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道路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道路存在的问题

乡村道路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管理问题;管理措施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市政道路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正日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 具有流动性强、协作性高、受外界干扰及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同时涉及到众多的社会主体和多变的自然因素, 会受到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因此,如何根据市政道路施工的特点,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将施工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施工,实现工程项目快速、优质、低耗,已成为市政道路建设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1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特点

(1)工期紧。由于市政工程基本上都是城市的交通道路上进行的,在施工的时候还要保证交通的顺畅,所以说一般施工的工期都比较紧,任务比较重。那么在施工进行之前要对施工路段进行考察,尽量的减少对于周围居民的影响。对于施工期间的交通问题可以提前通过相关的煤体进行通知,减少行车的数量,减少交通拥挤的现象。在施工之前要将在施工中应该办理的相关手续提前准备齐全,不至于影响工期。一般的施工实际施工工期都要比预定的工期提前而不能延后。

(2)施工场地小。由于施工的场地一般都是局限于正常运行的道路上,而在施工的时候还要保持交通能够运行,所以施工的场地就会受到局限,一般面积都很小。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联合交通部门一起对施工现场的交通秩序进行维持,提前通过相关媒体对施工状况进行公布,提醒司机尽量绕行以减少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由于施工场地较小,其人员的调配和机械设备的进出都将受到影响,所以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工作。

(3)施工地点的环境影响。由于施工地点的不同于郊外施工,市政道路是在城市中进行的,那么在施工中就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施工时会用到大量的机械设备,而这些机械在工作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噪音产生,对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施工的时候,如果是跨河修桥或者是在雨水比较多的时段进行施工的话,那么建筑材料就会通过河水流入到水域中,从而对水资源造成污染,所以要对这些建筑材料进行合理的控制管理,减少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在施工过程中会有建筑垃圾产生,对于这些建筑垃圾要及时的清理。

2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现场管理体系欠规范

在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作为整个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施工现场为工程提供了主要场地,原材料、设备、人员的供应都是在现场管理中实现的,因此,施工现场管理体系的规范化建设尤为重要。目前,绝大多数的工程决策人员并没有注意到施工现场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出现了比较混乱的场面,难以与现场管理要求相接轨。重点体现在:垃圾处理不当、原材料堆放不当、工人综合素质低以及施工效率低下等。

2.2 成本投入存在浪费

任何一个企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都会特别重视材料的使用和成本的控制,确保企业经济利益不受侵害。每一项工程都由很多阶段组成,任何一个阶段设计不合理,都会造成资源的无限浪费。当前,我国市政道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管理不妥的现象,没有做好工程的预算和评估,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建立起相关统一的标准,对各种要素的安排和利用极为不科学,无端浪费了人力、财力和物力。

2.3 没有科学规划机制

施工进度是工程按期完成和交付的主要参考依据,工程如期完成则能够确保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通常情况下,市政道路施工过程十分复杂,工期比较长,产生的资金也比较多,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机制,极有可能导致投资资本的增多。我国市政道路施工管理中不科学的规划机制,对工程的核查和图纸的鉴定就不够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导致成本投入加大和工期延长的现象非常突出。

2.4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普遍薄弱

安全问题是市政道路施工中的头等大事。安全事故的出现带给工人和企业的损失是惨重的。在我国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非常频繁,却没有得到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同时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也给安全事故埋下了导火索。

3对策探讨

3.1 加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是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基础。只有充分的做好施工准备,才可以保证市政道路工程是在安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施工准备工作中应注意以下的问题:(1)应建立科学严谨的激励、约束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2)在对工程沿线进行检查时,应查明会影响到工程施工的因素,并在平面图中详细的标注,对影响因素进行反复的论证、分析,写出相关调查报告,作为编制工程预算、制定施工方案的重要依据;(3)认真研究施工图纸,掌握施工图纸的意图,研究图纸中的问题,并恢复施工放样、定线。详细记录、保护所有的控制点,并对其进行加密;(4)通过对施工现场的调研和施工合同详细编制出工程的预算,作为经济核算、控制支出、统计施工进度和成本预算的重要依据;(5)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业务的培训,使参与施工的全体人员对质量控制、操作流程和技术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6)根据施工条件、技术标准、材料供应、工期要求和机械设备能力等进行详细的分析,选择最优的施工方案。

