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浪动物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浪动物的定义范文1
到 2006年底,热爱文学的他已成功进行了“鸟巢”行动、烟囱计划、鸟笼计划和动物世界计划等多次都市生存体验系列行为艺术创作,树立了国内行为艺术的一面旗帜,引起了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热爱文学成了流浪诗人
1978年12月,也夫(原名唐臻)出生于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南乐里村。由于受哥哥的影响,初中的时候开始学习美术,并于199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舞台美术专业学习。
然而,也夫从小就比较喜爱文学,写过小说,也写过散文,最终他还是被充满浪漫气息的诗歌俘虏了。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从美术专业转入诗歌国度,并给自己起了个也夫的笔名开始诗歌创作,并将诗歌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从容坚定地往前走,尽管很多人不理解,他却始终没有动摇。
2001年,为了实现自己的诗歌梦想,也夫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毅然从济南只身来到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成了“北漂”的一员,靠在画廊打工、给画家当模特为生。为了更好的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也夫以798艺术区为落脚点,开始了四处的游历和漂泊。秀美的江南水乡,粗犷的西北高原和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都留下了他寻觅的足迹。因经常四处游历,且痴迷于写诗,圈里人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流浪诗人”。为了更好的与文友进行交流,并能有一个展示的平台,也夫自己先后做了《朴素》和《酸枣树》两本诗歌杂志。
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更好地从事诗歌创作,也夫在“北漂”的过程中曾到北京大学当过旁听生,到中央美院短期进修过诗歌和电影,这种生活本身就是比较艰苦的,但是为充实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夫想让自己多吃些苦头,以便以后遇到更大困难时能够更加从容,他选择了比“北漂”更艰苦的方式――流浪。
2002年,也夫骑着自行车,带着锅碗瓢盆,从济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饿了就要点吃的,困了就露宿街头,遇到感兴趣的地方就驻留片刻……也夫脱离了传统的生活轨迹,成了一名独自品尝孤独和思考快乐的流浪诗人,这样一直走了两个月他才到达目的地。
“鸟巢”行动蜚声中外
在边流浪边写诗的过程中,也夫通过书籍和媒体逐渐对现代行为艺术有了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长时间的思考,他决定寻找合适的时机进行一次具有意义的行为艺术创作。机缘凑巧,当也夫的好朋友――文艺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朱其找到他进行都市生存体验系列行为艺术创作时,两人一拍即合。
第一次的活动主题名为“鸟巢――都市生存体验”,也夫只携带被褥、手电等最基本的生活品在高达10米的鸟巢上面生活一个月,吃喝拉撒都将在2×2米的鸟巢内,短信是唯一联络方式。除非身体出现病理现象,也夫在此期间绝不能走出鸟巢。
2005年4月26日,也夫攀爬上北京建外SOHO广场搭建的“鸟巢”,开始了他长达一个月的孤独体验。每天,只由服务人员为其送去两顿素食,也夫的生理排泄物将由他通过绳索运到地面。“鸟巢”支在三根钢筋柱子上面,由钢筋围成,外表插满了树枝。鸟巢里面有一个木质的小箱子,被也夫当成桌子,在上面写作。考虑到可能遇到下雨,他还准备了一块防雨布。也夫的行为引来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甚至国外如BBC、路透社、欧洲新闻频道也相继给予高度关注。那时那刻,谩骂、不解、批评、好奇、羡慕、赞叹,各方声音频发。而也夫在“鸟巢”里自由自在地感受大自然,一日三餐有专人送到,很多年轻女性带着好奇赶来,给他写纸条、送礼物,关心他的身体,令人不由心生羡慕,看来也夫过得挺“滋润”。
5月27日上午10时30分,为期一个月的“鸟巢行动”举行了下巢仪式。众多中外媒体和群众在鸟巢下观看了此次仪式。也夫一早就把自己一个月来在鸟巢中穿的衣服一一挂在巢上。在掀开巢门的刹那,大家奇怪地看到也夫坐在巢口默默地流泪……
问及原因,也夫才说:“从 2001年以来,我的生活状态就是漂泊的,包括在798艺术区,也都没有一个家的概念。这次做这个‘鸟巢’行为,一是想体验一下家的感觉,还有就是体验一种精神上的相对孤独,把自己无家的状态通过这样一个开放的形式,让所有人开始了解,跟所有人互动,让有家的人看到无家的孤独、生存窘迫、精神上的最低需求……你看到我一个月不下来,刮风下雨都在上面,你就会开始思考我怎么生存,同时跟自己的家对照,进行反思。”
尽管在上“鸟巢”体验前也夫经常游泳锻炼体能,但是从“鸟巢”下来后整整恢复了一个月,他的膝盖以下还是疼得要命,只能慢走不能跑,可能因为身体长时间悬在空中脱离了正常的地心引力轨道。而“鸟巢”行动使也夫一举成名,流浪诗人也夫一时间成了国内行为艺术的一面旗帜。
唤醒工业社会的动物保护意识
继鸟巢计划之后,也夫的代表作品都市生存体验系列的其它三个部分――烟囱计划、鸟笼计划和动物世界计划相继在北京、上海和青岛三地实施,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
2006年5月1日上午7时30分,在北京大山子艺术区,也夫徒手爬上了一根距离地面60米高的大烟囱的顶部,开始实施为期一周的烟囱计划。也夫说,“烟囱”是“鸟巢”的延续,“鸟巢”是体验大自然,“烟囱”更多的是体验工业社会的含义,同属都市生存体验系列行为艺术。
2006年9月4日至14日,也夫又在上海某别墅区继续他的“鸟笼”生存体验计划,只不过这次临时住所换成了一个高6米、直径4米的大鸟笼。
这次,笼中的也夫誓将“孤独”进行到底,不会像上次过得那么“滋润”了。生存体验期间,笼中的生活用具仅为一碗、一水罐;遮挡用的布帘子等相关洗手间用品;一个睡袋、一块雨布。也夫不会换洗衣服,甚至没有牙膏、牙刷等,将与一切现代化用品及娱乐信息工具分开。一个可以遮挡的布帘子算是他的简易卫生间,排泄物则用黑色塑料袋收集,每日由专人定时取走。为了和观众互动,也夫接受观众探望观看,拍照及合影,也能接受观众的礼物、书信等,但不作回复。也不与任何人对话,拒绝媒体采访。鸟笼内安装摄像头进行跟踪拍摄,观众可以在展场特设空间观看此次生存体验过程。
面对众多争议,也夫说,老百姓并不见得能理解他作品本身,而是通过情感等角度来进行关注的。有一位老大爷,开始特不理解他的行为,但想到自己也有孩子,就觉得他很不容易。
“鸟笼”计划完成不到两星期, 9月26日至10月6日,在山东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猛兽区,流浪诗人也夫又在一名毛遂自荐的四川女粉丝的陪伴下,钻进特制的铁笼子,开始体验做“狮人”的感觉。
这次要完成的行为艺术,也夫将和小狮子同住一笼,并在狮虎山中与成年狮子相处,这被也夫自己誉为“是对自己行为艺术生涯的一种提升”。因为也夫以前的行为艺术都只有自己参加,或者和别人一起完成,而和动物一起完成则是第一次,对他是一种全新挑战。
