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处理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污泥处理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污泥处理原则

污泥处理原则范文1

关键词:天府新区 污泥处置 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 TU9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双流县污水厂污泥的处置现状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是污水处理的产物,主要来源于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等工艺环节。每万立方米污水经处理后污泥产生量(按含水率80%计)一般约为5~10 吨,具体产量取决于排水体制、进水水质、污水及污泥处理工艺等因素。

目前,双流县污水处理量约12万吨/日,污泥产量约为35吨/日,由两座污泥处理厂共同处理。采用的污泥处理技术为“好氧发酵+土地利用”以及“蚯蚓制肥”工艺,用作园林绿化用土。

现有污泥处理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根据天府新区总体规划,至2030年底,污水量将由目前的12万吨/日增加至约160万吨/日,届时污泥量将增加至832吨/日左右,现有的污泥处理厂根本无法完全处理该片区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

(2)现有污泥处理厂处理工艺水平较落后,不满足现代化污泥处理技术要求。

(3)污泥处理厂位于天府新区规划中心地带,将对该区域开发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2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与趋势

2.1国外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与趋势

发达国家经几十年的发展,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已相对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已比较完善。欧洲污泥处置最初的主要方式是填埋和土地利用,近几年总的趋势是土地利用的比例越来越高。北美地区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路线一直是农用为主,且为污泥农用做了大量安全性评价。日本污泥处置以焚烧为主,但近年来开始调整原有的焚烧后建材利用的技术路线,更加注重污泥的生物质利用。

2.2国内污泥处理处置现状与趋势

目前在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主要方法中,污泥农用、填埋为主要处理手段,园林绿化、焚烧处置量较少,另有13.7%未经处置。至2020年,国内污泥处理处置方式的主要趋势是将污泥好氧堆肥或干化后以土地利用和卫生填埋为主,辅以焚烧以及建材利用。

3污泥处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内容、规模预测

3.1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天府新区双流片区规划区域。根据《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分区规划》,天府新区成都部分规划面积129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91万;其中,天府新区双流境内规划面积884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76.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415万人。

3.2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部分分区规划》相同。规划近期:2015年;规划中期:2020年;规划远期:2030年。

3.3 规划目标

污泥处置的总体目标为“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本次污泥处置规划具体目标为:整个规划年限内(2015年-2030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2015年资源化率达到85%,2020年资源化率达到90%,2030年资源化率达到95%。

3.4污泥处置规划内容

本次规划的内容为筛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拟定处理厂建设方案及控制用地规模。

3.5污泥处置规模预测

针对天府新区双流片区实际情况,在估算2030年污泥产量时采取该预测指标,即平均污泥产量系数为1.04吨干污泥/万立方米污水。经折算后得出每万立方米污水经处理后污泥产生量(按含水率80%)约为5.2t。

根据排水规划预测,至2030年底,天府新区双流片区规划污水处理厂共18座,规划总规模为160万立方米/日。结合天府新区双流片区污泥处置的目标,按处理每万立方米的污水产5.2吨污泥(含水率为80%)预测,至2030年底,污泥总产量为832吨/日,规划总处理规模为840吨/日。

4污泥处置技术线路选择

4.1污泥处理处置的原则

污泥处理处置应符合“安全环保、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因地制宜、稳妥可靠”的原则。根据我国污泥处置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天府新区总体规划要求,结合双流县现已掌握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制定规划区污泥处理处置的方针为“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集中处理,分散处置,统一管理,市场化经营”。

4.2污泥处理处置技术

污泥处理处置包括处理与处置两个阶段。污泥处理主要是指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过程;污泥处置是指对处理后的污泥进行消纳的过程。根据污泥污染物处置主要控制指标,结合规划区内现掌握的污泥处置技术,天府新区双流片区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有以下几种方案可供选择:①“好氧发酵+园林绿化”②“热干化+土地利用” ③“热干化+焚烧” ④“热干化+建材利用”。

好氧发酵和热干化为双流污泥处理推荐工艺。处理厂规划以上述工艺为参照,选择厂址,控制用地。

5污泥处理厂厂址选择

5.1选址原则

厂址选择的主要原则为: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近、远期发展的要求;

·位于城镇集中供水水源的下游;

·少拆迁、少占良田,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具体距离应由环境影响评价确定,规划阶段防护半径暂以300m控制);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较适宜的地方;

·交通、运输及供水、供电较方便;

·靠近城市污水处理厂,尽可能缩短污泥运距;

·靠近污泥最终处置场所,缩短脱水后污泥运距。

5.2污泥处理厂建设方案

按照“以资源化利用为导向,集中处理,分散处置,统一管理,市场化经营”的原则,根据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拟定以下两种污泥处理厂建设方案。

方案一:设置一处污泥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泥;方案二:设置两处污泥处理处理厂,分区处理处理规划区内的污泥。

经技术经济对比分析,方案一工程投资约25200万元,占地120亩,处理成本约10.9万元/日;而方案二工程投资约29400万元,占地150亩,处理成本约11.8万元/日。

相比方案一,虽然方案二污泥运输成本较低,但方案二占地面积大、工程投资及处理成本高。因此,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方案一更优。因此,本次规划拟定在设置一处污泥集中处理厂,总规模为840吨/日。

5.3污泥处理厂规划控制用地

本次规划污泥处理厂规划控制用地按占地面积相对较高的好氧堆肥工艺控制,规划控制用地面积为120亩。

6问题及建议

污泥处理厂在实施时,应统筹考虑污水厂污泥、自来水厂污泥、排水道通沟污泥、化粪池污泥、河道疏浚污泥的处理、处置。并与区域内垃圾焚烧厂、区域内制砖企业、周边水泥厂积极洽商,寻求污泥焚烧和建材化利用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CJ 247-2007);

