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城市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城市发展范文1
【关键词】 智慧城市 智能建筑 和谐 绿色 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信息技术的发达,智慧城市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与推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势。智慧城市的构建主要是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对城市进行智能化、科技化的改造,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智能建筑作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时代的发展机遇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其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空间和发展方向,本文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一、智能建筑的重大意义与潜在发展空间
智能建筑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型产物,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理念的提出,智能建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现代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以云计算、互联网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智能技术型产业得到了壮大和蓬勃发展,人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会在无形中受到电子信息技术的影响,所以对于智能建筑的建设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建筑通俗上来讲就是运用互联网相关信息技术对建筑或者建筑群采用智能控制,如建筑内的照明、监控、安防等等一系列管理系统,如果智能建筑得到较好的发展,在人们将来的工作生活中不仅仅带来相当大的便捷与安全性,更加利于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完善城市生活环境,实现智慧城市的构建。
二、智能建筑发展的策略原则与方向
2.1关注绿色建设,围绕信息网络技术
智能建筑本就是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是以标准化、智能化、环保绿色化为基本要求,主要可以集中表现在这几个方面:在标准化管理方面也许还没有成立一个体系,但是在智能建筑建设过程中还是可以有一定基本要求的,如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就必须符合智能建筑发展与适用的要求,在建筑的各个门禁系统、或者玻璃窗等方面可以采用一些比较先进的材质如可以电子感应的材质;在建筑管理系统上尽可能全部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如安防系统、电子监控系统等,都可以实行联网化管理,这样更加方便快捷与安全;在绿色环保建设上来看,也可以在很多地方加以发展,如对于建筑的供暖设备,就可以采用绿色的太阳能资源,在室内空调使用上,可以采取地源热泵型空调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在照明的方面尽可能采用高效节能的感应照明系统,能根据光线的变化智能的调节亮度,实现节能环保智能化。
2.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科学生活环境
智能建筑的建设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们,尽可能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优化人们工作生活环境,便利人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例如,在建筑安全管理上可以摒弃IC卡的使用漏洞,采用人脸识别的门禁管理系统,这样不仅便利而且大大提高了建筑管理的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智能化的作用;在建筑内的安全警报系统中还可以与公安保全系统联网,如果说建筑内发生火灾或者其他危害安全的事故,警报系统就可以第一时间发出信息给公安系统,在建筑内保全的基础上,更加能保证人们的人身安全,为人们带来更加完善的服务;还可以在建筑的照明光源方面加以改善,选择采光性好、寿命长、节能的光源载体,根据人们的喜好和眼部适应接受能力来选择,让照明更加适应人们的生活,满足人们的需求。
2.3加快建设脚步,成就和谐智慧城市
对于智能建筑的建设中,上述已经提到了其重要性以及相关意义,在现有经济环境下,这是一个适合智能建筑大发展的时代。智能建筑推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也带动了相关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在智能建筑相关电子产品的选购中,就可以采取公开选择的模式,不单单依赖一家提供的建筑材料与资源,尽可能在多家中择优选择,这样就可能促进相关产业在竞争中不断完善,对于商业的发展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所以,在国家政策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大力支持下,智能建筑应该秉承上述发展原则与策略,结合现今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地进行完善与推广,尽可能地加快建设推进脚步,为智慧城市的最终构建创造条件。
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志性产物,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中抓住智能建筑建设的重点,以构建智慧城市,完善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为智能建筑建设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样就能更好的推进建筑智能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于小雅.技术千变万化,唯有数据不变[J].中国建设信息.2014(08)
[2].王晓彬;马戎;付维平.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非结构化道路检测[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36)
智能城市发展范文2
【关键词】低碳城市环境;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特点;发展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建筑工程已经实现了智能化,可以说智能建筑的应用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也让人们感受到更为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是推动智能建筑高速发展的中心环节,要在低碳经济环境背景下不断提高电气工程的网络化与自动化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低碳城市环境下智能建筑中电气工程的特点
低碳城市环境下的智能建筑是时代和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领域逐渐扩大、生活和生产要求逐渐上升的结果。通常意义上说的智能建筑是指综合了很多高科技技术的建筑,这些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现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物的设计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尤其是使内部的建筑的电气系统、防火防盗功能实现自动化和综合管理的目的,特别是可以让建筑物具有远程监控的作用和功能,只有这样的建筑才可以称得上是智能化建筑。它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管理的自动化、信息的全面化、和办公的自动化。
