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1

关键词:粮食;劳动力;农业机械化;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036-02

农业机械是优良耕作栽培方法的载体,它拥有人畜力无法比拟的动力和持续力,可以实现人工达不到的更高的耕作质量、先进技术和作业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节本增效;在灾害天气下利用机械可以完成就地抢收抢种。农机在抗灾救灾中,为恢复生产和灾民生活起到了人力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辛街乡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一)辛街乡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辛街乡位于隆阳区保山坝南部,距隆阳城区15公里,分别与西邑乡、蒲缥镇、汉庄镇、施甸县水长乡、老麦乡等交界。2014年国土总面积141.33平方公里,全乡辖18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232个村民小组,共有20 532户、68 823人。实有耕地面积61 189亩,其中田27 862亩,地33 327亩。

(二)辛街乡农业机械化宣传发展初始期

近十多年来,每年到4―5月份小春收获和大春栽插及9―10月份秋收秋种这两个农忙时节,市、区农机推广站每年都到辛街乡组织2~3次农机耕地和机械收割现场观摩会,准备买农机的人还现场亲手操作农机,学习机械收割、耕地的技术;另外,2008年以前,每年都有外地农机来辛街乡帮助农户机收和机耕,农机跨区作业获得快速发展。

自从国家出台良种直补、农机购机补贴等相关政策以后,农业机械化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大环境下,辛街乡的农业机械快速发展。

(三)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

2012年3月20日,辛街乡成立了第一个农盛农机专业合作社,购进1套联合收割机、1辆东风牌沼气车、久保田大中型拖拉机1台、久保田拢墒机1台、插秧机两台;杜家烤烟专业合作社同时也购买了3台大中型拖拉机;经销商陶有宽代农户申报120台微耕机,3台大中型拖拉机;经销商李如军代农户申报申报85台微耕机,两台大中型拖拉机,共计农机购机补贴78.25万元。

至2013年末,农盛合作社拥有旋耕机18台、插秧机16台、龙舟旋耕拢墒机1台、农用运输农机专用工程车1辆,后勤服务皮卡车1辆,后传动农用运输拖拉机4辆。

(四)农机化快速发展期

2013年,辛街乡购机19两台,国补资金61.56万元,省补资金34万元,合计95.56万元;2014年购机29台,国补资金54.72万元,省补资金45万元,合计99.72万元。2014年新增了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辛街乡农机协会。拖拉机由18台增加到704台,其中大中型耕地拖拉机25台、每天可耕整地500亩,小型旋耕机615台、每天可耕整地2 460亩,新增了水稻育秧播种机两台,水稻插秧机19台,其中自走式插秧机5台、每天可插秧200亩,手扶式插秧机14台、每天可插秧280亩,稻麦联合收割机8台、每天可完成收割240亩,排灌动力机械307台,脱粒机械386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机械355台。

2015年辛街乡共购机40台,国家补助金额12.62万元。其中农盛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农机15台,即微灌设备10台,深松机1台,旋耕机两台,喷杆机喷雾机两台;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22台,微灌设备10台,喷杆机喷雾机两台;其余3台(1台微耕机和两台旋耕机)为3个农户个人购买。

(五)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成效

2013年,农盛在胡家、杜家两个村实行机插秧全程作业300亩,每亩收农户290元;每亩机收180元,而人工作业需710元,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530元。

2014年,农盛和利民两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水稻机械化播种、机插秧及机收面积800亩(其中农盛500亩、利民300亩),涉及50户。人工作业,每亩需花费1 200元以上,机械作业每亩交520元,每亩可节约680元,800亩面积可节约54.4万元。其中有3户种植大户:第一户是杜家村上杜自然村村民杜文会种植面积19亩,共计节约12 920元;第二户是胡家村张春金种植水稻面积11亩,共计节约7 480元;第三户是邹里村郑国爱种植面积106亩,共计节约72 080元;该农户机械化种植小麦6亩,每亩需280元,而人工作业每亩需320元,每亩节约40元,6亩共计节约240元,两项共计节约2 320元。而且还帮助外乡机耕达5 000多亩,收割麦类、水稻4 000多亩。