3.2合理配置施工资源

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机械、人力和物力都是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施工中各项资源的配置需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实际资源的使用,根据机械、人力和物力的计划编制,根据材料的使用和供应的物资储备接近计划的进行调整。使人力、机械、材料和环境做到相互协调统一,合理分配施工资源是保证工程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

合理配置施工中所使用的机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要保持稳定的机械组合。由于施工中所使用的机械可能会受到天气、使用、数量变化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作为现场的管理人员应及时做出调整。机械在施工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为保证机械在出现故障后可以第一时间得到处理,应成立固定的维修组,并对机械的重要部件进行定期保养,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2)根据机械生产能力和施工的进度来选择出主导的机械,并保留一定的余量,以备必要时可以不影响施工进度;(3)生产能力较小的机械决定着整套机械的生产能力,因此应加强机械部署,保持机械的最佳组合状态,增强机械的使用率。

3.3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

市政工程的施工技术复杂而全面,且技术更新和变化的速度很快,所以对技术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要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就要提前做好人才储备,人才是市政工程管理的保证。施工企业要组织在岗技术培训,使那些有多年施工经验的在岗技术人员接受新的知识技术,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对于新加入的年轻人员,要制定一个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专题讲座或是组织培训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施展技能的平台。其次,要加强技术管理。技术管理是施工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在施工准备期间,要仔细研究图纸,一旦发现图纸差错或不甚明白的地方要与设计人员及时沟通,弄清设计意图,纠正图纸错误,从源头控制质量,将出错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在施工过程中,建立健全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将检查验收的各个环节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组织复查,分析原因,立马纠正,事后总结教训,制定对应控制措施,防范同类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对工程质量实行动态管理。

3.4加强工程进度控制与管理

要使市政道路工程建设的进度目标得到合理的制定,就一定要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条件影响进行充分的总结和分析。工程进度目标的确立,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

(1)首先要全面了解道路施工的特点,并积极收集以往类似工程的资料,进行对照和参考,使对于工程的进度目标有一个大体的掌握。要坚决杜绝因主观想法而盲目进行不合理的进度目标的制定。

(2)如果工程项目为较大规模的道路施工,要在尽快提供可以利用单元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规划,集中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进行分期分批的施工,以实现最快速度交付使用,尽快发挥效益的目的。在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处理主体部分与附属项目施工之间的关系及前期建设和后期管理之间关系的协调。

(3)协调好土建工程与机械施工之间的关系,把握各个环节和各个分项工程之间的关系。依照不同环节的各自特点,利用搭接施工、交互施工及平行施工等方式,使土建工程与机械施工等不同项目能够形成科学有序的施工程序。最大程度的节约时间,保证进度。

(4)预先处理好各种外部环境的施工保障。如道路工程施工所必须的水、电、气等资源及通信设施与施工所需的材料运输道路等环境,还有资金保证与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保证和各种预制部位的及时供应等。避免由于以上的条件出现偏差而导致对工程进度的延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5加强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

(1)严格控制施工程序。科学而有序的施工过程是使工程创优的重要条件,在市政道路施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质量管理提前至施工开始之前,也就是工程施工的事前控制。强调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强化对工程施工的程序管理,重视数理统计的运用。通过各个施工环节的检验汇总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和判断来确定全部工序运转能否达到正常和稳定。为了提高事前控制的水平,必须要严格做到以下一些方面,包括严格掌握施工工艺、工艺流程和各个专业的法规或规定,必须要严格监督、坚决执行。还要对工序运转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管理,包括工程施工人员、建设材料、工程机具和施工方式等,不能因某一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整个工序的破坏。

(2)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一个高能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工程质量达标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目标,并将其汇编成册,如质量保证方针或质量管理手册等,使之成为道路施工质量管理的依据。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将质量标准和依据的可操作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在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执行力度的监督,不能使人情关系等因素成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阻碍,对于技术水平不能达到标准的队伍或个人,要坚决进行替换或进行强制性的教育培训,对不合格的工程成果,要坚定处理的决心,不达到质量标准绝不投入使用。

