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文1

关键词:煤炭地质勘查单位;行业风险;产权缺失风险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110-03

1 概述

随着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现属事业性质的煤炭地质勘查单位面临着改制,改革会带来活力与机遇,但存在的诸多问题和风险却更不容忽视:如后备勘查基地不足、地勘主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稳定的效益型的产业较少、发展极其不平衡等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市场经济相关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中央对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也正稳步推进,煤炭地质勘查单位处在改制的重要时刻。改制可以规范并解决其历史遗留的问题,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有利于提升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规模性的经济发展。地勘单位需适应国际和国内的形势,跟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逐步通过不断的改革发展,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矿权缺失也使地勘单位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找矿者。之前,煤炭地勘单位寻找的煤炭地质成果一般是无偿交给国家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煤炭行业比较低迷,有些地勘单位即使占有一定煤矿资源,也已廉价地将其转让,进入21世纪,煤炭矿权又被社会资本登记占有,煤炭地勘单位成为其打工者。煤炭地质勘查单位通过长期的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煤炭资源地质成果,而作为煤炭产业链的最前端,却并未分享到煤炭开采带来的巨额利润,这是地勘单位发展能力薄弱以及职工生活贫困的一个根源。

2 煤炭地质勘查单位改制面临的风险

2.1 行业风险

在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能源需求呈疲软状态,煤炭市场在整体下滑,矿权人(煤矿业主)受预期影响或因资金紧张而导致勘查行业社会资金投入减少,从而导致了煤炭地勘单位逐渐出现了地勘业务不景气的现象,煤炭资源的寻找机会也在不断地减少,找矿工作变得日益困难,煤炭地质勘查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在减弱。

2.2 产权缺失风险

产权的缺失使煤炭地勘单位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处于被动,拥有技术与经验的地勘队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拿不到探矿权。此外,拿到探矿权的社会投资者实际上并不懂得如何开展地质找矿的工作,他们要的是炒作探矿权、待价而沽的效果或者是用较低的价格欺压勘探单位以及地质人员。这样就扰乱了勘探市场,影响了找矿工作的创新和突破。

2.3 人力资源风险

由于20世纪90年代地勘行业的极度不景气,导致煤炭地勘单位的人才出现了断档现象,近几年以来,虽加大了人才的引进以及高校毕业生的接收工作,然而,人才总量、结构和实际的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第一,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第二,专业技术人员的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人才较缺乏;第三,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尚未完善。

另外,改制也可能加剧人才的流失。首先,由于机关、事业、企业养老体制下待遇差距较大,为享受事业身份的养老待遇,不到正常退休年龄的职工会提前退休;其次,因管理层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开拓创新的意识较弱,地勘单位在向政府部门争取政策和扶持的意识比较差,对自身困难的宣传尚不到位,很多的煤炭地勘单位职工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与福利普遍偏低,这样的结果严重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也将成为人才队伍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优秀人才也会逐步向优势企业流动,使得煤炭地质勘查单位面临着人才危机。

2.4 资金风险

煤炭地勘单位的经济实力比较差,在转产以及发展多种经营、拓展业务等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虽然国家对煤炭地勘单位矿权的转让、地勘单位国有划拨土地以及房屋改变用途等有相对具体的优惠政策,但是很多的煤炭地勘单位并没有得到落实,这就使得地勘单位只是靠降低职工的收入福利待遇来增加资本积累,这样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化的改革

目标。

3 有效控制风险的可行性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地勘品牌形象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品牌是企业生存的重要条件,而在地勘行业中树立自己的品牌,是面临改制的煤炭地勘单位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树立品牌,首先,加大对内部员工风险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单位的综合服务质量,在项目的服务过程中加强宣传的力度,增强与业主之间的互信水平;其次,破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发挥行业新闻媒介的推广作用,对单位的服务理念、地勘优势予以宣传,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适时召开业主恳谈会,通过交流,对服务方法与质量进行持续改进;最后,必须夯实品牌基础,地勘服务内容要涵盖地勘业中矿产勘查、水工环调查、钻探(坑探)、物探、实验测试等方方面面,而不能出现短腿现象,并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勘查技术水平,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真正为地勘品牌的确立提供技术保障。

3.2 拓展地质服务领域,走大地质发展之路

不断拓展和延伸地质服务的工作领域,实现现有业务的转型升级,同时向大地质市场发展。目前,在煤矿勘探业务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应通过对设备的升级及技术人员的再培训,及时进入新兴的煤层气、页岩气勘查市场中;大地质服务市场前景广阔,它涉及土地整治、地质灾害治理、矿山环境恢复、地界矿界勘测、城市建设服务等方方面面,煤矿地勘单位在抓紧地质找矿的同时,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大胆涉足地质服务领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服务地方经济和创收方面实现“名利”双收。

3.3 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

要从企业化经营的实际出发,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坚持按需引进,提高层次,在做好地质相关专业优秀大学生接收工作的同时,也要接收适量管理专业学生,更要向社会招聘引进市场业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鼓励在职职工参加各种执业资格考试,获取各类执业证书,满足未来行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级技能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体现在教育培训的方式上,就是要结合地勘行业的实际和特点,注重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把教育培训与本单位矿业勘查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需要什么学习什么”的原则,采取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岗位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重点搞好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应用。通过开展全员培训,培养造就一大批业务精英,培养会管理、懂经营、富有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改制后实现地勘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4 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合作项目

煤炭地勘单位改制后,投资与融资政策相对宽松,要抓住机遇,发挥所长,多与大型的矿业集团进行互利合作。比如:有矿权的地勘单位,进行社会融资或利用积累地质勘查成果相关的资料以及地质技术来取得商业性矿权当中的股权,合作开展矿产的开发;矿权缺失的单位在依靠技术、设备优势与具有资源优势的矿业公司提供勘查服务的同时,要扩大合作范围,积极寻找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合作从事境外找矿与境外地质服务,充分利用我国“政府引导、地质先行、优选靶区、企业跟进”的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模式,为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铺路。

参考文献

[1] 邢新田.关于推进地勘队伍改革的思考[J].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协会会刊,2005,(1).