为真切体验狮子的生活,在行为艺术展示的十天中,除了和狮子同吃同住,也夫就连进餐时间也和狮子保持一致。第一天也夫最大的挑战是用餐,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要求提供给自己的食物是生牛肉,水也要生的,以便完全模仿狮子的生活。结果,当天中午,也夫艰难地吃下了1斤左右的生牛肉,身体很快出现了不适反应,整个下午胃里非常难受,一直不停地喝水,四肢无力直想呕吐。他就一直躺着,听着狮子的吼叫声和狼嚎声,面对笼子下面的狮子,注视着它们争斗和对自己虎视耽耽的危险,感到特别压抑和难受……晚上,也夫从笼子中给工作人员递出来一张纸条,明确表示需要萝卜、大葱、大白菜等蔬菜。
就这样,也夫毅然坚持了下来。事后,也夫告诉人们,自己进行的这次行为艺术创作,是与猛兽区的狮子换位,自己进入密闭的笼子里,充分体验一下被人类拘禁起来的动物们的感受,希望以此唤醒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行为艺术≠极端行为
现代行为艺术兴起于西方,所谓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行为艺术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一种自由的生命活动。
“我认为行为艺术是艺术家在以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表演过程中,通过其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通过这种行为能够引发人们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自行为艺术出现在中国以来,由于与中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始终是艺术批评家和人们争论的焦点。我之所以从事行为艺术,是因为我觉得行为艺术的表达比较直观,可以充分的表达某种观念,并能引起观看者的深思。”也夫谈了自己对行为艺术的认识,以及从事行为艺术的原因。
“有人赞许你,有人鄙视你,有人崇拜你,有人鞭挞你,面对世人的各种态度和评论,你是如何看待的?”曾有人问了也夫这样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也夫深有感触地回答说:“目前对国内的行为艺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说法都有,从实际情况来说,有些行为艺术的确是让人看了不大舒服,对这样一种挑战传统的艺术形式,人们具有各种各样的反映是比较正常的。从我个人来讲,我不赞成、街头裸奔等极端的行为艺术,我希望自己所做的每一件行为艺术的作品能够既有行为,又有艺术,尽管这样非常难,我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流浪动物的定义范文2
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原文
在缅甸的热带丛林里,高达十几米的树顶上,两只叶猴跳荡着、嬉闹着。它们依仗长尾巴出色的平衡功能,在树枝上玩着“走钢丝”和“倒立”的把戏;它俩相互推挤,好像竭力要把对方推下树去,可被推的一方总是抓住树枝,巧妙地跳开去,绝不会失足坠地……它们是在打架吗?
在北极地区的冰雪陡坡上,一群北极渡鸦发出欢快的聒噪声。它们飞上坡顶,像小孩坐滑梯一样一只挨着一只滑雪而下,滑到坡底后,又飞上去……它们是在表演吗?
在美洲巴塔哥尼亚②附近的大海里,每当刮起大风时,成群的露脊鲸把尾鳍高高举出水面,正对着大风.以便像船帆似的.让大风推着它们,得意洋洋地“驶”向海岸。靠近海岸后,这些巨大的海兽又会潜回去,重复刚才的举动……露脊鲸又是在干什么呢?
动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也许会使我们吃惊:这些动物是在游戏!并不是童话故事中拟人化的“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游戏,是与人类儿童的游戏行为有着相似特征的游戏行为。动物的游戏行为,被认为是动物行为中最复杂、最难以捉模、引起争论最多的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按照动物游戏的形式,把它们分成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事物的游戏。
单独游戏的特征是无需伙伴,动物个体可以独自进行。单独游戏时,动物常常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原地打圈子。例如,马驹常常欢快地连续扬起前蹄,轻盈地蹦跳;猴类喜欢在地上翻滚,拉着树枝荡秋千……单独游戏时动物显得自由自在,这是最基本的游戏行为。
战斗游戏得由两个以上的个体参加,是一种社会行为。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研究者认为,战斗游戏可能要比真的战斗更为困难,因为这种游戏要求双方的攻击有分寸,对伙伴十分信赖,动物严格地自我控制,使游戏不会发展成真的战斗。
操纵周围事物的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动物支配环境的能力。北极熊常常玩这样的游戏:把一根棍子或石块衔上山坡,从坡上扔下来,自己跟在后面追,追上石块或棍子后,再把它们衔上去。野象喜欢把杂草老藤滚成草球,然后用象牙“踢”草球。
近二十年来,动物的游戏行为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生物世界有一条普遍规律,就是尽可能节省能量。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动物为什么要消耗大量能量来进行这种没有明确目的的游戏呢?对此,研究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著名的黑猩猩研究者珍妮•古多尔③发现,幼小的黑猩猩常常玩这样的游戏:用手掌舀一点水,用牙齿嚼
烂树叶,来汲取手掌中的水。而成年黑猩猩在干旱的季节,就是用嚼烂的树叶汲取树洞中的水解渴的。根据这样的发现,一些科学家认为,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例如追逐、躲藏、搏斗等等,熟悉未来动物社会中将要结成的各种关系。这对于动物将来的生存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假说可以称为“演习说”,基本观点是“游戏是生活的演习”。
有一些科学家不同意“演习说”。他们指出,游戏行为并不限于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同样需要。他们举出不少成年动物游戏的例子。对于成年动物来说,不存在用游戏来演习生活的需要。他们还指出,有些动物的游戏与生存适应毫无关系,例如河马喜欢玩从水下吹起浮在水面上的树叶的游戏,渡鸦喜欢玩从雪坡上滑梯的游戏等。这些科学家认为,动物游戏是为了“自我娱乐”,而“自我娱乐”是动物天性的表现,正像捕食、逃避敌害、繁殖行为等是动物的天性一样。越是进化程度高、智力发达的动物,这种“自我娱乐”的天性越强。游戏正是这种自我娱乐的集中表现。通过自得其乐的游戏,使动物紧张的自然竞争生活得到某种调剂和补偿,使它们在生理上、心理上容易保持平衡,从而得到一定的自我安抚和自我保护。因而,不仅幼小动物,成年动物也需要游戏。以上假说可以称为“自娱说”。
不久前,美国加州大学神经生理学家汉斯•特贝、哈佛大学社会生物学家斯塔•阿特曼等提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假说——“学习说”。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行为。特贝曾经在卡那里群岛④上研究黑猩猩的学习行为。他发现,如果给黑猩猩一根棍子,它们就会用棍子做出各种游戏行为:会用棍子互相赶来赶去,像人们赶鸭子似的;也会用棍子去取挂着的食物。经历过这种游戏的黑猩猩,在今后生活中容易学会使用棍子。同样,“捉迷藏”和追逐游戏,也使动物学会利用有利地形保护自己的本领。游戏的实践性强,能产生直接的效果反馈,对锻炼动物的速度、敏捷、隐蔽、争斗、利用环境等能力很有效。游戏向动物提供了大量机会,使它们能把自身的各种天赋技能和复杂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无论对幼小动物还是成年动物,游戏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行为。