(3)施工安全管理要点。城市道路施工地点的交通繁忙,车流人流较大,所以施工时要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在施工场地周围要设立警戒标志,禁止非施工人员入内;交通部门也要对施工地段的交通进行管制,要严禁在施工地段高速行驶,并对超重的车辆进行管制,避免对正在施工的路段造成安全隐患;特别注意对施工机械的安全意识,对大型施工机械的安全维护工作以及操作人员的安全培训等。安全工作必须要受到所有施工人员的重视,因为施工地段一般人流量较大,一旦发生事故是十分危险的。加强市政道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并培养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保证市政工程的安全施工和质量安全。这需要坚持安全管理原则,落实安全责任制,将工程的安全作为工程施工管理的重中之重。

4结语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的工程项目,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应有所不同,作为施工企业的现场管理者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思路。同时,随着我国市政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对市政道路的工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过硬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是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开拓创新,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周 锋.市政道路施工管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8):183-184.

乡村道路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道路交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人、车、物流量急剧增加。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乡村公路都是弯急、坡陡、路窄,往往一侧傍山、一侧临崖,如果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极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甚至是群死群伤的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乡村道路交通事故的频发,不但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做好乡村道路交通事故的预防和治理工作,是全省各级政府部门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 我省农村道路交通现状

1、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公路路况差。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道路“村村通”,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如赤水市,全市通车里程1494公里,其中乡村道路1204公里,占总通车里程的81%。但是,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我省大多数乡村道路依山傍河,路窄、坡陡、弯急,而且许多路段属于等外公路或简易公路,有的村级公路只能供二、三轮摩托车通行,交通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2、农村运力不足,机动车安全技术性能差。由于我省大多数边远乡村的客运班次较少,有的乡村甚至不通客车,群众要解决自身出行问题,又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有的群众就购买价格便宜、性能低劣的二、三轮摩托车,甚至购买报废车,有的群众搭乘非客运车辆作为代步工具。这些车辆使用年限较长,缺乏安全运行条件,及其容易发生各种故障,从而埋下事故隐患。

3、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驾驶员法制意识淡薄。目前贵州省大多数农村驾驶员交通法制意识淡薄,各种交通违法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缺乏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尽管政府部门多次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偏远的乡村,宣传效果却很一般,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氛围不浓,声势不大,有的地区甚至是交通安全宣传的盲区,群众对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都不了解,只要出行时有车辆搭乘就可以。所以在农村,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等集会时,低速货车、拖拉机、二三轮摩托车违法载人和无牌无证行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比比皆是。

4、警力不足,管理失控,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大幅度增加。目前全省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人数大幅度增加。以桐梓县为例,1997年全县通车里程1300公里(其中国道99公里、省道31公里、县道192公里、乡道148公里、未列入养护范围的村级道路830公里),乡村道路里程占全县通车里程的75%,全县机动车保有量6000多辆,驾驶人8000余人。到2007年,全县通车里程达3293公里,其中村级道路2795公里(217个村全部通公路),全县机动车保有量增至16437辆,驾驶人22000人。而该县交警大队警力只有42人,其中大队领导3人,综合科2人(兼政工、纪检、后勤、宣传、信息收集与反馈、接待等工作,同时要应付各类会议和检查),车管科5人(按车管岗位最低人数标准设置),事故中队6人(处理大量交通事故、事故调解、接待交通事故案件上访等),秩序科5人(兼道路秩序维护、外勤警卫、客运源头管理等工作,其中警卫任务特别繁重,仅2007年该县各类交通警卫开道任务达165次之多,使用警力640人次)。除去上述人员,实际真正投入路面的民警只有21人,平均每名民警要管理道路157公里、机动车783辆、驾驶人1048人,工作任务之重显而易见。道路里程、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人数大幅度增加,而常年来承担道路交通管理任务的交通民警却没有得到合理增加,现有警力只能顾及到国、省、县和城区主干道,对乡村道路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同时,由于经费保障体制的变革,乡镇政府和派出所协助管理交通工作的积极性大幅度下降,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根本无法顾及,甚至大多数时间处于失管失控状态,违法现象突出,农村事故频发,并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省交通死亡事故的重灾区。

