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1

关键词: 2012年安徽高考 化学试题 特色分析 启示

今年高考是安徽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自主命题的第四届新高考,也是新高考“三年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届高考。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从试题呈现方式、价值功能、命题立意上都体现了新高考命题的发展与创新践行了“立足基础,体现能力”的新课程理念,彰显了学科新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现实问题为立意”的命题设计思路。试题以纲扣本,于平稳中呈现新课程特色,于平淡中突出学科能力考查,所有内容和范围基本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与2011年相比,今年的化学试题结构稳中求变,试题难度总体下降,对稳定考生情绪和深入推进新课程实施和安徽高考新方案的实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特色分析

1.1关注新课程改革,体现新课改精神。

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突出了基础性、科学性、时代性、灵活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例如第7题储氢新方法,第9题燃煤烟气中硫的回收,第27题食品中的常见添加剂亚硫酸盐含量的测定,第28题废铅蓄电池的回收利用等。这些试题情境真实、新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赋予试题以积极的人文特色和教育意义,对考生接受、处理新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注重科学方法的考查,体现了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理念。

1.2坚守区域性特色,体现模块设置功能。

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对新课程化学学科5个学习模块的主要内容均有涉及,且比例适当,体现了符合安徽这一区域的特殊的新课程设置模式,维护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同时,试题还注重了各模块知识之间的有机融合[1],如第25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推断题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同时渗透了元素周期表结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第一电离能、盖斯定律及其应用、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等内容;第7题以储氢新方法为情境,考查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键、氧化还原反应、气体摩尔体积……凸显了学科知识学以致用的价值功能。

1.3尊重受试者,明示人文性关怀。

由于考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心理特征,因此考试不可能像测试机器那样简单,这就要求考试的内容与范围要经过人文性的调整与控制。要使考试的内容与范围不强加于人,必须尊重受试者,并被受试者的心理环境所接受。[2]人文性在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试题中得到了高度体现。例如第13题考虑到省内不同区域化学教材版本不同,以图像形式进行铝元素化合物知识考查,巧妙回避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问题带来的麻烦。再如第25题X、Y、Z、W四种元素的推断“门槛”低:“白色氢氧化物在空气中会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和“写出Na2O2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直接源自教材,体现了试题在设问时已在默默地关心考生,同时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高超纯熟的命题艺术使试题的人文性和公平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很好地维护了《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2012年安徽高考理综化学大部分试题的难度分布,从题型设置上看,做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非选择题中则安排了有梯度的小题,试题开始设问大都简单、基础,多数考生能够顺利完成,明示了学科的人文性关怀。但要完成整个试题的解答,却有一定能力要求。如第28题将化学平衡、沉淀转化、实验探究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综合在一起,对考生进行探究性考查,前三小题设问都较容易,第四小题难度较大,开放性强。此题具有一定区分度,具有很好的选拔性。设问巧妙也是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

1.4稳中求变,变中求新。

近四年来,安徽省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结构及呈现方式基本不变,7道选择题、4道非选择题,试卷长度及Ⅰ卷、Ⅱ卷赋分保持稳定,尤其是Ⅱ卷还是按照元素化合物及物质结构、有机化学、无机工艺流程、综合实验与探究的程序安排。而整套试题的信息量不断加大、更新,《考试说明》新增考点(如电负性等)年年考,逐年增加的考点为当年必考亮点(如核磁共振氢谱等)。

试题充分体现了《考试大纲》中对考生各种能力的考查要求,注重化学元素观、粒子观、分类观、变化观、能量观、守恒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在试题中的再现。整套试题加大了对考生整合、优化利用实验现象、图形、模型、图表等不同类型信息的能力的考查力度,情景不断翻新,试题创新性、探究性凸显。如第13题的难溶物的质量分析,第28题的热重分析都要根据图像进行分析,有效考查了考生对非连续文本信息的接受、吸收、整合和迁移能力。还有第25题设问(4)及第28题设问(4)具有良好开放性,给考生个性化解答试题留有足够空间。为整套试卷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新增考点核磁共振氢谱出现在第25题设问(4)中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些无疑是化学命题变化中的大胆引入与创新。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已成为整套试题并驾齐驱的两条生命线。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2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大国,历史课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历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历史教育中,作业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同样是历史教学很重要的一部分。文章主要提出现代历史课堂及作业的一些问题以及设计新历史作业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历史;历史作业;创新;策略