现阶段提倡的低碳经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耗低、污染少,不仅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还有利于为人们提供非常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智能建筑的主要优势包括使用效率高,节能特点突出,居住环境舒适等,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发展的速度却是非常地快,近些年来国内的很多省份市区的建筑智能化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大都市,智能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很多智能建筑也向着大型的公共建筑的方向迈进,例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建筑设计的交流与学习活动越来越密切,再加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智能建筑的支持,相信我国在智能建筑的研究方面还会取得新的突破。电气工程是智能建筑中的核心部分,在电气工程的设计上,要遵循低碳经济的发展原则,同时要利用高新技术,完善电气工程的网络化建设,这样才能使智能建筑得到长远的发展。
二、低碳城市环境下智能建筑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
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主要是朝着网络融合与办公自动化方向发展,通过高科技信息技术方式的应用,可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降低了智能建筑在日常生活中的电气成本的消耗。
首先电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建筑中主要的使用功能包括为互联网络的接入提供端口、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与移动通信系统实现交互式结合、可以同时进行远程的多方电视会议、并可以实现远程的医疗与教学等。在智能建筑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将通信的终端直接连接到办公室和家庭中来的目的,并且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电气工程中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对实际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智能建筑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系统实行远程的监控和操作,还可以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适时监控,查看相关的访问记录,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渐提高智能建筑中人们合理利用资源与能源的意识。互联网技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如果使用的是开放式的网络传输协议,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控制系统的各项功能,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再次办公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要遵循低碳发展的原则,办公自动化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多媒体电子邮件、远程会议电视、无线遥控等,办公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为建筑的各项电气设备提供信息和网络化的服务,促使其可以保障整个建筑的高效快捷的商业活动,现阶段,通过E-mail智能传真等方式可以发送多种形式的信息,包括声音信息、图像信息、音视频信息、格式化文本等,实现远程控制,节约了很多管理方面的成本支出。
另外智能信息化技术是在半导体芯片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得到进一步拓展的,具体的表现包括智能卡的广泛应用以及家庭智能化技术的实现。这种半导体芯片的主要特点包括空间的占有量非常小,方便携带,具有非常大的内存空间,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能,同时还可以脱机使用,并具有一卡多用的性质,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用户。尤其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智能卡可以帮助人们节省很多时间,在保安门禁系统、停车场付费系统、商业收银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庭智能化技术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一个家庭用的智能控制器将家庭中的各种家用电器和通讯设备全部链接起来,可以在异地对家庭中的电气系统进行远程的监控,保障家庭设施的安全度与协调度。这种家庭处理的方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和接受,不仅为家庭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还有效保障了人们的生活的安全性。家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禁止非法入户、家庭设备的安全使用预警功能,对家庭中的电器实施遥控,还可以使用智能微波炉、智能吸尘器、智能空调等,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空间。
最后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的使用给智能建筑的网络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并打破了传统的有线局域网的布线限制,降低了工程的消耗程度。传统的网络使用需要在建筑中预留一定的线路,在布线的过程中还容易造成线路的损坏等,无形中增加了网络使用的成本。移动通信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不断发展,这给无线局域网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项技术的主要应用特点是将微波、激光、红外线作为网络传输的媒介,提高了线缆端接的可靠程度。一台计算机可以在特定的网络使用范围之内任意更换地理位置,为用户的使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智能建筑中,很多领域都实现了无线局域网的连接,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号的传输、交互接入服务等功能,为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便捷化和高效化的服务,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筑也需要将低碳理念应用到实际的设计中来,智能建筑更不例外,应用低碳经济理念指导智能建筑中的电气工程的设计,不仅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电气技术发展的必然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秉持一种科学的精神,将低碳技术落实到电气工程应用的各个环节,从整体上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关宇飞,沙婷婷.浅议低碳城市与智能建筑电气[J].科学与财富,2011(4)
