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电网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电网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电网建设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1

关键词:智慧城市;广电网络;机遇;挑战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我国的经济水平,真正意义上走向现代化道路,国家开始提倡建设“智慧城市”。广播电视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传递信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传播舆论等的重要途径。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广电网络优势有利于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同时,加大对阻碍广电网络技术发展的因素的研究力度,并制定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也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目标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市化融合背景下的必然产物,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络和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为基础,以创新和智能融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强调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感知、信息系统的互联以及海量信息数据的智能化处理和应用、信息数据融合、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等,其目的就是能够保障城市健康、和谐的发展,企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以及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及环境。

二、智慧城市建设下广电网络发展的机遇

(一)广电网络覆盖范围广

智慧城市的建设要面向所有居民,最终目标是让居民能够更快捷、高效地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对网络的要求就是覆盖面要广,而广电网络覆盖范围广的特点恰好契合了这一点。目前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涉及医疗、交通、教育、社区等各个方面,作为接收终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二)广电网络网络带宽大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如果完全依靠重新构建新的网络体系或者在现有无线网络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扩容构建将是对社会资源和资金的一大浪费。广电网络本身拥有大量的网络带,也已形成完善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广电网络资源优势不仅可以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也可以有效缓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资金压力。

(三)广电网络消息传输安全性高

目前,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应用,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率,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同时,因为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都是依靠软件或硬件设备来进行信息的传输,难免会出现一些故障或被人恶意侵入破坏,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信息损坏、泄露,影响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必不可少,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时可以采用安全性能较高广电网络技术,构建服务大众的通信方式。同时,也正因为广电网络具备高安全性,其在政治信息的传输上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都会使广电网络发展到一个其他网络运营商难以企及的高度。

三、智慧城市建设下广电网络发展的挑战

(一)运营商面临的压力

联通、移动及电信三大运营商均直接参与到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当中,甚至直接在某些项目建设当中占据主导性的地位。而在这三大运营商当中,中国移动在通信上占据绝对的优势,用户数量超过联通和电信,然而电信在光纤宽带方面却深受用户的认可,且近几年推出的光纤入户更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理念。但是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转投移动平台,直接放弃了相应的广电网络服务,从而给运营商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内部人员市场意识不足

广电网络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但是现在广电网络运用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且市场敏感度较差,难以发现发展机遇,这就导致广电网络的发展一直处于颓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每况愈下。一旦出现新型的传播媒体,广电网络很容易会被超越,甚至被淘汰。另外,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网络信息化业务的需求较高,且类型较多,但是广电网络因人员素质限制,其业务种类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智慧城市发展的要求。

四、电网络应实现的具体变革

(一)以服务为本,多方面拓展业务

广电网络运营商要以服务群众为前提,改变原有的单一化的业务模式,将业务向多个领域拓展,如可以发展通讯、宽带网络等业务,从而使得广大用户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同时,广电网络运营商还要以互联网为核心,引进先进的发展理念,对广电网络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以改变其原有的点播方式。另外,运营商还要打造符合现代化需求的网络服务平台,真正的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

(二)加快中间件平台建设

广电网络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建立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即“BOSS”系统,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共享与交换,保证整个网络领域内的信息是相互连通的,从而促进各类广电网络节目与业务的宣传与推广,改变广电网络因地域与时间限制,其覆盖范围十分有限的情况,推动广电网络的快速发展,增加广电网络运营商的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广电网络一定要抓住机遇,相关的运营商应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自身价值。在完善基础业务前提下,还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在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要本着服务为本的原则,利用自身的网络优点,积极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且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2

关键词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广电;光纤;EPON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199-01

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社会治安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话题。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城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应运而生。

某某市公安局通过与该市广电公司合作,利用其光纤资源,形成一套以光纤网络为基础的城市治安视频监控网络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是由摄像、传输、控制、显示、记录登记5大部分组成。摄像机通过同轴视频电缆将视频图像传输到控制主机,控制主机再将视频信号分配到各监视器及录像设备,同时可将需要传输的语音信号同步录入到录像机内。 通过控制主机,操作人员可发出指令,对云台的上、下、左、右的动作进行控制及对镜头进行调焦变倍的操作,并可通过控制主机实现在多路摄像机及云台之间的切换。利用特殊的录像处理模式,可对图像进行录入、回放、处理等操作,使录像效果达到最佳。视频监控系统发展至今,经历了三代技术更新:第一代模拟视频监控系统(CCTV);第二代基于“PC+多媒体卡”数字视频监控系统(DVR);第三代完全基于IP网络视频监控系统(IPVS)。城市治安视频监控网络需要覆盖整个城区及城乡结合地区,前两代的传输技术已无法满足如此大范围的网络传输需求。必须采用一种距离远、高带宽、易于管理的传输方式,采用EPON技术组网能够满足以上要求。

EPON(以太无源光网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光纤接入网技术,它采用单点到多点结构、无源光纤传输,在以太网之上提供多种业务。它在物理层采用了PON技术,在链路层使用以太网协议,利用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了以太网的接入。因此,它综合了PON技术和以太网技术的优点:低成本,高带宽,扩展性强,应用灵活,高兼容性,易于管理等等。在该市的监控系统中,EPON系统承载信号传输的任务,成为传输视频、音频、控制信号的“高速公路”。

下面简单分析一下EPON系统的原理:EPON网络的局端核心设备OLT发出的以太数据包经过1个1:n的无源光分路器或若干级分路器传送到每一个ONU,n的典型取值在4~64之间(由可用光功率预算所限制),其发送的广播式数据包供各ONU设备有选择的提取,这是该系统下行信号的传输原理;EPON在上行方向上的行为特点与点到点网络相同。但是,不同于一个真正的点到点网络,在每一台OLT设备覆盖下的所有ONU都属于同一个冲突域――来自不同的ONU的数据包如果同时传输依然可能会冲突。因此在上行方向,EPON需要采用某种仲裁机制来避免数据冲突,这种仲裁机制就是时分复用(TDMA)。由于系统中上、下行数据的物理通道都会在单根光纤上进行传输,为避免其数据冲突从而采用了单纤波分复用技术(WDM 下行1490nm,上行1310nm)。