3.《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园林绿化用泥质》(CJ 248-2007)

污泥处理原则范文2

为解决大量堆放的含油污泥可能造成的环境隐患问题,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沙漠运输公司(以下简称沙运司)对现有含油污泥处理技术进行改进升级,自主研发“热洗+萃取+超声波集成技术(以下简称HEU集成技术)”,不仅简单易行,还能有效回收石油资源,使含油污泥中的石油类含量从处理前的10%~50%降低至处理后的1%以下,达到了标准化、资源化的处理要求。

HEU集成技术目前已在塔里木含油污泥处理厂得到实际应用,年处理能力1万立方米/年。项目自2011年5月底投入运行以来,运行正常,各项处理数据稳定,截至2012年12月,已达标处理含油污泥两万多立方米。

热洗效率怎么才能最优化?

现有的含油污泥热洗技术是将含油污泥加水稀释后再加热,使油从固相表面脱附并聚集分离的污泥除油方法,在含油量较高、乳化较轻的落地原油和油砂的原油回收处理中应用较多。

为提高热洗效率,HEU集成技术在前置处理单元,采用摔打式洗涤原理,设计了一二级粗料洗涤装置,增加了含油污泥热洗的接触面积及效率。当一二级粗料洗涤机在旋转时,热水通过洗涤喷淋管道进入装置内与污泥充分混合,并受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两个作用力。由于洗涤剂与污泥之间的摩擦力,两个力的作用方向与大小均不断变化,它们的合成作用力就形成了污泥在洗涤剂内的强烈翻滚,在污泥之间、热水、洗涤机之间产生了摩擦力与撞击力。这样反复的机械运动,使含油污泥的热洗效果达到了最大化,从而达到洗净、系统提温的作用。

如何达到最佳的萃取效果?

通过前置处理环节还不能达到标准化处理的要求,为此,后续还需选择合适的萃取剂及运用超声波促进分离技术进行进一步除油。

萃取剂必须能溶解含油污泥中的原油,包括胶质物、沥青,而且沸程要与含油污泥中污油的沸程无重叠或尽量少重叠,以利于萃取剂通过蒸馏回收。根据“相似相溶”原则,萃取剂在性质上需要与原油相近,但又必须适度的应用“相似相溶”原则。

沙运司自主研究并选用了以有机溶液为主要原料配置的四种药剂作为含油污泥的萃取剂,通过对不同萃取剂除油率、萃取剂回收率等优缺点的综合考量,以及对温度、萃取剂用量比例等进行反复试验比较,选定了萃取剂及最佳萃取条件,即在温度保持为60摄氏度左右,与油泥质量比为1:1情况下反复三次萃取。同时,再结合超声波促进分离技术,选取40kHz作为处理含油污泥的最佳频率,除油率可以达到98.2%。

污泥处理原则范文3

关键词:道路绿化;植物选择;植物配置

一、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1.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2.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又是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

综上所述,可以初步得出以结论:

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道路绿化就是实现这一功能的主要手段。

二、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

(一)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主要考虑艺术效果和功能效果

1.乔木的选择

乔木在街道绿化中,主要作为行道树,作用主要是夏季为行人遮荫、美化街景,因此选择品种时主要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株形整齐,观赏价值较高(或花型、叶型、果实奇特,或花色鲜艳,或花期长),最好叶秋季变色,冬季可观树形、赏枝干;

(2)生命力强健,病虫害少,便于管理,管理费用低,花、果、枝叶无不良气味;

(3)树木发芽早、落叶晚,适合本地区正常生长,晚秋落叶期在短时间内树叶即能落光,便于集中清扫;

(4)行道树树冠整齐,分枝点足够高,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不小于30度,叶片紧密,有浓荫;

(5)繁殖容易,移植后易于成活和恢复生长,适宜大树移植;

(6)有一定耐污染、抗烟尘的能力;

(7)树木寿命较长,生长速度不太缓慢。

2.灌木的选择

灌木多应用于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车行道的边缘与建筑红线之间的绿化带),可遮挡视线、减弱噪声等,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枝叶丰满、株形完美,花期长,花多而显露,防止过多萌孽枝过长妨碍交通;

(2)植株无刺或少刺,叶色有变,耐修剪,在一定年限内人工修剪可控制它的树形和高矮;

(3)繁殖容易,易于管理,能耐灰尘和路面辐射。目前,北方大多数城市主要选择冷季型草坪作为地被植物,根据气候、温度、湿度、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宜的草坪草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多种低矮花灌木均可作地被应用,如棣棠等。

3.草本花卉的选择

一般露地花卉以宿根花卉为主,与乔灌草巧妙搭配,合理配置: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只在重点部位点缀,不宜多用。

(二)道路的植物配置

主要有两类:整齐式行道树类型;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整齐式行道树类型:

(1)乔木为主、配以草坪:高大的乔木不仅遮阴效果好,还会使人感到雄伟壮观,但较单调。

(2)乔木和灌木:既可增加景观和季相的变化,又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3)常绿乔木配以花卉、灌木、草坪、绿篱(或色块):这种形式既可四季常青,又有季相变化,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形式;另外,若条件允许可多行布置,既可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又可大大减少噪音,这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三)自然式园林道路的布置

在繁忙的道路两侧设置自然式的园林道路即林荫路(具有一定宽度又与街道平行的带状绿地,其作用与街头绿地相似,有时可起到小游园的作用),尤其是居民分步相对较密集的一侧,既可方便居民自由出入林荫带散步休息(不必穿过交通繁忙的街道),又有效防止和减少车辆废气、噪音对居民的危害,这种形式在各个城市较为普遍。