[2]俞海江,陈文心.浅谈综合布线系统应用于智能建筑中的节能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3]任才权.对于智能建筑电气与低碳城市的浅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智能城市发展范文3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 智能建筑 生态建筑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控制技术和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智能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并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出现了诸如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家庭、智能工厂、智能街区、智能城市等信息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毋庸置疑,建筑工程智能化给建筑环境的改变和人们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在智能建筑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安装与土建设计施工之间的配合协调不够、建筑设备智能化水平不高、智能建筑管控手段单一、能耗较高、信息化程度较低等。上述问题成了制约建筑工程智能化的发展瓶颈,因此,本文对智能建筑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笔者对建筑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的见解。
1 智能建筑的发展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第一座智能建筑以来,智能建筑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提倡,并在世界各地建造了大量的智能建筑。近10年来智能建筑技术在国内发展迅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己建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建筑。
1.1智能建筑的特征
虽然智能建筑已取得广泛的应用,但是国际上关于智能建筑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我国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C314-2000)对智能建筑的定义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设备、办公自动化及通信网络系统,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于一体,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智能建筑(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部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通信自动化系统(C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即通常所说的3A。后来又增加了智能防火监控系统(FAS)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所以又称5A系统。其中,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智能楼宇设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1 智能建筑系统组成
1.2 智能建筑的存在的问题
目前智能建筑的发展对于提高建筑环境的舒适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1)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土建设计施工配合不到位。这往往是由专业之间的限制造成的。建筑智能化系统一般是由自动化或计算机专业的设计人员完成,他们对土建的设计施工等不太熟悉,容易造成两者的分离。(2)建筑智能化设计施工管理混乱。随着智能建筑的普及,出现了大量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公司,这些公司良莠不齐,对设计施工质量管理混乱,造成设计图纸资料不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使用寿命过短、智能建筑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系统故障频发、能耗较高等问题。(3)智能建筑的能耗过高。一部分智能建筑实现其智能功能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而对建筑节能方面很少考虑。(4)智能化水平不高。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采用集中控制的方式对建筑环境中的设备进行管控,实现人们所要求的目标。这从严格意义上讲还算不上真正的智能建筑,仅仅是智能建筑的初级阶段,而智能建筑的高级阶段应该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自适应、自诊断、自修复等较高级的智能行为。
2 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
鉴于上述对目前建筑智能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建筑智能化应向一下几个方向发展。
2.1 建筑结构本体的数字化、智能化
从智能建筑的定义可以看出建筑智能化主要是对建筑环境、设备及人们日常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管控,而对建筑本体的数字化、智能化却没有考虑。建筑结构作为智能建筑的主体,其健康安全状况等对于建筑智能化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的建筑智能化应包括建筑土木结构的数字化、智能化,可利用生物智能技术,将智能传感器、驱动材料、修复材料运用于建筑土木结构,实现建筑结构健康安全状态自监测、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等特异功能。
2.2 “云服务、物联网”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云服务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已在各大行业取得了广泛应用。将其用于建筑智能化的建设,对于提高智能建筑设备的管控、资源信息共享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建筑设备管控和日程服务等方面可考虑运用云服务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促进建筑工程智能化的革新。
2.3 生态智能建筑
目前存在一部分智能建筑实现其智能功能是以高能耗为代价的,而对建筑节能方面很少考虑。这与当前倡导的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社会不符,下一步的建筑智能化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宗旨,在合理利用信息化、网络、控制、绿色生态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建筑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和舒适性,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建筑本身利用率的新型生态建筑。
3 结语
本文探讨分析了目前建筑工程智能化发展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筑本体结构智能化、云服务、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建筑智能化中的运用以及生态智能建筑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对于突破目前智能建筑的发展瓶颈,促进智能建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丽琼,潘峰. 智能建筑综述. 2011山西省电工技术学会学术年会,2011.