通过了解以上EPON系统的工作原理,就可以根据其特性对监控网络进行总体规划了。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整体上采取各前端监控点采集的图像、声音、报警信号等信息经广电提供的专用传输网络(EPON网络)传入系统监控控制中心平台,派出所监控室、各分局监控中心也通过EPON网络连接到系统监控控制中心平台,按授权取得图像信息,构成全市资源共享的三级视频监控系统体系。系统采用监控控制中心记录区域集中式、全市分布式的存储策略。我们需要对各派出所监控区域进行大片区划分。由于是利用广电光缆资源,故可按广电各分前端覆盖区域来划分各个片区,规划好哪些派出所辖区由哪一个分前端信号覆盖。综合每个分前端所覆盖监控点数量即可得出需建设ONU终端数量,以便于在各分前端机房根据需求设置不同数量的OLT设备;分配网的设计则需先确定各监控点具置,规划合理的光纤路由,确定光分路器的分光路数和具体安装位置。计算好到每个ONU光节点的光功率能否达到设备指标要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型号EPON设备的最大覆盖ONU数量和最大传输距离有一定差异,比如有的OLT设备最多能覆盖32个ONU设备,有的则是64个;有的OLT设备传输距离最大为10Km有的则为20km。这些需根据具体需求来进行定制。光缆方面:考虑到将来监控点可能会有增加,为网络扩容预留好光纤资源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光分路器到每个ONU节点至少预留1芯备用纤芯,而OLT连接至光分路器的路径则至少预留2芯备用纤芯。

通过以上规划和建设,广电EPON网络的传输平台基本搭建成形。当然整个监控系统还要根据功能需求增加各种设备和功能模块,例如根据监控录像存储时间要求加入一定容量的磁盘阵列,各前端数据共享及分布式存储需增设以太网交换机,音视频及控制信号的编解码器,网管及流媒体服务器,甚至还可以扩展至无线网络实现车载移动监控前端。由于EPON网络建立起一个开放且统一的以太网平台,网络中的各种设备都可以通过IEEE 802.3协议接口接入该网络,且每个设备分别设置独立的IP地质对其进行管理。这使得各种功能设备的介入显得非常简单――只要符合IEEE 802.3协议的设备都可以直接接入该网络。

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与广电光纤双向网络的结合是一种新颖的模式。公安系统利用广电网络覆盖面广,光纤资源丰富的优势,将视频监控推向城市的每个角落,甚至边远地区。使得社会的安定团结、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都更有保障;广电EPON网络是一个开放式平台,除了用于视频监控网络系统,还可用于更多领域。此次广电与公安系统的合作为广电系统区域化运营开辟了全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唐建军.EPON技术及组网应用研究[J].中兴通讯技术,2008,14(4).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3

智慧重庆,让这个城市充满灵气和生机。

生在这个城市。它的未来,应该是怎样的模样?也许汽车能在天上飞,也许所有的工作都由机器人完成,这些梦幻般的想象,并非遥不可及。研究机构Fabrica负责人丹黑尔曾说,“将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智慧的市民打造智慧的城市。”

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向整个行业敞开大门,对于企业而言,是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毫无疑问,这是城市建设最好的时代,也是重庆迎来全而建设“智慧重庆”的发展时机。

重庆推出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指出,全而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建设智能城市。强调要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全市统一互通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内外网平台,构建集成民政、社保、税务、工商管理等公共服务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而向全国及西部的数据交换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打造国家级信息资源集散地。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强化信息安全,加快信息化进程,建成长江上游地区信息港。

经过5年多的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建设,智慧重庆已经走上了正轨。

让重庆“裸奔”起来

热点路口路况随时播报,坐在家里看实时视频“旅游”各大景区,实时了解政策动向,“而对而”向政府建言献策,足不出户查询公积金、缴纳水电气费,动动拇指即可订购机票酒店电影票……由中国电信打造的信息化民生服务平台一一“智慧重庆”已经正式上线,市民只需拿出手机,安装“智慧重庆”客户端,即可随时随地享受移动互联网给市民生活带来的便捷。

上线“智慧重庆”,已经包含了重庆实时路况视频、景点视频、政务信息、本地新闻、公积金查询、水电气查询、机票酒店电影票等智能便民服务内容。此外,中国电信还将与各大机构合作,继续完善“智慧重庆”的服务,未来的“智慧重庆”将全而覆盖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各方而。

“智慧重庆”天翼看交通服务,利用中国电信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以及优质的天翼3G网络,为用户提供清晰、流畅的手机看路况实时视频服务。用户只需安装“智慧重庆”客户端,即可通过手机查看指定路口的实时路况视频。

通过体验,记者发现“智慧重庆”天翼看交通的界而人性化、操作便捷、画而流畅。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查看各路通状况,为有车一族或打车出行的人士选择出行线路提供重要的参考。

据介绍,通过“智慧重庆”手机客户端了解某一路段是否拥堵仅需10秒钟,期间产生的流量不到0.5M。

另外,“智慧重庆”还能为寻常百姓解决如缴纳水电费等的生活琐事,只需在“智慧重庆”客户端输入“缴费户号”等信息,然后就可以按户号查询水电和燃气的欠费信息,并可选择与之绑定的支付方式进行缴费。

“智慧重庆”依托118114及中国电信、重庆热线的强大资源,打造最权威、具实用的生活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全而的本地美食、娱乐、旅游、购物、旅游、酒店的预订及折扣服务。

该应用还依托与各大新闻媒体的合作关系与内容资源渠道,能为用户提供及时而丰富的时政、社会、体育、则经、娱乐、科技等资讯服务。使用“智慧重庆”客户端,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看新闻,足不出户了解重庆及天下大事。

此外,“智慧重庆”还构建了政府政务信息、公众信息手机网络功能,充分发挥手机互联网的信息互动在政务公开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市民可通过手机登录“智慧重庆”随时随地查询政务信息,也可以用定制方式及时接收最新信息,使政务信息移动化成为现实。为市民提供一个与政府随时沟通,“面对面”向政府建言献策的平台。

有了这款软件,重庆在市民而前就完全没有“陌生感”,“裸奔”的重庆更迷人。

“云端智慧城市”提高城市效能

在数字城市和智能城市之后,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的 个深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包括城市经济信息化、城市社会管理智能化、环境维护自动化和居民生活便捷化等多方而的内容。