[2] 张盛丰.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单位改革[J].中国矿业网,2007.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文2

关键词:钻探技术,探矿工程,资源勘查,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 P6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工程活动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和工程是3个不同的对象,3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它们有本质的区别,同时也有密切的联系。科学活动是以发现为核心的活动,技术活动是以发明为核心的活动,工程活动是以建造为核心的活动。科学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理论,是论文和著作;技术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发明专利、技术诀窍、图纸、配方,当然也可以是技术文献和论文;而工程活动成果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产品、物质设施。“科学活动的主角”是科学家,“技术活动的主角”是发明家,“工程活动的主角”是企业家、工程师和工人。科学的对象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规律”,技术的对象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方法”,而任何工程项目都是一次性、个体性的项目。三者各有独特的本性,各有特殊的、不能被其他活动所取代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有本质的区别,绝不意味着否认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反,科学、技术、工程三者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统一体。在社会实践中人们往往混淆了这些活动的特征,或者用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活动,或者突出强调了某一种活动而有意无意地贬低了另一种活动。例如人们在讲科学技术的时候,往往突出了科学而忽视了技术,在讲工程技术的时候又只注意到技术而忽视了工程。

2 钻探工程技术体系

尽管钻探工程技术在不同的应用领域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法不同,但是基本的技术体系都是由钻探对象、钻探设备和钻探工具、钻探工艺方法组成的,

如图所示

按技术特征钻探工程可划分为十大钻探技术体系(表1):

(1)科学钻探技术体系;

(2)石油天然气钻进技术体系;

(3)固体矿产地质岩心钻探技术体系;

(4)水文水井钻进技术体系;

(5)工程地质勘察钻探技术体系;

(6)基础工程施工钻进技术体系;

2)科学钻探技术体系

(1)地层——钻遇地层广泛: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均能遇到,但以坚硬、破碎、复杂的结晶岩为主(与地质岩心钻探钻遇地层相近);海洋科学钻一般在洋壳中进行,但逐步向地幔层进人。

(2)钻井——深度最大,一般在数千米以上,甚至达到万米以上,环境科学钻探也可能浅一些,一般开孔时达到500~700mm,终孔在160~220mm;海洋科学钻口径还要大。

(3)工艺方法——采用地质岩心钻探取心技术和石油钻井工艺两者相结合的工艺方法,称为组合式钻探技术。

3)基础工程施工钻进技术体系

(1)地层—— 以第四纪地层为主,极少量嵌岩至风化壳,有时会钻遇卵砾石地层。

(2)钻井——很浅,一般仅几十米;桩基础孔口径很大(0.5---2m甚至更大)。

(3)工艺方法——分干式与湿式方法,干式采用旋挖或抓取的取土工艺,湿式靠泥浆正、反循环携带岩土。

(4)钻进系统——干式钻头有螺旋钻、筒装钻、抓斗等,湿式钻头一般为拼装牙轮或滚刀,切削具多为硬质合金;

3 钻探技术现代化是当务之急

由于地质工作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出现较大滑坡,影响最大的是勘查技术,尤其以钻探技术最为严重。当前,我国已进入矿产资源消费高增长时期,重要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外依存度迅速提高,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之一,钻探技术与装备的落后则极大地影响了矿产资源勘查的进度和效果。近来随着国外勘查商强势进入我国,引人大量先进装备和技术,对原来地勘单位的探矿队伍和工厂造成强烈冲击。改造队伍、改变机制、开发新技术新装备,使我国钻探工业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已成当务之急。中国正在步人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在我国有一批行业(如铁路、钢铁、机床、石油钻井)通过技术改造,已经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但是地质钻探行业的落后面貌尚无大的改观。原因很多,关键问题是钻探技术的重要性没有引起有关决策者的认识,钻探工作者对自身的责任也缺乏认识,对自身的能力也缺乏自信。

4 钻探工业现代化的几个关键问题

我国钻探工业现代化之路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关键的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有:

(1)战略与决策问题首先是国家的作用。有人认为市场经济下工程技术进步单纯靠市场、靠竞争就能发展起来,钻探技术研究没有必要国家投资,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研单位全部轰赶到市场就行,于是积极加入转企的行列。科研院所转企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对于市场前景好,条件具备的研究院所应当向这个方向积极努力发展,但是对于服务于整体上尚没有形成市场机制的地质工作的钻探工程来讲,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或者更准确地说不完全具备条件。为什么市场条件更好的矿产资源研究单位不转企而进入创新体系,同样的从事物探和分析测试的勘查技术研究单位也不转企,唯独只将钻探技术研究所列入转企行列?这充分反映了上层决策的偏颇。实践结果也表明单纯靠市场,严重影响了钻探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反过来给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拖了后腿。

(2)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和野外施工现场技术人

1)钻探工艺技术水平要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采用世界主流施工技术占大多数(如地质岩心钻探体系中金刚石、绳索取心比率达70 以上),有大量独立开发的新技术(如液动锤)。

2)装备水平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能力衡量指标有技术性能参数、故障率(无故障工作时间)、使用寿命、操纵性能、安全性、运移性等;设计理念的现代化,主传动系统液压化,控制系统电液化和智能化;产品可大量出口。

5 地质岩心钻探技术近期发展方向探讨

钻探技术发展方向是个很大的题目,这里只发表个人对近期应该关注的几个方向的看法。

(1)深部资源勘探用新型钻探技术与装备(液压化、智能化);

(2)绳索取心技术(钻杆、钻具)的提高和推广应用;

(3)贯通式空气潜孔锤取心钻探技术完善与推广;

(4)深孔定向钻探技术(小直径螺杆马达、高精度测斜仪器)的研究;

(5)小直径(H、N级口径)的井底信号传输技术和自动导向钻进技术;

(6)小直径膨胀套管技术研究;

(7)钻探标准化的改进与实施。钻探技术是由工艺方法和装备共同构成的,其中装备是硬件,是新技术的物质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谈到钻探工程技术的现代化不能不对钻探装备的现代化提出一些看法。当前在钻探装备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是装备设计理念的现代化,要引进工业设计的理念(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结构与功能、结构与材料、外形与工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人机工程等);

(2)在新方案、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方面要敢于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击;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文3

赤峰市地跨大兴安岭有色金属成矿带和华北地台北缘金成矿带,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2003年,由中科院刘光鼎等11位院士提出的《大兴安岭中南段――一个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建议,得到总理的高度重视,大兴安岭中南段所在的赤峰地区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找矿区域。以此为契机,我们全面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些年,赤峰市每年投入勘探资金都在10亿元以上,共发现矿产资源70余种、矿产地1200多处,其中大中型矿床25个。专家初步估测,赤峰有色金属、贵金属的远景储量(金属量)为:铜300万吨、铅1500万吨、锌2000万吨、钨30万吨、锡250万吨、钼300万吨、金300吨、银20万吨,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价值在2万亿元以上。为了尽快把有色金属产业做大做强,赤峰市于2003年、2007年先后两次举办全国性的、高规格的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论坛,请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建言献策,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目前,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矿山企业已经达到110户、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13户,形成了口处理有色金属矿石8.3万吨、年冶炼62万吨、深加工13.2万吨的生产能力,采、选、冶、加产业链条全面形成。

有色金属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2009年以来,因金融危机影响,有色金属产业受到了严重冲击,产品需求急剧下滑,价格大幅下跌。但由于有色金属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市场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仍是刚性的、长期的,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市场明显回暖,有色金属需求已经大幅回升。特别是2009年国务院出台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抓兴规划》,为我们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赤峰依托寓集的有色金属资源、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优越的区位条件,一定能够把有色金属产业做大做强,为自治区乃至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应该说,赤峰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荣获了“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殊荣,但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还相对粗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一个时期,赤峰市将紧紧围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这一根本要求,继续做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到2010年末,建成日采选能力万吨以上有色金属矿区6个,有色金属日采选能力突破10万吨,冶炼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80万吨和20万吨。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有色金属日采选能力、年冶炼能力和深加工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150万吨和8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2000亿元左右,成为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著名的“中国有色金属之乡”。