三、道路绿化景观的营造

1.满足城市道路主要功能原则。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道路绿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遮荫、降温。炎炎夏日下,行车和行人需要一个宜人的交通环境,浓郁的绿荫能使人感到丝丝清凉,烦躁的心情可以得到舒缓,有利于交通安全;当叶落的时候,冬日和煦的阳光带来几分暖意。

2.道路绿化的生态原则。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它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因此,在各路段的设计中,注重这一生态景观的体现。植物配置讲求层次美、季相美,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

3.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习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即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的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四大原则。因此在配置上应考虑道路长度,不同道路形式,同一条道路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符合道路的景观要求。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根据本地区气候、栽植地的小气候和地下环境条件选择适于在该地生长的树木,以利于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抗御自然灾害,保持较稳定的绿化成果。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例如,行道树树种选择的一般标准: (1)树冠冠幅大、枝叶密;(2)抗性强,耐瘠薄土壤、耐寒、耐寒;(3)寿命长;(4)深根性;(5)病虫害少;(6)耐修剪;(7)落果少,或没有飞絮;(8)发芽早、落叶晚。

四、结语

优美的城市环境,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工细琢的园林式的道路绿化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与升华,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具有生命力,是衡量现代化城市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的标志。

道路绿化不仅具有景观效果,而且是改善城市道路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运用植物生态功能的生物措施是取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循环的根本出路。

建设园林化的道路应采取大手笔、大色块的绿化手法,主要道路绿化带的理想宽度至少是30m,才能有效地发挥植物材料的生态效应,只有树立大园林的观念,克服以往的“一条路,两行树;绿化小打小闹”的做法,才能使城市环境面貌跃上一个新台阶。

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单靠道路绿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建设“点(公园绿地)”、“线(道路、河流、铁路)”、“面(单位庭院、居住区)”、“带(城市环型绿化带)”、“网(郊区农田林网)”、“片(城市隔离片林)”,等多层次、多结构、多组团城乡一体化的大园林绿化体系。

对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和利用的思考

徐敏

(北海市红坎污水处理厂,广西 北海 536000)

摘要:妥善地处置污水厂污泥已成为城市污水厂和相关部门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文章对当前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和利用做一些思考。

关键词:污水厂;污泥的土地利用;污泥的热处置

城市污水厂的污泥是指处理污水所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及液态的废弃物,含有大量的有机物、丰富的氮磷等营养物、重金属以及致病菌和病原菌等,如果不加处理的任意排放和投弃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污水处理设施的普及、处理率的提高和处理程度的深化,污泥的产生量必将有较大的增长。如何妥善地处置污水厂污泥,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变废为宝,已成为城市污水厂和相关部门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对当前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置和利用做一些思考。

一、目前污泥处置的现状

国内外污泥处理与处置的方法很多,一般采用浓缩、消化、脱水、干化、有效利用(主要为农用)、填埋及焚烧等不同的处理、处置方法,或用其中某几个方法组合处置。不同的处置方法有不同的前处理要求,并且实际上一些前处理要求是这种处置方法的组成部分。污泥的最终出路不外是部分或全部资源化利用或以某种形式回到环境中去,以下介绍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污泥处置方法。

(一)污泥的土地利用

污泥的土地利用已有多年历史,主要包括污泥农用,污泥用于森林与园艺、废弃矿场等场地的改良等。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和N、P、K等营养元素以及植物生长必需的各种微量元素Ca、Mg、Zn、Cu、Fe等,施用于农田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的生长。

(二)填理

污泥填埋有填地与填海造地两种。

污泥消化后经脱水再进行填埋是目前国内许多大型污水处理厂中常采取的方式,经过消化后的污泥有机物含量减少,性能稳定,总体积减少,脱水后作填埋处置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处理方式。污泥填埋的操作要求与垃圾填埋相似。污泥填埋场的渗滤液属高浓度有机污水,必须集中加以处理;污泥填埋场四周应设围栏,并采取相应的防蚊蝇、防鼠措施。

污泥填海造地,应遵守下列要求(1)必须设护堤,渗水也必须集中进行处理,以防污泥和污水污染海水;(2)污泥或灰渣中的重金属含量应符合填海造地标准。

(三)投海

沿海地区,尤其是有大江、大河入海口附近,可考虑把生污泥、消化污泥、脱水泥饼或焚烧灰渣投海。投海污泥最好是经过消化处理的污泥。投海方式可用管道输送或船运,其中管道输送较为经济。在污泥投海工程实施前,必须搞好投海区的选择(离海岸10km以外,水深25m左右),以保证海水的稀释与自净作用。

(四)污泥的热处置

污泥热处置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和较大程度地使污泥达到减量化,近年来焚烧法由于采用了合适的预处理工艺和焚烧手段,达到了污泥热能的自持,并能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环境要求和充分地处理不适宜于资源化利用的部分污泥。

(五)其他处置方法

国外对污泥制动物饲料、包埋处理以及焚烧灰制砖等处置方法均有一定的研究,也有成功的报道,但要将这些方法作为一种主要的污泥处置方式被采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污泥的综合利用方案

(一)城市污水厂污泥是一种宝贵的再生资源

1.从循环经济观点来看,“资源”这一概念是相对的。据报导目前全世界钢产量的1/3、铜产量的1/2、纸制品1/3来自循环使用,有些发达国家在17个产业生产中,已经实现了水资源消耗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同样,在城市污水厂污水处理过程本身来看,产生的污泥是一种废弃物,但对后续综合利用生产单位(如水泥生产、制砧、农用、土壤改良)来说是一种宝贵的再生资源,它具有普遍的使用价值。随着科技进步与循环经济模式推广,城市污水厂污泥必然会得到广泛利用。