2015年农盛合作社水稻实行全程机械化3 000亩,小春仅机耕的面积达11 000亩;利民合作社大春机械收割面积200亩,小麦机耕面积100亩;机插500亩。大春全程机械化每亩需630元,人工作业每亩需900元,水稻机械化作业每亩可节约220元,3 200亩可节约70.4万元;小春机耕每亩100元,人工播种每亩180元,机收每亩120元,3项合计每亩400元;人工作业仅起沟和播种两项每亩要450元、收割及打好麦子每亩要450元,合计900元。实行机械化每亩可节约成本500元,11 100亩可节约成本555万元。

二、辛街乡农业机械化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特点

1.在发展体制上,鼓励和支持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组织自主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初步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竞争并存的发展格局。

2.在发展机制上,面向社会和市场,进行有偿服务,积极推进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初步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各级政府示范引导的发展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化结构性问题突出,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设施农业设备、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与农业生产需求不相匹配。

2.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能力弱,一是农用柴油价格较高;二是购机成本大,资金周转困难;三是没有固定的停放场地和机库;四是农机手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

3.农机化投入渠道单一,虽然购机补贴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但是国家农业开发资金、地方财政投资、社会资金及企业投资用于农机化项目的投资太少,不能满足农机化发展的需求。

4.村与村之间发展有差距,一是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缓慢;二是经济发展不均衡,山区和坝区村之间差距大,三农问题突出;三是教育落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四是地域分散,气候独特,农作物种植差异大;五是山区的耕地条件不适应现有机械技术性能的发挥。

三、辛街乡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展望

(一)多渠道增加投入是农业机械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1.建立农民购机的补贴机制,在继续争取、实施好国家、省财政购机补贴政策的同时,市、区争取资金、适当补贴。

2.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采取投入补贴形式,在一定范围内加大政策性贷款、贷款贴息和贷款担保。

3.金融机构对农民和农机服务组织购置、更新农业机械要给予借贷支持。

4.逐步建立以政府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和银行借贷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5.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购买农机的农户给予一定的燃油补贴,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政府更应该加大对农机的扶持力度,保证农机化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

6.加强科技推广培训、使农机与农技高度统一结合,做好“宣传、培训、服务”。

7.积极争取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主要是争取国家购机补贴项目、农机装备项目、农机化先行等项目。

(二)农业机械化将在更广泛的生产领域受到重视

1.新产业就是农机化发展新的突破口,烤烟是辛街乡的支柱产业,2013年、2014年及2015年烤烟面积分别为19 805亩、15 390亩、11 800亩,机耕率达100%,辛街乡有烤烟播种机6台,每台每小时可播种60盘,目前现有的旋耕机、播种机、植保机,为烤烟生产提前节令移栽,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另外,烟草公司给种烟户每亩50元的燃油补贴,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户使用农机的积极性,以此为契机和切入点,推动辛街乡农机工作的开展。

2.农业生产的多领域和多环节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空间,2015年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3 000亩,仅占总面积2.6万亩的11.5%;辛街乡坝区机耕率已达80%,半坝区机耕率达40%左右;40%以上的麦类、40%的水稻已实现机收,农产品加工、包谷、林业、渔业、畜牧业机械化作业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2

[关键词]三农;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TU831;TU2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210-01

1 目前我国农机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已经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4大类3000多种农机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十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各级政府扶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措施。各地加快了农机立法进程,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制、修订了农业机械管理条例和规章,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业机械化法律体系。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继续加大了补贴力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机械化上,形成了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政策引导力。2005年,国内农机业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不少企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抓住了自身发展的机遇。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从初期的到新型农业合作社的转型期,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条块分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当新的流转机制成熟之后,粗放型的农业逐渐向集约化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将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农、吐机械的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是其发展的趋势,是发展绿色高效农业的必经之路,这就要求农机在研发过程中要融人更多的信息技术、先进加_丁工艺,实现计算机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CPS)、地理信息系统(C,IS)、卫星遥感系统(Rs),高精度的机、电、液(气)一体化等在农机研发过程的高度结合。