美国爱达荷大学的约翰•贝叶和加拿大动物学家保尔•赖特认为,游戏不仅是学习,而且是“锻炼”。贝叶注意到,西伯利亚羱羊⑤的游戏带有明显的锻炼倾向:它们选择游戏场地时,似乎总是从“实战”出发,选择在坎坷的斜坡上奔跑追逐,在陡峭的悬崖上跳跃,好像是在锻炼它们逃避敌害的能力。赖特发现,哈得逊湾⑥的北极熊冬季生活艰难,要花很大力气去捕捉海豹、鱼类,过着紧张的流浪生活。到了夏季,冰雪消融了,北极熊转移到陆上生活,这时,食物来源丰富了,北极熊不必为猎食而整天奔波。它们吃饱喝足了,就进行各种游戏,如摔跤、奔跑、追逐、滑坡等。夏季游戏好像体育运动,使北极熊在食物丰富的季节保持了身体的灵活和力量,这对于它们冬季捕食显然大有好处。因此,这两位学者提出“锻炼说”来补充“学习说”。
这几种假说,哪一种更有道理?动物的游戏,究竟是为了“演习”,为了“自娱”,为了“学习”,还是为了“锻炼”?研究者们各执己见,众说纷纭。而且,目前这些假说都难以圆满解释的问题是,动物在游戏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智能潜力、自我克制能力、创造性、想像力、狡猾、计谋、丰富多彩的通信方式等,都远远超出人们对它们的估计。英国动物生态学家罗伯特•亨德指出:动物的游戏行为是如此复杂的行为,甚至要给这种游戏行为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很不容易。游戏行为有点儿像体育运动,有点儿像演戏,它既无目的,又无结果,在动物行为中即兴发生,没有一定模式,没有不变的规则,内容复杂多变,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亨德和所有研究动物游戏行为的专家都相信,要解开动物游戏的所有秘密,还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文章分析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1~4段)列举动物游戏的现象。
第二部分(5~8段)游戏类型及特征。
一层(5段):写动物游戏的类型。
二层(6~8段):介绍动物游戏的特征。
第三部分(9~15段)介绍现今世界上对动物游戏研究的几项结果。
一层(9段)指出动物游戏行为引起研究者的兴趣。
二层(10~14段)介绍人们对动物游戏行为的几种看法
三层(15段)指出要解开动物游戏的秘密,还要深入研究。
写作特色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
2、语言准确、平实、通俗易懂。
语言特色
科普文章的语言,很注重准确、概括,避免含糊、偏颇。如“战斗游戏时,动物互相亲密地厮打,看似战斗激烈,其实极有分寸,它们配合默契,绝不会引起伤害”。“厮打”表现动物战斗游戏的高仿真和动物行为的特点,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还有很多,可以深入体会。
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问题探究
1、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本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怎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并从文本中找出。
明确:动物为什么游戏。
2、在回答动物为什么游戏之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动物游戏的方式,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身边的动物并找出动物游戏的几种方式。
明确:动物游戏的方式有单独游戏、战斗游戏、操纵游戏。
3、初步了解了动物游戏的方式之后,我们再来一起研究动物为什么游戏。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找出关于动物游戏的几种学说。
明确:动物游戏的学说有演习说、自娱说、学习说、锻炼说。
4、动物游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关于动物游戏的学说也是多种多样的,你同哪种学说,请结合自身知识加以说明。
明确:学生自由讨论并举例说明,学生可赞同一种学说,也可将两种或多种学说结合起来。言之有理即可。 各种学说,众说纷纭。我们无法确定问题的答案,要解开动物游戏之谜,还需要我们更深入的研究。
5、人类是如何看待动物的这些游戏行为的?
“游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
⑴娱乐活动,如捉迷藏、猜灯谜。某些非正式比赛项目的体育活动如康乐球等也叫游戏。
⑵玩耍,几个孩子正在大树底下游戏。傲慢地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是有智慧的生命体,而其他动物不过是受制于条件反射、具有生理反应的简单生命。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才会有超出生理反应以外的各种行为。现在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6、如何对待与我们同处在一片蓝天下的生灵?
明确: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猜你感兴趣:
1.高二语文必修三《离骚》原文及注释
2.高中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教案
3.人教版高二语文《动物游戏之谜》说课稿
4.高二语文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原文
流浪动物的定义范文3
几年前,古清生又有惊人之举:去湖北神农架开了一家茶园。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来种茶。作家开茶园,会有些什么样的独特发现?以下为作家本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的采访记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都是古清生先生的自白。
种茶:与过去生活方式决裂的一种方式
种茶,拥有一个自己的茶园――这想法其实是古清生儿时就有的梦想,这个梦想一直到中年以后,才有条件实现。
2 0 0 4年,古清生到神农架考察,感觉这里的生态环境真好,可以说是中国生态最好的地方。这里没有工业,是水的源头,海拔高,即使是是空气、雨和雪,都是纯净的。那时,他恰巧在神农架写作《金丝猴部落》,于是开始具体落实属于自己的茶园。
之前,很多人都知道古清生的经历。他是湖北大治人,早年是湖北文学院的签约作家,职业身份是地质队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体制内生活,他怀揣2000元钱,肩背一台286电脑,绝然离开黄石走进北京。那时,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像沈从文、鲁迅那样的文学大家。后来,他出版过《男人的蜕变》、《风中的漂泊》等书,包括引起公众关注的与人合著的《中国可以说不》。
有一段时间,古清生名利双收,但是在京城客居却逐渐让他生出一种恐惧与焦虑。很多人泡在北京,其实生活却逐渐昏噩。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这么走过去实在太可惜。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再度毅然与过去的生活方式决裂,因为他想探寻一条自己的文学道路。
