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污染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微塑料污染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微塑料污染分析

微塑料污染分析范文1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LNG) 超低温阀门 工艺 深冷加工 清洗脱脂 装配 试验

中图分类号:TH134 文献标志码:A

1 、 概述

根据国家能源战略布署,海上液化天然气进口量正在不断增加。国际天然气联盟(International Gas Union)的消息显示,2012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达到了1480万吨,专家预测2015年我国液化天然气有可能达到4000万吨的规模。

随着液化天然气贸易的发展,我国陆上液化天然气工厂和接收站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这些项目建设中所需要的超低温阀门也正在逐步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自主化研发和制造,在这一过程中,对超低温阀门的制造工艺进行严格控制,是保证液化气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环节。

系统性地总结液化天然气(LNG)用超低温阀门制造工艺控制要求,是做好LNG超低温阀门生产的基础,是提升国内LNG行业阀门制造水平的必然要求。

2 、与制造工艺相关的主要特点

液化天然气(LNG)用超低温阀门属于特殊工况阀门,其具有很多独特的结构特点,仅

就其与制造工艺相关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工作温度为-163℃超低温,工作介质为液化天然气;全部为奥氏体不锈钢材质,有防铁

污染要求;加工精度要求较高;需深冷处理;需脱脂处理;需进行低温试验;需要进行微泄漏试验;

3、 材料检验控制

材料化学分析中,严格检验奥氏体不锈钢中S、P含量,因为这些杂质会降低材料的强度及低温冲击韧性。

除常规材料性能外,进行低温冲击性能测试,保证材料低温性能。

制造过程严格进行追溯性管理,制造完成后,进行材料PMI光谱分析,确保主体材质符合要求。

4 、 深冷及精加工要求

深冷处理,可以使材料中部分不稳定的奥氏体充分转变成马氏体,变形应力得到充分释放,使内应力重新分布,达到平衡状态。深冷处理采用-196℃液氮浸渍零件,根据工件最大壁厚计算降温时间,在温度稳定后保温2-4小时,低温浸渍处理至少包括2次常温到低温的温度循环,以使得组织转化充分。

零件严格进行精加工前的深冷处理,精加工工序应至少包括密封面研磨、阀杆上与填料配合部位磨削、精密配合面加工等。深冷处理后的零件不应再进行焊接、热处理工序,因为这些工序会产生新的应力集中。阀体、阀盖、阀瓣、阀杆等材料经深冷处理后,应达到均一的配合面加工要求,特别是中法兰密封部位和填料密封部位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5.3.3.2节的装配要求。

5、 阀门装配试验区

为了保证液化天然气(LNG)用超低温阀门的产品质量,制造厂应建设清洁的装配试验区,装配试验区按以图1的工序流程进行资源配置。

图1 超低温阀门装配试验流程图

5.1 工作区要求

5.1.1 场地

场地设置为封闭的隔离区域。

5.1.2工作服

工作人员应穿干净的工作服和无尘鞋,接触已脱脂的零、部件应戴上清洁的塑料手套或干净的白布手套。

5.1.3清洁

地面要有光滑的地板或油漆覆层,墙壁和天花板材料本身不得产生灰尘。

5.2 清洗和脱脂

5.2.1 清洗方法:

清洗和脱脂采用超声波方法进行,配置超声清洗设备。刷洗奥氏体不锈钢用的刷子应由不锈钢或尼龙制成。

5.2.2 清洗和脱脂流程:分为一次冲洗,二次清洗,三次脱脂三个流程。

5.2.3脱脂检验:

a)用清洁干燥的白色滤纸擦抹脱脂件表面,纸上无油脂痕迹为合格。

b)在暗室或遮光罩内用波长3200-3800埃的紫外光检查脱脂件表面,无油脂萤光为合格。

5.2.4 铁污染检验:

用蓝点试验方法进行铁污染检验,确认铁污染已经清洗去除,达到要求。

5.2.5 合格零件的存放

合格的脱脂零部件应暂时放置于塑料袋中,并放入专用塑料周转箱中,防止脏物和杂物沾染或侵入,较大工件无法放入塑料周转箱时,采用垫有干净橡胶板的拖板存放,零件覆盖干净的塑料薄膜进行防尘。

5.3 装配

5.3.1 工具

a)装配工具和行车吊钩采用不锈钢材质,碳钢工具应镀铬,。

b)砂轮:打磨使用铝基无铁砂轮,并且专用于磨削奥氏体不锈钢工件。

c)压缩空气:操作必须用无油、无水、干燥压缩空气。检查压缩空气的清洁度,可将气流吹在白布上,经10分钟后观察,在白布上应无油污、杂质及水分。

5.3.2 装配工艺

5.3.3.1 阀门中法兰螺栓和填料螺栓的紧固,必须采用扭矩控制措施,可采用扭矩扳手进行紧固,其目的在于控制达到常温下紧固且低温下无泄漏的标准扭矩值。

5.3.3.2阀门中法兰螺栓和填料螺栓的紧固应开展工艺评定,评定通过在低温下的阀体微泄漏测试,获得常温下应该达到的螺栓扭矩值的最低要求。这一过程需要在常温和低温下反复试验,通过大量样本数据获得可靠数值。如制造厂没有详细的工艺评定来支撑该要求,应通过逐台反复至少2次常温到低温的温度循环下的阀门微泄漏测试来校准扭矩。

5.3.3.3 阀门填料螺栓的装配,应对填料逐圈压紧,并在第1次螺栓紧固后开关阀门3次,再次以原力矩校准螺栓,再开关阀门3次,再次以原力矩校准螺栓。实践证明,完成以上操作,是保证阀门在低温下反复操作而不发生填料外泄漏的重要手段。

5.3.3.4装配时过程中严禁油脂。

5.4 试验

5.4.1 阀门应按GB/T24925-2010《低温阀门技术条件》、BS 6364-1998《低温阀门》JBT7749-1995《低温阀门技术条件》等标准的要求开展低温试验。