智能城市发展范文4
[关键词]机械工程 智能化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29-A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231-0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时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成为了机械工程发展的主要趋势,原有的机械设备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随着智能化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不断提高了工业的生产力,促进了机械工程的发展,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的工业生产,因此要掌握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方向,进一步完善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
一、机械工程与智能化
机械工程主要是指机械生产和使用,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离不开机械设备的生产和使用,人们为了提高生产力,不断的优化机械设备,推动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力,从而有效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智能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多,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帮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智能化的支持,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随着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应用到机械工程中,提高了机械工程的性能,促进了机械工程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机械工程智能化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对于机械工程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机械工程体系,智能化也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很多机械设备脱离了人工控制、人工管理的状态,降低了机械工程对于人工的需求量,实现了机械自动化管理的目标。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自动实现数据采集、制动加工和自动处理,提高了我机械生产的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尽管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比较快,但是机械工程智能化l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我国科学水平并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直接影响了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水平,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想要提高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水平,就要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我国信息管理的水平也有待于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在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把人脑中的想法转变为智能,信息处理的能力直接影响智能化的转变,。除此之外,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对智能化的认识不够全面,认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我国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面临着重重阻碍,只有提高科学技术的水平,增强信息化管理的能力,转变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才能进一步促进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
三、机械工程智能化发展的方向
(一)机械工程生产管理智能化
企业经营的管理模式是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传统的管理模式主要依靠人工的操作,机械工程的设计、生产、销售等都离不开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要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涉及的工作量比较大,并且容易出现错误,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损失。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被智能化管理方式所取代。在产品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机械工程的智能化对产品的成产、销售、售后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智能化的管理,通过机械工程的信息化完成产品的生产,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产品销售和售后调差,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对产品的生产做出一定的调整,从而实现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例如在生产手机配件的过程中,利用传统的人工生产效率比较慢,并且不能控制成产的数量,而利用机械工程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生产。生产利用机械工程的智能化管理可以充分实现资源配置,减轻人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量,避免错误的出现,从而有效提高了企业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二)产品智能化
