组成部分的建筑学方向中的室内设计分支,运用合理的人体工程学原理、先进的制作工艺、浓厚的艺术气息,越来越得到人们对生活空间的认可,其中扮演着视觉冲击力的室内陈设设计工作,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1.关于《室内陈设设计》课程

针对人们对生活空间艺术气息的不断追求,以及完善装饰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不少院校开设了《室内陈设设计》一课。室内陈设设计是指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根据环境特点、功能所需、审美要求、工艺特点等因素,精心设计出高舒适度、高艺术境界、高品味的理想环境的艺术设计行为。其设置的目的不仅包括满足以人为本的人体工程学的物质建设,还包括为人们创造美的生活环境的精神建设。“物质建设”必须兼顾“实用性”和“经济性”,“精神建设”必须发挥“艺术性”和“个性”。因此,《室内陈设设计》课程的开设,为装饰设计类专业其它课程的开设起到了铺垫作用。

2.我院《室内陈设设计》教学方式

2.1 基本理论知识学习

在高职院校的装饰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实践轻理论,是不可捏转的潮流,理论是实践重要的支撑。针对本课程在我院的教学实施,我设置除了常规的形式美法则、室内陈设设计概述、室内陈设风格流派、室内陈设的空间应用、室内陈设艺术设计法则等内容的教授外,还强化学生对室内陈设发展史、人体工程学的学习。类似国外不少机械类专业的《工程伦理》课程一般,剖析一些作品的由来及存在的价值,以便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品味生活,设计具有一定个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作品。

2.2手绘效果表现

装饰设计类专业需要较强的手绘功底。手绘的目的在于通过纸和笔,把所看、所想的事物快速记录下来。《室内陈设设计》往往是一所院校在第二或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作为一个专业的基础课,在其中学生可得到眼、脑、手的强化训练,其行为为今后工作中的设计构思绘制奠定基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我主要通过陈设品、灯具、家具、居住空间、餐饮空间作为教学项目,在每一项目的最初阶段都要求学生完成草图构思,其过程中可少量借助尺规进行作图。之后,以版面形式进行手绘效果表现,在A3或A2的幅面上,绘制单体或空间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透视图,搭配标题、配景、文字说明等,让学生想对作品体现的效果进行全面思考。

2.3 电脑辅助设计

电脑效果图是通过电脑辅助手段形象直观地表现《室内陈设设计》课程中项目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Autocad、3Dsmax、Sketchup等软件,可直观的表达虚拟现实。虽说这种手段在实际洽谈中能启动较好的辅助作用,但介于开设该课程时,学生尚处于低年级阶段,此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仅限于三维表现阶段,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训练建模能力,训练三维思考能力。

2.4 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认可。在每一阶段的学习指南中明确模型制作的基本要求,其最重要的一点是真实性。如陈设品设计制作中,要求学生拿出的成品具有强烈的装饰色彩;在灯具的设计制作中强调风格流派;在家具的设计制作中要求出仿真的1:1模型,居室空间和餐饮空间的设计制作中要求按一定比例缩小做出个性空间。几个模型中,家具模型的费用走的是教学经费,学生在本专业的实训场通过一定的机具完成,充分发挥了高职院校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

2.5 作品讲评

通过前期的工作,学生往往会面对自己的作品充满成就感,届时,合理的安排作品讲评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语言表达能力是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在每一个阶段安排部分同学阐述自己的作品,在限定的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整学期至少有一次机会站在讲台上,不仅可让他们训练胆量,还可以让他们逐渐养成与人交谈的能力。

3.对《室内陈设设计》教学的思考

3.1 加强实用性课程教学

《室内陈设设计》课程开设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设计的表达能力,以及对空间的认知,在掌握原有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通过一定项目的设定,学生不仅能够完成一些功能性、概念性的设计,而且要做出个性的作品。在教学及平时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把握国内外室内陈设市场流行趋势和发展动态,要求作品体现设计内涵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及习惯,在强化空间三维能力训练的同时,强化实践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3.2 加强以赛促教

在教学环节中,引入国内外各种设计竞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各类学生竞赛往往以流行的设计趋势为主题,且侧重于方案创意和概念设计,对项目的深化设计要求不高,这种模式对低年级的装饰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也可以对教学起到较好的促动作用。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方位进行思考,同时在比赛后组织学生总结、吸收其他院校学生作品的优缺点,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较高的促进作用。

结语: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室内陈设设计》课程的教学必将与市场接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让学生在学与做中培养兴趣,增加综合能力的训练,可为装饰设计类专业其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