5.4.2 阀门应按照ISO15848-1部分开展-196℃微泄漏认证鉴定试验,并对产品进行ISO15848-2部分出厂微泄漏试验测试。

5.4.3 阀门试验台及微泄露试验设备的与试验介质接触的管路系统全部采用不锈钢材质。

5.4.4 试验时阀门两端的泵验板采用不锈钢材质,并进行脱脂处理,O形圈应清洁无油。

5.4.5 试验采用专用的试验用水,通过专用水箱与试验设备连接。控制水中氯离子含量不应超过25ppm,水中不得有防锈油成分。

5.4.6 气压试验应采用无油、干燥清洁的氮气或氦气。

5.4.7 压力试验合格后应先用吸枪吸去内腔的水分,并用无油、干燥清洁的压缩空气吹干内外腔,然后两端加防尘罩封住。

5.4.8 低温试验完成后,阀门作烘干处理,优先的方案是更换密封件(填料和垫片)并烘干处理。

5.5 包装和防护

5.5.1 包装场地应清洁、干燥,无有害物质,阀门包装过程中操作人员戴干净的手套。

5.5.2 阀门应用专用的塑料盲板或木质纤维板封口。

5.5.3 阀门装箱应严格与碳钢阀门分箱包装,阀门装入塑料袋中进行防尘保护,并放置干燥剂。

5.5.4 严禁发生包装箱铁钉与阀门接触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史淼直,液化天然气用超低温阀门[J].阀门.2012,(4).

微塑料污染分析范文2

【关键词】环境监测;污染物;萃取法;固相微萃取

萃取法的使用方法是利用溶质在不相溶的溶剂里的不同的溶解度,利用一种溶剂将溶质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剂中提取出来的方法,比如:利用四氯化碳从碘水中提取碘的方法。萃取法不管是液相的还是固相的都在分析化学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机污染物具有一定的生物积累性和“三致”作用,还有些痕量有机物的危害更大,所以追求一种痕量和超痕量污染物的检测方法是现今最重要的任务。快速溶剂萃取法是指在高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提取固体物质中有机物的自动化的方法,主要是解决环境中的底泥和土壤等固相物质中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以及持久性的有机物的分析和检测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有机溶剂的用量较少,速度快,而且回收率较高,被美国EPA选为萃取的标准方法,领先于其他技术。水样的预处理使用液相萃取的传统方法,结合现在的固相萃取和固相微萃取方法,简化了水样的预处理过程。根据固相萃取的原理,将滤膜与酶和其他化学吸附剂结合起来,制作成萃取膜,增强了样品预处理的效率,增加了预处理的选择性,并且降低预处理的成本和时间,同时也降低了预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有毒性试剂对于环境的污染。

酚类的化合物是近年造成水污染的有机化合物之一,来源于塑料、杀虫剂、造纸、染料、石化产品之中,在水体和土壤中经常会发现这类化合物。因为酚类化合物有毒性,所以许多国家将这类化合物作为环境污染中优先检测的化合物之一。液相微萃取是指用目标化合物作为水溶液和微滴有机溶剂的分配基础的一种分离富集的预先处理技术。这种方法的装置比较简便,操作时消耗的溶剂量较少,结合分离和富集的一种萃取技术,一般适用于水体和土壤中的化合物的检测。其优点在于分析的速度快、操作简捷、溶剂消耗小、分离富集比较好,并且可以利用时间和流速来控制其萃取的自动化过程。使用氨基安替比林法和液相微萃取方法来分析酚类的化合物,比较分析结果得知液相微萃取方法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微波萃取技术发展于80年代中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在微波消解技术得到验证之后,微波萃取技术也突破了传统的技术得到大力的发展,成为样品预处理的一种新型方法,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道路。1986年,N.Gedye等人首次利用微波应用于化合物的萃取领域,他们做了一个实验:将试样放在普通微波炉中,然后通过功率/时间的模式激发微波,接着就得到了萃取出的物质,比普通的萃取技术缩短了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的时间。ASTM采用萃取挥发性和半挥发性的物质的萃取为标准萃取方法。现今微波萃取的方法在化工、食品、草药、化妆品、土壤化合物的分析等领域都得到应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农药杀虫剂大多使用有机磷和有机氯化合物来制成,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和有毒物质等进入到土壤及其沉积物中,因此,土壤及其沉积物的污染物监测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86年,匈牙利的Ganzler等人第一次对微波萃取技术进行了报导,从此得出一种新型的萃取方法。经过10年的研究,微波萃取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试样的萃取,特别是土壤及其沉积物的萃取方面。萃取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有: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三嗪、邻苯二甲酸酯、有机氯农药、甲基汞、二恶英、多氯联苯、除草剂、杀虫剂、有机锡化合物、二苯并呋喃、三烷基和磷酸三烷基酯、总石油烃等。微波萃取技术的工作主要涉及以下的方面:试样预处理、试样基体对于试样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萃取使用的溶剂和设置萃取的参数、萃取的过程和萃取结束后的善后工作、微波萃取的形态的分离、微波萃取方法和其他方法的比较、微波萃取技术和其他技术的联合使用等。

超临界CO2萃取方法是最近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技术,主要优点在于效率高、速度快、操作简捷、易控制等。此技术得到分析化学领域学者的广泛重视,是一种理想的样品预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对固体样品的处理,因其对自身设备要求过高所以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任丽在对黄河水体的有机物进行研究时,利用吸附剂GDX301以超临界CO2脱附,在结合气象色谱和色谱-红外-质谱技术对分析物进行研究,并且对超临界CO2萃取和溶剂洗脱技术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出了在20MPa压力条件,60℃温度条件,40min时间下进行超临界CO2的萃取效率比溶剂洗脱效率高。

SPME技术是目前采用的试样的预处理技术,主要检测有机硫、烷烃类、醛类化合物、有机胺类、梭酸类等污染物,该技术的检测能力一般低于或者达到ppb的水平。可以适用于河水、湖水、海水和饮用水的检测。SPME技术一般可以检测一类污染物但是有些特别的方法也可以同时检测多类污染物,这样就大大的节省了时间和技术。SPME技术检测的样品主要有血液、头发、尿液、奶液、唾液、动物组织等。In-tube SPME技术较少应用于检测食品,只有鱼肌肉中的四环素抗生素、酒样中的极性杀虫剂、食品中的松香酸和脱氢纵酸、牛奶中的磺胺类抗菌药等才进行检测。Fiber-SPME技术检测的样品主要有人体血清中的PAHs、PCBs、聚乙醛;血液中的甲基叔丁基醚;尿液中的PCBs、二氯甲烷、三氯乙烯、全氯乙烯;头发中的有机污染物;脂肪组织中的亲脂性有机污染物;人尿中的二苯锡化合物;水丝kill组织中的氨基二硝基甲苯。