2.从保护环境角度来看,城市污水厂污泥最终进行资源化处置,才能彻底消除污泥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

3.从提高资源使用率角度来看,城市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处置,是充分发挥了污泥这一再生资源使用价值,做到了物尽其用。

(二)污泥利用的潜在风险

污泥利用需满足严格的环境卫生标准,不能造成新的环境危害。污泥利用的环境问题是重金属和氮对土壤、作物、水体的影响以及病原物污染,所以具有潜在风险。污泥的热能利用无疑是风险最小的,而土地利用则需严格管理,只有重金属含量低于农用污泥标准才可用于农作物,而且污泥肥的施用也需严格定量以控制重金属的积累和减少氮、磷淋失对水体的污染。至于病原物污染,热干化的安全性较佳,因其高温灭菌作用很彻底,产品可完全抑制微生物的活性;碱性稳定化基本上也能达到安全标准;堆肥则不足以保证安全性,因病原物仍有少量存活且产品的高含水率(一般为30%~40%)可使病原物复活,故采用堆肥方案时需加强对堆肥质量、场所和施用场地的管理。

(三)综合利用方案

1.农田林地利用。在作农田林地利用前,应进行堆肥处理以杀死病菌及寄生虫卵,同时还应去除这些有害物质。目前普遍的问题是检测手段跟不上要求,处理成本无法和经济效益相平衡,化肥的普遍应用造成销售市场难以开发等,这些使得此种处置方式尚未得到普遍的推广。

2.污泥焚烧产物利用。污泥焚烧可以从废气中获得剩余能量,用来发电。在脱水污泥中加入引燃剂、催化剂、疏松剂和固硫剂等添加剂制成合成燃料,该合成燃料可用于工业和生活锅妒,燃烧稳定,热工测试和环保测试良好,是污泥有效利用的一种理想途径。

3.低温热解制取可燃物。污泥热化学处理因其无害化和减量化彻底,地位已逐渐增强。污泥低温热解是一种发展中的能量回收型污泥热化学处理技术。它通过在催化剂作用下无氧加热干燥污泥至一定温度(500℃)、由干馏和热分解作用使污泥转化为油、反应水、不凝性气体和炭等可燃产物,最大转化率取决于污泥组成和催化剂的种类,正常产率为200~300L(油)/t(干泥),其性质与柴油相似。

4.建筑材料利用。污泥可用于制砖和制纤维板材。污泥制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干化污泥直接制砖,另一种是用污泥灰渣制砖。用干化污泥直接制砖时,应对污泥的成分作适当调整,使其成分与制砖粘土的化学成分相当。当污泥与粘土按重量比1:10配料时,污泥砖可达普通红砖的强度。利用污泥焚烧灰渣制砖时,灰渣的化学成分与制砖粘土的化学成分是比较接近的,制坯时只需添加适量粘土与硅砂。比较适宜的配料重量比为灰渣:粘土:硅砂=100:50:(15~20)。

污泥制生化纤维板,主要是利用活性污泥中所含粗蛋白(有机物)与球蛋白(酶)能溶解于水及稀酸、稀碱、中性盐的水溶液这一性质,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干燥、加压后,发生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从而制成活性污泥树脂(又称蛋白胶),使之与漂白、脱脂处理的废纤维压制成板材。其品质优于国家三级硬质纤维板的标准。

污泥处理原则范文4

本文旨在介绍污泥连续碳化装置的原理、装置组成。

一、污泥再资源化

污水和雨水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剩余污泥以及工厂排水剩余污泥随着民用及工业污水管网的普及和大型化而逐年增加,其剩余污泥再资源化,就成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大课题。

1.污泥再资源化技术

迄今为止,污泥再资源化技术,大体有:

污泥焚烧后焚烧灰的有效利用;

堆肥化有效利用;

熔渣化有效利用。

焚烧灰有效利用多指制造砖瓦、水泥的原料。因此,砖瓦、水泥厂必须与污水处理场比邻建厂,因此建厂条件受到限制。

此外,堆肥化又受季节因素影响,所以很难有计划连续处理污水处理场的剩余污泥。而且,作为肥料必须获准农业部的注册登记,取得生产许可证方可生产、销售。由于污泥处理场剩余污泥中含有重金属和沉降分离过程中添加无机絮凝剂等影响,污泥堆肥很难满足要求。

熔渣化,利用熔炼将脱水污泥直接熔化成渣(玻璃体),大都作为筑路垫层骨材使用。但是,熔炼炉必须在1300℃的高温下运行,故熔炼炉维护管理费用极高。

综上所述,在役的污泥再资源化工艺,存在着不少问题,所以很难设计出高效经济的工艺。因此,必须开发污泥再资源化用新型污泥碳化处理工业化装置。

2.污泥再资源化新工艺设计及建厂

无论是在役的污泥再资源化工艺,还是新法污泥再资源化工艺,都必须遵照以下原则,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减量化以及减容化;

最终处理物的卫生性与安全性;

再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

根据上述原则,利用『污泥碳化装置获取污泥碳化物,污泥在碳化炉内必须加热到700℃左右,除去其中所含水分和挥发物质,不影响焚烧处理减量、减容率,其污泥减容达90%,既使碳化物直接填埋,由于减容化也能大幅度减少占用土地。

另外,脱水污泥干燥化在碳化过程中高温加热,因为硫化氢、甲烷硫醇和氨等恶臭成分挥发、热分解,故污泥碳化物本身洁净、无味,细菌感染性极低,卫生性和安全性极好。

因此,污泥碳化物不仅可以填埋,而且可以再资源化有效利用。污泥碳化物有效利用多种多样。由于污泥碳物性状与碳相似,故可以作脱臭剂、脱水剂、融雪剂、助燃材料;又因为有通气性和保水性,则可作为改良土壤的材料使用。