二、强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几点措施

道路交通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切实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必须实事求是,针对当前农村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努力消除违章和隐患,全力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乡村道路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交通标志 安全 道路

引言:城乡结合部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它具有城市和乡村的两重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以及城市对外交通的日益增加,该区域的道路车流量猛增,造成了交通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同时城乡结合部也成为了交通安全事故的多发地带。据统计,2012年全国乡村道路事故死亡人数上升13.9%。由于城乡结合部在交通构成和道路等方面的特殊性,加之设计者考虑的问题角度不同,交通标志的设置产生了诸多问题。合理设置这一区域的交通标志,有助于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1. 城乡结合部道路存在的问题

1.1 交通分布时空不均匀

城乡结合部由于其土地利用特性的差异,人口密集区域的城市道路承担着主要的交通量,而人口相对稀少的乡村的交通需求量较低。同时在上下班与节假日会形成明显的进出城高峰,造成严重堵塞。在这种需求严重不均衡的情况下,造成了城市区域与乡村区域交通分布时空不均衡的特点。

1.2 城市道路使用功能错位

城乡结合部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道路既是过境交通的通道又承担市内出行。因此,城乡实际兼有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双重角色。这使得城郊结合部的道路设计既需要考虑到等级公路的施工标准,又必须使其符合城市道路的供给需求。

1.3 交通环境恶劣

在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的交通方式多为中小型客车、大型客车、农用运输车、摩托车、自行车以及步行等,这些交通工具的安全性、稳定性、操控性等方面都比较差,再加上保养检测审核的力度不够,给道路交通造成了安全隐患。在小城镇及郊区,由于沿路兴办市场、开店的现象非常严重,缺乏管理,道路被侵占现象严重。在乡镇中,机动车驾驶员。城乡结合部的交通参与者大多为附近乡村居民,安全素质普遍不高,交通违章现象严重,无证驾驶现象普遍。

2. 城乡结合部交通标志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与社会经济构成特殊,交通运行复杂,不能将城市或者乡村的交通标志设置方式直接应用于该地区。城乡结合部现有的交通标志在设置上又许多不合理之处,使驾驶者不能及时有效的获得信息,很容易导致交通安全事故。

2.1 交通标志位置设置不合理

交通标识的位置受环境影响大,道路原有地形条件或者道路两旁的设施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交通标志的位置布设是否合理对驾驶员是否能准确掌握道路信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城郊结合部公路路况复杂,

2.2 交通标志内容复杂,信息传递效率低

在行车过程中,尤其是在不熟悉的地区,驾驶员主要依靠交通标志信息来选择行使方向。交通标志信息量过大无疑会加重驾驶员的视觉符合。城乡结合部常常承担了连接城市和景区的作用,景区标志牌文字往往较长,且和其他标识放在一起,加长了驾驶员的识别时间,这对高速行车安全是极为不利的。

2.3 交通标识与路旁宣传标语混杂不清

城郊结合部道路两旁常设有很多企业或是商家,这些企业商街为了吸引顾客,在外墙处张贴大幅广告标语,或是向路中延伸出招牌。这些招牌标语与交通标识混合在一起,容易分散驾驶者的注意力,使交通标识的提示警示能将降低。同时,驾驶员在找寻交通标识时,由于上述因素的干扰,会导致减速而造成交通安全事故。

2.4 交通标志连续性差

由于城乡结合部道路等级的差异,以及监管的不统一,存在标志牌的信息断链,即一段预告的信息在下一段没有体现的情况。驾驶员行车过程中,需要接受较多的道路交通信息,如交通标志、标线、广告等,均会对目标交通信息产生干扰。同时, 在长时间行驶过程中,驾驶员记忆认知能力有限,需要对重要的信息按一定规律重复,以与驾驶员的认知能力和过程相符,减少视觉干扰和视觉遗忘,确保驾驶员做出正确的驾驶行为

3. 城乡结合部交通标志设置优化对策

鉴于城乡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功能特点,交通标志设置时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需求,着重加强交通标志的指导性作用,合理安排版面内容与信息量的多少,使驾驶员能够轻松获得道路信息。