展望

固相微萃取技术因其具有操作简捷、检测速度快、成本低、不需试剂、效果好等的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涉足环境、生化、医学、食品等领域,但是由于食品中具有的干扰物质比较多,所以在食品中的应用技术还不成熟。随着无机吸附物质的出现,固相微萃取技术还将应用于无机物质领域。尤其是SPME技术在其与电火花或辉光放电、原子吸附等仪器联合使用时还将开辟出新的检测范围。随着SPME技术的检测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比如:该技术与其他仪器联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涂层和萃取纤维的进一步研究。根据大量的检测经验和试验可以得知:SPME技术的检测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它将会成为一种标准的常规的检测手段并且建立完善的检测机制。

参考文献

[1]刘晓茹.水环境监测中现代化萃取技术的应用.2006.02.20

微塑料污染分析范文3

关键词:广州市;固体废物;二次污染

1 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1.1 广州市工业废物污染现状

近年来,广州市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物急剧增加,组成成份日趋复杂。2005年全市固体废物产生总量达2334万吨,其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就占有1400万吨,该市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总量虽接近1000万吨,但现有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废物处置需求,设施建设普遍简陋,达不到“无害化”的标准,二次污染严重。

1.2 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

目前广州市平均日产垃圾6300吨。生活垃圾,主要在位于黄埔区的大田山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生活垃圾在处理过程中又给当地的居民群众造成了较为突出的二次污染。尤为令人吃惊的是,已开场10多年、并计划将于年内关闭的大田山垃圾填埋场,其污水处理系统至今还处于调试阶段,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涌里。

1.3 广州市有毒化学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目前广州市每年的危险固体废物产量约为2万吨,废旧电子电器12万吨,废塑料包装物和农用薄膜32万吨。其中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理处置的只有广东生活环境无害化处理中心等3家,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达标率只有40%;大量的危险废物被不规范焚烧或倾入没有采取防渗措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甚至直接排入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1.4 广州市白色污染现状

广州市目前使用的是EPS(俗称白色)泡沫塑料快餐具,其年消耗量在20亿~30亿只,大量弃掷的泡沫塑料快餐具形成“白色污染”。21世纪广州市的白色垃圾有300多万吨。由于EPS泡沫塑料消耗的是无法再生的石油资源,用作发泡剂的氟利昂是对地球大气臭氧层造成不可逆转破坏的“元凶”,它埋在地里会使土壤劣化,焚烧处理又会产生10余种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故而成为灾难性的“白色污染”。它已同汽车尾气、有磷洗涤剂一起被列为我国环保治理的三大重点。因为白色垃圾需要百年以上时间才可以在自然界自然降解,所以解决它的污染问题被称做百年难题。

2 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对策

2.1 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的治理对策

(1)冶金废渣的治理对策。

①高炉渣:高炉渣的产量随冶炼技术及矿石的品位不同而变化。高炉渣属于硅酸盐材料。它化学性质稳定,并具有抗磨、吸水等特点,可供广泛应有,国内对高炉渣的应用都很重视,美、英、法、日本等国高炉渣的利用率已达100%,甚至出现了很多专营高炉渣商品的公司和工厂。我国高炉渣的利用率已达85%以上。为了适应不同的用途,高炉渣可分别被加工成水渣、矿渣碎石和膨胀矿渣等几类主要产品。

②钢渣:钢渣是炼钢过程中排出的固体废物,包括转炉渣、电炉渣等。炼钢过程中的排渣工艺,不仅影响到炼钢技术的发展,也与钢渣的综合利用密切相关。目前,炼钢过程的排渣处理工艺大体可分为如下四种:冷弃法;热泼碎石工艺;钢渣水淬工艺;风淬法。

(2)化工固体废物的治理对策。

①对硫铁矿烧渣,应根据其含铁量的不同确定其用途,铁含量高的应回炉炼铁;低铁、高硅酸盐的硫铁矿烧渣宜做水泥配料。

②铬渣可代替石灰石作炼铁熔剂。在冶炼过程中铬成为金属进入铁组分中,可彻底消除六价铬浸出的危害;根据铬渣在高温下能还原成低价态无毒铬的原理,可将铬渣掺入煤中用于发电、用铬渣作玻璃着色剂或钙镁磷肥和铸石。还可利用碳对铬渣进行干法还原除毒;用电解法处理铬酸、生产铬盐精、回收原理含铬硫酸氢钠等。

③烧碱盐泥可采用抽滤、沉淀过滤法进行处理,或用于制氧化镁等;含汞盐泥可用次氯酸钠氧化法、氯化-硫化-熔烧法进行处理,并回收金属汞。

④电石渣可制水泥或代替石灰作各种建筑材料、筑路材料等,还可用来生产氯酸钾等化工产品。

⑤其它化工废物,如,磷渣可烧制磷酸;甲醇废触媒可生产锌-铜复合微肥;溶剂厂母液可生产二甲基甲酰胺等;染料废渣制硫酸铜等产品;胶片厂的废胶片和废液可回收银。

2.2 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填埋法。

①垃圾填埋场的选址。选址时遵循的原则是: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上风口和水源地上游;自然地理条件不适宜飘浮扩散和渗漏。

②对填埋场需要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以免垃圾中的有害物在雨水或地表径流的冲刷下随水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土壤。

③垃圾场表面覆土和排气管网设置。

(2)堆肥法.