污泥碳化物与工业制成的碳和活性碳不同,污泥碳化物虽然可以生产产品(砖瓦、水泥等),又极富有通用性。但是也未必能全部满足上述的利用方法。所以,污泥碳化物制备及装置建设要因地而宜,笔者认为污泥碳化装置和污泥碳化物制品厂应与污水处理厂比邻而建,构成联合化企业,以求得联合化生产及效益最大化。

二、高速污泥连续碳化装置的原理

1.在役碳化装置与新法碳化装置的比较

与在役的外热式碳化炉的比较,均是利用外部加热干燥污泥,而发生的干馏气作为燃料利用。因为能抑制二噁英等有害物质发生,所以不必控制燃烧温度,氧浓度,便于燃烧管理。

两者不同点是,螺旋输送型高速连续碳化装置,利于输送机转速控制可方便调整输送速度,所以在装置停止运行前,可以将滚筒内残留干燥物全部清除干净。另一方面,在役外热旋转窑炉,装置停运时炉内总会残留部分未碳化的污泥。这样,在紧急停止运行时,窑炉内存在未燃烧固形物,则存在着安全隐患。

与在役的直火型旋转窑炉,直火型旋转炉由于将燃气经燃烧器直接喷入窑炉内,构成污泥干燥、燃烧以及热分解流程,则容易发生二噁英类有害物质,燃烧管理困难。

初期投资费和维护费用直火型旋转窑炉最低,螺旋输送型高速连续碳化装置,被加热部尚包括螺旋输送机,所以投资和维护费用较高。

2.高速连续碳化装置的装置原理

高速连续碳化装置的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装置由干燥脱水污泥干燥机与碳化干燥污泥的碳化炉以及排气处理装置构成。

投入干燥机的污泥,干燥至含水率30%以下,送至碳化炉上部的供给槽。

碳化炉是4~6段螺旋输送机贯通的外热式窑炉,最上段螺旋输送机通过调整螺旋转速,依次向上段、中段、下段的螺旋输送机定量地供给干燥污泥,碳化炉下部的预热炉加热螺旋输送机外壳,并维持温度700℃左右。

图2 高速连续碳化炉装置流程图

碳化炉螺旋输送机各段,由碳化温度与干燥污泥至污泥碳化物水分蒸发,热解吸以及热分解过程的关系可知,螺旋输送机外壳加热温度,也即碳化炉内温度应维持在400℃左右干燥污泥,开始发生焦油,600℃左右焦油生成量达到最大值,并伴生污泥碳化物,焦油和污泥碳化物往往附着在螺旋输送机上,降低其输送能力,甚至增加动力消耗。因此,炉内温度必须维持在700℃左右。碳化炉内在欠氧氛围(6~8vol%)下,加热螺旋输送机加热干燥污泥,由于该解吸以及热分解过程,得到干馏气与污泥碳化物。从碳化炉最下段螺旋输送机排出的污泥碳化物,为了防止自然着火,增加污泥碳化物灰分,降低其质量,故必须用冷却器冷却水喷淋冷却。

另一方面,各段螺旋输送机内发生的干馏气,由螺旋输送机外壳上部的放出口排出燃烧,用于装置加热,强化干燥污泥碳化。

碳化炉正上方的再加热炉未燃的干馏气在850℃温度下完全燃烧,该燃烧气,干燥脱水污泥送至干燥机,充分利用了废热,节省了干燥燃料。

污泥处理原则范文5

1污泥的分类与性质

1.1污泥的含水率和固体含量

单位质量污泥所含水分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含水率,相应的固体物质在污泥中所含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含固量(%)。污泥的含水率一般都很高,而含固量很低。例如城市污水厂一般的初沉污泥含固量在2%~4%,而剩余活性污泥含固量在0.5%~0.8%,密度接近1g/cm3。一般来说,固体颗粒愈小,其所含有机物愈多,污泥的含水率愈高。污泥是一种混合物,固体物质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因此,污泥的密度随其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不同而变化,一般有机物的密度为1.0g/cm3,无机物的密度为2.5g/cm3。

1.2污泥的脱水性能

污泥的含水率一般都比较高,体积大,不利于污泥的贮存、输送、处置及利用,必须对污泥进行脱水处理。如1m3含水率95%的生活污水污泥,其体积约1000L,若脱水后含水率降低10%,则其体积减少2/3;含水率降低30%,其体积减少6/7。但是不同性质的污泥脱水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应根据其脱水性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3污泥的理化性质

污泥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有机物(挥发性)和无机物(灰分)的含量、植物养分含量、有害物质(重金属)含量、热值等。我国污泥中的有机物含量为50%~70%,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如日本加药脱水污泥的平均有机物含量为75.4%。污泥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据日本分析,其元素组成为:C50.8%、H7.56%、N6.11%、S2.00%、O33.5%。可以用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水性能和保肥能力。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污泥又含较多的氮、磷、钾等植物养分,可以作为肥料;污泥也有较高的热值,干燥后相当于褐煤,可以直接当燃料或发酵产生沼气作燃气使用等。

1.4污泥的安全性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废水区域治理的实施,污泥的成分愈来愈复杂,污泥最终处置前进行安全性试验和评价显得十分重要。污泥中含有大量细菌及各种寄生虫卵和病毒,容易造成传染病传播。肠道病原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并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感染个体排泄出的粪便中病毒多达1百万个/g。为防止处理过程中传染疾病,必须对污泥进行寄生虫卵检查。污泥中还含有多种重金属离子和有毒有害的有机物,这些物质可从污泥中渗滤出来或挥发,污染水体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污泥处理过程必须充分考虑无害化原则。