2 目前我国农机的维修现状

2.1 只注重农机的维修.没有专业的维护没有从维修的角度对农机进行科学地保养,只是在发生故了5l4障时进行维修,造成农机多处于带病工作状态,影响了农机的正常使用。

2.2 农机维修水平增长与农机更新换代之间存在矛盾对于新型农机的维修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再加上我国的农机企业多处于企业的初创期,企业的实力以及规模还不是很强大,企业自身的售后网点建设相对滞后,没有在发展销售网点的同时配建相应的维修服务网点。

2.3 农机配件与现有的农机配件不匹配,在维修过程中很难找到合适的配件我国农机的维修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农机维修的主体还是分散在村镇的小型农机维修点,维修的主要内容是原有小型机械的柴油机械故障,维修人员水平较低,大部分都是司机转行,或者是为开修理门市到农机培训部门接受了非常短期的培训之后就直接上岗,真正取得技工证书的维修人员非常少,对于农机有问题的配件没有及时进行更换,很多细小的问题发展成大问题,进而影响了农机的使用寿命。

2.4 农机维修后备力量不足.人才输送不畅农机维修人员的后备力量不足,没有一个正常的补给渠道,很少有高素质的机械人员愿意投身于基层的维修工作,这一矛盾将会长期困扰着农机维修领域。

2.5 行业标准欠规范.行业监管困难进而监管缺失在农机维修行业,缺少相应的执行标准,在维修过程中缺少规范。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参与管理的部门众多,但是,在解决当前行业现状的过程中,可以解决的部门不多,使农机维修在管理层面上停滞不前。

3 解决当前农机维修困局的途径

3.1 整合农机维修的管理部门,真正实现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将目前的齐抓共管转变成为部门负责制,确立在农机维修过程中的主要负责部门。由一个部门牵头,详细研究当前农机维修过程中的问题,并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从管理层面考虑如何解决当前农机维修人才匮乏的局面,建立顺畅的人才输入渠道,通过有效的培训,提高现有农机维修人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并从原理上逐渐渗透,帮助维修人员逐渐地掌握农机维修理论知识,以满足不断加速的农机革新的维修要求;同时,管理部门要逐步建立农机维修的行业规范,使农机维修做到有法可依,通过对规范的执行来提高整个农机维修的行业水平。积极宣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国家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提高一线农机维修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服务意识等。关注农机维修网点的盈利状况,帮助农机维修网点实现良性运营。同时规范农机配件的标准,规范农机生产企业使用标准件,减少在维修过程中配件使用的问题。

3.2 农机生产企业要通过多渠道建立健全企业的售后服务农机企业要以国家增加对农业机械扶持为契机,着力建立区域性高新农机具维修服务中心。在企业尚无力构建完善的维修网络时,企业可依据自身的实际与维修网点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企业帮助维修网点提供一些必备的硬件设施上的更新,有针对性地培训维修网点人员的维修技能,帮助维修网点提升维修水平,达到企业与维修网点的双赢。改善农机维修服务基础和技术条件,优化农机维修网络布局,着力解决高新农机具维修难的问题,不断提升农机维修服务能力。有条件的公司还可以给农机维修网点输送一批技术过硬的人才,或定期到维修网点进行指导,帮助维修网点解决维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3.3 农机维修网点自身要努力提高软硬件水平以及服务意识各级维修网点要努力强化自身的维修水平,从硬件配套上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紧跟农机发展的趋势,做到硬件设施与农机维修相一致。同时,作为农机维修人员,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密切关注农机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通过自身所掌握的农机维修原理性知识,迅速掌握新型农机的维修技能。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以维修质量树立维修品牌,以保养服务维护更多的客户,通过自身对农机的熟悉程度,引导农机使用者或者是大型农机具经营者,正确使用农机具,定期保养农机具,以及具有发现农机具初期故障的能力。