中国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高中历史教育是我国传承历史的重要方式。如今很多高中历史作业主要是靠背诵和记忆来完成,学生在课后往往都是在教师的压力下被动学习,导致历史作业往往违背了教师当初设计历史作业的初衷。

一、当今高中历史作业所存在的问题

1.作业题型过于简单

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加深,高考也出台了新的方案,高中历史作业已经逐渐改变,但依旧是以书本作业为主,而作业的内容往往都是做练习题和背诵课文等。虽然现在很多练习题应用了新材料和新情境,但大都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主,长此以往,会导致学生排斥甚至厌学历史。

2.作业内容太过依赖教材,缺乏设计

虽然当今的练习题出现许多新情境,学生在思考答案的过程中,依旧只需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写到作业本上,不需要过多的思考,这样的作业无疑依旧把学生的训练内容放在书本知识上。而且许多教师布置作业比较随意,基本上没有作业设计,这样做只会符合一小部分学生的需求,而满足不了更多学生的需求,缺乏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3.评分依据有很大局限性

在大多数高中历史作业评分中依据就是参考答案,要求学生选择“正确答案”,但是所谓的“正确答案”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学生和教师都只关注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学生比较开放的答案和观点不被重视。

4.作业效果更注重眼前的利益

在当今中国,上好大学的唯一途径就是高考取得好的成绩,这往往会导致把知识“学死”。特别是在高三冲刺阶段,高三的作业就是大量采取题海战术,掌握的许多知识都是学生不断通过反复训练达成的,而不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来的。学生每天机械地反复做题,从中学到知识,无法、不敢、不能自由发挥,历史这一科目也就失去了本该有的价值,直接导致了高中历史完全是为了高考而存在。

二、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改革措施

1.作业形式要多样化

作业形式的多样化不是让教师给学生更多的作业,而是改变命题形式的单一死板、命题侧重点过于微观、答案过于死板的机械作业方式。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作为作业形式,把作业质量评价权交给学生。要更加充分利用教材,因为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依据依然是教材,也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知识。历史教材所要求的作业类型,可以将其与历史地图、历史环境、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等资料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图表、历史环境、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从而获得学好历史的信心。

2.创新高中作业形式

创新高中作业形式,一是可以让学生自主出题,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提出问题。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注重历史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倡导学生在历史问题中思考,在问题中寻找答案。二是做角色扮演。让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指定角色,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让学生把课堂内容记得更加牢固,从而达到一个好的教学效果。

3.设计高中历史作业应该更加开放

布置更加开放的作业内容,改变传统作业的书面形式,作业的内容、答案要更加自由、开放,放弃之前单一、死板的“参考答案”。教师评卷的方式也要更加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测标准。开放的作业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自由,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探索,提出不同的历史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不同的学习方法。

4.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完成课外历史作业

鼓励学生多多学习课外的知识或者每天主动了解新闻时事,俗话说“历史在现代不断重演”。细细的分析果真如此,让学生掌握更多国家大事或课堂上未涉及的其他内容,丰富学生的头脑,把现实生活和历史事件相结合,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高中生历史水平,更是为高中作文提供更多的素材。既然是作业,教师就有责任对这些课外内容进行审查,教师可以每天抽取3到5名学生来做课堂上的分享,把各个学生所关注的事情分享给其他学生,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放弃机械化教学,创新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模式,让学生更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充分认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提高作业的质量和有效性,让高中生学习历史更高效。

作者:郭宏梅 单位:安徽合肥科学岛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3

数学课程建设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关键,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数学教育目标和教育思想,对一个国家未来数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前瞻作用.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从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角度出发,纷纷进行数学课程改革.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开展,新初中数学课程业已实施,与之衔接的普通高中新数学教材也正在试用.在这种背景下,比较研究发达国家数学课程的改革方向,对我国数学课程的建设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发达国家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

1.1美国数学课程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学教育改革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几个阶段,到80年代后期,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思想,并于1989年形成了《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美国教育的非集权化管理,使得全美没有统一的课程,然而,大部分州现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按上述《标准》编写的〔1〕.

美国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数学素质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数学素质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懂得数学的价值;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③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⑤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

1.2法国数学课程的发展

80年代初,法国提出“反形式主义”的口号,制定了许多数学教育纲要.在数学教育制度上,提倡:①面向全体学生;②十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应大众化、通俗化;③反对种族、性别等的歧视;④反对长期存在的“以数学取仕”的倾向〔2〕.

法国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是在1990年颁布的教学大纲基础上制定的.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精神是:①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②强调学生独立工作的重要性,强调“问题解决”活动的推动作用;③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提高对掌握方法的要求;④内容的选择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删除过难过偏的材料;更加重视基础;⑤词汇使用的范围与深度做适当的限制;⑥明确规定学习的内容与目标.