2污泥处理现状

污泥处理技术在我国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现有的污水处理设施中,有污泥稳定处理设施的还不到25%,处理工艺和配套设备完善的不到10%。在为数不多的污泥消化池中能够正常运行的很少,有些根本没有运行。建筑工地上的污泥能有效处理的就更少了。多数污水厂及施工单位只是将污泥送往垃圾场填埋或直接暴露在旷野中,造成二次污染。据统计,填埋处理污泥是大多数污泥的最终处理方式,占到85%以上,这种处置方式不能对污泥综合利用,有一定的社会及环境问题,因土地资源日益紧张而备受挑战。污泥处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其项目投资大,技术难度高,至今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污泥处理工艺,也就无法形成国家的污泥处理处置规范。因此,研发一套完整的、节能减排的污泥处理工艺,以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就成为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污泥处理分为两个阶段。一般先对污泥进行浓缩和脱水等(厂内处理),将污泥含水率控制在80%左右,然后外运进行填埋、焚烧、堆肥、建材利用等处置。传统的污泥处理费用约占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20%~50%,费用昂贵。污泥的脱水处理是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国内污泥机械脱水工艺和设备以带式压滤机和脱水离心机为主,只能将含水率97%以上的污泥脱水成80%左右。进一步提高污泥的脱水率是传统机械脱水技术的瓶颈。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3点(:1)由于资金、技术、政策和土地等多方面原因,处理工作严重滞后,导致污泥严重“积压”;(2)处理设施和技术标准较低,不能满足现有需求;(3)过度依赖市场化机制下的企业,政府监管和保障力度不够,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能力不强。具体来说,污泥处理存在问题可以归纳为技术和管理两方面:(1)技术方面问题。如污泥处理中脱水效果不佳,造成填埋作业环境恶化;厌氧消化处理中产生砂砾堆积和运行稳定性差等问题;好氧发酵堆肥处置臭味大、占地面积大、重金属难去除;污泥热干化工艺高能耗和设备磨损问题等。(2)管理方面问题。国家已颁布了较完整的宏观政策,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陆续出台。然而,政府和企业往往单从经济角度出发,致使处理显现单一化的特征,处理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不佳。在考虑引进新技术时,往往因其高投入、高运行成本而望而却步。同时,在管理环节上,存在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并造成连锁效应。例如,因考虑成本而使污泥资源化利用受阻;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将污泥处置与污水处理分开,污水处理费中并不包含污泥处置费,因而造成处理资金不足。

3利用污泥制砖

利用污泥制砖是污泥资源化利用中的一项技术。它充分利用污泥中有用成分,实现变废为宝,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建立循环型经济,以消除污泥对环境潜在的危害,降低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成本,同时减少黏土开采,缓解砖瓦工业与农业争土的矛盾。污泥应用于烧结制品——砖瓦,其原因在于其强度高、耐久性强、绿色环保、无放射性等性能。利用污泥制砖的一般工艺流程:污泥—浓缩—前处理—脱水—干燥—烧结—砖瓦成品。决定污泥处理和制砖工艺时,不仅要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权衡,还要对各种处理工艺进行探讨和评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定。浙江大学理学院翁焕新教授主持的省重点项目“污水处理中污泥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在通过大量实验研究获得各种技术参数的基础上,利用污泥具有热质较高和轻质的特点,成功地开发出一种轻质砖。该轻质砖的放射性指标符合《建筑材料放射卫生防护标准》要求,砖的主要指标达到普通烧结砖的国家标准,具有高抗压强度、节省能耗10%、重量比同体积的普通砖轻,并节省黏土资源10%~15%等优点。台湾的一个研究小组经过试验发现,污泥可制成普通建筑用的“生态砖”。这种污泥生态砖是在黏土砖原料中加入10%的污泥,在900℃温度下烧制,可达到最佳效果。即使是污泥占30%的生态砖,这种加工过程仍可实现。这种方法不仅处理了污泥,还在烧制过程将有毒重金属都封存在污泥中,也杀死了所有有害细菌和有机物,而且这种砖完全没有异味。不久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马雯等人,以城市污泥为部分原料制备烧结砖,对不同烧成温度下、不同污泥掺量的烧结砖的物理、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可用于制备烧结砖,当污泥掺量≤12%、烧成温度为1100℃时,烧结砖的物理力学性能均符合烧结砖标准要求。烧成温度一定时,随污泥掺量增加,烧结砖密度减小,吸水率增加,抗压强度减小。污泥掺量一定时,随烧结温度提高,烧结砖密度增大,吸水率降低,抗压强度增大。研究结果还表明,烧成温度为1100℃、污泥掺量为12%时所制备的烧结砖,焙烧后重金属浸出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减少量最多的为Zn(96.30%),最少的为C(r20.14%),且所测重金属浸出浓度均远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标准要求,说明含重金属的污泥制砖,对污泥中的重金属固化效果良好,安全可行。

污泥处理原则范文6

关键词:污泥处理处置 认识误区 控制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也急剧增加。未经恰当处理处置的污泥进入环境后,直接给水体和大气带来二次污染,不但降低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有效处理能力,而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

但是,受城市污水处理建设发展水平和认识程度的限制,我国对污泥的处理处置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面对污泥处理处置实际工程需要的冲击和国际诸多技术产品片面促销的局面,管理体系及技术支撑等领域已经呈现出混乱的趋势。而且,管理体系的欠缺、系统研究的缺乏和技术体系的紊乱等,已经给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造成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污泥处理处置存在的普遍性误区以及技术路线的错误认识等阐述我们的观点。

