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动物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流浪动物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流浪动物的概念

流浪动物的概念范文1

虽然战争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但是我觉得战争更是无情的。虽然它也有贡献,但更多的时候,它是以一个毁灭者的身份出现的。战争那双无情的双手总是伸向可怜的人们,让他们的生活更家雪上加霜……

也许正当我们在享受快乐的时候,战争地区的人们正在忍受残忍。当他们的血液溅在橄榄树上的时候,那剥夺者的脸上没有出现同情……

我喜欢瑞士,就是因为瑞士是和平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很多国家都卷入了战争,而瑞士就没有。我也喜欢安逸的生活,也希望世界上的人们都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让橄榄树长的更加枝繁叶茂……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 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流浪动物的概念范文2

对我来说,甲虫代表着神经质的人群,他们担负着正视人类内心的责任。艺术家们在饮食男女的社会里就像甲虫一样被漠视着,他们以独特的方式在社会的夹缝里巡游着,优游自在。

现 身

采访约在“角度画廊”。赵金陵的现身没有让我想起甲虫。他没有留长发蓄胡须,没有奇装异服,看到他在画廊拍抽象画的时候,整个人和相机仿佛是一体的,才让人明白一些低调的人是怎样用心灵来热爱艺术的。

赵金陵的岁月大半在流浪,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在北京领奖了,这是中国摄影界比较权威的一出比赛,获奖的摄影艺术家能够获得去北欧的资金。此时此刻,我想他正心眼里看着北欧。

宿命或情结:工作室为什么选在朱家角?

像赵金陵这样的摄影艺术家是个准甲虫,像他这样的流浪者,不知为什么,总似乎背负着家的概念在流浪。

现在他的工作室在朱家角,是她母亲的家乡。他的父亲曾经企图安排他的人生,他就读的学校和第一个工作就是父亲想法的再现。“摄影艺术家”这个名词令父亲无法报以热情,可是又资助了赵金陵的流浪,母亲支持了他的精神,妹妹对他的照顾令他感动不已。他所走的每一步都带着理想主义者的激情和困惑。

那是怎么样的爱情?

自学新闻摄影以及与一美国摄影师的偶然相遇奠定了他的摄影基础也培养了他的敬业精神。96年,他走了20多天的,此后,又在山东、四川等7省行走,创作了许多作品。行程中,他的主要花费在胶卷上,地区,牧民总是免费送他食物。旅途中,他和几位藏族女孩成了朋友。我们问起了爱情。他说:爱情是不可能得到的,即使在“如日中天”的时候,阴影也在脚下,连空气中的灰尘都会影响爱情。他说的是爱情,但是听上去像摄影。对“美”的追求,是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他总是不能认同动物式的性大于爱的两性关系,他的保守与我们对艺术家的映象大相径庭。“美”,在他,总在真找到的时候出现。对细节的观察是其表达方式,“美”才是他的情人。为了事业把生活“简”成怎样?

流浪动物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动物福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03-03

一、探索背景

近年来,虐待动物事件频频发生,社会人士呼吁政府部门建立相关法规惩处施虐者,保护动物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已成为共识。当前在很多高校的医学、生物学、兽医学等专业领域的教学以及科研中都涉及到实验动物[1]。笔者所在的扬州大学兽医学院现有学生近1000人,其中本科生499人。本人在指导学生的动物实验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动物福利问题,出现了在实验过程中给动物造成非必需的痛苦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动物福利观,同时也不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某些高校大学生频频上演的虐待动物事件,不仅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甚至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有必要在各大高校,尤其是医学或者兽医学学校开设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动物福利观、增强动物保护意识、善待动物、增强社会责任感、在以后的科研以及社会生活中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利用各种动物资源。