接下来,古清生开始在全国做人文地理考察,包括生态研究。自从考察神农架之后,感觉在此研究和写作生态,特别适宜,自此,神农架成为他后来生活和工作的一个重要据点。
那段时间,他在神农架主要考察动物和植物,生活安逸而悠闲。后来,古清生意识到,如果不进行种、养殖,对于植物和动物的研究仍然有距离感,于是就提出包下一片茶园和一个养蜂场,以自己亲身的实践来感受神奇的植物和动物世界。
神农架的茶很好,因为这里有一个特别纯净的生态环境―官门山,这个峡谷大约有2400种植物,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地方。保护区提出可以用古清生的名字命名茶园,但他必须多呆在神农架进行写作。同时,这个茶园会成为保护区的一个景点。土地是保护区的,但是收获的茶都是他的。
古清生给自己的种植设置了一个最基础的前提:那就是要采取有机种植,让有机种植的理念推广开去。同时他还要写一本跟茶文化有关的书―自陆羽以来,中国没有什么像样的茶书,文人都没有种茶的经验,所写皆不着调,茶文化其实早已断层。在古清生看来,他不想只是简单的理解茶文化,而是从实践中更深地感受真正的茶文化。
生态种植方向
神农架应该是茶的发源地,许多典籍都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试想,能在这样的地方,在当代从事种茶,对于写作是多么有意义。
他给自己确定的生态种植方向特别苛刻。比如肥料,他用的是梅花鹿、山羊、短嘴金丝燕的粪便和菜饼。为此,他一有空就去收集野羚羊的粪。即便菜饼,古清生也仅限用青峰村油坊的,因为这里的油菜基本是那些生长在边角空地的菜籽压榨而成,所以也没农残。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施肥用的是菜饼,请了六个农民帮忙,用轿车拉进山来。第一次剪茶也请了农民来帮忙,采用机器采摘,但他发现这样不行,因为茶树还小,用机器采摘茶树不容易定型。
从接手茶园开始,对于虫害的防治,他主要采用喂鸟的方法,即在茶园投食,保持有多种鸟群在茶园活动。现在茶园主要有红腹锦鸡、角雉、噪鹛、橙翅噪鹛、画鹛、大山雀、黄腹山雀、红嘴蓝雀等鸟,它们在茶园活动,能够捉去一些虫子。同时,古清生还会自己捉虫。他告诉我们,茶树的主要病虫害就是红蜘蛛,消灭红蜘蛛的方法比较容易,就是要将它的网抚去。于是对付红蜘蛛要耗去他的很多时间。
然后是除草。茶园除草,主要是除去遮蔽茶叶的草,其他草不除,因为保持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对茶园是有益处的。鸡矢藤、盐夫木、蝇子草、鱼腥草、蜂斗菜、马唐、画眉草等都是他要拔除的。刚开始,古清生不会拔除那些菊科植物,因为它有芳香物质弥漫,相信它能抑制某些虫害。后来他发现菊科植物有他感作用,也就是说会对茶树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他也开始拔除菊科植物了。古清生要对付的藤类植物主要是鸡矢藤,这种藤有鸡屎的味道,藤类会爬到茶树上,同时也容易误当茶叶采了,影响茶叶品质。但是,上述植物对茶树都没有致命性危害,对茶树危害最大的乃是泥炭藓。泥炭藓爬上茶树,茶树就会营养不良,直至毙命。古清生管理茶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与泥炭藓作战,它无所不在,能在岩石上生长,手工去除,相当麻烦。
兰茶共生,是他从小的梦想。现在,古清生在他的茶园里套种了13 0 0多株兰花,主要有蕙兰和春兰,这些兰花香气优雅,幽香致远。兰香沁润茶叶,这样的茶叶在古代皇家贡品,现在他也实现了。
另外,古清生也逐步改变了茶园周边的植被,例如他在周边种植了映山红、金银花、桂花等植物,而将有毒的马桑、醉鱼草等植物去除。今年,还种了一些箭竹来美化茶园。
在古清生的茶园里,没有灌溉。因为茶园在终年都在雾里,即便夏天最干的时候,每天也会有一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暴雨。另外,这里的土壤是白云岩基岩的土壤,符合偏酸要求。
目前,唯一让古清生感到困惑的是漫长雨季之后的茶叶生锈。他曾尝试了几个生物方案,都难以解决。大概是因为他不想使用去锈的化学品吧。
制茶手段
对于古清生来说,制茶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要求最高的环节。
合作伙伴张成龙认同他的做茶理念,他们的目标是致力于炒中国最好的茶。古清生记得去年有一锅茶是他在斜岩茶园采的茶叶,那片茶园荒过10年,是他从葛藤、竹及其他草木下将茶园整出来的。第一锅茶可以说是准野茶,味道特别淡,他喝过两杯,没有卖。茶园整理好之后,秋天采了一回,请张成龙来精炒。张成龙、他的助手和他三个人,将这锅茶从晚上八点,炒到早晨四点半。
茶炒好后,飘出来的是他当时确定的豆香味,其香悠长,回味持久,他感到惊奇极了。古清生和张成龙一致认为,这是他们一生中喝过的最好的茶。天亮后,他兴奋地拿着茶叶上街,请大家品尝,果然赞扬如潮,这也坚定了他定价1000元一两的决心。
然后,古清生给此茶取名为神农金丝,因为这些茶用了很多金丝雀的粪为肥料。后来,这些茶得到了很多北京圈里人的追捧,甚至意大利驻华大使夫人喝了这些茶之后,也赞不绝口。本来,他打算把这些茶留给自己喝的,没想到却被很多朋友给瓜分了。现在,他注册了神农架林区古清生生态文化有限公司,准备用商业的手段,把这些茶推广出去。
流浪动物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 刺猬的优雅 当代隐喻理论 生命真谛
一、引言
法国知名畅销作家兼哲学教授妙莉叶・芭贝里(Muriel Barbery),1969年出生于摩洛哥。她的第一部小说《终极美味》一经问世就获得了不少文学大奖,而第二部《刺猬的优雅》出版后反响更盛,英国版和美国版同步上市,网络销售量已超过一百万册。《巴黎人报》曾评论道:“全民公认,原创、幽默生动、令人爱不释手的一本小说。”这本小说以巴黎高档住宅区的一栋公寓为背景,以两位年龄、社会背景迥异的女性为主角,以刺猬、金鱼、猫等动物为隐喻手法,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真谛的追寻。本文从人文主义角度,结合当代隐喻理论,通过对书中动物隐喻认知的分析,旨在解读作品中所折射的生命真谛和艺术哲理。
二、当代隐喻理论与文学
世界上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人类世界珍贵的灵魂宝库。为了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些珍贵作品的内涵主题,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使用文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大量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使作品的意义更加深邃和耐人寻味。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美化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日常说话之中。隐喻,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产生。无论是语言还是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与隐喻之间的联系都密不可分。因此,结合当代隐喻理论,对作品中的隐喻意象进行深层次的解构是非常必要的。
1.隐喻的定义