企业的产品时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法宝,产品的种类和质量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企业就要利用机械工程智能化生产产品,满足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把产品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使产品趋于智能化。例如,很多小型城市门口都会安装感应器,每当有顾客进来时,就会进行语音提醒,从而提醒有顾客光临。产品智能化可以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充分发挥出智能化的作用。近年来,人们对于智能化的产品需求越来越大,产品智能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方向。
(三)设备智能化
企业设备是企业发展中的有型资产,没有设备就不能完成产品的生产,因此设备智能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生产复杂的产品,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能生产较为单一的产品,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设备逐渐实现了智能化,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生产工序简单的产品,还能生产较为复杂的较为复杂的产品,提高企业产品效率,增加了产品的种类,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避免劣质产品流向市场,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当设备不能工作时还可以发生警告,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设备智能化是机械工程智能化的重要体现和发展。
(四)科学技术智能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对于企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智能化与机械工程智能化相互依赖,相互发展。科学技术智能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使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减轻员工的工作量,使员工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提高产品研发和生产的能力,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科学技术智能化是实现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也是机械工程智能化未来发展的趋势。
结语:
综上说述,机械工程智能化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机械工程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生产管理智能化、产品智能化、设备智能化和科学技术智能化的发展,充分发挥智能化的作用,推动我国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郝小华.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3)
智能城市发展范文5
一、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分析。
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以下所述三个方面,主要的内容工程机械单机集成操作的技术以及智能化控制方面,工程机械的智能化维护技术、预报、远程事故诊断分析、监控以及检测和以网络机群作为基础集成控制以及智能管理的技术。
(1)、工程机械智能化单机集成操作以及智能控制技术。
工程机械智能化单机集成操作以及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下列内容:全功率负荷的传感控制技术、可编程的控制技术、无人操作技术、将机电液一体化进行控制技术、自动换挡变速技术等多方面。应用工程机械领域中自动换档的系统愈加广泛,使得使用性能不断改善,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不断减小。这其中的自动换挡系统能够划分为液压式和电液式。液压式的主要功能是把其车辆行驶速度和油门开度等在行驶过程中所发生的参数进行油压的信号转化工作,随后再通过转化得到的油压信号对换挡阀实现控制,并最终达到自动换挡功能。而电液式主要把行驶速度和油门开度等行驶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收集的参数实现电信号转化工作,再将其输入电子换挡之中,实现对换挡阀控制,最终能够达到自动换挡的功能。
(2)、工程机械的在智能化维护、预报、远程诊断事故、监控、检测技术。
工程机械的诊断故障和电子监控技术指对在线的工程机械实现检测、预报、监控发生状态等功能,并且实现故障远程维修诊断工作。此项功能的目的是能够实现工程机械监控以及故障诊断工作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微型计算机的普及面大大加强,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大量的国外工程机械企业在对于工程机械的使用过程中也加入了微型计算机的功能,并且已经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成效。在近几年,许多国外厂家已经将电子监控的设备安装在记录故障的数据存储和输出的接口上,相关工程机械维修人员能够将故障代码输出并对其加以分析,进而对故障发生点以及其发生故障类型进行诊断确认。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程机械在此项领域之中研究应用工作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故障的诊断以及电子监控技术应用和发展都处在初级阶段。