二、动物福利的概念

1976 年,休斯将农场动物福利定义为“动物与它的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1988年,Fraser 提出动物福利的目的是在极端的福利与生产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1990 年,台湾学者夏良宙提出,从动物立场而言,动物福利可以简述为“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死亡的痛苦”。动物福利是保证动物康乐的外部条件。动物康乐就是动物自身感受状态,也就是“心理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美国动物福利专家称,动物应有五大自由:转身自由、舔梳自由、站起自由、卧下自由、伸腿自由。英国农场动物福利法规定有“五不”:无营养不良、无环境带来不适、无伤害和疾病、无拘束地表现正常行为、无惧怕和应激。

我国学者在解释“动物福利”时指出:所谓动物福利,就是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惧感和悲伤感的自由、表达天性的自由。而动物福利的概念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生理、环境、卫生、行为、心理。动物福利包括物质(身体) 和精神两个方面,通俗的讲就是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要人道,尽可能的减少痛苦、不得虐待动物。动物福利所强调的不是我们不能利用动物,而是应该怎样合理、“人道”地利用动物,要尽量保证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动物享有最基本的权利。动物福利实质上是以人为本位的,是指在动物保护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人们给予动物的保护措施使其康乐,而人类也可以从中更好地受益。

三、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探讨

动物福利概念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条件下,善待动物、倡导生态文明、保持生态平衡, 是社会良性发展的保障。目前,动物福利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发达国家更是在国际贸易中设置动物福利壁垒。而我国的动物福利发展状况相对落后。

《动物福利保护概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动物学、生态学、畜牧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该课程需兼顾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全方位探讨动物保护问题,论述动物保护的内容和意义、动物的痛苦、动物的保健、动物福利、动物异常行为、动物试验、人类娱乐活动等和动物保护的关系,同时还应分别介绍家庭宠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等保护概况、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保护措施,介绍动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组织机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了解动物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掌握常见动物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从而使学生能自觉参与到动物保护的行动中,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针对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相对较少的矛盾,需合理安排课时,从而达到全面地学习动物福利保护的目的。课程教学计划是 32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建议如下表:

表 1《动物福利保护概论》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共32 学时)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 序号 教学章节名称 学时

1 第一章 动物保护的内容及意义 2 9 第九章 畜禽的保护 2

2 第二章 动物的痛苦 2 10 第十章 实验动物的保护 2

3 第三章 异常行为与动物保护 2 11 第十三章 家庭动物的保护 2

4 第四章 动物福利与畜牧生产 2 12 第十五章 经济动物的保护 2

5 第五章 动物的保健 4 13 第十六章 园养动物的保护 2

6 第六章 动物试验与动物保护 2 14 第十七章 野生动物的保护 4

7 第七章 人类娱乐活动与动物保护 2 15 合 计 32

8 第八章 动物保护立法及动物保护组织 2

2.教学方法的探讨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明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改变传统的老师“灌输”模式,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研究型性教学。可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高大学生对动物福利问题的认识,引发大家的讨论,同时配合采用课程报告等方式进行辅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促使学生们深刻了解动物保护的内涵和意义。例如,2012年10月发生的四川“虐猴男”笑着活剥猴皮事件;2016年7月13日发生的天津虐猫,小猫被切掉半张脸事件;更有2015年3月31日,成都某大学生因与宠物店老板协商不好退款金额,当场虐死仅两个多月的小猫等等。这些损坏动物福利的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造成了恶劣影响。因此,人们也将注意力转向了大学生这个高素质群体。一个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人,竟会如此残忍,面对幼小的生命,因自己的一时愤怒,竟然活活虐死小猫,不禁引起人们对青年学生动物福利意识淡漠的担忧。而发生在2016年7月23日的“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泰国普吉岛大象在海啸中救孩子” 事件,又代表不同的动物角色立场。此类教学方法的重点和难点是尝试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表达观点和如何把握动物利益和人类利益的平衡,对每章教学重点教师应当做到精讲并反复强调[2]。