3.1 标志位置设置规范、醒目

为了给驾驶员提供良好的信息提示,道路两旁的交通标志按照标准进行规范设计。在遇到遮挡物时,应选择避开或者适当清理遮挡,使交通标志尽量醒目,给驾驶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以增强交通安全。

3.2 标志设置注意连续性

城乡结合部聚集着大量的过境交通,只有保证交通标志信息有规律的连续和重复出现,才能正确引导过境车辆行驶。对于城市主要道路与乡村道路的连接处,应适当增加交通标志的数量,保证信息的重复出现,并提前对出口方向标志性建筑进行引导,。对于乡村道路部分,要注意与城市道路标志的衔接,如果是通往重点地区或景区的必经路段,要设置标志指引目的地,这种标志需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以免车辆迷失方向。

3.3 规范交通标志排版及内容

交通标志应严格遵循设计规定,区分颜色、形状等,做到字体大小统一。为方便驾驶员尽快获取信息,应尽量以图像表示。在陈列路名、景点名称等信息时,需要注意英文翻译的正确性,严格控制标志上的不必要信息(如商业信息)的出现。

3.4 规范道旁商家广告

统一与规范伫立在道路两旁的商家标志牌或者广告,应使用统一的标志形式,方便驾驶员的辨认。对标志牌或广告的设立位置、高度、字体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严格的规定。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的问题分析出发,阐述了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综合分析了交通标示对城乡结合部交通安全的影响, 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优化对策。科学合理地设置城乡结合部交通标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结构等特殊属性带来的交通压力,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道路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广晓平,钱勇生,周波. 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安全设计研究[J]. 交通标准化,2006,05:131-135.

[2]石臣鹏. 对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设置的探讨[J]. 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79-84.

乡村道路存在的问题范文4

一、不断规范农村财务管理

根据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做好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利益,根据运农发[20*]96号文件《关于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做好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和市监委两家联合,从3月份开始对全市第七届村民委员会离任经济责任进行了专项审计。目前已完成赵家庄乡、僧楼镇、柴家乡、樊村镇、城区办5个乡(镇、街道)95个行政村的审计任务。下化乡、小梁乡、阳村乡、清涧办4个乡(镇、街道)的审计工作已接近尾声。

此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对象为行使村集体及村级组织财务审批权和参与村级经济活动决策的村级组织成员;审计重点为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我们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审计组对每个村都下发审计通知书,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情况对10个村主要负责人进行了经济处罚,对7个村进行了黄牌警告,对8个村进行了通报批评。

二、不断加强农民负担管理

为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管理和使用到位,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确保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根据运城市纪委统一要求,我中心与市农廉办联合于4月14日至4月24日,通过听、看、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全面检查与抽查相结合,对全市9个乡(镇、街道)的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

此次检查对象和内容为:20*年度市财政拨付的农村税改转移支付资金,包括:乡村两级办学经费、计划生育经费、优抚经费、乡村道路建勤费、村级管理费,以及转移支付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使用情况。

通过检查,我们发现了资金管理及使用中存在的以下问题:1、专项资金少转拨情况,其中3个乡(镇、街道)乡村两级办学经费,计生经费少转拨47*2元;2、优抚经费结余情况,检查中有6个乡(镇、街道)都存在结余,共计46064元保管在民政办、乡政府,未予开支;3、计划生育经费情况,有3个乡(镇、街道)存在结余,共计56482元均在各计生服务所保管未予开支;4、乡村道路建勤费情况,有5个乡(镇、街道)存在结余,共计161953元均在各乡(镇、街道)核算帐户保管。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整改意见及建议:

1、乡(镇、街道)转移支付资金,应由财政直接拨付到各相关职能站、所,不应由乡(镇、街道)政府转拨。

2、对结余的优抚经费,各民政办应尽快确定优抚对象,按优抚规定发放到位。

3、对结余的计生经费、乡村道路建勤费应专项保留在各自的核算帐户,做到专款专用。

4、村级管理费应由市财政局直接拨付到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各村级帐户。

5、全市各级会计核算中心及农村服务中心等记帐机构,应统一专项资金核算管理办法,做到专项资金专项核算,专项管理。

6、凡涉及转移支付资金的各单位,对此次检查中反馈的意见,要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堵塞漏洞,健全相关制度,建立长效和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逐步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了使广大农民认识了解专业合作组织,我们深入基层,通过多渠道宣传,组织学习,鼓励帮助各村的生产小农户联合起来,走合作道路。经过市、乡两级的共同努力,截止目前,我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5家(其中今年发展31家),入社农民800余户,带动当地农户3000多户,涉及养殖、种植、加工等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形成,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强了生产效益,有效的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经过努力,今年我市有5家专业合作社已申报了省级、市级财政支持项目。