堆肥生产的主要工艺过程是:生活垃圾-分类-破碎-发酵-烘干-磨粉-配料-造粒-干燥-包装-出厂。如果是生产一般堆肥,则在发酵工艺完成后,即可直接使用;如果生产有机复合肥,则在配料工艺需要添加一定配比的化肥。有机复合肥的有效肥力是一般堆肥的4~5倍。目前广州市的固体污染只有少量是用的堆肥法处理。

(3)焚烧法。

广州市现在有1座大型垃圾焚烧厂――李坑垃圾焚烧厂。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是广州市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7.25亿元。投入运行的一期工程设计日处理垃圾1040吨,占目前广州市日产生活垃圾量的约1/7;该厂年发电1.3亿度,能满足10万户家庭生活所需,是符合广州特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利用垃圾发电、“变废为宝”是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有别于垃圾填埋场的一大亮点。该项目还是国内第一个采用中温次高压参数的焚烧发电厂,通过提高蒸汽温度和压力有效提高蒸汽回收效率,使发电量增加20%以上。此外,与垃圾填埋场需大量占用土地不同,该厂在设计原则上尽可能节约用地,目前一期用地仅为3.2万平方米,是兴丰垃圾填埋场的1/10。

3.3 白色污染处理方法

①实行垃圾分类,以利回收利用。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作建材等。而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制品,则费时费力,且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所以一定要在废塑料制品进入垃圾流之前将其分类回收上来。目前,发达国家大都走回收利用的路子。我国城镇尽快推行垃圾分类弃置已势在必行。

②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可降解塑料。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可降解周期。广州市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和正在开发出以淀粉、秸秆纤维、天然草浆等材料制成的“绿色”替代品。

③加强立法,强化管理,尽量减少或控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生活用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生产者、各级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的义务。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广州市也为此专门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

2.4 广州市垃圾二次污染的防治措施

(1)填埋场场底防渗。

为防止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必须在填埋场底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以前垃圾填埋场底部都铺放一层防渗材料,主要有黏土、沥青、塑料膜等合成橡胶等。近几年国外开始采用人工合成防渗层,有的采用双防渗层,效果明显好于前者。垂直防渗可采用帷幕灌浆、不透水布等。各填埋场可根据具体工程和水文地质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

(2)渗滤液的收集处理。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方法包括生物、物化及土地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包括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厌氧 -好氧处理。物化法主要有化学混凝沉淀、电解氧化、活性炭吸附、密度分离、化学氧化、化学还原、膜渗析、汽提、湿式氧化等多种方法。和生物法相比,物化法受水质水量影响小,出水水质稳定,尤其对 BOD/COD 较低而难以生物处理的垃圾渗滤液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由于物化法处理费用较高,一般用于渗滤液预处理或深度处理。渗滤液的土地处理包括慢速渗滤系统( SR )、快速渗滤系统( RI )、表面漫流快速渗滤处理系统( ARI )等多种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主要通过土壤颗粒的过滤,离子交换吸附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渗滤液中悬浮颗粒和溶解成分。通过土壤中微生物作用使渗滤液中有机物和氮发生转化,通过蒸发作用减少渗滤液量。

(3)填埋气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①填埋气的收集。由于大部分沼气在填埋场填埋过程中就已形成,所以沼气采集应在填埋过程中就开始实施。在荷兰,对正在使用的垃圾场,主要采用立式或水平式收集技术。立式采气系统是在垃圾场的填埋过程逐步建造成的,其方法是在填埋场内均匀分布竖立大口径钢管,在每个钢管外砌筑竖井,当填埋厚度达到 2 ~ 5 米时,将钢管向上抽一部分,并继续砌筑,直到填埋场达到设计高度,然后将钢管移走。

②填埋气的净化。溶剂吸收法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沼气净化方法,如采用双塔式溶剂吸收法提纯垃圾沼气,设备简单、成本低、操作简便,净化效果好。

2.5 广州市固体废物优化方法

1)用作生产建筑材料。许多工业废渣的成分,性质类似于天然建筑材料或人工制成的建筑材料,如含有钙、硅、铝等氧化物并具有(或潜在有)水硬胶凝性的废渣,可作水泥、砖瓦等墙体材料;具有一定强度、体积稳定的废渣和废石,可作混凝土骨料。目前,利用热电厂的粉煤灰筑路,利用燃煤的灰渣做钢厂铸锭保护渣、岩棉制品、水泥原料等,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回收资源和能源。许多废石、尾矿、废渣等都含有一定量的金属元素或含有提炼金属元素所需的辅助成分。若是用于冶金、化工生产,可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每年从废物中回收利用的金属在各种金属产量中所占的比例为:铝18%,铜50%,铅50%,钢铁31%。回收垃圾中的废纸可节约大量的造纸木材,还可以减少由木材造纸工艺中的一系列污染

参考文献

[1]米歇尔.E.亨斯脱壳.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置与回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2]赫英臣,孟伟,郑丙辉.固体废物安全填埋场选址与勘察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

[3]刘均科.塑料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

微塑料污染分析范文4

关键词:绿色;无机化工;化学与工艺

化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保障。与此同时,化学生产带来的各种污染问题同样也给人类的生存与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如何发展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较小的生产工艺,成为化学家面临的新问题,绿色化学由此得到发展。绿色化学与工艺是指利用化学技术和化学方法,减少或者消除对人类及环境有害物质的使用和产生,使化工生产与环境友好共存。

1 绿色化学与工艺在无机化工过程中的应用

1.1 绿色化学与工艺介绍

1.1.1 原子经济理念下的绿色化学。原子经济理念提出较早,其含义是: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应将化工原材料中的分子最大化的转化为目标产物。虽然无机化工生产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化工生产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为此,应在化工生产和研发中,充分发挥原子经济理念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将化工原材料转化为目标产物,降低化工生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

1.1.2 原料的绿色化。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需要,通常会在化工生产中使用氢氰酸、光气等有毒原料,这些有毒原料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给作业人员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为保护工作人员的人体健康,使环境免受污染,化工企业应在化工生产中尽可能采用无毒无害的化学物质。

化工企业在生产中使用酸、碱或有机化合物替代有毒化工原料,降低了化工生产的毒性,但酸、碱性物质腐蚀性较强,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高浓度的酸性气体或碱性气体,不仅腐蚀化工生产设备,缩短设备使用寿命,还会对作业人员身体造成严重影响,这也是应尽量避免的。综上所示,化工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无腐蚀性的化工原料,若必须要使用腐蚀性材料,应利用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条件,减少腐蚀性化学品对设备的危害。