1.3英国数学课程的发展

60年代,英国对“新数学”运动表现了极大的热情;70年代,部分地区开展“回到基础”运动;80年代初,“Cockcroft报告”的出现,引起了英国数学教育界的重视,其中不少观点被后来的国家课程数学和A水平数学所采纳.

1992年开始实施的英国国家课程数学,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5~16岁)的数学课程,A水平数学规定了第6学级(16~19岁)的数学课程(不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后学生分流,进入第6学级的学生学习A水平科目后,参加GCE考试,准备升入大学.

国家课程数学的目标分为4个阶段10个水平,每个学段的数学学习都规定了应达到的目标、水平和范围.内容安排上将成绩目标分为5类:①运用和应用数学;②数;③代数;④图形和空间;⑤数据处理.

A水平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大致包括:①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对数学学习和应用的正确观念,提高对数学与数学过程本质的认识,理解数学思想如何用于解释周围的世界);②知识与技能(扩充数学知识与技能并应用较先进的技术,打下进一步学习数学、其他学科以及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坚实基础,培养建模、一般化及解释与数学的应用和发展有关的结果等方面的技能,培养更普遍应用的学习与思维技能);③数学能力(提高应用的能力,提高逻辑论证与理解严格性的能力,提高计算器与微机的合理的数学应用的能力,获得解决推广数学问题的策略);④提高交流数学思想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1.4日本数学课程的发展

战后日本数学课程改革大约每10年修订一次.在经历了“单元数学”、“系统学习”、“新数学”运动和“留有余地的数学教育”时期之后,目前正处于第5个时期.日本现行高中数学课程(1994年开始使用)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智力,它包括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两方面,既要加深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的理解,提高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和处理事物现象的能力,又要认识到数学的思想和思考方法的优越性以及形成积极灵活地应用数学的作风〔3,4〕.

战后上述4国数学课程的改革,代表了数学课程发展的主流.进入80年代中后期,各个国家在调查、了解本国数学教育现状后,开始稳健、系统地发展适合全体学生的数学课程.90年代中期,这种意识得到明显加强,并形成了以下共识: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应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数学素质的社会成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区别化.数学课程的内容应该强调:①数学能力;②数学的应用;③问题解决;④学生数学思想的交流;⑤现代化;⑥允许“非形式化”;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我国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数学课程的建设应该立足本国国情,同时借鉴国外成功的改革经验和教训.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数学课程建设和发展趋势,引发了我们对我国数学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2.1数学课程建设应以数学素质教育为中心

数学素质教育体现着“大众数学”的国际潮流,它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数学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数学文化素养为根本特征.它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它不反对培养数学英才,但不是专门的英才教育模式.数学素质教育不是一种选择性、淘汰性的教育,它是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的数学教育.

数学素质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受着数学课程的制约,因此,必须突破“应试教育”下业已形成的我国数学课程框架.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忽视多种数学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整体性发展的数学课程必须淘汰.也不能因为考试制度改革的滞后,采取保守、中庸的办法.与国外相比,我们的改革步伐应再大一点.

2.2借鉴、吸收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注意其发展的共同态势

我国反映素质教育思想的数学课程正在摸索之中,其建设晚于发达国家3~6年.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我们应当承认数学课程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至少从以下3个方面看是如此:一是我们面对同一个信息时代,面对同样的挑战,每个国家都希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数学学习本身对人类普遍存在着智力价值、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三是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思维发展阶段的共性具有跨文化意义.因此,我国数学课程的建设,应注意这种课程中的普遍性,认真比较、研究发达国家较为优秀的数学课程,如美国的UCSMP课程、英国最新的SMP课程、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中学数学课程、日本现行的COM课程等,吸收其精化,注意其发展态势,使我们的改革更有成效.

P>2.3数学课程建设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

建国以来,我国数学课程改革,从最初照搬苏联模式到逐渐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体系,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尽管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面向未来的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现实来建设,只有符合国情才有生命力.因此,数学课程建设至少应考虑下述几个方面:①现行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和学生的分流特点及可能发展;②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达到或提高的水平;③中国文化传统及目前人们的价值观念.这里涉及到数学课程的适应与超越问题.数学课程既要适合国情,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超越这些需要、超越国情.适应不是目的,适应是为了更好地超越,超越是为了将来适应,仅仅囿于国情特点建立的数学课程肯定是不成功的.