201 3年1月29日,住建部公布了90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重庆市两江新区、南岸区入围。

工作的开展,远远早于此时。2010年6月1 8日,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这个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从一开始的打造,就避免着“千城一而”。两江新区智慧城市建设主要任务可概括为“217”,即两项基础设施、一个信息平台、七项应用工程建设。

两项基础设施建设,一个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全而覆盖、高度融合的智慧两江感知网络,实现城市动态的实时数据获取;一个是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空间、人口、经济、法人基础数据库系统,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一个信息平台,是指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对城市各类公共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共享、交换,满足各行业需求。七项应用工程建设体现在智慧应用体系方而,建设智慧政务、智慧物流等七大应用示范工程。

牵涉城市建设方方而而的智慧城市建设,很大,就极易空,如何避免?两江新区的战略是:分阶段落地,着重抓好切入点。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称,这是一个三步走的项H实施规划。第一步,2013年9月完成网络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步,2014年10月,完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第三步,2015年12月,完成七项应用示范建设。“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工作计划,各单位报送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已经162个,我们择优纳入两江新区智慧城市试点建设计划。与住建部签订创建协议,重点项目列入创建任务书,按住建部要求深化总体规划,体现‘一城一策’,完善总体设计。”

一切有条不素地进行。以“智慧城+生态城”理念建设两江智慧总部基地,该地块地下车库互联互通、全部绿色建筑、设备一体化建设,并集成智慧出行、智慧城市安全等应用系统。

两江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区已建成悦来国家绿色低碳生态城区、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江水源热泵集中供冷供热等“智慧城市”示范项目,辖区内形成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及数据库,具有良好的“智慧城市”建设基础。

“建‘云端智能城市’,是两江新区‘智慧城市’的建设定位。”该负责人称,作为全市内陆开放的“桥头堡”,两江新区将围绕“云计算”,提高“智慧城市”运行效能。通过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两项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公共信息平台,并建成多个应用示范项目,包括“智慧规划管理、智慧建设管理、智慧政务”等政务领域应用系统,以及“智慧新城、智慧保障房管理、智慧物流、智慧公共交通”等与居民生活相关联的应用配套。

南岸区则打算3年内投15亿元进行“智慧升级”。目前重庆市首个物联网基地已在茶园新区落户,是南岸区能够跻身“智慧城市”的重要因素。

“物联网将是辖区‘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依托。”南岸区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在3年内,通过区级财政拨款和社会吸纳等方式,筹措15亿元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目前,南岸区旅游等20余个区级部门,已针对各自负责领域提出了不同的“智慧城市”建设初步规划,包括“智慧社区、智慧养老、智慧旅游、远程医疗、车联网”等20余个实施项目。

如何抢占智慧城市的商机,敏锐头脑和准确的城市定位最为关键,而如何寻找到最有效便捷的路径,重庆已经开始思索,并且正在行进中。

智慧电网服务智慧重庆

近日,国家电网公司首座220千伏新一代智能变电站一大石智能变电站在渝建成投运。大石站的成功投用,在为国家电网公司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推广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让重庆迈入了“智能新时代”。

在推动智能电网快速发展的同时,重庆电力还将智能电网的发展成果运用于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2012年,重庆两江新区成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重庆电力精准对接,打造重庆两江新区智能电网综合建设工程,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新一代大石智能变电站的“新”,体现在哪些方而?重庆电力科信部赖向平介绍,大石变电站具有“集成化智能设备十一体化业务平台+模块化建设模式”三大特征。采用集成式隔离断路器、智能化集合式电容器组、集成式电子式互感器新型充气式开关柜、多功能测控装置,通过整体集成设计,优化变电站主接线和总平而布局,节约土地资源,占地而积减少34%,建筑而积减少62%;构建一体化业务平台,采用层次化保护控制系统,实现信息统一采集、综合分析、协调控制;采用预制舱式电气组合设备实现最大化工厂加工,采用预置电缆、预置光缆实现标准化连接和“即插即用”,提高现场施工效率。

随着输电线路的不断增长,传统的人工线路巡检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合输电线路安全性、供电可靠性的要求。在电网智能化的要求下,重庆电力建立起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让电网设备实现全天候、可视化监测,犹如为电网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同时,系统还拥有“大脑”可对外力破坏、气象数据、线路运行情况等进行传输和分析,以图表和数字的形式直观呈现。

此外,重庆电网还构建起国内先进的省级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为电网调控运行提供有效技术支持;建有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卫星为辅,多种传输技术并存的通信网,形成以一核心环、六汇聚环为架构的主干光通信网和35个地区通信网;完成所有供电单位GIS平台推广建设,实现地理信息对生产、营销业务支撑。

而在两江新区,重庆电力更是积极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智能电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和客观需要,重庆电力稳步推进包括配电自动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智能小区、可视化平台等12个子项在内的两江新区智能电网综合项目建设。

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完善,既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要因素,又是重庆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怀着“让充换电站像加油站一样普及”的愿景,重庆电力紧扣重庆汽车产业发展脉搏,定点、定线为电动汽车“量身定制”便捷的充换电设施。随着布局的不断完善,重庆电力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于今年4月获得中央则政补贴后,又在7月纳入重庆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效支撑了重庆“十城千辆”示范工程。目前,重庆已建成江北茶园等电动客车充换电站4座、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充电站8座、交流充电桩200台。

同时,国内首座规模超千户的智能用电小区加新沁园在重庆建成,重庆市民的生活变得更智能、更科学、更环保;渝中区、九龙坡区等核心区域,在西部地区率先建成城市配电网高可靠示范区,用户年平均故障停电时间将由目前的33分钟缩短至5分钟,电压合格率由99. 609%提高到99. 875%,重庆市民享受到了更优质的电力服务,目前,重庆电力正陆续在江北区、南岸区和北碚区开展配网自动化建设工作。

人文精神是建设智慧重庆的基础

精神,是人的活力:民族精神,是民族之动力。重庆是具有三千多年的古老文化的名城。巴曼了、秦良玉的历史文化,“上帝折鞭”钓鱼城的民族文化,抗战锻造的陪都文化,巴渝儿女孕育的码头文化等等,这样的重庆印象深深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4