1.1.3 溶剂的绿色化。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溶剂,其主要功能是反应介质、分离物质以及配置溶液等,部分溶剂会在反应后产生大量污染气体,为降低溶剂在反应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可使用绿色无污染的溶剂,如超临界二氧化碳(CO2)。超临界二氧化碳溶剂是指温度和压力达到临界点以上的流体,具有与溶剂一样的密度,而且具有气体的粘度和传质速度,该溶剂在化工生产反应中得到初步应用,已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相对于其他传统溶剂而言,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无毒、不可燃,成本低等优势,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1.1.4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化学产品是绿色化学未来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也是无机化学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不仅能有效缓解资源紧缺问题,还能将化工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如化工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动物喂养、燃料燃烧以及其他用途,这主要是通过生物或农业肥料进行聚合物再造工作完成的。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提高了化工生产的环境效益,降低其成本,可有效提升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绿色化学与工艺应用实例

1.2.1 含汞废液微电解处理工艺。汞在化工生产商有重要用途,同时该物质也是对环境和人体具有危害的一种金属物质。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水俣事件以后,世界各国开始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并对工业废水中汞污染问题的处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电池生产工艺中,工业废水含有大量的汞、锌、锰等重金属,对废水中的汞进行处理是一个关键环节。虽然除汞的方法较多,但各类方法的特点不同,而且适合应用于电池厂工业废水处理的方法并不多。较为常用的有混凝法处理工艺,该工艺是将三种重金属转化为氢氧化物或者氧化物污泥,从而达到降低污染物含量的目的。但该工艺在汞含量较高时难以达到量的处理效果,如某电池厂每天生产100t工业废水,其中汞、锌、锰的污泥含量大约为20-50kg,直接排放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同时还会污染环境。

新研发的微电解-混凝沉淀技术可用于电池含汞废水处理工艺中,试验结果表明,总含汞量低于1.765mg/L的工业废水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其总汞含量达到排放标准,而且汞基本富集于汞泥当中,有效避免了锌、锰污泥的污染,为后期金属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便利;该工艺操作简单,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得到了同步实现。

1.2.2 液相法芒硝制碱中苛化废渣利用工艺。近年来,我国科研学者开始研究液相法芒硝制碱新工艺,并取得了显著进展。该工艺主要分为两部分,①通过加入中介质,将芒硝(Na2SO4・10H2O)转化为质量分数为12%的高浓度Na2CO3溶液;②将得到的Na2CO3溶液中的溶质直接苛化为NaOH溶液。在制取NaOH溶液的同时,产生大量的苛化废渣,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若将其弃掉,不但降低原料的利用率,而且还要占用大量的土地堆存,造成严重污染。

为解决制碱工艺中废渣对环境污染问题,科研工作者在回收利用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究试验。具体流程如下:第一步,废渣成分分析,主要对苛化钠组成进行分析;第二步,转化,利用碳化法将废渣中的碳酸钙成分转化为轻质的碳化钙;第三步,碳化钙的利用,试验证明转化后的轻质碳化钙可广泛用于冶金、有机合成、玻璃制造等制造工艺中,而且还能用于塑料、橡胶、油膜的填料。该处理工艺不仅减少了废渣对环境的污染,还使原材料得到了充分利用,降低了烧碱和塑料等产品的生产成本。

2 结束语

无机化工生产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人类健康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为促使化工生产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工作人员健康,应充分利用现代生产工艺进行生产,从原材料、溶剂、生产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实现无机化工的绿色化生产,确保无机化工能够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会勤,李成未,李珂,张松平.绿色过程工程在化工和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微塑料污染分析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餐外带;碳排放;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1019603

1引言

节能减排(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即为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节能减排这一词出自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一项重大国策,是节能减排是落实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对于环境以及节能减排作出相关指示:①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②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产业废物循环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

2大学生践行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的同时,其文化辐射作用也不容小视。在高校广泛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高校大学生作为节能减排全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能减排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在节能减排项目中的积极性、加强高校节能减排教育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节能减排教育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科学发展的主力军、未来社会的建设

者,对于促进节能减排、践行低碳生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且,在高校食堂就餐外带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与落实大学生的节能减排行动将会从很大程度上促进高校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展,进而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调查数据分析

3.1描述性分析

3.1.1关于打包使用餐具情况的调查分析

各种调查数据分别见表1~表3。

表1打包用的餐具

1频率1百分比1有效百分比1累计百分比有效学校提供的塑料袋1609161.5161.5161.5学校提供的餐盒1321132.4132.4193.9自带餐盒16016.116.11100.0总数1990199.91100.01缺失1系统111.111总数19911100.0

同学们打包时使用的餐具基本包括:学校提供的塑料袋,学校提供的餐盒以及自带的餐盒。而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3/5的同学会选择学校提供的塑料袋,可见高校塑料袋的使用量也是相当大的。

3.1.2关于如何处理使用过的塑料袋情况的调查分析

表2如何处理使用过的塑料袋

1频率1百分比1有效百分比1累计百分比有效 直接丢弃1500150.5150.5150.5当垃圾袋1442144.6144.6195.2打包时,反复使用14814.814.81100.0总数1990199.91100.01缺失1系统111.111总数19911100.0

从表2所示我们可以看到:有500人(占总人数50.5%)会直接丢弃;442人(占总人数44.6%)会当垃圾袋;只有48人(占总人数4.8%)选择在打包时反复使用。

3.1.3关于判别食品用塑料袋的方式分析

表3判别食品用塑料袋的方式

1频率1百分比1有效百分比1累计百分比有效 观察是否有QS标识或食品专用等1214121.6121.6121.6观察是否有杂质1191119.3119.3140.9闻是否有刺鼻气味1166116.8116.8157.7不关注塑料袋的安全标准1419142.3142.31100.0总数1990199.91100.0缺失1系统111.1总数19911100.0

由表3可知,关于判别食品用塑料袋的方式:①观察是否有QS标识或食品专用等共214占总人数的216%;②观察是否有杂质共191人,占总人数193%;③闻是否有刺鼻气味共166人占总人数168%;④不关注塑料袋的安全标准共419人,占总人数423%。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同学对于食品用塑料袋的安全并不关心。

3.2显著性分析:

3.2.1塑料袋的碳排放与打包频率的单样本方差分析检验

以下我们对塑料袋的碳排放与同学们的打包频率进行了单样本方差分析检验(表4)。

表4打包频率方差分析

1平方和1df1均方差1F值1Sig.值组间的147.09413115.698155.8441.000组内的1277.17019861.281总数的1324.2641989

首先我们提出原假设:塑料袋的碳排放与打包频率不存在显著性相关。由表4我们可以看到:sig值近似等于0(0

3.2.2塑料袋的碳排放与如何处理使用过的塑料袋的单样本方差分析检验

以下我们对塑料袋的碳排放与如何处理使用过的塑料袋进行了单样本方差分析检验(表5)。

表5如何处理使用过的塑料袋

1平方和1df1均方差1F值1Sig值.组间的138.23513112.745141.4201.000组内的1303.39719861.308总数1341.6321989

首先提出原假设:塑料袋的碳排放与如何处理使用过的塑料袋不存在相关关系。由表5我们可以看到:sig值近似等于0(0

除以上分析,我们以某高校为样本(该校在校学生8000人),通过对该学校食堂相关负责人进行采访调查后了解到,该校每天的塑料袋的使用量大概是10000个。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对于塑料袋的采购数量上学校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采购数量根据需求量决定。针对北京市节能减排相关指导意见,该校也未做出相关的措施予以执行。

4结语

4.1节能减排意识较弱

调查中有超过80%的同学每周都有打包带走的情况,其中90%以上的同学选择使用学校提供的塑料袋或是塑料餐盒进行打包。而针对单个塑料袋的碳排放情况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有半数的同学不清楚单个塑料袋的碳排放,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节能减排意识较弱。

4.2同学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调查中显示有将近半数的同学对于食品用塑料袋的标准是关注的,而大多数塑料袋的安全标准是不合格的且在高温的情况下塑料袋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因此,塑料袋的不当使用对于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4.3高校塑料袋的使用对环境影响较大

作为样本的高校,其在校生有将近8000人,而每天消耗掉的塑料袋有10000个,平均每人消耗1.25个。目前北京市高校在校生人数有854980人(包括普通本科589234人,研究生265656人)。而每个塑料袋造成的碳排放是1~2g。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仅北京市高校食堂塑料袋使用每天所造成的碳排放就高达1068725g~2137450g(约为1~2t),而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5632973人(包括本科生23913155,研究生1719818人),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全国仅大学生塑料袋的使用造成的碳排放就为32041216~64082432g(约32t~64t)每年造成的碳排放就是11680~23360t,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会将使用过的塑袋直接丢弃,必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4.4学校对于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不到位

从我们对高校学生的调查和对高校食堂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北京市出台的节能减排行动报告中,明确提到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大学生这一庞大的特殊群体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有效力量,但是学校并没有按照节能减排工作采取相关的措施以贯彻执行政策,学校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节能减排方面是缺位的。

5措施

5.1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1)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学校要大力支持,高度重视,做好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增加与环保相关的选修课程等手段来增加大学生的环保知识,为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打下坚实基础。

(2)大学生应该注意着重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提高对保护环境的热情。自身做到不用或少用一次性餐具,也带动身边同学、向同学朋友宣传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

(3)大学生可以在学校或学生组织的帮助下,自发性地组织相关的白色垃圾处理组织,经常性地举办宣传活动,创新活动形式,增加实质内容,构建有效互动,了解白色污染,起到实践带头作用。

(4)经常性地了解时事新闻、报纸杂志中关于一次性餐具消费的报道和文章,了解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和危害性,为了自身健康,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5.2各高校针对就餐外带所采取的措施

(1)长期做好宣传工作。各高校可以通过制作新颖的展板、创新的海报或官方微博、微信等形式来宣传提倡学生使用可循环的消毒餐具,并在高校范围内发起“抵制一次性餐具,珍爱可循环餐具”的倡议书签名活动。坚持长期做好宣传工作,帮助同学们养成文明绿色使用餐具的习惯,使可循环餐具的使用能长久地持续下去,共同构建环保健康的绿色校园。

(2)要加强可循环餐具的消毒监督,培养学生监督员。学校食堂的餐具都要经过严格的一冲二洗三消毒的程序,坚持洗洁精和碱粉清洁、蒸汽消毒与电力消毒并用的措施,确保食堂餐具的安全卫生。

(3)将减少和控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写入学校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资源管制,支持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回收利用机制,建立有效的回收渠道和措施。

国家提出并实施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工作已有35年,但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进展仍十分缓慢,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积极开展节能减排相关调查,宣传节能减排知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响应国家政策,推动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发展甚至是经济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久东,李迎新.低碳生活模式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引导实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7).

[2] 吴楚,彭崇林,吴巧玉,等.建设高校低碳生活的研究-以福州大学旗山校区为例[J].环境教育,2011(6).

[3] 陶曼,王友良.试论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路径[J]南华大学学报,2011(4).

微塑料污染分析范文6

血小板贮存损伤(ThePlateletStorageLesion,PSL)是指从采血、制备、储存到把血小板用于病人的这一过程中,血小板因受到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形态和功能受到损伤。近年来,临床对血小板的需求不断增加,血小板的制备和储存状况也逐步改善,但是PSL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血小板的输后体内恢复率及寿命,削弱了临床治疗效果,甚至引起输注无效。因此对PSL机理的研究和预防措施的探索成为输血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就近年来对PSL的研究和进展综述如下。

1 血小板超微结构改变

1.1 形态

未活化的血小板呈光滑的双面凸盘状体,直径约3~4μm。按血库标准制备的新鲜血小板,形态发生轻微改变,出现棘突、伪足和弱聚集。这些改变经37°C孵育30min后可逆转[1]。在贮存期间,因活化或新陈代谢衰竭导致血小板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小板肿胀甚至溶解。22°C振摇保存24h,约有3%~5%的血小板溶解或气球样变;保存5d,增至5%~10%;若保存不当,受损血小板可达95%[2]。