语言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定义、本质和功能进行了解读。以往的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美化手段。Lakoff指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Lakoff,1980)。其中关键词是“理解”和“经历”,这两词是使用,使得隐喻超越了文体学领域,进入了认知语言学范畴。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涉及思维和认知。随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普遍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一种认知现象(束定芳,2008)。隐喻理论还涉及两个概念域,即源域和目标域。源域,指的是已知的、熟悉的认知域;而目标域指的是新的、抽象的、复杂的认知域。人类就是用已知的认知域的经验理解、认知另一个认知域。当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到新的目标域上,目标域因源域而得到部分认知和理解。
2.隐喻与文学
Richards曾在《论隐喻》一文中指出,隐喻是思想间的借用。而隐喻的意义之所以产生,是两个事物,即两种思想,相互活跃作用的结果(Richards,1936)。当遇到复杂、抽象的概念或情感时,人们往往寻求另一类词来进行表达和认知,这是隐喻思维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隐喻修辞,隐喻使得文学作品用词简约而意义丰厚(覃承华,2003)。看似简短平实的语言,却蕴含着深邃的思想。文学作品由于有了隐喻思维和隐喻修辞的运用而更显得丰富深邃。由此可见,隐喻理论与文学作品是息息相关的。
三、解读《刺猬的优雅》中的动物隐喻
《刺猬的优雅》出版以后反响巨大,除了赢得评论界极高的声誉之外,还获得了5项文学大奖。故事发生在巴黎的一个高端住宅区,小说主人公是看门人勒妮和少女帕洛玛。小说以巧妙的艺术构思,借助鲜活的人物形象和深邃的动物隐喻折射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本文从人文主义角度,结合现代隐喻理论,从小说中涉及的动物着手,解读其中动物的隐喻意义,以期解构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生命真谛和艺术哲理。
1.金鱼:一群过着沉闷、随波逐流生活的人
小说当中最先且反复出现的动物就是金鱼,一直在有限空间里游来游去的金鱼。帕洛玛曾在日记里提到,金鱼的一生即是“在金鱼缸中度过一生,最后终结于尸袋之中”(妙莉叶・芭贝里,2010)。她不想像金鱼一样活着,因此打算在她13岁生日前死去。这段开场白令人震惊,因为她并不是一个生活窘迫、生无所依的人。恰恰相反的是,她生活在上流社会。父亲是国会议员,生活富足无忧。芭洛玛的智慧与哲思让她足够有能力洞察身边的每个人身上的善良与愚昧,骄傲与软弱,母亲的敏感与衰弱的神经,父亲的邋遢与和蔼,姐姐的自私与傲慢。都说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清澈的,帕洛玛也是如此,只是她的眼神里多了一些神秘,她总是能关注身边具体的某一事物,无论是人,还是鱼缸里的鱼,还是一只猫,一本书,她会在这些物质化的生命上停留,思考,拍摄。她对事物是敏感的,却也是客观的。客人来家中聚餐,滑稽而敷衍的谈话,女人悄悄拿起食物喂着她椅边的两只猫,父亲焦灼地打着电话,母亲忽然哭泣……这一切她都看到了,并用摄像机记录下所有热闹与伤心。在她的镜头前到目前为止,这个世界发生的种种都显得冰冷,每个人见面都绅士般地用着敬语,看似优雅,看似富有怜悯关爱之心,但之间早已毫无真诚的交流。她想逃离这个虚假冰冷的“鱼缸”,所以决定自杀。她决定在死亡之前拍摄一个影片记录点什么。因为,她相信,死亡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常的一件事。但是有意义的是,你在死亡的那一刻,正在做什么(妙莉叶・芭贝里,2010)。帕洛玛是一个聪慧有灵气的女孩,小小年纪,早早看透了人性。眼神清澈深邃的她,早已透过浮华看见腐朽,透过平凡却能发现睿智,这也是她为什么能和看门人做好朋友的原因。
2.刺猬:内心丰富、才华横溢却竖起“防卫的刺”抵御外界的冷漠和偏见的一群人
刺猬一直以来是“外表冷漠、孤僻、内心柔软”的形象。在法Z中,刺猬还可以暗指那些难以接近和相处的人,但是很难将刺猬与优雅联系在一起。在这部小说里很难发现有刺猬的实体形象存在的场景。但是,我们总是能在两位女主角的身上发现“刺猬”的影子。女主角之一的少女帕洛玛是生活优越、天资聪颖的富家千金,但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成熟,在大人眼里是一个“浑身有刺”的古怪孩子。
另一位女主角是女门房勒妮。帕洛玛说:“勒妮,你不是一个普通的门房。”(妙莉叶・芭贝里,2010)勒妮是这栋高档住宅区的看门人,但没有谁会注意到她,一个五十多岁、不修边幅、矮胖的看门人太太。在外人看来平庸不堪的看门人,却有着一颗高贵的心。虽然她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房间里却收藏着各种图书。空闲下来的时候,她会独自坐在窗前,一杯茶,一包黑巧克力,悠闲快乐地阅读来度过一天。两位女主角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却是不折不扣的同类。她们习惯和周围的人保持距离,帕洛玛眼中的勒妮“满身都是刺,是真正意义的坚不可摧的堡垒,喜欢封闭自己在无人之境,却有着非凡的优雅”(妙莉叶・芭贝里,2010)。她们都厌恶社会的麻木和虚伪,对世界有独特的看法,虽然才华横溢,却习惯竖起“防卫的刺”来抵御外界的冷漠和偏见。
3.猫:反映出不同家庭背景对人的期待
猫是法国家庭普遍豢养的一种宠物。每个家庭所养的猫,折射出这个家庭的影子。女门房勒妮的猫,名字叫列夫。因为她喜欢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这只猫就像勒妮一样,“不大在融入同类这方面下功夫”。帕洛玛家的猫名字叫宪法和议会。她的父亲是国会议员,母亲是文学博士。另一个有桥梁作用的重要人物小津格郎也养有两只猫,这两只猫的名字叫吉蒂和列文,同样取自托尔斯泰的作品。猫在这部小说中起到了媒介作用,它让勒妮和小津格郎熟络,让两个刺猬般的人放下“防卫的刺”,建立信任并成为挚友,让读者感慨“只有频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见彼此内心不为人知的优雅”。
四、结语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性格迥异,身份地位都各不相同。但是正是这些平凡又不同的人物,塑造了法国的现实生活。这些人有看门人勒妮,日本人小津格郎、少女帕洛玛等。文中还描写了一些流浪汉等普通角色。各种角色交织在一起,为读者构思了一个法国小世界的缩影。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三种动物:刺猬、金鱼和猫都有特殊的隐喻作用。小说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生活描写,将人类追寻生命真谛和艺术哲理的过程勾勒得淋漓尽致。小说的最后,因勒妮的意外死亡,帕洛玛放弃了自杀的计划。因为她已经懂得,“在偌大的世界中,我们会因为这份珍贵的懂得而不再孤独”(妙莉叶・芭贝里,2010)。人之所以感到孤独,是因为不被理解。但是解铃还须系铃人,解药还在于自己。或许每个人都是生活在“鱼缸”之中的鱼,每个人都是被身边不了解的人包围着的。但是求解药的方法,不一定是要坐困愁城,却可以鼓起勇气,冲入未知的世界,也许会发现新的希望。只要有希望,人生的意义便会源源不断。原以为一成不变的人生,就能活出另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La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3]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流浪动物的定义范文5
Q =《北京青年》周刊A =阿苏
Q:你说自己是职业流浪汉,这是个很有趣的说法,你是怎样定义这个职业的?