一、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背景与问题

据估算,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年排放的污泥量(干重)大约为130万吨,而且年增长率大于10%,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几个城市与地区,污泥出路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如果城市污水全部得到处理,则将产生污泥量(干重)为840万吨,占我国总固体废弃物的3.2%。

目前,我国污泥处理处置主要方法中,污泥农用约占44.8%、陆地填埋约占31%、其它处置约10.5%、没有处置约13.7%,这些所谓的"处理"和"处置"基本上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估算的,严格来说以上数字将会有很大变化。据统计,我国用于污泥处理处置的投资约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20~50%,可以看出,污泥处理处置处于严重滞后状态。

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已经在大城市中显现出来。早期的污水处理厂,由于没有严格的污泥排放监管,普遍将污水和污泥处理单元剥离开来,为了追求简单的污水处理率,尽可能地简化、甚至忽略了污泥处理处置单元;有的还为了节省运行费用将已建成的污泥处理设施长期闲置,甚至将未做任何处理的湿污泥随意外运、简单填埋或堆放,致使许多大城市出现了污泥围城的现象并已开始向中小城市蔓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不安全的隐患。目前我国虽然对污泥问题开始关注,但仍然停留在技术层次,2003年开始,我国主要大城市,开始尝试进行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对其技术方案进行了充分论证,如:广州市近期采取生污泥填埋,远期将用于农肥;深圳市已完成专项规划,拟采取热干化加焚烧工艺;上海市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处理分散化、处置集约化、技术多元化的方针;天津市计划建设3座污泥处理场,采用污泥消化发电工艺,但尚无污泥最终处置的方法;北京市污泥处理处置专项规划还未经审批,土地利用将是主要发展趋势。

由设计院为主导组织编制的污泥处理处置规划,主要内容为技术规划和技术方案,其系统性不够强,基本未涉及管理体制、责任划分、相关政策、公众参与等内容。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污泥问题的解决极需管理体制、市场机制、标准体系、技术政策等方面的系统性支撑。

二、污泥处理处置的国际经验

污水和污泥是解决城市水污染问题同等重要又紧密关联的两个系统。污泥处理处置是污水处理得以最终实施的保障,在经济发达国家,污泥处理处置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其投资约占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50~70%。

污泥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填埋、焚烧和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选择的方法各有侧重。在美国土地利用逐渐占据主角,80年代末以填埋为主约占42%,1998年土地利用急剧上升至59%,预计2005年土地利用的比例将上升至66%;日本由于国土面积较小,以焚烧为主约占63%,土地利用22%,填埋5%,其它约10%;欧盟各成员国的侧重不尽相同,目前卢森堡、丹麦和法国主要以污泥农用为主,爱尔兰、芬兰和葡萄牙等国污泥农用的比例还会逐步增加,而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则计划加大焚烧的比例。即使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也有所侧重,如在英国北部大型工业城市,由于污泥中重金属含量较高且含有一些有毒成分,因此焚烧比例较大约占50%,而英国的其它城市则以污泥土地利用为主。

以上分析得到两点启发:一是各国都把污泥处理处置作为污水处理系统的非常重要的环节,给予巨大投入,使污染治理能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这是成熟的污水处理思路;二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了适合各自国情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路线,主要考虑因素为产业结构、土地资源、城市化程度等。

三、污泥处理处置术语

讨论污泥问题,应先澄清污泥处理处置的术语。我国目前对污泥处理和污泥处置还没有准确的解释,造成概念不清。目前,有两个主导性观点:一是以污泥稳定化为界限,稳定化前为污泥处理,稳定化后为污泥处置;另一观点则认为以污水处理厂厂界为准,厂内为污泥处理,厂外为污泥处置。

处理、处置概念的混乱,导致污泥处理、污泥处置目标不明,进而影响到管理定位、技术路线选取和技术标准的制定。为了便于研讨,我们提出明确的定义,作为本文讨论的基础和业内同行的参考。

污泥处理(sludge handling or sludge treatment):污泥经单元工艺组合处理,达到"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目的的全过程。

污泥处置(sludge disposal):处理后的污泥,弃置于自然环境中(地面、地下、水中)或再利用,能够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的最终消纳方式。

四、污泥处理处置的责任主体

污泥处理处置问题首先源于管理体制上的混乱,而管理体制的混乱首先是责任主体的缺位。

污泥处理处置责任主体不明确,是制约污泥处理处置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的关键因素。责任主体不明确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传统的污水处理厂并非一个民事法人主体,而是事业单位,是为政府义务服务的附属实施机构,无法独立承担有关责任;二是污泥处理没有专门的经济支撑体系,一般城市污水收费尚不足以维系运行,污泥处理运行费更无着落,使得责任被旁置;三是过份强调"资源化"技术路线,误导了企业和政府把污泥处理处置作为有价值的资源,而非一种责任。

随着污水领域政企分离逐步到位、污水收费逐渐实施及技术路线逐步明确,应在政策上明确污泥处理处置的直接承担主体是污水处理企业,污水处理企业负有对本企业所产生污泥合理处理并最终达标处置的责任。污水处理企业可以选取不同处理和处置方式,也可以采用委托等方式和其他单位建立合同关系、并有义务告知委托单位污泥处理处置所需达到的要求,同时还应保留全部污泥及其出路的完整记录。如果污泥处理处置不当,污水处理企业将承担首要责任。当然其前提是污水收费必须包含污泥处理所需的费用。

目前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属事业单位性质,城市政府仍是污泥处理处置的责任主体。如果忽略了污泥问题,我们认为是注重短期利益的体现。