2015年7月初,国务院对外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业态发展目标,并将“智慧能源”作为11个“互联网+”具体行动之一,首次将智慧能源提升至战略高度。“互联网+”智慧能源,其实质就是“能源互联网”,即依托互联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借助能源物理网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整个能源系统效率的最优化。

“互联网+”智慧能源对电力公司推进智能电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其在分布式电源及微电网、工业用电需求侧管理、家庭智能用能、电动汽车充换电等智能用电领域将对电力公司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鼓励数据挖掘与预测,有利于智能用电功能拓展

《指导意见》鼓励能源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设备状态、电能负载等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与预测,有利于电网公司构建强大的基础数据资源池,通过对客户端电能负载的实时采集、分析挖掘和大数据分析,借助现有多业务应用平台,开展综合性智能用电功能拓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是建设分布式能源网络,有利于公司智能配网创新

《指导意见》要求建设多能源协调互补的能源互联网,将有利于电网公司发挥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等关键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构建电力设备和用电终端双向通信和智能调控,逐步建成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实现科技创新和清洁发展,实现互联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三是探索能源消费新模式,有利于电能替代技术发展

《指导意见》进一步认可电能替念,要求推进电动汽车、港口岸电等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推广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区域试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有利于电力公司加强能源生产和消费协调匹配,必将推动电网公司电动汽车和电能替代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并促进节能减排。

四是客户平台业务创新,有利于创新项目运营模式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能源系统扁平化、用电设施智能化改造的产业转型目标。用电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以及云计算、多维度数据采集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利于电网公司充分利用开放性、互动性、实时性平台进一步创新和拓展业务模式,发展家庭能效管理等新型业务,创新个性化定制服务和能效管理新模式,构建共建共享的智能电网运营新模式。

五是推进光纤到户工程,有利于提升盈利增长预期

《指导意见》要求发展基于电网的通信设施和新型业务,推进电力光纤到户工程,实现同缆传输和多网融合。有利于电网公司打破行业壁垒,树立互联网创新思维,将智能运维、电力服务、数据信息和电子商务等要素资源进行融合创新,打造新的盈利增长点。但在多网融合、共建共享、通信质量等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

互联网经济孕育了新型经济业态,为企业、个人提供了大众创新创业的平台,同时对传统经济进行渗透、变革,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电网公司在工作中,应以价值创造为主线,统筹各方资源,全面推动“电网企业”向“现代能源综合服务企业”转型,承载能源革命,促进产业革命,支撑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一是要加快关键技术研究,支撑智能用电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国家推进智慧能源建设的新机遇,开展电力光纤同缆传输、一体化公共服务网络、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用户终端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互联网+”领域标准创新和升档工作,超前决策、超前谋划,占领“互联网+”在智能用电领域实用化应用新高地。

二是要深化终端用能管理,创新家庭能效管理模式。以庞大的用户群为先机,推进大数据、云平台的应用,提高能效评估和智能控制手段,以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为重点,创新运营模式,拓展业务发展,进一步提升客户能源消费体验。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5

5月20日,清华大学电机系与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清华大学(电机系)-远景能源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研究所以智慧风场研究为核心,智能电网研究为边界,从微观技术和宏观政策层面应对风电发展的挑战。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王骏肯定了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成立的意义。他表示,新能源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产学研合作方式能够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国家电网调度中心主任张智刚介绍了国家电网风电并网的相关情况及国家电网调度中心应对新能源领域发展的措施。龙源集团总经理谢长军评价了中国风电发展的情况并提出了建议,表示将积极支持智慧风电技术联合研究所的建设发展。江苏省能源局副局长陈勇对江苏地区风能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清华大学与远景能源的合作提出了期待。随后,与会领导与嘉宾召开了智慧风电圆桌会议,就新能源发展的挑战、政策、技术等方面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智慧风电技术研究所的成立,旨在发挥双方优势,应对目前风电发展遇到的问题,推动风电与智能电网的发展。(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中意绿色能源实验室落成

2012年5月19日,上海交通大学中意绿色能源实验室落成。该项目系2007年11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和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签订合作协议,就建立关于建筑能耗研究与测试及“低碳”技术研究中心项目达成共识。项目名称为“绿色能源实验室”,位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中意楼由意大利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出资,并配备了中国和意大利环境、能源方面的先进技术和相关设备,由上海交通大学制冷研究所所长王如竹所代领的团队承担大楼内建筑低碳技术的研究。中意绿色能源楼中的20余项绿色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集热技术(真空管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中温集热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太阳能空调技术(吸附式空调、吸收式空调、太阳能除湿空调)、热泵技术(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及热水、CO2空气源热泵能源中心)、新型高效末端技术(制冷与采暖辐射板技术、小温差风机盘管、地板采暖与送风)、分布式能源技术(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风光互补、燃气冷热电联产CCHP)、智能电网技术(太阳能、风能为基础的CCHP智能微网)、零碳住宅(以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光热利用和热泵为基础)、智能家居(能耗实时检测、平板电脑实时控制,网络远程控制)。整个绿色能源楼建筑设计和施工严格按照节能、节水、节材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等原则,按照65%节能率设计,并配置了意大利外遮阳技术,由于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设备,整个楼宇可以脱离中央电网独立运行,甚至可以输出电力。项目负责人王如竹介绍,这20余项技术都是可以运行的技术,其中有近一半是上海交通大学自主开发的技术,中意绿色能源楼将成为一个新能源与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和测试以及展示的平台,也将是一个高度国际化合作交流的平台。(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共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

6月4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共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举行。挪威科技大学校长Torbjorn Digernes,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副校长黄震出席揭牌仪式。张杰说,上海交通大学、挪威科技大学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大学,在过去的几年里,两校在师生交流、科研合作等领域建立了友好关系。特别是今年5月签署可持续能源研发协议以来,双方合作取得很大进展,成绩令人振奋。张杰希望两校的合作能一直延续下去,为取得非凡的学术成就而共同努力。Digernes校长表示,双方在科研和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长远计划要实现。此次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两校合作史上又一里程碑。同时,两校签署了教育合作协议,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双方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开展广泛合作。随后,张杰与Digernes签署合作协议,并为可持续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揭牌。据介绍,该中心将在绿色建筑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二氧化碳制冷工质技术、风电与智能电网技术、能源系统与社会研究、合作策略和管理等一系列能源研究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努力实现建立世界领先的可持续能源研究中心的目标。未来,双方还将合作延伸到教育领域,设立可持续能源双硕士项目,加强硕士生、博士生的联合培养工作,努力实现合作培养研究生和课程交流。(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室揭牌