A:我确实就是个职业的――流浪汉,因为我一直没有工作,从学校毕业就一直没有正正经经的工作,2003年到现在,已经快11年了,我依然这样“流浪”着。平均每年我会干一个月的活,其它时间基本上是不工作的。我喜欢四处游走,在每个城市都呆上几个月,基本上都在一个旅行的状态。国内、国外,大城市、小村庄,我没有固定的落脚点,基本上我的职业就是“流浪汉”。
Q:你热爱高山滑雪,它除了带给你感官上的刺激,还给你的内心带来了什么?
A:其实我最早是先登山的,后面才接触滑雪。登山我享受的是向上攀爬,到达顶峰的愉悦,而滑雪则是从制高点瞬间滑落的刺激感,是两种不同的体验。我是个享受刺激和冒险的人,我喜欢登山和滑雪,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是我非常享受的过程。高山滑雪带给我的,是对自然的体验,对自我的挑战,这种挑战不是挑战自然,是对我内心的挑战。我还是习惯经常生活在山里,更习惯和自然界接触,而登山和滑雪刚好是我感受自然的一种方式。
Q:你和球叔成为了这次加拿大旅游冬季代言人,这次加拿大之旅有什么不同感受吗?
A:说起来很幸运,评选代言人的时候我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是球叔联系我参加这次活动的,我们是多年的好搭档。结果很幸运,我们当选了,而且有机会去到加拿大艾伯塔省,体验了很多我向往已久的项目。
说到不同的感受,去高山滑雪是探险挑战,而这次加拿大之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放松身心,享受生活。每次挑选高山去征服,我都是怀着勇敢的冒险精神去挑战,超越自我,实现自我;而这次的加拿大之行,是我紧绷神经的一次放松,我有时间去体验当地的人文,感受和他们一样的休闲娱乐活动,悠闲享受着这些美丽的异域风情。
Q:这次加拿大之行出发前,你最期待的目的地是哪里?
A:应该是班夫吧,这是每个登山滑雪者都向往的地方之一。班夫囊括了各式各样的山地文化,包括登山、攀冰、攀岩以及滑雪,这里是每个登山者、攀登者和滑雪者心目中向往的胜地,他们希望去挑战这里的高山,去体验这里的滑雪,这里真的是一个发烧友的绝佳目的地。
Q:更多的游客去加拿大旅行可能只是想要观赏景观,艾伯塔省的景观你有什么推荐吗?
A:我推荐艾伯塔较著名的贾斯帕暗夜星空保护区,这里适合家人、爱人、孩子一起享受暗夜的奇幻景色。在这个保护区的公园里,可以观测到各个星座、流星,甚至还有闪烁的北极光。我们去的时间可能不是极光的最佳出现时间,没有看到比较可惜。但是漫天的星星与月亮映照下的暗夜星空的确是非常浪漫,充满幻想与情趣。
北端的尽头――加拿大艾伯塔省六日行
抵达卡尔加里(Calgary) ,入住卡尔加里凯悦酒店,享受星级酒店的优质服务。步行前往卡尔加里塔,俯瞰城市景观。
卡尔加里是艾伯塔省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卡尔加里塔位于市中心核心区域,高度为191米,在塔上能够俯瞰全城。站在观景台上,能够360°全方位俯瞰喧嚣的城市,眺望壮丽的落基山脉、丘陵和草原。站在由玻璃构建的透明观景台上,能够鸟瞰脚下的城市街道。
驱车前往班夫(Banff) ,体验班夫国家公园内的各种雪上项目,午后到班夫小镇的商业街上shopping。
班夫国家公园是全世界最美的旅游地之一。诺奎山滑雪场(Mount Norquay)为不擅滑雪的游客提供“雪上飞碟”等游乐项目。班夫小镇的购物是女生们一定不能错过的行程,班夫大道上沿街而立的店铺琳琅满目。纪念品、滑雪用具、加拿大本土服装品牌,应有尽有。
前往离班夫镇仅有半小时车程的阳光滑雪场(Sunshine Village),进行一天的滑雪体验。然后驱车前往露易丝湖(Sunshine Village),入住迪尔旅馆。
阳光村滑雪场是加拿大海拔最高的滑雪场,从十二月至五月拥有可靠的滑雪条件,而且可以在此体验一条滑道跨越艾伯塔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奇妙机会!无论你是滑雪的初级生还是高级生,这里都可以找到适合你的滑道,以及老师。露易丝湖附近的迪尔旅馆有着百年历史,没有电梯的木质设计会让你有着不同的入住体验。
球本从名业王者,小是源,技互术联帝网但叔却不宅,因为他热爱户外运动――登山滑雪。球叔在滑雪圈是个名人,他有着10年登山及滑雪经历,并且是奥地利萨尔茨堡职业滑雪教练协会(SBSSV)一级持证滑雪教练。和阿苏不同的是,球叔把登山滑雪当作“非工作时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成为加拿大代言人也是球叔在工作之余的收获。
Q =《北京青年》周刊A =球叔
Q:你把滑雪当作职业还是爱好?滑雪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吗?
A:我从事互联网工作,滑雪对我来说完全是业余爱好,是非工作时间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Q:你选择这个运动的初衷是什么?
A:最开始滑雪是因为有一帮朋友要去,当时我们在玩户外,因为玩户外的人都比较爱去尝试新鲜的东西。然后就跟朋友一起去体验滑雪,玩过之后觉得还不错,就慢慢开始玩。最开始没有对滑雪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当成冬天里周末的活动。但是后来发觉这项运动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身体感官、速度方面都是很好玩的,而且相对来说也很安全。后来就当作朋友间的聚会活动。
Q:你是通过怎样的契机被选为加拿大2013冬季滑雪之旅代言人的?
A:我之前有朋友参加过这个活动的春夏季,这次主办方是想推动冬季项目,当时好多朋友@我,认为挺适合我,所以就参加了。我跟我同伴阿苏的搭档关系是属于长期性质的,相对于其他玩伴组合,我们的合作更加深入一些,同时也有跟媒体合作拍摄了很多自己的图片和纪录片,所以在展示加拿大的旅游资源方面较为合适吧。
Q:加拿大的滑雪与别处相比有什么魅力?