五、污泥监管严重缺位

政府高效监管是有效解决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关键。但是对污泥的长期忽视以及污泥排放的间歇性造成了监控的难度,与污水处理的监管相比,政府对污泥处理处置的监管更为困难。

政府有关部门须高度重视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性和对环境影响的安全性,加强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监控,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将污泥科学纳入政府监管的序列;同时还应公开污泥的处理处置方式,将舆论监督作为政府监管的辅助手段。

污泥处理处置的管理缺位还表现在缺少系统规划。国内各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尚未涉及到污泥处理处置内容,更无专项规划。目前仅深圳、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初步尝试了污泥处理处置专项规划的编制,但仅限于技术性规划,应在系统性方面进一步提高完善,而其他绝大部分城市尚未开展污泥处理处置的规划工作。专项规划是污泥处理处置的指导性方针,它的缺乏必然使污泥的处理处置处于无序状态,给监控、管理带来混乱。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尽快编制专项规划,并注意近远期相结合,同时尽可能与污水处理规划同时编制以便于协调和统一。

六、相关标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系统的、科学的污泥处理处置标准是监控污泥处理处置、选取合理技术路线和采取有效技术政策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与污泥处理处置相关的标准仅有《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三项。《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为 1984年制订颁布,距今已有20年,从未进行过修订。其中重金属指标需要重新研究,有机污染物指标明显不足,病原菌指标更是空白,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更起不到控制污染的作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3025-93),是控制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排放的标准。其中多是原则性的文字,仅对脱水后污泥含水率有明确的要求(小于80%),而对有机污染物、病原菌并没有准确、完整的指标,对重金属更是没有任何的限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是最新的比较综合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污泥脱水、污泥稳定提出了控制指标,对农用污泥中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提出了限值。但是,对于污泥稳定化指标缺乏测试手段相配合,从而实际上无法检验。对上游污染源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排放仍然无法实行有效的管理,将导致污泥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我国标准的制订、评价、修改缺乏规范化和完整性的体系,致使标准修订不及时,各标准间缺乏协调和统一性。

国外现行的标准值得我们借鉴。美国1993年2月颁布的《有机固体废弃物(污泥部分)处置规定》(EPA503标准),以及欧盟于2000年修订的86/278/EEC标准,都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管理和处置提出了综合性要求,对重金属、病原菌和有机污染物等指标均有严格的限制。

在污泥相关标准的修改与制定上,须重视污泥处理处置的安全问题,特别要注意对生态环境长期影响的监控。污泥填埋和焚烧,可以参考已有的垃圾填埋和焚烧的标准;污泥的再利用,应该分别符合相应行业的现行标准、规定,并结合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特性补充现行标准、规定中缺少的指标;污泥土地利用中涉及农用的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必须重新修订,并增加污泥施用管理规定,包括施用地点、施用周期、最大施用量等内容,同时制订污泥质量和土壤质量监测的有关规定。

七、污泥技术路线的若干误区

1、对污泥资源化的认识

误认为污泥就是资源,强调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和经济效益,并以资源化为首要目的。个别企业利用这一误区强调个别单元工艺可以实现能量回收和物质回用,割裂其他处理处置过程需要投入的能量和费用,误导了技术的选取和对污泥资源化的认识。

我们认为,污泥的处理处置必须总体考虑,不能分割整个处理处置过程而强调某一局部单元工艺的效果。污泥处理处置不是以经济效益和赢利为主,而是以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为目的,因此污泥处理处置是社会公益事业,需要政府投入和建立收费体系来支撑。污泥处理处置应该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为目的,"资源化"并不是最终的目的,应尽可能利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能量和物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节约能源的效果,实现其资源价值。

例如:污泥堆肥和污泥焚烧都是污泥处理的手段,而不能以生产产品、获得能量以谋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总体来说,污泥堆肥、污泥焚烧等投入的能量和资金必然大于能量回收和物质再利用的收益。

2、技术路线的选择

污泥处理技术主要有污泥浓缩脱水、好氧消化、厌氧消化、干化、堆肥和焚烧等。污泥处置技术主要有填埋(包括地面、地下和水中)和土地利用。

有些人错误的认为污泥干化焚烧是当前最先进的污泥处理技术,代表污泥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因而不加分析的加以推广。个别企业以

我们认为,不同国家的技术路线是不尽相同的,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因地制宜应该是技术路线选择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同,各地区应从自身特点出发,采取适宜的技术路线。同时,国外技术必须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切不可生搬硬套。

针对我国国情,污泥干化焚烧工艺虽然成熟稳定、减量效果明显,且占地少,但其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相对较高,且各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泥质和热值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进行经济比较,而不能不加分析的无限制的推广应用,在大城市、大型城镇群以及用地紧张地区比较适用;污泥堆肥必须结合用户的需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可以考虑推广应用;污泥厌氧消化与污泥好氧消化相比,能耗小、能源可回收利用、经济性较好,可以实现污泥的稳定化、无害化,应该大力推广应用;我国土地资源比较多,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泥处置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以推广应用。

八、技术政策基本空白

技术政策是技术路线的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技术政策现在仍属空白,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建立污泥处理处置的评估体系。立即开展我国污泥产量、污泥质量、污泥处理处置及再利用现状的调研与评价工作;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的编制工作;抓紧建立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评价体系和方法。

鉴于目前用于污泥处理处置的资金不足,须制定有关建设和运行的保障性鼓励措施,污泥处理处置应与污水处理同等重视。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制定合理的污水收费政策和体系(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行费用)。

需要财税政策的倾斜。国家应对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的资源化工程给以政策性引导。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经济杠杆来引导企业积极采用能量回收和物质回用的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