重新审视和组织教学内容,建立优化的动物福利保护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既注重讲授经典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跟紧学科发展前沿研究动态。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可以获得最新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除了使用规定教材外,同时将国内外其他的优秀教材引入到课程内容中,作为学生的主要参考书。此外,还可以介绍与动物福利保护相关的中英文杂志,以及有关动物福利保护的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供学生进行查阅,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2)创新性应用研究性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下,将课程的内容转变成生活、生产或科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帮助下按照科学研究的模式来分析、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4-6]。研究性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从传统的知识获得过度到知识和能力的并重。最典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是通过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的大胆取舍、有效整合,借助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趣味性的热点研究问题,如“实验动物的福利”、“经济动物的福利”的问题等,开展以3-5个学生为1小组的专题演讲。这一教学模式,将会大大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破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让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寻找和学习知识。同时,此类教学方法的开展,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查找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课程考核方式可采取20%+20%+10%+50%的方式,分别是期中基础知识测试、热点研究问题完成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期末开卷综合测试。最后,为了让课内课外结合,同时提高设计效率,可以容许学生课内将笔记本电脑带到教室,课上完成大部分设计,课下继续完善,并且课下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讨论,典型问题老师集中讲解。课下的问题也可以通过邮件、QQ或者微信同老师交流

(3)专题短片回放, 丰富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动物保护知识需要以感性认识或经验为基础,感官可以使动物保护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这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经典短片回放,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创造愉快自由的学习情境,会使学生的大脑不至于过度紧张和疲劳,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相关知识的动机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此类教学模式更加直观性,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动物福利保护概论》集各种动物的保护于一门课程中,各种野生动物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7],在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下,野生动物行为的观察更加直观和形象。通过播放记录动物短片,如实验动物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能让学生记忆深刻,迅速了解实验动物的操作过程,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教学能达到满意的效果。通过播放关于学生动物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动物福利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动物福利问题的甄别,并将知识点贯穿于短片中,让学生了解动物实验中需注意的动物福利问题,以及如何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

(4)科研专业知识的融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将专业的最新动态及相关科研成果写入课堂教案或讲义,融入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科动态和走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8]。例如,在动物福利和畜牧生产章节中,关注畜牧生产过程中的最新研究动态;关注动物传染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注重动物的健康问题;关注重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培养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将国外先进的生产工艺引入课堂,例如为提高母猪饲养管理中的动物福利问题而研发的智能化母猪饲喂管理系统,让学生们了解现代化畜禽生产的发展方向,以及动物福利概念在生产中的渗透。另外,以科研式教育为辅,能使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形成特色,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

(5)组织参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和流浪动物收留机构

去动物园参观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流浪动物收留机构、民间动物救助站等,切实体会动物福利保护立法的必要性。直面受伤动物带来的震撼可以强烈刺激人的内心,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注重与动物福利保护人员的交流,认真体会动物福利的重要性。并且反思因为人类活动而导致的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是动物灭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观看救治好的伴侣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也能增强学生尊重生命,珍爱动物的情感。

(6)教师的不断学习和全面发展

《动物福利保护概论》是动物学、生态学、畜牧学、动物行为学、兽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承担《动物福利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师应当具有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需要了解动物立法、饲养管理、行为学、防疫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学科动态和走向,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切实保障动物的福利,要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加深对动物福利内涵的认识,定期接受以实验动物福利规章制度、相关技术为主的培训,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影响,潜移默化中使动物福利的观念和意识深入人心。

四、小结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动物保护概论课程的学习,能使大学生们认识到动物保护问题的实质就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动物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教师作为高素质人群更加责无旁贷。将《动物保护概论》作为选修课引入到高校大学生教学体系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动物保护知识、提高动物保护意识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对《动物福利保护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使学生掌握了动物福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了理论和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

教学工作是一项长期而且任务艰巨的工作,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永刚,闫秀明,胡立磊.高校动物实验教学与实验动物福利[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 (2):208-210.