1.2 贮存颗粒

α-颗粒控制着血小板在血液凝固、炎症修复过程中的功能。保存3d,α-颗粒电子密度下降,部分α-颗粒融合形成大的混合颗粒;保存5d,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RP-PC)中的α-颗粒明显减少,但用白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BC-PC)中的α-颗粒数量则保持相对稳定。致密体是血小板受到兴奋刺激后发生释放反应的贮存场所,α-颗粒和致密体通过与开放管道系统(OCS)融合进行释放。在颗粒释放的同时,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MP-140表达增强,这一特性可用来评估浓缩血小板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活化的程度。在α-颗粒中,有许多物质并非源自巨核细胞或由血小板自身合成,而是从血浆吞噬而来,故可推测,贮存血小板输到体内后,α-颗粒可通过细胞摄粒作用而得到恢复[3]。

1.3 OCS

OCS是血小板特有的内膜系统,由外部浆膜内陷构成,贯穿整个血小板形成许多管腔。OCS具有“双行道大街”的作用,即血浆与血小板内部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除摄入和分泌作用外,OCS还是伪足伸延的膜贮备场所。新鲜血小板的OCS管腔直径很小,随保存时间延长逐渐增大。这由于α-颗粒与OCS融合引起了OCS肿胀。在保存3d以上的血小板中可观察到α-颗粒与OCS融合的现象,随保存时间延长,血小板中的OCS逐渐减少,溶解了的血小板中不再有OCS[1]。

1.4 细胞骨架

血小板中的肌动蛋白和肌凝蛋白微丝组成细胞骨架,在血小板的变形、颗粒释放、伸展和血块收缩中起着重要作用。在释放反应中肌动蛋白与α-颗粒膜蛋白结合,参加颗粒的能量依赖性运输。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代谢能力耗尽,运输颗粒到浆膜外层的能力丧失,肌动蛋白的Ca2+依赖性蛋白水解导致了膜骨架功能损伤,浆膜脂质双层稳定性下降,血小板对内皮细胞产生强有力的粘附,微泡增多,膜内侧的磷脂酰丝氨酸(PS)暴露到膜表面,形成血小板3因子(PF3),促使因子X活化和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血小板保存5d后,PF3活性可增加12倍,血小板出现广泛聚集[4]。

2 血小板功能及代谢的改变

2.1 糖蛋白GPⅡb/Ⅲa与血小板聚集功能

在制备和保存过程中血小板受到各种刺激被活化,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和其它粘连蛋白(如vWF)结合,引起血小板骨架结构改变,在血小板之间形成蛋白桥链,促成血小板聚集,故血小板聚集试验可用来评估PSL。初期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具有可逆性,保存几天后,血小板新陈代谢耗尽,PSL逐渐发生。保存5d的浓缩血小板用ADP刺激,不发生聚集反应;然而加入新鲜血浆孵育之后,聚集部分恢复。这是由于新鲜血浆除提供基本能量外,还补充了某些在保存中丧失了的未知成份。由此可见,贮存血小板输到体内后能适度恢复其生理功能和生存能力。

2.2 血小板膜脂质

血小板脂膜双层主要由磷脂组成。各种磷脂在质膜两侧呈不对称性分布,未活化前主要是神经鞘磷脂(SPH),部分磷脂酰胆硷(PC),磷脂酰乙醇胺(PE)分布在外层;而80%的磷脂酰肌醇(PI)和90%以上的磷脂酰丝氨酸(PS)分布在内层。当血小板活化时,PS转向细胞膜外侧面,为血浆凝血因子的活化提供了催化性脂质表面,即PF3。这种血小板磷脂的动态分布对血液凝固具有限速的作用。在贮存期间,所有磷脂都有规律地减少,但磷脂分布特征维持不变。Koerner等[5]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丧失的磷脂(如PF3)主要与大微泡结合,而这些微泡的表面有GPⅡb/Ⅲa和Ⅰb,认为在贮存期间由于血小板活化导致了微泡的形成。在血小板磷脂丧失的同时,磷脂功能也部分丧失,22°C保存5d,血小板脂质功能下降>50%。因此PSL与脂质的丧失和功能下降有关。

3 PSL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3.1 制备技术

目前采用三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①PRP法:由于供者红细胞压积(Hct)个体差异,在第一次离心时(轻离心),血细胞受到的离心力不稳定,很难达到一致的标准,所以约有30%~40%的PRP受到其它细胞严重污染;第二次离心时为把血小板压积到袋底,采用了重离心,常常引起血小板不可逆转的聚集,使血小板功能遭受损害。提示:“血小板与袋壁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引起血小板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5]。②BC法:第一次离心(重离心),血小板被压积在红细胞“垫子”上,而不是在粗糙的塑料袋表面,这样可以减少血小板活化,并可提取80%以上的血小板和白细胞;第二次离心(轻离心)可以把4~5袋白膜悬液混合到一块,使其具有稳定的Hct,离心时血小板经受的离心力更为均匀。因此BC-PC被活化比较少,聚集状态和细胞污染都较PRP-PC少,产品含量较一致。③单采血小板:用血液成分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受到不同的采集和分离切应力、塑料袋表面、再悬浮血小板时用力搅动等影响,使血小板在保存期间的稳定性下降。由于机型不同,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此不作详细阐述。

3.2 贮存温度和时间

血小板在4°C贮存,恢复率和存活率均低于22°C贮存。在4°C冷诱发的PSL表现为微管消失、ATP丧失、血小板收缩蛋白损耗,最终引起血小板盘状形态不可逆地丧失。血小板在37°C保存,存活率较22°C保存低,这是因为血小板在22°C代谢率较低的缘故。37°C保存血小板,细菌污染引起的败血症发生率较高。目前普遍认为血小板在具有良好透气性的塑料袋中,22°C振摇保存最为理想[6]。值得注意的是血小板在22°C保存>5d,细菌污染的危险性增加,因此适当减少血小板的贮存时间,对预防细菌污染和减少贮存损伤是有利的。

3.3 贮存容器

第一代血小板保存袋用的是较厚的PVC材料,增塑剂为DEHP。这种保存袋透气性较差,增塑剂释放的有毒化合物MEHP能抑制磷脂酶A2,削弱血小板聚集反应,并能产生心脏毒素。近年来为血小板保存设计了专用袋。新一代的血小板保存袋采用了透气性好、难溶于血浆的TRHTM材料和柠檬酸盐基增塑剂。血小板通过三羧酸循环能将柠檬酸盐基增塑剂转变成无害的化合物而代谢[7]。