5月11日下午,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成立揭牌仪式举行。联合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新能源研究院余爱水教授表示,上海电气集团与复旦大学合作,成立复旦-上海电气储能电池与关键材料联合实验室,以综合利用双方的优势互补,瞄准国际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研究开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型化学电源体系及材料,推进锂离子电池储能项目的研发进度,实现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产业化示范应用的过程,并最终实现储能电池的商业化应用。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黄瓯指出,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企业集团之一,在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和提供现代装备综合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实力,在高效清洁能源、新能源装备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他说,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在双方共同努力下,通过真诚密切的实质性合作,“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一定会达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之目的,必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复旦大学)

智慧电网建设范文6

智慧中国的发展趋势

“智慧中国(Smarter China—SC)”的确切定义是: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ICT)、借助互联网、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和3G(4G)等传输网络,利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智能决策(IDSS)等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乡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政务、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响应,并对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进行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便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国家。

智慧中国总体架构

智慧中国的“树形”架构

如果把中国喻为一棵结满果实的“果树”,那么构建“智慧中国”,就是构建以智慧新设施为“树根”、智慧新技术为“树干”、智慧新产业为“树枝”、智慧新应用为“树叶”、智慧新生活为“果实”的智慧中国“树形”框架。据此,通过认真学习吸收美国、欧盟各国、韩国、新加坡等智慧国家的先进理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开发一批智慧新技术,创造一个智慧新生活“五个新”的建设构想。“五个新”构成了智慧中国的完整体系,相互之间又密不可分。首先,新设施是智慧中国的基础,为新应用(面向政府)、新产业(面向企业)、新生活(面向公民)提供无所不在的网络;其次,新技术是智慧中国的支撑,为新应用、新产业、新生活提供发展动力。新应用、新产业、新生活是智慧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建设一批智慧新设施,植好智慧中国“树根”。一是大力推进智慧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城市大数据信息库、一批国际云计算中心和数据中心,推进光纤到户、无线城市、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等宽带网络工程,提升中国信息通信枢纽功能。二是加快推进国家重要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升级,重点实施智能交通、智能港区、智能空港、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气网、智能供气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工程。

突破一批智慧新技术,养好智慧中国“树干”。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通信网络、移动互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终端、大数据、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共性技术,拥有一批国际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发展一批智慧新产业,壮大智慧中国“树枝”。培育发展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一批名牌智能产品,实施企业扶大做强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能物流、智慧金融,打造网络商都;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推进生产制造全流程智能化和节能环保应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

推进一批智慧新应用,丰满智慧中国“树叶”。大力推动政府网上行政审批,建设政府智能化办公决策平台;建设各级和各城市智能化管控中心和智能化视频监控体系,实施公共安全智能化工程,推进城市规划和地下管线管网智能化,建立管理、执法、监督和社会公众参与“四位一体”的城乡综合管理体系。

创造智慧新生活,结出智慧中国“果实”。重点推进智慧人文教育、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人才等民生服务工程;通过建设生态环境感知监控、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工程营造智能化生活环境;推进智慧城、智慧岛、知识城等智慧示范区、智慧港、智慧乡镇、数字社区、数字家庭等多样化的示范样板建设,以此带动智慧中国结出丰硕的果实。

智慧中国总体框架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智慧中国的建设采用如下总体框架:

智慧中国空间发展路线:智慧中国的建设是从智慧示范园区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省市区建设—智慧中国建设这样一个从点到面、由小到大的全过程。

智慧中国生态系统建设愿景:智慧中国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三大部分。通过智慧中国生态系统建设,使中国达成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产业绿色、信息通衢等美好蓝图,使中国具备生态系统一般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智慧中国生态系统组成:智慧中国生态系统由产业体系和应用体系两部分组成。产业体系是供给方,应用体系是需求方,产业体系支撑应用体系运行,应用体系带动产业体系发展,两者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的智慧中国生态系统。产业体系是供给方,主要包括智慧中国建设支柱产业和智慧中国建设带动产业两大部分。智慧中国建设支柱产业带动智慧中国建设带动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中国建设带动产业的发展支撑着智慧中国建设支柱产业的发展。应用体系是需求方,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服务层和应用层等几大层次。

智慧中国运行体系:智慧中国运行体系是智慧中国建设过程中规划、融资、实施、运营等全生命周期过程。

综合保障措施:包括政策、法规、行业准则,这些措施便于企业的建立和运营,促进上层体系的规范化发展。综合保障措施是整个智慧中国的基础,保障整个智慧中国建设的正常运行。

智慧中国技术架构

感知系统:包括资源层和感知层,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乡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互联互通系统:包括网络层,实现人与人的互操作,人与物体的互操作,及物体与物体的互操作,达到城乡要素中“人—机—物”之间全面的信息联通与共享;

智能处理系统:包括中间件层、核心服务层和智慧应用服务层,整合并创新应用先进科技实现敏捷智能响应城乡生活需求,构建以人为中心的更加宜居的城乡生活环境。

智慧中国应用推进体系建设

应用推进的预期目标

围绕中国城乡管理、产业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五方面的智慧应用,建立全面立体感知、安全可靠传输、智能高效处理的智慧中国基础支撑体系,完成智慧中国各个领域应用支撑体系、专用网络、支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到五年末组织完成智慧应用项目的建设。强化行政部门对城乡的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公民生活,使公民出行办事更加便捷,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安全;服务企业发展,使企业沟通与协作更加顺畅。