大力探矿增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做大做强有色金属产业,必须有足够的资源保障。最近几年,赤峰市在全国率先引进社会资本,开展了商业性1:2.5万航空综合物理探矿和1:5万商业性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其中,商业性航空物理探矿进行了1.8万平方公里,商业性矿产地质调查进行了1.6万平方公里,共提交异常区261处,新发现有价值的矿点70余处。赤峰市地域辽阔,目前航空物探和地质调查仅占国土面积的40%,大量地区还属于勘探空白区。据专家预测,赤峰有色金属成矿富集带应该在地下800-1000米左右,而赤峰市500米以下深部找矿工作还没有开展。因此,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地质勘查工作机制,多渠道引入、筹集资金,充分利用国家、地方和民间资本大力开展地质勘查工作。要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支持开展风险探矿,鼓励多种主体对空白区进行地质找矿和资源勘探,推进现有矿山企业实施探矿增储,加大二次找矿和深部找矿力度。全面加强同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地质找矿理论、探矿技术和手段,进一步在寻找和评价新的大型矿产地、重点矿山扩矿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等方面寻求突破。

整合矿产资源,推进规模开发。加强资源整合是促进规模开发、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手段。赤峰市矿产资源开发起步较早,矿山企业数量较多,但由于前些年准人门槛低、管理比较粗放,一些采矿、选矿企业实力弱、技术力量不足、装备水平较低,带来了圈而不探、占而不采、大矿小开、乱采乱挖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有色金属产业健康发展。为此,从2006年开始,赤峰市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大力实施矿业秩序整顿工作,至2009年末共整合矿山企业260多家。2009年9月,国家12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通知》,为深入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更大成效。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资源向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和在赤峰实施深加工的大企业、大集团集中,提高优势企业资源保障能力。要健全完善矿业权转让制度,严格按照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矿业权,确保矿业权有序流转。要科学设置矿业权,强化审批和监管,坚决防止圈而不探、占而不采、大矿小开、乱采乱挖现象的发生。要鼓励优势企业整合重组中小企业,支持冶炼企业和深加工企业与规模较大的矿山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或相互参股,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01403

1引言

作为江苏省唯一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宿迁,正快速的向新兴的工商业城市迈进。近些年,宿迁市顺应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建设,并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服务业总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三产结构上升到13.8∶47.8∶384,宿迁市服务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日益增大。

但是,宿迁市依然存在许多结构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宿迁市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科学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是宿迁市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考虑到现代服务业门类繁多,各产业发展所需资源不尽相同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影响程度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有重点、有先后、有层次的培育现代服务业产业的某一具体产业就变得十分重要起来了。

2现代服务业与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2.1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一词,最早出现2003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报告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服务业,它是新时期科技发展的产物,相对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备“高技术、高知识、高层次、高附加值”四大特性,这也是国内学者的普遍认知。

现代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生产业的生产业和满足个体及家庭精神物质需求的现代消费业。关于现代服务业的分类,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界定有所不同。方便后期实证分析中数据的获取,本文主要是按照我国统计年鉴中行业分类的方法,用第三产业下面的14个类别中选取现代服务业的门类。

考虑到宿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实际,初步确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业为备选主导产业,这几大产业增长较快,其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八成以上,对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支撑作用显著。

2.2主导产业及其选择

主导产业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定论,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论述。一般认为,主导产业应该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基础,并且带动作用明显,未来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绝大多数学者认主导产业应该具备“发展基础雄厚、创新能力强劲、影响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四个方面的特征。

目前主导产业选择的相关研究大多数还集中于宏观层面产业领域,而以现代服务业为对象进行主导产业选择研究成果不多,仍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目前国内只有寥寥数人研究城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大多采用因子分析法或多级熵值法对省会级城市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构建指标体系,确定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群。比如朱研琦(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洛阳市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由房地产;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与地质勘探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四个主导产业。熊瑛(2012)以产业比较优势、固定资产投入、产业发展潜力、社会经济效益四个标准为根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长沙市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金融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业这五个产业为长沙市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向露(2013)以武汉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为客观依据,利用多层级熵值法计算相关指标,确定了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为武汉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3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模型构建

由于宿迁市现代服务业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性以及现有资料的不完备性,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将主导产业选择的问题转化成备选主导产业评价的问题。以主导产业的四个特征为评价准则,对课题组给出的若干备选干主导产业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给出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排序。

3.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以发展基础、创新能力、影响能力和发展潜力四个维度构建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模型,并结合层次分析进行实证分析,在几个备选的主导产业中确定宿迁市应该大力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

(1)C1发展基础。能够被列为主导产业,首先要有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而且在与区域内其他产业比较中具有相当的发展基础优势。发展基础一般由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度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主导产业的发展基础是所有评价准则中最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群雄并起”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很难成长。

(2)C2创新能力。不仅要有发展基础,而且要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主导产业能否获得持续的成长关键要依靠主导产业本身的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将会很快被社会淘汰。主导产业的持续成长必然离不开其创新能力,这主要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观念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具体要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前者主要考虑科研经费及人员的投入,后者主要是依靠劳动者报酬率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3)C2影响能力。主导产业在享用较多的地区经济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无法带动周边产业共同成长的话,那么其主导作用也就无处谈起,所以影响能力也是主导产业的一大特征。主导产业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对周边产业的带动上,没有“火车头”的意识将很难推动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4)C3发展潜力。是否具备把控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也是主导产业的另一重大特征,没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不能称之为主导产业。这种在未来可能经历“过山车”式发展的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伤害。发展潜力方面主要依靠发展速度和市场前景这几个方面进行评定,这其中发展速度考虑增加值增长率和就业增长率,市场前景则考虑需求收入弹性。

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评价模型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即评价的总目标,排序并选择出主导产业。第二层为准则层,即影响主导产业选择的准则,包括上述的C1发展基础、C2创新能力、C3影响能力和C4发展潜力四个指标;第三层则为方案层,由参与选择评价的五个备选主导产业。建立这种层次结构后,主导产业选择就变成对备选主导产业的优先次序评价的问题了。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3.2建立判断矩阵

各评价准则在主导产业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相同,一般用数字1-9以及其倒数作为判断尺度来定义判断矩阵A=(aij)n×n,具体可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出每个主导产业的优势都不同,各备选主导产业的比重排序如下:P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排在第一位,然后依次是P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业)、P4(卫生、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业)、P5(金融业)和P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宿迁市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分析

主导产业的选择不应局限于只看某一个或某几个指标,而应该将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权衡。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宿迁市现代服务业各备选主导产业选择的综合评价值。如表3所示。

考虑到目前宿迁经济发展的实际,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导致经济资源分散,难以突出重点。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以2个为最佳:一是基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现代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电子商务应用产业;二基于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物流业。调研数据表明,2014年宿迁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业累计完成业务量1.8亿件、实现业务收入21.65亿元,位居江苏省第三。

参考文献

[1]BadalonaSanchez A,CatoMilan P. Creativity, Innovation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An Analysis From the Nordic Countries and the Atlantic ARC[J].The IUP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3,11(1):5871.