4 结语

农机维修工作要紧紧抓住当前农机市场扩大的大好形势,顺应新时期农机发展的需要,积极增强自身的维修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以及维修质量意识。农机部门要根据当前实际,积极引导各个农机维修网点的良性发展,帮助农机企业建立健全自身的维修服务网点,做农机企业与维修网点的媒介,使其加强合作,实现双赢,加强对农机维修领域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让农机维修为整个农机行业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莫远.农用车维修初步前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3

一、热机科技体制改革是为热机科技开发提供良好环境条件的先决条件

目前,热机科技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在科技投资体制方面,仍基本是科研事业费投入与科研课题不直接挂钩的按人数拨款体制,“坐、等、要”的观念和“吃皇粮国税”的思想仍较为严重;在竞争激励方面,科技人员的待遇与承担的任务没有直接联系,仍处于吃“大锅饭”的状况;在人才流动方面,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该留的留不住,该分流的无法分流;在技术力量方面,科技人员数量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高层次人才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热机产品的开发;在科研条件方面,科研设备与检测仪器陈旧匮乏等。以上几方面的原因制约了热机科技开发与科研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必须进行热机科技体制改革,为热机科技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与同仁共商。

热机科研开发机构企业化,将其推向热带农业建设主战场在目前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形势下,热机科研单位应大胆地进行改革,将所承担的公益性工作和科技开发工作分开,进行分类管理,公益性工作由国家拨款支持,但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要进行改革,把工资与工作任务相联系。科技开发工作实行企业化管理,国家对科技开发工作的经费支持应以支持科研项目为目标,使科研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企业;或与有实力的热机企业相互参股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同时,改革内部机制,科研经费投入由“养人”变为“办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地区的有利条件,强化国外高科技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大幅度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

建立热带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根据热机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宜建立一个热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形成以热机市场为导向,以热机科研机构为核心,以热机企业为基础,以技术开发合同为纽带的互惠互利、行业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中心”的经费一部分依托于热机企业,另一部分由热机主管部门担保的银行科研借贷款,再一部分为“中心”多渠道自筹资金,全部经费用于风险投资和有偿使用,使“中心”成为热机行业的高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基地。建立互惠互利的热机推广服务网络目前,热机科研开发机构的推广工作仍处于自我推销的层次,没有形成推广和服务网络。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推广服务网络,如对中小型热作机械可采用与乡镇农机站进行合作,由科研开发机构负责机械设备的开发并对农机站推广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乡镇农机站负责推广和售后服务,对大型热作机械,开发机构可多方筹措资金,组建热机服务队,进行热带农业机械化服务,以此带动农机站或有经济实力的专业户购机组成服务队,这样就可建立起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农机推广和服务网络,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重点开发适合家庭种蔗农场与种蔗专业户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

甘蔗是热带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热带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达120多万公顷。每年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甘蔗收获时,由于劳动强度大和季节性强而成为蔗农最头疼的问题,不得不雇用数十万南下民工砍蔗应急。早在(’年代,甘蔗收获机械就得到了华南各省区农业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了适合当时集体作业形式的甘蔗中型收获机,也研制了少量的小型甘蔗收获机,但是,技术性能都不稳定,推广一直受限制,以至现在的甘蔗收获,绝大部分仍依靠人工进行。在我国已投入市场使用的近’万合收获机中,甘蔗收获机是廖廖无几。根据这种情况,“先从研制适合种蔗农场和个体种蔗专业户并按砍蔗农艺分段作业的小型甘蔗收获机械突破,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然后大中型机共同发展,以中小型机为主”的甘蔗收获机械开发思路,应是热机科技开发部门值得重视的问题。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4