(3)、以网络机群作为基础集成控制以及智能管理技术。
在高级公路的路面施工作业过程中因施工机械品种和数量都较多,而且很多的机械在工作运行的状态方面有很大的随机性。在实际应用施工的过程之中对于建设施工项目进行最为优化的配置是至今为止都没能解决得一个问题。在必须由多机种、高性能的多个机械进行联合施工的作业条件之下,使得进行施工的机群增加投资,所增加的机械设备在进行使用方面费用,与此同时机群在进行作业的过程中协调方面能力以及对工程的效益、进度以及施工质量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对机群调度以及优化配置过程之中,对机群进行协同作业的能力实现充分发挥作用,这能够使得项目施工的成本大大减少,这在大型的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之中已经成为管理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近年来,众多的国内外专业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果,但这些理论成果至今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因此在当前工程机械智能化进程之中,积极开展理论引用是十分重要的。现如今,网络机群作为集成控制和智能管理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的应用是十分迫切的。技术应用主要包括了数据通信技术、协同化控制技术、智能化调度技术、优化配置集群技术等方向。
二、工程机械的智能化发展对策。
在现代的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进程之中,应对高性能的技术、网络技术、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等多项科学成果进行综合的利用,对我国现今所拥有的工程机械进行系统化技术改造以及性能提升,对于自动控制、多传感器、计算机和微电子等先进科学技术综合的利用,对于工程机械智能控制的系统以及集成操作相关技术进行应用,这中间的关键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当中具有核心地位,是最为关键单元技术,研究人员应该首先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并且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充分结合,研究出适合广泛应用发展的自主创新技术等对我国工程机械领域的新型主导性产品。将我国传统工程机械的产品在短时间之内取得跨越式发展,使我国工程机械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并且形成产业化生产模式。
三、结束语
智能城市发展范文6
关键词:城市低保制度;社会发展;功能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4-0095-03
城市低保制度运行以来,作为针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一项正式社会支持,在为2000余万贫困群体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同时,也发挥着双刃剑的作用,需要对其正负功能进行评估,并通过对政策的调整使正功能达到最大,负功能降低至最小。
一、城市低保制度的正功能
城市低保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在三个层面发挥着正功能:在微观上为替代单位制,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基本的生存权利并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在中观上,作为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帮助政府安抚威胁社会稳定的危险人群;在宏观上,弥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足,推进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编织社会支持的安全网
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为丧失社会支持的人们提供必要支持,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核心任务。从1996年每月170元/人,到目前每月520元/人;从仅仅的低保金配以简单实物的发放,到教育、医疗、住房等全方位的救助;从单纯的“一刀切”,众人同一标准,到今天的分类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经历了一系列的嬗变,但始终没有偏离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必要支持的设立初衷。在访谈中,低保对象对该制度的此项功能予以肯定,这种支持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让他们感受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政府会管的”。
“1999年,我所在的单位木材厂效益不好了,不愿意和我们续签合同。我觉得自己刚30多岁,再找个工作应该也容易。可一回家就生病了,甲低和血脂高,看病花了很多钱,还有后遗症,干不了重体力活。现在我还需要一直吃药,每月100元左右,一年检查3次,一次要200多元的检查费用。我妻子工资本身就不高,2001年因单位搬迁,还待岗了,只有200多的收入。我们找到单位,单位说可以向当地申请低保,于是我们就试了一下,2001年7月申请下来了。尽管刚开始时,低保金只有257块钱,不过这笔钱可以保障买菜吃饭,再加上一些粮油补贴,在生活上对我家的帮助还是很大的。”