2.4我国普通高中新数学课程建设中的两个具体问题

2.4.1关于新高中数学课程的结构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规定,新高中数学课程以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为其基本框架,反映了当今国际数学课程的主流,应该予以肯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三者统一起来.我国现行高中课程计划实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结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由于选修课、活动课课程建设跟不上,再加上教师数学教育观念尚未完全转变,考试制度改革滞后,使得选修课、活动课的本义发生了质变.高考命题范围内的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延伸.数学活动课是一种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认知、情感、行为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模式.新高中数学课程中如何体现出选修课和数学活动课,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由于新高中数学课程中,必修课程内容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高中会考标准的参考;必修课内容加限定选修课供理科选用部分的内容,作为理工农医类高考数学命题范围;必修课内容加限定选修课供文科选用部分的内容,作为文史类高考数学命题范围,很可能出现新型的应试教育,限定选修课被等同于必修课,是后者范围的扩大,任意选修课形同虚设.因此,数学课程建设中应预先注意这些问题,尽可能在结构安排上体现必修课、限定选修课、选修课的区别,以及它们的侧重点、作用和意义.严格地讲,我们缺乏这方面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也没有做过认真细致的实验研究.数学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必须在结构方面,尤其是结构体系的安排和衔接方面有所突破.

2.4.2关于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了新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内容上增加了平面向量、概率统计和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它们被纳入必修或限定选修部分,标志着体现“现代化”的内容正式进入每所普通高级中学的数学教育领域.能力培养上三大能力中的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范围得到拓广.除此之外,新教学大纲与此前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相比变化不大.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能力的教学和培养是各国数学教育的重点,应该占据中心地位.但是,我国数学课程建设中对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认识数学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学会数学的交流重视不够,只是将上述几个方面分别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良好个性品质培养中作为附属性问题提出来,在具体的数学课程设置、编写中,只是被隐含其中,考虑的并不多.

自70年代末以来,作为数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我国数学教学目的修改数次,但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几乎没有改变,只是局部的修修补补.这段时间内,我们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应试教育”体系,除了考试制度等因素之外,是否与数学课程所反映的数学教学目的有关联,是值得深思的.

参考文献

1NationalResearchCouncil.EverybodyCount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89.88~96

2陈昌平主编.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30~152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4

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体现了我国高中教育中地理学科的任务及新的要求;二是贯彻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的性质和任务。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紧扣“新纲”,掌握新教材特点,完全按“新纲”要求教学,决不能简单地照以前的旧套路进行教学。否则,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转轨就成了一句空话。

1.明确新时期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思想。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新教材删去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的讲清现象,而不再需要过细过深地探究其理,如“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矿床的形成过程”等。

2.正确把握新教材的内容。新教材将原教材中的“圈层体系”更新为“环境体系”,按人们的认知规律,从“陆地海洋大气宇宙”,或增删、或重组、或转变视角。一是教材内容的增删,如“海洋环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大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而在“宇宙环境”中则删减了有关恒星、行星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有些知识重新组合,“陆地环境”对原教材的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的知识和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进行了有机的综合和统一,从而加强了教材的系统性;三是突出了新教材的新的主要内容。即原教材主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而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从而更加突出了新教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等,在这方面我们应加速观念转变,注意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并贯彻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即形成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相协调的新观念。

二、难度的处理

新高中地理教材在处理教学难点上较之以前有较大的突破,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尽量删减对学生学习无所帮助的一些内容。如“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的热状况”一节,就删去了旧教材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热量盈亏问题”和与初中地理重复的“气温时空分布”等内容;二是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注重分析、推理,而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从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就可以看出工业地域和世界著名工业区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条件,从而既教育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育学生学会了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三是注重挖掘新教材的启发性、趣味性和直观性。新教材在知识体系、文字表述以及图文选择方面较之旧教材具有更多的优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广度的把握

新《课程计划》的目标之一是要使中学教育从现行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因此,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新大纲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新的内容:

1.新教材除了突出旧教材的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外,还着重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从而使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增加了许多“资源、环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完整地突出这一中心。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5

【关键词】地理教学 新教材 因材施教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更多的跨世纪人才,在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为确保新课程方案试验不变形、不走样,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地理教师,应寻找新的教育教学规律 ,探索一条新的教育教学思路,首先必须提高教学思想,明确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目的,然后认真学习“新纲”(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大纲),领会“新纲”精神,钻研新教材,熟悉教材的变化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把握好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广度,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的放矢。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1.掌握好新教材的深度