[2]Olympia N.The Market Value of Human Capital: An Empirical Analysis[J].Annals of Faculty of Economics,2012,1(2):256264.

[3]Schmitt P,Harbor L G,Dis A T,et al.Urban Resilience and Polycentricism:The Case of the Stockholm Urban Agglomeration[M].Resilience Thinking in Urban Planning.Springer Netherlands,2013:197209.

[4]张苗.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转移的耦合关系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4,(3):111117.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文5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

1.金融市场初具规模

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指标之一是衡量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正日益强大。到目前为止,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股票、外汇、货币、期货、黄金、OTC衍生品、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全国性的金融市场体系,不仅是国内金融市场中心,也是国际上少数几个金融市场中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具体表现在金融机构总数不断增长,上交所股票、债券成交额连年攀增,黄金市场交易活跃,保险业健康发展。但就市场结构而言,上海资本市场较单一,股票市场较债券市场发育较快。除此之外,上海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交易规模也较小,与纽约、伦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地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发展。

2.金融影响力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据研究,上海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继续提高,不良贷款率不断降低。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初显,市场竞争程度加剧,金融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逐步提高。据CFCI指数排名显示,2013年上海以130.25的总分蝉联第一,在评分与增速上均遥遥领先其他国内金融中心城市。

3.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提升

上海市政府制定了金融机构在本市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加大了支持金融机构发展力度,编制了《上海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及子预案,妥善化解了数家券商的金融风险。上海金融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经济发展中已经起到了一定的龙头作用,并且在全国的金融发展进程中,也做出了积极示范效应。上海市政府积还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积极发展各种金融市场,形成功能互补、交易市场多层次、交易产品多样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二是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提升金融业的整体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三是深入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强化基础制度建设,基本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法律制度;四是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正确把握方向、力度和节奏,较好地处理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控制通货膨胀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制约因素

1.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

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深刻的说明了政府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在次贷危机中上海暴露出了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首先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大而不强。严格金融监管体系可以降低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会影响经济市场对商业机会的追逐,进而导致我国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低。严格的金融监管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保证每一个金融机构未来有足够的抵抗和分散风险的能力。其次是没有自己的金融管理理念。纵观国际性的金融中心都有自己的监管理念。例如纽约的“以规则为基础”体现了美国式的分散监管体系,伦敦的是“以原则为基础”体现了英国式的大一统的监管体系。而上海存在着金融中心与金融市场、监管机构相分离、各自为政的问题,彼此相互脱节,不能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建立一个独立高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一套金融监管制度是进一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步骤。

2.金融市场的规模小且层次单一

从市场主体来看,上海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少,没有形成品种丰富、市场前景广阔的网络,且各机构没有明确的功能定位。从交易品种上来看,各大国际金融城市早已开办即期交易、外汇掉期、单纯远期、跨货币掉期和期权、利率掉期和期权、远期利率协议等多种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从金融机构的设置和运作上来看,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都有完善的法律作为依据,而我国除去几部基本法以外,尚未建立其他完善的金融法律,因此造成了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和无秩序竞争。由此可见,上海的金融市场规模离国际金融中心的距离还很遥远。

3.国际化金融人才稀缺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而金融人才战略是实现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的关键和保证。虽然最近几年上海金融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但是其人才供给状况与上海金融发展的目标相比较,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高级和复合型金融人才稀缺,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金融人才市场不完善,金融人才流动无序、薪酬标准比较混乱;金融人才高地的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与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

三、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策

1.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要制定适度放松的金融监管体系,即不能太严格也不能太放松。其次,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能照搬照抄国外模式,要有适合自己发展理念的金融监管体系,要用新的理论与金融监管实践相结合。要重视在有限理性假设下对金融监管理论的研究,采用最新的理论来指导并监管实践,不断做到与时俱进。再次,可以在上海建立一个金融监管改革试验区,把上海变为金融监管的“特区”。从建设金融中心的需求出发,应该把上海现有“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职能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中心。还有加强金融监管主体及其队伍的建设、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和建立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风险承担机制等其他策施。

2.培养和引进国际化金融人才

在国内方面来看,首先,要大力培育大中型的金融人才培训机构,提高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培养更多高级金融人才、专业领军人才。其次,在正规院校方面,取缔跟风式的专业设置与应试教育形式,提高培训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人才。此外,上海市政府要采取优惠和激励政策,吸引海外人才,支持金融人才创业,适当降低新型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开放人才环境,实现人才服务模式与金融人才的多样化。在国外方面来看,美国金融人才市场在金融危机后产生了巨大的人才溢出效应,这些金融人才不再局限于美国,而是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这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打下了牢固的人才基础。

3.大力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扩大市场规模

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规模,全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丰富现有的金融市,实现金融工具多元化、产品多样化、服务个性化的目标。再次,政府要加大对小型信贷机构支持的力度,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金融产品;政府还要协助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三大监管部门,建立建全协调监管机制方法来降低市场风险,并通过规范操作化解风险。另外,要加快推动外汇市场的发展,加快外汇产品的创新,促进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效监测和维护外汇市场的平稳高速运行,并与股票和债券市场齐头并进,三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上海市场的加速发展。此外,还应积极建设诚信体系,创造金融发展的基本社会信用环境;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增强资本市场功能等诸多策施。

四、结论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 贵州煤矿区 煤层气 清洁发展机制(CDM) 煤层气发电 煤层气民用

煤层气(Coal Bed Gas),又称煤层甲烷(Coal Bed Methane 简称CBM),或称煤矿瓦斯(Coalmine),是煤层中以腐质为主的有机质在成煤过程中形成,并以吸附的状态赋存于煤层和邻近岩石中微孔隙内表面的自储式天然气资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此外还含有N2、O2、CO2等气体,是一种潜在的、储量巨大的洁净能源。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位,据最新一轮资源评估结果,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多亿吨标准煤或350多亿吨标准油,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2003年,美国煤层气年产量已超过450亿立方米,2004年产量达到500亿立方米,煤层气占气体能源(天然气)总量的8%~10 %,是我国同期天然气产量的1.4倍,成为重要的能源。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煤矿甲烷排放量,2004年中国煤矿甲烷的排放将达到130亿立方米。根据我国权威部门专家预测,到2020年,煤炭产量最低也会达到24亿吨,因此如果不采取回收措施,届时煤矿甲烷的排放量将达到170亿立方米以上。而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的变质程度也会有所增加,甲烷含量也会增加。近年来,由于能源、煤矿安全、环境保护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也开始重视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作为我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的三个优先领域之一,煤层气的回收与利用在我国开展CDM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开发中一枝独秀,而且潜力巨大。