3.4 贮存介质

80年代首次报道了在非血浆介质中保存血小板,目的是为了节约血浆,减少因输血浆蛋白引起输血反应的危险。近年来,人们采用醋酸盐作为保存液成分,发现在三羧酸循环中醋酸盐的氧化消耗能提供血小板需要的ATP,降低糖酵解速度。醋酸盐还能利用氢离子使浓缩血小板悬液的pH保持稳定[8]。需要指出的是:保留>15%的自体血浆对血小板完善保存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血浆太少将无法维持缓冲能力和葡萄糖水平,对血小板贮存不利。

3.5 残余白细胞的影响

3.5.1与血小板竞争血浆中的营养,可加速PSL。

3.5.2 释放各种酶和细胞分裂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受血者产生输血反应[9]。

3.5.3 直接产生有害影响,如引起HLA同种免疫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采用白细胞滤过器清除白细胞,可减少部分影响,但对血小板贮存的稳定性会产生不利影响[10]。在采血后24~48h内,血液中的白细胞对全血和浓缩血小板悬液的杀菌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粒细胞能清除存在于皮肤表面并在静脉穿刺时带到血袋中的细菌。从理论上讲,早期过滤白细胞可能使浓缩血小板悬液更易生长细菌。但是1997年Soeterboek等[11]报道了荷兰三家血库1994、1995年两年血液制品无菌试验结果,表明: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剂其污染率比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剂低,结论是去除白细胞可降低细菌污染率,这可能是由于随着WBC清除,微生物也同时被清除的缘故。

4 PSL的评估

近年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评估PSL[12,13]。①用自动细胞计数仪分析血小板体积、形态和聚集状态,对评估血小板贮存期形态的动态改变和聚集状态具有意义。当小聚集存在时(2~3个/组),血小板体积分布模式右移,MPV(平均血小板体积)增高;大聚集存在时,柱状图显示有假红细胞或假白细胞(聚集的血小板);当血小板中微泡和碎片增加时,血小板体积分布模式左移;带有大量细胞碎片时,MPV<3.8fl。另外,MPV增高与血小板pH下降密切关系。②用计数仪连续计数,观察血小板自发性聚集,其特征为血小板计数下降,MPV、假白细胞增加。由于血小板对自发聚集的高灵敏性,故可用此法筛选血小板最佳制备方案。③血小板功能试验:采用dMPV(MPV差值)检测法可提高测定PSL的敏感度,确定血小板损伤状况,推测血小板生存能力,是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④vWF的释放:vWF是确定PSL理想标记物,它的异常与止血功能障碍有关。采用定量流式细胞计数的方法,根据血小板微泡与vWF∶Ag结合的情况可区分活化了的血小板;或通过单克隆抗体对vWF指示瑞斯托菌素辅助因子结合位点,能够对vWF在PSL发展中介入蛋白水解的情况进行准确的定义。⑤血浆中可溶性血小板糖蛋白的测定:采用流式细胞仪可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血小板活化可导致血小板膜某些糖蛋白表达增强,贮存5dPRP-PC中的残余白细胞[(0.35~0.39)×109/单位]能促使血浆中可溶性血小板糖蛋白提高10倍,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GPⅠb,GPⅡb/Ⅲa,GMP140和其它糖蛋白在血小板表面的表达是近年来对PSL性质分析的注意焦点。

5 发展趋势

现代输血领域中血小板疗法的最新概念是“越纯越好”,这有利于减少不应性和发热反应。进行自体造血祖细胞体外定向扩增和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重组人类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ietin,rhTPO),刺激巨核细胞生成和血小板产生,用于严重血小板减少症,使临床浓缩血小板需求的增加减缓;对血小板进行光照消毒,生产失活病毒、细菌的浓缩血小板[14];生产冻干血小板,这种血小板对保存条件几乎无要求,只需在输注前加入适量的缓冲液,以恢复原来的水分;通过对血小板在贮存期间的改变和与机体内部功能的关系的研究,改善血小板制备和贮存条件,提高质控标准,加强对供血者筛选,使血液成份加工过程更为先进,使血小板贮存损伤最小化。 参考文献

1 Kinger M H F. The storage lesion of platelets:ultrastructural a nd functional aspects. Ann Hematol,1996,73(3):103

2 Klinger M H F, Josch M. Platelets stored in a glucose-free additive so lution or in autologors plasma. An ultrastructural and morphometric evaluation. Vox Sang,1996,71(1):13

3 Suzuki M, Miyazaki Y, Miyake T, et al. Uptake of fibrinogen by circ ulating Platelets. Vox Sang,1994,67(2):243

4 Koerner T A W, Cunningham M T, Zhang D-S. The role of membrane lipid i n the platelet storage lesion. Blood Cells,1992,18(3):481

5 Bishop D, Tandy N, Anderson N, et al. A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u dy of platelet concentrates produced by PRP, pooled buffy coat and single donor apheresis technologies. Transfus Sci,1995,16(2):187

6 Holme S, Heaton A. In vitro platelet ageing at 22°C is reduced compared to in vivo ageing at 37°C. Br J Haematol,1995,91(1):212

7 Murphy S, Shimizu T, Miripol J. Platelet storage for transfusion in syn thetic media:further optimization of ingredients and definition of their roles. Blood,1995,86(10):3951

8 Sarkodee-Adoo C B, Kendall J M, Sridhara 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 he duration of platelet stor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fusion reactions. Tr ansfusion Mar,1998,38(3):229

9 Wadhwa M, Seghatchian M J, Lubenko A, et al. Cytokine leels in platele t concentrates:Quantitation by Bioassays and Immunoassays. Br J Haematol,1996,93 (1):225

10 Krailadsiri P, Seghatchian M J. Negatively charged leucocyte f ilters significantly enhances kallikrein and thrombin-like activities of platel et concentrates. Thromb Res,1996,83(6):469

11 Soeterboek A M, Welle F H W, Marcelis J H, et al. Sterility testin g of blood products in 1994/1995 by three cooperating blood bands in the Netherl ands. Vox Song,1997,72(1):61

12 Seghatchian J, Krailadsiri P. The platelet storage lesion. Transfus-M ed-Rev,1997,11(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