A:冬季旅游时期,大家都会比较倾向去热带,而我跟朋友会越来越多地去加拿大、日本以及其他地方,因为在冬季里泡温泉、滑滑雪会体验到另外一种感觉。
举例来说,我在一月份去过三亚,当时给我的印象是人山人海、很拥挤的状态,去东京、香港等地购物也是如此。加拿大相对来说,具有更加轻松的外在环境,广袤清净,自然环境非常好,比较安逸、悠闲,之前因为举办过两届以上的冬奥会,开发较早,设施比较齐备,购物、住宿等服务方面也很完善。
作为旅游目的地来说,艾伯塔是一个石油城,当地人比较淳朴,森林公园、国家公园都非常漂亮。人和动物的沟通也比较密切,我们在艾伯塔省的班夫镇上经常会看到路边会有鹿走来走去,当地人也不干涉它们,鹿就呈现出很自在的状态。
Q:推荐一处你最喜欢的艾伯塔省的观光地,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A:首先推荐班夫小镇,它位于班夫国家公园的核心地带,在附近坐落着初级滑雪场,有古老的温泉,也有很好的接待能力,当地还会为游客提供充足的纪念品。因为班夫位于班夫国家公园的深处,所以也有很多山峰观光方面的项目。
度假村方面推荐路易斯城堡酒店,它建立在度假区里,距离班夫有一定距离,开车需要40分钟左右的时间。酒店面向山峰和湖泊,冬天时,湖泊结冰之后,就可以在冰面上徒步、滑冰,你还会看到当地人在冰面上打冰球,风景特别漂亮。
大白山探险(White Mountain Adventure),进行雪上大脚鞋远足体验,随后驱车前往贾斯帕(Jasper),入住费尔蒙贾斯珀公园酒店。
穿雪上大脚鞋远足,这种方式简便易学,非常适合不善运动的旅行者。在大脚旅途中欣赏露易丝湖的冰雪美景,休闲而别具风味。贾斯帕是个能呼吸到清新山间空气的地方,气候干冷但生机勃勃,却又无与伦比的宁静。费尔蒙贾斯珀公园酒店位于壮丽的加拿大落基山脉,独特的招牌小木屋别具风味,小木屋门外也许会碰到小鹿跟你打招呼!
在小木屋醒来,开始冰走玛琳峡谷(Maligne Adventures),在冻结的小溪上行走,随后乘马拉雪橇环游金字塔湖(Pyramid Lake),夜晚在湖边行走,探秘贾斯帕的暗夜星空保护区。
在贾斯帕国家公园中最深的峡谷玛琳峡谷,沿着冰冻的峡谷来次不可思议的冬季“冰走峡谷”冰上漫步历险,探寻冰化石和高耸出峡谷崖壁30多米的冰瀑布。在乘坐马拉雪橇后等候暗夜降临,这里是官方认证世界最大的暗夜星空保护区,面积辽阔达11,228平方公里。
流浪动物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阴影;欲望;审美困境;父权制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在黑格尔宣布艺术已濒临死亡,尼采又号召用艺术克服宗教、道德、哲学及美学等人类衰颓形式之后,托马斯・曼在20世纪上半叶创作的一系列以艺术家为主题的小说,又一次引起了西方世界对艺术问题的关注。这些作品以其充实的思想容量、隽永的哲理蕴涵、独特的文学技巧和凝重的文本风格受到学术界广泛的评论。其中,中篇小说《威尼斯之死》无疑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例子。小说的主人公一古斯塔夫・冯・阿申巴赫究竟是穷尽毕生追求艺术之美的浪漫英雄,还是耽于、灵魂堕落的艺术家败类,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笔者认为,阿申巴赫是曼笔下一个经历了所谓朝圣之旅的戏仿式英雄人物。曼对阿申巴赫欲望的浓墨重笔,一方面体现了他对当时审美困境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资产阶级父权社会价值体系的质疑。
一、极化欲望产生的背景
曼在小说的一开始,就将阿申巴赫所谓的艺术朝圣之旅设置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城市。从阴霾灰暗的慕尼黑到阳光明媚的威尼斯,曼意在暗示一北一南、理性与感性的截然差别。慕尼黑是刻板教条、严谨自律和理性谨慎的缩影,而作为世界艺术中心的威尼斯则散发着无穷的感官刺激。对阿申巴赫而言,威尼斯温暖的气候、美妙的沙滩、辉煌的壁画和瑰丽的建筑就像充满诱惑的天堂般吸引着自己,那是“对距离和新奇事物的渴望,对自由的渴求,企图摆脱重担达到忘我境界的热盼”。通过设置威尼斯这个以运河为街道的艺术之都为背景,曼给小说营造了一种异国情调。他利用大海与性,死亡及混乱紧密相连的象征意义,为阿申巴赫离开坚实的陆地并逐步走向迷乱的极端埋下伏笔。
故事背景的极化只是曼刻画阿申巴赫肉体与灵魂之争的其中一个方面,阿申巴赫独特的家庭背景也是导致其欲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重要因素。他的父系先辈们都是“军官、法官或行政官员,在为国家或国王的服务中度过严谨、体面而朴素的生活”;而他的母亲,一位波西米亚音乐指挥家的女儿,则给了他“机敏、感性和纵情的气质遗传”,同时也赋予了他颇有些“异国情调”的相貌。显而易见,阿申巴赫的早年生活深受其父资产阶级克己自律的理性和其母波西米亚艺术的热情和冲动的双重影响。然而,阿申巴赫内心的欲望与冲动却被他数十年来铸就的理性信念深深禁锢和压抑着。根据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阿申巴赫是把自己的人格面具定义为崇奉理智、受人敬仰的作家,并为此甘愿忍受那种“身心疲惫,日复一日备受煎熬的斗争”。他表面上对艺术嗤之以鼻,其实是不敢正视自己内心的渴求和情感。
事实上,阿申巴赫性格的理性与情感之争可以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神与狄俄尼索斯神的故事来阐释。尼采曾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用“阿波罗神”即日神和“狄俄尼索斯神”即酒神来象征古希腊文化的精神所在。他认为日神精神象征造形、规范、明朗和自我克制,而酒神精神则象征原始欲望、激情和无节制的情感。阿申巴赫也明显具有这种“二重组合”的性格内涵,或者说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都在他身上有所体现。如小说第二章描述阿申巴赫注重形式、纪律、秩序、安分、和谐和理性。自童年时代起,阿申巴赫便被赋予了在各方面成就一番“非凡事业”的责任,因此,他从来没有“年轻人的闲散无聊和疏忽大意”。理性信念仿佛是他身上的一袭铁衣,既支撑着他的躯壳,也压抑着他的心灵。从第三章波兰美少年塔奇奥在威尼斯海滨进入阿申巴赫的视线后,掩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便受到了强烈的刺激,随后逐渐在他身上发生的放逐礼法、摒弃道德、放纵情感、放任自我的变化,可以说就是阿申巴赫进入酒神世界迷醉状态的标志。