贵州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煤层含气量高,预测煤层气资源量为3.1万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22%,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二位。贵州煤层气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品位好,甲烷含量超过每吨8立方米的“富甲烷”区储量就达2.9万亿立方米,占资源总量的94%。我国南方富煤、缺油、少气的特点使贵州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在煤层气开发利用上所做工作还是有限的。

本文将简要介绍清洁发展机制的概念、CDM运行管理机制和国际CDM项目融资渠道,详细介绍了贵州省开展煤矿区开展CDM项目的最新进展以及今后的CDM项目减排潜力,最后提出贵州煤矿区开展煤层气CDM项目活动的对策与建议。

一、清洁发展机制的概念与CDM运行、管理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附件I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遵守《京都议定书》第三条规定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定量承诺。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基于投资项目的“经证明的减排量(CER)”的转让与获得。我国政府对在提高能效和优化能源结构领域发展CDM项目方面持积极态度,而对我国企业来讲,对CDM的希望一是获得正常商业渠道无法获得的技术,二是增加其获得国际融资的可能性。换句话来说,CDM就是发达国家出钱,让发展中国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由于温室气体是流动的,是世界的,因此发达国家被允许在发展中国家实现这个指标。清洁发展机制是一种“双赢”的机制,CDM合作也可以降低全球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总体经济成本。

CDM作为一种双赢机制,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下降,也就是说,一个发达国家和一个发展中国家进行CDM减排量交易前的排放量之和应当和交易后的相等而不能增加,只是减排总成本下降。在这个既定目标下,温室气体排放权就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进而成为一种商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进行交换。由于CDM作为一种运行机制,无法对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直接度量,CDM的运行必须以相关项目为载体。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CDM规则主要包含CO2(二氧化碳)、CH4(甲烷)、N2O(氧化亚氮)、HFCs(氢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SF6(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同时,CDM也涵盖了能源工业(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能源分配、能源需求、制造业、化工行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等15个行业和门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任何有益于产生温室气体减排和温室气体回收或吸收的技术,都可以作为CDM项目的技术。例如:提高能源效率的技术,包括提高供能效率方面的技术和用能效率方面的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回收利用技术如煤矿甲烷、垃圾填埋沼气回收技术;废弃能源回收技术等等。

从CDM涵盖的行业和技术范围来看,CDM项目应该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但是目前我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优先领域,仍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

在我国,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是我国CDM项目活动的最高决策机构,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项目办公室在协调小组的指导和授权下,对指定的经营实体和CDM项目活动进行监督,并协调和促进CDM项目的执行,对CDM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可向协调小组提出建议。

在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主要负责如下事务:评审CDM项目设计书,批准CDM项目;向协调小组汇报CDM项目活动的实施状况,并提出建议;提出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运行规则和程序。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为理事会的联合主席,外交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及中国气象局为理事会的副主席。

二、煤层气开发利用与CDM运行机制的关系

在我国的煤矿区,煤层气(煤矿瓦斯)不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头号杀手,其大量排放也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其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21倍。据分析,所有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中,20%由甲烷引起。但它作为一种优质、洁净资源,对其有效利用既可成为未来重要的替代能源,又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难题。

煤层气作为一种能源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是一个集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煤矿安全于一体的新兴领域,从煤矿发生的特大重大事故分析,80%以上都是瓦斯事故,而如果在采煤之前先采出煤层气,可以使瓦斯涌出量降低70%~85%。

煤矿瓦斯的综合利用不仅能带来瓦斯资源的经济价值,还有效地利用了能源资源,减少煤矿瓦斯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同时还降低煤矿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保证了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成功地把煤矿安全生产的“头号杀手”转变成“节能帮手”,煤层气可以发电、可供燃料、可以供热取暖、可以供烧饭、做菜,将变成造福人类的清洁能源。

按照CDM项目企业合作的要求,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主要将其作为清洁能源来进行发电、供热或民用的同时,还能达到温室气体(甲烷CH4、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O等)减排目的,发达国家的财团和企业就会提供资金收购该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中方企业即可获得额外的收益。

根据我国对CDM项目提出的“要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减缓温室效应,改进当地大气、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有利于发电资源多样化,支持并帮助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有助于引进先进技术,向中国转移当前最新的技术,鼓励科技进步;减排量价格要合理”等要求,煤层气的综合利用开发将成为最具CDM潜力的行业之一。

三、煤层气开发利用中的CDM方法学

为确保CDM项目的环境效益,确保CDM项目能带来长期的、实际可测量的、额外的减排量,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透明的和可操作的CDM 方法学。目前,CDM执行理事会(EB)下设有三个方法学委员会,专门研究涉及CDM项目执行的具体的方法学问题,并负责向CDM执行理事会推荐其认为适合的方法学。方法学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建立基准线的方法学、确定项目边界和泄漏估算的方法学、减排量和减排成本效益计算的方法学、监测的方法学等。

在EB 28次会议上,源自中国的CBM/CMM方法学已获得批准。该方法学的主要限制条件:一是不允许用二氧化碳及氮等提高煤层气(CBM)甲烷回收;二是减排量只能够在煤矿已经开采后才能够签发;三是对CBM抽取用于替代其它能源而获得减排量的,限制在合格的抽取量(即保证煤矿安全生产需要的抽取量)范围,超出此范围的,产生的减排量不予签发。另外,对泄漏和不确定性问题,该方法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有些项目无法解决时,采用10%打折处理。

四、我国煤矿区煤层气CDM项目的开发现状

ACM0008方法学的通过,可以使中国马上开发一大批潜在的煤层气CDM项目,并可通过CDM项目获得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援助。至目前,我国政府已批准的524个CDM项目(截至2007年6月12日)中,煤层气CDM项目就有25个(详见表1),约占4.8%,预计年减排量达15,550,321吨CO2当量。

另外,根据来自联合国权威网站提供的官方数据,我国通过联合国EB网上公示、得到正式批准并注册的89个项目(截至2007年6月28日)中,已有3个煤层气利用)发电)项目得到正式批准并注册(详见表2),其年减排量达3,397,227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我国全部注册项目(89个)年减排二氧化碳总量(64,980,389吨)的5.23%。另外,也意味着这3个项目已进入二氧化碳减排的正式实施阶段。

1.淮北矿业集团海孜、芦岭瓦斯发电项目

2006年,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与国际能源系统集团荷兰分公司合作,进行海孜、芦岭瓦斯发电项目开发。按照协议规定,淮北矿业集团公司从2006年1月1日开始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将通过综合利用瓦斯发电。据测算,如果海孜、芦岭瓦斯发电项目按设计装机容量运行,每年能够减排二氧化碳29万多吨。因而,该项目实施对于淮北矿业集团公司瓦斯综合治理、利用以及矿区环境保护,都有着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7年2月18日,淮北矿业集团海孜、芦岭瓦斯发电项目通过联合国网上公示,得到正式批准并注册,意味着这一项目即将进入二氧化碳减排实施阶段。