[2] 董晖,李磊. “动物福利”教学设计 [J].生物学通报,2010,45(10):20-23.

[3] 陈吉刚.微生物学合作式教学改革的探讨和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2):84-87.

[4] 王晓泉,刘晓文,彭大新.动物传染病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4-25,30.

[5] 刘新,方芳,陈冬梅.探索研究型的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体会[J].热带医学杂志,2008,8(8):884-885,888.

[6] 徐大勇,李峰.微生物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1):81-84.

[7] 闫大任.《动物福利与保护》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 (5):54-56.

流浪动物的概念范文4

“我们提供的其实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我们选择养狗,其实也是在选择生活方式,我们想做的,就是把这种现在被用户当做麻烦的生活,变得简单。”刘晓阳如是说。

最难过的是,有了感情却又失去

2005年,电影《导盲犬小Q》上映。感动之余,刘晓阳更是对剧中主角拉布拉多一见钟情。

当时国人对纯种犬的概念还很模糊,身边养的宠物狗不是京巴就是中华田园犬,购买纯种狗的正规渠道非常难找。和母亲商量之后,刘晓阳决定去当地的狗市场淘6只小拉布拉多。却不想,买回来的6只拉布拉多全是“星期狗”,最长的活了7天,最短的只有3天。

所谓“星期狗”是指,买来时非常精神、活泼的小狗,在一周内却出现呕吐、咳嗽、便血最后死亡的情况,多数通过路边狗贩售卖。

他们把所有的小狗放在一起,没有任何的隔离措施,一般也不会给小狗做任何的免疫程序,只要有一只小狗感染了病毒,其他的狗都会被传染。案例显示,大量的“星期狗”都是死于犬细小病毒或犬瘟热,而这些传染病症在发病前是检查不出的。

刘晓阳回忆,当时买狗花了1万块,治病前前后后花了4万多块,不仅白花了5万块钱,更重要的是伤了心。在最后一只小拉布拉多死掉时,刘晓阳的母亲抱着它在屋里号啕大哭,那个场景直到现在,刘晓阳也记忆深刻。“如果它一到家就死了,还没什么感情,但星期狗到家3、4天感情刚刚建立起来,就生病了。然后你就要看着它一天天的拉血、呕吐、消瘦最后死掉,这个过程真的很受伤。”

“这个行业各种不规范,狗贩子横行,商品用品都是假货,大家都纯粹为了挣钱。(我)对这个行业认识比较清楚,想改变它。”理想主义者的月亮都很大,紧o攥在手里的还是六便士。第一次创业,显然没有考虑太多:依靠微信公众号,搭建宠物行业电商模式,配以独创的“宠物早教师”训练服务,承办河南的宠物狗选美大赛……然而,郑州毕竟资本力量不够,没过多久,投资的钱就花完了,坚持了半年,宣布失败。

北漂集体宿舍里的创业萌芽

2014年年末,在老家郑州创业失败后,债务尚未还清,刘晓阳一行五人便来了北京,搬着两箱泡面,跑去顺义郊区租了个两室一厅。刘晓阳喜欢在朋友圈刷新动态,但那个时期,近5个月的时间里,他毫无声息。

来京之后,原大河报社的老上级给他介绍了一个人:“挖漏儿”创始人赵峥。面对更加前沿的互联网环境,刘晓阳马上去跟刚拿到徐小平投资的赵老板讨经验,然后,擅长交流的他,在这次会面中有点“懵”。

问题首先出在语境上,“当时连LP、PR这些词,我都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刘晓阳两手一摊,第一跤跌在基础的沟通门槛上,无论如何也不显得体面。塞满文字的50页商业计划书,捏在手里发烫。

熬到年后,市场总监李明来了,大家开始狂喜,因为他会做饭,吃到肠胃反酸的泡面终于可以丢弃了。然而,愉悦没有持续太久,据运营总监王亚果回忆,过完年那几个月,几乎就是馒头、咸菜做主打,电视上的《非诚勿扰》成了下饭佐料。