智慧中国的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中国建设过程凸显的问题表明,智慧中国建设需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评促建,亟需能够全面系统、突出中国特色、权衡地区和城乡差异、促进问题解决的创建指标体系。因此,在综合比较国内外智慧国家建设现状及考虑我国信息化成熟度和区域特性等背景的基础上,广泛参考《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通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互联网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国家发展规划,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发展特点,特提出创建智慧中国评价指标体系,即评价“智慧中国”的指标应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决策和应急能力,主要体现在面向领导的决策信息服务、综合和专项应急指挥等方面;二是城市运行综合能力,主要包括智能交通、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市政市容、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方面;三是经济活力与产业竞争力,主要包括工业运行、绿色农业、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旅游、信用等方面;四是公民素质与生活幸福指数,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养老、社区安防等方面;五是信息化统筹管理与服务能力,主要包括基础支撑平台、基础和共享信息资源、基础网络和计算存储设施、信息服务门户,以及容灾备份等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统筹管理能力。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也基本上涵盖了“智慧中国”的方方面面,将有力推动“智慧中国”建设全面铺开、顺利开展。

智慧中国应用体系架构

智慧中国顶层架构包含一个平台、四个层次、两个保障,一个平台为应用支撑平台,四个层次为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应用层,两个保障为信息安全体系和管理机制。

通过摄像机(IP Cam)、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网等技术,实现信息感知,通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等实现信息承载和传输,通过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模式实现中国城乡各类应用与服务。信息安全与管理体制是以上路径顺畅实现的必要保障,智能产业与智能应用的融合创新是以上路径实现质量的关键,是智慧中国建设的精髓所在。智能产业包括网络设备、智能型消费电子、网络安全产品、新型显示等智能制造业,特色行业应用软件、中间件和平台软件、智能应用安全软件等智能软件产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基于数字虚拟技术的文化创意、数字出版、运维、咨询等智能服务产业,以及物联网、云计算、新兴电子、数字家庭等新兴产业。智能应用主要包括感知泛在信息基础设施、城乡智能运转、经济智能创新运营、公民智能幸福生活、政府智能治理等方面。

智慧中国主要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智慧交通作为智慧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领域之一,城乡的发展每次进入一个快速的时代,区域的开发、城市化的进程、商业的发展、居住环境的改变等等每个变化必将对交通运输产生新的需求,交通作为国家和城市高效运转的动脉,连接着城乡的人、货及提供服务的群体的核心系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活动能力和城市的运转效率。

“智慧交通”将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运用到整个交通系统中,建立一个更大的时刻范围的综合交通体系。智慧交通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环境污染,促进交通管理及出行服务系统建设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人性化水平。有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效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公众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

智慧交通建设是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以各大都市圈交通一体化为基础,建设和完善一个中心“城市交通信息资源中心”,两个平台“交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交通综合指挥调度平台”,部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实时监控、信号控制、交通执法、指挥调度、运营组织、信息服务”,两套体系“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等。

通过运用智能交通技术促进建成高效、安全、智能、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城乡交通运输管理与服务水平,增强交通运行监测与评估能力,改善交通应急处理与决策能力,大幅度提高城乡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便利、高效、快捷、舒适、经济、安全、人性、智能、生态的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和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信息化决策支持。

信息化基础设施。适应向信息社会迈进的新要求,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和深化应用的新机遇,大力推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智慧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建设全面覆盖的感知网络:推进传感器全面部署,扩大包括RFID感知、位置感知、视频感知网络、环境感知网络等感知监控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城市动态实时监控。

提高宽带网络覆盖水平和效能:一是不断提高宽带网络覆盖水平,使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覆盖城乡。支持运营商建设3G、DTMB、CMMB作为“无线城市”主体网络,以WLAN作为热点区域高速接入的补充技术,全面实现无线互联网在室外全覆盖和室内深度覆盖。提高主要公共场所WLAN覆盖率,在大专院校、交通枢纽、商业集中区、公共活动中心等主要公共场所要提高普及应用。二要提高宽带网使用效能,提高户均网络接入水平,使城市家庭使用网络的平均带宽达到30M以上;提高平均无线网络接入带宽,使室外网络连接的平均实际带宽水平达到5M以上。

推进“三网融合”:推动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统筹规划和管理三网信息网络资源,支持建设以数字电视为核心、主干与接入实现三网融合的高清互动数字家庭业务商用试验网络。

建设智慧应用集成平台:建设统一的智慧应用集成平台,实现智慧管理应用的集成和感知网络的统一管控,并为智慧中国公众和产业应用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技术环境。

建设以超算中心为基础的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以超算中心为基础,建设统一的城市级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通过高速网络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云计算服务,方便实现硬件资源统一部署与维护。

智慧电网。中国“智慧电网”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共六个环节,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原则,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自身特征。中国“智慧电网”的建设内容包括建设电网断面实时监测与预警,实现全国常规电能输入的总体情况实施实时监测。建立新能源及为网状态监测系统,实现对多能源供应、多能源互补以及最大化能源的利用。建立对工业企业实时用电数据收集整理系统,实现能量考核管理及能量辅助决策。建设区域一体化电能信息综合监视平台,实现对输电、新能源、储能、用电的分布式优化节能调度和可视化展示。通过向企业提供能效服务,优化供用电模式,建立虚拟能效电厂,通过节能实现项目成本回收,并为城市发展带来可持续和绿色能源公司,具有长久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资源环境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水资源。中国“智慧水资源”是利用现代化通信、物联网、遥测遥感等技术,按照“覆盖到面、监测到线、控制到点”的原则,实现水资源领域的水质水情监测、水资源管理、水利政务、饮水安全等主要业务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水利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其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水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省市区安装所需的水雨情监测设备、水质监测设备、流量测量设备、压力传感设备以及设施控制设备等,整合完善信息采集设施;完善信息传输网络;建设各省市区水资源管理云计算平台。

建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时采集区域内的各类水资源相关信息,以现代水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对区域内的水资源进行实时调度、优化配置;以远程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为依托对区域内的工程设施进行控制操作;实时监测区域内自来水输水管线、污水和雨水排放管线、输水排水设施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渗漏、破损、淤积及设备损坏等异常情况。

建立水雨情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采集雨量、水位、水量、流量、输排水管线压力等信息,为水务部门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异常事件预警预报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建立水质实时监测与预警系统,在全国各江河湖泊、河港沟渠、水库、入水口,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安装各种自动水质测量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并对污染超标等异常事件提供智能化预警预报。