分类救助和专项救助是低保制度近几年的发展趋势。分类救助一是提高了城市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水平,二是对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人员,区分有无劳动能力,实施鼓励就业政策,是城市低保制度走向完善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标志。专项社会救助是为低保对象提供一个集生活费用、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廉租房救助以及临时救助为一体的全方位救助网络,使城市低保制度真正成为一个全方位、无所不包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阀
社会稳定是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城市失业贫困群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这其中有失业下岗人员,有在职拖欠工资的、有孤老病残的,还有刑满释放人员,当他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上街示威游行、集体上访,甚至是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在该群体发生的可能性都相对较高。1997年低保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时,据统计符合各地低保标准的居民数量为88万人,2002年人数增加至2 064.7万人,之后数量趋于稳定。①城市低保制度在保障2000余万贫困人口基本生存发展权利的同时,从三个方面体现出缓解社会矛盾的政治服务功能。
一是对特殊群体的照顾。特殊群体以刑满释放人员为代表,他们与社会隔离时间长,出狱后其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来供养自己及家庭。通过与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了解,这类人员是社区工作站关注的重点,对他们的困难,都会及时解决,“他们出狱后,一般都会去街道,说自己没工作没收入。街道对此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只要家庭确实不宽裕,都会让其进入,这也是为了避免他们老闹事。”
二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灵活”处理。尽管城市低保制度对进入人员有十分严格的规定,例如不允许有手机、不能养宠物等,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不会完全严格执行,对低保的审查一般仅限于收入而非资产,审查方式偏向于定性而非量化标准。“我们是秉着这么一个原则,只要申请材料符合低保制度的相关规定,我们就不深究它的真实性。比如说收入证明,我知道有些人工资不可能只有300元,同一家公司6年前工资是300元,现在还是300元,这怎么可能呢,但是只要她能拿到证明,我们就不深究。因为即使工资比300高,也不是富人,都是邻居,情况我们都知道,只要不过分就行。”
三是在举办重大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每逢我国举办重大会议、活动时,社会稳定就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城市低保制度就成为安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将各种不稳定人群拉进低保制度的“安全网”中。“2008年奥运年的时候,我们街道收到区民政局的相关指示,在奥运年社会稳定最为重要,民政工作一定要做好,在低保这块,对于基本符合条件的,不要过于苛刻限定,可适当放松要求。”
(三)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剂
城市低保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剂。市场经济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结构调整和物价体系调整等一系列变化,改革触及普通市民的切身利益,引发了企业停产破产、工人失业下岗、物价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城市低保制度为所有的城市居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解决了后顾之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之前在服装公司收银,那时还有‘接班’一说,我是接我父亲的班,他就一直在那工作。1999年,我上班时晕倒了,检查出了高血压和脑血栓。那时家里婆婆岁数大、孩子小,我身体又不太好,我和丈夫就商量我不上班了,在家照顾家人。这样的话,公司不给工资,但是负责保险。但是到了2003年的时候,单位裁员,45岁以下的都回来了,我那阵也被买断了,一共就给了3.5万。但我丈夫有工作,家里也不紧张。可祸不单行,2005丈夫病了,不光花了很多钱,这种病还治不好,被鉴定为2级中度肢体残疾。居委会知道我家的困难后,主动联系我们,让我们申请低保。我挺感激的,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不光每月的几百元钱,孩子的学费,逢年过节也会发东西,还有邻居们都很照顾我们,我觉得政府做得特别好。”
二、城市低保制度的负功能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作为一项“花小钱办大事”的利国利民的制度,在政策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同样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从国家层面看,缺乏细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制度设计容易造成福利依赖;从社会层面看,低保对象符号化引发的阶层壁垒和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经济壁垒削弱着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
(一)造成低收入群体的福利依赖