下半年工作打算

1、全面完成第七届村民委员会离任审计工作;

乡村道路存在的问题范文5

摘 要 家电下乡政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是财政和贸易政策的创新突破。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正在积极的开展当中,在扩大内需方面起了一定作用,然而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 家电下乡 转移支付

一、家电下乡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家电下乡中,政府财政支出方面以及政策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家电下乡呈现补贴品种的地理布局一刀切的现象。

在山东,从一阶段试点的市场销售情况看,家电下乡的冰箱产品销售形势明显好于彩电、手机,主要原因就在于目前山东农村冰箱的市场保有率低、市场空间大等。同样都是家电产品,东部省份的冰箱、空调、电脑等高层次使用类家电消费相对要大些,而西部省份则彩电、手机等普及率还不高的家电消费相对要大些。这是家电产品在不同地区的结构悬殊,更是东西部、发达与不发达农村地区差距的表现。

2.农村的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也是一大瓶颈。

由于长期二元化的社会治理结构,造成了城乡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严重不均。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家电产品使用需要。到目前为止,下乡产品种已经扩展到10 多个大类,但是洗衣机、电脑、热水器、汽车摩托车等产品的使用会受到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影响,如绝大多数农村没有自来水管网,乡村道路不适合摩托车和汽车行驶,电脑的宽带网络和有线电视网络还没有覆盖到一部分。

3.电价高也成为阻碍家电下乡的一个问题。

农村电费一般为城镇电费的3倍甚至10倍,而且经常限电,在农村存在家电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家电当然是要靠电来运转,然而目前很多地方的农村电网可靠性提不上去,电价降不下来,农民买家电虽然便宜了,但电费却比城里还贵,农民必然不能放开手脚消费。

二、针对问题应该实施的措施

1.政府在家电下乡补贴上避免一刀切,小贫富差距也是解决的关键。当今农村贫富比较悬殊,富裕家庭生活不缺什么家电,而贫困的家庭却仍然为温饱而忙碌。解决东西部地区贫富差距有以下财政建议:

(1)增加中央财政收入,调节地方财政收入差异。

中央财政收入增加,中央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能力才会加强,因此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我们还要考虑财政的横向转移。虽然政府通过转移支付一定程度上补偿了西部,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在改革价格体制的同时,还需要东部财政适度对西部地区进行转移,以弥补价格扭曲带来的利润分配不均问题。

(2)实施规范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所有国家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和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手段。

(3)制定连续稳定的区域财政政策。

通过财政政策向相对落后地区提供发展支持,并不是中央政府随心所欲的政治冲动或行政偏好,而是以国家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的理性选择和自觉行动。

2.调整完善有关政策。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特别是西部地区,需要建设的内容很多,但群众最急需解决的第一是人畜饮水、第二是乡村道路。不是说沼气等建设不重要,而是村级道路建设更重要、更急需。因此,用于乡村道路建设的资金要远远大于其它方面的资金。

3.扩大以工代赈资金规模。

以工代赈的主要投向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十多年来,在基本农田、人畜饮水、乡村道路、沼气、小型灌溉等方面修建了大量的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深得群众欢迎。

4.解决农村电价高的问题,加速启动农网改造三期工程是关键。

农网改造三期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使农村用电状况根本改善,农村电价水平更加合理,全面实现城乡用电真正同网同价。农村电力建设需要加大投资额度,加快改造进度,加紧工作力度。建议把发展农村电力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加速启动农网改造三期工程。农网改造三期工程的资金筹措渠道,一是加大国家的支出比例,二是在电力企业想方设法自筹的前提下,政府对农网改造实行税收、信贷优惠;三是销售电价体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四是归并附加在电价上的各种政府基金,集中收取0.04 元/ 千瓦时左右的农网改造还贷金。同时要深化农电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电力价格形成机制与供电体制相适应,应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考虑城乡居民利益诉求,兼顾发电、供电、用电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电价格形成机制改革。

目前,要切实搞好家电下乡必须要从问题的根本着手。首先要搞好农村家电的配套设施建设,其次加大财政在家电下乡补贴甚至整个农村方面的建设的支出、调整支出结构是决定家电下乡能否成功,达到预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秀英.试析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财会研究.2001.