建立饮用水取水口入侵防护系统,通过RFID、GPS、高清视频、振动光缆、高压脉冲等前端感知设备实现饮用水、水源地等重要取水口的保护,满足居民饮用水资源的绝对安全。通过中国“智慧水资源”建设,调度各省市区周边的水资源,有效提高全国水资源利用水平。

智慧环保。中国“智慧环保”指通过综合运用数字环保和物联网技术,围绕建立与完善“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的要求,构建多元化、智慧型环保感知网络系统。

完善和优化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完善和优化各省市区的水、气、土壤、噪声、固废、生态等环境监测监控设备。重点建设重金属、放射源、固废及危险品转移、尾矿库等监测监控系统,大力推进环境治理设施的建设,开展环境治理设施及监测监控设备的运营服务,保障环境监测、治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提升各省市区环境管理能力。

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建立各省市区环境信息数据库,整合所有环境信息资源和数据,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标准体系,实现管理应用、信息共享和信息服务一体化功能,提高环境数据管理、分析和利用水平,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等其它平台实现方便对接。

建立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各省市区环境信息综合分析中心由四大分析系统构成:区域排放总量核算系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系统、环境辅助决策系统,环境应急预测预警系统。

社会民生领域建设内容

市民卡应用。建设城镇市民卡工程是一个跨部门整合类工程。以市民卡为载体形成市民基础信息交换系统,实现跨部门市民基础信息的共享互通,逐步形成覆盖城镇的政府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体系、商业便民服务体系,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城镇管理模式提供有效服务。通过对各个部门的信息整合实现城镇市民在交通、社保、卫生、门禁、公安、银行、民政、文化、旅游等部门享受全程一卡通行式服务。市民卡整合系统建设。市民卡系统整合是要对系统的网络、硬件、软件等进行建设或改造,使其与市民卡业务系统无缝衔接,为市民卡提供良好的应用环境。市民卡管理系统建设。市民卡管理系统通过对市民卡的制作、授权、发售、监管等全过程监管实现市民卡全程管理。市民卡运营系统建设。市民卡运营系统通过对各个社会整合领域部门的综合管理,实现对市民卡在注册、支付消费、个人授权等信息与相应领域行业的企业或单位的对应系统进行验证、同步。

市民卡融合平台建设。根据城镇市民服务要求,融合现有“市民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一本通”、“96345”服务信息化社区统一平台、数字城管等现有平台,智慧城市市民融合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要建设“三个平台、四个渠道”,分别是融合服务支撑平台、应用融合管理平台、服务渠道管理平台和“一卡”、“一页”、“一屏”和“一窗”四个渠道。实现一卡通行、一页联通、一屏传递、一窗展示的创新市民融合服务模式。融合服务支撑平台的建设。融合服务支撑平台主要是以现代服务业中各类实物交易、非实物交易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性和共性需求为导向,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集成创新,研发一系列标准化的、可共享的共构件,最终形成集成化的现代服务业共平台,来支撑五个渠道的共。应用融合管理平台的建设。应用融合管理平台是从服务应用的层面对应用的运行进行监控、对应用的安全进行管理、对应用的接口进行预留管理、对应用的注册进行监测管理,从而保证市民融合服务平台整体的应用正常运转。服务渠道管理平台的建设。服务渠道管理平台是对“五个一”渠道的应用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的管理,从而使服务渠道在应用层面上互相关联、与平台对接,在今后如果有更多的渠道加入,也可以在管理平台的支撑下,免去不必要的重复基础建设,直接对管理软件系统进行开发即可。“五个一”为主的服务渠道整合建设。以市民卡、市民网页、统一呼号、智能屏、市民服务窗口为主的服务渠道整合和建设,将现有的服务渠道进行详细的整合和梳理,并统一在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中,为市民提供统一的服务渠道接口。

智慧医疗建设。建设智慧医疗专网。建设覆盖全国的高速网络设施,满足智慧医疗专网在高并发压力下的海量数据传输,保障数据实时畅通和安全。建设智慧医疗数据中心。建设基于公民的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的基础资源库,结合其他相关机构提取的信息,经过加工、重组为各类主题数据资源库,为全国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安全及监管、业务协同、分析决策等业务提供最全面、最科学的数据支撑。建设智慧医疗信息平台。规范整合全国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管单位的各类信息系统。利用云技术,建设一体化的全国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实现全国的医疗资源共享、数据交换、信息传输等各类服务。建设卫生信息业务应用平台。提供面向全国各类用户(包括公民、各级医疗机构和卫生监管部门)的各类应用。实时提供给临床医务人员完整的患者信息和辅助的诊疗方案,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为公民提供便捷、全程、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建立卫生信息惠民网站,为公民提供健康信息及健康咨询服务。

智慧社区。建设智慧社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社区医疗、社区环保、社区家政、社区微电网等多个社区服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对城镇社区深化服务及全面监控。通过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疗信息平台和大型医疗机构互联互通,使“电子病历”延伸到基础医疗单位,为城镇分析居民健康状况、预测居民健康风险提供全面数据基础;建设社区内和社区边环境监测体系,包括水资源、噪声、空气、垃圾等监测体系,提供老百姓环境投诉平台,为城镇化环境问题的管理提供依据;建设统一的社区家政信息系统,对社区家政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分类和监控,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政服务;未来智慧社区将会构建社区智能微电网,提供社区公共用电需求、智能调节社区用电分布。微电网还参与城镇智慧电网,发挥自身的作用。社区区内自治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对社区安保、社区物业服务系统的建设实现社区自身内部的服务管理体系。在智慧社区中,除目前社区已普遍建设的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周界防范与报警系统,还将增加出入口管理系统、停车管理与诱导系统、门禁系统等系统,以增加智慧社区的智能化程度和安全性;智慧社区物业通过建立社区建筑、物业设施、设备的维护管理的自动监控和集中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业主信息和工程文件信息集中管理和分析,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三位一体的智能物业管理。远程抄表、基础设施自动报修、视频监控和自动预警等综合服务将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社区家庭自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普及智能家居系统的建设,通过灯光控制子系统、窗帘控制子系统、背景音乐控制子系统、可视对讲和安防报警、家电控制管理等系统实现家具智能化,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有效。