2.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万千瓦瓦斯发电项目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万千瓦瓦斯发电项目于5月22日在CDM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该项目由阳泉煤业(集团)有限公司与 IXIS环境与基建集团、Camco国际有限公司共同开发,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2,136,174吨。

五、贵州省的煤层气资源及开发中的煤层气CDM项目

1.贵州省的煤层气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

贵州省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江南之首,丰富的煤炭资源背后,贵州还是全国不被广泛了解的煤层气资源大省,资源储量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二位。近年来“能源危机”瓶颈频频暴露使煤层气等新能源受到广泛关注,贵州省这一待挖的“金矿”开发前景如何,人们拭目以待。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贵州省煤田地质局通过细致勘探,掌握了全省煤层气资源的“家底”。据资料,贵州省煤炭资源总量为2400多亿吨,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六盘水煤田、织纳煤田、黔北煤田和兴义煤田。煤田地质部门的最新勘查显示,全省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1511亿立方米,约占全国资源总量的十分之一强,煤层气资源也主要分布在六盘水、织纳和黔北煤田的十五个向斜构造单元中,在“缺油、少气”的长江以南地区,资源优势十分明显。

显然,贵州省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具备一些显著优势:一是量大,煤层气资源储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北有山西、南有贵州”资源优势十分显著;二是集中,黔西部富煤带的15个构造单元资源量就达21036亿立方米,占全省资源量的66%,平均丰度也达每平方公里2.6亿立方米;三是品位好,全省煤层气资源中,甲烷含量超过每吨8立方米的“富甲烷”区储量就达29214亿立方米,占资源总量的94%;四是区位好,贵州省地处我国南方能源和原材料基地,而南方富煤、缺油、少气的特点使煤层气资源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的作用显著。中国长江以南陆上油气资源在全国陆上油气资源中所占比例很小(不足5%),因此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对于缺油少气而交通相对不利的贵州来说,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就更显重要。此外,贵州省地处珠江和长江“两江”上游地区,又属我国主要的酸雨污染区,开发煤层气资源对保护“两江”生态环境,环境污染防治等都具重要意义。另外,贵州省煤炭生产骨干矿井多为高瓦斯突出矿井,瓦斯利用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的迫切需求。

贵州省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这一可观的资源潜力却未能发挥出来。截至目前,贵州省19个国有重点煤矿已全部建立了瓦斯抽采系统,投入运行的瓦斯发电机组29台,装机容量达到了1.45万千瓦。尽管如此,目前每年的开采量尚不足1亿立方米,利用率不到20%,开发基本上还未形成规模。

另一方面,煤层气的开发主要有井下抽放和地面开发两种方式。受地质勘查滞后和前期勘探所需巨额资金严重不足等因素影响,贵州煤层气开发目前还仅限于井下抽放一种方式,抽放的煤层气也主要用作民用燃气和发电,深加工基本还是空白。

针对煤层气利用率极低的现状,贵州省作出了规划,到2010年,贵州大中型矿井瓦斯抽采系统矿井抽放率要达到30%以上,利用率要达到75%。另外,为加快贵州煤层气资源开发,贵州目前已把煤层气开发列为全省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六大起步工程之一。

2.开发中的贵州省煤层气CDM项目

2006年6月中旬,由贵州省发改委主办的“2006年贵州煤层气开发利用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研讨会”在贵阳召开,在会议上,贵州省发改委和德国能源公司、ESC能源战略咨询公司共同签订了《关于在贵州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合作备忘录》。《备忘录》的合作内容包括:合作方共同协调有关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有关项目的投资,包括从煤层气的利用、小油桐制造生物柴油和水电炼铝等领域;合作方共同研究有关项目的投资,准备和协助符合于外国投资的具体项目。因此,《京都议定书》及其框架下的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将成为我省煤层气产业化发展的契机和强劲推动力。借助CDM的强劲推动力,有望通过煤炭企业的CDM项目合作开发,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大幅度提高贵州煤层气开发利用率。

诚如上文所述,由于资金和技术障碍,贵州每年抽采了1.66亿立方米煤层气,但只用了651万立方米,还有许多生产矿井每年涌出大量煤层气的相当部分仍只能排到空气中,潜伏严重的安全隐患的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煤层气综合利用的发展。目前,在煤层气利用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尴尬,正是贵州煤炭企业普遍需要解决的,而这些困难正好符合CDM项目开发所要满足的额外性要求,这对于CDM的引入提供了极好的契机。

纵观我国煤矿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三种种利用方式;

一是煤层气发电。近年来,我国煤层气发电发展迅速。煤层气电厂燃气发电机组主要有两类:燃气轮机和燃气发动机。燃气发动机具有小型、轻便、热效率高(可达40%)和对煤层气浓度变化适应性强等优点,适用于小型电厂。燃气轮机具有功率大的特点,单机功率可达50MW和100MW,但发电效率一般在30%左右,一般适用于大型煤层气电厂。目前,国内的煤层气利用发电项目主要有:晋煤集团120MW煤层气发电项目,淮南矿业集团瓦斯综合利用项目,松藻煤电公司煤层气20MW发电项目,贵州水城煤层气发电项目。

二是煤层气民用。目前,我国煤层气利用主要以民用为主,煤层气民用量占总利用量的70%以上。井下抽采的煤层气中CH4浓度平均为30%~50%,可直接供给矿区居民用户以及食堂、医院和学校等用户。但由于矿区居民较少,因此大规模民用必须以城市为落脚点。国内的煤层气民用的主要项目有:抚顺矿区供沈阳煤层气项目,阳泉煤层气城市燃气项目,阜新矿区供阜新市煤层气项目,铁煤集团供调兵山市煤层气项目。

三是煤层气的工业利用。煤层气的工业利用主要是用作工业燃料和生产化工产品。早期主要是用于生产碳黑和甲醛,但经济性较差。目前的煤层气工业利用主要是作为工业燃料代替工业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或燃煤。目前,国内的煤层气工业利用项目有:铁法煤层气供法库县陶瓷城项目,阳泉煤层气氧化铝焙烧项目。

因此,如能抢抓机遇,活用“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则,引进恰当的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结合CDM项目开发利用我省31511万亿立方米的煤层气资源,除了能降低矿井瓦斯浓度,提高煤炭安全生产能力外,更为贵州煤炭工业探寻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至目前,我省已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的26个CDM项目(截至2007年6月12日)中,煤层气CDM项目仅占2个(详见表3),预计年减排量合计为15,550,321吨CO2当量,占全省已已获批准项目总减排量2,539,451吨CO2当量的32.02%。因此,在我省实施煤层气(甲烷回收利用)CDM项目开发的潜力和空间均非常巨大,是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小水电)项目之后的一大减排项目类型。