福利依赖是长期困扰福利国家的顽疾,尽管我国并不是高福利国家,但在城市低保制度的执行中,也发现了福利依赖的影子。这种福利依赖是低保群体迫于生活压力,为获取收益的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介于制度与非制度之间的技术选择,并非出于逃避劳动的主观意愿,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家庭收入作为准入标准,可能把穷人带进“贫困陷阱”。贫困家庭差额享受低保金,收入的增加意味着福利的减少,即受助家庭收入增长10元钱,就意味着他们将少得到10元钱的救助金,相当于100%的边际税率。尽管2006年北京市已经把边际税率降低为70%,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员找到了330元以下的工作,那么这330元作为就业奖励,低保金额并不会产生变化。但是如果找到的工作高于330元,那么就会按照70%的边际税率,低保金进行相应的递减。例如我们街道的A先生,他一家三口都没有工作,那么按照现有的补助标准410元,那么家庭收入就是410×3=1230元,如果A先生找到一份月收入330元以下的工作,那么这份工资收入算作是就业奖励,A先生家的家庭收入就从1230元涨到1230+330=1560元。但是如果A先生找到了一份高于330元的工作,高出部分的70%就要从低保金中扣除,收入增长的空间极为有限。”
第二,城市低保制度中就业服务以及激励措施难以发挥作用。调查发现,有劳动能力的人或是不就业,或是就业但隐瞒收入。政府制定政策有个前提假设,假设如果人们可以养活自己的话,就绝不会接受政府资助,不过现实却不是这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城市低保制度非但不鼓励低保对象再就业、反而破坏了他们增收的积极性。“我们不是不想工作,可是像我们这个年纪、没什么技能。重体力活肯定干不了,要是累病了,挣的钱还不够看病呢。简单的工作工资又太低。你说找个600元、800元的工作,低保就享受不了。其实到手的钱还不是差不多。”另外,街道中负责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的社保所与负责低保工作的民政科属不同部门,不利于低保人员培训再就业工作的开展,导致了职业培训不适用、介绍工作不匹配、就业激励措施力度不够等众多问题。
第三,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甚至北方地区的取暖等费用逐渐都被纳入到了城市低保体系当中。换言之,人们只要具备低保资格,就可以享受到政策规定的各方面的资源,形成了“一有皆有,一失全失”的局面,一旦失去“穷人”资格,不只是损失了每个月的低保金,还损失其他附加的各种补贴和给付,为此还有人不惜办理假离婚。“我不愿意退出低保,我没有上过社会保险,现在都50岁了,如果没有低保,我退休金、医保都成问题,虽然现在有政策说可以一次性补交社会保险金,但是一下子拿好几万块钱,承受不起,我估计我就是得吃一辈子低保金了。”收入略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非常容易陷入贫困,但无法从社会救助中受益,作为潜在贫困者,他们要么让自己的收入确实低于保障线,要么冒着道德风险,进行收入的欺报、瞒报,这些现象与低保制度自食其力、治本脱贫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
(二)削弱非正式社会支持
低保对象符号化引发的阶层壁垒和贫富差距拉大带来的经济壁垒削弱着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原有的社会支持在生活中面临一定的社会排斥与自我排斥。低保群体在享受政策眷顾的同时,也必须维持贫困的生活方式,否则将因生活“奢侈”而被取消救助资格。正如齐美尔的经典描述:贫困者接受扶助以后就已经不是普通的市民了,因为他们不用交税,他们的市民权会受到限制,贫困者在社会的里面又同时在社会的外面。
一是低保对象符号化引发阶层壁垒。进入城市低保制度有诸多程序,各地为便于群众监督,都普遍采用在社区内张榜公示、邻里访问的方法,提高低保对象知名度,接受来自政府和社区内正式与非正式的监督。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但尚未就业的城市居民,在享受低保待遇期间要参加所在居民委员会组织的半强制性的公益劳动,这些措施一方面使得低保人员自身产生自卑情绪,主动远离其他人员,相应的自我排斥与社会排斥随之产生。调查发现,邻里关系融洽的低保家庭只有12%,在社会交往中容易自卑。“我们平时很少出门,我得上班,下班就是看孩子。他就在家待着,有时候去小区里的发小那转转。”“和邻居见了,就是点个头,没什么可聊的,我也不爱串门,地方都不大,再说人家多好,多干净啊。”
二是贫富差距拉大削弱家庭关系。除了邻里,家庭是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林耀华指出家庭是这样一种生活圈子,是围绕着一个由习俗、责任、感情和欲望所精心平衡的人编织的强有力的网。抽掉家庭的一员、扯断他同其他人、其他人同他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家庭便面临危机[1]。经济上的贫困往往导致家庭关系失和甚至破裂,使贫困家庭更加缺乏社会资本,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我和我妈一块过,要不然真是不够,你想我就600块钱,还得交保险,我媳妇也就300多,低保那几百,加在一起也不够。孩子小,上学要花钱,虽然学费免了,但是咱们穷也不能穷着孩子,该买的书,报的班也都给她花。家里煤水电都是我妈交,我们就是偶尔买点菜。说句不好听的,真的就是吃我老妈呢。”低保人员自身经济拮据,很少出席亲友婚丧嫁娶等需要出钱的社交活动。“平时不去,挺远的,想起来就打个电话,我们没有钱,钱只够吃喝的。亲戚婚丧嫁娶我们很少去,生病了也就是空手看看。”低保家庭还容易出现财产继承不公,相对富裕的亲戚对自己看不起或关键时候亲戚不帮忙等。“我都有离婚的想法,真的,他妈欺负人。你说我们家这种情况,不帮忙也就得了,可是还总是找事情,平时照顾他们都是我们家的事情,可是他父母却把房子留给了他弟弟,一说这个我就生气”,“我三叔家里条件好一些,以前经常帮我们,可能是不爱管了吧,我爸这次生病住院都没有去看我爸,也好久没来我们家看爷爷了。”
综上所述,城市低保制度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层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尽管在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福利依赖、困难陷阱以及对传统社会关系的削弱,但综合来看,该项制度的正功能远大于负功能。随着立法的加强和综合性救助体系的建立,城市低保制度必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耀华.金翼[M].庄孔韶,林宗成,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曹艳春.我国城乡社会救助系统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3]云.我国贫困群体社会救助的经济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4]孙立平.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