智慧文化教育建设和班班通工程建设。建设技术先进的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图书馆,建立自动化管理体系和快速畅通的网络环境,开展一系列、多层次、交互式的文博多媒体资料和文献信息服务,为读者提供具备资源整合和电子导航功能的统一的检索界面和个性化定制服务。文化与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城镇文化与教育机构资源的共享、管理和统一服务。文化教育资源与教育协同管理平台、远程教育平台、教育档案系统共同构成文化教育云服务中心的主体支撑平台。教育门户整合教育资源和学习者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建立网上虚拟校园。通过云计算在其中的作用,大规模共享资源成为可能。平安校园建设。建设平安校园,立足于建成一个能整合多种资源、多业务、多应用的高安全性的平台,采用“灵活分控、集中监控、统筹调度”的平安校园监控运行模式。平安校园系统同时具备报警、智能分析、视频会议、安全管理等功能,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强大的“四化”综合管理平台。

产业经济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制造建设。通过企业信息化的底层设计,构建一体化服务平台。通过服务化、虚拟化、物联网技术,将大型、高端硬制造设备和遗留信息系统接入智慧制造的平台系统,多种制造模式,实现制造生产设备的动态组织、高效共享和协同运行。通过数字化制造设计,实现设计与生产的综合集成。通过PDM和ERP的集成,更好的实现产品数据及相关的信息在两个系统间往来传送.实现及时、有效地信息同步和共享。实现基于RFID的模具管理和生产线物流管理。采用基于RFID技术作为数据源的模具管理系统及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系统作业,可以有效地对设备进行管理、评估成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控制,达成运作标准化作业目的。

智能物流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改进和优化物流信息流程,建立科学的物流运作与服务规范和信息交换标准,提高物流业务的服务效率和水平,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建立完善、高效、可靠的物流信息系统,为物流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该平台将建设成为物流业的运作中心,集物流信息采集、在线交易、智能配送、运输过程控制与优化、货物实时跟踪、在线客户服务、资金结算、数据交换和信息等主要功能于一体,实现物流运作的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在线客户服务。建设智慧的供应链体系与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智慧的供应链体系: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强调供应链的数据智慧性、网络协同化、决策智慧化。建设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首先,实现物流配送手段机械化,自动化和现代化。物流配送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储运设备和运载工具,如立体仓库,旋转货架,自动分拣输送系统,悬挂式输送机等高效,多功能的物流机械。其次,实现物流配送管理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最后实现物流配送信息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

城市管理领域建设内容

智慧政务建设。智慧政务是以城市级数据中心为载体,构架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业数据库,通过整合政府IT资源,向社会提供公共云服务。打造政府跨部门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政务内网,面向企业及公众的事务处理、事务查询等的公众服务平台;面向公务员的内部信息、培训教育、相互交流和资源共享,使政府工作人员通过各种终端,随时随地登录统一平台达到获取所需信息或服务。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采用虚拟化等新技术,通过整合、扩展、完善,建设政务云数据中心,广泛推行基础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共享服务、应用共享服务,实现技术资源整合共享。建设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依托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根据各部门物联网应用扩展需求,建设政府机关统一的政务物联网数据中心,为部门基于物联网的应用系统集中提供网络通信、数据存储、信息处理及系统运行服务,避免各部门分散建设物联网数据中心。整合完善政务网络平台,整合各部门网络,形成政府统一的信息传输管理平台。大力发展内网决策指挥、办公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等各类应用。严格按照信息系统分级保护要求,落实安全保密措施,完善身份鉴别、访问控制、责任认定体系,确保内网应用安全。

整合完善网络安全平台,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完善以病毒防范、漏洞管理、入侵防范、信息加密、访问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防护体系;完善以安全审计、系统监控、接入控制等为重点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平台,根据机关移动办公、移动执法需求,适应手持设备智能化和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规划建设移动政务安全接入平台和应用服务平台,形成有线无线互为补充、安全可靠、统建统管、充分共享的移动电子政务平台。

智慧城管建设。智慧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内容为:整合现有的数字化、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新一代高科技技术手段,建立城市管理各环节全面感知、智能分析、信息共享、协同作业的统一平台,在城市公共设施精细化管控、公共安全应急预警、执法管理强化监督、环境卫生网络监测等方面,全面提升和完善城市管理功能。

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底层传感网络建设、数据平台建设、系统支撑平台建设、应用及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底层传感网络建设,通过集成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构建底层传感网络。底层传感网络建设,是借助各种智能节点终端实现对监测对象的信息采集,通过传感网关将信息进行汇聚,并上传至核心网络。核心业务库建设,是指通过整合业务数据库、业务支撑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实时数据库,构建数据平台。数据平台包含智慧城管系统的所有数据信息,主要包含业务数据、业务支撑数据、空间数据和实时数据四个部分。多业务平台建设,通过整合业务逻辑功能、数据运算、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的一个信息集成处理环境。是将分散、异构的应用和信息资源进行聚合,通过统一的访问入口,实现结构化数据资源、非结构化文档和互联网资源、各种应用系统跨数据库、跨系统平台的无缝接入和集成,提供一个支持信息访问、传递、以及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实现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城管应用系统建设,是指通过整合公共设施、公共安全、执法管理、环境卫生四个方面服务,来建设智慧城管应用系统。系统应用平台面向城管单位提供市政设施主动式监管;市政车辆定位跟踪、统一调度及条件管制;市政人员出勤监管、合理调配;城市环境监测、卫生质量预警;重点地界智能监管等六项服务应用。

智慧中国产业体系建设

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智慧中国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培育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为核心,重点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与信息技术等产业,培育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全国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及生产基地和全国信息服务及服务外包基地。完善配套体系,延伸产业链,培植具有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

加快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渗透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全面渗透、综合集成和深度融合,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工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智能发展,逐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两化融合”示范基地,“两化融合”示范园区引导工程。重点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电子、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推进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加快“两化融合”。以大型企业信息化为龙头,带动规模巨大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升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协作能力,形成智慧中国建设有利的制造业应用体系。搭建公共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力度。加快信息化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优势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