乡村道路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 改革具体措施

一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农村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农村公路体系逐渐形成,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也有利农村奔小康的实现。然而,随着农村公路使用频率增加,路面损坏严重,加上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得目前公路的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很远。目前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这要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公路养护资金不足;受到建设资金投入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抗灾能力薄弱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根据公路管理部门现有的情况来看,因为农村公路点多、面广、线长,过于分散,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巡查和管理的里程和难度。从目前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路政管理人员的配置和数量来看,很难对农村公路实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根据国家“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管理体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民工建勤”的取消,乡村两级失去了养护乡村道路的财力和能力,形成了事实上的乡村道路养护管理责任主体缺失。公路管理部门目前只能基本满足主要干线公路,无力将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纳入统一管理。因此,以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路政管理人员的配置和数量,很难对农村公路实行统一管理。基于我国农村公路养护现状分析,为加强我国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效益,建立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迫在眉睫。

二 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在交通运输业中,公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是一些地区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它不仅使农村居民的出行更加方便,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建立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积极筹集乡村道路养护资金,加强对乡村道路养护管理的领导,对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农村公路的修建质量逐渐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广大群众的重视,在农村公路中逐步进行路面的硬化改造,农村公路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现行的公路养护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从目前来看,主要的问题就是,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效率不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当前的体制成为制约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的问题表现:我国公路管理机构的职能交叉重叠,既履行行政职能,也承担者管理、设计、生产等任务,这种体制的特点就是,职能混乱,效率比较低。这种体制,一定程度上是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高投入、低产出、吃大锅饭、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的竞争意识不足。有的机构部门,甚至长期靠养路费过日子。在这种体制模式下,有工不出或出工不出力是比较常见的现象,生产效率低下.加上农村公路项目分散,不受重视。近年来,各地由于重复设置机构,扩充人员,使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造成人浮于事的现象,办事效率低下。公路的养护部门对农村道路养护重视不够,加上使用的不合理,农村公路提前遭到破坏,一定程度上使农村公路的寿命大大缩短,严重影响了道路的正常使用及当地农民修路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此外,专业的养护技术人员缺乏,缺乏相应的高素质的养护技术人员,有时候甚至出现,危害的情况能很好的了解,却不知道如何更好的解决,甚至连养护材料也不具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公路的路面等级在逐步提高,油路、水泥路越来越多,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先进设备,这种情况与现有农村公路养护的需求相差甚远,专业的养护技术人才及设施急需解决。因此,公路的养护管理跟不上,服务质量低下。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的今天,这种体制不仅不利于公路的养护管理,也不利于各部门整体积极性的提高。以此,改革现有的公路养护和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三 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要解决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问题,必须改革现行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和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要把农村公路管理作为自己职责的一部分,合理划分农村公路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权限,建立合理的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新机制,提高养护和管理水平。

1以市场经济相适应,走市场化道路

目前公路管理体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以及“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但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路管理体制,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也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公路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按照市场规律的运行机制,撤消现有的公路养护道班,允许和鼓励参与公路养护工程项目之间进行竞争,组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养护工程专业队或公司, ,逐步转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护企业,将这一改变与市场接轨。公路养护生产单位分散、效率低下的状况要逐步改变,采取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方式,以提高养护质量和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公路管理机构从生产型向管理型的转变,实现机制由现有的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变。

2对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构进行合理改革,建立新型养护管理机构

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以提高公路养护和管理的效率。对全县的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工作进行调控和监督。进一步改变目前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现状,成立一支精干、办事效率高的人员队伍,建立面向社会的新型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进一步提高公路养护和管理质量和效率。只有建立新型的养护和管理机构,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体制的创新。

3 采取合理措施,组建队伍,完善责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