屋里有些小型的健身器材,到了晚上,大家会做些运动,试图用它来冲淡等待中的焦躁。青年们正值精力过剩时期,通过肉体的消耗来转移内心的迷茫,算是一种有效的排解方式。

刘晓阳习惯于在对话中以自洽的逻辑来解释问题,无论这套价值体系与常规认知距离如何。

例如,当时这支团队每日花销上限为100元,一行5人每天从顺义最后一站俸伯上车,坐到中关村7块钱。来35,回去35,伙食费稳定在30块钱左右,因此宿舍的厨房里,顿顿都会传来火锅底料熬菜的味道。但他坚称日子过得“很容易”。

怎么解释?“我们都没有饿肚子,所以活着是很容易的。”

后来,刘晓阳频繁光顾创业圣地中关村,并很快聊出了完整的项目轮廓,一份15页图表的商业计划书也随之出炉。2015年4月,3W咖啡给了小白养宠一个路演机会,并顺利对接到了种子投资。

咸菜馒头的日子也就此叫停,但没有改变的是长期集体生活模式,地点换成了中关村。

选择宠物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小白养宠目前主要在两方面发力:一是为用户提供健康的宠物,另一方面,要教会大家如何养狗。

为了保障宠物的绝对健康,小白养宠拒绝扮演一个中介的身份,而是直接对接客户。

“我们市场部的同事首先会挨家挨户去挑选犬舍,保证源头靠谱,之后我们还会亲自检查每一只狗,确保没有疾病才会到平台上。这样做确实很费时费力,如果我们直接做一个平台,让犬舍和用户交易,钱来的会快很多,但那不是我想要做的。”刘晓阳解释他们目前的商业模式。也正因如此,小白养宠的5万多用户在平台上购买的宠物,从未出现过一例“星期狗”事件。

至于如何养狗,刘晓阳作为“专业户”也分享了一些心得。

“其实狗狗特别容易教,坐下、趴下、随行还有不随地大小便、自觉进笼子都只要15分钟,立马就会了。”

说白了,就是要让狗有一个反射弧,如果你按着我说的做了,你就有吃食,多实验几次,再笨的狗狗也能记住这样一个简单的奖励机制。

对于一直颇有争议的:怀孕期间不能养狗?刘晓阳也非常坚定地表示完全是无稽之谈。

“人身上带的细菌比狗身上多60多种,而且我们身上的各种皮肤病比狗也多。狗一直是陪伴人类最多的动物,如果它身上真的有一种东西对人类特别有害,那么这种物种怎么可能成为人类的朋友?”

刘晓阳表示,这其实是国人的一种误解,在国外是没有母亲会因为怀孕把狗狗送走的,甚至很多快要有宝宝的家庭会选择养一只狗和孩子一起成长。

让流浪狗每顿都吃八百块一斤的狗粮

小白养宠已经告别了最初的“贫困期”开始持续向上发展。展望未来,刘晓阳称,除了目前既定的内容之外,其实还有一块是自己一定要去做的。

“让流浪狗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一个心愿,但我不会在自己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再去做这件事了,那是对它们的二次伤害。”

刘晓阳回忆,自己在河南第一次创业的时候,也曾涉及流浪狗这块。但由于资金短缺,人手也不足,每天又有大量的流浪狗被送来,最终山穷水尽,连它们的一日三餐也无法保证。当有人来领养时,也没有条件再进行严格的筛选,导致很多流浪狗在被收养一段日子后再次被遗弃,流落街头。

流浪动物的概念范文5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等待戈多》中的人物语言无休无止却毫无意义,甚至失去了语言最起码的沟通功能,这恰恰印证了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的理论。剧中的“可说”展现给读者有限的信息,但更多的意图与隐藏信息是通过“不可说”得到诠释与解码的。而剧作家贝克特也正是以“不可说”来展示西方现代人荒诞与虚无的生存现状。