5月14日,发改委消息称,5月6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粮比价为5.9∶1,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已进入蓝色预警区域,部分地区生猪养殖出现亏损,提醒生猪养殖户(场)充分注意,以防更多亏损,不要盲目扩大生产。

据统计,3月底全国生猪存栏量为4.49亿头,同比增长8.5%,比正常水平高9.5%;能繁母猪存栏为4942万头,同比增长20.3%,比正常水平高20.5%。这说明我国生猪生产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苗头,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国生猪生产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苗头。按照六部委的《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暂行)》要求,当猪粮比价低于6∶1时,将在中国政府网及时向社会生猪市场预警信息,并通过其他媒体向社会。当猪粮比价连续四周处于6∶1~5.5∶1之间(蓝色区域)时,将根据市场情况增加必要的中央和地方冻肉储备。

农发行重点支持七类农业小企业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小企业贷款管理的意见》,当前农发行将重点支持7类客户。一是具有当地产业优势、市场前景好、信用状况好以及获得政府部门财政贴息或纳入各级财政专项基金扶持计划的重点农业小企业。二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成长型农业小企业。三是为大型优质核心企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上下游农业小企业。四是为政府、部队等国家机关集中采购提供专项产品的农业小企业。五是以满足内需为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抗经济波动能力强的农业小企业。六是经营稳定、吸纳就业能力强、对农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农业小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七是符合国家和地方节能减排标准,有市场、有订单的农业小企业。

棉花价格回升 储备棉或将出库

5月中旬,国家发改委4月棉花市场月报,4月份,子棉收购基本结束,棉花加工、销售进度加快。

月报指出,截至4月上旬,本年度272万吨储备棉收储顺利完成,其中内地棉交储118万吨,新疆棉交储154万吨。收储也促进了国内市场棉价回升加快。4月份内地子棉收购均价为5.86元/千克,较上月上涨0.44元/千克,涨幅达8.7%;内地标准级棉均价12579元/吨,较上月上涨1050元/吨,涨幅9.1%。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近期国内市场棉价回升加快,市场棉花资源趋紧,下阶段市场上棉花供需存在缺口。为此,有关部门已经做好储备棉出库的预案。

湖北省政企联手承诺价收购油菜子

湖北是中国油菜子产量第一大省,常年产量200多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占世界总产量的1/18。针对今年油菜子价格不稳有下滑趋势的形势,省委书记罗清泉作了重要批示,湖北省农业厅采取更有力的措施,积极引导油脂加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湖北奥星粮油、富康油脂等大中型油脂加工企业,采取每千克3.6元的最低承诺价,收购优质双低油菜子,当市场价高于承诺价时,按市场价第二次向农民结算付款,当市场价低于承诺价时,维持承诺价不变。(湖北农村信息宣传中心)

油菜机械化收获指导意见

目前各地正进入油菜收获期,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三夏”农机作业技术指导意见》,提出,目前使用的油菜联合收割机多由稻麦联合收割机改进而成,应选择合适收获的条件、把握收获时机,降低损失率,提高收获的机械化效益。

收获方式选择。株型小、密度高、成熟度一致的直播油菜,宜采用联合收获机械;株型大的直播油菜和移栽油菜,宜采用分段收获机械,也可采用人工割晒和机器脱粒的方式,以减少菜子损失。

收获期的选择。以油菜子含水量来判断,分段收获时,割晒作业适宜的子粒含水量为35%~40%,捡拾作业为12%~15%。联合收获为15%~20%。含水量过高,脱粒质量低,含水量过低,损失严重。从油菜角果颜色判断,全株70%~80%角果呈黄绿至淡黄,子粒由绿色转为红褐色时进行割晒,割晒后4~7天,早晚或阴天进行捡拾脱粒。联合收获应在油菜完熟期,冠层略微抬起时进行。