二、阴影人物的出现
阿申巴赫决意摆脱沉闷乏味的生活是从他走近墓园那一刻开始的。从那个阴霾的下雨天他离开办公桌开始,掌控他生命的理性火花就开始渐渐消逝了。因此,阿申巴赫毫无意识走到墓园的举动可以理解为他向压抑孤独生活的哀悼与诀别。然而,一个站在墓园门廊处的陌生流浪汉却把他拉回了现实。在一片坟场般死寂的氛围,流浪汉向阿申巴赫发出无语的召唤,而他又倏忽间没了踪影,恰似阿申巴赫无声的影子。荣格说过,阴影是每个人人性中负面或阴暗的一面,而阿申巴赫的阴影就是他内心深处饱受压抑的所有原始欲望的化身。阿申巴赫一面惊异于陌生男人奇怪的外表,一面又感觉自己像被他下了咒般丝毫没有反抗的力量。这其实就是荣格所称的阴影对自我的恒久效力:倘若阴影与自我融为一体,就意味着自我性格的完全改变。诚然,正是这个阴影的出现打开了阿申巴赫的潜意识之门,他惊异地发现“内心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点混乱不安,同时滋生出想到远方旅游的幼稚渴望,这种感觉非常新奇也非常强烈”。
如果说墓园的陌生人把阿申巴赫带到了欲望世界的门槛,那么其他三个神秘阴影则带他一步步深入其中。在去威尼斯的船上,那阴影是一个系着猩红领带,戴着放浪的巴拿马草帽的老花花公子;然后是海岸边一个长着扁平鼻和红眉毛的异教船老大;最后阴影变成了威尼斯城里同样长着扁平鼻、红头发的街头吉他手。如果船老大将阿申巴赫送往他的毁灭之地,那么威尼斯城里的吉他手则道破了阿申巴赫心中的瘟疫秘密,撕掉了他最后一层掩饰的面纱。这些阴影人物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是他们身上所共有的异质特征:墓园门廊处的陌生人“显然不是巴伐利亚人”,船上的花花公子是一个化妆成年轻人的老头子,摆渡船夫也“不是意大利当地人”,街头的吉他手“显然不是威尼斯人”。阿申巴赫也有同样相似的特征,他遗传了母亲身上的波西米亚异国情调。
除了这种异质特征,阿申巴赫与神秘人物在外表上也颇为相似。阿申巴赫是“中等个头”“身材纤弱”;摆渡船夫“身材相对纤弱”;街头艺人也是“身材瘦削,面颊憔悴”;墓园的陌生流浪汉虽然身材较高,但也像其他神秘人物一样孱弱。此外,他们都有频繁的嘴部动作:流浪汉和摆渡者的唇部上卷,着牙床;老花花公子与街头艺人都喜用舌尖舔舐嘴唇。这些恰恰是阿申巴赫灵活唇部的歪曲写照――他的嘴“大而柔软,有时会突然紧闭起来”。所有的这些神秘人物都戴草帽,其中三个还长着怪异的扁平鼻和红头发。这些异教特征令读者不禁想起希腊神话中象征欲的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阿申巴赫与神秘人物的相似之处在小说末尾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他被旅馆理发师染了头发,涂了脂粉,甚至戴上与船上的老花花公子一样猩红的领带跟巴
拿马草帽后,俨然返老还童的他此时与自己的阴影合为一体,阿申巴赫的变形至此完成。
三、艺术审美的困境
与阴影人物充满欲的外表不同,曼在小说中将塔奇奥塑造为纯净圣洁,神态优雅并有着希腊雕塑般美貌的少年。如果四个阴影人物预示了阿申巴赫受压抑的欲望和冲动的爆发,那么塔奇奥就是促使这欲望最终点燃的催化剂。然而,我们不能否认,阿申巴赫起初对塔奇奥是出于美的观察和欣赏:
他坐在那里,阿申巴赫只能看到他的侧面。他穿着黑漆皮鞋,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一只肘靠在柳条椅的扶手上,一只手托着腮帮儿,看上去神态悠闲,完全不像那几个姐姐那样古板、拘谨。
曼在小说中几乎用了整整一页的人称代词,比如“观察者”、“旁观者”来代替阿申巴赫。读者似有种静静欣赏一尊绝美古希腊雕塑的感觉。随后的一个场景,阿申巴赫凝视塔奇奥以一种不太具有男子汉气概的优雅而生疏的方式缓缓游泳,他青春灵动的身体令阿申巴赫感受到“远古时代神话般的内涵或天神降生般的英俊优雅”。从这一阶段阿申巴赫内心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他的意识仍然处于一种和谐和平衡的状态。
然而,爱一旦演变成了欲,就会逾越道德的雷池走向危险的末路。阿申巴赫对少年最初的艺术欣赏渐渐被其内心汹涌的吞噬。他幻觉里突然出现的年老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青年学者斐德罗的对话正是他隐藏内心欲望的幌子,从以下他对塔奇奥情感的改变就足以表明:
多么奇怪的时刻啊!多么奇怪的心力交瘁的创作活动啊!多么神奇的灵魂与肉体的交流啊!当阿申巴赫放下作品离开海滩时,他感到精疲力竭,甚至整个身子都跨了,好像做了一件不可告人的放荡事,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阿申巴赫已然沉浸于对塔奇奥的爱恋,他的心灵服服帖帖地拜倒在美面前。这里我们借用造型艺术里的一个术语,阿申巴赫已无力“保持姿态”了,也就是说尽管他尽力维持塔奇奥天神般的形象,他自己却已经丧失了完整的自我。曼在给卡尔・克伦依的信中说:“我是一个能维持平衡的人。如果船向右翻我会本能的往左靠,反之亦然……”。然而他笔下的阿申巴赫却是个极端主义者,一个无法维持平衡,注定走向死亡的人。
阿申巴赫对少年塔奇奥的模糊从他诚惶诚恐不敢正视男孩的笑容渐渐明晰了。在阿申巴赫眼中,塔奇奥的微笑是“那喀索斯的微笑…那么深沉,那么迷人,那么韵味无穷”。他不禁悄声吐出了“我爱你”这句表白爱情的陈词滥调,并一反常态,花里胡哨地把自己打扮起来,染了黑发,涂了脂粉,完全忘掉了几天前他还多么讨厌别人这样虚假而不得体的装饰。与此同时,他心中的幻境也增加了象征着原始本能的潘神世界的神奇动物,终于在一次可怕而奇特的梦境中,他亲身参与了“异教的神”――酒神猥放荡的祭祀仪式。与酒神的合而为一是阿申巴赫欲望与情感达到极致的最终体现。
四、父权价值体系的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