获国内批准的煤层气开发利用CDM项目

贵州水城大湾、中岭煤矿瓦斯利用CDM项目 由国际能源系统(荷兰)公司与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开发建设的贵州水矿集团中岭、大湾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于该项目以每吨二氧化碳10.5美元的价格,签订了10年排放二氧化碳512万吨的合同。该项目将为企业带来约4亿元收益。目前,该项目仍在进行国际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程序。

贵州黔西青龙煤矿瓦斯利用CDM项目。由国际能源系统(荷兰)公司与贵州黔西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组织开发建设的贵州黔西青龙煤矿瓦斯利用项目,于2007年6月12日获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批准。

正在申报、等待国内批准的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

山脚树瓦斯发电站。位于贵州省盘县断江镇,总装机3500kw,总投资1150万元,年发电量1680万kw.h。项目主要由生产区、辅助生产区和检修工作区部分构成,占地6000平方米。生产区主要建筑物为发电机厂房,辅助生产区建筑物主要为配电室联合建筑、循环水池和联合泵房,冷却塔,检修工作区建筑物主要为检修室及库房。主要设备有2台循环水泵、7台500kw燃气发电机组、1座500立方米冷却塔。辅助设施由燃气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气及余热利用系统组成。

土城苏家营瓦斯发电站位于贵州省盘县洒基镇,总装机4200kw,总投资4172万元,预计年发电量2736万kw.h,项目主要建筑物由生产区、辅助生产区、生活区、燃料储存区四部分构成,占地11700平方米。生产区主要建筑物为发电机厂房;辅助生产区建筑物主要为配电室联合建筑、循环水池和联合泵房,冷却塔;生活区建筑物主要为住宅楼、办公室、检修室及库房;燃料储存区主要用于布置10000立方米储气柜,储气柜布置在瓦斯发电站围墙北侧外150m处。主要设备有2台罗茨风机、6台700kw、3台500kw燃气发电机组,一个1000立方米冷却塔。辅助设施由燃气系统、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气及余热利用系统组成。

拟申报、准备中的煤层气开发利用CDM项目

枣能(集团)公司黔西煤矿瓦斯发电工程项目

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化处煤矿瓦斯发电工程项目

黔西县雷公山煤矿瓦斯发电工程项目

六、贵州省煤层气CDM项目开发中的问题、前景与潜力分析

1.贵州省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问题与解决的思路

近年来,国家对煤层气一直采取鼓励政策。据了解,目前对煤层气的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实行远低于一般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上。有关政策规定,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煤层气按实物征收5%的增值税,不抵扣进项税额;自营开采陆上煤层气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即按13%的税率征收,返还8个百分点。

但有关专家认为,我国煤层气产业虽然起步较早,但是一直停滞不前,可谓“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由于煤层气抽采难度大,2005年全国煤矿瓦斯抽采量占实际涌出量的15%,2005年,全国煤矿瓦斯利用量占抽采量的43%。

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利用煤层气经济性不明显,对煤层气进行抽采和利用获利的煤炭上市公司很少。由于煤层气的开发成本比天然气高许多。以千万元投资为例,开发一口天然气井日产量能达到数百万立方米,开发一口煤层气井产量最多的也仅二三万立方米,而天然气与煤层气的售价相当。由于开发成本很高,目前国内煤层气开发进展缓慢。相比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煤层气产业发展比较快,已成功实行了商业化运作。

具体就贵州而言,贵州煤层气资源虽然基础条件较好,但目前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市场问题,目前贵阳市已经建起了相当规模的煤气供应系统,但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六盘水、安顺等中等城市尚未建立这一系统,煤层气是中小城市民用的首选。这些城市距离气源较近,管输费用低,可大大降低商品气成本,而中小城市发展城市煤气投资大、效益差。因此政府在这些城市民用燃料方面应有长期的规划考虑,进入替代品市场的壁垒,主要是与市场用户联系的劣势、设备转换的成本,开发越晚,不利因素越大。

其次是投入问题,煤层气资源开采难度大、初期投资多、投资回收期长,这样大规模的投资当地政府和省内企业很难投入,因此需要加快开放煤层气市场步伐,政府应当制订更为明确、优惠的政策。

再次是技术问题,煤层气开发起步早的发达国家,一些成熟的技术并不完全适应中国。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煤层气公司也曾频频到贵州“投石问路”,但都是早期的风险投资,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了解当地资源状况和地质条件的企业和地质勘探部门加快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研究,尽快突破核心技术难题。

针对上述存在的突出问题,贵州省有关部门已经编制完成了全省煤矿瓦斯治理规划,目前共有四角田矿、土城矿、月亮田矿、山脚树矿、大河矿、汪家寨矿、大湾矿、中岭煤矿等11家煤矿开发了瓦斯民用项目。省财政今年直接拨付100万元资金,将专门用于省属国有重点煤矿瓦斯治理补贴。 另外,贵州被列入全国45户瓦斯综合利用重点企业的水城矿业集团和盘江煤电集团,瓦斯综合利用项目均已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水城矿业集团已有瓦斯民用用户8500户,瓦斯发电装机规模达11000千瓦;盘江煤电集团瓦斯民用用户已达6000户,瓦斯发电装机规模达5000千瓦,两大煤矿去年利用瓦斯总量达4200万立方米,占全省瓦斯利用总量的80%以上。

2.贵州省煤层气CDM项目开发中的前景与潜力分析

(1)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跃升

长期以来,作为南方最大的煤炭基地,贵州基本上都是靠卖煤而生存。上千万吨的煤炭产量只配套一个装机仅12万千瓦的水城发电厂。以至贵昆、南昆、株六、内昆、水红五条铁路密集的运力,仍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六盘水煤炭运力的持续紧缺。仅仅靠卖煤,贵州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于是,招商引资建火力发电厂成为当地经济工作的重头。短短几年时间,120万千瓦的盘县电厂、60万千瓦的野马寨电厂陆续投产。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240万千瓦的发耳电厂即将竣工。

在大规模发展电力工业的同时,贵州没有忘记“绿色电力”的建设。水城矿业、盘江煤电、六枝工矿等大型企业,利用矿区废弃煤矸石作为燃料,建设一批煤矸石发电厂、煤泥发电厂。水钢集团利用炼钢余热建余热发电厂。加上各大企业纷纷上马的瓦斯发电机组,发电装机突破10万千瓦。贵州“绿色电力”在西部地区一花独秀,引起国际国内环保界的高度重视。

从卖煤到卖电,从煤炭发电到瓦斯发电,标志着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跃升,也标志着贵州经济发展朝着循环经济方向开始起步。