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体现了我国高中教育中地理学科的任务及新的要求;二是贯彻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的性质和任务。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紧扣“新纲”,掌握新教材特点,完全按“新纲”要求教学,决不能简单地照以前的旧套路进行教学。否则,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转轨就成了一句空话。

1.1 明确新时期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思想。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明确指出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他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新教材删去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的讲清现象,而不再需要过细过深地探究其理。

1.2 正确把握新教材的内容。新教材将原教材中的“圈层体系”更新为“环境体系”,按人们的认知规律, 从“陆地海洋大气宇宙”,或增删、或重组、或转变视角。一是教材内容的增删,如“海洋环境”和“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大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而在“宇宙环境”中则删减了有关恒星、行星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有些知识重新组合,“陆地环境”对原教材的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的知识和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进行了有机的综合和统一,从而加强了教材的系统性;三是突出了新教材的新的主要内容。即原教材主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而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从而更加突出了新教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等,在这方面我们应加速观念转变,注意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并贯彻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即形成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相协调的新观念。

2.教学难度的处理

新高中地理教材在处理教学难点上较之以前有较大的突破,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尽量删减对学生学习无所帮助的一些内容。如“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的热状况”一节,就删去了旧教材中比较抽象难懂的 “热量盈亏问题”和与初中地理重复的“气温时空分布”等内容;二是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注重分析、推理 ,而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从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就可以看出工业地域和世界著名工业区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条件,从而既教育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育学生学会了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三是注重挖掘新教材的启发性、趣味性和直观性。新教材在知识体系、文字表述以及图文选择方面较之旧教材具有更多的优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增强课堂教 学的实效性。

3.研读课标,把握教材的广度

与地理科旧的教学大纲相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各知识点的要求显得比较原则,这使得教材编者对同一内容标准做出不同的解释,选择的案例多种多样。这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课标,明确每节课要完成课标中的哪条“标准”,以及该条“标准”要求的广度、深度、学习方法等。这是每节课教学应达到的最低目标。因此,教师在应用新教材 、新大纲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新的内容:

3.1 新教材除了突出旧教材的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外,还着重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从而使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增加了许多“资源、环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完整地突出这一中心。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范文6

一、深度的掌握

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体现了我国高中教育中地理学科的任务及新的要求;二是贯彻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的性质和任务。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紧扣“新纲”,掌握新教材特点,完全按“新纲”要求教学,决不能简单地照以前的旧套路进行教学。否则,深化教学改革,实现教育转轨就成了一句空话。

1. 明确新时期高中地理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思想。新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主义各行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明确新教材各章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于“新纲”中要求“理解”的内容,即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必须反复讲透;而对于“了解”的内容,则作一般性掌握,至于其它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教学中要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实现向素质教育转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努力摆脱“高考”指挥棒的束缚,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完全能适应今后的生产和生活而必需的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对于新教材删去的专业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只要简明扼要的讲清现象,而不再需要过细过深地探究其理,如“地转偏向力的产生”、“矿床的形成过程”等。

2. 正确把握新教材的内容。新教材将原教材中的“圈层体系”更新为“环境体系”,按人们的认知规律,从“陆地→海洋→大气→宇宙”,或增删、或重组、或转变视角。一是教材内容的增删,如“海洋环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大部分是新增加的内容,而在“宇宙环境”中则删减了有关恒星、行星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二是对有些知识重新组合,“陆地环境”对原教材的有关地球四大圈层的知识和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进行了有机的综合和统一,从而加强了教材的系统性;三是突出了新教材的新的主要内容。即原教材主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而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从而更加突出了新教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等,在这方面我们应加速观念转变,注意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并贯彻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即形成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相协调的新观念。

二、难度的处理

新高中地理教材在处理教学难点上较之以前有较大的突破,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尽量删减对学生学习无所帮助的一些内容。如“大气环境”中的“大气的热状况”一节,就删去了旧教材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热量盈亏问题”和与初中地理重复的“气温时空分布”等内容;二是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注重分析、推理,而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如“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从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就可以看出工业地域和世界著名[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工业区域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条件,从而既教育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教育学生学会了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三是注重挖掘新教材的启发性、趣味性和直观性。新教材在知识体系、文字表述以及图文选择方面较之旧教材具有更多的优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广度的把握

新《课程计划》的目标之一是要使中学教育从现行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因此,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新大纲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新的内容:

1. 新教材除了突出旧教材的人地关系这一主线外,还着重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从而使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成为地理教学的核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增加了许多“资源、环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完整地突出这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