关键词 :《等待戈多》;“可说”;“不可说”;维特根斯坦

中图分类号:I106.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115-02

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悖论指出:哲学问题、伦理学、美学等形而上学的主体的东西不可言说,只有通过有形的具体事物才能自动地彰显出其重要意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正契合了这一哲学理论。两个流浪汉重复而又毫无意义的语言与一些反复的动作实际上揭示了西方现代人存在的意义这一深层主题。两个流浪汉唠唠叨叨,不停地言说,看似可说,实则言之无物,但这让作品有了更多的阐释可能。贝克特也通过剧中种种毫无意义、荒诞不经的“可说”,透露给读者有限的信息,仅仅是剧中人物在一个黄昏,在荒原的一棵树下等待永远不会来的戈多。然而,在这有限的“可说”下,凸显的是这背后的“不可说”来探讨现代人的生存现状:荒诞与虚无。对于生存的意义,贝克特并没有提供解决的方法,他只是将这种“不可说”以一种荒诞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供读者思考。

一、《等待戈多》中的“可说”

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是人物在客观地描写事情的发展,对事物表象的直观呈现,并不触及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命题是思想的表达式,“所应用所思及的命题符号即是思想”。“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通过对有意义的命题的分析,可以把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可说的”和“不可说的”划分出界限来。我们在《等待戈多》中读到了看似是用来表达意义的语言,然而,这些语言反反复复,无休无止,仿佛它们永远在某种不知所谓的进行中,却始终找不到目标,或者根本就没有过目标。剧中被人物已经表达出来的“可说”实际隐含了人生的困境:生存本身就是虚无,如同剧中的人物与他们的行为和语言一样,处处表达的是在灵魂深处对生命本身的无聊感和绝望。

《等待戈多》剧情极为简单,只是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等待戈多。在此过程中,他们无所事事,简单而又机械地重复着一些毫无意义的动作与语言。他们嘴里说的一直等待的戈多最终并没有出现,但等待似乎已成为没有结局的必然,戈多似乎根本没有出现的可能。在两幕的结尾处,他们嘴里说要走,但仍然站着不动或是坐着不动,这无疑表明他们还会等下去。那么,在等待中,时间已经没有了概念,于是,等待从何开始,将要等到什么时候,都成为未知数。两个流浪汉似乎也不关心这些,等待已经逐渐内化成他们的习惯。在等待中,他们只能用各种简单机械的重复动作和没完没了却又毫无意义的语言来打发无聊。

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等待戈多时,没完没了地交谈争论。虽然他们的语言毫无意义,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到诸多有用的信息。从这些支离破碎“可说的”和“能说的”语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其有限的意义:比如,他们在等待戈多,他们的等待似乎没有结果,但他们仍然坚持等待,等等。贝克特正是通过这种语言让读者感知他们的等待状态,并从这些状态中反省现代人类当前生存的本质。不可否认的是,在剧中,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的语言大多数没有交流任何信息,也不用来表达任何意义,已经完全丧失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与表达功能。如果仔细分析整出剧中荒诞的语言,我们似乎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语言实际上是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贝克特以“可说”表达出的是语言哲学意义上的“不可说”。

二、语言交流的缺失——《等待戈多》中的“不可说”