合理调整机具。根据油菜株型和倒伏情况,调整拨禾轮位置和转速(适宜转速21~25转/分钟),以减少对油菜的撞击;根据油菜的成熟度,调整滚筒转速和凹版间隙,提高脱净率、降低破碎率。对植株交叉密度较大的田块,宜选用带有侧割装置的收获机械。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5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农机制造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期,做大做强农机产业,既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振兴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到70年代时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8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田间作业机具实现了国产化,畜牧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的生产应用也初具规模,全省有农机生产企业近千家,全国最大的林业拖拉机厂、犁厂、播种机厂、联合收割机厂、割晒机厂等均在我省,年销售收入近20亿元,居全国之首。此后,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些实力较强的国有企业陷入困境,逐渐退出了市场,我省农机制造业进入了萎缩徘徊的20年。到2008年末,全省有农机生产企业310家,多数为民营小企业,仅存的3家国有企业――哈拖、哈配、哈农均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农机制造业主营收入20.6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位降至第17位。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我省农机制造业一度十分辉煌,也一再错失发展良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省相继错过了“小四轮”、“农用车”和“中马力拖拉机”三次农机装备提档升级的机会,致使农机制造业由全国第一大省沦为弱势省。作为农机使用和消费大省,我省农机制造业发展明显滞后了:一是总体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到2008年底,我省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有87家,固定资产不到30亿元,销售收入仅占全国1%左右,不到全省农机销售额66亿的1/3。产业链条短,生产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少,我省最大的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虽然具有一流的设备和产品,但年销售收入仅有5亿元,河南洛阳一拖、山东维柴动力、江苏常柴等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二是企业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多数农机企业技术水平低,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和性能不稳定,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投入不足,新产品开发滞后,部分市场前景看好的新产品产业化进展不快,迟迟不能形成规模投放市场。三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农机产品主要以整地、播种机械为主,以中小农机具为主,大马力动力机械和配套机具生产刚刚起步,牵引机械发展缓慢。农机企业布局无序,资源分散,产、学、研、用脱节,生产社会化水平低。

二、黑龙江省农机制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加快农机产业发展,为我省振兴农机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1.有农机制造业中心向主销市场转移带来的农机发展新机遇。近年来,为降低生产成本,发达国家的农机制造商都将目光移向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我省是农业大省,有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最理想的目标之一。另外,随着农机经销市场北移,国内农机制造业的中心北移也已成大势所趋。这为我省农机制造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有产业政策支持农机制造业加快发展。一方面,国家惠农政策增强了农民购买力。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农机具购置补贴,2009年已达130亿元(我省12.5亿元),此外还有优质粮基地建设农机投入等,农民购买先进农机具的积极性高涨,市场需求渐旺。另一方面,国务院制定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了对大型农机企业和高端农机产品的扶持重点和配套措施。我省出台了《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意见》,把发展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列为重点,加速提档升级,为农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

3.有潜力巨大的农机消费市场。我省及周边地区大型农机具市场空间较大。一是作为农业大省和农机消费大省,我省大马力拖拉机每年以5 000台的需求递增。特别是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需要建设1 4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将新增210马力以上拖拉机1.26万台,配套农具近4万套,预计到“十二五”末全省年农机流通额将达300亿元。我省已经成为国内外农机企业的必争之地。二是对俄农机出口逐年增加。近年来,俄罗斯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别重视,广袤的耕地需要大量的农业机械。俄远东地区气候与我省相近,对农机产品的性能、需求结构相近,我省农机产品进入俄市场有地缘优势,而且与美欧产品比也有价格优势。三是吉林、辽宁、内蒙等地都在推进土地连片耕作,大型农机具需求逐年增加。而国内农机制造多以中小型农机为主,210马力以上农机具生产,在我国还为数不多。等等这些都为我省农机制造业提供了大发展的机遇。