(2)贵州省煤层气CDM项目的减排前景和潜力

2004年,中国煤炭产量达19.56亿吨,井下煤层气抽采量仅18亿立方米。预计2005年煤炭产量将超过21亿吨。实际上,每年煤矿开采过程中排放的煤矿煤层气将超过170亿立方米(CH4纯量),相当于排放1.83亿吨CO2。而且其中约91%是通过矿井通风瓦斯直接排入大气当中,浓度低于1%,利用相当困难。

我国煤层气排放的另一个特点是抽采煤矿区煤层气中的利用率较低,仅占抽采总量的65%左右。这是由于我国煤矿区煤层气的抽采大多数是煤矿生产的辅助手段,以保证井下安全生产为目的。目前在装备井下瓦斯抽放系统的煤矿中,井下煤层气的抽采率仅23%左右。根据目前各矿区的经验,只要抽采的煤层气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以用促抽,仅以目前我国现有的井下抽采技术和装备,抽采率将可以达到50%以上。并且近两年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煤炭安全生产,并且逐步加强安全监察管理力度,制订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煤矿安全方针,为此将有更多的煤矿建立新的抽放系统或者对原有的抽放系统进行改造。

预计今后几年我省井下煤层气抽采量将会突破3亿立方米,如果按利用率60%,仅单摧毁这些甲烷产出的减排量就将达0.0235亿吨CO2e。

另外,我省各大矿区以及相关研究机构正积极开展利用煤矿通风瓦斯的项目,现在我省每年通过通风瓦斯排向大气的甲烷总量超过20亿立方米,合理利用这部分资源,也将产生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如果通过CDM机制引进资金和技术支持,引进CDM项目会对煤层气产业自身发展带来益处。据预测,到2010年,我省大中型煤矿的抽放煤层气利用量将达到当年抽放量的75%,近4亿立方米。如果有一半开发成CDM项目,平均每年可产生CERs达到91796万亿吨CO2e,减排潜力和和空间极其巨大。

七、贵州省煤层气CDM项目开发活动中的对策与建议

我省需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并与自主创新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煤层气开发利用水平,从而实现煤矿、煤层气绿色开采,推动煤层气产业形成和发展。而积极开发、实施好CDM项目,无疑将会为我省带来清洁高效的先进技术和额外的资金,加速我省传统能源材料工业和高载能工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贵州煤炭产业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质的跃升,推动贵州经济朝着循环经济方向稳步发展。

能源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证。而煤炭又是我国一次能源的主体,煤炭工业承载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加强瓦斯防治与利用,确保煤炭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煤矿瓦斯防治与开发利用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抓实,树立“瓦斯事故可以预防和避免”、“瓦斯是资源和清洁能源”的意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瓦斯治理“先抽后采、治理与利用并举”的方针,采取各种鼓励和扶持措施,防范煤矿瓦斯事故,充分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努力建设本质安全型煤矿,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和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1.注重人才,以才兴业

没有人才作支撑,任何产业都很难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培养人才。一方面,国家要采取措施有计划地在有关院校设立专门学科,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另一方面,有关科研院所要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发,为煤层气的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企业应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采取企校、企研挂钩,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积极推进瓦斯治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六盘水要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院的作用,积极培养瓦斯治理与开发利用方面的专业人才,为我市煤炭、煤化工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树立煤矿瓦斯是资源的观念,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瓦斯治理与开发利用工作抓好抓实。同时,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使煤矿瓦斯是资源的观念深入人心,高度引起社会、企业的观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齐抓共建的态势,有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的实施。

3.健全体制,落实责任

煤层气基本上都属于煤炭的伴生资源,要建立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统一勘探、统一开发的体制,改变目前煤与气探矿权、采矿权分设的局面;建立税收优惠等激励机制,促进各方投资开发煤层气的积极性;制订煤层气排放标准,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进行监管。今后,凡是新设探矿权,必须对煤层气、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勘查、评价和储量认定。煤层中吨煤瓦斯含量高于规定标准且具备地面开发条件的,必须统一编制煤和煤层气开发利用方案,并优先选择地面煤层气抽采。同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积极为项目业主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努力创造煤层气开发利用的良好投资环境。

4.加强引导,促进开发

无论任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只依靠市场为导向,都很难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和有序地发展,这是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所决定的。因此,我市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加强引导,采取在土地征用、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项目资本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外资、内资都同等对待等措施,充分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组建项目法人,促进项目业主积极组织项目实施。

5.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根据目前国内外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的技术、成功经验和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六盘水市煤层气(煤矿瓦斯)资源的特点,我市煤层气开发利用的思路应是:立足当前,着眼于长远,民用、发电、煤层气化工同时推进。宜民则民,宜电则电,宜化则化,形成结构合理、利用高效、效益良好的煤层气产业。

目前,由于世界三大一次主体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消费结构,随着石油资源逐步减少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对天然气的需求量增加较快,特别是作为化工原料、民用和汽车燃料,市场前景更为广阔。因此,我市煤层气开发利用主导方向应以化工、民用和汽车燃料为主,发电为铺。

6.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规划是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文件,是指导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有序发展的航标。因此,我们要坚持“以资源定规划、以规划定项目”的原则,结合资源、市场前景、未来煤化工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实际,认真组织编制《贵州省煤层(煤矿瓦斯)开发利用规划》。以规划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率先启动矿井瓦斯利用工程、加快推进地面抽采利用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7.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在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各种扶持措施尚未落实的情况下,要推进某个产业的发展,加强领导是关键。因此,各级各有关部门、驻境煤炭生产大企业要名确一位领导负责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工作,狠抓各方面工作的落实。

为加快推进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2006]47号)(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指导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重大方针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相关企业必认真贯彻执行。由于煤层气抽采利用工作涉及部门多,为使相关部门更加协调配合,有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对《意见》提出如下贯彻建义:

一是政府对《意见》进行责任分解督办,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并要求相关部门提出具体贯彻执行意见和落实措施;

二是选择1~2个条件相对较好的矿区开展地面抽采利用试点工作,考虑民用和化工,首选盘县红果和水城县玉舍片区;

三是把煤层气抽采利用与我市煤化工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矿井瓦斯利用作为我市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市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

总之,在煤层气抽采利用工作中,把煤矿瓦斯治理与煤层气开发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以抽保采、以用促抽”的原则,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大力发展煤层气民用、发电、化工等,为我市发展煤化工产业奠定良好基础,为新燃料的开发应用探索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阳光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各行各业、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煤层气开发利用工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朱志敏 沈 冰 蒋 刚: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J].矿产综合利用,2006,(待刊)

[2]宋 岩 张新民 柳少波:中国煤层气基础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J].省略.煤层气:中国CDM的排头兵[J].中国CDM市场跟踪报告,第4期(总第11期),2005年4月25日

[4]刘:我国煤矿区煤层气CDM项目的开发现状与潜力[J].中国能源,2006年08期

[5]煤炭信息研究院(省略).贵州勘查开发丰富的煤层气资源[J].时事与通讯,No.4 2005,2005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