维特根斯坦认为,不是用语言去反映那个已经和语言同构的现实,而是在语言的层面上呈现现实。语言将客观事实呈现出来,却并不触及哲学、伦理等深层内涵。而这些深层含义不宜用语言的形式进行书写,即“不可说”。因此,他主张,对“不可说”之事要保持沉默。具体到文学创作活动中,可以这样理解维特根斯坦的“不可说”理论:作家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场景渲染等具体语言来呈现社会现实与世界,他的任务就完成了;至于如何对主题进行理解阐释,则是文本之外的事情,是读者自己的解读。因此,如果读者能够掀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隐含在文本中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内涵就会被发掘出来。《等待戈多》中的场景极其简单,没有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读者看到的是两个流浪汉毫无意义的语言与动作。可以说,贝克特在剧中关注的并非“可说”的语言,他并没有准备通过用语言来告知读者任何信息与意义,而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语言之外的东西,以发掘事物本身的内涵。贝克特认为:“我们不能马上消除语言,但是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让语言渐渐声名狼藉。我们必须让语言千疮百孔,这样,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某种东西,或者根本就没有东西的东西,就会显露出来;我想这可能就是当代作家最崇高的理想了吧……有什么理由不让语言表象这种可怕的物质像声音表象一样融化呢?”这是贝克特对“非语言文学”的预言。因此,在剧中,两个流浪汉的语言前后矛盾、杂乱无章,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对方,这大大削弱了语言的沟通功能和表意功能。不仅如此,剧中长时间的沉默实际是大段的语言空白。于是,人类用于沟通的语言俨然成了摆设,人物间无法沟通,所谓的语言或是言语根本无法构建情节,更不能表达人物的思想,那么,贝克特通过这种方式仅仅想表达的是人类所面临的语言危机吗?抑或是在这种语言背后,贝克特想要有更深刻的表达?当然,毋庸置疑的是,“贝克特的作品中,语言危机是很突出的,他想把语言降低到最基本的对等程度”,剧中有一段是幸运儿有关“思想”的表白,然而却晦涩难懂,无从理解。这一大段表白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以上帝开头,“……有一个胡子雪白雪白的上帝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确确实实存在他在神圣的冷漠神圣的疯狂神圣的暗哑的高处深深地爱着我们”,这一段文字没有停顿,没有标点符号,词语之间毫无逻辑可言,让读者无从阅读。剧中人物用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如同这一段文字一样毫无意义可言,这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已失去了交际功能,思想也变得毫无意义。人的神性与动物性似乎已经失去了界限,人类已沦为残缺不全的动物性的存在,残缺与衰朽使人类再也无法操作自己的生存和命运”。那么,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可说的”和“能说的”背后所要表达的“不可说”便不言而喻了:人类没有了最基本的语言沟通功能,他们之间是互相隔离、互相疏远的,这样的人类是孤独的。

流浪动物的概念范文6

又一个族群的覆灭!恐怖的疯病将它的魔掌又伸向了一个族群,每一只狼都痛苦的死去,每一只狼都受不了疯病的折磨,不安的离开了草原。

在月光惨白的光照下,在星星眨巴的眼睛下,草原上,最强大的狼族——王族,全体覆灭了。

不不,没有,还有一只幸存的狼!他逃出了疯病的魔掌,但仍显得落魄不堪。强大的族群离他而去,他成了独狼。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一样会死去,没有了族群帮助的狼活不了多久,这是草原的“规矩”:多数者生存,单独者死亡,优胜劣汰!可是他,那只逃出了疯病魔掌的狼,改变了命运。

NO.1

全身的灰毛,在月光的照耀下,发出黯淡的光芒一丝丝强健的肌肉附在他的四肢上,蕴含着无限的力量,好像他一用力,全身就会纵然跃起;尖锐的嗅觉,仿佛在一公里外的风吹草动逃不出他的鼻子。这样好的身体素质,使得他在任何地方无所不能,却又不被别人察觉。他是一匹独狼,他,叫暗猎!

暗猎的族群毁灭,他只能流浪在草原,单独寻觅食物,还要担心被别的狼发现,因为狼是领地概念非常强的动物,他们决不允许不与自己族群相关的狼踏入本族一步!暗猎过着这样的生活,已感到一份自由,又感到一份悲哀:自由的是,能比族群生活更加的放肆;悲哀的是没有了强大的族群在后撑腰,自己既吃不饱,也有危险。但最终,暗猎只有无奈的选择过这种“小偷小摸”的生活了。

可是,再聪明的猎手也有失手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