4.有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我省有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沃尔科技、桦联机械、勃农兴达等一批实力强、潜力大的骨干农机企业。其中,约翰-迪尔佳联收获机械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开发生产大中小系列联合收割机的现代化农机制造企业,拥有全国唯一的主机和整机试验平台,装备水平、工艺技术、产品质量列全国同行业第一,部分产品还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美国及巴西等国家。二是省农机集团与中国一拖集团合资,引进加拿大布勒大马力拖拉机制造技术,组建的一拖(黑龙江)现代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已经投产,主要组装生产市场急需的大马力拖拉机、大型农机具。三是我省现有6个农机科研单位和2所农业大学,聚集了大批农机专业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新产品研发实力,可为农机生产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

三、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牢牢抓住当前农机制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把我省农机产业做强做大,打造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基地。总体发展思路是: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机投入和我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所形成的巨大农机市场需求机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走引进合资、消化吸收、创新发展、配套开发的路子,积极扶持农机骨干企业规模化、优势产业群体化、名优产品系列化发展。大力发展农用动力机械,做大收获机械产业,提高播种插秧机械生产能力,积极开发大型整地机械,加快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机械。以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新产品开发,培育自主品牌,扩大省内外市场占有率。

1.制定产业振兴规划,引导和规范农机制造业健康发展。立足我省实际,结合农机产业发展趋势,科学编制“十二五”农机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具体任务和发展重点,制定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高起点谋划一批现代农业装备发展重大专项,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增强发展后劲。要强化行业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技术进步、市场准入、产业政策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

2.加快资源整合,做强龙头企业。积极鼓励迪尔佳联公司、佳联收获机械公司、一拖(黑龙江)现代农业装备制造公司等具有较强经济技术实力和产品辐射力的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收购、兼并等多种形式实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支持省农机公司利用自身优势,整合省内农机生产、研发资源,组建集科研、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农机企业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延伸我省农机制造产业链,做大做强一批高性能、大马力作业机械和配套机具,拉动全省农机装备制造业形成产业集群发展。

3.把握农机升级换代的机遇,推动重点产业跨跃式发展。抓住农业机械向高技术含量、高性能、多功能和低能耗发展的大趋势,把发展重点放在高端农机产品上。一是抓住国家加快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的政策机遇,加大资金争取和投入,加快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全面提高我省农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实现农机产品提档升级。二是抓住国际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骨干企业对外合资合作,瞄准国际高端技术,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重点农机产品的跨跃式发展。三是鼓励农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联盟,不断研制开发适用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新型农机产品,提高我省农机产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占有率。

4.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院校培养、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为农机发展培养各类专业适用人才;重点加强对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来我省创业发展,特别是鼓励外流高端人才“回乡”领办企业。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并能在事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

农业机械化市场前景范文6

【关键词】农民增收 制约因素 对策建议

重庆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存在着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较小范围的都市发达地区与较大范围的农村欠发达地区同时并存的现象,“三农”问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自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轨道,农业和农村经济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农民收入水平近年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当前重庆市农民增收面临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与预期要达到的收入目标仍有很大差距。重庆市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长速度比较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概言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取得根本改观,因此,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重庆市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土地资源约束趋紧,制约农民增收。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国家下达给重庆市的耕地保护目标是到2020年,耕地总面积必须保证217.07万公顷(3256万亩),重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受到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重制约。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有关数据统计,重庆的耕地总资源为3078.38万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为2076.64万亩,平均每个农村人口拥有常用耕地仅有0.86亩,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拥有常用耕地1.51亩。全市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15~25度坡耕地占32.5%。重庆市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但同时又存在较为严重的土地撂荒现象,土地实际利用率很低。由于农资价格增长过快、种粮投入产出比低、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很多土地无人耕种,土地资源匮乏与土地撂荒现象并存。此外,重庆市农业水资源分布不均,区域性、结构性缺水严重。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极端气候对农业的破坏性较大。天然草原资源有限,制约草食牲畜的发展规模。农业生态环境脆弱,酸化土地、水土流失、石漠化面积分别占15.1%、48.6%、11.6%,自然灾害、农作物病虫害常年发生2500万亩次、9000万亩次,给农业造成损失。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制约农民增收。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重庆地形多为山地、丘陵、缓丘平坝,山高坡陡,田块零散,呈不规则形分布,田土依山傍水,不利于机械化耕作。田间机耕道建设较为滞后,坡度大、弯道多、路面窄、不平整,农机作业效率很难提高。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购买力差,农机拥有量较少,农业机械化水平很低,农业现代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人拉牛犁,肩挑手抬的现象在农村很普遍。

根据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资料显示,全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只有0.88%,机电灌溉面积比重为3.88%,采用现代喷灌、滴灌、渗灌技术的土地占耕地面积比重都非常低。此外,重庆农村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缺乏创新,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阻碍农民增收。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科学的农业产业体系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整体来看,重庆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使农民增收较为困难。重庆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粮猪型结构比重过高,农业粗放经营,农业生产链短,生产布局趋同。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产业结构和布局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区域差异性和比较优势不明显。上下游产业之间相互衔接不紧密,一般性品种多,初级产品多,精加工、深加工产品少,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数量、规模偏小。

目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优质、绿色、营养的农产品更受亲睐,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而重庆农民的思想尚未转变,现有的生产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总量供过于求,但结构性需求短缺,使得农民增收困难。

存量劳动力资源匮乏,农民增收的主体缺位。通常来讲劳动力资源包括劳动年龄以内具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口和劳动年龄以外实际常年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根据重庆第二次农业普查的数据统计,重庆市农村户籍劳动力为1496.52万人,农村常住劳动力为1090.41万人,户籍劳动力与常住劳动力之差(净流出)为406.11万人。外流的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受教育年限相对较长。存量劳动力质量偏低、年龄偏大极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劳动力总量过剩,但同时又存在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农业人才结构矛盾加剧。一些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现象日趋明显,农村留守人员整体素质不断下降。他们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观念的意识不强,种粮吃饭、养鸡换盐、喂猪过年的思想还没彻底转变,技术推广难以到位,规模化生产销售难以实现。

重庆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巩固高产田,提升中产田,改造低产田”的思路,配套农田水利设施。以农业经营产业化、生产标准化、模式生态化、耕种机械化为目标,加强农田综合整治,加快建设乡村道路,提高农田质量,改善农机作业环境。根据重庆特殊的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强对土地的开发和整理。依托各区域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引导农民连片种植,实行规模化经营,进行连片开发。鼓励农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如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政府应加强对撂荒地的管理,帮助农民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通过多种渠道,将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经营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实施产业化提升行动,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实施产业化提升行动,加大龙头企业信贷担保和贷款贴息支持力度,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吸引城市企业加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形成多种所有制结合、多业兼营、产业互补的龙头企业格局。培育产后深加工与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发展,打造西部农产品加工高地。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扶持重点产业大户的政策措施,创新直接到产业、直接到大户的政策落实机制,从农资综合补贴中切块,重点支持种粮大户发展。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促进产业大户向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创新服务方式,分产业建立大户档案,在科技推广、疫病防治、信息服务以及贷款担保方面给予政策支撑和技术支持;发展种养结合、种加结合、产供销结合的结合型、综合型经营大户,形成新的产业链、产业群。

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根据重庆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区域比较优势与特色,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生产结构,打造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组织,在农户和市场之间搭建有效对接的平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农村经营体制。发展和建立多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协会等,探索培育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等。探索并推进农民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真正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积极促成农业生产中各参与方的合作共赢,从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转变和革新经营方式,增加农业的经营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农村人力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举,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正确处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育与引进的关系,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确保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对于留守农村的存量劳动力,要通过多种途径挖掘潜力,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其较快成为适应农业发展的实用人才。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创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向农民普及新品种、新技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根据重庆市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性强的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农民将生产技术运用到日常劳作中,促进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使农村劳动力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体。

此外,还需要健全财政支农机制,拓宽财政支农资金的来源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提高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加快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保障水平。

结语

当前,重庆市农民增收面临诸多突出问题。政府部门必须要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加强农村人力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建立保障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